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巷深处》 教案教学设计(语文版七年级上册)
语文版七年级语文《小巷深处》教案
语文版七年级语文《小巷深处》教案语文版七年级语文《小巷深处》教案1一、教学目的1。
学习本文用形象作为情感的依托,对形象的描写,其实就是情感的形象抒发的散文常用的写法。
2。
学习本文以情感的变化发展结构文章的写法。
3。
通过本文的学习,让学生谈谈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二、教学重点、难点(一)重点①从文章中体会母爱、体会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情感,增强对亲情的理解。
②学习如何选取生活琐事来表达情感。
(二)难点掌握文章如何选取生活琐事来表达情感,达到用真情实感去感动读者的目的。
三、课型:教读课四、教学方法:讨论的形式五、教学时数: 2课时第一课时一、教学要点:1。
解题。
2。
提出讨论的问题让学生思考。
3。
朗读全文。
二、教学程序:(一)导语:ァ∧赴是人世间最伟大、最无私的,我们自从降临到这大千世界,就感受到母爱。
但是对一个瞎养母收养被人遗弃的女婴,并为她倾注了所有的一切的感知就很少了。
今天我们来学习表现这方面的一篇感人至深的散文——《小巷深处》(板书)(二)导读ァ1。
题解ァ≌馐且黄感人至深的散文,抒写养母对“我”深切的爱和“我”对养母的感情,感情真挚,富有感染力。
文题“小巷深处”是母女俩家的所在,是她们生活的场景,也是作者感情的依托。
ァ2。
生字正音ァ§拧≈黝荤揶揄xuàn zhuó yǒu hūn yé yú哽孽颊蹒跚gěng niè jiá pán shān憧憬瘪chōng jǐng biěァ3。
学生朗读全文ァ√崾荆孩僮⒁獍盐瘴闹“我”的感情变化。
ァ、诨出文中刻画养母外貌、神情的语句,体味其中蕴涵的思想感情。
ァ4。
概述课文内容ァ∏1—2位同学发言ァ√崾荆喝文以“我”的感情变化发展为主线,从“我”对生活的满足,为母亲而骄傲,写到“我”长大后对贫穷的家产生厌恶进而离开家,最后以“我”被母亲深深的爱所感动而悔悟流泪结束。
ァ5。
提出思考与讨论的问题ァ、倏挝闹心男┑胤奖硐至四盖自缫巡炀“我”的感情变化?为什么采用间接描写方法?ァ、“我”对母亲的感情有哪些变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ァ、壅馄散文的主线是什么?④文中对小巷和竹棒的描写,起了什么作用?6。
第六课 《小巷深处》教案(语文版七年级上)
第六课《小巷深处》教案(语文版七年级上)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了解小说的基本特征,掌握小说与散文的区别;2.理解小说《小巷深处》中的情节与人物形象;3.学习运用语言文字,表现人物的思想、情感和内心。
2. 能力目标1.能根据文本提取信息,理解文本的意义和主旨;2.能够运用语言文字,表现人物的思想、情感和内心;3.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描写,理解小说的情节和含义。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和价值观;2.鼓励学生勇于探索,勇于尝试,积极参与教学活动;3.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1.小说与散文的区别;2.小说《小巷深处》中的情节与人物形象;2. 教学难点1.运用语言文字,表现人物的思想、情感和内心;2.辨析小说的情节和含义。
三、教学内容及方法1. 教学内容(1) 小说与散文的区别通过讲解小说和散文的定义和特点,使学生了解二者的区别。
(2) 小说《小巷深处》中的情节与人物形象1.分析小说中的情节,理解小说的情节和含义;2.了解小说中不同的人物性格,并对他们进行分析。
(3) 运用语言文字,表现人物的思想、情感和内心通过教师讲解、分组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 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教师讲解,让学生快速了解小说和散文的定义和特点。
(2) 合作学习法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一起探讨小说的情节和含义,并分析小说中不同的人物性格。
(3) 情景演示法通过展示小说情节和人物性格的内涵,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语言表达的技巧。
四、教学过程1. 课前准备1.整理教学资料,包括小说和散文的定义及特点;2.确定分组,设计分组讨论题目。
2. 上课环节(1) 导入新课1.观看小说《小巷深处》的女主人公玲玲的故事,引出小说。
2.引导学生讨论小说和散文的定义及特点。
(2) 学习小说《小巷深处》中的情节与人物形象1.让学生分组讨论小说中的情节和含义。
2.合并小组讨论结果,跟全班进行分享。
第六课 《小巷深处》 (语文版七年级上)_七年级语文教案
第六课《小巷深处》 (语文版七年级上)_七年级语文教案学习此文,应引导学生体会母爱·体会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情感·增强对亲情的理解,使学生懂得怎样对待父母,课堂教学·应注重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熏陶感染,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理解诔文内容,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法学法]采取讨论的形式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领会母爱,体会父母的爱心。
引导学生学习如何选取生活琐事来表达情感,将人物写得生动形象。
辅之以多媒体教学。
[教学流程)第一课时(一)导人新课多媒体播放《妈**吻儿并伴有画面:一位盲眼妇女,抱着一个婴儿,手拄竹棍,走在小巷中烈日炎炎下。
黝黑的盲眼妇女正在卖冰棍拄着竹棍的盲眼妇女颤巍巍在下车在一个小巷子里,花白头发的盲眼妇女无助地斜*在墙上(孤苦伶仃) 小巷中,盲眼妇女和一女孩紧紧拥抱(音乐停)画外音:妈妈,我回来了,我己经回来了。
教师:母爱,是永恒不变的主题。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一篇关于母爱的文章《小巷深处》(二)感知课文内容教师引导学生诵读全文,理解课文大意。
”吟哦讽诵而后得之”是读书的一种基本方法,”吟哦讽诵”就是要放声读,读得准确、流畅,沉浸其中,读出文章的味道,品味出作品的妙处。
要求能读中悟,悟后读,把感悟理解和欣赏统一起来。
1·借助工具书读准字词。
工理清课文思路。
引导学生讨论,并说出理由。
(三)分组讨论(教师巡视并交流)[问题一]养母双目失明,为了收养”我”她做了哪些事情?(要点提示:改变以往泼辣性格;拿出所有积蓄换住处;终年辛勤劳作,苦@$经营;把”我。
调养得像个”千金小姐”,并为”我”读书取得的每一点成绩而骄傲;而”我。
厌恶这个家时,她抑制自己的感情,表现得很平静;她克服常人难以想像的困难,每个月进城给”我”送生活费和营养品;为了照顾”我”的情绪,每次进城不与”我”见面,又孤零零地回家) [问题二]课文哪些地方表现了母亲早已察觉”我”的感情变化?为什么采用间接描写的方法?(要点提示:她依旧满面春风;莉学习忙呢!老师赞她有出息呢!哪会在家耗时间!除了我。
小巷深处教学设计
每个孩子都依赖自己的母亲,尤其是七年级的学生,刚刚离开母亲的怀抱,开始在初中学会独立,对于母爱的温暖更有切身的体会,对于以“母爱”、“亲情”为主题的文章,应该很有兴趣。教师要充分利用这种兴趣,并把它引导到阅读课文上来,从而理解文章是怎样表现母爱和亲情的。
3. 教学目标(含重、难点)
教学目标
(七)创设情境 结束教学
用多媒体或音乐播放器播放阎维文歌曲《母亲》,全班同学跟着音乐合唱这首歌曲,感谢这位母亲的到来,感谢所有母亲对自己的爱。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情境,再次营造洋溢着浓浓亲情的温馨氛围,用极富感染力的歌曲结尾,让学生在歌声中感受母爱、回味母爱,激发学生热爱母亲的感情,坚定学生孝顺母亲的决心。
3、让全班同学以最热烈的掌声欢迎这位学生母亲走进教室,并请她代表全班学生的母亲对同学们说几句话(事先已确定好说话的内容:①诉说子女刚离家住校时母亲心中的牵挂与思念;②在学习、生活、与母亲相处等方面对学生提出希望与祝福。)
4、让学生畅谈:该如何对待母爱?如何做一个孝顺母亲的孩子?
设计意图:1、鼓励学生质疑、探索,尝试使用探究式的学习方法;2、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加深对母爱对亲情的理解;让一位学生的母亲走进教室,目的在于促进学生对母亲的理解,从而激起学生对母亲的感激、热爱与孝顺之情,接着让学生畅谈对母爱的认识,这比空洞说教或是让学生在还没有体验、感悟的情况下就站起来“口上谈兵”更有利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实现。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写人记叙文的基本要求,懂得把人放到事件中写,通过写事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
(2)学习文章通过人物的外貌、神态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
(1)在反复诵读中领略体会到文章强烈的感情色彩。
(2)通过质疑、合作、探究,尽量让学生谈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加深对文章中心的理解。
《小巷深处》教案
反思内容
教学方法与手段 是否有效地使用了多媒体和互动教学?
是否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反思内容
课堂氛围与纪律 课堂氛围是否活跃,学生是否积极参与讨论?
课堂纪律是否得到有效维护?
改进措施
在此添加您的文本17字
调整教学目标
在此添加您的文本16字
根据学生的反馈,对教学目标进行微调,使之更符合学生 的实际需求。
个性化反馈
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和需求 ,给予个性化的反馈,以满 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发 展需要。
双向反馈
鼓励学生向教师提供反馈, 让教师了解学生对教学的意 见和建议,以便不断改进教 学方法和效果。
05
教学反思与改进
反思内容
教学目标达成情况 学生对课文主旨的理解是否达到预期效果?
学生对文中人物形象和情感的理解是否深入?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课中获得启示和感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情感,理解 母爱的伟大和无私。
通过学习本文,增强学生对家庭、社 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培养他们感恩、回报母爱的情感。
让学生选择课文中的角色进行扮演, 通过表演的方式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 人物性格和情感。
作业布置
课后练习
布置与课文相关的课后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题能力。
拓展阅读
推荐学生阅读与课文主题相关的其他文章或书籍,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
03
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
通过创设与文本内容相关的情 境,引导学生进入课文,增强
教学手段
多媒体辅助教学
利用PPT、视频、音频等多媒体手段 ,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 趣和课堂参与度。
《小巷深处》教案
《小巷深处》教案《小巷深处》教案「篇一」一、自然动情地导入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继续学习《小巷深处》这篇文章(同时一名同学写标题),昨天在课堂上读课文时,有的同学偷偷擦眼泪,不知是什么原因?”“深受感动!”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回答。
师:“我也与你们有同感,并且回家时情不自禁地哼唱起了一首歌”老师的话还没说完,就有同学站起来说:“肯定是《世上只有妈妈好》。
”师:“看来我们师生真是心有灵犀,那么就让我们合作,共同演唱这首歌好吗?”师生齐唱“世上只有妈妈好”。
师:“下面让我们伴随着浓浓的母爱,进一步走进林莉的《小巷深处》。
”二、民主和谐地探究师:首先在大屏幕上展示出上节课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1.盲姨娘为什么收养孤女?2.为什么孤女回避同学,厌恶家庭?3.盲母为什么偷偷探望女儿?4.盲母收养孩子后为什么变好了?5.竹棒的作用?6.老婆婆为什么叹气?7.文题似乎不相符。
8.“淡忘”、“记得”是否矛盾?同时学生速度课文,进一步熟悉内容。
师:“我提议以民主方式解决这些问题。
”学生们答应了,但要求自愿结组讨论一段时间,师爽快地答应了。
大约三分钟后,一名同学站起来,说要回答第一个问题。
他说:“盲姨娘收养孤女是出于对她的同情和爱。
”其他同学表示赞同。
接着又有同学站起来回答问题3,她说:“偷偷探望女儿是因为母亲怕女儿在同学面前没有面子,也能看出对女儿的深深的爱。
”这时,班里又一名同学站了起来,他颇有感慨地说:“以上两名同学的回答让我体会到,文中的母亲处处为女儿着想。
问题4母亲变好,是怕给女儿留下一个坏名声,也说明了这一点。
根据课文内容,母亲对女儿的爱决不仅仅只有这几件事,我建议大家,再找找其他事例。
”这名同学的发言马上得到响应,“老师我说”、“我”、“我”,接二连三地有人发言,逐一找出了母亲对女儿的爱的具体表现,并且语言简洁,气氛很热烈,掌声此起彼伏。
这时,老师赶忙把本节课的第一个重点内容“母亲对女儿的深沉无私的爱的具体表现”通过大屏幕展示出来:1.微薄收入收养“我”。
七年级语文教案《小巷深处》教学设计及反思.doc
《小巷深处》教学设计及反思人文教育初探——《小巷深处》教学设计及反思福建省晋江市内坑小学:徐志翔一、教材分析:这篇课文是语文出版社,七年级上册的第六课,是一篇回忆性的抒情散文,抒发了养母对“我”深切的爱和“我”对养母的感情。
文章富有感染力,很适合初屮生学习。
它的语言浅显明了,但情感内涵丰富,可以通过此文教育学生尊敬和爱戴自己的母亲。
教学重点、难点:1、体会母爱的无私和伟大,加深儿女对母亲的理解;2、学习如何选取生活琐事来表达H己的内心情感。
二、学生分析:学生刚离家到学校念书不久,普遍都有思乡、思家、思亲情结。
特别是思念H 己的母亲。
但是他们又搞不懂自己离不开母亲的真正原因。
这正是学生的天真幼稚之处,也是为人处世肤浅的一•面。
他们的真情需要熏陶、需要教育,只有这样才能在他们幼稚的心里种下“孝”的种子。
三、设计理念:体现语文人文性,学生的主体性和师生互动的重要性(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创设民主和谐、活跃的课堂氛围,注重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水平和审美情趣,使他们敢于说话,敢于质疑,这就是本节课的设计思路。
教学H标:1、德育FI标:让学生通过自身的生活经历和实际,体会母女Z间那种真挚的情感,并认识母亲对子女成长所做出的无私奉献。
2、知识FI标:了解“以小见大”的写作方法,懂得选取生活琐事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四、教学流程:(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1、让学生欣赏歌曲《妈妈的吻》。
教师引导学生欣赏歌曲的动人旋律及感人的歌词,同时谈一谈自己的内心感受。
反馈:这个环节学生普遍比较能投入,能够为歌曲优美的旋律所吸引,有些同学甚至产生共鸣,流下了眼泪,特别是女同学。
另外同学们在谈口己感受吋均认为这首歌很有吸引力,很令人感动,血且容易引起h己对往事的回忆。
我想借助一些优美的喑示来上语文课效果的是很好的,同时学生的心底是纯真无邪的。
2、学牛分组讨论,畅谈感受。
A、母亲对R己影响最深刻的-一件事:反馈:有的同学谈自己生病吋母亲连夜或官雨送他(她)到医院的故事;有的同学则谈了母亲在自己学习生活屮的巨大帮助;有的同学甚至提到母亲如何对口己进行呕心沥血的教育,如何为了儿女的利益牺牲自己的利益。
《小巷深处》教案设计
《小巷深处》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把握文章的基本内容,了解小巷的环境特点及其在文中的象征意义。
(2)能够分析并体会作者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出的情感变化。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理解文章的主旨。
(2)学会欣赏散文的美,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故乡的热爱和怀念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2)学会珍惜眼前的生活,懂得感恩,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文章内容,把握小巷的环境特点及其象征意义。
(2)分析作者的情感变化,体会文章的思想内涵。
2. 教学难点:(1)理解小巷深处所蕴含的深刻寓意。
(2)把握作者在文中的情感抒发,领会文章的情感主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本文的作者及作品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提问:“小巷深处”这个词组给你带来了哪些联想和想象?2. 自读课文:(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章大意。
(2)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小巷的环境特点及其象征意义。
4. 情感体验:(1)学生分享自己对于故乡的回忆和感悟。
(2)教师引导students to cherish the present life and learn to be grateful.四、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小巷深处》这篇文章的内容,分析了小巷的环境特点及其在文中的象征意义。
我们感受到了作者对故乡的热爱和怀念之情,学会了珍惜眼前的生活,懂得感恩。
希望大家能够将这些感悟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五、课后作业:1. 根据课堂所学,对文章进行深入解读,写一篇读后感。
2.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故乡的情感,完成一篇作文。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小巷深处的象征意义。
第6课《小巷深处》教案(语文版初一上)doc初中语文(20200818035807)
第6课《小巷深处》教案(语文版初一上)doc初中语文教学目的i•学习本文用形象作为情感的依靠,对形象的描写,事实上确实是情感的形象抒发的散文常用的写法。
2•学习本文以情感的变化进展结构文章的写法。
3•通过本文的学习,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明白得和感受。
二、教学重点、难点(一)重点①从文章中体会母爱、体会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情感,增强对亲情的明白得。
②学习如何选取生活琐事来表达情感。
(二)难点把握文章如何选取生活琐事来表达情感,达到用真情实感去感动读者目的教学课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分析"养母"这一形象。
2、了解、把握描写人物的四种方法。
二、教具预备:投影片。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我们每天都生活在母爱的氛围中,享受着来自父母的浓浓亲情。
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位母亲的形象,她虽是养母,却胜过生母,她以一位母亲的崇高无私的爱呵护着”我'’长大,但”我〃却在长大后,关于抚育”我〃长大的养母产生了隔阂,对养育”我'’长大的贫困的家产生了厌恶之情,同时离开了它,养母与”我'’之间发生了什么情况?母女二人后来的生活又如何样了?让我们带着对文中这母女二人的命运和情感的关怀之情来阅读这篇感人至深的抒情散文。
〔二〕、阅读要求1、默读课文,熟悉情节,认识人物。
2、画出文中生词和应把握的词语。
〔三〕、字、词的落实〔四〕、分析课文1、分析文中母亲这一形象。
提咨询:文章前四个自然段都写了母亲的哪些情况?回答:母亲是一个双目失明的妇女,她以卖冰棍为生,她好心地收留了〝我〞,一个弃婴。
为了〝我〞,她拿出所有积蓄换了住处,使〝我在降临到人世一个月后,真正拥有了一个家〞。
为了〝我〞,她甚至改变了以往的泼辣性格。
提咨询:5——8 自然段都写了母亲的哪些情况?回答:课文第5——7 自然段重点写母亲为了〝我〞终年辛勤劳作,苦心经营,为了多一点收入,宁可〝坐在太阳最毒的地点守着卖〞,任凭夏日〝恶毒的阳光〞把〝原已油黑的皮肤晒得黑里透红,日复一日,竟成古铜似的颜色〞。
2021年七年级语文上册 6《小巷深处》教学案 语文版
2021年七年级语文上册 6《小巷深处》教学案语文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积累词语,理解文中一些关键词语的含义和作用。
2、了解写人记叙文的基本要求,懂得把人放到事件中写,通过写事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
过程与方法1、在反复诵读中感受母爱,赞美母爱,从而体会文章强烈的感情色彩。
2、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尽量让学生谈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加深对文章中心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懂得父母对子女的爱体现在日常生活琐事上,认识母爱的伟大与无私,培养学生孝顺父母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1、从课文中读懂母爱,体会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情感,增强对亲情的理解。
2、学习本文选取生活琐事和通过人物的外貌、神态等描写来刻画人物、抒发情感的方法。
【导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吟诵交流写母爱的警句歌词和诗文等,导入课文。
二、走进作者:林莉,1972年生于湖北嘉鱼。
出生不久便被抛弃。
被一盲女所收养。
生活十分窘迫。
后来考上了县中,不久后开始了文学创作。
《小巷深处》便是她的代表作。
三、预习检测:1、看拼音写汉字。
cì_____给 kòu___击瘦biě_____ xuàn___耀执zhuó____ yé___揄 pán跚__ 憧jǐng_____2、用下列词语造句满面春风:名正言顺:苦心经营:3、仿照下面句子,试写一段回忆性的语言。
我的视线顷刻间模糊了。
朦胧的泪眼中,我依稀看到了村旁那长长的路,路旁那长长的小巷,巷里那根长长的竹棒,竹棒后蹒跚着一个长长的、长长的人影。
我的视线顷刻间模糊了。
朦胧的泪眼中,我依稀看到了(3.赐叩瘪炫著揶蹒憬4.提示:造句要求能准确把握这些成语意思。
5.提示:描绘几个具体形象,表示对往事回忆即可。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了解,选择角度,用句式“这是一个……的故事”对课文内容进行概括。
学生说出的内容可能有:这是一个爱的故事。
七年级语文上册 6 小巷深处教案 语文版-语文版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父亲是最怕冷的。
说话间,已喂完了牲口。父亲拍拍手站起来,微倾着身子,从怀里摸出一只破钱包,取出30元,在粗糙的指间摩了摩,递给我说:“天冷了,你娘身子不好,眼也花得不中用了,就不再给你做棉袄了,你就照城里人的样儿买件
儿算了。”
无意间顺眼瞟去,我大吃一惊,那钱包里已经空无一文。同时,我极为分明地听见父亲肚里的咕噜声声。我霎时明白:父亲,他,又要挨饿了……
2、反复阅读末尾3节文字,体会字里行间蕴含的深厚感情。
参考:
形象是感情的依托。“村旁那长长的路,路旁那长长的小巷,巷里那根长长的竹棒,竹棒后蹒跚着一个长长的、长长的人影”,还有母亲那黝黑的脸、粗糙的手、黯淡的眼睛和挺拔的身姿、充满憧憬的神态,都是作者寄托感情的形象,作者借对这些形象的描写,抒发了“我”对盲母的理解、感激和挚爱之情。
“我不是说要自己带嘛!”我边卸粮边嘟囔。
“天冷了,往后带着不方便;还得来回跑着耽误功课。干脆一下拉来省事儿。”
卸完粮扭过头来,父亲已把牛卸下套,开始喂料了,看来父亲是要在这儿吃饭了,虽然此时食堂还在卖饭,然而……
“大(父亲),没饭了。”我搔着头,脸上好热。
“嗯……”父亲正掏饲料的手停了一下,“那——那也不碍事,等会儿到街上买点儿妥了。”
6 小巷深处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
能 力
小巷深处 (语文版)七年级上册教案
《小巷深处》学案
课题小巷深处班级第1课时
知识与技能1.学习通过人物的外貌、神态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2.掌握以人物的思想感情变化为线索安排材料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学生自主、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深沉、无私的母爱,增强对亲情的理解教学重点掌握以人物的思想感情变化为线索安排材料的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以人物的思想感情变化为线索安排材料的方法
课型新授课教法“自主—合作—探究”法
教具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
1.作家作品知识:
《小巷深处》选自《》1994年第7期。
作者。
2.熟读课文,借助工具书扫清文字障碍:
炫耀费解执著荤菜揶揄
落寞微薄回避哽咽锈迹斑驳
造孽瘦瘪蹒跚憧憬脸颊
黯淡名正言顺黝黑粗糙泥泞
相偎瞬间倚顷刻难堪
3.解释下列词语:(参看书下注释或查字典)
炫耀:
费解:
执著:
揶揄:
落寞:
哽咽:
憧憬:
蹒跚:
4.完成《导航---学语文》P21---22页
“积累与运用”1-----6#
二、课堂探究:
学生快速阅读,了解文章大意。
学生探究:
1. 课文中的哪些具体描述表现了盲母亲对养女的爱?
其中哪一处最让你感动?说说你的理由。
2. 找出课文中描写母亲外貌、神情的语句,体味其中蕴涵的深厚感情。
(1)外貌描写:
(2)神态描写:
作业:
母爱就在我们身边,她像存雨一样滋润着我们,学习了这篇感人的散文,你从中感悟到了什么?请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例如:想想你的母亲为你付出了多少,你是怎么回报的)。
《小巷深处》初中语文教案
《小巷深处》初中语文教案【教学目标】1.运用绘声绘色的语言描写手法,让学生形象感知小巷的景象。
2.通过分析小巷深处的人物形象,理解作品所传达的人生哲理。
3.培养学生对于生活细节的细腻观察能力,提高学生审美水平。
【教学重点】1.学会通过描写方式获取信息,理解小巷的景象。
2.分析小巷深处的人物形象,探讨作品所传达的人生哲理。
【教学难点】1.通过生动描写,让学生栩栩如生地感知小巷的景象。
2.分析人物形象,理解作品所传达的人生哲理。
【教学过程】一、导入(10分钟)让学生观看一段视频,展示小巷的景象。
之后,问学生对小巷有什么印象,有什么感触。
引导学生回忆小巷的景象、气氛和特色,激发学生的思考。
二、呈现(10分钟)教师投影呈现作品《小巷深处》的开头部分。
请学生自主阅读,并选择感兴趣的片段,进行朗读。
随后,让学生交流自己选择的片段,让其他同学听听它的声音如何?看看它是如何描写小巷的?三、解读(20分钟)1.通过学生朗读的片段,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小巷的形象描写,问学生,有没有那些片段让你最有感触?这些词语和句子使你觉得小巷的景象更真实。
2.教师带领学生分析小巷深处的人物形象。
通过课文的描写,加深学生对人物形象的理解。
询问学生他们对于小巷深处的人物的情感态度。
四、思考(15分钟)1.教师提问学生,这篇作品可能想要表达什么意思?2.引导学生根据小巷深处的人物形象,探讨作品所传达的人生哲理。
五、深化(20分钟)1.学生小组合作,选择小巷深处的一个人物形象,通过讨论,分析这个人物形象表达的人生哲理。
2.小组展示自己的讨论结果,并与其他小组进行交流。
六、拓展(15分钟)1.教师让学生画一个小巷的平面图,标注自己对小巷的印象和感受。
2.学生自由发挥,可以选择写一篇小小说,讲述在小巷深处发生的故事。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在理解小巷深处的作品意义上,引导学生思考人生哲理,增强对于生活细节的细腻观察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可以自由发挥,展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小巷深处》教学设计3篇
《小巷深处》教学设计3篇《小巷深处》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指导学生把握课文的感情基调,理解课文内容。
2、过程和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3、道德、情感、价值观:让文中最精华的思想和最精美的形式来熏陶感染学生,感悟母爱、赞美母爱。
教学设想1、教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是基础,品味__事情是重点,激发学生理解爱、感悟爱是难点,这也是文学作品教学的重要价值所在。
2、按照“理解”“品味”“感悟”三大板块层层推进,以“这是一个故事”、“养母是一个的人”、“妙在,写(用)得好,它表现了(它写出了或它说明了、它点出了)”贯穿其间,以学生谈感受母爱、理解母爱和根据对“爱”的理解,说一句很美的话的形式,汲取作品人文内涵,升华作品的美点精粹。
由浅入深,逐块推进,让学生自由说、主动说、积极讨论,相互质疑,理清作品内容,品味感情,领会深意,感受母爱,学会做人。
3、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紧扣精彩凝练的语言文字,让文学作品的韵味,情感价值充盈课堂。
4、用孟郊的《游子吟》电影《妈妈再爱我一次》导入,用感动人心的MTV 《懂你》创设课堂氛围,让学生的心灵受到强烈的冲击与震撼,引起共鸣,真正感悟、理解伟大的母爱。
教学过程课前2分钟播放MTV《懂你》,创设氛围,触发学生爱的情感。
导入:同学们,在唐诗中有一首赞美母爱的诗歌,那就是孟郊的《游子吟》,同学们还能背出这首古诗吗?(全班背诵《游子吟》)几年前,香港曾举行过一次“我最喜爱的一首唐诗”的评选活动,孟郊的这首《游子吟》荣登榜首。
想一想,人们为什么会如此钟爱这首诗呢?(学生回答,教师点拨)这首诗写出了母亲对孩子的一片爱心,而这种爱心又具有普遍性,所以能拨动无数读者的心弦。
看过电影《妈妈再爱我一次》的人,不管是谁,都会潸然泪下,一曲“世上只有妈妈好”不知唱出了多少孩子的心声。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欣赏林莉的《小巷深处》,来聆听一段感人的有关母爱的故事。
第一个教学板块:理解课文1、学生各自圈读字词,借助工具书查阅字词。
《小巷深处》教案(语文版七年级上册)
《小巷深处》教案(语文版七年级上册)《小巷深处》教案(语文版七年级上册)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
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巷深处》教案(语文版七年级上册),欢迎阅读与收藏。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积累词语,理解文中一些关键词语的含义和作用。
(2)了解写人记叙文的基本要求,懂得把人放到事件中写,通过写事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
(3)学习文章选取生活琐事和通过人物的外貌、神态等描写来刻画人物和抒发情感的方法。
(4)掌握以人物的思想感情变化为线索安排材料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1)在反复诵读中感受母爱,赞美母爱,从而体会文章强烈的感情色彩。
(2)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尽量让学生谈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加深对文章中心的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深沉、无私的母爱,懂得要体谅父母,学会宽容,做一个诚实,有孝心的人。
【重点难点】1、重点:从课文中读懂母爱,体会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情感,增强对亲情的理解。
2、难点:学习本文选取生活琐事和通过人物的外貌、神态等描写来刻画人物、抒发情感的方法。
【教法学法】课前预习、自主学习、讨论交流、展示质疑、检测对抗、小结归纳。
【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母爱,自古以来,都是人们歌颂的永恒的主题,这是一首女儿献给母亲的歌(歌曲:《烛光里的妈妈》),正如歌中所唱:妈妈,您的黑发泛起了霜花,您的脸颊印着这多牵挂,您的腰身倦得不再挺拔,妈妈呀,女儿已长大,不愿牵着您的衣襟走过春秋冬,妈妈相信我,女儿自有女儿的报答。
这母亲的一片深情,儿女总不能一一明了。
而儿女终会长大,终将懂得母亲的心。
这首歌唱出了天下儿女对母亲的感恩和报答。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听听一位小巷深处走出的女儿诉说的心曲。
二、自读感知,整体把握1、走进作者林莉,1972年生于湖北嘉鱼。
初中语文语文版七年级上第二单元6小巷深处(林莉)(区一等奖)
语文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6课《小巷深处》教案【教学目标】1.学习本文用形象作为情感的依托,对形象的描写,其实就是情感的形象抒发的散文常用的写法。
2.学习本文以情感的变化发展结构文章的写法。
3.通过本文的学习,让学生谈谈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重点】1.从文章中体会母爱、体会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情感,增强对亲情的理解。
2.学习如何选取生活琐事来表达情感。
【难点】掌握文章如何选取生活琐事来表达情感,达到用真情实感去感动读者的目的。
【教学方法】朗诵法情境导入法讨论法自主探究法【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真情导入:讲课之前,老师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一个发生在我们身边的真实的故事。
故事发生在运城稷山县翟店镇的一个小村庄里,村里有户人家,女主人叫毛海花,他们家在村里是个很普通的家庭,上有老人等着赡养,下有两个儿子,家庭收入一般。
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们收养了素未相识的党月娥——一个双目失明的年仅3岁的小孤儿。
对于这个可怜的小女孩,毛海花给了她胜似亲生母亲的爱,为小娥娥的生活做出最好的安排。
生活中想尽一切办法为娥娥增加营养,并且为瞎眼的娥娥培养第二双眼睛,教她用耳朵和小手熟悉适应环境。
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党月娥完全溶入了毛海花家的生活,特别是和毛海花之间建立了深厚的母女之情。
同样作为母亲,同样给予了女儿深厚的爱,但我们今天学习认识的女儿在长大之后,却对抚育她长大的养母产生了隔阂,对养育她长大的贫困的家及母亲产生了厌恶之情,并进而离开了它们。
母女二人后来的生活又怎么样了,让我们带着这些疑问步入那小巷深处,看一看这母女二人的生活。
二.字词过关1.正音炫(xuàn)耀执著(zhuó)黝(yǒu)黑荤(hūn)菜揶揄(yéyú)哽(gěng)咽造孽(niè)脸颊(jiá)蹒跚(pán shān)憧憬(chōng jǐng)干瘪(biě)2.解词哽咽:哭时不能痛快地出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巷深处》教案教学设计(语文版七年级上
册)
【教学目标】
1.从文章中体会母爱,体会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情感,增强对亲情的理解。
2.学习本文以情感上的发展变化结构文章的方法。
【教学重点】
体会母爱,体会亲情,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教学难点】
分析“我”对母亲感情发展变化的几个阶段。
【教学方法】
1.启发法
先让学生感受盲人生活的艰难,然后开启学生思维。
2.讨论法
让学生讨论感人的情节,为什么受感动。
【教具准备】
磁带一盘或光碟一张,播放《母亲》、《懂你》
【教学过程】
一、小体验导入:
1.全体学生闭眼30秒,体会盲人的漆黑世界,并说出自己的真实感受。
2.让一位学生闭眼摸索上讲台,擦掉黑板上老师随意写下的几个字:“错误”、“伤害”、“谬论”,看他艰难的表现。
,体会盲人生活的艰难。
老师总结:这几个体验只是短短的几秒或几分钟,但大家已经可以想象地出一辈子生活在漆黑世界里的盲人的艰难、痛苦。
今天就让我们读一篇文章《小巷深处》,走进一位伟大母亲的内心世界。
二、读课文,
要求:1、速度快。
2、找出文章中感人的情节
三、复述课文内容
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四、分析课文
(一)母亲为我“做”了哪些事?
学生在黑板上写出母亲为我做了哪些事:卖冰棍为生,收留我这个弃婴;用所有积蓄搬家,让我有个住处;含辛茹苦缝被子;给我买新衣服;做好吃的;供养我上学;送营养品、生活费。
(二)“我’对母亲感情的变化可分为那几个阶段?在课文中找出表现变化的句子。
可分为四个阶段:
(1)对生活满足,并为母亲自豪;
(2)沉默,回避同学,开始厌恶这个家;
(3)淡忘了家,淡忘了母亲的招呼声;
(4)悔悟,为自己的错误做法而流泪。
(三)分角色朗读“我”临行前与母亲的对话,细细品味字里行间复杂的感情。
(四)描写母亲的方法有哪些?在课文中找出来,并分析描写的作用。
五、讨论,反思
1、文章中哪些情节感人,原因是什么?
2、在现实生活中你有没有体会到父爱或母爱?有,请举出实例。
六、写作:
写一篇短文,一个片段也可,关于亲情方面的,表现亲人对自己的真挚感情。
例如:买书,买衣服,接送上学、放学,过生日等等。
七、课外延伸:
搜集关于亲情的诗歌或文章,阅读之后,上课互相交流感受和体会。
解小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