中国残疾人励志故事
残疾人的励志故事18个
残疾人的励志故事
残疾人的励志故事(1):
杨佩——无臂也想飞
杨佩,女,汉族,1990年生,肢体残疾,陕西省平利县人。9岁时遭高压电击,虽然失去双臂,但始终乐观向上,不向命运屈服。如今小杨佩跟随母亲远赴北京打工,心中一向有个愿望,待有了一笔钱后,要继续学习深造,然后做自我喜欢做的事,她个性喜爱唱歌、跳舞,期望将来能拥有一个自我的残疾人艺术团。
家住在陕西省安康市平利县兴隆镇蒙溪街村的杨佩,身上有很多不安分因子。村里的变压器放在村中央,孩子们来来往往总喜欢拉着高压线线杆的斜拉线玩,9岁那年,一天吃过午饭上学去的她走到变压器前时,习惯地用手拉了拉斜拉线,但她没有想到这次斜拉线已经松开并碰上了高压线。
命运在一瞬间改变了她的生活轨迹。截肢对于还没开启自我绚丽人生的她来说,意味着学业的废弃和生活的无着。
从那以后,家里更困难了,父母只好另作安排:父亲带着弟弟留在家里,而母亲带着她选取了外出打工挣钱。没了手,连自我的生活都很难自理,更不用说打工赚钱了。小杨佩自我慢慢练以脚代手,练就了一双灵活的双脚。但现实又实在是太残酷,没有一家单位肯接纳无手的杨佩,无奈之下,她选取了乞讨的生活。
杨佩很清楚残疾人要自立,务必先要自强、自信。自强就得有自我的一技之长,如果没有专长,就不能找到工作,即使有了工作,迟早也会被淘汰。她想根据自身的条件,去寻找适合自我的专业,然后努力
学习、钻研,使自我在社会上有所作为。她此刻的乞讨是在聚资,她的梦想是攒够了钱,去完成自我的学业,使自我有文化有知识,做一个残而不废的人。她最喜欢做的事是跳舞,她的梦想是做一个艺术家,一个无臂的舞蹈家。
残疾人的励志故事
残疾人的励志故事
1、张海迪轮椅上的梦
张海迪被誉为身残志坚的一代楷模,自学成才的著名作家,出版了长篇小说《轮椅上的梦》、《绝顶》、《天长地久》,散文集《鸿雁快快飞》、《向天空敞开的窗口》、《生命的追问》、《我的德国笔记》等,翻译了《莫多克——一头大象的真实故事》、《丽贝卡在新学校》等外文著作。她现任中国残疾人联合会主席。
她用顽强的意志粉碎了医生对她生命长度的预言,她用用心的态度努力过好每一天,不断拓展生命的宽度。在上世纪80年代,她坚韧不拔的精神,让全国年轻人看到了奋斗的力量,鼓舞了一大批中国青年。她就是被誉为“八十年代新雷锋”和“当代保尔”的张海迪。
即使翅膀断了心也要飞翔
张海迪,1955年9月出生于济南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她拥有一个幸福的童年,快乐而活泼,成天蹦蹦跳跳跑来跑去,似小燕子般到处飞翔。可惜,蹦蹦跳跳的时光是那样短暂。1960年一个明朗的早晨,玩具室里刚上完一节“课”,她和小同伴们嘻笑着朝门外跑去,忽然跌倒了。从此,双腿丧失了知觉,张海迪也丧失了关于腿的记忆。
张海迪当年不明白自我患的是脊髓血管瘤,病情反复发作,十分难治。五年中,她做了3次大手术,脊椎板被摘去6块,最后高位截瘫。这样,原先天真活泼的张海迪,只能整天卧在床上。当年,医生们一致认为,像这种高位截瘫病人,一般很难活过27岁。
看着伙伴们高高兴兴地背着书包上学校,最后有一天,张海迪按捺不住心中的渴望,对妈妈说:“妈妈,我要上学!”但是因为自我的生活不能自理,所有的学校都不接收。
病魔是无情的,每当病痛折磨她时,坚强的张海迪没有流泪,疼得实在厉害时,为了分散注意力,她就猛揪自我的头发,打算用一种疼痛来代替另外一种疼痛。渐渐地,她揪下来的头发,都能编成一条辫子了!
6个残疾人的励志故事
6个残疾人的励志故事
残疾人的成功通常不易招致嫉妒。因为他们有缺陷,使人乐于宽忍他们的成功。也常使潜在的对手忽视了他们的竞争和挑战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残疾人的励志故事,欢迎大家阅读!
残疾人的励志故事1、郑龙华——无手着名摄影家
郑龙华,男,1959年5月生于浙江省临安市。幼年失去双手,1981年开始自学摄影,他先后在国内外举办过各种形式的摄影展览,并多次在各种影赛中获奖。郑龙华于2006年5月20日在家乡浙江省临安市启动“生命之光”——一位无手摄影家对话100位残疾人精英的摄影活动。经两年多的时间,他先后独自走遍全国100多个县及港、澳、台地区,行程达6。3719万公里,采访了各行业100位残疾人精英,拍摄图片4。5万余幅,整理文字素材52万字,撰写采访手记19。86万字。2007年5月,郑龙华被评为杭州市劳动模范。
由他拍摄的100位成功残疾人士的照片《一位无手摄影家对话中国百位残疾人成功人士》,展示了没有健全的手或脚、甚至身体不能直立的残障人士的成功故事。
49岁的郑龙华说:“我选择展示他们阳光的一面,而不去关注他们肢体的残缺。尽管拍摄残缺更有视觉冲击力,但我希望这些作品能带给人们希望和鼓舞。”为了这组照片,他花了近3年时间。
他用镜头记录了一个个成功的残障人士:虽失去右手但创立了“谭木匠”木梳传奇的谭传华、虽由于幼时疾病腿部行动不便但创立“江民软件”的反病毒软件专家王江民、虽由于先天佝偻身高不足1米却坐着轮椅宣传环保的甘肃省清水县秦亭镇店子村袁建明……郑龙华要展示残疾人的“健全”生活。“我希望这些作品是一面镜子,透过这面镜子,大家照到自己:这些伤残人士在这种情况下做事都能成功,每个人都更应该用心做事。”
残疾人张海迪的感人励志故事
残疾人张海迪的感人励志故事2篇
残疾人张海迪的感人励志故事(一)
残疾人张海迪的一生充满了坎坷和挑战,但他却用坚韧的意志和
努力战胜了困难,展现了无限的生命力和勇气。
张海迪小时候的家境并不富裕,但他乐观向上的性格却让他很快
适应了贫困的环境。然而,在他5岁那年,一场严重的意外改变了他
的一生。他不慎摔倒,导致脊椎受伤,从此他失去了行走的能力。
但是,张海迪并没有因此而放弃,他相信只要付出努力,自己仍
然可以过上有意义的生活。他积极学习知识,用大脑去代替失去的双腿。在大学期间,他学习了计算机科学,并成为了一名优秀的程序员。
毕业后,张海迪面临着就业困境。虽然他的能力很强,但是很多
公司担心他的身体状况会影响工作效率。然而,经过不懈的努力,他
最终找到了一份在互联网公司的工作。
在工作中,张海迪展现了卓越的才能和工作能力,很快成为了公
司的核心员工。他利用自己的计算机技术,开发了一种智能助行器,
帮助其他残疾人提高生活质量。这个助行器通过人工智能技术,能够
自主地分辨和避免障碍物,让残疾人能够更加方便地活动。
这个智能助行器得到了各方的关注和认可,被广泛应用于残疾人
康复机构和社区。张海迪的励志故事也被媒体报道,赢得了社会各界
的尊重和赞扬。
张海迪的故事不仅仅是一个残疾人的成功之路,更是一个关于坚
持和激励的故事。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残疾并不意味着束缚,
只要有足够的勇气和决心,每个人都可以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
残疾人张海迪的感人励志故事(二)
在张海迪的高中时期,他就对医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尽管他的身体
行动不便,但他对这个领域的热爱驱使他寻求一种方式来实现自己的
中国残疾名人励志故事(通用14篇)
中国残疾名人励志故事(通用14篇)
中国残疾名人有很多,大家了解过他们的励志故事吗?下面一起去阅读一下中国残疾名人励志故事吧,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中国残疾名人励志故事篇1
张治平,男,汉族,1948年生,视力残疾,特级教师,重庆市人,现为重庆市盲人学校音乐教师,系重庆市盲人协会主席。患先天性视神经萎缩,30岁左右完全失明,1988年,天津音乐学院函授部作曲专业结业,一边教学一边创作,其创作的歌曲、乐曲《我爱光明》《盲人之歌》《盲人驾驶碰碰车》获中国残疾人文艺汇演创作奖,歌曲《快乐王子的小船》获中国少儿歌曲创作一等奖,《甜甜的嘞》收入全国音乐教材小学第七册。曾获全国自强模范、中国特殊教育先进工作者。
双目失明的张治平不能用眼睛去看,却能够用耳朵去“观察”,用敏锐的心思去体会。他用音乐谱写着一首首动人心弦的自强之歌。
张治平出生在重庆市一个普通工人家庭,上小学时查出患有无法治愈的“先天性视神经萎缩”症,当时视力只有0.2。
应对这突如其来的疾病,张治平苦不堪言,但1年后在学校的一节音乐课上他找到了生活的动力。老师播放了由盲人音乐家阿炳创作并演奏的二胡曲《二泉映月》,这悲伤又充满期望的音乐以及老师对阿炳的介绍,仿佛是黑暗中的一道闪电,照亮了张治平的心:“学习音乐,做阿炳那样的人!”一个声音在心底呼唤。
张治平开始在老师的指导下努力学习二胡、笛子、手风琴等多种乐器。他明白:如果吃不了苦,就不会成为像阿炳那样的人。他找来有关音乐理论的书籍,把自我埋在音乐里,把枯燥的乐理生吞活剥着“吃”下去。凭着一根竹笛、一把二胡,十五岁那年,他以第一名的成绩从106名选手中脱颖而出,考入重庆市北碚区文化馆所属的文工队。
五个关于残疾人的励志故事
五个关于残疾人的励志故事
1、杨佩——无臂也想飞
杨佩,女,汉族,1990年生,肢体残疾,陕西省平利县人。9岁时遭高压电击,虽然失去双臂,但始终乐观向上,不向命运屈服。如今小杨佩跟随母亲远赴北京打工,心中一直有个愿望,待有了一笔钱后,要继续学习深造,然后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她特别喜爱唱歌、跳舞,希望将来能拥有一个自己的残疾人艺术团。
家住在陕西省安康市平利县兴隆镇蒙溪街村的杨佩,身上有很多不安分因子。村里的变压器放在村中央,孩子们来来往往总喜欢拉着高压线线杆的斜拉线玩,9岁那年,一天吃过午饭上学去的她走到变压器前时,习惯地用手拉了拉斜拉线,但她没有想到这次斜拉线已经松开并碰上了高压线。
命运在一瞬间改变了她的生活轨迹。截肢对于还没开启自己绚丽人生的她来说,意味着学业的废弃和生活的无着。
从那以后,家里更困难了,父母只好另作安排:父亲带着弟弟留在家里,而母亲带着她选择了外出打工挣钱。没了手,连自己的生活都很难自理,更不用说打工赚钱了。小杨佩自己慢慢练以脚代手,练就了一双灵活的双脚。但现实又实在是太残酷,没有一家单位肯接纳无手的杨佩,无奈之下,
她选择了乞讨的生活。
杨佩很清楚残疾人要自立,必须先要自强、自信。自强就得有自己的一技之长,如果没有专长,就不能找到工作,即使有了工作,迟早也会被淘汰。她想根据自身的条件,去寻找适合自己的专业,然后努力学习、钻研,使自己在社会上有所作为。她现在的乞讨是在聚资,她的梦想是攒够了钱,去完成自己的学业,使自己有文化有知识,做一个残而不废的人。她最喜欢做的事是跳舞,她的梦想是做一个艺术家,一个无臂的舞蹈家。
身残志坚的名人故事张海迪篇3篇
身残志坚的名人故事张海迪篇
第一篇:张海迪的坚定追梦路
张海迪,是中国著名的残疾人运动员、残奥会金牌得主。他在生命中遭受到了巨大的困难和挑战,但他并没有放弃,而是坚定地追寻自己的梦想,最终成为了一个无比成功的人。
张海迪出生于一个普通的家庭,自幼便过着艰难的生活。4岁时,他在家门前的水泥地上玩耍时,不慎失足跌进了锅炉里,造成了身体的严重烧伤。他的父母十分绝望,甚至没有给他治疗的希望,但是,张海迪没有放弃,他坚强地挺过了一切,治愈了伤口,虽然他的左脚因为烧伤留下了后遗症,但是他并不因此沮丧。
13岁时,张海迪加入了残疾人田径队,并开始了自己的
残疾人运动员生涯。他用自己的坚强和毅力战胜了一个又一个的困难,终于在2004年的雅典残奥会上夺得了一枚金牌。这
一成就不仅让他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获得残奥会金牌的运动员,也让他成为了世界上最优秀的运动员之一。
张海迪的成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他曾经经历过许多
挫折和困难,但是他从来没有放弃过自己的梦想。他的故事告诉我们,只要我们坚定信念,追求自己的梦想,就一定可以走向成功的道路。
第二篇:张海迪的事业成就
张海迪并不只是一个获奖的运动员,他的事业成就同样
引人注目。他是中国残疾人事业发展基金会的创始人和执行主席,为推进残疾人事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基金会成立十多年来,通过开展各类活动,宣传残疾人
事业发展的重要性,帮助残疾人获得更多的机会和资源,改善他们的生活。张海迪为此付出了很多,他通过亲身经历体会到了残疾人面临的种种问题,时刻关注着这一群体的需求和生活状况。
此外,张海迪还积极推动中国残疾人事业的国际交流和
五个关于残疾人的励志故事
五个关于残疾人的励志故事
1、杨佩——无臂也想飞
杨佩,女,汉族,1990年生,肢体残疾,陕西省平利县人。9岁时遭高压电击,虽然失去双臂,但始终乐观向上,不向命运屈服。如今小杨佩跟随母亲远赴北京打工,心中一直有个愿望,待有了一笔钱后,要继续学习深造,然后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她特别喜爱唱歌、跳舞,希望将来能拥有一个自己的残疾人艺术团。
家住在陕西省安康市平利县兴隆镇蒙溪街村的杨佩,身上有很多不安分因子。村里的变压器放在村中央,孩子们来来往往总喜欢拉着高压线线杆的斜拉线玩,9岁那年,一天吃过午饭上学去的她走到变压器前时,习惯地用手拉了拉斜拉线,但她没有想到这次斜拉线已经松开并碰上了高压线。
命运在一瞬间改变了她的生活轨迹。截肢对于还没开启自己绚丽人生的她来说,意味着学业的废弃和生活的无着。
从那以后,家里更困难了,父母只好另作安排:父亲带着弟弟留在家里,而母亲带着她选择了外出打工挣钱。没了手,连自己的生活都很难自理,更不用说打工赚钱了。小杨佩自己慢慢练以脚代手,练就了一双灵活的双脚。但现实又实在是太残酷,没有一家单位肯接纳无手的杨佩,无奈之下,
她选择了乞讨的生活。
杨佩很清楚残疾人要自立,必须先要自强、自信。自强就得有自己的一技之长,如果没有专长,就不能找到工作,即使有了工作,迟早也会被淘汰。她想根据自身的条件,去寻找适合自己的专业,然后努力学习、钻研,使自己在社会上有所作为。她现在的乞讨是在聚资,她的梦想是攒够了钱,去完成自己的学业,使自己有文化有知识,做一个残而不废的人。她最喜欢做的事是跳舞,她的梦想是做一个艺术家,一个无臂的舞蹈家。
中国身残志坚的励志名人故事(精选5则)
中国身残志坚的励志名人故事(精选5则)
中国身残志坚的励志名人故事精选篇1
1.张海迪
张海迪这个勇于与疾病顽强搏斗的身残志坚的女性,她是整整一个时代的偶像,是当代的“保尔·柯察金”。
五岁的张海迪因患脊髓病,胸部以下全部瘫痪,无论做什么事情她都只能在轮椅上进行。从那时起,张海迪便开始了她特殊的人生之路。她不能像正常的孩子那样背着书包去上学,只能在家里坐着轮椅,自学那些正常的孩子们在学校里所学到的知识。不久,她做了一次手术。这次手术之后,她只能一动不动地躺在床上了,甚至连脖子都不能扭一下。她请妈妈在桌子上支一面镜子,这样她就可以从镜子里面看书了。
就这样,张海迪系统地自学了小学、中学的课本,后来又开始自学英语。她给自己立下一条规定:每天背熟10个英语单词,如果背不全,忘了几个就狠狠地咬几下自己的手指。因此她的英语进步得非常快,渐渐地,她开始替有关单位翻译英语资料。有一次,她翻译了一部长篇小说——《海边诊所》。当她捧着厚厚的翻译稿来到出版社时,老编辑被深深地感动了,于是亲自为她书写了序,题目是:路,在一个瘫痪姑娘的脚下延伸。
在残酷的命运挑战面前,张海迪没有沮丧和沉沦,她以顽强的毅力和恒心与疾病作斗争,经受住了严峻的考验,并始终对人生充满了信心。
2.桑兰
桑兰,浙江宁波人,原中国女子体操队队员,1993年进入国家队,19获得全国跳马冠军,年7月22日,参加第四届美国友好运动会的练习中不慎受伤,造成颈椎骨折,胸部以下高位截瘫。这确实是个意外。当时桑兰正在进行跳马比赛的赛前热身,在她起跳的那一瞬间,外队一教练“马”前探头干扰了她,导致她动作变形,从高空裁到地上,而且是头先着地。遭受如此重大的变故后却表现出难得的坚毅,她的主治医生说:“桑兰表现得非常勇敢,她从未抱怨什么,对她我能找到表达的词就是‘勇气’。”就算是知道自己再也站不起来之后,她也绝不后悔练体操,她说:“我对自己有信心,我永远不会放弃希望。”
中国十大残疾人励志故事
中国十大残疾人励志故事
1. 金燕飞:中国第一位残疾人登山者
2. 程志春:一位残疾人的成功之路
3. 叶思源:一位失明的演讲家
4. 张佳宁:一位残疾手表创业者
5. 滕彪:一位残疾人旅行者
6. 陈益铭:一位残疾人地下钢琴家
7. 项林:一位瘫痪肢体的学习者
8. 汤力:一位残疾人歌唱家
9. 王宁宁:一位残疾人运动员
10. 吴文杰:一位残疾孩子的另一种学习方式
残疾人的励志故事九个
残疾人的励志故事九个
他们虽然身体残疾,但是,他们身残志坚,他们战胜困难,散发着璀璨光芒的。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残疾人的故事九个,如果你觉得不错的话,欢迎分享!
1、郑龙华——无手着名摄影家
郑龙华,男,1959年5月生于浙江省临安市。幼年失去双手,1981年开始自学摄影,他先后在国内外举办过各种形式的摄影展览,并多次在各种影赛中获奖。郑龙华于2006年5月20日在家乡浙江省临安市启动“生命之光”——一位无手摄影家对话100位残疾人精英的摄影活动。经两年多的时间,他先后独自走遍全国100多个县及港、澳、台地区,行程达6。3719万公里,采访了各行业100位残疾人精英,拍摄图片4。5万余幅,整理文字素材52万字,撰写采访手记19。86万字。2007年5月,郑龙华被评为杭州市劳动模范。
由他拍摄的100位成功残疾人士的照片《一位无手摄影家对话中国百位残疾人成功人士》,展示了没有健全的手或脚、甚至身体不能直立的残障人士的成功故事。
49岁的郑龙华说:“我选择展示他们阳光的一面,而不去关注他们肢体的残缺。尽管拍摄残缺更有视觉冲击力,但我希望这些作品能带给人们希望和鼓舞。”为了这组照片,他花了近3年时间。
他用镜头记录了一个个成功的残障人士:虽失去右手但创立了“谭木匠”木梳传奇的谭传华、虽由于幼时疾病腿部行动不便但创立“江民软件”的反病毒软件专家王江民、虽由于先天佝偻身高不足1米却坐着轮椅宣传环保的甘肃省清水县秦亭镇店子村袁建明……郑龙华要展示残疾人的“健全”生活。“我希望这些作品是一面镜子,透过这面镜子,大家照到自己:这些伤残人士在这种情况下做事都能成功,每个人都更应该用心做事。”
残疾人的励志名人故事
残疾人的励志名人故事
导语:残疾人只有用行动证明了自己的价值,才会赢得大家的尊重。下面是有关残疾人的励志名人故事,欢迎阅读。
残疾人励志故事一:身残志坚的孙膑
孙膑真名失转,齐国人,是孙武的后代。学习期间,庞涓知道魏惠王正在招揽人才,就匆匆告别鬼谷子、孙膑,下山赶往魏国。孙膑留下来,虚心向老师学习。鬼谷子喜欢他,把珍存的《孙子兵法》十三篇传给他。由于当时没有纸,更没有印刷术,抄在竹简上的《孙子兵法》极为珍贵。孙膑如获至宝,日夜研读,甚至可以一字不落地背下来。庞涓到了魏国,当上将军,带兵打败卫、宋、齐国,受魏惠王重用。他想起孙膑,就写信请孙膑下山,骗他说是要共同干一番事业。孙膑学业告成,拜别鬼谷子,高高兴兴来到魏国。
孙膑
庞涓很想得到《孙子兵法》,可是孙膑却没带在身上。魏惠王听说孙膑很有才能,就让庞涓带进王宫面谈。果然,孙膑谈起军事理论头头是道,比庞涓强得多。魏惠王留下孙膑,准备重用。庞涓十分妒忌。他装得若无其事,却安排了一个又一个的阴谋。
一天,齐国来人送给孙膑一封信,是堂兄孙平写的,说叔父孙乔去世,请他回家看看。孙膑怕魏王怀疑,只好回信说暂时脱不开身。魏国边境守军搜出孙膑的信,交给魏惠王。魏王正在怀疑之中,孙膑受庞涓怂恿,向魏王上书,请假回家。魏王下令,扣留孙膑。庞涓对孙膑说:“大王判你死罪,我再三求情,才改处膑刑(膑刑就是剜去膝盖骨)。”膑哪里晓得,召自己来魏国、送信人和假信,都是庞涓阴谋策划的。
庞涓看到孙膑只能爬着行走,知道他跑不了,就叫他默写《孙子兵法》,骗他说:“传百代,扬孙氏大名。”孙膑很想报答庞涓的救命之恩,就天天在竹简上默写。伺候他的仆人不忍心,偷偷告诉他庞涓的阴谋:得到兵书后,杀掉孙膑!孙膑这才醒悟。他烧掉已抄好的兵书,装起疯来,又笑又叫。庞涓不相信,让人把他扔进猪圈。他又翻又滚,还把猪粪往嘴里塞。庞涓相信孙膑真的疯了,放松了监视。
著名残疾人的励志故事
著名残疾人的励志故事
残疾人想要实现自己的目标,他们比普通人所付出的努力要更多,他们的成功比普通人更来之不易,以下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残疾名人的励志故事,这些残疾人他们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给我们带来了巨大鼓舞。
残疾名人的励志故事1:李雁雁
今年已37岁的安徽池州青年李雁雁是中国第一个赴国外留学的盲人。12年间,他孤独地辗转日本、美国学医,克服难以想象的艰难险阻,成为中国和亚洲第一个盲人医科博士。
母亲的泪水落在他的手背上
李雁雁身世坎坷,父亲原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某学院的教师,“”期间在池州因公殉职,那年李雁雁仅7岁,哥哥李京京17岁,奶奶和妈妈一筹莫展,全家就靠着每月45元的补助艰苦度日。懂事的李雁雁从小成绩优异,1982年不负众望,一举考上湖南大学环境工程系空调专业,入校后越发奋发图强,每年寒暑假都留校继续学习。
1985年秋,雁雁感觉视力异常模糊,渐渐不能视物,医院确诊是青光眼发展成视神经萎缩,导致双目失明!拿着诊断书,雁雁双手战栗,痛哭着捶打冷冰冰的墙壁,瘫倒在地。
李母龚桂兰得知后,连夜赶到长沙,强忍悲痛为儿子办理退学手续。之后她四处举债,带儿子跑遍了广州、上海、南京等大医院寻求治疗,但无力回天。
雁雁彻底绝望,回家后成天躲在阴暗的小房里,关起窗户,不见任何人。
母亲擦干眼泪,一次次劝慰儿子:“孩子,《盲人与灯》的故事你听过吗?黑夜里盲人执盏明灯蹒跚而行,路人问他,你啥也看不见,打灯笼干吗?盲人说,你们能看见灯笼,就会给我让路啊。孩子,自古身残志坚成就大事者不乏其人,只要自己点亮心灯,创造光明,照样能走出一条大路来!”
残疾人励志事迹
残疾人励志事迹
篇一:残疾人励志事迹——葛天龙
葛天龙是一位来自浙江乐清的残疾人。虽然他失去了双臂,但他用自己的力量,成为了一位成功的企业家,更是一位善良、勇敢的人。
葛天龙的一生充满了奋斗,也充满了坎坷。从小起,他就因为先天性残疾而备受歧视,但是他并没有因此放弃。他勇敢地学习书法、知识和技能,不断地克服着自己的困难。他用自己的时间和精力证明了自己的价值,让大家都意识到了残疾人也可以做出出色的成绩。
毕业后,葛天龙受到“知行人才”选拔计划的资助,前往厦门大学深造。在学习期间,他克服了手残的困难,获得了精准能力技巧,更是积累了充足的知识储备。他用自己的努力获得了硕士学位。
经过充分考虑,葛天龙决定创办自己的企业。他了解到,残疾人难以在传统职业中获得尊重和重视,但作为企业家,他可以创造自己的市场和影响力。他勇敢地投资,专注于开发智能家居系统,并将其引入了国内市场。通过研发高品质的产品,他怀着梦想和毅力,带领自己的企业发展成了行业领军者。
葛天龙在事业的道路上充满了风险,但他没有放弃。他用坚定的信念和努力的精神,走出了一条自己的路。他不仅达成了自己的业绩目标,更是帮助了无数人树立起了勇气和信念。葛天
龙成为了中国残疾人企业家的旗帜性人物,他的成功也印证了残疾人也可以在社会上完成属于他们的梦想。
篇二:残疾人励志事迹——王燕
王燕是一位年轻有志的盲人女性。她因为带着打不完的遗传病,丧失了双眼视力。但她的生命之光从未熄灭,她积极面对生活,用自己的勇气和才能让自己的未来充满光明。
幼年时期,王燕感到了日益严重的视力障碍,在被确诊为青光眼后,她想起了当时读书的情形,觉得未来的路就像黑夜一样漆黑无光。但是,她并没有放弃,她加倍努力学习,依靠记音版图书和电脑语音阅读辅助设备继续了她的学业。
中国残疾名人励志故事
中国残疾名人励志故事
中国残疾名人励志故事
他们虽然身体残疾,但是,他们身残志坚,他们心理承受能力比正常人强大,他们不倒的英雄!励志学习网分享十位身残志坚的朋友,让更多的残疾人朋友能以他们为榜样,战胜困难,做一个散发着璀璨光芒的生命。
马云听后,微微摇头,不仅没有给他们的创业蓝图予以鼓励,反倒是当头浇下一盆“冷水”:“如果我是你们的话呢,五年以内我不会创业,我会去找一个公司,踏踏实实地工作五年。”全场惊愕,两名年轻人虽然始终面带微笑,但看得出心里很不服气。
1、汤展中——美术学院研究生
汤展中,男,汉族,1981年生,肢体残疾,广西壮族自治区蒙山县人,现广西艺术学院美术系研究生在读,系广西书法家协会会员。先天性无双臂,以足代手,生活、书法、作画,1993年荣获首届“中国十佳残疾少年成才奖”,1996年获联合国教科文颁发书画作品优秀奖,1997年着有《双脚与人生》一书,引起全国的关注。1999年,他如愿考上了广西艺术学院美术系,4年后,又顺利考上了该校国画专业的研究生。
一出生就被认为是“怪物”,因为他的双臂只有十多厘米长,并且软弱无力,上面连着两只各长了3根手指的小手掌。然而他在成长中凭借毅力用口和脚作画,竟考上了广西艺术学院国画专业,并成为该省第一位残疾研究生。其口书、足书作品获省、国家级大小奖项20余次、国际奖2次;他还是中国百名好儿童好少年奖与全国残疾少年儿童成才奖获得者。1997
年着的《双脚与人生》一书轰动全国。他,就是无臂书画家汤展中。
汤展中与书法结缘,缘于一次偶然。一天,哥哥放学回家后,用毛笔写描红作业。他觉得很好奇,跑到厨房,用脚夹了块小木炭,在地上学哥哥写字。这一幕,让刚干完农活回来的父亲看到了,父亲想:乡下人逢年过节和红白喜事都喜欢写对联,何不训练儿子练好书法,以后靠卖这换口饭吃。
九个残疾人的励志故事
九个残疾人的励志故事
九个残疾人的感人励志小故事
他们虽然身体残疾,但是,他们身残志坚,他们心理承受能力比正常人强大,他们不倒的英雄!中华残疾人网记载九位身残志坚的朋友,让更多的残疾人朋友能以他们为榜样,战胜困难,做一个散发着璀璨光芒的生命。
1、郑龙华——无手着名摄影家
郑龙华,男,1959年5月生于浙江省临安市。幼年失去双手,1981年开始自学摄影,他先后在国内外举办过各种形式的摄影展览,并多次在各种影赛中获奖。郑龙华于2006年5月20日在家乡浙江省临安市启动“生命之光”——一位无手摄影家对话100位残疾人精英的摄影活动。经两年多的时间,他先后独自走遍全国100多个县及港、澳、台地区,行程达6。3719万公里,采访了各行业100位残疾人精英,拍摄图片4。5万余幅,整理文字素材52万字,撰写采访手记19。86万字。2007年5月,郑龙华被评为杭州市劳动模范。
由他拍摄的100位成功残疾人士的照片《一位无手摄影家对话中国百位残疾人成功人士》,展示了没有健全的手或脚、甚至身体不能直立的残障人士的成功故事。
49岁的郑龙华说:“我选择展示他们阳光的一面,而不去关注他们肢体的残缺。尽管拍摄残缺更有视觉冲击力,但我希望这些作品能带给人们希望和鼓舞。”为了这组照片,他花了近3年时间。
他用镜头记录了一个个成功的残障人士:虽失去右手但创立了“谭木匠”木梳传奇的谭传华、虽由于幼时疾病腿部行动不便但创立“江民软件”的反病毒软件专家王江民、虽由于先天佝偻身高不足1米却坐着轮椅宣传环保的甘肃省清水县秦亭镇店子村袁建明……郑龙华要展示残疾人的“健全”生活。“我希望这些作品是一面镜子,透过这面镜子,大家照到自己:这些伤残人士在这种情况下做事都能成功,每个人都更应该用心做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残疾人励志故事
今年已37岁的安徽池州青年李雁雁是中国第一个赴国外留学的盲人。12年间,他孤独地辗转日本、美国学医,克服难以想象的艰难险阻,成为中国和亚洲第一个盲人医科博士。
母亲的泪水落在他的手背上
李雁雁身世坎坷,父亲原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某学院的教师,文-革
期间在池州因公殉职,那年李雁雁仅7岁,哥哥李京京17岁,奶奶和
妈妈一筹莫展,全家就靠着每月45元的补助艰苦度日。懂事的李雁雁
从小成绩优异,1982年不负众望,一举考上湖南大学环境工程系空调
专业,入校后越发奋发图强,每年寒暑假都留校继续学习。
1985年秋,雁雁感觉视力异常模糊,逐步不能视物,医院确诊是
青光眼发展成视神经萎缩,导致双目失明!拿着诊断书,雁雁双手战栗,痛哭着捶打冷冰冰的墙壁,瘫倒在地。
李母龚桂兰得知后,连夜赶到长沙,强忍悲痛为儿子办理退学手续。之后她四处举债,带儿子跑遍了广州、上海、南京等大医院寻求
治疗,但无力回天。
雁雁彻底绝望,回家后成天躲在阴暗的小房里,关起窗户,不见
任何人。
母亲擦干眼泪,一次次劝慰儿子:“孩子,《盲人与灯》的故事
你听过吗?黑夜里盲人执盏明灯蹒跚而行,路人问他,你啥也看不见,
打灯笼干吗?盲人说,你们能看见灯笼,就会给我让路啊。孩子,自古
身残志坚成就大事者不乏其人,只要自己点亮心灯,创造光明,照样
能走出一条大路来!”
那一刻,雁雁的手背,感受到了母亲温暖的泪水。他鼻子一酸,
决心直面命运,开始新的生活。
为了省钱,雁雁每天听收音机自学盲文。1989年夏,他听说美国一家盲校将在中国开办分校,免费函授英文便立即报名。那段时间,他每天坐在地上弯腰弓背摸练盲文,虽然腰酸背痛,却重新感受到了学习的乐趣。修完美国盲校全部课程后,雁雁又借阅了中、美、英、法、日等国的数百本图书,开阔了视野。
他常常鼓励自己,盲人不能仅仅满足学会一门生存技能,要和正常人一样,勇于征服高等学府!
1993年9月,雁雁从一本盲文杂志上获悉,世界慈善组织愿意无偿援助外国盲人去东京学习针灸和指压技术。雁雁立即致函,同年10月,该协会负责人专程来到上海,对李雁雁实行全面严格的考试。1994年元月,东京协会寄来了装有录取通知书、机票和全额奖学金证明的国际专递。
这个爆炸性的消息迅速传遍了池州城大街小巷,虽然70多岁的老母亲不放心儿子独自出国生活,但是雁雁无比振奋,他发誓一定要学有所成,再回国创业!
世界名校的第一位盲人博士生
东京八王子盲校是一所三年学制的全日制学校。刚来时,李雁雁日语听说水平太差,初考刚及格。老师劝他先修一年日语再学专业。雁雁坚持跟班学:“时间是最宝贵的,我会尽量努力的!”他每天学习到深夜,从不间断,不到一年他的每项考试都是第一,并获得一台笔记本电脑的奖励。
三年后,雁雁以优异成绩顺利通过针灸、按摩、指压师三项日本国家执照考试。这三张执照,在日本是很多残疾人梦寐以求的“金饭碗”,已过而立之年的雁雁能够苦尽甘来,过上衣食无忧的生活。
但雁雁没有忘记初衷,他渴盼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圆大学梦!最终,他决定去美国继续攻读,学习以西方医学理论为基础的脊椎神经矫正疗法!
1999年6月,李雁雁带着执照和几万美元的打工积蓄,再次远渡
重洋,独自来到美国加州硅谷。历经种种坎坷,经过四次考试,他通
过了托福考试,自费就读于美国两所公立大学。金发碧眼的同窗们对
此惊讶不已:一个盲人要适合快节奏的学习生活谈何容易?他能坚持下
来吗?
为了节省费用和时间,李雁雁同样没有选择语言预修,直接进入
全英文理工科课程学习。虽然有点英语基础,但一上课他就懵了。同
学们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而雁雁看不见又记不住,只能拿出录音机把
老师的教学语言全部录下,晚上自己翻录为英文盲文输入电脑自修。
一名美国老师被他的刻苦精神所感动,亲自为他申请配备了一台
能够做模拟化学实验的电脑。就这样,他用三年时间修满了全部学分,2002年7月,如愿考取国际的加利福尼亚帕默正骨大学脊椎神经矫正
专业,成为这所世界名校的第一位盲人博士生!
我要向世界证明,我能够
李雁雁擅长学习,但是这次遇到的困难更大。四年专业课期间,
他必读的教科书及参考书籍的目录就有40多页长,每一页,都是一步
极其陡峻的台阶!
为了省钱,当时雁雁租住的地方是加州“最危险的贫民窟”。每
天早晨6时,他背着书包拄着手杖从租住地出发,搭上轻轨电车,一
小时后到校。有一天因下雪路滑,他在路上摔了几跤迟到了,到了学
校又认不清教室方位,敲着手杖摸进一间教室,怯生生地问:“请问这是E201教室吗?”
“这不过化学教室!”有人用英文回答,随即雁雁听到一阵哄然大笑。是啊,谁见过盲人去学化学?事实是反击轻蔑的最有力武器!李雁
雁入学仅五个月,化学考试居然得了93分,让人刮目相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