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泊人工增殖放流品种选择与放流技术

合集下载

增殖放流质量保障措施有哪些

增殖放流质量保障措施有哪些

增殖放流质量保障措施有哪些增殖放流是指将养殖的动植物放入自然水域中进行繁殖和增加种群数量的一种活动。

为了保障增殖放流的质量,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

本文将探讨增殖放流质量保障措施的相关内容。

增殖放流质量保障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选种准备工作、放流前的准备、放流过程的监测和放流后的观察等。

选种准备工作是保障增殖放流质量的第一步。

在选种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到水域生态环境的适应性和对生物种群的影响。

首先,要选择适应当地水域环境和气候条件的优良品种。

其次,要进行繁殖力和生长性状等遗传性状的评价。

同时,还要对选种工作进行备案和审核,确保选种过程的透明和规范性。

放流前的准备工作是保障增殖放流质量的重要环节。

在放流前,需要对放流水域进行调查和评估,以确定放流的合适时机和适宜地点。

调查内容包括水质、水温、水流速度、鱼类资源量等环境因素的测量和分析。

评估的目的是了解水域生态系统的状况及对放流物种的适应能力。

同时,还要制定相应的放流计划,确定放流的数量和放流的策略。

放流过程的监测是保障增殖放流质量的重要环节。

在放流过程中,需要对放流物种的健康状况进行监测和评估。

监测内容包括放流物种的存活率、生长情况、繁殖力等指标的测量和分析。

监测的方法包括直接观察、标记追踪、抽样调查等。

监测的目的是了解放流物种的适应能力和繁殖成功率,以及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同时,还要及时发现和处理放流过程中的问题和隐患,确保放流的顺利进行。

放流后的观察是保障增殖放流质量的重要环节。

在放流后,需要对放流物种的适应能力和繁殖效果进行观察和评估。

观察的内容包括放流物种的分布范围、数量变化、饵料摄食量、竞争关系等。

观察的方法包括水下观察、鱼类捕捞和鱼类资源调查等。

观察的目的是了解放流物种在水域生态系统中的生态角色和影响。

同时,还要收集和整理相关数据,为后续的增殖放流活动提供参考依据。

除了以上的几个方面,增殖放流质量保障还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要加强对增殖放流的管理和监督,建立健全的监测和评估体系。

11人工增殖放流

11人工增殖放流

(11)人工增殖放流根据施工对保护区鱼类的影响程度估算补偿性增殖放流数量,建议放流的位置应在增殖站河段为宜。

年放流数量为30万尾,规格在4~5cm。

其中大麻哈鱼10万尾、滩头鱼20万尾(表7-1-3)。

工程施工时间为1年,根据要求建议增殖放流时间为3年,共放流鱼种60万尾;所放流鱼种应从有资质的苗种生产单位购买,进行放流。

表7-1-3 建议增殖放流苗种品种、数量、时间、地点年份品种数量(万尾)时间(月)地点2017 大麻哈鱼10 4~5核心区滩头鱼20 7~82018 大麻哈鱼10 4~5核心区滩头鱼20 7~82019 大麻哈鱼10 4~5核心区滩头鱼20 7~8生态补偿是关系到受影响的水域水生生物通过人工措施,使其生态影响降到最低,环境得到改善,物种得到保护。

生态补偿应包括增殖放流、栖息地保护、生态监测及渔政执法管理等内容。

根据工程建设的特点,年生态补偿应为61万元。

施工期3年,按3年补偿年,共计183万元,其中增殖放流费150万元,施工期监测费18万元,保护对象救护与宣传9万元,苗种检验检疫费6万元;施工结束后监测费12万元,合计生态补偿费用195万元。

补偿经费应列入工程生态补偿费中。

具体生态补偿明细见表7-1-4。

表7-1-4 大桥建设生态补偿及基础建设明细万元科目经费/年生态补偿增殖放流50 水生生物、水文、水质、鱼类种群动态监测 6 保护对象救护与宣传 3其他苗种检验检疫费 2合计61注:1.生态补偿:经费按1年计算(共计61万元/年);2.苗种价格:大麻哈鱼3.0元/尾;滩头鱼1.0元/尾;3.增殖放流苗种费:大麻哈鱼(10万尾)30万元/年;滩头鱼(20万尾)20万元/年。

(12)跟踪监测施工期间监测3年,工程结束后连续监测2年,监测点共设3个断面:核心区设2个监测断面(二道坝、放流站),实验区设1个监控断面(绥芬河大桥)。

每年监测2次:5月、9月。

监测内容包括:①水情势监测:水文,水体理化性质(主要为水温、pH等);②水生生物监测: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底栖动物、水生维管束植物的种类、分布密度、生物量与水温及流态等的变化关系。

增殖放流流程操作流程

增殖放流流程操作流程

增殖放流流程操作流程
增殖放流的流程操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 确定放流区域:根据当地生态系统的需求和条件,选择适合的放流区域。

2. 确定放流种类:选择适合当地生态系统的鱼类或其他水生生物,确保其能适应放流区域的环境条件。

3. 准备苗种:通过养殖或采集的方式获取足够的苗种,并进行质量检查,确保苗种健康且适合放流。

4. 确定放流时间和数量:根据当地的气候、水文条件和生态系统需求,确定合适的放流时间和数量。

5. 进行放流:将苗种放入选定的放流区域,并进行监测和观察,确保其能在该区域存活和生长。

6. 后期管理:定期监测放流区域的环境条件,对放流的生物进行跟踪观察,记录其生长和繁殖情况,并对放流效果进行评估。

增殖放流需要科学合理的规划和实施,以确保其效果和可持续性。

在进行增殖放流时,需要遵循相关法律法规和规定,确保放流活动合法、科学、安全。

同时,也需要充分考虑当地社区和居民的利益,让他们参与到增殖放流活动中来,共同促进水生生物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技术规范标准)水生动物增殖放流技术规范ICS

(技术规范标准)水生动物增殖放流技术规范ICS

(技术规范标准)水生动物增殖放流技术规范I C S前言为规范水生动物增殖放流行为,修复水域生物多样性,增殖渔业资源,确保水生生物安全,特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由湖南省畜牧水产局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湖南省水产科学研究所、湖南省畜牧水产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员:廖伏初、欧燎原、李传武、温罗云、徐德平、黄华伟。

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水生动物增殖放流的术语和定义、增殖放流单位、增殖放流的基本程序、技术要求、跟踪与效果评估、通报发布制度等。

本标准适用于我省水生动物资源增殖放流。

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T5055-1997 青鱼、草鱼、鲢、鳙亲鱼GB/T9956-1988 青鱼鱼苗、鱼种质量标准GB/T10029-2000 团头鲂GB/T11776-1989 草鱼鱼苗、鱼种质量标准GB/T11777-1989 鲢鱼鱼苗、鱼种质量标准GB/T11778-1998 鳙鱼鱼苗、鱼种质量标准GB/T15805.1-1995 淡水鱼类检疫方法第一部分GB17715-1999 草鱼GB17716-1999 鲢鱼GB17717-1999 鳙鱼GB17718-1999 青鱼GB/T30030-1988 团头鲂鱼苗、鱼种质量标准SC/T1040-2000 长吻鮠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增殖放流增殖放流是指用人工手段在水生生物分布区域放置一定数量的物种,以增加其种群数量,或提高其捕捞渔获量的活动。

3.2考种考种是指对某一物种亲缘关系、遗传特性进行溯源的活动。

4增殖放流单位增殖放流单位可以是机关、事业单位、企业、社会团体或个人。

5增殖放流的基本程序5.1申报与审批5.1.1申报增殖放流应当向当地县级以上渔业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填好附录 A 上报。

增殖放流实施方案

增殖放流实施方案

增殖放流实施方案增殖放流实施方案是一种保护和恢复自然资源的手段,通过在自然水域中增加种群数量来促进种群的繁衍和保护。

本文将提出一个1200字的增殖放流实施方案,以确保其有效性和可持续性。

第一部分:背景1.介绍目标水域的情况:包括水质、流量、水温、底质、植被等。

2.对目标物种的描述:包括其生活史、分布范围、珍稀程度、对生态系统的重要性等。

第二部分:目标物种选择1.选择适合增殖放流的物种:考虑其生活史特点、耐受力、繁殖能力等。

2.确保目标物种与目标水域的适应性:调查目标水域的水质、底质和植被等因素,并与目标物种的生活历史特点进行比较。

第三部分:增殖放流策略1.培育适应性品种:优选具有较高适应性的品种,并进行人工繁殖。

2.增殖放流尺寸和数量:根据目标水域的容量和生态条件,估计合适的种群数量和尺寸。

3.增殖放流时间和季节:根据目标物种的繁殖周期和最适生存环境选择合适的放流时间和季节。

4.选择放流区域:根据目标水域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放流区域,例如丰富的底栖动物和植被。

第四部分:监测与评估1.建立监测计划:制定监测计划,包括监测指标、监测频率、监测方法等。

2.评估放流效果:通过比较放流前后的生境质量、个体数量和种群结构等指标,评估放流效果。

3.修订和改进:根据监测结果,及时修订和改进放流方案,以确保其持续有效。

第五部分:资源管理和政策支持1.合理利用资源:确保放流所需的资源和设施充足,并避免对自然资源造成损害。

2.政策支持和宣传推广:制定相应的法规和政策支持,提供宣传和推广,以促进增殖放流工作的开展。

第六部分:风险评估与控制1.风险评估:评估可能出现的风险,例如疾病传播、遗传污染等。

2.风险控制:制定相应的防控措施,例如疫苗接种、隔离管理等,以减少风险的发生。

第七部分:参与和协作1.建立合作机制:与相关的研究机构、政府部门、民间组织和社区建立合作机制,共同参与增殖放流工作。

2.培训和技术支持:提供相关培训和技术支持,以提高参与者的专业能力和技术水平。

人工增殖放流背景资料

人工增殖放流背景资料

人工增殖放流背景资料日期:2006-12-31 9:12:00 点击:712 作者:来源于:东海区渔政渔港监督管理局一、人工增殖放流的含义和法律依据人工增殖放流是用人工方法直接向海洋、滩涂、江河、湖泊、水库等天然水域投放或移入渔业生物的卵子、幼体或成体,以恢复或增加种群的数量,改善和优化水域的群落结构。

广义的讲还包括改善水域的生态环境,向特定水域投放某些装置(如附卵器、人工鱼礁等)以及野生种群的繁殖保护等间接增加水域种群资源量的措施。

由于全球性的捕捞能力过剩,造成渔业资源日益衰退,渔业也从单纯的捕捞利用资源转为渔业资源的养护和资源的增殖。

国际社会越来越重视渔业资源的养护和管理工作,纷纷制定了一系列的资源保护和增殖的法律和规章。

中国政府历来重视渔业资源增殖工作,在制定有关法律和条例时对渔业资源增殖均进行了相应的规定,如我国的《水产资源繁殖保护条例》(1979年)第六条规定,"各地应当因地制宜采取各种措施,如改良水域条件、人工投放苗种、投放鱼巢、灌江纳苗、营救幼鱼、移植驯化、消除敌害、引种栽植等,增殖水产资源"。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1982年)第二十条规定,"国务院和沿海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有效措施,-------对具有重要经济、社会价值的已遭到破坏的海洋生态,应当进行整治和恢复"。

《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1986年发布,2000年修订)第二十八条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对其管理的渔业水域统一规划,采取措施,增殖渔业资源。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可以向受益的单位和个人征收渔业资源增殖保护费,专门用于增殖和保护渔业资源"。

1995年通过了《中国环境保护21世纪议程》,将海洋环境和生物资源保护列为重要内容。

2003年农业部又发出农渔发(2003)6号"关于加强渔业资源增殖放流工作的通知"。

增殖放流的方案

增殖放流的方案

增殖放流的方案一、方案背景咱这地方的水域呀,就像一个大社区,里面住着各种各样的水生居民。

可是呢,由于各种原因,像过度捕捞啦、环境变化啦,这些水生居民的数量越来越少,就像社区里的人越来越少一样,变得冷冷清清的。

所以呢,咱们得搞个增殖放流活动,给这个“水域社区”增加点新成员,让它重新热闹起来。

二、放流目标1. 增加种群数量咱们要把那些快变成“濒危居民”的鱼类、虾类、贝类等水生生物的数量给提上去。

比如说,那[具体鱼类名称]鱼,以前一捞一大把,现在都很难见到了,咱们就重点放流这个,让它们的家族重新兴旺起来。

2. 改善水域生态这些新放流的水生生物就像一群勤劳的小园丁,它们在水里吃浮游生物、藻类,拉粑粑施肥(哈哈,有点粗俗但就是这么个理儿),这样能让水更清澈,水草长得更好,整个水域生态就像一个花园一样,变得越来越美。

三、放流物种选择1. 本土物种优先这就好比咱们社区要引进新居民,肯定优先选本地的呀。

本土的水生生物已经适应了咱们这儿的水温、水质,放流它们就像把失散的孩子送回家一样,它们能很快适应,然后茁壮成长。

像本地的鲫鱼、草鱼,那都是放流的好选择。

2. 濒危物种重点考虑那些快灭绝的水生生物就像濒危的珍稀动物一样,需要我们特别照顾。

比如说[濒危水生生物名称],我们要专门挑选健康的个体进行放流,给它们一个重新繁衍的机会。

3. 食性互补选放流物种的时候,还得考虑它们的吃饭问题。

不能都选吃一样东西的,要让它们的食性互补。

比如有吃浮游生物的小鱼,还有吃水草的小虾,这样它们在水里就不会抢食物,都能吃得饱饱的,和谐共处。

四、放流地点选择1. 水质良好区域这就像咱们找房子要找环境好的地方一样,水生生物也需要干净、舒适的家。

那些水质清澈、污染少的地方,像[具体水域名称1],就是放流的好地方。

那里的水就像新鲜的空气一样,能让放流的生物们健康成长。

2. 有合适栖息地的水域不同的水生生物喜欢不同的家。

有的喜欢在水草多的地方,有的喜欢在石头缝里。

人工增殖放流鳙鱼苗种培育技术

人工增殖放流鳙鱼苗种培育技术

设施农业2023-1292人工增殖放流鳙鱼苗种培育技术摘要:鳙鱼是人工增殖放流常用的淡水鱼品种,具有一定的生态作用和科研价值。

近年来,随着水域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不断向前发展,人工增殖放流频率显著增加,对鳙鱼种苗的需求量逐步增多,在这一背景下就需要加快鳙鱼种苗的科学培育,以此来满足人工增殖放流的需求。

该文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探讨了人工增殖放流鳙鱼苗种培育技术,旨在提升苗种培育质量,满足人工增殖放流要求。

关键词: 人工增殖放流;用鱼苗种;培育技术人工增殖放流是指通过人工繁殖和培育鳙鱼苗种,然后将其放入自然水域中进行放流的一种保护和恢复鱼类资源的方法。

鳙鱼是一种重要的淡水鱼类资源,但由于过度捕捞、栖息地破坏等原因,其数量逐渐减少。

通过人工增殖放流,可以有效地增加野生鳙鱼的数量,帮助恢复和保护这一物种的鱼类资源。

另外,鳙鱼在生态系统中具有重要的生态作用,如控制底栖动物数量、食物网结构和物种丰富度等。

通过增加鳙鱼数量,可以帮助维护生态平衡,促进水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同时,鳙鱼被广泛用于食用和养殖目的,对于渔业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培育池塘准备1.1 池塘选择鳙鱼苗种培育池塘的面积通常在5~10亩左右,可以根据池塘的形状和大小进行适当调整。

面积过小可能导致水质变化剧烈,影响鳙鱼生长;面积过大则可能导致管理难度增加。

池塘的深度一般在1.5~2.0 m,最深不超过2.5 m。

过浅的池塘容易受到气候影响,如阳光直射、风浪等,对鳙鱼生长不利;过深的池塘则可能导致水温分层,影响鳙鱼的生长和发育。

1.2 池塘清理在培育前,需要进行底泥清理、暴晒和消毒。

将池塘中的底泥进行彻底清理,去除过多的有机物质和杂物,减少病原菌的滋生。

清理之后,底泥深度控制在10~15 cm。

将清理好的池塘进行暴晒,杀死部分病原菌和虫卵,降低疾病发生的风险。

暴晒时间一般为7~10天。

暴晒后的池塘进行消毒处理,常用的消毒剂有生石灰、漂白粉等,一般每亩使用生石灰50~100 kg,或者漂白粉5~10 kg。

渔业资源增殖放流的重要意义及主要措施

渔业资源增殖放流的重要意义及主要措施

渔业资源增殖放流的重要意义及主要措施1. 引言1.1 背景介绍渔业资源增殖放流是指将人工繁殖的鱼苗或幼鱼释放到自然水域中,以增加当地鱼类资源量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随着人类对水产资源的过度捕捞和环境污染的加剧,许多水域的鱼类资源已经大幅减少,渔业资源的增殖放流成为了维护水产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手段。

在过去几十年中,我国渔业资源增殖放流工作得到了不断加强和推动,取得了显著成效。

放流的种类包括淡水鱼类、海水鱼类、虾蟹类等,通过增加种群数量、改善遗传结构、提高渔业资源的自然补充能力,有效地保护了大量珍稀、濒危水生动植物资源,维护了水域生态平衡。

放流以提高水域资源量和质量为目标,促进了水产资源保护和水产品供应的平衡发展。

放流工作也为当地渔民提供了更多的捕捞机会,促进了渔民和水产品市场的繁荣。

随着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和全球气候变暖带来的挑战,渔业资源增殖放流的工作愈发显得迫在眉睫。

只有通过科学合理的放流措施和监测评估机制,才能确保放流的效果最大化,保护水产资源的长期可持续利用。

2. 正文2.1 渔业资源增殖放流的重要意义渔业资源增殖放流是指将人工繁殖的鱼苗或鱼种放入水域,以增加或维持水域中的渔业资源量。

这一举措在保护水域生态环境、促进渔业生产、改善渔业资源结构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渔业资源增殖放流可以有效保护和恢复水域生态环境。

随着人类经济活动的不断增加,水域生态环境遭受到了严重破坏,许多水域中的渔业资源面临着枯竭和减少的危险。

通过增殖放流,可以补充水域中的渔业资源,维持生态平衡,保护水生生物多样性。

渔业资源增殖放流对于促进渔业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经济的发展,对于水产品的需求不断增加,渔业生产压力日益加大。

而通过增殖放流,可以增加渔业资源量,提高渔业生产效率,满足人们对于水产品的需求。

渔业资源增殖放流还可以改善渔业资源结构,调整各种鱼类的数量比例,避免过度捕捞和资源枯竭的问题,保障水域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浅谈湖泊水生生物增殖放流技术要点

浅谈湖泊水生生物增殖放流技术要点

XU M U SH O U YI 浅谈湖泊水生生物增殖放流技术要点周海良 曹迎庆 张 响(江苏省金坛、溧阳市长荡湖水产管理委员会管理处,江苏常州 213224)摘 要 近年来,国家颁布实施了一系列长江流域禁捕相关政策,水生生物增殖放流活动在全国范围内同步举行。

江苏省常州市金坛区、溧阳市长荡湖水产管委会管理处积极践行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把水生生物保护摆在突出位置,实施更加严格的休禁渔制度,强化珍稀濒危物种保护,全力推进渔业绿色发展,在修复渔业种群资源、改善水域生态环境以及促进渔业增效、渔民增收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基于此,分析湖泊水生生物增殖放流技术要点。

关键词 长荡湖;水生生物;增殖放流;技术要点1 水生生物增殖放流技术1.1 鱼种选择1.1.1 鱼种质量 选择引进经过国家良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的品种,按照良种生产技术操作规程,应用群体混合选择技术,分阶段(生长阶段)选育良种亲鱼繁育的苗种。

选择个体强壮、遗传性状稳定、抗逆性强、生长速度快的良种苗种。

1.1.2 鱼种规格 大水面鱼种放养一般要求选择个体强壮、规格整齐的鱼种。

鲢、鳙、草鱼、青鱼的全长15.6 cm以上,鲤、鲫、鳙、鲂等全长6.8 cm以上。

2012年,长荡湖开始放养大规格鱼种,在湖区放养后,经养殖试验对比,回捕率高,生长速度快,养殖周期短,经济效益佳,一般放养一龄规格鱼种个体长15 cm以上。

近年来,湖泊放养鱼种都在推广放养一龄大规格鱼种,可当年回捕商品成鱼,当年投入当年收益。

但在放养大规格一龄鱼种时,还必须注意要求鱼种规格的同时要保证鱼种质量,要求鱼种健壮、肥满度好、无损伤、遗传性状良好。

1.2 放流鱼苗种类与搭配比例 适宜人工放养的大多数湖泊基本特点为水质较肥,浮游生物丰富,水草和底栖动物亦较多,以鲢、鳙鱼养殖为主,搭配青、草、鲤、鳊等其他鱼类。

鲢、鳙鱼以浮游生物为食,能滤食大量腐屑和细菌,对饵料的利用效率很高,生长速度快,栖息于上层水体,容易捕捞,苗种也容易获得。

水库增殖放流方案

水库增殖放流方案

水库增殖放流方案
水库增殖放流是指将养殖的鱼苗或稚鱼放入水库中,通过人工养殖来增加水库中的鱼类资源。

水库增殖放流方案可以根据水库的特点和当地的资源情况进行制定,以下是一般的水库增殖放流方案:
1. 选择适宜的放流时间:水库增殖放流应选择气温适宜、水质适中的季节,如春季或秋季。

2. 选择适宜的鱼种:根据水库的水质、水温和生态环境,选择适宜的鱼种进行增殖放流。

常见的鱼种有草鱼、鳙鱼、鲢鱼等。

3. 确定增殖放流数量:根据水库的面积和水库的鱼类资源情况,确定增殖放流的数量。

需要注意的是,放流数量不宜过多,以避免对水库生态环境造成过大的影响。

4. 选择合适的放流地点:选择水库中水质好、水流适宜、光照充足的地方进行放流,以提供鱼类生长所需的良好生态条件。

5. 加强水库管理:进行增殖放流后,需要加强对水库的管理,监测水库中的鱼类生长情况、水质情况等,及时调整管理措施,保证放流效果。

6. 定期监测和评估:定期对增殖放流效果进行监测和评估,了解鱼类的生长情况和繁殖情况,根据评估结果进行相应的调整和改进。

综上所述,水库增殖放流方案需要考虑水库特点和资源情况,并进行合理的规划和管理,以提高水库的鱼类资源丰度和生态环境质量。

增殖放流实施方案

增殖放流实施方案

增殖放流实施方案一、背景介绍增殖放流是指将人工繁殖的鱼苗或稚鱼投放到自然水域中,以增加水域中鱼类资源的数量,促进水域生态平衡的一种生态保护和资源补给措施。

在当前环境污染日益加剧、水域资源逐渐枯竭的情况下,增殖放流已成为保护水域生态环境和维护渔业资源的重要手段。

二、实施目的1. 增加水域中鱼类资源的数量,促进水域生态平衡;2. 补充和维持水域渔业资源,保障渔民的生计;3. 促进水域渔业的可持续发展,保障渔业产值。

三、实施步骤1. 调查研究:对目标水域的水质、水温、水深、水流、水生态环境等进行全面调查研究,确定适宜的增殖放流鱼类种类和数量。

2. 选址布局:根据调查研究结果,选择合适的放流点,进行布局规划,确保放流鱼类能够顺利生长和繁衍。

3. 鱼类繁殖:采用人工繁殖或养殖的方式,培育健康的鱼苗或稚鱼,保证其品质和数量。

4. 适时放流:根据水域的生态环境和气候条件,选择适当的时机进行放流,确保放流鱼类能够适应水域环境,顺利生长。

5. 监测评估:对放流后的水域进行定期监测,评估放流效果,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加以解决。

四、实施要点1. 科学合理:实施增殖放流要根据水域的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地确定放流种类、数量和时机,避免对水域生态环境造成不良影响。

2. 生态优先:在进行增殖放流时,要尊重和保护水域的生态环境,避免对水域生态平衡造成破坏。

3. 资源保护:增殖放流是为了保护水域资源,因此在实施过程中要注意保护和维护水域的生态环境和渔业资源。

4. 安全放流:在进行放流时,要确保放流鱼类的健康和品质,避免传播疾病和对水域其他生物造成危害。

五、实施效果通过科学合理的增殖放流实施,可以有效增加水域中鱼类资源的数量,促进水域生态平衡的恢复和维护。

同时,也能够补充和维持水域渔业资源,保障渔民的生计,促进水域渔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六、结论增殖放流实施方案是一项重要的生态保护和资源补给措施,对于促进水域生态平衡的恢复和维护,保障渔业资源,促进渔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淡水鱼类增殖放流技术规范

淡水鱼类增殖放流技术规范

淡水鱼类增殖放流技术规范1 范围本文件规定了淡水鱼类人工增殖放流的水域环境条件、本底调查、种类选择、苗种来源、放流苗种规格与质量、苗种检验、苗种计数、包装、苗种运输、苗种投放、记录确认、效果评价等要求。

本文件适用于湖泊、水库、河流、城市水系等淡水水域的鱼类增殖放流。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

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9956 青鱼鱼苗、鱼种GB 11607 渔业水质标准GB/T 11776 草鱼鱼苗、鱼种GB/T 11777 鲢鱼苗、鱼种GB/T 11778 鳙鱼苗、鱼种NY 5070 无公害食品 水产品中渔药残留限量SC/T 9102.3 渔业生态环境监测规范 第3部分:淡水SC/T 9401 水生生物增殖放流技术规程DB37/T 3623 内陆水域渔业资源增殖放流效果评价技术规程3 术语和定义本文件没有需要界定的术语和定义。

4 水域环境条件4.1 基本条件放流水域水质应符合而不限于以下条件:——水源稳定,水质符合GB 11607的要求;——饵料生物丰富,水域浮游生物量在1.0mg/L以上。

4.2 放流水域宜选择符合SC/T 9401相关增殖放流条件的渔业水域。

5 本底调查应按照SC/T 9102.3的方法,对拟开展淡水鱼类增殖放流水域每5年进行1次生物资源与环境因子状况的本底调查,形成本底调查报告作为该水域5年内每年放流计划的指导依据,制定的放流方案需经第三方论证。

6 种类选择6.1 选择原则以净水鱼类为主,以增加鱼类种群数量、提高鱼类多样性及保护濒危鱼类为辅。

6.2 选择依据放流鱼类种类宜根据增殖放流水域的主要功能定位及饵料生物资源量确定,放流鱼类种类参照表1。

表1 放流鱼类种类主要目的适宜放流种类净水鲢、鳙、草鱼、鲂、鳊等增收青鱼、草鱼、鲢、鳙、鲤、鲫、鳊、鲂、黄颡鱼、鳜等生物修复鲤、黄颡鱼、多鳞白甲鱼等7 苗种来源放流苗种来源应符合SC/T 9401的相关要求。

增殖放流技术方案

增殖放流技术方案

增殖放流技术方案
《增殖放流技术方案》
随着渔业资源的日益减少和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野生鱼类的数量也在不断下降。

为了维护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增殖放流技术成为了一种重要的保护方式。

增殖放流技术是指通过人工的方式对鱼类进行繁殖和培育,然后将其释放到自然环境中,以增加野生鱼类的数量和多样性。

在实施增殖放流技术时,需要综合考虑水域的渔业资源、生态环境和水质等因素,制定科学合理的技术方案。

首先要选择适合增殖放流的鱼类种类,以及确定放流的时间和地点。

其次还需要对放流地点的环境进行调查和评估,确保能够提供良好的生存条件。

针对不同种类鱼类,还需要选择适合的放流方法和数量,以确保放流效果。

在具体实施增殖放流技术时,还需要注重保护生态环境和避免对当地渔业造成不利影响。

因此在选择放流地点时,需要避开生态保护区和禁渔区等环境敏感区域,同时避免放流过多导致资源过度捕捞。

此外,还需要对放流后的鱼类进行监测和跟踪,了解其在自然环境中的生存情况和繁殖状况。

增殖放流技术方案的制定和实施对于维护渔业资源和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只有通过科学合理的增殖放流技术,才能够更好地实现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保护。

因此,在实施增殖放流技术时,必须严格遵循相关规定和标准,确保其能够发挥积极的作用,为野生鱼类的保护和恢复贡献力量。

水生生物增殖放流管理规定

水生生物增殖放流管理规定

水生生物增殖放流管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令第20号《水生生物增殖放流管理规定》已经2009年3月20日农业部第4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发布,自2009年5月1日起施行。

二○○九年三月二十四日第一条为规范水生生物增殖放流活动,科学养护水生生物资源,维护生物多样性和水域生态安全,促进渔业可持续健康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等法律法规,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所称水生生物增殖放流,是指采用放流、底播、移植等人工方式向海洋、江河、湖泊、水库等公共水域投放亲体、苗种等活体水生生物的活动。

第三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水域内进行水生生物增殖放流活动,应当遵守本规定。

第四条农业部主管全国水生生物增殖放流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渔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水生生物增殖放流的组织、协调与监督管理。

第五条各级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加大对水生生物增殖放流的投入,积极引导、鼓励社会资金支持水生生物资源养护和增殖放流事业。

水生生物增殖放流专项资金应专款专用,并遵守有关管理规定。

渔业行政主管部门使用社会资金用于增殖放流的,应当向社会、出资人公开资金使用情况。

第六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积极开展水生生物资源养护与增殖放流的宣传教育,提高公民养护水生生物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第七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鼓励单位、个人及社会各界通过认购放流苗种、捐助资金、参加志愿者活动等多种途径和方式参与、开展水生生物增殖放流活动。

对于贡献突出的单位和个人,应当采取适当方式给予宣传和鼓励。

第八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制定本行政区域内的水生生物增殖放流规划,并报上一级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第九条用于增殖放流的人工繁殖的水生生物物种,应当来自有资质的生产单位。

其中,属于经济物种的,应当来自持有《水产苗种生产许可证》的苗种生产单位;属于珍稀、濒危物种的,应当来自持有《水生野生动物驯养繁殖许可证》的苗种生产单位。

渔业增殖放流方法与措施

渔业增殖放流方法与措施

渔业增殖放流方法与措施人工增殖放流是用人工方法直接向滩涂、江河、湖泊、水库等天然水域放流或移入渔业生物的卵子、幼体或成体,以恢复或增加种群的数量,改善和优化水域的群落结构。

一、放流前的准备1. 水文资料:在确定人工放流前,全面掌握放流水域的水深、水位常年变化状况、气候条件、水质、水温、溶氧、pH、底质、水体理化因子等水文资料,保证放流效果。

2. 生物资源:对放流水域的水生植物、浮游生物、底栖动物、鱼类等生物资源进行详细调查,准确掌握放流水域的生物资源量,确定放流的品种和数量。

3. 社会环境:全面了解和掌握放流水域周边的社会环境状况,尤其是渔民的基本情况,如生产状况、经济来源、文化层次、收入状况、生活习惯等,将这些情况与放流计划、实施方案有机结合起来,可有效扩大放流效果和影响力。

4. 苗种准备:通过公开招投标,选择确定苗种培育供应单位,确定放流品种、数量及价格。

二、放流水域选择(一)水域选择1. 系增殖放流对象的产卵场、索饵场或洄游通道。

2. 远离工厂、矿山,非倾废区和垃圾处理区,非电厂、养殖场等进、排水区。

(二)基本要求1. 水域生态环境良好,水面开阔,水流畅通,温度、盐度、硬度、酸碱度、透明度等水质因子适宜。

2. 水质符合GB11607-89《渔业水质标准》的要求。

3. 底质适宜,底质表层为非还原层污泥。

4. 增殖放流对象的饵料生物丰富,敌害生物较少。

三、放流品种以有效保护水体生态环境为主,保持鱼类资源品种多样性,兼顾渔业生产经济效益,根据近五年来每年捕捞的品种、产量及市场销售情况,结合鱼产业开发的需要,确定选择鳙鱼、鲢鱼、银鱼、草鱼为主要放流品种,同时补充放流黄尾密鲴、细鳞斜颌鲴、鲤鱼、青鱼、三角鲂等品种。

鳙鱼、鲢鱼、银鱼以摄食水生浮游生物为主;草鱼则摄食水中有机碎屑、草类植物茎叶;黄尾密鲴、细鳞斜颌鲴以刮食水中腐殖质、有机碎屑为主,鲤鱼摄食底栖生物,青鱼摄食螺、蚬、蚌类,三角鲂摄食水生植物、水生昆虫和软体动物。

人工放流实施方案

人工放流实施方案

人工放流实施方案一、背景介绍。

人工放流是指通过人工手段将养殖的鱼苗或成鱼投放到自然水域中,以增加自然水域的鱼类资源丰富度和多样性。

在生态环境保护意识逐渐增强的今天,人工放流已成为一种重要的生态补偿手段,也是保护和恢复鱼类资源的重要途径。

二、实施目的。

1. 促进自然水域鱼类资源的恢复和增长;2. 提高自然水域的生态环境质量;3. 丰富水域生物多样性,维护生态平衡。

三、实施步骤。

1. 确定放流水域,选择适宜的水域进行放流,要考虑水域的水质、水温、水深、水流等因素,确保放流后能够生存繁衍;2. 选择合适的鱼种,根据放流水域的特点和需要,选择适应性强、对水域环境适应性好的鱼种进行放流;3. 饲养管理,对选定的鱼种进行科学合理的饲养管理,保证其健康状态和适应水域环境的能力;4. 运输和放流,采用合适的运输工具将鱼苗或成鱼运输到放流水域,选择适当的时间和方式进行放流,确保放流效果最大化;5. 监测和评估,放流后对水域进行定期监测,评估放流效果,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措施。

四、实施要点。

1. 科学合理的选择放流水域和鱼种;2. 严格控制放流数量,避免对水域生态系统造成负面影响;3. 加强饲养管理,确保放流鱼种的健康和适应能力;4. 注意放流时机和方式,避免外界环境对放流效果的影响;5. 定期监测和评估放流效果,及时调整和改进放流方案。

五、实施效果。

通过科学合理的人工放流实施,可以有效促进自然水域鱼类资源的恢复和增长,提高水域的生态环境质量,丰富水域生物多样性,维护生态平衡。

同时,也可以为当地渔业生产和水域生态旅游提供更多的资源支持,促进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

六、总结。

人工放流是一项重要的生态补偿措施,对于促进水域生态环境保护和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水域环境特点和鱼类资源状况,科学制定放流方案,加强监测和评估,不断改进和完善放流工作,以实现最大化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大水面人工放流增殖的水域选择与鱼种放流

大水面人工放流增殖的水域选择与鱼种放流

大水面人工放流增殖的水域选择与鱼种放流鳊鱼又名武昌鱼,属鲤形目、鲤科、鳊亚科、鲂属鱼类,是我国20世纪50年代驯养繁殖、60年代向全国推广的淡水养殖优良品种。

鳊鱼又名武昌鱼,属鲤形目、鲤科、鳊亚科、鲂属鱼类,是我国20世纪50年代驯养繁殖、60年代向全国推广的淡水养殖优良品种。

鳊鱼喜栖于湖泊、溪河底质为淤泥并长有水草的敞水区中、下层水体之中,食性以草为主,幼鱼主食枝角类和其它甲壳动物及轮叶黑藻,成鱼主食轮叶黑藻、菹草、马来眼子菜等水生植物,而且能在大水面有微流水与水草的水域自然产卵繁殖形成天然种群,是湖泊、水库、溪河等大水面增养殖的主要对象。

现将鳊鱼大水面人工放流增殖技术要点叙述如下:1.选择适宜水域人工放流增殖鳊鱼宜选择水草比较丰盛的湖泊、水库和溪河,以使放流的鱼种能够找到合适的栖息环境,摄食到适口的饵料,有利于鳊鱼生长生活。

为了提高放流鱼种的成活率,放流前最好在放流水域捕捞或驱赶凶猛鱼类,并在远离进出水口的水域放流,以免放流鱼种逃逸或流失。

2.放流优质鱼种根据当地鱼种供应情况,增殖放流的鳊鱼可选择夏花苗种或仔口鱼种。

夏花鳊鱼规格小、价格低、但成活率低,应多放些;仔口鳊鱼鱼种规格大、价格高、成活率高,可少放些。

放流时,应选择大小一致、体格健壮、无病无伤的鱼苗鱼种,并应到邻近有资质的苗种繁育场购买,以保证增殖放流的鳊鱼苗种质量。

若是长途运输购买的苗种,最好在大水面用网拦的暂养区中暂养一段时间,使鱼种适应当地水域环境后再放流,以提高鱼种成活率。

增殖放流的鳊鱼鱼种以体长13.2厘米、体重30克以上为佳,增殖密度每公顷可达150尾。

3.适时进行放流大水面人工增殖放流鳊鱼苗种,应选择合适时间段,适时进行放流。

一般地说,放养大规格夏花鳊鱼应选在六七月份;而放养仔口鱼种应在冬春季节进行,因这时水温低,鱼活动力弱,操作时不易损伤鱼体,且让鱼种适应水域环境,开春后早开食早生长。

增殖放流鳊鱼,最好在禁渔期前或以后,决不可在开捕季节进行,以保障放流的鳊鱼鱼种有充分的摄食与生长机会,提高放流成活率和经济效益。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湖泊人工增殖放流品种选择与放流技术江西水产科技2007年第2期湖泊人工增殖放流品种选择与放流技术张胜宇(江苏省洪泽湖渔业管理委员会淮安223300)摘要:长期以来,湖泊渔业资源的过度利用,/Jn_lz水工建设,环境污染,渔业资源已严重衰退,濒危物种不断增加,生物群落的演替时常造成灾害和破坏,生态系统功能和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人工增殖放流是恢复湖泊渔业生态系统功能和结构,促进渔业资源再生的重要手段.本文就湖泊人工增殖放流品种的选择与放流技术进行比较系统地探讨和研究,以期为大中型湖泊人工增殖放流提供借鉴.关键词:湖泊鱼类放流技术1前言湖泊在其自然演替和发展过程中,由于受到人类活动的较强干扰,其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严重受损,造成水草逐渐消失,物种多样性下降,食物网结构简化,稳定性下降等,导致物质循环速率加快,系统对环境干扰的反应敏感.具体表现为渔业资源严重衰退,主要经济鱼类种群数量大幅度减少,水生生物物种间平衡被打破,种群交替现象明显,平均营养级下降,渔获物组成低龄化,小型化,低值化现象日益加剧,捕捞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显着下降.各类水生野生动物栖息环境遭到破坏,部分土着品种濒危程度不断加重.为恢复天然水域渔业资源种群数量,保证渔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维护生物多样性,制约有害生物暴发,保持生态平衡,近年来,我国各大中型湖泊纷纷开展了人工增殖渔业资源活动,取得了可观的经济和生态效益.渔业资源增殖放流是在对野生鱼,虾,蟹,贝类等进行人工繁殖,养殖或捕捞天然苗种在人工条件下培育后,释放到渔业资源出现衰退的天然水域中,使其自然种群得以恢复.由于我国内陆水域大规模人工放流起步较晚,相关2-的基础理论研究还很欠缺,尤其在人工放流的品种选择上缺乏比较系统的科学指导,甚至有些湖泊的人工放流工作带有一定的盲目性,严重影响了人工放流应该带来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有的还给湖泊的生态环境造成了危害. 本文就湖泊人工放流的品种选择和放流技术作简要概述.2品种选择2.1品种选择的依据2.1.1生态优先原则湖泊是一个完整的,相对独立的生态系统,其中的组成成分,生物种群结构的繁简,食物链的长短,食物网的复杂性程度以及能量转化,物质循环的途径等均有相对稳定的结构,人工放流只是针对性地对这一系统进行完善,而不是改变这一系统.因此,在选择人工放流品种时,必须要首先保证生态安全性,人工放流的品种和数量不得超过系统所能承受的生态阀值,严格控制人工放流的品种和数量,使放流活动能够促进湖泊生态系统的良性趋向,获得比较理想的生态效果.2.1.2经济回报原则我国多数天然湖泊的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多样性结构本身,就具有较强的污染自净能力和较高的渔业发展潜总第110期江西水产科技力,合理调整其渔业组成结构,适量增殖放流部分短缺的经济鱼类,培育平衡,高效的湖泊渔业生态系统,通过向水生态系统输入更多的物质与能量,使水生态系统能够以更高的效率产出生物产品,达到渔业效益与环境效益的协调发展.因此,在选择放流品种时,应充分考虑该品种在不影响湖泊生态平衡的前提下,可能带来的经济效益,选择具有经济价值较高,定居性, 生长周期短,生长快,利用率高,食物链短,滤食性等特征的放流品种,以满足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的需要.2.1.3自然增殖原则自然增殖包含两方面含义,一是生长增值,二是繁殖增殖,生长增值就是在天然水域条件下,在没有向水体输入外源饵料的情况下,利用天然水体中原有的饵料资源,自然生长.因此,在选择品种时,应充分考虑到该品种的食性与天然水体中的剩余饵料资源是否一致.繁殖增殖就是选择的放流品种在天然水体中,能够自行生长,发育达到性成熟,最终自然繁殖,形成一定的鱼类种群,这类品种应是定居性鱼类,如鲤,鲫鱼等.2.1.4质量优良原则放流品种的质量评价包括:2.1.4.1品质评价农业部就人工放流品种的品质问题已作出明确规定,放流品种原则上要以本地原种和其子一代(用野生亲本繁殖的第一代后代)苗种为主,不得向天然水域中投放杂交种,转基因种及种质不纯等不符合生态安全要求的品种;增殖放流高食物链级的渔业品种能维护渔业水域的生态平衡,并能在很大程度上改善渔业水域生物资源的品种结构. 外来物种增殖放流必须经过严格的科学论证, 必须通过省级以上渔业行政主管部门组织的生态安全评估方可进行,所有的放流苗种都必须来自于由省级以上渔业行政主管部门批准的水生野生动物驯养繁殖基地,原种,良种场和增殖站提供.'2.1.4.2增殖评价放流的品种必须在新的水体中得到自然增殖,一方面放流品种个体能够通过利用天然生物饵料,迅速生长,在较短时间内达到捕捞规格,发挥经济效益;一方面有部分形成自然繁殖群体,达到自然形成种群的效果..2.1.4.3食性评价饵料的丰歉是取决放流后鱼种栖息生长繁殖的重要因素,在了解湖泊饵料资源组成的基础上,确定放流品种,以保证放流品种的食性与之相适应.2.1.4.4适应性评价鱼类的生态适应性是鱼类在生存竞争中为适合环境而形成的特定性状的一种表现.选择的放流品种必须在较短时间内适应天然水体的环境.2.1.4.5规格评价放流苗种的个体大小对放流效果影响很大.放流苗种太小,抵抗风浪等自然环境影响的能力差,活动力弱,易被捕食,因而存活率低,直接影响到放流效果.放流苗种过大,则需要增加更多的经济投入.因此,应根据湖泊的水文特征灵活掌握.如太湖常年风平浪静,水位保持相对稳定,放流小规格水产苗种,对成活率影响较小;而洪泽湖水位落差较大,水面开阔,风浪较大,则要求放流较大规格的水产苗种,才能有效提高苗种成活率. 2.1.5数量控制原则针对不同湖泊的水域状况,确定不同的放养数量,其主要衡量指标包括水生态系统的饱和度和水域中饵料资源的组成;放流数量的控制应根据不同情况区别对待,一是水生态系统处于饱和状态,各营养级饵料资源都能得到充分利用,经济价值低的野杂鱼数量控制在最低水平,则不需要人工放流; 二是水域中饵料资源组成中的某个类群不足, 不能满足原定居鱼类的饵料需要,这就需要引入饵料生物,如适量放流饵料鱼类;三是水域中饵料基础正常,但没有得到充分利用,这就需要3?江西水产科技2007年第2期综合分析,或者人工放流原有鱼类源,或者引入能够利用该水域剩余饵料的鱼类;四是水域中的饵料资源完全缺乏经济价值的鱼类加以利用,这就需要引入新的品种,以建立新的鱼类区系,引进数量应根据水体中饵料的实际蕴存量确定.如现有的技术条件还不能保证以上指标具体量化时,通常的做法是:运用数学模型来确定人工放流的数量,即在可以基本满足湖泊历史上种群最大产量为限量的原则下,根据饵料生物的数量在特定水域建立合理放流模型,运用模型确定合理的放流数量.2.2放流品种的选择2.2.1滤食性鱼类的选择根据生物操纵的核心理论,对湖泊污染和富营养化的治理应采取以生物治理为主的综合措施,可取得显着效果.目前,在我国大多数湖泊处于富营养化的程度,放流滤食性鱼类,不仅能有效改良水质,而且可以提高水体鱼产量.由于青,草,鲢, 鳙四大家鱼属洄游性鱼类,靠湖泊自身自然状况很难得到增殖,可根据水体浮游生物组成情况.选择不同规格的鲢,鳙鱼,按照一定比例进行放流.2.2.2草食性鱼类的选择代表品种有草鱼,团头鲂等,这类鱼主要以草食性为主,在拥有大量水生植物的"草型"湖泊中放流,可以起到输出水体有机物的效果.2.2.3杂食性鱼类的选择主要有鲤,鲫鱼等品种,放流这些品种可有效利用湖区水体中有机碎屑和底栖生物如螺,贝类等.2.2.4肉食性鱼类品种的选择代表品种有青鱼,鳜鱼等,这些品种或以底栖动物或以野杂鱼为生,可根据天然水体中饵料资源数量确定放流种类和数量.2.2.5地方土着鱼类品种的选择不同湖泊都有其独特的土着品种类群,如太湖"三白",花鲭,洪泽湖"娩秧",澄湖的细鳞斜颌鲴4?等,这些优良品种在天然水体中种群数量明显呈衰退趋势,必须根据资源量情况,进行补充放流.2.2.6虾,蟹,贝类品种的选择中华绒鳌蟹,青虾,河蚬,河蚌等也常作为湖泊放流的品种,应根据资源增殖的实际需要选择放流品种和数量.3放流前的准备3.1水文资料的掌握湖泊水域环境中影响鱼类生长,发育,行为,生殖,分布的环境因子有很多,湖泊的自然地理概况如:湖泊的地理位置,湖泊面积水深和蓄水量,水位常年变化状况,气候条件,水系水质以及湖泊的底质构成等,都会给鱼类的栖息,生长,繁殖造成很大影响,因此,在确定人工放流时,必须全面地掌握水文资料,深入分析水文变化给放流品种可能带来的影响,尽早采取对应措施,保证放流效果.3.2生物资源的调查湖泊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环境,生存于该环境内的各种生物种群——生物资源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生物资源的组成和数量是判断湖泊生态容量的重要依据.这些资源包括:水生植物,浮游生物,底栖动物,鱼类等,在开展湖泊人工放流工作前,必须进行现时的湖泊生物资源的调查,准确掌握湖泊生物资源量,以此基础确定放流的品种与数量.3.3生态容量的评估鱼类的生存与繁殖,要依赖天然水体中综合环境全部因子的存在,只要其中一种因子的量或质不足或过多,超过了鱼类的耐性限度,则该鱼类品种不能存在, 因此,在评估水体环境的生态容量时,应充分考虑到其中的每一个因子可能带来的生态作用, 只有认真研究生物资源与栖息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建立起完整的生态系统营养动态生态模型,才能准确运用该模型确定湖泊的生态容量.总110期江西水产科技3.4社会环境的考察人工放流是一项系统的社会工程,它涉及到社会经济领域的方方面面,其中,社会环境也是决定人工放流成败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必须全面理解和掌握湖泊周边的社会环境状况,尤其是捕捞渔民的情况,如经济状况,人员结构,文化层次,收入状况,组织情况,生活习惯等,将这些情况有机结合在放流计划的制定,可以有效提高放流的主动性,扩大放流效果.4放流技术4.1时间掌握放流时间一般采取三个时间段,一是水体温度保持在5~C—IO~C,即冬末春初,这种温度条件下有助于提高放流品种的存活率,也是苗种放流的最佳时间:二是水产苗种的来源时间,如夏花鱼种,蟹苗种及一些特种水产苗种的产出时间都是相对固定的,也只能在这一时间段进行放流;三是封湖禁渔的时间,目前,绝大多数大中型湖泊都建立了封湖禁渔制度,取这一时间段放流可有效杜绝偷捕,误捕现象发生,有助于放流品种的适应,栖息和生长.因此,最佳放流时间应尽可能将这三个或其中两个时间段进行有机结合.4.2地点掌握深入调查湖泊生态环境指标包括区位,水深,底质,温度,饵料和敌害生物,风力,风向等,根据不同放流品种的生物学特性和生态习性,确定适宜的放流湖区.一是选择原有湖泊生物资源比较丰富,生物种群组成,生态种群以及自然湖泊生态系统未遭到严重破坏的湖区;二是选择湖泊环境未遭受严重污染,敌害鱼少或没有,得到保护或经济捕捞湖区;三是选择近岸性,定居性生物种类比较丰富的湖区,或湖底倾斜度小,水位落差较小,底质较硬,有砂,无淤泥和水草丛生的湖湾;四是选择水交换能力较强的湖区:对于一些特殊的水产苗种放流还要满足其特定要求,如太湖银鱼应选择敞水区域,中华绒鳌蟹苗种则需要水草密集区域.不得在进排水闸附近,鱼类繁殖保护区,网簖密集区以及重要经济鱼,虾,蟹类的产卵场等敏感水域进行放流.4.3运输技术湖泊放流应选择靠近湖区的水产良种场提供的水产苗种,尽可能缩短运输距离,节省运输时间,提高运输成活率.一般常规鱼苗种采用活水船或活水车运输,根据水体温度和运输距离确定运输密度,在装卸水产苗种时,应注意快速,细致.4.4苗种投放首先应注意放流前的苗种消毒,根据不同放流品种采取不同的消毒方式.二是选择适宜的计数方法,尽可能减少因中间环节过于繁琐造成损失;三是分散投放,尽可能扩大投放范围.减少集群过多,不易分散, 避免偷捕,误捕现象发生.5放流的后期管理5.1放流过程管理在开展人工放流前,应做好深入细致的宣传工作,让渔民深刻认识到人工放流的重要意义,请他们关心,支持人工放流工作,告知他们放流的时间,地点和鱼群可能通过的路线,邀请渔民代表参加并监督放流过程,要求他们自觉维护人工放流鱼种的安全; 其次,取缔可能妨碍放流鱼种安全的一切隐患, 包括网簖等;三是派出渔政人员在放流现场和四周一定范围内进行监督检查;四是跟踪监测, 注意观察放流鱼群的走向,便于加强渔政管理.5.2放流标识及监测放流种群标志是开展放流效果评价的重要手段,通过对放流种群部分加装标志,以区分于野生种群,监测调查放流种群生长及资源变化情况,对于研究改进放流技术,提高回捕率具有重要意义.标志方法应具有成本低,易于识别,对鱼虾苗种生长及存活率影响小等特点.目前常用标志方法有挂牌法,剪鳍法,染色法,微型不锈钢磁性标志法, 化学气味鉴别法,其中染色法和不锈钢磁性标志法较为先进..S?江西水产科技5.3放流效果评价采用生产船生产监测和专门湖区调查监测跟踪监测,根据对回捕鱼类种群中放流标识的分析,推断放流鱼种成活率和自然增殖效果,结合当年的自然,气候条件等,以综合评价放流效果.6需要特别加以完善的事项6.1建立健全完善的人工放流管理机制一是进一步提高认识,加强对人工放流工作的领导,建立完善的人工放流工作组织领导体系,将其纳入常规的湖泊渔业管理范畴;二是针对日前增殖放流缺乏统一管理规范的问题, 农业部渔业局近期制定了《渔业资源增殖放流管理规定》,各级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应根据这一规定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渔业资源增殖放流科学管理制度,进一步规范增殖放流行为及其管理. 三是有关科研,教学,资源和环境监测等单位要加强渔业增殖放流科学研究,出台大中型湖泊人工增殖放流技术规范,为增殖放流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指导.四是要加强从放流品种选择苗种培育,检验检疫,生态环境监测,标志放流及增殖效果评估等全过程各环节规范化管理, 不断总结经验,提高放流效果.6.2谨慎考虑移植外来品种移植是向水域移入新的品种,必然导致对生存条件的竞争,如对饵料资源的重新分配,对生活空间的占有等,使水体原有的种群之间的生态平衡关系发生改变,尤其是肉食性鱼类的移植务必谨慎处理.移入新品种进入新环境,适应后因为新环境中通常缺乏限制其发展速度的天敌,一般会比当地封闭水域中的土着种类有更强的竞争力,压制甚至灭绝了当地优良的地方名贵品种, 因此,如果对此估计不足或缺乏防范意识和措施,其结果往往是弊大于利,如新疆博斯腾湖在将额尔齐斯河水系的雅罗鱼等进行移植时,无意间将河鲈也引入了该湖,河鲈很快成了优势种,对其它鱼类造成严重危害.因此在移植引6?2007年第2期种前,应进行认真调查研究和论证,对欲引进的品种的生态习性,生活史等各方面进行详细了解,避免盲目引进引起一系列的生态问题,也可采取先试验,后放流的办法,在全面了解并掌握该品种的生物学特性和生态习性的基础上,再考虑移植,放流.6.3抓好放流苗种检测关一些单位在人工放流时,不能对放流苗种按规定进行检验, 检疫.有的虽履行了检验,检疫手续而受到技术和设备的局限,未能真正做到检验,检疫.没有履行动物检疫的程序和手续,致使许多放流苗种特有的病原体被携带入湖,造成损火.在实施放流过程中,一是应对投放品种和随之而来的所有工具等应进行严格检查,检疫,消毒; 二是对放流对象原栖息水域进行鱼病调查,不从有严重疫情的水域选取引种对象,不将具有不同寄生虫区系鱼类引入一个栖息有血缘与其相近的经济鱼类的新水域;三是尽可能采用移入受精卵的方法,或者建立放流基地,专门培育幼鱼供放流用;四是适当延长检疫期,因天然水域一旦感染就难以消除,对天然水域移植品种, 检疫时间应比引入池塘的检疫期长,故检疫时间有时要长达1年左右.7结束语多年的实践证明,渔业资源增殖放流是目前恢复水生生物资源量的重要和有效手段,应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我们应在现有的科研技术研究和实践的基础上,深入开展湖泊生态系统动力学研究,弄清重点水域生物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特征,人类活动及气候变化对资源优势种交替的影响,主要生物资源种类的补充动态和早期补充及控制因素,以更好地指导增殖放流.不断完善增殖放流工作,为恢复渔业资源而不懈努力,共同建设一个生态环境良好,资源适度开发,文明发展的和谐社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