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文化旅游基地项目简介】民俗文化与旅游论文
民俗文化旅游论文
民俗文化旅游论文在民俗文化旅游方面,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和人们对文化的追求,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民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民俗文化旅游将传统的民俗文化与旅游相结合,让游客亲身体验和参与其中,从而增加对民俗文化的了解和认同。
本论文将探讨民俗文化旅游的意义、现状以及发展前景。
一、民俗文化旅游的意义1.促进文化传承:通过民俗文化旅游,传统的民俗文化得以传承和发扬。
游客可以亲身参与传统的民俗活动,如舞狮、舞龙等,了解和学习到传统文化的精髓。
这不仅有助于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也能够激发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2.促进经济发展:民俗文化旅游不仅能够吸引游客,也能够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如旅游酒店、餐饮、手工艺品等。
这些产业的发展不仅可以增加就业机会,也能够提高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
3.丰富旅游产品:通过民俗文化旅游,旅游产品得到了丰富和拓展。
传统的民俗文化为旅游景区提供了独特的魅力,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参观和体验。
这不仅能够提升旅游景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也能够满足游客多样化的需求。
二、民俗文化旅游的现状目前,我国的民俗文化旅游在一些地区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如云南的泸水、贵州的黄果树等,都以其独特的民俗文化吸引了大量的游客。
同时,一些传统的节日、庙会等也成为了民俗文化旅游的热点。
然而,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民俗文化旅游还存在一些问题,如景区管理混乱、商业化程度过高、传统文化的保护不够等。
三、民俗文化旅游的发展前景1.加强景区管理:为了保护和传承传统的民俗文化,需要加强对景区的管理和规划。
建立合理的管理制度,保护好景区的生态环境和传统文化遗产,同时加强对游客的引导和教育,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尊重传统文化。
2.提高旅游设施建设:对于一些民俗文化旅游景区而言,提高旅游设施的建设是必不可少的。
比如增加停车场、卫生间、休息区等,提高游客的旅游体验和舒适度。
同时,加大投入,提高旅游设施的品质和水平,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参观和体验。
中国民俗文化论文范文参考论文(2)
中国民俗文化论文范文参考论文(2)民俗文化论文篇3谈民俗文化旅游摘要:旅游作为一种行业,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
近年来,民俗旅游极为盛行,特别是民俗文化旅游更得到青睐。
各民族的民间文化、风土人情、礼俗时尚等会让旅游者耳目一新,兴趣盎然。
民俗文化能够满足旅游者的多种需求,是重要的旅游资源。
发展民俗文化旅游已成为热点。
关键词:民俗文化旅游民俗学与旅游学都是十九世纪兴起的社会科学。
现在,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开发旅游资源,千方百计地大力发展旅游事业,日益兴盛的旅游业已经成为许多国家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部分。
然而最近几年内,民俗旅游十分盛行,其中又数民俗文化旅游得到最多的关注与青睐。
旅游作为一种行业,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
经济发展了,人们的物质生活富裕了,自然要提高精神生活的品味。
出门旅游能满足人们某种物质和精神上享受,但能否吸引旅游者,就要看能不能向旅游者提供感兴趣,长见识,长知识的旅游环境,使他们能够得到精神上和文化上的享受。
在丰富多彩的旅游活动项目中,更多的旅游者除了对自然景观、名胜古迹、历史文物等感兴趣外,各民族的民间文化、风土人情、礼俗时尚等更会让他们耳目一新,兴趣盎然。
因此,发展民俗文化旅游已成为热点。
1、民俗文化是重要的旅游资源民俗文化是一个地方民族悠久历史文化发展下来的历史产物,蕴含着极其丰富的社会内容,是人民群众创造和传承的民间文化。
所谓的民间文化包括的方面十分广泛与丰富,比如民间歌舞、服饰、居住、节日、饮食、游戏竞技等等。
民俗旅游是指我们离开从小到大一直生活的地方,去异地体验不同地方的风土人情的文化旅游行程。
从某种意思上来讲,民俗旅游属于高层次的旅游。
人们往往通过开展民俗旅游活动,亲身体验了当地人民的生活习惯,从而了解了当地的民俗风情、体会他们的生活方式以及不同的审美情趣,以满足自己的“求新、求异、求乐、求知”的心理需求。
国内一次抽样调查表明,26%的访华外国游客的主要目的是游览中国的名胜古迹,然而既然有56.7%的外国游客的的主要目标是了解中国的风土人情以及他们的生活习惯。
民俗文化旅游概述
民俗文化旅游概述民俗文化旅游是指人们离开惯常住地,到异地去以地域民俗事项为主要观赏内容而进行的文化旅游活动。
从概念中得出民俗文化旅游是引导旅游者对民族文化进行审美观光的旅游活动,有特定的旅游目标市场。
首先具备民族地域性的特点,可以是身份不同的异质文化特色,也可以是不同地域的同民族特色,显示出深厚的民族地域性;其次具有审美观赏价值,这也是旅游者开展旅游活动的初衷;最后具有民族文化内涵,是一个民族内在的文化底蕴,同时显现的历史文化价值就值得我们开发民俗文化特色旅游活动,让旅游者亲身体验特定区域的民俗事项活动。
民俗就是民间风俗习惯,是广大劳动人民所创造和传承的民间文化。
包括物质生产民俗、物质生活民俗、社会组织民俗、岁时节日民俗、人生礼仪、民俗信仰、民间科学技术、民间口头文学、民间语言、民间艺术、民间游戏娱乐等内容。
而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是旅游最核心的要素之一,民俗作为民间传承文化,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文化与民俗的结合就成为现今旅游业发展的必然。
民俗文化本身就是重要的旅游资源,能够满足旅游者的审美、娱乐、精神等方面的需求。
例如满族入主中原之后兴起的旗袍,如今已成为展示东方女性美的标志性服饰,充分体现了审美的需求。
马背上的民族——蒙古族每年举行那达慕大会,设立摔跤、赛马、射箭等比赛项目,充分体现了娱乐性。
民俗文化与旅游有着不可分割的血肉联系,在游览过程中讲解的宗教祭祀、岁时节日、神话传说、民间娱乐等,都是游览内容的丰富,增加旅游者游览的兴趣,进而达到理解民俗文化内涵的目的。
中外民俗文化旅游发展对比1外国民俗文化旅游蓬勃发展。
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民俗文化旅游都已经发展起来了。
象突尼斯根据西方游客喜欢猎奇的心理,利用本国土着居民的村落古迹、山洞住宅、民族服饰和车马游玩等民俗文化来发展旅游业,已成为非洲和阿拉伯国家中的旅游大国。
美国波士顿的“活人博物馆”,通过依照当年格式建造的房屋棚圈、碉堡、果园组成的“移民村”,并有十六世纪的英国移民在劳作娱乐,身着十七世纪美国劳动人民的服饰,向游客展示表演了用方形的扁担挑水,用原始农具耕种,用独轮车运输等古老的传统习俗,以及各种舞蹈,再现几百年前欧洲抵美移民的生活劳动和风俗习惯。
中国民俗文化村之旅作文(通用17篇)
中国民俗文化村之旅作文(通用17篇)在平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对作文都再熟悉不过了吧,借助作文可以宣泄心中的情感,调节自己的心情。
还是对作文一筹莫展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国民俗文化村之旅作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中国民俗文化村之旅作文1今天是大年初二,晴空万里,万里无云。
妈妈带着我去中国民俗文化村游玩。
走近民俗村,就看到一个大招牌“中国民俗文化村”七个大字一目了然地耸立在那里。
中国民俗文化村是国内第一个荟萃各民族的民间艺术、民俗风情和民居建筑于一园的大型文化游览区,它从不同角度反映我国多民族的民俗文化。
游客在园内可经看到云南石林、海南椰林、千手千眼观音、民俗音乐喷泉。
首先,我和妈妈来到了蒙古包。
蒙古包是蒙古族人民居住的地方。
蒙古包是用布做成的,它的顶是圆形的,建筑得比较矮,连我这样的小孩进去时还必须弯下腰来。
蒙古包内设备非常简单,在蒙古包的中央,摆放着一张小方桌,在桌子的四周,摆放着几把小椅子,在每张椅子前,都有一杯香浓的奶茶,让人们品尝。
墙壁上,挂着蒙古族人民打猎用的弓和箭,还有他们非常喜欢的乐器马头琴。
我和妈妈坐下来,一边品尝着香浓的奶茶,一边欣赏着蒙古包,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接着,我和妈妈来到了摩梭人的木楞房。
那里的摩梭族人民为旅客们讲解了摩梭族独特的母系社会。
在母系社会,家里男人们每天晚上都要到自己心爱的`女人家去过夜,早上再回到家,这叫做走婚。
男人和母亲家族生活在一起。
就算男女双方结了婚,男女双方也不能生活在一起,也必须生活在各自母亲家里。
如果这两个人生了孩子,这个孩子便留在女方家里,由他的母亲和舅舅照顾,而孩子的父亲却回家照顾他姐姐或妹妹的孩子。
我们边走边聊,看见了苗寨,布依寨……,还有乐器,草鞋,蓑衣等等,每一个寨子都有自己的特色,看得我眼花缭乱。
最后我们坐船游览翠湖码头,绿绿的湖水,还有几只水鸭嘎嘎的叫着。
我们在船上欣赏满湖风光。
时间过得可真快,不一会儿,便6:30分了,天色已经很晚了。
传统文化民俗村游览
传统文化民俗村游览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发展历程中所形成的具有代表性的文化体系,而民俗则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所传承的习俗与风情。
在如今快节奏的都市生活中,人们逐渐对传统文化和民俗的热情有所回升。
因此,参观传统文化民俗村成为一种受欢迎的活动。
本文将带您领略传统文化民俗村游览的魅力。
第一部分:背景介绍传统文化民俗村以其独特的历史背景与地域特色吸引了许多游客。
它们通常采用传统的建筑风格,展示了当地的文化传承和民俗习俗。
这些民俗村还会举办各种传统节庆活动,为游客提供一个了解传统文化的机会。
第二部分:参观活动在传统文化民俗村游览中,游客可以参观各种不同的场所和活动。
他们可以参观传统民居,了解古代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生产方式。
游客还可以参观传统手工艺品工作坊,亲自学习和体验传统手工艺的技巧。
在这些工作坊里,游客可以亲手制作传统的工艺品,例如陶器、织物和剪纸等。
此外,游客还可以欣赏传统表演,如舞蹈和音乐演出,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第三部分:品尝当地美食传统文化民俗村往往也是美食的集聚地。
游客可以品尝到地道的传统美食,如特色的传统糕点、传统羊肉汤等。
这些美食的制作方法通常都是经过世代相传,口感与别致的风味让人难以忘怀。
品尝当地美食不仅可以满足味蕾,还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当地文化和传统。
第四部分:参与互动活动传统文化民俗村游览不仅仅是观赏和品尝,还提供了各种互动活动供游客参与。
游客可以参加传统文化课程,学习传统舞蹈、传统音乐等技能。
他们还可以参加传统文化游戏比赛,例如踢毽子、跳绳等。
这些互动活动不仅增加了乐趣,还可以与其他游客一起交流和互动,增进了人际关系。
第五部分:传统文化的意义传统文化是民族的瑰宝,是一个国家的骄傲。
传统文化民俗村游览不仅提供了一次愉快的旅行,还传承和弘扬了传统文化。
通过游览和参与各种活动,游客能更深入地了解传统文化的魅力和意义。
这些活动也帮助年轻一代更好地传承和传播传统文化,使其得到更广泛的认知和尊重。
关于民俗旅游的论文[1]
【摘要】民俗文化作为地区最具特色的文化,是旅游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开发地区民俗文化旅游,打造民俗文化精品,必然会推动旅游产业的发展。
本文采用SWOT分析法(优势—劣势―机遇-挑战分析法)分析了南宁发展民俗文化旅游的优劣势、机会以及威胁,从而认识南宁的民俗文化旅游发展现状,明白发展民俗文化旅游对拓展南宁旅游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南宁;民俗文化;旅游开发;SWOT分析近年来,随着中国旅游业的发展以及对中国传统民族、民俗文化的重新认识与重视,旅游业迎来一个新的增长点——民俗文化旅游。
所谓民俗是指一个民族地区的人们,在文艺、语言、信仰、服饰、饮食、居住、娱乐、节庆、婚恋、生丧、交通以及生产等方面,民间所特有,并广泛流行的爱好、风尚、传统和禁忌。
而民俗文化旅游则是指人们以观赏、了解、领略、参与风土人情为主要目的的旅行活动。
民俗作为无形文化资源,在现代旅游中的价值正日益展现出来,民俗文化旅游目前已成为最具吸引力的旅游项目之一。
2003年,广西制定了迈向旅游先进省区的发展规划,横县、上林、马山、隆安、宾阳五县划归南宁,南宁市也提出了“把南宁市建设成富有壮民族特色、南国园林化、面向东南亚的区域性国际旅游中心城市”的战略目标。
民俗文化作为地区最具特色的文化,是旅游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开发地区民俗文化旅游,打造民俗文化精品,必然会推动旅游产业的发展。
因此,有必要加强对南宁民俗旅游资源的了解和分析,加快民俗旅游的产品化,以适应时代的需要。
1 旅游开发优势(S)1.1 南宁的区位优势南宁市是广西壮族自治区的首府,处于中国华南、西南和东南亚经济圈的结合部,是环北部湾沿岸的重要经济中心,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地缘优势。
南宁具有“两近两沿”的特点。
“两近”:一是近海,距钦州港、防城港、北海港等港口最远的也就204公里;二是近边,距中越边境的东兴市、凭祥市不超过230公里。
“两沿”:一是沿线,湘桂、黔桂、黎湛和南昆铁路在南宁交汇,是西南地区重要的铁路枢纽;二是沿江,邕江是西江的支流,而西江又是珠江的干流,西江二期整治工程完工后,1000吨级内河船舶可以从南宁直达港澳。
民俗旅游论文
1 前言1.1 研究背景在社会经济发展中,旅游业发展在提供就业机会、增加有效供给、扩大国际交流、拉动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近几年来,旅游业已经成为了我国经济发展中发展最快的行业部门之一。
我国现在已经成为了世界上的旅游大国,各地区优越的自然环境以及悠久的历史文化提供了丰富多彩的人文旅游资源,吸引力大量的国内外游客。
据国家旅游局统计,2013年,我国旅游业总体保持健康较快发展。
国内旅游市场继续较快增长,入境旅游市场小幅下降,出境旅游市场持续快速增长。
大力发展旅游业,能够极大的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充分发挥其在经济社会活动中的催化裂解作用。
特别是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已成为各地独特的旅游资源。
随着政府对民俗旅游的重视提高,我国民俗旅游业也迅速发展。
同时伴随着民俗旅游资源的不断开发,我国各地的经济发展也被带动着。
民俗旅游发展主要是利用本地区本民族所特有的,加以开发和利用来吸引顾客,比如特色建筑、当地节日、民风民俗、特色食品等。
可以说,民俗旅游的各项投入相对比较少,而收益却比较快。
近年来,很多地区开展了各具特色的民俗旅游活动,不仅带动了当地的区域经济的发展,更为经济贸易、商业发展开辟了更广阔的市场1。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猎民村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受到当地政治、经济、开发观念、管理滞后的影响,对旅游资源缺乏有效的开发利用,导致猎民村在旅游业发展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
一方面,旅游资源开发程度低、旅游产品结构单一、产业结构不合理、综合经济效益低;另一方面,旅游业基础薄弱、旅游产品知名度较低。
跨入新世纪,从猎民村旅游业发展的角度来看,怎样利用良好的外部发展环境,发挥自身资源的相对优势,充分整合旅游发展资源,制定切实可行的营销策略,提高竞争力,提高区域竞争力,是所面临的急需解决的新问题。
通过对猎民村民俗1张玲,蔡洁,赵毅:《论民俗旅游及营销策略》,载《西南农业大学学报》,2005年,第11页。
民俗文化旅游论文
民俗文化旅游之张掖城区的古建筑关键字:张掖古建民俗文化丝路文化张掖大佛寺万寿寺木塔镇远楼西来寺·家乡概述张掖市位于甘肃省西北部,河西走廊中段。
古称“甘州”,即甘肃省名“甘”字由来地。
面积40874平方千米,人口131万。
以汉族为主,另有回族、裕固族、蒙古族等26个少数民族。
辖甘州区、临泽县、高台县、山丹县、民乐县、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六个县区。
是甘肃省商品粮基地,盛产小麦、玉米、水稻、豆类、油料、瓜果、蔬菜,工业有煤炭、机械、纺织、酿造等10余个部门。
自古有“金张掖、银武威”之美誉。
土特产品有元葱、苹果梨、乌江米、红枣、发菜、丝路春酒等。
张掖是古丝绸之路重镇,是新亚欧大陆桥的要道,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优美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人文景观,是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和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自古就有“塞上江南”和“金张掖”之美誉。
东邻武威和金昌,西连酒泉和嘉峪关,南与青海省毗邻,北和内蒙古自治区接壤。
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21年)置张掖郡,取“张国臂掖,以通西域”之意。
北朝西魏改为甘州。
隋恢复郡制。
唐初设州。
元置甘州路。
明设甘州卫。
清为甘州府。
1927年置张掖县,1985年撤县设市,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二批历史文化名城和对外开放城市。
张掖饮食以面食为主。
比较富有地方特色的有搓鱼面、糍耳子、羊肉粉皮面筋、香饭、小饭、煎血肠、羊头汤、鱼儿粉、灰豆汤、油糕儿、梗粉、凉粉、凉糕儿、臊面、孙炒炮、鸡肉垫卷子、山丹油果子以及糊饽、豆腐脑儿等。
肉食类中除手抓羊肉和清汤羊肉外,腊羊肉也久享盛名。
酒有黄酒、南酒、烧酒,当地素有“无酒不成礼”之俗。
在位于张掖市民主东街的甘州小吃一条街上,你可以品尝到当地的各种美味小吃。
小吃街一般从清晨六时开张到翌日凌晨三、四点收摊。
整个街道两边是一字排开的小吃摊,花样繁多,价格低廉,在小吃街两端还有拔地而起的仿古牌楼,古朴别致,再现了昔日张掖风貌。
·张掖大佛寺大佛寺创建于古夏崇永安元年(1098年),就是公元1098年,踞现在已有900多年了。
民俗文化如何应用于旅游5篇
民俗文化如何应用于旅游5篇第一篇:民俗文化如何应用于旅游民俗文化如何应用于旅游在现今社会中,随着人们精神文明的高度发展,生活工作压力的不断加重,越来越多的人选择旅游这一休闲娱乐的方式去享受生活或是缓解生存压力。
旅游业无疑也成为近年来比较热门的服务业,随着市场的不断开拓,旅游业的发展也日趋多元化。
其中民俗旅游的发展也较为迅速,而它本身对于民族文化的传承及发扬都有着重要意义。
那么民俗文化应该怎样具体地应用到旅游,进而带动旅游业更好地发展?一、要注重民俗文化的独特性及垄断性。
一般来说,每个地区和民族都具有自己独特的生活方式、风尚习俗和风土人情,这些都是地区特质的重要表现形态,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
在各地区的各个生活层面,最能显示一个民族民风特点和文化风貌的当属本地区或本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风尚习俗。
民俗文化中强烈的地域性和民间性,体现了一个地区生活方式、心理素质的积淀,也是该地区特色最直接、最真实的表现。
游客都有着强烈的“求新、求异、求乐、求知”的心理需求,民俗旅游以历史文化、民俗风情、地方风貌为内容,把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建筑、饮食、起居、服饰、娱乐、民间工艺等融为一体,展现在旅游者面前,当地民俗文化越有特色,与客源地文化习俗差异越大,越能够产生吸引力,譬如宁夏的穆斯林风情游在国内具有相对的垄断性。
发展穆斯林风情游,宁夏在国内具有天然的优势,旅游企业在宣传定位时,要强调其天然优势,突出其独特性,让旅游者形成这样的意识--看穆斯林风情到宁夏。
所以,在选择开发项目时,应注重有特色的部分,而民俗文化旅游开发的内容选择民俗文化是一个涵盖非常广泛的社会文化构成,它以民间文化和风俗为主体,包括了生产与生活习俗、娱乐竞技习俗、岁时节令习俗、礼仪制度习俗、民间文艺等,其内容非常庞杂丰富,所以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应当做到对开发对象的了解,并精心选择开发内容。
在开发旅游业时可以把当地独具特色的民俗特征如生活方式等作为宣传点来吸引游客眼球。
论民俗文化资源在旅游中的应用以清明上河园为例
论民俗文化资源在旅游中的应用以清明上河园为例一、本文概述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民俗文化资源在旅游中的应用日益受到关注。
民俗文化作为一种独特的地方性文化资源,具有丰富的历史内涵和深厚的人文底蕴,对于提升旅游目的地的吸引力和竞争力具有重要作用。
本文旨在探讨民俗文化资源在旅游中的应用,并以清明上河园为例,深入分析其成功运用民俗文化的策略与实践。
本文将概述民俗文化资源的基本概念、特点和价值,阐述其在旅游开发中的重要性和意义。
接着,通过对清明上河园的深入剖析,揭示其如何将丰富的民俗文化元素融入旅游产品中,打造独具特色的旅游体验。
本文还将分析清明上河园在民俗文化保护、传承和创新方面的做法,探讨其在旅游业可持续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本文将对民俗文化资源在旅游中的应用前景进行展望,提出相关建议和思考,以期为民俗文化与旅游业的融合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二、民俗文化资源概述民俗文化是特定社会群体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反映其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审美情趣和宗教信仰的文化现象。
它涵盖了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民间故事、歌谣、舞蹈、手工艺、节庆活动、风俗习惯等,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地域特色。
民俗文化资源作为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升旅游目的地的吸引力、丰富旅游产品内涵、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中国,民俗文化资源的种类繁多,各具特色。
这些资源不仅为游客提供了亲身体验当地传统文化的机会,也为旅游业注入了新的活力。
特别是在当今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民俗文化资源成为了彰显国家文化软实力和民族认同感的重要载体。
以清明上河园为例,这座以北宋画家张择端《清明上河图》为蓝本复原再现的大型宋代历史文化主题公园,就充分运用了丰富的民俗文化资源。
园内不仅再现了北宋都城东京(现河南开封)的繁华景象,还通过一系列的文化表演、手工艺展示和节庆活动,让游客能够亲身感受宋代的民俗文化魅力。
这种将历史文化与旅游相结合的做法,不仅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参观,也为当地旅游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民俗旅游文献综述范文
民俗旅游文献综述范文民俗旅游是一种涵盖了民俗文化、旅游和经济等多个领域的综合性旅游形式。
随着人们对文化多样性和身份认同的重视,民俗旅游开始吸引越来越多的人。
本文将对民俗旅游文献进行综述,以了解该领域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1. 民俗旅游的定义和特征民俗旅游通常是指游客前往一个地方,通过观赏或参与当地的传统文化活动,来了解当地的民俗文化、历史和传统。
民俗旅游的特征包括:具有文化吸引力、具有体验性、具有互动性、具有参与性、具有教育性、具有经济性、具有可持续性等。
2. 民俗旅游的文化价值民俗旅游在传承和弘扬当地文化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通过民俗旅游,游客能够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传统文化和历史。
同时,民俗旅游也可以帮助当地居民重新认识和发掘自己的文化资源,促进文化传承和保护。
3. 民俗旅游的经济价值民俗旅游在经济方面也具有重要的价值。
它可以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发展,提高当地居民的收入水平,增强当地的经济实力。
同时,民俗旅游也为游客提供了一种新的旅游选择,满足了游客对文化多样性和体验式旅游的需求。
4. 民俗旅游的可持续性民俗旅游的可持续性是指在旅游业的发展过程中,保护当地文化、生态和社会资源的能力。
为了保障民俗旅游的可持续性,需要制定相应的管理政策和措施,保护当地的自然环境和文化遗产,同时也要提高当地居民的意识和素质,以保证旅游业的长期稳定发展。
5. 民俗旅游的发展趋势随着人们对文化多样性和身份认同的重视,民俗旅游的发展前景非常广阔。
未来,民俗旅游将更加注重文化保护和传承,推动旅游业和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
同时,民俗旅游也将更加注重可持续性和社会责任,推动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旅游民俗文化范文
旅游民俗文化范文旅游民俗文化是指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而形成的具有地域特色和独特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它是一个地区或国家的历史、地理、人文、生态等多方面因素的结合,体现了当地人民的生活方式、信仰习俗、艺术表达等特点。
下面将介绍几个代表性的旅游民俗文化。
首先是中国的京剧。
京剧是中国传统戏曲之一,具有三百多年的历史。
它以唱腔、表演和化妆等特点而闻名于世。
京剧中的舞台布景、服装、道具等元素都反映了中国古代的皇家文化和宫廷生活。
人们可以通过欣赏京剧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感受中国古代的艺术美。
其次是日本的茶道。
茶道是一种日本特有的文化活动,它追求的是从内而外的美感,注重仪式感和精神寄托。
参与者在准备茶具、烹制茶水和品尝茶水的过程中,体验到平和、宁静的氛围,感受到艺术和自然的融合。
茶道的传统仪式一般在茶室中进行,这个小巧精致的空间本身也是一种艺术品,体现了日本人精细、细致的文化追求。
再次是巴西的桑巴舞。
桑巴舞是巴西最具代表性的舞蹈之一,也是巴西最大的狂欢节巴西狂欢节的核心节目之一、这种舞蹈充满了热情、活力和性感,通过活跃的音乐、动感的舞步和盛装打扮等元素,展现了巴西人民的激情和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每年巴西狂欢节期间,成千上万的人们会聚集在一起,穿着五彩缤纷的服装,跳着桑巴舞,尽情享受节日的快乐和放松。
最后是摩洛哥的露天市集。
摩洛哥的露天市集是一个充满异域情调和各种商品的热闹场所。
市集中的店铺摆满了有各种颜色、风格和形状的陶器、地毯、香料、服装等商品,它们不仅具有实用价值,更体现了摩洛哥人民的艺术才能和审美观念。
在市集中漫步,人们可以品尝当地特色的食物、了解摩洛哥的传统手工艺品,还可以和当地人民交流,感受他们的热情和友好。
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初探论文(洮州民俗博物馆)
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初探————以洮州民俗文化博物馆为例田绍[文章摘要]进入二十一世纪,人们开始追求“有质量、有价值、有品位”的非物质生活。
民俗文化旅游是一种高层次的文化旅游,它满足了游客“求新、求异、求乐、求知”的心理需求,且适应了现代旅游多元化的发展格局。
然而,当前国内民俗文化旅游的“供给”仍滞后于“需求”。
只有不断进行民俗文化资源的深度开发,才能增强旅游产品吸引力,提高文化品位,满足旅游者娱乐、休闲、求知的目的,推进旅游发展。
本文以甘南冶力关洮州民俗博物馆为例,试利用分析与综合相结合的论证方法,对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现状及开发策略等问题展开论述。
[关键词]民俗文化旅游资源深度开发进入二十一世纪,人们开始追求“有质量、有价值、有品位”的非物质生活。
民俗文化旅游是一种高层次的文化旅游,它满足了游客“求新、求异、求乐、求知”的心理需求,且适应了现代旅游多元化的发展格局。
然而,当前国内民俗文化旅游的“供给”仍滞后于“需求”。
只有不断进行民俗文化资源的深度开发,才能增强旅游产品吸引力,提高文化品位,满足旅游者娱乐、休闲、求知的目的,推进旅游发展。
此次社会实践,对洮州民俗文化深入考察,使我对民俗文化的旅游资源开发又产生了新的认识和看法。
洮州民俗文化博物馆坐落于甘肃省临潭县冶力关镇,2006年6月26日正式向游客开放。
作为仅有的洮州民俗文化展馆之一,洮州民俗文化博物馆不仅填补了冶力关景区缺乏人文景观的空白,而且透过一种全新的历史发展和文化传承的理念,对洮州文化所进行的独到剖析也极具研究考察价值。
它集中地展示了洮州的游牧文化、农耕文化、江南古洮州迁移文化以及当地的特色民俗艺术,是了解古洮州文化的窗口,展示古洮州文化的平台。
一.洮州民俗文化及其旅游资源概况(一)农耕文化、游牧文化、江南古洮州文化相融合的多元文化系统洮州文化,是独立于传统西北文化的另脉文化。
洮州,即今甘肃临潭县及岷县部分地区。
历史上,汉、回、藏多民族杂居;汉代有中原移民,唐代起边将李晟、李塑“雄于西土”,宋代设“茶马互市”,明代来西征将军沐英并屯边军民,一时江淮之风盛行;史称临潭为“入藏门户”,常为“词人侍望,剑客高歌”之地。
浅析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 旅游管理毕业论文
一、民俗文化旅游与民俗文化旅游资源(一)民俗文化旅游民俗文化是以民间文化和民俗风情为主体的民族民间的物质上、精神上和制度上的传统,它包括生产民俗与生活民俗、游艺竞技民俗、岁时岁日习俗、礼仪制度习俗、社会组织习俗、民间文学艺术等。
民俗旅游是一种高层次的文化旅游,由于它满足了游客“求新、求异、求乐、求知”的心理需求,成为旅游行为和旅游开发的重要内容之一。
目前,无论发达国还是发展中国家,民俗文化旅游均已蓬勃发展:在国内,深圳民族文化村汇集了全国几十个民族的灿烂文化,昆明云南民族村也展示了云南25个少数民族的风俗,在广东,岭南文化、客家文化和瑶族风情的旅游开发也是目前的关注热点。
因此,对民俗文化的旅游开发进行研究已成为当今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
(二)民俗文化旅游资源民俗旅游资源是旅游资源的一种,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就是我国旅游开发的热点之一,但是到目前为止,对民俗旅游资源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得到广泛认同的界定:1、陈烈、黄海认为,民俗旅游资源是指能吸引旅游者、具有一定的旅游功能和旅游价值的民族民间物质的、制度的和精神的习俗。
如生产与生活习俗、游艺竞技习俗、岁时节日习俗、礼仪制度习俗、社会组织习俗、祭祀信仰习俗、文学艺术等。
2、邓永进等认为,民俗旅游资源,是指能够激发人们产生旅游动机,吸引人们进行旅游活动的风土人情及其载体。
3、巴兆祥认为,民俗旅游资源是形成旅游者从客源地到旅游目的地参加民俗旅游的促进因素,是能为旅游企业所利用,具有一定的旅游功能和旅游价值,并可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各类民俗事象的总和。
综上所述,王书会、邱扶东认为,民俗旅游资源就是对旅游者具有吸引力、具有一定的旅游功能和旅游价值的民俗事象的总和。
民俗旅游资源的核心内容是民俗事象,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和民族性的民俗风情,是民俗旅游资源最主要的构成要素。
各个民族、各个地区因其受到不同历史文化、自然环境、民族传统、科技水平等的作用,在生产和生活各个方面表现出来的特殊的民俗事象,如生活习惯、节日庆典、服饰装束、民间艺术、工艺特产、人生礼仪、丧葬习俗、乡规民约、游艺竞技等也不尽相同。
山西民俗文化山西民俗文化论文范文2篇
山西民俗文化山西民俗文化论文范文2篇山西历史悠久、文化发达、山河秀丽、风景优美,自古以来,就是一个民间文化丰富的多民族地区。
山西民歌中民俗元素无处不在,无论是演唱形式还是作品创作风格都是民俗文化的集中体现过程,我们醉心于这样纯粹震撼的乡土歌声当中,并被其中深刻浓厚的民俗意蕴深深感动。
山西民俗文化论文篇1 浅析山西民歌的民俗意蕴[摘要] 文化存在与文化心理之间的联系不仅表现在艺术内容之中,从艺术作品中涌现出来的地方特色及民俗气息我们也同样能够感受到艺术本身的文化意蕴,民歌正是基于乡土气息和文化韵味发展而来的一种特殊艺术表达形式。
民歌意象作为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民歌深刻内涵与文化外延的有效呈现,从民歌中散发而来的民俗意蕴是任何一种艺术形式都难以比拟的。
本文从山西民歌的外延与内涵出发,试图以山西民歌为窗口来窥测山西地区深厚的民俗文化。
[关键词] 山西民歌;民俗文化;美学意蕴;地方特色一、引言作为中华语言词库当中最为复杂和最具地方特色的语系之一,山西地区方言文化对于语言学的研究意义重大。
基于山西方言发展而来的山西民歌是华夏文明与黄土高原文化底蕴的有效碰撞,以此形成的黄河乡土文化深刻展现了当地浓厚淳朴的民生与民情,其深刻的民俗意蕴令人叹为观止。
民俗文化作为山西地区民众生活的一种凝结与概括,在山西民歌演唱过程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正是这样一种无意识折射过程使得山西民歌中蕴含的民俗意蕴显得如此真实与自然,是内心情感的真实流露。
山西民歌中民俗元素无处不在,无论是演唱形式还是作品创作风格都是民俗文化的集中体现过程,我们醉心于这样纯粹震撼的乡土歌声当中,并被其中深刻浓厚的民俗意蕴深深感动。
二、山西民歌与人民生活的关系作为华夏文明发祥地之一的山西,是中华民族民间文化宝藏的汇集地,而山西民歌正是山西众多文化瑰宝中的璀璨明珠。
山西民歌在黄土高原文化洗礼下显得风姿绰约,我们在感受山西民歌质朴、纯粹、鲜活、融洽演唱风格的同时也不禁被其中深刻浓厚的民俗美学意蕴深深吸引,不由驻足停留,细细品味山西民歌中只可意会的民俗底蕴。
民俗旅游论文
民俗旅游论文引言民俗旅游是指游客为了体验和了解特定地区的民俗文化而进行的旅游活动。
民俗旅游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为旅游业的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
本篇论文将探讨民俗旅游的定义、特点、发展状况、影响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定义民俗旅游是指旅游者通过参与特定地区的民间节日庆典、传统手工艺制作、民俗表演等活动,体验当地的民俗文化,认识当地的风土人情。
民俗旅游强调游客的参与性和互动性,帮助游客了解和体验不同文化的独特之处。
特点1.文化多样性:民俗旅游为游客提供了接触不同文化与民族的机会,让游客了解世界各地的多样性。
2.参与性和互动性:民俗旅游强调游客的主动参与和互动,让游客成为活动的一部分,而不仅仅是旁观者。
3.体验感和情感互动:民俗旅游通过让游客亲身体验当地文化,激发游客的情感共鸣,增强游客对文化的理解和认同。
4.文化遗产保护:民俗旅游对于文化遗产的保护起到积极的作用,通过提供旅游收入和宣传,促进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发展状况民俗旅游在过去几十年中蓬勃发展。
越来越多的旅游目的地开始重视和开发民俗旅游资源,为游客提供独特的体验。
一些国家和地区甚至将民俗旅游列为其旅游业发展的重点。
例如,中国的丽江古城、希腊的圣岛、新西兰的毛利文化等都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参观和体验民俗文化。
民俗旅游的发展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商业化过度可能导致原始的民俗文化被扭曲或失去真实性。
其次,游客的文化教育和素质水平也会影响民俗旅游的效果。
因此,保持民俗旅游的真实性和提高游客的文化素养是非常重要的。
影响民俗旅游对旅游目的地和游客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对旅游目的地来说,民俗旅游可以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创造就业机会,增加旅游收入。
此外,民俗旅游还可以帮助促进当地的文化传承和保护,增强人们对本土文化的认同和自豪感。
对游客来说,民俗旅游提供了一种独特的旅游体验,让游客更加深入地了解和感受到不同文化的魅力。
通过参与当地的民俗活动,游客可以丰富自己的旅游经历,增加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和尊重。
民俗旅游发展的论文
民俗旅游发展的论文引言概述:民俗旅游作为一种独特的旅游形式,以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和体验性受到越来越多游客的爱慕。
本文将从民俗旅游的定义、发展现状、影响因素、挑战和发展前景等五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民俗旅游的定义和特点1.1 民俗旅游的定义:民俗旅游是指游客通过参观、体验和参预当地的传统文化活动、节庆、手工艺等民俗元素,以了解和感受当地的文化风貌和生活方式的旅游方式。
1.2 民俗旅游的特点:民俗旅游具有文化性、体验性和互动性的特点,游客可以深入了解当地的传统文化,与当地居民互动交流,参预当地的传统活动,增加旅游的乐趣和意义。
1.3 民俗旅游的价值:民俗旅游有助于传承和保护当地的传统文化,促进文化交流和理解,提升旅游目的地的知名度和吸引力,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
二、民俗旅游的发展现状2.1 国内民俗旅游的发展:我国拥有丰富多样的民俗文化资源,如西南少数民族的火把节、东北的冰雪节等,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体验和欣赏,民俗旅游在我国的发展前景广阔。
2.2 国际民俗旅游的发展:国际上,民俗旅游已成为一种重要的旅游形式,如巴西的狂欢节、日本的祭祀活动等,吸引了大量国际游客,推动了当地经济的繁荣。
2.3 民俗旅游的市场需求:随着人们对文化认同和体验旅游的追求,民俗旅游市场需求不断增长,游客对于真实、独特、有趣的旅游体验的需求也在不断提升。
三、民俗旅游发展的影响因素3.1 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民俗旅游的发展需要保护和利用好当地的民俗文化资源,加强对传统技艺、节庆活动等的传承和培养,保持其独特性和原汁原味。
3.2 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民俗旅游的发展需要有良好的旅游基础设施支持,包括交通、住宿、餐饮等方面的完善,提供便利和舒适的旅游环境。
3.3 政策和法规的支持:政府应加大对民俗旅游的政策和法规支持力度,制定相关的扶持政策,加强对民俗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和管理,提升民俗旅游的整体水平。
四、民俗旅游发展面临的挑战4.1 商业化倾向的影响:一些地方在发展民俗旅游时过于商业化,忽视了传统文化的保护和真实性的追求,可能导致民俗旅游失去其独特性和吸引力。
关于大学民俗文化论文范文3000字(2)
关于大学民俗文化论文范文3000字(2)民俗文化论文篇3浅议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科技的不断进步,我国各个领域均得到了很好的发展。
与此同时,也更加重视民俗文化旅游方面的发展。
广西因其独有的特色,在民俗文化旅游行业中一直备受关注。
本文通过查阅相关资料,简要介绍了广西民俗旅游文化资源及其特征、广西民俗文化环境保护与民俗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内容,并提出了行之有效的三、促进广西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相关措施,以期能够为促进我国广西民俗旅游文化方面的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前言广西民俗旅游文化资源具有悠久的历史,并且极具特点,然而目前来看现有的旅游资源已经难以满足社会发展要求和发展趋势,加强该方面的开发力度可谓已经是势在必行。
为了能够使此方面建设得以保证,我国在民俗文化旅游方面不断加大资金、技术以及人才方面的支持,且已经小有成就,但依然存在很多待优化之处。
一、广西民俗旅游文化资源及其特征(一)发展历史悠久我国有着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根据相关研究发现,在70万年前,我国广西地区已经有了原始人类在当地生息,而在距今1万6000年左右,广西人们已经逐渐开始农业、制陶业、畜牧业方面的发展,经过不断的发展,在3000年前,广西地区正式步入文明社会。
在我国历史中,先秦时期、战国时期时代,广西均为重要的领地,而在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广西即被划分至桂林郡,广西简称“桂”也是由此而来。
壮族是我国重要的民族之一,其所继承的文化即是来源于此,如较受关注的龙母文化、青铜文化以及大石铲文化等,这其中青铜文化也发生了转变,分支出铜鼓文化以及花山文化。
广西人们也为后代留下了很多赏心悦目的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二)文化资源品位高广西文物遗产众多且极具意义。
通过研究广西文化可以发现,其不仅拥有着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同时也兼具着时代革命意义,我国曾明确为桂林正名,使其成为了我国首批历史文化名称,由此也可以看出广西文化资源品味之高、吸引力之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俗文化旅游基地项目简介】民俗文化与旅游论文
葛根敖包民俗文化旅游基地项目一、项目名称:葛根敖包民俗文化旅游基地扩建项目二、行业类别:文化旅游三、项目简介:项目建设地点地处**大草原腹地,这里几千年来就是蒙古民族生息、繁衍和活动的地区,历史文化悠久,所以,搞草原生态旅游条件极好,建设民俗文化旅游基本也有非常丰富的可供开发的文化资源,而且地区特色、民族特点都很突出。
这次扩建,投资不大,却能给基地带来较大经济效益,年服务收入将达到1200.00万元、利润109.84万元,可在较短时间内收回投资;
而且增加就业,增加当地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繁荣活跃交通、餐饮、旅店、零售等服务业。
当前旅游已成为时尚,草原生态游、民俗文化游更是许多游客的首选。
近年葛根敖包民俗文化旅游基地游客不断增加,年接待规模已达3~4万人次,预计完成扩建后,加强市场推广力度,旅游人次可达到年6万人次。
葛根敖包民俗文化旅游基地一直坚持以“大草原风光、蒙古族风情”为主题,以民俗文化为核心打造旅游精品,现在基地的基础建设已初具规模,旅游服务设施也比较完善,已成为国家2A级旅游景区,在这个雄厚的基础上搞扩建,完全有把握把基地打造成文化旅游精品。
葛根敖包旅游公司现资产达1357.46万元,是当地仅有的1处2A级旅游景点,这次扩建,将使其规模、挡次、水平都上一个新台阶,竞争实力更强,在当地同行业中起到较大的示范带动作用,推动文化旅游业更好更快地发展。
四、建设内容以完善和更新基地部分设施(备)为主,购置民族服饰30件(套)、灯光音响设备、摄影摄像设备、培训和演练用多媒体等设备各1套、葛根殿壁画修饰和内部设施更新、维修停车场12000m2、大门景区(壁风墙、门楼)1处、监控和收银设备1套。
5、投资估算:项目总投资估算650万元。
6、效益预测:项目建成后,使旅游服务规模达到年接待中外游客6万人次,年服务收入1200万元。
7、前期工作:以编制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并设计出基地规划效果渲染图。
8、合作方式:合作、合资9、联系单位:
/
感谢您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