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载体培养动物细胞技术的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动物细胞培养及微载体技术研究进展

动物细胞培养及微载体技术研究进展

动物细胞培养及微载体技术研究进展
刘轶;朱国强
【期刊名称】《吉林农业大学学报》
【年(卷),期】2007(029)002
【摘要】动物细胞培养作为生化工程学科领域中迅速发展起来的生物技术与化学工程结合的新型学科,无论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方面都越来越受到生物技术界的重视,现已成为生化工程学科主要前沿学科之一.文中介绍了动物细胞培养技术,并就微载体细胞培养进行了详细的论述.
【总页数】4页(P203-206)
【作者】刘轶;朱国强
【作者单位】中国药科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南京,210038;扬州大学兽医学院,扬州,22500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Q813.11
【相关文献】
1.动物细胞培养技术研究进展 [J], 孔永;秦秀云;;;
2.动物细胞培养技术研究进展 [J], 孔永;秦秀云
3.大规模动物细胞培养技术研究进展 [J], 邹寿长;李干祥;杨葆生;徐秀英
4.纤维素多孔微载体的制备及其用于动物细胞培养 [J], 胡显文;肖成祖
5.大孔微载体在动物细胞培养中的应用 [J], 张孝兵;张元兴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微载体培养技术在猪用病毒性疫苗研制中的应用进展

微载体培养技术在猪用病毒性疫苗研制中的应用进展

微载体培养技术在猪用病毒性疫苗研制中的应用进展庄金秋;梅建国;马力;李峰;沈志强【摘要】Microcarrier culture technology is the key technology in the production of vaccines.It reviews the progress on application of the technology in viral vaccine of swine,in order for veterinar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orkers and the vast majority of aquaculture owners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technology and prepared by the technique of swine vaccine so as to provide references for rational use of vaccine and effectiv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the disease.%微载体培养技术是当下疫苗生产的关键技术。

文章综述了微载体培养技术在猪用病毒性疫苗中的应用进展,以期为兽医科技工作者和广大养殖业主更好地了解该技术及通过该技术制备猪用疫苗,也为合理应用疫苗及有效地预防和控制疾病提供参考。

【期刊名称】《养猪》【年(卷),期】2016(000)002【总页数】5页(P124-128)【关键词】微载体;生物反应器;疫苗;应用进展【作者】庄金秋;梅建国;马力;李峰;沈志强【作者单位】山东省滨州畜牧兽医研究院,山东滨州 256600;山东省滨州畜牧兽医研究院,山东滨州 256600;山东省滨州畜牧兽医研究院,山东滨州 256600;山东省滨州畜牧兽医研究院,山东滨州 256600;山东省滨州畜牧兽医研究院,山东滨州 2566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858.28微载体(Microcarrier)是指在细胞培养中使用的直径为60~250 μm的一类无毒性、非刚性、密度均一、透明可悬浮的微球颗粒[1]。

试分析动物细胞规模化培养技术现状

试分析动物细胞规模化培养技术现状

试分析动物细胞规模化培养技术现状华宇新(兰州大学,甘肃 兰州 730000)摘 要:随着生物制药行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增加了基于细胞培养的生物制品的需求量,使多种动物细胞规模化培养技术应运而生,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特别是悬浮培养技术,有效弥补了传统动物细胞规模化培养技术使用过程中的不足。

本文通过对动物细胞规模化培养技术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了解不同动物细胞规模化培养技术的优缺点,加大改进力度,选择合适的规模化培养技术,能够显著缩短细胞生长的周期,提高细胞密度,提升细胞的产量和质量。

关键词:动物细胞规模化培养技术;悬浮培养技术;高密度培养最初培养动物细胞主要目的就是对细胞的代谢情况和生长状态进行研究,随后发现其有着巨大的应用机制,在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背景下,细胞培养技术逐渐成熟,并在生物学、医学、工业等多个领域中广泛应用,并取得优异的成绩,再加上随细胞培养技术的发展,疫苗、医疗药品等生物制品的需求日益增长,悬浮培养、固定化培养、规模化贴壁等多种技术不断盛行,并受到了科学研究机构和高新技术企业的关注和重视,极大地促进了生物制药行业的发展。

一、贴壁培养规模化贴壁培养技术的转瓶培养属于最经典的一种技术。

转瓶培养主要是将贴壁细胞放置在表面被全部被清理过的转瓶内,并在瓶内倒入适量的培养液,按照规定速度进行旋转,细胞在旋转的过程中就会与空气、培养液产生交替式的接触,这样就可以确保细胞能够正常生长与繁殖[1]。

1870年该技术被申请专利后,将圆形的培养瓶直接放在转轴上进行旋转,能够使细胞的贴壁面积逐渐增加,利于采用规模化的方式对细胞进行培养[2]。

之后很多研究学者都为了可以提升细胞增殖的速度,增加细胞的产量,通过利用增加转瓶内表面积的方式设计出多种类型的内部机构。

转瓶培养技术是最传统的一种细胞培养方式,内部布局非常简单,而且操作流程也非常便捷,所以相对于生产而言会有所降低,通过增加转瓶的次数就可以提高细胞培养量,且产品收获程序非常简易,提高了工作效率。

动物细胞培养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动物细胞培养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动物细胞培养技术的研究与应用一、背景和简介动物细胞培养技术是现代细胞生物学和相关学科研究中的一项重要技术。

它是将动物细胞从体内或体外提取出来后,通过营养液或固体培养基培育,使细胞在体外生长、增殖和分化的过程。

随着生命科学和医学的不断发展,动物细胞培养技术已广泛应用于生物制药、医学研究、基础生物学、毒理学等领域,成为研究生命科学和解决相关问题的一项重要工具。

二、动物细胞培养技术的分类根据培养环境的不同,动物细胞培养技术可分为体外和体内培养。

体外培养:细胞从原来的体内环境中摘出来后,用培养基中的养分、生长因子等营养物质,以体外方式进行培养,细胞生长的过程中,还需向培养基中添加一些辅助物质和指示物质调节其细胞生长,形成体外培养的微环境。

体内培养:将细胞研究对象移植到动物体内进行研究,例如鼠肝细胞。

三、动物细胞培养技术原理动物体细胞培养是在细胞培养基的鼓励下,使失去了体内自身生长、繁殖、分化和死亡调控的原细胞,在一定的体外环境下,在营养物质和条件下生长、繁殖、分化和死亡。

动物体细胞培养主要包括细胞的培养、细胞的种植和细胞的定期检测。

细胞培养必须在无菌情况下进行,以防止培养物中的菌落浸润到细胞中,导致病变或其他情况的发生。

动物细胞培养还要根据不同细胞的生长特性,配制出适宜的培养基,以保证细胞正常生长繁殖。

四、动物细胞培养技术的应用1.生物制药:细胞培养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研发和生产生物制品,包括生物仿制药、重组蛋白质、酶和疫苗等。

动物细胞培养还可以用于评估对组织细胞的反应或毒性等。

2.医学研究:动物细胞培养在医学研究方面也有广泛的应用。

例如,在癌症研究中,科学家可以利用体外培养肿瘤细胞,研究细胞的生理功能和使用新型治疗手段的效果。

3.毒理学:动物细胞培养还广泛应用于毒理学研究,可以进行毒理学测试,研究各种化合物或化学物质的毒性和副作用。

4.基础生物学:动物细胞培养也可用于识别微生物的细胞宿主,发现细胞的染色体构造和机制等。

动物细胞培养技术的研究现状和前景

动物细胞培养技术的研究现状和前景

动物细胞培养技术的研究现状和前景动物细胞培养技术是一项重要的生物技术,通过无菌操作将动物细胞培养在适当的培养基中,可以获得大量纯化的细胞、细胞器和生物制品,被广泛应用于生命科学、疾病研究和药品生产等领域。

本文将介绍动物细胞培养技术的研究现状和前景。

一、动物细胞培养技术的发展历程动物细胞培养技术起源于上世纪50年代,随着无菌技术和培养基的不断改进,动物细胞培养技术得以飞速发展。

1961年,美国学者Eagle首次提出了MEM培养基,可以支持多种细胞的生长和分裂,成为现代动物细胞培养的基础。

20世纪70年代,出现了断头草胚胎细胞、合成肝素生产细胞、丝裂素等细胞系,使用纯化技术获得大量细胞产物。

随着基因工程、克隆技术的发展,人们对细胞培养技术的需求也更加迫切,培养技术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二、动物细胞培养技术的应用领域1. 细胞学研究动物细胞培养技术为细胞生长、分裂和传代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可以用于生物学、医学、药学等多个领域的细胞学研究,例如细胞遗传学、细胞生理学、细胞生物学等方面的研究。

2. 疾病研究动物细胞培养技术在疾病研究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通过培养某一疾病的细胞,可以研究该疾病的病理机制和治疗方法。

例如,培养癌细胞可以研究癌症的发生和治疗。

3. 生物制品研发动物细胞培养技术可以大量生产具有生物活性的蛋白质、酶、抗体和疫苗等生物制品。

例如,利用CHO细胞或HEK293细胞表达可溶性蛋白,或利用CHO细胞表达单抗和Fc融合蛋白,都在药品生产中得到广泛应用。

三、动物细胞培养技术的研究进展1. 三维培养技术传统的动物细胞培养技术通常采用二维培养方式,细胞长期生长在平坦的表面上,存在许多限制。

三维培养技术可以让细胞在三维环境中生长,更接近自然情况。

三维培养技术可以在细胞核、蛋白质和代谢等方面呈现更真实的情况,更适合生物学和医学方面的研究。

2. 纳米技术和微流控技术纳米技术和微流控技术可以为细胞培养提供更优化的环境。

用多孔微载体大规模长期培养动物细胞的方法

用多孔微载体大规模长期培养动物细胞的方法

15 >
反应器和培养方法
图!
F 升 D%))"J%( 笼 式 曝 气 反 应 器 ( 工 作 体 积 KF 升 , L!; 公 司 , M;3) 和 >4 升 !"#N$0$ MD 无 泡 通 气反应器 (工作体积 K?4 升, !5 !.0O( 公 司 P J%.Q 。 >4 升反应器中装备自行设计的可反冲细胞 /0(+)
12 E ,"% -)./010 2& 反应器中细胞的生长和表达 利用 9+$#6#.% 多孔微载体在 E>< 搅拌式反应器
中无血清培养重组 975 细胞生产尿激酶原(图 E ) 。
/< 实 心 微 载 体 培 养 细 胞 的 密 度 可 达 到 8 =3> ? 3>@&%))A /< BCD 。 由 于 9+$#6#.% 具 有 较 高 的 比 表 面
F2>* <,在此条件下,培养的
细 胞 密 度 可 达 到 128?3>G /< 左右,要进一步提高培养密 度,必须提高反应器的氧传 递速率以及换液率。
12 1
$% &’(()*’+ 反 应 器 中
在 8< 9%))"I%( 反 应 器
细胞的生长和表达 中 培 养 9<J33I 细 胞 , 定 期 更 换 G8H 的 微 载 体 , 表 达 水 平 一 直 稳 定 在 8>12>KF128 ,L ・ M3>@&%))A :NN 的范围内,微 载体内的活细胞比例大于
表 ! "#$%&%’() 多孔微载体物化特性
材质 粒径 [F4 有效表面积 密度 孔径 溶胀系数 电荷密度

动物细胞培养技术的进展及应用

动物细胞培养技术的进展及应用

动物细胞培养技术的进展及应用动物细胞培养技术是一种生物医学研究中极为重要的技术,主要用于生产药品、细胞学、分子生物学和免疫学等领域的研究。

自从细胞培养技术的出现,它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也越来越深入,本文将为您介绍动物细胞培养技术的进展及应用。

一、动物细胞培养技术的研究进展1. 细胞培养的基本原理细胞培养的基本原理是利用体外条件来模拟体内环境,为细胞提供适宜的营养物和生理调节因子,使细胞在体外生长、分化、增殖。

2. 培养基的制备培养基的制备是动物细胞培养技术中的关键步骤,它能够为细胞提供必需的营养物和生长因子,如氨基酸、维生素、激素等。

目前,常用培养基包括麦克尼五十五培养基、迈格林五十三号培养基等。

3. 细胞培养的技术方法细胞培养的技术方法主要有悬浮培养和附着培养两种方式。

其中,悬浮培养常用于细胞生长阶段的初步生长,主要是用于细胞的扩增;附着培养主要用于细胞的育种。

4. 细胞分离技术细胞分离技术将组织或器官中的细胞分离出来并对其进行分级培养。

常用的细胞分离技术主要包括胰酶、碎草酸和牛血清等。

5. 细胞传代技术细胞传代技术是指将已经生长到一定程度的细胞离心,将细胞培养上清液丢弃并重悬细胞,再一次培养出与上一代相同的数量和质量的细胞。

其目的是为了维持细胞的正常生理状态和扩大培养规模。

二、动物细胞培养技术的应用方向1. 生产药品细胞培养技术的重要应用之一就是生产药品。

细胞培养可以生产多种药品,如激素、抗体、血液制品等,与传统药品相比,细胞培养药品具有高纯度、低污染的优点。

2. 动物学研究细胞培养技术在动物学研究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细胞培养可以用于体外模拟动物器官的建立,从而研究生物功能和对病原体的免疫反应等。

3. 生物技术领域的应用细胞培养技术在生物技术领域也广泛应用。

例如细胞间相互作用的研究、生物反应器的建立、基因工程的研究等。

4. 医学领域的应用细胞培养技术在医学领域也有广泛的应用,如癌症的研究、干细胞和组织工程的应用等,这些领域都离不开细胞培养技术。

微载体培养技术(microcarrier culture technique)

微载体培养技术(microcarrier culture technique)

微载体培养技术(microcarrier culture technique)一、微载体培养应用此技术于1967年被用于动物细胞大规模培养。

经过三十余年的发展,该技术目前已渐日趋完善和成熟,并广泛应用于生产疫苗、基因工程产品等。

微载体培养是目前公认的最有发展前途的一种动物细胞大规模培养技术,其兼具悬浮培养和贴壁培养的优点,放大容易。

目前微载体培养广泛用于培养各种类型细胞,生产疫苗、蛋白质产品,如293细胞、成肌细胞、V ero细胞、CHO细胞。

使用较多的反应器有两种:德国贝朗生物反应器BIOSTA T Bplus ,使用双桨叶无气泡通气搅拌系统;美国NBS公司的CelliGen、CelliGen PlusTM和Bioflo3000反应器,使用Cell-lift 双筛网搅拌系统。

两种系统都能实现培养细胞和收获产物的有效分离。

二、微载体是指直径在60-250μm,能适用于贴壁细胞生长的微珠。

一般是由天然葡聚糖或者各种合成的聚合物组成。

自V an Wezel用DEAE-Sephadex A 50 研制的第一种微载体问世以来,国际市场上出售的微载体商品的类型已经达十几种以上,包括液体微载体、大孔明胶微载体、聚苯乙烯微载体、PHEMA微载体、甲壳质微载体、聚氨酯泡沫微载体、藻酸盐凝胶微载体以及磁性微载体等。

常用商品化微载体有三种:Cytodex1、2、3,Cytopore和Cytoline。

●微载体的大小:增大单位体积内表面积(S/F)对细胞的生长非常有利。

使微载体直径尽可能小,最好控制在100-200μm之间。

●微载体的密度:一般为1.03-1.05g/cm2,随着细胞的贴附及生长,密度可逐渐增大。

●微载体的表面电荷:据研究,控制细胞贴壁的基本因素是电荷密度而不是电荷性质。

若电荷密度太低,细胞贴附不充分,但电荷密度过大,反而会产生“毒性”效应。

三、微载体培养原理与操作1.原理:其原理是将对细胞无害的颗粒-微载体加入到培养容器的培养液中,作为载体,使细胞在微载体表面附着生长,同时通过持续搅动使微载体始终保持悬浮状态。

微载体培养动物细胞技术的研究与进展

微载体培养动物细胞技术的研究与进展

微载体培养动物细胞技术的研究与进展摘要:微载体是将对细胞无害的颗粒-微载体加入到培养容器的培养液中,作为载体,使细胞在微载体表面附着生长,同时通过持续搅动使微载体始终保持悬浮状态。

微载体具有比表面积大等优点,在微载体培养技术中具有决定性作用。

而微载体细胞培养技术是一种微载体与生物反应器结合的技术,现已广泛应用于组织工程领域"组织工程生物反应器系统能使细胞体外培养条件接近体内环境。

报告就近年来制备微载体的生物材料和方法探究技术以及其在培养动物细胞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为微载体培养技术和组织工程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关键词:微载体、载体类型、细胞培养、综述文献引言:荷兰学者van Wezel 于1967年首先创立了。

微载体培养动物细胞技术。

在微球表面培养细胞可以在较短时间内得到大量的细胞,且细胞传代只需要添加新的微载体,基本上可避免细胞在胰酶消化过程中受到的损伤,因此微载体培养细胞技术是非常方便和有意义的。

20世纪80年代,微载体出现了商品化。

Famarcia 公司利用中性葡聚糖凝胶表面偶联正电荷基团开发出Cytodex 1、Cytodex 2和Cytodex 3系列商品,但这些微载体由于通过特殊处理都不具有降解性或降解性较差,且价格昂贵。

而理想的微载体则应具有良的生物相容性、降解可吸收性。

因此,优质微载体生物材料的开发仍是当前研究热点。

本文综合分析近年来国内外微载体制备材料和方法的研究进展,为细胞微载体培养技术和组织工程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1 资料和方法:1.1 资料来源由第一作者在CNKI进行检索。

网址:/。

英文资料的检索时间范围为2007/2012;中文资料的检索时间范围为2007/2012。

英文检索词为“microcarrier,biomaterials cellculture, tissue engineering”;中文检索词为“微载体,生物材料,细胞培养,组织工程”。

1.2 入选标准纳入标准:①微载体材料、制备工艺及性能的研究。

动物细胞培养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动物细胞培养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动物细胞培养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动物细胞培养技术是生物医学领域中非常重要的研究和应用技术之一、通过培养动物细胞,可以模拟和研究生物体内复杂的生理和生化过程,并为疾病的研究、药物筛选和生物工程等领域提供可靠的实验基础。

本文将详细介绍动物细胞培养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原代培养通常从动物体内获得细胞组织,经过洗涤、消化和离心等步骤,最终通过适当的培养基和条件,使细胞在培养皿内附着并生长。

原代培养是从动物身体内直接获得细胞,因此具有反映动物本身生理和功能状态的优点,可以广泛应用于生物学、医学和药学等领域的研究中。

与原代培养相比,细胞株培养则是从原代培养中分离出来的细胞株经过无限次传代培养,形成一种可长期维持和保存的细胞系。

细胞株培养具有细胞稳定性高、供应充足、操作简便等优点,在药物研发、生物制药以及生物工程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动物细胞培养技术在生物医学领域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首先,它可以用于疾病模型的建立。

通过培养细胞,可以模拟和研究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为疾病的机制解析、新药的筛选和治疗方法的研究提供实验基础。

例如,通过培养人类癌细胞,可以用于研究肿瘤发生的分子机制、筛选抗癌药物以及开发癌症的新治疗方法。

其次,动物细胞培养技术还可用于药物筛选和安全性评估。

在新药研发过程中,动物细胞培养可以用于筛选化合物的活性和选择性,评价药物的毒性和副作用,从而提高药物研发的效率。

此外,由于动物细胞培养技术可以提供大量的细胞材料,还可以用于生物药物的产生和提纯,例如蛋白质、细胞因子和抗体等。

最后,动物细胞培养技术还在生物工程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在组织工程和再生医学研究中,动物细胞培养技术可以用于构建人工组织和器官,用于治疗和修复损伤的组织。

同时,动物细胞培养技术还可用于生物传感器、基因工程和基础科学研究等领域。

总的来说,动物细胞培养技术是一种重要的实验手段,能够模拟和研究动物体内的生理过程和疾病发生的机制,为疾病治疗和药物开发提供实验基础。

动物细胞培养技术研究进展

动物细胞培养技术研究进展

动物细胞培养技术研究进展(张云生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动物科技学院陕西杨凌 712100)[摘要]:动物细胞培养是生物、医学研究和应用中广泛采用的技术方法,可分为原代和传代培养,有贴壁、悬浮和固定化培养等培养方式。

细胞生长具有特殊的生物学性质,需要无菌、恒温和充分的营养环境。

动物细胞培养技术在拥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光明前景的同时也面临着诸多问题和挑战。

[关键词]:细胞培养;微载体;中空纤维;微囊;生物反应器1885年,W Roux尝试使组织离体培养,被认为是组织细胞培养技术的萌芽; 1907年Harrison和1912年Carrel开始把组织培养作为一种方法,用于研究离体动物细胞的培养,标志着细胞培养技术(Cell culture technology)的诞生。

此后,随着抗生素、培养基、培养装置以及工艺方法的不断改进,动物细胞培养(Animal cell culture)的研究和应用逐步增多和深入,发展至今已成为在生物、医学研究和应用中广泛采用的技术方法。

利用细胞培养开展体外试验,成为了阐释生命现象、发病机理和筛选药物的重要手段;利用细胞培养技术结合细胞融合(Cell fusion) 、细胞杂交(Cell hybridization)以及转基因(Transgene)技术进行基因重组、组织构建是遗传和组织工程的重要工具;利用细胞培养生产具有重要医用价值的酶、生长因子、疫苗和单抗等,已成为医药生物技术产业的重要部分[1]。

1 基本概念[1,2 ]细胞培养是指从体内组织取出细胞模拟体内生存环境,在无菌、适当温度及酸碱度和一定营养条件下,使其生长繁殖并维持结构和功能的一种培养技术。

从体内取出细胞首次培养即为原代培养( Primary Culture),这是细胞培养的最初和必经阶段。

当原代培养细胞生长到一定时期,受到群体环境限制,就需要转移到另一容器才能继续生长,称为传代或继代培养( Subculture)。

根据原代培物性状的一致性与否,传代成功后称为细胞系( Cell line)或细胞株(Cell Strain)。

动物细胞培养技术研究进展

动物细胞培养技术研究进展

动物细胞培养技术研究进展动物细胞培养技术是一门综合性强的学科,它不仅包括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等诸多学科,还涉及到化学、物理等多学科交叉的内容。

在现代医学、化学、农业、生命科学等领域中,动物细胞培养技术已经成为一项非常重要的研究手段,因为它可以体外培养和控制动物细胞的生长繁殖,实现对细胞的操纵和操作,从而为后续的研究提供可靠的实验数据和重要的基础所需。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介绍动物细胞培养技术的研究进展,使大家更深入了解这项技术的应用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

1. 动物细胞培养技术的研究历程动物细胞培养技术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上世纪50年代初。

当时,由于缺乏有效的细胞培养方法,科学家们往往需要靠体内实验来探究有关细胞的生长、分化以及不良环境对其的影响等问题。

随着技术的发展,人们开始尝试体外培养细胞,但由于缺乏足够的培养和管理经验,取得的结果并不理想。

直到上世纪60年代,动物细胞培养技术才真正地开始发展。

1962年,GailR.Martin博士首次成功利用培养出的哺乳动物细胞来生成淋巴细胞,从而奠定了动物细胞培养的基础工作。

此后20年间,科学家们陆续发展出了多种先进的细胞培养技术,并利用这些技术来解决各种实际问题,如生物病毒的生产、细胞外表达系统的建立等。

2. 动物细胞培养技术的应用动物细胞培养技术的应用领域非常广泛,其中最为重要的应用之一是生物药物的制造。

由于许多药物是由动物细胞产生的蛋白质或抗体制成的,因此动物细胞培养技术已经成为制造生物药物的主要手段之一。

此外,动物细胞培养技术还可以用于基础医学研究和生物学研究。

在这些领域中,研究人员可以通过体外培养细胞来模拟不同的环境,以便深入地研究细胞的各种生理和病理过程。

同时,还可以通过细胞培养技术来开发新型的治疗方法,并为人们提供更好的医疗条件。

3. 动物细胞培养技术发展的挑战虽然动物细胞培养技术已经有了很长的发展历史,并取得了很多成果,但同时也面临着许多挑战。

动物细胞悬浮培养技术研究进展

动物细胞悬浮培养技术研究进展

动物细胞悬浮培养技术研究进展周欣;程海卫;王永生;王川庆;杨霞【摘要】细胞悬浮培养是利用生物反应器大规模培养动物细胞生产生物制品的核心技术,是当前国际上生物制品生产的主流模式.作者就微载体的发展、各种生物反应器的基本原理及应用状况、悬浮培养技术存在问题、中国悬浮培养技术产业化存在的挑战和展望等作一综述.%Cell suspension culture is a key process technology in biological production by large-scale animal cell culture in the bioreactor, this technology becomes the mainstream mode in global biological production process today. The development of microcarrier, the basic principles and application status of bioreactors, existing problems of suspension culture, the challenges and prospects of suspension culture in China are reviewed in the article.【期刊名称】《中国畜牧兽医》【年(卷),期】2012(039)011【总页数】6页(P129-134)【关键词】悬浮培养;微载体;生物反应器【作者】周欣;程海卫;王永生;王川庆;杨霞【作者单位】河南农业大学牧医工程学院,河南郑州 450002;河南农业大学牧医工程学院,河南郑州 450002;河南农业大学牧医工程学院,河南郑州 450002;河南农业大学牧医工程学院,河南郑州 450002;河南农业大学牧医工程学院,河南郑州45000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813.1动物细胞培养在生物技术和生物医药研究中已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动物细胞培养技术的研究和发展

动物细胞培养技术的研究和发展

动物细胞培养技术的研究和发展动物细胞培养技术是现代生命科学领域中的重要研究方法之一。

它是指将动物细胞从活体中分离出来,通过控制培养条件,在培养皿中提供必要的培养基和生长因子,使其在体外长期存活、繁殖和分化,并用于细胞或组织工程、药物筛选、基因编辑等方面的研究和应用。

动物细胞培养技术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上世纪初期,当时主要用于探索组织器官的形成与发育。

在此基础之上,研究者逐渐发现,细胞培养不仅可以实现细胞的生存和增殖,还可以应用于人类健康疾病的治疗和预防。

因此,动物细胞培养技术得到了全球研究者的广泛重视和发展。

最初的动物细胞培养技术,是通过为培养细胞提供适宜营养物质的液态培养基,将分离的细胞酿造在培养皿中,此时细胞将进入一种与体内相似的环境中,能够进行正常的生长和繁殖。

到了上世纪50年代之后,培养基的配方和质量得到了长足发展,不断涌现出新的培养基。

此外,微分离和酶消化等新的细胞分离技术也相继应用,提高了动物细胞培养技术的效率和成功率。

近年来,随着生物技术的迅速发展,动物细胞培养技术得以广泛应用于生物医药、生物材料、组织工程等领域。

其中,细胞工程技术和组织工程技术是近年来特别受到关注的两个研究领域。

因为这些技术可以通过体外培育来获取人体组织和器官,对人类健康疾病的治疗和预防产生重要影响。

动物细胞培养技术在细胞工程领域的应用主要包括:基因工程、蛋白质工程、免疫细胞治疗、干细胞技术等。

其中,基因工程技术是目前最为重要的应用之一。

通过将人类基因或动物基因定向植入到细胞中,实现对目标基因的筛选和修改。

这种技术已经成功地应用于人类重大疾病的治疗,如癌症、遗传性疾病等。

组织工程技术是在动物细胞培养技术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出来的。

它是指将动物细胞通过培养、分离、再组合等技术,组成人工组织,并使其长期保存和生长。

这种技术已经成功地应用于生产人工皮肤、人工角膜、组织修复等方面,对缓解人类疾病和改善生存环境起到了重要作用。

虽然动物细胞培养技术的应用领域十分广泛,但其研究和应用仍然存在一些挑战和难题。

动物细胞培养技术的研究及应用

动物细胞培养技术的研究及应用

动物细胞培养技术的研究及应用近年来,动物细胞培养技术在多个领域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众所周知,动物细胞是构成动物体的基本组成部分,其研究和应用涉及到生物学、医药学、生态学等诸多领域。

因此,动物细胞培养技术的发展一直备受瞩目。

本文旨在介绍动物细胞培养技术的研究和应用,以及相关的实验方法和技巧。

一、动物细胞培养技术的研究动物细胞培养技术的研究可以追溯到19世纪。

随着细胞生物学的发展,人们对于细胞生长和分化的掌握逐渐加深,相关技术也不断完善。

目前,动物细胞培养技术包括细胞的体外培养、细胞的冻存、细胞的转染和细胞的类器官表达等多个方面。

在体外培养方面,我们通常采用组织培养、原代细胞培养和细胞株培养等方法,来进行细胞培养研究。

组织培养允许我们模拟组织内的细胞相互作用,进行功能性实验;原代细胞培养则可以解决组织样本不足的问题。

细胞株培养是研究细胞形态和生长规律的基础。

冻存技术是实现细胞永久保存的方法之一,可用于初始种子细胞、原代细胞和滴度低的分泌因子等的长期保存。

细胞转染则是一种将外源基因导入细胞中的技术,通常使用的方法有病毒转染和质粒转染。

二、动物细胞培养技术的应用动物细胞培养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多个领域。

例如,在药物研发中,人们使用动物细胞培养技术来评估各种活性化合物在人类体内的疗效和安全性。

此外,动物细胞培养技术还可用于研究癌症、神经退行性疾病和肝炎等多种疾病的治疗手段。

在医学研究中,动物细胞培养技术可以用来研究细胞信号传导、基因调控、蛋白结构及功能等方面的问题。

同时,这些技术还可以直接作为创新治疗的源头,例如使用人造血管或肾脏组织等。

在生态学研究领域,动物细胞培养技术可以用来研究环境污染、生境退化、生物种群变化等方面的生态问题。

比如,通过细胞培养技术,我们可以发现某些化学物质对动物体内的免疫力有哪些影响,从而评估环境中化学物质的安全性。

三、动物细胞培养实验方法和技巧1. 细胞培养皿和培养瓶细胞培养需要一定的条件,例如适宜的环境、培养液和培养器具等。

动物细胞培养技术的进展

动物细胞培养技术的进展

动物细胞培养技术的进展动物细胞培养技术是生物学研究中不可或缺的一项技术,它可以使得研究者能够更加深入地研究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同时也可以用于生物制药、生物医学等领域。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动物细胞培养技术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其应用领域逐渐扩大,成为了生物学研究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本文将从细胞培养的历史、技术进展、应用领域三个方面来说明动物细胞培养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一、历史最早关于细胞培养的实验可追溯至19世纪中期,当时的法国生物学家Lionel S. Beale使用兔子标本,成功地将细胞在玻璃注射管中维持生长了20天以上。

此后,人们开始尝试利用试管和培养基来培养细胞。

1907年,美国生物学家Ross Harrison用鸡胚的神经细胞成功地将神经元分开培养,这是世界上第一个动物细胞培养的成功实验。

20世纪40年代,建立了细胞培养的基础技术,包括培养基的选择和制作以及培养环境的控制等。

二、技术进展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动物细胞培养技术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培养时间、数量和品质都有了显著提高。

其中最重要的技术之一是无血清培养,也称为无血清减少培养(serum-free or reduced medium culture),这种培养方式不需要使用动物源性血清,使得培养环境更加卫生、纯净、可控。

同时,由于血清的来源有限,而且还可能存在病毒、影响研究可靠性,使得无血清培养技术在组织工程、生物技术、基因治疗等方面的应用越来越受到重视。

细胞培养还可以分为立体培养和平面培养两种。

立体培养最为常见的就是三维细胞培养技术,这种技术可以模拟真实的组织环境,在生物医学和组织工程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三、应用领域动物细胞培养技术在人类医疗保健、药品开发、疾病治疗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

例如,癌症治疗中,锁定细胞表面的化学信号分子可以用于诊断和治疗;对细胞机理的深入研究,有可能找到治疗癌症的有效药物。

动物细胞培养技术的应用领域还包括:1. 组织工程:三维细胞培养和其他技术一起被用来制造人工组织和器官,如骨骼、肌肉、心脏和肝脏等;2. 生物制药:动物细胞培养被用于制造人类蛋白质药物,如肿瘤坏死因子、白细胞介素2、角质细胞生长因子等;3. 疫苗研发:培育细胞,制造疫苗成分是最常见的方式之一。

动物细胞培养技术的应用和最新进展

动物细胞培养技术的应用和最新进展

动物细胞培养技术的应用和最新进展动物细胞培养技术是一种以哺乳动物细胞为材料通过体外培养方式生产蛋白质、疫苗、抗体等生物制品的技术。

自20世纪50年代发展至今,动物细胞培养技术已成为生物制药领域不可或缺的一环。

动物细胞培养技术的应用范围广泛。

在生物制药领域,动物细胞培养技术被广泛应用于生产重要的生物制品,如免疫球蛋白、疫苗、生长激素等。

在医学研究领域,动物细胞培养技术是模拟人体疾病发生、发展的重要工具。

同时,动物细胞培养技术还被广泛应用于毒理学、环境保护、食品科学、农业科学等领域。

动物细胞培养技术的最新进展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三维培养技术传统的动物细胞培养技术主要是在二维的平面培养基上进行,但这种方法不能完全模拟人体内三维环境。

近年来,三维培养技术呈上升趋势。

三维培养技术可以更好地模拟生物组织的真实环境,有利于研究体内疾病的发生机理及药物研发。

例如,三维培养技术已被应用于肿瘤细胞的筛选,在肿瘤研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基因编辑技术动物细胞培养技术中的基因编辑技术是目前最热门的研究领域之一。

借助基因编辑技术,可以更好地研究细胞的功能及相关基因对生命活动的调节。

例如,通过基因编辑技术,可以对病毒基因进行编辑,用于研究病毒的传播机制及遗传规律。

此外,基因编辑技术在遗传病治疗方面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三、人工智能技术在动物细胞培养技术中,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也开始增多。

借助人工智能技术,可以更好地对大规模生物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

例如,预测药物对蛋白质结构的影响及酶的特异性。

同时,人工智能技术还可以为动物细胞培养过程中的质量控制提供支持。

总的来说,动物细胞培养技术作为生物制药领域不可或缺的一环,其应用前景十分广阔。

随着科学技术和生产工艺的不断进步,动物细胞培养技术必将在世界范围内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微载体规模化培养草鱼细胞与病毒的工艺及优化

微载体规模化培养草鱼细胞与病毒的工艺及优化

微载体规模化培养草鱼细胞与病毒的工艺及优化刘秋凤;曾令兵;周勇;马杰;范玉顶;张辉;李瑞伟【摘要】研究了在悬浮培养系统中使用微载体Cephodex规模化培养草鱼肾脏组织细胞CIK和草鱼呼肠孤病毒(GCRV)的条件并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Cephodex是一种适合CIK细胞贴壁生长的微载体,搅拌方式(搅拌时间/静止时间)及血清浓度(0%、5%、10%、15%)对CIK细胞在Cephodex微载体上的贴附效率有影响.贴附期以转速35 r/min、每静置45 min搅拌2 min的间歇搅拌方式最佳,8h后细胞贴附率可达90%以上;细胞贴附期培养基中的血清浓度为5%.当Cephodex微载体用量10 mg/mL、细胞初始接种密度2.5×105 cells/mL、连续搅拌速度40 r/min时可获得最佳的细胞生长效能.用优化的最佳工艺条件大规模培养CIK细胞,接种感染复数为0.1的GCRV病毒3d后,培养细胞出现典型细胞病变效应,病毒滴度(lgTCID50/mL)为8.5.本项研究为草鱼出血病疫苗规模化制备技术研究奠定了基础.%The techrique for large-scale culture of the grass carp kidney cells (CIK) and the grass carp reovirus (GCRV) were investigated and optimized in suspension culture system with Cephodex microcarrier.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Cephodex is a kind of microcarrier suitable for the growth of anchorage-dependent CIK cells,the agitation procedure (stirringtime/stilling time) and the different serum concentrations(0%,5%,10%,15%)affected the efficacy of cell attachment on Cephodex microcarrier significantly.The attachment efficacy reached 90% after 8h cultivation with an intermittent agitation for 2 min at 35 rpm after 45 min stilling culture.The optimal serum concentration for cells attaching to the Cephodex microcarrier was 5%.The optimal growth result could beachieved while the cell see ding concentration was 2.5 × 105 cells/ml and the microcarrier concentration was 10 mg/ml,and continuous stirring speed of 40rpm,respectively.After infection of the CIK cells on Cephodex microcarrier with GCRV at 0.1 of multiplicity of infection (MOI),the typical cytopathic effect appeared after infected for 3 days,the GCRV titer (LgTCID50/mL) reached about 8.5.This study established a solid basis for the large-scale preparation of vaccine against the grass carp hemorrhage.【期刊名称】《淡水渔业》【年(卷),期】2013(043)004【总页数】7页(P69-75)【关键词】草鱼肾脏组织细胞系(CIK);草鱼呼肠孤病毒(GCRV);微载体;大规模培养;工艺与优化【作者】刘秋凤;曾令兵;周勇;马杰;范玉顶;张辉;李瑞伟【作者单位】上海海洋大学水产与生命科学学院,上海201306;上海海洋大学水产与生命科学学院,上海201306;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武汉430223;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武汉430223;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武汉430223;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武汉430223;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武汉430223;上海海洋大学水产与生命科学学院,上海20130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942.5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是我国重要的淡水养殖鱼类,深受广大养殖者和消费者欢迎。

微载体规模化培养草鱼细胞与病毒的工艺及优化

微载体规模化培养草鱼细胞与病毒的工艺及优化

( 1 . C o l l e g e o f F i s h e r y a n d, J S c i e n c e s ,S h a n g h a i O c e a n U n i v e r s i t y ,S h a n g h a i 2 0 1 3 0 6 ,C h i n a ; 2 . Y a n g t z e R i v e r F i s h e r i e s R e s e a r c h I n s t i t a t e , i n e s e A c a d e m y f o F i s h e r y S c i e n c e s ,Wu h a n 4 3 0 2 2 3 , i n a ; )
第4 3卷 第 4期
Vo 1 . 43 No . 4




2 0 1 3年 7月
J u l 2 0 1 3
F r e s h wa t e r Fi s he r i e s
微 载 体 规 模 化 培 养 草 鱼 细胞 与病 毒 的 工艺 及 优 化
刘 秋凤 , 曾 令兵 , 周 勇 , 马 杰 。 , 范 玉顶 。 , 张 辉 , 李 瑞 伟
Ab s t r a c t :T h e t e c h i f q u e f o r l a r g e— s c a l e c u l t u r e o f t h e g r a s s c a r p k i d n e y c e l l s( C I K) a n d t h e g r a s s c a p r r e o v i r u s ( G C R V)w e r e i n v e s t i g a t e d a n d o p t i m i z e d i n s u s p e n s i o n c u l t u r e s y s t e m w i t h C e p h o d e x mi c r o c a r r i e r . T h e r e s u l t s s h o w e d t h a t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G l ed( ae ei a H zl b mn实验 室研 制 ) V nrglV nrx 、 et e( et e e 实验 室 研 制 ) 大 孔 的 C lshr 载 体 ( yln 及 utpe 微 i Hc e o
生 产 ) 。
微 载体 是 指直径 在 6 2 0 m, 用 于贴 壁 依 O一 5  ̄ 适
维普资讯
20 0 7年 第 3 第 1 5卷 期
Po ir i uo r i M c bo I n l gn o lmm
! o 0 7 l :箜—
73
微 载 体 培养 动物 细胞 技术 的研究 进 展
过琴媛 , 辉 综述 ; 王 沈心 亮 审校
④具有较高 的比表 面; ⑤培养操作 可系统化、 自动
化, 降低 了污染 发 生 的机 会 。
2 制备微 载体 的材 料
制 备 微载 体 的材料 按 其来 源 可 分 为两 大类 : 人 工 合成 聚合 物和 天然 聚合物 及其 衍生 物 。早 期微 载 体 多采 用人 工 合 成 聚 合 物 如 聚 甲基 丙 烯 酸 _ 乙 2羟
酯 ( H M 、 苯 乙烯 ( s 、 P E A) 聚 e ) 聚丙 烯 酰 胺 、 氨 酯 聚
备微载体方面倍受青睐的原因。在动物细胞培养中 得到 广 泛 应 用 的 C tdx ( hr a i o ) 多 孔 y e3 P am c C . 和 o a
Mi shr( ea ) 是 以胶 原 为 基 材 制 备 的 。也 c pee V r 就 m x 有将 胶原 用 于微 载 体表 面 包覆 材 料 的报 道 , Hi— 如 l l e a 在聚 苯 乙烯 微 球 表 面 包 覆 一 层 胶 原 后 表 gs¨ 等
2 2 胶原 .
胶 原是 一 类 可用 于 引 导组 织 再 生 的生 物材 料 , 无 抗原性 , 物相 容性好 , 参 与组织 愈合 过 程 。许 生 可 多研究 表 明 , 变性 胶 原 多肽 一 级 结 构 的某 些 特 定 位 点可 与培养 液 中纤 粘 素 结 合 , 成 胶 原 一纤 粘 素 的 形 复合物 , 有助 于细胞 的粘 附与生 长 , 也是 胶 原在 制 这
养提 出了 “ 载 体 ” 养 系统 的新 技 术 概 念 。 经 过 微 培 几 十年 的研究 改进 , 载体 培养 技 术 现 已广 泛 地应 微 用 于动 物细胞 的培养 。
1 微载 体培 养 动物细 胞 的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点
体 Ct e 、T3 , 如 y dx C - 等 也常包裹一层 明胶以提高 o 3 载体 的生 物 相 容 性 。 已经 商 品化 的 明 胶 微 载 体 有
16 9 7年 V nWee 为贴壁 依赖 性细 胞 的高 产培 a zl
物 相容性 好 , 价格 相对低 廉 。 明胶 中的角 蛋 白 、 性 弹 硬蛋 白、 素和软 骨 素 等 的存 在 是 促 进 细 胞 粘 附 生 黑 长 的一个 重 要 因素 。许 多 由其 它 基 质 制 成 的 微 载
2 1 明胶 .
pr( hrai C . 等。其优点是 机械强度高 , o P a c o ) e m a 可
回收使 用 。
明胶是 胶原 蛋 白经温 和 、 可逆 降解 的产 物 , 不 生
收稿 日期 :0 60 -3 修回 日期 :060 -4 2 0 -52 ; 20 -81 作者简介 : 过琴媛 ( 9 1) 女 , 15 - , 医学 生物学高级 工程师 , 主要 从事疫 苗生产管理和质量控 制。
自动化 , 不易被污染 。本文简要介绍 了近几年来常用的几种制 备微载 体的天然 聚合材料 , 比较了 固体 微载 体和液 体微 载体各 自特点 , 列举 了微载体培养技术 的几种生物反应器系统。 关键词 : 微载体 ;细胞培养
中 图 分 类 号 : S 31 Q 1‘ 文献标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0 55 7 (0 7 0 - 7 -3 10 -63 20 ) 1 0 30 0
( 京天 坛生物 制品股份 有限公 司 , 京 10 2 ) 北 北 o 04
摘 要: 微载体是一种新兴的大规模细胞培养技术 , 当前贴壁 依赖型 细胞 大规模 培养 的主要方 法。它具有 均相 是
培养兼具平板培养 和悬 浮培养 的优 势, 培养条件( 温度 、H值 、 氧化 碳浓度 等 ) 易控制 , p 二 容 并且 培养过 程系统化 、
纤维 素是 由以 14葡 萄糖 苷 键 连 接 的 、 —一 ,一 pD 吡 喃葡萄糖 元组 成 的一种 均聚 多糖 。商 品化 的纤 维 素 微 载体 , 有 大 孔 的 C Hnw ( inLd ) C t— 如 e so Kr t. 和 yo i
于人工合成材料 。在用于制备微载体的天然聚合物 中 , 究较 多 的有 以下几 种 : 研
现 出很好 的效 果 。 2 3 纤维 素 .
泡沫 、 聚糖 、 聚合 度 聚 乙烯 醇 等 制备 。 近年来 , 葡 低
越 来越 多 的研究 者尝 试用 天然 聚合 物及其 衍生物 来
制 备微 载体 。天 然 聚合物来 源 丰富 , 在功 能适应 性 、 组织相 容性 、 理化 性 能 、 生物 降解 性 、 价 等方 面 优 造
赖 型 细胞 在其 表面贴 壁生 长 的微 珠 。微载 体能成 为
迄 今 常用 而有 效 的动 物细 胞 培 养 载体 , 了 由于 许 除 多病 毒疫 苗和 重组蛋 白依 赖贴壁 细胞 系生 产 的限制 外 , 因微 载体 具有 以下 的优点 : 还 ①兼 具单 层培养 和 悬浮 培养 的优 势 , 是均 相培 养 ; 细胞所 处环 境均 且 ② 一 ; 环境 条件 ( 度 、H、O等 ) ③ 温 p C 容易测 量 与监 控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