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12-22]中国住房政策的症结在哪里

合集下载

中国住房制度改革的现状和发展思路

中国住房制度改革的现状和发展思路

中国住房制度改革的现状和发展思路近年来,中国住房制度改革一直在进行中。

虽然在政策的推动下,住房供给不断增加,但是目前我国的房地产市场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和挑战。

现状分析目前,我国住房制度改革存在以下问题:一、住房价格过高。

房地产市场供不应求,导致房价普遍偏高。

据统计,全国90%的城市房价已经超过了居民可承受的范围。

二、住房质量不高。

由于住房市场的繁荣,一些开发商并没有将住房的质量放在首位,往往只考虑利润,从而损害了购房者的利益。

三、住房供给偏向高档房。

由于利润考虑,住房供给大多数集中在高端房屋市场,而中低档房屋供给不足。

四、财政资金投入不足。

在住房领域,政府在供给侧改革中的重心多在“去库存”、“去杠杆”,而投入金融、税收等多个方面的资金相对较少。

发展思路为了实现住房制度作为社会公共服务的基本理念,我国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住房制度改革。

一、扩大保障房的建设规模。

保障房的建设是改善低收入群体居住条件的有效途径。

应该加大对保障房建设的投入力度,扩大保障房建设规模,满足低收入群体的住房需求。

二、完善住房贷款制度。

加强房地产市场监管以及对房贷资金的监管,引导金融机构建立合理的房贷制度。

三、加强房地产市场的监管。

加强房地产市场的监管力度,对于开发商的违法行为进行有效打击,维护市场公平。

四、多渠道筹集改善性住房投资资金。

政府应该加强政策协调,通过增加税收优惠、发行地方债券等多种投资方式,增加住房改善性资金投入。

五、加强城乡住房体系的整合。

加强城乡住宅、建筑、规划的整合,形成城乡统一、配套合理、各有侧重的住房体系。

六、完善住房租赁市场。

通过引入租房税收优惠、租房贷款等方式,增加住房租赁市场的供给量,缓解购房压力,同时减少房地产泡沫的风险。

总结住房制度改革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思路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修改完善。

只有通过改革,进一步完善住房制度营造公平的竞争市场环境,才能够更好地解决我国当前的住房问题,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中国住房问题及政策合理性研究

中国住房问题及政策合理性研究

中国住房问题及政策合理性研究随着经济的发展,住房问题成为了困扰中国社会的一个重要问题。

同时,住房问题也牵涉到政策制定者、市场参与者、专家学者和普通住房消费者的利益。

本文将探讨中国住房问题的现状,以及政策的合理性。

一、中国住房问题的现状目前,中国面临的住房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房价过高。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各大城市房价水涨船高。

特别是一线城市,房价已经远远超出了许多人的承受能力,即使是二线城市也面临类似的问题。

2.住房配套不足。

不同人群有不同的住房需求,但目前我国住房配套普遍不足,特别是中低收入家庭。

同时,在一些新兴领域,如长租公寓、共享住宿等上,政策还没有跟上,维权难度较大。

3.租房市场不成熟。

与国外相比,我国的租房市场还很不成熟,缺乏长期稳定的租赁合同和租赁保障制度,租房消费者的权益受到损害的情况时有发生。

二、政策的合理性政策制定是解决住房问题的必要手段。

在当前,中国的住房政策主要采取以下几种形式:1.限购政策。

针对房价上涨过快、市场投机严重、价格虚高等问题,中国各大城市相继采取限购政策,通过严格限制个人购房数量限制房价上涨。

2.公租房政策。

公租房政策通过直接向低收入家庭、困难群体提供廉价住房的方式,解决他们在住房上的问题。

同时,公租房政策也为建筑业提供了新的市场。

3.租赁市场建设。

当前,我国正在推动租赁市场的建设,各地政府也在加大对租赁市场的监管力度。

特别是在房地产市场调控的大环境下,租赁市场逐渐成为了一个重要的政策创新点。

以上政策的制定与实施,都是从发挥市场作用、保障居民权益出发。

针对不同需求的群体,不同形式的住房政策,有着不同的作用。

因此,我们可以说,这些住房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是合理的。

总的来说,中国目前的住房问题十分复杂,竞争十分激烈。

只有政策制定者在充分考虑市场需求和各方权益的情况下,制定出真正合理的住房政策,才能够更好地解决住房问题,促进经济发展,保障群众的普惠福利。

2009年,房地产业持续发展的政策环境和对策

2009年,房地产业持续发展的政策环境和对策

( )高投入的保 障性住房建 设将 暴利的开发模式基本 结束了。取 而代 二
使住有所居落到实处
之的 ,是 以政府投资为主导 的政 策住 产得以持续和谐发展

康稳 定 发 展 。众 所 周 知 :在 房 地 产 宏
( 一)政府将房地产健康稳步发展 观 调控上 ,政府承 担着相 互联 系、但 又不能混淆 的三方面责任 :一是房地
随 着全 球金 融危 机 的愈 演愈 烈 , 产行 业的宏观调控 ,主导方 向是增加
年 内发生了根本 性的转变。国家扩 定为宏观调控 目标
大内需的 4 项财政投入和 中央经 济工
作会议保增 长的主题都 发出了宏观调 我国出 口形 势 日趋严峻 ,经济增速 面 有效 供给 ,防止诱 发过高 的预 期 二
上 海 房 地
无论 是在 时间和规模 上 . 的棚户改造 。也就是说 ,建设经济适 是房地产市 场的宏观调控 ,应重视解 资计 划看 ,
大变化 。从 紧缩信贷抑制楼市疯狂 到 息清 晰地表 明国家将在加快住房保 障 住房建设 的基础 上 .通过调整税费等 默认地方政府连续 出台拯救 房地 产政 的基础 上 支持 自住和 改 善性购 房 , 多项配套措 施 维护房地产市场 的健
策 再到积极 出台新政减免流通 环节 维护房地产市场健康稳定的发展。 税 费 政府对 于房地产市 场的态度 在
根 据公共财力提供 舸
低 收入阶层的基本 住房需求 。与此 同 题 放 在优 先位 置
时 ,房 地 产 市 场 关 乎 国 计 民生 ,这 在
实措施 。只有 把这 些 工作做 扎 实 了.
00 国务 院再次 明确肯定 房地产行 业 90 亿元 的保障性住房计划才能切实

我国保障性住房发展存在的问题及思考

我国保障性住房发展存在的问题及思考

我国保障性住房发展存在的问题及思考我国保障性住房的发展是一个日益受到关注的问题。

在城市化进程拉动下,住房问题已成为中国社会稳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

近年来,我国政府加大了对保障性住房的扶持力度,但仍然存在不少问题,需要进一步深入思考和解决。

本文将探讨我国保障性住房发展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一些思考和建议。

1. 供给不足我国城市化进程加速,住房需求量大幅增加,但保障性住房供给严重不足。

一方面,由于城市扩张、农民工迁徙等因素,住房需求增长迅速;政府对保障性住房的补贴力度不足,房地产开发商对保障性住房建设的积极性不高,导致供给不足。

2. 质量不高由于缺乏市场竞争和监管不力,一些保障性住房项目存在质量不高、设施陈旧等问题,无法满足住户的实际需求。

一些保障性住房项目地段偏远,配套设施不完善,居住条件较差,影响住户的生活品质。

3. 保障范围不够广目前,我国的保障性住房主要面向低收入家庭,但实际上,中等收入家庭也面临着住房困难。

部分中等收入家庭虽然不符合低收入家庭的标准,但由于房价高涨等原因,依然面临住房难题,保障性住房的保障范围应该予以扩大。

4. 体制机制不够完善我国保障性住房政策体系不够完善,各地政策执行存在较大差异,导致保障性住房项目管理混乱,难以形成统一规划和标准。

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也存在问题,一些地方政府在实施保障性住房项目时出现了过度强调产权管理、忽视居住权的现象。

二、对保障性住房发展的思考1. 加大政府投入力度政府应加大对保障性住房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完善住房补贴政策,鼓励房地产开发商参与保障性住房建设,提高保障性住房的供给。

2. 提高保障性住房的质量政府应加强对保障性住房项目的监管力度,规范建设标准,确保保障性住房项目的质量和生活品质。

鼓励房地产开发商增加保障性住房项目的配套设施,提升项目的居住品质。

3. 扩大保障范围政府应调整保障性住房政策,将保障对象扩大到中等收入家庭,提高中等收入家庭的住房补贴标准,满足更多家庭的住房需求。

我国住房保障两难困境分析

我国住房保障两难困境分析
虽 然 明知道 买房 结婚 困难 ,外来人 口买房更难 ,
重要 ,能 否在 城市拥 有一 套属 于 自己的房 予往 往 被认 为是 能否 在一个 城 市安 身立命 的标 准 。但是
中国还处 在城 市化 高速 发展 时期 ,中 国的城 市发 展还 很不 完善 。现在 的城 市还 无法 容纳如 此 多的
1 市 场高房 价和 民众 低收 入 的矛 盾 ,即住房 陛质 定位 的 境 .
我 国是社 会主 义 市场经 济 体制 ,作 为 一 个完 善 的市 场经 济主 体 , 市场 决定 ‘ 。房 切
屋 作为 一 商品 ,理 论上也 应该通 过市场 的调配来解 决 问题 。但是我 团在房地产 火热 的同 种 时却 存在着 一个和经 济发展 很不相适 应的情 况 ,那 就是我 国居 民人 口众 多且收入 偏低 。人 口众 多就 意味着对房 屋的 需求很大 ,尤其 是我 圄现 在处于 急速 城市化阶 段 ,火 量外来人 口 涌入 城市 , 而城市基 本没有 做女 接 纳他们 的准备 ,因此 ,必 然会 出现 大量人 【在 城市 问漂 , _ _ 】
题 ,必须首先走 出这些 困境 。■
租房 结婚 是不 少专 家和 学 者提 出的观 点 , 目
保障 的时候 也是将一切寄托于市场 ,禁 止过多的市场调控 。但是在 当前 的社会 发展状 况却 出 现 了经济 学上常见的 “ 市场失灵 ”。一边是虚高 的房价和大量 空置 的住房 ,另~边则是大量
买房无望 的普 通老百姓 。正是在这样 的情 况下 ,民众 的不满和怨恨 日益严 重。市场主导似乎
民众 自己去实现 拥有 自己住房 的梦想 。因此 ,虽然 两者 的最终 目标相 同,但是实 施过程 中的作用 和功
效是完全不 同的。

中国住房制度存在的问题及未来改革方向的建议-GUCP全球城竞争

中国住房制度存在的问题及未来改革方向的建议-GUCP全球城竞争

2014.3中国住房制度存在的问题及未来改革方向的建议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课题组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Center for city and competitiveness (CASS)中国社科院财经院倪鹏飞研究员和杨慧博士后撰写的《中国住房制度存在的问题及未来改革方向的建议》,深入分析了中国住房制度存在的问题,并对未来住房制度改革的方向提出了建议。

一、中国住房制度存在的问题1.住房体制城乡分割,市场供求空间错配。

中国住房制度长期分割导致诸多问题。

一是农村住房过剩与小产权房大量存在。

中国过去的农村住房制度成功解决了农村人口的住房问题,但是随着城市的推进与经济发展,农村住房也出现了严重的问题。

最突出的表现是农村住房大量过剩和郊区小产权房大量存在。

因此,要亟待建立农村住房的商品化、资产化和市场化制度。

二是因为城乡分割城市住房价格过快上涨问题更加突出。

综上因素导致农村住房过剩,城市住房紧张,外来人口住房难以保证等问题。

2.针对中低收入住房供应相对较弱,多层次住房供应体系尚未形成。

针对各收入等级居民特点形成不同层次住房供应体系是实现“住有所居”的根本所在。

而目前康居、安居和乐居的多层次住房供应体系没有建立起来,主要体现在:其一,商品房市场投资投机性需求未得以从根本上规范,房产税改革未得以有效推行。

其二,针对中等收入“夹心层”的康居工程缺失,中等收入居民住房保障没有解决;其三,针对中低收入居民家庭的保障性住房供给不足且相关制度不完善。

其四,公租房定位不清晰。

如果其针对对象是“夹心层”的话,目前的比例是远远不够的,并且也不宜大量采取政府直接实物配租的方式;如果是针对低收入家庭,目前的租金过高,补贴不足。

其五,居民住房的货币化保障也没有建立。

根本上,没实现货币工资补贴与房价等比例上涨机制。

3.金融、土地等基础制度不配套,住房改革难以单独推进。

当前宏观调控往往就房地产调控谈房地产调控,金融政策、土地政策等基础制度不配套。

2009年中国房地产市场形势的分析与展望

2009年中国房地产市场形势的分析与展望

2009年中国房地产市场形势的分析与展望来源:焦点房地产网2008年,受国际金融危机及国内经济回调的影响,住房销售低迷,房价涨势逐步回落,房地产市场进入调整阶段,调整程度逐步加深。

2008下半年,作为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重点,中央及地方政府连续出台了多项鼓励住房消费、活跃房地产市场的调控政策。

2009年,较高的房价将有一定下行空间,随着房价的合理回归,政策逐步落实,自住型需求将陆续释放。

一、我国仍处在房地产市场持续发展阶段与美国等发达国家住房市场已进入成熟期不同,我国正处在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加速阶段,住房水平低和需求比较旺盛,是我国住房市场快速发展的市场基础,其中除了少数低收入群体住房需要政府提供保障性外,还有几种类型的住房需求依靠住房市场:一类是刚刚步入社会不久,成家立业需要住房的年轻人,包括本地离开父母独立生活和外地进入大中城市工作的年轻人。

他们需要的住房是功能设施齐全、舒适、方便,小户型、价格适中,可以承受得起的住房。

一类是已经购买房改房,生活水平提高,希望以小换大改善居住条件的人群。

这两部分人具有一定收入和经济能力,借助银行贷款,可以购买普通住宅,他们是社会的基本群体,占大多数,也是住房市场自住型的基本需求群体。

还有一类是投资型需求。

改革开放使中国人民财富有了较大增长,需要有保值增值的渠道和工具,一部分人选择了住房市场。

购置住宅不是为了自己居住和使用,而是为了出租获利或住宅涨价后出售获利,是通过购房实现手中的货币增值。

二、此轮房地产市场调整是市场经济内在规律的作用从2007年年末开始,住房市场形势急转直下进入调整期,其根本原因是市场内在规律对房地产行业几年高速增长积累的矛盾和问题进行自我强制调整的结果。

2004年以来,在我国经济较快增长,居民收入不断提高,对房地产市场预期向好的基础上,投资型住房消费大量入市,不断推高房价以获利;开发商大量高价拍地,以获取更高的回报,推高了住房的成本;自住型消费者在“买涨不买落”的心理驱使下,集亲戚朋友之力提前购房,透支了部分基础消费需求。

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居民住房问题

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居民住房问题

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居民住房问题第一章:中国城市化进程的背景中国在改革开放以来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日益加速。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目前中国城市化率约为60%,预计到2035年将达到75%左右。

城市化的加速对住房问题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虽然在城市建设中住房问题一直是众人关注的焦点,同时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但是与城市化的进程相比,似乎还远远不足。

第二章:居民住房问题症结所在虽然中国城市化进程在快速发展,但是城市住房问题一直存在,无法从根本上解决。

住房问题的症结在于:1. 土地出让金高昂。

我国土地出让制度定价不合理,导致住房价格高涨。

2. 机构建设缺陷。

因为机构建设缺陷,规划总体规划和城市建设不够精细,无法很好地预估未来的住房需求,从而形成矛盾。

3. 出租房管理不到位。

出租房数量众多,但是管理混乱,导致出租房质量参差不齐,无法保障居民的住房需求。

第三章:居民住房问题解决途径居民住房问题比较复杂,需要从多个角度入手,探索多种解决途径。

以下是一些解决途径的可能性:1. 让更多的人拥有房子。

政府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让更多的人拥有房子,比如提供购房补贴、出租补贴、提供公共住房等。

这些政策可以有效地解决一部分居民的住房问题。

2. 加强土地政策。

土地政策是解决住房问题的一条重要途径。

政府可以通过提高土地使用效率、降低土地出让金、优化土地市场交易机制等方式加强土地政策。

3. 改善城市规划。

为了解决住房问题,政府需要加强城市规划和管理,完善城市公共基础设施,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为居民提供更好的住房条件。

4. 建设公立住房。

政府可以通过建设公立住房来缓解住房问题。

公立住房的建设和管理需要具备专业知识和经验,需要引进专业人才提供支持。

第四章:未来展望尽管居民住房问题有着诸多困难,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无法解决。

未来,要解决住房问题,需要依据当前的情况,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尽快实施制定出好的政策与方案。

居民住房问题的解决不仅是良好的生活质量的一个方面,同时能够建立良好的社会结构,增强社会和谐发展。

浅谈我国住房保障制度中存在的问题及完善

浅谈我国住房保障制度中存在的问题及完善

浅谈我国住房保障制度中存在的问题及完善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改革以及住房货币政策的改革,住房问题成为现代城市社会问题之一,城市作为经济效益的聚集地,工业和人口在城市高度集中,产生了对城市土地和住房供给的巨大需求,形成了住房供应的绝对短缺,导致住房价格上涨,而住房价格极大高于中低收入家庭的支付能力又产生住房有效需求不足问题。

这两大问题导致一系列严重的社会问题,危害了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和政治安定。

政府在解决这些由住房引起的社会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住房保障这一特殊的社会保障制度。

近几年,由于全国大部分城市房价的飞速上涨,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

中国诸多城市已在年初实行相应商品房限购、限价政策等等,不少人包括一些专家认为,房价上涨应该会受到遏制。

然而,房价仍然有着缓慢增长的趋势,我国传统文化中居有定所的思想根深蒂固,而电影《蜗居》反应了现状新的年轻一代就业难,买房难的问题,“买房难”大概是每个生活在都市中的人都会碰到的问题。

为一套算不上市中心的房子,普通白领倾囊而出也只能付个首付,还必须连续几十年每月还贷,过着“房奴”的生活,也正是表现了以主人公为代表的当下城市人因渴望拥有房子而变成房奴,身心在残酷的现实中发生剧烈碰撞以至失衡的心理过程。

电视剧《蜗居》之热并不是偶然的现象,而是目前房地产长期畸热之下的必然。

如果一个产业的发展,让许许多多的人不得不牺牲尊严、出卖感情、屈从于金钱和权势,这一产业的发展还有道德基础吗?由此来看,房地产业成为中国经济的直接命脉,至少在目前是十分可悲的事情。

而现在,面对动辄百万元的房价,年轻人凭自己的收入已无力承担,往往需要父母的资助。

老一辈是否要掏光“棺材本”为后代买房,把钱给了他们,今后养老怎么办?这些现实问题折射了我国当今社会中住房保障制度中存在的问题,房价过高,房地产市场存在大量的泡沫,据统计国际上房地产利润率一般维持在5%左右,高的有6%-8%,而中国房地产的利润率高达30%-40%。

2009年以来我国房地产房价调控政策汇总

2009年以来我国房地产房价调控政策汇总

盘点2009年中国房地产政策2009年是中国楼市剧变的一年,这一年里房地产市场经历了从低谷到高峰的华丽转身,房价和销量飞速上涨,这与上半年国家积极的宏观调控密不可分。

到了下半年,房地产形势一片大好,楼市政策开始转向抑制房价上涨,下面让我们来看看这一年里的政策走向。

2009年1月3日四大国有银行宣布:只要2008年10月27日前执行基准利率0.85倍优惠、无不良信用记录的优质客户,原则上都可以申请七折优惠利率。

2009年4月24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监察部重点对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在建设用地规划变更、容积率调整中玩忽职守、权钱交易等违纪违法行为进行严厉查处。

对2007年1月1日至2009年3月31日期间完成规划许可的开发项目,逐一进行自查。

对于拒不自查自纠、弄虚作假、掩盖违规违纪问题的,要对部门责任人从严处理。

对于涉嫌犯罪的,要依法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2009年5月14日部分地方推出二套房优惠政策:居民首次贷款购买普通自住房,贷款利率的下限可扩大为贷款基准利率的0.7倍,最低首付款比例调整为20%。

自2009年1月1日至12月31日,对已贷款购买一套住房,但人均住房面积低于当地平均水平,再申请贷款购买第二套用于改善居住条件的普通自住房的居民,可比照执行首次贷款购买普通自住房的优惠政策。

对其他贷款购买第二套及以上住房的,贷款利率等由商业银行在基准利率基础上按风险合理确定。

2009年5月25日最高人民法院公布了《关于审理建筑物区分所有权纠纷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和《关于审理物业服务纠纷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两部司法解释涉及了建筑物区分所有权及物业服务纠纷案件审判实践中的若干热点、难点问题,包括业主身份的界定、专有部分和共有部分的划定、车位和车库纠纷的处理、住改商纠纷的处理、物业费纠纷处理、物业服务合同的解除及相应纠纷的处理等。

这两部司法解释,是从“民生”概念出发,对普通业主权利的一种强调,于2009年10月1日起施行。

2009年财经大事记

2009年财经大事记

2009年财经大事记发布时间:2009-12-232008年的寒冬过后,世界经济开始逐渐复苏,在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的引领下,中国的GDP更是实现了6.1%—7.9%—8.9%的“V”型反转。

回首过去的300多天,我们在G20峰会和达沃斯论坛上看到了各国政府应对经济危机的信心;从上海迪斯尼获批和“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中看到了区域经济发展的雏形;在IPO重启和创业板出炉后体会到资本市场体系的逐渐完善;从年末一系列楼市政策里嗅到了政府调控房价的决心。

这一年,值得回味的事情的确很多。

1月1月7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宣布,批准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增加基于TD-SCDMA技术制式的第三代移动通信(3G)业务经营许可,中国电信集团公司增加基于CDMA2000技术制式的3G业务经营许可,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公司增加基于WCDMA 技术制式的3G业务经营许可。

1月9日中国农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在北京召开创立大会,其注册资本为2600亿元人民币。

中央汇金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和财政部代表国家各持有中国农行股份有限公司50%股权。

1月14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汽车产业和钢铁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十大产业振兴规划正式启动。

1月28日世界经济论坛2009年年会在瑞士达沃斯举行,年会的主题是“构建危机后的世界”。

出席年会的银行家们积极探讨有效改革金融体系、解决目前的金融危机以及防范类似危机重演的方法。

2月2月3日中国能源工作会议在京召开,这是我国17年来首次举行的全国性能源工作会议。

2月12日石家庄市中级人民法院发出民事裁定书,正式宣布三鹿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破产,同时召开了三鹿集团第一次债权人会议,三鹿集团破产的资产管理方案和财产变价方案顺利获得通过。

2月17日美国总统奥巴马日在美国西部城市丹佛签署了总额为7870亿美元的经济刺激计划,这标志着奥巴马“新政”正式付诸实施。

2月25日有色金属和物流业振兴规划获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

2009年保障性住房实施效果评价及政策建议

2009年保障性住房实施效果评价及政策建议

2009年保障性住房实施效果评价及政策建议2007-2009年全国保障性住房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也是改革开放以来实施住房保障的最好时期。

一.扩大投资建设规模和供应总量1998年国家房改23号文件正式提出实施经济适用住房政策,该政策在解决了一部分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同时,也暴露了反映在土地供应、住房结构、供应对象等方面的违规行为,导致从2004年开始出现负增长,占房地产开发投资由2003年的6.1%下降到4.1%,2005年比2004年又减少了6.8%,占房地产开发投资进一步下降到3.6%,甚至有的地方停止了经济适用住房建设。

随着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政策体系中把扩内需、保增长与保民生结合起来,进一步修订经济适用住房政策,扩大投资规模。

2008年新开工经济适用住房建设130万套,按照国家确定的建设规划,2009-2011年全国经济适用住房建设总量是400万套,平均每年130万套。

同时,中央还加大对廉租住房建设的支持力度,于2008年二季度已下达廉租住房补贴资金68亿元,四季度又追加补助资金75亿元。

据各地初步统计,2008年新开廉租住房63万套,发放租赁补贴249万户。

此外,中央财政于2008年还下达给中西部地区廉租住房建设补助资金81亿元,用于中西部地区廉租住房租赁补贴支出和新建廉租住房建设资金支出;并安排16.8亿元专项用于东北三省中央下放地方煤矿棚户区改造的配套基础设施工程建设,以支持地方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问题。

各省市政府按照中央部署,承担起保障城镇低收入家庭住房的责任,广泛进行调查研究,制定规划计划,落实投资渠道,使保障性住房建设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发展态势。

有关数据显示,2007年各地用于廉租住房建设的资金为93.8亿元,超过2006年之前全国廉租房资金的总额;2008年全国对廉租房的投资超过了2007年年底之前累计投资的总和;截至2009年4月底,全国已开工廉租住房3369万平方米、69万套,是去年一季度的2.2倍。

对于我国住房保障政策的演变轨迹分析

对于我国住房保障政策的演变轨迹分析

对于我国住房保障政策的演变轨迹分析一、住房保障政策的历史演变二、城市化进程中的住房保障政策三、住房保障政策与经济发展的协同关系四、住房保障政策的成功案例五、未来住房保障政策的趋势及建议一、住房保障政策的历史演变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的进程加速,住房问题已经成为中国社会稳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

对中国政府来说,住房保障政策是重要的国家政策之一。

中国政府对住房保障政策的实行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轨迹,总的来说可以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计划经济时期的住房保障政策:在计划经济时期,住房保障政策的实施主要包括对企业职工和城乡居民的住房补贴和公租房分配等方式。

2、改革开放后的住房保障政策: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逐步发展,住房问题成为首要的社会问题之一。

政府陆续推出了一系列的住房保障政策,包括到1998年基本公共住房计划,1999年农村危房改造计划等。

3、新世纪以来的住房保障政策: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房价飞涨,住房问题日益突出。

这也促使中国政府加大了对住房保障政策的实行。

从2000年开始,中国政府陆续推出了一系列的保障性住房政策,例如2007年公布的《城市公共租赁住房管理暂行办法》等。

二、城市化进程中的住房保障政策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已经进入了一个新阶段,这也要求住房保障政策的创新和完善。

从城市化进程中的角度来看,住房保障政策需要考虑到以下几个方面:1、加强城市规划。

城市规划是住房保障政策实施的基础。

要想保障城市住房安全,需要根据城市的特定情况来制定不同的规划方案。

2、提高土地利用率。

因为土地供不应求所带来的高昂土地价格,是推高住房价格的重要因素。

政府需要放宽土地使用限制,鼓励土地的多样化使用,提高土地利用率,从而降低土地成本。

3、积极推进城市破败小区改造。

城市破败小区中存在许多历史遗留问题,例如老旧房屋、违章建筑等,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住房保障的困难。

因此,政府应该积极推进城市破败小区改造,完善城市住宅环境。

中国式房地产调控的症结与出路

中国式房地产调控的症结与出路

房价背后的制度和经济背景
与一股商品或服务市场不同,政府在房地产 市场中发挥着更大的作用。因而,要理解房价周 期和房地产调控的逻辑,必须首先理解四方面制 度背景和经济背景: 其一。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启动以来。我国房 地产市场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过 程。这期间,中国的房地产市场尚不健全,处在 不断完善的过程之中。换句话说,过去十年,中 国房地产市场既是一个不断壮大的“发展中的市 场”,同时又是一个不断改革完善的“转轨中的 市场”。 其二,我国实行有别于其他国家的较为独特 的土地制度。根据宪法及相关法律,我国城市土 地属于国家所有;农村和城市郊区的土地,除由 法律规定属于国家所有的以外,属于集体所有。 但即便是集体土地,村集体也只拥有不完全产
权——除了兴办乡镇企业、村民建设住宅、乡村
公共设施和公益事业建设等特殊事项之外,集体 土地必须先被国家征收转化为国有土地之后。才 能用作建设用地。这就意味着,政府是建设用地
要解决房地产市场的问题,根本之策并不在于调控,而在于 开启新—轮住房体制改革,加强供给侧市场建设。
脚晰坤氆-孤尊萄唇蟪
灞嘲蕊
市场上具有垄断地位的供给方。 其三,财税体制改革。1994年实行的分税 制改革深刻影响着此后二十多年的中央、地方 关系以及地方间横向竞争关系。分税制改革之 后,地方政府的原有财政收入来源弱化,寻求新 财源的激励大大增强。与此同时产生了两个机 会:一是,同期开始的城镇住房体制改革激活 了住房需求;二是,二十世纪九+年代后的招 商引资热以及各地与之相伴随的工业园区建设 热潮。这两者之间既有差别,又有相互关联之 处。提供住宅建设用地能获得短期收益,但无 法获得长期持续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和税 收;提供工业建设用地可以持续性获得GDP和 税收,但在地方政府间激烈的横向竞争之下, 短期内不仅回报有限。而且还需要地方政府支 出大量的基础设施建设成本。因为企业可以用 脚投票,而在户籍制度下,人口和家庭的流动 则受到较大限制;经过权衡取舍,最后各地政府 都采取了如下的策略:一方面,通过招拍挂等市

我国房地产业政策存在问题及原因

我国房地产业政策存在问题及原因

我国房地产业政策存在问题及原因近年来房价出现了价格过高,上涨过快等现象,如果不加强控制,会严重影响社会和谐稳定。

本文中从房地产业政策存在的问题和我国房地产政策漏洞产生的主要原因两个方面进行了分析,以供参考。

标签:房地产;政策问题;原因一、我国房地产业政策存在的问题(一)征地补偿政策存在漏洞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用来建房的土地征收在不断扩大。

当然失地居民会相应得到一笔补偿金。

很多地方在制定征收办法时,比较人性化,为了考虑到家庭的实际情况,对征地安置人员提供房屋。

标准很多地方是按人头数来制定的,即使离婚,也可以照样享受优惠待遇。

有的地方,结婚还可以享受更加优惠。

如重庆人和镇的居民只要离婚就可以有两套房屋,多出来的面积可以以低价购买;再婚后,还可以以更低的价格再购买一套房屋。

(二)房屋限购政策存在漏洞我国2010年颁布了”国十条实施细则”,根据此细则,每户只能新购买一套商品房。

面对限购令,国人为了多占房子,想尽了办法,认为“假离婚”是应对限购的最好办法。

于是很多人假离婚,把现有房产转给一方,另一方再购买新房,购房后复婚。

2013年我国又出台了”新国五条”,根据规定,房屋转让要按售房差价征收20%个人所得税。

假设一个有两套房夫妻家庭,根据婚姻法或协议离婚,每人可拥有一套,超过规定年限,再把房子卖出,就不用缴纳20%的个人所得税。

另外,很多人们为避税、规避政策还以自己孩子或父母或亲属的名义购房,待房价上涨,就把房卖出获取利益,以合法的形式掩盖违规所得。

(三)税收政策存在漏洞我国绝大部分地方长期以来没有开征房产税,而是按营业税、所得税、土地增值税等来调节房地产市场。

营业税不适用房地产股权转让,在现实中以股权转让方式逃避税收的行为越来越多。

房地产开发商为了规避税收,财务会计制度不规范,特别是股东分红在账务看不到,作为高收入的股东个人所得税未交。

《土地增值税暂行条例》自1994年实施以来,基本上没有得到很好地执行。

浅谈中国住房保障制度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

浅谈中国住房保障制度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

TheSocialAngle 社会广角Cutting Edge Education 教育前沿 41浅谈中国住房保障制度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文/高飞摘要:住房保障是我国民生问题,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到社会发展的进步,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住房制度,让全体人民住有所居”,这为中国的保障性住房工作开展指明了道路。

本文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住房保障制度为参考,来探讨中国住房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其相应对策。

关键词:住房保障制度;问题;对策1 我国住房保障制度概述我国的住房保障制度主要经历了五个阶段,这五个阶段为如今的住房保障制度奠定了基础,在市场实践中不断的检验其正确性,用辩证永恒发展的角度来看待住房保障问题。

1.1 初探时期(1978年—1990年)这一时期,主要是由政府主导组织建设住房,并以成本价向居民出售,即所谓的全价售房制度。

然而售价对于当时居民来说还是过高,难以调动居民的购买积极性。

后来提出了补贴售房政策,但效果也是差强人意。

因此,政府对住房保障又采取了多项措施:上调公房租金;对困难家庭实行减、免、补助的政策;倡导集资建房;改革金融体制;在税收政策上给予优惠等。

取得不错的成果,但是1988年实行财政的“包干”体制以后,效果又开始走下坡。

1.2 全面推进时期(1991年—1998年)经过了住房保障制度的初步探索,1991年引进新加坡的住房公积金政策,在政府提供住房贷款的前提下,各地开始建设经济适用住房并按成本价出售。

此后全国各地普遍建立住房公积金制度,促进了人民购买住房的信心和房地产业的发展,为后面的高房价问题埋下伏笔。

1998年时,政府提出“停止住房实物分配,逐步实行住房分配货币化,建立和完善以经济适用住房为主的多层次城镇住房供应体系”,标志着实行福利分房制度的终结。

1.3 市场化时期(1998年—2005年)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政府为刺激市场消费,将住房培育为新经济的增长点,增加住房建设规模,开发投资迅速扩大,我国的住房市场全面进入市场化时期,房地产业逐渐变为国民支柱性产业,但忽视了经济适用住房的引导以及对廉租住房的供应。

我国城镇住房供应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我国城镇住房供应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CHINESE FOREIGN ENTREPRENEURS2009年第5期(下)总第325期(下转114页)一、最主要的问题:我国城镇住房供应渠道单一我国目前的住宅供给渠道可以概括为:城市住宅市场供给,农村住宅自建为主,没有形成多层次的住宅供应体系。

住宅供给渠道单一,则难以满足巨大的社会需求。

在农村,农民有宅基地,住房问题可以通过自建房解决。

国家的住房保障范围在城市,也就是说,农村的住房问题国家没有制定相应的制度保障措施。

这并不是说,农村不需要,而是由于我国特殊的城乡二元体制造成的,城市的福利覆盖不到农村。

城市土地国家所有,住宅用地只有70年使用权,这是城市住宅开发必须面对的制度背景。

这就决定了政府作为国有土地所有权的代表,可以从土地获得、城市规划、环境保护、配套设施等各方面对住宅开发进行管制,在这个管制链条中,任何一个环节的脱节都会导致开发的整体失败,从而使得住宅生产的制度门槛很高,个人或非专业组织很难成为城市住宅的供给主体。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房地产管理法》第2条明确规定:所有国有土地上的建房和基础设施建设都属于房地产开发。

而开发就涉及到资质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就相当于否定了城市自建房的合法性。

所以城市的住房供应模式,就是开发商从政府手中拿地,然后向银行贷款建房,再出售给城市居民。

除了政府提供的廉租房以及经济适用房外,城市的住房供应渠道基本上被开发商垄断了。

这就是我国城镇住房供应体系的主要问题。

二、开发商垄断住房供应造成的影响(一)公共住房供应减少因为政府是城市商品房开发土地的唯一供应者,政府同时也垄断了农村土地的征地权。

强制征地时,作为非市场主体,政府有权压低农民的地价;而作为城市住房用地的唯一提供者,政府也有权提高地价。

政府作为城市土地的中介人,获得了“经营城市土地”的利益,却没有动机去为广大城市困难群众提供廉租房。

因为这一得一失之间太明显了,经营城市土地有财政收入,鼓励开发商品房还有房地产税收;而提供廉租房的资金由地方政府筹集。

我国城镇住宅问题的症结与出路

我国城镇住宅问题的症结与出路

作者: 王雍君
作者机构: 湖南税务专科学校
出版物刊名: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页码: 60-65页
主题词: 城镇住宅 症结与出路 住宅商品化 住房商品化 住房制度 分配不公 按劳分配 消费开支 住房问题 个人消费
摘要: <正> 住宅紧缺与分配不公:毛病究竟出在哪里住宅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生活资料。

现代经济生活中,住宅作为居民的生活必需品和价值最大的消费项目,其发展状况在相当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居民实际生活水平和经济发达程度。

从历史上看,当今许多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的居民居住条件有了明显的改善,但住房问题依然是许多国家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是继人口、环境问题又一引起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住房政策的症结在哪里?
[郑永年](2009-12-22)
大量的泡沫是地方政府和发展商利益共同体的结果。

更为严重的是,对房地产投机的巨额利益,也正在促使中央国有企业大举进军这个产业。

很多年里,中国的房地产市场不仅已经成了中国民众、政府和发展商的永恒话题,而且也是国际投资者和投机者的深切关注对象。

最近随着迪拜世界债务事件的爆发和中国电视剧《蜗居》的播出,不同的人群对中国房地产的市场表现出不同的情绪来,或者忧虑,或者恐慌,或者愤怒。

感到忧虑甚至恐慌的政府,因为房地产市场存在的巨大泡沫,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的最大隐忧;而感到愤怒的民众,因为越来越多的中国民众被变相地剥夺了“住房”权。

房地产泡沫不是新鲜事,在很多年里,泡沫一直在不停地上升。

根据对北京、上海和深圳等大城市的调查,大城市的房屋空置率已经远远超过10%的国际警戒线。

在不少地区,这一比例甚至已经达到50%以上。

同时,房地产对中国经济的重要性也不容置疑。

房地产已经占了GDP的6%,四分之一的投资在房地产行业,50多个产业与房地产关系密切。

房地产绑架中国经济
正因为如此,有关当局有足够的理由要担忧房地产。

前面有日本的例子。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和九十年代初,日本房地产泡沫解体之后,日本经济在此后的二十多年里没有走出过阴影。

海内外,早就有很多人在讨论中国是否会步日本模式后尘的问题。

现在又有迪拜世界事件。

房地产无疑已经成了中国经济的金箍咒,因为房地产的解体也很可能就是中国经济的解体。

因此,有关当局一直不敢有丝毫的松懈。

多年来,尽管有关当局也对房地产市场多有不满,但一旦当房地产遇到危机时,必出手相救。

这次金融危机之后,政府出台的庞大应付危机的资金,也有很大一部分流向房地产。

毫不夸张地说,房地产已经绑架了中国经济,因此也绑架了为中国经济负责的中国政府。

与泡沫和空置房平行存在的现实是,中国85%的家庭无力购房(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的最新调查)。

这种情况使得中国社会对房地产业现状,以及对政府无能改变这种局面的不满在已经到达了一个新的沸点。

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了中国房地产这种荒谬的局面呢?很多人往深一步,转向了土地供应市场,指向政府的责任。

的确,就土地而言,政府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长期以来,政府行政限制土地的供应量,政府也搞寡头式垄断。

同时,政府所推行的“招拍挂”制度也阻碍着竞争性土地供应市场的形成。

很显然,各级政府的卖地财政提高了土地价格;为了消化高价土地,发展商就抬高房价。

这似乎很合乎经济逻辑。

多少年来,人们所听到的似乎也只有经济学家的声音,那就是供求关系。

但供求关系已经很难解释今天中国的房地产市场的现状了。

很简单,如果求大于供,那么就不会有那么大量的空置房了;如果供大于求,那么,就不会有那么多的人买不起房了。

那么,在供求关系之外,还出了什么问题呢?
供求律以外的因素
房地产市场现状的形成当然有很多原因。

但依笔者看,最大的因素莫过于发展房地产市场的主导思想的严重失误。

简单地说,在中国,房地产被视为仅仅是经济政策的一部分,而非社会政策的一部分。

因为把房地产视为经济政策,其GDP功能(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被凸现出来,而其社会功能(社会成员对住房的需求和人们的“空间权”)就被忽视。

因为商品房兼具投资和消费价值, 人们对其价格上涨有预期。

开发商利用这样的社会预期去囤积土地和新房,购房者也会迫不及待地去卖房。

从而一步一步地把房价逼向新高。

要解决这个问题,政府就要扮演一个很重要的角色。

但在中国,政府不仅没有起到正面的作用,反而恶化这个局面,使得人们对房产价格的上升的预期牢不可破。

地方政府无视住房的社会功能,而只强调住房的财政功能,即“土地财政”。

土地转让金普遍占到地方财政收入的30%以上,许多地区60%到70%的基础设施投资依赖土地财政。

除了一般商品房的大幅涨价之外, 住房的社会功能的缺位,更体现在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供给的极度缺乏。

纵观世界各国,凡是房地产市场发展健全和公共住房解决得好的国家,都是把房地产作为国家社会政策的一部分。

这些国家并不把房地产看成是其经济增长和发展的一个重要资源,就是说,房地产对GDP的贡献不是这些国家政府的首要考量,首要的考量是社会发展,是社会成员的居住权。

经济因素当然很重要。

房地产的发展也必须考虑到供求关系,否则是不可持续的。

但是这种经济考量是在宏观的社会政策构架内进行的。

欧洲一些国家在早期也是把房地产作为经济增长来源,也同样产生了很多社会问题。

随着原始资本主义向福利资本主义转型,住房政策,尤其是公共住房政策越来越变成这些国家的社会政策的一部分。

到今天,很多国家尤其是北欧国家,房地产完全属于社会政策,对房地产对经济增长的考量已经变得不那么重要。

应当指出的是,那些把公共住房仅仅看成是对穷人的救济的福利国家,公共住房也是不成功的。

在这些地方,公共住房最终变成了贫民窟。

新加坡的公共住房经验
新加坡是亚洲社会房地产市场发展得最健康的国家。

新加坡学习了欧洲公共住房的经验,又结合自己的国情,创造了独一无二的公共住房制度。

如果说在西方社会,公共住房主要是为了社会弱势群体的,那么在新加坡,公共住房是为全体社会成员的,80%以上的家庭住在公共住房。

公共住房投资是新加坡社会性投资的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

应当指出的是,新加坡的住房政策的指导思想就是“居者有其屋”的传统儒家思想。

反观中国,房地产从一开始就被认定为经济增长的一个最主要的来源。

或者说,房地产是包括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政府GDP主义的一个核心组成部分。

在GDP主义的指导下,房地产成为生产(建设)性投资,而非社会性投资,从而剥夺了房地产的公共性。

房地产本来就是一种特殊的社会产品,因为其直接关切到社会成员的空间居住权。

同时,房地产也直接关乎社会稳定和和谐。

但在GDP主义构架内,房地产的唯一考量是利润,而非社会生活的其他方面。

这样,无论哪个角色,政府、发展商还是投资者,都想从房地产那里获得巨额的利益。

正因为这样,在中国房地产投资过程中,带有极大的投机性。

一些投资者甚至仅仅是为了投机。

当房地产被投资者或投机者所操控时,其和大多数社会成员的实际需求就没有了任何关系。

(类似的情况也表现在
投机性金融经济和实体经济毫无关系上。

)应当指出的是,中国的地方政府也是这个过程中的投机者。

不管地方政府投机的动机(如地方财政考量)的理由如何,在制造房地产泡沫方面,地方政府和发展商同样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实际上,大量的泡沫是地方政府和发展商利益共同体的结果。

更为严重的是,对房地产投机的巨额利益,也正在促使中央国有企业大举进军这个产业。

GDP主义盛行,有关方面就很难推出有效的房地产发展政策。

这些年来,面对社会的不满,尽管也有一些政策出台,例如“廉租房”和“廉价房”,但远不能解决问题。

截至2006年,政府支出中用来解决住房问题的资金只占财政支出0.17%,这只能是杯水车薪。

更重要的是,抑制房价政策结果刚好是政策初衷的反面,就是说,每出台一个控制房价从而帮助中低收入家庭的政策,就把房价推到一个新高点,从而又一次为低收入家庭雪上加霜。

原因再也简单不过,无论是发展商还是地方政府都有巨大的动力来扭曲政策,从政策“寻租”。

中国房地产成为资本的“游戏物”
正因为房地产的唯一目标是“钱”而非社会大多数成员的需要,中国的房地产市场呈现出过度的开放性和投机性。

在剥夺了大多数社会成员的居住权的同时,中国各地的房地产不仅向国内的“炒房团”开放,而且更向国际资本开放。

很大程度上说,中国房地产已经成了国内外资本的“游戏物”。

从技术上说,要遏制炒房和投机并不难,例如可限制购房的数量、规定住房居住的最低年限、收取房产税(即是在宣称私有财产不可侵犯的美国也是征收房产及其房产继承税的)等等。

问题在于,所有这些可以非常有效的举措并不符合发展商、投机者和地方政府的共同利益,没有人会使用这些技术来限制房地产。

进而,如上面所说,房地产也绑架着中国经济和中央政府,有关部门也没有动力真正去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尽管它们也面临社会的压力。

毕竟,在这个体制内,对有关部门来说,经济利益大大重要于社会利益。

很显然,就房地产而言,中国政府面临双重的挑战。

一方面是房地产泡沫。

房价泡沫一旦破灭,总体经济就要遭殃。

另一方面是社会成员的居住权。

在各种社会文化因素的作用下,大多数中国人非常认同居者有其屋这一说法,年轻人普遍并认为幸福和房子息息相关。

这两方面的后果都会影响社会政治的稳定。

最严峻的是,尽管这样的压力其他市场经济国家也面临过,但中国没有其他国家解决房地产问题的动力和制度机制。

在西方国家,房地产从经济政策演变成为社会政策是有强大的社会运动来推动的。

在强大的既得利益的面前,中国的房地产政策似乎已经山穷水尽。

一定也要有强大的社会运动来促使房地产政策的有效转型吗?人们只能拭目以待了。

作者是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