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治视野下的我国城市社会功能性结构

合集下载

多重嵌入:党建引领城市社区治理的实践机制

多重嵌入:党建引领城市社区治理的实践机制

多重嵌入:党建引领城市社区治理的实践机制作者:王东杰谢川豫来源:《天津行政学院学报》2020年第06期摘要:随着单位制的解体和公共性的衰落,社区治理“碎片化”与党建“悬浮化”问题同时显现。

党的政治优势和基层治理问题导向的有机结合成为破解之道。

多重嵌入以党组织为轴心实现治理下移,从结构、功能、关系、认知四重维度嵌入社区治理,成为党建引领城市社区治理的有效实践。

其中,结构嵌入实现党的组织覆盖,为党建引领提供阵地;功能嵌入整合社区治理要素,激活社区功能;关系嵌入增进社会交往,挖掘社区社会资本;认知嵌入凝聚社区共同价值,重塑公共性。

多重嵌入模式横向可以整合多种治理要素,纵向可以打破不同主体组织壁垒,促进政府、社会、个人良性互动,并持续优化社区治理体系,实现党组织对社区的全面引领和保障。

多重嵌入拓展了党建引领社区治理的可行模式,是提高社区治理能力的可行路径选择。

关键词:社区治理;嵌入式党建;党建引领治理;多重嵌入中图分类号:D26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7168(2020)06-0075-10一、治理困局:社区治理“碎片化”与党建“悬浮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

自1978年末至2018年末,城市数量增加了479个,建制镇增加了19121个,城镇化率提高了4166个百分点[1]。

我国用40年左右的时间,走过了西方国家数百年的城镇化历程。

在这一加速进程中,大量农村人口到城市工作生活定居,新市民使城市的社会关系、人口结构、空间布局、组织形式、生活方式、利益格局等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变革。

道路拥堵、大气污染、垃圾污水等一系列城市病的出现,进一步加剧城市社会治理的复杂性。

同时,市场经济的发展使人、财、物的流动更加自由,計划经济时期行之有效的单位制管理模式日益式微,体制规范的空缺尚未填补,新的社会控制机制亟待建立与完善。

由于社会组织化程度普遍降低,很多严密的社会组织形式逐渐离散,越来越多的个体“失联”“失控”,组织和单位相互平行而没有交集,基层社会成为由一个一个马赛克式拼接的、孤独的个人或小共同体组成的群岛式社会[2]。

治理视野下的社区精神重塑

治理视野下的社区精神重塑

治 野 的 精 重 汨 视 下 社区 神 塑 堙 理
马 华
( 南京师 范大学 公 共 管理 学院 江苏 南京 20 9 ) 10 7
摘 要 : 区精神是社 区成 员内心层 面的集体 意识及社 区价值观 的集合 , 社 区管理的核 心价值和精神纽带。在治理 理论 社 是
的指导下 , 挖掘利 用社 区传统 文化 资源 , 并结合 当今我 国城 市社 区生活的 实际加 以创新 , 重塑富有特 色的现代 社 区精神 , 于我 对 国现代社 区管理建设和和谐社会构建具有重要意义 。


社 区精神与治理理论
社 区是进行 一定社会 活动 、具有某 种互动关 系和 共 同文化维 系力 的人类 生活群体及其 活动 区域 。社 区
治理理 论是 西 方公共 行政 改革 运 动 的重 要 产物 ,
是各 国政府面对 一系列现实 问题 而提 出的一种新 的管 人是社 区存在 的关键 ,是社 区的首 要因素 ,是社 区主 居 社 理范式 , 即引入公 民和社会 团体 的力量 , 在合作 与互 动 体。社 区是居 民的社 区 , 民是社 区 内的居 民 , 区建 的基础 上实现共 同利益最大化 。治理 的最 高标准是 善 设与治理必须 把二者有效 结合起来 。传统 的社 区管理 治 ,善 治的本质 特征就在 于它 是政府与公 民对公 共生 体制下 , 政府 行政 主导 , 忽视居 民 自主选择物质 文化 的
支持力 量 , 是公 民之间建立 尊重 、 爱 、 持与信 任 元权力 中心 , 更 友 支 多元治理 手段 , 多元动 态网络。 目前我 国 关 系并采取集体行 动的主体道德基础 。 目前我 国的社 的社区治理仍是 以政府 为中心独挑大梁 ,依靠 强制性 区成员 由于以往 的计 划经济体制及传统文化 积弊的影 行政手段 ,在缺乏社会组织 及居 民有效参 与下开 展 的 响 , 区公共精神还 十分 淡薄 ,等 、 、 ” 社 “ 靠 要 的消极依赖 单向度的过程 。随着经济体制与社会 体制改革 的深入 ,

城市管理学不定项选择题全

城市管理学不定项选择题全

1. 城市出现在()。

A. 原始社会B. 奴隶社会C. 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时期D. 从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的过渡时期2. 城市管理学的研究方法有()。

A. 系统分析方法B. 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C. 综合分析方法D. 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3. ()是城市化的后续动力。

A. 农业现代化B. 科技现代化C. 工业化D. 信息化4. 我国城市政府的行政管理体制可以归纳为()。

A. 首长负责制B. 纵向层级的集权制C. 层级制与职能制相结合D. 完整制与分离制相协同5. ()在城市国家机构中处于国家权力机关的地位。

A. 市人大B. 中共市委C. 市政协D. 市政府6. 在我国城市中,城市政治权力系统包括()。

A. 市法院B. 中共市委C. 市检察院D. 市政府7. 下列的城市政府职能中,()属于传统职能。

A. 消防B. 城市规划C. 环境保护D. 治安管理8. 在我国,市人民团体特指()。

A. 市妇联B. 市共青团C. 市红十字协会D. 市工会9. 城市发展战略通常由()组成。

A. 战略措施B. 战略反馈C. 重点战略D. 战略依据和战略愿景10. 在市政决策领导体系中,()在决策中处于核心地位。

A. 市行政管理体制B. 市政府组成C. 市政协D. 中共市委11. 我国土地储备的运行模式包括()。

A. 上海模式B. 杭州模式C. 南通模式D. 武汉模式12. 城市营销的主要内容包括()。

A. 产品B. 城市营销主体C. 目标市场需求D. 目标市场13. 土地利用主要受()的影响。

A. 社会经济因素B. 技术因素C. 土地利用现状D. 自然因素14. 现代城市成长管理从()萌生。

A. 美国B. 英国C. 法国D. 德国15. 城市财政管理包括()。

A. 预算管理B. 城市维护与建设资金的管理C. 税收管理D. 预算外资金管理16. 社会性规制主要针对()。

A. 外部不经济B. 信息不对称问题C. 非价值物问题D. 自然垄断17. 根据我国近年来的情况,城市人口结构变化主要表现为()。

社会支持视野下城市社区管理体制创新路径选择

社会支持视野下城市社区管理体制创新路径选择
具体 表现 在 :
1管理缺位 。即政府在城市社 区管理
操作过程 中 ,没 有充分 发挥 自身的管理功
能, 对属于 自己职能范 围的事情弃之不管。 这必然造成社 区资源 的空置和浪费 ,特别 是对人力资源所造成 的损 失最 为严重 。 2管理越位 。 . 也就是不该管 的却介入 ,
善治。公共服务型政府模式 ,就 是由政府
和资源 浪费是无法估量 的,这必然要 引以 更 多的关注 和改善。
来创建一种公共服务的供给体 系 ,由政府 或社会来有效地满足人 民群众 日益扩 大的
公共服务需求。在这种模式下 的公共 物品 供给 主体 并非仅限于政府组织 ,它需 要最
3管理失效。也就是管了的没管到位 , . 在某种 程度上讲 ,政府在操作 的过程 中虽
他 主 体 共 同合 作 , 旨在 实现 政 府 的 良治 与
浪费。以理论上讲 , 政府 对社 区的行为 , 除
了体 现在监督 、指挥上 。还应 控制各项投 入 、进 行资源分配和信息 的供给等 ,这其 中由这种管理越位 、 监管失灵 、 信息误导 、
指 挥偏 差 以 及 体 制 混 乱 所 造 成 的管 理 偏 向
理 效 能低 下等 问题 目益 突 出 ,社 区居 民 自治 没 有 有 效 落 实 , 迫 切 需要 政 府
之 外 的 志 愿 团体 、 社 会 组 织 、 社 会 团
体 、 民间协 会 、 自治组 织等 社 会 支持 介 入 。 由此 以推 进行 政体 制改革 和建设 服 务 型 政 府 为 契机 , 以加 强 和 培 育 社 会 支持 为切 入点 ,通过 大力培 养发展 社会组 织、建立企事业 法人 支持体 系、 确保 社 区成 员的广 泛参与 ,就成 为城 市社 区 管理 体 制 创 新 的路 径 选 择 。 关键词 :城市社 区 管理体制 政府失 灵 社 会 丈持

管治、自治、共治:我国城市社区治理的结构转型

管治、自治、共治:我国城市社区治理的结构转型

经济体制 的调整 以及 国家与社会 关系的变迁 , 城
市 社 区 治 理 结 构 也 发 生 了社 区 体 制 重 构 和 社 区
来, 市场经济 的发展带来 经济成 分 的多元化 , 冲 击 了单一化的计划经济体制 , 也冲击 了依附于这 体制 上的单位制 社会结构 。单位 制之外 的社

社 区治理结构 的转型。从 1 9 9 0年代 以来, 我国城市社 区治理结构先后 发生了两次明显的调整 , 即行政 主导下的社区重构 , 实现街居 管治体制向社 区体 制的转 变; 由社 区体制走向社区 自治体制。随着社 区 再 利益 多元化和 矛盾凸显化 , 区日益成为各类矛盾 的集散 地, 而要求社 区治理结构进行第三 次转型 , 社 从
即 由社 区 自治转 向社 区共 治。 为 了达 成 社 区 的 和谐 与稳 定 , 当充分 发 挥 党和 政府 、 委 会 、 委 会及 应 居 业
社 区居 民等多方力量 , 同参与城市社 区的治理。 共 【 词】 关键 城市社 区; 区自治; 社 结构转型 【 中图分类号】 9 28 C 1.3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10 —4 9 2 1 )30 2 -5 0 84 7 (0 2 0 —0 70
迅速膨 胀 。 而 , 然 以居 委 会 为 主 体 的城 市 基 层 治
接 受 街 道党 工 委 的工 作 领 导 , 当 社 区组 织 的 领 担 导 核 心 功 能 ,统 筹 协 调 执 政 党 在 社 区 的各 项 工
作 。 是 建 立 专 业 化 的 社 区工 作 者 队伍 , 高 社 二 提 区工 作 者 的 政 治 素 质 、 化 程 度 、 作 能 力 和 热 文 工 情 。 多地 方 通 过 公 开 招 聘 、 了 2 0 许 到 02年 前 后 , 这 一 过 程 大 体 上 业 已完 成 。

构建党建引领城市社区治理的新格局

构建党建引领城市社区治理的新格局

构建让数据发声、用数据说话 的数据治理文化,推动数字技 术赋能社区治理。同时,根据 社区的建设与治理需要,着力 推广社区协商治理技术和推进 “三社联动”治理机制建设, 全面助力社区治理能力的提升。
●充分运用“互联网 +” 网络信息技术
在新技术全方位发展的时 代,“互联网 +”参与城市社 区治理已是大势所趋。[5] 特别 是基于互联网技术形成的大数 据技术,有助于深入挖掘治理 信息,促进社区服务和各类资 源的整合。但是,一个值得注 意的现象是,在防控新冠肺炎 疫情过程中,有许多城市社区 还停留在人海战术,靠填报、 网格员登记等手段收集信息, 这不但加重了社区工作人员的 负担,也使数据取得的精准性 难以控制。今后,要继续推进 智慧社区建设,将社区日常管 理信息以及应急管理信息进行 统一整合,让大数据在数字化 城市社区治理的运行决策、指 挥调度、基层管理等环节上发 挥作用。
●构建需求导向型的公共 服务供给模式
城市社区公共服务要对接 大多数居民的普遍化需求,因 为居民的实际需求是社区公共 服务的导向所在。这反映了我 国城市社区所提供的公共服务 由“供给导向”向“需求导向” 的转变。随着城市社区公共服 务的内容和范围不断扩大,只 有持续了解居民的实际需求, 让居民积极参与和反馈,才能 形成有效的需求导向型机制。
基层党组织要联合其他社 区治理主体通过多种形式调研, 及时了解居民实际需求,不断 增强社区服务供给与服务需求 匹配程度,让居民需求得到有 效回应,这样才能调动社区居 民参与热情,提升社区治理的 能动性和主体性。要改变政府 公共服务项目“一刀切”的供 给方式,警惕一些社会组织以 资源输入方式主导政府公共资 源分配的方向。对于社区公共 服务项目,除了法定职能和上 级政府部署的公共服务事项外, 可以由社区居民个人或集体提 出申请,在基层党组织的领导 下召开议事会,定期商讨适合 本社区的公共服务项目,决定 社区公共服务项目的实施,以 此实现政府行政事务与社区居 民自治的衔接互动。

城市社会学题库+答案

城市社会学题库+答案

城市社会学题库+答案一、单选题(共10题,每题1分,共10分)1、()年上半年开始,我国城镇停止了住房实物分配,实行住房分配货币化,更加剧了大城市住宅空间分异的进程。

A、2000B、1999C、1996D、1998正确答案:D2、世界上的城市是千差万别的,根本的差别就在于()的不同。

A、城市风景B、城市管理体制C、城市文化D、城市建筑正确答案:C3、()突发公共事件是指较小范围内的公共安全、政治稳定和社会经济秩序造成严重危害或威胁,已经或可能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事件。

A、ⅠB、ⅣC、ⅢD、Ⅱ正确答案:A4、()年2月,民政部成立,内设城市福利局,负责政府直接承担的城市社会福利事务,包括社会福利设施、社会福利工厂、社区福利服务。

A、1949B、1978C、1980D、1995正确答案:B5、美国的城市化开始于19世纪中后期,到()基本实现了城市化。

A、19世纪中期B、19世纪初期C、19世纪末期D、20世纪初期正确答案:D6、()暴露出我国城市公共危机管理体系的缺位,同时也催生了城市公共危机管理学科领域的出现。

A、2008年南方雪灾B、2003年非典的爆发C、2010年上海11.15大火D、2008年汶川地震正确答案:B7、( )将整个国家所有的人口都界定为城市人口。

A、美国B、新加坡C、英国D、德国正确答案:B8、德国社会学家齐美尔对现代社会中人们的心理特点进行了归纳,下列哪项是不正确的?A、极强的时间观念B、理性C、集体主义D、个人主义正确答案:C9、一般认为,现代的郊区化起源于( ),其实质是城市人口流向郊区,中心区的人口增长低于人口迁出的过程。

A、20世纪晚期D、21世纪初B、20世纪中叶C、20世纪初正确答案:B10、美国城市化开始于19世纪中后期,到()基本实现了城市化。

A、20世纪20年代B、20世纪40年代C、20世纪50年代D、20世纪30年代正确答案:A二、多选题(共40题,每题1分,共40分)1、中国传统的社会福利框架主要包括:A、国家举办的某些教育、文化、卫生、体育事业方面的公共福利。

结构功能主义视野下城市养老社会化的相关因素浅析

结构功能主义视野下城市养老社会化的相关因素浅析

底 我国 6 0岁 以上 的老年人 口已达 13亿 , . 占 总人 口的 1. 6 ,O岁 以上人 口占总人 口的 04% 8 10 % 。据预测 , 2 3 .2 到 0 0年 ,O岁以上的人 口 6 将达到 3 1亿 , . 占总人 口比重超 过 2 % , 0 由这 组数据可知 , 我国的人 口年龄结构 已经是老 代 年型的人 口年龄结构 , 而且老龄化 的速 度越来 中图分 类号 :2 文献标识码 : F4 A 越快。从青 、 、 壮 老这 一年 龄层 级看 我 国的人 文章编 号:0 9— 9 2 2 0 0 -5 0 10 6 2 (0 7)4 6— 2 口年龄结构呈现倒金字塔 式, 而且这一 倒金字 塔 中老年群 体这一基层还会继 续扩大 , 样一 这 问 题 的 提 出 个人 口年 龄结 构不 利 于社会 的稳定 与 发展 。 伴随“ 银发浪潮” 的到来 , 口的老 龄化 成 人 为我 国的一个严 重社 会问题 。 目前据 有关 数 其次 , “ 富”的经 济 结构 层 面却 呈 现 “ 在 未 先 老” 的状况。 目前 我国的社会经济 尚处于 比较 据统计 , 在我 国的许多 大城市 6 0岁 以上老 年 落后 的状态 , 社会福利 不够健 全 、 服务设施 陈 人 口占总人 口的 比例已达 1% 以上 , 3 这说 明我 旧落后 、 数量 稀少 , 这样仅 仅依靠 政府 的力 量 国已跨人 了老龄化社会。与此同时 , 随着社 会 的加速 转 型 , 城市 独生子 女 日渐 增多 , 大家 庭 是远远 不 能满 足 老年 人 对养 老 服务 的需求 。 老年养老服 务供需 之 间的矛盾 只能通 过发挥 日渐向小家庭演变 , 空巢老人家庭 比例 日渐 提 社会 力 量、 动社会资 源、 社会 化的路子来 调 走 高, 这些 家庭结构的变化导致 了家 庭养老功 能 不断弱化 , 这种弱化与人 口的老龄 化之 间形 成 缓解。 2 、家庭 结 家 对矛盾且愈演愈烈。 口 王 构 也 发 生 了很 大 变 化 : 庭 结 凤 对于这一问题 的解决 , 一些 专家 、 者 提 学 构、 规模的小 型化带来 了家 庭养老 功能 弱化 。 出了走“ 养老社会化” 的路子 , 单从字面意思来 安庆师范学 院人文与社会学纪 7 安徽 安庆 我国 自2 0世 院0年代 以来实 施 的计划生育 一 。 政策 , 使人 口出生率大 幅度下 降。同时独 身子 理解 , 它意 味着我国 目前的养老方 式由家庭养 女 的增多 , 许多家庭 出现 了“ 四二一” 的家庭结 老转向社会养老 , 但需 要强调 的是这 种 “ 社会 化” 是一个动态 的过程 , 而不是静态 的结果 , 它 构, 即一对夫妻 , 要抚养和教育 子女 , 既需 又要 是在结合我国的国情 、 经济状况而不 断探索适 赡养 和照顾 护理 四位老人 , 这对他 们来说 , 无 疑是非常沉重的负担。此外 , 一些 家庭随子女 宜的养老模式的过程 。关 于“ 老社 会化 ” 养 这 概念 的 内涵 , 大多 数学者这 样认 同 : 以居家 的外出学习 、 就业 , 出现了“ 空巢家庭 ” 这些老 , 为基础 , 以社 区为依 托 , 以社会福 利机 构为补 人 由于身体 各方 面 的衰 退 , 自我 照顾 能 力下 充的发 展方 向 ; 以国家倡导 资助 , 社会各 方面 降 。特别是一些 高龄 老人更 需要 其他人 的照 顾, 仅凭 单个 的家 庭难 以承担养老 的功 能; 而 积极 兴办为 其框架 。笔 者通过 一些 文献 的查 阅 , 现大 多数学者 分析这一框 架 时 , 乎都 发 几 且在 目前的城市 中许 多家庭 的妇 女外 出就业 从当前我国城市人 口老龄化 的严 重性 、 家庭养 比例很高 , 她们没有太多 的时 间在 家庭 照顾老 人 。这就需要有 其他 方面 的养老措 施来替 代 老功能的弱 化等方 面来分 析一 些现状 。而本 家庭养老功能的弱化。 文偿试借鉴西方社 会学理 论 一一结 构功 能论 来分析这 一框架 。 三 、 能替 代 : 市 老年 养老走 向社 会化 功 城 结 构功能主义 的理论在 西方 社会 学体 系 是 一 种 必 然 选择 中 占据一重 要 席位 , 它是 一个 庞 大 的 理论 体 斯宾塞认为社会在不断地 进行结构 进化 , 与之相应的功能也必 然发生变化 。一方面 , 我 系, 以结构 与功能 的对 应关 系来 分析 问题 , 结 构具有 制约性 , 它决定 功能 的发挥 , 构 的进 结 国社会 的人 口年 龄结 构转 向老年 型人 口年 龄 化必 然导致功能的分化 , 这种 功能分化 表现为 结构 ; 一方面 , 另 由于家庭结构 的小型化 , 空巢 多种形式 , 但它可以通过“ 能替代 ” 满足结 功 来 家庭的增多导致 了家庭养老 功能的弱化 , 这两 构的需 要。在此 , 笔者借 鉴理论 的一部 分 , 用 者形成了一 对矛盾——弱 化 了的家庭 养老 功 结构 分化来 分析城 市老年 养老 社会 化 的动力 能不能满足 老年 型人 口年 龄结 构 的需 求。这 即原 因所在 , 功能替代 ” 用“ 来探讨 如何 推进社 时结构功能主义 理论 的另一 位大 师默顿就 为 会养老功 能替代弥补家庭养老功 能的弱化 , 以 我们 提 出 了一 种 思 路一 “ 能 替 代” “ 功 , 他 此来 丰富我国城 市老年养 老社会 化道 路选 择 ( 默顿 ) 坚持 认为 , 即使承 认了某种功 能需求 , 的理论体 系。 也不能因此而断 言实 现这些 需求 的特定 的项 二、 结构分化 : 城市 老年 养老社 会 化 的动 目是必需的……在多数情况下 , 总是存 在着可 力 因素 分 析 供选择 的功 能替代 物。 … 由此 可见 , ” 城市 老 结构 功能主义理论 的渊 源可 以追 溯到 英 年人养老需 求 的满足 可以寻 找一种 替代物 来 国社会学 家斯宾塞的社会有机论 , 他认 为社 会 弥补家庭养 老 功 能 的弱 化 , 种替 代 物 即社 这 是一个有机体在不断发展 , 必然导致 结构也 不 会, 社会化养老已成 为当前城市老年养老 的一 断地进化 。在如今的社 会转 型加速期 , 国的 我 种必然趋势 。 社会结构 和家庭结构发生了 巨大 的变化 , 种 这 但 这种 替代物不会 自发 的形成 , 它受一定 变化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社会结构 的制约 , 目前 还未建立起一个完 整 如 1 .社会结构发生 了巨大变化 : 首先表现 在 的社会化养老框架 , 社会化养 老的经济基础 还 社会 的人 口年龄 结构呈 现老 年型 。改 革开 放 不充分 , 们社会化养老 的价值观还未完全转 人

社会学视野中的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

社会学视野中的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

社会学视野中的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一、本文概述《社会学视野中的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一文旨在从社会学的角度深入剖析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的内涵、关系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

本文将首先概述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的基本概念,明确其在社会学理论中的定位。

随后,文章将探讨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之间的相互关系,分析它们在社会发展中的互动作用。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重点讨论社会学理论在指导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实践中的应用,以及社会学研究对于提升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水平的重要意义。

通过深入研究和分析,本文旨在为当前和未来的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提供有益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二、社会学视野下的社会建设社会学对于社会建设的理解,不仅仅局限于物质层面的构建,更是涵盖了社会结构、社会关系、社会制度以及社会文化等多个层面。

从社会学的视角来看,社会建设是一个复杂且动态的过程,它涉及到社会各个领域的全面发展与和谐共生。

社会建设需要关注社会结构的优化。

社会结构是社会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和联系方式的总和,它决定了社会的稳定性和发展动力。

社会学强调,通过合理的社会制度建设,如公平的教育机会、就业机会、收入分配等,可以促进社会结构的公平性和合理性,增强社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社会建设需要注重社会关系的和谐。

社会关系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各种联系和互动,它是社会运行的基础。

社会学认为,通过加强社会沟通、增进社会信任、建立社会支持网络等方式,可以促进社会关系的和谐,减少社会冲突和矛盾,维护社会稳定。

再次,社会建设需要推动社会制度的创新。

社会制度是规定社会行为、调整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秩序的规则和体系。

社会学认为,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旧的社会制度可能会阻碍社会的发展,因此需要不断创新社会制度,以适应社会的需要。

这包括完善法律法规、推进民主政治、建立社会保障体系等。

社会建设需要促进社会文化的繁荣。

社会文化是社会的精神支柱,它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行为方式和社会风气。

中国都市居民委员会的历史沿革及其特点——中国都市社会基层居民组织的结构与功能研究之一

中国都市居民委员会的历史沿革及其特点——中国都市社会基层居民组织的结构与功能研究之一

居民 委员会 正是 在这 种情 况下应 运而 生 的。
然而 , 人们 起初并 没 有想 到建立居 民委 员会这 样 的组织 。 居 民委 员会 的建 立经历 了 一个
过程 , 即经历 了 一 个 从基 层行政 组 织 向基 层群 众 自治 组织 演变 的过程 。
我国 都市社会 基 层居 民 组织 以 基层行 政 组织 的身 份 而存在 的 时间 大约在 1 9 4 9 年至 1 9 5 1 年 期 间。 解放 前 , 国 民 党为 了 维 护其 大地 主 资产 阶级 的统 治 , 在 都市社 会 也 实行保 甲 制 。 解放
中国都 市居 民委员会的历史 源自革及其特点中国都市社会基 层居 民组 织 的结构与功能研 究之一
刘祖 云
在都市 的 基层 社 会生 活 中建立 群 众性 的 自治 组织 , 这在 世界各 国并 不 少见。 但 是 , 建立 结构完 整 、 功 能齐全 , 并 介于 基层政 权 组织 与家庭 组织 之间的居 民委 员会则 为社会 主 义的新
是马 克思 主 义 的 国 家学说 和 自治 思 想 在 中国都市 社会 基层 居 民 组织 建设 中 的 具体 运 用 , 另 一
方而 它 是 旧 中 国我党 领导 的 解放 区 内的 基层居 民组 织建设 尤 其是解 放后 都市 基层 居 民组 织 建
设的 历 史 总 结。 此外 , 是否 具 有 自治 性质 是社会 主 义 新 中 国 的都市 基层 居 民 组织 与封建 主 义
我国 都市社 会基 层 居 民 组 织开 始 以 基层 群 众 自治组 织 的身份 出 现 的 时间大 约在 1 9 5 2年 至 19 5 4年 上半 年期 间。 1 9 5 2年 , 我 国各都市 都开 展 了 一 场 民 主 建 政 的运 动。 这 次 运动 的一 项 重 要 内容就 是广 泛 发动群众 , 肃清 反动政 权 的流毒, 在 提 高广 大居 民 政 治觉悟 的基础上 进行 建 立 具 有 自治 性质 的基 层 居 民 组 织 的试 点 。 在 这一 活 动 中 , 首先 是在 街道建 立 街 公所 (天 津 ) 或

协商合作逻辑下城市社区治理结构的构建

协商合作逻辑下城市社区治理结构的构建
社 区治 理
合作主义也被称 为统 合主义 、法 团主 义或社 团主义 ,是 2 0世纪 7 0年代 由施密 特 ( i p c mi r 系统概括 的。合 Pl eCS h t ) i p t e 作主义是 “ 一个利益代表 系统 ,是一个特 指 的观念 、 模式或制度安排类型 ” 。在合作 主义的视野 中, 国家与社会是一种协商 、 合 作 的逻辑关 系。由于 中国的公民社会还不 成熟 ,因此 ,一方面需要政府 必须有一个 规范的模式和框架 ,以及时地 将社会的积 极性和创造性纳入政府 的体 系 ,另一方面 国家要承担起培育公 民社会 的责任 ,由居 民到公民的成长是一个 自主性 、 参与性 、 权
划分 为四种模式 :“ 弱政府 ,弱社会 ” 强 、“ 政府 ,弱社会 ” 弱政府 , 、“ 强社会 ” “ 、 强政 个培养公 民自主性 、参 与性 、权利性 的过
程 。 从 政 治 层 面 上 看 ,公 众 参 与 社 区 治理
协 商合 作 切 入 ,分 析 了现 行 社 区 治 理 结 构 ,并从 改 革 城 市 管理 体 制 、 明确 社
( 5 Z ( ,主持人 :金 太军 )的科研 成果 0 AZ 0) 2
◆ 中 图分 类 号 :F 9 文献 标 识 码 :A 29
利性增强 的过程 ,因此培育公 民社会是 一
内 容 摘 要 :协 商 合 作 是 现 代 社 区建 设
和 社 区 发 展 的 重 要 逻 辑 视 野 ,本 文 从
来 解 决 个体 需 求 的 表 达 与 整 合 问题 。 时 , 同 治理 社 区 公 共 事 务 需 要 各 相 关 利 益 主体 贡
献 资源 、分摊成本 、共享利益 ,这也需要 建立一种平等的协商合作机制 ,以实现 资 源 的效 用尽可能最大化。

城市治理精细化现状问题与对策建议

城市治理精细化现状问题与对策建议

城市治理精细化现状问题与对策建议城市作为工作、财富和创意的诞生地,以及各类要素资源和经济社会活动的聚集地, 在现代国家治理体系中居于至关重要的地位。

改革开放以来, 伴随着城乡关系在政策、制度层面的结构性变革, 我国的利益矛盾与社会危机有向城市空间转移与积聚的明显趋势, 城市治理创新成为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支撑。

精细化治理既是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发展方向, 也是推进我国城市治理现代化的关键举措, 必将成为引领我国城市治理现代转型的重要战略目标和基本政策导向。

精准把握城市精细化治理的核心内涵, 在充分肯定精细化治理对于城市治理现代化积极意义的同时, 在城市治理独特的中国情境中理性审视精细化治理面临的多重困境, 深刻理解构建城市精细化治理模式的艰难性;同时, 未雨绸缪, 有效预测城市精细化治理模式可能蕴含的内生性风险, 并尝试提出我国城市治理现代转型的基本趋向, 是本文探讨的核心主题。

城市精细化治理的多元解读目前, 国内学术界对精细化治理内涵的界定歧义纷呈。

有学者从“技术-服务”两个维度、“政府-社会”两个层次解读, 认为精细化治理是政府职能转变和社会治理转型两个层面的统一, 精细化是推动治理转型的重要“机制性”策略。

精细化治理就是在行政管理的程序与机制上努力, 以科学管理促进科学发展, 同时在增强社会诉求回应性方面下功夫, 以社会参与提升治理的灵敏度与细致化程度。

[1]也有学者从宏观层面解读, 主张对治理精细化的理解应该从微观视野转向宏观视野, 认为精细化治理就是从社会治理领域中公共权力的结构、运行和主体关系的维度来研究社会治理精细化、实践社会治理精细化。

[2]另有学者主张对精细化治理进行综合性理解, 认为精细化治理首先是一种治理价值观、一种治理理念;其次是要把这种价值和理念贯穿到宏观的权力结构、中观的运行机制构建和多元主体关系的厘定中;最后是把精细化的理念、原则落实到微观实践中的具体制度、措施、操作手段和治理技术之中, 达成高效能、强回应的治理效果。

深入基层治理实践探究城乡治理理论——华中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博士生导师袁方成教授访谈

深入基层治理实践探究城乡治理理论——华中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博士生导师袁方成教授访谈

深入基层治理实践探究城乡治理理论———华中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博士生导师袁方成教授访谈袁方成,李健,唐韵萌■■名家语丝WORDS FROM THE CELEBRITY激流扬帆江海方成收稿日期:2023-04-16作者简介:袁方成(1978-),湖北武汉人,华中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政治学系系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外地方和基层治理;李健(1997-),山东青岛人,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政治思想史、政治理论;唐韵萌(1993-),女,广西桂林人,《社会科学家》杂志社编辑,研究方向为编辑学、生态美学、民族民间文艺学。

摘要:基层治理研究是治理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就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角度而言,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础,没有基层治理现代化就没有国家治理的现代化。

袁方成教授深耕城乡治理研究多年,具有丰富的研究成果。

访谈从袁方成教授的学术生涯展开,关注袁方成教授对乡镇治理与城市社区治理的研究心得与最新观点,进而就研究方法论、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深入探讨,致力于推动城乡治理研究的深化。

关键词:基层治理;政治学;城乡治理理论;城镇化发展中图分类号:D2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3240(2023)09-0003-0007袁方成(1978-),湖北武汉人,华中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政治学系系主任,中共中央编译局博士后,美国斯坦福大学、香港大学、香港城市大学访问学者,中宣部宣传思想文化青年英才。

兼任中国农村综合改革协同创新研究中心主任,民政部重点研究基地城市社区建设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中国商会研究院副院长,中国县域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高质量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全国基层政权建设和社区治理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社区发展协会专家委员会委员,湖北省民政服务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湖北省人民政协理论研究会理事,武汉党建研究会特邀研究员,武汉市突发事件应急委员会应急管理专家,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外地方和基层治理。

社会复合主体:城市公共治理的结构创新-2019年文档

社会复合主体:城市公共治理的结构创新-2019年文档

社会复合主体:城市公共治理的结构创新目前,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在为人们生活提供便利的同时, 也 对城市公共事务治理提出了更高要求, 使得政府的城市治理能力 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

在城市公共事务治理变得异常复杂的背景 下,城市治理便成为当前公共治理的一个重要议题。

很显然,以 往城市管理部门许多治理经验已经难以适应新的治理情境, 于是 城市治理创新成为必然。

目前, 全国各大城市在探索城市治理的 过程中都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 为我国城市治理创新提供了许多 可供借鉴的模式。

以杭州市运用社会复合主体结构进行城市治理 的成功经验, 本文力图解决如下问题: 如何从多学科的视角理解社会复合主体?城市社会治理结构,特别是关系结构structure )如何奠定社会复合主体的理论基础?社会复合主体 的内在运行机制和逻辑是什么?社会复合主体如何塑造和契合 共治”的结构和新范式?、社会复合主体治理模式构建的社会背景随着现代城市治理水平的不断提高, 在我国一些沿海大城市 适应现代社会治理的要求, 逐步尝试构建社会复合体来提高治理 的绩效。

所谓社会复合主体,是以推进社会性项目建设、知识创 业、事业发展为目的,由党政界、知识界、行业界、媒体界等不 同身份的人员共同参与、主动关联而形成多层架构、网状结构、功能融合、优势互补的新型组织体系。

在我国,其治理模式主要 有以下几个背景。

1.社会问题的复杂化挑战传统单一主体的治理模式社会治理的效果不仅仅取决于解决问题的主体, 在很大程度 上也受到问题本身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后, 我国逐步摆脱了计划 经济的束缚, 经济逐步多元化, 随之而来的就是经济主体及其利 益的多元化,这使得我国的社会结构开始复杂起来;进入 21 世 纪,随着现代网络信息技术的普及, 我国信息化社会的特征显现 出来,社会生活节奏越来越relational structure )和制度结构( institutional快,社会结构也越来越复杂,这导致衍生于社会内部的社会问题也出现复杂化的趋势。

我国社区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

我国社区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

我国社区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我国社区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社区这一概念,最早是由德国著名社会学家Tonnies提出,其含义是共同体和亲密的伙伴关系。

20世纪30年代初,以费孝通为首的燕京大学社会系的学生根据滕尼斯的原意首先使用中文“社区”一词。

不管过去还是现在,人们对社区概念的界定并不一致,参照西方社会学家对社区的定义,所谓社区,就是指聚居在一定地域里的人们结成多种社会关系和社会群体,从事多种社会活动所构成的社会区域共同体。

构成这种共同体的要素包括:社区的主体,即以一定的社会关系为基础组织起来进行共同生活的人群:一定的地域,即主体的社会活动条件和活动场所;一定的生活服务设施;一定的社会群体和组织;一定的文化和意识,即社区的生活方式、行为规范及社区成员对本社区的归属感和认同感等等。

城市社区是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重要标尺.因而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组成部分。

加强城市社区建设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社会管理和服务的必然选择。

是扩大民主、促进城市政治体制改革的迫切要求。

同时也是巩同国家政权的基础。

' 一、中国城市社区发展现状分析自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以后,社会发展日益复杂化、动态化、多样化,单位体制逐渐萎缩,其所具有的社区的功能也逐渐淡化,而政府行政机构、市场、非营利性组织逐渐成为部分社会资源的主体。

为此,政府提出“社区建设”的发展思路。

城市社区的发展对于深化城市政治经济体制改革,提高居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强化城市基层基础工作,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起到了一定的成效和促进作用。

但同时也存在一系列问题,需要我们加以解决或改善。

一、现状推进城市建设,是经济和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是城市规划建设的重要途径。

近年来,我国城市社区建设工作亲取得了明显的成绩。

1、社区管理体制的不断理顺。

2010年11月9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城市社区居民委员会建设工作的一件》。

城市治理精细化现状问题与对策建议

城市治理精细化现状问题与对策建议

城市治理精细化现状问题与对策建议城市作为工作、财富和创意的诞生地,以及各类要素资源和经济社会活动的聚集地, 在现代国家治理体系中居于至关重要的地位。

改革开放以来, 伴随着城乡关系在政策、制度层面的结构性变革, 我国的利益矛盾与社会危机有向城市空间转移与积聚的明显趋势, 城市治理创新成为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支撑。

精细化治理既是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发展方向, 也是推进我国城市治理现代化的关键举措, 必将成为引领我国城市治理现代转型的重要战略目标和基本政策导向。

精准把握城市精细化治理的核心内涵, 在充分肯定精细化治理对于城市治理现代化积极意义的同时, 在城市治理独特的中国情境中理性审视精细化治理面临的多重困境, 深刻理解构建城市精细化治理模式的艰难性;同时, 未雨绸缪, 有效预测城市精细化治理模式可能蕴含的内生性风险, 并尝试提出我国城市治理现代转型的基本趋向, 是本文探讨的核心主题。

城市精细化治理的多元解读目前, 国内学术界对精细化治理内涵的界定歧义纷呈。

有学者从“技术-服务”两个维度、“政府-社会”两个层次解读, 认为精细化治理是政府职能转变和社会治理转型两个层面的统一, 精细化是推动治理转型的重要“机制性”策略。

精细化治理就是在行政管理的程序与机制上努力, 以科学管理促进科学发展, 同时在增强社会诉求回应性方面下功夫, 以社会参与提升治理的灵敏度与细致化程度。

[1]也有学者从宏观层面解读, 主张对治理精细化的理解应该从微观视野转向宏观视野, 认为精细化治理就是从社会治理领域中公共权力的结构、运行和主体关系的维度来研究社会治理精细化、实践社会治理精细化。

[2]另有学者主张对精细化治理进行综合性理解, 认为精细化治理首先是一种治理价值观、一种治理理念;其次是要把这种价值和理念贯穿到宏观的权力结构、中观的运行机制构建和多元主体关系的厘定中;最后是把精细化的理念、原则落实到微观实践中的具体制度、措施、操作手段和治理技术之中, 达成高效能、强回应的治理效果。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城市治理现代化探究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城市治理现代化探究

No.l Jan 2021第1期2021年1月陕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JOURNAL OF SHAANXI INSTITUTE OF SOCIALISM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城市治理现代化探究殷莉(商洛市委党校 陕西商洛726000)摘要: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而城市治理就是其中一项重要的组成部分。

提升城市的治理水平和层次,使之与城市的规模、人口、基础设施、发展阶段等相互适应是城市治理现代化的本质要求。

推动城市治理现代化有利于加快城市建设的战略转型,补齐经济社会发展短板,提升综合治理能力以及破除制约城市发展的体制性障碍等。

为此,当前需要强化城市治理体系的顶层设计, 科学分析城市治理的重点方向,聚焦城市精细化治理等。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城市治理现代化探究中图分类号:C931.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218 (2021 ) 01-0057-04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 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城市治理作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提升城 市的治理水平和层次,对推动城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城市治理现代化的内涵及其主要内容城市治理是指城市的政府、城市的居民以及各种社会组织等利益相关方通过开放参与、平等协商、分工协作的方式达成城市公共事务的决策, 以实现城市公共利益的最大化的过程叫那么什 么是城市治理现代化,综合多位专家的观点,主要包含以下几方面内容:(一)城市治理在理念上要坚持“以人为本”。

亚里士多德曾说过:“人们来到城市,是为了生活;人们居住在城市,是为了生活得更好。

” 2015年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人民城市为人民”。

而在现代城市治理实践中,为了实现以人为本的治理理念,还需要树立法治治理理念、系统治理理念和精 准治理理念。

(二) 城市治理在主体上应包括政府、公共机构、组织及个人等多主体。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视野下的公诉工作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视野下的公诉工作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视野下的公诉工作摘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是最具有中国特色的刑事政策之一,也是应对转型社会背景下严峻犯罪形势的治本之策。

公诉部门作为打击刑事犯罪的重要力量,理应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本文谨以检察建议的运用为重点,简单探讨公诉部门参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公诉;检察建议一、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是应对转型社会背景下严峻犯罪形势的治本之策(一)转型社会背景下严峻的犯罪形势以及原因探讨犯罪是人类社会一定历史发展阶段中存在的社会现象,是历史地和多变地存在于一切阶级社会中的,严重破坏相应社会的统治关系和管理秩序的所有行为的总和。

①它不仅对国家利益、公共利益、集体利益以及公民利益造成侵害,而且对社会持续发展所需要的正常秩序产生负面影响。

当前,中国社会的治安状况面临着严峻考验。

②面对严峻的犯罪态势,很多犯罪学者都将探寻的目光转向了犯罪原因,并提出了形形色色的犯罪原因理论。

但无论是哪种犯罪学说,其对犯罪原因的探讨都几乎不能绕过犯罪的社会因素。

当前,中国社会正在经历史无前例的深刻转型--社会组织日益多样、社会阶层日趋分化、社会利益更加复杂、社会需求日渐多元。

传统的社会管理模式已难以适应新老矛盾重叠交织的社会现实,迅速变迁的社会又聚合了大量的社会矛盾,这都为刑事犯罪的滋生提供了温床:1.人口的无序流动。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人口的自发流动在中国社会十分普遍,主要表现为农村流向城市。

流动人口在活跃城乡经济的同时,也给城市带来了不稳定因素。

流动人口大量涌入城市,使社会就业机会越发稀缺、就业竞争越发激烈,无业人口的大量存在也相应地增加了潜在犯罪人口的比例。

③2.城市的无限扩容。

城市犯罪的激增与高速的城市化进程如影随形。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城市功能日渐细化,城市自身的社会控制功能有所弱化,犯罪控制机制趋于松懈和减弱,而新的机制尚处于组建和完善之中,从而导致社会控制犯罪的能力降低。

我国城市社区治理发展模式及可行性路径研究[资料]

我国城市社区治理发展模式及可行性路径研究[资料]

我国城市社区治理发展模式及可行性路径研究-精品资料本文档格式为WORD,感谢你的阅读。

最新最全的学术论文期刊文献年终总结年终报告工作总结个人总结述职报告实习报告单位总结摘要: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深化发展,城市基层社会管理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本文社区治理的内涵界定为起点,分析了我国社区发展的三个阶段,探讨了城市基层社会管理的走向及对策。

关键词:社区治理;社区自治;居民参与;社区服务TU984A社区治理内涵与我国社区发展的三个阶段社区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社区治理成效如何将直接关系着一个社会的稳定程度。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法制建设的不断完善,社区治理的实效性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作为城市治理的微观体现,城市社会管理体制的创新首先应当从社区治理开始。

“治理”与“统治”相对而言,社会治理理论兴起于上世纪90年代,是社会管理领域的一个重要理论,对我国的社区建设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借鉴意义。

它的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政府不是唯一的治理主体。

治理是一个社会层面上所有行动者参与的结果。

在这种模式下,政府以及各种社会机构或私人机构都不是独自解决复杂、动态和多样的社会问题。

因为他们不可能各自拥有解决问题的所有资源。

因此,只要在这个社会层面上得到公众的认可,他们都有可能成为治理主体。

第二,多元治理主体之间有一定的互动。

治理理论认为社会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多元主体之间存在着界限的模糊性,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治理主体的参与结构往往具有多样性,可以是一种契约性合作,也可以是政府让渡部分管理权限给其他的社会组织,不再坚持政府职能的排他性和专属性,而是更加强调政府与社会组织之间的互动与合作。

第三,强调参与的主动性。

按照治理理论进行社会管理时,强调参与者的自愿主动,而不是强制的被动行为。

治理理论期望达到的最佳状态是在整个治理系统内部形成一个自组织网络,加强系统内部的主动性和自主性。

第四,注重管理手段和方法的创新。

社会治理

社会治理

激发城乡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
我国改革开放的过程就是不断调整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关系的 过程。社会组织在社会治理中发挥着重要的协同作用,积极培育和 发展社会组织,激发社会组织活力意义重大。政府在转变职能和简 政放权过程中,将一些民生服务项目打包向社会组织招标,购买社 会组织的公共服务,改革有关社会组织的管理制度,有力地激发了 社会组织活力。同时,社会组织也要加强自身服务能力建设和自律 诚信机制的建设,积极主动地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的治理。
积极动员公民的广泛参与
社会治理的理念是“善治”。“善治”强调赋予公民更多机会和权 利参与政府公共政策,通过沟通、协商使公共利益最大化。因此, 政府要坚持科学民主决策,提高决策水平,必须建立和完善相应的 体制和机制,问政于民,问需于民,让公众参与社会公共政策的讨 论,保证民意能够进入到公共政策中去。
社会治理工作的思考与创新
以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为目标,排查化解矛盾纠 纷 做实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 开展重大矛盾纠纷排查调出工作 强化社会稳定预警工作 建立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机制
点社 内会 容治 理 工 作 的 重

改进社会治理方式,保持社会和谐稳定 推进社会治理创新
加强应急管理,提高公共安全和防 灾救灾能力
1.劳动缺失
问题
2.重工轻农
3.观念落后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质是农村经济、政治、 文化全面发展、全面进步,以推动建设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的进程。
1.农村要毫不动摇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2.农村要从实际情况出发,采取符合自身发展的措施,充分发挥自身的优 势; 3.坚持对内进行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外坚持开放,充分 吸收和利用外来的资金、人才以及一切可利用的先进文明成果来发展自 己; 4.要落实科学发展观,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管治视野下的我国城市社会功能性结构张宝锋2012-11-17 17:04:04 来源:《甘肃社会科学》(兰州)2004年05期第168~171页【作者简介】张宝锋,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02级博士(北京100872);郑州轻工业学院法政系。

(河南郑州450000)【内容提要】社会功能性结构就是是由国家、市场、第三部门组成的供给结构与由公共产品、私人产品、半公共产品组成的需求结构的相互适应性关系。

管治视野下的城市社会功能性结构应是:有限政府生产有限公共产品;无为而治的市场生产全部私人产品和部分公共产品;强大的第三部门提供全部半公共产品和部分公共产品。

按照这一要求,完善我国城市社会功能性结构应合理划分政府系统内部的功能和边界,建立部分公共产品的市场供给体系,培育第三部门,保证公共产品、私人产品、半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

【关键词】管治/社区/社会功能性结构一、管治的含义和本质全球管治协会在1995年发表的一份题为《我们的全球伙伴关系》的研究报告中对管治作了如下界定:管治是各种公共或私人的个人和机构管理其共同事务的诸多方式的总和,它是使相互冲突的或不同的利益得以调和,并且采取联合行动的持续的过程。

它既包括有权迫使人们服从的正式制度和规则,也包括各种人们同意或认为符合其利益的非正式的制度安排(注:全球管治协会:《我们的全球伙伴关系》,牛津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2~3页。

)。

与以控制和命令为主,国家配置资源的统治相比,管治具有三大特点:一是管治的主体多元化,可以是公共机构,也可以是私人机构,还可以是政治国家与公民社会、政府组织与非政府组织、公共机构与非公共机构之间的合作;管治虽然也需要权威,但这个权威不一定是政府;二是管治的权力运行方面是水平的、多元互动的,它通过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合作、协商、建立战略伙伴关系、确定共同目标等方式对公共事务实施管理,它所拥有的管理机制主要不是政府的权威,而是合作网络的权威;三是管治的本质是政府与公民对公共生活的合作管理,是政治国家与公民社会的一种新颖关系,是两者的最佳状态,其目的是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

管治的兴起是对过去作为绝对主义力量的国家和万能的市场协调各种社会事务失败的周期性反应。

20世纪60年代以后,随着后工业社会的来临和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西方资本主义的国家、市场、社会之间的关系发生了新的变化,出现了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跨国公司发展迅猛、生产方式变革、信息和通讯技术的进步、组织内部和组织之间、部门内部和部门之间、以及国家内部和国家之间的互动日益频繁,非正式组织的成长及其政治参与要求的强烈等。

面对这些问题,福利国家模式和自由市场模式都空前的失灵了!它说明单靠纯粹社会主义型的自上而下的国家计划或资本主义型的市场中介的无为而治是难以奏效的。

尤其是传统的自上而下的臃肿而无所不包的政府管理体系,已经无法适应急速变化的经济、社会、文化环境,国家对解决小问题则显得过大,对解决大问题则显得过小,一种寻求计划和市场结合、集权与分权结合、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结合的新社会治理观在不断酝酿、磨合中逐渐形成。

就是在这一背景下,管治进入到大到国际关系小到社区等领域的。

二、管治视野下的城市社会功能性结构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结构理论认为,社会结构包括利益性结构和功能性结构,利益性结构是指权力和资源在不同阶级、阶层、社会集团中的分配关系,功能性结构是人的需求结构和供给结构的相互适应性关系。

在此仅谈社会功能性结构。

需求与供给是矛盾的统一体。

它们的关系体现在:①需求和供给是双向互动的。

需求决定供给,供给满足需求,需求是目的,供给是手段;新的需求要求新的供给,新的供给产生新的需求,双方处于一种不间断的循环关系中。

②同其他事物一样,需求和供给是有结构的。

该结构具体表现为需求供给只有多样性、复杂性、动态性。

多样性是需求供给的差异性。

复杂性是需求供给产生与变化的非线性。

动态性是需求供给的无限性。

从产品结构看,居民需求结构具体表现为公共产品、私人产品、半公共产品的多重组合。

与此相适应,提供此类产品的供给结构也必然是国家、市场、第三部门的有机组合。

如果从居民需求结构与供给结构的相互关系看,所谓社会功能性结构就是指以国家、市场、第三部门三个子系统为构成要素以及它们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总和。

1.有限政府生产有限公共产品有限政府就是有些公共产品由政府直接生产,有些公共产品由政府以合同方式委托营利组织或非营利组织生产。

由政府直接生产的公共产品包括政治生活、经济生活、社会生活所必需的行为规范即各种正式制度(宪法、法律、行政法规、政策)和非正式制度(宗教、道德、舆论、风俗);使全体公民都受益的同质性产品(基础教育、基础科学研究、国防外交等)。

该类产品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

非排他性是指生产者不能阻止潜在的消费者使用某一物品,不论他是否付费。

非竞争性是指一个人能在不减少另一个人对同一物品消费量的条件下消费某物品。

这一共同消费、同时消费、成本由集体支付而不与消费者直接发生联系的特征决定了公民这一经济人会存在搭便车的心理和需求表露问题(隐藏真实需求的问题)。

因此该类公共产品必须依靠政治过程来决定应该生产多少以及每个使用者应该付多少税,而不是依靠市场机制。

在这个位置上国家是公民表达对公共产品的偏好和追求社会福利最大化的最有效机制。

运行于国家中的组织是政府,政府内部的协调机制是命令等机制。

由政府以合同方式委托营利组织或非营利组织生产的公共产品包括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基础设施等。

这类产品由政府直接提供通常是没有效率的。

原因有三:一是成本高。

市场虽然在外部性和提供公共物品有其缺陷,但其对于成本收益的关切确是社会发展所必不可少的。

与市场活动刺激扩大生产和降低成本相反,非市场活动像规制、直接生产公共物品等的一个明显趋势是成本不断增加,常常出现额外成本,导致产出超出需要的水平或造成浪费。

其原因在于对生产者而言生产公共物品是一种和自己没有产权关系的公共活动,没有财产就没有责任。

二是内部性。

由于非市场组织缺乏向市场组织那样来自于消费者市场的指标,他们就需要发展自己组织内部的目标和标准,用以规制和评估机构运行与机构人员的行为。

因为动力来自内部,公共机构就容易具有私人的内在目标,此乃组织的内部性。

它规定并影响公共机构的实际运行,使组织偏向于内部成员收益最大化,并导致预算增加。

其原因在于政府机构的官僚成员都是自私自利的理性经济人。

三是分配不公并导致腐败。

市场虽容易带来收入或财富方面分配的不平等,但政府并不一定意味着平等。

政府的再分配活动的实质是取之于一些人使另一些人受益,这就给不公正和滥用职权提供了机会(注:参阅查尔斯·沃力夫:《市场或政府——权衡两种不完善的选择》,李宗泽译,中国发展出版社,1990年版,第59页。

)。

2.无为而治的市场生产私人产品和部分公共产品私人产品包括人们在各种市场(商品市场、劳动力市场、资本市场、技术信息市场等)中购买的所有商品和服务的组合。

该类产品具有竞争性和排他性。

竞争性是指一个人消费了某一物品其他人就不能同时再消费该物品;排他性是指生产者能够以较低成本阻止不付费的潜在的消费者得到某一物品。

市场是连接私人产品需求与供给的机制。

对于消费者来说,私人产品存在成本与受益的内部化,即自己付费、自己受益,因而在市场交易中,消费者会主动表达其需求偏好,选择合意的产品。

同时市场有助于生产者了解消费者的需求信息,更重要的是生产者可以明确界定谁是付费者而产生生产的动力。

市场是个人表达对私人产品偏好和实现个人福利最大化的最有效机制。

运行于市场中的组织是企业,企业的协调机制是价格竞争机制。

市场也是生产部分公共产品的有效机制。

这类公共产品主要是政府可以撒手不管、管又管不好的如清扫垃圾、城市环卫、职业培训等服务,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福利产品,邮电通讯、交通水电等基础设施。

企业生产此类公共产品同其生产私人产品所面临的激励相同:优胜劣汰。

通过政府业务合同出租、竞争性投标等方式,把这类产品交由私营企业投资经营,既能降低成本,又能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

对产出难于界定和难于强制履行合同必须由政府独自提供的公共产品,也应将市场引入政府内部,即在政府同类部门中政府雇员以及为政府服务的机构之间展开竞争,以顾客为导向,以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和质量。

3.强大的第三部门生产半公共产品和部分公共产品半公共产品,又称社区公共产品,包括社区安全、社区生态环境、社区医疗保健、社区文化体育、社区社会保障、社区公共设施、社区人际关系等。

该类产品具有部分排他性和部分竞争性。

部分排他性、部分竞争性是指在社区范围内该类产品具有公共产品的性质,超出这一范围该产品具有私人产品的性质。

具体说来,部分排他性、部分竞争性蕴含三个方面的内容:①社区性。

由于社区公共产品的受益范围有限,倾向于向其辖区居民提供普遍性产品的政府对这类公共物品往往缺乏投资的热情和动力。

②异质性。

不同社区内部结构的差异,造成多样化的社区公共产品的需求。

多样化的需求体现为居民对有形的社区公共产品如道路、草地和无形的社区公共产品如社区认同感、社区归属感的不同要求及其组合上。

③外部性。

所谓外部性就是指一个生产者(包括私人产品生产者和公共产品产者)的成本或收益未内部化,要么收益“外溢”给别人,要么成本“外溢”给别人;如果收益“外溢”给别人,这种外部效应就被称之为正外部效应(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如果成本“外溢”给别人,这种外部效应就被称之为负外部效应(损人利己)(注:范登·韦尔瑟芬:《民主与福利经济学》,社科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第37页。

)。

以社区面临的负外部效应为例,社区可能面临多种负外部效应。

一是市场交易所带来的负外部效应,如临近市场的小区饱受嘈杂之扰;二是其他社区所带来的负外部效应,如一个社区建立了严密的安全防范机制,让小偷无法作案,就可能将小偷引入其他疏于防范的社区;三是社区内生的负外部效应,如部分居民乱丢垃圾、乱搭乱建、乱停乱放、随意掠夺楼道公共空间等。

半公共产品的多数人共同消费、同时消费以及成本支付与消费者缺乏某种直接联系而由集体支付的特性决定了它不可能通过市场来提供(市场失灵),而只能通过社区集体行动来提供。

半公共产品的社区性、多样性、外部性决定了它不可能由政府来提供(政府失灵),只能通过第三部门、居民的互动合作来提供。

第三部门是社区居民表达对半公共产品的偏好和实现社区集体福利最大化的有效机制。

运行于第三部门中的组织包括维护和传达居民利益的正式的社区组织、提供自助互助联谊的非正式的邻里组织以及提供专业性技术性服务的社会中介组织。

社区组织、邻里组织合成非政府组织,社会中介组织又称非营利组织。

前者主要服务于社区,后者则服务于社会。

第三部门的协调机制是合作方之间的协商谈判机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