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权与增能:农民工弱势地位改变的根本途径
从接续、断裂到融入、赋权——新生代农民工群体性事件的结构性成因及其化解之道
方 面 的问题 ,就是他 们 与城市 居 民 、城市 管理 者 的 矛盾更 容易 被激 化。从 经验看 ,他们 之 间的矛盾 冲
突主要 是 由城市居 民、城 市管 理者对 农 民工 的社会
排斥造成 的 ,这种排斥 主要 体现为社会歧 视 ,比如 , 城 市居 民认 为农 民工进 入城市 减少 了他们 的就 业机 会 ,挤 占了他们 的公 共资 源 ,造成 交通 拥堵 、环境
工 有 同工 同酬 的权 利 ; 其 次 ,他 们也 知道依 据 《 劳
非 经济 利益 、无直接 利益 及权 利诉 求为 目的等许 多 新特 征 。之所 以 出现如 上特征 ,与新 生代 农 民工群 体 的 主体特 点有 密切关 联 。总体来 看 ,这一 主体 在
认 知 、态 度及 行为 方 面具有 明显 的矛盾 性 、反 差性 和叠加 性特 征 ,而 这些 特征也 加 大 了他 们卷 入群 体
、
2 0 1 0年 以来接连 发生 的南海本 田罢 工事件 、潮 州古 巷事 件 、广 东增 城 事件 、 中山沙溪 事件 中 ,我 们不 难发 现 ,这 些新 生代 农 民工群 体性事 件 已经呈 现 出
南海 本 田罢工 事件 就是 一个 写照 。在这一 事件
中,首先 ,新 生代 农 民工清 晰地 知道 自己与 日方员
还是 仅从客观 因素看 ,构成新 生代 农 民工群体性 事件 的原 因都是 结构性 的,而 这些结构性 因素又主要表现 为接 续性 与断裂性的特质 。相 应地 ,化解新 生代农
近五年来中国教育政策研究热点综述
中国教育政策研究文献综述关键词:教育政策; 研究; 综述教育政策是公共政策的一种,其本质上是政党、政府和有关组织解决教育问题的一种政治行为,是有关教育的权利和利益的分配规定。
教育政策研究是探究教育体系内在逻辑的重要方面。
我国教育政策研究始于20 世纪90年代,随着教育改革发展的不断深入,教育政策研究近年来日渐受到研究者的关注。
总结近年来教育政策研究的成果与不足,是推进教育政策研究的关键。
由于教育政策类研究论文数量较多、主题庞杂,主要选取当前教育政策研究热点的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农民工子女教育政策和教育公平政策研究等三个方面的代表性观点做综述。
一、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研究2007 年3 月5 日,温家宝总理在向全国人大作《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 “今年将在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要“让教育成为全社会最受尊重的事业”,要“鼓励更多优秀青年终身做教育工作者”后,“师范生免费教育”就成为全国热议的话题。
学者们对此政策研究的观点也各有不同。
秦克铸( 2007) 从取消“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给我国教育事业造成的冲击出发,客观分析了政策回归的意义,认为“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的回归,对落实科教兴国战略、促进教育公平、构建和谐社会、重新认识教师教育具有重大意义。
政策的回归有利于合理配置优质教育资源,实现教育均衡发展和教育公平,建设和谐社会,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有利于吸引更多有志青年从事教育工作,壮大教育工作者阵容,提高整个教师队伍的素质; 有助于降低贫困生入学的费用门槛,解决弱势群体子女上大学问题; 有助于引导师范院校准确定位、突出特色,坚定正确的办学方向,找准教学改革的着力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孙翠香( 2009) 从教育政策问题的分析出发对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问题进行分析,指出“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问题意指国家在落实科教兴国战略、促进教育公平、构建和谐社会背景下,为了协调不同区域和群体间的教育利益冲突,以及实现‘让教育成为全社会最受尊重的事业’、‘鼓励更多优秀青年终身做教育工作者’的价值诉求,由政府部门予以确认并试图解决的贫困学子入学问题、中西部师资短缺等问题。
社会弱势群体及其在社会政策体系中的地位
社会弱势群体及其在社会政策体系中的地位弱势群体(vulnerable groups)是一个在国际上比较通用的概念。
(一)什么是“弱势群体”“弱势群体”是一个比较笼统的概念,它并不特指哪一类或哪一些特殊的群体,而是笼统地描述社会中各类由于各种原因而导致其社会经济地位比较低下的群体。
更具体看,弱势群体概念一般包括以下几层含义。
首先,弱势群体是指那些在经济、政治和社会活动中能力相对低下的群体。
这些群体或者因为生理方面的残缺或衰退(如残疾人、老年人),或者由于文化技术水平的低下而导致其在经济活动中的竞争力和在社会生活及政治活动中的能力低于其他群体。
其次,弱势群体是指社会经济地位低下的群体。
在每个社会中都有一些群体处于相对低下的社会经济地位。
其中包括平均就业率和收入水平的低下,社会声望的低下,以及对政治过程的影响较弱等方面。
最后,弱势群体的概念是按照人群的某种外部特征来划分类别,它往往泛指具有某种特征的一类人。
因此,弱势群体的“弱势”,是就该群体的总体情况而言的,而不意味着其中的每一个体都处于弱势。
例如,尽管老年人、残疾人、流动劳动力等群体在总体上是处于弱势,但他们当中也不乏富有的、有权势、有地位的个体。
此外,弱势群体的概念一般还包含着一定的价值和道德评价。
一般说来,只于边远落后地区的人往往处于更加弱势的地位。
(二)哪些群体容易成为弱势群体残疾人、老年人、文化技术水平低下者、失业者等自身能力不足或缺乏经济机会的群体一般被看成是弱势群体。
少数种族、妇女、外来移民老少边穷地区(三)弱势群体产生的原因自身的原因和社会的原因两个方面。
在自身原因方面,弱势群体主要是由于其生理状况或自身文化技术素质的局限而导致在经济、政治和社会活动中能力的低下。
在社会原因方面,主要有社会歧视,或某些群体所处的较差的社会经济环境等原因而导致他们处于较低的社会经济地位。
同时,在经济与社会的快速转型过程,有时会出现社会保护机制的紊乱,或一些人对社会快速变化的不适应,从而导致某些群体在一定的时期中陷入弱势状态。
赋权
四理论评理论评述述11赋权理论与社会工作其他理论的矛盾与配搭赋权理论与社会工作其他理论的矛盾与配搭赋权理论的基本价值及目的赋权理论的基本价值及目的不是力求把案主提升到专业不是力求把案主提升到专业水平也不是引导案主达致专业人员早先独立描述的目标水平也不是引导案主达致专业人员早先独立描述的目标而是企图发动与维持和案主及案主群的一种互动这种互而是企图发动与维持和案主及案主群的一种互动这种互动将会鼓励案主及案主群一步步地为自己界定一个目标动将会鼓励案主及案主群一步步地为自己界定一个目标相信他们这样做是有价值的并可以达到这个目标与此同相信他们这样做是有价值的并可以达到这个目标与此同时在相互之间以及和提供技术与情感支持的专业指导者时在相互之间以及和提供技术与情感支持的专业指导者之间保持互惠性的联系
四、理论评述
反过来说,由于赋权的特点和局限性,客观上也 需要它在运用时与其他理论结合。前面提到“赋 权困境”的问题。赋权的能力与一个人或一个群 体掌握和控制生活的知识水平、生活技能、抗风 险能力密切相关,越是缺乏能力,则越容易陷入 弱势;越是弱势则越没有能力为自己主动赋权, 这是一个恶性的循环。即使个体具备部分的赋权 能力,但由于制度、环境、政策的制约以及社会 的排斥和歧视,也使得大多数成员的主动赋权成 为可望不可及的东西。因此需要强有力的外力 (包括专业化、职业化的社会工作)推动。
二、基本假设
1、个人的无力感源于环境的排挤和压迫。社会中 的弱势群体之所以会处于弱势地位,并非他们自 身有缺陷,而是由于他们长期缺乏参与机会所导 致。造成无力感的根源有三个:一是受压迫人或 群体的自我负向评价;二是受压迫人或群体与外 在环境互动过程中形成的负面经验;三是宏观环 境的障碍使他们难以有效地在社会中行动。
赋权理论的基本价值及目的,不是力求把案主提升到专业 水平,也不是引导案主达致专业人员早先独立描述的目标, 而是企图发动与维持和案主及案主群的一种互动,这种互 动将会鼓励案主及案主群一步步地为自己界定一个目标, 相信他们这样做是有价值的并可以达到这个目标,与此同 时,在相互之间以及和提供技术与情感支持的专业指导者 之间保持互惠性的联系。这种价值取向与社会工作一贯追 求的目标基本吻合,而且以该理论为指导的实践模式亦表 现出明显的可行性和建设性。时至今日,在后现代的语境 和权力观下,赋权这一概念吸引了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
赋权理论研究综述
六、小结......................................................................................................................37
七、参考书目..............................................................................................................38
二、赋权理论及实践的演进........................................................................................9
三、赋权理论取向的社会工作..................................................................................13
王和 社会发展学院 社会工作 2008 级
10081160122 文军
2010 年 6 月 28 日
1
目录
一、赋权理论的概念框架............................................................................................3
社会工作实践常用理论
社会工作实践常用理论1. 赋权理论。
该理论也被称为“增权理论”“充权理论”。
其主要观点有:(1)个人的无力感 (没有权能)是由压迫造成的:(2)社会环境中存在着直接或间接的障碍,使个人无法实现他们的权能,但是这种障碍是可以改变的;(3)每个人都不缺少权能,但是,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却表现为缺乏权能;(4)受助人是有能力、有价值的。
赋权理论强调社会工作者要帮助处于弱势地位的个人和群体消除环境的障碍,帮助他们确立自信,增强他们的权能。
2.社会支持理论。
社会支持网络指的是一组个人之间的接触、通过这些接触,个人得以维持社会身份并且获得情绪支持、物质援助和服务、信息与新的社会接触。
依据社会支持理论的观点,人们在生活中遇到的许多问题往往都是由于缺乏必要的社会支持而产生的。
一个人所拥有的社会支持网络越强大,就能够越好地应对各种来自环境的挑战。
以社会支持理论为取向的社会工作,强调通过干预个人的社会网络来改变其在个人生活中的作用。
特别是对那些社会网络资源不足或者利用社会网络的能力不足的个体,社会工作者致力于给他们以必要的帮助,帮助他们增加社会网络资源,提高其利用社会网络的能力。
3.优势视角。
优势视角认为每个人、群体、组织和社区都有其内在的能力,包括天赋、知识、社会支持和资源,只要存在适当的条件,就可以建设性地发挥自身功能。
该理论相信人是可以改变的,每个人都有尊严和价值,都应该得到尊重;每个人都有自己解决问题的力量与资源,并具有在困难环境中生存下来的抗逆力。
优势视角强调社会工作者在助人实践过程中关注的焦点应是服务对象个人及其在所在的环境中的优势和资源,而非问题和症状,改变的重要资源来自服务对象自身的优势,个人的经验是一种优势资源。
4.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认为,人的需求由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与爱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五个等级构成。
马斯洛认为,人在低层次需求被满足后,会转而追求满足更高层次的需求。
赋权增能:成人教育发展新视角_千里马论文
欢迎阅读赋权增能:成人教育发展新视角“Empowerment”一词随着“建设学习型城市北京宣言”再次进入人们的视野,“Empowerment”这一概念有着非常复杂和丰富的内涵。
文章尝试对Empowerment意涵进行解读,并在此基础上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分析了赋权增能与成人教育的关联性。
在赋权增能的视角下对未来的成人教育发展进行展望,认为赋权增能可以赋予成人教育新的功能目标,可以促使成人教育更关注于弱势群体,可以为成人教育提出新的教育内容,同时也有助于更新成人教育教学的理念和方法。
2013年10月21日至23日,由教育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北京市政府共同主办的“首届国际学习激发状态,指提升强烈的个人效能意识,以增强个体动机,达到感知能控制局面的过程。
[4]可见,在不同时期、不同领域、不同层次,对于“Empowerment”的理解是各不相同。
然而对于“Empowerment”的实现模式国内外学者却有着较为一致的认识:即“个体主动模式”,强调有增权之需的个体(包括有增权之需的群体)能够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作用,通过采取恰切的方式,得以自我觉醒、自我激发,从而启动增权、增能过程;“外力推动模式”,强调借助外界力量来激活、激发相关弱势个体或弱势群体,并通过主客体之间关系的不断建构与循环互动实现增权、增能的目的。
[5]其包含了两层含义:“Authority”——外界赋权和“Enable”——内在增能。
《新韦韦氏国际词典》对于“Empowerment”的定义是:“赋予某人权力或权威做某事;使某人能够做某事”,恰恰也包含“赋权”与“增能”两方面含义。
[6]综上所述,本文认为“Empowerment”译为“赋权增能”更为合理。
正如上文分析,“赋权增能”是一个动态的、跨层次的、关系性的概念体系,包括三个层次:宏观上强调社会行动和社会改变,是社会弱势群体改变自身地位,争取社会权力的过程;中观上关注于个人、组织和社区的发展,是通过参与行动和权力分享,提升其控制力和影响力的过程;微观上注重个人心理变化,是主体增强个人权力感和自我效能感的过程。
社会工作与社会统筹协调资源与服务的重要角色
社会工作与社会统筹协调资源与服务的重要角色社会工作是一项为社会上弱势群体提供支持和服务的专业工作。
在实践中,社会工作者充当协调者的角色,通过统筹社会资源和服务,帮助个人和群体实现社会参与和社会公正。
本文将探讨社会工作在社会统筹协调资源与服务中的重要角色。
一、社会工作的定义和特点社会工作,是一种专业的干预工作,旨在通过关注社会上那些因特定情境而处于弱势地位的个人和群体,提供支持和服务,帮助他们改善生活质量,实现自身潜能的发展。
社会工作注重全面性、专业性和实践性,与其他学科如社会学、心理学、法学等密切相关。
二、社会工作的角色与功能在社会统筹协调资源与服务中,社会工作充当着重要的角色。
以下是社会工作的几个主要功能:1. 评估和介入:社会工作通过评估个人、家庭或群体的需求和资源,制定适当的干预计划,并提供相关支持和服务。
社会工作者与客户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共同制定目标,实现改变。
2. 转介和联络:社会工作帮助客户与社会资源建立联系,包括政府机构、非营利组织、社区服务等。
社会工作者协助客户获得所需的支持和服务,并推动不同服务机构之间的合作与协调。
3. 倡导和赋权:社会工作通过倡导公平和正义,为弱势群体争取权益。
社会工作者努力提升客户的自主权和决策权,帮助他们参与社会政治活动,并推动社会系统的变革。
4. 教育和培训:社会工作通过提供教育和培训,增强个人和群体的自我管理和问题解决能力。
社会工作者通过知识传授和技能培训,帮助客户实现自我成长和发展。
5. 研究和评估:社会工作通过研究和评估社会问题和服务方案,提供有效的干预措施。
社会工作者不仅关注实践经验,还应当不断追求实践的科学性和可持续性。
三、社会工作在社会统筹协调中的实践案例社会工作在社会统筹协调资源与服务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以下是一些实践案例,展示了社会工作在不同领域的应用:1. 社区发展:社会工作者通过与社区居民合作,识别和解决社区中的问题。
他们可以协调社区资源,提供社区教育、培训和就业机会,增强社区成员的自力更生能力。
制度赋权、技术赋能与社区能动治理——中同式社区治理的三元里经验及其实践逻辑
2023年11月第6期总第254期理论与改革THEORYANDREFORMNov.,2023No.6(TotalNo.254)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区块链引领社区党建空间发展研究”(20ADJ004)。
作者简介:陈潭,法学博士,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刘璇,广州大学南方治理研究院学术协理。
【中图分类号】D035 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426[2023]06-0129-014 DOI:10.13553/j.cnki.llygg.2023.06.011制度赋权、技术赋能与社区能动治理———中国式社区治理的三元里经验及其实践逻辑陈 潭 刘 璇 摘 要:社区治理情境复杂多变与社区治理能力有待优化的现实张力要求社区治理创新发展,党建引领和数据驱动成为创新和优化社区治理不可或缺的主导力量。
结合既有学理探讨,以广州市三元里社区为研究样本,通过构建“制度—技术”框架提炼社区治理的内在逻辑,即制度赋权下的“核心—组织”逻辑和技术赋能下的“多元—行动”逻辑。
从三元里社区的治理实践中发现,通过条块整合、跨界合作、多元参与的组织化治理和数据驱动、算法驱动、需求驱动的粒度化治理,实现了对社区本体、组织群体和居民个体的制度赋权和技术赋能。
在这一过程中,以党建引领为核心的制度建构和以数智驱动为核心的技术支持的双重叠加赋能,构建了中国式社区治理实践的未来图景,从而在治理方式、治理结构和治理效能层面实现社区治理智能化、简约化和效能化,促进社区能动治理的生成。
关键词:制度赋权;技术赋能;能动治理;社区治理一、思路与进路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通道,完善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的基层治理平台,健全城乡社区治理体系,及时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
”由此可见,作为基层治理的工作技术,矛盾调和、民意反馈、权益保障、服务供给和智享服务对于城乡社区发展和基层民生保障具有重要的意义。
赋权理论——精选推荐
赋权理论⼀:赋权的定义:1.字典中的定义(1)《韦伯斯特新世界词典》:赋予权利或权威;赋予能⼒;使能;允许。
(2)《韦⽒⼤学字典》:授予权威或法律权利;使有能⼒;帮助⾃我实现或增强影响。
(3)《英汉妇⼥与法律词汇释义》:使有权利。
即指⼈们对⾃⼰的⽣活和社团重新获得权利的过程。
这个过程是个⼈也是集体所经历的过程。
(4)《社会⼯作词典》:帮助个⼈、家庭、团体和社区提⾼他们个⼈的、⼈际的、社会经济的和政治的能⼒,从⽽达到改善⾃⼰的状况的⽬的的过程。
2.学者的解释:(1)Solomon(1976):强调这是⼀个“减少⽆权感”(reduce the powerlessness)的过程,⽅法是通过发掘“⽆权的⼀群”的权⼒障碍 (power blocks),协助他们消除⾮直接权⼒障碍(indirect power block)的效果与直接权⼒障碍(direct power block) 的运作。
(2)Rappaport(1981、1984、1987):赋权是⼀个过程,是⼀个⼈们、组织和社区对其事物获得控制的机制。
(3)科福(1984):赋权是指发展积极的⾃我能⼒意识,对周围的社会政治环境有⼀个批判性的、分析性的理解和认识,同时可以增强个⼈和集体的资源。
(4)Torre(1985):赋权是⼀个过程,透过这个过程,⼈们变得够强壮⽽⾜以去参与影响他们⽣活的事件与机构,以及在这些事件与机构的控制下进⾏分享,并努⼒改变他们。
(5)Swift & Levin(1987):赋权是⼀种精神状态、⼀种对权⼒的再分配、⼀个过程以及⼀个⽬标。
(6)斯坦堡(1991):赋权指获得权⼒、发展权⼒、夺取权⼒,或者说是帮助使⽤权利或能够⾏使权⼒的过程。
(7)uiterrez(1998):赋权是⼀个增加个⼈权利、⼈际权利或政治权利的过程,其最终⽬的是使个⼈能够采取⾏动来改善⾃⼰的⽣活状况。
综上所述,赋权既是⼀个过程也是⼀个结果,其定义涵盖了三个层⾯:(1)个⼈层⾯的赋权,发展⼀个更加积极的更有影响⼒的⾃我意识。
图书馆实习报告范文4篇_实习报告_
图书馆实习报告范文4篇暑假,意味着课堂从教室搬到了社会。
社会就是一片苍穹,给我们提供了展翅翱翔的场地。
在这里,我们能够自由的选择与发挥。
对,就是自由的选择和发挥。
无数种类别可以选择,而每种类别又有无数种方法。
而每个人是不同的个体,有不同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不管是实践的目的和动机还是个人的思想都不同,所以选择也不一样。
上一次我尝试了找了一份话务员的兼职,但是我退出了。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由上次的失败,我用心的思考了退出的原因。
第一,话务员的工作并不是我想象中的那样做咨询工作,而是去推销。
这样的电话推销也就是我们平时说的骚扰电话。
每次在别人开车或者开的时候我打电话过去后,我都会感觉深深的歉意。
这样的工作是不好的,在我的大脑里,这样的工作属于失败的存在。
第二,话务员需要不停的说话,我有慢性咽喉炎,在做这项工作时办公室虽然贴着禁烟的告示,任然有很多人抽烟。
那些全职职工在办公室里有说有笑,甚至抽烟。
不帮忙且不说,还污染了工作环境。
退出并非觉得苦累,而是觉得这个地方不适合我。
尽管这里的报酬丰厚,我还是中途退出了。
这就是去年我的经历。
今年,我径直走向了图书馆。
实践也证明了,对于我来说,在图书馆的实践是成功的。
我在图书馆学到了很多,付出很多,也收获很多。
图书馆的员工我们都称为“老师”。
这让我觉得十分亲切。
而管理志愿者的老师是一位认真有思想的文艺青年。
我在做完志愿工作之余常常会和他聊天。
他给我很大的影响。
先说说志愿工作。
第一天我是在综合馆工作。
综合馆里的书籍类别非常多,只是专业书籍的数量没有其他馆多。
进去综合图书馆,就会发现这里宽敞明亮。
而且屋顶很高,一点也不压抑。
书架旁也会放盆景净化空气。
我穿上志愿服,推着放书的小推车便开始了我志愿者之旅。
第一天老师分配给我的工作就是将读者们还的书按照分类摆到架子上。
书上面会贴各种颜色的带子,而带子上又有各种各样的母作为标识。
按照这些分类我把书摆回书架上。
这都是十分简单的工作,但是这工作并不简单。
赋权理论
❖ 其三,重视案主的参与。此时期的社会工作文献或训练手册指出案主参与助 人过程的重要性,并提醒社会工作者应尽量少用怜悯同情(patronizing)的语 言,甚至邀请案主运用机构作为服务自我的可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 当时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学者Solomon提出对被 歧视的美国非洲裔黑人增能的工作,从而把赋 权注入了社会工作。
• 2.1976年Solomon出版了《黑人增权:受压迫 社区中的社会工作》一书,标志着赋权取向的 实践在社会工作专业中的诞生。
概念综述
► 赋权既是一个过程也是一个结果,其定义涵盖了三 个层面
(1)个人层面的赋权,发展一个更加积极的更有影响力的自我 意识。
(2) 社区层面的赋权,获得知识,提高能力,以便对个人周围 的社会政治环境有一个更加具有批判性的理解。
(3) 社会层面的赋权,获得更多的能力和资源,以实现个人和 集体的目标。
基本假设
赋权概念的假设前提 : 1、个人或群体拥有的权力是变化和发展的,无权或弱权的
地位状况通过努力是可以改变的,弱势群体可以在适当的 协助之下,提升自己的权力和能力。 2、赋权的价值基础是充分实现人类需要、促进社会公平、 正义,关注社会环境保护、消除各种歧视、强调案主自决 和自我实现。 3、正是赋权概念这种特有的价值功能,使得它在社会发展 的进程中成为发达国家和地区整个社会福利、社会政策和 社会服务的重要目标和介入过程。
学者的解释
(4)Torre(1985):赋权是一个过程,透过这个过程,人 们变得够强壮而足以去参与影响他们生活的事件与机构, 以及在这些事件与机构的控制下进行分享,并努力改变他 们。 (5)Swift & Levin(1987):赋权是一种精神状态、一种 对权力的再分配、一个过程以及一个目标。 (6)斯坦堡(1991):赋权指获得权力、发展权力、夺取 权力,或者说是帮助使用权利或能够行使权力的过程。 (7)uiterrez(1998):赋权是一个增加个人权利、人际 权利或政治权利的过程,其最终目的是使个人能够采取行 动来改善自己的生活状况。
赋权理论研究综述
六、小结......................................................................................................................37
七、参考书目..............................................................................................................38
二、赋权理论及实践的演进........................................................................................9
三、赋权理论取向的社会工作..................................................................................13
(二)、赋权取向社会工作模型............................................................................ 14 1、价值基础.........................................................................................................16 2、介入认可.........................................................................................................17 3、理论基础.........................................................................................................17 4、工作者和案主相互关系的指引.....................................................................18 5、实践架构.........................................................................................................19
自我赋权视角下的农民工社区教育
农 民 工 社 区 教 育 的 实践 经 验
行 动力 量推动 农 民工 自我 赋权 , 比较 常见 的是 知识 分子 、 政治集 团 、 教 团体 及其 他社会力 量推 动农 民 宗 工实 现 自我赋 权 。内力发 生途 径是经 由农 民工 自身
・
目前 较为 常见 的农 民工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社 区教 育机构 有工会 开
量发起 的农 民工 非政 府 组 织 , 广 东某 国际 慈 善组 如 织广 东东莞 项 目办公室 、 深圳 某农 民工研 究所 、 深圳
题 的方式 , 以此 不 断挖 掘 自身 的潜 力 , 应对 挑 战 , 不
断完善 自己。在这 个 过程 中 , 民工不 断 认识 自我 农 的优势 和局 限 , 步 提 高 自己 的 影 响 力 , 加 自信 逐 增 心 。其 次 , 从人 际关 系处理 上来 看 , 个人 能够逐 步提 高对他人 的理 解力 , 会接 纳他人 , 学 同时对个人 独立
“ 自我赋权 ” 强调 赋权对 象积极 利用 自身 的积极 性、 主体性 和创 造性最 大程度 地掌 握 自己的生 活 。
1 自我 赋 权 的层 次 。 .
。 自我赋 权 分 为三个 层 次 , 即对 自身 的认 知 与调
适、 对人 际关 系的认识 与适 当处理 、 对社 区或政 治 的 了解 与影 响 。首先 , 个人层 次来 看 , 从 自我赋权 可 以 作 为一种 个人 品性 培养 的方 法 , 可 以作 为思 考 问 也
越 来 越 深 入 。 在 这 个 过 程 中 , 民 工 应 学 会 如 何 建 农
立 与他 人 的关 系 , 构建 和巩 固 自己的社 会支持 网络 ,
增权社会工作理论与实践的新视角
增权社会工作理论与实践的新视角一、概述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变迁,社会工作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和机遇。
在这个背景下,增权理论逐渐成为了社会工作领域的一个重要理论框架。
增权社会工作不仅关注个体的需求和问题,更强调通过增强个体的权力和能力,促进他们的自我发展和社会参与。
本文将从新视角出发,探讨增权社会工作的理论与实践,以期为社会工作领域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增权社会工作理论认为,个体在社会中往往因为各种原因而失去或部分失去权力,导致他们无法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和参与社会生活。
增权社会工作的核心目标是通过一系列干预措施,帮助个体恢复和增强他们的权力,提升他们的自我认知和自我效能感,从而让他们能够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挑战和问题。
在实践层面,增权社会工作注重与个体的合作和互动,通过参与式、赋权式的工作方法,激发个体的内在动力和潜能。
这种实践模式不仅关注解决当前的问题,更注重培养个体的长远发展能力和社会参与意识。
同时,增权社会工作也强调在干预过程中关注个体的文化背景和社会环境,以确保干预措施的有效性和适应性。
1. 增权社会工作概念的提出及其背景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社会工作作为一种旨在帮助个体、家庭和社区解决各种社会问题的专业实践,逐渐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认可。
在这一背景下,增权社会工作(Empowerment Social Work)的概念应运而生,为社会工作领域带来了新的视角和思路。
增权社会工作的提出,主要基于对传统社会工作实践的反思和批判。
传统社会工作往往侧重于解决个体的困难和问题,忽视了个体自身的潜能和能力。
增权社会工作则强调,个体不仅是问题的承受者,更是解决问题的主体。
它关注个体的内在力量,致力于激发和挖掘个体的潜能,使其能够自主地面对和解决社会问题。
增权社会工作的提出还与社会变迁和人们需求的变化密切相关。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人们不再满足于简单的物质帮助,更渴望获得自尊、自信和自我实现的机会。
浅谈社区教育促进社区治理的路径
浅谈社区教育促进社区治理的路径摘要:社区是社会的核心和细胞,随着中国社会、经济、文化改革地不断深入,城乡差距加大,居民的生产与生活方式改变,人们的思想与价值更加多元化,社会矛盾、社会问题大量涌现,对社会稳定与和谐造成严重威胁。
基于此,本文先是分析了社区教育对社区治理的促进作用,又分析了我国社区教育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具体的解决措施,希望能对我国社区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社区教育;社区治理;路径1社区教育对社区治理的促进作用社区教育是社区治理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区治理的重要内容和方式。
首先,教育是处理和缓解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张力的最佳方式。
“民主的社会既然否定外部权威的原则,就必须用自愿的倾向和兴趣来替代它;而自愿的倾向和兴趣只有通过教育才能形成”。
人的思想、素养决定着他对自然的敬畏与爱护,同时也决定这他对社会公正、客观的评价和行为。
其次,教育也是人认识自我与他人,从而构建良好社会关系、人际关系的重要方式,社区治理其实是对社区事务的协商与民主管理,是社区居民对社区制度、文化、道德、法规等社会契约的遵循与维护,实现居民共享、共赢、共存的社区环境。
所以,教育不仅能提高人的生命质量与活动能力,而且是“善治”社会和社区自治的重要基础。
2社区教育存在的问题2.1社区教育资源整合共享机制尚未完善社区教育资源包括公共文化设施资源、教育科研机构资源、地域文化教育资源等,但因归属不同行政部门,互相不存在隶属关系,资源建设管理中相互沟通不畅、重复低效、互相推诿等现象普遍存在。
社区教育协同治理推进情况并不理想,协同治理决策机构、联席会制度、理事会等制度建立进展缓慢。
2.2 社区教育专业师资队伍建设薄弱我国社区教育工作者多是中小学教师、群艺文化工作者等转岗而来,进入社区教育领域后对岗位不适应、不胜任与不投入的情况十分普遍,容易依赖原有教育形态的工作思路与主观意志推进社区教育,造成社区教育“学校化”、“课程化”、“大纲化”的局面。
赋权理论(课件)
二、基本假设 二、基本假设
3、每个人都不缺少能力,个人的能力是可 以通过社会互动不断地增加。 4、服务对象是有能力、有价值的。社会工 、服务对象是有能力、有价值的。社会工 作者的作用在于通过共同的活动帮助服务 对象去除环境的压制和他们的无力感,使 他们获得能力,并能正常发挥他们的社会 功能。 5、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的关系是一种合 作性的伙伴关系。
一、发展历史 一、发展历史
第二个阶段是从1917年至1945年。 第二个阶段是从1917年至1945年。 这个时期的赋权取向社会工作实践以下列方式协助缺少权力的案主: 一是建立社会安全制度。当时民间社会工作组织号召所有社会工作者 一是建立社会安全制度。当时民间社会工作组织号召所有社会工作者 一起倡导一项永久性及全面性的福利制度,并得到其他相关社会工作 及劳工组织的呼应,美国政府也因此陆续制定或通过各项社会安全制 度,这是美国社会首次出现福利国家的诉求。 二是注意母亲及儿童的健康照顾议题。在Lathrop和Abbott等几位著 二是注意母亲及儿童的健康照顾议题。在Lathrop和Abbott等几位著 名社会工作学者的倡导下,美国国会通过有关母亲与儿童健康的法案, 由联邦拨款协助地方政府推动亲职教育、母子健康计划,特别是在乡 村地区,以建全国家发展的公民根本。 三是建构美裔黑人的社会工作学校。为了协助黑人可以和白人一样地 三是建构美裔黑人的社会工作学校。为了协助黑人可以和白人一样地 进入大学,以及扩增美裔黑人的资源与机会,亚特兰大社会工作学院 和霍华德大学于1920年和1936年先后成立,专门培养黑人社会工作 和霍华德大学于1920年和1936年先后成立,专门培养黑人社会工作 者,直接为美裔黑人引进“赋权”的教育效果。 四是社会服务的正常化运动。为了因应每个人的日常生活及活动区域, 四是社会服务的正常化运动。为了因应每个人的日常生活及活动区域, 赋权取向的社会工作者倡导设立服务机构或输送服务应该尽可能设立 于邻近地区或工作场所,以便人人易于接近及使用。Biblioteka 一、发展历史 一、发展历史
第四章社会工作理论
第四节 社会支持理论
一、社会支持理论主要观点 1、强调通过干预个人的社会网络来改变其在个人生活 中的作用 2、社会支持是由社区、社会网络和亲密伙伴所提供的 感知的和实际的工具性或表达性支持。 3、工具性支持指运用人际关系作为手段来实现某种实 际的目标,它是有形的解决问题的行动,如借钱、找 工作。 4、表达性支持指涉及分享感受、发泄情绪和挫折、寻 求对问题了解、肯定自己和他人的价值和尊严方面的 支持,如心理支持、情绪支持、自尊支持、情感支持。
2、马尔科姆· 佩恩的二分法
实证理论:强调人和世界是客观的。如精神 分析、认知行为、系统生态、社会支持网络 理论 后现代理论:强调人和世界是主观的。如人 本主义、存在主义和增权理论
第二节 精神分析取向的社会工作
一、精神分析理论历史 1、精神分析理论创始人弗洛伊德 2、20世纪20年代精神分析理论开始被应用于社会 工作 二、精神分析理论的内容 1、潜意识理论:童年经验决定潜意识,潜意识决定 现在的行为 2、人格理论:本我、自我、超我 3、性心理理论:口腔期、肛门期、性蕾期、潜伏期、 生殖器期五阶段论
例题:2013-19
赵大姐的丈夫去世后,留下一对双胞胎儿子和几十 元的债务。在与社工的初次接触中,赵大姐多次强 调自己很没用,连孩子的日常生活都照顾不好,感 到很愧疚。在深入交谈之后,社工发现,赵大姐当 初为了筹钱给丈夫治病曾多方奔走,为了减免医疗 费用也和医院进行过多次沟通。根据认知行为理论。 赵大姐现在的自我认知主要是由于()造成的。 A.选择性认知 B.自我防卫 C.自动化思考 D.自我 了解
第四章
社会工作理论
社会工作理论的分类与功能
一、理论在社会工作的功能 1、解释 2、预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摘 要 】 农民工① 为一个特殊的群体 , 国家和社会 的经济发展 做 出了 巨大的贡献 , 作 为 可是 他们处 于社会 的弱势
和 边缘 状 态 , 法 分 享 经 济 和 社 会 发 展 的成 果 。 对 此 , 无 文章 分 析 了农 民 工 弱 势地 位 的 基 本 表 现 , 民工 弱 势地 位 农
参政 ; 三, 第 掌握 或影 响 舆论 工具 ; 四 , 接 向权 第 直 力 部 门 申述 。由于种种 原 因 , 三种 主 动性渠 道几 前 乎 与农 民工 没有 关 系 。而第 四被 动 渠 道 由于 我 国 信 访制 度 不 完善 和缺 少 弱势 群体 表 达 自己利 益 的 游行 、 示威 、 工 等 国际 通 行 的 制度 化 渠 道 , 使 罢 行
也 相 当 困难 。
在地 的选 举权 和 被选 举权 , 还失 去 生活 所 在地 的选举 权 和被 选 举权 。 ( ) 织 2组
收 稿 日期 :0 1 0 — 1 2 1- 9 2
作 者 简 介 : 俊俊 , 18 一 李 (9 3
发 展 的研 究 。
7 4
)男 , 西 商 洛人 , 士生 , 要 从 事 思 想 政 治 教 育 与人 的 全 面 , 陕 硕 主
/
受城 乡 二元 体制 的影 响 , 民工 的弱 势地 位 主要 表现 在 : 农
( ) 治权 利 贫 困 : 一 政 主要 是 政 治参 与权 利 的 缺 失
农 民工政治 参 与权 利 的缺 失 主要 表 现在 : 1 选 举 权和 被选 举 权 。农 民工 () 大 部分 时 间生 活在 城镇 , 由于 户籍 制 度 , 仍然 享 受 不到 同城 镇 居 民一 样 平等 的 选 举 权 和被选 举 权 。 由于 消 息 闭塞 、 间耗 费 和社 会 成本 的 增加 , 期 生 活在 时 长
期处 于 弱 势地 位 的状 态 。这 不 仅不 利 于 我 国经 济 健 康 、 定 、 续 发 展 , 稳 持 也不
利 于化 解 城 乡二 元 社 会结 构 , 不 利 于 我 国 “ 更 三农 ” 问题 的解 决 和 和 谐 社 会 的
建设 。
一
、
农 民 工 弱 势 地 位 的基 本 表 现
索适 合全 民社 会 保 障 的改革 ,这 对农 民工 而 言是
极 不公 平 的 。
( ) 化 权 利 贫 困 : 要 是 教 育培 训 权 四 文 主
利 和 子 女 教 育权 利 的缺 失
马 克思 曾指 出 ,要改 变一 般的人 的本性 , “ 使它
推 举 自己 的代 表 , 入 各 级 权 力结 构 ; 二 , 进 第 直接
经济 增 长是 实 现 人 的全 面 自由发 展 的基 础 。 是 让 一 切人 尽 可能 多 的参 也 与生 产 与创 造 的前 提 。 民工 为 我 国 的工 业 化 、 市化 、 农 城 现代 化 建 设 做 出 了 巨 大 的贡 献 和牺 牲 . 被 排 斥 于社 会 结 构之 外 , 却 只能 参 与 工业 化 , 法 完成 城 市 无 化 ,候 鸟 式 ” “ 的迁 移 于城 乡 之 间 。 无法 分 享 国家经 济 和 社会 发 展 的成 果 , 长 并
城镇 的农 民工 已基本 与户 籍 所在 地 的选 举 活动 脱 钩 ,而 所在 城 镇 的选 举 活 动 与其 生活 息息 相 关 ,却 因社会 成 本 的增 加 没有 返 回原 籍 开具 选 民资格 证 明② , 以参 加所 在选 区的选举 活 动 。长 期 生 活在 城镇 的大量 农 民工不 仅失 去 户 籍所
权。 弱小 的个 体无 法 与强 大 的市场 博弈 , 城 的农 进 民工 由于 失 去 和 脱 离 原 有 的 乡 村组 织 网络 平 台 , 而 又无 法 被 纳 入 到 城 镇 社 会 的 组织 网络 平 台 , 失 去可靠 的保 障 , 容易 成 为权益 侵 害 的对象 。 是 很 不 农 民工 不愿 意 组织 自己 的工会 以代 表 和维 护 自身 的利 益 。 是得 不 到社 会 的扶 持 和理 解 , 容 易被 而 很 扣上“ 非法 组 织 ” 的帽 子 , 最终 被 迫解 散 。( ) 语 3话 权 。社 会各 阶层行 使话 语 权 的渠 道 主要 是 : 一 , 第
无缘 。 输入 的是 资本 和优 质劳 动力 , 回 的却是 伤 返 残 弱老 ,抚 养 子女 、赡养 老人 的社 会 包袱 丢 给农
村 。 民工 的社 会保 障还 与 土地相 联系 , 种具 有 农 这
传 统农 业 经济 性 质 的保 障制度 不仅 不 能减 少 城 市 生 活 不确 定 性所 带来 的风 险 ,反 而进 一 步 阻碍 探
的 产 生 原 因 , 出 改 变农 民 工弱 势 地 位 的 途 径 : 权 和 增 能 。 提 赋
【 关键词 】 农民工; 赋权 ; 增能 ; 弱势群体 ; 困 贫
中 图分 类 号 :9 21 C 1. 文献标志码 : A 文章 编号 :6 3 80 (0 2 叭 一 0 4 0 17 — 0 4 2 1 1 0 7 — 4
21 0 2年 1月
熏 庆 文理 学 院学 报 ( 会科 学 版 ) 社
o fC o g i gUnv ri o sa d S in e ( c in e dt n J urnalo h n q n ie st f t n ce c s o il ce c sE i o ) y Ar S aS i
. . . . . . . . . . . . . . . . —
— — —
J L 0 2 a 21
V0 . l 13 No. 1
第3 l卷
第 1期
赋 权与增能 : 民工弱势地位 改变 的根本途径 农
李 俊 俊
( 西 师 范大 学 政 治 与行 政学 院 , 西 桂 林 5 10 广 广 4 0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