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亳州市城区内涝问题及对策
城市内涝的解决措施
城市内涝的解决措施城市内涝是指城市地区由于降雨过多、排水不畅等原因导致的地表积水过深、积水时间过长,给城市交通、居民生活和经济发展带来严重影响的现象。
城市内涝的解决是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的一项重要任务,以下是几种解决城市内涝的措施:一、改善排水系统:1.提高排水设施的容量和效率:增设雨水口、雨水篦等设备,提升城市排水设施的容量和效率,可以更快地将积水排出。
同时,需要加大对排水设施的维护和管理力度,定期清理疏通雨水管道,确保排水系统的畅通。
2.建设雨水花园和雨水湿地:在城市中建设雨水花园和雨水湿地,通过调蓄和自然沉淀的方式,减少雨水排放的冲击力,提高城市的雨水保持能力,缓解城市内涝问题。
3.提高排水能力:改善城市污水处理厂的处理能力,加大雨水与生活污水的分流处理力度,减少雨水进入污水管道的压力,提高城市排水能力,减少内涝风险。
二、加强城市规划和建设:1.合理规划城市用地:在城市规划和建设过程中,要合理规划城市用地,尽量减少非建设用地的面积,增加绿地和水体的比例,从根本上提高城市的雨水保持能力。
2.建设雨水花园和雨水湿地: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要合理布置雨水花园和雨水湿地,增加城市的水体面积和绿地覆盖率,提高城市的雨水保持能力,减少水体排放的压力。
3.引入低影响开发技术:在城市建设过程中,要引入低影响开发技术,例如绿色屋顶、透水路面等,增加城市的雨水渗透能力,减少地表积水的形成。
三、加强城市管理和应急准备:1.加强城市排水设施的维护和管理:定期清理疏通雨水管道、检修雨水设施等,确保排水系统的畅通和正常运行。
2.建立城市内涝监测和预警系统:利用现代化的监测设备和技术手段,建立城市内涝的监测和预警系统,及时掌握内涝情况,做好应急准备工作。
3.开展宣传教育和培训活动:加强对公众和相关管理人员的宣传教育和培训,提高大众对城市内涝的认识和防范意识,增强应对内涝的能力。
总之,解决城市内涝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努力,需要政府、专家、居民等各方面的合力,通过改善排水系统、加强城市规划和建设、加强城市管理和应急准备等措施,减少城市内涝对城市的影响,确保城市的正常运行和居民的生活安全。
毫州市水资源存在问题及对策
5% 4 毫 州 市 区 域 多 年 平 均 降 水 深 水 供 水 量 的 6 . ;提 水 工 程供 水 . O , 0 873 m, 5. a r 降水量 7 .9×1% 1 7 0 。境内 1 9xl , 占 地 表 水 供 水 量 的
该市人 口密集 、 工业 集中 , 传统 大量
1 ̄m , 0 2是远近 闻名 的农业大市 , 已初
步建立起农业灌溉框架体 系。 近年 , 随
着工农业的迅猛发展 ,人 口的不断增 多, 用水量急剧增加 , 水资源紧缺成为 制约毫州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瓶颈。 二、 水资源现状
( ) 一 多年 平 均水 资源
中, 蓄水工程供水 2 8 0 , . ×1% 占地表 年地表水 资源量相差 2 4 5倍之多。
四 、 论 和建 议 结
况评价 , 主要结论和建议如下 :
( ) 一 结论
质状况较好 ,水 源地水质基本达到安全 评价指标 ;固镇县一水厂水源地 2 0 0 4~
年一 般污染 物超标 的是县县城 1 个集中式地 下水饮用水水源地进行 了水质安全状
8 %。 8 浅层地下水 的工业废水 、生活污水基本未经处理直 拥有涡河 、 西淝河 、 芡河 、 茨淮新河 、 包 2 . 在地下水供水量中, 河等大 中型河道 19条 , 4 均为平原型 。 供水量为 2 8 0I ,占地下水供水 排人 河 , . ×1 8, 7 I l 加之上游外来 污水 , 致使全市几 该市多 年平 均地表水 资源量 1.1× 量 的 7. 2 9 6 %;深 层 地 下水 供 水 量 为 乎所有河 流都不同程度受到污染 ,尤其 8 . 8 0 , 包河 、 宋河等 河道严 重污染 , 毫 1% 多 年 平 均 地 下 水 资 源 量 0 4×1%, 占 地 下 水 供 水 量 的 是 涡河 、 0 ,
城市内涝应急预案常见不足及改进
城市内涝应急预案常见不足及改进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内涝问题日益凸显。
为了应对这一问题,各地纷纷制定了城市内涝应急预案。
然而,在实际执行过程中,这些应急预案往往暴露出一些不足之处,需要我们加以关注和改进。
一、常见不足1、风险评估不够精准部分城市内涝应急预案在风险评估环节存在疏漏,对可能导致内涝的因素考虑不全面。
例如,没有充分考虑气候变化带来的极端降雨频率增加,或者对城市地下排水系统的老化和损坏程度估计不足。
这导致预案在应对实际内涝灾害时,无法准确预测灾害的规模和影响范围,从而影响了应急措施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2、预警机制不完善有效的预警是城市内涝应急处置的关键环节,但一些预案中的预警机制存在缺陷。
预警信息发布渠道单一,往往仅依赖于传统的电视、广播等媒体,而对新兴的社交媒体和手机应用程序利用不足,导致信息传播速度慢、覆盖面窄。
此外,预警信息的内容不够具体和明确,缺乏对灾害可能发生的时间、地点、强度以及可能造成的危害等关键信息的准确描述,使得公众难以做出有效的应对准备。
3、应急响应行动迟缓在一些城市内涝应急预案中,应急响应的流程繁琐,决策环节过多,导致在灾害发生时无法迅速采取行动。
各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不够顺畅,存在职责不清、推诿扯皮的现象,影响了应急救援工作的效率。
同时,应急资源的调配也不够及时和合理,例如抢险设备和物资储备不足,或者在需要时无法迅速调配到受灾区域,延误了抢险救援的最佳时机。
4、公众参与度不足城市内涝应急预案往往侧重于政府部门和专业救援队伍的行动,而对公众的参与重视不够。
公众对应急预案的内容和应急措施不了解,缺乏必要的自救互救知识和技能。
在灾害发生时,公众往往处于被动等待救援的状态,无法积极有效地参与到应急处置工作中,从而增加了灾害损失。
5、后期恢复重建规划缺失一些城市内涝应急预案只关注灾害发生时的应急处置,而对后期的恢复重建工作缺乏规划。
在灾害过后,如何尽快恢复城市的正常运转,包括修复受损的基础设施、恢复生产生活秩序等方面,没有明确的指导和安排。
城市内涝的解决措施
城市内涝的解决措施随着全球气候变暖,雨水强度增加,频发的强降雨给很多城市带来了洪水和内涝问题,使得内涝成为城市发展面临的一项重要挑战。
为此,有必要探讨一些解决内涝问题的方法和措施,以保护城市的环境和健康。
首先,应加强政策法规方面的努力,制定出可行的内涝政策,提高城市内涝管理水平。
由于城市发展迅速,土地被动型开发增加,降低城市地表径流汇集能力。
因此,应加快施工建立城市排水和控制系统,以抵御洪水和内涝问题,对典型洪水区域建立净水专用区,合理管理洪水及内涝灾害的实施区,以减少洪水的影响。
其次,实施更有效的内涝防治技术,包括面屋面内涝、植被覆盖、滞洪池等等。
可以采取封山种树的措施,将植被作为一种有效的防护措施,增加大气降水的能力,减少地表径流的总量,改善地表径流和地表径流汇集性能。
在洪水发生期间,可以采取城市滞洪池建设技术,利用地下水容器、池塘及人工湖面来缓解洪水和内涝,达到防洪排水的目的。
此外,实施高效的生态控制策略,促进景观绿化。
除了保护地表植被,还应积极建设湿地,改善地表径流质量,提高地表径流汇集能力,减少污染,促进地表径流的正常排放;同时,应进一步加强城市森林覆盖率和净水植被带的建设,实施渗滤净化技术,以改善地表径流状况,减少洪水和内涝对城市发展的威胁。
最后,应加大城市内涝教育力度,提高全民意识。
应普及城市内涝的相关知识,让全民了解内涝的危害,提高大家的防护意识,才能有效地防治内涝,使城市发展更加健康和可持续。
综上所述,内涝问题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及时发现和解决内涝问题对于城市发展至关重要。
应通过加强政策法规,实施有效的防治技术,加强生态控制和教育,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确保城市内涝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关于“城市内涝”问题的成因分析及对策建议
关于“城市内涝”问题的成因分析及对策建议城市内涝是指在大雨、暴雨或台风等极端天气条件下,城市排水系统无法及时有效地排除积水,导致道路、地下室、低洼地区等处出现大量积水的现象。
这一问题的发生原因复杂多样,包括城市化进程快速、排水设施老化、管理不善、地质条件差等。
首先,城市化进程快速是城市内涝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
随着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加,城市建设规模扩大,原本的自然地表不再能充分吸纳和排除雨水。
大量的水泥、沥青路面、建筑物等人工构筑物对雨水的渗透能力较差,积水问题愈发严重。
其次,排水设施老化和管理不善也导致城市内涝问题的加剧。
由于建设和管理的长期忽视,许多城市的排水设施陈旧、堵塞、损坏。
垃圾、泥沙等杂物堵塞了下水道,雨水无法流入排水管网,造成积水。
此外,由于排水设施分散管理、缺乏科学规划,缺少统一指挥系统,导致救援和抢险工作的效率低下。
最后,地质条件也是城市内涝问题的因素之一。
有些城市地势低洼、土质不良,雨水难以迅速排出,造成大量积水。
此外,部分城市由于地下水位过高,导致排水困难,也加剧了城市内涝问题。
对于城市内涝问题,需要采取一系列的对策来解决。
首先,应加强城市规划和建设管理,合理规划城市排水设施,并进行统一管理和维护,确保设施的正常运行,及时清理下水道。
其次,加强城市防洪能力,建设雨水花园、雨水湖等生态雨水管理设施,增加雨水的自然蓄滞能力。
此外,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人工智能、大数据等,规划城市排水系统,提高排水效率和应急响应能力。
最后,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居民对城市内涝问题的认识,提倡绿色生活方式,减少城市水土流失。
城市内涝问题是一个涉及多个层面的综合性问题,我们需要采取综合的措施来解决。
以下是一些进一步的对策建议:1.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应该加大对城市排水系统的投资,更新老化设施和补充不足。
特别是在高风险地区,应增加抗洪排水设施的建设,如提高雨水收集管理能力、新建海绵城市示范区等,提高城市排水系统的抗洪能力和容量。
关于“城市内涝”问题的成因分析及对策建议
关于“城市内涝”问题的成因分析及对策建议城市内涝指的是在城市中出现的短时间内降雨量过大、排水系统不完善或不堪重负而导致的水浸现象。
这一问题在许多城市中都存在,给居民的生活和城市的发展带来了不小的困扰。
本文将从成因和对策两个方面来分析城市内涝问题。
城市内涝的成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城市化进程加快导致城市土地覆盖面积的扩大,使大量的原本透水的土地变为不透水的硬化地面。
这样的变化导致雨水无法迅速渗入地下,增加了雨水积聚的风险。
其次,城市建设中的排水系统不完善,包括排水设施陈旧、设计不合理以及维护不及时等问题。
这些都会导致排水能力下降,使得降雨过后的雨水难以排除,从而造成内涝。
此外,城市规划和建设中存在的不合理布局及土地利用方式也是城市内涝问题的成因之一。
一些城市存在大量的水泥森林和人工湖泊,这些地方无法有效吸收雨水,反而成为雨水聚集的场所,进一步加剧了城市内涝的风险。
针对城市内涝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对策建议:首先,应加强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管理,合理规划城市空间布局。
建设绿色空间和适度增加自然湿地,增加城市的透水面积,促进雨水的自然渗透。
其次,应改善城市的排水设施,加大投入力度。
对于老旧的排水系统,应进行维修和更新,提升其排水能力。
在新建城市或改造工程中,要充分考虑排水因素,合理设计和建设排水设施。
此外,应加强城市的防洪措施。
在一些容易发生内涝的区域,可采取加装抽水设备、建设雨水花园等方式,提高城市的洪涝抗灾能力。
最后,应加强社会教育和宣传,提高居民的防灾意识和能力。
居民应该了解内涝的成因及其危害,了解如何避免内涝和如何应对内涝发生时的紧急措施。
综上所述,城市内涝问题是由多因素综合作用所致。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需要从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等多个层面入手,注重提升城市的排水系统和防洪能力,并加强居民的防灾意识和应对能力。
只有通过综合措施的采取,我们才能够有效应对城市内涝问题,提升城市的抗洪能力和居民的生活质量。
《2024年城市内涝的成因及其对策》范文
《城市内涝的成因及其对策》篇一一、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内涝问题愈发凸显,给城市居民的生活带来极大的困扰和影响。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城市内涝的成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为解决城市内涝问题提供参考。
二、城市内涝的成因1. 自然因素(1)气候因素: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极端天气事件频发,如暴雨、持续降雨等,导致短时间内大量降水,超出城市排水系统的承载能力。
(2)地形地貌:部分城市位于低洼地带,地势平坦,缺乏自然排水条件,容易形成积水。
2. 人文社会因素(1)城市规划不合理:部分城市在规划过程中未充分考虑排水系统的重要性,导致排水设施建设滞后,无法满足实际需求。
(2)建筑密度过高:城市建筑密度过高,阻碍了自然地表的渗水作用,增加了地表径流,加重了排水系统的负担。
(3)环境破坏:过度开发导致植被破坏,降低了地表的渗水能力,加剧了内涝风险。
三、对策与建议针对城市内涝问题,本文提出以下对策与建议:1. 完善城市规划与排水系统建设(1)科学规划:在制定城市规划时,应充分考虑地形地貌、气候特点等因素,合理布局排水系统,确保排水设施的承载能力与城市发展相适应。
(2)加强排水设施建设:加大投入力度,完善排水设施建设,提高排水系统的承载能力和排涝能力。
(3)推广海绵城市建设理念:通过建设雨水花园、透水铺装等措施,提高地表的渗水能力,减少地表径流。
2. 强化预警与应急响应机制(1)建立完善的预警系统:通过气象监测、水文监测等手段,实时掌握降雨情况,提前发布预警信息。
(2)加强应急响应:建立健全的应急响应机制,确保在发生内涝时能够迅速、有效地进行应急处理。
3. 倡导绿色出行与低碳生活(1)推广绿色出行:鼓励市民选择步行、骑行、公共交通等绿色出行方式,减少私家车出行,降低碳排放和空气污染。
(2)低碳生活:倡导节能减排、资源循环利用等低碳生活方式,降低环境污染和气候变化对城市内涝的影响。
四、结论城市内涝问题的解决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和措施。
城区内涝解决方案
城区内涝解决方案
《城区内涝解决方案》
城区内涝是城市规划和城市管理中常见的问题,特别是在雨季或暴雨天气下,城市道路和低洼地区很容易出现积水现象。
解决城区内涝问题,既需要长期的规划和改善,也需要及时的处置和处理。
以下是一些解决城区内涝问题的方案:
1. 改善排水系统:城市排水系统的改善和升级是解决内涝问题的关键。
这包括清理排水管道、疏通下水道、修复管网漏损等工作。
同时,可以增加雨水花园和绿道,将雨水收集和净化,减少对排水系统的压力。
2. 提高地面渗透性:城市的大量硬质覆盖物,如建筑、马路和广场,限制了雨水的渗透,导致积水。
可以通过增加透水铺装和建设雨水花园等方式来提高地面的渗透性,减少积水的发生。
3. 建设蓄水设施:在低洼地段建设蓄水设施,如雨水花园、雨水池等,用于暴雨天气下暂时储存雨水,减少积水的发生。
这样的设施既可以缓解城市排水系统的压力,也可以美化城市环境。
4. 加强城市规划: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考虑地形和自然条件,避免在易涝区建设大型建筑和道路。
同时,可以采用浸透式绿地、反渗透砖等手段,提高城市地表的渗透性,减少积水。
5. 增加水系设施:在城市规划中增加水系设施,如人工湖、河
道和水系公园等,用于收集和消纳雨水,减少城市内涝的发生。
通过以上一系列的解决方案,可以有效地改善城区内涝问题,提高城市的抗涝能力,保障市民的生活安全和城市的正常运转。
同时,需要政府、市民和社会各方共同努力,加强城市管理和维护工作,才能更好地解决城区内涝问题。
城市内涝成因与对策
城市内涝成因与对策在我国,城市内涝问题已成为一个日益突出的环境问题,给城市居民的生活和财产带来了极大的影响。
作为一名生活在城市的居民,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城市内涝给我们带来的困扰。
在此,我想分享一下我对城市内涝成因与对策的一些看法。
一、城市内涝成因1. 自然因素(1)地形地貌:城市地形地貌对排水系统的设计和建设有着重要的影响。
地形坡度大、起伏大的地区,排水速度快,内涝风险相对较低;而地形坡度小、起伏小的地区,排水速度慢,容易发生内涝。
(2)气候条件:极端气候事件频发,如强降雨、台风等,导致城市排水系统难以承受短时间内的大量降水,从而引发内涝。
2. 人为因素(1)城市扩张: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面积不断拓展,原有的自然水系被破坏,湿地、湖泊等调蓄水体的面积减小,导致城市排水能力下降。
(2)不合理的土地利用:城市建设中,大量采用硬化铺装,如水泥、沥青等,使得地表水难以渗透进地下,增加了地表径流量,降低了城市排水系统的负荷。
(3)排水设施不足:部分城市排水设施建设滞后,排水管道设计标准低,难以满足现有城市的排水需求。
(4)城市规划与管理不到位:城市规划中缺乏对排水系统的综合考虑,导致排水设施布局不合理;城市管理中,对排水设施的维护保养不到位,导致设施老化、损坏。
二、城市内涝对策1. 完善城市排水系统(1)提高排水设施设计标准,确保排水系统满足城市发展需求。
(2)加强排水设施建设,改造老化、损坏的排水管道,提高城市排水能力。
2. 恢复和保护自然水系(1)合理规划城市用地,保护湿地、湖泊等调蓄水体,提高城市自然排水能力。
(2)在城市规划中,充分考虑排水需求,确保排水设施与城市建设同步进行。
3. 提高城市抗灾能力(1)加强城市防洪设施建设,提高城市抵御极端气候事件的能力。
(2)建立健全城市内涝应急预案,提高城市内涝应急响应能力。
4. 加强城市排水管理(1)加大对排水设施的维护保养力度,确保排水设施正常运行。
(2)加强城市排水监管,严控不合理的土地利用,降低城市内涝风险。
内涝有哪几种解决方案和措施
内涝有哪几种解决方案和措施内涝是指在雨水过多或者河水泛滥的情况下,地表或者地下水位上升,导致地面积水无法排除的现象。
内涝给城市和农村带来了很大的困扰,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和工作。
针对内涝问题,我们需要采取一些解决方案和措施来加以解决。
一、加强排水系统建设。
内涝问题的根本原因是排水系统不完善,导致雨水无法及时排除。
因此,加强排水系统建设是解决内涝问题的重要措施之一。
首先,需要对城市和农村的排水管网进行升级改造,增加排水管道的数量和直径,提高排水能力。
其次,可以建设雨水花园、雨水湿地等绿色生态设施,利用自然植被和土壤的吸水能力,减少雨水径流,提高地表渗透能力。
此外,还可以采用雨水收集利用系统,将雨水储存起来用于农田灌溉和城市绿化,减少雨水对排水系统的压力。
二、改善城市规划和建设。
城市规划和建设对内涝问题有着直接的影响。
因此,改善城市规划和建设是解决内涝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
首先,需要合理规划城市的排水系统,避免在低洼地区建设重要的基础设施和居民区,减少内涝风险。
其次,可以采用透水铺装材料,如透水砖、透水混凝土等,提高道路和广场的透水性,减少雨水径流。
此外,可以建设雨水花园、雨水湿地等绿色生态设施,增加城市的绿化覆盖率,提高城市的自然保水能力。
三、加强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能力。
内涝问题往往是突发性的,因此加强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能力是解决内涝问题的重要手段之一。
首先,需要建立完善的雨量监测系统和水位监测系统,实时监测雨量和水位的变化,提前预警内涝风险。
其次,可以建立内涝应急处置预案,明确责任部门和人员,提前做好内涝应急处置准备工作。
此外,可以加强内涝知识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内涝防范意识,减少内涝造成的损失。
四、加强政府管理和社会参与。
内涝问题的解决需要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因此,加强政府管理和社会参与是解决内涝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
首先,政府部门需要加强内涝防治工作的组织领导,明确责任部门和人员,加大内涝防治工作的投入力度。
浅析城市内涝治理
浅析城市内涝治理随着全球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人口集中于城市,城市的土地开发与利用逐步趋于极限。
与此同时,气候变化导致极端天气事件频发,城市内涝问题日益凸显。
内涝不仅严重影响了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还对城市的经济、环境和社会稳定造成了巨大威胁。
本文旨在通过深入剖析城市内涝的成因,探讨现有治理策略的不足,并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助力城市可持续发展。
1. 城市内涝的成因分析1.1 自然因素1.1.1 气候变化的影响:气候变化导致极端降雨事件的频率和强度增加,使得城市面临的降水量在短时间内急剧增加。
这种情况下,城市排水系统往往无法迅速排除积水,导致内涝问题的发生。
例如,郑州的“720”特大暴雨事件中,短时间内降水量超过了城市排水系统的设计能力,导致大面积内涝。
1.1.2 城市地形和水文特征:城市的地形地势对内涝的发生具有重要影响。
低洼地区、河流两岸及湖泊周边等地势较低的区域更易发生内涝。
此外,城市的水文特征,如河流分布、地下水位等,也会对内涝产生重要影响。
由于城市化过程中对自然河道的改造和填埋,导致河道蓄水、排水能力下降,加剧了内涝风险。
1.2 人为因素1.2.1 城市化进程中的不合理规划:随着城市快速扩张,大量自然土地被硬化为不透水的混凝土、沥青地面,减少了地表的自然渗透能力,导致更多的雨水成为地表径流。
与此同时,城市规划过程中对排水系统的忽视,未能同步扩容或更新排水设施,导致新建区域内涝频发。
例如,北京市的一些新区由于开发速度快,排水系统建设滞后,每逢大雨即发生严重内涝。
1.2.2 排水系统的设计标准与现实需求脱节:许多城市的排水系统建设于数十年前,设计标准较低,无法满足现代城市的排水需求。
随着城市人口和建筑密度的增加,原有排水管网的设计能力逐渐无法满足暴雨等极端天气下的排水需求,导致排水不畅、管道堵塞等问题频繁出现。
此外,部分老旧管网由于维护不善,年久失修,进一步降低了其排水能力。
1.2.3 城市绿地和水体减少:城市开发过程中,绿地和水体的减少使得雨水的自然滞蓄功能大幅降低。
城市内涝问题的几点思考及建议
城市内涝问题的几点思考及建议摘要:城市内涝是在强降水天气或者在某段时间持续性地降雨导致城市无法及时将室内雨水排出造成大量积水导致居民难以正常出行的情况,城市内涝不但会影响当地居民的出行,同时可能导致居民的经济遭受损失,甚至威胁到人员的性命。
为此,需要加强对城市内涝的防治。
关键词:城市内涝;危害;防治1.城市内涝概述1.1城市内涝特点(1)内涝频繁通过历史记录能够发现我国城市内涝现象越来越频繁。
气象部推测,在本世纪我国台风登陆频率将是上世纪的1.6倍。
频繁的内涝给城市带来严重的影响和破坏。
(2)暴雨强度大暴雨强度在近些年也不断刷新纪录。
比如2012年北京7.12暴雨,房山区河北镇降雨量高达625mm,是百年难遇的大暴雨。
(3)危害严重极端天气给城市带来了严重的生命财产损失,导致城市秩序混乱。
仍以2012年北京7.12大暴雨为例,其所造成的财产损失高达120亿元,造成死亡人数超过80人。
1.2城市内涝常见原因(1)城市排水规划缺乏系统性早在2014年1月1日我国就已经颁布并实施了《城镇排水与污水处理条例》,但是该条例却没有真正地落到实处,很多城市都没有系统地规划和建设排水系统。
大多城市管理人员在排水系统规划中仍然缺乏整体规划思想,多是在大雨来临时进行紧急救援。
此外,城建部门没有从整体上统筹规划,没有对排水布局进行前瞻性地思考,只是单纯地让排水随着道路规划建设。
这些都是导致城市内涝的因素。
(2)城市化决策负影响城市化决策负影响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
一方面,气候的变化。
大量城市的建设都要占用农田、水面等用地,热岛效应逐渐增强,局部气候发生了改变,强对流天气条件大大增加了暴雨出现的强度和概率。
另一方面,径流的变化。
城市建设面积的增大减少了农田、河流、森林的占地面积,取而代之的是地上不透水的混凝土等,改变了城市水文条件。
(3)疏于管理导致城市排涝疏于管理的原因主要有三个。
第一,管理者的管理能力有待提高。
第二,实际运行状况不清。
内涝治理对策措施方案
内涝治理对策措施方案1. 背景在城市化进程中,随着城市人口和建筑面积的不断增加,城市内涝问题逐渐凸显。
内涝指的是在城市排水系统不足或排水系统瘫痪等原因下,由于暴雨、强降雨等气象原因,导致城市内部街道积水,为生活和交通带来巨大影响。
内涝现象不仅影响城市交通,也会造成灾害性的后果。
因此,需要采取积极措施来防止内涝发生与扩大。
2. 内涝治理措施针对城市内涝问题,需要采取综合配合的治理方案。
具体如下:2.1 建设雨水花园在城市道路、广场等地区周围建设一定规模的雨水花园,能够很好的将暴雨时的降雨集中在花园中,通过花园内的浅沟将雨水收集并引导至市政排水设施,达到缓解城市内涝的目的。
同时,再通过科学的植物配置,形成自然景观,起到美化城市的作用。
2.2 强化市政排水设施建设市政排水设施是防止城市内涝的重要基础设施,因此需要加大投入,并对设施进行及时的检查、维护和修缮。
具体包括:提高排水管道的通行能力、加强雨水和污水的分流、增加统一拦截排放的污染物等。
通过不断完善排水设施,提高系统的运行效率和可靠性,优化管理,提高设施的安全性和稳定性,有效预防内涝的发生。
2.3 加强城市绿地建设绿地是城市内涝的好伙伴。
通过绿地的充分利用,可以使降雨迅速渗透到土层中,达到逐步控制内涝的效果。
因此,城市需要加强绿地建设,扩大绿地面积,提高绿地的透水能力,设置排水沟,增加绿地下凹,利用地面降水和地下渗漏相结合的方式,逐步达到改善城市内涝情况的目标。
2.4 认真开展巡查排查为了有效预防内涝的发生,需要加强巡查排查工作。
利用现代化技术手段,对城市内涝风险进行实时监测和分析,及时发现问题,采取有效的对策,避免内涝事故的发生。
同时,完善排查机制,开展不同紧急情况下的内涝应急工作和救援工作,确保城市安全。
3. 结语城市内涝问题是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
只有充分结合实际情况,采取多种措施,通过科学规划和全面协调,才能够提高城市的排水能力,预防和减轻内涝灾害的发生。
浅析亳州市旱涝急转成因及应对措施
・ 3・ 9
浅析亳州市旱涝 急转成 因及应对措施
郭桂 荣 ( 徽 省 亳 州市谯 城 区水务 局 , 徽 毫 州 2 60 ) 安 安 3 8 0
摘
要 : 据 近 年 来 亳 州 市旱 涝 急转 频 繁 , 旱 灾害 E趋 严 重 的 情 况 初 步探 讨 亳 州市 旱 涝 急转 的 形 成 原 因 , 出减轻 灾 害 损 失 的 应 根 水 l 提
日又是 连续降水 , 9月 4日全 区当天平均 降水 5 .r 自 3a 4 m后 , 直 投资建设 , 一 涡河 的清淤治理 , 大寺 、 涡阳、 蒙城闸的改造维修 , 以及涡 到 1 月 中旬无有效降水 , 1 发生持续干旱。 河各支流修建沟 口涵 闸等措施 , 全市应对洪涝灾害 的能力得到了显 21 0 0年 9月 5 1 ~ 0日全 区普 降暴雨 , 9月 1 0日以后至 2 1 0 1年 著 的提高 , 但还存在防洪 、 排涝工程体系不完善 , 建设标准低 。全市 2月 下 旬 连 续 5个 多 月 的 干 旱 , 作 物 损 失 严 重 , 至 部 分 地 区 的 很多 防洪 、 农 甚 排涝工程严重老化 , 存在安全隐患 ; 面上农 田水利工程薄 人 畜 饮水 都有 困难 。 弱, 田问工程不配套 , 排涝设施 少 , 排涝标准 低 , 约有 5 %的农 田排 0 短短几年 , 连续发生如此高密度 的洪涝灾 害 , 在一年 内紧密 涝能力不足 3 5年一遇 ; 且 ~ 灌溉设施不完善 , 渠系标准低 , 水量损失严 交错 , 多次出现旱涝急转 , 导致水旱灾害频繁 , 严重制约了经济发展 重 , 水资源利用率小 ; 非工程措施不能适应 防洪抗旱减 灾的需要。 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为此 , 探索亳州市出现旱涝急转的成 3 旱 涝转 化 的 特 点 因, 进而 寻 求 相 应 的解 决 措 施 显 得 尤 为重 要 。 31 生 时 间 。 涝 急 转 一 般 发 生在 6 7月 份 。 过查 阅历 史 资 .发 旱 ~ 通 2 旱 涝 急 转 的 形成 原 因 料 ,0 0发 生 于 7月 中旬 、0 1 生 于 7月 下 旬 、0 3发 生 于 7月 20 20 发 20 毫州地区旱涝主要取决 于大气 降水的多少 和时空分布是否 均 上 旬 、0 5发 生 于 7月 上 旬 、0 6年 发 生 于 6月 下 旬 、0 7年 发 生 20 20 20 匀 。形成 旱 涝 急 转 的 原 因 主要 有 气 象 、 理 、 壤 、 溉 技 术 及 工 程 于 7月 上 旬 。 地 土 灌 设施等因素。 32形成 过 程 。旱 灾 的 形成 过程 持 续 时 间较 长 , . 是个 渐 变 过 程 , 21 象 。亳州 市 地 处 安 徽 省 西 北 部 , 于南 北 气 候 分 界线 上 , 夏季 一般 持 续 1 日以 上 , .气 位 5 由量 变 到质 变 ; 涝 灾 形 成 历 时 短 , 个 而 是 属暖温带 向北亚热带渐变的气候过渡带 。因此 , 一些具有亚热带特 突变 过程 , 长的 3 5天 , 最 - 最短的不到两天 , 因为夏季气温高 , 这时 征 的湿 润 多 雨 情 况 , 具 有 暖 温 带 特 征 的少 雨 偏 旱 的情 况 , 往 交 如出现 内涝 , 与 往 刚出苗 的黄 豆 、 麻等作 物幼苗抗 灾能力低 , 芝 一旦进 替出现。同时 , 亳州市处 于华北雨带南缘 , 江淮雨带北缘 。从气候角 水 , 很难 成 活 。 度分析 , 6月 中旬江淮梅雨带 的影 响 , 主要影 响亳州市 的还 是 受 但 33 .灾情转化 。旱涝急转后 , 内涝与外洪往往密不可分。流域性 副 热 带 高 压 脊 线 的位 置 , 年 6 中旬 , 热 带 脊 线 如 没 有 北 跳 在 的强 降雨 起 初 使 旱 情 得 以解 决 ,随 着 降 雨 过 程 的持 续 ,0 lO m 每 月 副 8~Om 2 。 N附 近 , 是 长 期 稳 定 在 长 江 以 南 , 至 西 风 带 系 统 中 的 大 陆 以上 的降水就会使局部地 区产生 内涝 , 5 而 以 此时 , 如果涡河及其支 流上 高压长期控制皖西北地区, 将导致高 温少雨 , 毫州市极易形成干旱 ; 游泄洪量加大 , 与本地产水叠加 , 便会形成外洪。 河道水位抬升致使 如副高脊线在实施第二次北跳 , 并与北 方弱冷空气 在淮河 流域上 空 河 水 沿 沟 M倒 灌 , 田间水 无 法 排 泄 , 易 形 成 内涝 。 极 汇合 , 则极易出现连续强降雨 , 导致旱涝急转 。 4应对旱涝急转的主要对策 2 . 理 。毫 州 市 为 淮 北平 原 , 平 原 地 表 并 不 平 整 , 部 为 黄 2地 但 北 41 断 完 善 旱 涝 急转 应 对 的预 案 。 年来 , 着 防汛 抗 旱 规 范 .不 近 随 泛 平 原 , 道 淤 积 , 上 支 流 多 属 雨 源 型 河 流 , 雨 期 极 易 出 现 干 化 、 度 化 的 不 断 推 进 , 级 防指 先 后 编 印 了各 种 预 防 自然 灾 害 的 河 面 无 制 各 涸; 中部为河间平原 , 浅层地下水季节变化大 , 每遇暴雨极易形成涝 预案 , 预案的编制及启用 , 对进一步规范防汛抗旱 的行 为, 明确 相关 渍灾 害, 日无雨 , 下水位下降 , 易形成干旱 ; 多 地 极 南部为河谷平原 , 部 门职责 , 提高防御 自然灾害 的预见性 , 无疑具有指导意义。 但纵观 低洼湖地较多 , 极易形成涝灾。 各种预案 , 都是原则性较强 , 实际操作性 难以把握 , 特别是对旱涝急 流经 亳 州 市 的 主要 河 流有 包 河 、 涡河 、 济 河 、 洪 河 、 宋 河 、 转 情 况 , 何 有 效 预 防 、 极 应 对 缺乏 针 对 性 的具 体措 施 。 后 应将 惠 小 亳 如 积 今 武杨河 、 武家河 、 白洋河 、 汤河 、 宋 赵王河 、 油河 、 沼河 、 界洪河 、 涡楚 防 汛 抗 旱 预 案 做 的 更 细 一 些 , 具 针 对性 和 可 操 作 性 , 得 防 御 旱 更 使 河 、 蒙新 河 、 河 、 阜 西淝 茨淮 新 河 、 芡河 、 淝 河 。 中 , 河属 洪 泽 湖 涝急转时从容应对 , 北 其 包 不顾此失彼 。 水系 , 淝河 、 两 茨淮 新 河 、 河 、 淝 河 属 淮 河 水 系 , 余 为 涡 河 水 芡 北 其 42科 学 调度 好 境 内干 、 流控 制涵 闸 。旱 时 蓄 水 , 时排 水 这 . 支 涝 系 。 由 于 干 、 河 流均 为 平 原 河 道 , 差 小 , 蓄 量 小 , 水 下 泄 缓 是 涵 闸调 度 的基 本 原 则 , 支 落 槽 洪 当旱 急 转 为 涝 如 何 调 度 呢 ? 这里 除 了准 确 慢 , 道 调 蓄 洪 水 能力 偏 低 , 往 一 场 暴 雨 后 , 、 河 流 水 位 便 迅 掌 握 近期 天 气 变 化 趋 势 , 要 对 全 市 乃 至 全 流域 旱涝 趋 势 有 总 体 把 河 往 干 支 还 速上 涨 。 时 , 此 如不 能科 学 及 时 地 调 度好 控 制 涵 闸 , 多 自排 涵 闸 便 握 ,对 境 内各 支 流控 制涵 闸上 下 游 水 位 变 化 有 正 确 的 分析 判 断 , 很 综 失去 自排 机 会 。 如农 田积 水 仅 靠 排 涝 泵 站 抽 排 , 排 效 率 低 、 时 合 多 方 面 因 素 , 确 判 定 旱 涝 急 转 发 生 的 日期
城市内涝原因及解决措施
城市内涝原因及解决措施城市内涝的原因分析及解决措施摘要:城市排水系统的建设对于城市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城市内涝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排水效果。
针对城市内涝问题,通过分析产生内涝的原因,有针对性的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
实践表明,重视城市内涝的预防筹备,对于解决城市内涝具有一定的意义。
1 前言城市内涝是指强降雨或连续性降雨超过城镇排水能力,导致城镇地面产生积水灾害的现象。
一般积水深度达到15-20cm将导致影响交通和产生其他灾害,可视为发生城市内涝。
近年来,城市内涝问题频繁发生,城市一定程度上陷入瘫痪,交通道路受阻,严重影响了群众的生产和生活。
作为城市发展的基础设施,排水设施支持和服务着城市的发展和建设,排水设施出问题时引发的城市内涝已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灾害之一,导致地下电缆出现故障,随之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将会影响群众的正常生活,给城市发展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
2 城市内涝原因分析对城市发生内涝的原因进行分析,可发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2.1 城市降雨热岛效应导致降雨量增大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逐渐加快,城市内的人口数量大量增加,交通运输量加大,建筑群建造的更加密集等许多因素导致城市内温度明显高于郊区的稳定,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直接改变了城市所在区域的生态环境,进而形成热岛效应,而城市热岛效应会直接影响降水,导致降雨强度增加,同时,因为城市发展的需要不断发生的人工降雨,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降雨量增加,进而增加了城市洪涝灾害的发生。
另外近年来,极端天气频发这给城市的各项基础设施都造成了很大压力,比如强降雨的发生直接考验着城市的排水系统,比如一些城市内的降雨强度和范围超过历史最高记录[1]。
2.2排水设施建设缺乏长远规划在城市土地利用过程中,许多城市的地表大都被水泥、沥青等进行加铺,导致地面出表面硬化的情况,由于城市的建设直接改变了地表径流状况,土地表面硬化导致地面摩擦阻力减小,导致水流的径流量增加,表面硬化的地面的雨水储存功能大大下降,导致地面雨水不能渗入地下,同时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对于排水管网的建设没有进行详细研究和规划,缺乏长远而科学的发展规划,一些地方的排水管网建设设计不科学,甚至出现与城市排水主管道不相连的情况,同时没有考虑城市建设安排和建筑布局对排水的要求,以及忽视了当地特殊地理条件和气候可能造成排水影响,因此由于排水系统设计不合理,以及没有严格按照排水设施标准进行建设,导致排水设施不能很好的适应城市发展的要求。
关于“城市内涝”问题的成因分析及对策建议
关于“城市内涝”问题的成因分析及对策建议城市内涝是指城市在降雨或洪水过程中,由于城市排水系统不健全或排水设施无法满足需求,导致雨水无法迅速排除,从而造成道路积水、低洼区域淹没等现象的问题。
城市内涝的主要成因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1. 城市规划设计不科学:城市规划和设计中未充分考虑雨水排放系统的建设,忽视了低洼区域的存在,未设立足够的排水沟和排水泵站,导致雨水无法迅速排除。
2. 城市土地利用方式不合理:城市高密度建设、大量硬化土地造成了地表径流增加,地表无法渗透,使得雨水无法迅速渗入地下,增加了城市积水的几率。
3. 城市排水设施老化和破损:城市排水管网老化、堵塞、破损等问题,使得雨水无法迅速排除,增加了城市积水的风险。
针对城市内涝问题,应采取以下对策:1. 加强城市规划与设计:在城市规划和设计中,应充分考虑雨水排放系统的建设,合理布置排水沟和排水泵站,确保雨水能够及时排除。
2. 推行可持续土地利用方式:在城市土地利用方面,应减少地表的硬化,增加绿地和透水性铺装的比例,让雨水能够自然渗透,减少地表径流的产生。
3. 加强排水设施的建设和维护:加大对城市排水管网的投资力度,及时清理、维修和更新管网设施,确保排水畅通。
4. 强化灾害防治意识:加强城市居民的防灾意识,做好防洪排涝的准备工作,以减少内涝灾害对人民生命财产的威胁。
总之,城市内涝问题的解决需要综合考虑城市规划、土地利用、排水设施建设和居民防灾意识等多个方面的因素。
只有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设计和有效的对策措施,才能有效应对城市内涝问题,保障城市的安全和可持续发展。
城市内涝问题是一个长期存在而且普遍存在的问题,影响城市的发展和居民的生活质量。
为了解决城市内涝问题,需要采取一系列综合手段,从源头治理到应急措施,逐步确保城市的排水系统健全、科学、高效。
首先,要加强城市规划与管理。
城市规划是解决城市内涝问题的基础和前提。
应当合理规划城市区域的土地利用,避免在容易发生内涝的区域集中建设,采用低洼区域设立绿地和蓄洪区的方式减少雨水积聚,倡导“海绵城市”理念,通过建设湿地、雨水花园等绿色基础设施,增加雨水渗透和蓄留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设 , 未 形 成 完 整 的 排 水 体 系 。现 有 排 水 管 长 度 5 0
k ,其 中 老 城 [ 3 m 又 0 km。 西 部 老 城 区 管 道 由 带 混 凝 土 盖 板 的 排 水 暗 道 组 成 , 通 过 排 水 沟 将 雨 污 水 直 接 排 入 附 近 的 低 洼 地 ,通 过 西 关 抽 排 泵 站 排 往 涡 河 ;城 区东 部 主 要 是 通 过 城 市 内 河 一 宋 汤 河 汇
城 市 水 灾 问 题 随 之 浮 出 水 面 , 成 为 媒 体 和 公 众 关 注 的 热 点 。 安 徽 省 毫 州 市 也 存 在 着 同 样 的 问 题 ,特 别 是 在 丰 汛 期 , 强 降 雨 过 程 常 常 造 成 市 区 内 多 个 路 段 和 部 分 居 民 小 Ⅸ 出 现 严 重 的 内 涝 现 象 , 市 民 为 此 叫
2×5 W , 排 涝 流 量 3 41 m / , 主 要 抽 排 城 区 大 5k . s
隅 首 一 北 门 口 以 西 的 积 水 入 涡 河 。 东 关 排 涝 站 位 于
毫 州 环 城 东 路 西 侧 的 东 环 城 波 坑 上 , 装 机 3 台 , 装
机 容 量 3 ×5 W , 排 涝 流 量 1 4 m , 主 要 抽 排 5k .7 /s 城 区 大 隅 首 一 北 门 口 以 东 至 亳 州 环 城 东 路 范 围 的 积 水入宋 汤河 。
型 管 且 常 受 污 物 淤 积 的 影 响 , 只 能 排 汇 一 般 雨
势 相 对 平 坦 低 洼 。 若 遇 持 续 的 强 降 水 过 程 ,或 暴
雨 中 心 位 于 流 域 上 游 地 区 , 大 量 径 流 汇 集 入 涡
水 , 当 降 雨 超 过 3 mm/ 时 , 街 道 两 侧 均 有 2 0 h 0 e 以 上 流 水 , 老 城 区 一 带 地 势 低 洼 易 涝 。 随 着 城 m 市 建 设 ,近 年 来 新 建 的 排 水 管 网 已 经 为 分 流 制 ,
苦 不 迭 ,防 汛 部 门求 援 电话 不 断 ,市 政 维 修 人 员疲
于 奔 命 。 本 文 针 对 毫 州 市 城 区 内涝 问 题 ,浅 议 应 该 采 取 的 一些 对 策 。 一
1 亳 州 市城 区排 水 系 统 现状
毫 州 市 区 现 有 地 下 排 水 主 干 管 网 足 2 世 纪 0
但 主 干 管 仍 然 维 持 现 状 。 目 前 , 城 市 新 区 的 排 水 体 系 尚未 建 立 。
城 市 排 涝 设 施 目 前 仅 有 东 关 、 西 关 两 座 排 涝 站 , 排 水 范 围 仅 限 老 城 区 。 西 关 排 涝 站 位 : 亳 州 西 f
关 柴 家 沟 口 , 目 前 装 机 6 台 , 装 机 容 量 4 ×7 W 、 5k
暖 气 团 交 汇 形 成 降 水 ,降 水 量 集 中 , 易 造 成 洪 涝
灾 害 。 加 之 涡 河 两 岸 向 腹 地 呈 倒 比 降 ,城 区 内 地
集 , 经 小 洋 桥 防 洪 闸 排 往 涡 河 。 城 市 排 水 基 本 上 为 雨 污 合 流 制 。 这 些 合 流 制 渠 管 大 部 分 为 小 、微
长 期 以 来 , 防 汛 的 工 作 重 点 是 江 河 的 防 洪 保 安 , 对 于 城 市 内涝 的 防 御 工 作 相 对 薄 弱 。 近 年 来 , 由 于 短 历 时 暴 雨 袭 击 , 一 些 城 市 纷 纷 被 “ ”入 水 泡 中 ,造 成 交 通 瘫 痪 、财 产 受 损 、人 员 伤 亡 等 灾 害 。
期 暴 雨 时 时 导 致 大 面 积 发 生 内 涝 , 甚 至 一 些 地 段 出 现 严 重 的 内 涝 。 通 过 分 析 毫 州 市 城 区 内 涝 成
因 . 探 讨 各 项 应 对 措 施 .
关 键 词 : 城 区 ; 内 涝 ; 安 徽 省 亳 州 市 中 图分 类 号 :¥ 2 2 4) 4 2( 5 文献 标 识 码 :B 文章 编 号 :1 7 — 4 8 2 0 0 — 0 1 0 6 1 1 0 ( 0 8) 9 0 5 — 3
收 稿 日期 :2 0 - 6 1 0 80 -8
作 者 简 介 :师
明 ( 9 2 ),男 ,安 徽 毫 州 人 , 1 程 师 ,注 册 质 17 一 :
量 工 程 师 , 注册 水 利 监理 工 程 师 。
维普资讯
河 ,造 成 涡 河 水 位 迅 速 上 涨 , 城 区 客 水 居 高 不
维普资讯 http:/
工 作 交 流
浅 亳 州 市 璇 区 内 涝 问 题 及 对 策 析
师 明
( 徽 省 亳 州 市 水 利 工 程 质 量 监 督 站 , 安 徽 亳 州 26 0 ) 安 3 80
摘 要 : 由 于 安 徽 省 亳 州 市 市 区 现 有 排 水 基 础 设 施 陈 旧 老 化 、 容 量 不 足 、 配 套 不 完 善 等 原 因 , 汛
.
2
城 区 内 涝 形 成 的 原 因 和 特 点
2. 气 候 、 地 形 等 自 然 条 件 方 面 1
,
6 ~7 年 代 建 设 的 , 多 数 随 城 市 建 设 发 展 而 布 0 0
亳 州 市 地 处 北 温 带 南 部 , 属 暖 温 带 半 湿 润 季 风 气 候 , 为 热 带 海 洋 气 团 和 极 地 大 陆 气 团 交 替 控 制 接 触 地 带 。 在 夏 秋 季 节 ,西 太 平 洋 副 热 带 高 压 增 强 ,暖 湿 海 洋 气 团 从 西 南 、 东 南 方 向 侵 入 ,冷
显 得 十 分 脆 弱 。 除 非 随 城 市 的 发 展 同 时 增 大 治 水 的 投 入 和 管 理 的 力 度 , 否 则 必 然 会 出 现 水 灾 损 失 急 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