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沭阳县潼阳中学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系列《唐诗宋词选读》教案:第二专题 望月怀远

合集下载

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总述(苏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总述(苏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总述(苏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总述(苏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1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总述作为苏教版高中必修课程,唐诗宋词选读是中华文化中卓越的文学名著之一,不仅具有艺术价值,更是对中国古代文化、历史、思想的生动体现。

本文从教案教学设计的角度,对苏教版的唐诗宋词选读进行总述。

一、教学目标与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需要明确课程目标与要求,使得教学的过程更为有针对性和高效。

1、知识目标(1)了解唐宋诗词的发展历程、文化背景、文学特色等方面的基本知识;(2)掌握唐宋时期的优秀诗词,包括其作品的体裁、主题、表达方式等;(3)学习欣赏唐宋诗词,提高对于文学鉴赏的能力。

2、能力目标(1)提高对于古代汉语的语言运用能力;(2)提高从文学作品中获取信息、表达意见的能力;(3)培养学生自主阅读文学作品、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3、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对于祖国文化的热爱和认同感;(2)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和鉴赏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需要对于教学重点及难点有所把握。

对于唐诗宋词选读的教学,其重点在于学生对于作品的理解和阐释,而难点在于学生对于古代汉语的语言运用和文学鉴赏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为了达成预设的教学目标,我们需要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

在唐诗宋词选读的教学中,我们需要注重以下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法在学生阅读诗词作品之前,我们首先可以引导学生探讨掌握阅读诗词的方法,并启发他们思考和感悟,从而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和欣赏作品。

2、多样化的阅读教学法对于古代的文学作品,语言的运用方式、使用的词汇等都是与今天不一样的。

因此,教师需要采用多样化的阅读教学法,例如进行现代汉语翻译、注释、诗词填空等方式,来帮助学生理解这些古代汉语,更好地阅读和理解唐诗宋词。

3、互动式教学法在学生阅读了一部分唐诗宋词之后,我们可以运用互动式教学法,例如分组讨论、学生演讲、诗词朗诵等方式,来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相互交流、分享思考和感悟。

江苏省高三语文上册 选修《唐诗宋词选读》 全套教案

江苏省高三语文上册 选修《唐诗宋词选读》 全套教案

专题一“风神初振”的初唐诗专题整合 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古体诗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

注意“歌”、“行”、“歌行”、“引”、“曲”、“吟”等古诗体裁的诗歌也属古体诗。

古体诗不讲对仗,押韵较自由。

古体诗的发展轨迹:《诗经》→楚辞→汉赋→汉乐府→魏晋南北朝民歌→建安诗歌→陶诗等文人五言诗→唐代的古风、新乐府。

古体诗按形式分类如下表:古体诗(古风)⎩⎪⎨⎪⎧ 四言诗:出现最早如《诗经》五言诗:成熟于汉代如《古诗十九首》七言诗:成熟于唐代如白居易《长恨歌》乐府诗:诗题有歌、行、引、歌行、吟、曲等名称古诗中景与情的关系一、理论讲解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

”其实,赏诗也不过“情、景二端”。

从高考的角度讲,答诗歌鉴赏题,也不过“情、景二端”。

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情景交融是古典诗歌最重要的表现手法,最重要的特点。

因此,分析、掌握诗歌中情与景的关系就成为学习古典诗歌的关键。

一般说来,古典诗歌里情与景的关系主要有以下四种:1.乐景衬乐情以在写景绘色方面备受推崇的王维的《山居秋暝》为例,“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初秋时节,天色向晚,山雨初霁,清泉淙淙,翠竹成林,月下青松,水中碧莲。

这里对清新美好的自然景物的描写,反映了诗人追求恬淡淳朴生活的理想和对污浊官场的厌恶。

清新美好的泉水、青松、翠竹、青莲,可以说是诗人情感的寄托和写照。

2.哀景衬哀情陈子昂的《春夜别友人二首(其一)》中用“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描绘出高高的树阴遮住了西沉的明月,银河淹没在破晓的曙光中的阴冷凄清的景色,用这种阴冷凄清景色衬托出离人之间的哀愁。

3.乐景反衬哀情古人曾评价说:“以乐写哀,以哀写乐,倍增其哀乐。

”这是古代诗歌中可追溯到《诗经》的一个重要的传统,是“反衬”这一手法在古代诗歌中的最基本的体现。

从杜审言的《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中也可看出这一特点,中间两联:“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高中语文 专题二 山居秋暝教案 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苏教版高二《唐诗宋词选读》语文教案

高中语文 专题二 山居秋暝教案 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苏教版高二《唐诗宋词选读》语文教案
古体诗与近体诗的时间分界为唐代,唐以后的诗称为近体诗。包括律诗,绝句和排律等几种,在字数上有五言,七言两种。近体诗的句式一般是每两个音节为一个节奏单位,每一个节奏单位相当于一个双音节词或词组,音乐节奏和意义单位基本一致.。在这首诗中,诗




教 学 内 容
个案调整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浣女 渔舟
(2)感受此诗的图画美(先请同学简单叙述,再由教师描述)。
板书
作业
背诵默写诗歌
教后札记
学生活动
(1)颔联和颈联写得十分热闹,这和作者要创造的寂静、宁谧的环境是否和谐?为什么?
明确:和谐。浣女、渔舟的热闹,正是为了烘托出山村环境的寂静、清幽。如同“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一样。人们从这些热闹的景物中,很自然地体味出一种和平恬静,体味出恬静中的一遍勃勃生机。有动有
一、导语设计
在学习了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和白居易的《琵琶行》两首古体诗之后,今天我们转入近体诗的学习。自东晋陶渊明、南朝谢灵运开创山水田园诗派以来,他们的山水田园诗深受一些优秀诗人的称赞。到了唐代,它开始受到人们的推崇,王维、孟浩然就是这一时期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作家。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王维的一首山水田园诗《山居秋暝》。
二、作者简介
三、课文讲解
(一)讲解近体诗的相关知识
(二)根据注释,疏通文意,把握节奏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
(三)诗歌解析,以整体把握诗歌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时间、地点、天气)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月、松、泉、石)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浣女归、渔舟下)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诗人愿望)
“空”理是佛教的基本教义,所谓“空”是说世界上一切事物都虚幻不实。王维受其母的影响,通过接触禅宗,对佛教有了深刻的理解。佛教讲究“四大皆空”,在诗人的眼里,一切胜景浮名都不过是一“空”而已!

关于选修教材《唐诗宋词选读》教学建议(苏教版高二选修教学计划)

关于选修教材《唐诗宋词选读》教学建议(苏教版高二选修教学计划)

关于选修教材《唐诗宋词选读》教学建议(苏教版高二选修教学计划)一,教材目标指向1.培养鉴赏诗歌的浓厚兴趣,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2.阅读古代优秀的诗歌作品,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用历史的眼光和现代的观念审视古代诗文的思想内容,并给予恰当的评价.3.借助工具书和有关资料,读懂不太艰深的我国古代诗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古代诗文名篇.学习古代诗词格律基础知识,了解相关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丰富传统文化积累.4.学习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握诗歌的艺术特性,注意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唐诗宋词"是一座流光溢彩的传统文化的美的殿堂.鉴赏唐诗宋词就是探寻美的历程.二,教材内容及其定位《唐诗宋词选读》应该放在高中1.25年必修,1.75年选修和大学选修的宏观视野内观照,从而准确加以定位.《唐诗宋词选读》既不同于高中必修阶段的古典诗歌教学,也区别于大学阶段的唐诗宋词》选修教学.高中必修阶段的古典诗歌教学共有三个板块,一个是必修二"历史的回声"专题中的"千古江山"(怀古词两首),必修四"笔落惊风雨"专题中的"诗从肺腑出"(唐诗一组)与"词别是一家"(宋词一组).与《唐诗宋词选读》相比,高中必修阶段的古典诗歌数量少,难度略小,教学要求低,系统性也较弱,而且其人文内涵都指向每个专题的人文主题.而大学阶段的《唐诗宋词》选修则更多地带有研究的色彩.苏教版选修教科书《唐诗宋词选读》是在1.25年必修基础上,针对对唐诗宋词有较高兴趣的学生开设;旨在精选唐宋不同时期重要诗词流派和诗人,词人的代表作品,在诵读涵泳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陶冶;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学习从创意和构思,意境和意象,语言技巧等方面对唐诗宋词作品进行赏析,感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在个性化阅读,多元化鉴赏中努力开拓创新阅读鉴赏的空间.其定位首先是"选读",即通过阅读诗词佳作进行语言,情感和思维的积累;其次是"欣赏",即对作品内容的精深与形式的完美之处能"看好处","说好处";再其次,如有可能,则可向"鉴别"方向延展,能对诗词作品评判优劣高下.《唐诗宋词选读》根据新课标精神和中学审美教育的需要,结合篇幅,时代,作者等诸多因素,精选了唐诗31首,宋词32首(其中39首精读,24首自读),分12个专题.l,"风神初震"的初唐诗2,"声律风骨兼备"的盛唐诗3,"豪放飘逸"的李白诗4,"沉郁顿挫"的杜甫诗5,"创新求变"的中唐诗6,诗国余晖中的晚唐诗7,8,"格高韵远"的北宋词(一)9,"新天下耳目"的东坡词10,"格高韵远"的北宋来词(二)11,"极其工","极其变"的南宋词12,"龙腾虎掷"稼轩词《唐诗宋词选读》大体以诗歌史发展阶段为线索,突出李白,杜甫,苏轼,辛弃疾等代表中国古代诗歌思想艺术最高水平的诗词大家,纵横交错进行编排;重视诗词自身的体类特征和鉴赏规律,设计鉴赏活动中隐含若干种基本的鉴赏技巧和角度,如创意,构思,意境,意象,语言等,有助于学生学习鉴赏诗词的方法;重视对诗词作品的多元解读,致力于培养学生个性化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意识和能力.教学中要注意具体的鉴赏方法的指导,如:知人论世,洞察本事,考析词意,疏通章句,草蛇灰线,搜寻意脉,以意逆志,进入意境,注意寄托,言外求志,密咏恬吟,品赏韵味,比较鉴别,品第高下,别具慧眼,善于见异.三,教学内容及课时安排l,"风神初震"的初唐诗(3)春夜别友人二首(其一) (陈子昂)+滕王阁(王勃)1 春江花月夜(张若虚) 22,"声律凤骨兼备"的盛唐诗(3)望月怀远(张九龄)+山居秋暝(王维)1与诸子登岘山(孟浩然)1燕歌行(高适)13,"豪放飘逸"的李白诗(3)梦游天姥吟留别(李白)2将进酒(李白)14,"沉郁顿挫"的杜甫诗(2)兵车行(杜甫)1旅夜书怀+客至(杜甫)15,"创新求变"的中唐诗(1)西塞山怀古(刘禹锡)16,诗国余晖中的晚唐诗(2)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李商隐)1商山早行(温庭筠)17,展苞初放的唐五代词(2)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温庭筠)1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李煜)18,"格高韵远"的北宋词(一)(1)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欧阳修)19,"新天下耳目"的东坡词(1)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苏轼)110,"格高韵远"的北宋来词(二)(2)临江仙(梦后楼台高锁)(晏几道)1踏莎行(雾失楼台)(秦观)111,"极其工","极其变"的南宋词(1)扬州慢(淮左名都)(姜夔)112,"龙腾虎掷"稼轩词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辛弃疾)1共22课时四,部分专题教学建议(一) "风神初震"的初唐诗1,教学目标(1)能够感悟初唐诗人对宇宙人生的思考.(2)能初步体会初唐诗歌刚健而飞动的抒情风格.(3)能撰写500字左右的鉴赏文章.2,教学建议在盛唐诗歌高潮到来之前,无论从形式和精神气质上来说,初唐诗都处于准备阶段.这一时期的诗歌虽然是以绮靡婉媚的诗风为主,但随着以"四"为代表的中下层文士的崛起,给诗歌注入了情思浓郁,气势壮大的气息.因此,这是一个诗歌发展缓慢但又孕育着高潮的时期.本专题选取了初唐具有代表性的诗歌五首,其中《春江花月夜》一篇是本专题的重点和难点.(1)对《春夜别友人二首(其一)》一篇,教师应在引导学生揣摩具体词句的同时着重体会其于沉静之中见深挚情感的艺术境界.(2)《滕王阁》在必修本中已经附在《滕王阁序》之后,可以学生自学为主,让学生将序文和诗歌进行对读.教师可以让学生先勾画出诗中表示时间和空间的词语,然后体会作者那种面对永恒的存在所发出的人世沧桑之感.展开全文阅读(3)《春江花月夜》曾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此诗的教学资源比较多,教师可以根据实际采取多种形式进行教学活动.此诗的难点是诗歌中所传达出来的对宇宙和人生的思考,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反复诵读的同时要将此问题讲深讲透,并且要进行正确引导.(4)重点放在《春江花月夜》,诗歌的主要意象是什么抒情主人公是谁《滕王阁》在必修四出现过,可以先搁置,到讲晚唐诗时,设"登高"诗专题时对比鉴赏3,教学案例:《"风神初振"的初唐诗》简案(配合课件展示)一,总论1,简述中国文学发展的历史2,简述唐诗发展过程二,"风神初振"初唐诗1,初唐早期文风(1)历史沿革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南朝:宋,齐,梁,陈;北朝: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唐(2)我们知道,南朝文风流行词采华美,音韵流转,后世称之为绮靡艳丽如梁武帝萧衍的《子夜四时歌》(宫体诗)江南莲花开,红光覆碧水.色同心复同,藕异心无异.徐陵的《长相思》长相思,望归难.传闻奉诏戍皋兰.龙城远,雁门寒,愁来瘦转剧,衣带自然宽.念君今不见,谁为抱腰看.(3)在盛唐诗歌高潮到来之前,无论从形式和精神气质上来说,初唐诗都处于准备阶段.这一时期的诗歌虽然是以绮靡婉媚的诗风为主,但随着以"四杰"为代表的中下层文士的崛起,给诗歌注入了情思浓郁,气势壮大的气息.因此,这是一个诗歌发展缓慢但又孕育着高潮的时期.初唐四杰是初唐诗人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的合称,也称"王杨卢骆".他们的诗歌还没有完全摆脱齐梁诗风的影响,但已经扩大了诗歌的题材内容,把诗歌从宫廷移到了市井,从台阁移到江山和塞漠,诗的风格也较清峻,对扭转初唐诗风起到了促进作用.到沈佺期,宋之问时,确定了律诗崭新的形式.(4)"风神初振"的初唐诗为诗的"盛唐"奠定的基础.三,陈子昂《春夜别友人二首(其一)》教学1,由《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引出作者陈子昂的介绍.(这首诗塑造了一位具有悲剧性格的抒情主人公形象,表现出他的怀才不遇,他的不平,他的忧愤,他心底的波澜.)2,朗读3,根据注释,初探诗意4,找出诗中分别写"夜","别","时间","空间"的语句.5,这首诗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情感6,探讨诗人是如何从空间与景物的描绘中写离情别意的7,总结诗歌鉴赏的一般规律.8,陈子昂与徐陵诗的简单比较(1)徐诗有长吁短叹的哀伤语句,陈诗无.(2)二诗写离情别绪,徐诗作哀声而无风骨,陈诗无哀声而多幽深的情思.从中可以看出,此时的诗作已远离南朝时期的绮靡婉媚之风,已具风骨兴寄.这就叫"风神初振"!9,"风神初振"总结《春江花月夜》简案一,总体介绍本诗1,孤篇压全唐,毛先舒称此诗"不著粉泽,自有腴姿,而缠绵酝藉,一意萦纡,调法出没,令人不测,殆化工之笔哉!"2,这首诗从月生写到月落,把现实的情景和诗中人物的梦境结合在一起,写得迷离恍惚,气氛朦胧.诗的感情随着月下景物的推移逐渐展开,变化,忽此忽彼,亦虚亦实,跳动着,断续着.有时让人觉得难以把握,但又觉得有深邃的东西在里边,值得深入发掘.这就是人生的短暂,离别的痛苦,以及青春的美丽.3,对后世的影响:对李白,苏轼的影响(人生与宇宙)二,弄清大意1,春江---海(阔大的意境)升---生(一个世界的诞生,有生命)何处春江(境界更为阔大)花林(丛)---素洁的画面(实中有虚)空里流霜—看不见—过渡性---江天一色无纤尘(纯净,空灵的背景上一轮明月,给月亮赋予了一种生命气息,孤独的一种情感) 前8句:纯明,单一"孤"---一人和一月的精神对话,人类初始的月光,一尘不染---过渡至人2,人生宇宙的拷问:"江畔何人----初照人","人生代代----只相似","不知江月---送流水"(人一代一代无穷无尽的递变着,而江月却是年复一年没有变化,她总是生于海上,悬于空中,她等待什么人,何时能等到江水何时能把她等的人送到月的孤独—月的期待---思妇的期待)3,人的期待青枫点缀离愁;江边,扁舟子;远处:明月楼"可怜楼上月徘徊"(时间流逝)"玉户帘中---拂还来"(有月的晚上,平凡人的诗意生活,"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卷"---长时间思念,无意识,无聊的举动瞬间的停住,一刹那的若有所思,无以言说的寂寞和孤独(举例:《我与地坛》母亲去世后,月光下的地坛,车辙,母亲的脚印)"鸿雁(善飞之鸟)---鱼龙(善潜游)"(人类无法实现愿望的无奈)"落月"(借月亮寄托思念,也几乎是不可能的了,变的无奈)"不知乘月---满江树"(这种离情别绪,这种思念之苦,在月落之后,将如何排遣我们似乎看到月光隐没的一刹那,望月之人无奈的轻闭自己的双眼,我们似乎能听到离愁人的内心一声无奈的叹息,轰然作响,我们似乎还能看到,落月的余晖静静洒在江边的花林,枫树,月无声,林无声,天地间一片寂然无声.)三,总结:月升---月落:轮回短暂变(永恒)(二)"声律风骨兼备"的盛唐诗1,教学目标(1)感悟盛唐诗歌"声律风骨兼备"的特点及其阔大雄浑,豪迈恢宏的艺术境界.(2)初步熟悉王维,孟浩然和高适,岑参的生平事迹及其诗歌的主要特征.(3)初步了解盛唐边塞诗派和山水田园诗派的风格差异.2,教学建议盛唐诗歌就时间上来说,是指开元,天宝至大历初年的诗歌.就诗歌特征来说,主要是指盛唐诗人所创作的具有昂扬雄浑,阔大恢宏的盛唐气象的诗歌.所谓"声律风骨兼备"是就这一时期的诗歌内容和形式而言的.盛唐诗歌的风骨主要包括:①诗人们能从观察宇宙历史的发展规律的高度对时代与人生进行积极思考;②诗人们在追求建功立业的道路上,显示了强烈的自信心和铮铮傲骨;③崇尚独立人格和高洁品质,这使他们的追求功名的热情少了些庸俗气,具有了理想的光彩.盛唐诗歌的声律完备主要是指律诗体裁的成熟和普及,诗人们已经能娴熟地使用这一体裁表情达意并且将它发挥到了极致(杜甫是典型代表).古体与律诗的截然划分,以及歌行与绝句的兴盛,都是盛唐诗歌达到高潮的标志.本专题以及此后的李白和杜甫的两个专题,都属于盛唐诗歌的范畴.因此在进行这三个专题的教学时,教师应首先指导学生通过对单篇诗歌的鉴赏从总体上把握盛唐诗歌的整体风貌.本专题选取了除李杜以外的盛唐诗歌的代表作六篇,其中王孟和高岑的诗歌是本专题的鉴赏重点.(1)张九龄的《望月怀远》,虽未脱去初唐诗歌的面貌,但也已经具备了盛唐诗歌意境雄浑阔大的特质,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应注意引导学生感悟这一过渡性特征.全诗是紧扣着"望"和"怀"来写景抒情的,教师在指导学生具体鉴赏这首诗歌时应抓住"望""怀"两字进行讲解.(2)王维的《山居秋暝》是其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作之一,在表现传统诗画艺术中的"空","静"之美方面,诗人表现出了独特的艺术功力.在鉴赏时,教师应重点指导学生体会诗人是如何表现这种"空","静"之美的.(3)孟浩然的《与诸子登岘山》是一首吊古伤今诗.鉴赏时应重点分析作者是如何表达这种情感的.(4)高适的《燕歌行》是其边塞诗的代表作之一,诗前的小序已移到注解中了,鉴赏时应注意阅读.此诗的主题是谴责边塞将领在朝廷的怂恿下骄傲轻敌,荒淫失职,造成战争失利,给兵士带来极大的痛苦和牺牲.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进行诵读练习,然后让他们圈出诗歌中的"沉痛语",鉴赏时抓住这些沉痛语,看看诗人是如何抒发这种沉痛之情的.《燕歌行》,四句一韵,也可以通过切分层次入手.3,教学案例:孟浩然的《与诸子登岘山》简案(配合课件展示)展开余文一,生平简介二,自由朗读,背诵三,诗句解释:1,人间的事情都有更替变化,来来往往的时日形成古和今.2,江上留下许多名胜古迹,我们又来登临.(由于山上有历史印迹,才来登山)3,水落下去鱼梁显露出来,天气寒冷,梦泽显得格外深远.(是不是一定能看到呢这是登山所见所想—虚幻的景色,烘托深秋岘山萧条,悲凉,邈远的秋景.)4,羊公碑如今还在,读完上面的文字不觉泪水沾湿衣襟. (为何作者会流泪 )四,问题探讨:1,首联看似闲笔,但到了颔联我们就明白它不是闲笔了,你能说说在尾联中这闲笔更大的妙处吗明确:诗人因观览旧迹而登临此山,因旧迹而伤怀,因历史触动内心,又由历史联想到自己,怀才不遇.由羊公所言的"湮灭无闻",想到自己不就是这众多贤者中的一个吗2,这首诗的结尾似乎与我们常见的诗歌结尾不同,最后诗人似乎仍在叙事,诗人仅仅在叙事吗明确:自己像羊公那样有才华,但自己却不被重用,抒发内心的忧伤和感慨.3,这首诗如果用四个字来概括它的内容,会是哪四个字明确:怀古伤今(吊古伤今)4,今读其诗,你会有何感想提示:感想应从诗人的感想中来.孟浩然泪水沾襟是因为自己一生抱负无人任用,一身才华无法施展,人事代谢,当岁月成为历史后自己也会湮灭无闻.羊公如此,孟浩然如此.在岁月的长河中,还会多少人如此今天,就没有人如此了吗中国的文化体制下为什么历代都有这种流落在民间的天才呢仅仅是天才流落民间吗范仲淹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今天,天下乐了吗范仲淹的理想在传统的文化体制下到哪一天才能实现到哪一天我们的志士仁人才不会发出这样悲壮的誓言―――由此说,孟浩然的落泪应是我们每个人的落泪,但不希望是后来人的落泪.五,古人评价:从静悟中得之,故语淡而味终不薄. ——清沈德潜六,欣赏《唐之韵》第六集《山水诗人》(19分钟)(三)"豪放飘逸"的李白诗1,教学目标(1)能初步了解李白的生平事迹及其人格魅力.(2)能借助注解鉴赏本专题中李白的代表作品.(3)初步体会李白诗歌"豪放飘逸"的诗美特点并对其内涵有所了解.2,教学建议李白是唐代伟大的诗人,既有自己的独特风格,又兼各家之所长,他既以"豪放飘逸"而成为唐诗中不可企及的典范,又兼有旷达,潇洒,清新,俊逸之美.通过本专题的学习,我们应该让学生初步了解李白诗美的典范性特征.豪迈奔放,谓之豪放.李白诗歌的豪放特点,既表现在作为诗人的主体特点,也表现在作为描写对象的客体特点.就抒情主体而言,表现在诗的风格上往往具有:情感激荡,格调昂扬;想像奇特,夸张出格;志向高远,襟怀旷达;气吞宇宙,力拔山河;傲骨嶙峋,狂荡不羁.就描写的对象而言,则是:气势峥嵘,场面壮阔;境界缥缈,极目无垠.李白诗歌中的飘逸是指其风格的:体气轻扬,志向凌云,形影飘忽,磊落不群,风姿洒脱,神情闲逸.但是李白的飘逸决不是弃世,更不是玩世,他的飘飘欲仙是不摒弃尘俗的,是一种玩味人生的手段而已.李白性格中的狂傲,是指狂荡不羁,倜傥不群,自由自在,无拘无束,但不是疯狂,癫狂,是指不畏权贵,不随流俗,一身傲骨,浑身正气.(1)《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是李白传诵千古的名篇之一,教师主要应引导学生体会此诗的"豪放飘逸"的诗美特点以及诗人对人生的深沉感慨.对此诗的主题,历来有多种解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展开多元解读,但持论必须有据.(2)《将进酒》是李白咏酒的名篇,也最能代表诗人的人格个性和艺术品格.诗人以其特有的夸张的手法,使此诗具有震撼古今的气势和力量;由于有诗人的心中充实而深厚的内在感情在驾驭着,所以诗人酒后的豪言壮语并不显得空洞浮夸.对这样的乐府歌行,教师应尽量让学生从反复的诵读中体悟诗人的思想情感及其艺术魅力.教师可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3)李白的特点是"真""狂""野",紧紧抓住诗歌的体类特征.歌行体,最适合表达一种躁动不安的心情,李白的心理有着一种青春的躁动的情感.3,教学案例李白《将进酒》教学简案(一)[教学目的]1,诵读诗歌,解决难读字读音.2,把握诗歌感情起伏变化.3,了解李白相关思想.[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背景介绍二,解题三,诵读自学检查:四,有感情诵读全诗,思考:1,请找出体现这首诗情感基调的句子.2,这首诗情感发展的线索是什么3,这首诗能看出诗人思想上的什么特点五,理清诗人感情发展的脉络六,诵读全诗,为了表达感情作者运用什么了哪些手法七,有关名句李白《将进酒》教学简案(二)(省级研究课)导入示范朗读,自由朗读,诵读感悟此诗气势豪壮,又情感起伏较大,可先指导个别同学朗读,再采用齐读的方式.教。

唐诗宋词选读教案2.doc

唐诗宋词选读教案2.doc

唐诗宋词选读教案2创新求变的中唐诗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安史之乱”及中唐的重大政治事件对诗人的人生及诗歌风格的影响。

2、能够了解本专题诗人及其作品所代表的风格特征。

3、初步体会中唐诗歌风格的多姿多彩的风貌特征。

教学设想:中唐诗坛流派众多,风格多样,以开拓创新为主要创造倾向。

对本专题所选六首诗歌,可结合诗人的总体风格逐一进行鉴赏。

教学方法以自学、讨论为主,诵读训练贯穿始终。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自读《寄李儋元锡》 1、结合注释①了解作者及创作背景唐德宗建中四年(783)暮春入夏时节,韦应物从尚书比部员外郎调任滁州刺史,离开长安,秋天到达滁州任所。

李儋,字元锡,是韦应物的诗交好友,当时任殿中侍御史,在长安与韦应物分别后,曾托人问候。

次年春天,韦应物写了这首诗寄赠李儋以答。

在韦应物赴滁州任职的一年里,他亲身接触到人民生活情况,对朝政紊乱、军阀嚣张、国家衰弱、民生凋敝,有了更具体的认识,深为感慨,严重忧虑。

就在这年冬天,长安发生了朱泚叛乱,称帝号秦,唐德宗仓皇出逃,直到第二年五月才收复长安。

在此期间,韦应物曾派人北上探听消息。

到写此诗时,探者还没有回滁州,可以想见诗人的心情是焦急忧虑的。

2、初读诗歌,理解大意去年春天花开时节,我与您在长安分别,现在春暖花开了,又是一年。

国家的前途,个人的前程,都觉得茫茫一片,自己无法预料。

面对春色,心中闷闷不乐,独自睡去,难以睡着。

我身体多病,想回乡归隐,自己任刺史所管辖的地区,还有逃亡流落在外的饥民,我拿了俸禄而没有使百姓免于饥寒,因而感到惭愧。

听说您要来,我不断地探望,多少次月儿缺了又圆,我站在西楼上眺望,仍不见您来。

3、问题研讨苏轼认为韦应物的诗有“寄至味于淡泊”的特点,结合此诗谈谈你的看法。

这是一首寄赠好友的诗,但并不只限于抒写鹏有间的情感,而是表达自己对时局的一种人生态度:自己所以拖着病体为官一方,并非贪恋名利。

他想辞官归隐,但因为他忠于职守,看到百姓贫穷逃亡,自己未尽职责,于国于民都有愧,所以他不能一走了事。

高中语文第二专题望月怀远教案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

高中语文第二专题望月怀远教案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
二、作者简介:
张九龄(678—740),字子寿,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人。唐中宗景龙初中进士,玄宗朝策试高第,位至宰相。在位直言敢谏,举贤任能,为一代名相。曾预言安禄山狼子野心,宜早诛灭,未被采纳。他守正不阿,为奸臣李林甫所害,被贬为荆州长史。开元末年,告假南归,卒于曲江私第,谥号文献。他七岁能文,终以诗名。其诗由雅淡清丽,转趋朴素遒劲,运用比兴,寄托讽谕,对初唐诗风的转变,起了推动的作用。
5、诗人在诗中塑造的主人公是——情人
表达了“情人”什么样的情感——怨与思
为何而怨?(“竟夕”,亦即通宵。这通宵的月色对一般人来说,可以说是漠不相关的,而远隔天涯的有情之人,因为对月相思而久不能寐,只觉得长夜漫漫,故而落出一个“怨”字。三四两句,就以“怨” 字为中心,以“情人”与“相思”呼应,以“遥夜”与“竟夕”呼应,上承起首两句,一气呵成。)
“天涯共此时”有两层含义:一是诗人与远在天涯的伊人共此一轮明月;二是融融月光洒满人间,天下离人此时都在望月怀远。
“我”在思念谁?
可以是父母、妻子、亲人、朋友等,具有不确定性。(使诗歌产生了含蓄、蕴藉的美感)
五、作业布置:
6、诗人是如何表现主人公的思念之情的?(三、四两联)
①细节动作:“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两句细巧地写出了深夜对月不眠的实情实景。
教学过程设计


二次备课
2、请四位学生,结合注解用自己的话复述诗句的含意。(先读后解)
诗文解释:
海上升起了一轮明月,远在天涯的你与我共有这美好的时光。
有情人埋怨漫漫长夜,通宵将你思念。
熄灭蜡烛怜爱这满屋的月光,披上衣服觉得露水渐渐重了。
不能把这满手的月光赠给你,还是回去睡觉吧,希望与你在梦里相见
背诵《望月怀远》

江苏省沭阳县潼阳中学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系列《唐诗宋词选读》教案:第二专题山居秋暝

江苏省沭阳县潼阳中学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系列《唐诗宋词选读》教案:第二专题山居秋暝

教学案
科目:高二语文主备人: 备课日期:
课题山居秋暝
第1课

计划上
课日期
教学目标1.品读王维诗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2.诵读课文.抓住意象,品味意境。

3.对王维思想的了解。

教学
重难

抓住意象,品味意境
一、导入
思考:被苏轼称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诗人是谁?(王维)
二、走近王维
王维(701-761),字摩诘,蒲州(今山西永济)人。

开元九年(721)进士.累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

晚年闲居蓝田辋川.诗与孟浩然齐名,
称为“王孟”。

前期写过一些边塞诗,但其作品最主要的是山水田园诗,通过田园山水的描绘,宣扬隐士生活;体物精细,状写传神,有独特成就。

著有《王右丞集》。

关键点拨加工润色。

江苏省沭阳县潼阳中学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教案:专题一“风神初振”的初唐诗第二课时

江苏省沭阳县潼阳中学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教案:专题一“风神初振”的初唐诗第二课时

教案科目:高二语文主备人:备课日期:课题“风神初振”的初唐诗第2 课时计划上课日期教学目标了解初唐诗歌的大体特点,初步体会初唐诗歌刚健而飞动的抒情风格.教学重难点对诗人思想感情的认识。

教学流程\内容\板书第二课时一、杨炯《从军行》(一)背景唐初,突厥等少数民族军事集团对边境地区的不断骚扰,成为我国西北部安全的最大威胁。

许多爱国志士为国分忧踊跃从军,加入保疆卫国的战斗行列。

据《旧唐书·高宗纪》载:“永隆二年(681),突厥寇原庆等州(今甘肃固原、庆阳一带地区)遣礼部尚书裴行俭率师讨突厥温傅部落。

"当时正值杨炯充崇文馆学士,升迁太子詹事司直不久,《从军行》一诗借此抒发了他对温傅部落疯狂进唐犯边疆的愤慨之情,显示出诗人杀敌报国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无畏的英雄气概.关键点拨加工润色(二)自读课文,研读课文(三)鉴赏这首诗歌在艺术上突出了感情奔腾激越的特色,然而诗情却把握得颇有分寸,整体艺术画面热烈奔放而不失之“散漫”,洋溢着一种跌宕婉转、起伏有致的含蓄美感。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战争烽火传报边疆遭劫而点燃诗人心中的愤慨之火,从而点明唐军挥师出兵是正义的自卫。

长安与原庆诸州远隔千里,“烽火”之光焰无论怎样也不可能“ 照"到长安,但是,诗歌却运用强烈的夸张手法,囊四海于胸,笼千里于咫尺,形象逼真地写出了战火逼近的急迫。

在国家安全受到严重威胁的危难之际,诗人义愤填膺投笔从戎、杀敌报国,也就成为理所当然了.这两句将主观感受和客观的画面巧妙地联缀起来,既揭示了感情激荡的渊源所在,也为下文诗情的起伏“跌宕"做好了道义上的铺垫。

次联“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描绘了唐军出发的威武英姿和直捣敌巢的压顶气势,“牙璋"指代携皇帝“牙璋"之令出征的部队,同时,也包含着此次兵发西北,负有保家卫国之重任的意味。

一个“辞”字,简洁精当地把将士慷慨激昂的出师阵容再现出来。

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系列《唐诗宋词选读》配套文档:专题二 专题整合 含答案

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系列《唐诗宋词选读》配套文档:专题二 专题整合 含答案

边塞诗人李颀,擅长写七言古诗。

他不大看中功名利禄,却非常想做神仙,服食丹砂,期盼着白日飞升。

古诗中细节的艺术魅力一、理论讲解中国古典诗词一般篇幅短小精悍,不像叙事性作品那样有过多的细节描写。

但是,即使是短小的篇章,哪怕是抒情小品,也同样不能忽视其中的细节描写。

这一点特别需要加以注意。

诗歌的特质在于它的形象性,而鲜明的形象和细节描写是分不开的。

文学作品中真实生动的细节描写,是塑造诗歌形象的重要方法,运用活生生的细节,集中、凝练、鲜明、生动地体现形象的神韵,自有其奇妙的艺术功效。

本专题诗歌中岑参的《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中的细节描写十分典型,细节描写属于高考古诗文阅读中“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考点范畴,下面我们就这一手法作一详细的讲解。

一首诗歌,以细节为中心组成全篇,往往能显得凝练、集中、韵味无穷。

像暴露杨贵妃贪食荔枝的腐化生活,史书有详细的记载,苏东坡也以较长篇幅作了淋漓尽致的描绘,而在杜牧的笔下,仅凝结成四句小诗:“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诗人仅摄取杨贵妃看到跑马飞送荔枝的人发出会心一笑的细节入诗,一切尽在不言中了。

诗人的隐讽态度在于“妃子笑”与“无人知”,由此可见,千里迢迢飞送荔枝,完全为了博得一人的欢心,至于外人是不知内情的,看到快马飞驰的紧急情况,或许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王安石评论张籍诗歌的风格是:“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试析张籍此诗写了生活中哪个“寻常”的细节?表达了他怎样的情感?答案这首诗歌抒写了对家乡亲人的无限深思,作者抓住了这样一个细节:家书将要发出时,又觉得有话要说,故“又开封”。

作者客居洛阳见秋风起,从而引起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所以又打开信封补写。

三、技法规律鉴赏分析细节在诗歌中的表达作用,要注意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1.分析它是如何有益于主题思想的阐明的;2.从作品的整体来考察,从它是作品的有机组成部分的角度分析。

语文选修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最新同步教案2.

语文选修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最新同步教案2.

语文选修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最新同步教案《唐诗宋词选读春夜别友人等》教案2【教学目标】一了解陈子昂的生平。

二理解诗歌的内容感情。

教学、重难点:理解诗歌是如何通过空间、景色的转换表达离情别意的。

【教学流程】一资料链接:作者简介:陈子昂,24岁举进士,他屡上书言事,辞多真切,颇中世病,但罕为用。

后因忤上被降职,解职还乡后,被县令诬陷,下狱死。

陈子昂的诗论著作《修竹篇序》,标举汉魏风骨,强调兴寄,反对六朝柔靡诗风,是唐代诗歌革新的先驱,对唐代诗歌及后代诗歌创作均有积极影响。

代表作《感遇》三十八首。

代表作还有《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二诵读品味。

1、自读诗歌2、个别小组展示3、个人朗读,齐读。

三品读理解1、诗中哪些词语写了“夜”?银烛,名月,长河(银河),晓天2、诗中哪些词语写了“别”?金樽,绮筵(饯别之宴),离堂,别路3、诗歌在时间上有何变化?夜晓——拂晓4、诗歌中的场景,在空间上有何变化?室内——室外四品读探讨1、诗人施如何通过空间和景色的转换来表达离情别意的?空间上从离堂华筵到别路山川,作者遥想到洛阳古道。

景色上从银烛青烟,金樽绮筵到明月高树、长河晓天,作者想到悠悠道远。

情感上从室内的相对无言的离情缠绵到室外的时光催人难舍难分,作者想到悠悠离情相会在何年。

总之,景色随空间而变化,情感跟随景物的变化而逐渐加深,变化出与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

2、体会本诗的写作特色:渲染:对环境、景物的等做多方面的正面描写形容渲染出人物的离情之悲切。

衬托:以景衬情,如“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

”明写时间和景物,暗写离人的难舍难分,即通过写景物来烘托深化人物的感情。

【学习总结】本诗写惯见的离情别绪,却无惯用的吁叹哀伤之词,而是在沉静之中见深挚的情愫。

【学习巩固】归自南阳李昌祺去日犹秋暑,归日已冷霜。

江山非故土,人物是他乡。

老态随年出,离愁共路长。

埃尘如见恋,到处扑衣裳。

(1)从思乡的角度看,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请概括。

江苏省沭阳县潼阳中学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系列《唐诗宋词选读》教案:第二专题燕歌行

江苏省沭阳县潼阳中学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系列《唐诗宋词选读》教案:第二专题燕歌行

教学案
科目:高二语文主备人: 备课日期:
课题燕歌行
第1课

计划上
课日期
教学目标1。

初步了解盛唐边塞诗派。

2。

学习“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和“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两组对比,体会诗人的沉痛之情.
3. 阅读诗中写景的诗句,学习借景烘托的手法。

教学
重难

对比、借景烘托的手法
一、边塞诗派的产生及其特点
1.唐代国力强盛,疆域广阔,内地与边疆各民族在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方面的交往密切.边事增加,战争频繁。

盛唐文人们多热衷于功名,渴望施展自己的才华和抱负。

从军边塞为国立功成为文人求取功名的一种新的出路,而且他们也向往新奇的边疆生活、边塞风光。

前代战争行役、征夫思妇题材的诗歌以及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边塞诗的创作,都为唐代边塞诗的关键点拨加工润色。

江苏省沭阳县潼阳中学高中语文选修系列唐诗宋词选读教

江苏省沭阳县潼阳中学高中语文选修系列唐诗宋词选读教

教学案科目: 高二语文主备人: 备课日期:课题兵车行第 2课时计划上课日期教学目标1、领会诗歌中语句的含义,背诵诗歌。

2、理清课文思路,理解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3、体会杜甫诗歌章法严密、整齐之又有变化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感悟诗人情感起伏的历程并体会作者满腔郁愤的悲痛之情。

一、复习巩固、导入新课二、阅读鉴赏、合作探究(一)分析诗歌的第一段讲授:这首诗的结构方式古称“一头两脚体”。

全诗共三段:第一段(即“头”)共6句(按乐句计算,下同),一韵到底;第二、三段(即“两脚”)各14句,并四次换韵。

从整体看,节奏整齐而又略有变化。

1、朗读诗歌的第一段,思考:诗歌开篇就呈现出悲惨的送别场面,它是如何描写出来的?明确:一个普通“走”字写出众多“行人”被抓,急促出征,更写出了家人不忍亲人离去,惟恐一去成永别的心情。

2、说说“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这两句话表达了怎样的内容?在整首诗中有什么作用?明确:表面上写的是生离死别之情,实际上是写人民的怨愤,也表达了反对“开边”政策的情绪。

兼有提挈全诗和设置悬念的作用,因为第二三段内容都极深刻地说明了这震天哭声的由来。

3、试对“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进行一定的评析。

明确:连续的四个动作,把送行者那种眷恋、悲怆、愤恨、绝望的动作神态表现的细腻入微,诗人笔下,灰尘弥漫,车马人流,令人目眩;哭声遍野,直冲云天,关键点拨加工润色提示:读古代长诗应注意的问题。

例如开头往往要用一两个诗句提挈全文或设置悬念;中间按一定的层次叙述;又往往出现可以概括全诗主旨的警句(又称“警策”)等等。

本文层层递进,这在“行人”答话里表现极为鲜明。

这篇答话由“点行频”三字领出,接着用“十五北防河”“四十西营田”为例加以证明,又以“武皇开边意未已”说明频繁征兵的原因,揭示了事情的本质,使意境加深一层。

循此继进,先以“君不闻”翻出一层新意,揭露“开边”战争给农业生产造成极大危害,土地无人耕种,荆杞遍野;后说本地区人民无以为生而朝廷依旧催索租税,意境又深。

苏教版语文高二《唐诗宋词选读 从军行等》教案2

苏教版语文高二《唐诗宋词选读 从军行等》教案2

语文选修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最新同步教案《唐诗宋词选读从军行等》教案2教学目标:1、《从军行》一篇,教师应在引导学生了解诗歌中所体现出来的书生投笔从戎、出塞参战的全过程的基础上,体会其昂扬蓬勃、奋发豪迈的情感以及三、四两句实而不拙,五、六两句虚而不浮的艺术效果。

2、《滕王阁》在必修本中已经附在《滕王阁序》之后,可以学生自学为主,让学生将序文和诗歌进行对读。

教师可以让学生先勾画出诗中表示时间和空间的词语,然后体会作者那种面对永恒的存在所发出的人世沧桑之感。

教学过程:一、杨炯《从军行》(一)朗诵诗歌从军行杨炯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二)作者简介杨炯(650~693?),唐代诗人。

华州华阴(今属陕西)人。

杨炯与王勃、卢照邻、骆宾王齐名,并称“初唐四杰”。

他于显庆四年(659)举神童。

上元三年(676)应制举及第。

补校书郎,累迁詹事司直。

武后垂拱元年(685)坐从祖弟杨神让参与徐敬业起兵,出为梓州司法参军。

天授元年(690),任教于洛阳宫中习艺馆。

如意元年(692)秋后迁盈川令,吏治以严酷著称,卒于官。

世称杨盈川。

《旧唐书》本传谓其有文集30卷,《郡斋读书志》著录《盈川集》2 0卷,今均不传。

明万历中童□搜辑汇编有《盈川集》10卷,附录1卷。

崇祯间张燮重辑为13卷。

(四)诗歌鉴赏1、根据注释,初探诗意。

①从军行:乐府《相和歌•平调曲》旧题。

②“烽火”句:化用《汉书•匈奴传》“烽火通于甘泉、长安数月”语意。

西京,指长安。

③牙璋:调兵的符信,分两块,合处凸凹相嵌,叫做“牙”,分别掌握在朝廷与和主将手中,调兵时以此为凭。

凤阙:指长安宫阙。

《史记•封禅书》:“(建章宫)其东二十余丈。

”④龙城:匈奴的名城,借指敌方要地。

⑤凋:此处意为“使脱色”。

旗画:军旗上的彩画。

⑥百夫长:指下级军官。

2、评讲《学习与评价》上第2小题(P2)3、说说诗人是如何描写书生投笔从戎、出塞参战的情景的?诗人没有去写书生投笔从戎的具体细节,而是抓住这一过程中的典型的具有代表性的片断进行概括性的描写,是一种跳跃性的结构,突出了军情的紧急和战斗的激烈。

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教案范本

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教案范本

一、《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教案范本》第一章:唐诗的兴起与繁荣1.1 教学目标(1)了解唐诗的起源、发展历程及其历史背景。

(2)掌握唐诗的基本特点,如韵律、格律、意象等。

(3)欣赏并分析部分著名唐诗的艺术特色。

1.2 教学内容(1)唐诗的起源与发展历程。

(2)唐诗的基本特点:韵律、格律、意象。

(3)著名唐诗《春晓》、《登鹳雀楼》等的欣赏与分析。

1.3 教学步骤(1)导入:介绍唐诗的起源与发展历程。

(2)讲解:详细讲解唐诗的基本特点,如韵律、格律、意象等。

(3)欣赏与分析:让学生欣赏并分析部分著名唐诗的艺术特色。

1.4 作业布置(1)背诵《春晓》、《登鹳雀楼》等唐诗。

(2)写一篇关于唐诗特点的短文。

二、《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教案范本》第二章:宋代词的崛起与盛行2.1 教学目标(1)了解宋代词的起源、发展历程及其历史背景。

(2)掌握宋代词的基本特点,如音律、意境、情感等。

(3)欣赏并分析部分著名宋词的艺术特色。

2.2 教学内容(1)宋代词的起源与发展历程。

(2)宋代词的基本特点:音律、意境、情感。

(3)著名宋词《雨霖铃·寒蝉凄切》、《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的欣赏与分析。

2.3 教学步骤(1)导入:介绍宋代词的起源与发展历程。

(2)讲解:详细讲解宋代词的基本特点,如音律、意境、情感等。

(3)欣赏与分析:让学生欣赏并分析部分著名宋词的艺术特色。

2.4 作业布置(1)背诵《雨霖铃·寒蝉凄切》、《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宋词。

(2)写一篇关于宋代词特点的短文。

三、《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教案范本》第三章:唐诗与宋词的比较3.1 教学目标(1)了解唐诗与宋词的异同,认识到两者在我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2)分析唐诗与宋词在主题、形式、意象等方面的差异。

(3)提高学生对唐诗与宋词的鉴赏能力。

3.2 教学内容(1)唐诗与宋词的异同。

(2)唐诗与宋词在主题、形式、意象等方面的差异。

3.3 教学步骤(1)导入:回顾上一章所学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唐诗与宋词的异同。

江苏省沭阳县潼阳中学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系列《唐诗宋词选读》教案第二专题 望月怀远

江苏省沭阳县潼阳中学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系列《唐诗宋词选读》教案第二专题 望月怀远
明确:月光是如此的柔和恬静,非常可爱。“我”生发出希望捧一掬月色献给远人的愿望。然而皎洁的月光“照之有余晖,揽之不盈手”(陆机《拟明月何皎皎》)。
问题设计
②、不能把可爱的月光赠给远人,那怎么办呢?“梦”什么?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明确:既然现实中不能与远人想见,那就回到卧榻上睡觉吧,在梦里也能与远人相会啊。表达深切的思念之情。
4、品读与探讨
整首诗是如何扣住“望”和“怀”来写景抒情的?试结合诗句分析。
明确:因望而怀,寓怀于望。
开头一句意境雄浑阔大,起势遥远,没有写“望月”,但望的神情隐约可见;第二句“天涯”二字接得自然,照应到“远”,而暗示“怀”,诗人怀想远在天涯的“情人”,她也和自己一样,同时在望月。三、四两句承接前两句来说,情人相隔,远在天涯,因而生怨,于是通宵望月而怀相思之苦。五、六句转写相思的客观情状,因怜光满而灭烛,因夜深怀人,不能入睡,月下露水,润滋披衣。七、八句写月光如此美好,想抓一把赠给远在天边的“情人”(望月而想到将光辉增与对方);如此良辰美景,却天涯阻隔,情何以堪?还是做个好梦吧,或许能在梦中相见(最终还是无比怀念)。
张九龄七岁能文,终以诗名。他的诗,有不少是应制之作。但一些赠答、写景、抒情的诗篇,感情真挚、词藻清丽,晚年遭谗言被贬后所作的《感遇》诗十二首,风格转向朴实而且遒劲寄兴讽喻,与陈子昂的《感遇》诗相近,对扭转初唐以来形式主义诗风有所贡献。后人评论唐诗的转变,多以陈、张并称。清朝人士刘熙载在《艺概·诗概》中说道:陈子昂、张九龄“独能超出一格,为李、杜开先”。
教案
科目:高二语文主备人:备课日期:
课题
望月怀远
计划1课时
计划上课日期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其创作背景,做到知人论世。
2、理解诗歌内容,揣摩诗歌语言及艺术手法。

江苏省沭阳县潼阳中学高中语文选修系列唐诗宋词选读教

江苏省沭阳县潼阳中学高中语文选修系列唐诗宋词选读教

教学案科目: 高二语文主备人: 备课日期:
课题旅夜书怀第 1课时计划上课日期
教学目标
①理解诗中的抒情方式(直接间接抒情)
②感受诗人复杂的情怀
教学重难

1.抒情方式2.反衬手法
一、导入:检查背诵《兵车行》
二.背景简介:
1.见注释
2.诗人早在登上去蜀孤舟之时,就写诗诉说自己的心境:“五载客蜀郡,一年居梓州。

如何关塞阻,转作潇湘游。

万事已黄发,残生随白鸥。

安危大臣在,不必泪长流。

”(《去蜀》)心感万事俱老,料到残生将在漂泊中消逝。

三.赏析诗句: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1.首联内容与诗题的关系?
首联点明地点、时间和环境。

2.“微风习习,江岸细草如丝,一只竖有高桅的小船,孤伶伶地行驶在江上”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凄凉孤寂,是作者孤独感伤之情的外化。

3.从景物描写中你能说说诗人杜甫的形象吗?
从诗人对细草微风的感知中,看到他夜愁不寐的形象;从“危樯独夜舟”看到他飘泊中的孤寂:融情于景。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1.赏析“垂”“涌”的表达作用。

“垂”,低垂。

因平野广阔,所以群星低垂。

一垂字写出了原野的广阔无边。

“涌”随波起伏。

因大江滚滚,所以水中的月亮才随波起伏。

《四溟诗话》评价说“句关键点拨
加工润色。

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唐诗宋词选读》梦游天姥吟留别第二课时 教案

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唐诗宋词选读》梦游天姥吟留别第二课时 教案
三.诗歌小结
1.作者为什么要花如此多的笔墨来描写梦境呢?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
明确:梦中仙境象征作者追求的理想境界。写仙境的美妙是为了反衬现实的丑恶。写自己对神仙世界的向往正是为了表明对黑暗现实的厌恶。也就是说,诗歌的前后是一致的,都是在写诗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只是诗歌的前半部分用梦的形式曲折地表达出来,而后半部分诗人则是直抒胸臆,直接唱出:“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⑶语言灵活。形式错落,富有节奏感,兼用长短句,打破“七言”的束缚。
六.拓展延伸
欲行不行各尽觞。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七.作业布置
关键点拨
加工润色
进步性:反映诗人傲视权贵、渴望自由的精神。写神仙世界的美丽,反衬出现实世界的丑恶,表明对现实、对权贵的的憎恶。写幻想是为“不事权贵”的立场服务。
局限性:流露出了人生如梦幻,行乐须及时的消极避世思想。如“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⑵鉴赏名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哪能够低头弯腰伺候那些有权有势的人,使得我整天不愉快呢!从这里可以看出诗人的思想是曲折复杂的,但是它的主要方面是积极的,富有反抗精神的。是诗中的思想精华。这铿锵有力的十六个字,是诗人思想和个性的体现,表达了诗人宁愿寄情山水,也决不向权贵屈服,也决不取悦于世而苟且偷生,充分显示了诗人的反抗精神和豪迈气概。这正是本诗的主题所在。
明确:月夜→寂静清幽白昼→壮美奇绝傍晚→离奇险怪夜晚→壮丽辉煌
⑶学生齐读“洞中仙乐”部分,然后用散文化的语言进行描绘。
参考:电闪雷鸣,山峰崩塌。仙洞的石门,訇地一声从中间打开了。仙府的天空浩瀚无边,看不到尽头,日月的光辉照耀着金银砌成的宫阙,以彩虹作衣裳啊以轻风为骏马,云里的神仙啊接二连三地下来。老虎弹着琴瑟啊鸾鸟驾着车,仙人多得像麻一样数也数不清,多么其乐融融的场面啊。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案科目: 高二语文主备人: 备课日期:课题望月怀远计划 1 课时计划上课日期
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及其创作背景,做到知人论世。

2、理解诗歌内容,揣摩诗歌语言及艺术手法。

教学重难点
感悟诗人在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过程
1、【生平简介】
张九龄一名博物,字子寿,韶州曲江人。

是唐代著名的宰相,后受奸相李林甫陷害,于开元二十五年(七三七)贬为荆州长史。

在用人方面主张任用“智能之士”,注意选择州县官。

对安禄山的反叛野心,也早有觉察,并建议唐玄宗及早诛灭,但未被采纳。

他在执政时敢于谏诤,注意援引一些有为之人,当时被称为“贤相”。

谥号文献。

张九龄七岁能文,终以诗名。

他的诗,有不少是应制之作。

但一些赠答、写景、抒情的诗篇,感情真挚、词藻清丽,晚年遭谗言被贬后所作的《感遇》诗十二首,风格转向朴实而且遒劲寄兴讽喻,与陈子昂
的《感遇》诗相近,对扭转初唐以来形式主义诗风有所贡献。

后人评论唐诗的转变,多以陈、张并称。

清朝人士刘熙载在《艺概·诗概》中说道:陈子昂、张九龄“独能超出一格,为李、杜开先”。

2、【诗文解释】
海上升起了一轮明月,远在天涯的人与我同样望月,思念对方。

多情的人埋怨漫漫长夜,整个晚上想念亲人。

熄灭蜡烛怜爱这满屋的月光,披上衣服觉得露水渐渐重了。

不能把这满手的月光赠给你,还是回去睡觉吧,希望与你在梦里相见。

3、问题设计:
本诗的思想感情是什么?
明确:由题目“望月怀远”可见是借助月亮怀念远方的亲人,表达思念之情。

关键点拨加工润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