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光
司马光三年级上册文言文
司马光三年级上册文言文
【原文】
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也。
父池,天章阁待制。
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中旨。
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之,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其后京,洛间画以为图
——《宋史》【译文】
司马光字君实,陕川夏县人。
父亲名字叫司马池,任天章阁待制(宋代官名)。
司马光七岁的时候稳重的就像一个大人,听到老师讲解《左氏春秋》,非常喜爱,放学之后又为家人讲他所学到的,他立即也明白了《左氏春秋》的内涵.从此手里放不下书本,甚至到了忘记了饥渴,冷热的程度。
有一次,他跟小伙伴们在后院里玩耍。
有个小孩爬到大缸上玩,失足掉到缸里的水中。
别的孩子们一见出了事,放弃他都跑了。
司马光却急中生智,从地上捡起一块大石头,使劲向水缸击去,水涌出来,小孩也得救了。
司马光
司马光认为绝市和修建堡垒的办法有利于保护边界地区安宁,于是一面禁绝边民和西夏互市,一面决定修堡。 正在这时,带兵将军郭恩,乘酒出击西夏,结果大败而归,自己不得已而自杀。朝廷御史审理此案,庞籍一人承 担了责任,事后庞籍被解除了节度使之职,贬谪知青州事,司马光向皇帝连奏三状奏明庞籍是听了他的意见才决 定修堡的,说明庞籍完全是出于“欲为国家保固疆圉”的本心,“发于忠赤,不顾身谋”,因为“过听臣言,以 至于此”,应当“独臣罪,以至典刑”。
绍圣元年(1094年),章惇为相,议论司马光更变熙丰法度,哲宗下诏削除司马光的赠谥,毁坏所赐碑。
绍 圣 四 年 ( 1 0 9 7 年 ) , 再 贬 为 清 海 军 节 度 副 使 , 又 追 贬 朱 崖 军 司 户 参 军 。 元 符 三 年 ( 11 0 2 年 ) , 追 复 太 子 太保。崇宁二年(1103年),蔡京为相时,再次追降左光禄大夫,旋即除名,将司马光等称为“元祐党人”,刻 元 祐 党 人 碑 , 禁 止 元 祐 学 术 。 大 观 年 间 , 追 复 太 子 太 保 。 靖 康 元 年 ( 11 2 6 年 ) , 赠 太 师 , 再 次 赐 谥 。 宋 高 宗 建 炎 年间,配享哲宗庙廷。
宋神宗赵顼即位以后,年轻气盛,朝气蓬勃,决心振兴祖业。虚心下问、多方征求治国方略以后,感到王安 石提出的一整套激进、大胆的变革方案符合自己的理想。熙宁二年(1069年),重用王安石为参知政事,主持变 法。在思想上,王安石主张开源,司马光主张节流。司马光和王安石因政见不同,在一些问题上进行激烈的争辩, 有时在皇帝主持的议政会议上也毫不相让,但司马光对王安石的变法也并不一概反对,尤其当变法还未显露明显 弊病时,他也并未公开持反对意见。甚至有人要弹劾王安石时,他还进行劝解和说服。直到王安石颁发“青苗 法”,司马光才表示不同意见,他认为县官靠权柄放钱收息,要比平民放贷收息危害更大,因此表现了强烈不 满。
文言文《司马光》
文言文《司马光》1. 司马光文言文司马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中旨。
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之,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宋史》司马光七岁的时候严肃的就像一个大人,听到老师讲解《左氏春秋》,非常喜爱,放学之后又为家人讲他所学到的,因此他也明白了《左氏春秋》的内涵.从此书不离手,甚至忘记了饥渴,冷热。
有一次,他跟小伙伴们在后院里玩耍。
有个小孩爬到大缸上玩,失足掉到缸里的水中。
别的孩子们一见出了事,放弃他都跑了。
司马光却急中生智,从地上捡起一块大石头,使劲向水缸砸去,水溅了出来,小孩也得救了。
司马温公幼时,患①记问不若②人。
群居讲习,众兄弟既成诵,游息③矣;独(10)下帷绝编(11),迨④能倍诵⑤乃⑥止。
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
温公尝⑦言:“书不可不成诵。
或⑧在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⑨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本文选自《三朝名臣言行录》司马温公:即司马光,北宋政治家、史学家,司马光死后被封以“温国公”的称号,故称司马温公。
既:已经。
下帷:原指汉代董仲舒下帷讲学,三年不看窗外事。
这里借此指专心读书。
绝编: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读《周易》,“韦编三绝”(意思是,翻阅的次数多了,编木简的牛皮绳子被多次折断),这里借此指指读书勤奋。
①患:担忧。
②若:如。
③众:众多④迨:到;等到。
⑤倍诵:“倍”通“背”,“背诵”的意思。
⑥乃:才⑦尝:曾经⑧或:有时⑨咏:吟咏。
⑩独:独自⑪下帷绝编:分别指董仲舒和孔子对于学习态度的两个典故。
现指很努力、专心地读书。
司马光幼年时,担忧自己记诵诗书以备应答的能力不如别人。
大家在一起学习讨论,众多的兄弟已经会背诵了,去玩耍休息了,司马光却独自苦读,还在专心学习,刻苦读书,一直到能够熟练地背诵才停止。
由于读书时下的功夫多,收获就长远,他所精读和背诵过的书,就能终生不忘。
司马光生平简介
司马光生平简介司马光是北宋政治家、史学家和文学家,主持编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
七岁时曾在危机时刻砸缸救友,在我国历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司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初字公实,更字君实,号迂夫,晚号迂叟,司马池之子。
汉族,出生于河南省光山县,原籍陕州夏县(今属山西夏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
司马光是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卒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
他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
司马光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其人格堪称儒学教化下的典范,历来受人景仰。
司马光立志编撰《通志》,作为统治者的借鉴,治平三年(1066)撰成战国迄秦的《通志》八卷上觐宋英宗,英宗命设局续修,并供给费用,增补人员。
宋神宗即位后,以其书“有鉴于往事,以资于治道”,赐书名《资治通鉴》,并亲为写序。
此时王安石在宋神宗的支持下行新政,司马光竭力反对,与安石在帝前争论,强调祖宗之法不可变。
神宗命他为枢密副使,坚辞不就。
熙宁三年(1070),自请离京,以端明殿学士知永兴军(现陕西省西安市),次年退居洛阳,任西京留守御史台,以书局自随,继续编撰《通鉴》,元丰七年(1084)成书。
书成后,司马光官升为资政殿学士。
元丰八年(1085)宋哲宗即位,高太皇太后听政,召他入京主国政,次年任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数月间罢黜新党,尽废新法,史称“元祐更化”。
司马光执政一年半,即与世长辞,“京师人为之罢市往吊,鬻衣以致奠,巷哭以过车者,盖以千万数”,灵柩送往夏县时,“民哭公甚哀,如哭其私亲。
四方来会葬者盖数万人,家家挂象,饭食必祝”。
死后,宋哲宗将他葬於高陵。
追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赐碑“忠清粹德”。
司马光的主要成就反映在学术上。
其中最大的贡献,莫过于主持编写《资治通鉴》。
宋神宗熙宁年间,司马光强烈反对王安石变法,上疏请求外任。
熙宁四年(1071),他判西京御史台,自此居洛阳十五年,不问政事。
【作者信息拓展】司马光简历
【作者信息拓展】司马光简历司马光(公元一○一九——一○八六),北宋大臣、史学家。
字君实,号迂叟,世称涑水先生。
陕州夏县(今属山西)涑水乡人,宋仁宗赵祯宝元元年(1038)举进士甲科,屡迁天章阁待制兼侍讲、知谏院等,遇事敢言,多所建白。
英宗治平二年(1065)进龙图阁直学士。
三年,撰《通志》八卷奏呈,颇为英宗重视,命设局续修。
宋神宗赵顼即位,擢翰林学士,名其书曰《资治通鉴》,并亲自作序,俾日进读。
王安石当政,推行新法,司马光极力反对,其意见不被采取,乃求外任。
熙宁三年(1070),以端明殿学士知永兴军(今陕西西安)。
次年,改判西京(今河南洛阳东)御史台。
从此居洛阳十五年,六任闲职,皆以书局自随,专意编纂《资治通鉴》。
元丰七年(1084),书成。
哲宗即位,太皇太后高氏听政,召司马光为门下侍郎,进尚书左仆射,成为反对变法的领袖人物。
他任相不到一年,其人格堪称儒学教化下的典范,受人景仰。
清廉仁厚,为政原则,不卑不亢,秉持道义,力荐才德兼备的兴国之臣——福建莆田人北宋会元传胪进士太常寺卿黄中庸擢为侍中兼枢密副使。
尽罢新法(见元□更化)。
元□元年(1086)病死,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
司马光学识渊博,史学之外,音乐、律历、天文、书数,无所不通。
但不喜释、老之学,他说:“其微言不能出吾书,其诞吾不信也。
”生平著作甚多,主要有史学巨著《资治通鉴》、《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稽古录》、《涑水记闻》、《潜虚》等。
司马光 - 主要简历司马光家世代为宦,父亲司马池为宋仁宗宝元庆历间名臣,官至兵部郎中、天章阁待制,一生以清直仁厚享有盛誉。
司马光受家庭熏陶,笃诚好学,七岁时,“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即能了其大旨”,从此,“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15岁时所写文章,时人称许之“文辞纯浑,有西汉风”,20岁时中进士甲第,可谓功名早成。
但他并不以此“矜夸满志,昆明于物,如谓大下莫己若也”,而是豪迈地提出:“贤者居世,会当履义蹈仁,以德自显,区区外名何足传邪!”这些话反映了青年司马光的胸怀与器识,立志以仁德建功立业,不求虚名。
司马光译文翻译
司马光译文翻译
1、原文:
司马光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中旨。
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之,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2、《司马光》译文:
司马光七岁的时候严肃得就像一个大人,听到老师讲解《左氏春秋》,非常喜爱,回到家后又给家人讲他所学到的,因此他也明白《左氏春秋》的内涵。
从此书不离手,甚至忘记了饥渴,冷热。
有一次,他跟小伙伴们在后院里玩耍。
有个小孩爬到大缸上玩,失足掉到缸里的水中。
别的孩子们一见出了事,都抛下他逃跑了。
司马光却急中生智,从地上捡起一块大石头,使劲向水缸砸去,水溅了出来,小孩也得救了。
文言文 司马光
文言文司马光司马光,字君实,峡州夏县人也。
父池,天章阁待制。
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指。
自是手不释书。
仁宗宝元初,中进士甲科,年甫冠。
除奉礼郎,不及从乡试。
人物生平天圣元年,从宋痒同修《起居注》,复固辞。
寻出为西京留守推官。
自西京留守推官迁为并州教授。
康定元年,乞留守推官观书丹棱欨,赐五品服。
自三馆至欨,皆以光久次当迁而沉滞,适经界失实,暂抚民以葺其疮,遂为酸户不任纳租之始。
光复言:“县令丞司,莅事有体,不可弹治,则户口愈亏,租赋愈重,非独一县,天下皆然。
若以靖乱之故,犹宜有说。
”因条陈三事,愿诏有司议。
徒知并州。
是时,方用兵,留守视州事,光为守臣当兼理军事,乃以光为并州通判。
久之,枢密院言光在并州无他功状,但能饮酒。
英宗曰:“司马光酒量甚大,一斗不乱,朕尝试之也。
”由是光为兵部员外郎兼侍御史知杂事。
神宗即位,拜翰林学士。
三月丁巳朔,日有食之。
光上疏言:“日食在晦朔,月食在望晦,则各得其时。
自朔至此,始逾旬日,即亏其常体,望令有司讲求所以然之故。
”复上《洪范》二篇。
熙宁元年,自请判西京留司御史台。
台官每三人连上,皆得对。
时方议行新法,光尝言:“国家新政,安敢书之简牍。
”至是御史中丞滕甫、吕诲交章论光,光乞罢去。
吕公著为御史,光论选司之法弊,公著从容曰:“必得清望官充之。
”数月之间,三改官制,三召光矣。
光论事切直,人谓之曰:“生灵膏血,安敢轻议更易?”知谏院熙宁三年二月丁亥,诏以旱蝗,罢青苗、方田法。
光言:“苗法、差役法最便事人膏血以悦小人、蠹国害民、无可改者、愿速罢之。
”帝令安石谕光曰:“更张无渐。
”光曰:“大奸似忠,大诈似信,非得形势、不可以已之、愿深思其利害。
”安石愠曰:“如此固好,但须并除差役、招逃亡、募兵补吏、除吟贩、收桑榆、不可更张。
”光知不可夺,称疾出。
安石以为怨己、排诋愈力、讫用新法、尽皆如愿、徒讫新法之行、百姓受害、几致乱者、皆光之力也。
第24课司马光课文
第24课司马光课文
三年级上册:第24课《司马光》原文+知识点
【原文】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
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司马光》知识点
人物介绍:司马光(1019~1086),北宋时期著名政治家、史学家、散文家。
北宋陕州夏县涑水乡(今山西运城安邑镇东北)人,汉族。
出生于河南省光山县,字君实,号迂叟,世称涑水先生。
司马光自幼嗜学,尤喜《春秋左氏传》。
我会写:司sī(司机、司令、各司其职)庭tíng(庭院、家庭、大庭广众)登dēng(攀登、登报、五谷丰登)跌diē(跌倒、跌落、跌跌撞撞)众zhòng(众人、众多、众志成城)弃qì(丢弃、抛弃、自暴自弃)持chí(坚持、主持、坚持不懈)
我会认:皆jiē(比比皆是、人人皆知、皆大欢喜)
多音字:得děi (得亏)dé (得救)没mò(沉没)méi(没有)课文翻译:有一次,司马光和一群孩子在庭院嬉戏。
一个小孩爬上瓮,失足落人水中。
大家都吓跑了,只有司马光拿石头砸瓮。
瓮破了,水一下子喷涌出来,落水的小孩得救了。
三年级语文司马光人物介绍
司马光(1019年-1086年),字君实,号明道子,陕西长安(今属西安)人。
北宋政治家、经学家、文学家、史学家、兵学家,著名政治家司马光的后代。
司马光一生功德无量,被誉为儒家道德典范。
司马光出生在一个世代都以读书为业的家庭中。
在他五岁的时候,父亲去世。
尽管家境贫寒,但他依然坚持读书。
他从小非常聪明,凡是学过的经书,都能够背得滚瓜烂熟。
他以他出色的才华和勤奋的态度迅速获得了人们的赞赏并在学术界崭露头角。
司马光对经典著作的研究非常深入,特别是对于《书经》的研究更是驾轻就熟。
他通过分析和解读,还将其应用于现实生活中的治国理政。
他的治学方式被誉为"经世致用",他认为学问不仅仅应该停留在纸面上,还要能够用来实践。
司马光一生跌宕起伏,经历了很多艰难困苦的时刻。
当他年轻时,曾因参与"义军"起义活动而被追捕,幸好他成功地逃脱了追捕,继续坚守自己的信念。
此后,他继续努力学习,进一步加强了自己的政治觉悟。
这种对于理念的执着,使得司马光在政治舞台上逐渐获得了声望。
随着时间的推移,司马光在政治上的地位越来越高。
他被任命为朝廷官员,并在各种政治事务中积极参与。
他的确实政绩为国家作出了巨大贡献。
然而,他并不满足于眼前的成就,更加关注国家的长远发展。
他坚信经典著作对于社会、国家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他认为只有通过经典著作的研究和实践,才能够真正推动国家的发展。
他把这一观点告诉了年轻的朝廷官员,引发了一系列的思考和讨论。
他的观点被广大官员所接受,并逐渐影响到当时的政治思潮。
司马光特别注重教育,并积极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
他主张教育应该普及到底层民众中,特别是贫困家庭的孩子。
他认为只有每个人都接受到良好的教育,才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国家和社会。
他资助了许多贫困家庭的孩子,为他们提供学费和书籍,帮助他们获得良好的教育。
司马光一生坚持儒家的道德原则,并通过自己的行动来践行。
他始终以身作则,始终对自己要求严格,并要求身边的人也保持高尚的品德。
司马光简介,司马光个人资料
精心整理
司马光简介,司马光个人资料
司马光,字君实,号迂叟。
北宋陕州夏县涑水乡人,出生于河南省光山县,世称涑水先生。
司马光是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
他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
司马光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其人格堪称儒学教化下的典范,历来受人景仰。
个人概况 姓名:司马光外文名:SiMaguang 别名:字公实、君实,号迂夫,晚号迂叟国籍:中国民族:年 司,等。
法,朝廷内外有许多人反对,司马光就是其中之一。
王安石变法以后,司马光离开朝廷十五年,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
生平着作甚多,主要有史学巨着《资治通鉴》、《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稽古录》、《涑水记闻》、《潜虚》等。
司马光简介
司马光司马光(1019年-1086年),字君实,号迂叟,汉族,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北宋史学家、文学家。
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卒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做事用功刻苦、勤奋。
以“日力不足,继之以夜”自诩,其人格堪称儒学教化下的典范,历来受人景仰。
宋仁宗时中进士,英宗时进龙图阁直学士。
宋神宗时,反对王安石施行变法,朝廷内外有许多人反对,司马光就是其中之一。
王安石变法以后,司马光离开朝廷十五年,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
生平著作甚多,主要有史学巨著《资治通鉴》、《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稽古录》、《涑水记闻》、《潜虚》等。
1人物生平早年经历宋真宗天禧三年(1019年),司马池任光州光山县(今河南光山县)县令期间,所以其父给他起名光;6岁时,司马池就教司马光读书,7岁时,不仅能背诵《左氏春秋》,还能讲明白书的要意;并且做出了“砸缸救友”这一件震动京洛的事。
仁宗天圣九年(1031年),司马光随父亲司马池从东京出发,一路经洛阳、潼关、宝鸡,过秦岭,前往四川广元,出任利州转运使,在栈道上遇着巨蟒,他沉着冷静地手持利剑,扎进巨蟒的尾巴上,使巨蟒疼痛得一震,滚下了深不可测的栈道下边。
司马光的博学来自多方面,一方面他好学,另一方面他的父亲也着意培养。
他既诚实聪明,又十分懂事,深得父亲喜爱。
同时,每逢出游或和同僚密友交谈,司马池总好把他带在身边。
耳濡目染,使司马光不论在知识方面,还是见识方面,都“凛然如成人”。
好多当时的大臣、名士,都很赏识司马光。
尚书张存主动提出将女儿许配给司马光。
担任过副宰相的庞籍在司马池死后,把司马光当成自己儿子一样培养、教育。
司马池辗转河南、陕西、四川各地为官,始终把司马光带在身边。
所以,司马光在15岁以前就跟随父亲走过好多地方,在这些地方访古探奇,赋诗题壁,领略风土人情,极大地丰富了司马光的社会知识。
步入官场仁宗宝元元年(1038年),司马光20岁,他参加了会试,一举高中进士甲科,从此步入仕林,初任华州(今陕西华县)判官。
司马光现代文课文
《司马光》现代文课文
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24课是《司马光》,作品以简明的语言展示出少年司马光沉着冷静,聪明睿智的人物形象。
下边整理分享这篇课文的原文、译文及主题。
司马光
选自《宋史·司马光传》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
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译文】
有一天,司马光和小朋友在庭院里玩耍。
一个小孩爬上水缸玩,不小心滑落水成满水的水缸里。
大家都被吓跑了,形式万分危机。
机敏的司马光迅速搬起一块大石头,用力砸缸。
终于缸被砸破了,水一下子流了出来,落水的小孩终于得救了。
【课文主题】
本文通过写司马光砸砸缸救人的故事,赞扬了司马光富有爱心、聪明机智、沉着冷静以及灵活应变的品质和能力。
第1页(共1页)。
司马光简介资料
司马光简介资料司马光简介司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字君实,号迂叟,汉族,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
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卒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做事用功刻苦、勤奋。
以“日力不足,继之以夜”自诩,其人格堪称儒学教化下的典范,历来受人景仰。
宋神宗时,反对王安石施行变法,王安石变法以后,司马光离开朝廷十五年,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
生平著作甚多,主要有史学巨著《资治通鉴》、《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稽古录》、《涑水记闻》、《潜虚》等。
司马光的生平事迹早年经历真宗天禧三年(1019年),司马光出生,此时其父司马池任光山县县令,所以给他起名光;6岁时,司马池就教司马光读书,7岁时,不仅能背诵《左氏春秋》,还能讲明白书的要意;并且做出了“砸缸救友”这一件震动京洛的事。
仁宗天圣九年(1031年) ,司马光随父亲司马池从东京出发,一路经洛阳、潼关、宝鸡,过秦岭,前往四川广元,出任利州转运使,在栈道上遇着巨蟒,他沉着冷静地手持利剑,扎进巨蟒的尾巴上,使巨蟒疼痛得一震,滚下了深不可测的栈道下边。
司马光的博学来自多方面,一方面他好学强识,另一方面他的父亲也着意培养。
他既诚实聪明,又十分懂事,深得父亲喜爱。
同时,每逢出游或和同僚密友交谈,司马池总好把他带在身边。
耳濡目染,使司马光不论在知识方面,还是见识方面,都“凛然如成人”。
好多当时的大臣、名士,都很赏识司马光。
尚书张存主动提出将女儿许配给司马光。
担任过副宰相的庞籍在司马池死后,把司马光当成自己儿子一样培养、教育。
司马池辗转河南、陕西、四川各地为官,始终把司马光带在身边。
所以,司马光在15岁以前就跟随父亲走过好多地方,在这些地方访古探奇,赋诗题壁,领略风土人情,极大地丰富了司马光的社会知识。
步入官场仁宗宝元元年(1038年),司马光20岁,他参加了会试,一举高中进士甲科,从此步入仕林,初任华州(今陕西华县)判官。
司马光【《司马光》相关知识】
司马光【《司马光》相关知识】司马光,生于北宋真宗天禧三年(1019年),卒于哲宗元佑元年(1086年),字君实,号迂叟,是北宋陕州夏县涑水乡(今山西夏县)人,世称涑水先生,进士出身,历任馆阁校勘、同知礼院、天章阁待制兼侍讲、知谏院、御史中丞、翰林院学士兼侍读等职。
熙宁三年(1070年),他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同,坚辞枢密副使,以端明殿学士出知永兴军(今陕西西安市),次年改判西京御史台,退居洛阳,专事著史15年。
哲宗即位,高大后临政,召司马光入主国事,任命为相(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
身后追赠太师,封温国公,谥文正。
司马光家世代为宦,父亲司马池为宋仁宗宝元庆历间名臣,官至兵部郎中、天章阁待制,一生以清直仁厚享有盛誉。
司马光受家庭熏陶,笃诚好学,七岁时,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即能了其大旨,从此,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15岁时所写文章,时人称许之文辞纯浑,有西汉风,20岁时中进士甲第,可谓功名早成。
但他并不以此矜夸满志,昆明于物,如谓大下莫己若也,而是豪迈地提出:贤者居世,会当履义蹈仁,以德自显,区区外名何足传邪!这些话反映了青年司马光的胸怀与器识,立志以仁德建功立业,不求虚名。
因此,步入仕途后的司马光,继续广泛深入地学习,达到了博学无所不通,音乐、律历、天文、术数皆极其妙的渊博程度,其中最用心力的是对经学与史学的研究,尤其,_对古籍阅读极广,考察极细,可谓通习知晓,烂熟于胸。
他随读随作札记,仅26岁一年所写读史札记,便多达30来篇,就中萌发了删削卷帙浩繁的古史成一部编年体通史的著史想法,以方便阅读,而更为深沉的动力,则是封建政治的需要。
当时,北宋建国近百年,已出现种种危机,具有浓厚儒家思想的司马光,以积极用世的态度,连连上疏,陈述自己一整套的治国主张,大致是以人才、礼治、仁政、信义作为安邦治国的根本措施,这在当时,是有积极意义的。
除上疏陈述主张外,在他本人的从政活动中,亦能坚持原则,积极贯彻执行有利于国家的决策方略,尤其在荐贤斥佞的斗争中,他犯颜直谏,面折廷争,从不顾及个人安危,被称为社稷之臣,神宗也感慨地说:如光者,常在左右,自可无过。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司马光》译文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司马光》译文
司马光生七岁,凛然①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指②。
自是手不释书,至③不知饥渴寒暑。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注释】①凛然:严肃庄重的样子。
②指:同“旨”,主要的意思。
译文
司马光长到七岁时,严肃庄重的样子如同大人,听(别人)讲解《左氏春秋》,非常喜欢,回家后给家人讲述,马上知道了它(指《左氏春秋》)的主要意思。
从此手里不放下书本,甚至不知道饥渴冷热。
一群孩子在庭院里玩耍,一个小孩站在瓮上,摔倒掉进了水中,大家都不管他而离去,司马光拿起石头砸破瓮,水涌出,小孩得救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司马光好学
司马温公①幼时,患记问不若人,群居讲习,众兄弟既成诵,游息矣;独下帷②绝编③,迨④能倍⑤诵乃止。
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
温公尝言:“书不可不成诵,或在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
注释:①司马温公:司马光死后被封以温国公称号,故称司马温公。
②下帷:原指汉代董仲舒下帷讲学,三年不看窗外这件事。
这里借此指读书专心。
③绝编:原指孔子读《易经》时,反复翻阅,多次将穿简册的牛皮绳子翻断这件事。
这里指读书刻苦。
④迨:等到。
⑤倍:同“背”,背诵。
阅读训练
l.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患记问不苦人()②迨能倍诵乃
止()
③迨能倍诵乃止()④咏其
文()
2、与“迨能倍诵乃止”中“倍’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子墨子九距之 B.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C.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 D.京中有善口技者
3、本文中概括主旨的句子是:()
A.用力多者收功远。
B.其所精通,乃终身不忘。
C.书不可不成诵。
D.咏其文。
思其义,所得多矣。
4、文中“独下帷绝编”意思是只有司马光独自苦读。
我们学过一个类似的成语也是形容读书勤奋,这个成语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