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核舟记原文翻译及解析
《核舟记》原文、翻译
![《核舟记》原文、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71b06331cd7931b765ce0508763231126edb77b8.png)
《核舟记》原文、翻译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言。
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核舟记》原文、翻译,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核舟记》原文:魏学洢〔明代〕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
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
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
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
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
苏、黄共阅一手卷。
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
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
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
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舟尾横卧一楫。
楫左右舟子各一人。
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
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文曰“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
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
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嘻,技亦灵怪矣哉!《核舟记》译文:明朝有一个技艺精巧的人名字叫王叔远,他能用直径一寸的木头,雕刻出宫殿、器具、人物,还有飞鸟、走兽、树木、石头,没有一件不是根据木头原来的样子雕刻成各种形状的,各有各的神情姿态。
他曾经送给我一个用桃核雕刻成的小船,刻的是苏轼乘船游赤壁的图案。
核舟的船头到船尾大约长八分多一点,有两个黄米粒那么高。
中间高起而宽敞的部分是船舱,用箬竹叶做的船篷覆盖着它。
(完整版)核舟记原文+原文翻译+教参字词翻译
![(完整版)核舟记原文+原文翻译+教参字词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5358264c5022aaea988f0f7d.png)
核舟记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
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
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
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
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
苏、黄共阅一手卷。
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
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
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
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舟尾横卧一楫。
楫左右舟子各一人。
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
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文曰“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
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
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嘻。
技亦灵怪矣哉!原文翻译:明朝(有一个)有特殊技艺(技艺精巧)的人名字叫王叔远。
(他)能用直径一寸的木头,雕刻出宫殿、器具、人物,还有飞鸟、走兽、树木、石头,没有一件不是根据木头原来的样子模拟那些东西的形状,各有各的神情姿态。
(他)曾经船头到船尾大约长八分多一点,大约有两个黄米粒那么高。
中间高起而开敞的部分是船舱,用箬竹叶做的船篷覆盖着它。
旁边有小窗,左右各四扇,一共八扇。
打开窗户来看,雕刻着花纹的栏杆左右相对。
关上窗户,就看到一副对联,右边刻着“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八个字,左边刻着“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八个字,用石青涂在字的凹处。
位于左边。
苏东坡、黄鲁直共同看着一幅书画长卷。
中考文言文《核舟记》全文详细翻译
![中考文言文《核舟记》全文详细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01dc434e89eb172dec63b785.png)
中考文言文《核舟记》全文详细翻译导读:核舟记作者:魏学洢明朝有个特别手巧的人名叫王叔远,能够用直径一寸的木头,雕刻房屋、器具、人物,以及鸟兽、树木、石头,没有不顺着木头原来的样子模拟那些东西的形状,各有各的情态。
王叔远曾经赠送给我一个用桃核雕刻成的小船,原来刻的是苏东坡坐船游览赤壁。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船从头到尾长大约八分多一点,高大约两粒黍子左右。
中间高起并开敞的部分,是船舱,用篛竹叶做成的船篷覆盖着它。
旁边开着小窗,左右各有四扇,一共八扇。
打开窗户来看,雕刻有花纹的栏杆左右相对。
关上窗户,就看到右边刻着“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边刻着“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用石青涂在刻着字的凹处。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篛篷覆之。
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
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
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船头坐着三个人,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并且有很多胡须的人是苏东坡,佛印在他的右边,鲁直在他的左边。
苏东坡、黄鲁直一起看一幅书画横幅。
苏东坡用右手拿着书画横幅的右端,用左手轻按鲁直的脊背。
鲁直左手拿着横幅的末端,右手指着书画横幅,好像在说什么话。
苏东坡露出右脚,黄鲁直露出左脚,各自略微侧着身子,他们的互相靠近的两个膝盖,各自隐蔽在书画横幅下面的衣褶里面。
佛印极像弥勒菩萨,敞开胸襟露出两乳,抬头仰望,神态表情和苏东坡、黄鲁直不相关联。
佛印平放着右膝,弯曲着右臂支撑在船上,并竖起他的左膝,左臂挂着念珠靠着左膝,念珠可以清清楚楚地数出来。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
苏、黄共阅一手卷。
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
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
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
核舟记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核舟记文言文原文及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fd8292170622192e453610661ed9ad51f01d5494.png)
核舟记文言文原文及翻译【原文】核舟记〔明〕魏学洢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
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
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
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
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
苏、黄共阅一手卷。
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
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
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
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舟尾横卧一楫。
楫左右舟子各一人。
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
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文曰“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
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
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魏子详瞩既毕,诧曰:嘻,技亦灵怪矣哉!《庄》《列》所载,称惊犹鬼神者良多,然谁有游削于不寸之质,而须麋瞭然者?假有人焉,举我言以复于我,亦必疑其诳。
乃今亲睹之。
由斯以观,棘刺之端,未必不可为母猴也。
嘻,技亦灵怪矣哉!【翻译】明朝有个手艺奇妙精巧的人叫王叔远,他能用直径一寸左右的木头雕刻成宫室、器皿、人物,以及飞鸟走兽、树木石头,而且无不按着木头的原形来雕饰模拟物态,因而雕刻得各有各的情趣神态。
他曾经赠送我一只用桃核雕刻成的小船,刻的是苏东坡泛舟游览赤壁的情景。
核舟从头到尾大约有八分多长,高二分左右。
中部高起而宽敞的地方是船舱,上面覆盖着箬竹船篷。
《核舟记》原文及翻译
![《核舟记》原文及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c30dd46e9b89680202d82518.png)
《核舟记》原文及翻译导读:一、《核舟记》原文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
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
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
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
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箬篷一作:篛篷)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
苏、黄共阅一手卷。
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
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
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
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二、《核舟记》原文翻译明朝(有一个)有特殊技艺(技艺精巧)的人名字叫王叔远。
(他)能用直径一寸的木头,雕刻出宫殿、器具、人物,还有飞鸟、走兽、树木、石头,没有一件不是根据木头原来的样子模拟那些东西的形状,各有各的神情姿态。
(他)曾经送给我一个用桃核雕刻成的小船,刻的是苏轼乘船游赤壁(的情形)。
船头到船尾大约长八分多一点,大约有两个黄米粒那么高。
中间高起而开敞的部分是船舱,用箬竹叶做的船篷覆盖着它。
旁边有小窗,左右各四扇,一共八扇。
打开窗户来看,雕刻着花纹的栏杆左右相对。
关上窗户,就看到一副对联,右边刻着“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八个字,左边刻着“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八个字,用石青涂在字的凹处。
船头坐着三个人,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胡须浓密的人是苏东坡(苏轼),佛印(苏轼的好友)位于右边,鲁直(黄庭坚)位于左边。
苏东坡、黄鲁直共同看着一幅书画长卷。
苏东坡右手拿着卷的右端,左手轻按在鲁直的背上。
鲁直左手拿着卷的左端,右手指着手卷,好像在说些什么。
苏东坡露出右脚,鲁直露出左脚,(身子都)略微侧斜,他们互相靠近的两膝,都被遮蔽在手卷下边的衣褶里(意思是说,从衣褶上可以看出相并的两膝的轮廓)佛印极像佛教的弥勒菩萨,袒着胸脯,露出乳头,抬头仰望,神情和苏东坡、鲁直不相类似。
《核舟记》全文逐句对照翻译
![《核舟记》全文逐句对照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8195c01e6edb6f1aff001fb1.png)
1、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船从头到尾 长大约八分多一点,高大约两个黄米粒那么高。 2、中轩敞者为舱,篛篷覆之:中间高起而宽敞的 部分是船舱,用篛竹叶做成的船篷覆盖着它。 3、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旁边开着小窗, 左右各有四扇,一共八扇。 4、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打开窗户来看,雕刻 有花纹的栏杆左右相对。 5、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关上窗户,就看到右边 刻着“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边刻着“清风徐 来,水波不兴” 。 6、石青糁(sǎn)之:用石青涂在刻着字的凹处。
通计一舟, 为人五;为窗八; 为篛篷,为楫, 为炉,为壶,
总计一条核舟上, 刻有五个人;刻有八扇窗户; 刻有竹篷,船桨, 炉子,茶壶, 为手卷,为念珠各一; 画卷,念珠各一件; 对联、题名并篆文, 对联、题名和图章的篆文, 为字共三十有四。 刻有文字共三十四个。 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可是计算它的长度,不满一寸 原来是挑选桃核中又长又窄的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雕刻成的。 嘻,技亦灵怪矣哉。 嘻,技艺也真是灵巧奇妙啊!
船头坐着三个人, 船头坐三人,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 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并且胡须 浓密的人是苏东坡, 东坡, 佛印居右, 佛印位于他的右边, 鲁直居左。 鲁直位于他的左边。 苏、黄共阅一手卷。 苏东坡、黄鲁直共同在看一幅 东坡右手执卷端, 书画长卷。 左手抚鲁直背。 苏东坡右手拿着画幅的右端, 鲁直左手执卷末, 左手轻按在鲁直的背上。 鲁直左手拿着横幅的左端, 右手指卷, 如有所语。 右手指着画幅, 好像在说什么似的。
那只船的顶部较平, 其船背稍夷, 就在它的上面刻上了名字, 则题名其上, 文字是 文曰: “天启壬戌秋日, “天启壬戌秋日, 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字迹)细小得像蚊子脚, 细若蚊足, 笔画清楚明白, 钩画了了, 它的颜色是黑的。 其色墨。 还刻着一枚篆字图章, 又用篆章一, 文字是“初平山人”, 文曰“初平山人”, 字的颜色是红的。 其色丹。
《核舟记》魏学洢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核舟记》魏学洢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e50fa922f68a6529647d27284b73f242326c314f.png)
《核舟记》魏学洢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作品简介:《核舟记》是魏学洢(约1596~约1625)所写的说明文言文。
出自清代张潮编辑的《虞初新志》。
本文使用从中间到两头,先整体后局部,从正面到背面的空间顺序和总-分-总的叙述顺序介绍了“核舟”的形象,表现了作者对王叔远精湛技术的赞美和对民间艺术的赞扬。
反映了我国古代雕刻艺术的伟大成就。
作者用生动简洁的语言描绘了“核舟”上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和景物的特点,赞美了刻舟者的精巧技艺也同时也高度赞扬了中国古代汉族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智慧,因而被选入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3课课文,也被选入上海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本七年级第一学期第二十九课课文、苏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十三课课文、鲁教版七年级上册二十七课课文。
人教版八年级第一学期第二十三课课文。
原作原文: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
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
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
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
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
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
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身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
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舟尾横卧一楫。
楫左右舟子各一人。
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
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文曰「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
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通计一舟:为人者五,为窗者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者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而计其长,曾不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核舟记原文、翻译及赏析
![核舟记原文、翻译及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3de461184a73f242336c1eb91a37f111f1850d98.png)
核舟记原文、翻译及赏析核舟记原文、翻译及赏析《核舟记》是魏学洢所写的说明文言文。
反映了我国古代雕刻艺术的伟大成就。
下面是CNFLA网小编精心整理的原文,希望你喜欢,欢迎阅读。
【原文】核舟记作者:魏学洢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
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
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
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
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
苏、黄共阅一手卷。
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
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
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
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舟尾横卧一楫。
楫左右舟子各一人。
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
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文曰“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
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 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
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魏子详瞩既毕,诧曰:嘻,技亦灵怪矣哉! 《庄》《列》所载,称惊犹鬼神者良多,然谁有游削于不寸之质,而须麋瞭然者? 假有人焉,举我言以复于我,亦必疑其诳。
乃今亲睹之。
由斯以观,棘刺之端,未必不可为母猴也。
嘻,技亦灵怪矣哉!【翻译】明朝(有一个)有特殊技艺(技艺精巧)的人名字叫王叔远。
(他)能用直径一寸的木头,雕刻出宫殿、器具、人物,还有飞鸟、走兽、树木、石头,没有一件不是根据木头原来的样子模拟那些东西的形状,各有各的神情姿态。
核舟记的原文翻译注释
![核舟记的原文翻译注释](https://img.taocdn.com/s3/m/70d8d3343069a45177232f60ddccda38376be1f6.png)
核舟记的原文翻译注释核舟记的原文翻译注释《核舟记》所描述的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无疑,对作品的深入理解是文章成功的基础。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核舟记的原文翻译注释,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核舟记的原文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
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
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
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
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
苏、黄共阅一手卷。
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
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
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
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舟尾横卧一楫。
楫左右舟子各一人。
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
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文曰“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
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
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魏子详瞩既毕,诧曰:嘻,技亦灵怪矣哉!《庄》《列》所载,称惊犹鬼神者良多,然谁有游削于不寸之质,而须麋瞭然者?假有人焉,举我言以复于我,亦必疑其诳。
乃今亲睹之。
由斯以观,棘刺之端,未必不可为母猴也。
嘻,技亦灵怪矣哉!核舟记的译文明朝(有一个)有特殊技艺(技艺精巧)的人名字叫王叔远。
(他)能用直径一寸的木头,雕刻出宫殿、器具、人物,还有飞鸟、走兽、树木、石头,没有一件不是根据木头原来的样子模拟那些东西的形状,各有各的神情姿态。
中考文言文《核舟记》原文及详细翻译
![中考文言文《核舟记》原文及详细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7a310562172ded630a1cb685.png)
中考文言文《核舟记》原文及详细翻译导读:原文: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mǐn)、人物,以至鸟兽、木石。
罔(wǎng)不因势雕橄榄核小舟(乾隆二年)象形,各具情态。
尝贻(yí)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jī),高可二黍(shǔ)许。
中轩敞者为舱,箬(ruò)篷覆之。
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
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
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sǎn)之。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guān)而多髯(rán)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
苏、黄共阅一手卷。
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
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
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zhě)中。
佛印绝类弥(mí)勒,袒(tǎn)胸露(lù)乳(rǔ),矫(jiǎo)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shǔ)。
卧右膝,诎(qū)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shǔ)也。
舟尾横卧一楫(jí),楫左右舟子各一人。
居右者椎(zhui)髻(j ì)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pān)右趾,若啸呼状。
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其船背稍夷(yí),则题名其上,文曰“天启壬(rén)戌(xū)秋日,虞(yú)山王毅叔远甫刻”,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
又用篆(zhuàn)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ruò)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zhuàn)文,为字共三十有(y òu)四。
而计其长曾(zēng)不盈寸。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嘻,技亦灵怪矣哉!译文:明朝(有一个)技艺奇妙精巧的人名叫王叔远。
核舟记文言文点击翻译
![核舟记文言文点击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d064e8023a3567ec102de2bd960590c69ec3d8dd.png)
昔者,有好事者,取舟之核,刳其中以为鉴。
舟之核,其大如橡,中空而薄,轻可飞举。
好事者以镞刀刻之,或刻之以象、刻之以鸟、刻之以虫、刻之以鱼,各以其类聚之。
于是舟中有一鉴,鉴中有一舟,舟中有一人,人手持一卷书,书中有字,字中有画,画中有山、有水、有树、有花、有鸟、有鱼,各各生动。
舟之外,又有舷,舷之外又有窗,窗之外又有帘。
帘卷则舟中之人可见,帘垂则舟中之人不可见。
帘之左右,各有小舟,小舟之中,各有小船,小船之中,各有小童。
小童或立或坐,或持卷,或持笔,或持珠,或持镜,各以其事,各以其状。
舟之底,刻有水波,波中有一舟,舟中有一人,人持一网,网中有鱼。
舟之左右,各有山,山之左右,各有树,树之左右,各有花,花之左右,各有鸟,鸟之左右,各有鱼。
舟之前后,各有风,风之左右,各有云,云之左右,各有日,日之左右,各有月。
舟之中,有一人,人持一酒杯,杯中有酒,酒中有月。
月之左右,各有花,花之左右,各有鸟,鸟之左右,各有鱼。
舟之底,有一人,人持一渔网,网中有鱼。
舟之左右,各有山,山之左右,各有树,树之左右,各有花,花之左右,各有鸟,鸟之左右,各有鱼。
此舟之核,虽小,而其妙无穷。
好事者既刻之,又以五彩涂之,使舟之核如舟之实。
舟之核既成,好事者复取舟之核,刻之如初,而涂之如故。
如是者三,舟之核乃成。
予尝观好事者之刻舟,其技之妙,实出人意表。
舟之核,虽小,而其内容之丰富,实可叹也。
予因记之,以示后人。
翻译:从前,有个喜欢多事的人,取了一枚船的核,挖空其中来作为镜子。
这枚船的核,大小如橡木,中间空旷而薄,轻得可以飞起。
喜欢多事的人用刀子雕刻它,有的雕刻成象,有的雕刻成鸟,有的雕刻成虫,有的雕刻成鱼,各自按照它们的种类聚集在一起。
于是船中有一面镜子,镜中有一艘船,船中有一人,人手里拿着一本书,书中有文字,文字中有图画,画中有山有水有树有花有鸟有鱼,个个栩栩如生。
船的外面,又有船舷,船舷外面又有窗户,窗户外面又有窗帘。
窗帘卷起时,船中的人可以看见,窗帘垂下时,船中的人就看不见了。
《核舟记》翻译及注释
![《核舟记》翻译及注释](https://img.taocdn.com/s3/m/75e16f1aae45b307e87101f69e3143323968f595.png)
核舟记翻译及注释
引言
《核舟记》是一篇由未知作者创作的古代诗歌作品,记录了一段有关核舟的故事。
核舟作为古代传说中的神奇之物,一直以来都吸引着许多人的好奇心。
本文将对《核舟记》进行翻译,同时提供详细的注释,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一经典文学作品。
正文
原文翻译
无边不复见,
绝域呈荒秽。
冰此焕苍穹,
水透浸泥液。
日暮倏峥嵘,
夜阑兹寂寂。
云收规凹坑,
风灭寰上镂。
人迹随湮灭,
载舟当核舟。
•第1句:无边不复见,指的是核舟的模样异常隐秘,不会轻易被人发现。
•第2句:绝域呈荒秽,描述了核舟所处的环境异常荒凉、污浊。
•第3句:冰此焕苍穹,说明核舟是一种闪耀着苍穹之光的物体。
•第4句:水透浸泥液,描绘了核舟漂浮在烂泥淤泞的水面上。
•第5句:日暮倏峥嵘,描述了核舟在日落时分显得格外崎岖、陡峭。
•第6句:夜阑兹寂寂,形容了核舟在夜晚寂静无声的状态。
•第7句:云收规凹坑,说明核舟周围的云彩开始散去,露出凹凸不平的坑洼。
•第8句:风灭寰上镂,描绘了核舟在风中逐渐消失的景象。
•第9句:人迹随湮灭,指出核舟出现后,周围的人类活动都逐渐消失。
•第10句:载舟当核舟,说明当人们遭遇核舟时,应该选择登上核舟。
通过对《核舟记》的翻译和注释,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这一神秘而神奇的古代传说。
核舟作为一个富有想象力的概念,在文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希望本文对读者对核舟的理解和认识有所帮助。
《核舟记》字解、翻译(校对版)
![《核舟记》字解、翻译(校对版)](https://img.taocdn.com/s3/m/1c648714bceb19e8b9f6ba40.png)
11.《核舟记》字解、翻译(校对版)1.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奇巧:译文:奇巧:手艺奇妙精巧译文:明朝有个手艺奇妙精巧的人,叫王叔远。
2.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径:为:器皿:木:译文:径:直径为:做。
这里指雕刻器皿:盛东西的日常用具木:树木译文:他能够用直径一寸的木头,雕刻成宫殿、器皿、人物,以至飞鸟走兽,树木、石头。
3.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罔:因:象:译文:罔:无不、全都因:顺着、就着象:模拟译文:全都是就着(材料原来的)样子刻成(各种事物的)的形象,各有各的神情姿态。
4.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贻:泛:云:译文:贻:赠泛:乘船在水上游览云:句末语气词译文:他曾经送给我一只用桃核雕刻成的船,(刻的)是苏轼乘船在赤壁之下游览(的情景)。
5.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
有余:奇:译文:有余:多一点儿奇:零数、余数译文:小船从船头到船尾大约八分多点儿,大约有两个黄米粒那么高。
6.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
箬篷:译文:箬篷:用箬竹叶做的船篷译文:中间高起而宽敞的部分是船舱,用箬竹叶做成的船篷覆盖着它。
7.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
译文:译文:船舱旁边开着小窗,左右各有四扇,共计八扇。
8.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
译文:译文:打开窗子来看,雕刻着花纹的栏杆左右相对。
9.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译文:译文:关上窗子,就看见右边刻着“山高月小,水落石出”10.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徐:兴:译文:徐:慢慢地兴:起译文:左边刻着“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用石青涂在刻着字的凹处。
11.石青糁之。
糁:译文:糁:译文:用颜料等涂上12.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
峨冠:髯:译文:峨冠:高高的帽子髯:胡须译文:船头坐着三个人,中间戴着高高帽子、长着浓密胡须的是苏东坡,佛印坐在右边,黄鲁直坐在左边。
13.苏黄共阅一手卷。
手卷:译文:手卷:只能卷舒而不能悬挂的横幅书画长卷译文:苏东坡、黄鲁直共同看着一幅书画长卷。
《核舟记》原文、翻译
![《核舟记》原文、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9d5b80fb250c844769eae009581b6bd97f19bc36.png)
《核舟记》原文、翻译《核舟记》原文、翻译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言。
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核舟记》原文、翻译,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核舟记》原文、翻译篇1《核舟记》原文:魏学洢〔明代〕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
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
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
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
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
苏、黄共阅一手卷。
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
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
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
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舟尾横卧一楫。
楫左右舟子各一人。
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
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文曰“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
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
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嘻,技亦灵怪矣哉!《核舟记》译文:明朝有一个技艺精巧的人名字叫王叔远,他能用直径一寸的木头,雕刻出宫殿、器具、人物,还有飞鸟、走兽、树木、石头,没有一件不是根据木头原来的样子雕刻成各种形状的,各有各的神情姿态。
他曾经送给我一个用桃核雕刻成的小船,刻的是苏轼乘船游赤壁的图案。
核舟的船头到船尾大约长八分多一点,有两个黄米粒那么高。
中考文言文《核舟记》全文详细翻译 - 文言知识.doc
![中考文言文《核舟记》全文详细翻译 - 文言知识.doc](https://img.taocdn.com/s3/m/0908a6fc0029bd64793e2c3d.png)
中考文言文《核舟记》全文详细翻译- 文言知识-核舟记作者:魏学洢明朝有个特别手巧的人名叫王叔远,能够用直径一寸的木头,雕刻房屋、器具、人物,以及鸟兽、树木、石头,没有不顺着木头原来的样子模拟那些东西的形状,各有各的情态。
王叔远曾经赠送给我一个用桃核雕刻成的小船,原来刻的是苏东坡坐船游览赤壁。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船从头到尾长大约八分多一点,高大约两粒黍子左右。
中间高起并开敞的部分,是船舱,用篛竹叶做成的船篷覆盖着它。
旁边开着小窗,左右各有四扇,一共八扇。
打开窗户来看,雕刻有花纹的栏杆左右相对。
关上窗户,就看到右边刻着“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边刻着“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用石青涂在刻着字的凹处。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篛篷覆之。
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
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
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船头坐着三个人,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并且有很多胡须的人是苏东坡,佛印在他的右边,鲁直在他的左边。
苏东坡、黄鲁直一起看一幅书画横幅。
苏东坡用右手拿着书画横幅的右端,用左手轻按鲁直的脊背。
鲁直左手拿着横幅的末端,右手指着书画横幅,好像在说什么话。
苏东坡露出右脚,黄鲁直露出左脚,各自略微侧着身子,他们的互相靠近的两个膝盖,各自隐蔽在书画横幅下面的衣褶里面。
佛印极像弥勒菩萨,敞开胸襟露出两乳,抬头仰望,神态表情和苏东坡、黄鲁直不相关联。
佛印平放着右膝,弯曲着右臂支撑在船上,并竖起他的左膝,左臂挂着念珠靠着左膝,念珠可以清清楚楚地数出来。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
苏、黄共阅一手卷。
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
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
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
文言文核舟记的中文翻译
![文言文核舟记的中文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52638d99ab00b52acfc789eb172ded630a1c985b.png)
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死,室坏不修。
既得其食,退而甘食其土之有。
于是余有叹焉,叹而非叹也。
余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欤?噫!微斯人,吾谁与归?余独好古文,不求闻达于诸侯。
托遗响于悲风,抱孤愤于微吟。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岂曰无弓?与子同矢。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核舟记》中文翻译:我已经写下了这篇志记,五年之后,我的妻子去世,家中破败无人修缮。
我虽然得到了食物,但回到家中却只能吃土产的食物。
于是,我有所感慨,感慨而又不完全是感慨。
我曾经追求古代仁人的心灵,或许不同于这两种人的行为,为什么呢?不因外物而喜悦,也不因自己的遭遇而悲伤;身处朝廷高位时,忧虑的是百姓的疾苦;处在江湖之远时,忧虑的是君主的安危。
这样无论是进取还是退隐,都是忧虑。
那么,何时才能感到快乐呢?他们一定会说:“先为天下的忧患而忧虑,后为天下的乐事而快乐。
”唉!如果没有这样的人,我还能归向何处呢?我独自喜好古文,不求在诸侯之间闻名显达。
在悲风中寄托自己的遗音,在低吟中抱持自己的孤愤。
难道说没有衣裳吗?与你同穿战袍。
难道说没有弓箭吗?与你同射箭矢。
当王师北定中原的那一天,家祭时不要忘记告诉我。
这篇文言文通过讲述作者的感慨,表达了对古代仁人志士的敬仰,以及对个人命运的无奈。
作者通过对古代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高尚情操的赞颂,表达了自己在逆境中仍保持乐观、积极向上的心态。
同时,作者也流露出对家国情怀的深切关注,以及对个人理想的执着追求。
整篇文章情感真挚,意境深远,充满了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核舟记原文及译文注释
![核舟记原文及译文注释](https://img.taocdn.com/s3/m/e6727dfa85254b35eefdc8d376eeaeaad1f316f6.png)
核舟记原文及译文注释核舟记原文及译文注释《核舟记》表现了作者对王叔远精湛艺术的赞叹和对民间艺术的称赞。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核舟记原文及译文注释,欢迎参考阅读!核舟记原文及译文注释篇1 原文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别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
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
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
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
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降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别兴”,石青糁之。
(箬篷一作:篛篷)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
苏、黄共阅一手卷。
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
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
东坡现右脚,鲁直现左脚,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别属。
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舟尾横卧一楫。
楫左右舟子各一人。
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
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文曰“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细若蚊脚,钩画了了,其色墨。
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而计其长曾别盈寸。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嘻,技亦灵怪矣哉!译文明朝(有一具)有特别技艺(技艺精致)的人名字叫王叔远。
(他)能用直径一寸的木头,雕刻出宫殿、器具、人物,还有飞鸟、走兽、树木、石头,没有一件别是依照木头原来的模样模拟那些东西的形状,各有各的神情姿态。
(他)曾经送给我一具用桃核雕刻成的小船,刻的是苏轼乘船游赤壁(的情形)。
船头到船尾大约长八分多一点,大约有两个黄米粒这么高。
中间高起而开敞的部分是船舱,用箬竹叶做的船篷覆盖着它。
文言文核舟记的翻译
![文言文核舟记的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f860f666366baf1ffc4ffe4733687e21ae45ff5b.png)
核舟记余游西湖,见一舟,长约三尺,宽仅尺余。
舟以核桃为材,细密如针,舟底平如镜。
舟头有舱,舱中置一炉,炉上置一壶,壶中水沸腾,香气四溢。
舟尾有舵,舵上刻有“西湖”二字。
舟旁有栏,栏上刻有“湖光山色”四字。
舟中有一人,头戴斗笠,身披蓑衣,手持鱼竿,静坐舱中。
舟旁有一渔翁,头戴斗笠,身披蓑衣,手持鱼篓,亦静坐舟旁。
二人皆面容慈祥,神态安详。
舟行于湖中,波光粼粼,湖面如镜。
舟过之处,留下一道道波纹,犹如龙蛇游动。
舟旁山色苍翠,树木葱茏,花香鸟语,生机盎然。
舟至一处,有亭台楼阁,掩映于绿树之中。
舟中之人起身,手持酒杯,举杯邀月,吟诵诗句。
渔翁亦起身,手持酒杯,与舟中之人对饮。
二人畅饮,欢声笑语,好不热闹。
舟行至湖心,有孤岛,岛上有一座小庙。
舟中之人登岛,拜谒神灵,祈求平安。
渔翁亦随之上岛,二人同拜。
岛上香火缭绕,香烟袅袅,仿佛置身仙境。
舟行至湖岸,有村庄,村庄里炊烟袅袅,鸡鸣犬吠,一片祥和。
舟中之人登岸,与村民交谈,了解当地风俗。
渔翁亦随之上岸,与村民共话家常。
舟行一日,日落西山,湖面波光粼粼,如同一幅美丽的画卷。
舟中之人起身,整理行囊,与渔翁告别。
渔翁亦起身,挥手道别。
舟行渐远,直至消失在湖光山色之中。
余观核舟,不禁感叹:人生如舟,浮沉不定。
然而,在这浮沉不定的人生中,我们应学会欣赏美景,珍惜当下。
正如核舟一般,虽小,却蕴含着大千世界的美妙。
翻译:我在游览西湖的时候,看到一艘船,大约有三尺长,宽度不过一尺多。
这艘船是用核桃木制作的,纹理细密如针,船底平滑如镜。
船头有一个舱,舱中放着一炉火,炉上放着一壶水,壶中的水正在沸腾,香气四溢。
船尾有一个舵,舵上刻着“西湖”二字。
船边有栏杆,栏杆上刻着“湖光山色”四个字。
船中有一位人,头戴斗笠,身披蓑衣,手持鱼竿,静静地坐在舱中。
船边有一位渔翁,头戴斗笠,身披蓑衣,手持鱼篓,也静静地坐在船边。
他们两个人的面容都慈祥,神态都很安详。
船在湖中行驶,波光粼粼,湖面如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1.核舟记
第一段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为】做,这里指雕刻。
【罔不】无不,全都。
【因】顺着,就着。
【象】模仿,这里指雕刻。
明朝有个手艺奇妙精巧的人,名字叫做王叔远,(他)能够在直径一寸的木头上,雕刻出宫殿、器具、人物,甚至飞鸟、走兽、树木、石头,全都是按照(材料原来的)形状刻成(各种事物的)形象,各有各的神情姿态。
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贻】赠。
【泛】泛舟,坐着船在水上游览。
(他)曾经赠送给我一个用桃核雕刻成的小船,(刻的)应当是苏轼游赤壁(的情景)。
第二段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
【有】同“又”,用来连接整数和零数。
【奇】零数。
【可】大约。
【许】上下。
小船从头到尾长约八分多一点儿,大约有两个黄米粒那么高。
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
中间高起而宽敞的部分是船舱,用箬竹叶做成的船篷覆盖着它。
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
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
(船舱)旁边开着小窗,左右各有四扇,一共八扇。
推开窗户来看,雕刻着花纹的栏杆左右相对。
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石青】名词作状语,用石青。
【糁】涂。
关上窗户,就看到右边刻着“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边刻着“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用石青涂在刻着字的凹处。
第三段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
【峨】高。
【髯】胡须。
船头坐着三个人,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长着)浓密胡须的人是苏东坡,佛印坐在右边,鲁直坐在左边。
苏、黄共阅一手卷。
苏东坡、黄鲁直(黄庭坚)共同看着一幅画卷。
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
苏东坡的右手拿着画卷的右端(前端),左手抚着鲁直的脊背。
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
【语】说话。
鲁直左手拿着画卷的左端(末端),右手指着画卷,好像在说什么似的。
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比】靠近。
苏东坡露出右脚,鲁直露出左脚,各自略微侧转着身子,他们的互相靠近的两膝,各自隐藏在卷子下边的衣褶里。
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
【绝】极。
【类】像。
【矫】举。
【属】类似。
佛印极像弥勒菩萨,敞胸露怀,抬头仰望,神情和苏东坡、黄鲁直不相类似。
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诎】同“屈”,弯曲。
【历历】分明可数的样子。
佛印平放着右膝,弯曲着右臂支撑在船上,而竖起他的左膝,左臂挂着(一串)
念珠靠在左膝上——念珠可以清清楚楚地数出来。
第四段
舟尾横卧一楫。
船尾横放着一支船桨。
楫左右舟子各一人。
船桨的左右两边各有一个撑船的人。
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
【衡】同“横”,横着。
在右边的船工梳着椎形发髻,仰着脸,左手靠着一根横木,右手扳着右脚趾头,好像在大声呼叫的样子。
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在左边的船工右手拿着蒲葵扇,左手摸着炉子,炉子上面有个壶,那个人的眼睛正视着(茶炉),神色平静,好像在听茶水烧开了没有的样子。
第五段
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文曰“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
【夷】平。
甫:通“父”,男子美称。
【了了】清楚明白。
那只船的顶部较平坦,就在它的上面刻上了姓名,文字是“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字迹)细小得像蚊子脚,笔画清清楚楚,它的颜色是黑的。
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还刻着一枚篆字图章,文字是“初平山人”,它的颜色是红的。
第六段
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
【为】刻。
总计(在)一条船(上),刻了五个人;八扇窗户;刻了用箬竹叶做的船篷,船桨,炉子,茶壶,画卷,念珠各一件;对联、题名和篆文,刻的字共三十四个。
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曾】竟然。
【盈】满。
可是计算它的长度,竟然不满一寸。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定语后置)
【简】挑选。
原来是挑选长而窄的桃核雕刻成的。
嘻,技亦灵怪矣哉!
啊,技艺也真神奇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