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默顿_失范理论_看当代中国社会失范现象(1)

合集下载

当前中国社会道德失范问题研究

当前中国社会道德失范问题研究

当前中国社会道德失范问题研究当前社会的道德失范,是近年来学术界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

本文试图从当前社会转型这一历史背景出发,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全面理性地看待和分析道德失范问题。

当前,我国正处于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时期,社会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思想意识发生巨大变化,在这一时期,社会上出现了一些道德失范现象。

道德失范是指原来的道德准则和规范不能适应社会的变化逐渐失去对人们的约束力,而新的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道德规范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整个社会缺乏统一的道德规范体系,导致社会行为混乱无序的一种道德状态。

本文所理解的道德失范是在行为层面上的道德失范,指具备社会道德责任能力的个人或者群体,在参与社会生活时,违背或者故意破坏社会所倡导的道德规范的行为,这种行为侵犯了他人和社会的利益。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当前我国社会整体的道德状况是积极的、向善的、进步的,大多数人都能自觉遵守道德规范,这是道德现状的主流,社会上出现的道德失范现象只是少数人和一些领域的行为,是道德状况的支流,但是,道德失范对我国的道德建设和社会风气具有一定的负面影响,必须加以积极的引导。

当前,我国社会的道德失范主要表现为社会公德意识欠缺、职业道德观念不够、家庭美德失范现象客观存在。

当前市场经济机制有一些不完善,存在社会财富分配不公的情况,同时,多元道德价值取向的存在使人们的思想和行为选择产生混乱,法制不健全、道德教育不足的情况也存在。

道德失范是以上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因此,为了切实有效的减少道德失范现象的发生,我们既要完善市场经济机制和法制体系,又要发挥社会舆论的正确导向作用和道德教育的内化作用,从经济、制度、道德教育和社会舆论环境等方面推进道德建设,进一步提高人们的道德素质,改社会的道德状况。

社会转型中的失范问题

社会转型中的失范问题

社会转型中的失范问题进入新的世纪,当代中国的社会发展正在按照正确的轨道继续向前推进。

我们所取得的重大成就为世人所瞩目,但同时也应看到,在现阶段的发展进程中也存在着一些值得关注的社会问题,社会失范问题就是其中之一。

对于这一问题,人们已经从不同角度展开探讨,特别是将这一问题放置在社会转型的背景下进行考察。

本文也打算就此谈一些看法,以参加这方面的讨论。

一所谓社会失范,一般的理解是指一定社会中规范的缺失,或者虽有规范但却失去了(或者尚不具备)应有的约束力,从而使得社会成员的行为呈现出这样那样的无序状态。

这里的规范既包括法律、纪律等强制性规范,也包括伦理、道德等非强制性规范;通常所谓“硬约束”和“软约束”,便是就这两个方面而言;而社会失范的发生,也往往是从这两个方面同时表现出来。

考察一下社会发展的现实过程,可以说在各个阶段上都会或多或少地、这样那样的有失范现象存在,绝对的秩序、没有任何偏离的约束是不可能的。

但在正常情况下,社会失范只是存在于一定的范围和限度之内,不会成为一种普遍现象,以致威胁到社会运行的基本秩序。

而当社会发展进入转型时期,情况就不同了,这个时期往往就是失范问题的多发期,它会作为一种普遍现象表现出来,对整个社会的运行造成明显的影响和冲击。

之所以会如此,是与社会转型时期的特殊状态相关联的。

所谓社会转型必然意味着原有社会类型下的既定秩序被打破,随着向新的社会类型的转变而建立与之相应的新的秩序;而在社会转型正在进行、尚未完成之前,新旧两种社会秩序只能处于交替过渡之中,这时的社会运行就会表现出一种非常规状态,这种状态可以称为序间状态。

正是在这种特殊状态下,社会规范不可避免地发生缺失或弱化,而社会失范问题也就会比较突出地表现出来。

从现阶段中国社会发展的实际看,不难确认它正是处于一个深刻的社会转型过程之中。

这一转型过程可以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去考察,而从社会哲学的层次上说,则应该依据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形态理论研究的新的成果,从社会形态的多维视角去认识,特别是从经济社会形态和技术社会形态这两种基本视角去认识。

以失范理论分析我国当前社会的社会越轨

以失范理论分析我国当前社会的社会越轨

以失范理论分析我国当前社会的社会越轨社会机构视野下的失范,以默顿的anomie来解释我国当前的社会。

他认为失范是社会结构文化在个体身上呈现的一种紧张状况。

“文化结构承载的是普遍的概念、理想和价值,而社会结构则通过身份角色等方式确定某种行动是否被正当的规范所控制。

”文化机构规定了行动的目标,社会结构规定了行动的手段。

“无论目标的本质如何,文化目标与可行的规范手段之间的矛盾都会产生失范的倾向。

”默顿认为,当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接受了由文化机构所规定的文化目标,而没有将由社会结构所规定的达此目标的制度化内化时;或者,通向这一目标的制度化手段受到阶级结构等方面的很大限制时,来自失败的威胁就会导致以失范为特征的“创新”这个个体适应模式的大量出现。

社会失范现象包括越轨现象和虽越轨现象但通常被看成是反社会的或不道德的现象。

社会失范可以表现很多情景,如社会秩序的破坏、离轨、犯罪现象的增多,社会生活中道德的败坏、腐败的盛行等等。

根据相关资料表明,我们1980到2000年中国社会存在的失范现象的基本类型:经济失范、政治失范、道德失范、知识失范、秩序性失范、风气性失范。

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可以从个体意识、集体意识、模式化期待、制度化手段角度解释失范现象。

个体意识是指社会中的个人的意识,它是个人的社会经历与社会地位的反映,是个人独特实践的产物,健康的个体意识既强调个人的权利,也履行个人的义务。

在我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集体意识总的来讲比较强大,而个体意识一直较为微弱,并且常常是以自我主义的形式表现出来。

在当今这个急剧的大转型时期,集体意识在逐步消解,个体意识日益张扬但同时却丧失了集体意识(或集体意识过于淡漠)的个体太多了!缺乏集体意识的个体不是一个健康的个体,只能算极端利己者,丧失了集体意识的个体意识是极端利己主义意识,这样的社会成员多了,冲突也就随之而来,社会就动荡不安。

借鉴墨顿的“文化目标”概念,结合我国的国情,提出了“模式化期待”的概念。

浅谈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道德失范问题

浅谈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道德失范问题

浅谈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道德失范问题
浅谈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道德失范问题
道德失范问题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这表现为"不作为"、越位、耻辱感萎缩等现象.这是由多元化价值目标的强烈冲击、市场经济自身弱点的消极反映,是社会调节机制不健全、道德教育不适应变化发展了的客观形势要求等原因引起的.因此,必须加快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尽量减少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树立集体主义观念,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力争在一定程度上解决道德失范问题.
作者:卢臻作者单位:广西师范学院政治经济系刊名:广西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GUANGXI TEACHERS COLLEGE (SOCIAL SCIENCE EDITION) 年,卷(期):2002 23(1) 分类号: B82-051 关键词:道德失范表现成因解决办法。

网络新闻道德失范的主要表现通过对网络中各类失范现象的观察

网络新闻道德失范的主要表现通过对网络中各类失范现象的观察

网络新闻道德失范的主要表现通过对网络中各类失范现象的观察第一篇:网络新闻道德失范的主要表现通过对网络中各类失范现象的观察网络新闻道德失范的主要表现通过对网络中各类失范现象的观察,笔者认为网络新闻道德失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虚假新闻充斥、不良信息泛滥、侵权问题严重、新闻评论随意化、报道题材失衡。

以下就各个方面分别进行叙述。

(一)虚假新闻充斥虚假新闻是新闻史上一个顽疾。

在外国,曾经因为黄色报刊的盛行而出现了一段虚假新闻泛滥成灾的时期。

在中国,我们也一直与虚假新闻在斗争。

老前辈陆定一曾说过“新闻工作搞来搞去还是个真实问题。

千头万绪,根本性的还是这个问题,有了这一条,就有信用了,有信用,报纸就有人看了”。

[1]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陈力丹认为,那些明确因为利益收买或外部压力而造成的新闻失实,数量并不多。

大多数失实新闻的例子,只是源于一些微小的原因,如惰性、赶截稿时间、采访不到相关人员,或仅仅为了把报道“糊弄”得好看点。

[2]从陈力丹教授的研究中我们可以看出,假新闻的产生往往是新闻工作者主观上的原因。

而网络因其传播主体的隐蔽性,更是成为虚假新闻产生的温床。

网络的传播速度快和无国界等特性,让网络上的虚假新闻可以在瞬间便传遍全球,网络虚假新闻的危害超过传统媒体数倍有余。

如2009年9月24日《时代周报》网络版发布的关于谢才萍包养16个年轻男子的报道就是最好的证明。

“谢才萍,江湖上人称‘谢姐’,是重庆目前已逮捕的19个黑恶团伙首犯中唯一一位女性,江湖地位甚高。

在这次打黑成果展中官方首次披露她与文强是‘亲戚关系’:她是文强的弟媳。

让人瞠目的是,谢才萍在个人生活上极度荒淫。

重庆市打黑成果展信息称,她长期包养16个年轻男子供自己玩乐”。

[3]但是真相确与新闻所述有很大的出入,“重庆警方新闻发言人称,打黑成果展上从未出现过这样的内容,该报道是假的。

一位曾观看过同样展览的人士则告知,参观时并未看见所谓‘包养16个男子’的信息,他看到的是,‘谢才萍包养了一个比自己小20多岁的26岁男青年罗某’,但不知民间为何出现16个的传闻。

大学生失范行为

大学生失范行为

大学生失范行为大学生是社会的未来和希望,然而,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能够目睹到一些大学生的失范行为。

这些行为不仅损害了大学生自身的形象,也对社会造成了不良影响。

本文将探讨大学生失范行为的原因及其解决方法,以期帮助大学生们塑造良好的形象,成为对社会有益的栋梁之才。

一、大学生失范行为的背后原因1. 心理压力过大在当代社会,大学生面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人们对大学生的期望也越来越高。

大学生在学习、就业、人际关系等方面都承受着巨大的压力。

这种心理压力过大,使得一些大学生在处理问题时失去了理智,产生了各种不良行为。

2. 家庭教育不完善一些大学生在家庭教育中没有得到良好的引导和教育,缺乏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他们可能没有形成良好的自律意识,对自己的行为没有准确的判断,导致在大学期间容易发生失范行为。

3. 社会环境不良一些大学校园里存在着不良的社会环境,例如校园暴力、不良风气等。

这种社会环境对大学生产生了消极的影响,让他们误以为失范行为是一种时尚或者潮流,从而跟风而动。

二、大学生失范行为的表现及其影响1. 缺乏自律意识的表现部分大学生在大学期间失去了自律意识,不重视学业,经常缺席课程,不按时完成作业,甚至违反考试纪律。

他们对自己的行为缺乏自我反省和监督,对个人成长和未来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危害。

2. 不良生活方式的表现一些大学生养成了不良的生活习惯,沉迷于网络游戏、追逐时尚、沉迷于娱乐活动等,耽误了学习时间,导致身心健康出现问题。

这种不良的生活方式不仅使自己无法成为有用之才,也造成了浪费社会资源的恶性循环。

3. 违反校规校纪的表现部分大学生无视学校的规章制度,违反校规校纪,进行作弊、打架斗殴、破坏公物等行为。

这些行为不仅破坏了校园秩序和学习环境,也有可能给他人造成人身伤害,严重损害了校园统一协调的价值观。

三、解决大学生失范行为的方法1. 加强家庭教育完善家庭教育,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家长要从小注重培养孩子的自律意识,让他们懂得分辨是非和良知的声音,培养正确的行为习惯。

大学生失范行为案例评析

大学生失范行为案例评析

大学生失范行为案例评析——教育社会学的视角摘要:当今大学生行为失范越来越常见,也有越来越多的注意力被放在了这之上,然而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和怎样来处理这问题,依然值得我们讨论和深思。

关键字:失范行为、案例、评析一、大学生失范行为的社会学理论解释社会失范理论由美国社会学家罗伯特• 默顿(Merton ,R. K. ,1938)提出,他认为失范是在人们用社会认为合法的手段不能实现自己的文化目标时发生的,而对于这种情形的一个共同反应,就是越轨行为(当触犯刑律时即为犯罪行为),即用不符合社会规范的手段来实现自己的文化目标。

文化传递理论文化传递理论认为越轨行为是一个人从其所生活的社会环境中习得的。

社会学家克利福特• 肖(Cli fford Shaw)和亨利•麦凯(Henry McK ay)研究发现,如果越轨行为在某一群体或社区中已经作为一种文化模式而存在,它就很可能被传播给新来者和年轻人。

二、关于大学生失范行为的案例案例1:学生在校园楼顶公开做爱中新网3月31日电,美国洛杉矶的南加州大学正在调查一件学生当众做爱的尴尬事。

据台湾《联合报》31日报道,26日,一对男女在该大学育学院12层大楼屋顶做爱,楼下广场正举行一场慈善义卖会,两人请数百人免费看了“活春宫”。

两人本科在屋顶的中央处做爱,这么一来,至少现场观众只剩下拍照并将他广为流传的摄影人了,但两人却挑了屋顶靠墙边缘快活,光天化日下请楼下所有人参观,吓坏校方。

案例2:女大学生宿舍内产下女婴,怀胎十月竟无人发现十八九岁,本是一个女孩子享受自己最美好时光的时候,但是今年刚上大二的她,却承受了同龄人难以承受的痛苦与压力,在一个大家都去上早课的清晨,她却躺在宿舍的公共厕所里,旁边就是她的女儿了。

她还是个孩子,她将如何面对这个事实?她的心里能经得起如此的打击吗?这值得我们深思。

案例3:内江师范学院的山顶球场有一个图书馆,里面的书籍不是缺页就是只一部分,好不容易找到一本看起来好一点的书,都已经是很缝了好几遍的了。

当代中国社会越轨问题的成因与解决途径——读默顿越轨理论的启示

当代中国社会越轨问题的成因与解决途径——读默顿越轨理论的启示

当代中国社会越轨问题的成因与解决途径——读默顿越轨理论的启示默顿越轨理论是社会学家罗伯特·默顿提出的一种解释社会越轨现象的理论。

根据这一理论,社会越轨可以被解释为个体与社会之间的关系紊乱,个体没有得到社会期望的认同和支持而产生的行为。

在当代中国社会中,社会越轨问题也很突出,具体包括青少年犯罪、家庭暴力、道德沦丧等现象。

造成这些问题的成因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1. 社会变革引发的价值观冲突:中国社会在经历快速的经济和社会变革过程中,传统观念和现代价值观之间产生了冲突。

这种冲突导致了一些人对传统规矩和道德失去了敬畏,导致越轨行为的出现。

2. 教育系统的问题:教育在塑造一个人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在中国的教育体制中,注重考试成绩和功利性,忽视了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

这种教育模式容易导致个体对于社会规则和道德准则的忽视,从而引发社会越轨行为。

解决当代中国社会越轨问题的途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1. 加强价值观教育:通过各级教育机构开展更加全面和多元化的教育活动,包括校园文化建设、道德教育、社会实践等,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法治意识。

2. 完善社会规则和法律制度:加强对社会规则和法律制度的宣传和教育,提高民众的法律意识和遵纪守法意识。

同时,要加强对越轨行为的打击和惩处,保证法律的权威和公正。

3. 增强社会的关怀和支持:建立更加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和公共服务系统,提供更多的社会帮助和支持给处于弱势地位的人群。

同时,要加强社会对于越轨个体的关怀和帮助,通过心理咨询、社会工作等方式,帮助个体重新融入社会。

解决当代中国社会越轨问题需要从教育、法律以及社会关怀等多个方面综合考虑,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建立一个和谐、公正、有序的社会环境。

我国社会转型期道德失范问题研究

我国社会转型期道德失范问题研究

我国社会转型期道德失范问题研究我国社会转型期道德失范问题研究近年来,我国经历了一系列深刻的社会转型,经济迅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速,科技进步和信息化让人们的生活更加便利。

然而,这样的快速发展和转型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其中之一就是道德失范问题的凸显。

道德失范是指在社会道德准则和规范体系的约束下,人们的行为偏离了道德底线,表现出自私、贪婪、不公等不良行为。

道德失范问题不仅在我国,也是许多转型期社会的困扰,但由于我国特殊的文化和社会背景,对其研究显得尤为重要和复杂。

首先,我国传统的道德体系在社会转型中面临巨大的冲击。

长期以来,我国强调家庭、社会和国家的利益高于个人利益,谦卑、勤劳、忍让等道德价值观被广泛灌输。

然而,社会转型导致了现代化的快速进程,价值观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市场经济的崛起和物质生活的改善,导致一部分人对于功利主义和个人价值观的过分强调。

这种悖离传统道德的趋势,使得道德失范问题得以滋生。

其次,社会转型背景下的道德失范问题也与个体心理和文化认同的转变有关。

在传统社会中,个体的文化认同通常是由家庭和社会的压力和规范来决定的。

然而,在社会转型时期,许多人的个体认同感受到了冲击和动摇。

特别是在繁忙的城市生活中,人们感到孤独、无助和紧张,失去了对于社会的认同感。

这种心理困境导致了人们对于道德规范的放松和偏离,进而引发了道德失范问题。

第三,社会转型期间,法律法规和道德观念之间的缺乏适应与协调,也是道德失范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

社会转型不仅仅关乎经济和生活方式的变革,也涉及到了社会关系和权力的重组。

在这个过程中,法律法规的缺失和不完善导致了道德规范的缺失。

一些人利用法律空白或漏洞寻求个人利益,或者以某种特权地位逃避法律的制约。

这种法律和道德之间的鸿沟使得道德失范问题愈发严重。

针对我国社会转型期道德失范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方面寻求解决之道。

首先,加强道德教育和引导。

传统的道德观念需要与现代社会的发展相结合,使得人们能够更好地认识到道德行为的价值和重要性。

论当前我国出版伦理的失范与规范

论当前我国出版伦理的失范与规范

论当前我国出版伦理的失范与规范汪曙华(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研究院北京100024)擅要:我国出版业在近年来的快速发展中存在行业伦理失范,出版伦理的失范具有多重成因。

当前应在借鉴国外经验和继承国内优良出版传统的基础上,建设有利于我国出版业健康发展的出版伦理规范体系。

关键调:出版伦理道德出版伦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版业展现了前所未有的辉煌,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我国出版企业积极参与市场竞争,努力开拓出版市场,在出版规模和效益上都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尤其是进入二十一世纪后,我国出版业产业化步伐加快,并逐步部署与实施体制改革,同时开始迈出“走出去”的步伐走向世界,我国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出版大国,目前已开始“向新闻出版强国迈进”的战略征途。

但我们也应该看到,近些年来在我国出版业快速发展的进程当中,也出现了一种较为严重的问题与不良趋向,即出版的内容产品的规模总量虽然可观,但文化价值高的创新精品少,精心打磨的高质量品种少,很多出版物编校质量不高,而内容平庸无益甚至低俗、庸俗、媚俗的出版物充斥市面,有的出版物甚至对社会有害。

对这些问题必须充分重视,并究其根源予以纠正。

一、我国出版伦理的失范及其成因究其缘由,出版物品质整体下滑的现象主要与不少出版企业和出版人过分重视增加品种、开拓市场和追逐经济利润,而忽视了出版传承文化的使命、文化担当和文化追求有关;事实上折射的是近年来普遍存在于出版行业内的出版价值观错位、行业道德淡化。

法国社会学者涂尔干认为,当社会变迁剧烈时,旧的规范往往不再适用,若新的规范还未建立起来,或者是某种规范功能发挥受到阻碍,或者是几种规范体系相互冲突,往往使人们失去了行为的规范和准则,从而导致社会失范。

111伦理道德失范,意味着在社会生活中,作为存在意义、生活规范的道德价值及其伦理原则体系或者缺失、或者缺少有效性,不能对社会生活和人们的个人生活发挥正常的调节和引导作用,从而表现为社会生活和个人生活的失控、失序和混乱。

第四章:社会失范与社会问题[24页]

第四章:社会失范与社会问题[24页]
为,是社会成员对其所属群体、社会或文化体系的行为模 式或社会期待的偏离。 • 2 社会失范与社会解组 • 社会解组,是指社会规范对社会成员的约束力减弱,社会 凝聚力降低,社会出现松散、离析的现象,但仍保持在原 有的社会制度结构、社会体系内的一种状态。 • 3 社会失范与犯罪
二、社会失范的理论
• (一)迪尔凯姆对社会失范的研究 • 迪尔凯姆在《社会分工论》和《自杀
二、社会规范的形式
• (一)习俗规范 • (二)道德规范 • (三)宗教规范 • (四)纪律规范 • (五)法律规范
法律规范与宗教规范
• 法律规范与宗教规范具有很多相似之处,但两者又具有各 自的特征,它们的区别主要在于:
• (1)产生的历史条件不同——宗教的产生远早于法律,法律 的产生是社会发展到更高阶段的产物。
• (2)产生方式不同; • (4)调整方式和实现的方式不同; • (5)形式不同——法律通过规定明确的权利和义务,宗教规
范则以强调人对神的服从义务为主。
三、社会规范的特征
• (一)标准性和复杂性 • (二)普遍性与差异性 • (三)历史性与恒常性 • (四)共有性与阶级性
四、社会规范的功能
• 首先,从社会的角度来看,社会规范具有整合、协调、维 护、延续和促进社会进步的功能。
第一节 社会规范
• 一、社会规范的内涵 • 二、社会规范的形式 • 三、社会规范的特征 • 四、社会规范的功能
一、社会规范的内涵
• 社会学视角的界定。 • 一是从强调社会规范对于维护社会秩序的积极意义出发,
把社会规范看做社会控制的手段,因而将社会规范界定为 占统治地位的各种社会标准,即制度性规范。 • 二是认为社会规范存在合理与否的区别,把非制度性规范 也纳入了研究范围,认为社会规范泛指人们社会行为的一 切准则。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4版)章节题库-社会控制(圣才出品)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4版)章节题库-社会控制(圣才出品)

第十八章社会控制一、填空题1.社会控制中的文化控制手段有、、、。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10年研)【答案】伦理道德;风俗习惯;信仰信念;社会舆论。

2.根据默顿的社会失范理论,越轨行为是和制度化手段之间矛盾的产物。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07年研)【答案】文化目标。

二、概念题1.社会控制(南京理工大学2010年研)答:社会控制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社会控制是指社会组织体系运用社会规范以及与之相应的手段和方式,对社会成员(包括社会个体、社会群体及社会组织)的社会行为及价值观念进行指导和约束,对各类社会关系进行调节和制约的过程。

狭义的社会控制是指对社会越轨者施以社会惩罚和重新教育的过程。

2.社会控制的刚度(吉林大学2005年研)答:社会控制的刚度是指越轨行为受到社会制裁的可能性大小以及制裁强度的高低。

刚度越大,表明越轨行为受到制裁的可能性越大,受到的制裁越严厉;反之,表明制裁的可能性越小,受到的制裁越轻微。

刚度是由社会控制实施过程的状况决定的,越是严格依据社会规范对越轨行为实施制裁,控制刚度越高。

3.社会控制的度(吉林大学2003年研)答:社会控制的度,是指社会规范对社会行为限制的程度。

①社会控制度的三个维度:控制力度、控制刚度、控制网络致密度②三者关系:力度、刚度、致密度既是社会控制度的三个维度,同时三者之间也应该有一个协调、耦合的关系。

其中,力度和致密度是由社会预先规定的,刚度则是由社会控制实施过程的状况决定的。

③考察社会控制是否适度的三个角度:历史的角度、社会稳定的角度、社会成员自由程度的角度④适度社会控制的意义考察社会控制是否适度的三个标准(或称三个角度),其中第一个标准是定性标准,后两个标准是定量标准,可以建立一组社会指标体系,定量衡量社会稳定性和社会成员的自由程度,以判断社会控制是否适度。

只有当社会控制的力度、刚度和控制网络的致密度都符合这三个标准时,整个控制体系才是适度的社会控制。

4.越轨行为(中财2012年研;中山大学2007年研)答:社会越轨又称越轨行为、离轨行为或偏离行为,是指社会成员,包括社会个体、社会群体和社会组织,偏离或违反现存的占主导地位的社会规范的行为。

失范理论

失范理论

• “为什么越轨行为的频率因社会结构的不同 而不同,为什么越轨行为在不同的社会结 构中具有不同的形态和模式。同以前一样, 我们今天对社会结构通过何种过程而产生 这样的环境,即使得对社会规则的侵犯构 成一种‘正常’的(也就是预料中的)反 应,仍然知之甚少。本章(文)试图澄清 这一问题。”
• “实际上,我的主要假设就是:从社会学的 角度来说,异常行为可以被看成是由文化 确定的目的和由社会结构提供的实现这种 意愿的途径之间所存在的分离状态”。 • ——默顿
• 文化目标与制度化手段的类型学:
• 类型1:文化目标和制度性手段是高度整合 在一起。社会成员皆以该文化目标为目标, 且制度性手段对于所有社会成员的开放程 度都是一样的。 • 这样的社会是一个正常社会,或者说与失 范无关的社会。而这一社会中所有成员的 反应行为就都应该是服从行为。
• 如果文化目标和制度性手段是分离的, 会 产生类型2、3: • 类型2:只关注实现文化目标,制度性的手 段完全是处于技术上的考虑,而没有任何 规则的约束。 这种社会遵循的是“丛林法 则” ,典型的失范社会,与之相应的行为 模式,就是“创新行为”。 • 类型3:只有制度性规则但是却没有文化目 标 。这是另一种失范社会,与之相应的行 为模式,就是“仪式主义”。
• “我们的社会结构竟然发生了如此深刻的变 化。……与这种社会类型相适应的道德逐 渐丧失了自己的影响力,而新的道德还没 有迅速的成长起来,我们的意识最终留下 了一片空白,我们的信仰也陷入了混乱的 状态。……我们应该制止这种失范状态”。 • ——涂尔干,《社会劳动分 工论》,第366页
• 社会结构与文化结构中,有两个要素具有 直接的重要性。 • 第一个是由文化所限定的目标,即文化目 标。 • 第二个是规定实现这些目标的方式,即制 度性规范。

浅析社会学失范理论对我国社会转型期的启示

浅析社会学失范理论对我国社会转型期的启示

浅析社会学失范理论对我国社会转型期的启示燕丽丽作者投稿2011-03-24摘要: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各种体制与结构必然出现变动,社会失范行为容易产生。

本文初步探讨了社会学意义上的失范行为(社会越轨行为)和社会控制的含义、类型和功能,分析了社会学家迪尔凯姆和默顿的社会失范理论,并探讨二者的理论与我国转型期的内在联系,针对我国转型期出现的社会失范行为提出了几点建设性措施,即:加强文化软实力建设;促进社会秩序理性化;转变思维方式等。

关键词:失范行为越轨行为社会转型文化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们在社会各个领域都取得了巨大成就。

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正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这些转变使社会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同时也出现了许多问题和矛盾,如道德观、文化观和价值观的转向,犯罪行为和腐败行为、城乡二元结构问题、能源资源危机、环境危机等,这些问题暂且不论其性质如何以及对于未来我国社会的发展究竟是利与弊,它们都属社会失范行为,亦即社会越轨行为。

如何解决已出现的社会失范行为,是当下值得我们予以慎重考量的。

一、社会学失范理论失范行为在某种意义上亦可称为越轨行为。

我们所指的失范行为在宏观层面上意旨社会规范自身的混乱直接导致具体的个人失范或越轨行为的发生;微观层面上指社会群体或个人破坏、违反现有社会秩序的行为。

根据越轨程度不同,可把越轨行为划分为四种类型,分别是违俗行为、违德行为、违规行为、违法行为。

四种行为中,违法行为是社会越轨行为最严重、最高级的行为,是社会成员所不认同的。

如何界定越轨的社会功能要看越轨的对象,有的越轨行为可以动摇社会道德规范,破坏社会常规制度,解构社会基础;有的越轨行为可能有利于澄清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变迁。

但在当代历史发展背景下,特别是结合我国社会发展状况,这里我们主要讨论社会失范行为的负功能。

我们认为社会越轨行为是社会规范是否良性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现有的社会规范是否符合时代发展是维护社会稳定的重中之重。

大学生失范行为

大学生失范行为

第一,社会转型期社会失范是大学生行为失范的诱因人是社会的人,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大学生作为特殊社会群体之一,其行为方式当然离不开社会的影响。

“失范”(anomie)是由法国社会学家E ·涂尔干最早提出的,其字面意思是“缺少规范”,所指的主要是个人的欲望和行为的调节缺少规范、制度化差而丧失整合的混乱无序的社会状态。

20 世纪30 年代美国的社会学家R·K·默顿进一步发展了失范理论,把“失范”看成是“规范的缺席”,即人们对现存的社会规范缺乏广泛的认同,从而使社会规范丧失了控制人们行为的权威和效力。

当今中国社会正处于一个急剧变化的社会转型期,从经济领域来讲,中国正在逐步完成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从政治领域来讲,我国社会正逐步由传统的伦理型社会向法理型社会转变。

传统的道德观念、价值观念受到冲击,社会和学校教育舆论导向所倡导的主旋律与社会上某些不合理甚至腐败现象及与此相关形成的各种潜规则和不正之风之间,形成巨大反差。

第二,高等教育大众化,大学生整体素质下滑,是造成大学生行为失范的现实因素我国高等教育的高速发展,办学规模的快速扩张,是在没有充分准备的情况下实现的。

许多高等学校不仅在师资、图书资料、教学设施等基本条件方面准备不足,在办学理念、制度、机制上更缺乏准备。

反映在教学质量上,就是一些大学对扩招后如何保证培养质量并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甚至有些大学提出,要适应大众化教育的实际,调整教育培养方案,在降低大学入门门槛的同时,降低出门的门槛。

大幅度扩招使同一所学校中生源质量参差不齐的状况加剧,目前的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难以适应不同学生的要求。

学生不爱学习,放任自流,庸碌懒散的现象十分普遍。

人们对高等学校教育质量的质疑也越来越尖锐,纷纷批评大学毕业生在高等学校没有学会做人,缺乏社会责任感,不会合作,缺少强烈的学习愿望、学习动机和继续学习的能力。

失范的社会学名词解释

失范的社会学名词解释

失范的社会学名词解释在社会学领域中,失范是一个常用的概念,用来描述个体或群体行为超出规范或价值观范围的现象。

它包含了社会规范和价值观的破坏、背离或无视。

1. 失范的定义和范围失范是指在特定社会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行为超出了正常可接受的社会规范和价值观。

这种行为可以涉及个体的道德标准、社会习俗、法律法规以及其他公认的行为准则。

失范的范围非常广泛,可以涉及个人层面的道德犯罪行为,也可以涉及群体层面的社会动乱和组织失败。

2. 失范的原因和影响失范行为的原因和影响是多元化的。

在个体层面,一些人可能由于个人价值观的失衡、道德沦丧或心理问题而产生失范行为。

在群体层面,社会不平等、文化冲突、经济困难和政治动荡等因素也可能导致失范现象的出现。

失范行为对个体和社会都带来了一系列的负面影响,包括犯罪率提高、社会道德沦丧、社会组织崩溃等。

3. 失范的分类失范行为可以根据行为类型和影响范围进行分类。

根据行为类型,失范可以分为道德失范、法律失范和社会失范。

道德失范指的是行为与道德标准不符,如欺骗、不诚实等行为。

法律失范指的是行为违反了法律法规,如盗窃、杀人等行为。

社会失范则指的是违背社会习俗和规范的行为,如社会动荡、腐败等。

根据影响范围,失范可以分为个体失范和群体失范,在个体失范中,行为仅限于个人范围,而群体失范则涉及到整个社会群体。

4. 失范的应对和改善失范行为对社会稳定和健康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因此应采取措施应对和改善失范现象。

一方面,要通过加强法律法规和监管机制来遏制和惩治失范行为。

另一方面,社会应该加强道德教育和价值观引导,提高人们对社会规范的认同和遵守。

同时,改善失范问题还需要关注社会不平等和经济发展等结构性因素,并进行针对性的政策调整和改革。

5. 失范的挑战和展望失范问题在当代社会面临着许多挑战,如数字化时代的道德失范问题、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冲突和社会动荡等。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革,失范问题的范围和形式也在不断扩大和变化。

《社会学概论》期末考试复习资料-201911(1)

《社会学概论》期末考试复习资料-201911(1)



考 44. 介于农村社区和城市社区之间的中间形态是()。参考答案:集镇社区
45. 李某原是某机械厂厂长,后调到同级的公司当经理,李某完成的社会流动是()。参考答案:水平流动

守1

资 46. 邻里群体的结成是以()为基础的参考答案:地缘
47. 马克思主义者认为,社会的本质是()参考答案:社会关系的总和

料 《社会学概论》期末考试参考资料
习 资 一、单项选择题
1. ()被认为是对工业社会中大型而复杂的组织进行行政管理的最有效手段。参考答案:科层制
复 习 2. ()反映了人们最简单、最基本的社会关系。参考答案:首属群体 3. ()是构成社会群体和社会组织的基本单位。参考答案:社会角色
4. ()是最权威、最严厉、最有效的社会控制手段。参考答案:法律


参 24. 初级群体的概念最早是由()提出的参考答案:库利
25. 从广义上说,人的社会化主要指的是()参考答案:终生社会化 26. 当代社会分层的首要标准是()参考答案:职业
时 27. 当收入不足以支持人的基本生存所需要的营养时,即是()参考答案:绝对贫困
28. 当一个人具备了充当某种角色的条件,并按照这一角色所要求的行为规范去活动时就是()参考答案:社会角色的扮演
56. 人们日常生活中接触最多的群体是()。参考答案:初级群体
认 57. 人们正常参与社会生活的重要基础是(参考答案:完善自我观念)。
58. 认为越轨行为是由个人内在的过程引起的学者是()参考答案:弗洛伊德 59. 日本的茶道是一个著名的(参考答案:文化特质丛)。
复 真
, 60. 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是(参考答案:传递社会文化)。

从实践哲学的视域看当前道德失范现象

从实践哲学的视域看当前道德失范现象

从实践哲学的视域看当前道德失范现象随着我国社会的转型和社会生活的巨大变迁,社会出现了大量道德失范的现象。

笔者认为不应该像道德博弈论、道德爬坡论或滑坡论那样,简单地对此评析,而应该从实践哲学的角度、从人的超越性上加以审视。

一、道德的产生及形成道德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向善的行为方式。

在中国古代,“道”原意指道路,后来引申为原则、规范、规律、道理;“德”原意指“目不斜视”,后来引申为端正的思想和品行是事物原本具有的(不加修饰的)属性。

将“德”用在人伦关系上,就是指人的本性、品德。

所以,在古代道德是指做人、治国应该坚守的规范、品质和应该达到的精神境界。

在当代,道德在一般意义上是指“由一定的社会经济关系决定的,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人们的内心信念来维系的,表现为善恶对立的心理意识、原则规范和行为活动的总和”。

它是以“善”、“恶”为基本评价词的内化规范。

所以,道德必须内化为良心才能真正发挥作用。

道德不是从来就有的,它是社会关系的产物。

在原始社会早期,人们在共同的生产和生活过程当中,自然会发生一些人和人、人和部落以及部落和部落之间的矛盾和利益冲突。

比如人与人之间争抢食物,部落之间争抢地盘。

为了解决这些矛盾冲突,必须要有一些行为规范。

这为道德的产生提供了一个客观的条件。

从主观上来看,长期的劳动使人逐渐产生了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的出现,一方面使人意识到自我及自我的利益与其它社会成员是不同的。

当个人的利益与他人或集体的利益产生冲突时,人们就迫切要求以一种行为规范来调解这些矛盾,保护个人利益。

另一方面,自我意识的产生会使人意识到:“我”是从芸芸众生中超拨出来的高级动物,“我”不应该像其它动物一样,行为野蛮粗俗、生活混乱无序,“我”的行为应该是高雅的、有序的、正当的,否则“我”就和其它动物没有区别。

这种意识实际上是人对自我存在的意义和价值的思考,它使人自觉得规定自己应该做哪些事情,不应该做哪些事情,从而在人的内心中就形成了应然层面的道德感。

当前我国社会失范的类型分析

当前我国社会失范的类型分析

当前我国社会失范的类型分析“失范”(anomie)是由法国社会学家e·涂尔干最早提出的,其字面上的意思是“缺少规范”,但涂尔干所指的主要是一种对个人的欲望和行为的调节缺少规范、制度化程度差而丧失整合的混乱无序的社会状态。

他认为失范是病态的,是外在的和约束性的道德控制的离散。

20世纪30年代美国社会学家r·k·默顿进一步发展了失范理论,他把失范看成是“规范的缺席”,即人们对现存的社会规范缺乏广泛的认同,从而使社会规范丧失了控制人们行为的权威和效力。

他认为,社会失范是文化目标与制度化手段的不平衡。

简而言之,当人们能够用社会所肯定的手段以达到社会所认可求的目标时,它们是平衡的。

这时社会成员的行为是遵从行为。

反之,由于社会化教育缺乏,人们不知道社会所肯定的目标是什么,或者有些人群对这种目标不感兴趣,或者人们不重视达到这种目的所应该遵循的手段,这时社会规范的目标与社会所认可的手段发生不平衡,人们就容易发生越轨行为,其形式主要有:创新、形式主义和造反等。

可以说,涂尔干对失范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社会结构层面,默顿的失范研究则是从社会结构失范来研究个体行为失范。

笔者在这篇论文中要分析的便是在社会结构层面上的失范,即社会失范。

当前我国社会失范的分类及主要现状“社会失范”,是对社会的这样一种状态的表述:社会的规范丧失了或者陷于混乱,社会中人们的行为失去了标准,整个社会失去了控制,呈现出无序化局面。

社会失范是指由于社会规范缺乏完整、明确和自治的特征而导致社会的不正常状况或曰社会病态。

关于失范与越轨的关系,一直以来都是众说纷纭。

笔者以为,社会失范与越轨虽然都是对于社会规范的背离或违背,但并不是同一个概念。

一种现象属于社会失范,但未必就是越轨。

而任何越轨都是一定的社会失范。

即社会失范现象包含越轨现象和虽未越轨但通常被看成是反社会的或不道德的现象。

可以说,越轨现象是严重的社会失范。

本文所要研究的社会失范包括了越轨,是社会成员面对社会规范而难以遵从或遵从的成本大于收益或违反规范的行为会带来更大的收益时,发生了违反社会规范甚至法律、法规等的行为而导致的社会现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如何处理与民众的关系
美军认为,在进行反叛乱作战时,必然要面临同大量平民密
切交往的问题,与这些平民交往的效果,将直接影响到反叛乱作
战的实施和效果。

反叛乱作战胜负的标准就是民众对政府的认
同感。

只有有效保护平民安全,恢复基本生活、建立有效地安全
保障机制,才能最大限度赢得人民支持,孤立反叛分子。

当然这
其中可能更多涉及非军事行动。

4.网络战
该条令对于如何应对信息时代叛乱分子提出了建议,认为现
代的叛乱分子懂得使用因特网来发布招募和转移信息。

为此,不
能将反叛乱作战理论仅仅局限于军事行动上,新型的网络战同样
有着很重要的意义。

在现行的国际机制下,叛乱分子取得传统大规模杀伤性武器
可能性虽然有所提高,但是总体仍在可控范围。

但是对于一些破
坏信息资源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如恶性计算机病毒、卫星信
号干扰器材等,叛乱分子得到,还是比较容易的,特别时计算机病
毒和恶意程序。

因此,美军对于与反叛乱有关的网络战的重视程度也是比较
高的。

四、对我军的启示
如何更好地应对今后可能发生地类似事件,美军的反叛乱作
战给予我们很多值得借鉴和学习的地方。

反叛乱作战的历史十分悠久,可以说自从有了对于原始社会
族群权利的争夺,就已经开始了。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形式和手
段都在不断变化和发展,如何更为有效地维护政权稳定,打击叛乱
势力,无论是美国,还是我国,都有很多问题值得深入研究和探讨。

注释:
宫旭平,董鸿宾.简析美军新版《反叛乱》条令.外国军事学术.2007(7)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美军的反叛乱作战主要是指在国外进行的,即在美国领土之外
的别国进行作战。

对我军而言,主要是维护我国自身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坚决打击境内叛
乱势力,
维护国家统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