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残疾人励志故事
著名残疾人的励志故事
著名残疾人的励志故事残疾人想要实现自己的目标,他们比普通人所付出的努力要更多,他们的成功比普通人更来之不易,以下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残疾名人的励志故事,这些残疾人他们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给我们带来了巨大鼓舞。
残疾名人的励志故事1:李雁雁今年已37岁的安徽池州青年李雁雁是中国第一个赴国外留学的盲人。
12年间,他孤独地辗转日本、美国学医,克服难以想象的艰难险阻,成为中国和亚洲第一个盲人医科博士。
母亲的泪水落在他的手背上李雁雁身世坎坷,父亲原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某学院的教师,“”期间在池州因公殉职,那年李雁雁仅7岁,哥哥李京京17岁,奶奶和妈妈一筹莫展,全家就靠着每月45元的补助艰苦度日。
懂事的李雁雁从小成绩优异,1982年不负众望,一举考上湖南大学环境工程系空调专业,入校后越发奋发图强,每年寒暑假都留校继续学习。
1985年秋,雁雁感觉视力异常模糊,渐渐不能视物,医院确诊是青光眼发展成视神经萎缩,导致双目失明!拿着诊断书,雁雁双手战栗,痛哭着捶打冷冰冰的墙壁,瘫倒在地。
李母龚桂兰得知后,连夜赶到长沙,强忍悲痛为儿子办理退学手续。
之后她四处举债,带儿子跑遍了广州、上海、南京等大医院寻求治疗,但无力回天。
雁雁彻底绝望,回家后成天躲在阴暗的小房里,关起窗户,不见任何人。
母亲擦干眼泪,一次次劝慰儿子:“孩子,《盲人与灯》的故事你听过吗?黑夜里盲人执盏明灯蹒跚而行,路人问他,你啥也看不见,打灯笼干吗?盲人说,你们能看见灯笼,就会给我让路啊。
孩子,自古身残志坚成就大事者不乏其人,只要自己点亮心灯,创造光明,照样能走出一条大路来!”那一刻,雁雁的手背,感受到了母亲温暖的泪水。
他鼻子一酸,决心直面命运,开始新的生活。
为了省钱,雁雁每天听收音机自学盲文。
1989年夏,他听说美国一家盲校将在中国开办分校,免费函授英文便立即报名。
那段时间,他每天坐在地上弯腰弓背摸练盲文,虽然腰酸背痛,却重新感受到了学习的乐趣。
修完美国盲校全部课程后,雁雁又借阅了中、美、英、法、日等国的数百本图书,开阔了视野。
著名残疾人的励志故事简短
著名残疾人的励志故事简短残疾人想要获得成功,他们要付出的努力往往要比正常人要多得多,需要我们大家去学习他们身上的那种励志精神。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著名残疾人的励志故事简短,供大家参阅!著名残疾人的励志故事简短篇1高志鹏,男,汉族,1974年生,视力残疾,山西省吕梁人,现为太原市盲童学校音乐教师。
6岁时因手术失败导致双眼失明,13岁随民间学艺,18岁成为太原市盲童学校插班生,28岁考入中国戏曲学院。
他集写词、作曲、演唱、演奏于一身,至今已创作数百首歌曲,多次在全国大赛中获奖,近百家媒体对他的事迹进行过报道。
高志鹏出生在吕梁山区兴县,6岁时因手术失败双目失明。
8岁那年,他让妹妹拉着他的手到学校门外听课,被老师发现,让爸爸把他领回了家。
爸爸摸着他的头说:“孩子,你跟人家不一样,爸爸教你拉二胡吧!”从那天开始,他踏上了音乐旅途,在自己心灵的舞台上演绎起不灭的火焰和无尽的执着。
高志鹏11岁时,二胡水平就已超过了父亲,当他得知了“阿炳”的故事后,便下定决心要做一个盲人音乐家。
他“摸”懂了《二泉映月》,也在音乐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世界。
他跟着鼓乐班的师傅们沿九曲黄河一路苦学,学会了各种民间小调、晋剧曲牌,学会了唢呐、笙、箫、笛子等鼓乐班的全套乐器。
15岁那年,父亲为他买了8件乐器,让他组建了自己的鼓乐班。
从此,这位少年盲班主带着一伙明眼人,开始在陕西、内蒙古一带的农村闯荡。
几年下来,他挣下的钱,不但贴补家用,建了新窑洞,而且还为两个哥哥娶了媳妇,供妹妹读完了初中。
在外闯荡的高志鹏第一次听说在太原有一所盲校,他心中又开启了一扇窗户,独自一人去太原市盲校求学。
在省残联领导的帮助下,他成为太原市盲童学校的一名大龄插班生。
在盲校学习的两年间,每到星期天,志鹏便抱着吉他、二胡到街头卖唱,挣学费和生活费;上课时间又以饱满的激情,投入于学习和创作中。
1994年,他创作的歌曲《心声》,在山西人民广播电台“升华奖”新歌征集中,荣获词曲创作一等奖;歌曲《满天繁星属于你》,在全国第二届盲聋学校学生艺术汇演中,获得一等奖及创作奖。
身残志坚的励志名人故事「五则」_名人故事素材
身残志坚的励志名人故事「五则」身残志坚的名人故事1:华罗庚华罗庚初中毕业后,华罗庚曾入上海中华职业学校就读,因学费而中途退学,故生命只有初中毕业文凭。
此后,他开始顽强自学,他用5年时刻学完了高中和大学低年级的全部数学课程。
1928年,他不幸染上伤寒病,靠妻子的照料得以挽回性命,却落下左腿残疾。
20岁时,他以一篇论文轰动数学界,被清华大学请去工作。
从1931年起,华罗庚在清华大学边工作边领悟,用一年半时刻学完了数学系全部课程。
他自学了英、法、德文,先后在国外杂志上发表了多篇论文。
1936年夏,华罗庚被保送到英国剑桥大学进修,两年中发表了十多篇论文,引起国际数学界赞赏。
1938年,华罗庚访英回国,在昆明郊外一间牛棚似的小阁楼里,他艰难地写出名着《堆垒素数论》。
身残志坚的名人故事2:张海迪5岁的时候,张海迪因患脊髓血管瘤造成高位截瘫,但她身残志坚,勤奋领悟,热心助人,被誉为"当代保尔"。
在残酷的命运挑战面前,张海迪没有沮丧和沉沦,她以顽强的毅力和恒心与疾病做斗争,经受了严峻的考验,对人生充满了信心。
她虽然没有机会走进校门,却发奋领悟,学完了小学、中学全部课程,自学了大学英语、日语、德语和世界语,并攻读了大学和硕士研究生的课程。
1983年3月7日,共青团中央在北京举行命名表彰大会,授予被誉为"80年代新雷锋"的张海迪同志"优秀共青团员"称号。
1983年张海迪开始从事文学创作,先后翻译了《海边诊所》、《小米勒旅行记》和《丽贝卡在新学校》,创作了《向天空敞开的窗口》、《性命的追问》、《轮椅上的梦》等一百多万字的作品。
现为山东省作家协会文学创作室一级作家。
1993年张海迪透过考试和论文答辩,获吉林大学哲学硕士学位。
1994年参加远南户外会。
1997年入选日本NHK"世界五大杰出残疾人"。
1998年起担任中国肢残人协会主席。
20xx年获得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中国残疾名人励志故事(通用14篇)
中国残疾名人励志故事(通用14篇)中国残疾名人有很多,大家了解过他们的励志故事吗?下面一起去阅读一下中国残疾名人励志故事吧,希望对大家有帮助!中国残疾名人励志故事篇1张治平,男,汉族,1948年生,视力残疾,特级教师,重庆市人,现为重庆市盲人学校音乐教师,系重庆市盲人协会主席。
患先天性视神经萎缩,30岁左右完全失明,1988年,天津音乐学院函授部作曲专业结业,一边教学一边创作,其创作的歌曲、乐曲《我爱光明》《盲人之歌》《盲人驾驶碰碰车》获中国残疾人文艺汇演创作奖,歌曲《快乐王子的小船》获中国少儿歌曲创作一等奖,《甜甜的嘞》收入全国音乐教材小学第七册。
曾获全国自强模范、中国特殊教育先进工作者。
双目失明的张治平不能用眼睛去看,却能够用耳朵去“观察”,用敏锐的心思去体会。
他用音乐谱写着一首首动人心弦的自强之歌。
张治平出生在重庆市一个普通工人家庭,上小学时查出患有无法治愈的“先天性视神经萎缩”症,当时视力只有0.2。
应对这突如其来的疾病,张治平苦不堪言,但1年后在学校的一节音乐课上他找到了生活的动力。
老师播放了由盲人音乐家阿炳创作并演奏的二胡曲《二泉映月》,这悲伤又充满期望的音乐以及老师对阿炳的介绍,仿佛是黑暗中的一道闪电,照亮了张治平的心:“学习音乐,做阿炳那样的人!”一个声音在心底呼唤。
张治平开始在老师的指导下努力学习二胡、笛子、手风琴等多种乐器。
他明白:如果吃不了苦,就不会成为像阿炳那样的人。
他找来有关音乐理论的书籍,把自我埋在音乐里,把枯燥的乐理生吞活剥着“吃”下去。
凭着一根竹笛、一把二胡,十五岁那年,他以第一名的成绩从106名选手中脱颖而出,考入重庆市北碚区文化馆所属的文工队。
张治平的演奏水平提升得很快,常常在各种音乐比赛上拿奖。
他开始将音乐重心转移到创作上,并取得了突破性的成绩,他谱写的《手舞银镰唱山歌》人们都以为是出自谱曲老手。
他谱曲总是倾心倾力,谱写的《生活之歌》《我的月亮船》《小露珠》等都是流传很广的歌曲,而《快乐王子的小船》,从谱曲到完成竟花了12年。
身残志坚的著名人物8个
身残志坚的著名人物8个一、华罗庚华罗庚,1928年不幸染上伤寒病,靠妻子的照料得以挽回性命,却落下左腿残疾。
20岁时,他以一篇论文轰动数学界,被清华大学请去工作。
从1931年起,华罗庚在清华大学边工作边学习,用一年半时间学完了数学系全部课程。
他自学了英、法、德文,先后在国外杂志上发表了多篇论文。
二、孙膑孙膑曾与庞涓为同窗,因受庞涓迫害遭受膑刑,身体残疾,后在齐国使者的帮助下投奔齐国,被齐威王任命为军师,辅佐齐国大将田忌两次击败庞涓,取得了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的胜利,奠定了齐国的霸业。
三、罗斯福1921年8月,富兰克林·罗斯福带全家在坎波贝洛岛休假,在扑灭了一场林火后,他跳进了冰冷的海水,因此患上了脊髓灰质炎症。
高烧、疼痛、麻木以及终生残疾的前景,并没有使富兰克林·罗斯福放弃理想和信念,他一直坚持不懈地锻炼,企图恢复行走和站立能力。
他用以疗病的佐治亚温泉被众人称之为“笑声震天的地方”,在康复期间,富兰克林·罗斯福大量阅读书籍,其中有不少传记和历史著作。
1928年,在罗斯福夫人的理解与支持下,罗斯福重返政界,参加州长竞选而险胜,于1929年出任纽约州州长。
四、贝德里赫·斯美塔那1874年不幸耳聋,继续坚持创作,写了大量作品,其中最著名的有由六部独立交响诗组成的交响诗套曲《我的祖国》和第一弦乐四重奏《我的生活》。
斯美塔那从50岁起饱受耳聋折磨,并因此引发了精神疾病。
1884年5月12日于布拉格附近的精神病院逝世,终年六十岁。
五、徐白仑徐白仑先生原是北京建筑设计院高级工程师,1971年失明后,在学习盲文的过程中,与盲校的教师和盲孩子结下深厚友情。
在康克清女士支持下创办了《中国盲童文学》,为盲孩子提供精神食粮。
六、张海迪张海迪,1955年秋天在济南出生。
张海迪小时候因患脊髓血管瘤导致高位截瘫。
在残酷的命运挑战面前,她没有沮丧,没有沉沦,以顽强的毅力与疾病做斗争,自学了大学英语、日语、德语,并攻读了大学和硕士研究生的课程。
残疾人的励志故事5篇
残疾人的励志故事5篇奋斗像一本书,有读不完的故事与哲理;以下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残疾人的励志故事,欢迎阅读!残疾人的励志故事1:付红英,女,汉族,1958年生,肢体残疾,中共党员,天津市南开区人。
天津市残联文体中心声乐指导兼合唱指挥,系天津市音乐家协会会员。
87年进入天津市残疾人艺术团,92年毕业于天津师范学院音乐专业本科。
近20年的残疾人文化工作,组织残疾人才艺、合唱、棋类、书画等活动,参与组织了大量的文艺演出和比赛。
2005年她所指挥的无伴奏合唱《八竣赞》荣获全国金奖,同年12月,率团参加中国残疾人艺术团成立18周年庆典活动,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就职天津残联文体中心、负责声乐指导兼合唱指挥的付红英,算不上漂亮,且身有残疾,但她拥有一颗最美的心。
她常穿梭于健全人之间,与他们一样工作一样劳动,不需要任何的特殊照顾。
20多年来,她把自己的心血和汗水都挥洒给了残疾人音乐事业这块沃土,用汗水和心力昭示自己的人生价值和贡献。
1958年,付红英出生在天津,不久就患上了小儿麻痹症。
凭借毅力奋发学习,考取天津师范学院音乐专业本科,大学毕业后却被分配到一家服装厂做检验工人。
1987年天津市残疾人艺术团招收演员,她报了名,被招入团,才开始实现自己的艺术梦。
付红英说,作为一名残疾人,能够从事残疾人的事业是幸运的。
她既是演员又是组织者,多年来工作中,无论是主角还是配角,幕后还是台前,或是组织残疾人才艺、棋类、书画等比赛和展览,她都恪尽职守;无论是排练指挥天津市残疾人合唱团、天津市启明星合唱队到社会各界进行宣传演出,还是为合唱团建立章程制度、完善组织机构等,她都出色地完成。
05年组织的无伴奏合唱《八竣赞》荣获全国金奖;同年12月率全团参加中国残疾人艺术团成立18周年庆典活动,与北京、上海、青岛组成大型合唱团,演唱《蓝色多瑙河》《我的梦》,受到胡锦涛等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在付红英的生命进程中,音乐是主旋律。
她努力把学到的知识用于实践,除了在合唱团辅导女低声部,还为职校学生上初级乐理课,并定期到天津群艺馆进行合唱指挥培训。
名人残疾人励志故事_励志故事
名人残疾人励志故事他们虽然是残疾人,但他们身残志不坚,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名人残疾人,供大家参阅!名人残疾人励志故事:杨佩杨佩,女,汉族,1990年生,肢体残疾,陕西省平利县人。
9岁时遭高压电击,虽然失去双臂,但始终乐观向上,不向命运屈服。
如今小杨佩跟随母亲远赴北京打工,心中一直有个愿望,待有了一笔钱后,要继续学习深造,然后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她特别喜爱唱歌、跳舞,希望将来能拥有一个自己的残疾人艺术团。
家住在陕西省安康市平利县兴隆镇蒙溪街村的杨佩,身上有很多不安分因子。
村里的变压器放在村中央,孩子们来来往往总喜欢拉着高压线线杆的斜拉线玩,9岁那年,一天吃过午饭上学去的她走到变压器前时,习惯地用手拉了拉斜拉线,但她没有想到这次斜拉线已经松开并碰上了高压线。
命运在一瞬间改变了她的生活轨迹。
截肢对于还没开启自己绚丽人生的她来说,意味着学业的废弃和生活的无着。
从那以后,家里更困难了,父母只好另作安排:父亲带着弟弟留在家里,而母亲带着她选择了外出打工挣钱。
没了手,连自己的生活都很难自理,更不用说打工赚钱了。
小杨佩自己慢慢练以脚代手,练就了一双灵活的双脚。
但现实又实在是太残酷,没有一家单位肯接纳无手的杨佩,无奈之下,她选择了乞讨的生活。
杨佩很清楚残疾人要自立,必须先要自强、自信。
自强就得有自己的一技之长,如果没有专长,就不能找到工作,即使有了工作,迟早也会被淘汰。
她想根据自身的条件,去寻找适合自己的专业,然后努力学习、钻研,使自己在社会上有所作为。
她现在的乞讨是在聚资,她的梦想是攒够了钱,去完成自己的学业,使自己有文化有知识,做一个残而不废的人。
她最喜欢做的事是跳舞,她的梦想是做一个艺术家,一个无臂的舞蹈家。
杨佩从未失去对生活的梦想并坚信能从逆境中熬过来。
她是平凡的,平凡得就如路边的一棵小草,默默无闻;她又是不凡的,能够在逆境中追求精神上的升华,哪怕乞讨,也是为了飞翔。
名人残疾人励志故事:张海迪轮椅上的梦张海迪,1955年9月16日在济南出生。
残疾人成功的励志故事(精选10篇)
残疾人成功的励志故事(精选10篇)残疾人成功的励志故事(精选10篇)一个人如果身体有了残疾,决不能让心灵也有残疾。
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残疾人成功的励志故事,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残疾人成功的励志故事篇1相对于正常人来说,残疾人是我们这个社会的弱势群体,尤其是农村残疾人往往在生活中会遇到更多的困难。
今天我们要为您讲述一位农村残疾人朋友的故事:他自立自强、在外人看来甚至还有些倔强,他用爱撑起了整个家,他的名字叫喻川源。
43年前,在一次意外中,喻川源摔伤了自己的右腿。
由于当时的医疗条件有限,错过了最佳的治疗时间,右腿也就一直比左腿短了几公分,无论是走路还是做事情都受到很大影响。
直到四年前,长时间的骨骼磨损让他当初受伤的腿开始发痛,有时甚至会持续疼上一个多小时,只有吃止痛片才能稍缓痛觉。
右腿的残缺还不是喻川源最困难的事情,他告诉我们,现在居住的房子是四年前政府征用土地搬迁过来修建的。
当时适逢两个孩子双双上大学,光每个月的生活费都愁坏了他,更不用说修房屋的钱。
虽然当时的他承受了很大的生活压力,但这些困难并没有让他退缩。
喻川源说:“我没有想要放弃,我认为你放弃了孩子的话,对孩子的一辈子一点好处都没有,始终想要把孩子养大,让他能够自食其力,大人始终要给他一点希望,给他创造一定的条件。
”孩子上学需要学费、修建房屋需要花钱,为了缓解家中的经济问题,喻川源最后想到了种植真龙柚和荔枝树来补贴家用。
他带我们来到了他的果园,在这里喻川源向我们讲解起了种植的不易。
从挖土种苗、到施肥修枝、再到丰收回家,这些繁重的农务喻川源都一个人默默地承担了下来。
尤其是在今年把真龙柚从树上摘下来并挑回家,腿脚不便的他花了比平常人多了好几倍的力气才完成。
他告诉我们,支撑他一直坚持到现在的最大动力就是源自他妻子的支持和鼓励。
喻川源说:“因为我老婆一直鼓励我,一定要努力一点,一定要把这个难关度过去,孩子大学毕业参加工作了经济上就要好一点,一直鼓励着我,精神上给我很大的帮助。
付出艰辛努力而成功的残疾人事迹精选3篇_为人处世
付出艰辛努力而成功的残疾人事迹精选3篇每一个理想、追求的残疾人,都有一颗豁达的心。
即使他们历经艰辛、不懈努力,也总是默默承受、视而不见,只为等待成功的最后一刻!小编精心为大家搜集整理了付出艰辛努力而成功的残疾人事迹,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付出艰辛努力而成功的残疾人事迹篇1:不幸来得正好披肩的长发、宽大的墨镜、如影随形的吉他、天籁般纯净的歌声……这是中国盲人民谣歌手周云蓬留给观众的最初印象。
周云蓬是标准的“70后”,但心理上却有着远大于实际年龄的沧桑。
小时候,病魔就缠上了这个不幸的孩子。
身患眼疾的他,跟随着母亲的脚步,四处求医问药,别的小朋友童年都是彩色的,而他的童年经历单调又令人绝望,充满了火车、医院、手术室和酒精棉球的味道。
九岁那一年,他什么都看不到了,眼前一片黑暗。
视觉的最后印象是动物园里的大象用鼻子吹口琴,以后,这个镜头,反复在他脑海中出现。
梦中,他是笑着的,醒来后,他哭了!黑暗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要用它寻求光明!顾城的这句脍炙人口的诗句,用在周云蓬身上再合适不过。
在盲童学校的他,以后不仅上了高中,还读了大学。
在大学期间,他最喜爱的书目是米兰·昆德拉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和加缪的《局外人》。
在大学里,周云蓬非凡的艺术才华得以充分展现,他创办了民刊,并开始写诗和歌曲,并在大学里开演唱会。
大学毕业后,周云蓬开始游历全国,并以弹唱为生。
四处漂泊的经历,赋予了他无穷无尽的灵感:灵敏的耳朵,让他的音乐更加纯净、细腻。
他录制的音乐,开始广为人知。
在他的博客里,他这样介绍自己:新世纪的候鸟歌手,冬天去南方演,夏天在北方唱,春秋去海边。
媒体开始第一次用“音乐公民”来评价这位歌者。
周云蓬不仅在音乐上拥有卓越的才华,在诗歌创作上,也有着过人的天赋。
他认为音乐和诗歌是不可分离的孪生兄弟,他一直致力于“弥合诗歌与音乐的分离”,并在20xx年,获得珠江国际诗歌节“诗歌探索奖”。
面对自身的不幸,周云蓬好像总是视而不见。
残疾人的励志故事大全
残疾人的励志故事大全残疾人的励志故事大全16篇残疾人的励志故事大全(一):中国第一位残疾人博士后吴耀军1996年10月25日。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测试工程的一间普通教室里,一位留着平头,戴着深色眼镜,面容清癯的年轻人站在讲台上。
他的面前除了一本厚厚的博士论文集,还有一根发黑的拐杖。
那里正在进行一场博士论文答辩,素来爱挑剔的老教授们不时地报以热烈的掌声。
这位拄着拐仗作博士论文答辩的年轻人,就是我国第一位自学成才的残疾人博士后吴耀军。
出生7个月,一场病魔夺去了吴耀军一条健康的腿。
童年的不幸和寂寞也把自强不息的精神深深烙印在幼小的心灵谷底。
33年前的一个黄昏,江苏省丹阳市农村一个普通农家小院,一条新生命打破了小院往日的宁静。
小耀军长到了7个月,有一天突然哭闹不止。
医生诊断是脑膜炎(后被确认为误诊),结果落下小儿麻痹症。
望着尚在襁褓中嗷嗷待哺的残腿儿子,父母哭成了泪人,儿子以后的路该怎样走呵!8岁,到了读书年龄。
同村小伙伴唱着《读书郎》蹦蹦跳跳地上了学堂,可他却没有这个“权利”,躺在病床上的小耀军,撕打着床上的衣物,哭喊着非要上学,读书似乎是他与生俱来的情结。
父母亲都是斗大字不识一个的庄稼汉,他们又何尝没有想过送儿子进学堂?在村小学的一间教室里,正书声琅琅。
窗外,一个拄着拐杖的孩子伸长了脖子,倚着窗台往教室里探头。
他紧紧盯着教室的黑板,担心漏掉一个字、一道题,他没有书本笔墨,只好靠一根拐杖支撑着沉重的躯体,用脑子强记黑板上的资料。
下课的铃声响了,他重重跌倒在台阶上。
最终,在一个雨天,这位满身泥水,一脸泪水、汗水的残疾孩子瞒着父母,斗胆推开教室的大门,“啪嗵”一声跪下了:“教师,求求您收下我吧,我要读书!”执拗的小耀军用一颗泯灭不掉的渴望读书的心,感染了学校所有的教师,也感染了为他整日担惊受怕的父母。
学校破例收下了这位拄拐杖的特殊学生。
然而,生活并没有因他的不幸而怜悯他。
由于长时间倚着拐杖走山路,小耀军细嫩的腋窝,被磨破、磨肿。
张海迪励志故事介绍
张海迪励志故事介绍张海迪励志故事介绍(精选5篇)故事是在现实认知观的基础上,对其描写成非常态性现象。
是文学体裁的一种,侧重于事件发展过程的描述。
强调情节的生动性和连贯性,较适于口头讲述。
下面为大家带来张海迪励志故事介绍(精选5篇),快来看看吧。
张海迪励志故事介绍11955年9月,张海迪出生在山东省文登县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里,玲玲是她的小名。
5岁之前,张海迪有一个幸福的童年,快乐而活泼,成天蹦蹦跳跳跑来跑去。
可惜,蹦蹦跳跳的时光是那样短暂。
还不到6岁,小玲玲突然得病了。
妈妈抱着玲玲,坐在医院走廊的椅子上,等待医生的检查。
看完病后,玲玲感觉到妈妈的双腿在抖动,却不知是为什么。
玲玲得了什么病,竟然这样可怕?她患的是脊髓血管瘤,病情反复发作,非常难治。
5年中,她做了3次大手术,脊椎板被摘去6块,最后高位截瘫。
这样,原来天真活泼的玲玲,现在只能够整天卧在床上。
看着伙伴们高高兴兴地一起跳皮筋,高高兴兴地一起背着书包上学校,玲玲幼弱的心灵,简直要被痛苦压碎了。
幸好,听说了玲玲的不幸后,过去的小伙伴们常常来看她,给她讲学校里的事。
玲玲家住的是一座红色的三层楼房,每当她坐在窗口,向外看着那些过往小孩的身影,心里是多么羡慕啊!已经到了上学的年龄,而玲玲只能够呆在家里,她也想去学校读书啊!玲玲听到窗外传来的“我怎么忘记带伞了?唉,我的书包怎么忘了呢!心里很难过,她很想亲身感受一下与他们一起去上学的欢乐,也想感觉一下在雨中奔跑的清爽。
然而,这一切都是一个梦,对于玲玲来说,只能够是轮椅上的梦。
一天,玲玲终于按捺不住心中的渴望,就对妈妈说:妈妈,我要上学!尽管玲玲非常有决心,但是病情却是无情的,每当病痛折磨她时,坚强的玲玲没有流泪,疼得实在厉害时,为了分散注意力,她就猛揪自己的头发,打算用一种疼痛来代替另外一种疼痛。
渐渐地,她揪下来的头发,都能够编成一条辫子了,她忍受了多么大的痛苦啊!对玲玲来说,家是一所特殊的学校。
在这个学校里,聪明、好学的玲玲学会了很多知识。
身残志坚的人事迹(集锦7篇)
身残志坚的人事迹(集锦7篇)身残志坚的人事迹【篇1】5岁的时候,张海迪因患脊髓血管瘤造成高位截瘫,但她身残志坚,勤奋学习,热心助人,被誉为当代保尔。
在残酷的命运挑战面前,张海迪没有沮丧和沉沦,她以顽强的毅力和恒心与疾病做斗争,经受了严峻的考验,对人生充满了信心。
她虽然没有机会走进校门,却发奋学习,学完了小学、中学全部课程,自学了大学英语、日语、德语和世界语,并攻读了大学和硕士研究生的课程。
1983年3月7日,共青团中央在北京举行命名表彰大会,授予被誉为80年代新雷锋的张海迪同志优秀共青团员称号。
1983年张海迪开始从事文学创作,先后翻译了《海边诊所》、《小米勒旅行记》和《丽贝卡在新学校》,创作了《向天空敞开的.窗口》、《生命的追问》、《轮椅上的梦》等一百多万字的作品。
现为山东省作家协会文学创作室一级作家。
1993年张海迪通过考试和论文答辩,获吉林大学哲学硕士学位。
1994年参加远南运动会。
1997年入选日本NHK世界五大杰出残疾人。
1998年起担任中国肢残人协会主席。
20__年获得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身残志坚的人事迹【篇2】桑兰,出生于1981年2月,浙江宁波人,原国家女子体操队队员,曾在全国性户外会上获得跳马冠军。
到这天为止,坚强的桑兰已经笑着度过了6年的轮椅时光。
1998年7月21日晚在纽约友好户外会上意外受伤之后,默默无闻的桑兰成了全世界最受关注的人。
这确实是个意外。
当时桑兰正在进行跳马比赛的赛前热身,在她起跳的那一瞬间,外队一教练“马”前探头干扰了她,导致她动作变形,从高空裁到地上,而且是头先着地。
遭受如此重大的变故后却表现出难得的坚毅,她的`主治医生说:“桑兰表现得十分勇敢,她从未抱怨什么,对她我能找到表达的词就是‘勇气’。
”就算是知道自己再也站不起来之后,她也绝不后悔练体操,她说:“我对自己有信心,我永远不会放下期望。
”3年来,桑兰用她的行动应证着自己的诺言,在北大学习、加盟星空卫视主持节目、担任申奥大使、参加雅典奥运北京接力……她充满力量的笑容总能给人期望!身残志坚的人事迹【篇3】邰丽华两岁时,因一次高烧失去了听力。
中国身残志坚的励志名人故事(精选5则)
中国身残志坚的励志名人故事(精选5则)中国身残志坚的励志名人故事精选篇11.张海迪张海迪这个勇于与疾病顽强搏斗的身残志坚的女性,她是整整一个时代的偶像,是当代的“保尔·柯察金”。
五岁的张海迪因患脊髓病,胸部以下全部瘫痪,无论做什么事情她都只能在轮椅上进行。
从那时起,张海迪便开始了她特殊的人生之路。
她不能像正常的孩子那样背着书包去上学,只能在家里坐着轮椅,自学那些正常的孩子们在学校里所学到的知识。
不久,她做了一次手术。
这次手术之后,她只能一动不动地躺在床上了,甚至连脖子都不能扭一下。
她请妈妈在桌子上支一面镜子,这样她就可以从镜子里面看书了。
就这样,张海迪系统地自学了小学、中学的课本,后来又开始自学英语。
她给自己立下一条规定:每天背熟10个英语单词,如果背不全,忘了几个就狠狠地咬几下自己的手指。
因此她的英语进步得非常快,渐渐地,她开始替有关单位翻译英语资料。
有一次,她翻译了一部长篇小说——《海边诊所》。
当她捧着厚厚的翻译稿来到出版社时,老编辑被深深地感动了,于是亲自为她书写了序,题目是:路,在一个瘫痪姑娘的脚下延伸。
在残酷的命运挑战面前,张海迪没有沮丧和沉沦,她以顽强的毅力和恒心与疾病作斗争,经受住了严峻的考验,并始终对人生充满了信心。
2.桑兰桑兰,浙江宁波人,原中国女子体操队队员,1993年进入国家队,19获得全国跳马冠军,年7月22日,参加第四届美国友好运动会的练习中不慎受伤,造成颈椎骨折,胸部以下高位截瘫。
这确实是个意外。
当时桑兰正在进行跳马比赛的赛前热身,在她起跳的那一瞬间,外队一教练“马”前探头干扰了她,导致她动作变形,从高空裁到地上,而且是头先着地。
遭受如此重大的变故后却表现出难得的坚毅,她的主治医生说:“桑兰表现得非常勇敢,她从未抱怨什么,对她我能找到表达的词就是‘勇气’。
”就算是知道自己再也站不起来之后,她也绝不后悔练体操,她说:“我对自己有信心,我永远不会放弃希望。
”桑兰用她的行动应证着自己的诺言,在北大学习、加盟星空卫视主持节目、担任申奥大使、参加雅典奥运北京接力……她充满力量的笑容总能给人希望!运动生涯1991年第九届浙江省运动会高低杠第一名;跳马第一名;自由体操第一名;平衡木第一名;全能第一名;1995年南京“全国城市运动会”全能和跳马第一名,自由体操第二名;“全国体操锦标赛”跳马第二名。
关于“身残志坚”的名人故事(精选6篇)
“身残志坚”的名人故事关于“身残志坚”的名人故事(精选6篇)导语:总有一些残疾人事迹伴你成长,给你力量,身残志坚的名人、身残志坚的故事、身残志坚的名言,残疾人创业故事,残疾人实现人生价值等,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身残志坚”的名人故事,欢迎查阅,谢谢!“身残志坚”的名人故事篇1桑兰桑兰,出生于1981年2月,浙江宁波人,原国家女子体操队队员,曾在全国性运动会上获得跳马冠军。
到今天为止,坚强的桑兰已经笑着度过了6年的轮椅时光。
1998年7月21日晚在纽约友好运动会上意外受伤之后,默默无闻的桑兰成了全世界最受关注的人。
这确实是个意外。
当时桑兰正在进行跳马比赛的赛前热身,在她起跳的那一瞬间,外队一教练“马”前探头干扰了她,导致她动作变形,从高空裁到地上,而且是头先着地。
遭受如此重大的变故后却表现出难得的坚毅,她的主治医生说:“桑兰表现得非常勇敢,她从未抱怨什么,对她我能找到表达的词就是‘勇气’。
”就算是知道自己再也站不起来之后,她也绝不后悔练体操,她说:“我对自己有信心,我永远不会放弃希望。
”桑兰用她的行动应证着自己的诺言,在北大学习、加盟星空卫视主持节目、担任申奥大使、参加雅典奥运北京接力……她充满力量的笑容总能给人希望!“身残志坚”的名人故事篇2贝多芬贝多芬是世界著名的音乐家,也是命运最糟的一个。
童年,贝多芬是在泪水浸泡中长大的。
家庭贫困,父母失和,造成贝多芬性格上严肃、孤僻、倔强和独立,在他心中蕴藏着强烈而深沉的感情。
他从12岁开始作曲,14岁参加乐团演出并领取工资补贴家用。
到了17岁,母亲病逝,家中只剩下两个弟弟,一个妹妹和已经堕落的父亲。
不久,贝多芬得了伤寒和天花,几乎丧命。
贝多芬简直成了苦难的象征,他的不幸是一个孩子难以承受的。
尽管如此,贝多芬还是挺过来了。
他对音乐酷爱到离不开的程度。
在他的作品中,有着他生活的影子,既充满高尚的思想,又流露对人间美好事物的追求、向往。
对美丽的大自然他有抒发不尽的情怀。
7则关于残疾人的正能量小故事
导语:有这样的一群人,他们虽然身体残疾,但是我们却在他们的身上看到了身残志坚的精神。
下面是关于残疾人的正能量小故事,欢迎阅读。
1、杨佩——无臂也想飞杨佩,女,汉族,1990年生,肢体残疾,陕西省平利县人。
9岁时遭高压电击,虽然失去双臂,但始终乐观向上,不向命运屈服。
如今小杨佩跟随母亲远赴北京打工,心中一直有个愿望,待有了一笔钱后,要继续学习深造,然后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她特别喜爱唱歌、跳舞,希望将来能拥有一个自己的残疾人艺术团。
家住在陕西省安康市平利县兴隆镇蒙溪街村的杨佩,身上有很多不安分因子。
村里的变压器放在村中央,孩子们来来往往总喜欢拉着高压线线杆的斜拉线玩,9岁那年,一天吃过午饭上学去的她走到变压器前时,习惯地用手拉了拉斜拉线,但她没有想到这次斜拉线已经松开并碰上了高压线。
命运在一瞬间改变了她的生活轨迹。
截肢对于还没开启自己绚丽人生的她来说,意味着学业的废弃和生活的无着。
从那以后,家里更困难了,父母只好另作安排:父亲带着弟弟留在家里,而母亲带着她选择了外出打工挣钱。
没了手,连自己的生活都很难自理,更不用说打工赚钱了。
小杨佩自己慢慢练以脚代手,练就了一双灵活的双脚。
但现实又实在是太残酷,没有一家单位肯接纳无手的杨佩,无奈之下,她选择了乞讨的生活。
杨佩很清楚残疾人要自立,必须先要自强、自信。
自强就得有自己的一技之长,如果没有专长,就不能找到工作,即使有了工作,迟早也会被淘汰。
她想根据自身的条件,去寻找适合自己的专业,然后努力学习、钻研,使自己在社会上有所作为。
她现在的乞讨是在聚资,她的梦想是攒够了钱,去完成自己的学业,使自己有文化有知识,做一个残而不废的人。
她最喜欢做的事是跳舞,她的梦想是做一个艺术家,一个无臂的舞蹈家。
杨佩从未失去对生活的梦想并坚信能从逆境中熬过来。
她是平凡的,平凡得就如路边的一棵小草,默默无闻;她又是不凡的,能够在逆境中追求精神上的升华,哪怕乞讨,也是为了飞翔。
2、郑龙华——无手着名摄影家郑龙华,男,1959年5月生于浙江省临安市。
残疾人的励志名人故事
残疾人的励志名人故事导语:残疾人只有用行动证明了自己的价值,才会赢得大家的尊重。
下面是有关残疾人的励志名人故事,欢迎阅读。
残疾人励志故事一:身残志坚的孙膑孙膑真名失转,齐国人,是孙武的后代。
学习期间,庞涓知道魏惠王正在招揽人才,就匆匆告别鬼谷子、孙膑,下山赶往魏国。
孙膑留下来,虚心向老师学习。
鬼谷子喜欢他,把珍存的《孙子兵法》十三篇传给他。
由于当时没有纸,更没有印刷术,抄在竹简上的《孙子兵法》极为珍贵。
孙膑如获至宝,日夜研读,甚至可以一字不落地背下来。
庞涓到了魏国,当上将军,带兵打败卫、宋、齐国,受魏惠王重用。
他想起孙膑,就写信请孙膑下山,骗他说是要共同干一番事业。
孙膑学业告成,拜别鬼谷子,高高兴兴来到魏国。
孙膑庞涓很想得到《孙子兵法》,可是孙膑却没带在身上。
魏惠王听说孙膑很有才能,就让庞涓带进王宫面谈。
果然,孙膑谈起军事理论头头是道,比庞涓强得多。
魏惠王留下孙膑,准备重用。
庞涓十分妒忌。
他装得若无其事,却安排了一个又一个的阴谋。
一天,齐国来人送给孙膑一封信,是堂兄孙平写的,说叔父孙乔去世,请他回家看看。
孙膑怕魏王怀疑,只好回信说暂时脱不开身。
魏国边境守军搜出孙膑的信,交给魏惠王。
魏王正在怀疑之中,孙膑受庞涓怂恿,向魏王上书,请假回家。
魏王下令,扣留孙膑。
庞涓对孙膑说:“大王判你死罪,我再三求情,才改处膑刑(膑刑就是剜去膝盖骨)。
”膑哪里晓得,召自己来魏国、送信人和假信,都是庞涓阴谋策划的。
庞涓看到孙膑只能爬着行走,知道他跑不了,就叫他默写《孙子兵法》,骗他说:“传百代,扬孙氏大名。
”孙膑很想报答庞涓的救命之恩,就天天在竹简上默写。
伺候他的仆人不忍心,偷偷告诉他庞涓的阴谋:得到兵书后,杀掉孙膑!孙膑这才醒悟。
他烧掉已抄好的兵书,装起疯来,又笑又叫。
庞涓不相信,让人把他扔进猪圈。
他又翻又滚,还把猪粪往嘴里塞。
庞涓相信孙膑真的疯了,放松了监视。
孙膑打听到齐国使臣来到魏国,乘着黑夜去见齐使。
庞涓发现孙膑的衣服、鞋子扔在河边,以为他跳河自杀了,他哪里想到,孙膑正藏在齐使的马车里,飞驰而去。
残疾励志故事大全精选5篇
残疾励志故事大全精选5篇总有一批人,他们身残志坚,依然能成就自己。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残疾人励志故事5篇,欢迎参考!励志故事精选1张治平,男,汉族,1948年生,视力残疾,特级教师,重庆市人,现为重庆市盲人学校音乐教师,系重庆市盲人协会主席。
患先天性视神经萎缩,30岁左右完全失明,1988年,天津音乐学院函授部作曲专业结业,一边教学一边创作,其创作的歌曲、乐曲《我爱光明》《盲人之歌》《盲人驾驶碰碰车》获中国残疾人文艺汇演创作奖,歌曲《快乐王子的小船》获中国少儿歌曲创作一等奖,《甜甜的嘞》收入全国音乐教材小学第七册。
曾获全国自强模范、中国特殊教育先进工作者。
双目的失明张治平不能用眼睛去看,却能够用耳朵去“观察”,用敏锐的心思去体会。
他用音乐谱写着一首首动人心弦的自强之歌。
张治平出生在重庆市一个普通工人家庭,上小学时查出患有无法治愈的“先天性视神经萎缩”症,当时视力只有0.2。
面对这突如其来的疾病,张治平苦不堪言,但一年后在学校的一节音乐课上他找到了生活的动力。
老师播放了由盲人音乐家阿炳创作并演奏的二胡曲《二泉映月》,这悲伤又充满希望的音乐以及老师对阿炳的介绍,仿佛是黑暗中的一道闪电,照亮了张治平的心:“学习音乐,做阿炳那样的人!”一个声音在心底呼唤。
张治平开始在老师的指导下努力学习二胡、笛子、手风琴等多种乐器。
他知道:如果吃不了苦,就不会成为像阿炳那样的人。
他找来有关音乐理论的书籍,把自己埋在音乐里,把枯燥的乐理生吞活剥着“吃”下去。
凭着一根竹笛、一把二胡,15岁那年,他以第一名的成绩从106名选手中脱颖而出,考入重庆市北碚区文化馆所属的文工队。
张治平的演奏水平提升得很快,常常在各种音乐比赛上拿奖。
他开始将音乐重心转移到创作上,并取得了突破性的成绩,他谱写的《手舞银镰唱山歌》人们都以为是出自谱曲老手。
他谱曲总是倾心倾力,谱写的《生活之歌》《我的月亮船》《小露珠》等都是流传很广的歌曲,而《快乐王子的小船》,从谱曲到完成竟花了12年。
残疾名人的励志故事3篇
残疾名人的励志故事3篇这个世界几乎不合所有人的梦想。
只是有些人可以学会遗忘,有些人却坚持,下面这些是为大家推荐的几篇残疾名人的励志故事3篇。
陈燕,女,汉族,1973年生,视力残疾,一级钢琴调律师,北京市人。
现北京新乐钢琴调律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系中国音乐家协会钢琴调律分会会员。
幼年患先天性白内障双目失明。
22岁毕业于北京盲校钢琴调律班。
2002年10月创建北京钢琴调律网,2004年出版《陈燕:耳边的世界;;中国第一位女盲人调律师的自传》,同年12月被江苏卫视和新浪网评为《感动2004》十大真情人物。
盲人钢琴调律师陈燕的故事有点传奇,但都是真的。
3个月大的时候,因为先天性残疾,陈燕被父母遗弃,是姥姥收养她并抚养成人。
陈燕自小对音乐比较感兴趣,学过很多乐器。
自打学调琴开始,她每天总是十三四个小时泡在钢琴边,仔细摸,用心记。
学调律还必须会修琴,一个盲人手拿锤子钉钉子、刨子刨木头,受伤总是难免的,学习调律那段时间,她手上就没有一块好肉。
4年学习,陈燕掌握了欧美最先进的钢琴调律技术,但信心满怀的她马上遭遇了残酷的现实,当时国内的人还无法接受盲人调琴师这一行业。
几经周折,一家大的琴行经理考核后同意录用。
但经理为难地说,这份工作需要上门为客户调琴,你现在的情况挨家上门也太困难。
再说路上车很多,出了交通事故,琴行要负责的。
为了熟悉地形路况,她请家人帮助,把图上的地名、车站、胡同小区等一一抄写成盲文,一一记熟。
有一位用户不希望盲人调律,她到用户家后,凭着眼睛仅存的一点光感,跟用户走到钢琴前,连调带修干了两个小时,客户试弹后很满意,并说他的两台琴以后都请陈燕调。
这时陈燕告诉他自己是个盲人,对方不好意思了。
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陈燕给自己立了一个规矩:与客户见面时决不告诉自己是盲人,调琴结束后,一定要告诉用户自己是盲人。
她说:“给用户调完音后,我除了教给用户一些保养知识外,还要给用户弹一首优美的曲子,这时才告诉他,我是一名盲人钢琴调律师,用户感到非常惊讶。
残疾人成功的故事3篇
残疾人成功的故事3篇如果发现自己不能创造奇迹,那就努力让自己变成一个奇迹。
以下是店铺分享的残疾人成功的故事,一起来和小编看看吧。
残疾人成功的故事(一)张海迪被誉为身残志坚的一代楷模,自学成才的著名作家,出版了长篇小说《轮椅上的梦》、《绝顶》、《天长地久》,散文集《鸿雁快快飞》、《向天空敞开的窗口》、《生命的追问》、《我的德国笔记》等,翻译了《莫多克——一头大象的真实故事》、《丽贝卡在新学校》等外文著作。
她现任中国残疾人联合会主席。
她用顽强的意志粉碎了医生对她生命长度的预言,她用积极的态度努力过好每一天,不断拓展生命的宽度。
在上世纪80年代,她坚韧不拔的精神,让全国年轻人看到了奋斗的力量,鼓舞了一大批中国青年。
她就是被誉为“八十年代新雷锋”和“当代保尔”的张海迪。
即使翅膀断了心也要飞翔张海迪,1955年9月出生于济南一个知识分子家庭。
她拥有一个幸福的童年,快乐而活泼,成天蹦蹦跳跳跑来跑去,似小燕子般到处飞翔。
可惜,蹦蹦跳跳的时光是那样短暂。
1960年一个明朗的早晨,玩具室里刚上完一节“课”,她和小同伴们嘻笑着朝门外跑去,忽然跌倒了。
从此,双腿丧失了知觉,张海迪也丧失了关于腿的记忆。
张海迪当年不知道自己患的是脊髓血管瘤,病情反复发作,非常难治。
五年中,她做了3次大手术,脊椎板被摘去6块,最后高位截瘫。
这样,原来天真活泼的张海迪,只能整天卧在床上。
当年,医生们一致认为,像这种高位截瘫病人,一般很难活过27岁。
看着伙伴们高高兴兴地背着书包上学校,终于有一天,张海迪按捺不住心中的渴望,对妈妈说:“妈妈,我要上学!”可是因为自己的生活不能自理,所有的学校都不接收。
病魔是无情的,每当病痛折磨她时,坚强的张海迪没有流泪,疼得实在厉害时,为了分散注意力,她就猛揪自己的头发,打算用一种疼痛来代替另外一种疼痛。
渐渐地,她揪下来的头发,都能编成一条辫子了!对张海迪来说,家是一所特殊的学校。
在这个特殊的学校里,聪明、好学的张海迪学拼音,学查字典,学一个又一个生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残疾人励志故事
今年已37岁的安徽池州青年李雁雁是中国第一个赴国外留学的盲人。
12年间,他孤独地辗转日本、美国学医,克服难以想象的艰难险阻,成为中国和亚洲第一个盲人医科博士。
母亲的泪水落在他的手背上
李雁雁身世坎坷,父亲原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某学院的教师,文-革
期间在池州因公殉职,那年李雁雁仅7岁,哥哥李京京17岁,奶奶和
妈妈一筹莫展,全家就靠着每月45元的补助艰苦度日。
懂事的李雁雁
从小成绩优异,1982年不负众望,一举考上湖南大学环境工程系空调
专业,入校后越发奋发图强,每年寒暑假都留校继续学习。
1985年秋,雁雁感觉视力异常模糊,逐步不能视物,医院确诊是
青光眼发展成视神经萎缩,导致双目失明!拿着诊断书,雁雁双手战栗,痛哭着捶打冷冰冰的墙壁,瘫倒在地。
李母龚桂兰得知后,连夜赶到长沙,强忍悲痛为儿子办理退学手续。
之后她四处举债,带儿子跑遍了广州、上海、南京等大医院寻求
治疗,但无力回天。
雁雁彻底绝望,回家后成天躲在阴暗的小房里,关起窗户,不见
任何人。
母亲擦干眼泪,一次次劝慰儿子:“孩子,《盲人与灯》的故事
你听过吗?黑夜里盲人执盏明灯蹒跚而行,路人问他,你啥也看不见,
打灯笼干吗?盲人说,你们能看见灯笼,就会给我让路啊。
孩子,自古
身残志坚成就大事者不乏其人,只要自己点亮心灯,创造光明,照样
能走出一条大路来!”
那一刻,雁雁的手背,感受到了母亲温暖的泪水。
他鼻子一酸,
决心直面命运,开始新的生活。
为了省钱,雁雁每天听收音机自学盲文。
1989年夏,他听说美国一家盲校将在中国开办分校,免费函授英文便立即报名。
那段时间,他每天坐在地上弯腰弓背摸练盲文,虽然腰酸背痛,却重新感受到了学习的乐趣。
修完美国盲校全部课程后,雁雁又借阅了中、美、英、法、日等国的数百本图书,开阔了视野。
他常常鼓励自己,盲人不能仅仅满足学会一门生存技能,要和正常人一样,勇于征服高等学府!
1993年9月,雁雁从一本盲文杂志上获悉,世界慈善组织愿意无偿援助外国盲人去东京学习针灸和指压技术。
雁雁立即致函,同年10月,该协会负责人专程来到上海,对李雁雁实行全面严格的考试。
1994年元月,东京协会寄来了装有录取通知书、机票和全额奖学金证明的国际专递。
这个爆炸性的消息迅速传遍了池州城大街小巷,虽然70多岁的老母亲不放心儿子独自出国生活,但是雁雁无比振奋,他发誓一定要学有所成,再回国创业!
世界名校的第一位盲人博士生
东京八王子盲校是一所三年学制的全日制学校。
刚来时,李雁雁日语听说水平太差,初考刚及格。
老师劝他先修一年日语再学专业。
雁雁坚持跟班学:“时间是最宝贵的,我会尽量努力的!”他每天学习到深夜,从不间断,不到一年他的每项考试都是第一,并获得一台笔记本电脑的奖励。
三年后,雁雁以优异成绩顺利通过针灸、按摩、指压师三项日本国家执照考试。
这三张执照,在日本是很多残疾人梦寐以求的“金饭碗”,已过而立之年的雁雁能够苦尽甘来,过上衣食无忧的生活。
但雁雁没有忘记初衷,他渴盼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圆大学梦!最终,他决定去美国继续攻读,学习以西方医学理论为基础的脊椎神经矫正疗法!
1999年6月,李雁雁带着执照和几万美元的打工积蓄,再次远渡
重洋,独自来到美国加州硅谷。
历经种种坎坷,经过四次考试,他通
过了托福考试,自费就读于美国两所公立大学。
金发碧眼的同窗们对
此惊讶不已:一个盲人要适合快节奏的学习生活谈何容易?他能坚持下
来吗?
为了节省费用和时间,李雁雁同样没有选择语言预修,直接进入
全英文理工科课程学习。
虽然有点英语基础,但一上课他就懵了。
同
学们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而雁雁看不见又记不住,只能拿出录音机把
老师的教学语言全部录下,晚上自己翻录为英文盲文输入电脑自修。
一名美国老师被他的刻苦精神所感动,亲自为他申请配备了一台
能够做模拟化学实验的电脑。
就这样,他用三年时间修满了全部学分,2002年7月,如愿考取国际的加利福尼亚帕默正骨大学脊椎神经矫正
专业,成为这所世界名校的第一位盲人博士生!
我要向世界证明,我能够
李雁雁擅长学习,但是这次遇到的困难更大。
四年专业课期间,
他必读的教科书及参考书籍的目录就有40多页长,每一页,都是一步
极其陡峻的台阶!
为了省钱,当时雁雁租住的地方是加州“最危险的贫民窟”。
每
天早晨6时,他背着书包拄着手杖从租住地出发,搭上轻轨电车,一
小时后到校。
有一天因下雪路滑,他在路上摔了几跤迟到了,到了学
校又认不清教室方位,敲着手杖摸进一间教室,怯生生地问:“请问这是E201教室吗?”
“这不过化学教室!”有人用英文回答,随即雁雁听到一阵哄然大笑。
是啊,谁见过盲人去学化学?事实是反击轻蔑的最有力武器!李雁
雁入学仅五个月,化学考试居然得了93分,让人刮目相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