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上第四课教案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教案2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教案2一. 教材分析《古代诗歌四首》是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主要包括了《登鹳雀楼》、《春晓》、《宿建德江》和《竹里馆》四首古诗。
这些古诗都是我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
通过学习这四首古诗,学生可以领略到古代诗人的智慧和情感,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汉字和语法知识,对于古诗的阅读和理解有一定的基础。
但是,由于古代文化和语言的差异,学生对于古诗的深层含义和诗人的情感表达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欣赏古诗。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四首古诗,掌握古诗中的重点字词,理解古诗的基本含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讨论,学会欣赏古诗的韵律美和意境美,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古代诗人的情感世界,培养自己的情感素养和人文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朗读和背诵四首古诗,理解古诗的基本含义。
2.难点:深入理解古诗的深层含义和诗人的情感表达。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营造古诗所描述的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诗。
2.讨论教学法: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对古诗的理解和感受,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合作能力。
3.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包含古诗原文、翻译、图片等内容的课件。
2.音响设备:准备音乐和朗读音频文件。
3.纸笔:用于学生做笔记和写作。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四首古诗的图片,引导学生欣赏古诗的意境。
然后,播放朗读音频,让学生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2.呈现(10分钟)教师呈现四首古诗的原文,引导学生跟读和朗读。
同时,对古诗中的重点字词进行讲解和翻译。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古诗的理解和感受。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预习+教案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预习+教案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预习知识点课前预习学习目标1.反复吟诵诗歌,领略诗歌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2.了解古代诗歌的一些常识,培养欣赏古诗的能力。
3.体会作者在诗歌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悟每首诗歌的主题。
4.培养博大的胸怀和热爱故土、热爱自然的思想感情。
5.背诵和默写这四首诗歌。
知识重点观沧海[汉]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一、作者简介曹操(155一220),字孟德,沛国谯(qiáo)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著有《孙子略解》《兵法接要》,其诗作以慷慨悲壮见称,有《蒿里行》《观沧海》《龟虽寿》《短歌行》等。
二、背景与主题《观沧海》是曹操率军征乌桓时所作。
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
七月出卢龙寨,临碣石山,他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
诗人通过勾画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意气昂扬的豪迈感情和开阔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原、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
三、诗歌赏析1.参考译文(我)向东进发登上碣石山,得以观赏那苍茫的大海。
海面浩渺,水波荡漾,海中山岛罗列,高耸挺立。
(山岛上的)树木郁郁葱葱地生长着,各种草的长势也很旺盛。
秋风飒飒吹来,树木簌簌作响,巨大的波涛不断涌起。
日月的升降起落,好像都出于大海的吞吐之中;银河辉煌灿烂,仿佛从大海的怀抱中涌现出来的。
幸运得很,好极了,就用这首歌来表达我的志向。
2.品析“水何澹澹,山岛竦峙”这句诗。
此句是写观沧海时所见的全景。
海水荡漾,是动态;山岛耸立,是静态。
这两句相互映衬,动静结合,显示出大海的辽阔和威严。
3.“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这两句诗在写法上有何突出的特色?试分析。
第四课 幸福和睦的家庭 教案-2024-2025学年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
2024年秋季学期七年级上册第四课幸福和睦的家庭教学设计
课题
4.2让家更美好
主备人
审核
七年级备课组
课时
1
教学方法
“读、议、展、点、练”教学法
教具
多媒体、课本与《导学案》
一、【核心素养目标】
1.道德修养:学会孝亲敬老,弘扬家庭文明新风尚。
2.健全人格:学会换位思考,主动化解矛盾,增进情感,孝亲敬老。
2.如何努力学习、善于学习、学会学习?
采用提问学生或齐读等方式复习上节课内容,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时间:3分钟左右)
第二环节:
自主与合作学习
1.什么是家庭?/含义P27
2.家庭关系的确立情形有哪些?P27
3.家庭对个人和社会的作用/意义/影响P27-29
用幻灯片展示本课时要解决的问题,结合导学案让学生自主或合作完成,要求学生把问题标注在书本上,并勾画出答案。让学生熟系内容,加强感知认识。(时间:10分钟左右)
3.责任意识:树立树立家里有亲人,家中有亲情的意识,学会对家庭负责。
4.政治认同:认识到家庭对社会的作用,提高政治认同。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教学重点:家庭对个人和社会的作用。
教学难点:家庭关系的确立情形。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内容
教学方法或设计意图
第一环节:
复习巩固
1.☆学习的重要性?(我们为什么要学习?)
第五环节: 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一起总结本节课所学知识结构,重难点。
第二环节:
自主与合作学习
1.辨析:每个家庭的亲情表现都是相同的。
2.▲如何建设美好的家庭?/做法/举措、建议P30-32
3.如果你和家人发生爱的“碰撞”,你会怎么做?/P31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教案板书及反思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板书及反思4、古代诗歌四首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了解作者及古代诗歌体裁的有关知识。
(2)朗读并背诵诗歌,感受诗歌中蕴含的丰富情感。
(重难点)2、能力目标:体味各首诗歌中作者所创设的意境,理解情景交融的写法。
3、情感目标:感受诗歌中蕴含的丰富情感,领会诗歌中所表达的感情和生活情趣。
第1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以及写作背景。
2.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受诗中蕴含的丰富情感。
(重难点) 3.理解情景交融的写法。
(难点)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谁知道在我国的唐代、宋代、元代分别是哪种文学体裁取得的成就最高?(学生回答,教师明确:唐诗、宋词、元曲)的确,中国自古就是一个诗的国度,以古老的《诗经》发端,优秀的诗歌作品浩如烟海,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四首脍炙人口的诗篇。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学习《观沧海》(一)常识简介1.作者简介。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
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他先后削平吕布等割据势力。
于建安五年(200年)在官渡大败兵强地广的袁绍,此后逐渐统一了北方。
善诗歌,《步出夏门行》《蒿里行》诸篇,用乐府旧题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气魄雄伟,慷慨悲凉。
对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也有所反映。
2.写作背景。
《观沧海》选自《曹操集》,是《步出夏门行》中的第一章。
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登临碣石山。
他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二)朗读指导1.学生自读,把握四言诗的诵读节奏。
2.教师范读,正音解词。
(或播放录音)3.学生齐读,要求准确整齐,有节奏感。
4.学生借助注释,疏通诗歌内容。
(三)合作探究1.全诗围绕哪个字展开来写?明确: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
2.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哪些诗句是写实的?哪些诗句是想象的?明确:第一层(开头两句):交代观海的地点;第二层(“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描写海水和山岛。
七年级上册语文部编版教案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次北固山下》
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次北固山下》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方面:(1)能说出诗歌意境,领悟诗歌主题;(2)能阐述本诗内容上的特点和美感;(3)能解释本诗语言上的特点和效果。
2.过程与方法方面:(1)能在理解本诗内容的过程中运用诵读和探究的方法;(2)能在体会本诗情感的过程中运用诵读和体验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1)能感受诗人旅居外地时深切的思乡之情;(1)能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情感。
■学情分析学生需要从中学到的是:通过本诗的情感美、内容美、语言美的学习,感受诗歌的“三美”,让诗歌的美流入心灵,积淀成美好的语文素养。
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基本具备了相应的学习基础:在认知上,对诗歌的情感美、内容美、语言美已经有了一定的理解;在情感上,对思乡之情已经有了一定的感受和体会。
学生需要采用的学习方法是:诵读法、体验法、欣赏法等多种自主学习的方法。
■重点难点品位诗歌意境,领悟诗歌主题。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因此乡愁成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
这首诗就是写乡愁的,且以“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这一联而闻名于天下。
作者王湾,生卒年不详,只知道他是洛阳人,先天元年(712),也就是杜甫出生那年中了进士,以后曾往来于吴、楚间,终洛阳尉。
这首诗是他在吴、楚期间写的。
北固山,在今江苏省镇江市北,三面环江,为名胜之地。
王湾是一个生卒年不详的唐朝诗人,今天我们还记得他的名字,就是因为他写下了这首千古传颂的诗歌,这印证了“人以诗传”的道理。
二、朗读明义1.学生自由朗读。
2.听老师范读。
3.作朗读指导并齐读。
次/北固山下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4.参照注释,同桌互译诗句。
串讲:①客路,当指驿道,是旅客来往所走的道路。
镇江是当时水陆交通的枢纽,故以“客路”与“舟行”相对应。
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次北固山下》教案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诗句理解:如“潮平两岸阔”,教师可引导学生想象潮水平静时,两岸景色显得格外开阔的景象,从而理解诗人通过这一景象表达的心境。
-词汇应用:对于“次”字的用法,教师可通过例句“次第花开”,解释“次”在这里表示顺序、次序,帮助学生理解在诗中“次北固山下”意味着到达北固山下的顺序或位置。
-韵律感知:教师可以对比朗读不同的诗句,让学生感受平仄变化带来的节奏感,如“海日生残夜”中的平仄对仗,通过听觉体验来理解韵律。
-词汇掌握:学生需掌握诗中的生僻字、词组,如“次”、“固”、“潮平两岸阔”等,并理解其在句中的含义。
-韵律分析:学生应学会分析古诗的韵律特点,如平仄、对仗等,并能背诵全诗。
-意境欣赏:学生需学会通过分析诗句,体会诗中的意境美,如“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展现的时间流转与自然景色。
2.教学难点
-情感把握:学生往往难以深入理解诗人对家乡的眷恋之情,需要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具体情境的创设来帮助学生体会。
4.审美鉴赏与创造:通过学习本诗,提高学生对自然美、艺术美的感知和鉴赏能力,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培养审美情趣。
本章节核心素养目标紧密结合新教材要求,旨在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具有文化底蕴、思维品质和审美情趣的新时代学子。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诗句理解:学生需要理解《次北固山下》全诗的基本内容,把握诗人王湾表达的情感,领悟诗歌的主旨。
-词汇应用:对于古汉语词汇的掌握和运用是学生的一个难点,特别是对于那些不常见的字词,教师需通过实例解释其用法。
-韵律感知:对于韵律的感知和识别是学生的另一个难点,教师需要通过朗读示范、音乐辅助等手段帮助学生感受和辨识古诗的韵律美。
-意境领略:学生对诗中意境的理解往往停留在表面,教师应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从诗句中提炼出更深层次的含义。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古代诗歌的特点和创作背景。
2.学习四首古代诗歌,并理解其意境和艺术价值。
3.掌握常见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4.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本课将学习以下四首古代诗歌:1.《登高》(唐代杜甫)2.《悯农》(唐代李绅)3.《泊船瓜洲》(唐代王之涣)4.《赤壁》(唐代杜甫)三、教学过程1. 课前导入(5分钟)通过图片或示范诵读等方式,引导学生了解“诗歌”这一概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 课文学习(30分钟)(1)《登高》(唐代杜甫)1.介绍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简述其诗歌风格和主题。
2.引导学生朗读这首诗,分析诗歌的抒情风格和意境,理解诗人内心的感慨和思考。
3.帮助学生掌握常见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2)《悯农》(唐代李绅)1.介绍李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简述其诗歌特点和主题。
2.引导学生朗读这首诗,理解其中所表达的农民苦难和诗人的同情心。
3.帮助学生掌握常见的排比和夸张修辞手法。
(3)《泊船瓜洲》(唐代王之涣)1.介绍王之涣的生平和诗歌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初步理解本诗所描绘的景象和意境,并找出其中的比喻和拟人表达。
3.帮助学生理解诗人在措辞和句式上的巧妙运用。
(4)《赤壁》(唐代杜甫)1.介绍《赤壁》的背景和历史故事。
2.引导学生理解《赤壁》表达的主题和意义,理解史诗的特点和语言魅力。
3.帮助学生掌握常见的对仗和借代修辞手法。
3. 课文鉴赏(20分钟)通过学生的朗读、讨论等方式,深入分析诗歌的表达技巧、意义和艺术价值,帮助学生理解和欣赏这些优秀的古代诗歌。
4. 课后拓展(15分钟)1.引导学生根据学习的知识,写出一篇关于古代诗歌的文章或作文。
2.制作一本古代诗歌朗读集,让学生自行选择诗歌,进行朗读和表演。
四、教学反思通过这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初步理解古代诗歌的魅力和特点,掌握常见的修辞手法,培养了阅读和表达能力。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天净沙秋思》教案
一、教学内容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天净沙秋思》教案,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
1.诗歌背景介绍:介绍《天净沙·秋思》的作者马致远,以及该诗的写作背景。
2.诗词朗读:指导学生正确朗读《天净沙·秋思》,感受古代诗歌的韵律美。
-诗歌意象理解:掌握诗中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等典型意象,理解诗人如何通过意象传达情感。
-修辞手法分析:识别并理解诗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体会其艺术效果。
-诗歌情感体会:深入体会诗人马致远的思乡之情,理解古代文人的家国情怀。
-诗词创作实践:学会仿写古体诗,运用所学的意象和修辞手法表达个人情感。
7.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古代诗歌的学习方法和技巧。
8.课后作业:布置与《天净沙·秋思》相关的课后作业,巩固课堂所学知识。
二、核心素养目标
1.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培养他们对古代诗歌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2.增强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激发他们对民族优秀文化的自豪感。
3.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朗读、背诵、仿写等语文实践能力。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诗词创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古代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诗词中的美,分析其艺术特色,并尝试创作。
在诗词创作环节,我观察到学生们在尝试仿写时显得有些拘谨,可能是因为他们对古体诗的格式和修辞手法还不够熟悉。我意识到,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更多地提供示范和指导,让学生们逐步掌握创作技巧,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教案及知识点
【导语】中国的古代诗歌,⼀般称作旧诗,是指⽤⽂⾔⽂和传统格律创作的诗,是⼴义的中国古代诗歌,可以包括各种中国古代的韵⽂。
以下是⽆忧考整理的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1.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第四课《古代诗歌四⾸》教案 《观沧海》 教学⽬标 1、积累诗词中的字词,特别是现在很少出现的⽂⾔词。
如“澹澹”,“竦峙”,“星汉”,能背诵默写这⾸诗。
2、能⽤⾃⼰的语⾔说出诗歌的意思,能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
3、学习寄情于景的写法,激发为理想奋⽃的豪情壮志。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配乐朗诵的⾳乐。
教学过程: ⼀、导语: 同学们,你们见过⼤海吗我们先闭上眼想象⼀会⼉,然后⽤⼀个词归纳你⼼中“海”的印象。
(学⽣说)引导:海是神秘的,时⽽波涛汹涌,时⽽恬静温顺,每⼀个看海的⼈感受不⼀样,但有⼀点是相同的,就是会⽤同⼀个词形容海:壮阔。
是啊,与海相⽐,⼈真是太渺⼩了。
今天,我们将学习⼀⾸观海抒情的诗篇──《观沧海》,细读这⾸诗,去感受诗⼈⼼灵的震颤,诗⼈情感与⾃然的融合,会使我们的⼼灵得到净化。
⼆、初读感悟 1、听课件录⾳范读。
注意字⾳。
2、请学⽣相互提醒应注意的⽣字⽣词。
(暗含了找,说,练的过程,这⼀步不必⽼师提醒,字数很少,学⽣相互提醒,记忆更深) 3、学⽣⾃由朗诵⼀遍,注意看课下的注释。
4、抽学⽣配乐朗诵(课件展⽰画⾯)。
(⼆⾄三⼈,抽学⽣点评。
) 5、学⽣⼩组内讲述初步理解的内容,并相互评价。
(还可相互提问考查字词或是诗句意思) 三、精读理解 1、课件展⽰:作者经历及写作背景。
2、字词疏通。
沧海,临,以,何,澹澹,竦峙,萧瑟,洪,⽇⽉之⾏,星汉,歌,咏。
3、内容层次理解。
这⾸诗写了⼏⽅⾯怕内容。
(课件展⽰明确) 4、学⽣调整⾃⼰的理解。
(抽学⽣评价⾃⼰的理解,以“我原来认为……现在我明⽩了……”的句式讲述⾃⼰理解的改变。
) 5、带着⾃⼰的理解朗读。
6、学⽣讲述:我最喜欢朗读的诗句是……因为…… 四、品读探究 1、提出探究的问题,可补充学⽣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课文原文及教案.【篇一】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课文原文【作者】曹操【朝代】汉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作者】李白【朝代】唐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次北固山下》【作者】王湾【朝代】唐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天净沙·秋思》【作者】马致远【朝代】元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篇二】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教案11、理解诗歌大意,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2、通过诵读,品会诗歌中描绘的意境,学会把握诗歌意象的方法。
3、激发学生诵读古代诗歌的兴趣,提高审美和鉴赏能力。
重难点:1、《观沧海》中“大海”这一意向的准确把握2、《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杨花”“子规”“明月”等意象的理解3、《次北固山下》中重点分析颈联蕴含的自然理趣4、《天净沙·秋思》中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的结合第一课时《观沧海》教学目标:1、熟读并背诵诗歌。
2、理解诗歌内容。
3、品味语言,体会诗中描绘的宏伟壮丽景象。
4、体会诗人广阔的胸襟、豪迈的气慨。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内容,背诵诗歌。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广阔的胸襟、豪迈的气慨。
教学过程:一、导入一代枭雄曹操成为人们热议的焦点话题,这一切都缘于河南省文物局的高调宣布--该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安阳县安丰乡西高穴村抢救性发掘的一座东汉大墓被确定为文献中记载的魏武王曹操高陵。
曹操是一位备受争议的历史人物,在老百姓的眼里,他是阴险狡诈的白脸奸雄;在读书人眼里,他是文才卓异的文坛巨擘;在政治家的眼里,他是叱咤风云的乱世枭雄;在历史家的眼里,他是雄才伟略的盖世英豪,真实的曹操是一位怎样的人呢:让我们通过一首诗来初步了解一下这位备受争议的历史人物。
思想品德:第四课《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教案1(教科版七年级上)
详细列举时间的目的在于使学生下一步的计划更具体,使学生更能够珍惜自己一分一秒的时间。
二、计划学习时间
(1)在学生列举自己“整块时间”和“零星时间”的基础上,利用表格的形式将这些时间加以整理。学生做两张表,分别记录一天内和一星期内的“整块时间”和“零星时间”。(学生自己设计表格的样式)
学生以表格的形式将同学们中间存在的不珍惜时间、不会合理安排和利用时间的做法一一列举出来,并加以纠正,将正确的做法列在后面。
以案例引出问题,讨论纠正学生中间存在的典型的浪费时间的问题,引起学生的重视。
第三课时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设计
设计意图
一、故事导入活动
学生读本备课系统中提供的教学资源《时间统筹法》,学生读后要开展两个活动:
从学生身边的事实谈起讨论如何合理利用时间,有利于解决学生中存在的问题,使活动更有说服力、针对性和有效性。
三、他们的做法错在哪里
让学生看本备课系统“多媒体资源”中的动画故事《我这样利用时间》,就故事中几个主人公的做法展开交流:他们中间哪些人的做法是正确的、好的,哪些人的做法是错误的、不好的;在班里有无类似的做法,怎样纠正这些错误的、不好的做法。
注意:该活动要有具体的负责人监督执行。
三、交流、修改计划
(1)学生交流各自设计的时间计划表,互相提出修改意见和建议,使每个人的计划更合理,更具操作性。
(2)学生修改完善自己的时间计划表,将计划表张贴在家里,作为监督自己珍惜时间、合理利用时间的依据。
使得时间计划表真正成为监督学生珍惜时间、合理利用时间的工具。
本活动要切忌形式主义,活动要切实与学生的具体学习要求和条件结合起来,计划要实际而可操作性强。
(1)就昆虫学家 柳比歇夫的时间统筹法以及他取得的成就谈感想。
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教案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古代诗歌四首一、教学目标(一)单元提示1.重视朗读课文,想象文中描绘的情景,领略景物之美;2.把握好重音和停连,感受汉语声韵之美;3.注意揣摩和品味语言,体会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二)课文预习和练习1.朗读诗歌,想象诗中的情景,体会诗人的情感。
2.反复朗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韵律,感受诗歌的音韵美。
3.诵读《观沧海》,读出诗歌质朴刚健、音调铿锵的特点,想象作者登高临海的情形,感受诗歌的氛围。
4.理解《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以景物起兴的手法。
5.想象《次北固山下》的情景,品味对偶的精妙。
6.感受《天净沙·秋思》以富有特色的景物组合达到渲染气氛作用的写法,感受诗歌的氛围。
7.积累以月思乡怀友的诗句.。
8.背诵默写这四首诗歌。
(三)目标确定教学目标:1.朗读诗歌,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韵律,感受诗歌的音韵美。
2.想象诗歌的情景,感受诗歌的氛围和意境。
3.学习景物起兴、工整对仗的写法。
教学重点:1.以诵读感受诗歌的意境。
2.学习景物起兴、工整对仗的写法。
二、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观沧海》《天净沙·秋思》)一、导入新课(3分钟)1.师:中国是诗歌的国度,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最值得世代相传的精神瑰宝,对诗歌,清代诗人赵翼《论诗》中有一段这样的评价:“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这句诗是什么意思?2.生答。
(每朝每代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学作品和出类拔萃的人才。
)3.师:请同学们说说看,我们国家历代文学的代表形式。
4.生答。
(唐诗、宋词、元曲。
)5.师归纳,出示PPT,引出课题。
二、朗读诗歌,重视字音和节奏(3分钟)1.教师进行正音,要求学生标注生字词的读音,然后朗读四首诗歌。
2.学生注音、朗读。
3.教师正音,引出节奏,出示《观沧海》的节奏。
4.教师指名朗读。
5.教师点评。
6.全班齐读。
三、品析《观沧海》(15分钟)1.师:这首诗题为《观沧海》,诗中开篇就说“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点明自己所在的地点、所做的事情、观的对象。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教案5篇
1.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教案 教学目标 1、朗读,背诵全诗。
2、体会诗中有画,画中含情,理解曹操的抱负。
3、体会、学习诗人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概。
教学重点 1、朗读、背诵此诗。
2、了解诗的内容,理解作者的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教学难点 1、赏析“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体会诗人博大的胸怀。
2、培养学生感悟古代诗歌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苏轼在他的《赤壁赋》中写道:“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古一世之雄也。
”大家知道苏轼在文中称赞的是谁吗?(由此引出曹操及其诗作《观沧海》) 二、了解作者及作品 分别请几位同学介绍作者及作品,其他同学补充、纠正。
明确: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郡人,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善诗歌,代表作有《蒿里行》《观沧海》《龟虽寿》等,以慷慨悲壮见称。
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临碣石山。
他跃马扬鞭,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又当秋风萧瑟之际,心潮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诗作融会了自己昂扬奋发的精神,具有一种雄浑苍劲的风格。
三、朗读《观沧海》,整体感知 1、老师范读。
2、指导诗歌朗读方法:停顿、重读、语调、延缓。
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4、请几名学生朗读,其他同学评价。
四、合作探究,理解诗歌 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思考、探究下列问题: (1)全诗以哪个字展开来写的? (2)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哪些诗句是写现实的,哪些诗句是写想象的? (3)这首诗描写了哪些景物?体现了诗人怎样的胸怀? (4)诗中哪些句子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 2、小组在全班展示,其他同学评价。
(1)学生回答,其他同学补充、纠正并评价。
(2)明确:以“观”统领此诗。
三层。
第一层(开头两句):交代观海的地点,以“观”统领此诗。
第二层(“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描写海水和山岛。
2024年部编七上第4课《观沧海》教案配逐页
2024年部编七上第4课《观沧海》教案配逐页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观沧海》。
(2)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3)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领悟诗歌的意境。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培养审美情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曹操的博大胸怀,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2)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诗歌的朗读、背诵。
(2)诗歌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2.教学难点:(1)诗歌意境的领悟。
(2)诗歌表现手法的分析。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曹操吗?谁能介绍一下曹操?二、自主学习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观沧海》,注意把握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根据注释,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三、课堂讲解1.讲解诗歌的背景和作者简介。
2.分析诗歌的意境和表现手法。
3.逐句讲解诗歌,让学生理解诗歌的内涵。
4.带领学生朗读诗歌,指导朗读技巧。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提问: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曹操的《观沧海》,谁能背诵出来?二、合作探究(1)诗歌中描绘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2)诗歌中的“观”字有何作用?(3)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三、诗歌欣赏1.请同学们闭上眼睛,聆听诗歌朗诵,感受诗歌的意境。
2.教师讲解诗歌的审美价值,引导同学们欣赏诗歌。
四、课堂小结2.提醒同学们课后复习,加强诗歌的背诵和理解。
五、作业布置1.背诵《观沧海》。
2.写一篇关于《观沧海》的鉴赏文章。
六、逐页教案第1页:1.导入2.自主学习第2页:1.课堂讲解2.诗歌背景和作者简介第3页:1.诗歌意境和表现手法分析2.逐句讲解诗歌第4页:1.复习导入2.合作探究第5页:1.诗歌欣赏2.课堂小结第6页:1.作业布置七、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课堂讲解等形式,让学生理解了《观沧海》的基本内容,分析了诗歌的意境和表现手法。
2024年部编七上第4课《观沧海》精彩教案配逐页
2024年部编七上第4课《观沧海》精彩教案配逐页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部编七年级上册第4课《观沧海》。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教材的第10页至12页,详细内容为:诗歌《观沧海》的全文解读,分析诗歌的意象、韵律、修辞手法等,学习作者曹操的生平事迹及创作背景。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背诵《观沧海》全文,体会诗歌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2.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修辞手法,提高对古典诗歌的鉴赏能力。
3. 了解曹操的生平事迹,理解作者创作《观沧海》的背景和意图。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教学重点:背诵全文,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学会欣赏古典诗歌。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大海的图片,引导学生回顾大海的壮丽景象,激发学生对大海的情感。
2. 朗读课文:学生齐读《观沧海》,感受诗歌的韵律美,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3. 讲解课文:教师逐句解析诗歌,分析意象、修辞手法,讲解作者曹操的生平事迹及创作背景。
4.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设想自己是曹操,面对大海,抒发内心的感慨。
5. 例题讲解:分析“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中的修辞手法,解释其表达效果。
6. 随堂练习:让学生选取诗歌中的一句,分析其意象和修辞手法,并分享自己的感受。
7. 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诗歌的意境美和作者的创作意图。
六、板书设计1. 《观沧海》2. 内容:a. 作者:曹操b. 诗句解析:水何澹澹,山岛竦峙c. 意象:大海、山岛d. 修辞手法:比喻、对仗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背诵《观沧海》全文。
b. 选取诗歌中的一句,分析其意象和修辞手法,并写出自己的感悟。
2. 答案:a. 背诵全文略。
b. 示例: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分析:此句运用比喻、对仗的修辞手法,形象地描绘出大海的壮阔和山岛的挺拔,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
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次北固山下》教案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古代诗歌的基本概念。《次北固山下》是一首描写旅途中所见所感的五言律诗。律诗是古代诗歌的一种,它有着严格的格律和韵律要求。它是我们了解古代文化、感受古人情感的重要途径。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这首诗的具体内容。通过分析诗句,体会诗人在次北固山下所见景色的描绘,以及他借此表达的情感。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诗句的意境和修辞手法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对比现实景色和诗句描述,以及举例分析其他诗句中的修辞手法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诗歌意境相关的自然景色。
2.诗词创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尝试创作一首以自然景色为题材的五言诗句。这个创作将演示如何将所见所感转化为诗歌表达。
其次,对于诗句意境的解析,我发现部分学生仍然存在理解上的困难。这可能是因为他们对古代诗歌的表达方式还不够了解。为此,我打算在接下来的课堂中,通过更多具体的案例分析,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句的意境。
此外,在实践活动环节,学生们在分组讨论和诗词创作过程中表现得非常积极。这让我感到很欣慰,说明他们对古代诗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但同时,我也注意到部分学生在创作过程中,对于诗句的构思和表达还存在一些问题。为了提高他们的创作能力,我计划在后续的教学中,增加一些关于诗歌创作技巧的讲解和练习。
4.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了解古代诗歌的历史文化背景,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5.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通过诗歌朗读、赏析、创作等方式,提升学生的表达交流能力。
6.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通过小组讨论、分享心得,提高团队协作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秋思》教案
2.加强对诗歌鉴赏方法的指导,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学素养。
3.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批判性思维。
4.课后及时与学生沟通,了解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困惑和需求,为下一步教学做好准绍:首先,我们要了解古代诗歌的基本概念。古代诗歌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它以精练的语言、丰富的想象和深刻的情感表达了诗人的思想感情。它是我们了解历史、传承文化的重要途径。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四首具体的诗歌案例。这些诗歌展示了诗人如何通过描绘秋天的景象来表达对家乡、亲人和时光的感慨。
2.教学难点
(1)古代诗歌意境的理解:学生可能难以理解古代诗歌所表现的意境,如张籍《秋思》中的“意万重”,需要教师引导,帮助学生展开想象,体会诗人的情感。
-举例:通过图片、故事、生活实际等情境,引导学生理解“意万重”的含义,体会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2)诗歌表达技巧的掌握:学生可能难以把握诗人的表达技巧,如杜甫《月夜忆舍弟》中的“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需要教师进行详细讲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1)理解四首古代诗歌的意境和抒发的情感,掌握诗人的表达技巧。
-通过对张籍《秋思》中“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等诗句的解读,理解诗人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王建《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其一》中“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等诗句,体会诗人对秋夜清凉的描绘和感慨。
-举例:分析诗句中的意象、修辞手法等,让学生明白诗人如何通过这些手法表达自己的情感。
(3)古代诗歌韵律、格式的学习:学生可能对古代诗歌的韵律、格式感到陌生,需要教师进行示范和指导。
-举例:通过对比现代诗歌和古代诗歌的韵律、格式,帮助学生理解古代诗歌的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课时信息技术与我们的生活
教学目标:
1、知道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社会。
2、懂得什么是信息,信息在人们周围的表现形式。
教学重点:信息的定义及表现形式;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
教学难点:通过了解身边的“信息”,从而得出“信息”的重要性,并懂得当今现代信息技术对我们的影响。
教学过程:一、几种形式的信息,并定义“信息”。
1、时间信息、新闻信息、知识信息、社会信息
2、信息的表现形式有:语言、文字、符号、图像、数字、声音、情景等,它们所表示的内容都包含了信息。
3、信息的定义。
“信息”一词源于拉丁文,英文为Information,原意为通知或消息。
我们把“信息”定义为:是客观存在的事物,是通过物质载体所产生的消息。
计算机出现以后,我们把数据中所包含的一切可传递和可交换的内容都称为信息。
在我们信息技术课中谈到的信息是指计算机处理的数据、文字、图形、声音、图像等,以及经过采集、存储、复制、检索和分类处理后得到的信息。
二、计算机的发展史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是1946年在美国的宾夕法尼亚大学诞生,名叫埃尼阿克,英文名ENIAC,意义为“电子数值积分和计算机”。
它是也个庞然大物,占地170平方米,重30吨,耗电140千瓦,5000次加减运算/秒。
它的问世标志着计算机时代的带来,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是人类科技史上重要的里程碑。
计算机的诞生虽只有半个多世纪,但其发展速度十分惊人,经历了四个时代:即电子管时代(1945~1958)→晶体管时代(1959~1964)→集成电路时代(1965~1970)→超大规模集成电路时代(1971至今)。
计算机的发展极其迅速,每隔半年就要提高一个档次,预计未来的计算机将会朝巨型化、微型化和网络化的方向发展。
三、计算机的诞生背景与信息技术的应用人类社会进入20世纪以后,人们获取的信息量越来越多,特别是在国防科技上需要处理的信息量多得十分惊人,于是人们开始想用一种机器工具来代替繁杂的人工计算。
计算机就是在这种背景下诞生的,它最初应用在国防上,后来人们把它应用到各行各业(如撰写文章、图形绘制、数据统计、机械控制等),逐渐成为一种功能强大的信息处理机器。
正因为计算机得到广泛运用,人们利用计算机处理信息的手段就得到进一
步的发展。
这就有了“信息技术”一词,准确地讲应是“现代信息技术”。
现代信息技术包括感测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控制技术和微电子技术。
其中通信技术、微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是整个现代信息技术的核心。
信息技术的主要特点就是扩展人们利用信息的能力。
目前现代信息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军事、工业、农业、科研、交通、商业、教育、医学等各个领域(教师作简要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