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思维之渠 引源头活水
问渠那得清如许?惟有源头活水来——浅谈避暑山庄的湖水来源
254艺术文化交流2013年08月下半月刊避暑山庄是以自然的山水为骨架的园林,虽以“山“字命名,但其灵魂之处却荡漾着水的意韵。
在山庄560多公顷的面积中,水面就占据了10%以上,康熙曾有“山绕水环抱,仙庄二妙兼“的赞句。
千姿万态的群山使整个山庄的艺术构图更富于节奏的变化,但丰富多彩的湖区水面依旧是全园风景的主体。
在避暑山庄肇建之初,康熙皇帝将引水作为造园的重要内容,利用武烈河河谷及承德四面环山、小盆地的地理环境创造出“十里澄湖,致有爽气“的避暑消夏的胜地。
山庄的水域面积虽然只占总面积的10%,但却分为镜湖、银湖、上湖、下湖、如意湖、澄湖、内湖、半月湖等众多湖泊,总称为“塞湖“。
山庄湖水的来源由三部分组成:其一是热河泉水。
此泉坐落在山庄香远益清之北,温泉水由地下涌出,水源充沛,川流不息,常年不竭不枯,又因其冬季水温始终保持在零摄氏度以上,寒冬不结冰,而得名热河泉。
其二是武烈河水。
它是避暑山庄水系的主要来源,康熙皇帝为了保持山庄充沛的水源,使水质清澈洁净,以“问渠那得清如许?惟有源头活水来“的意境,从武烈河开渠引水进山庄,《热河志》中记述:“有水自宫墙外流入,盖汤泉余波也“。
在山庄九座宫门中有特殊作用的“惠迪吉门“之南建成引水闸,水源自闸口滚滚流进山庄,大有“喷薄直下,层石齿齿,如漱玉液,冰珠溅沫,犹带云蒸霞势“,真是巧夺天工,独具匠心,令人叹为观止。
康熙皇帝借势造景,在水闸之上建起卷棚歇山顶式殿三楹,有阶自侧面引上,水自台下石洞门流入,以自然石块堆砌驳岸,左右有树丛掩映,登上城台即可俯瞰流水暄波,这就是著名的康熙三十六景之第十九景“暖溜暄波“,因其采用了“叠梁式“木闸门,使水在进水闸前引水道由于闸门的控制而使流速降低,沉淀泥沙,使内外水位差经蓄截而增大,减少水力对水道的冲刷。
《钦定热河志》记载:“热河以水得名,近东北门之隅有闸焉,水自宫墙扩入,盖曾泉余润也。
建阁其上,圣祖御题额曰‘暖溜暄波’。
觱沸潜蒸,演迤屈注,逾闸口,御清渠,溅玉跳珠,溶漾倾泻,含甘漱润,蠲郁除烦,天然功德水焉。
《活水亭观书有感二首》朱熹原文注释翻译赏析
《活水亭观书有感二首》朱熹原文注释翻译赏析作品简介:《观书有感二首》是南宋大学问家朱熹的组诗作品。
这两首诗是描绘其“观书”的感受,借助生动的形象揭示深刻的哲理。
这是一首有哲理性的小诗。
借助池塘水清因有活水注入的现象,比喻要不断接受新事物,才能保持思想的活跃与进步。
人们在读书后,时常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诗中就是以象征的手法,将这种内心感觉化作可以感触的具体行象加以描绘,让读者自己去领略其中的奥妙。
所谓"源头活水",当指从书中不断汲取新的知识。
作品原文:观书有感朱熹其一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其二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作品注释:其一1、方塘:又称半亩塘,在福建尤溪城南郑义斋馆舍(后为南溪书院)内。
朱熹父亲朱松与郑交好,故尝有《蝶恋花·醉宿郑氏别墅》词云:“清晓方塘开一境。
落絮如飞,肯向春风定。
”2、鉴:一说为古代用来盛水或冰的青铜大盆。
镜子;也有学者认为镜子。
指像鉴(镜子)一样可以照人。
3、“天光”句:是说天的光和云的影子反映在塘水之中,不停地变动,犹如人在徘徊。
4、徘徊:来回移动。
5、为:因为。
6、渠:它,第三人称代词,这里指方塘之水。
7、那得:怎么会。
8、那:怎么的意思。
9、清如许:这样清澈。
10、如:如此,这样。
11、清:清澈。
12、源头活水:比喻知识是不断更新和发展的,从而不断积累,只有在人生的学习中不断地学习、运用和探索,才能使自己永保先进和活力,就像水源头一样。
其二1、“艨艟”:也作古代攻击性很强的战舰名,这里指大船。
一毛轻:像一片羽毛一般轻盈。
2、向来:原先,指春水上涨之前。
推移力:指浅水时行船困难,需人推挽而行。
3、中流:河流的中心。
作品译文:其一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打开,清澈明净,天光、云影在水面上闪耀浮动。
要问池塘里的水为何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永不枯竭的源头源源不断地为它输送活水。
关于渠道的诗句
关于渠道的诗句1.问渠那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
——朱熹《观书有感二首·其一》2.各有心情在,随渠爱暖凉。
——袁枚《苔》3.晴云满户团倾盖,秋水浮阶溜决渠。
——杜甫《柏学士茅屋》4.清光门外一渠水,秋色墙头数点山。
——刘禹锡《秋日题窦员外崇德里新居》5.青枥林深亦有人,一渠流水数家分。
——项斯《山行》6.桃花水到报平渠,喜动新流见跃鱼。
——黄图安《闲咏二绝》7.正是玉人肠绝处,一渠春水赤栏桥。
——温庭筠《杨柳枝·宜春苑外最长条》8.本待将心托明月,谁知明月照沟渠?——《初刻拍案惊奇·卷三十六》9.缘渠偏似雪,莫近鬓毛生。
——雍裕之《柳絮》10.自是思量渠不与。
——王国维《蝶恋花·窗外绿阴添几许》11.古岸开青葑,新渠走碧流。
——苏轼《南歌子·湖景》12.剩向空山餐秀色,为渠著句清新。
——辛弃疾《临江仙·探梅》13.拈出退之山石句,始知渠是女郎诗。
——元好问《论诗三十首·二十四》14.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
——杨万里《插秧歌》15.匣中盘剑装鱼昔鱼,闲在腰间未用渠。
——李白《醉后赠从甥高镇》16.世乱怜渠小,家贫仰母慈。
——杜甫《遣兴》17.余发种种如是,此事付渠侬。
——辛弃疾《水调歌头·我饮不须劝》18.莫遣儿辈觉,此乐未渠央。
——张孝祥《水调歌头·泛湘江》19.物色看王会,勋劳在石渠。
——黄庭坚《和答钱穆父咏猩猩毛笔》20.谩说投诗赠汨罗,身今且乐奈渠何。
——赵蕃《端午三首》21.人何在,忆渠痴小,点点爱轻撅。
——尹焕《霓裳中序第一·茉莉咏》22.君游金谷堤上,我在石渠署里。
——刘禹锡《叹水别白二十二》23.折冲千里虽有余,论道经邦政要渠。
——黄庭坚《送范德孺知庆州》24.怪渠道著我侬心,一般思妇游子。
——王国维《西河·垂杨里》25.三年归奉计,肯顾石渠游。
——司马光《送云卿知卫州》26.官街十字改丁字,钉破并州渠亦亡。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以问题引领,进行小组合作阅读
教 学 论 上 很 值 得 研 究 的一 个 课 题 。 ”
因 此 , 阅 读 教 学 的课 堂 中 , 题 应 在 问 来 源 于 学 生 , 且 必 须 来 源 于 学 而
生 。初 读 文 本 时 , 生 作 为 阅 读 主 学 体 与 文 本 之 间 进 行 对 话 , 本 向 学 文
Pdm a Sch ;Te hi  ̄ oo ac ng Ros earh c
小学 教学研完
专 题研 究
问 渠 那 得 清 如 许 为 有 源 头 活 水 来
以 问题 引领 , 行 小 组合 作 阅读 进
江 苏 睢 宁县 职 工 子 弟 小 学 凌 云
“ 渠 那 得 清 如 许 ? 有 源 头 活 问 为
一
生 传 达 一 定 的 信 息 , 学 生 也 对 文 光 给 予 更 鲜 明 、 长 久 的 照 耀 。不 而 更 把 ’ 而 要 靠 阅 读 、 读 、 阅 读 , 阅 再
—
和 片 面 , 组 合 作 阅读 趋 于全 面 和 小
多 元 , 学 生 提 供 了全 方 位 、 角 度 给 多
一
兴 趣 就 越 高 。 在 课 堂 上 讲 解 新 教 材
以前 就 让 学 生 积 累 问 题— — 这 倒 是
“ 识 庐 山真 面 目 , 缘 身 在 此 不 只 山 中 。 由 于人 们 所 处 的 地 位不 同 , ” 看
问 题 的 出发 点 不 同 , 客 观 事 物 的 认 对 识 难 免 有 一 定 的 片 面 性 。要 认 识 事
些 ( 形 象 的 话 来 说 ) 一 个 强 大 的 用 是 起 来 ” ( 霍 姆 林 斯 基 ) 成 功 激 励 。苏 在
下 的 积 极 的 阅 读 状 态 会 使 这 类 学 生
关于书的两句诗
关于书的两句诗一、原文:《观书有感二首·其一》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二、衍生注释:1. “鉴”:镜子。
这里形容池塘水面平静、清澈得像一面镜子。
2. “渠”:它,这里指方塘之水。
三、赏析:主题方面,这首诗表面是写池塘因为有源头活水而清澈,实际上是借景喻理,谈论读书学习的道理。
情感上,诗人以一种平静、豁达的态度传达知识对于人心灵净化如同活水对池塘的重要性。
在表现手法上,诗人运用了比喻和设问的手法。
把“半亩方塘”喻为一本书,那“天光云影”便是书中丰富的内容,通过问方塘的水为何清澈,回答是因为有源头活水,巧妙地揭示出只有不断汲取新知识,才能让自己的内心像池塘一样清澈,不至于被陈旧的思维所污染的道理。
既形象生动,又引人深思,富有哲理而没有一点说教的味道。
四、作者介绍:朱熹,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
朱熹的诗往往富有哲理,与他的理学思想相契合。
他一生勤奋好学,著作等身,对中国的文化发展和哲学思想有着深远的影响。
五、运用片段:1. 在学校的读书交流会上,有同学抱怨说读了很多书但感觉没什么收获。
这时,你就可以这样讲:“大家可别灰心啊,就像朱熹说的‘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读书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有明显成效的,像那方塘要清澈就得有源源不断的活水注入,我们读书也要持续不断地吸收知识,不断思考,才能让自己的思想变得清晰鲜活啊。
”2. 家里哥哥出去工作很久才回来一次,看到弟弟学习不够主动,就劝说道:“弟弟呀,你看看,读书学习就像那半亩方塘,只有不断有新知识进来,就如同那‘源头活水’,才会让你的知识体系如同那池塘一样清澈有序。
朱熹都说了‘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可不能偷懒啊。
”3. 在图书馆给小朋友做读书启蒙讲座时,可以这么说:“小朋友们,书就像一个神奇的池塘,里面有好多好多美妙的东西。
不过这个池塘要一直保持清澈漂亮呀,那就要像朱熹诗里说的这样‘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观书有感朱熹其一其二原文
观书有感朱熹其一其二原文【观书有感朱熹其一】半亩方塘①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②。
问渠③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④来。
【观书有感朱熹其二】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注释其一:①方塘:又称半亩塘,在福建尤溪城南郑义斋馆舍(后为南溪书院)内。
朱熹父亲松与郑交好,故尝有《蝶恋花·醉宿郑氏别墅》词云:“清晓方塘开一境。
落絮如飞,肯向春风定。
”鉴:镜。
古人以铜为镜,包以镜袱,用时打开。
②这句是说天的光和云的影子反映在塘水之中,不停地变动,犹如人在徘徊。
③渠:它,指方塘。
那(na?)得:怎么会。
那:通“哪”,怎么的意思。
清如许:这样清澈。
如许:如此,这样。
④源头活水:源头活水比喻知识是不断更新和发展的,从而不断积累,只有在人生的学习中不断学习运用探索,才能使自己永葆先进和活力,就像水源头一样。
为:因为。
其二:1.艨艟:也作蒙冲,古代战舰,这里指大船。
2.向来:从前、往昔。
3.中流:河流的中心。
译文 (其一) 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展现在眼前,天空的光彩和浮云的影子都在镜子中一起移动。
要问为何那方塘的水会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那永不枯竭的源头为它源源不断地输送活水啊。
(其二) 昨天夜里江边涨起了阵阵春潮,巨舰大船轻盈得如同一片羽毛。
向来行驶要白费很多推拉力气,今天却能在江水中央自在顺漂。
《观书有感》赏析(2篇)其一这是一首借景喻理的名诗。
全诗以方塘作比喻,形象地表达了一种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
池塘并不是一泓死水,而是常有活水注入,因此像明镜一样,清澈见底,映照着天光云影。
这种情景,同一个人在读书中搞通问题、获得新知而大有收益、提高认识时的情形颇为相似。
这首诗所表现的读书有悟、有得时的那种灵气流动、思路明畅、精神清新活泼而自得自在的境界,正是作者作为一位大学问家的切身的读书感受。
诗中所表达的这种感受虽然仅就读书而言,却寓意深刻,内涵丰富,可以做广泛的理解。
特别是“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两句,借水之清澈,是因为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暗喻人要心灵澄明,就得认真读书,时时补充新知识。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1. 引言1.1 作者背景作者背景:唐代诗人裴达是唐代文学史上的杰出代表之一,其诗歌作品被誉为“翰林体”之首。
裴达,字正卿,一名裴寂,唐代永安人。
他出生在一个文学世家,父亲裴对曾任兵部尚书,裴达自小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
裴达少年时即展现出对文学的浓厚兴趣,潜心研习诗歌、文章。
他师承魏征,深受其影响,志在创作一代传世之作。
裴达在文学界声誉颇高,被誉为当时的文学大家,与唐代其他大文人如王维、李白等并称。
裴达的诗歌作品典雅高洁,文辞优美,被后人称为“诗中之诗”。
他的诗歌流传至今,被视为中国古典诗歌的珍贵遗产。
裴达的文学成就和诗歌风格影响了后世文人,是中国传统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1.2 作品简介《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是唐代杜牧的一首名篇。
这首诗以写山水为主,主要描绘了一幅优美的水乡风光图。
作品具有优美的意境,深邃的内涵,被誉为杜牧山水诗的代表之作。
在这首诗中,杜牧运用了精致细腻的描写手法,通过对水流的生动描绘,展现了大自然的宁静和美丽。
他通过对水流源头的探寻,表现了对求知的渴望和对生命源头的探索。
作品中充满了哲理意味,给人以沉思和启迪。
这首诗展现了杜牧独特的诗歌艺术风格,以及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
作品简洁而深远,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写,杜牧传达了对生命的理解和对人类生存状态的思考。
这首诗以其优美的意境和深刻的内涵,展现了杜牧独特的诗歌审美和人生观念。
是一首代表作品,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
2. 正文2.1 诗句解析"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句诗出自唐代诗人李白的《将进酒》。
这句诗通过问渠的清澈与活水的源头,表达了对纯洁清澈的渴望和对真实源头的追求。
"问渠"这里可以理解为在询问渠道的清澈度,是否具有活水的品质。
"那得清如许"强调了清澈的程度,清澈如许之清澈,是一种程度极高的纯净状态。
初中语文 文言文 朱熹《观书有感》原文和译文(含赏析)(通用)
朱熹《观书有感》原文和译文(含赏析)【观书有感】(其一)(朱熹)半亩方塘①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②。
问渠③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④来。
【观书有感】(其二)(朱熹)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注释其一:①方塘:又称半亩塘,在福建尤溪城南郑义斋馆舍(后为南溪书院)内。
朱熹父亲松与郑交好,故尝有《蝶恋花·醉宿郑氏别墅》词云:“清晓方塘开一境。
落絮如飞,肯向春风定。
”鉴:镜。
古人以铜为镜,包以镜袱,用时打开。
②这句是说天的光和云的影子反映在塘水之中,不停地变动,犹如人在徘徊。
③渠:它,指方塘。
那(nǎ)得:怎么会。
那:通“哪”,怎么的意思。
清如许:这样清澈。
如许:如此,这样。
④源头活水:源头活水比喻知识是不断更新和发展的,从而不断积累,只有在人生的学习中不断学习运用探索,才能使自己永葆先进和活力,就像水源头一样。
为:因为。
其二:1.艨艟:也作蒙冲,古代战舰,这里指大船。
2.向来:从前、往昔。
3.中流:河流的中心。
译文(其一)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展现在眼前,天空的光彩和浮云的影子都在镜子中一起移动。
要问为何那方塘的水会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那永不枯竭的源头为它源源不断地输送活水啊。
(其二)昨天夜里江边涨起了阵阵春潮,巨舰大船轻盈得如同一片羽毛。
向来行驶要白费很多推拉力气,今天却能在江水中央自在顺漂。
《观书有感》赏析(2篇)其一这是一首借景喻理的名诗。
全诗以方塘作比喻,形象地表达了一种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
池塘并不是一泓死水,而是常有活水注入,因此像明镜一样,清澈见底,映照着天光云影。
这种情景,同一个人在读书中搞通问题、获得新知而大有收益、提高认识时的情形颇为相似。
这首诗所表现的读书有悟、有得时的那种灵气流动、思路明畅、精神清新活泼而自得自在的境界,正是作者作为一位大学问家的切身的读书感受。
诗中所表达的这种感受虽然仅就读书而言,却寓意深刻,内涵丰富,可以做广泛的理解。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例谈中职语文古诗词
义, 注重 培养 中职 生的辨析 、 想象 、 表达能 力 , 提高 主动获取 、
处理、 运用 信息 的能力 。
关键词 : 中 职 语 文 古 诗 词 综 合 实践 五 字 教 学模 式
古诗 词 是我 国古代 优 秀文 化 的传 家瑰 宝 和 宝贵 遗产 , 它凝 聚 了中华 民族 文化 的人 文精 髓 。中等 职业学 校语 文教
学大 纲指 出 : “ 要 通 过 语 文 实 践 活 动 ,引 导 学 生 重 视 语 言 的 积 累和感悟 , 接 受 优 秀 文 化 的熏 陶 , 提 高 思 想 品 德 修 养 和 审
美 情趣 , 形 成 良好 的个性 、 健全 的人格 , 提高 学生 综 合运 用
语 文 的能力 , 促 进 学生 职业 生 涯 的发 展 。” 那么 , 如 何 在 中
以考证 、 分析 , 弄清它 的确切含义 。 如《 使至 塞上》 中的“ 属 国”
指古代官 名 , 这 里指作者 自己 。《 破 阵子》 中的“ 五十弦 ” ( 瑟) 的泰帝 改弦 的传说 等 。 ( 5 ) 诗词是古人 高度浓缩 的文字 , 要用 通俗 的语 言把 诗词 的意义 通俗 化 、 具 体化 , 也就是 把诗 词用
在实 践活 动 中 , 笔 者鼓 励学 而 思 , 思 而疑 , 要求 在 阅读 时画 出对诗 文不理解 的地 方 , 并 提 出疑 问 , 再通过 独立 探究 形 成初 步结 论 , 最后 小 组讨 论 、 筛选 。 把 难 以解 答 的问 题记 在 资料本上 . 在 全班交 流 、 评议 。真正 让 中职生 成为课 堂 的 主人 , 不仅 “ 学 会” , 而且 “ 会学 ” , 教 师只起 “ 适 时点拨 , 相 机诱
一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渠道为何清澈明亮,因为有源头的活水源源不断流入。
古人云:“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这句话简洁而富有哲理,意味着清澈的渠水并非偶然之物,而是因为有源头的活水源源不断地流入。
源头的水清澈,渠道的水也就自然清澈了。
这句话告诉我们,要想有清澈的渠水,就要保护好源头的活水。
只有源头的水不受污染,渠道的水才能保持清澈。
这句话也可以引申为人生的道理,只有保持良好的身心健康,才能拥有清澈的思维和纯净的心灵。
渠道是输送水流的通道,而水源是渠道的根本。
如果水源受到污染,再清澈的渠道也无法保持清洁。
要保持渠道的清澈,就必须重视水源的保护和治理,确保水源的干净纯净,不受污染。
同样地,在人生中,我们也要认识到自己的根本是什么,只有保持内心的清澈和纯净,才能拥有积极的人生态度和勇往直前的精神。
内心的清澈和纯净是我们人生的源头活水,只有保护好内心的源头,才能拥有清澈的人生之渠。
保持源头的清澈,就是要注重自身的修养和提升。
要保持良好的身心健康,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和内心的纯净。
也要注重清除外界的负面影响,不让污浊的思想和情绪侵蚀内心。
只有如此,才能保持清澈的源头活水,让渠道的水永远保持清澈明亮。
这句话也提醒我们要注重环境的保护和治理。
水源的保护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需要政府、企业和个人的协同配合。
我们需要加强环境保护意识,加强环境监管力度,减少污染物的排放,保护水源的清洁。
只有确保水源的干净纯净,才能保障人民的饮用水安全,维护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在人际关系中,我们也要注重维护人际关系的清澈明亮。
只有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才能获得他人的信任和支持,才能拥有和谐美好的人生。
我们要注重平等相待,要尊重他人的经济利益和情感需求,要注重沟通和合作,避免利益冲突和矛盾产生。
只有如此,我们才能拥有清澈明亮的人际关系,享受人生的幸福和快乐。
源头活水成语解析及典故
源头活水成语解析及典故内地生产的蔬菜源头活水地运往香港,保证了那里市民的日常生活供应。
关于成语源头活水的那些可以摘抄的呢?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成语源头活水的解析,供大家参考。
一、源头活水解析原比喻读书越多,道理越明。
现也指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宋·朱熹《观书有感》诗:“问渠哪得清如许,谓有源头活水来。
”二、源头活水典故相传,有一年,天气大早,嵩县的大坪岭上滴水皆无,禾苗枯黄,人渴得直喘粗气,再不弄点水来,人就要渴死了。
村里有个小伙子,名叫水娃,长得五大三粗,气力过人。
他想:我就不信咱这岭上挖不出水来。
夜里他召集一群小伙子,在岭共上挖刨起来。
挖呀!刨呀!越挖越硬,地底下的土全是千的,连一点水星也没有,撅头下去只刨一个白茬,一锨铲不了一把土。
这可怎么办呢?水娃想了一个办法,叫姑娘们拿着碗、瓢、勺、盆到伊河去舀水,把舀来的水倒在坑内,接着再往下挖,一夜不中两夜,两夜不中三夜,整整挖了七七四十九夜。
小伙子们累得满头大汗,手上磨出血泡,姑娘们跑得腿肿脚疼。
这天夜里他们实在干不动了,就躺在坑内休息,不知不觉郡呼呼地睡着了。
夜里水娃做了一个梦,他梦见东海龙王来向他求情:"不是我不给你们下雨,是玉皇大帝不让我给你们下雨。
这坑下边是龙宫水库,龙宫水库是汇集各方之水的藏水宝地。
你们若是挖透水库,各方之水从这里溢出,玉帝是会怪罪的,那时我龙王就得吃不完兜着走。
"水娃说:你身为龙王管着那么多水,却叫俺这岭上早得一滴水也没有,庄稼早干了,人也渴死了,你也不管,却怕玉帝怪罪,我们这些小百姓什么也不怕,不怕玉帝,也不怕你龙王,我们只管往下挖,啥时挖透龙宫水库,我们就不缺水了。
"他大呼一声:"兄弟姐妹们,起来挖,挖不到龙宫水库誓不罢休!"睡在坑内的小伙、姑娘都起来了,挥撅的挥撅,拿锨的拿锨,姑娘们端起盆盆罐罐,干了起来。
龙王一见势头不好,急忙逃回东海去了。
龙王逃回东海,连忙召集四海龙王及各河流的小龙王开会,把大坪人挖水的情况讲了一遍,最后说:"干脆,我们也来个瞒上不瞒下。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摘要】本文旨在探讨水资源的重要性及其保护。
文章从清流之源头的定位开始,指出活水源头的重要性并简要介绍了活水的特点。
随后探讨了如何保持水质清洁以及对渠道治理的重视。
结尾再次强调了活水的重要性并提出了保护水资源的责任。
水是生命之源,保护水资源不仅是为了我们的生存,更是为了后代子孙的生存。
希望通过本文的阐述,能让更多人意识到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共同努力维护我们的活水源头。
【关键词】水资源、清流、源头、活水、水质、保护、渠道治理、维护、责任1. 引言1.1 文章背景介绍本文旨在探讨“问”渠的清洁和活水源头的重要性。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人口的增长,水资源变得日益紧缺,水质也面临着严重的污染问题。
而“问”渠作为城市重要的水道系统,不仅提供着城市居民生活用水,还承担着排水、灌溉等功能。
由于城市化带来的各种排放和生活污水的直接排放,使得“问”渠的水质逐渐受到了威胁。
为了保障城市居民的生活用水,维护“问”渠的清洁成为一项重要的任务。
只有找到清流的源头,才能让活水源源不断地流入“问”渠,为城市居民提供清洁的水资源。
本文将深入探讨清流之源头在哪里、活水的特点和重要性,以及如何保持水质清洁等问题。
结合渠道治理的重要性和活水源头的维护,呼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保护水资源,维护“问”渠的清洁,保障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
2. 正文2.1 清流之源头在哪里清流之源头在哪里,这是一个关于水资源保护的重要问题。
通常来说,清流的源头可以是来自于山间的泉水、河流的源头、湖泊或者湿地。
这些地方往往是水质最纯净、最清澈的地方,也是生态系统中的关键环节。
山间的泉水是一种常见的清流源头,这些泉水一般都是地下水通过地下岩层渗透到地表形成的。
由于泉水地下储存时间较长,经过自然过滤,水质通常十分清澈。
河流的源头也是另一个重要的清流来源,这些地方往往还是众多动植物的栖息地。
湖泊和湿地也是重要的水源地,它们能够净化水质并提供重要的水资源。
观书有感 朱熹
观书有感
南宋:朱熹
观书有感 南宋·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译文: 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打开, 清澈明净,天光、云影在水面上闪耀浮动。 要问池塘里的水为何这样清澈呢? 是因为有永不枯竭的源头源源不断地为它输送活水。
朱熹《观书有感》是一首 说理诗。从字面上看好像 是一首风景之作,实际上 说的是读书对于一个人的 重要性。这首诗包含着隽 永的意味和深刻的哲理, 富于启发而又历久常新, 寄托着诗人对读书人的殷 切希望。
【译文】 观圣人之书,犹如观塘:一半云彩,一半阴影;
同时在池塘中呈现,见塘水的映像,就在知道天上云 影变幻之像。圣人句子,皆字符音符双借贷,字符盛 音符,还是音符盛字符?犹如观塘中云影,见滴水之 冰而知天下之寒。人心总是一半显露,一半深藏。动 静之辨,人心之察,得无异乎?
察人心变幻,犹如察自然天光云影,何来人心变
幻莫测之说?愿望、怨气,是人的思维之源、人性辨 析之源。我用‘源’统揽‘怨气、愿望’,于是有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疑问句语 义、肯定句语义合一的主从句诗句的析出。
释义: (1)方塘:又称半亩塘,在福建尤溪城南郑义斋馆舍
(后为南溪书院)内。朱熹父亲松与郑交好,故尝 有《蝶恋花•醉宿郑氏别墅》词云:“清晓方塘开 一境。落絮如飞,肯向春风定。”鉴:镜。古人 以铜为镜,包以镜袱,用时打开。
(2)这句是说天的光和云的影子反映在塘水之中,不 停地变动,犹如人在徘徊。
释义: (3)渠:他,哪”,怎么的意思。清如许:这样清澈。 (4)源头活水“:源头活水比喻知识是不断更新
和发展的,从而不断积累,只有在人生的学 习中不断学习运用探索,才能使自己永葆先 进和活力,就像水源头一样。
引源头活水,多渠道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
课 堂
在
线
习
李 智 勇
全 日制 义 务 教 育 语 文 课 程 标 准 积 极 倡 发 展 思 维 ,接 受 情 感 教 育 和 审 美 教 育 ,所 以 阅 导 自主 、 合 作 、 探 究 的 学 习 方 式 ,而 形 成 这 一 读 教 学 的 过 程 也 应 是 学 生 语 文 实 践 的 过 程 。
阅读 。即利 用教材 中的名著片段赏 析 ,向学 生 中相 机开展 多种形式 的语文综 合性学 习 ,突 出
} { I }
l
推荐一些中外文学经典,让学生在 自我阅读中 学 生 自主 学 习 的 作 用 , 又 要 充 分 预 计 综 合 性 学 感受到文章所创设的情境美 ,感受语言的魅 习中的实践操 作难 度 ,由扶到 放 ,适 度而及时 力 ,让学生从 内心体验到 阅读是一 种爱好 ,是 地 给 学 生 以 指 导 。 一种 美的享受 ,养成 良好 的阅读 >惯 。学生 不 - 3
书r
、J
强
按 学 _ 主 题 , 或 按 文 体 、 按 读 写 序 列 等 ,使 教 J 材 之 间 联 系 紧 密 ,便 于 开 展 语 文 综 合 性 学 习 活
一
、
《 海 引教 材资 源 ,在 文本 重建 中 开展 动 。如 在 学 习 了 ( 洋 —— 人 类 21世 纪 的 希 望
( 红楼梦 等等 。教 师要 围绕 综 合性学 l 陶,从而得到了听说读写等多方面综合能力的 浒 传 ( I 训练。 习的特 点尤 其是 语 文性这 一特 点 ,抓 住难 点 ,
j l
三 是 巧 借 教 材 , 引 导 学 生 学 会 选 择 性 突 出重点 ,既要敢 于尝试 ,大 胆放手 ,在阅读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问”渠的清幽,来源于有源头的活水。
如果一条渠道长久没有清理,污泥淤泞,水流堵塞,那么渠道就会变得脏乱不堪,水质也会受到污染。
只有定期进行清理,才能保持渠道的通畅,让清新的活水源源不断地流淌进来。
要使“问”渠保持清如许的状态,首先需要关注渠道的源头。
源头清净,活水才会清澈。
在生活中,我们要从源头上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只有这样才能保持心灵的纯净,做到正直、善良、真诚。
同时,我们还要注重个人素质的培养,不断学习提升自己,不断提高自己对事物的理解和认知能力,以便正确处理各种复杂的情况和问题,避免造成不必要的纷争和矛盾。
其次,要保持渠道的清洁,需要定期进行清理。
在生活中,我们也要及时清理自己的心灵渠道,排除杂念和烦恼,让心情保持愉悦和平静的状态。
可以通过各种方式进行心灵的净化,如读书、旅行、健身、听音乐等等。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方式,只要能够帮助自己摆脱烦忧,保持心灵的宁静,就是一种很好的清理方式。
此外,要保持“问”渠的清爽,还需要进行良好的管理和维护。
在生活中,我们也要做到有条不紊地管理自己的生活,合理规划时间,有计划地进行工作和学习,以及其他的兴趣爱好。
只有合理安排时间,提高工作和学习的效率,才能保持生活的秩序和纪律,避免因为事情堆积而产生的压力和焦虑。
最后,要保持“问”渠的清澈,还需要利用活水源源不断地注入。
生活中,我们要保持对新知识的渴求和学习的热情,不断开拓视野,拓宽自己的知识面。
广泛阅读各种书籍,了解各种领域的知识,尝试接触一些新的事物和领域,不断学习和成长。
只有不断地汲取新的营养,才能保持思维的活跃和灵感的源源不断。
“问”渠之得清如许,就是希望通过对自己心灵渠道的管理和维护,让清新的活水源源不断地注入,使自己保持清净和平静的心境。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生活中遇到各种困难和挑战时保持冷静和理智,正确把握自己的方向和目标,取得更好的成绩和更高的境界。
让我们时刻保持对自己内心的审视和关注,及时进行“问”渠的清理和管理,让清新的活水源源不断地来,让我们的心境保持清如许。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摘要】本文以《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为主题,探讨了水源清澈的来源、活水源头的重要性、维护水源的方法、水资源管理的现状以及重视水源保护的意义。
文章指出,清澈活水的来源在于源头的洁净和生态平衡,而水源的保护至关重要。
为了维护水源的清洁和可持续利用,需要采取合理的管理措施,包括加强监管、推广节水技术和提倡绿色生活方式。
当前水资源管理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更加重视和改善。
最后强调了水源保护的重要性,呼吁每个人都应该为保护水源做出努力,共同努力确保水源清洁可持续。
保护水源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只有共同努力才能确保我们能够继续享受清洁的水资源。
【关键词】问渠如何, 清如许, 源头活水, 渠水清澈, 水源保护, 水资源管理, 水源清洁, 可持续发展, 环保意识, 共同努力, 水资源循环利用1. 引言1.1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概述《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是一句出自唐代诗人刘禹锡的经典诗句,表达了在保护水源的重要性和意义。
这句诗言简意赅,字里行间透露着对清澈水源的向往和珍惜。
水是生命之源,没有清澈的水源,生命就无法存在。
保护水源、守护水质,是每个人的责任和义务。
故所谓“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是唤起人们对水源的关注和尊重,提醒我们要从源头保护水质,珍惜每一滴水资源。
只有保持水源清澈,才能保障生态平衡和健康生活。
我们应该从自身做起,节约用水,减少污染,共同守护好我们生存的源泉。
在现代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过程中,水资源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和污染,导致水质下降,生态环境恶化,给人类生存和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危害。
每个人都应该意识到水源保护的重要性,积极参与到水资源管理和保护中来,共同努力确保水源清洁可持续。
2. 正文2.1 渠水清澈的来源渠水清澈的来源可以追溯到水源地及周边环境的保护与管理。
在自然环境中,清澈的水源往往源自于无污染的地下水或者流经整洁有序的河流。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谈学生习作立意思维方式培养
关 键 词 :生 活 ;立 意 ;观 察 中 图分 类 号 :G 2 . 文 献 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1 7 - 5 8( 0 1 3 0 1 一) 7 88 6 1 0 6 2 1 )3 — 17 ( 2
有 效 课 堂 建 设 的 前 提 与 基 础 。好 的 导 入 就 像 磁 石 ,能 唤 起 学 生 的 注 意 力 ,激 发 学 生 的 学 习 兴 趣 ;好 的 导 入 又像 是 电 石 ,能 激 起 智 慧 的 火 花 ,开 启 思 维 的 闸 门 ;好 的 导入 还 像
的思 想性 、时 代性和实践 性特点 ,然而 ,由于传统 的思想
“ ” 。 “ ” 感 到 快 乐 。 这 样 写 不 是 大 同小 异 ,便 是 千 我 我
之物 ,是现 实生 活在学生 头脑 中反映 的产物 。从一定 意 义
上 讲 ,作 文 是 学 生 认 识 生 活 和 表 达 生 活 的 和 谐 统 一 , 是 主 体 情 感 的 自觉 倾 诉 ,其 写 作 冲 动 主 要 来 源 于 学 生 自身 的 内
以生 活 的实 例 为 “ ” 点 ,借 助 “ 活 ” 来 激 发 学 生 启 生 的兴 趣 。生 活 是 写 作 的 源 泉 ,学 生 作 文 的 思 想 、观 点 、感 情 及 一 切 材 料 都 源 于 生 活 ,而 作 文 又 是 “ 情 ” “ 志 ” 缘 言
《我 的 × ×》 ,大 多数 学 生 会 写 家 巾某 成 员 如 何 关 心
篇一律 。其 实都写 “ 世上 只有妈妈好 ”却不 知 “ 世上严 父 伟 ”。教学 时必须指 出 ,不 仅可 以写 家庭 中的幸福 ,某成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句古诗出自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这句诗意味深远,引人深思。
字面上的意思是问问这个渠道(江河湖泊),究竟是因为有清泉源头而清澈如许,还是因为有活水来流动而清澈如许。
在此之外,渠道象征着人的思想和意识,清如许的意思就是坦荡清澈,没有杂念。
而源头活水则象征着根本的东西,带来清澈的思想和活力。
整句诗意味深长,值得我们反复品味与探讨。
这句诗在表达渠道清澈的也在提出一个问题:清澈是因为有源头活水的来历,还是因为本身的清澈而受到活水的滋润。
这无疑是在讨论事物的根本问题,即一切事物的发展和变化究竟是内因作用的结果, 还是外因将事物带向发展的轨迹。
所以,这句诗也启发我们思考,事物的本质是什么?究竟是内在的力量决定了事物的成长,还是外界的环境对事物的发展起到决定性作用。
这句诗也引发了对于人的思想和意识的思考。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很多问题,例如工作、学习、人际关系等等,而我们对这些问题的看法和态度往往取决于我们的想法和思维方式。
如果我们有清澈的思想,坚定的信念,那么无论是遇到什么困难,我们都能够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去面对。
而这种清澈的思想和活力也可以说是源头活水给予我们的。
这句诗也提醒我们,要时刻保持清澈的思想,以及源头活水般的活力,才能更好地面对生活。
这句诗还给我们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启示,即事物的发展和变化往往是内在因素和外界环境的综合作用。
我们常说“天时、地利、人和”,这句话正是在强调事物的发展不仅取决于人的主观努力和意志力,还取决于外界的环境和天时地利。
源头活水给了我们清澈的思想和活力,而清澈的思想和活力也会使我们更好地顺利面对外界环境的考验,体现了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
这句诗还可以引申为对社会治理的思考。
在社会治理中,我们可以看到,有些国家的治理如清泉一样,透明清澈,而另一些国家的治理却如死水一样,混浊不清。
这其中的原因何在?或许是因为国家有着清澈的源头活水,带给了国家清澈的思想和活力,如此才能使国家的治理有如清泉一般透明;或者是因为社会制度的不完善,导致了社会治理中的种种问题,使整个社会制度变得混浊不清。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问”渠,古代的一种灌溉工程,是指用来引水灌溉农田的渠道。
这个成语用来形容探求事物原因或从事某种事业需从其发源地找到源头,并且要确保源头清澈明净,以保证事物的发展健康。
一个人在做任何事情之前,需要明确自己的目标和意义所在。
只有明确了目标,才能够从源头获得动力和助力。
正如“问”渠一样,要想在事业中获得源源不断的活水,就必须先从源头上寻找,并将源头清理干净,才能使事业得以顺利进行。
“问”渠的第一个关键是要有清晰的目标和方向。
对于一个个人或一个团体而言,明确目标是非常重要的。
只有明确了自己想要实现的目标,才能够有所行动,才能够在追求中不断前进。
而且,明确的目标还可以帮助我们集中精力和资源,避免陷入无效的浪费和迷茫之中。
仅仅明确目标是不够的,还需要深入的思考和研究。
在追求真相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们是不能停留在表面的。
我们需要不断深入,问得更多,挖掘更深,这样才能够找到真正的源头。
这就像渠道中有一层淤泥和杂物需要清理一样,只有深入了解和思考,才能够发现隐藏在背后的原因和真相。
与此我们还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和敏锐的观察力。
只有这样,才能够及时发现问题和挑战,并能够快速做出应对措施。
否则,等到问题表面化、交错成为困扰,才意识到需要寻求源头,那将是一种被动和被动态度。
对于任何一个事业或个人而言,时刻保持警惕和敏感度,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是取得成功的关键之一。
源头也与坚持不懈的努力密切相关。
想要达到一个目标,往往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和坚持不懈的奋斗。
如果我们从事业的源头开始,可以保证源头的清澈和活水的源源不断,那么即便遇到困难和阻力,我们也会坚持下去,并且能够找到新的动力和突破口。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强调了我们在做任何事情之前需要明确目标和方向,深入思考和挖掘,保持敏锐的观察力和警惕心态,以及坚持不懈的努力。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从源头获得动力和助力,并确保事业的发展健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筑思维之渠, 引源头活水柯桥区倪花芬【摘要】“听、说、读、写”是构成英语语言交际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中要求最高的是写的能力,而写作又是英语学习中最难、最重要的语言技能,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实践课。
通过写作练习,能够促进学生更准确地掌握词汇、句型、语法等知识;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树立信心;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及逻辑思维和语言组织的能力。
因此,新课标对写作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书面表达越来越被师生重视。
笔者纵观近几年中考书面表达的现状,结合自身的日常教学工作,浅谈今后的写作教学的方向。
【关键词】写作技能语言应用思维拓展写作技能是学好英语必备的四大技能之一,培养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是中学英语教学的重要教学目标之一。
《英语课程标准》已经对中学生写作能力提出了明确要求。
另外,写作能力测试也是各种英语测试的重要部分之一。
然而,初中生的英语写作能力比较弱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目前,初中生在英语书面表达方面存在着较多的问题,如遣词造句错误、词汇量少、搭配不当、语法错误、语篇不衔接等。
如何提高初中生英语写作能力一直是教师们共同关注的问题。
一、观中考书面表达之现状,虑当今写作教学所具之困惑书面表达形式多样,既有一定的写作要求,又有一定的开放性;改变过分重视语法和词汇知识,注重对学生实际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形成自主学习能力。
1、选题符合《新课程标准》“给学生提供贴近学生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时代的课程资源”,面向全体学生,注重素质教育。
2013年,以表格形式呈现,让考生介绍团队旅行与个人旅行各自的优点,并发表自己的观点。
2014年,以条形统计图的形式呈现,让考生写一份调查:有关于课外英语学习的现状并进行汇报发表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2015年,以表格形式,谈谈家长、学生和自己眼中的好老师应该是如何的。
2、体现了学生在九年级时达到《新课程标准》中所要求的五级标准:“能独立起草短文、短信等,能简单描述人物或事件,能根据所给图示或表格写出简单的段落或操作说明。
”的要求。
3、体现了《新课程标准》: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和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使语言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主动思维和大胆实践、提高跨文化意识和形成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
4、体现了整体性、灵活性和开放性的统一。
由此可见在初三复习阶段,写作教学的主要内容为,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大量的写作实战训练。
经多次听课及参与写作的阅卷工作,笔者发现,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习作经常表现出片面追求“新、高、难”,即喜欢写热点话题,偏爱使用高级的词汇和复杂的句子结构,而忽略了书写的规范、基本词汇和句型的使用。
如此,学生真实的认知能力和写作水平遭到忽视,习作往往呈现出说理空洞、词不达意和逻辑混乱等各种表达的问题。
二、析写作教学存在之问题,思有效解决问题之对策(一)写作内容要尽量贴近学生生活《初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在“写作技能的教学”版块中对写作教学的材料选择提出以下建议:与学生水平相当;贴近学生生活;话题具体,目的明确;有趣味性和真实性。
之所以会提出这样的教学建议,是因为初中生受到认知水平、生活阅历、语言能力等因素的制约,对于那些较为复杂的社会现象或抽象或缺乏空乏,无法很好的思考,更不用说用英语进行生动的描述、合理的评论及真切的表达自己的态度。
以下是笔者遇到的非常有代表性的习作:空气污染是环境污染中最严重的,分析它形成的原因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人类该怎么处理这一问题?Among the environment problems, the air problem is the most serious. It causes many problems. For example, the traffic accidents can easilyhappen because of the air problem; people can get lung cancer easilyalso because of the air problem.However,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for us is to solve the problem. We should join together to plant more trees and use fewer cars and so on. We hope to have a healthy earth.以上的习作,如果改成环境污染(雾霾)对人类日常生活的危害并谈谈自己的感受与建议。
让学生带着自己的亲身体验或许他们所写的文章会更具有真实性和条理性。
因此,在书面表达教学中,教师如果能从热点话题中找到与学生生活相关的密切结合点并加以利用,大胆地尝试,学生就有直接的体验与感受,就有真话可说,真情可感了。
这样对学生了解社会、形成积极的价值观大有裨益。
(二)遣词造句要强调简洁易懂1.学会妙用“小词”,即那些音节少、拼写简单、容易识记的单词。
2.慎用过于复杂的结构。
熟练地、符合逻辑地在书面表达中使用复杂的结构能够体现良好的写作能力,但是如果刻意追求所谓的复杂结构而不顾行文需要,会适得其反。
如:学生习作1:It is making mistakes that causes us to make progress and only in this way can we achieve success.学生习作2:Making mistakes can always encourage us to make progress. In fact, many great success comes from mistakes.显而易见,学生习作1的表达比学生习作2复杂,但是却影响了文章的流畅性和连贯性,效果适得其反。
(三)抒情评论要提倡朴实真实很多学生的表达缺乏个人的见解,不能合理进行评论的问题令人吃惊,而教师又又往往缺乏这方面的意识,使得学生的表达充斥着“假大空”的评论和观点。
如:学生习作3:Tom is a great man who makes our world a better place to live in. I think he is a hero and everyone should learn from him, because without people like him, our country would never become a strong one in the world.修改之后:What Tom did move us and many other people. If we all careabout the people around us and give those in need our help, we will surely live in a more beautiful country.修改后并没有高谈阔论,但却能让人深思如何从我做起关心身边的人,为美丽家园做贡献。
(四)批改反馈要关注规范高效1.要求学生书写规范。
2.追求反馈的有效性。
如,给学生欣赏一些优秀的范文,可以帮助学生找到自身的差距,开拓思路,从而促使更大的进步。
三、结日常教学之经验,促今后教学之相长纵观近几年我市中考英语试题书面表达题的命题特点,以及学生的答题情况,今后中考书面表达题教学,提出如下几点建议:1、以听为前提进行多彩写作,全面提高写作能力。
听是分辨和理解话语的能力,只有平时学生充分抓住机会,用心去听,尽量扩大听的输入量,才可能逐步培养听音会意的能力和培养其遣词造句的能力,才能有效进行听和写的结合训练。
根据不同阶段,可设计听录音填空、听录音判断句子正误、听录音写出内容概要或模仿写作等。
如果教师能将听力理解与写作技能综合起来,即把写作限制在特定的情境中,可使写作练习成为综合型的交际性语言练习,学生能提高对输入信息的理解,也有利于促进写出符合英语表达习惯、特定情景和文体要求的短文。
2、多用英语进行口语交流。
其实,语言能力在相当程度上是通过口头交流中有目的地去应用语言获得的。
书面作业口头做,学生特别喜欢。
很多学生都是爱动口不愿动手,而且完成口头作业所需的时间比较短。
口头训练达到一定程度,可以要求学生把说的内容写下来,自然就过渡到书面表达了。
交流中,要求学生关注真实的语境,也必须符合语言的规范性,不出现Chinglish。
另外,平时训练,多用常用词,不要片面追求一些生冷的词汇。
3、选题尽量做到“熟悉、密切”。
我们可以坚持每周一次命题作文,选题要求与学生个人熟悉的,与家庭和学校生活密切相关的话题。
这样的命题作文,学生有兴趣,也有话可写。
4、重语言积累。
多背课文、常用句型、常用短语,一点一滴掌握各种各样的词汇和组合规则。
扎实的语言基础,对学生做好书面表达题是非常有效的。
5、考试时,不能急于下笔。
要求学生在下笔之前,一定要花上几分钟,力求做到全面、准确地把握题目所给的内容、时间、人物、环境、地点、体裁等信息。
6、考试时,千万不能“强行”翻译。
要求学生尽量用有把握的单词、短语和句型。
遇到一时想不起来的词语,可以回避它,找同义词、近义词代替,也可换个句子,改变说法。
7、范文积累。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
鼓励同学朗读和背诵精彩的篇章、段落。
另外,及时讲评学生优秀范文,对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是相当有效的,同时也让学生体验成功。
8、“共享”错误。
对于学生写作错误出现较集中的地方,老师一定要及时纠正、讲评,让学生一起“分享错误”,及时总结经验,提高写作水平。
总之,学生书面表达能力的提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能急于求成。
在教学中,应训练学生的写作技巧,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有分步骤的完成教学任务。
让学生熟悉各种文体的结构和段落层次的写作方法,学会使用衔接词。
同时要训练学生认真审题,明确题目要求、人称、时态和内容要点,并对学生进行各种文体的写作训练。
此外,还可以要求学生背诵与学生生活有关的一些范文并对其中的常用词、短语和句型进行归纳整理和灵活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