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含水层储能
地下含水层储能的回风冷却(加热)空调系统[发明专利]
专利名称:地下含水层储能的回风冷却(加热)空调系统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发明人:赵新颖,马捷
申请号:CN03151298.4
申请日:20030929
公开号:CN1529104A
公开日:
20040915
专利内容由知识产权出版社提供
摘要:地下含水层储能的回风冷却(加热)空调系统是一种采用地下水储能对回风进行冷却(加热)的空调系统。
主要包括地下水储能系统、回风换热器、制冷机组、新风换热器、回风风机、新风风机、三级新风风量调节器、温度传感器、电动调节阀、压力传感器、三级回风风量调节器以及在空调房间上开的新风口、回风口和排风口。
空调房间的回风由回风换热器进行冷却(加热),室外新风由新风换热器进行冷却(加热),经冷却(加热)后的回风和新风由三通阀混合在一起,形成送风,补充到空调房间,通过调节新风和回风的比例,可使送风满足空调房间舒适度要求。
申请人:上海交通大学
地址:200240 上海市闵行区东川路800号
国籍:CN
代理机构:上海交达专利事务所
代理人:周文娟
更多信息请下载全文后查看。
压缩空气地下咸水含水层储能技术_胡贤贤
中图分类号:TK02
文献标志码:A
doi:10.3969/j.issn.2095-560X.2014.05.011
Compressed Air Energy Storage Using Saline Aquifer as Storage Reservior
HU Xian-xian, ZHANG Ke-ni, GUO Chao-bin
* 收稿日期:2014-04-10
修订日期:2014-06-03
基金项目:上海市科委资助项目(13dz1203103)
† 通信作者:张可霓,E-mail:keniz@
第5期
胡贤贤等:压缩空气地下咸水含水层储能技术
391
目前存在的主要储能方式包括抽水蓄能 (Pumped Hydro Storage, PHS)、压缩空气蓄能、天然 气蓄能、液流电池蓄能、燃料电池蓄能、飞轮蓄能、 超级电容蓄能等[3],在所有的储能方式中能够以发 电厂的发电功率级别(一般为数百 MW 级别)连续 数小时供能的方式只有 PHS 和 CAES,各类蓄能总 量中,PHS 大约占 99%[4],CAES 占 0.5%,其他储 能方式占 0.5%。但建造抽水蓄能电站需要有充沛的 水源及较大的水位落差,受地理条件的影响很大, 很多地区并不具备建造抽水蓄能电站的条件。CAES 作为第二大储能方式同 PHS 相比,在投资费用上 并不比它高,储能效率相差也不大,因而发展空间 巨大。目前适宜进行压缩空气储能的地下空洞主 要有盐岩溶腔、硬岩洞、孔隙储层(如地下含水层 等)[5]17 以及废弃矿道等。目前已经运行的 CAES 电站都是采用洞穴作为储层,其气密性好,最为合 适。但合适的洞穴受到地理条件的限制,可以用于 建造 CAES 系统的洞穴数量有限,如果没有合适的 洞穴而要依靠人工改造或者建造储气罐会使成本大 大增加。同利用洞穴储存压缩空气相比,使用含水 层作为储层,不仅在地质条件上更容易获得,成本 还可以进一步降低,尽管目前关于含水层压缩空气 储能过程中的一些细节问题及其效率和遇到的挑战 仍没有得到充分研究,但随着对风能等可再生能源 利用技术的不断发展,使用含水层作为压缩空气储 层必将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由于良好的地下水资 源的紧缺,地下咸水层的应用对于含水层储能技术 的发展更有意义。另外,根据我国地质的基本情况, 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地下广泛分布高渗透的含水层, 这对开展含水层储能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新能源概论——精选推荐
新能源概论⼀、能源的可持续发展能量与能源:能量——宇宙间⼀切运动着的物体,都有能量的存在和转化,⼈类⼀切活动都与能量及其使⽤紧密相关。
所谓能量,也就是“产⽣某种效果(变化)的能⼒”。
反过来说,产⽣某种效果(变化)必然要伴随能量的消耗和转换。
⼈类所认识的六种能量形式:机械能、热能、电能、辐射、化学能、核能。
机械能:包括固体和流体的动能、势能、弹性能及表⾯张⼒能等。
动能和势能统称为宏观机械能——⼈类认识最早的能量。
热能:构成物体的微观分⼦运动的动能表现为热能。
它的宏观表现是温度的⾼低,反映了分⼦运动的强度。
地球上最⼤的热能资源应为地热能。
电能:它和电⼦流动与积累有关,通常由电池中的化学能转化⽽来,或通过发电机由机械能转换得到。
反之,电能也可以通过电动机转化为机械能——电做功。
在⾃然界中,还有雷电等电能辐射能:即物体以电磁波形式发射的能量。
如太阳能,太阳是最⼤的辐射源。
化学能:它是物质结构能的⼀种,即原⼦核外进⾏化学变化时放出的能量。
按化学热⼒学定义,物质或物系在化学反应过程中以热能形式释放的内能,称为化学能。
利⽤最普遍的化学能是燃烧碳和氢。
核能:它是蕴藏在原⼦核内部的物质结构能。
释放巨⼤核能的核反应有两种:核裂变反应、核聚变反应。
能源及能源的分类:所谓能源,是指能够直接或经过转换⽽获取某种能量的⾃然资源。
⾃然资源:煤、⽯油、天然⽓、太阳能、风能、⽔能、地热能、核能等。
为了便于运输和使⽤,经上述资源加⼯可得到⼀些更符合使⽤要求的能量来源,如煤⽓、电⼒、焦炭、蒸汽、沼⽓、氢能等。
由于可被⼈类利⽤的能源多种多样,因此有以下6种不同的分类⽅法:按地球上的能量来源分:(1)来⾃于地球本⾝,如核能、地热能等;(2)来⾃于球外天体,如宇宙射线及太阳能,以及由太阳引起的⽔能、风能、波浪能、海洋温差能、⽣物质能、光合作⽤等;(3)来⾃于地球和其他星体的相互作⽤,如潮汐能。
按被利⽤的程度分:(1)常规能源,如煤炭、⽯油、天然⽓、薪柴燃料、⽔能等;(2)新能源,如太阳能、地热能、潮汐能、⽣物质能等,另外还有核能。
地下水封洞库储能原理
地下水封洞库储能原理
地下水封洞库储能这事儿,就像是在地下挖了一个超级大的地下室,用来藏能源。
但这地下室不简单,它四周和顶上都是水,形成了一个天然的大水池,这就厉害了。
想象一下,我们要把天然气这种宝贵的能源暂时存起来。
怎么做呢?我们通过管道把这些天然气悄悄地送到这个地下水下的“秘密基地”。
因为天然气比水轻,它就会自动浮在水面上,就像是气球飘在空中一样,而水呢,就自然而然地成了保护罩,把天然气牢牢“抱”在下面,这就是水封的神奇。
等到哪天需要用这些天然气了,就像打开水龙头一样,轻轻拧开阀门,天然气受到水的压力,就会顺着管道自己跑出来,供给我们使用。
这样的存储方式,安全得很,因为水层能有效防止天然气泄漏,对环境也友好,不会影响到地面上的花草树木和小动物。
而且,这种方式成本不高,因为大部分工作都是大自然帮我们完成的,我们只需要适时管理一下,就像照顾自家后院的小池塘一样简单。
总的来说,地下水封洞库储能就像是给能源找了个既安全又隐蔽的水下藏身之处,需要时拿出来用,方便又可靠。
地热能的地质储层研究
地热能的地质储层研究地热能作为一种可再生能源形式,在能源转型和环境保护方面具有巨大潜力。
而地热能的开发利用离不开地质储层的研究与评估。
本文将对地热能的地质储层进行探讨,并介绍相关的研究方法和技术。
一、地质储层的概念和作用地质储层是地热能的存储和传导介质,是地热系统中的核心部分。
它一般由含水层、岩层和裂隙等构成。
地质储层的作用是储存并传递地下热能,供地热能利用设备进行热能转化。
地质储层中的含水层是地热能的主要储存形式。
一般情况下,热水通过地下裂隙和孔隙流动,形成热水循环系统。
同时,地热能的获取需要储层具备一定的渗透性和导热性。
二、地质储层的研究方法和技术1. 地下勘探技术地下勘探技术是研究地热能地质储层的关键环节。
它可以通过地震勘探、地电勘探、重力勘探等手段,获取地下储层的地质结构、温度分布情况等信息。
地震勘探是一种常用的地下勘探方法。
通过监测地震波在地下的传播情况,可以推测地下岩石的特性和构造情况。
地震勘探技术广泛用于地热能领域,可以为储层评估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2. 物理实验方法物理实验方法是地热能地质储层研究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实验室的试验模拟,可以模拟地热能储层的物理特性和温度变化规律。
例如,岩石物理实验可以通过测量岩石的导热系数、渗透性和温度对流等参数,评估地热能储层的导热性和温度传导能力。
此外,岩石力学实验可以研究储层的强度和变形性能。
3. 数值模拟方法数值模拟方法是对地热能地质储层进行研究的常用手段。
通过建立地热数学模型,模拟地下温度场和热传导过程,可以预测地热能的存储和传导特性。
数值模拟方法可以考虑更多细节和实际情况,如地下水流动、热水循环等。
同时,它也可以快速评估地热能储层的优劣和适宜开发程度。
三、地质储层的评估与发展地质储层评估是地热能开发利用的重要环节。
通过对地质储层的勘探和研究,可以评估地热资源的丰富程度和可开发潜力。
地质储层的评估要综合考虑多因素,如储层厚度、温度梯度、岩石类型和渗透性等。
水源热泵结合深部地层储能技术在天津浅层地温能开发中的应用及分析
水源热泵以其高效节能 , 环保效益显著 , 一机 多用( 供热、 制冷 、 生活热水)节省土地资源、 、 自动
能的叠加 , 以其能循环 、 可再生、 经济环保等特点 而倍受人们的青睐。 匕 京市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建
设 节约 型城 市规划 纲要 和 20 0 5年行 动计 划》 已通
化程度高等优点而备受业界的青睐。 1 深部 地层储 能技术 . 2
( ) 技术 原 理 1
过, 北京将大力推广浅层地温能利用 。在天津 , 市 人大副主任王德惠在讲话 中指 出, 要加强我市后 续地热资源的勘探工作 ,做好滨海新 区地热资源 潜力评价和浅层低温地热能和深部地热资源勘查
1水 文地 质条件 有利 于进 行含水 层储 能 ; )
2 回灌水源的水质和水温满足储能要求 ; )
3拟定的含水层储能方案经济合理 , ) 且不产
生环境地 质 问题 。 l3 深部地 层储能 技术 与水源热 泵联合 应用 _
开采、 高利用 、 低排放转化的 目 标提供 了必要的技 术保障。因此 , 它是 目前应用浅层地温能 , 实现资
在夏季把热能储存于深部地层热能库 ,在冬 季把冷能储存于深部地层冷能库 ,通过地表建筑
物热泵空调系统 , 在冬季把热水源抽出来供暖, 在 夏季把冷水源抽出来制冷 ,实现 ” 夏灌冬用 ” 进
维普资讯
地 热 能
行供热 , 冬灌夏用 ” ” 解决制冷 的反季节循 环利
技 术 创 新 性
创 新 技 术
传 统 技 术
传 统 技 术
传 统 技 术
地 热 流影 响为 增温 层 ,0m 以浅 温度 为 l~ 3 30 6 2℃
地热能利用技术有哪些新突破
地热能利用技术有哪些新突破在当今世界,随着能源需求的不断增长和对环境问题的日益关注,地热能作为一种清洁、可再生的能源,其利用技术正经历着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新突破。
首先,增强型地热系统(EGS)的发展是地热能利用的一项重要创新。
传统的地热资源通常依赖于自然形成的热水或蒸汽储层,但 EGS技术通过人工创造热交换的条件,大大扩展了可利用的地热资源范围。
这一技术涉及在地下深处钻孔,然后通过水力压裂等方法增加岩石的渗透性,注入水并使其吸收热量后返回地面用于发电或供暖。
EGS 不仅能够开发更深层次的地热资源,还能在原本地热资源不太丰富的地区实现地热能的利用,为能源供应提供了更广阔的前景。
其次,干热岩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取得了显著进展。
干热岩是指温度较高但缺乏水或蒸汽的岩石层。
通过深井钻探将水注入干热岩中,经过热交换产生蒸汽或热水,然后将其抽取到地面用于发电。
这种技术具有巨大的潜力,因为地球上干热岩的储量极为丰富。
然而,干热岩技术目前仍面临一些挑战,如钻探成本高、岩石裂隙控制困难等,但随着技术的不断改进,未来有望成为地热能利用的重要途径。
在地热能的直接利用方面,也有了新的突破。
例如,地源热泵系统的效率和性能得到了显著提升。
地源热泵利用地下相对稳定的温度,在冬季从地下吸收热量为建筑物供暖,夏季则将室内的热量排放到地下实现制冷。
新型的地源热泵系统采用更先进的压缩机和换热器技术,提高了能源转换效率,降低了运行成本。
同时,与太阳能等其他可再生能源的结合应用,使得地热能在建筑能源供应中的角色更加重要。
在中低温地热资源的利用方面,新的突破体现在地热农业和地热养殖领域。
利用中低温地热资源可以为温室大棚提供稳定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促进农作物的生长,延长种植季节。
在地热养殖中,地热能可以为水产养殖提供适宜的水温环境,提高养殖产量和质量。
这种利用方式不仅充分发挥了地热能的优势,还为农业和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此外,在地热能的存储技术方面也有了新的进展。
地下含水层储能
地下含水层储能摘要利用地下含水层储能是一项新的节能技术,它属于水文地质学的范畴,又属于能源动力工程范畴,是当前世界上许多国家解决能源危机、扩大能源资源的方法之一。
地下含水层储能目前已成为一项应用日益广泛的实用储能技术,它可以很好地应用于大型空调项目。
含水层储能系统能够跨季节利用夏季的热和冬季的冷,有效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量进而减少对大气的污染。
地下含水层储能技术具有节能和环保的重要意义,因而它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1. 含水层储能发展历史早在 20 世纪 60 年代,为了控制工业上地下水过度抽取所引起的地面沉降,同时为解决纺织厂夏季空调冷源问题,中国的孙永福提出了地下含水层储能技术。
到 1966 年,有人提出了地下含水层储热水的概念,相应的储冷水概念很早就进行了检验。
直到 1976 年,当这方面的研究报告突然增多时,才引起了广泛的兴趣。
许多单位报道了包括现场试验及其数字模拟研究的项目,如瑞士的Nechatel 大学、美国的Auburn大学及美国地质调查局、法国地质及采矿研究办公室。
在瑞士、德国、法国及土耳其还进行了一些较小规模的现场试验。
在美国通用电力公司 TEMPO 报告中讨论了含水层储能在美国未来能源系统中的作用。
同年,在苏格兰Turnberry举行的北约组织科学委员的会议上也鼓励进一步发展含水层储能ATES(AquiferThermal Energy Storage)的概念。
近十年来,国内外都非常重视该方面的技术研究。
当今日益紧迫的能源危机迫使人们寻找节能的新方法的同时,加快寻找新能源的步伐;而逐渐严格的环保法规要求人们采用更加洁净的能源。
地下含水层储能是一种日益受到重视的可再生能源新技术,具有能量容量大、价格低廉、环保无污染等优点。
因此,地下含水层储能技术特别适用于展览馆、体育馆、大型商场、候机大厅等建筑群的大型空调系统,具有较高的经济性、可靠性和稳定性。
2. 含水层及其储能构造岩层是否是含水层主要取决于组成岩层的岩石本身的孔隙和裂隙的发育程度。
利用含水层建造地下储气库
虽然目前地下储气库储采技术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 处。例如,勘察和设计方面的精度和深度仍有待提高,地下储气库的安全管理和 运营维护仍需加强等。未来研究可以以下几个方面:提高勘察和设计精度,优化 地下储气库的安全管理体系,研发更加高效和环保的注采技术等。
应用前景
地下储气库作为一种重要的能源基础设施,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首先,它 可以提高能源安全性。在能源需求高峰期或突发事件时,地下储气库可以迅速释 放天然气,保障社会用气需求,维护能源安全。其次,地下储气库还可以改善能 源结构,提高清洁能源的比重,有助于环境保护和气候变化应对。此外,地下储 气库还能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提高就业率,为社会创造更多价值。
3、提升阶段(2000年至今)
进入21世纪,中国地下储气库建设进入了提升阶段。这一阶段,地下储气库 建设开始向全国范围扩展,以大型、特大型地下储气库为主,主要目的是为了保 障全国天然气的供应安全。同时,国家对地下储气库建设的投入力度也不断加大, 推动了地下储气库技术的快速发展。
二、中国地下储气库建设的现状 分析
3、水资源:地下储气库的建设和运行过程中,可能会对水资源产生一定影 响。例如,在缺水地区建设储气库可能会加剧当地水资源短缺的情况。
为降低环境影响,可采取以下措施:
1、在选址和设计阶段,充分考虑当地气候、地质和水资源条件,优选合适 的建设地点和储气库类型;
2、在建设和运行阶段,严格控制施工质量和安全,采取环保型工艺和设备, 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利用含水层建造地下储气库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首先,在天然气储备方面, 含水层储气库可作为一种高效的能源储备手段,提高天然气的供应安全性和稳定 性。其次,在调节气田气方面,含水层储气库可作为天然气生产与消费之间的缓 冲区,平衡市场需求波动,降低能源供应风险。此外,随着新能源技术的发展和 对碳排放的严格限制,含水层储气库在协调能源结构调整和环境保护方面也将发 挥重要作用。
对井含水层储能系统渗流场模拟
=
其中:
= KM ( , ,) i i= y , = M, :P ( + ) g
式 中: 为 、 、方 向的等效 导水系数 , d K 为 x y 向 yz I/ ; ̄ n ,、 方 的主渗透 系数 , dI mi ; 为 释水率 ; 为含水 层厚度 , H为 水 z m;
用 的地下水抽 、 系统 , 灌 也是地 热资 源 回灌工程 中常用 的生产
井工 艺。所谓 “ 对井系统 ” 就是 由一 口开采 井和一 口回灌 井所
义, 并基于地下水运 移 的基 本原 理 , 建立对 井抽 灌 系统地 下水 渗流数值 模型 , 在此基础上对 沈阳市某 地下水 源热泵工 程地下 含水层储 能系统的渗流场进行 了数值模拟分析 。
源短缺 的有效 方法之 一。准确预 测水源热泵工程周 围渗流场的分布特 点及 变化规律 对储能效果影响很 大。分析 了地 下
含水层储 能的一般特 点, 基于地下水水流运移 的基本原理 , 建立 了地 下水渗流数值模 型。在 此基 础上对沈 阳某地下水 源 热泵 工程进行渗流场数值模拟 , 分析 了水源热泵运行过程 中地 下含 水层 储能 系统的渗流特 点。
3 中国核 电工程有限公 司 总 图地质所 , . 北京 10 4 ; . 0 8 0 4 四川农 业大学 信息与工程技术 学院 四川 雅 安 6 5 1 ) 20 4
,
摘
要 : 井含水层储 能 系统是一 项新 的将 热泵 系统和地下含水层储能技术相 结合 的节能环保技术 , 当今世 界缓 解能 对 是
组成 的生 产井 对。对 于对 井 系统 , 如果 含 水层 为 均 一水 平 岩 层, 抽水井和 回灌井 的结构相 同 , 则抽 、 灌区之 间的地下水 流近 似呈水平 流动 , 抽水井 和 回灌 井 附近为 三维 流 ; 抽水 井 和 回 若 灌井 的滤管结构不 同 , 主含 水层 中存在 透镜 体夹 层 、 或 连续 的 弱透水层 , 地下水的抽取和 回灌分别位 于弱透水层 的下部 和 且
含水层储能系统参数的综合分析和优化
第 3 卷第 2期 4
20 0 7年 3月
华 北 电 力 大 学 学 报
J un lo ahChn e ti o rUnv ri o r a fNo iaElcr P we iest c y
V0. 4 No. 13 . 2
p r r n e f h T S sse c nb nr l yajsigdf rn aa tr. ef ma c o e E t a ec t l b d t i ee t r o s t A y m o oe d u n f p me s e
Ke r s a uf r t e a n r y so a e s se ;o t z t n y wo d : q i ; h r l eg t r g y tm e m e pi ai mi o
A s at h q irtema eeg trg Ar S eh o g tde .Th ein p n ieo l e o bt c:T e uf hr l nrysoae( rE )t nl yi s i r a e c o s u d edsg r c l fc sd l p i p o o
水 和 建筑 物 内循环水 环 路 隔开 。系 统 所用 地 下水
0 引 言
地 下含水 层储 能充 分 利 用 大气 中 的冷 量 和太 阳能 ,实现 对能 源经 济合 理 的利 用 ,从 而解 决 建
筑节能问题 。它可以用于工业过程冷却 、路面融 冰等 。它是 一种 可再 生 的 能源 系 统 ,可 长 期循 环 使用 , 从而节约大量能源 ,减少能源 “ 瓶颈”对 经济发 展 的限制 。 地 下含水 层储 能 技术 的关 键 ,在 于 解决 储 能 流体及热前沿的形状和位置 、储能位置和含水层 的选择 、储能过程与环境 的相互作用 、储能系统 的安全性 、可靠性 和经 济 性 等含 水 层 储 能技 术 关 键 问题 。通 过对地 下含 水 层储 能 的基 础 理论 研 究 不仅 可 以给 地 下 储 能 系 统 项 目建 立 提 供 理 论 依 据 ,改变以往仅凭经验 的现状 ,同时也使该技术 更加 成熟 ,利 于该 技术 在相 关领 域 的推广 。
咸水层储能与含水介质渗透性变化的实验研究
2 0 1 3年 6月
热 科 学 与 技 术
J o u r n a l o f Th e r ma l S c i e n c e a n d Te c h n o l o g y
Vo I . 1 2 No . 2
J u n .2 0 1 3
空 间作 为介 质 的储 能 技 术 , 由 于具 有 实 现 跨 季节
能 源 的储 存 、 综合 优 化利 用 多种 能源 、 以及 提高 能 源 利用 效率 等 优 势 而 日益 受 到关 注 。然 而 , 我 国 多 数沿 海地 区地 下 淡 水 资 源 严 重 不 足 , 并且 长期 处 于超采 状 态 , 这 已成 为 制 约含 水 层 储 能 技术 在 滨 海地 区推 广 应 用 的瓶 颈 。与 之 相 对 应 , 我 国许
马 玖 辰 , 郭 春 梅 , 张 志 刚
(1 . 天 津城 建 大 学 能 源 与 安 全 学 院 ,天 津 3 0 0 3 8 4 ; 2 . 天 津 大 学 机 械 工程 学 院 中低 温 热 能 高 效 利 用 教 育 部 重 点 实 验 室,天 津 3 0 0 7 2)
国 内外 学者 多 以 多孔 介 质 传 热 、 传 质 理 论 为
基 础对 地下 含水层 储 能过 程 中控 制 方程 以及相 关 数 学模 型 展开 研究 。C h e v a l i e r 和B a n t o n采用 随 机 游走 方法对 地下 水含 水层 单井 储能 系统 进行研 究, 得 到含水 层 中能量 分布 的随 机方 程 , 规 避 了由
文章 编 号 : 1 6 7 1 - 8 0 9 7 ( 2 0 1 3 ) 0 2 — 0 1 0 7 — 0 7
建设项目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规范
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规范的各方应探讨使用
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GB/T14848—93 《地下水质量标准》
GB5749—85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GB5750
《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
GB3838—88
《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
GB8978—88
《污水综合排放标准》
GB5084—92
5.2 表征分级条件的分类标准
5.2.1 评价区环境水文地质条件的复杂程度,分为以下三类;
a.复杂的(Ⅰ类):含水层结构和水动力条件复杂、空间分布不稳定;地表粘性
土覆盖层薄,不连续或缺失,不利于污染物的稀释、自净;“环境水文地质问题较多
的地区。
B.中等的(Ⅱ类):含水层结构和水动力条件较复杂、含水层层次多,但具有一
确定地下水环境保护措施与防治对 策
编写地下水环评报告书
图 1 地下水环评工作程序框图
数据处理
建
设
项
目
工
程
分
总
析
结
阶
段
——建设项目的环境特征,以环境水文地质条件的复杂程度表征;
——建设项目的工程特征,以污水排放量和污水水质的复杂程度表征;
——对评价区地下水水质要求,以地下水质量类别表征;
——环境敏感区存在状况。
查清主要污染源与主 要污染因子。 一般可通过搜集资料 解决,不再进行现场调 查。 一般可不进行开采量 调查;水位监测在评价 工作期间进行;水质监 测只在枯水期采样一 次。 监测项目能基本包括 有影响的污染因子。 以搜集利用类比资料 与经验资料为主,可进 行现场简易试验。参数 值以采用经验值为主。
宜采用经验模式、类比 分析、近似解法进行半 定量至定性影响预测。 预测参数的选用以经 验值为主,预测参数与 预测点数量较少。 预测、评价内容以建设 项目为地下水水质污 染影响为主。
储能技术在清洁取暖的应用及区域政策
2020.11 EPEM23智库见解Vision储能技术在清洁取暖的应用及区域政策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研究所 安 琪近年来我国持续推进北方地区清洁取暖工作。
城镇地区以集中式供暖为主,燃煤比重高,城市燃气供暖发展迅速。
农村地区以分户式取暖为主,采暖用商品能源大多为散煤、型煤及薪柴、秸秆等非商品能源。
各省逐步推进冬季清洁取暖工作中,仍存在技术路径不合理、管理协调不到位等问题。
探索通过储热、储电等技术提升清洁取暖比例的方式,对实现预期清洁取暖目标有参考意义。
储能应用于清洁取暖的技术选择相关规划提出,清洁取暖指为利用天然气、电、地热、生物质、太阳能、工业余热、清洁燃煤(超低排放)、核能等清洁化能源,通过高效用能系统实现低排放、低能耗的取暖方式,包含以降低污染物排放和能耗为目标的取暖全过程,涉及清洁热源、高效热网、节能热用户等环节,是一项包括热源选择、建筑能效提升以及热网高效运行在内的系统工程。
在多样化的储能技术中,适用于清洁供暖的储能技术需具备一定条件,能够实现规模化的清洁能源储热或是热转换,成本可控且污染物排放低。
一是可再生能源弃风弃光搭载储电技术。
我国风电、光伏发展迅速,新能源装机总量和发电量连续多年稳居全球首位,但新能源消纳能力不足问题仍存在,通过弃风、弃光进行清洁供暖有较大潜力。
弃风、弃光具有随机性、波动性和反调峰特性,可将新能源电力或谷电以热能形式存储,满足用户用热需求。
根据国家电网估算,2017年西北五省区(新疆、甘肃、陕西、青海、宁夏)总弃风弃光电量约303亿kWh,若采用这些弃风弃光电量制热供暖,可满足113亿m 2居民供暖,采暖收益可观。
二是规模化储热技术。
我国热能存储发展空间巨大。
国网数据显示,热/冷能能耗约占全社会能源消耗40%左右,其中建筑供暖和制冷能耗约为全社会能源消耗的20%,接近全国电力消费总额。
热能存储综合效益明显,应用范围广,可推动电能替代,缓解大气污染。
储热技术可实现谷电和可再生能源电力替代化石能源进行居民供暖和工业用热,也可实现光热电站的可控出力。
海底重力储能
海底重力储能是一种利用海洋的天然条件,通过在海底安装重物,利用其重力势能来储存和释放电能的技术。
这种技术具有能源密度高、环保、安全等优点,被认为是未来能源储存的重要方向。
海底重力储能的原理是利用地球的重力场,将重物提升到一定的高度,然后让其自由落下,通过这种方式将重力势能转化为电能。
当需要释放电能时,再次将重物提升到同样的高度,让其自由落下,通过这种方式将重力势能再次转化为电能。
海底重力储能的优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能源密度高:由于海水的密度远大于空气,因此海底重力储能的能
源密度远高于其他类型的储能技术。
2.环保:海底重力储能过程中不会产生任何污染物,是一种真正的绿
色能源。
3.安全:海底重力储能设备安装在海底,不会对地面环境造成影响,
同时也不会受到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影响。
4.经济性:虽然海底重力储能设备的初期投资较大,但由于其运行成
本低,长期来看具有很高的经济效益。
然而,海底重力储能技术也存在一些挑战,如设备安装和维护的难度大、设备寿命短、能量转换效率低等问题。
这些问题需要科研人员进一步研究和解决。
总的来说,海底重力储能是一种具有巨大潜力的新型能源储存技术。
随着科技的进步,我们有理由相信,海底重力储能将在未来的能源领域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需要进一步研究和优化海底重力储能技术,提高其能量转换效率,降低其运行成本,以实现其在大规模电力系统中的广泛应用。
同时,我们也需要加强对海底重力储能技术的监管,确保其在安全、环保的前提下发展。
地下 储能库 安全 防护 技术
地下储能库安全防护技术地下储能库安全防护技术地下储能库是一种用于储存能源的设施,通常用于储存电力或热能。
由于其在能源储存和供应中的重要性,地下储能库的安全防护技术成为了一个关键问题。
本文将介绍地下储能库的安全性挑战,以及当前可用的安全防护技术。
地下储能库的安全性挑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地下环境的不确定性,包括地下水位、地质构造和地下气体等因素的影响。
地下水位的变化可能导致储能库的水密性受损,进而威胁能源的安全储存。
其次是地下储能库的结构安全性,包括地下储能设施的建筑材料、结构设计以及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影响。
再次是地下储能库的运营安全性,包括设备的可靠性、操作人员的培训以及应急预案的制定等方面。
为了应对这些安全性挑战,研究人员和工程师们提出了许多地下储能库的安全防护技术。
首先是地下水位监测技术。
通过安装水位监测设备,可以实时监测地下水位的变化,并及时采取措施来保护储能库的水密性。
其次是地下储能库的结构设计技术。
通过合理的结构设计,可以提高地下储能库的抗震性能,从而减少地震对储能设施的影响。
此外,还可以采用先进的建筑材料,如耐腐蚀材料和防火材料,来提高储能库的结构安全性。
地下储能库的运营安全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在设备方面,可以采用可靠性较高的设备,如智能监控系统和自动控制系统,来提高储能设施的运行可靠性。
在人员方面,应加强对操作人员的培训,提高其应对突发情况的能力。
同时,还应制定完善的应急预案,以便在发生事故时能够迅速采取措施进行处理。
地下储能库的安全防护技术对于保障能源的安全储存和供应至关重要。
通过合理的地下水位监测技术、结构设计技术和运营管理技术,可以提高地下储能库的安全性,并确保其在能源储存和供应中的稳定运行。
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地下储能库的安全防护技术也将不断完善,为能源储存和供应提供更可靠的保障。
地层储能技术及其在煤矿上的应用分析
地层储能技术及其在煤矿上的应用分析蒋正君【摘要】根据近年来第三代地热工程技术和地源热泵技术的发展,综合传统浅部地热能利用技术和中国矿业大学(北京)何满潮提出的深部地层储能技术,提出地层储能技术的内涵,介绍了其工艺系统的基本原理.结合煤矿的特点提出煤矿上可采用的储能系统的三种储能模型,采用传热学基本原理对模型进行数学分析,并结合工程分析了其在煤矿上的应用.【期刊名称】《现代矿业》【年(卷),期】2012(000)009【总页数】5页(P7-10,23)【关键词】地层储能技术;储能系统;储能模型【作者】蒋正君【作者单位】中国煤炭科工集团北京华宇工程有限公司【正文语种】中文煤炭行业是国家9大重点耗能行业之一,煤炭企业的产业特点决定着其开展节能降耗事关本行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仅2005年我国煤炭行业能源消费8 500多万t标煤,占当年煤炭产量的5.48%[1],所以必须优化产业结构,实现产业节能。
在煤炭企业仍存在许多能源未被合理开发利用的情况。
例如,部分矿井瓦斯含量较高,抽采出来后未被合理利用便直接排放掉;部分煤矿的矿井开采深度已达千米,排出的矿井涌水温度高达30℃以上,其中含有大量的地热能,未被开发利用就直接排放,这不仅是能源的浪费,同时也对环境造成了污染。
在当今能源缺乏的背景下,如何利用这些能源就显得非常重要。
1.1 技术内涵早在20世纪60年代,孙永福为了控制工业地下水过度抽取所引起的地面沉降,同时为解决纺织厂夏季空调冷源问题,提出了地下含水层储能技术[2]。
21世纪初,中国矿业大学(北京)何满潮提出了深部地层储能技术[3-4],主要着眼于深部地热能季节性循环利用。
近年来,随着技术的发展,国内外利用地层进行储能的形式变得日益多了起来,储能的空间可以位于地球表面,如湖、水池等;也可以位于地层某一深度,如人造储能空间等。
在这些研究的基础之上,认为地层储能技术的内涵应是指以水为媒介利用地表或地下岩层中通过人工建造或天然形成的储能空间及岩土体进行热量或是冷量的储存,冬季利用夏季储存的热量供暖,夏季利用冬季储存的冷能制冷,实现反季节循环利用的技术。
城市环境水文地质工作规范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部部标准DZ 55-87城市环境水文地质工作规范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1987-12-08发布 1988-06-01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部批准目录1总则2术语3设计书的编制4环境水文地质调查5环境水文地质勘探与试验6环境水文地质监测7地下水环境评价及对策研究8资料整编与工作成果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部部标准DZ 55?/FONT>87城市环境水文地质工作规范1.总则1.1城市环境水文地质工作是城市规划决策中不可忽视的一项重要工作。
它是专门研究在自然和人为活动影响下地下水水质与水量的变化,研究各种环境水文地质问题及其与人类生活生产活动的相互关系。
进而提出控制和消除地下水的有害作用及合理开发和保护地下水资源的对策、措施,使其有利于人类的生活和生产的发展。
1.2城市环境水文地质工作应在以往水文地质工作的基础上进行,是城市水文地质工作的继续和发展。
开展城市环境水文地质工作必须充分收集和利用已有资料。
如果水文地质基础资料不能满足需要,则应补充必要的水文地质工作。
1.3城市环境水文地质工作的主要目的1.3.1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地下水资源;防治由于不合理开采地下水、工业“三废”、生活污染物排放及其它人为活动而导致的环境水文地质问题。
1.3.2 为城市建设和工农业发展规划提供环境水文地质依据。
1.3.3为环境水文地质基础理论研究和发展提供实验场所和实践资料。
1.4城市环境水文地质工作的基本任务1.4.1查明城市水文地质条件。
包括天然环境水文地质条件和人为环境水文地质条件。
1.4.2查明已发生和可能发生的区域性水位下降或上升、水资源衰竭、水质污染与恶化、海水入侵、地面沉降、塌陷等环境水文地质问题,分析研究其成因。
1.4.3 进行城市地下水环境评价和预测研究,提出环境水文地质问题防治对策或措施方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下含水层储能摘要利用地下含水层储能是一项新的节能技术,它属于水文地质学的范畴,又属于能源动力工程范畴,是当前世界上许多国家解决能源危机、扩大能源资源的方法之一。
地下含水层储能目前已成为一项应用日益广泛的实用储能技术,它可以很好地应用于大型空调项目。
含水层储能系统能够跨季节利用夏季的热和冬季的冷,有效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量进而减少对大气的污染。
地下含水层储能技术具有节能和环保的重要意义,因而它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1. 含水层储能发展历史早在 20 世纪 60 年代,为了控制工业上地下水过度抽取所引起的地面沉降,同时为解决纺织厂夏季空调冷源问题,中国的孙永福提出了地下含水层储能技术。
到 1966 年,有人提出了地下含水层储热水的概念,相应的储冷水概念很早就进行了检验。
直到 1976 年,当这方面的研究报告突然增多时,才引起了广泛的兴趣。
许多单位报道了包括现场试验及其数字模拟研究的项目,如瑞士的Nechatel 大学、美国的Auburn大学及美国地质调查局、法国地质及采矿研究办公室。
在瑞士、德国、法国及土耳其还进行了一些较小规模的现场试验。
在美国通用电力公司 TEMPO 报告中讨论了含水层储能在美国未来能源系统中的作用。
同年,在苏格兰Turnberry举行的北约组织科学委员的会议上也鼓励进一步发展含水层储能ATES(AquiferThermal Energy Storage)的概念。
近十年来,国内外都非常重视该方面的技术研究。
当今日益紧迫的能源危机迫使人们寻找节能的新方法的同时,加快寻找新能源的步伐;而逐渐严格的环保法规要求人们采用更加洁净的能源。
地下含水层储能是一种日益受到重视的可再生能源新技术,具有能量容量大、价格低廉、环保无污染等优点。
因此,地下含水层储能技术特别适用于展览馆、体育馆、大型商场、候机大厅等建筑群的大型空调系统,具有较高的经济性、可靠性和稳定性。
2. 含水层及其储能构造岩层是否是含水层主要取决于组成岩层的岩石本身的孔隙和裂隙的发育程度。
岩石中孔隙度越大,裂隙越多,连通得越好,储水和透水能力就越好。
反之,岩石中孔隙度越少,裂隙越少,孔隙裂隙互不连通,储水和透水能力就越差。
通常,人们把透水的岩层叫做透水层,不透水的岩层叫隔水层。
如果透水层中充满了可自由流动的重力水,这样的透水层叫做含水层。
含水层中的水流基本上都是水平流动的。
含水层又有承压含水层和潜水含水层之分。
承压含水层指上下都有不透水岩层的含水层。
潜水含水层(或称非承压含水层)指具有地下水面(潜水面)为其上界的含水层。
含水层储能是一种非传统的节能的供热供冷工艺,它是利用地下岩层的孔隙、裂隙、溶洞等储水构造以及地下水在含水层中流速慢和水温变化小的特点,用管井回灌的方法,将大气环境中冬季丰富的“冷”或夏季廉价的“热”季节性地储存在地下含水层中。
由于灌入含水层的冷水或热水有压力(水头差),推挤了原来的地下水而储存在井周围含水层里。
随着灌入水量的增加,灌入的冷水或热水不断地向四周运移,从而形成了“地下冷水库”或“地下热水库”。
当生产需要时再抽取使用,在冷、热不是同时需要的场所实现供冷、供热。
这种利用地下水含水层储存冷水或热水的技术方法称为地下含水层储能。
地下含水层储能可分为储冷和储热两大类型。
含水层储冷是指冬季将净化过的冷水用管井灌入含水层里储存,到夏季抽取使用,即“冬灌夏用”。
含水层储热是指夏季将高温水或工厂余热水,经净化后用井灌入含水层里储存,到冬季抽取使用,即“夏灌冬用”。
由于地下水水温随自然地理环境、地质条件及循环深度不同而变化。
近地表处为变温带,变温带之下的一定深度为恒温带,地下水温不受太阳辐射影响。
潜水含水层处于近地表处,其水温受外界气候等因素的影响较大,是变温带,且易受污染。
而承压含水层由于一般处于地下深处,其水温几乎不受外界因素的影响,是一恒温带。
所以说,只有处于一定深度的承压含水层才能被用于储能。
3. 承压含水层储能3.1 承压含水层储能的实施方案承压的含水层储能系统包括单井式和双井式储能系统。
多井系统由于投资太大,经济效益不高,所以很少采用。
单井内冷、热流体在同一含水层被隔开,以避免两者相混合,并可限制自然对流热损失。
虽然利用单井也可相对减少管路布置,节省费用。
但是由于冷、热水处于同一井内,冷热相混造成的热量损失是不可避免的。
而且,由于在同一口井内同时储存热水和冷水,所以冷量和热量都不可能储存得很多,也就是说单井储能系统较适用于规模较小的工程,而不太适用于季节性储能,而且随着国家水资源政策的调整,和存在回灌困难等技术原因,采用单井开式系统现已难以持久, 此项技术也因此从1990年开始在国内衰落。
由相关资料来看,全封闭的含水层储能技术在国外,特别是荷兰,得到了飞速的发展。
现在国外普遍采用双井储能。
承压含水层储热(冷)系统由冷井、热井、井间管道与换热器组成。
为避免冷热“短路”的相互影响,交替作为取水井和回灌井的冷井与热井,间距至少为15mm~20mm。
含水层储存的是低品位的冷与热,大多数储热(冷)系统回灌水的温度,冬季为6℃~9℃,夏季为15℃~25℃。
在夏季,冷井作为取水井,把冬季储存的“冷量”抽出,向用户供冷。
井水温度7℃~10℃,经换热器吸热(例如空调冷水系统)升温后,再利用户外热空气中的热量、太阳辐射热等加热或者结合热泵装置充分利用低品位废热来加热,加热后的井水依靠泵经过滤器等回灌至热水井中。
随着不断向用户供冷,冷井的“冷量”不断减少,同时热井不断储热。
在冬季,当用户需要供暖时,井水流向改变:从热井中抽取热水经换热器放热,提供建筑供暖和生活用热水所需的热量,降温后的水借助泵经过滤器等回灌到冷水井。
这时,冷井中储存的“冷量”不断增加。
这样,就实现热和冷的补充和释放。
3.2 承压含水层储能的基本条件3.2.1 水文地质条件储能含水层必须具备灌得进、存得住、保温好、抽得出等条件,才能达到储能的目的。
因此,适合储能的含水层的水文地质条件,应符合以下几点:(1)含水层要具备一定的渗透性,但地下水流要缓慢,含水层厚度要大,贮水容积要大;(2)含水层中地下水热交换速度缓慢,无异常的地温梯度现象;(3)含水层的上下隔水层要有良好的隔水性,形成良好的保温层;(4)对地下水的水质影响,储能后应向好的方向发展;(5)含水层储能后,不能引起其他不良的水文地质和工程地质现象,如地面沉降、土地的沉陷或土壤盐碱化等。
3.2.2 回灌水水质条件含水层储能的回灌水源不但要有足够的水量,而且要充分注意水质。
回灌工作必须和保护地下水资源密切结合。
当回灌水水质不符合标准时,一定要加以妥善处理。
确定回灌水源的水质标准时,必须比原地下水的水质略好些,最好达到饮用水标准。
回灌不应引起区域性地下水的水质变坏和污染,也不应含有使井管和滤水管腐蚀的特殊离子或气体。
可以抽汲同一层水(同层储能),也可以利用别的含水层(异层储能)。
建议尽量采用封闭的换热系统,地下含水层中的水自成一路换热水路系统,与外界只有冷热量的交换,而没有物质的交换。
4. 含水层储能技术的优点(1)能效高由于此系统可以利用地下水进行储热和储冷,供热时将冷却水储于地下,制冷时替代冷却系统逆向循环,可实现能源的循环利用,消耗很少的电能。
系统制冷系数略高于压缩式水冷机组,一般可达4.5以上。
制热系数达5.0以上。
(2)环保性能好使用含水层储能系统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具有很大的意义。
利用含水层储能可有效节约能源,减少SOx、NOx等有害气体以及CO2等温室效应气体排放,是供热和制冷新技术。
由于能耗减少,矿物燃料燃烧产生的有害气体包括温室气体的数量减少;因不用制冷机或减小制冷机容量,可以减少破坏臭氧层的氯氟烃(CFC)和含氢氯氟烃类(HCFC)的使用量。
(3)一机多用既可冬季供热又可夏季供冷,也和供应生活热水,夏季供冷还可省去冷却系统。
(4)与蒸汽溴化锂、电冷空调配燃油锅炉。
溴化锂直燃式空调等方式比较,其投资少。
运行费低。
(5)技术成熟,自动化控制水平高,运行和维护简单。
5. 含水层储能技术的关键问题地下含水层储能技术能否得到实施、运行、推广的关键,在于能否成功的解决储能流体及热前沿的形状和位置、储能位置和含水层的选择、储能过程与环境的作用、储能系统的安全性、可靠性和经济性等含水层储能技术关键问题。
5.1 储能流体及热前沿的形状和位置由于含水层多孔介质的不均匀,在热前沿会发生分枝现象或额外热扩散,这会显著降低能量回收,因此需要进行理论和实验研究来估计其影响。
用化学试剂可以跟踪流体动力的前沿,可以估计这一前沿在热前沿之先到达观测点。
这样合理的监视可以获得在储热泡到达观测井之前获得其想关情况。
热前沿的跟踪可以通过观测井中温度的量测或表面地球物理学来完成。
由于大部分热损失是通过冷热交界面发生的,所以有关热前沿的形状及位置对实现ATES是至关重要的。
此外,含水层中水的常年自然流动会将储能水泡从储能地点冲刷移走。
可以用补偿井来抵消这种流动的影响。
5.2 储能位置和含水层的选择寻找储能位置应考虑地质构造和地下水的自然流动。
含水层的选择是对一定的储能率的最佳渗透率来进行的。
这样的准则有助于增加能量回收,并使ATES 系统在经济上可行。
一般,选择的含水层要具备下列条件:低的地下水自然流速,这样灌入的冷量(热量)不至于被冲走;含水层渗透系数和厚度越大越好,保证地下水的回灌量和开采量;小的隔水层渗透系数,以避免与邻近含水层短路,造成能量流失。
在选择储存地点时,应充分考虑当地的气候条件及地质状况。
全年雨量较高而平均气温又偏低的地区,热损失较大。
选择的含水层如果流量慢而垂直渗透率高,较轻的热水的浮升对流将会相当显著,导致热损失大而能量回收率小。
应尽量避免周围已有其它用途的抽水井在工作。
在设计冷、热双井储能系统时,井距不宜过近。
此外,地下水离地表面的距离过近也会影响到热回收。
5.3 储能过程与环境的作用地垢及生物滋长会造成地面以上热交换器效率的下降以及地下井的堵塞,应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
另外,应对每一储能回收循环剩余在含水层中的冷、热恰当地加以记载。
必须检验散失到周围去的冷、热量以保证对周围环境的影响最小,避免对环境造成热污染。
造成注水井堵塞,可能是物理、化学或生物某一方面的原因,也可能是它们共同作用的结果。
另外,当注水井又兼作抽水井时,反复的抽、注可能引起井壁周围的含水层颗粒介质的重组,这种堵塞一旦形成,很难处理。
所以,注水井用作抽水井的频率不易太高。
5.4 储能系统的安全性、可靠性和经济性ATES 系统主要用于商业、办公等大楼,在周围建筑物林立的地区,系统首先要考虑其安全性。
在开挖较大的地坑时,要特别注意对周围建筑地基的影响。
另外,由于含水层是世界上重要的饮用水资源,还要考虑运行ATES系统可能引起的水质改变和对人类健康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