虾蟹的生活史及洄游
虾蟹类生物学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1.虾蟹的生殖蜕皮:在交配期,某些雌性个体在交尾前要先行蜕皮,此次蜕皮又称生殖蜕皮。
2.自切现象:虾蟹类动物在遭遇天敌或相互争斗中受困时常常会自行使被困的附肢脱落,以使个体摆脱天敌,迅速逃逸。
在附肢有机械损伤时亦会自行钳去残肢或使其脱落,这种现象称为自切。
3.虾蟹类的生殖、生长洄游:生长洄游是指虾蟹类在生长过程中的不同阶段变更栖息地的洄游;生殖洄游是指成熟个体向产卵场移动的洄游。
4. 虾蟹类的再生:虾蟹类自切后的附肢经过一段时间,大多可以重新生出,称为再生。
5.虾蟹的发育蜕皮:也称变态蜕皮,幼体阶段随着蜕皮动物形态结构不断变化,由简单到复杂,逐渐完善。
6.额角:头胸甲中央向前突出,形成发达的额角,以保护两眼和头胸部其它附肢,额角形状在种间变化很大,为分类的重要依据。
7.齿式:额角上缘和下缘具有小齿,齿的数目和有无是分类依据之一。
齿数一般用齿式表示。
如中国对虾齿式为7~9/3~5.8.纳精囊:雌性对虾头胸部腹面4~5步足之间的腹甲上有一交接器——纳精囊,用以储存交配后的精荚。
分封闭式和开放式两种。
9.颚舟片:虾类第二小颚的外肢发达,叶片状,称为颚舟片。
虾类生活时,借此片鼓动,使鳃腔中的水川流不息,以辅助呼吸。
10. 侧鳃:根据鳃的着生位置,把着生在胸部附肢的基部上方身体侧壁上的鳃称为侧鳃。
11. 关节鳃:根据鳃的着生位置,把着生于胸部附肢底节与体壁间的关节膜上的鳃称为侧鳃。
12.足鳃:根据鳃的着生位置,把着生在胸部附肢底节上具鳃轴的鳃称为足鳃。
13.侧板线:蟹类眼眶下线下方,斜向头胸甲前侧缘的颗粒隆起线。
14.内骨骼:甲壳的某些部分突入体内形成,主要作用为肌肉的附着点。
15.绿腺:位于第二触角基部,为虾蟹类的排泄器官,主要作用是调节渗透压及离子平衡。
16.X-器官:也称眼柄腺,由视端髓内一簇神经分泌细胞构成,细胞轴突一直延伸到血窦腺。
主要分泌物是性腺抑制激素和蜕皮抑制激素。
17.Y-器官:来源于外胚层,形状各异,位置也不同。
第五章虾蟹类增殖
3、放流数量的确定
4、虾苗中间培育与人工潮间带。
人工潮饲带:a、放流场;b、中间培育场。 5、放流苗种的跟踪调查 跟踪调查具备的条件:(1)标志方法:a、剪
尾时法; b、前眼球法; c、生物染色法; d、标光牌法; e、个体差异法。 (2)捕捞方法。 6、放流效果的评估。
国外增殖放流的进展
欧洲内域水域的渔业殖增很早以前就开始了。 1984年,瑞典在这些河流中放流了400万尾2龄鲑(其中有 小部分是海鳟)。 芬兰1985年孵化了200万尾幼鲑并放流到这些河流中,以弥 补自然产卵场的损失。 挪威自1882年随着第一个商业性的鱼类孵化场建成以来,一 直致力于鳕鱼幼体的增殖放流,一直持续到1967年。 美国的增殖放流始于19世纪后期。 日本的增殖放流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得到了广泛的发展。 韩国的渔业资源放流工作,最早可追溯到1967年,当时是在 江原道放流了大马哈鱼,这可以看作是韩国的第一次增殖放 流活动。
增殖放流品种缺乏足够的评估
珍稀濒危物种放流力度不足 生态环境恶化
管理力度不够
展望与对策
通过增殖放流对水域重要种群及其生态环境进行保
护及修复,并取得了明显的效益。为保证我国渔业 的可持续发展,建议采取以下对策:(1)建立我 国近岸水域重要资源保护区,对现有资源总量及物 种进行有效评估;(2)进行关键物种的增殖放流; (3)开展放流效果跟踪评估技术及放流水域环境 容量的研究;(4)控制对受保护物种的捕捞压力, 科学制定禁捕时间及区域,控制渔业船只数量及捕 捞方式、捕捞物的年龄或体长最低额度,保护幼龄 种群。
对虾渔业管理:一是:采取何种管理策略可以是对虾资源在自然条件下允许的高 数量水平上自然波动,即研究在自然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增加资源的补充问题, 关键问题是亲体和仔幼虾的管理; 二是:当世代数量已经形成之后,如何利用才能获得最佳社会效益,即对秋汛对 虾渔业的管理问题,也是如何利用和分配资源问题。 1、亲虾的保护 2、仔幼虾的保护 3、秋汛渤海对虾渔业的管理 (1)管理目标 (2)选择范围和捕捞力量控制 (3)对虾渔业的管理措施: a、亲虾保护; b、虾苗保护; c、严格执行开捕期捕虾的规定。 d、限制鱼船数量 e、改善繁育场条件
中国海洋大学甲壳动物增养殖学复习提纲
某虾场共放养规格为0.8cm的虾苗2000000尾, 经120天养殖后,收获规格为10cm的对虾15t, 耗用配合饲料26t。试:1)计算养成成活率;2) 计算投饵系数;3)分析并判定养殖效果
体长与体重的关系 W=aLb (W单位为g,
L单位为mm或cm)
:中国对虾 W = 0.0097L3.04 简化为:W = 0.012L3
• 虾蟹类养殖主要产地,国家,常见养殖种类及其 鉴别 • 对虾性腺组成及发育过程,影响因素主要有哪些 • 虾蟹类生长特点与蜕皮过程 • 虾蟹类的生活史及洄游习性 • 胚胎和幼体发育过程及各个阶段的习性 • 环境对虾蟹类生长与繁殖的影响 • 甲壳动物的主要类群
• • • • • • • •
虾蟹类苗种培育的工艺流程和技术关键 亲体培育原则、程序及性腺发育的检查 幼体数量/质量检查方法及标准 幼体发育及其习性变化与操作工艺选择 温度在苗种生产中的作用及调控模式 卵及幼体消毒的意义和操作流程 虾蟹类苗种生产饵料系列的搭配原则 影响苗种成活率的因素有哪些
• • • • • • • • • •
虾蟹类主要养成方式及其特点 不同虾蟹类养成模式的特点 养成工艺流程及关键技术 SPF和SPR种苗的特性与应用时应注意的问题 确定放养密度的原则 投饵系数及影响因素 饵料投喂原则及如何合理投喂 养殖环境调控的意义与技术措施 我国对虾养殖的现状及实现健康养殖的途径 负责任的水产养殖要点
肥满度 = W/L3 100
中国对虾 仔虾=1 5-10cm=1.1 >10cm=1.2~1.3
日投饵总量(kg/万尾)=0.05L2 (L=平均体长、cm)
某公司计划精养对虾,生产体长11cm的对虾10 t,试: 1)拟定养成生产饲料供应计划(总量和月度 计划 2)计算对虾平均体长达到10cm时的日投喂量 和投饵率,若此时对虾肥满度为1.05,应如何 调整投喂量?
《虾蟹类生物学》课件
日常管理
定期巡塘,观察虾蟹类生长情况 和水质变化情况,及时调整养殖 管理措施。同时要做好养殖记录, 以便总结经验教训和提高养殖效 益。
病害防治
加强虾蟹类疾病防治工作,定期 进行药物预防和治疗,同时要保 持养殖环境卫生和加强生物安全 措施。
06 虾蟹类疾病防治
虾蟹类疾病发生的原因与特点
原因
水质恶化、病毒或细菌感染、寄 生虫入侵、营养不足等。
特点
发病迅速、传染性强、死亡率高 等。
虾蟹类疾病的预防措施
保持水质清洁
定期更换水,使用过滤器,控 制水中的氨、硫化氢等有害物
质。
加强营养
提供充足的天然饵料,补充维 生素和矿物质。
隔离与检疫
对新进的虾蟹进行隔离观察, 确保无病后才放入大群。
免疫接种
研发针对特定病毒和细菌的疫 苗,提高虾蟹的免疫力。
虾蟹类疾病的治疗方法
养物质的传递和再利用起到关键作用。
生物多样性的保障
03
虾蟹类是水生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虾蟹类有助于
维护生物多样性,保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虾蟹类对人类的影响
经济价值
虾蟹类是重要的水产资源,为人类提供丰富的蛋白质来源和美味 佳肴,对人类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环境监测
虾蟹类对环境变化敏感,其种群变化可作为环境监测的重要指标, 为环境保护提供依据。
休闲娱乐
虾蟹类也是水生生态旅游的重要资源,为人们提供垂钓、观赏等 休闲娱乐活动。
人类对虾蟹类的利用与保护
养殖业
人类通过养殖技术大量繁殖虾蟹类,以满足市场 需求,同时促进经济发展。
捕捞管理
合理规划和管理捕捞活动,确保虾蟹类资源的可 持续利用,维护生态平衡。
《虾蟹类生物学》
引言概述:据统计,虾蟹类是世界上最丰富多样的甲壳动物群之一,被广泛应用于食品、医学、生态学等领域。
其形态多样、习性独特,引起了科学家们的广泛关注。
本文将探讨虾蟹类的生物学特点,并分析其在环境适应、生殖、行为等方面的研究成果。
通过了解虾蟹类生物学的基本知识,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保护这一重要的海洋生物资源。
正文内容:1.虾蟹类的分类和形态特征介绍虾蟹类的分类系统和形态特征,包括体型、触角、螯足、眼睛等结构的功能和适应环境的能力。
2.虾蟹类的生态习性分析虾蟹类在不同生物环境中的生态习性,包括栖息地选择、食物来源、隐蔽行动、群体行为等,探讨其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和生态功能。
3.虾蟹类的生殖生物学揭示虾蟹类的生殖特征和繁殖模式,包括性别确定、生殖器官结构、交配行为、孵化方式等,以及其中的进化机制和生殖策略。
4.虾蟹类的行为学研究探讨虾蟹类的行为表现及其行为背后的生理和神经机制,包括觅食行为、抗逆行为、遭受捕食者的逃避行为等,并介绍行为学研究在虾蟹类保护和养殖中的应用。
5.虾蟹类的保护与利用分析虾蟹类资源的保护与利用现状,介绍可持续利用的方法和技术,探讨虾蟹类资源管理的挑战和未来发展方向。
总结:虾蟹类生物学是一个复杂而广阔的研究领域,涉及虾蟹类的分类、形态、生态、生殖和行为等多个方面。
通过对虾蟹类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虾蟹类的适应能力、行为习性和生态功能,为虾蟹类资源的保护与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未来,我们需要进一步加强虾蟹类生物学的研究,加深对其生态系统角色和其在生态工程中的应用价值的理解,并制定更加科学和有效的保护策略,以保障虾蟹类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引言概述:虾蟹类是海洋生物中常见的一类动物,包括了虾、蟹、龙虾、螃蟹等多个种类。
它们在海洋食物链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并受到渔业和食品加工行业的广泛关注。
本文将从虾蟹类的分类地位、解剖特征、生理特性、繁殖方式及其生态环境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正文内容:一、虾蟹类的分类地位1.虾蟹类的门、纲、亚纲分类2.各类虾蟹的科、亚科、属等不同分类级别3.虾蟹类与其他生物的亲缘关系二、虾蟹类的解剖特征1.外部形态特征:身体的大小、形状、颜色等2.内部器官结构:头胸部、腹部和附肢等器官的组成与功能3.器官适应性:对水生环境的适应和功能特点三、虾蟹类的生理特性1.运动和呼吸:虾蟹类的游泳和行走方式以及呼吸系统的结构和工作原理2.摄食和消化:虾蟹类的摄食方式和消化系统的特点3.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虾蟹类的感觉器官发达程度和神经系统的组成四、虾蟹类的繁殖方式1.雌雄性别特征:虾蟹类的性别判定及其性器官的特点2.受精方式:虾蟹类的受精方式和交配行为特征3.卵的发育和孵化:虾蟹类卵的发育过程和孵化后的幼体特点五、虾蟹类的生态环境1.栖息地和分布范围:虾蟹类的生活环境和分布范围2.食物链角色:虾蟹类在海洋食物链中的地位和作用3.生态适应性:虾蟹类对不同生境因素的适应能力和策略总结:虾蟹类作为海洋生物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多样的分类、解剖特征、生理特性、繁殖方式以及生态环境。
虾蟹类养殖——精选推荐
虾蟹类养殖名词解释X—器官:为神经分泌细胞的集合体,由五个神经分泌细胞团组成,产⽣神经内分泌物质,并由神经纤维导⼊窦腺。
Y—器官:为⼀来源外胚层的⾮神经内分泌器官。
雄性附肢:是指雄性第⼆腹肢内侧的⼩型附属肢体⽣殖蜕⽪:在交配期雌性个体在交尾前要先⾏蜕⽪,以便在新壳硬化之前进⾏交配,此次蜕⽪⼜称⽣殖蜕⽪⾃切:在附肢有机械损伤时虾蟹类⾃⾏钳去残肢或使其脱落的现象后期幼体:⼜称⼗⾜幼体,即虾蟹类的最末⼀期幼体,具全部体节与附肢,外形基本与成体相似补偿深度:⽔体中向下光线减弱很快,⽔越深处光合作⽤越弱,当光合作⽤减弱到与呼吸消耗量平衡时的⽔深称为补偿深度⽣物学零度:是指性腺发育的最低温度,以此为起点,⾼于⽣物学零度为有效温度氧债:是指好⽓性微⽣物、有机物的中间产物及⽆机还原物在缺氧条件下理论耗氧值受到抑制的那⼀部分耗氧量充⽓养虾法:是指通过充⽓直接作⽤是⽔中保持充⾜的溶解氧,供虾蟹幼体呼吸需要,以保证幼体的⽣理代谢洄游:随着虾蟹类的⽣长、成熟动物通常改变栖息地,这种栖息地的改变⼤多通过较长距离的移动和迁徙完成,称之为洄游洗卵:是将收起的卵⼦,先⽤30⽬(王墓516um)滤去残饵及粪便,再⽤洁净或消毒海⽔冲洗3min,冲去⽔中的病毒及细菌,再放到培育槽孵化及培养精养:是指利⽤先进的⼯业调控⼿段,进⾏⾼密度养殖的⼀种⽣产⽅式茶籽饼:是油茶树果实油茶籽榨油后的饼块或饼渣⽣物最⼩型:⽔⽣动物⾸次达到性成熟的最⼩体长。
掌握虾蟹类繁殖与环境的关系答:虾蟹类的繁殖活动与环境条件关系密切。
动物性腺的成熟,交配活动,产卵孵化以及胚胎发育,幼体发育过程⽆不在⼀定的环境条件进⾏,环境条件的改变将阻滞或促进繁殖过程。
A盐度:海产虾蟹类繁殖⼀般需要30左右的盐度,中国对虾卵⼦孵化需在20以上的盐度中进⾏。
B温度:温度对于虾蟹的繁殖的主要影响是在适温范围内,较⾼温度可促进繁殖进程。
C光线。
D海⽔组成:普通海⽔对繁殖⽆不利影响,在低盐度地区及⼈⼯配制海⽔⽤于繁殖时,海⽔的组成以及离⼦⽐例就显得⼗分重要。
虾蟹类增养殖学重点
生长时期的洄游(索饵洄游):是指虾蟹类在生长过程中的不同阶段变更栖息地的洄游。
有时动物随其饵料生物的移动而发生的洄游又称索饵洄游。
越冬洄游:越冬洄游是指随温度降低,动物向深水区温度较高的越冬场的移动。
生殖洄游:生殖洄游是指成熟个体向产卵场移动的洄游。
在近岸生长的蟹类随生长向深海移动,在深海产卵繁殖,有时也称做生殖洄游。
补偿深度:日间在池塘的某一深度,其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产氧量恰好等于浮游生物(包括细菌)呼吸作用的消耗量,此深度(m)即为补偿深度,此点的辐照度即为补偿点。
(影响因素:光照强度、透明度、有机物含量)增氧层:补偿深度以上的水层。
耗氧层:补偿深度以上的水层。
氧盈:超过溶解氧饱和度100%以上的值称为氧盈。
氧债:是指好气性微生物、有机物的中间产物及无机还原物在缺氧条件下理论耗氧值受到抑制的那一部分耗氧量。
是理论耗氧量与实际耗氧量之差。
溶解氧的垂直变化:一般主要是因为水中辐照度和浮游植物都有垂直的梯度变化,结果导致白天表层氧常常是过饱和,而底层由于光照不足及存在大量消耗氧气的有机物,所以氧气常很低,甚至接近于氧。
溶解氧的水平变化:池塘中因风向,使各处受风力影响不同,溶解氧的含量也不同,一般情况下是下风处的氧气条件好于上风处。
溶解氧的昼夜变化:随着光线的增强及辐照时间的延长,池中溶解氧在白天逐渐增多,夜间光合作用停止时而由于水呼吸及养殖对象的呼吸,氧溶解又迅速下降,至黎明前往往降至很低,甚至造成虾蟹窒息死亡。
溶解氧的季节变化:溶解氧的变化幅度冬季小夏季大。
(夏季光合作用强)潜在酸性土壤:由于地壳形成的过程,滩涂上有大量二硫化铁。
这种含二硫化铁的土壤,只有经过曝晒后与氧气反应,变成三硫化铁,与水接触后生成硫酸。
在未氧化之前不呈现酸性,所以又称为潜在性酸性土壤。
开放式纳精囊:为无甲壳、骨片等形成的囊状结构,仅在第四、五对步足间腹甲上由甲壳褶皱、凸起及刚毛等甲壳衍生物形成一区域用于接纳精荚,精荚多附于其上。
虾蟹养殖期末作业
虾蟹养殖期末作业一、举例说明虾类繁殖的方式。
体外受精,体外发育:罗氏沼虾交配后精荚粘附于外交接器,产卵时排出精子,受精卵抱卵于母体腹肢上发育、孵化后脱离母体。
南美白对虾交配后精荚贮于纳精囊中,受精卵在水中发育、孵化。
二、对虾类养殖的方式有哪些,及优缺点。
1、粗养:鱼塭养殖(港养)为一种天然生态系的养殖形式,依靠天然生产力提供产品的一种生产模式。
通常是在河口或小海湾的潮间带上围堵而成的大型养殖池。
其面积多在数百亩或上千亩,在迎潮面建有进排水闸,塭内挖有沟。
种苗来源通过定时纳潮,收集虾苗和鱼苗等。
优点:养殖过程一般不投饵,不除害、依靠池塘的自身生产力,提供鱼、虾产量。
缺点:天然生产力有限+捕食性鱼类的消耗;产量低,但整体效益较好。
单位产量低、建港成本高易被池塘养殖取代。
2、半精养:①池塘养殖(半精养)在潮间带或潮上带修建面积为数亩至数十亩的池塘,以长方形为主,两端设有进水闸和排水闸,池内设有中央沟或环沟(或无)。
靠潮汐涨落进排水或机械提水,池内水深1.5-2.0米。
以人工饵料为虾类饲料。
敌害生物少,便于管理,产量高。
2-3kg饵料/1kg虾,现为主要养殖方式。
②半蓄水养虾(低坝高网养虾)在潮间带修建低坝围成池塘,其上撑有高出大潮最高水位线的拦网形成池围进行养虾。
优点:利用潮差自动换水,节约能源且水质好。
缺点:易混入野杂鱼虾,增加饲料成本。
受自然条件限制发展的规模。
3、精养:高位池养殖通过对养虾用水消毒采取循环与半循环的用水方式,池底防渗,机械增氧,进行封闭式的养殖。
集约化程度高。
是当前,高产养虾的主要模式。
投入高,产量高。
缺点:对虾密度过大、环境压力大、虾类容易生病。
三、南美白对虾幼体发育分几个阶段?各阶段有什么生态特点?1.无节幼体(nauplius)①幼体卵圆形呈倒梨形,具三对附肢,为游泳器官。
②体不分节,具尾叉,幼体不摄食,卵黄营养,营浮游生活,分六期。
2.溞状幼体(zoea)①体分为头胸部、腹部。
第四组虾蟹的生长
8/6/2013
二、生长
1、甲壳类动物生长是所谓阶梯式增长 2、甲壳动物的生长测量与重量测量: (1)虾类长度测量 (2)蟹类长度测量 (3)蟹类重量测量
影响因素
种类:种间差异显著。 性别:多数雌性生长速度快。 蜕皮次数:对虾类多数半月蜕皮1次,龙虾、 鳌虾、蟹类等则每年蜕皮8-12次。 蜕皮后体长、体重增加程度: 温度:多数虾的适温范围为20-32度。 盐度:广盐性种类,低盐下生长速度快。 光照:影响不大。
•
自切的原因:
• 遭遇天敌 • 相互争斗中受困 • 附肢有机械损伤
• 再生:新生的附肢由上皮形成,折叠
在表皮下,当再次蜕皮时,新生的附肢 就伸展开来
三眼恐龙虾的生命周期并不长,大约90天,成虫体型可以有1~3吋长 (约2.5~7.5公分),至於能养到多大,这完全依赖您给它多少的阳光 跟食物所决定。在孵化後,它会以一天一倍的惊人成长速率成长。它 们的幼虫成长阶段会很快的经历多次脱壳(大约每日一次),在30天内进 化至成虫。三眼恐龙虾的原产地是下雨天所形成的天然池塘,全世界 都有它们的踪迹。这些天然的池塘在乾旱时期都会乾涸消失,成虫因 为缺乏水份以至於乾死,但是它们的幼虫卵却因为乾涸,而进入了一 个生物界的特殊现象-「滞育期」。直到下一个雨季来临时,原来的 低洼地又形成了天然的池塘,它们的卵受到了雨水的滋润,就会立即 进行孵化,演育出它们的下一代。进入滞育期的时候,雌性的三眼恐 龙虾会发出一个生物讯息,告诉它们的卵「不要进行孵化」,在它们 的卵产下的第13~27天,它们会停止继续孵化。而这项生物讯息也同 时通知了它们的卵,在下一个雨季来临的时候,就是该「进行孵化的 时候」。这项生物讯息或许是一个化学反应,经由雌性三眼恐龙虾来 告诉虫卵,而停止了它们的生物时钟。而它们的滞育期到底有多长? 据目前科学家的实验室研究,只要保持在乾旱的状态下,至少有25年 之久。也就是说一个三眼恐龙虾的卵摆上25年,您再将它丢到水里, 它还是会孵化。
养殖虾蟹贝类的生长周期与规律
养殖虾蟹贝类的生长周期与规律虾蟹贝类是一种受欢迎的水产品,在市场上具有很高的价值和需求。
养殖虾蟹贝类已经成为许多农民和水产养殖户的一项重要经济活动。
了解养殖虾蟹贝类的生长周期和规律对于提高产量和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重点介绍养殖虾蟹贝类的生长周期以及影响其生长的关键因素。
一、养殖虾蟹贝类的生长周期养殖虾蟹贝类的生长周期主要包括孵化期、苗期、幼鱼期、壮鱼期和成熟期五个阶段。
以下是对每个阶段的详细介绍:1. 孵化期:这个阶段是虾蟹贝类从卵到孵化的过程。
在适宜的水温和水质条件下,卵通过孵化技术孵化成为仔虾、仔蟹或仔贝。
这个过程通常需要几天到几周的时间,具体取决于虾蟹贝类的品种和环境条件。
2. 苗期:在孵化期后,虾蟹贝类进入苗期。
在这个阶段,虾蟹贝类的体型开始逐渐增大,外部器官逐渐形成,并且对外界环境具有一定的适应能力。
根据不同的种类,苗期可能持续几天到几个月不等。
3. 幼鱼期:在苗期之后,虾蟹贝类进入幼鱼期。
在这个阶段,虾蟹贝类的生长速度加快,体型逐渐增大,趋于稳定。
幼鱼期的时间长度取决于虾蟹贝类的大小和环境条件,一般持续数个月至一年左右。
4. 壮鱼期:在幼鱼期之后,虾蟹贝类进入壮鱼期。
在这个阶段,虾蟹贝类的生长速度达到巅峰,体型继续增大。
壮鱼期的时间长度根据不同品种而异,可能持续数个月至数年。
5. 成熟期:成熟期是虾蟹贝类生命周期的最后阶段。
在这个阶段,虾蟹贝类已经达到性成熟并可以繁殖下一代。
具体的成熟期时间取决于虾蟹贝类的品种和养殖环境,可能持续数个月至数年。
二、影响养殖虾蟹贝类生长的关键因素养殖虾蟹贝类的生长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水温:水温是影响虾蟹贝类生长的重要因素之一。
不同品种的虾蟹贝类对水温有不同的适应范围,过高或过低的水温都可能对虾蟹贝类的生长产生负面影响。
2. 养殖密度:养殖密度是指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内养殖的虾蟹贝类数量。
若密度过高,虾蟹贝类间的竞争会导致生长不良;若密度过低,则无法充分利用饲料和养殖资源。
《虾蟹类生物学》课件 (2)
统医学中的治疗和保健。
3
食品
虾蟹类是许多地方的重要食材,被广泛用于 烹饪各种美味的菜肴。
生态意义
虾蟹类在水生生态系统中起着重要的角色, 调节水质和维持生物多样性。
保护和管理
虾蟹类的保护现状
了解虾蟹类的数量和分布状况,对其保护现状进行 评估和监测。
保护虾蟹类的重要性
保护虾蟹类对于维护水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物 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
《虾蟹类生物学》PPT课 件 (2)
通过本课件,我们将深入探讨虾蟹类的各个方面,包括分类学、解剖学、生 活习性、经济价值、保护和管理等。让我们一起开始这次精彩的旅程吧!
虾蟹类的分类学
1 定义
虾蟹类是一类多足动物,分为多个科属,具有明显的外部形态特征和分类学特征。
2 分类特征
虾蟹类具有甲壳,身体被分为头胸部和腹部,还有明显的触角和螯足。
可持续管理措施
制定保护和管理策略,包括限制捕捞、保护栖息地 等方面的措施。
演示文稿总结
通过本次演示,我们全面了解了虾蟹类的分类学、解剖学、生活习性、经济价值以及保护和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希 望本课件能够为大家带来有趣而丰富的学习体验!
3 主要科属
常见的虾蟹类包括螃蟹、龙虾、虾等,每个科属有各自独特的特征和习性。
虾蟹类的解剖学
身体结构
内外部器官
运动和呼吸系统
虾蟹类的身体由头胸部和腹部组成, 虾蟹类有复杂的内外部器官,包括
虾蟹类通过螯足和附肢进行运动,
各具特定的功能和结构。
消化系统、神经系统、生殖系统等。 并借助鳃器呼吸水中的氧气。
虾蟹类的生活习性
栖息环境
虾蟹类生活在淡水和海水中,栖息在河流、湖泊、海洋等不同的生态环境。
外刚内柔的虾蟹
外刚内柔的虾蟹节肢动物是动物界最大的一门。
种类繁多,分布极广。
在已知的一百多万种动物中,节肢动物几乎占85%。
这里介绍的,是节肢动物门中的甲壳纲。
它也是一个庞大的动物类群,共有3万种以上,前面提到的虾、蟹、磷虾、糠虾等都可属于甲壳类。
甲壳类绝大多数生活在海洋中,它们一般用鳃呼吸,头部有两对触角,身体上有三对附肢,而且附肢基本上是双肢型的;它们的外骨骼含有较多的石灰质,使外壳坚硬似甲,所以动物学上称这类动物为甲壳类。
甲壳类有营浮游生活的种类,如挠虾蛄常常在海洋底层游泳或爬行,因而我们把它列入底栖动物类群。
低等甲壳动物在发育过程中经过一个或者两个幼虫阶段,然后变为成体。
而高等种类往往需要经过无节幼虫、腺介幼虫、前?状幼虫、?状幼虫、大眼幼虫、糠虾期等幼虫阶段,才最后变为成体。
它们在发育过程中还要不断蜕皮,成体也不例外。
需要指出的是,它们的幼虫阶段都进行浮游生活,且有昼夜垂直移动和趋光活动等习性。
在生活方式上,有的甲壳类喜欢固着于岸边或海底的岩石或其他水下物体上,如藤壶、龟足、名荷儿等。
少数种类居住于洞穴之内,钻蚀水下木质建筑,如蛀木水虱和团水虱等。
多数种类则在海底游泳或爬行。
下面我们着重介绍虾类、蟹类以及虾蛄类。
虾类属于节肢动物甲壳纲的十足目,大多数海产。
我国沿海虾类资源极为丰富,据调查黄海有54种,东海有96种,南海有250种以上。
产量最大的虾类是毛虾,其次是对虾(包括中国对虾、墨吉对虾、长毛对虾),此外,黄海、渤海产的脊尾白虾和鹰爪虾,南海产的新对虾、仿对虾、鹰爪虾以及龙虾等都是重要的经济虾类。
我国最著名的虾类,应该说是非中国对虾莫属了。
它是黄海和渤海的特产,过去在我国北方海区作为海洋渔业捕捞的主要品种之一。
以往在市场上习惯以成对交易,因此被称为对虾。
对虾的寿命短,生长繁殖迅速,营养价值很高,含蛋白质20%左右,且体长肉多,在国际市场上非常畅销,一直是我国重要的出口创汇水产品。
我国历史上产量最高的年份曾达到2~3万吨。
水产动物增养殖学虾蟹神卷
1、幼体分期(必考):对虾:无节幼体(6期)-蚤状幼体(3期)-糠虾幼体(3期)-仔虾(8~10期)沼虾:蚤状幼体(11期)-仔虾蟹类:蚤状幼体(5期)-大眼幼体(1期)-幼蟹龙虾:叶状幼体(11期)-后期幼体(1期)-幼虾2、虾蟹类的神经系统:链状神经系统;大眼幼体:又第五期蚤状幼体变态而来,也称蟹苗,一对复眼着生于很长的眼柄末端。
扣蟹:子蟹经过120--150d饲养,培育成100--200只\ kg左右性腺未成熟的幼体。
3、3、虾蟹类鳃的类型:侧鳃;关节鳃;足鳃。
4、虾蟹类循环系统为开放式循环系统。
(必考)5、虾蟹类排泄系统:它的排泄器官:小颚腺(幼体)、触角腺(成体)。
6、蜕皮分为五个时期:蜕皮后期、后续期、蜕皮间期、蜕皮前期、蜕皮期。
7、淡水与海水的虾蟹繁殖也必须在海水中进行。
8、四种生活史及代表(重点):一、完全河口区生活周期(例如新对虾属小型种类);二、近海偏好河口区生活周期(绝大部分对虾属);三、偏好近海高盐区生活周期(女神对虾属、鹰爪对虾属等);四、完全外海生活周期(似对虾属、洋对虾属等)9、日本对虾喜沙底;中国对虾、南美白对虾喜泥底;刀额新对虾喜海草底质。
10、热、电、气应安排在育苗区的下风处,且它们的工作间尽量集中。
11、育苗用水的五个程序:一、沉淀与过滤;二、盐度的调整;三、pH值的调整;四、重金属的调控:五、海水的消毒。
12、在育苗用水处理中的重金属调控EDTA-2Na螯合剂螯合重金属浓度为4~6 x 10-613、眼柄摘除方法:切除法、挤压法、镊烫法。
14、水中产卵受精孵化(对虾)分为产卵池原池孵化和集卵移池孵化两种。
15、精荚的提取:解剖法、指压法、电击法(6~8V)、吸取法。
16、虾蟹类主要养成模式:一、粗放养殖:鱼塭养殖、人工生态系养殖、半蓄水养殖;二、池塘养殖:潮差纳排水、淡水添加、覆膜高位池、封闭式循环过滤养殖;三、工厂化养殖;四、网箱或围拦养殖;五、池塘综合养殖。
虾蟹复习题提纲
1、 名词解释 :齿式:虾类头胸甲中央上前突出,形成一个额角,额角上下缘组成一个齿式。
并列影像:很多小眼联合形成的物体总影像。
叠加影像:所有的光集中形成的影响。
窦腺:是存储和输导激素的中心。
饵料系数:F=R1-R2比上G1+G2-G0R1:投饵数量 R2:残饵数量 G1:终极重 G2:死亡重 G0:初始重中肠盲囊:又称“干胰脏”,有消化,储藏,分泌功能。
肢鳃:原枝壁内外的褶皱,形成的附属物。
分为“内叶”和“外叶”表面积大,有分枝刚毛,角质状物,有辅助呼吸的功能。
Y-器官:分泌蜕皮激素的器官,主要成分为:20—羟蜕皮酮。
绿腺:触角腺,由白色的皮部和绿色的髓部构成。
依丛型呼吸:不能进行呼吸的调节,很容易形成缺氧,从而导致死亡二、填空1.虾蟹类的幼体阶段可分为(无节幼体)、(蚤状幼体)、(糠虾幼体)、(十足幼体)等。
2.中华绒鳌蟹的雌孔位于(第三步足的胸板上),雄孔位于(第五步足的步足胸板上)雌性腹肢具有(4)对,位于腹部(2—5)体节,雄性腹肢具有(2)对,位于腹部(1,2)体节。
3.影响虾蟹类摄食强度的主要因素有(温度)、(盐度)、(PH)、(水质)等。
4.中国对虾受精卵孵化的适宜温度是(18—20度)幼虾生长的最适温度是(25到31度)能够的上限温度约为( 35—38度)5.生长在步足底节上的鳃有(肢腮)(足腮)生长在附肢基部体壁上的鳃称作(侧腮)。
6.池塘养殖对虾合理投饵的确定依据(饵料的种类)、(投喂量)、(投喂次数)、(处理方法)、(摄食检查)。
7.世界经济虾蟹类主要类群为(对虾类)、(真虾类)、(龙虾类)、(螯虾类)(蟹类)。
8.对虾类的纳精囊位于(第四步足和第五步足的基部),闭锁型的种类如(中国)对虾、(日本)对虾,开放式的种类如(南美白)对虾,二者在人工繁殖时的不同在于(开放性纳精囊虾类交配时需要雄性,闭锁型不需要)。
9.对虾类与真虾类腹部的不同是后者的形态是(真虾类腹鳞与腹鳞之间没有交叉),如(长臂)虾、、(沼)虾。
虾蟹类的生长
包括2个总科:对虾总科、樱虾总科。
02
特征
二、枝鳃亚目特征与种类
樱虾总科 Sergestoidea
芒虾科 Aristeidae 深海芒虾科 Benthesicymidae
管鞭虾科 Solenoceridae
分类
萤虾科 Luciferidae 樱虾科 Sergestidae 对虾总科 Penaeoidea
第3步足至少是指节超过鳞片。额角后脊上有小凹点…...… ………………………………………..长毛对虾P. penicillatus
3.第3步足伸不到第二触角鳞片末端…..中国对虾P. chinensis
常见种检索
雌体灰青色,雄体色发黄。额角上缘具7-9齿,下缘为3-5齿。头胸甲无肝脊。第三步足伸不到第二触角鳞片的末端。是中国增养殖品种之一。主要产于渤海。
(三星虾)Acetes intermedius
中国毛虾 Acetes chinensis(虾皮)
三、腹胚亚目种类特征
01
猬虾下目 Stenopodidea
02
真虾下目 Caridea
03
螯虾下目 Astacidea
04
海蛄虾下目 Thalassinidea
中国对虾P. chinensis (中国明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
日本对虾P. japonicus
( 日本囊对虾 Marsupenaeus japonicus )
额角上缘具8-10齿,下缘具1-2齿。具额胃脊,额角侧沟长,伸至头胸甲后缘附近。额角后脊的中央沟长度大于头胸甲长的1/2。尾节具3对活动刺。体表具鲜明的横斑,为土黄色、橙色环带相间,带淡蓝色,尾肢具棕色横带,末半蓝绿色。出水后能经较长时间不死,便于运输。
第三节虾蟹类的繁殖
日本对虾产卵、受精至第一次分裂时间表
经过时间(分、秒)
00
0 45
1 40
2 20
35
4 10
5 20
7
0
11 20
12 40
13 0
14 15
17
变化情形
产卵 精子达卵表面 卵呈球状 受精锥出现 受精锥达最大 受精锥消失 第一极体出现 胶质颗粒消失 受精膜开始鼓起 第二极体出现 胶质消失 受精卵开始第一次卵裂
五、卵裂与胚胎发育
1.卵裂类型: • 完全卵裂(对虾类、河蟹等,并有螺旋卵裂特征) • 表面卵裂(大多数真虾类的种类) 2.卵裂开始时间: • 日本对虾受精后15m开始第1次卵裂,以后每12~18m
分裂1次;但不同种类和水温而异,大约12~24h后变态 进入无节幼体第1期。 3.胚胎发育进程:卵裂---囊胚---原肠---肢芽期---膜内无节 幼体 蚤状幼体孵出(其他虾蟹类)
虾蟹类为雌、雄异体,一般从外形上易于辨别。 虾蟹类的第二性征明显,其形态、结构、位置等多为 分类特征。 虾类的雌性交接器又称纳精囊,位于第四、五步足基 部之间的腹甲上;根据是否覆盖有甲壳、骨片可分为封 闭式和开放式两种。
2
• 虾类繁殖时,体外受精、体外发育。 封闭式纳精囊的种类交配后精荚贮存于纳精囊中,开
对虾成体游龙虾幼体龙虾成体蟹成体大眼幼体蚤状幼体糠虾幼体叶状幼体蚤状前期蚤状前期幼体蚤状前期蚤状前期幼体蚤状幼体失去失去糠虾成体蚤状前蚤状前蚤状幼体藤壶右图中综合比较甲壳纲中一些重要类属的生活史图中有圈的地方表示该发生阶段是在卵膜内进行其他则均为营自由生活的幼虫或幼体阶段
第三节 虾蟹类的繁殖
1
一、性征与繁殖方式
无节幼体孵出(对虾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两次洄游是天然蟹生长、繁殖的必需过程。
蟹的溯河洄游
•
河蟹的溯河洄游是指在河口繁殖 的溞状幼体发育到蟹苗或幼蟹阶段, 根据其对饵料等条件的需求,借助 潮汐的作用,由河口逆江而上,进 入湖泊等淡水水体育肥的过程,也 称为索饵洄游。
蟹的降河洄游
• 河蟹的降河洄游也称生殖洄游,是 指由于遗传特性的原因,河蟹在淡 水中完成生长育肥后,从淡水洄游 到河口附近的半咸水域中去繁殖后 代的过程。
对虾的生殖洄游
• 每年,对虾在黄海南部度过严寒的冬季。从3月份 开始,对虾就成群结队,一批一批北上进行生殖 洄游。对虾喜欢在河口附近产卵,渤海沿岸是它 繁殖发育的好地方。产卵期在3~5月间。在此期 间,北上产卵的主要虾群,其中一小部分游到乳 山和海州湾近岸,大部分游至成山头附近海域后 分为两支,一支游到辽东半岛东岸、鸭绿江口, 一支(主群)通过烟威渔场至莱州湾、渤海湾和辽 东湾各河口区。5月上旬,雌虾不顾路途的疲劳, 把满腹的希望播撒给大海。
•
蚤状幼体在海水中经过5次蜕皮 变为大眼幼体,大眼幼体开始在淡 水中生活,经过5-7天蜕皮1次变成 第一期幼蟹,到第三期幼蟹的外形 已接近成蟹而为椭圆形。幼蟹经过 多次蜕壳,体重在5-20克左右称为 蟹种,蟹种再经多次蜕壳才长为成 蟹。
•
河蟹的蜕壳是其生长的标志,在幼 蟹及黄蟹阶段,蜕壳次数多,生长就 快,环境适宜,饵料丰富时,每次蜕 壳后的增长幅度就大。河蟹在性成熟 前的壳是黄色的,也叫“黄蟹”,一 旦蜕壳就变成“绿蟹”后,即进人性 成熟阶段,其后不再蜕壳,个体也不 再增大。
对虾的洄游
• 对虾的越冬回游
对虾的洄游
{
• 对虾的生殖洄游
对虾的冬回游
• 每年秋末冬初,海水渐凉,渤海湾的水温降到10 度以下时,渤海湾对虾耐不住寒冷,成群结队沿 着先辈走过的路径,恋恋不舍地告别出生地,开 始了向南方即向黄海南部较深海域的长达2000里 的越冬洄游,到那里养精蓄锐度过寒冬。习惯上, 将对虾越冬洄游期间游出渤海海峡称为“出海”; 越过成山头(37°30′N)称为“过山”。对虾洄 游时,总是雌虾在前,雄虾在后,在没有标志的 茫茫大海中以每天约50里的速度准确地按固有洄 游路线抵达目的地。
河蟹的洄游
• 河蟹的洄游
{ • 成熟后的降河洄游
• 幼小时的溯河洄游
• 两次洄游是天然蟹生长、繁殖的必需过程。
谢谢观看
蟹的洄游
洄游: 洄游是河蟹等水生动物的一种主要 运动形式,它们通过洄游变换栖息场 所,扩大对空间环境的利用,最大限 度地提高种群存活、摄食、繁殖和避 开不良环境的能力。因而洄游是河蟹 等水生动物种群获得延续、扩散和生 长的行为特性。
河蟹的洄游
• 河蟹的洄游
{ • 成熟后的降河洄游
• 幼小时的溯河洄游
生活在海洋中的对虾有很多种,其 中“中国对虾”与“墨西哥棕虾”、 “圭亚那白虾”齐名,并称“世界三 大名虾”。中国对虾又名东方对虾, 甲壳薄,光滑透明。通常雌体呈青蓝 色,体长18~24厘米;雄体呈棕黄色, 体长13~17厘米。
虾踪何处寻?
• 中国对虾是对虾属中最特殊的一种, 是我国分布最广的对虾类,分布于亚 热带海域的边缘区,主要分布于我国 黄渤海和朝鲜西部沿海。我国的辽宁、 河北、山东省及天津市沿海是对虾的 重要产地。产卵场所在河口附近及沿 岸的低盐度海区。我国的辽宁、河北、 山东、及天津市沿海是主要产区。捕 捞季节过去每年有春、秋两季,4~6 月份为春汛;8~10月份为秋汛,其中 10月中下旬为旺汛期。
对虾生活史
• 在黄渤海5月前后,雌虾不顾路途的疲劳,把满腹 的希望播撒给大海,产下几十万、几百万甚至几 千万粒卵。对虾卵很小,400粒卵排在一起才有1 厘米长。 • 受精卵孵化成为卵圆形无节幼虫,这时它们仅有3 对附肢,与成虾毫无相似之处,经6次蜕皮,变为 蚤状幼体;再蜕皮3次变为糠虾幼体,再经3次蜕 皮变为仔虾,形态构造与成体相似,体长不过5毫 米,再经几次蜕皮才下沉到海底生活。 • 仔虾常大量密集于河口低盐水域和潮间带,并能 进入河口内生活,仔虾约18天经过数十次蜕皮后, 变成幼虾,于6~7月份在河口附近摄食成长。到 体长30毫米以后返回浅海,当幼虾长至8~9厘米 后,便开始移向较深的水域中生活。
螃蟹的生活史
• 胚胎发育 : • 蟹一生要经过多次蜕壳,才能长 成食用蟹。河蟹的一生从胚胎开始要 经过蚤状幼体、大眼幼体、幼蟹、蟹 种和成蟹等多个发育阶段。河蟹的寿 命一般为2年,如果与群众的习惯称呼 相结合,河蟹一生各发育阶段的名称 依次为:蚤状幼体、大眼幼体(蟹苗)、 仔蟹(豆蟹)、幼蟹(灌蟹)、蟹种(4蟹)、 成蟹等多种。
甲壳类动物的生活史及洄游
食品科学与工程 二班 苏 琳 1009014213 王思雨 1009014214 高 厦 1009014215 杜雅荣 1009014216
中国“对虾”的由来
古时,渔民在统计自己捕捞多少虾时,不是用 重量单位来计算,也不论雌雄,而是每两个为一 对,以“对”为单位计算。这是“对虾”名字最 初的来历。在市场上出售时,把两只大小一致的 虾放在一起,仿佛雌雄成对,既美观又醒目。长 此以往,“对虾”这个名字就流传下来了,其实 除了现在人工养殖的对虾外,从大海中捕捞的对 虾都是雌多雄少,并且两者的数量相差悬殊,并 不是雌雄成对生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