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方在儿科肺系疾病中应用概况
浅述小柴胡汤在肺系疾病中的临床应用思路
浅述小柴胡汤在肺系疾病中的临床应用思路小柴胡汤出自《伤寒论》,是和解法的代表方剂,后世医家认为本方为少阳病的主方。
本方药性平和,应用广泛,疗效显著,是一首经典名方,有许多医家以善用小柴胡汤而名震一时。
笔者常用小柴胡汤治疗肺系疾病,疗效显著,现把本方在肺系疾病的临床应用思路总结如下。
少阳病的实质《伤寒论》中对少阳病的论述比较少,仅有10条条文,并且仅论述了治疗原则,未给出治疗方剂,后世医家多数认为小柴胡汤为少阳病之主方。
《伤寒论》第263条列出了少阳病的提纲证,曰“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结合《内经》“少阳之上,火气治之,中见厥阴”的观点,我们认为少阳病是火气为病。
三阳之间的关系,太阳为开,阳明为合,少阳为枢,枢即是中轴之意,少阳可外输津液以为汗,可下布津液以通便,见机而动,可上可下,可内可外,居中而调水火,乃出入之门户,变证之关键。
少阳者统领三焦、胆腑,三焦为元气之别使,水火之道路,以水为基,以火为用,津液充足,则元气为少火,少火生气,津液输布而清窍不干,津液亏则少火变状火,状火食气,真水不布而清窍必干。
火性炎上,火上炎则上焦先热,水月润下,津不足的清窍必干。
故少阳也,以津液为基础,以相火为机转,以三焦为道路,以粘膜腠理为外候。
津液不足,相火变贼,熏灼清窍,临床上则见口苦、咽干、目眩之证,这里的目眩笔者认为不是指眩晕之义,乃是由于相火上炎,目睛红赤,泪侈粘稠,而导致的视物不清。
少阳之气机升降以脾胃的运化为基础和动力,胆、三焦隶属于六腑,统于胃气,少阳之津液不足即胃中津液不足,故治少阳不离中焦也。
小柴胡汤是仲景为太阳传入少阳而设,多因患者有肝胆痼疾,如用于治疗经典之少阳病,需适当加减进退,如有未尽之意,需参考《温病条辨》之上焦篇的证治,吴鞠通的银翘散、桑菊饮等方剂丰富了少阳病的治疗手段,值得我们深入学习。
小柴胡汤的证治要义《伤寒论》第96、97条详细论述了小柴胡汤的主要症候,原文96说:“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原文97条中说“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抟,结于胁下。
论《伤寒论》方在儿科中的运用
论《伤寒论》方在儿科中的运用
《伤寒论》是最早出版的医学著作,它以明确的指引标准完整而又丰富的总结
了中医学传统和技术,受到了国内外广大的医学界的点赞和夸奖。
在儿科领域,《伤寒论》的运用日渐普及,非常重要。
首先,《伤寒论》对于糖尿病、乳房活塞炎、小儿消化不良的治疗效果很显著。
例如,糖尿病主要是由肾脏失禁而引起的,根据《伤寒论》方将以丹参、乌药等系调理肾脏,从而实现血糖调节,显著降低血糖指数,并从根本上控制病情进一步发展。
对于乳房活动炎,《伤寒论》指出活塞炎是由四肢关节病变、肝阳上亢引起,可用当归等以调理肝阳、和聚血实脉。
在消化不良症状中,《伤寒论》强调,可以通过滋阴清热的功效再次调节肠胃,使之恢复正常功能。
此外,《伤寒论》对治疗腹泻也取得了顶尖的成绩,比起西药,可以在较短的
时间内有更明显的效果。
例如,腹泻是因体内湿热积累,而湿热会影响肠胃神经的机能,而《伤寒论》将提出补肾清肝和养阴润燥的解决方案,有效的调节湿热,并加以解除腹泻症状,并在最短的时间内恢复健康。
最后,《伤寒论》在儿童疾病的方案上十分有效,它的治疗原则以强调调理脾
胃为主,从而扭转受损的生理机能,从根本上有效遏制疾病进一步发展。
此外,《伤寒论》多是以补充营养为主,有效地维系人体健康,保护婴儿健康成长。
总之,对于儿科疾病,《伤寒论》是十分有效的,它不仅可以治疗十分广泛的
大小慢性疾病,并且能够有效抑制病情的发展,有效保护小儿们的健康生长。
《伤寒论》辨治小儿肺炎(下)
烂 ,伴 偶发 性连 声咳 ,干咳无 痰 ,无明
显 时 间 规 律 , 伴 喘 息 ,偶 诉 腹 痛 , 无 呕 吐 、腹 泻 ,2 天后 到 某 医院 就 诊 ,给 予 头
辅 助 检查 : 白细 胞计 数 ( WBC )
4. 62 X 1 ( ) ” /L
,
中性 粒细 胞3 5 . 1 %,淋 巴
误 治 。 也可 出现 该 疵 . .临 味 可 :高 热 喘 咳 ,汗 出 ,烦 渴 冷 饮 ,苔 萤 腻 ,脉 洪大 或 滑 数 ,指 纹 紫 滞 。 以 白
患儿 ,女 ,4 岁1 月8 天 ,因发 热 、咳
嗽7 天 入 院 患 者 于7 天 前 开 始 无 明 显 诱
因 出现 发 热 , 具 体 体 温 不 详 , 左 口 角 溃
呼吸 2 6 次/ 分 ,Ⅱ 罔部 充 血 , 口 角 、舌 尖 、 卜牙 龈 可 见散 在 芝 麻 大 小 黄 色 溃 疡 .无疱 疹 ,双 侧 扁 桃 体 Ⅱ度 肿 大 , 可 见少 许 分 泌 物 ,气 管 居 中 ,呼 吸 规 整 ,无 三 凹 征 ,双 肺 呼吸 音 粗 ,可 1 司 及少 许湿 性 哕音 ,无哮 鸣 音 。心 率 1 1 3
方药 :白虎汤加减 。 膏 g ,矢 【 1 母
6 g ,炙麻黄 ,杏仁6 g ,银花豫,连翘 , 黄芩5 g ,桑白皮8 g ,浙贝 ,甘草5 g 。
绍 《伤 寒 论 》辨 治 小 儿 肺 炎 的
另外 几个 证 型。
不香 ,夜 寐安 ,大便 秘结 ,小 便黄。 舌 红 ,苔黄腻 ,脉滑数 。
J 『 1 减, 次/ 分 ,律 齐 ,心 音 有 力 ,无病 理 性 杂 虎 汤 冶 疗 小 儿肺 炎时 可 做 适 当J
四逆汤儿科应用举隅
四逆汤儿科应用举隅四逆汤儿科应用举隅罗声水广西省柳州市第二妇幼保健院四逆汤出自《伤寒论》,其组成为:甘草二两炙,干姜一两半,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伤寒论》中本方原治三阴病,笔者将该方用于治疗儿科疾病,凡是病情深入三阴阶段,即可应用,且收效宏捷。
现举数案报道如下。
1 发热张某某,男, 3 岁。
“鼻塞,流涕,低热 5 天”来诊。
五天前不慎受凉,出现鼻塞流涕发热症状,到私人门诊输液治疗,并口服退热药,但症状并未消除,逐到我处就诊,现症:低热,37.8℃,流涕,神疲,手足凉,纳差,舌淡,苔白,脉虚数,考虑虚阳外越,方用四逆汤加肉桂治疗,黑顺片 8g,干姜 12g,炙甘草 16g,肉桂10g(后下)。
3 剂,每天 1 剂,水开后,文火煎 30min,分 4 次温服, 3 剂后,电话回访,热已退,精神恢复。
按:本案发热不退,是因为外感病症误用寒凉克伐元阳所致,误用寒凉元阳被克伐,阴寒内盛,隔阳于外,阳气不得潜藏,阳浮于外,故发热不退。
患儿神疲、手足凉、纳差,舌淡,苔白,脉虚数便是阳虚症的依据。
凡是病情发展到阳气虚衰阶段,都有使用四逆汤的机会,因此四逆汤方在《伤寒论》中三阴证均有出现,“辨少阴病脉证并治”篇中,“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篇中,甚至“辨厥太阳病脉证并治”篇中均有四逆汤的出现。
如“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篇中353 条云:“大汗出,热不去,内拘急,四肢疼,又下利厥逆而恶寒者,四逆汤主之。
”本条用四逆汤,是因为病情已达阳亡于外的阶段。
蔡振东《<伤寒论>中三阴病之我见》一书有一段话可供参考:“陈平伯日,大汗身热,四肢痛,皆是热邪为患,而仲景便用四逆汤者,以外有厥逆恶寒之证,内有拘急下利之候,阴寒之象,内外毕露,则知大汗为阳气外亡,身热由虚阳外越,肢疼为阳气内脱,不用姜附以急温,虚阳有随绝之患……。
”甚至,火神派创始人郑钦安认为凡是虚寒症要及早应用四逆汤,其在《医理真传》中言:“按四逆汤一方,乃回阳之主方也。
《伤寒论》辨治小儿肺炎(上)
《伤寒论》辨治小儿肺炎(上)
李超
【期刊名称】《医师在线》
【年(卷),期】2016(006)015
【摘要】肺炎是儿科常见多发病。
中医儿科教材多将其分为风寒、风热、热毒、痰热等证型,但在临床实际运用中,因为小儿生理特点所决定,往往寒热夹杂、虚实并现,辨证殊为不易。
【总页数】2页(P34-35)
【作者】李超
【作者单位】湖南省汨罗市中医院儿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25.631
【相关文献】
1.《伤寒论》辨治小儿肺炎(上) [J], 李超
2.《伤寒论》辨治小儿肺炎(下) [J], 李超;
3.《伤寒论》辨治小儿肺炎(下) [J], 李超
4.伤寒论评话第20章肾虚水泛有新久表里辨治分先后——肾虚水泛证治及表里先后治疗原则 [J], 梁华龙
5.《伤寒论》误治后辨治举隅 [J], 和贵章;古洁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伤寒论》方在儿科肺系疾病中应用概况
《伤寒论》方在儿科肺系疾病中应用概况《伤寒论》方指仲景在《伤寒论》原文中的提到的方剂。
儿科病证虽以时方治疗较多,但在临床报道中,《伤寒论》之经典方剂在儿科病证的应用亦不少。
本文以文献综述的形式,归纳近年来《伤寒论》方在儿科肺系疾病的临床运用情况,总结其临床运用规律,使《伤寒论》方更灵活、更广泛的应用于儿科临床。
标签:儿科;肺病;经方;应用《伤寒论》为东汉时期著名医家张仲景所著,是我国第一部理法方药比较完备的医学专著,被后世誉为“方书之祖”。
其中的方剂在现代广泛地应用于临床各科,同时也广泛应用于儿科。
下面就《伤寒论》方在儿科肺系疾病的临床运用作一简单概述,以总结其临床运用规律,使其更灵活、更广泛地应用于儿科临床。
1 外感发热小儿为纯阳之体,若感受外邪,邪易从阳化热而发为本病。
肺主皮毛,卫外固表,外感发热多与肺卫相关,所以把该病归属肺系疾病。
1.1 桂枝汤陈尔明[1]治疗4岁小儿夏日感冒,癥见体温38.5℃左右,恶寒,时有汗出,精神、胃纳略差,大便正常,舌淡红,苔薄白。
施以桂枝汤:桂枝6g,白芍6g,甘草2g,生姜2片,大枣3枚,2剂,煎服。
进药1剂,当晚遍体热汗,发热渐退,次晨即告体温正常。
两剂病愈,未再发热。
其认为小儿夏日感冒发热,虽热而有汗,虽汗而无口渴、苔黄舌红等里热证,实为太阳中风证,故用桂枝汤治疗效佳。
1.2 麻杏石甘汤刁利红等[2]认为小儿外感高热症属中医风温范畴,温热毒邪,传变最速,且易伤阳,治疗应辛凉泻热、甘寒凉营,芳化解毒综合治疗。
其以清热解毒,辛凉透表为法,用本方加味治疗小儿该症100例,并以西药治疗的50例作为对照组进行临床观察。
治疗组以麻杏石甘汤为基础方加味:生麻黄9g,杏仁9g,生石膏(先煎)15g,银花9g,连翘9g,黄芩9g,桔梗9g,板蓝根9g,泡参9g,生甘草6g。
结果:治疗组,显效83例,有效12例,好转2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9%;对照组,显效32例,有效8例,好转5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90%,两组疗效比较,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用《伤寒论》方治疗肺系疾病经验
用《伤寒论》方治疗肺系疾病经验魏长春主任医师为上世纪浙江省著名中医大家,从医六十余年,勤求古训,对经方的运用尤显炉火纯青,笔者在整理其运用《伤寒论》方治疗咳、喘、痰饮等病经验时,深受启迪,现将其经验体会摘录如下:治老年人内伤外感咳嗽喘上闭下脱症!王某,男,81岁。
面容苍白,咳嗽气喘,咳痰不爽,胃纳不思,大便溏薄,舌苔白腐厚裂,脉象沉细,此为阳气衰弱,感受风寒,上闭下脱危症。
上闭则咳嗽气喘,咳痰不爽,下脱则大便溏薄,上闭宜用透达开闭药,下脱宜用纳气固脱药。
麻黄附子细辛汤合贞元饮治之:生麻黄、熟附子各3克,北细辛1克,大熟地15克,当归9克,炙甘草3克。
服1剂后复诊:服药后,汗出气平,面容微黄有神,左脉象弦细,右脉象弦滑,舌苔薄、黄白相间,舌有裂痕,稍能进食,处方用魏老经验方三子贞元汤(熟地、当归、炙甘草、苏子、白芥子、莱菔子、地骷髅)加空沙参宣肺气,芡实纳肾气,服3剂。
三诊:舌苔退尽,两手脉象软弱,胃纳基本恢复,用第2方去白芥子、莱菔子加五味子、刀豆子,培本纳气,服5剂,病愈体健。
按:此属元阳不足,感受风寒症,有上闭下脱之危险,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则扶元阳散逆,当归在《神农本草经》有治咳逆上气之效,炙甘草治伤脏咳嗽,这3味药能固下脱,这就是开手太阴以治表,摄足少阴以培本之法。
复诊胃纳稍思,上闭下脱之病象已除,改用轻剂三子贞元饮,宣肺化痰纳气,三诊舌苔退,脉象软弱,胃纳基本恢复,原方去白芥子、莱菔子消导药,加五味子、刀豆子培本纳气,药服5剂,病愈体健,这是内伤外感重症,用重剂复方急救元阳,祛风逐寒以固本达邪,《伤寒论》经方与后贤时方合剂。
治疗寒闭久咳!女,32岁。
医务人员,形瘦,面黄,舌红边起轮齿,苔薄白,脉细滑。
自诉3年前患肝炎,今病干咳已半年,新近因感冒,咳嗽加剧,时有胸痛。
该患者原有肝炎病史,是本元不足,患干咳半年是伏邪内闭,今有新感,可进透达引其伏邪外达,因久病肝炎属虚体,宜宣达上焦以开肺气,疏气化痰湿以治胸痛。
伤寒论辨治小儿肺炎
邪在阳明
《伤寒论》第242条“病人小便不利,大便乍难乍易, 喘冒不能平卧者,有燥屎也,宜大承气汤。”
病机:大肠燥屎内结,肺肠俱热,肠腑气闭,肺失肃 降。
邪在少阳
肺炎中后期。 病情迁延、反复,性格比较内向或比较任性的小孩。
邪在少阳
《伤寒论》第96条“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 寒 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或咳者,小柴胡汤 主之”。
病案
诊断:肺炎喘嗽(风热郁肺)。
治法:辛温发汗,兼清郁热。
方药:大青龙汤加减。炙麻黄6g,杏仁5g,石膏5g, 银花6g,连翘5g,川贝5g,苏子5g,葶苈子5g, 甘草5g,生姜2片,大枣3个。
邪在太阳
《伤寒论》第40条“伤寒表不解……少腹满,或喘者, 小青龙汤主之……”。 病机:风寒外束,内有水饮。
病机:风寒之邪入里化热,或风热之邪犯肺后,邪势 炽盛,毒热内闭肺气。
主证:高热喘咳,汗出烦渴喜冷饮,苔黄腻,脉洪大 或滑数脉,指纹紫滞。 治法:清热泻火,止咳平喘。 方药:白虎汤加麻黄、苦杏仁、 莱菔子、黄芩、桑 白皮等。
病案
左女,4岁1月8天,因发热、咳嗽7天于2016-03-04 18:30入院。患者于2 月27日始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具体体温不详,左口角溃烂,伴咳嗽,为 偶发性连声咳,干咳无痰,无明显时间规律,伴喘息,偶诉腹痛,无呕吐、
腹泻等,经给与“阿莫西林颗粒,小儿氨酚黄那敏颗粒”口 服后效果欠佳,1天前开始伴喘息,稍气促,无明显发绀, 遂来我院就诊。症见:咳嗽,咳声偶作,有痰,喘促,无发
热,不恶寒,无汗,精神欠佳,纳食不香,夜寐安,大小便 调。舌红,苔薄白,指纹浮红在风关。体查: T:37.0℃, P:118次/分,R:26次/分,咽红,无疱疹及溃疡,双侧扁 桃体不肿大,气管居中,呼吸规整,轻度三凹征,双肺呼吸 音粗,可闻及满肺湿性罗音,及喘鸣音。心率118次/分,律 齐,心音有力,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杂音。腹膨隆,柔软, 无压痛、反跳痛,肠鸣音正常。辅助检查:血常规:WBC: 14.0*109/L,N:45.5%,L:43.2%,RBC: 4.74*1012/L,HGB:127G/L,PLT:284×109/L。CRP: 15.23mg/l,hsCRP>10.0mg/L。
麻杏石甘汤治疗小儿呼吸系统疾病的研究进展
麻杏石甘汤源自东汉医圣张仲景的《伤寒论》,为《麻黄汤》的变方,其组方精当,疗效显著,是临床常用药方。《伤寒论》谓“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若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又指出“下后,不可更行桂枝汤,若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麻杏石甘汤》是由麻黄、苦杏仁、生石膏、炙甘草四味药组成。其是辛凉解表剂的代表方,主要作用是清泄肺热,从而降逆平喘,用于外感风热,或风寒郁而化热,热壅于肺,而见咳嗽、气急、鼻煽、口渴、高热不退,舌红苔白或黄,脉滑数者。方中麻黄辛甘温,宣肺解表而平喘,生石膏辛甘大寒而善长清泄肺热,两药相配,既能宣肺,又能泄热。既祛除病因,又调理肺的宣发功能,共为君药。杏仁味苦宣降肺气,止咳平喘,与石膏配伍助石膏沉降下行,加强清泄肺热之功能,与麻黄配伍则助麻黄泻肺热,顺应肺主宣发和肃降的功能,是为臣药;炙甘草顾护胃气,益气和中,防石膏之大寒伤胃,调和麻黄、石膏之寒温,是为佐药。四药合用,配伍严谨,清宣降三法俱备,共奏辛凉宣泄,清肺平喘之功效。现代研究表明麻杏石甘汤具有镇咳平喘、抗病毒、抑菌、提高免疫功能等多种药理作用,广泛应用于临床,对儿科呼吸系统疾病亦有极好的疗效。近年来本方的临床研究有一定的进展,现综述如下:
麻杏石甘汤治疗小儿呼吸系统疾病的研究进展
摘要:麻杏石甘汤源自东汉医圣张仲景的《伤寒论》,由麻黄、生石膏、苦杏仁、炙甘草四味药组成,是辛凉解表剂的代表方。麻杏石甘汤具有镇咳平喘、抗病毒、抑菌、提高免疫功能等多种药理作用,广泛应用于临床,对儿科呼吸系统疾病亦有极好的疗效。根据国内近几年麻杏石甘汤的研究和应用情况,简要概述其治疗小儿呼吸系统疾病的临床应用及研究进展情况。
从儿科麻杏石甘汤的临床应用看伤寒论的方证特点
从儿科麻杏石甘汤的临床应用看《伤寒论》的方证特点【摘要】从麻杏石甘汤在儿科的临床应用中可以看出,本方并不仅仅用于喘证,只要是肺经郁热,肺失宣肃均可用之,而且取得了理想疗效。
这说明运用仲景方药,探讨其适应证时,不能仅见条文而不见病机,实则本末倒置之法。
应探讨病机,补充证候,这才是抓住了《伤寒论》方证的根本。
【关键词】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治疗应用;儿童;伤寒论;中药性能;方剂《伤寒论》是研究外感疾病并包括某些杂病在内的辨证施治的经典著作。
由于小儿稚阴稚阳的体质特点,临床上外感疾病的发生率最高,从儿科疾病谱可以看出,经方在儿科的应用是比较广泛的。
从儿科发展历史看,自东汉以后,经方盛行,师仲景法、用仲景方治疗儿科疾病,取得了良好疗效。
现在儿科临床上,经方的应用仍然很广,而且从很大程度上扩展了经方的适应证。
是否可以认为我们的认识已经超出了仲景的认识范畴了呢,这就涉及到如何看待《伤寒论》的方证问题。
1 病机之所在,方证之根本作者认为,《伤寒论》所论及的各种方药的适应征只是纲领性的,条文中所论述的某几个症状只能看作是一种病理机制的代表,而不能看作患者的全部临床表现,应从病机上认识该方的适应证,应看到字里行间之意,这也符合辨证论治的体系,现从麻杏石甘汤证的论述及其在儿科的应用为例说明这一看法。
2 条文所述,仅表病机《伤寒论》第63条言:“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石膏甘草汤”。
第162条言:“下后,不可更行桂枝汤,若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石膏甘草汤”。
整个《伤寒论》,包括《金匮要略》仅有此2条涉及麻黄杏仁石膏甘草汤,此2条的实质都是论述表邪已解,不能再用桂枝汤发汗,如果患者出现喘促症状,可用麻杏石甘汤治疗,仅从条文理解,麻杏石甘汤仅能用在表邪已解的喘证。
但作者认为,这里的“喘”不能仅仅理解为咳喘气促,而应理解为肺经郁热,肺失宣肃的病机代表,这里的症状是表述病机的语言,除气喘以外,患者当有咳嗽、有痰等症。
《伤寒论》治肺法探析
南昌……330006;2.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中系统地阐述了多种外感疾病及杂病的辨证论治,其理法方药从宣肺、清肺、泻肺、温肺、以飨同道,互为交流。
基金项目:第六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项目(国中医药办人教函[2017]125号);江西省中医药中青年骨干人才(第一批)培养计划实施项目(赣中医科教字[2020]2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1760810);江西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0171BAB205086)。
山甲等经药理研究证实具有抗肿瘤之效,临床亦多酌情配伍添加。
浙贝母可疗积郁之疾,山慈菇功专清热散结,穿山甲活血化瘀,宣通乳络,尤宜于乳腺癌的治疗[11]。
对于乳腺癌术后气滞血瘀,经络痞塞者疗效显著,临证应灵活辨治。
4…小结大量古今研究表明,肝脏功能失调对乳腺癌起病和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
在乳腺癌病程施治中,及时恰当运用治肝之法,是基于中医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理念的把握。
清代周学海在《读医随笔》中所言“医者善于调肝,乃善治百病”,说明了调肝在疾病治疗中的重要性。
把握住肝木之特性,对于协调五脏,改善预后效果显著,充分体现了中医药防治乳腺癌的优势。
参考文献[1]兰博雅, 王秀阁, 米佳,等. 益气活血通络法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研究[J].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6, 14(6):58-60.[2]陈鹰娜. 周仲瑛从肝论治乳腺癌经验[J].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1, 9(20):7-8.[3]张欣萌, 郝云. 基于妇人杂病视角探究乳腺癌病机治则[J]. 辽宁中医杂志, 2018, 45(5):942-943.[4]丁宇斌, 刘松江, 闫珺.刘松江从肝脾论治乳腺癌经验浅析[J].山西中医, 2018, 34(6):7-8.[5]马月香.肝主疏泄机理探析[J].国医论坛, 2005, 20(1):11-13.[6]杨萍. 郝迎旭教授治疗老年肿瘤临证经验总结[D].北京: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2.[7]陈自明. 妇人大全良方[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 11.[8]刘津, 刘胜, 韩向辉. 老年乳腺癌的临床特点及中医论治[J]. 老年医学与保健, 2018, 24(2):215-217.[9]宋俊莲. 肝络与乳腺癌[C// 络病学基础与临床研究(四)——第四届国际络病学大会会议集, 2008:178-179.[10]方樟培.“肝体阴而用阳”对肝病治疗的指导意义[J].光明中医,2001(3):2-4.[11]段春燕, 王巧玲, 林燕.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乳腺癌的效果观察[J].世界中医药, 2017, 23(12):113-114.(收稿日期:2019-10-20)编辑:李丛通腑治肺、温肺、补肺、降肺、培土生金及从肝治肺等八方面,结合临床并贯以师承跟诊所得予以探析。
麻黄类方在小儿肺系疾病中运用探讨
麻黄类方在小儿肺系疾病中运用探讨《伤寒论》中以麻黄为主药的一系列拥有相似方药的类方被后世医家称为麻黄类方,本类方在小儿肺系疾病如扁桃体炎、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急慢性支气管炎、喘息性支气管炎、支气管肺炎、新生儿肺炎、支气管哮喘等中运用广泛,至今仍广泛指导儿科临床,若合理的运用可明显增强临床疗效。
本文旨在从麻黄类代表方证分析及治法特点、原则分析以探讨在小儿肺系疾病中运用的规律,以更好的指导儿童临床辩证及提高疗效。
标签:伤寒论;麻黄类方;小儿肺系疾病;方证;治法;规律麻黄类方包括麻黄汤、麻杏石甘汤、小青龙汤、麻桂合半汤、射干麻黄汤、葛根汤等,此类方常加减运用于小儿肺系疾病,如中医的发热、咳嗽、咳喘、气促、憋喘,西医的扁桃体炎、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急慢性支气管炎、喘息性支气管炎、支气管肺炎、新生儿肺炎、支气管哮喘等常见病情程度不一的各种小儿肺系疾病中。
以下就隶属于麻黄类方中的常用经方在儿童肺系疾病中方证运用及治法特点、药物配伍等相关问题进行一些探讨。
1 基本方证分析及运用举隅1.1麻黄汤本方条文为“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1],主要药物为“麻黄(去节)三两,桂枝二两,甘草(炙)一两,杏仁(汤浸去皮尖)七十个”,本条主要论述了太阳伤寒,肺卫郁闭所导致的喘证证治。
麻黄汤本身在伤寒论中运用可见五点:①用于治疗太阳伤寒表实证,其主症为恶寒发热、无汗、头痛身痛、腰痛、喘、脉浮紧,以麻黄汤发汗解表、宣肺平喘;②太阳阳明合病病情偏重太阳之表,其主症在太阳伤寒表实证的基础上兼有胸满而喘的症状,病情偏重于太阳表证,故治疗以麻黄汤发汗解表,宣肺平喘;③太阳病日久表实证仍在者,但仍见恶寒发热、无汗、身疼痛、脉浮紧等太阳表实证,亦用麻黄汤发汗解表,并不拘于患病时日;④太阳表证邪郁不解致衄血者,本证为表邪郁遏,无从宣泄上迫阳络致衄,衄后表实仍在,仍用麻黄汤治其表闭,使邪有出路,衄血自止;⑤阳明表证者,风寒中于阳明经,亦见发热恶寒无汗,治疗以麻黄汤发汗疏通营卫。
经方在小儿科临床应用
葛根芩连汤和七味白术散均是治疗泄泻的要 方,若能象龚老那样灵活应用,使药症相符 定能提高疗效。
谢 谢!
香薷 3g 川朴 5g 扁豆 9g 川连 1.5g 木瓜 3g 姜半夏 3g 桔红 1.5g 茯神 6g 地浆水 1 碗 鲜稻花 15枚 煎汤代茶。
按:本症高热腹泻已成脱水。方中葛根芩连 益元散,清热止泻,黄土稻花养胃之佳品。
红灵丹(朱砂、牙硝、雄黄、丹石、煅磁石、
麝香、梅片、金泊组成)主治霍乱痧胀,四
经方在小儿科的 临床应用
《葛根芩连汤的活用》 《伤寒论方》
一、基本 方及适应症:
基本方:葛根12g 黄芩 5g 黄连3g 炙甘草 3g
益元散包煎9g(具有清热止泻作用)
适应症:身热下利,胸腕烦热,口中作渴喘 而汗出。(暑热泄泻,发热呕吐,水泻烦渴, 泻物多秽,现代医学称中毒性消化不良)
二、加减变化:
1、兼风邪本方加荆芥、防风以疏散之。
2、挟内伤生冷加香薷、川朴以温之。
3、挟食积者加山楂、神曲、麦芽以消导之, 无热芩连减半,腹痛加白芍。
4、挟痰饮者原方减黄芩加姜半夏、陈皮以化 之。
5、呕吐甚者原方加煨姜、竹茹、藿香、厚朴 以和之。
6、口渴、烦躁者原方加玉露散、山栀、豆豉 以泄之。
基本 方及适应症:
基本方:党参21g 炒白术21g 茯苓21g 炙甘草 21g 广木香16g
藿香16g 葛根30g 共研末每服5-15g。本方具 有健脾止泻作用。
适应症:脾虚泄泻,时作,津枯。发热、口渴、 食少。
加减变化:
脾阴虚者,如舌红无苔加淮山,乌梅、石斛 以养胃阴。
若因脾虚受惊而致的泄泻,证见粪青如苔, 腹痛多啼,睡中惊叫,指纹色青,可加钩藤、 辰砂、白芍以健脾镇惊。
《伤寒论》辨治小儿肺炎(上)
按 :I I , J L 为纯 阳之体 ,感 邪后 易于
化热 ,有观 点认 为z J , J L 肺 炎无 寒证 ,以
致现在 的 《 中医 J L , q - 学 》教材 里肺 炎喘
出现 阵发性 连声 咳 ,咳 时喉 间有痰 ,晨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5 g ,甘草5 g ,生 奏2 片 ,大 枣3 个。 按 :冈 为 小 儿 感 寒 后 易于 人 垦化
热 ,敞 幸 』 j 起 失 治 后 . 病 情 进 展 , 发 热 、咳  ̄ . t . n . … ' ' - r 7 渐_ 』 J 【 l 霞. .j拗 汤 只能 外散
痛 ,肠 呜音 正常 。
3 . ),红 唧包 ( R B C) 4 . 7 4 ×1 0 / L ,血 红
论 》的六经辨证体 系对诸 多外感
病 的辨证论 治均有很 好 的指导作 用 ,具体 到小 儿肺炎 的辨治 ,六 经的传 变规律 ,常贯 穿干小儿肺 炎的整个病程 中。
蛋白 ( HGB)1 2 7 g / L,血 小 板 ( P L T) 2 8 4 ×1 0 / L; C反 应 蛋 白 ( CR P )
1 5 . 2 3 mg / L ,超敏 C反应蛋 白 ( h s CRP)
>1 ( 1 . 0 m g/ L。
麻 黄 汤 证
麻 黄汤证见于/ J 、 儿 肺 炎 初 起 ,为
诊断 :肺炎喘嗽 ( 风寒郁肺 )。 治法 :辛温解表 、宣肺平喘 。
感受 风寒之 邪 ,正邪相 争于 肌表 。 《 伤
葶苈子以加强止咳祛痰之 力。
大 青龙 汤 证
见于小 儿肺 炎早期 ,为『 x I 寒之邪 外
《伤寒论》清法?呼吸系统病
《伤寒论》清法呼吸系统病1 肺为娇脏,易受邪侵《灵枢·师传》曰:“五藏六府者,肺为之盖。
”其有保护其他脏腑免受外邪侵袭的作用。
肺外合皮毛,开窍于鼻,与外界相通,所以肺为诸邪易侵之脏,对四时之气敏感。
故“外邪侵袭,首先犯肺”,“肺为娇脏”,不耐寒热。
2 通外络内,伤津化燥肺五行属金与自然界秋气相应,正为干燥之令。
肺为清虚之脏,轻清肃静,易受燥邪侵袭,伤津化燥生热。
其在内与它脏相联,早在《内经》就有“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的论述。
“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肝火犯肺”(“木火刑金”);心主血,肺主气,肺朝百脉,助心行血,称相傅之官;“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肺属金,肾属水,金水相生。
五脏之邪均可上传至肺,使得气滞、水停、血瘀,病理产物聚集。
3 宣降失常,郁遏生火肺主气司呼吸,具有调节呼吸的作用。
《素问·五脏生成》言:“诸气者,皆属于肺。
”具有向上升发、向外布散及向内向下清肃通降的特性,即所谓“肺主宣发与肃降”。
通过此生理作用使体内外气体得以正常交换,即调节一身之气的升降出入,故可保持全身气机通畅。
肺脏受邪,宣发肃降失常,则气滞为郁,郁而化火。
4 储痰夹瘀,虚实错杂“气为血帅”“血为气母”。
肺为主气之脏,故其可推动和调节血液的正常运行,又可治理和调节全身水液的输布与排泄。
肺气失调则各种病理产物相继而生,日久与热结,与邪结,损气、伤阴、耗血,虚实交杂肺炎。
案1 患者,女,43 岁,2012 年 10 月 9 日来诊。
初诊:患者发热 5 天,干咳2 天来诊。
5 天前因不慎着凉出现发热恶寒,伴咽喉疼痛,体温最高38.1℃,自服同仁堂感冒清热颗粒未见明显缓解。
于2 天前出现干咳无痰,喘息气短,仍发热,体温 37. 1 ~38.0℃,恶寒减轻,伴有头晕目赤,大便 3 日未行。
行胸部 X 光片示:双肺纹理增粗增重,双下支气管炎肺炎。
查体:双肺呼吸音粗,双肺底可闻及湿性啰音。
舌脉象:舌尖红,苔薄黄,脉数。
运用《伤寒论》经方辨治小儿咳喘疾病的临床体会
些 平素脾 胃虚弱 的患 儿 ,进食稍 凉则 出现腹 泻 ,甚 至一
日多次解水样 便 ,此 时可将石膏改 为滑 石清 热 ,石膏 清热
《 伤寒论》 第 6 3 条 言 :“ 发汗后 ,不可更行桂枝汤 ,汗 出而
喘 ,无大热者 ,可 与麻黄 杏仁 甘草 石膏汤 ” 。第 1 6 2条 言 :
个月”就诊 。1 个月前 ,患儿受凉后 出现咳嗽 、喘息 ,体 温 3 6 . 5 ℃ ,脉搏 1 2 6次/ 分 ,呼吸 3 9次/ 分 ,体重 8 k g 。证见鼻
塞清涕 ,咳嗽痰鸣 ,口干喜饮 ,大便干燥 ,舌红。治以小青 龙汤加减 :炙麻 黄 、细辛各 3 g 、白芍 、五 味子 、法 半夏 各
中医辨证论治 的精华 。有关 的理 、法 、方 、药一 直有 效地
散寒 的作用 ,也 收 到满意效 果 。另外 ,笔 者所 在科 室根 据 《 伤寒论 》理论 ,结合名老 中医经验 ,制定协定处方就是 以
小青龙汤为基 础方 ,加 用温 阳补 肾药物 而成 ,应用 于寒 性
指导着临床 。努力学 习继 承发扬 《 伤寒论 》 的精髓是 我们 新一代医学工作者 的责任 ,将 《 伤寒论》 的精 华应 用于 临 床 ,探索运用经方 ,不失为发展中医的一条有效途径 。
效果明显 。但 在 临床应 用 时 尚 ,需注 意 本方 为 发汗 峻 剂 , 适用于表里俱 实之证 。如非 此证 ,表里 虚证 者 ,断不 能用 之 。特别是治疗 d x J L 疾 病 ,4  ̄ J L , 为稚 阴稚 阳之体 ,一 旦过
藿各 1 5 g ,三七 、丹参各 1 0 g ,黄芪 2 0 g ,水煎服 ,分 多次少 量服用 ,治疗月余 ,症状消失 ,随访 6个 月,未见发作 。 笔者在 临床应 用 中认 为该 证病 机为外 有伤寒 ,内有 水 饮 ,临床辨证 准确 ,用 之无不效 验 。在 临床 运用 中 ,如 外
《伤寒论》肺系病证治浅析
论 自己用方有 效 ,但 病人 出现 它证且时有加 重征象 ,问 师 日:“ 何也? ”师 日 :“ 恶治 ,变证 。 ”认 真学 习 《 伤寒
论 》认识到热退非 均 为邪 去之 征 ,外感 以 驱邪 为要 务 , 以方测证 ,失之毫厘 ,谬之千里 。 2 咳喘证治 咳喘为 咳嗽、哮病 、喘病 、肺胀 、悬饮 等肺系病 的 共有症状 。咳喘多 因慢性 咳嗽经久反 复发展而形 成 ,可
◎
《 伤寒论》肺系病证治浅析
仕 丽
( 吉 林 省 长 春 中 医 药大 学 附属 医 院 ,长 春 1 3 0 0 0 0 )
摘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第 2 0 1 1 3 卷 年 第 1 2 1 1 月 期 ・ 总 上 第 半 1 7 月 3 期 刊
要 :肺 系病 中最常见的症状为发热、咳嗽 、喘 息,《 伤寒论》 中对不 同原 因所致的发热 、咳喘 ( 包括短 气、不得息) ,有精辟 的论
辨证论 治的原则 与方 法 。 《 伤寒 论 》所 论 咳喘之 病机 、
1 . 5 辨禁忌 《 伤寒论》用较 多条文 列举 了治疗用 药的 禁忌证 ,其中桂枝汤禁 忌 3条 ,麻黄汤禁 忌 9条 ,小 柴 胡汤 2 条 ,进一步指导治疗用方 。 1 . 6 辨变证 《 伤 寒论 》不仅提 出临床失 治或误 治后 , 临床证候发生变化 ,更加指出针对变证 的治法 :“ 观其脉
述 、行之有效的治法及 变证和调护。这些 内容至今仍 为临床诊 治肺 系病 的指南,并广泛应 用,本篇初步探讨 了其肺 系病的证治规律 和
对临床的指导作 用。
关 键 词 :《 伤寒论》 ;肺 系病 ;咳 喘 ; 中 医 药疗 法 d o 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6 7 2 — 2 7 7 9 . 2 0 1 3 2 1 . 0 0 2 文章编号 : 1 6 7 2 — 2 7 7 9 ( 2 0 1 3 ) 一 2 1 — 0 0 0 4 - 0 2
儿科临床应用伤寒经方53个
儿科临床应用伤寒经方53个小儿的生理特点是“稚阴稚阳”,病理特点是“易寒易热”,仲景“经方”,寒温并用者多,最利于幼科。
今以仲景之书,选列五十三方,临证加减化裁,分治儿科疾患二十四病证,此遵古而不泥古之义。
一、小儿温热病证有云伤寒方不能治温热病。
此属谬谈,固然温热疾病,不宜麻桂,然伤寒之方,属寒凉者一十八方,均可用于温热疾病。
如白虎汤专宜于大热、大汗、大渴、脉洪大;白虎加人参汤宜于大热伤津;竹叶石膏汤宜于病后余热不解。
小儿温热疾病居多,如春温、暑温等。
许多小儿传染病亦属温热疾病,如麻疹、疫喉疹之类。
均可以上方加减化裁运用。
以麻疹为例,凡麻毒炽盛,气营两燔者,可以白虎汤合麻疹四物汤施治,也可以白虎汤加犀角、玄参,即名化斑汤;如麻疹后期热盛伤津,汗多口渴,虚弱少气等证,即可用白虎加人参汤;如麻疹收没以后,余热未尽,少气汗多,或兼咳嗽,或兼呕恶、虚烦不眠等证,可以竹叶石膏汤清解余热,其他温热疾病,均可仿此化裁运用。
二、小儿咳嗽小儿肺系疾病特多,咳嗽居于常见病证首位,凡小儿咳嗽痰黄而稠、舌红、苔黄厚,属于痰热壅盛者,则可用小陷胸汤清热祛痰。
凡小儿咳嗽、咽喉干燥、咯痰不利、痰质稠粘、唇红舌红尖边无苔,舌中后根有苔,属阴虚夹痰湿者,可用麦门冬汤益胃生津,养阴化痰。
亦可以人参易沙参,或加瓜萎以增强祛痰之力。
三、小儿哮喘近年来小儿哮喘甚为普遍,运用《伤寒》、《金匮》之方,控制小儿哮喘发作,常常收到满意疗效。
如小儿外感风寒,引动伏痰,饮邪上干,哮喘复发,咳嗽痰鸣,痰多而稀,口不渴饮,唇舌较淡,苔白润滑,脉象浮紧,可用小青龙汤解表化痰,温化饮邪;若内夹热邪,则可加石膏,即小青龙加石膏汤使饮热并去;如小儿内有痰热,复加外感风寒,表寒里热,引发哮喘,发热恶寒,无汗烦燥,唇红舌红,舌苔白细,脉紧而数者,可用大青龙汤解表清里,降逆平喘。
本方实为麻杏石甘汤加姜、枣、桂,故有解表清里,降逆平喘之功。
如咳逆上气,痰多息塞,喉间痰鸣如水鸡声,咳嗽剧烈,咽喉略赤,唇舌略红,舌苔白细等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伤寒论》方在儿科肺系疾病中应用概况作者:黄福珍刘英锋来源:《中国医药科学》2013年第24期[摘要]《伤寒论》方指仲景在《伤寒论》原文中的提到的方剂。
儿科病证虽以时方治疗较多,但在临床报道中,《伤寒论》之经典方剂在儿科病证的应用亦不少。
本文以文献综述的形式,归纳近年来《伤寒论》方在儿科肺系疾病的临床运用情况,总结其临床运用规律,使《伤寒论》方更灵活、更广泛的应用于儿科临床。
[关键词]儿科;肺病;经方;应用[中图分类号] R25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3)24-33-03《伤寒论》为东汉时期著名医家张仲景所著,是我国第一部理法方药比较完备的医学专著,被后世誉为“方书之祖”。
其中的方剂在现代广泛地应用于临床各科,同时也广泛应用于儿科。
下面就《伤寒论》方在儿科肺系疾病的临床运用作一简单概述,以总结其临床运用规律,使其更灵活、更广泛地应用于儿科临床。
1 外感发热小儿为纯阳之体,若感受外邪,邪易从阳化热而发为本病。
肺主皮毛,卫外固表,外感发热多与肺卫相关,所以把该病归属肺系疾病。
1.1 桂枝汤陈尔明[1]治疗4岁小儿夏日感冒,症见体温38.5℃左右,恶寒,时有汗出,精神、胃纳略差,大便正常,舌淡红,苔薄白。
施以桂枝汤:桂枝6g,白芍6g,甘草2g,生姜2片,大枣3枚,2剂,煎服。
进药1剂,当晚遍体热汗,发热渐退,次晨即告体温正常。
两剂病愈,未再发热。
其认为小儿夏日感冒发热,虽热而有汗,虽汗而无口渴、苔黄舌红等里热证,实为太阳中风证,故用桂枝汤治疗效佳。
1.2 麻杏石甘汤刁利红等[2]认为小儿外感高热症属中医风温范畴,温热毒邪,传变最速,且易伤阳,治疗应辛凉泻热、甘寒凉营,芳化解毒综合治疗。
其以清热解毒,辛凉透表为法,用本方加味治疗小儿该症100例,并以西药治疗的50例作为对照组进行临床观察。
治疗组以麻杏石甘汤为基础方加味:生麻黄9g,杏仁9g,生石膏(先煎)15g,银花9g,连翘9g,黄芩9g,桔梗9g,板蓝根9g,泡参9g,生甘草6g。
结果:治疗组,显效83例,有效12例,好转2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9%;对照组,显效32例,有效8例,好转5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90%,两组疗效比较,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1.3 葛根汤陈菊仙[3] 根据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卫外为弱,易受外邪侵袭等特点,认为小儿外感寒邪,首干太阳。
又因小儿脾常不足,加上儿童过食“高粱厚味”,致脾胃运化不及,合痰、热蕴郁中焦。
太阳受邪后常出现内陷阳明的趋势。
临床除发热等表证外,又伴随腹胀厌食,便结或便溏,苔腻等中焦失运症状。
临床处方用葛根汤解表和里,杜邪于未然。
其用本方治疗小儿发热110例,患儿以发热(体温37~40℃)为主症,并见恶汗无汗,面浮红,鼻阻流涕,咳嗽咽痛,思饮或不思饮,腹胀纳呆,大便或溏或结,舌苔薄白或白腻,舌质淡红或红,脉浮紧,小滑,指纹浮红,多步风关,以葛根汤为主方:葛根10~15g,麻黄3~6g,桂枝6~10g,白芍6~10g,大枣3枚,生姜6g,甘草3g。
另根据患儿兼症多寡辅以付方。
结果,110例患儿病例中,服1剂体温降至正常者66例,占60%,服2剂者43例,占39%,服3剂者1例,占0.9%,平均服药1.4剂。
1.4 白虎汤刘黎明[4]认为小儿肺脏娇嫩,喜清肃,恶湿恶燥,恶寒又恶热,外邪袭表,肺先受之,卫阳受阻,肺气郁闭,加之小儿纯阳之体,阳常有余,阴常不足。
若感邪之未及时消散,或疏透不彻底,易从阳化热,加之后天素弱,邪气反盛,内传阳明,形成热毒炽盛的表里俱热证。
临床常用白虎汤加味治疗。
其用本方加味治疗30例小儿发热,症见发热面红,目赤,唇燥,时而烦躁不安,触之皮肤灼热,体温39.7℃,大便不干燥,小便短赤,舌苔黄燥,脉弦有力,以白虎汤加味治疗。
结果,显效28例,有效2例。
1.5 小柴胡汤施亚男[5]根据现代药理研究,小柴胡汤具有抗炎保肝,解热镇痛,抑制病毒复制,激活巨噬细胞,诱导细胞产生白细胞介素等作用。
临床治疗小儿上呼吸道感染,用小柴胡汤加减为治疗组,对照组用注射用炎琥宁,两组病例各为100例,两组疗效比较。
结果:治疗组治愈44例,显效50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94%;对照组,治愈30例,显效42例,无效28例,总有效率为72%,两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1.6 柴胡桂枝汤吕锦强[6]认为感冒后发热不解,说明表邪入于表里之间,不得宣散,治疗时单纯解表则邪不去,攻里恐邪更深,取柴胡桂枝汤既可和解少阳、宣畅气机,又能和营解表,临床运用多能取效。
其采用柴胡桂枝汤为治疗组,病毒唑治疗为对照组,治疗小儿外感热病各65例,比较二者疗效。
结果:治疗组,治愈55例,显效5例,有效3例,无效2例,有效率为96.9%;对照组,治愈10例,显效18例,有效19例,无效18例,有效率为72.3%,两组间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1.7 大柴胡汤杨宗强[7]治疗在接受抗生素和解热药治疗效果不明显而转中医治疗的辨证属少阳合阳明病高热患儿86例,方药用大柴胡汤:柴胡10g,黄芩10g,半夏10g,大黄6g,枳实10g,白芍10g,大枣2g,生姜3g。
每日1剂,水煎100~200mL,分2次服用。
结果,服第1剂退热者6例,服第2剂退热者29例,服药3~6剂退热者47例,4例无效,总有效率为95%。
1.8 大青龙汤叶佐荣等[8]认为小儿体属阳,感邪后易从阳化热。
外感风寒,也易寒郁化热,出现表寒里热证,符合大青龙汤“外束风寒,里有郁热”的病机。
临床上用本方加减治疗小儿以高热,无汗,口渴为主要症状的外感,疗效颇佳。
2 咳嗽咳嗽病证以咳嗽为主要突出症状。
小儿时期,许多外感,内伤疾病及传染病都可兼见咳嗽症状,若咳嗽不是其突出主证时,则不属于本病证。
2.1 竹叶石膏汤张广梅[9]认为小儿肺常不足,易寒易热,受邪后易从热化,可从阳明论治。
其治疗4岁小儿久咳,素体易感,屡服中成药及抗生素,已逾半年,时有阵咳,无痰,诸药无效,拍片无异常,夜间少量汗出,纳食睡眠均可,舌尖偏红,少苔,脉细滑数,辨为邪热久羁,肺失肃降。
用竹叶石膏汤(清热益气生津,恢复通降)法:竹叶10g,党参10g,石膏20g,麦冬12g,半夏8g,桑叶6g,甘草6g,粳米1把。
2剂而愈。
2.2 小柴胡汤柳树英等[10]根据中医阴阳学说,认为夜咳(亥子丑时)邪位于半表半里,临证时以少阳为切入点,应用本方加减治疗小儿夜间咳嗽50例。
结果,痊愈34例,显效9例,有效3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92%。
张玲[11]治疗12岁小儿顽固性咳嗽,症见:咳嗽1月余,喉中有痰,痰黏难以咯出,咽痒,无发热、恶寒,纳可,二便调,舌质红,苔黄腻,脉弦细,辨证属肝气不疏,痰热内蕴,方用小柴胡汤加减,6剂而愈。
2.3 小青龙汤本方有温肺化饮、解表散寒之效,主要用于外感风寒,寒饮内停之证。
郑启仲[12]治疗5岁男孩反复咳嗽2月余,以早晚咳嗽为主,遇冷空气加重,白色泡沫稀痰,咳甚时干呕,流清涕,食欲不振,大便可,面色红,舌质稍红,苔淡黄偏滑,脉浮滑,辨证属外寒内饮证,用小青龙汤加减:麻黄6g,桂枝6g,干姜3g,白芍10g,炙甘草6g,细辛3g,姜半夏6g,五味子6g,生石膏30g,紫苏子10g,款冬10g。
服药7剂后,诸症皆除。
其认为小儿脾常不及,不能正常运化水液易生痰饮,一旦感受风寒,易致饮动内饮。
2.4 柴胡桂枝汤见咳不治咳而咳自止,不是一味地对咳嗽的对症治疗,而是针对咳嗽的病机治之。
郑启仲[12]根据本方疏利三焦,调和营卫之病机,治疗一患儿反复咳嗽5月余。
症见咳嗽,无规律可循,咳嗽剧烈时干呕,痰少,偶有流清涕,咽痒,口苦,纳可,二便正常,舌质红润,苔白腻,脉弦滑。
处方以柴胡桂枝汤加减:柴胡10g,黄芩10g,法夏6g,桂枝6g,白芍10g,干姜3g,细辛3g,五味子6g,蝉蜕6g,僵蚕10g,大枣10g,炙甘草6g。
每日1剂,水煎服,分3次服。
共服药15剂,诸症悉平。
3 肺炎喘嗽小儿肺常不足,若感受外邪,郁闭肺络,或日久失治易致热邪炽盛,闭阻于肺而发为本病,为小儿多发病,包括肺炎,支气管肺炎。
3.1 麻杏石甘汤兰维平[13]认为本方历来是治疗外感风热或寒郁而化热的热壅于肺的咳嗽、气急、鼻煽、口渴、高热不退,舌红苔白或黄,脉滑数者的方剂,符合婴幼儿肺炎本病。
其临床西医常规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本方加味治疗婴幼儿肺炎45例,并以西药常规综合治疗的45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疗效。
结果:治疗组治疗38例,好转3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91.9%;对照组治愈29例,好转4例,无效12例,总有效率73.3%,两组疗效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3.2 小青龙汤詹锐文[14]运用本方加减治疗肺炎89例,治愈72例,治愈率为80.9%,对于证属外寒内饮一类的肺炎治疗收到满意的疗效。
张玉珍等[15]以本方为主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支气管肺炎102例,并设西药对照组,两组均用抗感染,对症止喘,退热等常规治疗。
治疗组加用小青龙汤。
结果,两组均治愈,治疗组治疗时间平均6.2d,对照组平均9d,治疗组治愈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P3.3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王喜聪[16]用本方加味治疗6岁男孩支气管肺炎,症见:咳嗽发热,气急痰多,体温38.1℃,流脓涕,纳差,大便干,2日一次,舌质红,苔黄,脉滑数,两肺可闻及湿啰音。
中医辨证属肺炎喘嗽之风热闭肺型,方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加瓜蒌皮,黄芩,苏子,葶历子,莱菔子。
服药9剂后痊愈。
3.4 三物白散本方由桔梗,巴豆,贝母三味药物组成,主治寒实结胸,无热证者。
黄道富等[17]经多年临床应用,认为本方经活用,其治疗范围似可拓宽。
列举其运用三物白散加麝香治疗小儿重症支气管肺炎1例。
病案江某,女,6岁,1986年5月16日初诊,患肺炎,西医输液、输氧数日效不著。
现患儿咳嗽气急,烦躁不安,呼吸快而浅,节律不整,鼻翼翕动,精神萎靡,出现三凹证,口唇、指、趾末端紫绀,咳声如拽锯。
体温39.5℃,脉搏180次/min,呼吸45次/min,肺部细湿啰音广泛。
血常规:白细胞总数14.2×109/L,中性85%,淋巴15%。
胸部X线检查可见两肺有斑片状阴影。
舌红,苔斑剥而干,脉细数。
投三物白散2g,加麝香少许,冷开水灌服。
逾20min,呕吐痰水约150mL,呼吸立畅。
次日精神,食欲改善,诸症大减,复用清肺益气化痰之剂半月余,体温正常。
咳嗽,气急,紫绀等症状及肺部啰音消失,血常规,胸片X线拍片均正常,竟告康复。
4 哮喘小儿素体肺脾肾不足,易于生痰,痰伏于肺则为宿根,如遇外邪等诱因易致痰气交阻于气道而发为哮喘,为小儿常见病,反复发作、难以根治。
4.1 麻杏石甘汤本方有辛凉宣肺、清热平喘之功效,主治肺热咳喘之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