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届高考地理第一轮课堂聚焦复习课件3
合集下载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件区域地理第3讲 等高线地形图
B
B
C
读右侧等高线地形图,完成4~6题。4.图中A的海拔大致为( )A.300米 B.360米 C.400米 D.450米 5.相对而言,图中四个点,上山最容易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6.在A、B、C、D四个部位最容易形成河流的是( )A.A B.B C.C D.D
(7)示坡线指向海拔低的方向
地形部位及特点
字母
地形部位
等高线特点
A
.
闭合,数值由外向内变大
B
.
等高线向数值增大的方向弯曲(凸向高处),一般成为河谷
C
.
等高线向数值减小的方向弯曲(凸向低处),一般成为分水岭
D
.
多条海拔不同的等高线重合,一般在图中用“ ”符号表示
1 000
2、等高线地形图
等高线
把海拔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线
等深线
把海洋中深度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线
等高距
两条相邻等高线的相对高度
等高线地形图的基本特征
(1)“同线等高”——同一条等高线上各点海拔相等。(2)“同图等距”——同一幅地图上等高距一致。(3)“密陡疏缓”——等高线越密集,坡度越陡;反之越缓。(4)“凸低为脊”——等高线最大弯曲部分向低值凸出为山脊。(5)“凸高为谷”——等高线最大弯曲部分向高值凸出为山谷。(6)“重叠为崖”——多条等高线重叠处为陡崖。
(2)两点都不在等高线上
②在等高线地形图上,任意两点之间有n条等高线,等高距为d,则这两点的相对高度△H可用下面公式求算:
(n-1)d<△H<(n+1)d
估算陡崖的高度
项目
计算公式
实例
陡崖崖顶的绝对高度
陡崖崖底的绝对高度
陡崖的相对高度
B
C
读右侧等高线地形图,完成4~6题。4.图中A的海拔大致为( )A.300米 B.360米 C.400米 D.450米 5.相对而言,图中四个点,上山最容易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6.在A、B、C、D四个部位最容易形成河流的是( )A.A B.B C.C D.D
(7)示坡线指向海拔低的方向
地形部位及特点
字母
地形部位
等高线特点
A
.
闭合,数值由外向内变大
B
.
等高线向数值增大的方向弯曲(凸向高处),一般成为河谷
C
.
等高线向数值减小的方向弯曲(凸向低处),一般成为分水岭
D
.
多条海拔不同的等高线重合,一般在图中用“ ”符号表示
1 000
2、等高线地形图
等高线
把海拔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线
等深线
把海洋中深度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线
等高距
两条相邻等高线的相对高度
等高线地形图的基本特征
(1)“同线等高”——同一条等高线上各点海拔相等。(2)“同图等距”——同一幅地图上等高距一致。(3)“密陡疏缓”——等高线越密集,坡度越陡;反之越缓。(4)“凸低为脊”——等高线最大弯曲部分向低值凸出为山脊。(5)“凸高为谷”——等高线最大弯曲部分向高值凸出为山谷。(6)“重叠为崖”——多条等高线重叠处为陡崖。
(2)两点都不在等高线上
②在等高线地形图上,任意两点之间有n条等高线,等高距为d,则这两点的相对高度△H可用下面公式求算:
(n-1)d<△H<(n+1)d
估算陡崖的高度
项目
计算公式
实例
陡崖崖顶的绝对高度
陡崖崖底的绝对高度
陡崖的相对高度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专题03地球上的大气PPT课件
下垫面因素:影响吸收和反射太阳辐射量。
青藏高原地势高,空气 稀薄,固体杂质少,大气 削弱的太阳辐射少,到达 地面的太阳辐射多。
青藏高原地势高,空气 稀薄,大气对地面长波辐 射的吸收能力有限,不利 于热量的积累。且大气逆 辐射弱,地面损失的热量 多,所以年均温较低。
高山地区气温低,是因为地面热源太 小而“供热不足”;以及高空风力和 云雾较多、削弱作用太阳辐射强。
A地热,气流上升,易形成 阴雨天气。BC地冷,气流 下沉,易形成晴朗天气。
气压降低 C’ 风
气压升高 A’ 风
气压降低 B’
风 C
冷
风 A
B 冷
① 高压、低压是相对同一水平面气压 状况而言。 同一地点,气压随高度的 增加而减小。
② 空气垂直运动是近地面热胀冷缩导 致的。
③热力环流中,热低压,冷高压。
地球上的大气
高三一轮
目录 01 大气的垂直分层与大气 的热状况 02 大气环流 03 气候 04 常见的天气系统
• 01
大气的垂直分层与大气的热状况
contents
1.大气的垂直分层 2.大气的热状况
1.大气的垂直分层
知识梳理
大气随着海拔的升高,密度减小、 气压降低、水汽和尘埃减少。
①对流层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 温度降低。 ②平流层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 温度升高。 ③高层大气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 温度先降后升。
1.据图判断,A地此时近地面的风向最可能为
A.东南风
B.西北风
C.东北风
D.西南风
2.关于图中气压带叙述正确的是
A.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B.主要成因是动力因素
C.主要成因是热力因素
D.冷暖气团相遇的抬升
假定各个气压带的宽度为10个纬 度。下图为某日气压带和风带分 布示意图。读图,完成第3题。
青藏高原地势高,空气 稀薄,固体杂质少,大气 削弱的太阳辐射少,到达 地面的太阳辐射多。
青藏高原地势高,空气 稀薄,大气对地面长波辐 射的吸收能力有限,不利 于热量的积累。且大气逆 辐射弱,地面损失的热量 多,所以年均温较低。
高山地区气温低,是因为地面热源太 小而“供热不足”;以及高空风力和 云雾较多、削弱作用太阳辐射强。
A地热,气流上升,易形成 阴雨天气。BC地冷,气流 下沉,易形成晴朗天气。
气压降低 C’ 风
气压升高 A’ 风
气压降低 B’
风 C
冷
风 A
B 冷
① 高压、低压是相对同一水平面气压 状况而言。 同一地点,气压随高度的 增加而减小。
② 空气垂直运动是近地面热胀冷缩导 致的。
③热力环流中,热低压,冷高压。
地球上的大气
高三一轮
目录 01 大气的垂直分层与大气 的热状况 02 大气环流 03 气候 04 常见的天气系统
• 01
大气的垂直分层与大气的热状况
contents
1.大气的垂直分层 2.大气的热状况
1.大气的垂直分层
知识梳理
大气随着海拔的升高,密度减小、 气压降低、水汽和尘埃减少。
①对流层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 温度降低。 ②平流层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 温度升高。 ③高层大气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 温度先降后升。
1.据图判断,A地此时近地面的风向最可能为
A.东南风
B.西北风
C.东北风
D.西南风
2.关于图中气压带叙述正确的是
A.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B.主要成因是动力因素
C.主要成因是热力因素
D.冷暖气团相遇的抬升
假定各个气压带的宽度为10个纬 度。下图为某日气压带和风带分 布示意图。读图,完成第3题。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件第1讲地球与地图(PPT版)共54张
考点二 地图三要素与等高线地形图
1.地图三要素 (1)比例尺 ①概念:表示图上距离比实地距离缩小的程度。 ②公式:比例尺=图实上地距距离离
③表示形式
形式
举例
文字式 数字式
图上1厘米代表实地距离5千米
1∶500 000或
1 500 000
线段式
④大小比较
a.图幅相同的情况下,所表示范围越大的地图,其比例尺越小。
图示
划分 从本初子午线向东、向西各分180°
从赤道向南、向北各分90°
判定 度数的数值向东增加是东经,向西增加是西经
度数的数值向北增加是北纬,向南增加是南纬
特殊经 0°和180°经线为东西经度的分界线,180°经线大致与国际日界线 30°纬线是中、低纬度界线,60°纬线是中、高纬度界线;23.5°是热带、温带界
(3)等高线地形图的基本部位和基本特征 在等高线地形图上,可以根据等高线的特征,识别山峰、山脊、山谷和陡崖等 常见的地形部位。 a.等高线地形图的基本部位
地形 山顶 洼地 陡崖 山脊 山谷 鞍部
示例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等高线特点 闭合,数值由外向内变大 闭合,数值由外向内变小 等高线重合 凸向低处,一般成为分水岭 凸向高处,一般成为集水区 两个山峰和山谷之间的区域
③有经纬网的地图: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3)图例和注记 在地图中,用来表示各种地理事物和现象的符号和颜色,叫图例;用来说明地 理事物和现象的文字、数字,叫注记。如 1 000 m中“ ”为图例,“1 000m” 为注记。
2.等高线地形图 (1)绝对高度(海拔)和相对高度
(2)等高线和等深线 地图上海拔相等的各点连接而成的线,叫等高线;海洋中深度相同的各点连接 而成的线,叫等深线。
2013届高考地理第一轮复习课件28.ppt
更好的就业机会,更高的经济收入和生活水平 而引起大量人口迁入,改变了人口迁移的流量 和流向,进而影响了人口空间分布。
(2) 人口迁移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交通运输
业的发展。
人口迁移的距离和规模,与交通工具的发 展、交通线路的布局有很大的关系。近几百年 来,人口迁移的规模之所以越来越大、范围越 来越广,在很大程度上就得益于交通运输业的
下降了大约______%。
(2) 2010年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8.87%, 比2000年上升1.91%。______年人口普查数据表明 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阶段。
(3) 2000年10~14岁人口比例明显偏高,2010年
20~24岁人口比例也明显偏高,这说明______年 到______年我国曾出现过一次生育高峰。
新的技术革命背景下,现代科学知识的普及, 医疗卫生技术的进步,人类生活水平和文化水 平的提升,人们的生育观念和生育行为也发生 了较大的变化等,出生率的下降则使人口迅速
增长的势头得到了遏制,人口增长进入了一个
新的发展阶段,表现为“低出生率 — 低死亡 率 — 低人口自然增长率”的现代人口增长模式。
这一时期,人口平均预期寿命进一步延长, 世代更替缓慢,人口年龄结构呈老龄型。人口 老龄化带来劳动力不足、青壮年负担过重等一
(2)图中B点代表的省(市、区)在1954~1984年间是
我国唯一的人口迁入迁出平衡地区,也是目前我国 人口密度最小的地区,该地区典型的农作物是( D ) A.棉花 B.甜菜 C.橡胶 D.青稞
(3)图中能够反映的省际人口迁移状况是( C ) A.迁入率最大值小于迁出率最大值
发展。交通运输缩小了地区间的距离,减少了
妨碍人口迁移的障碍,为人口迁移提供了便利 条件,促进了人口迁移。
(2) 人口迁移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交通运输
业的发展。
人口迁移的距离和规模,与交通工具的发 展、交通线路的布局有很大的关系。近几百年 来,人口迁移的规模之所以越来越大、范围越 来越广,在很大程度上就得益于交通运输业的
下降了大约______%。
(2) 2010年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8.87%, 比2000年上升1.91%。______年人口普查数据表明 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阶段。
(3) 2000年10~14岁人口比例明显偏高,2010年
20~24岁人口比例也明显偏高,这说明______年 到______年我国曾出现过一次生育高峰。
新的技术革命背景下,现代科学知识的普及, 医疗卫生技术的进步,人类生活水平和文化水 平的提升,人们的生育观念和生育行为也发生 了较大的变化等,出生率的下降则使人口迅速
增长的势头得到了遏制,人口增长进入了一个
新的发展阶段,表现为“低出生率 — 低死亡 率 — 低人口自然增长率”的现代人口增长模式。
这一时期,人口平均预期寿命进一步延长, 世代更替缓慢,人口年龄结构呈老龄型。人口 老龄化带来劳动力不足、青壮年负担过重等一
(2)图中B点代表的省(市、区)在1954~1984年间是
我国唯一的人口迁入迁出平衡地区,也是目前我国 人口密度最小的地区,该地区典型的农作物是( D ) A.棉花 B.甜菜 C.橡胶 D.青稞
(3)图中能够反映的省际人口迁移状况是( C ) A.迁入率最大值小于迁出率最大值
发展。交通运输缩小了地区间的距离,减少了
妨碍人口迁移的障碍,为人口迁移提供了便利 条件,促进了人口迁移。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发展国际贸易;同时还要治理污染,加强生态建设, 保护环境。
(2011·山东淄博高三检测)读我国部分环境问题分布
示意图,完成4~6题。
4.乙地区突出的环境问题是( A ) A.大气污染和水体污染 B.水土流失
C.大气污染 A.过度放牧
C.过度樵采
D.水体污染 B.过度农垦
D.气候干旱
5.A地荒漠化严重,其自然原因是( D )
①石油污染的海区范围
②海底漏油点的石油日泄漏量
③石油污染物扩散的速度
④污染海区海洋生物种类的变化 A.①② C.①③ B.②④ D.③④
【解析】第(1)题,大量燃烧煤、石油、天然气排
放出大量的SO2和氮氧化物等酸性气体,加上西南地 区降水较多,易出现酸雨。酸雨会腐蚀建筑物和文 物古迹,对生物界和非生物界均造成危害。 第(2)题,RS和GPS都是现代化技术在国土整治中的 应用。利用GPS可以准确确定污染海区的位置,利 用RS可以监测污染海区的变化;RS不能精确分辨海
其规模、强度超过了环境所能承受的限度,就会对
环境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从而导致各种环境问题 的出现。
(2011·厦门双十中学高三文综)下图为两区域示意 图,读图回答1~3题。
1.关于图示两区域生态环境问题说法正确的是( A )
A.甲地因过度砍伐森林导致水土流失严重
B.乙地因过度砍伐森林导致水土流失严重
的影响越来越显著,环境的变化影响人类的生活。回 答(1)~(2)题。 (1)我国云南某地的大理石雕像,天长日久变得“面目 残破”。这主要是因为( A.酸雨淋蚀加剧 C.沙尘暴频繁肆虐 ) B.紫外线辐射强烈 D.大气二氧化碳含量增加
(2)最近墨西哥湾出现了严重的石油泄漏污染事件, 利用RS和GPS技术可以监测( )
(2)类型:由于人类不合理的活动造成的生态破坏
主要有:
①滥伐森林,造成森林面积锐减,使森林的环境调
节功能下降;
②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导致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
加剧;
③不合理的灌溉等原因,引起土地盐碱化; ④生物的生存环境遭到破坏或过度捕猎等原因, 导致生物多样性锐减等。 二、当代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人为原因:当代环境 问题,主要是因为人类活动违背了自然规律,或者
力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1)我国环境竞争力上游区多分布在东部地区,试分
析主要原因。
答: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优越;经济基础好,环境
保护投入相对较多(环境管理较好)。
(2)甲省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雨量充沛,四季分明, 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 。人口稠密,物产丰富,素有 “鱼米之乡”、“有色金属之乡”之称,但其环境竞 争力却属于下游区,试分析该省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及改变其环境竞争力较差的措施。
“水文”的作用“蒸腾水汽的一半以上重新参与水
循环”可得出“增加降水”的结论;根据对“土壤” 的作用“根系固持土壤;枯枝落叶层吸收一定量的 降水”可得出“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结论;根 据对“生物”的作用“为半数以上的物种提供栖息
地”可得出“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结论。
【答案】增加碳储量,净化空气,防风固沙,调
放牧、过度农垦、过度樵采是人为原因。
第6题,防治酸雨要调整能源结构,减少煤的使用,
使用清洁能源,提高能源利用率,从而减少人为硫
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的排放。
7.(2011·徐州市高三质检)环境竞争力是自然环 境和社会经济共同作用的结果,全面体现了当地
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和水平,主要包括生态环境、
资源环境、环境管理等指标。读“中国环境竞争
洋生物种类的变化;而石油日泄漏量还需要用到
GIS技术。 【答案】(1)A (2)C
【规律技巧总结】一、如何区别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
1.环境污染
(1)概念:是指人类活动向环境排放的废弃物的数量
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时,导致环境污染出现,环境质量
急剧下降。
(2)类型:根据人类活动向环境中排放的废弃物种类 的不同,环境污染主要有以下几种:
①工业“三废”以及有害人体健康的农药不加处理, 不加控制,任意排放到大气、江河湖海和土壤中,造成 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
②人类生产和生活产生的大量垃圾,堆积在城市
中或郊区造成固体废弃物污染;
③交通、工厂等造成的噪声污染;
④各类污染物排入海洋,造成海洋污染;
⑤放射性物质泄漏产生放射性污染等。
2.生态破坏 (1)概念:是指人类活动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 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使生态环境遭到 破坏。
答:主要环境问题:环境污染严重;水土流失问题突 出。 措施:加大对环境保护的投入,治理环境污染;加强 法制建设和环境管理;发展生态农业;植树造林,治 理水土流失;发展循环经济;加强宣传,提高公众环 保意识等。
选修6
第一节
环境与环境问题
考点1
人类与环境
1.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人类与环境是一对矛盾的两个方面,它们之间 是既对立又统一的辩证关系,如图所示:
2.不同时期的人地关系
社会 阶段 原始 社会 农业 社会 工业 社会 生活活动 规模特点 渔猎和采集 伐林垦田、 取木建筑 对环境的影响 程度 轻微 加大;出现水 土流失、 频繁的水旱灾 害等 人地关系 低水平 协调 改造自然 关系紧张 征服自然 人地对立 谋求人 地关系 的协调
砍伐,造成水土流失,黑土肥力下降,同时湿地破坏严重; 而乙图区域为里海沿岸,深居内陆,气候干旱,土地荒漠 化、土壤次生盐碱化、湖泊萎缩等生态环境问题突出。 第2题,甲城市为石油城市,面临资源枯竭问题;乙城市 主要开采里海石油资源,石油污染严重。 第3题,对于资源型城市,将来发展要注意延长产业链,
发展高附加值石油加工业;发展节水农业及特色农产品加 工业;发展旅游业、高科技产业和第三产业;加强区域合
6.防治丁地酸雨措施有( D ) ①调整能源结构,增加煤使用 ②提高能源的利用率 ③发展清洁煤燃烧技术和清洁燃烧技术
④研究煤炭中硫资源的综合开发与利用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解析】第4题,甲地位于我国长江下游城市带,人 口集中,经济发达,大气污染和水体污染均严重。
第5题,乙地荒漠化的自然原因是气候干旱,而过度
C.甲地荒漠化、土壤次生盐碱化、湖泊萎缩等问题严重 D.乙地森林破坏、水土流失、湿地破坏严重 2.甲、乙两城市未来经济发展中可能面临的最大环境问 题分别是( C ) A.环境污染、资源枯竭 C.资源枯竭、环境污染 B.水土流失、环境污染 D.资源枯竭、湿地破坏
3.解决甲、乙两城市未来经济发展中环境问题的措
森林在自然地理环境中的作用示例表
大气 水文 土壤 生物 吸收二氧化碳、二氧化硫、一氧化氮、一氧化碳等;降低风速,吸 附飘尘 蒸腾水汽的一半以上重新参与水循环 根系固持土壤;枯枝落叶层吸收一定量的降水 为半数以上的物种提供栖息地
根据上表,概述森林的生态效益。
【解析】根据森林对“大气”的作用“吸收二氧化 碳、二氧化硫、一氧化氮、一氧化碳”可得出“增 加碳储量”的结论;根据“降低风速、吸附飘尘” 可得出“净化空气、防风固沙”的结论;根据对
施有( D ) ①延长产业链,发展高附加值石油加工业 ②发展节水农业及特色农产品加工业 ③发展旅游业、高科技产业和第三产业 ④加强区域合作,发展国际贸易 ⑤治理污染,保护环境 ⑥加强生态建设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③⑤⑥
C.①②③④⑥
D.①②③④⑤⑥
【解析】第1题,甲图区域为我国东北地区,因森林过度
节气候,增加降水,涵养水源,保持水土,保护 生物多样性。
【规律技巧总结】人类与自然环境相互依存、相
互影响,他们之间的关系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人类依赖于自然界生存和发展;另一方 面,人类可以改造环境,环境又反作用于人类。
考点2
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及其表现形式
【真题2】(2010·上海)工业化时代,人类社会对环境
大规模工业活 动、索取资源、 排放废物 后思慎行、破 坏与治理并存
空前加剧;出 现生态破坏、 环境污染等 普遍关注对 环境的影响
后工业 社会
【真题1】(2011·北京)人类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日益
受到全世界的关注,1974年联合国将每年的6月5日 定为世界环境日。 2011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是“森林:大自然为 您效劳”。
(2011·山东淄博高三检测)读我国部分环境问题分布
示意图,完成4~6题。
4.乙地区突出的环境问题是( A ) A.大气污染和水体污染 B.水土流失
C.大气污染 A.过度放牧
C.过度樵采
D.水体污染 B.过度农垦
D.气候干旱
5.A地荒漠化严重,其自然原因是( D )
①石油污染的海区范围
②海底漏油点的石油日泄漏量
③石油污染物扩散的速度
④污染海区海洋生物种类的变化 A.①② C.①③ B.②④ D.③④
【解析】第(1)题,大量燃烧煤、石油、天然气排
放出大量的SO2和氮氧化物等酸性气体,加上西南地 区降水较多,易出现酸雨。酸雨会腐蚀建筑物和文 物古迹,对生物界和非生物界均造成危害。 第(2)题,RS和GPS都是现代化技术在国土整治中的 应用。利用GPS可以准确确定污染海区的位置,利 用RS可以监测污染海区的变化;RS不能精确分辨海
其规模、强度超过了环境所能承受的限度,就会对
环境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从而导致各种环境问题 的出现。
(2011·厦门双十中学高三文综)下图为两区域示意 图,读图回答1~3题。
1.关于图示两区域生态环境问题说法正确的是( A )
A.甲地因过度砍伐森林导致水土流失严重
B.乙地因过度砍伐森林导致水土流失严重
的影响越来越显著,环境的变化影响人类的生活。回 答(1)~(2)题。 (1)我国云南某地的大理石雕像,天长日久变得“面目 残破”。这主要是因为( A.酸雨淋蚀加剧 C.沙尘暴频繁肆虐 ) B.紫外线辐射强烈 D.大气二氧化碳含量增加
(2)最近墨西哥湾出现了严重的石油泄漏污染事件, 利用RS和GPS技术可以监测( )
(2)类型:由于人类不合理的活动造成的生态破坏
主要有:
①滥伐森林,造成森林面积锐减,使森林的环境调
节功能下降;
②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导致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
加剧;
③不合理的灌溉等原因,引起土地盐碱化; ④生物的生存环境遭到破坏或过度捕猎等原因, 导致生物多样性锐减等。 二、当代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人为原因:当代环境 问题,主要是因为人类活动违背了自然规律,或者
力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1)我国环境竞争力上游区多分布在东部地区,试分
析主要原因。
答: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优越;经济基础好,环境
保护投入相对较多(环境管理较好)。
(2)甲省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雨量充沛,四季分明, 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 。人口稠密,物产丰富,素有 “鱼米之乡”、“有色金属之乡”之称,但其环境竞 争力却属于下游区,试分析该省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及改变其环境竞争力较差的措施。
“水文”的作用“蒸腾水汽的一半以上重新参与水
循环”可得出“增加降水”的结论;根据对“土壤” 的作用“根系固持土壤;枯枝落叶层吸收一定量的 降水”可得出“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结论;根 据对“生物”的作用“为半数以上的物种提供栖息
地”可得出“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结论。
【答案】增加碳储量,净化空气,防风固沙,调
放牧、过度农垦、过度樵采是人为原因。
第6题,防治酸雨要调整能源结构,减少煤的使用,
使用清洁能源,提高能源利用率,从而减少人为硫
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的排放。
7.(2011·徐州市高三质检)环境竞争力是自然环 境和社会经济共同作用的结果,全面体现了当地
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和水平,主要包括生态环境、
资源环境、环境管理等指标。读“中国环境竞争
洋生物种类的变化;而石油日泄漏量还需要用到
GIS技术。 【答案】(1)A (2)C
【规律技巧总结】一、如何区别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
1.环境污染
(1)概念:是指人类活动向环境排放的废弃物的数量
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时,导致环境污染出现,环境质量
急剧下降。
(2)类型:根据人类活动向环境中排放的废弃物种类 的不同,环境污染主要有以下几种:
①工业“三废”以及有害人体健康的农药不加处理, 不加控制,任意排放到大气、江河湖海和土壤中,造成 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
②人类生产和生活产生的大量垃圾,堆积在城市
中或郊区造成固体废弃物污染;
③交通、工厂等造成的噪声污染;
④各类污染物排入海洋,造成海洋污染;
⑤放射性物质泄漏产生放射性污染等。
2.生态破坏 (1)概念:是指人类活动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 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使生态环境遭到 破坏。
答:主要环境问题:环境污染严重;水土流失问题突 出。 措施:加大对环境保护的投入,治理环境污染;加强 法制建设和环境管理;发展生态农业;植树造林,治 理水土流失;发展循环经济;加强宣传,提高公众环 保意识等。
选修6
第一节
环境与环境问题
考点1
人类与环境
1.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人类与环境是一对矛盾的两个方面,它们之间 是既对立又统一的辩证关系,如图所示:
2.不同时期的人地关系
社会 阶段 原始 社会 农业 社会 工业 社会 生活活动 规模特点 渔猎和采集 伐林垦田、 取木建筑 对环境的影响 程度 轻微 加大;出现水 土流失、 频繁的水旱灾 害等 人地关系 低水平 协调 改造自然 关系紧张 征服自然 人地对立 谋求人 地关系 的协调
砍伐,造成水土流失,黑土肥力下降,同时湿地破坏严重; 而乙图区域为里海沿岸,深居内陆,气候干旱,土地荒漠 化、土壤次生盐碱化、湖泊萎缩等生态环境问题突出。 第2题,甲城市为石油城市,面临资源枯竭问题;乙城市 主要开采里海石油资源,石油污染严重。 第3题,对于资源型城市,将来发展要注意延长产业链,
发展高附加值石油加工业;发展节水农业及特色农产品加 工业;发展旅游业、高科技产业和第三产业;加强区域合
6.防治丁地酸雨措施有( D ) ①调整能源结构,增加煤使用 ②提高能源的利用率 ③发展清洁煤燃烧技术和清洁燃烧技术
④研究煤炭中硫资源的综合开发与利用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解析】第4题,甲地位于我国长江下游城市带,人 口集中,经济发达,大气污染和水体污染均严重。
第5题,乙地荒漠化的自然原因是气候干旱,而过度
C.甲地荒漠化、土壤次生盐碱化、湖泊萎缩等问题严重 D.乙地森林破坏、水土流失、湿地破坏严重 2.甲、乙两城市未来经济发展中可能面临的最大环境问 题分别是( C ) A.环境污染、资源枯竭 C.资源枯竭、环境污染 B.水土流失、环境污染 D.资源枯竭、湿地破坏
3.解决甲、乙两城市未来经济发展中环境问题的措
森林在自然地理环境中的作用示例表
大气 水文 土壤 生物 吸收二氧化碳、二氧化硫、一氧化氮、一氧化碳等;降低风速,吸 附飘尘 蒸腾水汽的一半以上重新参与水循环 根系固持土壤;枯枝落叶层吸收一定量的降水 为半数以上的物种提供栖息地
根据上表,概述森林的生态效益。
【解析】根据森林对“大气”的作用“吸收二氧化 碳、二氧化硫、一氧化氮、一氧化碳”可得出“增 加碳储量”的结论;根据“降低风速、吸附飘尘” 可得出“净化空气、防风固沙”的结论;根据对
施有( D ) ①延长产业链,发展高附加值石油加工业 ②发展节水农业及特色农产品加工业 ③发展旅游业、高科技产业和第三产业 ④加强区域合作,发展国际贸易 ⑤治理污染,保护环境 ⑥加强生态建设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③⑤⑥
C.①②③④⑥
D.①②③④⑤⑥
【解析】第1题,甲图区域为我国东北地区,因森林过度
节气候,增加降水,涵养水源,保持水土,保护 生物多样性。
【规律技巧总结】人类与自然环境相互依存、相
互影响,他们之间的关系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人类依赖于自然界生存和发展;另一方 面,人类可以改造环境,环境又反作用于人类。
考点2
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及其表现形式
【真题2】(2010·上海)工业化时代,人类社会对环境
大规模工业活 动、索取资源、 排放废物 后思慎行、破 坏与治理并存
空前加剧;出 现生态破坏、 环境污染等 普遍关注对 环境的影响
后工业 社会
【真题1】(2011·北京)人类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日益
受到全世界的关注,1974年联合国将每年的6月5日 定为世界环境日。 2011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是“森林:大自然为 您效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