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茶曲.龙骁来
明代民歌中的茶与民俗

明代民歌中的茶与民俗*蔡定益摘要:民歌与民俗有密切关系。
明代民歌反映,茶在当时已是和饭、酒同等重要的饮食,常茶饭或茶酒并称;茶与礼仪发生密切关系,以茶表敬意;茶与情爱产生紧密联系,男女共饮茶一般是情感的交流,女子向男子送茶更是爱的表示,明代民歌常用茶来作为情爱的比喻;茶是婚姻的符号;明代的茶区流传一种特殊类别的民歌,即采茶歌,采茶歌对茶区民俗有一定反映。
利用明代民歌中有关茶的资料来研读明代历史有其特殊意义,因为这些材料更真实地呈现了民间社会的风貌。
关键词:明代;民歌;茶;民俗明代民歌被称为“我明一绝”,明末人陈弘绪《寒夜录》中曾引卓珂月的一段话:“我明诗让唐,词让宋,曲让元,庶几《吴歌》、《挂枝儿》、《罗江怨》、《打枣杆》、《银纽丝》之类,为我明一绝耳。
”【1】(第6页)这些明代民歌中有大量涉及茶的内容,本文以民歌中的茶为视角论述明代社会的风俗。
一、明代民歌中的茶与饮食早在唐代,饮茶已经普及,到明代更成为日常饮食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在明代民歌中多有反映。
如《续罗江怨》中一个妓女抱怨:“妾命薄,泪满腮,……朝早起离了妆台,系红裙站立花街,茶盐柴米都是奴身待。
”【2】(第68页)“茶盐柴米”指的是日常的饮食生活,其实还有一种更完整的说法是“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这种说法起源于宋代。
又如《镬子》:“过日子你搭多烧子介一把了烧子个饭滞。
……咦要我支持拜节个茶汤茶水。
……咦要来我身上煎介个煎饼。
”【3】(卷九,第416页)镬子即锅子,这首民歌反映锅子的主要功能就是烧茶做饭。
在明代民歌中,不但日常的饮食,外出游玩饮茶以助兴往往也是必不可少的。
如《吴歌》:“北来南去几时休,争利争名各有头。
只有我里官人爱山水,谢琴裹茗上扁舟。
”【2】(第389页)又如《山歌》:“外六桥了里六桥,千株杨柳万株桃。
湖船尽摆子游春酒,客人半载子女多娇。
……寻新茶直上龙井,要好水更到虎跑。
”【2】(第390页)女子得相思病不思饮食在明代民歌中常被形容为茶水不沾。
采茶灯

民歌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和劳动生产过程中 为了抒发感情而创造的,它经过一代代的口头相 传,不断加工完善而形成。
民歌的体裁
小调
山歌
劳动号子
泥土的歌—— 小调《采茶灯》
今天我们将通过学习福建地区的民歌 《采茶灯》,来了解民歌的体裁—— 小调。
采茶灯
采茶灯又称采茶扑蝶,是一首结合说、唱、舞一 体的小调,出自福建龙岩。据考证,明、清时期, “采茶灯”曲调由汉族人带入客家地区。迄今已 有二百七十多年的历史,是福建非物质文化遗产。
小调:小调是民歌的一种 体裁,是流行于城镇,里 巷的民间歌曲,在艺术上 有较多的加工。其音乐结 构大多方正均衡,节奏规 整,曲调细腻婉柔。
采茶灯
欣赏:由福建民歌——《采茶灯》改编的钢琴曲,《采茶扑蝶》。 (片段)
采茶扑蝶
《采茶灯》的情绪特点 《采茶灯》的音乐特点 《采茶灯》的曲体特点
听一听,想一想
你听到音乐有怎样的感受?歌曲又 给你展现了怎样的场景
采茶灯的情绪特点
1、音乐的气氛是怎样的?速度是怎样的?
欢欣的,稍快的。
2、歌词描写了什么内容?
正月里,茶女们点着红灯唱歌跳舞的场景。
3、歌曲表达了怎样的情绪
歌颂共产党领导人民推翻了旧社会,给茶农带来幸福生 活。表达了茶女翻身做主人后,对共产党的务必热爱和感激 之情
听一听,想一想
看谱欣赏音乐,看看音乐有怎样的特点 (相同点和不同点)、旋律又是怎样的?
唱一唱
65 65
同头异尾
65 65
采茶灯的音乐特点:
1、采茶灯的节奏,旋律是怎样的?
旋律平稳方整,委婉 抒 情。 2、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同 头异尾的写作手法。(乐 句前半段保持不变,后半段 进行变化)
小调
采茶歌曲最经典十首

采茶歌曲最经典十首稿子一嘿,朋友们!今天咱们来聊聊采茶歌曲里最经典的十首。
先来说说《采茶扑蝶》,那欢快的旋律一响起,就好像能看到茶园里姑娘小伙儿们忙碌又开心的身影。
这歌呀,节奏活泼,听着就让人心情超好。
还有《请茶歌》,那亲切的歌词,满满的都是热情。
“同志哥,请喝一杯茶呀”,感觉就像有人在你面前,真诚地邀请你品尝那清香的茶水。
《茶歌》也不能少!它旋律优美,把采茶的情景描绘得栩栩如生,仿佛能闻到那鲜嫩茶叶的香气。
《挑担茶叶上北京》也是经典中的经典。
歌里充满了对首都的向往和对劳动成果的自豪,听着就觉得特别带劲。
《古丈茶歌》带着浓浓的地方特色,唱出了古丈茶叶的独特魅力,让人一下子就记住了。
《月光下的采茶女》呢,旋律轻柔,就像夜晚的微风轻轻吹过茶园,采茶女们在月光下辛勤劳作,画面美极了。
《茶山情歌》也是超好听的一首,那甜蜜的味道,就像新采的茶叶一样清新。
《采茶香》更是别有一番风味,把采茶的乐趣展现得淋漓尽致。
《龙井茶香》听着就让人仿佛置身于龙井茶园之中,感受着那一份宁静和美好。
一首《茶乡茶香》,把对家乡茶叶的热爱都唱进了歌里,让人心里暖暖的。
这十首采茶歌曲,每一首都有它独特的魅力,是不是让你也陶醉在那茶香四溢的世界里啦?稿子二亲爱的小伙伴们,咱们今天来唠唠采茶歌曲里最经典的十首哟!《采茶谣》那可是相当经典啦!一哼起这调调,眼前就出现漫山遍野的茶园,那景色美哟!《茶香中国》也很棒呀,唱出了咱们中国茶叶的博大精深,让人不禁为咱们的茶文化感到骄傲。
《江西是个好地方》里提到的采茶情景,特别有生活气息,仿佛能看到老乡们在茶园里忙碌的样子。
《采春茶》的旋律轻快,听着就想跟着节奏一起动起来,去采那春天里最新鲜的茶叶。
《茶妹子》这首歌把采茶妹子的俏皮可爱展现得活灵活现,真让人喜欢。
《茶山上的小阿妹》那甜美的歌声,就像一杯甜甜的茶,让人回味无穷。
《茶乡春早》一听名字就知道,歌里充满了春天的气息,还有那早早起来采茶的人们的期待。
采茶舞曲

音乐的情绪如何? 有什么特点?
《采茶舞曲》揉进了越剧唱腔的音调, 流畅而柔美,富有浓郁的江南特色。
感受越剧唱腔的音调
学唱一小段
《采茶舞曲》的前四句歌词(第1—16小节), 旨在赞美江南秀美的景色及茶乡西湖的新 气象。这一部分的音乐优美婉转,细腻中 带有轻巧的色彩。歌曲后面的六句歌词(第 17—36小节)先是表现采茶姑娘的劳动景象, 而后则表现采茶姑娘的心情。因此,从音 乐上看,先用跳动活泼、明快清新的旋律 来表现劳动的景象。它的句幅较小,而动 作感很强。随后,将句幅拉宽、音调上扬, 突出地展示出采茶姑娘的兴奋、幸福心情。
江南水乡
美丽的西湖
溪水清清溪水长, 溪水两岸好呀么好风光。 哥哥呀,你上畈下畈勤插秧。 姐妹们,东山西山采茶忙。 插秧插得喜洋洋, 采茶采得心花放。 你追我赶不怕累, 敢与老天争春光,争呀么争春光。 溪水清清溪水长, 溪水两岸采呀么采茶忙。 姐姐呀,你采茶好比凤点头, 妹妹呀,你摘青好比鱼跃网。 一行一行又一行, 摘下的青叶往篓里装。 千篓百篓堆成山, 篓篓嫩芽发清香。 多快好省来采茶, 好换机器好换钢,好呀么好换钢。
又 是 水 乡 一 景
《采茶舞曲》作于1958年春。
这首歌原为越剧现代戏《雨前曲》的主 题歌。后来,根据这首歌又创作了歌舞 曲《采《采茶舞曲》揉进 了越剧唱腔的音调,流 畅而柔美,富有浓郁的 江南特色。歌曲前段旨 在赞美江南秀美的景色 及茶乡西湖的新气象。 这一部分的音乐优美婉 转,细腻中带有轻巧的 色彩。 歌曲后面先是表现采茶姑娘的劳 动景象,而后则表现采茶姑娘的心情。 随后展示出采茶姑娘的兴奋、幸福心 情。
古筝考级一级乐曲《采茶歌》福建民歌

古筝考级一级乐曲《采茶歌》福建民歌
《采茶歌》是湖北省、江西省赣南山区盛行的地方民曲。
其演唱形式比较简单,先是一人干唱,无伴奏,后来发展成为以竹击节,一唱众和的“十二月采茶歌”的联唱形式。
社会在变,乡村在变,茶农韵唱采茶歌的传统没有变。
如今,她们的山歌赋于新内容:“口唱山歌心里甜,歌声阵阵润心间;三农政策惠万民,小康生活年胜年。
”
创作背景
明万历年间已有民间进入豪绅官吏府第演唱(见石城县崖岭熊氏六修宗谱《熊体甫先生传》)。
明中叶以后,“十二月采茶歌”联唱在赣南民间灯彩及其他艺术形式的影响下,进一步发展成有纸扎茶篮,扇子,手帕等道具,边唱边舞的采茶灯,又叫“茶篮灯”(见明末诸生屈大均的《广东新语》和清康熙年间吴震方的《岭南杂记》)。
流行于江西﹑湖南﹑湖北﹑广西﹑安徽、福建等地的民间曲调,由民间艺术家所创作的《采茶歌》具有地方特色。
有些地区后来发展成“采茶戏”。
歌词内容
版本一。
关于茶的山歌(上茶山歌曲)

关于茶的山歌(上茶山歌曲)1. 关于茶的山歌茶乡竹村坐落在杭州市郊的青龙山脚下。
它三面环山,一面靠水。
每当春暖花开时节,山间那蜿蜒曲折的溪水便潺潺地流入村前的青龙河中。
村后,漫山遍野郁郁葱葱,苍翠欲滴。
那高大挺拔的是青竹,那纤巧细嫩的是茶树,相互掩映,(编织组合)成翡翠的绿衫。
|| 春天,茶农家家户户起早贪黑地摘春茶。
姑娘们身背茶篓,迎着朝霞,踏着晨露,穿梭般地巡回在茶树旁。
她们那灵巧的双手不停地上下飞舞:时而如小鸡啄米,时而如彩蝶翩跹,里面又如钢琴家娴熟地演奏贝多芬的《田园交响曲》。
一大捧一大捧鲜嫩的茶叶装进了背篓。
她们那五彩的衣裳(映衬点缀)着明丽柔和的绿色海洋,引得那小蜜蜂看花了眼,忙着追逐那不断晃动着的花朵儿。
太阳升上发头顶,露珠不知什么时候悄悄地隐没了身子。
背篓快满了,只听见此起彼伏的山歌在山坡(回荡飞舞)。
小鸟争先恐后,像开赛歌会似的在枝头叽叽喳喳。
空气中(散发弥漫)着早茶的清香,沁人心脾,使人陶醉。
落日的余晖映红了天空,小鸟归巢了,晚霞也回家了。
村里家家户户的烟囱冒出缕缕青烟。
崎岖的山路上晃动着姑娘们的衣衫,小扁担吱嘎吱嘎地响着,把一担担冒尖的新茶挑下山来,焙制成驰名中外的龙井。
||每当我品尝这甘醇晶莹的碧茶时,心中便涌起阵阵乡思……||2. 上茶山歌曲《下一站茶山刘》是房东的猫和安来宁演唱的一首歌曲,由少年佩/红鼻子小黑/李纤橙作词,少年佩作曲,发行于2017年06月25日,收录于专辑《拾贰》中。
房东的猫曾是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学生,《下一站茶山刘》正是以她在武汉上大学为背景写的歌曲。
曲调悠扬,词也真切。
引起无数大学生的共鸣。
甚至更精准地触动了武汉的大学生的记忆。
比如538公交车,宿舍楼下不吃火腿的流浪猫,备考考试周和八个字的校训。
青春太好,然而短暂,所以动人。
3. 什么山茶歌歌曲《山茶花》是日本作曲家远藤实的作品。
《山茶花》是一首由邓丽君演唱的歌曲。
庄奴作词,远藤实作曲。
曲风舒缓闲适、从容恬静。
黄梅戏起源--采茶调

怀抱琵琶三弦子呃 轻轻弹过雁门关 三是三弦子呃 雁是雁门关 两泪汪汪望呃家乡啊 四月采茶难又难 姐在园中插早秧 扯得秧来茶又老 采得茶来秧又黄 茶是茶又老呃 秧是秧又黄 采茶姑姑两呃两头忙啊 五月采茶是端阳 舟下水闹长喽江 两边坐的是划船手喂 中间又坐打鼓郎 划是划船手喂 打是打鼓郎 悼念屈原在汨呃罗江啊
正月采茶是新年 姐妹双双进茶哟园 十指尖尖把茶采 采起细茶转家哟园 把是把茶采也呃 转是转家园 采茶辛苦吃也吃茶甜 二月采茶是春喽分 姐在房中乡手巾 两边绣的茶花朵呃 中间又绣采茶哟人 茶是茶花朵呃 采是采茶人 采茶姑娘手喂手巧灵 三月采茶三月哟三 昭君娘娘和北番 怀抱琵琶三弦子呃 轻轻弹过雁门关 昭君娘娘和北番
活中的劳动动作中提炼模仿一些简单的舞蹈动作,但就是这些写实性的舞蹈,才更易理解, 更符合广阔群众的欣赏口味。
(三)反映在音乐上
黄梅戏在刚刚开展成整本戏时,其音乐就是流行于南方的“采茶灯〞,和北方的“花鼓灯〞 相结合,这里的采茶灯就是以采茶调为原型,他是容纳了描写茶山风情及茶民生活的民谣、 民间歌舞,并加以整合,在灯会中表演,在黄梅戏传统小戏?采茶记?中还有采茶、盘茶、贩茶 等段落。由于记谱法的不健全,黄梅戏的音乐多以口传心授的方式传承,但在传承的过程中 又杂糅了南腔北调,如:凤阳花鼓的节奏,越剧、评剧的唱腔,梆子腔和西北音调等,再加上 安庆地区方言特有的音乐节奏和腔调,形成了自己的特点,由于它处于不断改进,不断变化 开展之中,在现存的黄梅戏音乐中已经很难发现“采茶灯〞的影子了。但是再黄梅戏的一 些唱腔中还依稀能发现采茶调留下的蛛丝马迹。黄梅戏的唱腔主要有三种:主腔(板腔 体),花腔(曲牌体),三 腔(两种兼有),其中的花腔属曲牌体,从民歌中来,是由各种民歌 曲调连 接而成,采茶调在开展成为黄梅戏以前,已经积累了百余首小曲杂调的花腔体系,当然在走 上舞台时,花腔小调已更多的具备了戏剧音乐的特点,但仍有采茶调的很多特征:调式色彩 明朗丰富;节奏具有民间舞蹈的特征;唱词中大篇幅采用衬字、衬词。采茶调中使用衬 字衬词的情况比起其他民歌都要频繁的多,如采 茶歌中的?汲水调?,表达实际意义的词只有 “走出门来抬头看,三条大路毒中间,奴家的小情哥’’这二十字,但加上衬词以后,就成了 “走出门来咦么郎当,抬头看呀么郎当,三条大路嗨还咦儿呵嗨嗨呀儿呵走中间,咦么郎当, 郎的郎当,唆儿来,唆儿来,唆儿来,嗨嗨咦嗨呵,唆儿来,唆儿来,奴家的小情哥。〞而黄梅戏就 直接继承了这一特点,比方?打猪草?,?夫妻观灯?等很多剧目都大量运用了衬字、衬词。衬 字、衬词的运用更能渲染气氛,增加趣味感,点染观众和演员的情绪。黄梅采茶调在特定的 环境下,产生、开展,又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中流入安徽,最终开展成为一个全新的剧种―― 黄梅戏。采茶调在内容、形式及审美心理上都给了黄梅戏以决定性的影响。但黄梅戏是 开放性的,它将一边承袭着中华民族的灿烂文明,延展着东方艺术的审美情感;一边窥视着 世纪的曙光,放射出新文化的迷人风采。
赣南采茶戏

赣南采茶戏赣南采茶戏是江西南疆的代表剧种,流播于赣南、粤东、粤北、桂南一带的客家话和赣州话的广大地区。
源流:明代中叶,赣南茶歌很盛,深得士庶喜爱。
明万历年间( 1573-1620) 插秧采茶歌进入豪绅官宦的宴席聚会上,常由家童演唱,主人击竹附和,一时成为风尚。
明末清初,在民间衍化为茶篮灯。
初为两旦一丑,手提花篮扇子,翩翩对舞,唱着[十二采茶]曲调,多演出于茶山开市季节,名为《小摘茶》。
后来,增加了两个茶女,一个茶娘,表演梳妆、挑帘、发灯、出门、上山、摘茶、摆字等内容,俗呼“灯戏”。
每至新春元宵,各村坊以姓氏为单位,组织班社,受邀于邻村外乡,纷纷延至宗祠庙堂演出,并赠以红包相酬,待为宾客。
清嘉庆时期( 1796-1820),受当地戏曲东河戏影响,又添加了茶商朝奉一角,扩大了朝奉别妻,途中落店,闹五更,看茶赞山、报茶名、尝茶议价,送茶下山,运茶回程等情节和13 个剧中人物,形成了一个大戏,名曰《九龙山摘茶》,以丝弦唢呐伴奏,但始终保持茶篮灯旧形式,其班称灯班,其戏称正本,正本者,正统之谓也。
与此同时,又有一种花鼓灯,遍行乡间,约有三种类型:即耘田花鼓、灶背花鼓和大堂花鼓。
耘田花鼓,扮花鼓公婆二人,或一公二婆,以锣鼓宫灯引路,夹以龙灯、马灯、茶灯,沿门歌唱,连唱[开门歌]、[进门歌]、[出门歌]等祝赞曲词。
其后表演走马灯、九条河、板凳龙等一套两旦一丑的小戏。
灶背花鼓走村过户,杂唱一些零星小曲,取乐于人。
大堂花鼓,出自古典戏曲中打花鼓之一折,更具故事艺术性。
三种花鼓,统称花灯,深受群众欢迎。
明清两代,赣南地区农业商品交流极为繁荣,至清乾隆时,墟市大增,全区多达三百二十五个,平均每隔五公里便有一个墟场,据《于都县志》记载:每逢墟日,赶墟人数“多至不可以千计,少亦不下数百” 。
物资丰富,集贸频繁,从而推进了花灯艺术的迅猛发展。
新年的花鼓玩灯,逐渐脱离灯彩行列,弃灯成戏,登上舞台,创作了一大批反映农村副业生产和墟场商品买卖的短小剧目,多为一旦一丑或两旦一丑的三小戏,其班名为三脚班,其剧相对《九龙山摘茶》的正戏而言,被称为杂套或杂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采茶曲
广东省蚕业与农产口加工研究所
广州市天河区五一小学六(2)班龙骁来
“溪水清清溪水长,溪水两岸好风光,左采茶来右采茶,双手两眼一起下……”这是我最喜欢的一首采茶歌。
酷爱饮茶的我,有幸参加了由农科院组织的“到饮植所实践基地参观并开展科普学习活动”,亲身体验了采茶的乐趣。
7月8日的早上,阳光明媚,万里无云。
带着兴奋、带着好奇、带着疑问,我和大家来到了英德饮植所,做了一次真正的采茶工。
一走进茶场,浓浓的茶香扑鼻而来,放眼望去,整个茶场如同翡翠一般苍翠欲滴。
绿油油的茶树就像守卫的士兵,整齐而又充满生机。
密密麻麻的茶叶吐出嫩嫩的茶芽,如精灵,似雀舌,煞是惹人喜爱。
我迫不及待地飞向茶园。
这么多茶叶该怎么下手呢?我手忙脚又乱。
不管三七二十一,眉毛胡子一把抓,老的嫩的全被我抓进了桶里。
茶树被我采得直摇晃,地上顿时狼籍一片。
老师背着竹篓不慌不忙地采着,看到我滑稽的样子,笑了起来。
他教我先看准茶树的嫩枝,再用两个手的拇指和食指抓住嫩叶往上拔,然后把采的茶叶放进桶里。
我学着他的样子,可是两只手不听使唤,很不协调。
他告诉我不要着急,要小心翼翼,看到茶芽时慢慢摘,不能让手指弄坏了嫩芽。
我又重新开始采茶,看到亮晶晶、绿油油的茶叶芯,我立刻把它采下来,目不转睛,不放过每一根嫩芽。
不知不觉的,我头上滴下了豆大的汗珠,口干了,手也酸了,可看到自己采的茶叶却越来越多,一股胜利感涌上心头。
留点汗算什么?我已经深深体会到了采茶的乐趣。
接下来就该炒茶了,我以为炒茶就像炒菜一样简单,其实不然。
只见炒茶工小心翼翼地把一把茶叶放入一个大黑锅,不停地用手翻动。
我真担心他会烫着手,着实为他捏了一把汗!只见嫩茶慢慢地变蔫了,茶香慢慢飘来,沁人心脾。
茶叶很快就炒好了,炒茶工那娴熟的炒茶技术征服了我,真是行行出状元啊!
临走的时候,我把炒好的茶叶小心地放好。
回到家后,我立刻为父母泡了两杯自己亲手采的茶。
看着他们那幸福而又满足的样子,想到自己在茶场流下的汗水,不禁感慨万千:这可真是杯中茶,片片皆辛苦啊!
一股无法用语言来形容的快乐涌上心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