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选》李善注引《法言》考
关于《文选》李善注引用的旧注
关于《文选》李善注引用的旧注作者:李梦姣来源:《传播力研究》2017年第06期摘要:《文选》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赋诗文总集,李善注在选学研究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对中国注释学史也有划时代的意义。
至今流传最广泛的胡刻本《文选》由李善作注,其中李善广征博引,选择当时已有的各家注解进行删补和整理,避免了集注易造成的注释堆叠缺陷。
将引用旧注与李善本人所作的注相结合,形成了今日所见到的《文选》李善注。
对胡刻本《文选》中李善引用的旧注加以梳理,可以总结出李善引用旧注的准则和对应的注释体例。
关键词:《文选》;李善注;旧注梁昭明太子萧统召集门下主持编著了我国现存最早的赋诗文总集《文选》,其中收录自先秦至梁代一百三十人七百余篇作品。
因所含文学作品颇丰,有“文章渊薮”之称。
唐代日僧遍照金刚在《文镜秘府论·南卷·集论》中对萧统评价甚高,可与刘孝绰并称,认为昭明太子编纂《文选》,功劳“毕乎天地,悬著日月”。
学者对《文选》的研究始于隋朝,萧该著《文选音义》开辟选学;隋唐之际,曹宪在江淮间讲授《文选》时著成《文选音》,至此“选学”之名创立。
陆游《老学庵笔记》中对当时《文选》流行的盛况有所记载,作为科举著文的主要参考书,士子之间盛传“《文选》烂,秀才半”。
宋元时期,《文选》学受到一定的冷落,研究处于低谷。
明代《文选》研究开始回暖。
到了清朝,选学全面复兴,形成了选学发展史的最高峰。
清朝选学研究的主要成果之一胡刻本,即是现今学界流传、使用最广泛的本子,为清代胡克家对《文选》研究的成果。
《文选》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的地位引得后世学者竞相为其作注,唐代李善所作是今存《文选》古注中最具有研究价值的注本。
李善在《上文选注表》中写道:“勉十舍之劳,寄三余之暇,弋钓书部,愿言注辑,合成六十卷”,由此可见李善为《文选》作注所付出的精力,以及做注所采用的征引式注释方式。
清朝选学研究达到顶峰,因为李善注严格的注释体例,时人开始对《文选》李善注的注释体例做专门研究。
第十讲 《文选》李善注和五臣注
第二节 《文选》的价值
《文选》作为一部诗文选集,其所录的作品,上自先秦下迄齐 梁,除无名氏外,共有一百二十三家,七百篇。时间、空间的 跨度都是很大的。 《文选》是在当时文学 风尚的支配下,适应社会的需要而编选 的一部诗文选集,它大体包罗了从先秦以来的重要作品,反映 了各种文体发展的轮廓。 这就为后人研究这七八百年间的文学史 保存了重要的资料,特 别是一些先秦、汉魏的作品,是靠《文选》的收录才得以流传 至今的。这是《文选》最重要的价值。
其次,《文选》作为一定时期的诗文载体,还从两个方面对后 人有关此时期文学的研究产生影响。 一方面,由于《文选》动态地展现了文学的发展,具体表现了 文学观念的进 步,这不能不影响后人对这一时期作家、作品的 认识和评价。 另一方面,《文选》通过选录来表示对文章的评价,因此凡是 《文选》选录的作家和作品,后来的研究者都不能不给以足够 的注意,而没有入选的作家和作品就容易被忽视乃至埋没,这 样的导向作用也是很大的。
第十讲 《文选》李善注和五臣注
主讲:杨志君
第一节 《文选》及其编纂者
《文选》又称《昭明文选》,因为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它是南朝梁 昭明太子萧统负责组织编纂的。它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诗文选集, 在文学史上有很重要的地位和影响。 在我国传统的四部图书分类中属集部的总集类。 萧统(501—531),字德施,南兰陵(今江苏武进附近)人。南朝梁武帝 萧衍的长子,天监元年(502)立为皇太子。年三十一卒,谥曰“昭 明”,故也有 “昭明太子”之称。 唐初编纂《隋书》时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根据以前的著录所记,此时已有一百四十二部、 三千零一十一卷总集亡佚了。而从唐初到现代,几经变化,《隋书》 所著录的总集绝大多数又已亡佚。至今保存完整的仅有三部——《文 选》、《文心雕龙》、《玉台新咏》。而《文选》作为现存最早的一 部诗文总集,就弥足珍贵了。
李善《文选注》所引《易》类《书》类文献考录
李善《文选注》所引《易》类《书》类文献考录赵建成( 南开大学 文学院,天津 300071 )摘 要:当下《文选》版本材料十分丰富。
充分利用传世文献,结合史志目录与相关典籍中的学术史材料,参考前人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综合考察,考订李善《文选注》征引《易》《书》类文献各12家,并加以适当考证,考辨出前人在引用时文献出现的错误,同时纠正了前人研究成果中的错漏。
关键词: 李善《文选注》; 引书; 《易》类文献; 《书》类文献; 考录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639 (2019) 04-0010-10李善《文选注》所引群书,今大部已亡佚,先唐经籍与学术,可藉之而有所考证,其价值自不待言。
然而,由于其自身的复杂性(同书异名、同名异书、书名简省等)以及版本的流变(《文选》版本众多、写刻中时有舛讹)等原因,在引书及其目录的考订上存在诸多困难。
而一旦判断失误,往往会影响到典籍的辑佚与校勘、典籍文献的研究,乃至对学术史发展的认识与判断以及其他相关研究等。
在此之前,清人汪师韩《文选理学权舆》卷2《注引群书目录》(下文简称《汪目》)、沈家本《李善文选注所引书目》6卷及《补遗》1卷(下文简称《沈目》),最早对李善注引书目录问题作出考察,具有开创之功。
《沈目》系以《汪目》为蓝本,而有所纠正、补遗,除编目外,亦多有考证。
日本学者小尾郊一、富永一登、衣川贤次合著《文选李善注引书考证》,虽以考证为名,但真正考证性的内容很少,更多地可以视为李善注引书的详细标注。
富永一登又有《文选李善注引书索引》(下文简称富永一登《索引》),实为前书之延伸,详细标注李善注对诸书之征引情况。
两种日本著作在文献梳理上比较细致,所以在引书的统计上更为全面和准确。
然而,由于上述诸家著作在所据《文选》版本的丰富可靠、考证的深入细致等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缺失,所以都存在不少的问题,如错误、遗漏、重复收录等。
因此,引书目录的考订仍是李善《文选注》引书研究的基本问题,至今尚未得到完美解决。
《文选》李善注引别集研究
《文选》李善注引别集研究《文选》为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主持编纂的一部现存最早的诗文总集。
隋唐之际“文选学”大兴于世,李善所著《文选注》为选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李善注最大的特点是征引注释,这种注释方法保存了大量文献资料。
李善注不仅引用别集中的文献资料注释《文选》,还依据别集中的原文与《文选》所录诗文作校勘、考证,保存了一些异文,这对考察唐以前别集的编纂体例有很大帮助。
《文选》李善注引用原文地研究,最多的是对引文的辑佚、校勘和考据。
辑佚有清代朴学一派大家,成果颇丰,现代人也多热衷于利用各种文献进行校勘。
前人多专注于的是引文体例的研究,即主要研究李善注的体例及其特点。
近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专门的引文、引专书的研究。
但对李善注引集部书目、文献的研究依然很少,目前仅有《楚辞》这一部书,有人做过系统研究。
本文之前,有《<文选>李善注引先唐别集述论》一文从李善注引别集的注释情况和校勘、考证两个方面论述李善注得失,揭示意义与价值。
由于《文选》李善注引文是一个庞杂的系统,容易陷入谈及整体性而忽略特殊性,谈及特例又忽略其整体性的情形中。
因此本文也仅作个性研究,即从引用的别集内容出发来看李善注的特点。
本文以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版《文选》为底本,对李善注引总集和别集的书目、内容一一辑录、考证、辨析,并进行分类研究,分析总结李善注的特点。
本文的研究范围主要是李善注中明确指出的某个作家别集及其所引述内容,并参照李善注引用这个作家的其他单篇作品。
全文共分为四章,绪论部分主要谈到本文研究的一个前提条件:李善注引书书目研究的整理情况。
前三章内容大致是对李善注引经史子书的研究情况做一概述。
第四章为全文重点,分别辑录出李善注引用的总集和别集的书目及原文内容,考证、辨析具体问题,并对其进行分类研究。
通过对《文选》李善注引总集、别集书目内容的辑录,得出李善注共引用总集7部:《楚辞》、挚虞《文章流别集》、刘义庆《集林》、李充《翰林论》、江邃《文释》、萧统《古今诗苑英华》、《歌录集》;引用别集56部:宋玉集、李陵集、东方朔集、古永集、孔臧集、张敞集、扬雄集、班固集、曹大家集、冯衍集、张纲集、卢植集、葛龚集、李尤集、魏武帝集、曹植集、钟会集、繁钦集、陈琳集、潘勖集、韦曜集、嵇绍集、陆机集、木华集、傅咸集、竟陵王萧子良集、孔稚圭集、陆厥集、刘孝标集、嵇康文集录、文帝集、李重集、虞義集、任昉集、潘岳集、孙绰集、董仲舒集、司马迁集、桓谭集、裴頠集、江淹集、王俭集、刘伶集、王粲集、枚乘集、丘迟集、陆倕集、鲍照集、谢瞻集、颜延年集、谢眺集、嵇康集、陆云集、卢谌集、范云集、刘琨集、沈约集。
李善《文选注》引书试探
人所为,称为应劭等集解 (《 隋书・ 经籍志》 旧唐书・ 、《 经籍志》 新唐书 ・ 、《 艺文志》都著录为应邵撰) 。东晋
[ 收稿日期]20 — 3 0 09 0 — 9 [ 作者简介]徐建委(96 ) 山东东营人 , 1 一, 7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讲师, 博士, 从事文献流传与先秦两汉文学研究。
在唐代 已经失传 ,这样一来,李善引书的资料来源问题就需要细加考证 了。粗翻 《 文选》学研究著作 ,对李
善 注引 书 的研究 所见 不多 ,故本 文拟 就此 问题作初 步 之探究 。
一
、
《 文选》李善注所引 《 汉书》注
《 文选》李善注所采用前人注疏数量最多者 ,莫过于前人 《 汉书》注 ,汪师韩 《 文选理学权舆》列举有
也 随之迎 刃而解 。另外 ,从整体上看 ,李善 《 文选 注》 引书还具有 以下两个特点 :一 、喜引晋 以前 的
注疏 ;二 、多 用 集 注 本 。
[ 关键词 ]李善 ;文选注 ;汉书音义 ; 魏晋古注 ;集注 [ 中图分类号】I 62 2 . 0 [ 文献标 识码 】A [ 编号】1 8 7x20)4 08 — 7 文章 0 —18 ( 9o — 00 0 0 0
及李 善 注资料 的来 源 问题 ,是个 值得深 入探讨 的 问题 。
为了行文方便 ,先将 《 汉书》注本在唐代 以前的主要线索简略叙述如下 : 在东汉末期开始有学者为 《 汉书》作注解 ,早期的如应劭、服虔等人,称 为 《 音义》 ,别本单行 。至西 晋时期,晋灼整理了前人的音义注解 ,并加以增益,成书为 《 汉书集注》 。永嘉之后 ,逮至梁、陈 ,此书为 江南学者所不见。又有臣瓒综合前人的 《 集解音义》二十四卷 ,年代据颜师古推测 ,也在晋初 ,唐人不知何
上海古籍出版社文选李善注4
【京都中】京都有三卷,此卷居中,故曰京都中。
【东京赋】东京谓洛阳,其赋意与班固东都赋同。
张平子薛综注安处先生於是似不能言,怃亡禹然有间,有间,谓有顷之间也。
先生闻公子称西京奢泰之事,心怪其所贵者,谓违礼失道,故愕然有顷乃能言也。
善曰:安,犹乌也。
处,处也。
言何处有此先生,盖虚假之也。
论语曰:孔子似不能言者。
孟子曰:夷子怃然为间也。
赵岐曰:怃然,犹怅然也。
乃莞尔而笑曰:“若客所谓,末学肤受,贵耳而贱目者也!莞尔,舒张面目之貌也。
末学,谓不经根本。
肤受,谓皮肤之不经於心胸。
贵耳谓东京,先生笑公子以西京为贵,以东为贱也。
善曰:论语曰:莞尔而笑。
又曰:肤受之愬。
桓子新论曰:世咸尊古卑今,贵所闻,贱所见。
苟有胸而无心,不能节之以礼,苟,犹诚也。
言宾诚信胸臆之所闻,而心不能以礼节度其可否也。
善曰:韩诗曰:鄙野之人,僻陋无心也。
论语曰:不以礼节之。
贾逵国语注曰:节,制也。
宜其陋今而荣古矣!言人不能以礼节度其事情者,固宜薄陋今日之事,而以此所闻古事为荣贵也。
善曰:夫尊古而卑今,学者之流也。
由余以西戎孤臣,而悝苦灰缪穆公於宫室,孤臣,谓孤陋之臣也。
善曰:史记曰:由余本晋人,亡入西戎,相戎王,使来聘秦,观秦之强弱。
穆公示以宫室,引之登三休之台。
由余曰:臣国土阶三尺,茅茨不翦,寡君犹谓作之者劳,居之者淫。
此台若鬼为之,则神劳矣;使人为之,则人亦劳矣。
於是穆公大惭。
郑玄礼记注曰:凡穆或作缪。
悝,犹嘲也。
如之何其以温故知新,研覈是非,近於此惑?如,奈也。
覈,实也。
研,审也。
先生言由余但西戎孤陋之臣耳,尚知非秦宫室之大,如何公子雅好博古,温故知新之德,当审实事理之是非,而返惑於此事?论语曰:温故知新,可以为师矣。
王襃责髯奴曰:研覈否臧。
“周姬之末,不能厥政,政用多僻。
姬,周姓也。
末,谓幽、厉二主。
周末世之王多邪僻之政也。
善曰:毛诗曰:民之多僻也。
始於宫邻,卒於金虎。
邻,近也。
谓幽王近於宫室,惑於襃姒,卒有祸败也。
金虎,西方白虎神王金。
李善《文选注》所引《春秋》类文献考录
作者: 赵建成[1]
作者机构: [1]南开大学文学院,天津300071
出版物刊名: 天水师范学院学报
页码: 80-85页
年卷期: 2020年 第4期
主题词: 李善《文选注》;引书;《春秋》类文献;考录
摘要:李善《文选注》(包括其所采诸家旧注)对《春秋》类文献的征引,时有同书异名、同名异书、书名简省、称引不规范等情况,加之版本流变等因素,在引书目录的考订及相关问题研究上存在诸多困难。
汪师韩《文选理学权舆》卷二《注引群书目录》著录李善注所引《春秋》类文献17家;沈家本《李善文选注所引书目》正文与之完全相同,但其《补遗》补录1家,为18家;富永一登《文选李善注引书索引》著录19家,皆有遗漏,也存在一些错误。
而李善《文选注》实际征引之《春秋》类文献数量为22家。
李善注《文选》简论
李善注《文选》简论论李善注《文选》版本傅刚一、问题的提出自北宋以来,李善注《文选》一直受到读书人的重视。
北宋真宗景德四年(1007)曾经下诏刊刻,后因宫城起火,书板烧毁。
至天圣年间,国子监重又雕板印行。
然南渡之后,监本多失散,或为金人捆载以北,故世间流传稀见。
至孝宗淳熙八年(1181),尤袤于池阳郡斋(今安徽贵池)开雕印书,这就是后来流行的尤刻本。
后世刻本如元张伯颜刻本、明汪谅、朱纯臣、唐藩朱芝址、晋藩养德书院、邓原岳、清胡克家等并从尤刻本而出,影响至大。
对李善刻本的研究,当以《四库总目提要》为代表。
《提要》说:其书自南宋以来,皆与五臣注合刊,名曰《六臣注文选》,而善注单行之本,世遂罕传。
此本为毛晋所刻,虽称从宋本校正,今考其第二十五卷陆云《答兄机诗》注中有向曰一条、济曰一条;又《答张士然》诗注中,有翰曰、铣曰、向曰、济曰各一条。
殆因六臣之本,削去五臣,独留善注,故刊除不尽,未必真见单行本也。
①。
《四库提要》的意思很明确,即汲古阁本是从六臣注本中抄出,毛晋未必见到单李善注本。
在四库馆臣之后,清嘉庆十四年(1804)江南布政使胡克家又约当时著名版本、校勘学家顾广圻、彭兆荪对尤刻本细加批正,完成《文选考异》十卷。
结论是:夫袁本、茶陵本固合并者,而尤本仍非未经合并也。
何以言之?观其正文,则善与五臣已相羼杂,或沿前而有讹,或改旧而成误。
悉心推究,莫不显然也。
观其注,则题下篇中,各尝阑入吕向、刘良,颇得指名,非特意主增加,他多误取也。
观其音,则当句每未刊五臣,注内间两存善读,割裂既时有之,删削殊复不少。
崇贤旧观,失之弥远也。
然则数百年来,徒据后出单行之善注,便云显庆勒成,已为如此,岂非大误!②。
文中所说袁本指明袁褧复北宋广都裴氏本,是六家本,即五臣注在前,李善注在后。
茶陵本指元陈仁子刻本,是六臣本,即李善在前,五臣在后。
二者都是合并本,顾、彭以之作为尤刻参校本。
《文选考异》的结论与《四库提要》一样,即尤刻也是从合并本中摘出。
《文选》李善注的文献学价值
《文选》李善注的文献学价值研,史称“淹贯该洽,号为精详”。
二、征引文献繁富,堪称“考证之资粮”李善批注《文选》时引经据典,征引文献资料特别繁富,引书计达一千七百种左右⑥。
据有关文献记载,李善注征引的许多古籍,唐宋以后亡佚大半,元马端临编纂《文献通考》时仅十存一二。
李注中遗存的古籍佚书,如吉光片羽,成为后世校注古籍、辑佚古书、订正古籍版本、考察书籍流传情况的重要资料,被后世学者誉为“考证之资粮”。
首先,解题提纲挈领,形式多样。
解题是目录学上的专用术语,一般指对书籍的作者、卷次、内容、版本、学术渊源或相关评价等情况的说明。
而李善注《文选》时对某一类文体或作者情况的简要说明,实为变化多样的不具名解题:或简要介绍作家情况,或交代文章写作背景,或引用史传以代解题,或言简意赅提示理解,或提纲挈领阐释文义,等等。
其最典型的解题表现在卷一《赋甲·京都上·两都赋》一文四解题。
卷首《赋甲》下注云:“赋甲者,旧题甲乙,所以纪卷先后;今卷既改,故甲乙并除,存其首题,以明旧式。
”述《文选》卷次之沿革,解题一也。
《京都上·班孟坚两都赋二首》下注云:“自光武至和帝,都洛阳,西京父老有怨。
班固恐帝去洛阳,故上此词以谏。
和帝大悦也。
”述班固《两都赋》之写作背景,解题二也。
《两都赋序》作者“班孟坚”条下注文云:“范晔《后汉书》曰:班固,字孟坚,北地人也。
年九岁能属文,长遂博贯载籍。
显宗时除兰台令史,迁为郎,乃上《两都赋》。
大将军窦宪出征匈奴,以固为中护军。
宪败,固坐免官,遂死狱中。
”述班固生平事迹,寓世事无常之意,解题三也。
《两都赋序》首句“或曰:赋者,古诗之流也”下注云:“《毛诗序》曰:《诗》有六艺焉,二曰赋,故赋为古诗之流也。
诸引文证,皆举先以明后,以示作者必有所祖述也。
他皆类此。
”總述注《文选》的体例与原则,高屋建瓴,提纲挈领,解题四也。
四项解题各有侧重,又与原书互为表里,体现出李善“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治学传统。
李善《文选注》与《文选钞》征引《孝经》、郑玄《孝经注》略考
丈学丈#李善《文选注》与《文选钞》征引《孝经》、郑玄《孝经注》略考&赵建成内容提要:李善《文选注》征引《孝经》本文75次,《文选钞》征引5次,其文本与今文《孝经》除少数无关乎版本判断的异文外皆同,而与古文《孝经》则颇多歧异,故知二书所引皆为今文《孝经》。
李善注征引郑玄《孝经注》8次,实为7贝Q,其中2则仅见于李善注,具有重要的辑佚价值。
《文选钞》征引郑玄注6次,实为5贝Q,古今中外学者之郑注辑本均未参据该书所引,是很重要的文献。
对李善注与《文选钞》所引《孝经》与郑玄注的考察,可以解决一些具体的学术问题,加强对李善《文选注》、郑玄《孝经注》的准确把握,乃有于对玄宗《孝经注》之考察。
本文对李善注、《文选钞》之的《孝经》学与郑注《孝经》的问题理与考察。
关键词:李善《文选注》《文选钞》《孝经》郑玄《孝经注》引书学术史意义一李善《文选注》与《文选钞》前《孝经》学背景简说《孝经》是十三经中篇幅最短的经典,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却非常深远。
周予同说:“按《孝经》虽寥寥不及两千言,然其在经学上论难之繁,亦不亚于他经。
”①《汉书•艺文志》(下文简称《汉志》)云:“《孝经》者,孔子为曾子陈孝道也。
夫孝,天之经,地之义,民之行也。
举大者言,故曰《孝经》。
”②《孝经》有今古文之《汉志》云:“《古文书》者,出孔子中。
,孔子,其,而得《古文尚书》及《礼记》《论语》《孝经》凡数十篇,皆古字也。
”③今古文《孝经》在文字上有。
今文《孝经》十,古文《孝经》二十。
今文《孝经》“经文同,孔氏中古文为。
之,续莫大,’故之膝下’,说不,古文字读皆异”。
古曰:““《论》云《古孝经汗十二字,今者字。
”④《经典文:•注解传》云:“《孝经》者,孔子为弟子曾参说孝道,因明天子庶人五*本文为2016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学术史视阈下李善《文选注》引书研究”(项目批准号:16BZW049)的阶段性成果。
①周予同:《朱熹》第四章《朱熹之经学》,见《周予同经学史论著选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165页。
扬雄_法言_的版本与流传_张兵
2004年7月古籍整理研究学刊Jul. 2004 第4期Journal of Ancient Books Collation and Studies No.4扬雄《法言》的版本与流传 张兵∗(山东大学 文史哲研究院,山东 济南 250100) 摘要:《法言》是扬雄在晚年拟《论语》而作的一部语录体散文著作,是我国汉代的重要典籍之一,在我国哲学史、思想史、文学批评史、美学史上的地位举足轻重。
其在历史上形成了两大版本系统,一为十三卷本,一为十卷本。
本文分别简述了它们的特点,并对它们之间的优劣有所比较。
通过唐宋类书、古书旧注对《法言》的征引,考察了《法言》在宋代以前的流传情况,发现其旧本与今本之间差异甚微。
关键词:扬雄;法言;版本;流传 中图分类号:G256.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1017(2004)04-0073-07 《法言》亦称《扬子法言》。
《汉书・艺文志》诸子略儒家类最早著录,其文为:“扬雄所序三十八篇。
《太玄》十九,《法言》十三,《乐》四,《箴》二。
”此后《隋书・经籍志》、《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宋史・艺文志》、《国史・经籍志》以及晁公武《郡斋读书志》、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马端临《文献通考・经籍考》等皆有著录(所录多为注本,卷数不一)。
《法言》凡十三篇,《学行》第一,《吾子》第二,其后依次为《修身》、《问道》、《问神》、《问明》、《寡见》、《五百》、《先知》、《重黎》、《渊骞》、《君子》、《孝至》。
历来校释和刊行的《法言》大多根据扬雄《自序》(见《汉书・扬雄传》),以一篇为一卷,共十三卷。
也有作十卷的。
合《吾子》、《修身》,《问明》、《寡见》,《五百》、《先知》各为一卷。
此系北宋人宋咸所为。
不仅如此,而且他还把每篇之序升之章首。
根据古代著书习惯,序是应该放在后面的。
汉代著作,如《史记》、《汉书》、《潜夫论》等,都是自序在后。
《四库全书总目》云:“旧本十三篇之序列于书后,盖自《书序》、《诗序》以来,体例如是,宋咸不知《书序》为《伪孔传》所移,《诗序》为毛公所移,乃谓子云亲旨反列卷末,甚非圣贤之法,今升之章首,取合经义。
唐代李善_文选_注引_水经注_考_王东
收稿日期:2015-06-09作者简介:王东(1974-),男,河南罗山人,郑州大学文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古代文献。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15AYY008);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一般项目(14YJA740035);河南省社科基金一般项目(2014BYY032);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人才资助计划项目(教社政2011-388号);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2013-GH -480)。
第48卷第6期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11月Vol.48No.6JOURNAL OF ZHENGZHOU UNIVERSITYNov.2015唐代李善《文选》注引《水经注》考王东(郑州大学文学院,河南郑州450001)摘要:以唐代李善《文选》注中引用《水经注》的资料为考察对象,管窥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在唐代的流传情况,可得出如下结论:(一)李善当时所见的《水经注》可能是古本《水经注》,它与今本《水经注》一定存在诸多差别。
(二)李善引用的《水经注》与今本《水经注》在内容上有完全相同的,但较多内容为李善抄变其辞。
(三)李善所引《水经注》的内容,在今本《水经注》中难以寻觅者共有十则,这些当为今本《水经注》之佚文,这也是李善注在《水经注》研究中的重要价值所在。
(四)当时的注释家已将《水经注》中的资料为己所用,如校勘其他典籍、注释其他典籍中的地名、注释其他典籍中的某些字词等。
不过,注释家们还只是停留在把《水经注》中的资料作为佐证来解释证明其他典籍中的相关问题,还没有自觉地进行《水经注》的本体研究。
关键词:唐代;李善;文选注;水经注中图分类号:I20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204(2015)06-0110-06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是我国著名的地理学著作,大约成书于公元六世纪初期。
当时还没有雕版印刷,因此,《水经注》是通过抄本进行流传。
到了唐代,《水经注》名不甚著,因其繁称博引、杂采神佛而不得重视,甚至谓为“僻书”。
胡刻本李善注_文选_引字书体例考_以引_广雅_为例_郭宝军
第43卷 第4期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V o l .43 N o .4 2007年8月J o urnal of Gua ng xi N or mal U niv er sity :Philo so phy and So cial Sciences Editio n Aug ust ,2007[收稿日期]2007-06-10[作者简介]郭宝军(1970-),男,山东沂源人,河南大学博士生,研究方向:汉魏六朝文学文献。
① 《广雅》共收18150个词,分19篇,每篇包含若干组,共计2342组。
此处所言条指每个词即为一条,含署《博雅》者两条,含署《广雅》却实引他书者,一条引用多次,按多条次计。
② 包含异体字,即同一条《文选》所引与今本《广雅》字异却“通”或“同”者。
胡刻本李善注《文选》引字书体例考——以引《广雅》为例郭 宝 军(河南大学文学院,河南开封475001) [摘 要]胡刻本《文选》引征《广雅》700余条,从中归纳出李善注引字书的12种体例。
利用这些体例对李善注《文选》的相关部分举例进行校读,发现李善注《文选》在传承过程中有诸多文字的阑入与改动,这些改动的部分与《文选》李善注的早期写本为厘清李善注的大致原貌提供了可能,以此对李善与五臣注《文选》的分合情形重新认识。
[关键词]文选;广雅;体例[中图分类号]I 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6597(2007)04-0018-05 《文选》李善注向以引征广博为历代学者所推崇。
据统计,李善注《文选》共引书1689种[1](p62),《广雅》是其中引用较多的一种。
以清代胡克家刻本[2]为例,《文选》引《广雅》凡707条次①。
其中引文与今《广雅》不同者139条②,《文选》所引现存《广雅》无者88条。
《文选》李善注在历史传承中文字变异情况非常复杂,这些引征不同者是研究《文选》重要的校勘资料和依据;所引《广雅》今本缺无者又是校阅和补充《广雅》的重要资料,清代学者王念孙的《广雅疏证》[3]即依据《文选》所引补充了不少条目。
(整理)一个最低限度的国学书目.
一个最低限度的国学书目胡适序言这个书目是我答应清华学校胡君敦元等四个人拟的。
他们都是将要住外国留学的少年。
很想在短时期中得着国故学的常识。
所以我拟这个书目的时候,并不为国学有根抵的人设想,只为普通青年人想得一点系统的国学知识的人设想。
这是我要声明的第一点。
这虽是一个书目,却也是一个法门。
这个法门可以叫做“历史的国学研究法”。
这四五年来,我不知收到多少青年朋友询问“治国学有何门径”的信。
我起初也学着老前辈们的派头,劝人从“小学”人手,劝人先通音韵训诂。
我近来后悔了!那种话是为专家说的,不是为初学人说的;是学者装门面的话,不是教育家引人入胜的法子。
音韵训诂之学自身还不曾整理出个头绪系统来,如何可作初学人的入手工夫?十几年的经验使我不能不承认音韵训诂之学只可以作“学者”的工具,而不是“初学”的门径。
老实说来,国学在今日还没有门径可说;那些国学有成绩的人大都是下死工夫笨干出来的。
死工夫固是重要,但究竟不是初学的门径。
对初学人说法,须先引起他的真兴趣,他然后肯下死工夫。
在这个没有门径的时候,我曾想出一个下手方法来:就是用历史的线索做我们的天然系统,用这个天然继续演进的顺序做我们治国学的历程。
这个书目便是依着这个观念做的。
这个书目的顺序便是下手的法门。
这是我要声明的第二点。
这个书目不单是为私人用的,还可以供一切中小学校图书馆及地方公共图书馆之用。
所以每部书之下,如有最易得的版本,皆为注出。
(一)工具之部《书目举要》(周贞亮,李之鼎)南城宜秋馆本。
这是书目的书目。
《书目答问》(张之洞)刻本甚多,近上海朝记书庄有石印“增辑本”,最易得。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附存目录广东图书馆刻本,又点石斋石印本最方便。
《汇刻书目》(顾修)顾氏原本已不适用,当用朱氏增订本,或上海北京书店翻印本,北京有益堂翻本最廉。
《续汇刻书目》(罗振玉)双鱼堂刻本。
《史姓韵编》(汪辉祖)刻本稍贵,石印本有两种。
此为《二十四史》的人名索引,最不可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万 人死 , 原野 厌人之 肉, 川 谷流 人之血 。 按 : 《 法 言义疏[ 。 卷 十 六 ・渊 骞 卷 第 十 一 》 日: “ ‘ 秦 将 白起 不 仁 , 奚 用 为 也? 一长 平 之 战 , 四 十 万
李 善注 : 法言 日 : 哇则郑 。 按 : 《 法 言 义 疏 卷 三 ・吾 子 卷 第 二 》 日: “ 或问: ‘ 交五声、 十二 律 也 , 或雅 , 或郑 , 何也? ’ 曰: ‘ 中 正
王 润茂
( 华 中师 范大 学 文 学院 ,湖 北 武汉 4 3 0 0 7 9 )
[ 摘 要 ] 《 文选 》 李善注具有极大的文献价值 , 被誉为“ 考 证 之 资粮 ” ; 《 法言》 是 西 汉 著 名 学者 扬 雄 的 著 作 ,
是 汉 代 重 要 儒 家著 作 之 一 , 李善 注 中多 次 引 用《 法言》 。本 文 将 对《 文选》 李善 注 中对 《 法言》 一 书 的 引 用情 况进
一
训邪 声 , 此 其 本 字 。假 借 为 ‘ 蛙’ 。汉 书 王 莽 传 赞 : ‘ 紫色蛙 声 。 ’ 紫色 即用 上文 ‘ 苍蝇红 紫 ’ , 蛙 声 即 用
‘ 哇则 郑 ’ 之 文 。故应 劭 注 云 : ‘ 紫 , 间色 ; 蛙, 邪 音
也 。 ’ 李 注 用 应 旧训 , 其本 本无 ‘ 多’ 字 , 浅 学 人 欲 整
按 : 《 法 言 义 疏 卷 十 六 ・渊 骞 卷 第 十 一 》 日:
“ 为丹奉 于期 之首 、 燕督 亢之 图 , 人不 测之 秦 , 实 刺 客 之靡也 , 焉 可谓 之 义也 ? ” ( P 4 3 7 ) 东宝 日 : “ 左 太 冲吴 都赋 : ‘ 其邻 则 有任 侠 之靡 , 轻耖 之 客 。 ’ 刘 注 ‘ 靡 , 美也’ , 引法言 ‘ 刺客 之靡 ’ 。靡 、 美声义 略近 ,
书 的引用 情况进行 考证 。
1 . 于时之乱 , 生人几亡, 鬼 神 泯 绝 。 壑 无 完
柩 , 郛 罔遗 室 。原 野 厌 人 之 肉 , 川 谷 流 人 之 血 。 秦 项之灾, 犹 不 克半 , 书 契 以来 , 未之或纪。( 卷一 , 《 京 都 上 ・东 都 赋 》 , P 3 0 )
恐 非浅 学所 知 。谓 繁 越 非李 义则 可 , 谓 李 本 本 无 “ 多” 字 则不 可也 。 3 . 杨雄 日 : “ 诗 人 之赋 丽 以则 。 ” ( 卷 四, 《 京 都 中 ・三 都 赋 序 》 , P7 4 ) 李 善注 : 善 日: 法 言文也 。 4 . 其 邻则 有任 侠之靡 , 轻 耖 之 客 。缔 交 翩 翩 , 债 宝 从 弈 弈 。 出蹑 珠 履 , 动 以千百 。里 宴巷饮 , 飞 觞 举 白 。 翘 关 扛 鼎 。 拚 射 壶 博 。 鄱 阳暴 谑 , 中 酒 而作 。( 卷五 , 《 京 都 下 ・吴 都 赋 》 , P8 8 ) 李善 注 : 杨 子法 言 日 : 聂政 、 荆轲 , 刺客 之靡 。
行考证 。
[ 关键词] 《 文选》 李善注 ; 《 法言》 ; 引 书 考 [ d o 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0 0 8 —6 0 7 2 . 2 0 1 3 . 0 2 . 0 0 6
[ 中 图分 类 号 3 1 2 1 2
[ 文献标识码 》 称李 善注 为“ 考 证 之 资
粮” 。李善 在为《 文选 》 作 注 的 时 候 引 用 了 大 量 当
时他 所能 见的古 书 , 正 是 依 赖 李 善 对 这 些 古 书 的
引用 , 我 们 可 以一 窥 这 些 古 书 的 本 来 面 目 ; 而 且 李 善 对 所 引 书 目都 注 明 了 出 处 , 这 也 就 为 古 书 辑 佚 提 供 了线 索 。 《 法言 》 [ 2 是 西汉 著 名 学 者 扬 雄 的 著作 。 是 汉 代重 要儒 家著作 之~ ; 而 李 善 注 中亦 多 次 引 用 《 法 言》 一 书 。本 文 将 对 《 文选 》 李 善 注[ 1 中对 《 法言》
[ 文章编号] 1 0 0 8 -6 0 7 2 ( 2 0 1 3 ) O 2 —0 0 2 6 一O 5
众所 周知 , 《 文选 》 李善注L 】 具 有 极 大 的 文 献
则雅 , 多 哇则 郑 。 ( P 5 3 ) 陈仲夫 日: “中 正 者 , 宫
商, 温雅也。多 哇者 , 淫声 , 繁越 也。 ”李 善 注 少 “ 多” 字 。吴 曹 侍 读 元 忠 云 日 : “ 反 于 中 正 为 邪 。 哇
2 0 1 3年 4月
郧 阳 师 范 高等 专科 学校 学报
J o u r n a l o f Yu n y a n g Te a c h e r s Co l l e g e
A pr . 2 01 3
第3 3卷 第 2期
Vo I . 3 3 NO . 2
《 文选》 李 善注引《 法言》 考
齐 句 法 而 增 之 。知 治 平 本 注 云 : ‘ 多哇, 淫声 , 繁 越 也。 ’ 以繁越 释多 , 非李 义也 。 ” 汪荣 宝按 : 君 直 以 莽
传 赞“ 紫色蛙 声 ” 为 即用 法 言语 , 其 说 甚 精 。 然 则 孟 坚 固 以此 为 子 云 刺 莽 之 微 文 矣 。惟 谓 “ 多” 字 乃 浅 学者 欲整 齐 句法 增 之 , 则 未必 然 。多 、 哇 同训 ,
人死 , 蚩尤之 乱 , 不 过 于此 矣 。原 野 默人 之 肉 , 川
谷 流人 之 血 , 将不仁 , 奚用 为! ”’ ( P 4 3 5 ) “ 吕 犬 ”, 说 文 日: “ 默, 饱也。 ” 2 . 咸池 不齐 度於 哇 咬 , 而 众 听 或 疑 。( 卷三 ,
《 京 都 中 ・东 京 赋 》 , P 6 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