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变法教材分析

合集下载

人教版历史商鞅变法说课稿

人教版历史商鞅变法说课稿

人教版历史商鞅变法说课稿尊敬的评委老师、各位同仁: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历史教材中的“商鞅变法”。

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及板书设计等方面进行详细的阐述。

一、教材分析“商鞅变法”是人教版历史教材中关于中国古代历史变革的重要一课。

本课内容主要讲述了战国时期秦国通过商鞅实施的一系列变革措施,以及这些措施对秦国乃至整个中国历史发展的深远影响。

教材通过对商鞅变法的背景、内容、影响等方面的介绍,旨在帮助学生理解中国古代法家思想和变法运动的特点,以及对后世的启示。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了解商鞅变法的历史背景、主要内容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通过探讨商鞅变法的成功与局限,训练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认识到改革对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对历史探究的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1. 重点: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2. 难点:分析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本课将采用讲授法、讨论法和案例分析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通过PPT展示、历史资料的阅读和小组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参与度。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战国时期各国如何寻求强国之道?”引导学生思考,并简要回顾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

2. 讲授新知详细介绍商鞅变法的背景、内容和影响,重点讲解变法中的土地制度、法律制度、军事制度等方面的改革。

3. 学生活动分组讨论商鞅变法的成功因素和可能存在的问题,每组选出代表汇报讨论成果。

4.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商鞅变法中的具体案例,如“连坐法”的实施,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变法措施的实际运作。

5. 总结提升总结商鞅变法的历史意义,强调改革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并引导学生思考现代社会中改革的必要性。

6.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撰写一篇关于商鞅变法的小论文,分析其对后世的影响。

商鞅变法教材分析 PPT课件 岳麓版

商鞅变法教材分析 PPT课件 岳麓版

四、商鞅变法的结局及历史作用
商鞅最终的命运: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死了,太子驷继位,公子虔等 乘机发动反攻,诬陷商鞅以‘谋反’罪名,将他逮捕并 车裂。
原因 1. 商鞅变法触动了旧贵族的既得利益 2. 商鞅实行的酷刑也加剧了旧势力对商鞅的仇恨 3. 秦孝公死后,商鞅失去了生存的主要屏障 4. 新法成了他逃亡的障碍,最终为变法而献出了自己的 生命
三、商鞅变法的主要措施
1. 经济方面(富国)
措施
内容
作用
废井田 开阡陌
废井田制度,实行土地私 有制度。承认土地私有权
维护新兴地主阶级 利益,增强国家实力
奖励耕织 重农抑商
统一度量衡
①收粮多织布帛多免除赋税
徭役。
②凡从事工商业或懒惰而至 提高生产积极性,
穷的,要受到惩罚。
增强国家实力
③以优惠政策吸引韩赵魏百
四、商鞅变法的结局及历史作用 历史作用
议一议? 商鞅变法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 为什么?
功:
• 商鞅变法正是顺应了时代的发展,顺应 了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变革,是对整个 生产关系的变革,使封建生产关系和生 产力得以进一步的确立与发展,变法为 秦国的富国强兵和后来秦统一全国奠定 了基础,因此,商鞅变法是成功
2.政治:地主阶级要求推翻旧制度,建立和强化封建
专制统治,积极推动变法改革。
3.军事:争霸战争需要富国强兵 (直接动力)
4.思想文化: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其中
法家学说成为改革的思想理论武器
风起云涌的改革变法---为商鞅变法提供 了经验教训
齐国 管仲改革:“相地而衰征” 春秋
鲁国改革:初税亩
变法的历史局限
• 1. 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 • 2. 加重对人民的剥削与压迫 • 3. 并未与旧制度、旧文化、旧习俗彻底划清界限

七年级上册历史《商鞅变法》教案

七年级上册历史《商鞅变法》教案

七年级上册历史《商鞅变法》教案七年级上册历史《商鞅变法》教案(3篇)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七年级上册历史《商鞅变法》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七年级上册历史《商鞅变法》教案1活动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商鞅变法的背景,知道商鞅变法的措施,理解商鞅变法的必然性和积极意义,加深对改革的认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课前准备,培养学生查找资料,搜集信息的能力,了解获取历史知识的途径;通过角色扮演和讨论的形式,加深对商鞅变法的理解,锻炼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和主动参与的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体会商鞅不畏困难,进取创新的优良品质。

活动准备:1、学生课前通过网络,相关的书籍搜集商鞅变法的背景,商鞅个人资料,商鞅的变法主张等资料。

2、课前思考讨论:怎样看待商鞅变法?商鞅变法成功的条件?活动过程:一、我来说背景指名让学生来讲述商鞅变法的背景。

强调:铁器、牛耕的推广——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变革二、我是商鞅学生介绍商鞅三、商鞅变法情景一:商鞅舌辩群儒模拟辩论:秦孝公决心任用商鞅变法图强,但改革不可避免的遭到旧势力的阻挠,请大家模拟奴隶主旧贵族与商鞅进行辩论。

(教师提示:商君卫鞅(公孙鞅)曰:“治世不一道,变国不法古。

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

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

”意思是:治理国家的方法不是一成不变的,要顺应时代的变化调整治国策略,无须恪守古代的章法。

)情景二:我谈商鞅变法1、分组讨论:(1)若你是商鞅变法时秦国的新兴地主,你会对法令中的那些措施表示欢迎?为什么?(2)若你是奴隶主旧贵族,你会对那条法令不满?为什么?(3)若你是农民,你对法令有什么看法?2、学生交流。

四、读史明鉴1、提问:在秦孝公死后,商鞅就被处死了,那么变法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为什么?2、学法指导:判定一场改革成败的标准,在于其目的是否达到。

高中历史_商鞅变法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历史_商鞅变法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导入新课]提问问题,以问题为导向。

让学生明确课前任务,回顾知新。

1、分析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及表现。

2、列举春秋时期的主要改革,性质。

3、列举战国时期的著名改革,性质。

4、与各国相比,说明秦国改革的有利条件。

[授课过程]一、围绕导入提出的问题,逐步展开教学。

找学生回答问题,根据回答的情况,做适当补充。

形式多样,除了口头语言表达,还有爬黑板默写落实等。

在此过程中,重点知识点再进行强调和强化。

二、讲授新课1、展示课程标准①了解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和内容②认识商鞅变法的特点。

2、明确要求,学生自主学习。

标划课本,并且序号化,层次化。

3、找学生爬黑板,分角度整理写出商鞅变法的内容。

其余同学在课本25页空白处分角度整理商鞅变法的内容。

4、根据学生的书写情况进行补充完整,指出学生的问题。

5、讨论:同桌之间根据黑板上展示的商鞅变法的内容进行讨论,归纳商鞅变法的内容。

三、学以致用,透过题目,加深理解。

材料一: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李斯《谏逐客书》(1)列举商鞅使民“殷盛”的措施。

(6分)(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鞅变法“突破现有体制”在政治领域的表现”。

(4分)材料二:在秦国的文化传统中,宗法观念相对淡薄,商鞅利用这一点……建立君主的绝对权威……鼓励、引导并强制秦人把大家族变为小家庭,“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令民父子兄弟同室内息者为禁”。

——王绍东《论商鞅变法对秦文化传统的顺应与整合》(3)商鞅变法是如何建立君主的绝对权威的?(2分)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小家庭政策得以推行的作用。

(4分)四、回顾总结。

学情分析学生有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也具备一定的自学和表达能力。

整体上他们渴望学习,求知欲旺盛;但在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灵活性等方面还不够成熟。

学生处于常规的学习环境中、面对已经熟悉的师资面孔、手握已经学习过一遍的教材,这一切使学生有了已经适应环境的基础,为其进一步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当然也可能存在这样或那样的排斥情绪。

《商鞅变法》教案:分析商鞅变法带来的影响

《商鞅变法》教案:分析商鞅变法带来的影响

商鞅变法发生在战国时期的秦国,是秦国第一位名相商鞅所进行的变革。

商鞅认为秦国的社会制度存在着诸多弊病,必须进行改革以推进国家的发展和壮大。

因此,商鞅变法通过一系列的政策和制度改革,深刻地影响了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

一、对政治的影响商鞅变法的出发点是提高秦国的国力,因此对于政治体制的改革呼声很高。

商鞅取消了继承制,实行了官位制。

从此,人才的选拔更加公正,官员的地位与成就挂钩,促使政治环境更加活跃。

同时,商鞅还废止了君王的宗法权益,进一步削弱了贵族阶层的权力,并强化了王权。

商鞅变法还引入了轻车独尊制度,即允许平民居住在城市内。

这不仅促进了社会平等和城市建设,也增强了对平民的管控,加强了政府对于城市的管理。

商鞅的政治改革为秦国国家的统一、强盛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对经济的影响商鞅变法通过实施贯彻落实反封建的政策,对经济发展也产生了重大影响。

商鞅开创了一种新的土地制度,将土地从贵族手中收回,实现了土地权的统一,加剧了对贵族的打压。

同时,商鞅变法还引入了度量衡标准,规范了贸易活动,使商业发展更加稳定。

商鞅还实行的是控制币值和通货贬值的政策,以促使经济更加活跃。

在此基础上,商鞅变法提出“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即以农业为主导发展经济。

政府采取了许多措施,在农业、工业、商贸等领域加强了领导和管理,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这也为战国秦国的统一和变成一步步地打下了基础。

三、对文化的影响商鞅变法不仅仅是经济、政治改革,也标志着文化思想领域的巨大变革。

商鞅强调“法治”,认为法律可以消除社会弊病,化解矛盾。

因此,商鞅开始大力推广法律,从而建立了秦国的法制框架。

此外,商鞅还推崇“兵家”之学,强调兵器制造的研究,以提高国家的军事实力。

兵家《孙子兵法》、《吴子兵法》也开始在秦国得到广泛传播。

此举对秦国的军事实力和国家形象的提升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为末代秦皇嬴政统一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结语商鞅变法是中国历史上改革的典范之一,其对于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政治文化和社会变革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商鞅变法(七年级)

商鞅变法(七年级)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川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二学习主题国家的产生和改革第八课《商鞅变法》。

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1、课标要求:本课主要介绍的是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的背景、主要内容、影响等史实,进而认识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2、教材分析:战国时期的两大特点:一个是“乱”;一个是“变”。

《商鞅变法》一课上承第七课《战国争雄》,下启第九课《秦朝的统一》。

商鞅变法之前,秦国相对于东方六国来说相对落后,秦孝公继位后深感落后就要挨打,故而广纳贤士、下诏求贤,此时在魏国不得志的商鞅来到秦国,君臣二人冲破旧贵族的阻扰,齐心协力,改革土地制度、重农抑商、奖励军功、迁都咸阳、推行县制、严明法令,终于使秦国社会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提高,为秦国灭六国,建立统一王朝奠定基础。

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秦国一次重要的政治和社会改革,和之后的北魏孝文帝改革、王安石变法以及改革开放一样,都体现了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要求。

时代的变化要求进行改革,改革能促进社会进步,但每一次改革都不是一帆风顺的。

课时安排:1课时。

3、学情分析:初一学生刚有小学升入初中,年龄大都在11---13岁之间,生理和心理正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该阶段学生有一定生活经验和历史故事知识的积累,在智力方面,抽象逻辑思维能力有较快发展,但认识能力还不高,仍带有片面性和表面性;在个性方面,学生的自我意识有了迅速的发展,对未知事物从满了极强的好奇心,并且有很强的表现欲望。

4、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记住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的标志;商鞅开始变法的时间和主要内容;理解商鞅变法的原因和意义。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从历史图像和历史文物中提取有用信息以说明历史现象的能力;通过分析商鞅变法的原因、措施、影响,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通过相关的问题,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学习分析事物因果关系的一般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改革对历史的推动作用,正确对待历史和现实生活中的改革。

七年级上册历史《商鞅变法》教案范本范文

七年级上册历史《商鞅变法》教案范本范文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商鞅变法的时间、地点、主要内容及其影响。

(2)掌握商鞅变法在我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及其对秦国发展的作用。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商鞅变法的原因和意义。

(2)运用史料对比分析法,评价商鞅变法的成功与不足。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商鞅变法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2)认识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二、教学重点:1. 商鞅变法的时间、地点、主要内容。

2. 商鞅变法对秦国发展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1. 商鞅变法的深层原因及其与秦国发展的关系。

2. 商鞅变法的历史评价。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战国时期的背景,了解秦国的发展状况。

(2)提问:同学们知道商鞅变法吗?它对秦国的发展有何影响?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商鞅变法的时间、地点、主要内容。

(2)讨论商鞅变法的原因和意义。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商鞅变法的成功与不足。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史料对比分析:(1)展示有关商鞅变法的史料,让学生分析、评价。

(2)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看待商鞅变法。

5. 总结提升:(1)概括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及其对秦国发展的影响。

(2)强调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五、课后作业:1. 请结合商鞅变法,谈谈你对改革的认识。

2. 查阅资料,了解商鞅变法后秦国的发展状况。

3. 思考:商鞅变法在我国历史上有何启示?六、教学评估:1. 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商鞅变法的时间、地点、主要内容及其影响的掌握程度。

2. 合作探讨:评估学生在讨论商鞅变法成功与不足时的观点表述和分析能力。

3. 史料对比分析:评价学生在分析评价商鞅变法史料时的批判性思维和史料实证能力。

七、教学反思:1. 教师应反思商鞅变法的教学内容是否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是否需要调整教学策略。

2. 思考如何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参与度。

七年级上册历史《商鞅变法》教案

七年级上册历史《商鞅变法》教案

七年级上册历史《商鞅变法》教案教案:商鞅变法教学目标:1. 了解商鞅变法的背景和意义。

2. 掌握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影响。

3. 培养学生的分析和思辨能力,理解历史变革对社会的深刻影响。

教学重点:1. 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影响。

2. 学生对于历史变革对社会的影响的理解和思考。

教学准备:1. 教材: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材《历史七册(山东版)》第三单元《商鞅变法》。

2. 多媒体设备、幻灯片、图表等教具。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新课(5分钟)首先,老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设备或幻灯片展示一些与商鞅变法相关的图片,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然后,老师可以提问学生,了解他们对这些图片的看法和猜测。

最后,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Step 2:学习新课(15分钟)1. 学习商鞅变法的背景和意义。

老师可以简要介绍战国时期的背景和诸侯争霸的局势,以及商鞅变法对于秦国的重要意义。

通过多媒体设备或幻灯片,展示相关的历史背景信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

2. 学习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

老师可以通过幻灯片或图表的形式,展示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如改革秦国的法律、军事制度、行政区划等。

同时,老师可以与学生一起分析这些改革对于秦国的影响和意义。

3. 商鞅变法对于社会的深远影响。

老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商鞅变法对于社会的深远影响,包括秦国的统一和强盛,以及对于后来中国历史的影响。

Step 3:练习与巩固(15分钟)1. 分组讨论:老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就商鞅变法对于秦国和社会的影响展开讨论。

学生可以根据教材中的内容,或者自己的思考,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并形成小组发言。

2. 展示与分享:每个小组可以选取一名代表,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结果和见解。

其他小组可以提出问题或提供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Step 4:拓展与延伸(10分钟)老师可以通过与学生的互动,对商鞅变法的影响进行拓展和延伸,例如:1. 商鞅的变法与当代的改革有何联系?2. 商鞅变法和其他历史时期的改革有何异同?3. 商鞅变法的失败和成功因素是什么?Step 5:总结与评价(5分钟)老师可以与学生一起总结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影响,同时,可以对学生的讨论和表现进行评价。

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一第二单元商鞅变法说课稿

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一第二单元商鞅变法说课稿
1.学生对商鞅变法背景的理解可能不够深入;
2.讲解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时,部分学生可能难以跟上教学节奏;
3.课堂互动中,部分学生可能参与度不高。
为应对这些问题,我将:
1.通过案例、图片等多种教学手段,加强学生对背景知识的理解;
2.在讲解过程中,适时停顿,关注学生的反应,适时调整教学节奏;
3.设计更具吸引力的互动环节,鼓励全体学生参与。
板书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是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结构,强化对重难点的记忆。为确保板书清晰、简洁且有助于学生把握知识结构,我将:
1.使用关键词和短句,避免冗长的描述;
2.利用箭头、括号等符号,展示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
3.在板书的右侧留出空白,用于记录学生在课堂上的疑问和思考。
(二)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我预见到以下可能出现的问题或挑战:
课后,我将通过以下方式评估教学效果:
1.课后作业完成情况;
2.学生课堂表现记录;
3.学生反馈意见。
针对课后评估,我将进行以下反思和改进措施:
1.分析学生作业中的错误和问题,调整教学方法,强化知识点的讲解;
2.结合课堂表现,调整教学策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3.吸收学生反馈,不断优化教学设计,提高教学质量。
(三)互动方式
在设计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环节时,我计划采取以下措施:
1.师生互动:课堂上,教师通过提问、解答疑问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同时,关注学生的反馈,及时调整教学节奏和策略。
2.生生互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观点,学会倾听、尊重他人。此外,开展课堂辩论、小组竞赛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竞争意识。
3.课堂问答:针对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影响等方面,进行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案范文《商鞅变法》

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案范文《商鞅变法》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商鞅变法的时间、背景和主要内容。

(2)掌握商鞅变法对秦国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的深远影响。

(3)认识商鞅变法在我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商鞅变法的原因和意义。

(2)运用史料对比法,评价商鞅变法的成败。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历史人物商鞅的尊重和敬佩之情。

(2)树立学生改革创新的意识,鼓励勇于探索和实践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

(2)商鞅变法对秦国的影响。

2. 教学难点:(1)商鞅变法的原因。

(2)商鞅变法的评价。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了解秦国的发展历程。

(2)提问:同学们知道商鞅吗?他为什么要进行变法?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商鞅变法的时间、背景和主要内容。

(2)分组讨论,分析商鞅变法的原因和意义。

3. 课堂讲解:(1)讲解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如土地改革、行政区划调整、军队改革等。

(2)分析商鞅变法对秦国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的深远影响。

4. 史料对比:(1)展示史料,让学生了解当时人们对商鞅变法的评价。

(2)引导学生运用史料对比法,评价商鞅变法的成败。

5. 课堂小结:四、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的内容,整理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

五、教学反思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查看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六、课堂活动1. 角色扮演:让学生分组扮演商鞅、贵族、百姓等角色,模拟商鞅变法的过程,增强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

2.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商鞅变法对秦国发展的影响,每组选择一个方面进行深入分析,如政治、经济、军事等。

七、学习评价1. 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商鞅变法的时间、背景、内容的掌握情况。

1. 对比其他国家的改革:让学生了解其他国家的改革历程,如日本的明治维新、中国的改革开放等,引导学生思考改革的意义和影响。

历史教案商鞅变法

历史教案商鞅变法

历史教案商鞅变法池州学院师范类毕业生试讲教案专业:历史学班级:10历史学学号:姓名:安君高中历史选修一第二单元“商鞅变法”商鞅变法一、教材分析本课内容在课标中的要求是“了解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和内容,认识其特点,探讨商鞅变法的作用”,在考试大纲中明确为古代的重大改革的考试内容之一,本课分为处于十字路口的秦国、秦国政坛唱主角的人、以农求富的经济改革、奖励军功、加强集权、商鞅之死、富国强兵的秦国、变法的历史局限这几目,概括为商鞅变法的背景、具体措施,变法的效果三部分,通过教师讲授,学生探讨,使学生大致掌握商鞅变法的过程、措施等内容,培养学生改革创新的思维。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使学生理解商鞅变法的背景和变革的必然性,知道商鞅变法的各项措施。

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加深对改革活动的认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自行梳理教材,加深对商鞅变法认识,并通过运用提问、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形成分析商鞅变法在秦国奏效的原因的能力以及联系社会实际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体会商鞅变法前夕秦国的落后状况,培养学生进取创新的教育。

商鞅为争取变法冲破重重阻力,却不得善终,使学生认识到改革都不是一帆风顺的,要有迎难而上的决心。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分析重点:商鞅变法的各项措施的具体内容。

难点:结合变法的时代背景,正确认识商鞅变法。

四、教学方式与用具采用教师讲授、提问,学生自主探究、讨论相结合的方式,以教师分析为主,以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五、课时安排:1课时六、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导言:大秦帝国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朝代。

它结束了自春秋起五百年来分裂割据的局面,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权制国家。

然而,秦朝的前身——秦国,作为战国七雄之一,虽然在当时占一席之地,但实力并不强大,随时都有可能在七雄争霸战中被别的国家吞并,但秦国为什么最后没有被吞并,反而能够横扫六合,一统天下呢?其实这与在秦孝公时期的商鞅变法有很大的关系,那商鞅变法是怎么回事呢,其变法的具体措施是什么,最后取得了什么效果呢,接下来的内容我们就一起来回到当时的时代背景中去学习一下有关商鞅变法有关内容吧。

《秦国商 鞅变法》 说课稿

《秦国商 鞅变法》 说课稿

《秦国商鞅变法》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秦国商鞅变法》。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秦国商鞅变法》是历史教材中的重要内容,它对于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变革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商鞅变法发生在战国时期,是秦国崛起的关键因素。

教材通过对商鞅变法背景、主要内容和影响的阐述,展现了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全貌。

从知识体系来看,商鞅变法承接了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经济变革,又为秦朝的统一奠定了基础,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从教育价值来讲,通过学习商鞅变法,学生能够了解改革对于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

二、学情分析授课对象为_____年级的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但对于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和商鞅变法的具体内容理解可能还不够深入。

学生在思维上较为活跃,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但抽象思维能力和历史综合分析能力还有待提高。

在学习方法上,部分学生还缺乏主动探究和自主学习的意识。

三、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学生能够了解商鞅变法的背景,包括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情况。

(2)掌握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如废除世卿世禄制、实行郡县制、奖励耕织和军功等。

(3)理解商鞅变法对秦国乃至整个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重大影响。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阅读教材、分析史料,培养学生提取有效信息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2)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探究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使学生认识到改革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进取精神。

(2)让学生体会商鞅不畏强权、勇于改革的精神,激发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影响。

2、教学难点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以及对当今社会改革的启示。

《商鞅变法》教案:解析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

《商鞅变法》教案:解析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

商鞅变法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一次变法,它被视为中国历史上政治制度演变的重要里程碑之一。

商鞅变法是由中国战国时期秦国的政治家、改革家商鞅发起并推行的一系列变法。

它让秦国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实行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国家之一,并为秦朝后来的统一中国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商鞅变法的背景在战国时期,中国是一个分裂的国家,不同国家之间经常互相攻伐,国家间威胁相互影响,让不同的国家之间彼此憎恨并互不信任。

中国历史上一直存在的农民起义和贵族地主的斗争也导致了社会的分裂和不稳定。

商鞅面对这种局面,他认识到中国需要一个强大的国家,才能实现长治久安。

2.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商鞅变法主要包括以下方面的内容:(1)完善国家的行政机构:商鞅设立了三公九卿制,所有的官员都奉行从中央政府传达下来的政策进行管理。

(2)改变国家土地制度:商鞅实行了均田制,将土地重新分配给农民,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

(3)改善军事制度:商鞅组建了一个新军队,用于维护国家的安全和统一。

(4)扩大国家的版图:商鞅实行了征服政策,积极扩大秦国的版图,最终实现了统一中国。

3.商鞅变法的影响商鞅变法让秦国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实行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国家之一,并为秦朝后来的统一中国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它改变了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结构,并为中国的统一之路铺平了道路。

商鞅变法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有重要影响和深远意义的历史事件。

4.商鞅变法的启示商鞅变法给我们提供了几个启示。

一个国家需要一个强大的政府才能实现长治久安。

政治家需要深刻地认识国家的实际情况和需要,才能制定出有效的政策。

此外,一个国家需要善于不断变革和吸收新的思想和技术。

商鞅变法也教给我们,只有通过持之以恒的努力和顽强的精神才能取得成功。

商鞅变法是中国历史上一次深刻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变革,它成为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为中国的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奠定了基石。

商鞅变法的成功启示了我们,在时代变迁中,每个国家和人民都需要积极适应变化,不断变革,才能不断前进。

历史上《商鞅变法》教案案例

历史上《商鞅变法》教案案例

一、教案概述历史上《商鞅变法》教案案例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商鞅变法的背景、内容及影响。

2. 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提高历史素养。

3. 引导学生从商鞅变法中汲取智慧,为现代社会的发展提供借鉴。

教学重点:商鞅变法的背景、内容、影响。

教学难点:商鞅变法的深入理解和现实意义。

教学准备:教材、多媒体设备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短视频或讲解,引导学生了解商鞅变法的背景。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商鞅变法的内容。

3. 课堂讲解:详细讲解商鞅变法的具体内容、实施过程及其影响。

4. 案例分析:分析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以及给我们的启示。

5. 课堂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商鞅变法在现代社会的意义和价值。

6. 总结评价:对商鞅变法进行总结,强调其在我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二、商鞅变法背景1. 战国时期的社会矛盾:战国时期,我国社会矛盾尖锐,诸侯割据,战乱不断。

2. 秦国的崛起:秦国地处西部边陲,经济落后,但在崛起过程中,秦国逐渐成为战国七雄之首。

3. 秦孝公的雄心:秦孝公为了实现秦国崛起,积极寻求变革,以求国家富强。

三、商鞅变法内容1. 土地改革:废除井田制,实行土地私有制,鼓励农民开荒种地。

2. 重农抑商:重视农业生产,限制商人地位,禁止商人买卖粮食。

3. 法治建设:制定《秦律》,实行法治,强化中央集权。

4. 军制改革:实行军功爵位制,激发士兵战斗力。

5. 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度量衡,促进经济交流。

四、商鞅变法影响1. 经济发展:商鞅变法使秦国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国力不断增强。

2. 政治变革:商鞅变法强化了中央集权,为秦国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3. 社会进步:商鞅变法推动了社会制度的进步,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

4. 军事优势:商鞅变法提高了秦国军队的战斗力,使秦国成为战国最强国家。

五、商鞅变法的现实意义1. 勇于改革:商鞅变法体现了改革者勇于创新、敢于突破的精神。

2. 实事求是:商鞅变法立足国情,注重实效,为我国发展提供了借鉴。

人教版高三历史“为秦开帝业”——商鞅变法说课稿范例

人教版高三历史“为秦开帝业”——商鞅变法说课稿范例
人教版高三历史“为秦开帝业”——商鞅变法说课稿范

如果要想做出高效、实效,务必先从自身的工作计划开始。有了计划,
才不致于使自己思想迷茫。下文为您准备了高三历史为秦开帝业商鞅变法说
课稿范例。
一、教学目标
二、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1.知识结构
2.教材分析与建议
重点
商鞅变法使秦国富兵强。
难点
一分为二地看待商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变法的得失。
内容。问题一:通过观察本图片,你从中能够获得哪些历史信息?问题二:通
过阅读引言中李白的诗,感受秦王扫六合的气势,你认为秦王扫六合奠定基
础的是什幺?在学生回答问题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进入本课学习。
第一目 商鞅之死
教材从贵族保守势力对新法的抵制、破坏和反扑;秦孝公去世,秦惠文王即
位,下令捕拿商鞅等几个方面介绍了商鞅之死的原因和经过。
奠定了基础。总之,商鞅变法使秦国出现了移风易俗,民以富强,百姓乐用
利?意义如何?由此得出商鞅变法使秦国实现了国富兵强的结论。
本目最后请学生阅读【资料回放】和教材相关知识,概括总结商鞅变法对
秦以至中国历史发展进程的影响。商鞅变法使秦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一跃成为当时的先进国家,为后来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改革推动了秦国
社会的进步,促成了经济繁荣,壮大了国力,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未来发展
(1)守旧势力对新法的抵制和破坏
商鞅变法对于沉寂的秦国社会不啻于一场巨大的政治风暴,沉重打击了世
袭贵族的种种特权,高官厚禄、富贵荣华一如风卷残云而去。主持变法的商
鞅成为王族贵戚的眼中钉。贵族保守势力伺机制造事端,向商鞅发难。他们
唆使太子故意触犯新法,并在各种场合批评攻击商鞅的所作所为。在秦孝公

对商鞅变法一课教材的解读与分析

对商鞅变法一课教材的解读与分析

对商鞅变法一课教材的解读与分析
“商鞅变法”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法制史书《后汉书》中提出的一种文
官科举制度,也称“节度命令变法”。

由勃极躘鞅实施的试行变法,在
当时的版本中被收集到西汉魏元帝董仲舒的《太史公自序》中,在此
之后有众多学者以此为基础进行了补完、编修、发表。

商鞅变法的设计意义是通过加强社会安定,提高社会秩序,进而实现
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据《后汉书》记载,鞅变法实施的细则有九项,
分别是漕布、受禄、分租、放贩、义尽、统制、重名、受任、指派。

首先,漕布是指将社会中的物资,比如小麦、谷类和粮食等社会物资
分发给农民,进行积累以当作军需和灾害救济。

其次,受禄是指将禄的给予权力从原有的单一统治者们拓宽到分散的
各个社会阶层中,从而保证社会秩序得到维护,从而加强安全性和稳
定性。

再次,分租是指为治理政府财政而制定的一种索租管理政策,将农田
租赁权从单一手中分散出去。

通过分租管理,可以有效管理国家土地,提高。

高二历史选修1“为秦开帝业”——商鞅变法

高二历史选修1“为秦开帝业”——商鞅变法

高二历史选修1 “为秦开帝业”——商鞅变法【教材分析】课标要求:了解商鞅变法在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和社会风俗等方面的改革措施和主要内容。

分析商鞅变法的特点。

内容分析和建议:商鞅变法奠定了秦统一六国的基础。

教材从三个方面介绍了“‘为秦开帝业’——商鞅变法”:秦国政坛唱主角的新人;以农求富的经济改革;奖励军功、加强集权。

战国进入中期,由于列国都急于在兼并战争中占据优势,变法改革运动也被推向高潮。

在各诸侯国的变法中,商鞅变法是实行最彻底、对贵族打击最严重,变法措施最全面,为期最长久,影响最深远的。

商鞅变法是一场深刻的社会革命。

历史上任何一次变法,都不仅是一种治国方略的重新选择,而且是一种利益关系的重新调整,这也是改革受阻的真正原因。

建议在讲授本节内容时,注意和已经学过的知识相联系,构建知识结构。

建议在教学中利用多媒体展示相关的历史材料,设置问题情景,让学生积极参与,增加对商鞅变法的认识。

本课重点: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本课难点:商鞅变法的特点引言分析:1、向学生介绍,要了解商鞅及其事迹可以参看《史记·商君列传》2、介绍司马迁对商鞅变法的评价:道不拾遗、山无盗贼(社会稳定);家给人足、乡邑大治(促进经济发展);勇于公战、怯于私斗(提高军队战斗力)。

探究的主要问题:1、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有哪些?2、商鞅变法的特点是什么?【课前导学材料】一、历史背景:1、客观背景:大动荡大变革⑴诸侯争霸的推动:各国面临政治、经济制度的重建。

⑵变法风潮席卷各国:首先国变法。

⑶百家争鸣的推动。

思想成为变革的重要思想武器。

2、主观条件:⑴秦国统治者锐意变革___发布“求贤令”,吸引有识之士。

⑵商鞅来秦并得到赏识是变法的重要条件。

商鞅其人:原名,又称。

①游说:商鞅以变法强国之术游说秦孝公。

②辩论:与反对派辩论,宣传变法思想,提出“”,得到秦孝公赏识。

③立信:南门徙木,取信于民。

二、变法的内容:1、经济——“”“”,废除井田制度;推行“”政策,奖励耕织;统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1.知识结构2.教材分析与建议重点商鞅变法使秦国富兵强。

难点一分为二地看待商鞅变法的得失。

教材内容分析与建议本课主要从三个方面向学生介绍了商鞅变法后富国强兵的秦国:商鞅之死,富国强兵的秦国和变法的历史局限性。

由于守旧势力的反扑,商鞅为变法献出生命,但“商鞅虽死,而秦卒行其法”。

商鞅变法使秦国一跃成为当时的先进国家,但它也不可避免地带有一定的局限性。

由于这段历史的文字与图片资料比较丰富,建议在教学时适当进行补充,增加学生对这段历史的感性了解,深入认识商鞅变法的历史意义。

本课引言由图片与文字两部分组成。

图片展现了横扫六国壮观场面的秦陵兵马俑军阵。

文字内容则重点指出,人们在肯定和赞颂秦统一六国的伟大贡献的时候,总是不约而同地把秦走向统一的原因上溯到一百多年前的商鞅变法。

两部分内容旨在说明:商鞅变法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未来发展奠定了基础。

建议教师以图片与文字内容为素材,通过提问,引导学生阅读理解引言内容。

问题一:通过观察本图片,你从中能够获得哪些历史信息?问题二:通过阅读引言中李白的诗,感受“秦王扫六合”的气势,你认为“秦王扫六合”奠定基础的是什么?在学生回答问题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进入本课学习。

第一目“商鞅之死”教材从贵族保守势力对新法的抵制、破坏和反扑;秦孝公去世,秦惠文王即位,下令捕拿商鞅等几个方面介绍了商鞅之死的原因和经过。

(1)守旧势力对新法的抵制和破坏商鞅变法对于沉寂的秦国社会不啻于一场巨大的政治风暴,沉重打击了世袭贵族的种种特权,高官厚禄、富贵荣华一如风卷残云而去。

主持变法的商鞅成为王族贵戚的眼中钉。

贵族保守势力伺机制造事端,向商鞅发难。

他们唆使太子故意触犯新法,并在各种场合批评攻击商鞅的所作所为。

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商鞅毫不退缩,动用严刑重法坚决打击。

太子是君嗣,不好动刑,就严惩太子的老师和一些违法贵族,在渭水河畔镇压了七百多个破坏变法的旧贵族,并将另外一批不满变法的人流放到边远地区。

从此,树立了变法的权威,没人再公开对抗。

(2)商鞅之死商鞅在秦国二十余年,屡建奇功,声名卓著,但时刻为守旧势力所嫉恨,遭受攻击,他们在暗中等待反扑时机。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太子即位,这就是秦惠文王。

秦惠文王身边以前遭到商鞅惩罚的亲信向惠文王进谗言:“大臣权势太重则国家危险,左右太亲近就会使自家性命危险。

秦国妇女儿童都知道商君之法,不谈大王之法,商君反为王,大王变成了臣子。

”诬告商鞅谋反。

惠文王下令逮捕商鞅。

商鞅闻讯出逃,一日,他到一旅馆投宿,店主称按照商鞅颁布的法令,必须验明身份,否则他就要受罚,最终拒绝了商鞅的投宿要求。

商鞅走投无路,被迫在封邑起兵自卫,兵败被杀,尸体运回国都咸阳示众。

一代雄才就这样为变法而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3)“商鞅虽死,而秦卒行其法”商鞅虽死,但他推行的新法未废。

商鞅变法兢兢业业二十余年,深入人心,妇幼皆知。

虽然商鞅个人落了个悲惨的结局,但他“废井田”、“开阡陌”、“重农桑”等改革措施却在他死后保留下来,新的生产关系和设县、什伍户籍等政治体制也在秦国确立。

教学建议,可以请学生分组讨论如下问题:守旧势力为什么强烈抵制和抗拒商鞅变法?是如何抵制和破坏变法的?导致商鞅之死的直接原因是什么?为什么说“商鞅虽死,而秦卒行其法”?在此基础上师生一起总结商鞅变法取得成功的原因。

也请学生阅读【学思之窗】的内容,通过回答其中的问题,加深对“商鞅虽死,而秦卒行其法”的认识。

之后,还可以由学生根据本目内容和其他相关知识自编自导自演有关“商鞅之死”的话剧片段,加深对这段历史的了解和认识。

第二目“富国强兵的秦国”商鞅变法是秦国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文化方面的全方位改革,是新兴地主阶级领导的一场政治革命,对秦国以至中国历史的发展都起了重要作用。

教材从经济、政治、军事几方面阐释了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1)经济上:农业生产发展,实力增强秦处西戎,地旷人稀。

开垦荒地是秦国发展农业生产的特点,商鞅采取措施奖励垦荒;奖励耕织;重农抑商。

接着废井田,开阡陌,从根本上确立土地私有制,这一切激发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为秦国的农业生产带来了生机,扩大了封建国家的经济基础,从而为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和增强军事力量,实现强兵目标打下了基础。

教学时,注意给学生讲清经济基础的变化对上层建筑变化的作用。

(2)政治上:中央集权制度建设的开始商鞅变法政治上打击并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使封建国家机能更加健全,中央集权制度的建设从此开始。

建议引导学生回忆变法政治方面的具体内容,师生共同做出评价。

废除分封制,普遍推行县制,县作为一级地方行政机构正式建立起来,通过县的政权制度,全国政权、兵权逐渐集中到朝廷,建立了强大的中央集权封建国家。

强化基层管理的户籍什伍制和连坐法强化了封建集权力量。

(3)军事上:极大地提高了秦国军队的战斗力商鞅针对当时兼并战争频繁的特点,颁布了奖励农功的二十等爵制度。

官爵晋升与斩敌首级,军功大小成正比。

此法的实行,大长秦国杀敌立功之风。

并严禁私斗,凡私斗者,按其情节轻重予以严厉的处罚,从而使“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达到强兵目的,极大提高了秦国军队的战斗力。

从此,秦国在对外兼并战争中掌握了主动权。

有关这方面的资料,建议请学生阅读【历史纵横】,观看教材中的图片,《战国时的秦国虎符》。

以此为情境,请学生思考,图片提供了怎样的历史消息?调兵虎符国君和将领各持一半的目的是什么?秦军骁勇善战的原因是什么?秦国这一时期兼并战争取得了哪些重大胜利?意义如何?由此得出商鞅变法使秦国实现了国富兵强的结论。

本目最后请学生阅读【资料回放】和教材相关知识,概括总结商鞅变法对秦以至中国历史发展进程的影响。

商鞅变法使秦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跃成为当时的先进国家,为后来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改革推动了秦国社会的进步,促成了经济繁荣,壮大了国力,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未来发展奠定了基础。

总之,商鞅变法使秦国出现了“移风易俗,民以富强,百姓乐用”的新面貌,对以后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教学时,注意引导学生通过回忆商鞅变法的具体内容,讨论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和意义。

还可以请学生阅读本目内容之后,提出自己尚不明确的问题,师生在解答疑问过程中完成本目学习任务。

有关秦军作战的情况,可以利用影视资料为学生再现当时历史,重点渲染秦军的骁勇善战,使学生认识到商鞅变法极大地提高了秦军的战斗力。

第三目“变法的历史局限”商鞅变法变革了社会生产关系,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历史前进,但也不可避免带有一定的局限性。

教材以变法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一定程度上加重广大人民所受的剥削与压迫和未与旧制度、旧文化、旧习俗彻底划清界限等几个方面介绍商鞅变法的历史局限性。

(1)变法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商鞅制定的刑法非常严苛,如百姓违犯法律规定,在路边倒垃圾,就要被砍去双手,如盗窃牛马者要处以死刑。

商鞅推行的法律体现了轻罪重罚的思想,迫使人们遵守规矩,达到以刑去刑的目的。

史书记载,商鞅一次在渭水边处决了七百多人,渭水为之变赤。

(2)变法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广大人民所受的剥削与压迫“连坐法”的推行以及轻罪重罚,征收户赋,劳役沉重与“燔诗书”等法令一起,对全国城乡人民布下了一张严密的监察网。

(3)变法并未与旧制度、旧文化、旧习俗彻底划清界限二十等爵制明确规定按爵位高低占有数额不同的田宅和奴隶,公开承认占有奴隶的合法性,等等。

商鞅实行的严刑峻法和文化高压政策,对后来的秦朝也有消极影响。

教学时,对此目不必展开。

可向学生提出问题:商鞅变法有何历史局限性?学生阅读本目内容作答。

最后,请学生认真阅读【学思之窗】的内容,分组讨论并解答其中的问题,教师总结,给商鞅变法一个实事求是的评价,作为本课学习内容的总结。

三、教学设计与案例1.教学设计关于“商鞅之死”一目的教学。

为培养学生勇于变革、与时俱进的意识,教师首先采用谈话法引导学生回忆商鞅变法的背景和内容。

例如,秦国是在什么历史背景下开始变法的?商鞅变法怎样剥夺了贵族的世袭特权和既得利益?然后进入本课学习。

贵族保守势力是怎样抵制和破坏变法的?商鞅是怎样针锋相对进行斗争的?请学生阅读教科书回答。

商鞅变法触动了旧贵族的既得利益,同时商鞅实行的酷刑也加剧了旧势力对商鞅的仇恨。

秦孝公死后,商鞅失去了生存的主要屏障,新法成了他逃亡的障碍,最终为变法而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教师可向学生提出问题:我们应当学习商鞅的什么精神?我们应当怎样学习商鞅?由学生各抒己见。

“富国强兵的秦国”一目,教材出示【资料回放】、两幅历史图片、【历史纵横】,展示了商鞅变法后秦国国富兵强的史实。

教学时应充分利用这些历史材料,让学生思考分析这些材料,并从中获取历史信息。

如【资料回放】提供了商鞅变法废井田,开阡陌,奖励耕战,使秦国国力增强,一跃而成为当时先进国家的信息。

两幅历史图片可由学生说出其提供的历史信息,教师要特别指出,秦国虎符国君和将领各持一半的目的是国君加强对军队的控制。

在学生学习【历史纵横】之前,可播放秦军骁勇善战的音像资料,再现当时的历史情景。

同时向学生提出问题:秦军骁勇善战的原因是什么?秦军骁勇善战的历史作用怎样?然后师生共同总结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完成本目教学。

“变法的历史局限”一目,教师可结合【学思之窗】提出一系列问题。

如:商鞅变法有何历史局限性?怎样看待这些历史局限性?如何一分为二看待商鞅变法的得失?让学生在探究这些问题时,对商鞅变法完成完整的、科学的认识。

此项认识,可作为本课的小结。

2.教学案例案例一在学习“商鞅之死”这一目时,教师可以这样总结:商鞅之死是商鞅个人的悲剧,也是改革家的悲剧。

评价一个历史人物、一个历史事件要以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进程为标准。

改革是曲折的,充满阻力的,会遇到种种旧势力、旧习俗的阻挠和反对,会付出沉重代价,必须坚持不懈,克服重重阻力,才能成功。

商鞅尽管已经逝去,但他给我们后继者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改革是国家富强、社会进步的重要途径,只有顺应时代潮流,进行改革,国家才会有光明前程。

要想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必须改革,与时俱进;要想改革成功,我们必须像商鞅一样,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乐于献身于光辉的改革事业;我们只有顺应历史潮流,具有创新、献身精神,才能实现自身价值。

案例二在学习“富国强兵的秦国”一目时,用实物投影或计算机,幻灯片出示下列材料:材料一(商鞅变法)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

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史记》材料二及秦孝公用商君,废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

──《汉书·食货志》由学生阅读材料,结合相关知识,分组讨论,对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加以评价。

案例三在介绍变法的历史局限性时,教师可以这样导入:我这里有段司马迁对商鞅的评价,请大家评判一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