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建设规划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建设规划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建设规划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是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开设的产业支撑型专业。
于2007年经过充分的社会调研、专家论证并报经省教育厅审批同意设立,于2008年开始招收全日制普通高职生。
为把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打造成主动适应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对接区域设备制造业,服务区域设备制造业,改造提升区域传统设备制造业,特制订本专业建设规划。
一、专业建设背景与专业建设基础(-)专业建设背景1、行业背景2018年,全省装备制造业规模以上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3451亿元,同比增长14. 8%,增速快于全省工业3个百分点,扭转了2017年低于全省工业的局面。
占全省工业的比重为30.9%,对全省工业增长贡献率为37. 7%。
除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增长 3.5%外,其他子行业均保持两位数较快增长。
2018年,全省装备制造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首次突破万亿元大关,达到11140亿元,同比增长24.9%,比2017年回升了13. 4个百分点。
实现利税1098.3亿元,增长26.8%,比2017年回升了26. 7个百分点。
其中:金属制品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分别保持42. 8%、35. 9%、34.持的较快增长。
实现利润706. 1亿元,由2017年负增长1.6%转为增长20%,回升了21.6个百分点。
省委、省政府十分重视智能制造装备业的发展,为此,专门颁发了《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装备制造等六个重点产业加快发展的意见》。
省经信委于又制订了《加快全省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发展行动方案》。
2014年6月4日,全省加快推进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座谈会召开,吹响了装备制造业加速向“智能化”挺进的号角。
全球制造业普遍进入了技术和设备升级改造期,靠什么来提高效率和效益,增强企业竞争力?机器人就是一个最重要的“抓手”和突破口。
目前世界机器人市场大慨有80亿TOO亿元,其中工业机器人占的比重最大。
2025年,整个机器人市场将达到500亿元。
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精品课程建设方案
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精品课程建设方案机电行业作为现代社会重要产业,在社会各领域形成了分工明确的产业链,其职业工种及岗位群广泛应用于装备制造、工矿企业、电力化工等支柱产业,而装备制造业和煤炭业方面的迅猛发展,更加迫切的需要大量的机电类专业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作为教学改革中的核心与重点,课程建设的水平和成效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规格和质量,关系着学校能否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
因此,必须将课程建设纳入教育教学改革的整体范畴,作为全面推进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环节。
一、建设目标根据机电技术应用专业课程理论难度较大、实操性强、学科综合性强等特点,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方法,以教学模块或教学单元为内容载体,通过每个教学模块或单元中的各个项目来完成整合每门课程中理论与实训内容,实现一体化课程的构建。
建设3门精品网络课程《传感器及检测系统》、《电力拖动与生产实训》、《PLC及控制技术》。
二、建设思路(一)加强课程领导,实行目标责任人制度成立精品课程领导小组。
通过“一把手工程”,不断凝聚团队力量、整合多方因素,有效推进课程建设。
学校主要领导任精品课程建设领导小组组长,从申报、过程跟踪、评审等全程跟踪,就课程建设的理论支撑、框架体系、呈现方式以及课件制作等方面亲自予以指导、点评。
为保障课程建设质量,不断发挥校长的引领、研究、促进、指导的作用。
课程负责人负总责,需按和学校签订的协议书按期完成,并按照学校的奖惩办法执行。
课程团队由课程负责人负责筹建,搞好分工,并报学校审批。
学校将不定期的实行精品课程验收制度,并邀请专家进行指导,各课程负责人将如实汇报课程开发进度和成果情况,学校教务科随时进行精品课程进程的督察和协调工作,及时进行情况通报。
各示范校专业建设项目组负责人负责本专业的精品课程建设的技术指导,协调,统筹等工作。
(二)突出岗位能力,实施“课程共建”工程成立由资深专家、企业、行业专家组成的精品课程专家评审指导委员会。
学校通过专家委员会对课程理念、课程架构进行指导,按照建设计划对精品课程定期进行验收、评审。
(完整word版)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建设规划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建设规划(2011年—2015年)一、指导思想以《教育部关于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16号文件)及省教育厅《关于适应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进一步优化高校专业结构的若干意见》﹛闽教高[2007]65号﹜和厦门市政府《教育服务产业发展行动计划》的文件精神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服务产业发展为导向,以师资队伍建设为重点,立足厦门,服务海西建设,以专业建设为龙头,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在学校规划统一指导下,按照“职业定位准确,层次定位准确,培养模式先进,专业特色鲜明,人才质量优良”的要求,为适应人才市场需求和提高就业竞争力,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坚持“以学生为本,以就业为导向、以行业企业为依托、以机电产品为核心”的原则,将“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建成精品专业,推动我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建设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贯彻落实“以服务为宗旨,以能力为核心,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的办学方向;面向生产、服务一线,依托行业,适应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全面提升办学质量,强化办学特色;以师资建设为根本,以“教、学、做、知识、能力、素质"六位一体教学方法为突破口,突出课程改革,培养合格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二、规划原则1.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服务区域经济的原则。
根据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特别是厦门市重点培育的产业群对人才需求情况的变化及时调整专业的培养方向和专业布局,以适应人才市场需求,更好地为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
2.坚持全面建设与重点建设相结合的原则.根据学校立足龙头专业,以龙头专业带动整个专业群的发展的精神,先行建设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由此带动机电专业群其他专业建设与发展.三、建设内容和实施步骤针对精品专业建设要求及学校的发展规划,结合机电专业群各专业建设规划,制定了具体的建设方案。
1。
教材建设:我院机电一体化专业教材采用教育部高职高专规划和推荐教材和自编、参编教材相结合的教材体系,本教研室自编了一批实践实训补充教材,基本形成了一套较为适用的教材体系。
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建设方案参考资料
机电技术应用专业重点支持专业建设计划一、需求论证(一)行业对机电技术人才的需求分析1、行业的飞速发展为机电专业毕业生提供了广阔的就业空间机电行业作为现代社会重要产业,在社会各领域形成了分工明确的产业链,其职业工种及岗位群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石油化工、装备制造、轻工纺织等八大优势支柱产业,占天津市工业比重超过90%,尤其在冶金、建材、机械制造、港口物流等几大行业发挥着巨大作用,促进了天津经济的发展。
蓟县作为天津后花园,工业发展十分迅速,一是蓟县经济技术开发区,蓟县汽车产业园区和上仓酒业园区等新型企业的建立,设备自动化程度高;二是我县周边地区老企业为提高竞争力,许多设备更新换代,旺盛的人才需求为我校机电技术毕业生提供了广阔的就业与发展空间。
2、企业专业化对机电技术人才提出更高的要求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社会分工的细化,对机电技术人员提出更高要求,并把“具有创新精神,会操作最新设备,维护维修能力强,对新技术接受能力强”作为机电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
鲜明的产业结构特色与新的培养目标,为我校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也对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如何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使他们既有专门的岗位技能,又有一定的弹性就业能力,使他们“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成为我们机电专业建设工作中必须认真研究的问题。
3、企业技工基本状况据调研数据显示,蓟县地区机电行业从业人员的基本状况如下:一是90%以上技工在从业前没有接受过系统的机电技术学习;二是在从业过程中维修少、更换多,扩大了故障点、故障源的范围,消耗大、费用高;三是技术的传授和掌握主要是在实践中观摩学习,时间长、效率低。
(二)机电专业发展基础机电专业作为天津信息工程学校的骨干专业,始终承担着为蓟县及周边地区企业培养培训生产、维修、维护人才的重任,本专业1983年创建,2004年10月被确定为市级骨干专业。
1、拥有雄厚的实训基地校内实训场地建筑面积1830平方米,共有电工电子实训室、PLC、单片机实训室、电子工艺实训室、维修电工实训室、焊工实训室、钳工实训室、机加工实训室等21个实训室和大量实物教学模型,能够满足300余人同时进行电子技术、电工、PLC编程、单片机技术、交直流调速、焊工、钳工、车工、数控车工、数控加工中心等实训的要求;此外拥有坚固的校外实习基地,我们与天津华能集团有限公司、天津福迪建材制品有限公司、燕山曲轴铸造有限公司等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专业教师定期到企业学习、锻炼,学生按教学要求定期到公司参加实训或顶岗实习,企业员工有组织的到学校学习、培训,长期合作机制的建立促进了交流与合作。
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建设规划三篇
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建设规划三篇篇一: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建设规划一、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基本情况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开办于19XX年,是我校重点专业。
该专业现有专任教师17人,实验实习设备总值500多万。
该专业自建立以来,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学生实践技能为重点,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完善教学设施,提高师资水平。
在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教学中,实行一凭多证,即一张毕业文凭多种培训合格证件,培养复合型人才,拓宽学生的社会生存空间。
毕业生获相关技能证书的人数为100%。
通过对用人单位的问卷调查,我校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毕业学生受到了用工单位普遍欢迎,满意率达93.5%。
用人单位普遍认为该专业学生动手能力强,基本功扎实,上岗周期短,能担当重任,肯吃苦,工作效率高。
我校机电技术应用专业于20XX年通过省教育厅组织的中职示范专业验收,成为我校第一个示范专业,但我校示范专业建设又以此为起点开始了新一轮的发展,进一步强调了专业内涵发展,打造名副其实的省级示范专业,为此,制定本专业建设规划。
二、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建设的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以教育教学观念更新为先导,以地方经济产业结构为依据,致力于培养能进行机电技术应用的中级工程技术人才为目标,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现代化教学设备建设,构建“三以一化”的课程体系,努力开展教学内容、培养模式的改革,探索新的教学管理、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评价方式,合理构筑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全面提高毕业生质量和毕业生对市场的适应性。
三、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建设的原则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建设中,应遵循一下几个原则:1.体现培养应用型、技术型人才的原则。
2.立足本地区经济发展的需要,体现为企业培养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等第一线人才的原则。
3.加强与企业合作,构建校企联合的人才培养原则。
4.体现前瞻性和先进性的原则,主动适应现代制造业对本专业的技术要求。
5.体现专业特色原则。
四、专业建设目标(一)专业教材体系建设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的课程内容具有先进性、综合性和实践性的特点。
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精品课程建设方案
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精品课程建设方案一、引言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机电技术应用领域日益拓宽,对机电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也逐年增加。
为培养高素质的机电技术应用人才,学校需加强专业建设,提高教育质量。
在此背景下,我校提出“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精品课程建设方案”,旨在通过青蓝工程,促进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二、背景意义1、时代需求当前,我国正处于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对机电技术应用专业人才的需求愈发迫切。
为适应时代发展,学校需加强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本方案立足于时代需求,以提升青年教师专业能力、发挥骨干教师作用、构建和谐共进的教师团队为目标,推动专业精品课程建设。
2、校内资源利用我校在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方面具有较强的师资力量和实验设备资源。
通过实施本方案,可以充分发挥校内资源优势,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促进专业精品课程建设。
3、团队建议意义团队协作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
本方案提出构建和谐共进的教师团队,旨在通过团队合作,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提高教学质量。
同时,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作用,带动青年教师快速成长,为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精品课程建设提供有力保障。
三、工作目标1、加速青年教师专业成长针对青年教师,本方案旨在通过系统化的培训、实践指导和经验交流,加快其专业成长步伐。
具体包括提升青年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课堂管理和组织能力、实践教学能力以及教育教学研究能力。
通过这些措施,使青年教师能够迅速适应教育教学工作,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2、充分发挥骨干教师作用发挥校内骨干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通过师徒结对、教学观摩等形式,将骨干教师的教学经验、教学方法和管理理念传授给青年教师。
同时,鼓励骨干教师参与课程建设、教学改革和教学研究,提升整个教师队伍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
3、构建和谐共进的教师团队通过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和合作平台,促进教师间的经验分享和知识交流,形成相互支持、相互学习、共同进步的团队氛围。
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教学计划
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教学计划2011年12月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教学计划一、招生对象与学制本专业招收初中毕业生或具有同等学力者,学制3年。
二、培养目标与业务范围㈠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机电类企业的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
本专业毕业生应当具有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以及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具有基本的科学文化素养,掌握必需的文化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比较熟练的职业技能,具有继续学习的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立业创业能力;具有健康的身体和心理;具有基本的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㈡业务范围本专业毕业生主要面向机电类企业的第一线工作,其主要业务范围侧重于机械设备的操作、数控机床编程与操作(含模具开发)、电子装配线的操作、自动控制设备的运行与监控、机械或电气故障的诊断与维护等。
另外还可以根据企业需求进行特殊课程与技能的专门教学与训练。
三、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及要求㈠知识结构:1、政治、职业道德、法律、公共关系及美学等方面的基础文化、人文知识;2、体育锻炼方面的基本知识;3、数学运算的基本知识;4、实用外语与专业外语的基本知识;5、数控技术应用专业的基础及专业技术理论知识;6、制图、实验、计算机应用、电气及PLC控制、CAD/CAM等方面的知识;7、机械工程设计和初步的科学研究方法的知识。
㈡能力结构:1、具备获取知识的能力:在教师指导下,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并培养其自学能力和文献检索的能力;基础教学达到普通中等职业院校基本水平;计算机应用技能达到一级水平。
2、具备应用知识的能力:具有一定的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技术应用能力、工程实践能力。
通过各方面的培养,学生毕业时在理论知识方面达到普通中等职业技术院校水平,在技能方面达到中级工水平。
3、具备知识创新的能力:在比较熟练处理现场所发生的技术问题和管理问题基础上,具有接受新知识、新技术、新技能以及开发新产品的能力。
机电技术专业建设方案
一、专业背景分析机电技术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涉及机械、电子、控制等多个领域的知识,是现代工程技术领域的重要学科之一。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和技术的不断进步,机电技术在社会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因此,建设一门高质量的机电技术专业对于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二、专业目标1. 培养具备扎实的机械、电子、控制等基础知识,具备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机电技术专业人才;2. 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能够适应现代工程技术领域的多学科交叉和团队协作的需求;3. 培养学生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能够为社会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三、专业设置1. 基础课程:数学、物理、力学、电路原理、电子技术基础、控制原理等;2. 专业核心课程:机械制图、机械设计、电机与电气控制、自动控制原理、传感器与检测技术、机器人技术等;3. 专业选修课程:工程制造技术、电力电子技术、电气传动与控制技术、智能控制技术等;4. 实践环节:开设实验课程、实习、毕业设计等,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教学方法1.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通过实验、实习、项目等实践环节,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2. 项目驱动教学:引入项目驱动教学方法,通过项目的选择和设计,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 多媒体教学:利用多媒体技术,结合实例和案例分析,提高教学效果;4. 创新创业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开设相关课程,组织创新创业项目等。
五、师资队伍建设1. 增加专业教师数量:引进具有较高学术水平和实践经验的教师,提高专业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2. 提高教师培训水平:组织教师参加学术研讨会、培训班等,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3. 加强教师团队建设:组织教师开展教学研究和团队合作,提高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团队协作能力。
六、实验室建设1. 更新实验设备:根据专业发展需求,更新实验设备,提供先进的实验条件;2. 增加实验项目:增加与专业相关的实验项目,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3. 建立实验室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实验室管理制度,确保实验室安全和设备正常运行。
机电技术应用重点专业建设计划
机电技术应用重点专业建设计划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旨在培养具备机电工程技术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具有一定实际工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技术、管理、营销和服务人才。
下面将从专业目标、课程设置、实践教学和人才培养四个方面,提出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建设计划。
一、专业目标1.培养学生掌握机电技术应用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能够熟练运用相关技术和工具进行机电产品的研发、制造、运维等工作。
2.培养学生具备解决机电工程领域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从理论和实践两个角度分析和解决问题。
3.培养学生具备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能适应不同需求的项目管理和组织工作。
4.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和终身学习的意识,能够不断适应行业的发展变化和个人职业生涯的发展。
二、课程设置1.机电基础课程:包括机械原理、传动原理、机电一体化技术基础等;2.电工电子技术课程:包括电路分析、电机控制、电力电子技术等;3.自动控制技术课程:包括控制原理、传感器技术、自动化系统设计等;4.机械制造与工艺课程:包括CAD/CAM技术、数控技术、机构设计等;5.工程管理和项目实践课程:包括项目管理、工程经济学、案例分析等。
三、实践教学1.加强实验教学,通过实验课程锻炼学生的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能力;2.打造实训中心,提供机电产品的制造和运维实践环境,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技能;3.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实习,与企业合作,让学生接触真实的项目和现实工作环境,提高实际工作能力。
四、人才培养为了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机电技术应用人才,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强化实践能力培养,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加强创新能力培养,鼓励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和创新实践,提高他们的创新思维和研发能力;3.构建产教融合的平台,与企业合作共建机电技术应用实验室、工程实践基地等,培养学生与企业合作的能力和就业竞争力;4.积极引入专业资格认证,通过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提高他们的竞争力和就业机会。
总之,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建设计划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紧密结合行业需求和实践要求,提高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教学计划与教学大纲
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教学计划一、基本内容(一)专业名称、招生对象与学制1、专业名称:机电技术应用2、招生对象:初、高中毕业生、社会人员3、学制:三年(含顶岗实习一年)(二)培养目标、人才规格1、培养目标中等职业学校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2、人才规格1)热爱社会主义祖国,能够将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人民结合起来;2)具有基本的科学文化素养、继续学习的能力和创新精神;3)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掌握必要的文化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比较熟练的职业技能,具有较强的就业能力和一定的创业能力;4)具有健康的身体和心理;具有基本的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中等职业教育是高中阶段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课程设置分为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技能课程两类。
1、公共基础课1)德育德育课的主要任务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职业生涯和职业理想教育以及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和法律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综合职业能力形成。
2)体育与健康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
本课程的任务是: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传授体育与健康的基本文化知识、体育技能和方法,通过科学指导和安排体育锻炼过程,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增强体能素质、提高综合职业能力,养成终身从事体育锻炼的意识、能力与习惯,提高生活质量,为全面促进学生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服务。
3)语文(实用)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要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使学生进一步提高正确理解与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提高科学文化素养,以适应就业和创业的需要。
指导学生学习必需的语文基础知识,掌握日常生活和职业岗位需要的现代文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具有初步的文学作品欣赏能力和浅易文言文阅读能力。
中等职业学校机电专业群建设实施计划方案
中等职业学校机电专业群建设方案摘要:为贯彻落实《省教育厅关于推进职业院校对接产业加强专业群建设的通知》的要求,我校以机电技术应用专业为核心,整合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楼宇智能化(电梯方向)和汽车运用与维修等专业,组建机电专业群,就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深化教学改革、校外实训基地建设、优化师资队伍等方面开展建设。
关键词:机电专业群;建设思路与目标;重点建设容课题项目:2014年省中青年教师教育科研项目B类社科课题(职业教育专项)《项目实践驱动“双师型”教师专业成长的行动研究―以电工电子专业教师为研究例》,课题编号:JBS14544。
为了贯彻落实国务院和省关于现代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有关文件精神,按照《省教育厅关于推进职业院校对接产业加强专业群建设的通知》要求,根据省教育改革发展规划和当地“十三五”规划,结合本校改革发展的实际,我校在充分听取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和专家意见、认真论证及市场调研的基础上,决定以机电技术应用专业为核心建设机电专业群。
1 建设思路与目标(一)建设基本思路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强化学生职业综合素质的培养,加强与企业的深度融合,构建校企合作长效运行机制,走涵建设的发展道路。
[1]积极开展行业企业调研,制定“岗位主导、项目驱动”三段式人才培养方案,构建基于行动导向的模块化课程体系;推行“任务引领、项目驱动”的教学模式;完善多元化人才评价体系;建设数字化教学平台;打造一支素质优良、富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结构合理的专兼职师资队伍;加强校外实训基地和数字化教学平台的建设,创新实训方式,完善实习实训制度。
(二)建设目标以创建省级示学校和示性现代职业院校为契机,紧密结合当地“十三五”规划,对照区域相关行业企业的发展,针对本区域相关产业的发展需要,结合我校办学定位,以学校优势的机电技术应用专业为核心,整合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楼宇智能化(电梯方向)和汽车运用与维修等专业,建设适应需求、特色鲜明、效益显著、中高职衔接的机电专业群。
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建设规划方案
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建设规划方案一、建设背景近年来,随着微电子、自动化、计算机和信息管理等相关技术向传统机械行业的不断渗透,给机电类专业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活力。
同时,我国的产业结构调整、企业改制及技术改造正向纵深推进,中国有望成为世界新的制造中心和加工中心,制造业将成为我国的支柱产业和主导产业。
”制造业信息化”和“机床数控化”作为现代加工业制造业的高科技标志和发展趋势,为职业教育创造了广阔的人才市场空间。
随着国家区域战略的全面实施、东部产业的梯次转移、安徽经济的加速崛起,淮南在“十三五”期间,将围绕“两型城市”建设,实施立足煤、延伸煤、不唯煤、超越煤的“四煤”战略,坚持煤、电、化为主体,引进大项目,发展大产业,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大力发展煤电一体化产业,重点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两型产业,切实加快传统产业升级改造,构建具有淮南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
依托优势企业与产业基础,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业,为中等职业教育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机遇。
我校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开办于2001年,机电技术应用专业作为我校的长线专业、骨干专业,教学历史悠久,经验丰富,形成了一整套较为成熟且符合相应行业发展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
现有专业教师20人,其中“双师型”教师16人,高级职称6人。
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实训设备价值200万元。
主要设备有:维修电工实训台、电工电子实训台、P1C实训台、20∕5t起重机实训台、电梯实训台、楼宇机电设备综合实训装置、柔性自动环形生产线、高级维修电工及技师技能实训考核装置等。
二、指导思想本着“立足地方经济,依托行业发展,主动为企业服务”的办学思路,坚持“以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以机械技术与信息技术结合为龙头,以机电技术应用为主线,强化实践”的改革思路,建立有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努力把本专业建设成为安徽淮南地区一流专业,为安徽省的装备制造业输送高层次的技术应用型人才。
机电一体化专业及专业群建设项目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建设规划项目负责人:刘晓魁(教授)项目组成员:王少华(副教授)、黄建科(讲师)、龙瑜(教授)、谢庆华(教授)、陈越(副教授)、刘国庆(高级政工师)一、机电一体化专业建设依据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发展迅猛,机电技术应用领域得到大力拓展,几乎涉及了各行各业,在各类加工制造行业中应用极其广泛。
目前,与机电技术紧密相关的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汽车制造业、成套设备制造业的工业总产值保持了持续增长。
“十五”期间机电产品出口据海关统计五年来平均增长了33%以上。
按照“十一五”发展规划今后还要加大力度,进一步提升产品的出口力度。
到2010年,机电产品的出口比重再增加4个百分点,占外贸总额的60%,其中高新科技产品要占机电产品的55%,中国机电产品的出口占到整个世界机电产品的10%。
在整个行业的迅猛发展下对机电人才的需求旺盛。
湖南省“十一五”规划纲要明确:湖南未来五年努力构筑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的产业格局,着力扶持先进制造、电子信息、新能源及节能、环保、新材料、生物技术六大优势产业集群。
到2010年,全省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达到4100亿元,年均增长22%;增加值达到1230亿元,年均增长21%;销售收入3800亿元,年均增长20%以上。
长株潭产业群分析:2006年长株潭三市的三产结构比例为9.2 :45.8 :45,二、三产业比较发达。
长沙形成了以电子信息、机械制造、食品加工、生物医药、新材料等为主体的产业体系;株洲形成了以交通运输设备制造、有色金属、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非金属矿制品为主体的产业体系;湘潭形成了以黑色冶金、机电及机械制造、化纤纺织工业、化学原料及精细化工为主体的产业体系,2006年三市经济规模工业增加值达746.5亿元,占全省的37.3%。
三市集中了全省大部分产值过亿元的高新技术企业。
2006 年三市高新技术工业总产值达902亿元,同比增长26.1%,占全省47.6%。
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建设五年规划
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建设五年规划四川省宣汉职业中专学校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建设五年规划(202X年-202X年)为主动适应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新形势和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对专业人才培养的新要求,更好地服务于区域、行业经济建设,根据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文件精神以及《四川省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设置管理办法(试行)》通知要求,结合我校发展实际情况,特制定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建设规划。
一、专业建设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育人为本,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需要,适应技能型人才培养需要,适应学生就业创业和终身发展需要。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现代化教学设备建设,构建“理论实践一体化”的课程体系,努力开展教学内容、培养模式的改革,探索新的教学管理、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评价方式,合理构筑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全面提高毕业生质量和毕业生对市场的适应性。
通过五年建设,把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建设成省级重点专业,打造成川东北地区的特色专业。
二、专业建设内容(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1、培养目标根据调研,我校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以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有爱岗敬业,踏实肯干,勇于创新,与人合作的良好品德,牢固掌握必要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机电技术应用方面的专业知识,具备相应的专业实践技能以及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能进行普通机电设备、自动机电设备、自动生产线和数控机床的安装、调试、维护与维修等工作,- 124、精品课程和特色教材的建设精品课程建设是本专业课程建设的核心,具有引领本专业课程建设的指导作用,也是保证本专业教学质量的关键建设。
要深入开展各门核心课程的学习情境设计、学材、活页教材及案例库、试题库等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建设工作。
在202X年前,建立“电器及PLC控制技术”、“机电设备维护与保养”等2门精品课程。
编写校本教材《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实训指南》,包括《金属加工与实训之车工》、《金属加工与实训之手弧焊》、《金属加工与实训之数控》、《金属加工与实训之钳工》、《CAD》、《液压与气压传动》、《变频器》、《电器控制及PLC技术》、《机电设备维护与保养》;编写的特色教材“金属加工与实训”,包括车工、钳工、焊工、数控四门课程,力争特色教材在202X年前完成,编写一套关于中职生识图、绘图、测量工具使用等基本技能的专用教材。
机电专业建设规划方案
机电专业建设规划方案机电技术专业是我校的传统和品牌专业,为进一步加强专业建设,打造特色专业,我们遵循中等职业教育教学规律,本着“高起点、高标准、高效率”的建设原则,以教学质量为中心,以教学改革为重点,以培养适应现代机械制造业和区域经济及社会发展要求的人才为目标,制订机电技术专业建设规划和方案。
一、专业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基本思路(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遵循高职教育的规律,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突出专业特色,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应用性技术人才(二)基本思路以“工学结合”为途径,积极推进“订单培养”模式;通过多种途径构建“双师型”教学队伍;加大投入,建设适应经济发展、具有一定规模的实验实训教学基地;本着基础理论知识“必需、够用”为原则,改革课程体系;加强教学方法,注重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强化技能训练,使学生一毕业即具备生产岗位所需的技术和操作技能;加强教学管理,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效益和水平,强化办学特色,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
二、总体规划和目标主动适应现代机械制造业的发展要求,依照“高起点、高标准、高效率”的原则,以培养一流的教师队伍为切入点,以专业特色建设为主线,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使该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师资力量、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实验室和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形成优势和特色。
经过3至5年的建设,把本专业建设成为目标定位准确、课程结构合理、专业特色鲜明、师资力量雄厚、教学设施完善的特色专业。
三、具体规划和建设方案1、培养模式改革充分认识工学结合是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
加强与企业的联系,建立由企业专家和学校领导、教师共同组成的专业指导委员会,参与制定人才培养计划、指导人才培养过程。
按照“以胜任职业岗位需要为目标,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以用人单位需求为培养标准”的原则,在积极探索“订单培养”等多种形式的人才培养模式同时,重点推行以生产性实训为特征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建设方案
机电技术应用专业重点支持专业建设计划一、需求论证(一)行业对机电技术人才的需求分析1、行业的飞速发展为机电专业毕业生提供了广阔的就业空间机电行业作为现代社会重要产业,在社会各领域形成了分工明确的产业链,其职业工种及岗位群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石油化工、装备制造、轻工纺织等八大优势支柱产业,占天津市工业比重超过90%,尤其在冶金、建材、机械制造、港口物流等几大行业发挥着巨大作用,促进了天津经济的发展。
蓟县作为天津后花园,工业发展十分迅速,一是蓟县经济技术开发区,蓟县汽车产业园区和上仓酒业园区等新型企业的建立,设备自动化程度高;二是我县周边地区老企业为提高竞争力,许多设备更新换代,旺盛的人才需求为我校机电技术毕业生提供了广阔的就业与发展空间。
2、企业专业化对机电技术人才提出更高的要求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社会分工的细化,对机电技术人员提出更高要求,并把“具有创新精神,会操作最新设备,维护维修能力强,对新技术接受能力强”作为机电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
鲜明的产业结构特色与新的培养目标,为我校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也对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如何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使他们既有专门的岗位技能,又有一定的弹性就业能力,使他们“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成为我们机电专业建设工作中必须认真研究的问题。
3、企业技工基本状况据调研数据显示,蓟县地区机电行业从业人员的基本状况如下:一是90%以上技工在从业前没有接受过系统的机电技术学习;二是在从业过程中维修少、更换多,扩大了故障点、故障源的范围,消耗大、费用高;三是技术的传授和掌握主要是在实践中观摩学习,时间长、效率低。
(二)机电专业发展基础机电专业作为天津信息工程学校的骨干专业,始终承担着为蓟县及周边地区企业培养培训生产、维修、维护人才的重任,本专业1983年创建,2004年10月被确定为市级骨干专业。
1、拥有雄厚的实训基地校内实训场地建筑面积1830平方米,共有电工电子实训室、PLC、单片机实训室、电子工艺实训室、维修电工实训室、焊工实训室、钳工实训室、机加工实训室等21个实训室和大量实物教学模型,能够满足300余人同时进行电子技术、电工、PLC编程、单片机技术、交直流调速、焊工、钳工、车工、数控车工、数控加工中心等实训的要求;此外拥有坚固的校外实习基地,我们与天津华能集团有限公司、天津福迪建材制品有限公司、燕山曲轴铸造有限公司等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专业教师定期到企业学习、锻炼,学生按教学要求定期到公司参加实训或顶岗实习,企业员工有组织的到学校学习、培训,长期合作机制的建立促进了交流与合作。
机电一体化专业建设规划
⑤在毕业设计环节中,指导教师选择企业实际课题进行设计。在设计过程中使学生能更好的掌握现代机电技术,更快的适应实际工作的需要。
规划起草单位(教研室)讨论论证意见
签名:日期:
系专业指导委员会意见
签名:日期:
院学术委员会意见
签名:日期:
院领导审批意见
签名:日期:
④聘任一批业务水平高、责任心强的兼职教师;聘请有关专家到校短期任教,进行教学与科研指导;
⑤加强师德教育,提高教师为人师表、敬业爱生、教书育人的自觉性;转变教育观念,进行素质教育,提高实践能力,培养创新意识。
实验、实训条件建设规划
一、实验实训室建设目标规划
1、2006年,投资60万元,建设电气智能化、机械拆装实验室;
组织保障为加强对专业建设工作的组织领导我院成立了相应的组织领导机构即院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下设机电一体化专业建设领导小组和机电工程系专业建设工作小政策保障为稳步推进建设我院先后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性文件措施主要有
贵州科技工程职业学院专业建设规划
系:机电专业:机电一体化
专业建设规划名称
机电一体化专业建设规划
(1)思想保障
学院党委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如何落实专业建设工作,提高认识,统一思想,明确任务,以保障专业教建设工作的顺利进行,由此形成了以教务处、机电工程系为重点,全院积极支持和配合,共同参与的工作局面。
(2)组织保障
为加强对专业建设工作的组织领导,我院成立了相应的组织领导机构即院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下设机电一体化专业建设领导小组和机电工程系专业建设工作小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建设规划
(2013-2015年)
山东省民族中等专业学校
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建设规划
(2013—2015年)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提高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为重点,完善人才培养模式,增强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能力。
主动适应《山东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的规划方向,贯彻落实《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建设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意见》,调整优化专业结构,突出专业特色。
以专业基本建设为基础,以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为重点,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专业建设,使教育教学工作尽快实现规范化、制度化。
依据学校三年发展规划,结合山东省规范化学校建设标准要求,围绕本地区经济发展规划,切实加强专业基本条件建设和内涵建设,大力推进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建设。
二、专业建设目标
积极探索和完善机电技术应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建立以体现能力为本的机电技术应用专业课程体系;规划推动专业教学的硬件建设,创造能满足专业理论课堂教学和技能实训现场教学的教学条件;多措并举,挖潜纳新,努力打造一支敬业精技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大力推进教学改革,不断探索适合本专业发展的新思路,新形式,形成具有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力争尽快把机电技术应用专业
建设成为省示范性专业,从而培养出更多的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技能人才,以满足本地企业对人才的需求。
三、专业建设内容与进度
(一)构建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及新型课程体系
1.以改变教育思想、教育观念为先导,以教学基本建设为重点,注重提高教学质量,办出教学特色。
2.以职业能力培养为出发点,调整培养目标。
以工作过程和基本素质培养为主线,构建与中职教育相适应的理论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形成具有鲜明特色和专业特点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
3.在校内建设具有企业生产环境和管理环境的实习场地、实训中心,培养学生的理论知识、专业技能和素养;并聘请企业一线技术人员担任学生的专业实习指导教师,并按企业的用工标准对学生进行教学、实习、考核,以满足“工学结合”的需求。
4.进一步加强与行业企业深入合作,依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要求拟定课程内容,依据工作过程编写出本专业核心专业课教材。
推进专业理论课程体系建设,一是两年内制定完成课程综合化、模块化、一体化设计方案和新的教学实施计划;二是按照不同课程的实际需要对教学内容、形式、方法进行调整。
(二)规划并推动教学硬件建设,大力改善理论教学和实训教学条件。
1.规划满足机电技术应用课堂教学所必备的基本条件,争取学校资金,实现利用多媒体直观教学。
力争在两年时间内每个教室都配备多媒体设备,改变单一陈旧的落后教学模式。
并逐步建立健全教学信息资源库,鼓励教师开发教学资源,实现教学信息资源的共享。
2.加快校内实训室建设,配备能满足专业教学的基本实训场所。
校内实训室应按照各专业技能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进行配置相应的设备、材料、元器件和各种辅助工具。
每个实训室要按能容纳一个班(大约40名学生)的标准进行配置,并保证2人一个工位。
校内实训室主要设施设备及数量见下表。
(三)培养业务精练的双师型教师团队
1.本着培养专业教师、技师、职业指导师、心理咨询师“四维型”教师的思想,大力培养教师队伍。
使具备“四维”素质的专业教师比例达80%以上。
2.加大专业教师的培养力度,定期组织专业教师参加相关培训考核,取得与所授课程相关的专业技术职称和职业资格证书,培养专业带头人2名,培养骨干教师10人,争取国内培训40人次。
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鼓励专任教师通过学习取得相关专业
的资格证书和专业技术职称。
中青年专任教师每年参加顶岗锻炼一次,提高专业实践技能。
经3年时间“双师型”教师达到专任教师总数的80%以上。
3.努力建设一支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继续增聘企业兼职教师,使专任教师与兼职教师比例更加合理。
同时也使教学与生产走得更近,便于继续推进校企合作。
4.争取学校和上级部门支持,从专业技术院校招考多名既有专业理论知识又能动手操作的机电类专业大学毕业生,在经过培养后使他们成长为专业骨干教师,为专业发展注入活力并为专业的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四)大力推进教学改革,形成具有专业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
1. 教学模式改革
一是改革课程设置,制定出比较适当的教学计划。
改变课程设置不合理的现状,树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持续发展的课程观;打破凝固僵化的课程形式,开设特色课程,尽可能地开发学生的智力潜力和创造能力。
二是改革教学内容。
根据地方产业结构,结合用人单位和学生的需要,认真处理教材,大胆降低教材难度,做到深入浅出,教为所用,学以致用。
大力开发校本教材,初步建立适应当地经济发展和学生基础的教材体系。
三是改革教学方法。
要探索多种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学习、生动活泼地发展,使其学习成绩在原来的基础上有较大的提高。
四是改革考核方式,以能力考核、素质考核为中心,采取多种考核形式,注重过程考核,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探索学分制,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特长。
五是探索校企联合办学的模式。
积极推进教学改革实现分阶段的灵活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将教学活动和企业的生产过程紧密结合,校企合作共同完成教学任务。
在教学模式改革中要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推行模块化、案例式、项目式、职业能力导向下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资源,改革教学手段,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促进学生的持续发展。
2. 努力搞好教学科研工作,引导教师在产学研上有所建树。
要鼓励每位教师撰写教科研论文、积极申报各层次科研课题、教学成果,做学术性讲座,建立合理有效的科研发展激励机制。
鼓励专业教师深入企业,了解最新的产品与工艺,并将之与教学相结合,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走在专业知识的前沿。
3. 立足模块化教学,进行校本教材建设。
鼓励教师编写校本教材,校本教材要服务于学习任务,根据专业基础知识关联,结合春季高考技能考试模块,选取多类适宜教材,注重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综合概括、动手、社会适应等各种
能力的培养。
积累经验与素材,充分利用企业、行业等社会资源,引导他们参与专业建设,探讨教学课程体系,形成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
(五)加强专业文化建设
注重隐性课程建设,充分发挥机电行业的物质、文化环境等各种课程资源的教育功能,以专业文化建设为着力点,侧重于把学生培养成具有良好的职业意识、职业态度、职业意志、职业情感,突出其价值观念和价值目标的达成。
必须要强化专业文化建设,发挥其巨大的推动作用,并凸显其与构建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显性的项目课程相统一的强大的聚合力。
一是构建机电技术应用的工业系统认知的实践环境。
从机电技术应用的技术发展史,来显示由该技术所形成的各个发展阶段的特征,以及建立在新知识、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基础上的发展趋势,并在中等职业学校机电技术专业教育教学过程中,所彰显的潜移默化的渗透、示范、导向、暗示的长时间的教育作用。
二是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在创建实训基地的同时,其专业文化环境应具有机电行业或企业的企业精神。
这种企业或行业的企业精神,不应是形而上学的简单、低级的模仿,而是真实意义上的,具有代表本地区及周边地区先进的,并与国际接轨的现代企业特点相适应的企业精神。
他不但代表机电行业的先进科学技术水平,而且也代表中等职业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水平。
三是专业文化环境的建设,而就其基本的实训基地建设,以及
依托于该基础之上的管理制度的层面上来看,又包含学校或企业参与的实训基地建设的全过程,着重于学校实训基地的有关制度、操作规程、安全文明生产要求,以及对实验实习场所采用的先进的"5S"乃至"6S"的管理模式。
四、专业建设的保障机制
(一)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在专业建设中的指导作用。
要成立由多方参与的能代表企业、行业和学校专业水平的人员组成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对主要建设起到引领作用。
(二)逐步规范学校管理,完善现有的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建立急需的相关制度,并认真贯彻实施,特别是调动教师积极性的激励机制能在专业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
(三)资金保障。
学校争取到的上级配套资金能够在改善教学条件上发挥巨大作用,要把资金用在关键环节,切实改善实训场所和设施,促进专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