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地区土地资源承载力与农民市民化问题研究

合集下载

东北黑土区土壤资源现状与存在问题

东北黑土区土壤资源现状与存在问题
万 h 。 m 。黑土 区主要 包括 松嫩平 原 、 三江平 原 、 大兴 安 岭 山前 平原 、 辽河 平原 。北 达黑龙 江右 岸 、 延伸 东
维普资讯
黑 龙 江农 业 科 学 2 0 , 6 : 9 7 0 6 () 6  ̄ 2
H el ia A ̄rc hur lScen e i on i n iu a i c s
东 北 黑 土 区土 壤 资 源 现状 与 存 在 问题
魏 丹 。杨 。 谦 迟 凤 琴 r s ur e c n ton nd p ob e r n r du e nd t h ng il o sr c : o l e o c o dii s a r l ms we e i t o c d a he c a e offe d pr — du to nd e ol g c ls t m ft r he s l c o lr gi nsi a s d 5 e r sa l z d c i n a c o i a ys e o heno t a tb a k s i e o n p s e 0 y a swa na y e . Pr blm sofb a k s i d gr da i n we e t o lqu lt e c nd o e l c o l e a to r he s i a iy d s e s,t o le o i n s v rt hes i r so e e iy,s l ai ne — o i e nd a i to —s d e d a eda i n。ph ia nd e mia h r c e itc gr d to nd a e fl we il ysc la he e lc a a t rsi sde a a in a r aso o r y ed

沈阳市土地资源综合承载力评价研究

沈阳市土地资源综合承载力评价研究

沈阳市土地资源综合承载力评价研究
沈阳市作为中国重要的省会城市之一,拥有丰富的土地资源,但也面临着土地利用压力不断增大的问题。

为了科学合理地评价沈阳市土地资源的综合承载力,为土地利用规划和经济发展提供科学依据,进行沈阳市土地资源综合承载力评价研究显得十分必要。

土地资源综合承载力评价是指根据区域土地资源特点和承载力评价指标,对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能力进行科学评价的过程。

该评价研究的目的是为了了解土地资源的状况和运行情况,为土地利用规划和经济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沈阳市土地资源综合承载力评价应包括多个方面的指标,主要包括生态环境承载力、农业生产承载力、工业承载力等。

生态环境承载力是评价一个地区生态环境质量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指标,通过评估水资源、空气质量、土壤质量等方面的指标,可以了解到沈阳市的生态环境状况。

农业生产承载力主要评价农业资源的利用情况和农业生产能力,通过评估农田耕地面积、农业机械使用情况、农业科技水平等指标,可以了解到沈阳市的农业资源承载能力。

工业承载力主要评价工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通过评估工业用地、工业企业规模、工业产值等指标,可以了解到沈阳市的工业资源承载能力。

针对沈阳市土地资源的具体情况,可以进行不同区域的划分和评价。

对于城市中心区域,可以评价其土地资源利用现状和发展潜力,为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对于郊区和农村地区,可以评价其农业资源利用状况和生态环境质量,为农业发展和环境保护提供科学参考。

在评价研究中,应该充分考虑到沈阳市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问题,从长远的角度来考虑土地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还应该充分考虑到不同区域的特点和发展需求,因地制宜地制定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

东北地区城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东北地区城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5 4 . 6 %、 6 6 . 5 %、 6 1 . 8 %。可 见 , 东 北地 区 的经 济发展 主要 是
北地 区的经济 发展 ,因此我们 要认 真分析 东北 地 区城 乡 发展 中存 在 的问题 , 并找到解 决这些 问题 的方 法 。


东北地区城乡经济发展现 状
卜 一 ) 城 乡产业 发展不平 衡 东北地 区城 乡产 业发 展不平 衡不仅 表现 为农业 发展 处 于劣势地位 , 更表 现为城 乡非农产 业发 展 的不 均衡 上 。
政 府 指导 , 建 立城 乡协 调 的社会 保 障 制度 并发 展农 村服 务 业 , 以 实现城 乡经 济的协 调发 展 。
【 关 键词 】 东北地 区; 城 乡经济 ; 存在 问题 ; 对策建议
【 中图分 类号】 F 8 3 0
【 文献 标 识 码】 B
城 乡协调 发展指 技术 、 资本 、 劳动等 生产要 素在 城乡
靠 城市投 资和 消费拉 动 的 , 农 村经 济对整 个 国民经济 的
影响不 大 。 ( 三) 城 乡居 民收入差距逐 渐扩大
改 革开放 以来 ,东北地 区城 乡间居 民收入 的差距 就

直存在, 并有不断扩大的趋势, 2 0 0 9 年, 黑龙江 、 吉林和
辽 宁 的农 村居 民收 入为 3 5 5 3 元、 3 6 4 5 元、 4 0 9 元 ,同期 城市 居 民收入 为 9 1 8 3 元、 9 7 7 5 元、 1 0 3 6 8 元 。在 1 9 9 1 年, 东 北 地 区 城 乡 居 民收 入 比为 黑 龙 江 省 2 - 2 : 1 、吉 林 省 1 . 7 1 : 1 、辽 宁省分 别为 1 . 2 6 : 1 ,到 了 2 0 0 9 年 这一 比例为 3 . 2 7 : 1 、 2 . 6 8 : 1 、 2 . 5 2 : 1 。通过数 据对 比 , 可 以 明显 的看 出 , 东北地 区农 民收 入和城 市居 民收入增 加在 速度 和数量 上

沈阳市土地资源综合承载力评价研究

沈阳市土地资源综合承载力评价研究

沈阳市土地资源综合承载力评价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已经成为多数城市面临的重要问题。

作为东北地区的重要城市,沈阳市的土地资源面临着日益严峻的挑战。

土地资源的有限性、环境承载力的不足以及城市人口的快速增长,都给沈阳市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压力。

对沈阳市的土地资源综合承载力进行评价研究具有现实意义。

沈阳市的土地资源现状分析将有助于深入了解城市土地利用情况,从而为未来的土地规划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构建沈阳市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能够全面评估土地资源的综合状况,为城市发展提供重要参考。

建立沈阳市土地资源综合承载力评价模型有助于揭示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局限性和潜在风险,从而引导城市合理规划和管理。

对沈阳市土地资源综合承载力进行评价和对策建议能够为城市拟定可持续发展战略和政策提供科学依据,为实现经济、环境和社会的协调发展作出贡献。

1.2 研究目的沈阳市土地资源综合承载力评价研究的研究目的是在全面了解沈阳市土地资源现状基础上,构建适合该地区特点的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并建立综合的承载力评价模型。

通过对沈阳市土地资源的综合承载力进行评价,可以帮助政府部门和规划者更好地认识土地资源的利用状况,及时发现和解决资源承载力不足的问题,有效保护土地资源,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通过评价结果的分析,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建议,为沈阳市土地资源的科学管理提供参考依据。

最终的目的是为了实现沈阳市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促进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

通过本研究,希望能够为其他地区的土地资源综合承载力评价提供借鉴和参考。

1.3 研究意义沈阳市作为东北重要的工业城市,土地资源承载能力的评价对于城市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深入研究沈阳市土地资源的综合承载力,可以为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提供科学依据,保障城市可持续发展。

对沈阳市土地资源承载能力的评估也可以为相关政府部门提供科学决策参考,帮助优化土地资源配置,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有效防止土地过度开发和资源过度利用,保护生态环境,维护城市生态平衡。

哈尔滨市土地综合承载力研究

哈尔滨市土地综合承载力研究

( ) 地 综合 承栽 力评价 指标 体 系的构建 原 则 一 土 载力各 影 响因 素指标 的可量 度参 数集 合 , 反 映社 会全 是
有 关 部 门制 定 合 理 的 人 口政 策 、资 源 环 境 保 护 措 施 、 社
3可行性 原则 . 土地 综 合 承 载 力评 价 的关 键 在 于评 价 方法 的切实 可行 , 标 的可量 化 , 指 数据 的易 获取 。因此 , 所选 指标要 尽量 利用 现有统 计 资料及 相关 规定标 准 。
其 一 , 承 载 对 象 而 言 , 地 综 合 承 载 力 研 究 的 是 整 个 素 协 同 发 展 、 互 影 响 的 有 机 整 体 。 文 基 于 以上 原 则 , 就 土 相 本 从 资 环 社 人 类社 会 的资 源 、 境 和经 济 活动 的规模 和 强度 , 不 并 结 合 研 究 区域 的 实 际情 况 , 人 口 、 源 、 境 、 会 、 环 而
பைடு நூலகம்
仅 仅 是 “ 口 ”、 资 源 ”、 环 境 ”等 某 一 个 体 ; 二 , 人 “ “ 其 就 经 济 五个方 面选 取 了 5 个指 标 ,建 立 了哈尔 滨市 土地 1 承 载 体 而 言 , 传 统 的 土 地 承 载 力 相 比 , 地 综 合 承 载 综 合 承载力评 价 指标体 系 ( 表 1 。 与 土 如 ) 力 研究 的重 点扩 展到 土地 利用 类 型 中的十 大用 地 , 耕 即
三 、 地 综 合 承 载 力 评 价 方 法 土
地 、 地 、 地 、 草 地 、 他 农 用 地 、 民点 及 工 矿 用 园 林 牧 其 居
在 多指标 综 合评 价 中 , 重是衡 量 各指 标对 评价 目 权
地 、 通 用 地 、 利 设 施 用 地 、 利 用 土 地 和 其 他 未 利 用 标 作 用大 小 的参 数 , 交 水 未 因此 , 的确 定具 有 举 足 轻 重 的作 它

东北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研究

东北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研究
能值分析是指通过太阳能值转换率,将不同能级的 能量和不同种类的物质转化为同一种能量形式——太 阳能值进行分析。能值分析反映环境系统与经济系统的 关系,并通过一系列综合指标的比较分析来评价区域生 态经济效率、发展水平及可持续发展程度。这些指标主
要有:1)能值产出率,反映能值产出与能值投入的关系。 2)能值自给率,指区域可更新资源和不可更新资源能值
所消费的资源和产生的废弃物对生态生产性土地的需求
总量。生态足迹法的基本思路是利用全球平均产量数据,
将某一区域全部人口所消费的资源和产生的废物转化为
相应的生态生产性土地的面积,即“生态足迹”。将其与该
区域的生态承载能力——实际拥有的生态生产性土地面
积进行对比,判断区域的生态承载状况和可持续发展能 力。该方法认为生态生产性土地有六大类:耕地、草地、林
东北地区资嫄环境承载力评价研丸
姚彦*
(南开大学城市与区域经济研究所,天津300071)
【摘 要】本文利用生态足迹法和能值分析法对东三省和整个东北地区的环境承载状况进行实证分析,
结果显示东北地区存在严重的生态赤字,其中绝大部分来自于化石燃料用地面积;以化石能源为主的 不可更新资源的大量消耗对环境造成巨大的压力,严重限制其可持续发展。最后,本文根据实证分析的 结果,给出东北地区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环境承载力;生态足迹法;能值分析法
目前学术界并没有形成统一的环境承载力评价体
系,生态足迹法和能值分析法是最主流的测度方法。生
态足迹法由加拿大生态经济学家Rees阴 提出,并在 Wackernagel的研究中得到完善,是近20多年来可持续
发展领域定量研究方面最重要的进展,被称为“测度环境
承载力最好的方法”凹。能值理论是20世纪80年代末期

沈阳市土地资源综合承载力评价研究

沈阳市土地资源综合承载力评价研究

沈阳市土地资源综合承载力评价研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经济快速发展,土地资源的利用和管理成为了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

而综合承载力评价是对城市土地资源利用情况进行科学评估的重要手段。

本文以沈阳市为例,对其土地资源的综合承载力进行了深入研究,旨在为城市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一、沈阳市土地资源现状分析沈阳市是辽宁省省会城市,也是东北地区的重要中心城市,其土地资源承载着城市的发展需求。

根据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沈阳市的土地总面积为12608.2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为3460.01平方公里,林地面积为4949.67平方公里,水域面积为1194.15平方公里,其他用地面积为2004.39平方公里。

该市的土地资源数量庞大,种类繁多,但也存在着利用不均衡、开发不合理和环境承载力逐渐减弱等问题。

二、沈阳市土地资源综合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根据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本文构建了对沈阳市土地资源综合承载力进行评价的指标体系,主要包括了经济发展承载能力、生态环境承载能力、社会文化承载能力和土地空间利用承载能力。

经济发展承载能力主要包括地区生产总值、就业率和城市化率等指标;生态环境承载能力主要包括生物多样性、土地肥力、水资源和大气环境等指标;社会文化承载能力主要包括教育资源、医疗资源和文化娱乐设施等指标;土地空间利用承载能力主要包括土地利用结构、土地资源开发利用效率和土地利用强度等指标。

在对指标体系进行构建后,本文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建立了沈阳市土地资源综合承载力评价模型。

对各项指标进行数据归一化处理,并确定了各指标的权重;使用模糊综合评价的方法,将各个指标的得分进行模糊综合计算,得出了沈阳市土地资源综合承载力的综合评价结果。

根据评价结果,可以对沈阳市土地资源的利用状况进行科学分析,为城市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经过模型计算得出,沈阳市土地资源的综合承载力评价为良好。

经济发展承载能力得分高,表明该市的经济发展水平较高,能够较好地支撑城市的发展需求;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得分一般,表明该市的生态环境存在一定的压力,需要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和治理;社会文化承载能力得分较好,表明该市的社会文化资源较为丰富,能够满足城市居民的各项需求;土地空间利用承载能力得分中等,表明该市的土地利用存在一定的浪费和不合理现象,需要进一步加强土地利用规划和管理。

黑龙江省农户耕地保护状况研究

黑龙江省农户耕地保护状况研究

黑龙江省农户耕地保护状况研究李文会,张慧琴,孙琦,张秀茹,方哲(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黑龙江大庆163319)摘要:通过调查和比较黑龙江省农场农户和农村农户耕地保护行为及意愿情况,分析了不同类型农户耕地保护方式存在的问题,结合两者共性因素进行深入研究,其中包括农户耕地规模;耕地经营方式;耕地效益等,并提出有利于耕地保护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绿色发展;黑龙江省;耕地保护中图分类号:F301.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913X (2019)07-0031-02收稿日期:2019-03-25基金项目:2018年黑龙江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201810223054)作者简介:李文会(1997-),男,辽宁凤城人,本科学生,研究方向:农业经济;张慧琴(1979-),女,山西晋中人,讲师,博士,研究方向:农业经济;孙琦(1997-),男,山东烟台人,本科学生,研究方向:农业经济;张秀茹(1995-),女,黑龙江齐齐哈尔人,本科学生,研究方向:农业经济;方哲(1997-),女,吉林舒兰人,本科学生,研究方向:农业经济。

黑龙江省是中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其拥有世界少有的黑土资源。

黑土地是独特珍贵的自然资源,黑土富含有机质和其他矿物质,是肥力最高、最适宜农耕的土地。

然而,随着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化肥和农药以及不合理的耕作方式等,致使黑土层逐渐变薄,黑土肥力减弱,资源与生态环境受到破坏,因此,黑龙江省耕地利用与保护问题备受政府关注,有效保护和利用黑土地资源,是保证中国粮食产量和质量、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基础,对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绿色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一、现状(一)农场农户对耕地保护的行为及其意愿调查1.农场农户耕地保护行为表现在农场调查中,了解到目前对耕地保护的行为有轮作、秸秆还田和科学施肥等,例如宝泉岭农场,每年都会在场内下发轮作种植计划,农户都会按照场内所下发的计划来选择种植作物。

饶河农场农户也改变了传统的大面积撒肥的施肥方式,采用条施、深施等方式减少化肥使用量,提高化肥利用率。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东北黑土地保护与农民内生动力融合路径探究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东北黑土地保护与农民内生动力融合路径探究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东北黑土地保护与农民内生动力融合路径探究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东北黑土地保护与农民内生动力融合路径探究王文刚摘要: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民内生动力是黑土地保护的根本动力。

激发农民内生动力保护黑土地源于农民在黑土地保护中发挥主体作用,广大黑土地农民是黑土地保护的直接行动主体、观念认同主体、组织化主体以及评价主体,但农民主体作用的发挥同时也受制度“碎片化”、农民自身存在的主体意识缺乏、易受短期经济利益驱动、老龄化和环保意识差等问题影响,因此,该文从黑土地农民主体作用与存在问题出发,首先探讨了影响农民内生动力生成的多种因素以及农民内生动力的生成机理,继而在分析黑土地保护与农民内生动力融合的理论、政策和现实需求等多项依据的基础上,提出两者融合的实现路径。

关键词:乡村振兴战略;东北黑土地保护;农民内生动力中图分类号:D61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7974(2020)01-0007-08DOI :10.13877/22-1284.2020.01.002收稿日期:2019-11-15基金项目:2016年黑龙江省绥化市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东北黑土地保护与农村发展内生动力融合问题研究”(SHSK2016004)作者简介:王文刚,黑龙江省庆安县人,绥化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农村经济。

(黑龙江绥化152061)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在乡村表现最为突出,同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最艰巨的任务和最大的潜力也在农村。

为此,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

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助力农村提质发展中,一方面要以绿色发展理念为引领,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另一方面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和扶持小农生产,做到环境资源客体与农民主体相协调,实现生态宜居的可持续性发展。

东北黑土地作为世界上极其珍贵的自然资源,已成为当前东北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粮食安全、生态环境保护以及农业供给侧改革十分重要的着力平台。

然而,近年来东北黑土地生态环境陷入危机:黑土变“瘦”,保水保肥能力减弱;黑土变“薄”,土壤风蚀严重;黑土变“硬”,蓄水保墒能力下降。

辽宁省资源环境承载力提升对策分析

辽宁省资源环境承载力提升对策分析

随着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全省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以辽根据最终集成评价结果显示,化、农业现代化和绿色化的快速发宁省各县域为评价单元,遵循完备辽宁省100个县区中,有67个县区资展,我省面临有限的国土空间承载性、系统协调性、综合性、可量化源环境承载状态为超载,超载县区规模更大、强度更高的经济社会活性和可操作性等原则,分类型构建面积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51.24%;动,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指标体系。

分别从土地资源、矿产19个县区承载状态为可载,占全省与冲突将日趋激烈。

目前资源环境资源、地质环境等实际出发,设计土地总面积的32.44%;14个县区承承载力评价在国土空间应用领域尚可量化、可比较、有针对性的指数载状态为临界,占全省土地总面积存在较大空白,国土空间环境承载指标及具体指标,依次开展资源开的16.32%。

力评价、监测、预警的成果应用能发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和耕地资源 2.原因分析研究中采用“短板法”进行集力不足。

以承载力为依托解决生态开发利用基础评价,最终确定资源成评价,使得辽宁省资源环境承载建设和城镇化发展中资源环境重大环境综合承载能力的基础评价状状态超载县区数量偏多。

问题,是适应国家大战略环境下,态,用以反映辽宁省土地资源承载在基础评价中,建设用地超载建立自然资源综合承载力监测预警力人类开发利用土地行为的能力,地区主要是由于现状开发程度较机制的刚性要求,是促进生态文明在此基础上,结合辽宁省的水资源高,而适宜建设开发空间较为有建设的有力措施,也是为建立国和生态环境的承载力情况,进行资限,导致建设用地开发压力过大,家、省、市、县各级自然资源环境源环境承载力的修正评价,采取还有一些地区是由于强限制性因子承载力和监测预警提供技术支撑的“短板效应”原理,对土地基础评基本农田与生态红线比例较大,区重要途径。

价、环境状况承载评价、生态环境域适宜建设面积较小,建设用地空评价及水资源承载评价共四项评价间与农业生产、宜居生活空间高度的结果进行综合集成,最终确定全重叠所致。

我国东北农村发展的现状分析与政策建议

我国东北农村发展的现状分析与政策建议

我国东北农村发展的现状分析与政策建议近年来,我国东北地区农村发展面临着一系列困境和挑战。

农民劳动力的流失、土地资源的浪费、生态环境的恶化等问题严重制约了东北农村的发展。

面对这样的现实,我们需要深入分析东北农村发展的现状,提出有效的政策建议,为推进东北农村的发展提供有益的思路和借鉴。

一、现状分析1. 农村人口减少随着城市化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农民涌向城市寻求更好的生活。

据统计,东北地区农民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已经从1982年的64.8%下降到了2019年的34.4%。

农村劳动力减少,给东北农业生产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2. 土地资源利用低效东北地区是我国的粮仓之一,但是却存在着土地资源利用效率不高的问题。

农民在种植过程中往往出现浪费,导致农田变得荒芜,很难进行有效的利用。

同时,由于土地流转的不畅,很多农村土地无人问津,形成了一定的资源浪费。

3. 生态环境面临挑战随着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东北地区的生态环境也受到了严重破坏。

农村污染、工业废弃物处理等方面的问题都亟待解决。

同时,气候变化也给农业生产带来了巨大的影响,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对东北农村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二、政策建议1. 加强农民教育培训农民教育培训是推进东北农村发展的基础。

应该加大对农民教育培训的投入力度,提高农民素质,增强其创新意识与动力。

通过技术培训、农民学校等途径,帮助农民了解市场需求,提高农产品质量,增进农民自身收益,提升东北农村发展水平。

2. 推进土地流转土地流转是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的关键。

应该建立完善的土地流转机制,吸引更多的投资者投资农村,通过产权、补贴、税收等方面的政策鼓励土地流转。

同时,应该加强对土地流转流程的监管,避免一些中介机构的不正当行为,让土地流转更加规范化。

3. 加强环境保护环境保护是农村发展的基础。

应该从源头上控制污染,加大对农村污染治理的力度。

同时,应该加强环境意识,引导农民积极参与环境保护,推广绿色种植技术,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和安全性。

中国东北地区土地资源再利用研究

中国东北地区土地资源再利用研究

中国东北地区土地资源再利用研究中国东北地区是我国的老工业基地,拥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

其中,土地资源是东北地区最为重要的一种资源,它涵盖着农业土地、工业用地、城市用地、矿产资源等方面。

但随着经济发展速度的加快,土地资源被不合理的利用和浪费,导致土地资源的稀缺现象越来越严重。

因此,研究如何再利用东北地区的土地资源势在必行。

一、东北地区土地资源现状东北地区是我国的农业大区,其耕地资源丰富,占全国耕地总面积的三分之一。

同时,东北也是我国的重要工业基地,拥有着大量的工矿企业和工业用地。

但由于历史原因,东北地区的土地资源被不合理的利用和过度的开发,导致土地资源的严重浪费和破坏。

据统计,东北地区的土地荒漠化率高达18.5%,是全国荒漠化率最高的地区之一。

这是因为过度的耕种、过度的放牧和过度的伐木等人类活动,以及自然因素如气候变化等的影响。

除此之外,东北地区的水土流失问题也十分严重。

据统计,全国各地8.5亿亩耕地中,东北地区的水土流失面积达到了1.7亿亩,占全国总面积的20%。

这严重影响了东北地区的农业生产和环境健康,进一步说明了东北地区土地资源的严重浪费和破坏。

二、东北地区土地资源再利用的意义东北地区土地资源再利用的意义非常重大,它不仅能够保护我国珍贵的土地资源,也能够促进东北地区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

第一,东北地区是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和工业的重要基地之一,拥有着大量的人才和技术资源。

通过合理再利用土地资源,可以进一步促进东北地区的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例如,在农业方面,加强耕地的保护和管理,优化种植结构,大力发展高效农业和特色农业;在工业方面,加强工业用地的管理和分配,优化产业结构,推进技术创新和转型升级,提高产业的竞争力和核心竞争力。

第二,东北地区是我国的绿色产业基地,通过再利用土地资源,可以发展绿色产业,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模式。

例如,可以发展节能环保产业,推广清洁能源,开展生态修复和保护项目,实现生态经济和循环经济的双赢发展。

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失地农民市民化就业研究

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失地农民市民化就业研究

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失地农民市民化就业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一直是我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许多农地被征用,导致大量农民失地。

失地农民面临着严峻的生存和发展问题,如何让失地农民实现市民化就业,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

东中西部地区的失地农民市民化就业情况各不相同,东部地区较为发达,失地农民更容易找到城市工作,实现市民化就业;而中西部地区的失地农民面临更大的挑战,就业机会相对较少,市民化进程较为缓慢。

研究东中西部地区失地农民市民化就业的差异性和影响因素,对于制定相关政策和推动失地农民市民化就业具有重要意义。

1.2 研究目的要求、格式要求等。

是为了深入了解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失地农民市民化就业的现状和问题,分析其差异和影响因素,从而为制定更有效的政策和措施提供依据。

通过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促进失地农民的市民化就业,实现他们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融合。

通过比较东中西部地区失地农民市民化就业的差异,可以为区域间资源配置和发展平衡提供参考。

本研究旨在全面了解失地农民市民化就业的现状和问题,探讨影响因素及其差异,为政府和社会提供科学的政策建议,推动失地农民市民化就业的健康发展。

1.3 研究意义失地农民市民化就业问题一直是我国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城乡结构的转变,失地农民的市民化就业问题亟待解决。

本研究旨在深入分析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失地农民市民化就业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探讨不同地区之间的差异以及影响市民化就业的因素,为政府制定更有效的政策提供依据。

研究失地农民市民化就业问题的意义在于,通过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失地农民的实际生活状况和就业现状,有利于针对性地解决问题。

研究还有助于发现影响市民化就业的关键因素,为制定政策提供理论支持。

研究可以为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失地农民市民化就业的发展趋势提供参考,促进区域经济的均衡发展和社会稳定。

本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对推动失地农民市民化就业问题的解决具有积极的意义。

哈尔滨市耕地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

哈尔滨市耕地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

承载力评价结果
根据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对哈 尔滨市耕地资源环境承载力进行了综 合评价,得出承载力水平较高的地区 和较低的地区。
分析影响承载力的主要因素,提出相 应的对策和建议,为政府决策提供科 学依据。
05
提升哈尔滨市耕地资源环境承 载力的对策建议
加强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
总结词
强化耕地保护意识、完善耕地保护制度、加大耕地保护投入
土壤环境质量
总结词
总体稳定,局部污染需关注
详细描述
哈尔滨市的土壤环境质量总体稳定,大部分地区的土壤未受到严重污染。然而,部分工业区和矿区周边的土壤存 在重金属和有机物污染问题,需要引起关注并采取相应措施进行修复和治理。同时,应加强土壤环境监测和风险 评估,确保农产品和地下水的安全。
04
耕地资源环境承载力分析
02
哈尔滨市耕地资源环境承载力受到自然条件、社会 经济和政策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03
哈尔滨市耕地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结果可为土地利 用规划和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研究不足与展望
本次研究仅对哈尔滨市耕地资源环境承载力进行了初 步评价,未来可进一步深化研究,探索更多影响因素
和作用机制。
输标02入题
在数据获取和处理方面,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未来 可加强数据共享和整合,提高数据质量和可靠性。
详细描述
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全社会对耕地保护重要性的认识;完善耕地保护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严格落实 耕地保护责任制;加大对耕地保护的投入,提高耕地质量和综合生产能力。
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总结词
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发展高效节水农业 、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VS
详细描述
根据市场需求和资源条件,调整农业产业 结构,优化种植结构,发展特色优势产业 ;推广高效节水灌溉技术,提高水资源利 用效率;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挥其 在现代农业建设中的引领作用。

东北土地保护工作总结

东北土地保护工作总结

东北土地保护工作总结
东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也是生态环境脆弱的地区之一。

为了保
护东北地区的土地资源,保障粮食生产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东北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开展了一系列的土地保护工作。

下面就对东北土地保护工作进行总结。

首先,东北地区加强了土地利用规划和管理。

各级政府制定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明确了土地开发利用的方向和重点区域,同时加强了对土地利用的监管和管理,严格控制了非农业建设用地的扩张,保护了农田和耕地资源。

其次,东北地区加大了对土地资源的保护力度。

通过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
加强了对荒山荒地的治理和恢复,提高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抗灾能力。

同时,加强了对水土流失、土壤污染等环境问题的治理,保护了土地资源的质量和生产力。

再次,东北地区加强了对农业生产的支持和保护。

通过实施农田水利工程、推
广高效节水灌溉技术等措施,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水平和效益,保障了粮食生产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同时,加强了对农业生产的政策支持,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保障了农民的收入。

最后,东北地区加强了对土地资源的监测和评估。

通过建立土地资源动态监测
系统,加强了对土地资源变化的监测和评估,及时发现和解决土地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保障了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总的来说,东北地区的土地保护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和问题。

未来,东北地区将继续加大对土地资源的保护力度,推动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粮食生产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呼伦贝尔市土地资源综合承载力研究》范文

《呼伦贝尔市土地资源综合承载力研究》范文

《呼伦贝尔市土地资源综合承载力研究》篇一一、引言呼伦贝尔市,位于中国东北部,拥有丰富的土地资源,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和农业发展基地。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逐渐加大,如何在保证生态环境不被破坏的前提下,有效提升和优化土地资源的综合承载力,已成为呼伦贝尔市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重要问题。

因此,对呼伦贝尔市土地资源综合承载力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二、研究背景与意义土地资源综合承载力是指一定时期内,在满足生态环境保护的前提下,土地资源所能承载的人口、经济活动以及社会发展的能力。

呼伦贝尔市作为我国的重要生态区,其土地资源的综合承载力直接关系到区域生态安全、农业发展以及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开展呼伦贝尔市土地资源综合承载力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了解土地资源的利用现状,合理规划土地利用布局,优化土地资源配置,从而推动呼伦贝尔市的可持续发展。

三、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本研究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运用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统计分析等手段,对呼伦贝尔市土地资源进行综合研究。

数据来源主要包括国家及地方统计年鉴、遥感影像数据、地理空间数据等。

四、呼伦贝尔市土地资源现状分析呼伦贝尔市土地资源丰富,包括耕地、林地、草地等多种类型。

其中,草原面积广阔,是呼伦贝尔市的重要特色。

然而,由于长期的过度开发利用,部分地区的土地资源已经出现退化现象。

同时,人口的增长和经济活动的发展也给土地资源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五、呼伦贝尔市土地资源综合承载力研究1. 人口承载力:通过对呼伦贝尔市的人口增长趋势、人口分布特点以及人口与土地资源的相互关系进行研究,分析其人口承载力的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

2. 经济承载力:从产业结构、经济发展水平、土地利用效率等方面入手,分析呼伦贝尔市的经济承载力及其对土地资源的依赖程度。

3. 生态环境承载力:通过对呼伦贝尔市的生态环境状况、生态保护措施以及生态环境与土地资源的相互关系进行研究,分析其生态环境承载力的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

《吉林省土地综合承载力评价及其动态效应研究》

《吉林省土地综合承载力评价及其动态效应研究》

《吉林省土地综合承载力评价及其动态效应研究》一、引言吉林省位于中国东北部,其丰富的土地资源、肥沃的土壤、独特的地理环境使其成为中国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之一。

然而,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可持续发展问题日益突出。

因此,对吉林省土地综合承载力进行评价,并研究其动态效应,对于促进吉林省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研究背景与意义土地承载力是指一定时期内,在特定技术和管理水平下,土地资源所能承载的人口、经济活动以及生态环境压力的极限值。

对吉林省土地综合承载力进行评价,可以了解土地资源的承载现状,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为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同时,研究其动态效应,可以揭示土地承载力变化的内在机制和影响因素,为制定科学合理的土地利用政策提供参考。

三、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本研究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首先,通过文献综述和实地调查,了解吉林省土地资源的基本情况、利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其次,运用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等手段,获取土地资源的相关数据。

最后,采用综合评价法、主成分分析法等方法,对吉林省土地综合承载力进行评价,并分析其动态效应。

四、吉林省土地综合承载力评价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根据吉林省的土地资源特点、社会经济状况及生态环境状况,构建包括自然资源、社会经济、生态环境三个方面的评价指标体系。

其中,自然资源指标包括土地面积、土壤质量等;社会经济指标包括人口数量、经济发展水平等;生态环境指标包括生态环境质量、灾害频发程度等。

2. 评价方法与过程采用综合评价法、主成分分析法等方法,对各项指标进行量化处理,计算吉林省各地区的土地综合承载力指数。

通过对各指标的权重分析,得出吉林省土地综合承载力的总体评价。

3. 评价结果分析根据评价结果,可以得出吉林省各地区的土地综合承载力水平及排名。

从整体上看,吉林省土地综合承载力较高,但地区差异较大。

其中,长春市、吉林市等地区的土地综合承载力较强,而一些偏远地区则相对较弱。

对东北地区农村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思考的开题报告

对东北地区农村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思考的开题报告

对东北地区农村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思考的开题报告题目:对东北地区农村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思考背景与意义东北地区作为中国的重要农业区域,其农村土地资源是支撑农业发展的重要基础。

近年来,随着农村人口的流失和劳动力的松动,东北地区农业生产面临严峻的挑战。

同时,土地承包经营制度改革、土地流转政策的推行以及农村电商的发展等因素也为东北农村土地的适度规模经营提供了有利条件。

因此,对于东北地区农村土地的适度规模经营问题,既有着理论意义,也具有现实意义。

文献综述适度规模经营是指在保证土地生产力的前提下,通过合理的土地利用和农业生产布局,实现农户和农业企业的利益最大化。

过去,我国农村土地规模小、经营分散、生产力低下的局面长期存在,这也是制约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进入新世纪以后,随着农业现代化、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适度规模经营逐渐成为农村土地发展的重要路径。

研究发现,适度规模经营有利于提升土地利用效率、规模化生产、农村产业集群发展、农民素质提升等方面。

当前,东北地区农村土地适度规模经营面临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土地规模小、分散:由于历史原因,东北地区农村土地规模普遍较小,分散程度高。

这不仅影响了农业生产组织效率,而且也制约了农村土地产业化、现代化的转型发展。

2.土地利用效率低:近年来,随着农业生产方式的改变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东北地区农村土地规模虽然开始向规模化方向发展,但效益与规模并没明显提高,存在浪费、低效的问题。

3.土地流转困难:农村土地流转政策在推广过程中遇到不少问题,政策执行效果不明显,农民的土地流转意愿不够强烈,土地流转规模有限,甚至存在土地流转低效、流转中断等问题。

研究问题与方法针对以上问题,本研究旨在探讨东北地区农村土地的适度规模经营,对于提高东北地区农村土地利用效率、促进农村产业升级和农民收入增加都有重要的意义。

具体研究问题和方法如下:1.分析东北地区农村土地规模化经营的现状和存在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农村土地规模化经营发展的方向和目标,为农村土地规模化经营制定科学的、可行的发展策略。

浅析东北黑土资源存在的问题与保护措施

浅析东北黑土资源存在的问题与保护措施

浅析东北黑土资源存在的问题与保护措施张宝库[摘要]东北黑土是世界上最宝贵的土壤资源.东北黑土作为世界四大黑土带之一,具有肥力高、结构良好、质地疏松、适宜农耕、适合农作物生长的特点。

为加强黑土保护和治理,依据多年研究成果,着重阐明了黑土的现状、退化原因及存在的问题:土壤微生物多样性下降、水土流失加剧、土壤有机质下降、黑土耕层变薄、土壤养分库容偏低。

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了制定黑土资源保护中长期规划.建立黑土保护与可持续利用长效机制制定法律法规,启动国家黑土资源可持续利用与保护农业重大科学研究计划,设立黑土保护利用试验示范区,同时开展国际合作研究,进一步推动我国以东北为主体的黑土资源保护与战略发展。

[关键词]东北黑土;问题;保护措施1 东北黑土区面临的问题和挑战1.1 种植结构单一导致土壤微生物多样性下降大豆重迎茬使根部病虫害严重。

根系分泌物,根茬腐解物、根际微生物的变化,养分的单一消耗,导致根际环境恶化,有害微生物增加,加剧了重迎茬大豆的减产。

同时由于根的活力下降,土壤酶的变化,使根的吸收能力降低,植株生理代谢失调,致使大豆生育不良,产量降低,品质变劣。

1.2水土流失加剧黑土区由于季节性冻融作用和漫川漫岗的地形地貌特点,开垦后导致水土流失加剧。

典型黑土区地形多为地势平坦的波状平原和台地低丘区,坡度虽缓,但坡长较长,一般为500~2000 m。

由于该区降水集中在夏、秋季节,且多以暴雨形式出现,加之集雨面积大,故径流集中,冲刷能力大,水蚀严重,春季土壤解冻时,表层土壤疏松,容易被积雪融化的融雪径流冲刷,促进侵蚀沟的蔓延与发展。

水蚀主要发生在坡状耕地上,占80%左右。

黑土由于质地松散,加之东北地区属于温带半湿润季风区,每年4—5月正值黑土区干旱大风期再加之人类不符合自然规律的生产经营活动更加剧了黑土区的水土流失。

1.3 土壤有机质下降黑土是我国农田土壤中有机质含量最高的土壤,开垦前,黑土有机质含量高达8%~10%;据测算、开垦20 a的黑土地有机质含量下降l/3;开垦40 a的有机质下降1/2左右;开垦70~80 a的有机质下降2/3左右,下降趋势显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47卷 第2期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V o.l47 N o.2 2007年3月Jili n U n i versity Journa l Soc i a l Sc iences Ed iti on M ar.,2007东北地区土地资源承载力与农民市民化问题研究李辉1,刘春艳2(1.吉林大学东北亚研究中心,吉林长春130012;2.吉林师范大学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吉林四平136000)[摘要]土地资源承载力是区域人口、资源与环境可持续发展评价的重要指标。

东北地区人均耕地面积和耕地质量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土地资源承载力及人地关系现状不容乐观。

东北地区农民市民化能够从根本上缓解人地关系矛盾,有利于土地资源优化配置,促进土地资源优势转化为农业经济效益优势,改善生态脆弱地区的土地生态环境。

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从长远和战略高度认识东北区域人地关系的重要意义;以农村城市化为动力,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有效转移;以土地流转制度创新为基础,解除农民市民化的瓶颈约束;以城乡社会保障体系为依托,保证农民市民化的稳定性与持续性;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契机,在农民市民化过程中,努力构建东北地区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关键词]土地资源承载力;农民市民化;东北地区[中图分类号]F061 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 2834(2007)02 0119 07[基金项目]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重大研究项目(05&ZD009);吉林大学 985工程 项目(200411) [收稿日期]2006-09-10[作者简介]李 辉(1969-),男,满族,吉林伊通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吉林大学东北亚研究中心副教授。

一、问题的提出早在17世纪,古典经济学家威廉 配第就提出: 土地为财富之母,而劳动则为财富之父。

[1]土地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中不可替代的重要生产要素,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区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

目前,我国以占世界7%的耕地养育着占世界22%的人口。

随着城乡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对土地的非耕作需求日益增加,以及人口的持续增长,人地矛盾日趋突出。

根据国际经验,一个国家或地区在进入工业化初中期以后,农民收入的增长将主要依赖农村人口的减少以及耕地规模的扩大。

东北地区作为我国重要的老工业基地目前已经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要解决 三农 问题,必须大量减少农民,扩大农民人均耕地规模。

因为农民投入到土地的劳力和资金受到土地收益递减规律的制约,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的收益效应受到土地资源的限制。

推进农民市民化,促使进城务工农民退出土地,不仅可以推动其向市民的转化,还将促使其家庭供养人口退出耕地。

作为我国重要的老工业基地之一,东北地区农业自然条件优越,工业资源丰富,在东北亚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缘关系与战略地位十分突出。

在现阶段,农业和乡镇企业不能有效地吸收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情况下,农民市民化为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缓解农村土地资源与人口之间的矛盾提供了一条有效途径。

要富裕农民必须减少农民,而真正减少农民必须积极推进农民市民化。

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 农民市民化 这一概念:从狭义的角度来看,农民市民化主要是指农民、城市农民工等在身份上获得与城市居民相同的合法身份和社会权利的过程,如居留权、选举权、受教育权、劳动与社会保障权等。

在中国,最明显的标志就是获得所在地的城市户口及其相应的社会权利。

这些可以被认为是与国家、政府相关联的技术层面上的农民市民化过程。

而从广义的角度来看,农民市民化是指在我国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借助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动,使现有的传统农民在身份、地位、价值观、社会权利以及生产、生活方式等各方面全面向城市市民的转化,以实现城市文明的社会变迁过程。

本文通过分析东北地区土地资源承载力及其人地关系现状与问题,农民市民化对提升东北地区土地资源承载力的意义,提出提升东北地区土地资源承载力,积极推进东北地区农民市民化的对策建议。

二、东北地区土地资源承载力及人地关系现状分析土地资源承载力是区域人口、资源与环境可持续发展评价的重要指标。

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来理解土地资源承载力。

广义上,如果把土地看成一种综合性自然资源,即土地是包括地球上特定地域表面及其以上和以下的大气、土壤及基础地质、水文和植物,以及这一地域范围内过去和现在人类活动对土地利用所施加的重要影响,这样,土地资源承载力实质上就是自然资源承载力。

在狭义上,土地是指耕地、园林地、牧草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等构成的陆地土壤层。

一般是指在一定生产条件下和一定生活水平下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限度。

[2]所以,土地资源承载力一般用土地人口承载量来衡量。

东北地区现有耕地面积占全国总耕地面积的16 5%左右,人均耕地面积为全国平均水平的两倍左右。

东北地区粮食的商品率和商品量,以及人均占有量和调出量,均居全国首位。

此外,东北地区还拥有大量后备宜农土地资源,仅黑龙江省就有可供开垦的荒地资源5000万亩以上,同时还有大面积的宜林、宜牧荒地。

在三江平原、大兴安岭、小兴安岭山麓冲积平原以及松嫩平原西部地区集中分布着大量的荒地。

尽管如此,东北地区土地资源承载力及人地关系现状仍不容乐观。

随着区域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人口的持续增长,自然因素破坏及人为不合理利用,东北地区人地矛盾日益显现。

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后备宜农土地资源开垦速度加快,人均土地利用面积不断减少。

东北地区无论人均耕地面积、耕地质量还是后备土地资源都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三省耕地总面积由1993年的2456万公顷增加到2003年的2644 7万公顷,10年间增长了7 69%。

但近10年来,除耕地和建设用地外,东北三省各类土地绝对量普遍减少,其中未利用地平均每年减少9 6万公顷,园林地平均每年减少6 7万公顷,牧草地平均每年减少5 6万公顷,水域面积平均每年减少0 27万公顷。

如果从人均土地资源变化考察,则可以发现:10年间,东北三省各类土地人均利用面积都在大幅度减少,尤其是人均耕地面积减少了27 36%(见表1)。

另外,三省的耕地变化情况也存在差异,辽宁和吉林的耕地面积绝对量是减少的,分别由1993年的585 4万公顷和609 1万公顷减少到2003年的571 4万公顷和589 3万公顷,只有黑龙江省的耕地面积是增加的。

[3]事实上,在分析东北地区土地资源承载力与全国比较的优势时,我们也不应只看到东北地区耕地总量在逐年增加。

因为三省耕地资源总量的增加主要是靠其他类型土地资源的绝对数量的减少,尤其是未利用地减少的幅度最大。

张国平等研究表明,至20世纪末期,全国约有17630平方公里的林地被开垦为耕地,其中大于1000公顷的被开垦林地几乎全部分布在东北松辽流域、黑龙江流域和东北东部流域。

[4]大规模地开垦坡地,不仅造成森林覆盖率下降和主要水源地破坏,而且裸土环境下土壤侵蚀增强,水土流失加剧,后备耕地资源不足。

表1 1993 2003年东北三省人均土地利用面积变化单位1993面积(万公顷)人均(公顷/人)2003面积(万公顷)人均(公顷/人)总量变化率(%)人均变化率(%)耕地2456 0 0 34 2644 7 0 25 7 69-27 36 园林地3653 8 0 50 3586 4 0 33 -1 84-33 79 牧草地488 4 0 07 432 9 0 04 -11 36-40 21 建设用地442 0 0 06 475 0 0 04 7 47-27 51 水域263 1 0 04 260 5 0 02 -1 03-33 21 未利用地594 3 0 08 498 0 0 05 -16 19-43 48 资料来源:佘国强等: 近10年来东北三省农用地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 经济地理 ,2005年第3期。

(二)土地利用和耕作制度不合理,土地生产能力下降。

从土地利用角度看,东北地区还存在对不宜耕种的土地进行大量开垦、土地耕作粗放等一系列问题。

刘纪远等利用遥感技术研究了1990 2000年中国土地利用动态变化格局。

对于东北大小兴安岭林草 耕地转换区,耕地的变化主要表现在林地转变为耕地和草地转变为耕地,其中林地转耕地面积为6636 4平方公里,草地转耕地面积为2429平方公里,而且近年来耕地的开垦速度加快。

对于东北东部林草 耕地转换区,也主要以林草 耕地转换为主。

未利用地转耕地也相当明显,转化面积为1154 4平方公里。

[5]在土地开垦过程中,东部山地一些>25 的坡地毁林开荒,宜林地变成了耕地;西部草原一些草场、沙丘被垦为耕地。

同时,在土地开发利用过程中,由于农民耕作制度不尽合理,致使东北地区一些耕地的土壤结构遭到破坏,结果加速了土地侵蚀速度。

东北地区传统多采用垄作制,且采用顺坡垄较多。

因为顺坡垄排水快,对于降水集中而质地黏重的黑土区,能及时排除夏秋田间多余的水分,有利于作物生长。

但水土流失量大,土壤肥力低,抗旱能力弱。

根据观测,顺坡垄比横垄径流量大3倍,冲刷量大9倍。

[6]土壤肥力是水、肥、气、热的综合体现。

赵兰坡从土壤耕层物理特性研究表明,现行以小四轮为动力的耕作制度是影响黑土区土壤肥力的重要因素。

其特点是长期原垄浅耕形成了 三角型 犁底层(三角犁铧的耕作深度仅有12 25c m),减少了土壤有效耕层,不利于高产作物根系的深扎,降低了土壤蓄水保墒能力,这有可能是当前黑土区耕地生产能力下降的根本原因。

[7](三)黑土带水土流失严重,土地生态环境破坏加剧。

东北 黑土带 主要分布在松嫩平原、三江平原、大兴安岭山前平原、辽河平原,黑土区面积约3967 3万公顷,分布在黑龙江、吉林、辽宁和内蒙古的90个市县(区)。

东北地区黑土带是东北地区主要的耕作土壤,其年产粮食300多亿千克,为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虽然东北黑土开垦年限并不长,但退化严重。

由于自然因素制约和人为活动破坏,富饶的黑土地正在遭受着水土流失的劫难,黑土层正在以惊人的速度流失。

开垦初期黑土层厚60 70c m,现今减少到20 30c m,有机质含量也从开垦初期的6% 15%,下降为1 98%左右。

[8]造成黑土退化的主要原因之一便是水土流失。

田光进等利用遥感和G I S方法对中国生态环境质量分析评价的结果表明,流失耕地的总体质量大于新开垦的环境质量,最主要的特点是新开垦的耕地是坡度较大的土地,而流失的又是坡度较缓的土地。

[9-10]三、农民市民化对提升东北地区土地资源承载力的意义(一)农民市民化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最终途径,能够从根本上缓解人地关系矛盾。

有效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是东北振兴的一个关键因素。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并不等同于市民化,但市民化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最终途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