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主义与教育——读书笔记

合集下载

民主主义与教育读后感(全文5篇)

民主主义与教育读后感(全文5篇)

民主主义与教育读后感(全文5篇)第一篇:民主主义与教育读后感《民主主义与教育》读后感—————谈教育的目的读完《民主主义与教育》第八章教育的目的后,不禁问道:“究竟什么是杜威眼里的教育目的?教育到底有没有目的?”脑子里却不能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带着这些问题再次读了这一章节。

1、什么是目的?杜威认为目的是对所要做的事情预见的结果,这种预见有三个作用:第一,它包含仔细地观察特定的情况,选择达到目的的手段,并发现挡路的障碍。

第二,它提出运用手段的恰当的顺序,便于合乎经济的选择和安排。

第三,选取可供选择的方法。

2、良好目的的标准是什么?第一,所确定的目的必须是现有情况的产物,也就是说目的是与实际情境相关的。

第二,目的是灵活的,并能用它来改变环境。

第三,目的要使活动自由开展。

3、教育目的是什么?教育本身没有目的,只是人,即家长和教师等才有目的,教育这个抽象概念并没有目的。

一个好的教育目的应具备三个特征:第一,一个教育目的必须是根据受教育者的特定个人的固有活动和需要。

第二,一个教育目的必须能转化为与受教育者的活动进行合作的方法。

第三,警惕一般的和终极的目的。

以上是杜威讲的关于教育目的的主要观点。

在杜威眼里教育是否真的没有目的?不是的。

杜威所提出的教育没有目的,指的是教育这个抽象的词是没有目的的,实质上从整个教育过程来讲是教育是有目的的,只不过这个目的不是外部强加的,而是存在于教育过程之中。

那么,什么又是外部的目的,什么又是内部的目的呢?外部的目的是社会、教师、家长所赋予给教育的目的,内部的目的则重视儿童的生活状态,尊重儿童的本能、需要、个性,基于儿童自身经验选择而来。

举一生活实例来说明,前段时间曾绣了一个丝带绣,首先讲绣’丝带绣”这一活动是基于自身的需要(朋友结婚)而做,这一活动对我而言很感兴趣(朋友结婚有很多礼物可以送),而且是我稍作努力就可以达到的。

这一目的就是内部的目的。

如果说我是丝带绣加工厂的工人,这一活动就变成了我的任务,我每天只有完成相应的工作量,才会得到相应的工资,对我本身而言,我从事这一活动的目的是完成任务进而拿工资。

民主主义与教育读书笔记

民主主义与教育读书笔记

民主主义与教育读书笔记民主主义与教育——杜威本书的框架:本书共26章内容,可以分成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章至第9章)最初几章把教育看作生活的需要、社会的职能、指导、生长,概述了教育的社会职能与效用。

借着对过去的教育理论的批判,来反正民主教育的正确性和优越性,还阐述了民主教育的目的是获得更多更好的教育,再无别的目的,这就是教育的无目的论。

第二部分:(第10章至第24章)以实用主义教育哲学来理顺长期存在的兴趣和努力、经验和思想、劳动和休闲、个人和自然界、教育和职业等矛盾,并给课程、教材、教法做出新的解释。

第三部分:(第25章至第26章)最后两章分别论述了实用主义的认识论和道德论。

本书论述的范围非常广泛,但对每项问题都从社会、历史、哲学的角度层层剖析和深入论证。

第一章教育是生活的需要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就是生物可以努力利用周围的力量来维持自己,生活就是通过对环境的行动自我更新的过程。

[2]。

教育与社会的关系就与生物与生活的关系一样,社会也是通过教育的活动而存在的。

人生来不了解也不关心社会群体的目的与习惯,没有成年人兴趣知识目的和习惯,为了弥补这个缺陷,为了让社会继续下去,必须通过传递的过程,这种传递依靠年长者把工作、思考和情感的习惯传递给年轻人[4],这种传递,就是教导和学习。

在传递中,沟通是不可避免的,可以说社会在传递中,在沟通中生存。

我们所说的这个社会,它的构成体是要具有共同的目的、信仰、期望的,他们通过沟通来传递信息。

而且一切的沟通都具有教育性,[6]通过沟通,可以扩大接收者的知识经验,同时对传递者的态度也有一定的影响。

总之,任何社会活动,只要保持它的社会性,或充满活力为大家所分享,对那些参加这个社会活动的人来说是有教育意义的,只有当它变成铸型,按规章办事,才失去了教育的意义。

[7]每个人都可以在社会中、与别人的相处中获得教育,这种教育是偶然的、自然的、重要的,我们也可以受到别人有意识的教育,这种教育是直接的教导或学校的教育,我们称之为正规的教育。

民主主义与教育读书笔记

民主主义与教育读书笔记

约翰·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读书笔记在最后一张道德论中,杜威也展现了自己黑格尔辩证法的理论功底,他不去区分364——368外部与内部影响人的道德行为的各种独立的因素,而是把它们综合起来,“只有在这种循序渐进、吸引兴趣和需要思考的事例中,才有可能说愿望和思维的倾向应该是外显的或明显的行为中的有机因素。

”“有意识的目的、有意识的愿望和深思熟虑的思考所以不可避免,因为这是有特殊后果的活动的精神和品质,而不是因为这是形成一个孤立的内心意识的领域”在谈到义务与兴趣的对立中,作者说,在一般看来,按兴趣(某种个人的东西)和按“原则”行动之间的对立是经常发生的。

“按原则行动就是无私地按超越一切个人考虑的一般法则行动”。

其实,在他看来,369看兴趣行动并不纯粹是只顾个人私利的行动。

同时,看起来毫不利己的行为个人也并不是全然不顾兴趣。

370“一旦我们承认自我并不是某种现成的东西,而是某种通过行动的选择逐步形成的东西,那么整个情况就清楚了”…“事实上,自我和兴趣是同一事实的两个名称:对一件事主动感到兴趣的性质和程度,可以揭示并测量所存在的自我的性质”…“兴趣就是自我和某一对象的主动的认同,所谓的两难困境就完全攻破了”在论述“智力与性格”时,373 谈到柏拉图认为,一个人非经多年的实际锻炼和艰苦的训练,不能懂得善的理论意义。

他认为,关于善的知识,不是可以从书本或别人那里获得的,而是通过长期的教育取得的。

这种知识乃是成熟的生活经验的最后和最高的恩赐。

…任何通过尝试或者检验获得的知识,374都“证明某种知识在行为上有直接的结果。

我们有一切理由假定同样关于善的知识有类似的表现。

”“所谓‘善’除非包括上面所说的这种情境中所体验到的满足,否则就是一个空洞的名词”道德既不是康德所谓的一种脱离具体情境的一种抽象的孤立的存在,同时也不是一种外部强加的让个体不加批判反思的去执行的所谓原则和习惯。

“教育无目的论”相关阐述374——375在一个有目的、而且需要和别人合作的作业中所学到的和应用的知识,乃是道德知识,不管有意把它视为道德知识,还是无意把它视为道德知识。

《民主主义与教育》读书笔记(精选多篇)

《民主主义与教育》读书笔记(精选多篇)

《民主主义与教育》读书笔记(精选多篇)第一篇:民主主义与教育读书笔记《民主主义与教育》读书笔记(一)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与柏拉图的《理想国》、卢梭的《爱弥儿》被西方学者称为三部不朽的教育瑰宝。

但我认为三本书侧重点不同,拉图的《理想国》与卢梭的《爱弥儿》只是阐述了某种教育理想与理论,缺乏具体的实践,且难以落实。

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则将理论与实际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亲身实践并取得了成功。

通读过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以后,首先我对整本书的脉络框架有了一个比较清晰的了解。

本书以《民主主义与教育》为名,首先概述了教育的社会职能和效用,指出了当前学校的严重缺陷以及改革的方向。

其次,阐述了民主社会的教育性质,明确教育即是生活、生长和经验的改造,并借着对过去各种教育理论的批判来反证民主教育的正确性和优越性。

此外还说明了教育的无目的论。

再次,以实用主义教育哲学来理顺长期存在的兴趣和努力、经验和思想、劳动和休闲、个人和自然界、教育和职业等等矛盾,并给课程、教材和教法作出新的解释。

最后,分别论述了实用主义的真理论和道德论。

读书笔记(二)第一章的大标题是“教育是生活的需要”。

我认为杜威先生写这一章的目的是为了说明教育的由来以及教育存在的意义。

首先,作者区别了生物和无生物,认为他们之间最明显的区别在于“前者以更新维持自己”。

一块石头,它无法实现自我更新,经过风吹日晒雨打,变为石子,最后变为沙子,成为大地的一部分,失去了它原本的属性。

石块不能实现自我更新很快由石块他的命运就是走向衰亡。

人类作为生物如果不能实现更新也会是同样的命运。

既然人类要生存下去就要不断更新,那么人类又是怎样实现更新的呢?这里杜威又引进了一个概念——“生活”。

他认为“生活就是通过对环境的行动的自我更新过程。

”“生活的延续就是环境对生物需要的不断的重新适应。

”他认为前面讲的生活只是最低等的生活,它只包括物质,是“最低的生理学意义上的生活”,而人类的生活要比这复杂的多,它包括习惯、制度、信仰、胜利和失败、休闲和工作。

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读后感

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读后感

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读后感一(2009-08-03 16:14:21)转载标签:随笔教育教育即生长“社会通过对青少年活动的指导来决定他们的未来,也因而决定社会自己的未来。

”未来的组成便是现在的儿童,所以现在教育的成败直接决定了我们未来的社会。

而现在教育的很大一个组成部分就是我们的学校教育,学校教育的最终执行者便是我们每一个教师,所以教师的教育好坏便直接决定了我们的未来。

可能这样说有点太过,但是我觉得在社会如此复杂,如此千遍万化的现在,我们每一个教师都不能在墨守成规。

教师的任务也不仅仅只是将教科书中的知识传授给学生那么简单了。

“成长的首要条件是未成熟状态。

”当然,只有现在还未成熟,才能继续发展。

那么什么是未成熟状态呢?是一个人还未发展到某一点上?或者是一个人还欠缺点什么能力?其实如果我们如果这样思考,那便认为“未成熟状态”是一种不好的状态,是需要马上度过的状态了。

这样我们的想法也未免有点太消极了。

换个思路,“我们把未成熟状态理解为一种生长的可能性,不仅是指现在缺乏一种力量,但将来也许会拥有,而且还指它现在就有一种确实存在的力量,即发展的力量。

”如果这样理解,那么如果我们在“未成熟状态”,那么我们便有一种发展的力量,如果我们处于了“成熟状态”,便失去了这种发展的力量。

我们的学生显然是处于“未成熟状态的”,而我们教师本身呢?“未成熟状态”的两个特征是依赖性和可塑性。

我们的学生在学校学习,必然要依赖教师,需要通过教师的指导来掌握一些技巧和能力。

但是这种依赖是双方面的,其实教师也同要依赖与学生,如果没有了学生,便没有了教师这个职业,当然这只是物质层面的。

其实教师只有在不断的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才能发现一些教育的规律,才能去真正理解教育本身的内涵。

如果一个教师没有实践而只会夸夸其谈,那么他所谈的也仅仅是“空中楼阁”。

所以学生对教师的依赖,同时也是教师对学生的依赖。

或者说正是这样的一种依赖才形成了学校这样一个“小社会”。

《民主主义与教育》杜威读书笔记

《民主主义与教育》杜威读书笔记

《民主主义与教育》杜威读书笔记序内容整理:此部分是滕大春所写的杜威和他的《民主主义与教育》。

滕大春分别从杜威的时代和生平、《民主主义与教育》的重要论点和杜威教育思想的影响和评价这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从整体上分析了杜威本人思想及其著作《民主主义与教育》的中心思想,他们并把杜威当时所处的时代进行综合分析,与诸多教育流派进行分析对比,论述其思想的进步之处与不足之处。

精彩句段:1.什么是民主社会?他说衡量社会不能单凭主观臆想来制定标准,应以社会成员共享利益的多寡为尺度,还应以本社会和其他社会能否交流互惠为尺度。

2.在无种族隔阂,无阶级隔阂的自由平等的社会,不容少数人垄断教育机会,要通过教育使人人发挥其开创拓新的才能。

(教育不是少数人的特权,人人都有享有教育的权力。

)3.儿童是教育的出发点,社会是教育的归宿点,正像两点之间形成一条直线一般,在教育的出发点的儿童和教育归宿点的社会之间,形成了教育历程。

4.尊重儿童不能叫儿童放纵任性而流为无政府的状态;保持儿童的天性不是叫儿童不加思考地莽撞蛮行。

5.在这种共同参与的活动中,教师也是一个学习的人,学生虽自己不知道,其实也是一个教师。

师生愈不分彼此愈好。

(相互学习,相互为师的民主师生观,“弟子不必不如师。

师不必贤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阅读感想:滕大春的这部分描写有助于我对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有一个初步的印象,减少我阅读此书的难度,便于我进一步理解杜威的思想。

任何一位教育家的思想都是与作者所处时代背景是息息相关的,作为一个流传至今的名著,其书中的思想定然有辉煌灿烂的部分,但也会有一定的时代或思想观念上的不足之处,我们要辩证的看待,积极吸取有益的观点。

第一章教育是生活的需要内容整理:人比低等生物更多的一种东西叫做生活,包括习惯、制度、信仰、胜利和失败、休闲和工作。

生活是通过对环境的行动的自我更新过程,这种更新要通过传递。

生活需要延续就需要沟通,而教育作为生活的一种现象,也需要沟通。

《民主主义与教育》读书笔记

《民主主义与教育》读书笔记

《民主主义与教育》读书笔记2012120510712双语1班张科蕾读过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以后,了解到杜威把儿童和青少年的学习分为三个层次:4到8岁为儿童通过活动和工作而学习的阶段,所学的是怎样做,方法是从做中学,所得的知识得自应用,并为着应用,不是为了储备;8到12岁为儿童自由注意学习阶段,这时儿童可以学习间接的知识,如通过历史地理而学习涉及广泛的时间和空间的知识,但间接知识必须融合在直接知识之中,须应生活之需而为生活所用;第三阶段为12岁以后,属于反省注意学习时期,学生从此开始掌握系统性和理论性的科学知识或事物规律,并且随而习得科学的思维方法。

在道德教育方面,杜威认为有用的就是真理,有用的就是善。

并把学校的现实生活、教材和方法三者称为学校德育的三位一体。

在方法方面最主要的是抓着学生的感情反应,培养学生爱善和好善的精神力量。

杜威的儿童观为“儿童中心论”,他主张教育应以儿童为中心,尊重儿童的兴趣和需求;他特别强调儿童的经验,认为教育完全应偏重儿童已有能力的生长,儿童心理条件应成为孩子学习活动设计与材料选择的基本要素。

杜威深受卢梭、裴斯泰洛齐、福禄培尔、蒙台梭利教育思想的影响。

当时,卢梭的思想对他启发很大。

杜威进一步发展了卢梭的“自然生长”理论,提出自己的“教育即经验的自然发展”理论,形成了自己的教育观。

具体地说,可以概括为三句话,或归结为三个命题,即“教育即生活,生活即发展”、“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不断改造”。

1.教育是生活的需要:生活即教育。

杜威认为“教育是生活的过程,而不是将来生活的准备”。

他把教育与生活、生长与发展视为同一意义的概念,家庭生活、学校生活、集体生活、社会生活都是教育,尤其是道德教育。

教育既始于社会又将归于社会。

在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三者之中,社会生活是整合其它两种生活的关键。

各种场合的教育实质上进行的是不同形式的生活。

学校必须呈现现在的生活,即对于儿童来说是真实而生机勃勃的生活,像他在家庭里,在邻里间,在运动场上所经历的生活。

《民主主义与教育》读后感

《民主主义与教育》读后感

《民主主义与教育》读后感
《民主主义与教育》是一本有关教育与政治的经典著作,作者约翰·杜威是20世纪美国教育哲学家的代表人物之一。

这本书主要探讨了民主主义理念如何融入教育领域,以及教育如何对民主社会的形成与发展发挥作用。

该书的核心思想是“教育和民主主义是不可分割的”,只有实现教育的民主化,才能为民主社会的稳定和繁荣打下基础。

下面是我的几点感悟:
首先,杜威关注的是教育的实际效果,而非抽象的原则和理论。

他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成为自立、有创造性和具有批判性思维能力的人,这种教育应该具有社会性、个性化和经验性。

他认为,学生要通过自己参与到社会活动中去,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接受民主的理念,充分发挥个人的才能和潜力。

他反对教育只重视知识的灌输和机械的学习方式,认为这些方法已经过时,不能满足现代社会的需求。

其次,杜威认为,民主的实现需要建立在公共生活中的合作基础之上。

他主张学校应该成为一个微缩的社会,学生应该在学校中学习到如何与不同背景和观点的人进行交流、合作和解决问题。

他认为,学校的教育不仅仅是为了个体的成长和发展,更是为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服务。

因此,他提倡学校与社区的紧密联系,改进教育质量,提高学生的社区责任感。

民主主义与教育读后感

民主主义与教育读后感

教育是生活、生长和经验的改造杜威说教育是生活、生长和经验的改造,这句话非常抽象难懂,我们不妨反过来问,教育不是什么。

杜威认为,教育不是为成年人的未来生活而做准备,教育也不是开发所谓的儿童先天的理性,教育更不是心智的训练。

那么教育究竟是什么,结合我的所见所闻,谈谈我的理解。

1、小学教育中的民主毫无疑问,民主的社会需要民主的教育,而学校的教育亦应该是一种个性化的、自由平等的、民主的教育。

杜威认为:“民主主义不仅是一种政府的形式,它首先是一种联合生活的方式,是一种共同交流经验的方式。

”当今世界,民主已然成为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我国的国体便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民主了,教育理所应当是民主的。

其实民主不仅仅是一种政治制度,也是一种生活方式,更是一种理想信念,它需要通过学校教育等渠道在国人心中生根发芽。

中国是社会主义属于民主法治社会,每个人都可以享受平等自由的教育。

这种教育体现在方方面面,我们推崇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教育平等,我们去支援边疆、农村的教育。

我们给予少数民族地区的孩子们更多的扶持便是为了教育平等。

除此之外,我们的教育观也无处不在地体现了民主主义教育思想。

这包括教育的理念、.教师与学生的地位以及人格的平等。

教师与学生在人格尊严上是平等的。

特别是我们现代化课改后的教育,课堂中更加注重以学生为中心,一堂课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素质教育也更多的符合了杜威的民主主义教育的理念。

赋予儿童以主体地位。

这正是借鉴了杜威的“儿童中心论”,重视儿童求知好动的天性,避免伤害儿童的天性与兴趣,让儿童作为学习的主体自己主动地学习。

看似,我们现在常挂在嘴边的话,而在杜威那个时代却是与“教材中心论”、“教师中心论”的激烈对决与革命。

.教师角色的定位。

基于儿童学习的特点,教师的角色定位为引导、支持、合作者。

教师真正的价值是在学生感兴趣、发生问题时,给予学生适宜的支架。

正如杜威所倡导的“学习不是让学生服从,也不是让学生的自由愈少愈好,而应该尊重学生,以自由开放的方式去教育学生。

民主主义与教育学读后感

民主主义与教育学读后感

民主主义与教育学读后感民主主义与教育学读后感在当下飞速发展的时代,民主和教育都是备受关注的热点话题。

如何在教育实践中注重民主,让学生尊重他人的权利和利益,逐渐培养其民主素质和民主意识,是教育学界探讨的核心问题。

最近我阅读了一本名为《民主主义与教育学》的书籍,获得了不小的收获。

该书作者为约翰·杜威(John Dewey),是美国著名教育学家、哲学家、心理学家。

他是20世纪初期美国现代教育改革运动的中坚力量,也是现代西方教育理论的奠基人之一。

在该书中,约翰·杜威深入剖析了民主和教育之间的关系,并提出了一套富有启示性的教育理论,为我们正确开展民主教育提供了借鉴与参考。

在阅读过程中,我深感民主与教育的密切关系。

作者认为在民主社会中,每一个人都应该受到平等的对待和尊重,而这也是教育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要素。

教育的目的就是让每个孩子都有平等的发展机会。

教育应该旨在帮助学生发现并开发他们自身的能力,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建立自主和共同协作的精神。

而这正是民主教育所强调的,让我们通过自我理解和合作去促进自身的发展。

由此,我对这本书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民主主义与教育学》给我们直观呈现了民主和教育之间的紧密关系,为我们提供了实现民主教育的方法和思路。

它还启示我们,要真正实现民主教育,必须重视学生自主性和合作精神的培养,促进学生在学习中的实践与创新。

这些思想深入人心,引发了我更深层次的思考和启示。

作为一名教育者,我们应该在教育实践中更加注重民主,并尝试将其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中。

我们需要帮助学生建立自主、合作和创新的精神,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表达能力、合作能力等。

同时,我们也需要加强学生的民主意识和学生自治的意识,让他们学会尊重他人、尊重自己、积极参与协作,形成团队精神。

在实践中我们还应该适应时代和社会变化,注重整合优秀资源,创建有利于学生自主发展的环境,使学生能够获得更多的机会,得以更好地发挥潜能,为未来做好思想备份。

民主主义与教育读后感(共5篇)

民主主义与教育读后感(共5篇)

民主主义与教育读后感(共5篇)篇:民主主义与教育读后感第一次读书笔记此次的读书笔记是针对教育学史这门课程写的。

老师的作业要求是:李克强总理曾发表一篇关于“我们的教育工具与科技发展太快,请等等我们的灵魂”,请谈谈你对此的看法,并以小论文的形式表现出来,字数在2000字以上。

为此,最先找到的材料就是相关的讲话材料,并没有计划要找讲话原稿,所以在网页上搜索了很多人对这件事的看法。

在搜索看法的过程中,有一种看法很吸引我,那就是认为我们的教育之所以没有灵魂,主要是因为我们的教育中缺少我们中华民族的教育,缺少根植于传统文化的教育。

在凤凰卫视的系列节目《盗火者》里面,也曾说过相关的问题,就是小学语文中的课文是“成人思维,披着小孩童趣的皮,来教小孩学习”,对比民国时期的课本,很多课文内容没有实际意义,也缺乏教育意义,甚至很多内容都是错的,假的。

因此,很多认识到这一问题的老师,在自己从事读经典的教育,这些经典都是原文,而且是中国的经典着作。

在老师出的题目里面,灵魂与工具是一对相对概念,但灵魂的内涵是什么呢?我认为灵魂的内涵主要是一种教育精神。

因此我再想到了教育的本质,有学者认为,教育的本质就是文化育人,我很同意这样的观点。

有这样一种说法,就是我们国家的教育是“舶来品”,那么在我国的教育中,发挥传统文化的作用,本身就是精神的传承;教育中有了传统文化,既是遵循教育本质的规律,也是教育灵魂的重现与载体。

因此,我构思的论文内容就是传统文化和教育灵魂的关系。

如果把我们的教育分成形式和内容两部分,那么对教育灵魂的忽略实际上是对教育内容的忽略。

教育内容不仅包含教育过程中传递的知识和观念等方面,还包含教育精神,即教育的意义的实现,对教育本质的规律的遵循。

那我们对灵魂的忽略究竟忽略在哪里呢?在这里我参考了王冀才老师的《大学文化哲学》这本书。

他认为教育的本质是文化育人。

由此我认为,灵魂的忽略就应该是课程内容上传统文化的忽略和教育理念上文化育人的忽略。

杜威-民主主义教育读书笔记

杜威-民主主义教育读书笔记

杜威-民主主义教育读书笔记《民本主义与教育》读书笔记5000字一、杜威和《民主主义与教育》(一)杜威约翰·杜威(JohnDewey,1859-1952年)是美国现代著名的实用主义哲学家和教育家。

他于1896年创办了芝加哥实验学校,这所学校是他的哲学、教育学、心理学的实验室。

实际上,实验学校就是杜威教育思想的实际应用,通过教育实践为写作《民主主义与教育》积累了丰富的实际材料。

他从实用主义哲学出发,提出“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的口号,反对以教师为中心,主张把学生从教师的束缚下解放出来。

杜威主张新“三中心”—儿童中心、课堂活动中心和个人直接经验中心。

这个提法在20世纪初是巨大的进步,即使现在仍意义深远。

杜威于1919年5月至1921年曾来中国讲学,足迹遍及十一省,宣传他的实用主义哲学和教育学。

杜威一生始终不渝地关注教育与民主主义的关系,他认为这个问题应该引起教育工作者的特别关注。

教育与民主主义的关系,并不只是杜威个人所关心的,也不是一个与其他无关的孤立问题,许多不同领域的思想家和学者已经把这个问题列为他们在社会及教育方面进行探究的主要课题。

(二)《民主主义与教育》概述1.概况该书是杜威在1916年写成的。

这时美国面临着工业革命和科学技术革命的新阶段,正处在快速发展的时期。

因此,要求研究与探索新的教育以适应工业革命的需要以及解决社会政治生活的各种问题,这是时代的需要,杜威《民本主义与教育》反映了美国资产阶级这种要求。

所以,该书既有消极的、应该批判的东西,也有值得借鉴之处。

2.书中关于教师的作用的论述首先,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一书的第十四章中提到:“教师仅有学问是不够的。

事实上,除非教师的习惯态度关心教材和学生本人的经验互相影响,否则,教师的学问或他所熟练掌握的教材,孤立地看,它的某些特点反而有碍有效教学。

教学的问题在于使学生的经验不断地向着专家已知的东西前进,所以教师既需懂得教材,还需懂得学生特有的需要和能力。

民主主义与教育读书笔记

民主主义与教育读书笔记

民主主义与教育读书笔记读《民主主义与教育》的点滴感悟非常幸运地从读书群里下载了电子版的《民主主义与教育》这本书,然后就非常认真地读起来,刚开始读感觉有点深奥难懂,于是就读得很慢,于是慢慢也读懂、吸收了一些教育理论。

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教育的价值”这一章节对我的触动很大。

很多学生都不明白上学的意义是什么,他们不懂为什么家长要送他们到学校里来读书,难道读书的目的就只是为了将来考上大学,为自己赢得一张文凭,将来能够找到一份工作吗?我经常对孩子们说:“我们来这里上学,是来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这些知识都是将来你在自己几十年的人生中能够用得着的,也是必须具备的一些文化素养,哪怕你将来没有考上大学,你将来从事的一些行业,比如假如你去做小生意,就需要记账,算账,这些需要数学知识,你和别人讨价还价,这些需要语言沟通能力,这些都是需要通过上学来获得的基本实用知识。

而且在学校里我们还可以结交很多好朋友,这些好朋友在你困难的时候都可以向你伸出援助之手,这些也是你生活所需要的友情。

所以我们不是来学校里玩的,是学习生活技能和知识的。

”我们每个人的很多经验都是间接经验,因为我们每个人精力有限,所经历的直接经验也是少之又少的。

很多经验都是通过学习获得的间接经验。

比如有人参加过战争,那他获得的就是直接经验,但是我们这些从来没有上过战场的人,也没有机会去战场的人,只能从听人讲述的战争故事或者有关战争的记载来获取战争的一些间接经验。

一切语言,一切符合,都是间接经验的工具。

用专门术语,由工具获得的经验,乃是“间接的”经验。

这种经验和直接的经验对立。

我们个人的直接经验是非常有限的,如果没有代表不在目前的,遥远的媒介物的介入,我们的经验几乎将停留在野蛮人的经验的水平上。

从野蛮到文明,每走一步都有赖于媒介物的发明,这些媒介物拓宽了纯粹直接经验的范围,把它和只能用符号表示的事物联系起来,使它具有深刻而有比较广泛的意义。

我们教育孩子不仅要学到一些生活中比较实用的一些知识,还要懂得去欣赏,增强学生欣赏生活中美的能力,也是我们教育的价值。

民主主义与教育

民主主义与教育

《民主主义与教育》读书笔记第十七章课程中的科学尽管杜威一直强调教育无目的,在我看来他所说的无目的最终还是有其归宿,即民主的生活方式和科学的思想方法。

在此十七章重点论述了课程中的科学。

首先文章在第一小节《逻辑的方法和心理学的方法》中明确指出科学知识是运用观察、回想、和试验的方法获得的。

科学为我们的信念提供一个正确的来源,使其更加准确,而逻辑的方法就是实现科学的重要途径(科学就是实现任何知识的逻辑含义,逻辑是完善知识的正当形式)。

但是对于一个外行而言,逻辑的形式却成了前进的绊脚石,在教学过程中过分的关注获得知识本身,而忽视了知识本身与日常生活所用的材料之间的联系。

至于在教学实践中,教师把形式完善的教材教给学生,以专门的概念和定义引导学生教材中的知识就是所谓的科学,而科学方法即处理日常经验中的材料方法却在课堂教学中缺少,这也就是方法论的缺失。

从经验发展正当的科学的处理的方式是“心理学”的方法,学生应从日常熟悉的材料(学生的经验)中选择问题用科学的方法处理问题这样就可以避免心理上的混乱。

如果教师只是纯粹的将书本知识灌输给学生,流于形式并非用科学的方法引导学生将日常生活中的材料转化为科学知识,那么这样的教学是不合理的,而所谓的“科学知识”也是没有活力的。

虽然众多的教学实践家们看到了不足,用演绎的方法编纂教材,教给学生普遍知识即我们从书本中获得的间接经验,但是过程中还是缺少了普遍知识转化为一般知识即个人经验,就像是一个数学学习者不仅要求对数学概念的滚瓜烂熟,还应有将概念中的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知道它是如何发挥作用的,这样就与我们的个人经验联系起来。

第二小节《科学和社会进步》开头就提到了直接知识的获得(可用的作业)是从事具有社会兴趣的作业,而如何获取就需要用逻辑的科学方法。

在此过程中,经验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科学是从经验中产生的,因为在永不满足的人类欲望面前,为了提高满足的质量,我们变得不仅仅局限于已有的经验,人类的潜能在此开发,寻找新手段制定新目的过程就推动了的科学进步。

《民主主义与教育》读后感

《民主主义与教育》读后感

《民主主义与教育》读后感
《民主主义与教育》是约翰·杜威的杰作,自1916年首次出版以来,这部教育学著作一直被视为现代教育的经典之作。

杜威在其中全面阐述了他的实用主义教育理论,这不仅仅是对当时教育改革的回应,更是对未来教育发展方向的展望。

书中,杜威强调教育的实用价值和人本价值,认为教育不应仅仅局限于知识的传授,而应当深入影响人的道德和社会发展。

他的这种观点使我深感震撼,因为这与传统教育中过分强调知识记忆和应试技能的做法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杜威所提倡的教育,是一种与生活、与社会紧密相连的教育,它要求教育者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而不仅仅是他们的学习成绩。

杜威在书中还提出了“儿童为中心”和“从做中学”这两个重要的观点。

他认为,儿童的学习应当是基于他们的生活经验,通过实践活动来探索和发现知识。

这种教学方式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这与我们当前所倡导的“学生为主体地位,教师为引导者”的教学理念不谋而合。

在阅读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杜威对于教育的热情和追求。

他所提出的理念和方法,都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这使我更加明白,作为教育者,我们的责任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探索世界,发现自我,实现自我价值。

总的来说,《民主主义与教育》是一部值得每一个教育者深入阅读和研究的著作。

它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教育理念和方法,还为我们指明了未来教育的发展方向。

我相信,只要我们坚持杜威所提倡的教育理念,我们就能为学生创造一个更加美好、更加充满希望的未来。

《民主主义与教育》教师读书笔记范文大全

《民主主义与教育》教师读书笔记范文大全

《民主主义与教育》教师读书笔记范文大全杜威是美国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心理学家和政治家,其权威地位是世界教育界一致公认的,他和他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体系对世界上许多国家都产生了深远影响,《民主主义与教育》教师读书笔记范文大全。

《民主主义与教育》是其教育著述的代表作,全面地阐述了实用主义教育理论,即教育社会职能和效用、民主社会的教育性质、教育与职业、实用主义真理论和道德论。

书中杜威的主要教育思想包括三大体系: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改造。

一、“教育即生活”教育是什么?难道仅仅是知识的传授与课程的完成么?不,教育即生活。

身为教师,我们不能把知识以纯客观的形式提供出来,或者作为学生能加于他已有经验之上的一种新的特殊经验。

我们不应当把它作为新的教材介绍给学生,而应当作为用来显示已经包含在旧经验的因素,和作为提供更容易、更有效地调整经验的工具。

因为我们要明白:知识是来源于生活的。

学校科目相互联系的真正中心,不是科学,不是文学,不是历史,不是地理,而是学生本身的社会活动。

我们应该让教育还原于生活,让知识还原于生活,让学生成为生活的实践和操作者。

首先,杜威对“生活”这一概念进行了论述。

他强调指出:“我们使用“生活”这个词来表示个体的和种族的全部经验。

”他所提及的“生活”既包括个人生活,也包括社会生活。

但在论述教育与生活的关系并提出“教育即生活”这一观点时,他首先是指社会生活。

因为社会生活环境包括促使或阻碍、刺激或抑制人的特有的活动的各种条件。

其次,杜威对“教育即生活”这一观念进行了论述。

他强调指出,要使个人的和种族的经验不断更新,并使社会群体的生活延续下去,就必须通过教育。

在杜威看来,教育的过程就是生活的过程。

教育和生活一起开始、继续和终结。

既然教育与富有成效和本身有意义的生活的过程是一致的,那么,教育所能提出的唯一最终价值正是生活的过程。

第三,杜威对教育本身进行了论述。

他把教育分成两种:一种是非正式教育,即与他人共同生活而获得的教育。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主主义与教育》读书笔记
刘孔烽
杜威,是20世纪人类历史上少数几个最有影响力的教育家之一,而他的著作(民主主义与教育>最集中,最系统的表述了杜威的教育理论. 我认为,要真正的理解杜威的思想,就必须认识到他提出“教育无目的”的目的。

其实, 杜威并不是倡导教育无目的,他的教育其实是有目的的,杜威反对外在的,固定的,终极的教育目的,他以生长为教育目的,认为教育要促进儿童的发展.要促进社会的民主和谐.杜威非常注重儿童和青年独立意识、创新意识以及与人沟通的能力的培养。

他不仅注重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理解,而且注重不同团体、不同国家之间的沟通和理解,以使平等、民主的观念深入人心。

杜威认为,在教育上有3种错误:(1)不考虑儿童的本能和先天的能力;(2)不发展儿童应付环境的首创精神;(3)过份强调训练和其他方法,牺牲个人的理解力,以养成机械的技能。

这3种错误,都是把成人的环境与标准强加给儿童,其后果不堪设想。

杜威说到“学习的目的是继续不断生长的能力”但是这只有在民主的社会中才能实现。

“我们在探索教育的目的时,并不要到教育过程以外去寻求”,但是这也只能在民主的社会中才可能做到。

当社会关系还不是完全以对等为基础时,我们教育的目的就有可能发生偏差。

现就杜威其中的观点,谈谈自己的心得。

对杜威“从做中学”理论的基本理解
通过阅读《民主主义与教育》,我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三个层面对杜威“从做中学”的理论有了初步的理解。

1.“从做中学”的涵义。

杜威认为“从做中学”是“涉及一切活动,它包括使用各种中介的材料、用具以及使用各种有意识的用以获得结果的各种技巧,它涉及各种工具和材料去进行的表现和建造一切形式的艺术活动和手工活动,只要它们包括为了达到目的的有意识的或深思熟虑的努力……它们还包括要动手的科学研究,对研究材料的搜集、对器具的管理、工作进行中和记录实验情况所需的活动程序”。

[1]因此,杜威的“从做中学”包括艺术创作、手工活动和科学探究三层基本涵义。

2.“从做中学”的合理性依据。

(1)“从做中学”是儿童学习能力发展的第一个阶段。

杜威在《民主主义与育》中,把儿童的学习分为三个阶段,说教学是“连续重建的工作,应从儿童现有的经验进入有组织的真理研究的阶段”。

他认为儿童由4至8岁为通过活动和工作而学习的阶段,所学的是怎样做,方法是从做中学,所得的知识得自应用,并为着应用,不是为了储备。

由8到12岁为自由注意学习阶段,在这第二阶段中儿童能力渐强,可以开始学习间接的知识,但间接知识必须融合在直接知识之中。

第三阶段为12岁以后,属于反省注意学习时间,学生从此开始掌握系统性和理论性的科学知识或事物规律,并且随而习得科学的思维方法。

因此,儿童不断发展自己的学习能力是从“从做中学”开
始的。

(2)“从做中学”促使儿童发展真正的兴趣。

杜威认为生长中的儿童的主要兴趣是活动,对于儿童来说最初的知识就是做事或工作的能力。

因此,杜威认为“从做中学”可以促使儿童发展真正的兴趣,“从做中学”能促使儿童用一切的力量和情感去从事他们所感兴趣的活动。

儿童所真正需要的思维方式是教会他们如何去做,如何去寻求。

所以在学校中必须让儿童既要保持愉快又要保持忙碌,所以需要让儿童从课桌边解放出来,让他们有事可“做”。

(3)“从做中学”表现儿童的天然冲动。

杜威认为儿童具有天然的或天赋的冲动,天生就要做事、就要工作。

这种冲动来自于儿童的本能,是无法压制的。

杜威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中举了一个儿童搭积木的例子:儿童从事搭积木的活动,尽管他希望积木不要倒塌并且叠的越高越好,但是积木突然倒塌了,他还是会愿意重新开始再搭建。

这就表现了儿童无法压制的强烈的做事冲动。

杜威认为如果抓住儿童的这个冲动加以引导和发展,满足儿童的天然冲动并让儿童从事真正具有教育意义的活动,这将是儿童一生受益的转折点。

3.“从做中学”的实现途径。

(1)建立民主的师生关系是“从做中学”的前提。

杜威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中指出:“传统的教育只能训练儿童恭敬、服从、小心从事。

这种教育只能适应统治阶级的需要,在民主社会里应当培养学生的积极个性,如:独立性,主动性,富于智慧。

”“在气氛上改变师生之间的关系,使之显得更亲切和民主化。

”尊重学生、给学生
平等的权力是搞好教育工作的前提。

在教学活动中师生关系和谐有助于学生活动的开展,同时这种人性化的教育与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一致的。

(2)科学方法是“从做中学”的基本目标。

杜威认为要实现“从做中学”必须注意科学的思维方法。

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中他将“做”的步骤分为五个阶段:第一,学生要有一个真实的经验的情境——要有一个对活动本身感到兴趣的连续的活动;第二,在这个情境内部产生一个真实的问题,作为思维的刺激物;第三,他要占有知识资料,从事必要的观察,对付这个问题;第四,他必须负责有条不紊地展开他所想出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第五,他要有机会和需要通过应用检验他的观念,使这些观念意义明确,并且让他自己发现它们是否有效。

(3)活动或作业是“从做中学”的载体。

杜威极力提倡教材应该源于儿童通过自己的活动所获得的直接经验。

他认为:“把这种早已经准备好的教材强加给儿童,是违反儿童天性的,多种多样的学科课程只会把儿童自己的统一的生活经验给以割裂和肢解,必将阻滞儿童的生长,无论是本能的,还是体力的,智力和道德能力的生长。

”杜威同样反对由知识为中心的教材所组织的课程,他提出,课程不应该像传统学校那样“大半由分散在各门学科的知识材料分割成一连串片段交给学生”。

因此他设计在课程中占中心位置的是各种各样的活动作业,一是艺术活动,二是手工训练,三是各种服务性活动,同时充分运用化妆、表演等活动形式组成儿童学习的情况和内容。

杜威
主张儿童所做的内容,主要是符合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的,能引起儿童兴趣,能发挥儿童个性的具体活动,也就是“活动课程”。

当然,杜威教育理论也并不是完美无缺,专家们进行了批判性的解释。

认为杜威理论只适用于初级阶段和低层次的教育,并不适用于处理高级阶段和高深层次的教学工作。

再如强调儿童中心主义,是否削弱了教师的指导地位等等。

但在我看来,没有哪种教育理论是十全十美的,是能放之四海而皆准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