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米第一人--南宋吴琚书法墨迹选辑

合集下载

画禅室随笔

画禅室随笔

画禅室随笔董其昌●卷一○论用笔米海岳书,无垂不缩,无往不收。

此八字真言,无等之咒也。

然须结字得势,海岳自谓集古字,盖于结字最留意。

比其晚年,始自出新意耳。

学米书者,惟吴琚绝肖。

黄华樗寮,一支半节。

虽虎儿亦不似也。

作书所最忌者,位置等匀。

且如一字中,须有收有放,有精神相挽处。

王大令之书,从无左右并头者。

右军如凤翥鸾翔,似奇反正。

米元章谓:“大年千文,观其有偏侧之势,出二王外。

”此皆言布置不当平匀,当长短错综,疏密相间也。

作书之法,在能放纵,又能攒捉。

每一字中,失此两窍,便如昼夜独行,全是魔道矣。

余尝题永师千文后曰:作书须提得笔起。

自为起,自为结,不可信笔。

后代人作书,皆信笔耳。

信笔二字,最当玩味。

吾所云须悬腕,须正锋者,皆为破信笔之病也。

东坡书,笔俱重落。

米襄阳谓之画字,此言有信笔处耳。

笔画中须直,不得轻易偏软。

捉笔时,须定宗旨。

若泛泛涂抹,书道不成形像。

用笔使人望而知其为某书,不嫌说定法也。

作书最要泯没棱痕,不使笔笔在ㄌ素成板刻样。

东坡诗论书法云:“天真烂漫是吾师。

”此一句,丹髓也。

书道只在“巧妙”二字,拙则直率而无化境矣。

颜平原,屋漏痕,折钗股,谓欲藏锋。

后人遂以墨猪当之,皆成偃笔。

痴人前不得说梦。

欲知屋漏痕、折钗股,于圆熟求之,未可朝执笔,而暮合辙也。

乐山看经曰:“图取遮眼,若汝曹看牛皮也须穿。

”今人看古帖,皆穿牛皮之喻也。

古人神气,淋漓翰墨间,妙处在随意所如,自成体势。

故为作者,字如子,便不是书,谓说定法也。

予学书三十年。

悟得书法而不能实证者,在自起、自例、自收、自束处耳。

遇此□关,即右军父子亦无奈何也。

转左侧右,乃右军字势。

所谓迹似奇而反正者,世人不能解也。

书家好观阁帖,此正是病。

盖王著辈,绝不识晋唐人笔意,专得其形,故多正局。

字须奇宕潇洒,时出新致,以奇为正,不主故常。

此赵吴兴所未尝梦见者。

惟米痴能会其趣耳。

今当以王僧虔、王徽之、陶隐居大令帖几种为宗,余俱不必学。

古人作书,必不作正局。

中国历史上十大书法家排名

中国历史上十大书法家排名

中国历史上十大书法家排名1 王羲之王羲之(303—361年),汉族,字逸少,号澹斋,身长七尺有余约为(米),原籍琅琊临沂(今属山东),后迁居山阴(今浙江绍兴),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是东晋伟大的书法家,被后人尊为“书圣”。

他的儿子王献之书法也很好,人们称他们两为"二王",另一个儿子王凝之官至左将军,因曾任右军将军,世称“王右军”、“王会稽”。

代表作品有:楷书《乐毅论》、《黄庭经》、草书《十七帖》、行书《姨母帖》、《快雪时晴帖》、《丧乱帖》、行楷《兰亭集序》等。

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冶于一炉,创造出“天质自然,丰神盖代”的行书,被后人誉为“书圣”。

其中,王羲之书写的《兰亭集序》为书家所敬仰,被称作“天下第一行书”。

王羲之对真书、草、行主体书法造诣都很深。

今人刘铎对王羲之的书法曾称赞道:“好字唯之(之,即王羲之)”。

----------------------------------------------2 颜真卿颜真卿(709-785年),唐代杰出书法家,伟大的爱国者。

汉族,字清臣,琅琊孝悌里(今临沂市费县诸满村)人。

其曾祖、祖父、父亲都工篆隶,母亲殷氏亦长于书法。

他创立的“颜体”楷书与赵孟頫、柳公权、欧阳询并称“楷书四大家”。

----------------------------------------------3 柳公权柳公权(778年-865年),字诚悬,唐朝京兆华原人,官至太子太师,世称“柳少师”。

由于他也被皇帝封为河东郡公,因此后人也称他“柳河东”。

他是颜真卿的後继者,后世以“颜柳”并称他们,成为历代书法的楷模。

并与赵孟頫、颜真卿、欧阳询合称“四大书法家”。

唐朝最后一位大书家柳公权,陕西耀县人。

他继承了前辈书体结构,自创所谓“柳体”,并为后世百代楷模,直至进入印刷体时代。

其书体化身万千,流传于民间,甚至国外。

他的字在唐穆宗、敬宗、文宗三朝一直受重视,他官居侍书,长在禁中,仕途通达。

宋代书法大家米芾

宋代书法大家米芾

宋代书法大家米芾宋代书法大家米芾中国书法艺术发展到宋代,进入了一个山重水复的境地。

重典则、重法式的唐代书法,法度森严,已臻极致。

因此,在它将中国书法推向一个新的高峰的同时,也意味着给后人筑起了一道难以逾越的屏障。

如果继续在“尚法”的苑地里觅途,无异于拾人牙慧,很难再发掘出新的东西。

经过数十年的努力,几代人的探索,宋代一些有识之士渐渐感悟到,与其追求古人无生命力的形骸,一味执着于法度,不如汲取晋唐人书法用笔之“理”和其中所表现的精神意趣,以此来表现自我,抒发性灵。

遂摒弃唐法,转而崇尚意趣,而根据各自对传统的理解,因人而异地表现出来,逐步确立了宋人“尚意”书法的独特面貌。

被后人称为“宋四家”的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就是“尚意”书风的代表人物。

而作为当之无愧的集大成者,米芾又是宋人“尚意”书风的杰出代表。

米芾平生于书法用功最深,成就以行书为最大。

故《宋史·本传》说他“特妙于翰墨,沈著飞翥,得王献之笔意。

”南宋以来的著名汇帖中,多数刻其法书,流播之广泛,影响之深远,在“宋四大书家”中,实可首屈一指。

米芾,字元章。

生于仁宗皇祜三年(1051),卒于徽宗大观元年(1107)。

祖居太原,后迁襄阳(今湖北襄阳),中岁定居润州(今江苏镇江),所以《宋史·本传》亦称其为吴人。

米芾的曾祖辈以上都是武职官吏。

至父亲米佐,始读书习文。

母阎氏,曾因入侍英宗皇后,赠丹阳县太君。

因此,米芾自幼生活在宫中。

18岁后历知雍丘县、涟水军等。

54岁时被召为书画学博士,旋擢任礼部员外郎,故又称“米南宫”。

又有襄阳漫士、鹿门居士、海岳外史、淮阳外史、中岳外史、净名庵主、溪堂、无碍居士等别号。

《四库全书总目》说他“性好奇,故屡变其称如是”。

米芾有洁癖,世号“水淫”。

好奇玩异服,又好奇石,见怪石辄下拜,呼石为兄。

言行每每颠狂不羁,“违世异俗,每与物迕”,所以时人名之为“米颠”。

米芾7、8岁时开始书法启蒙,是从颜字入手的,这似乎是当时的风气。

中国历代书法名家,都在这一百首诗里了

中国历代书法名家,都在这一百首诗里了

中国历代书法名家,都在这一百首诗里了一、王羲之羲之书法最清真,曲水流觞翰墨匀。

放浪形骸身自在,兰亭一序笔如神。

王羲之《行穰帖》二、王珣元琳墨妙散云晖,东晋风流万象归。

伯远留香宗古淡,优逰志在鹤孤飞。

王珣《伯远帖》三、陆机文赋垂名万古传,宏才大略帝王篇。

古风犹带珠玑润,平复恐难笺诂诠。

陆机《平复帖》四、颜真卿鲁公祭稿位兰亭,意不在书书境灵。

满纸云烟神鬼恸,忠肝义胆照丹青。

颜真卿《争座位帖》五、王献之子敬中秋月下书,风流倜傥问谁如。

羲之已死官奴在,笔墨当怜大令余。

王献之《中秋帖》六、孙过庭飘逸沉着晋法传,唐风流彩胜前贤。

墨痕婀娜犹刚健,书谱醇香醉砚田。

孙过庭《书谱》七、黄庭坚承天院记当何罪,肠断梅花写范滂。

瘗鹤兰亭成大悟,南楼一醉月凄凉。

黄庭坚《九陌黄尘》八、卫恒古文篆隶草苍苍,四体流芳墨翰泱。

纵横素笺连九曲,天真烂漫落华章。

九、米芾其一米点云山一叶秋,襄江不尽眼眸收。

涂山抹水成天柱,独放扁舟万里流。

其二天马脱衔梅点落,追风逐电撼天庭。

前酬穆父讥集字,唐晋流风化米形。

米芾《值雨帖》十、王铎一生吃尽二王书,怀素以来君笑如。

狂扫媚流终大器,世人当恨贰臣嘘。

王铎《拟山园帖》十一、杨凝式韭花奇古墨清幽,笔到乌丝几绸缪。

趣味无边吹绝响,晋唐格调亦当羞。

杨凝式《韭花帖》十二、苏轼体度雍华第一流,春山雨后洗回眸。

天然秀丽偕苏子,风月如佛走陌畴。

苏轼《黄州寒食诗帖》十三、怀素家种千株碧玉蕉,兔毫成冢映华韶。

狂僧颠逸惊风雨,笔走龙蛇薄九霄。

怀素《论书帖》十四、张旭颓然天放态颠狂,出岫腾霄泣凤凰。

犹醉长嗟魂魄动,烟消云散倍凄苍。

张旭《古诗四帖》十五、蔡襄平淡天真多婉媚,少年女子採莲归。

清心笔翰风流事,梦影前尘一笑挥。

蔡襄《澄心堂纸帖》十六、卫铄笔阵图篇带惑传,红裙濡墨水中莲。

莺飞草长江南事,笑把芳心寄砚田。

卫夫人《近奉帖》十七、陶弘景皇前妙论锺王劣,褒贬当然大备篇。

谁领风骚忧帝慨,清音如水润和阗。

陶弘景《瘗鹤铭》十八、李世民天下为公功盖世,贞观之治代流芳。

吴善璋书法品评

吴善璋书法品评
-

器沙

石 旌 刃 噻禹 F 方 一蒙砖 甚 考

-
羁虱瑚趟酒圜硼
口林

闪 喜 好 二 王 书法

故 对 能 传晋
生 书法

能 取 米 带帖 中之 f :品 所 谓 取 精用 宏



韵 的 米芾 H 于 l譬 学 水锌家颇 为关 今
注 但 纵 观 当今 书坛 感 啦 广 求 米帖

, 、
其习 气


曹人 作 书 作厕
Jj 乘





脱火 气

工 'J

吴 先 t 早期 作 品

-

干 刘 正谦 先 ¨

著 铝书法 家 父 R j (JI 也 说过

是善 璋
/书
生 作 晶有 些 相 同 的取 浓
后学晋 人
“ .
今 人 作字

剑拔 驽 张

功 夫不 到

… …
似 在 来 人 和董 其 昌 得 法


15 的 这正





1 {J 之 11
问 的 前 葵 IhJ 背 父
;、






。 被 他处理 得非常和谐有致

源于 流 俨 斤壕 与毖 风 深 致 傥 誊倜 清 娃 }5 人 之 的 才情 雅 韵

闲 情 自得 的 # 态
‘ ,






r 、, 囱向 荫 洒 取

自出机杼成我貌――吴让之及其书法篆刻艺术

自出机杼成我貌――吴让之及其书法篆刻艺术

自出机杼成我貌――吴让之及其书法篆刻艺术吴让之生于清嘉庆四年(1799),卒于同治九年(1870),原名廷?r,字熙载,号让之、攘翁、晚学居士、方竹丈人、言甫、言庵等。

堂号师慎轩,江苏仪征人。

其祖籍江宁(今南京),后其父吴明煌迁居仪征。

吴让之青年时期曾一度从事科考。

在他考中秀才之前,常往返于仪征、扬州、泰州之间,这一时期主要居住在仪征。

其一生没有获得任何功名,仅为诸生(相当于现在的一般知识分子)。

早岁长期寓居扬州,据董玉书《芜城怀旧录》记载,吴在扬州时,曾住在石牌楼观音庵。

当时观音庵内还寄居着画家王素。

王素的画与让之的字,并为当时所推重,士大夫家皆非以王画吴书不足相配,若不得其一,即为减色。

吴让之曾受宿迁王惜庵之托续刻高凤翰撰集的《砚史》。

道光二十九年(1850)此书刻成时他写有长跋,其中谈道“余于今年分典文汇阁秘书”并曾“分辑《南史》注”。

扬州文汇阁是清代收藏《四库全书》的七阁之一。

这里本是让之的用武之地,但为时不久,清兵在对太平天国作战中,将文汇阁付之一炬。

清咸丰三年(1853),五十四岁后,为避战乱让之流寓到了好友较多的泰州,前后达十多个春秋。

在泰州首富姚正镛家,这从汪?]的著作中,可见端倪。

汪?](砚山)是和吴同时的仪征金石书画家,并曾随让翁学艺。

汪和吴虽属同乡,但从吴学艺并不在仪征,而在泰州的让之当时所寓的姚正镛家中。

据汪著的《扬州画苑录?吴让之》中说:”?]乱后师事之,终日晤于泰州姚氏迟云山馆。

”让之先后为姚治印一百二十方,还相继客岑仲陶、陈守吾、朱筑轩、徐震甲(东园)等之门,后又在刘麓樵家居三年之久,曾朱书《说文》一部以赠之,文末有“寄食三年,无以为报”的亲笔跋语。

寓刘家不仅为其子弟课读,还为刘治印八十八方,刻砚一方,书画多幅。

咸丰四年(1854)甲寅八月,刘麓樵新居落成,让之特为刘隶书长联一副,文曰:势不因人,翁之乐者山林也!居虽近市,客亦知夫水月乎?上款题识:“麓樵以高西园先生所集联文属书泰州姜堰新居,以其文与近况有合故尔。

米芾书法全集欣赏赶紧收藏

米芾书法全集欣赏赶紧收藏

米芾(1051-1107),初名黻,后改芾,字元章,自署姓名米或为芊,湖北襄阳人,时人号海岳外史,又号鬻熊后人、火正后人。

北宋书法家、画家、书画理论家,与蔡襄、苏轼、黄庭坚合称“宋四家”。

米芾书法,稳不俗、险不怪、老不枯、润不肥。

他即要求在变化中达到统一,又把裹与藏、肥与瘦、疏与密、简与繁等对立因素融合起来。

章法上,重视整体气韵,兼顾细节的完美,成竹在胸,书写过程中随遇而变,独出机巧。

而如此妙境,则在米芾手札中体现的淋漓尽致。

《临沂使君帖》纵31.4厘米,横25.1厘米释文:芾顿首。

戎帖一、薛帖五上纳,阴郁,为况如何?芾顿首。

临沂使君麾下。

《伯允帖》纵27.8厘米,横39.8厘米释文:十一月廿五日。

芾顿首启。

辱教。

天下第一者。

恐失了眼目。

但怵以相知。

难却尔。

区区思仰不尽言。

同官行。

奉数字。

草草。

芾顿首。

伯充台坐。

《清和帖》纵28.3厘米,横38.5厘米释文:芾启。

久违倾仰,夏序清和,起居何如?衰年趋召,不得久留,伏惟珍爱。

米一斛,将微意,轻鲜悚仄。

馀惟加爱、加爱。

芾顿首。

窦先生侍右。

《值雨帖》纵25.6厘米,横38.6厘米释文:芾顿首。

早拜见。

值雨。

草草。

不知轴议何者为如法。

可换更告批及。

今且驰纳。

芾皇(惶)恐顿首。

伯充防御台坐。

庭下石如何去里。

去住不过数日也。

《竹前槐后帖》纵29.5厘米,横31.5厘米释文:芾非才当剧,咫尺音敬缺然,比想庆侍,为道增胜,小诗因以奉寄。

希声吾英友。

芾上。

竹前槐后午阴繁,壶领华胥屡往还。

雅兴欲为十客具,人和端使一身闲。

《箧中帖》纵28.4厘米,横39.5厘米释文:芾箧中怀素帖如何。

乃长安李氏之物。

王起部、薛道祖一见。

便惊云。

自李归黄氏者也。

芾购于任道家。

一年扬州送酒百馀尊。

其他不论。

帖公亦尝见也。

如许。

即并驰上。

研山明日归也。

更乞一言。

芾顿首再拜。

景文隰公阁下。

《盛制帖》纵27.4厘米,横32.4厘米释文:盛制珍藏,荣感。

日夕为相识拉出,遂未得前见。

寒光之作,固所愿也。

米芾——精选推荐

米芾——精选推荐

米芾《宋史考论》《宋史》列传第二百二文苑五米芾,字元章,吴人也。

以母侍宣仁后藩邸旧恩,补浛光尉。

历知雍丘县、涟水军,太常博士,知无为军,召为书画学博士,赐对便殿,上其子友仁所作《楚山清晓图》,擢礼部员外郎,出知淮阳军。

卒,年四十九。

芾为文奇险,不蹈袭前人轨辙。

特妙于翰墨,沈著飞翥,得王献之笔意。

画山水人物,自名一家,尤工临移,至乱真不可辨。

精于鉴裁,遇古器物书画则极力求取,必得乃已。

王安石尝摘其诗句书扇上,苏轼亦喜誉之。

冠服效唐人,风神萧散,音吐清畅,所至人聚观之。

而好洁成癖,至不与人同巾器。

所为谲异,时有可传笑者。

无为州治有巨石,状奇丑,芾见大喜曰:“此足以当吾拜!”具衣冠拜之,呼之为兄。

又不能与世俯仰,故从仕数困。

尝奉诏仿《黄庭》小楷作周兴嗣《千字韵语》。

又入宣和殿观禁内所藏,人以为宠。

生平大事辑考1.家庭背景米芾五世祖米信,宋初勋臣。

《宋史》卷261有传,淳化五年(994年)卒,六十七岁。

高祖、曾祖多系武职官员。

芾父字光辅,官左武卫将军(一说米芾父名“佐”,徐邦达《米芾生卒年岁订正及其它二三事考》中认为后世称“父佐”当误。

依据是米芾之孙米宪辑录《宝晋斋山林集拾遗》卷首附载的《故南宫舍人米公墓志》中谈到米芾父亲处云:“父致仕,左武卫将军。

”后人则讹为“父佐,左武将军,”也许把“致仕”的仕字讹为“佐”字,又把致字脱去的缘故。

)赠中散大夫、会稽(县)公。

米芾《书史》云:“濮州李丞相家多书画,其孙直秘阁李孝广收右军黄麻纸十余帖,辞一云白石枕殊佳……后有先君名印,下一印曰‘尊德乐道’。

今印见在余家。

先君尝官濮,与李柬之少师以棋友善,意以奕胜之,余时未生。

”由此知米芾在未出生时,其父曾在濮州为官,喜爱书画艺术,并精于鉴赏,且“尊德乐道”。

芾母阎氏,因其“侍宣仁皇后藩邸,出入禁中,以劳补其子为殿侍,后登进士第,恩补校书郎、太常博士,出知无为军。

逾年,召为书画博士,擢礼部员外郎,知淮阳军。

”《宋史》、《京口耆旧传》、《丹徒县志》、《襄阳县志》、《全宋诗》、《鸡肋编》等均有载。

书法临帖心得体会

书法临帖心得体会

书法临帖心得体会Company Document number:WUUT-WUUY-WBBGB-BWYTT-1982GT书法临帖心得体会作者:廖纪仲以下是我在临《九成宫醴泉铭》时的一点浅显体会,在这里贴出,旨在交流学习,范文之心得体会:书法临帖心得体会。

若各位同道发现有说的不对的请纠正补足,谢谢!一、为什么同一本帖不同人临出来的感觉往往大相径庭比如黄自元与田氏兄弟所临的《九成宫》感觉完全不一样,启功临的《玄秘塔》也不是原帖的风格,这到底是不足还是特色,现在不得而知。

但我敢说之所以有这种现象,是因为不管谁临帖都或多或少掺进了个人的理解在里面,这种理解是属于个人的,千人千面。

?二、假如真有书法创新,我想这种创新或许就是每个人在临帖过程中,所自然形成的个人风格吧!(这里得强调“自然”二字,如特意为之,则是做作了)假如每个人临帖出来的感觉都一样,那书法也太简单了,那样的话,中国从古至今不知要出现多少个王羲之,而书法也就不会有那么多人热爱了——临帖感悟,不知对否三、补充说明一下(个人观点):临帖时掺入个人理解不是随便乱掺入的,也一样须遵守法则。

黄自元临欧时不难看出有颜的笔法,田英章老师说他临欧有赵孟頫的笔意,启老临柳明显有他自己的风格。

这些书家之所以掺入别的东西,不是因为他的水平比原帖水平还高,而是取决于其自身审美倾向和学书经历。

四、对于初学书法的朋友来说,我觉得《九成宫醴泉铭》不太适合作为首选的范帖,原因是它较之颜、柳要难得多。

之所以难,是由欧字的特点决定的,我觉得它最大的特点就是一个字——敛。

颜、柳的笔法都很舒展和明显,入门相对简单。

特别是颜体,大笔划粗细条,容易学,笔法也很有代表性,和其它书体的关联性也很大。

柳体较之颜体要稍难,主要原因是柳字强调“骨”,如果功力不够,极易产生干涩感而不生动。

但此二体较之欧体要简单好多(个人体会),欧字不但敛,而且是极力的敛。

欧字的敛在笔划和结构上都得到了充分体现。

笔划上欧字多短促而精细,且笔锋多深藏,初学者或功力不够者临起来往往会相当吃力且难得其法,包括许多书家也未能神似。

明代书家对米芾书法的接受

明代书家对米芾书法的接受

祖,面目非故。

”这里讲的是米芾年少时学古很深入,但是未能形成自我的面貌,之后受到了钱勰(字穆父)的点拨才悟出“以势为主”的关键。

董其昌对此有深刻的体会,同时在米芾的基础上有更为独到的领悟。

董氏从用笔的虚实上来理解米芾笔法“以势为主”的核心,与他喜从禅家顿悟的思想相吻合。

此外董其昌对米芾的学习极其深刻,其感触与所得也颇多。

曾曰:“然须结字得势。

海岳自谓集古字,盖于结字最留意,比其晚年,始自出新意耳。

学米书者,惟吴琚绝肖,黄华、樗寮一支半节,虽虎儿亦不似也。

”这几段书论都围绕着“以势为主”展开。

从上可得,董其昌认为用笔“以势为主”是要有虚实之间的变化,是自然而生的顺势,故有此感叹:“予学书三十年,悟得书法而不能实证者,在自起自倒自收自束处耳。

过此关,即右军父子亦无奈何也。

转左侧右,乃右军字势,所谓迹似奇而反正者,世人不能解也。

”董其昌的这一段记述,首先讲了书法用笔的真谛,“自起自倒自收自束”跟被董其昌所奉为“无等等咒”的“无垂不缩,无往不收”是同一层含义,如果能做到这一点,就能冲破王羲之王献之父子的牢笼。

正如米芾所说“一扫二王恶札”,也就是“如图2 王铎 临唐太宗帖252cm ×50cm 辽宁省博物馆藏铎书,得执笔法,学米南宫,苍老劲建,全以力胜,然体格近怪王孟津行草大字,服于含蓄。

”“觉斯年伯书法,全用清臣、海岳、北里列举了王铎的取法对象,也就是说王铎除了“独尊羲献”外,还受到了米芾、颜真卿的影响。

“孟津王觉斯,书法得清臣、海岳衣钵”,就书法艺术本身来说,王铎最认可甚至崇拜的是米芾,他认为真正得“二王”精髓的是米芾。

这就又要说到王铎在米芾作品的题跋了,目前可见的米芾作品上的王料集.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9:333.[5]王铎.跋米芾吴江周中诗卷[G]//黄思源.王铎书法全集.郑州:河南美术出版社,1992:360.[6]林散之.林散之笔谈笔法[M].陆衡,编著.苏州:古吴轩出版社,1994:76.。

流失到日本的国宝级文物——书法篇(不完全统计)

流失到日本的国宝级文物——书法篇(不完全统计)

流失到日本的国宝级文物——书法篇(不完全统计)小四在今年四月份去日本旅行时,到大阪,正好赶上大阪市立美术馆为庆祝开馆80周年正在举办《从王羲之到空海——中日法书名迹、汉字假名的联芳竞秀》展览。

当我看到诸多国宝级书法作品时,心里有些五味杂陈。

这些都是我国的国宝,流失到日本。

又在想如果是在国内,我是否还有机会看到!这次展出的中国古代书迹约有90件,里面有自台北故宫博物院借展的19件(组)藏品,包括宋四家,元代鲜于枢、赵孟頫等大家,以及明代沈粲、吴中书派及董其昌等作品,这些借展名作皆为首度在日本公开展示。

不讨论这些,先看看这次展出在日本的国宝级书法作品。

王羲之蘭亭序(呉炳本)東晋?永和九年(353) 现藏于東京国立博物館《兰亭序》应该算上无人不知的书法圣品了吧!学术界一直认为,对《兰亭序》爱不释手的唐太宗李世民死后带进了棺材,作为殉葬品永绝于世。

目前现存着诸多的临摹版本,不是搞专业的人,也许很难区别,这次在展览中,就有五个版本的《兰亭序》,分别是吴炳本、开皇本、韩珠船本、吴平斋本和穎井本,小四不是专业人士,所以并没有搞清楚这几个版本的。

兰亭序》全文28行、324字,通篇遒媚飘逸,字字精妙,点画犹如舞蹈,有如神人相助而成,被历代书界奉为极品。

宋代书法大家米芾称其为“中国行书第一帖”。

王羲之孔侍中帖东晋?四世纪现藏与东京前田育德会这卷《孔侍中帖》并不是王羲之真迹,是唐代摹搨墨迹,是唐代对王羲之尺牍进行的双钩廓填而形成的勾摹本。

《孔侍中帖》原为手卷,在1941年的时候被改为轴装。

此贴主要为行书,其中有几字有点规矩像楷书,有些则纵肆如草,却和谐浑如一体。

落款“羲之”两字起连,“羲”字大小省笔,与“之”衔接,似成一字,甚是巧妙。

最后“报”字最后三笔连成一笔,细锋轨迹益增神采。

王羲之黄庭経东晋?永和十二年(356)现藏于东京五岛美术馆《黄庭经》是道教上清派的重要经典,也被内丹家奉为内丹修炼的主要经典,属于洞玄部。

皖豫名校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 语文含答案

皖豫名校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 语文含答案

语文(答案在最后)考生注意: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考生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书法不仅是视觉艺术,更是一种精神寄托。

笔法中的藏锋与露锋、回锋与出锋等技巧,传达出一种含而不露、意在言外的内在美。

通过线条的起承转合,空间的留白处理,墨色的浓淡变化,产生了节奏与韵律之美,使每一笔都如同音乐中的旋律,疾徐交替、轻重缓急,展现出动态的节奏美,反映了书法家内心的情感波动与意境营造。

此为书法的内涵意蕴之美。

书法的内涵意蕴之美,在于墨韵、气韵和意境。

书法以玄黑的独特线条——墨韵,展示作品的多形态之美。

一幅作品墨色的浓淡、轻重、枯润、明暗、薄厚、清浊等形成不同的审美风貌,不宜完全一样。

笔意墨象使书法线条随时间展开而构成空间形式,又使人于空间形式中体悟到时间的流动。

这种时空的转换使点画线条、结字排列和章法布局产生了无穷的变化,呈现出种种审美意趣,使书法超越单纯字形,成为具备筋骨、血肉、刚柔、神情的生命意象。

对气韵境界的创造,则集中体现了中国书法的艺术精神。

在中国哲学中,“气”是一个多维的整体,书家之气与自然之气相通相感,凝结在笔意墨象中而成为书法作品的审美内容。

作为美学意义上的“韵”,最早用来品藻人物形态风度,其后才逐渐扩大到书画诗文中,并成为写意艺术流派的理想美。

韵在书法中,是超越线条之上的精神意态。

书法之韵,通常指一种或生动自然,或缜密洗练,或委曲含蓄、意味无穷的艺术氛围。

书法得其“韵”,即达到自然随化之境。

气与韵相依而彰,气是韵的本体,韵是气的表征。

以书观艺:由书法看艺术的三种态度和形态

以书观艺:由书法看艺术的三种态度和形态

以书观艺:由书法看艺术的三种态度和形态文:高天晨不同人看待书法,其实是有不同的态度的。

有些人把书法看作一种临摹技术,学书法就是娴熟这个技术;还有人把书法看作一种“静心”的仪式,甚至感受到很多神秘的体验;还有人把书法当做行为艺术,博人眼球,乖张魔性。

古人对待书法,其实是一种有审美边界的游戏,这种游戏多为文人墨客所玩,经过时间历史积淀,成为了一种文化现象。

故而,书法在古代一直都是精英阶层才常会有的笔墨游戏。

时代变迁至今日,书法已经普及成为各个阶层都会接触的文化形式。

所以,书法的形态也必然因为一些新的角度态度而成为了不同的形态,发挥着不同的功用。

艺术的嬗变,和时代社会变迁是密不可分的,是适应不同需求而产生的不同发展和改变。

通过观察我们会发现,因为对待艺术的不同态度,产生了不同类型的艺术形态。

我把他主要总结为“开放型、收缩型、封闭型”。

开放型艺术所谓的开放型的艺术形态,即最具有艺术本质状态的形式。

是个性与共性的交织,表达情感脉动和意识节奏,这种类型的艺术其实本质就是游戏,在练明白规则之后,只要不逾越审美边界,可以任意驰骋发挥自由属性。

这就是孔子说过的“游于艺”和“从心所欲不逾矩”。

这种艺术形态具有开放性,可以与不同艺术形式融通连接,同时形式大多是即兴的,是一种动态的记录。

所有艺术类型中最具艺术状态的就是这一类。

比如,书法里的行书,草书,音乐中的即兴,武术的技击。

他们都需要有“身无定势,随遇平衡”的即兴能力,而这种即兴能力也能带来巨大的感染力,释放个人强烈的魅力。

这种开放型的艺术类型,会具有一种处理临时事情的处事能力。

中国艺术的特质就是如此,而书法中艺术性非常强的字体非常明显的体现了这一点。

艺术家徐冰先生曾经在一个访谈中说到:“我发现中国人特别擅于通过一个临时的条件来决定我现在怎么办,这个是与书法是有关系的,是一种跟生理节奏相关的,充满即兴的东西,它带有一种机遇性”。

严格来说,其实是书法中的行草书或者部分风格的隶书更有这种特质,这是一种内紧外松的开放精神,它追求“势”胜过追求“形”,技术也都只是工具,这种精神充满了创新的意味。

吴琚的书法与米芾的有什么区别吗?

吴琚的书法与米芾的有什么区别吗?

吴琚的书法与米芾的有什么区别吗?米芾,宋代著名的大书法家,宋四家之一,他在历史上是大大有名的,学习书法的恐怕没有不知道他的,那么吴琚又是谁呢?和米芾啥关系啊?吴琚《伏自帖》吴琚,字居父,号云壑,开封人。

宋高宗赵构的老婆吴皇后是他的姑姑,而他的母亲还是秦桧的长孙女,这种背景很容易让人骄傲,“我骄傲了吗?”确实,吴琚从来没有因为是富二代而骄傲过。

他甚至非常避讳别人知道他的身世,平常的接人待物反而彬彬有礼。

他十分爱惜自己的声誉,也顾忌这种裙带之密,可以说他是一个非常有道德自律精神和善良恻隐襟怀的君子。

米芾的书法在南宋的时候十分受人推崇,粉丝众多。

按说写米芾字最好的应该是他的儿子“小米”同志(不是手机哦)。

但是小米并没有完全继承了老米同志书法的精妙,反而被外人给超越了,这个外人就是吴琚。

吴琚《杂诗帖》吴琚的字如果不题款的话和米芾的字放在一起,即使是水平很高的书法家一时也很难分辨出来,由此可见他的米书学的有多好。

因为他学米芾还是很有先天条件的,因为他姑父是宋高宗赵构啊,赵构虽然不是一个十分称职的皇帝,但绝对是一个合格的书法家。

皇宫内府收录了很多米芾的作品,吴琚学习米芾的书法,宋高宗一定给过很多的指点。

宋高宗年轻的时候就学过米芾,他对米芾书法的特点也认识的非常清楚:喜效其法者,不过得外貌,高视阔步,气韵轩昂,殊不究其中本六朝妙处酝酿,风骨自然超逸也。

我想,宋高宗学习米芾的这些甘苦心得,一定会分享给吴琚的。

叶绍翁也曾记载吴琚的事情:公无他嗜好,居近城,与东楼平。

光皇为书匾以赐,不名其名而名其官。

楼下设维摩榻。

尤爱古梅,日临钟王贴以为课,非其所心交者,迹不至此。

家里条件好,吃喝不愁,也没有不良嗜好,就是学书法,这种生活我们也只有羡慕的份了。

上面这幅作品是吴琚的《行书五段卷》,各位书友看上去是不是作品给人的感觉很“米”啊。

所以,吴琚写的米书,可以说以假乱真。

上面这幅吴琚的《寿父帖》行笔自然流畅,笔法与结字与米芾几乎无两样,不但形似而且神似。

米芾及其书法艺术

米芾及其书法艺术

米芾及其书法艺术宋代在人们的印象中是一个积贫积弱的时代。

一是在疆域和国威方面长期穷蹙不振,处于被动挨打的局面,始终未能消除外患凌逼的阴影,以至痛失中原,偏安于江南,最终以帝昺的蹈南海而宣告灭亡。

二是内部党争不休,加以奸臣弄权,弊政迭出,民不聊生进而反叛,使整个王朝长期处于积重难返的衰败和风雨飘摇的纷扰之中。

然而在文化发展方面,宋代却是一个虽谈不上鼎盛却也是辉煌多彩的时代,文化巨匠层出不穷。

且不说唐宋古文八大家中宋朝就占了六位之多,也不必说宋诗之衍盛与宋词之繁荣,就书法艺术而言,“宋四家”的出现,即可视为我国文化史上一道光彩耀人的奇观,具有开创时代新局的历史意义。

中国书法历经秦、汉、魏、晋、隋、唐几个高峰时期的发展,完成了其由字体自然衍生到书体全面发展的历史阶段,篆隶楷行草各体均已达到成熟和完备之境,可谓是诸体齐备,诸法完满。

面对这种局面,以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四家为代表的宋代书家,高举“尚意”书风的大旗,突破前代书法的种种藩篱,创造出了独具一格的时代书风,对后世书法产生了巨大影响。

以“宋四家”为代表的“尚意”书风,不仅能与“尚韵”的晋书、“尚法”的唐书相映争辉,也是中国书法史上众所公认的继晋、唐之后的又一座高峰。

而在“宋四家”中,若论行书成就及其对后世书坛的影响,则首推米芾。

米芾(1051-1107),初名黻,后改芾,字元章,号襄阳漫士、海岳外史、火正后人、鹿门居士等,人称“米南宫”、“米颠”。

祖籍山西太原,后迁湖北襄阳,晚居润州(今江苏镇江)。

他是北宋著名的书法家、画家、书画理论家,在诗文、书画、收藏、鉴赏等方面独树一帜。

著有《山林集》(已佚)、《宝晋英光集》、《书史》、《画史》、《宝章待访录》、《海岳名言》等,传世墨迹甚夥。

《宋史》有传。

米芾的书法,以行书成就最高。

他的行书,用笔八面出锋,纵横倜傥,跌宕多姿,显示出所向披靡的气势。

他一方面深入古法,能将晋唐翰墨“副在笔端”,另一方面又绝不为古法所束缚,而是穷尽笔势,别开生面。

七绝·中国历代书法名家百咏

七绝·中国历代书法名家百咏

我的《中国历代书法名家百咏》百人共一〇一韵今天终于完成了。

在我国书法史上,曾经出现过不计其数的书法家,他们创作了大量的书法作品,时至今日,很多人现在我们只是闻其名而不见其书,他们的作品我们今天已经无法看到了,能够流传至今的只是少数人的极少部分。

我自幼在祖父的指导下练习书法和书画装裱,砚田耕耘不辍时日,名碑名帖有过眼而已者,有习之一二者,无奈天资愚顿,现在还是无法真正领略到书法艺术的妙处。

所幸的是平时临帖、读文之际,极喜研究碑帖事主的来龙去脉,探其本,溯其源,时有愚思,加上又有平仄之好,于是聊发轻狂,产生了以七绝的形式创作《中国历代书法名家百咏》的想法。

经过考虑,我选择了我所喜爱的历代书家作为写作的对象,顺手拈来,不以时序,形成了现在的百首凑韵之作,拙诗匆忙而成,平仄运用,遣词造句我待小心推敲;颂人咏物,评书论艺难免挂一漏万!还请广大书友、诗友多多批评指正,以便我不断提高旧体诗词的写作水平。

孩子毕竟是自己的,再丑也是爱之不弃,爱之有加的。

百韵既成,敝帚自珍,心如止水,怅然回思,多有感慨,聊以一韵记之。

诗曰:百韵吟成泪欲流,寻章断字对芳酬。

陋思拙笔难华句,李杜门前再叩头。

一、王羲之羲之书法最清真,曲水流觞翰墨匀。

放浪形骸身自在,兰亭一序笔如神。

注:王羲之,字逸少。

官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世多称王右军。

传世书作有《兰亭序》、《乐毅论》、《十七帖》、《丧乱帖》、《奉桔帖》、《孔侍中帖》、《行穰帖》、《快雪时晴帖》、《远宦帖》等,皆墨林至珍,世以为宝。

唐太宗最爱其《兰亭序》,殁以之殉葬。

现传之《兰亭序》墨迹,以冯承素所摹即所谓神龙本最为著名。

对于王羲之,我认为说再多的话都是多余的,要想领略羲之书法的妙处只有一个方法,那就是多临多看,方可窥其妙处,除此之外,别无它法!二、王珣元琳墨妙散云晖,东晋风流万象归。

伯远留香宗古淡,优逰志在鹤孤飞。

注:王珣字元琳,书有《伯远帖》,与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王献之《中秋帖》同为三希堂法帖。

米芾

米芾
贬唐崇晋,源于审美选择
米芾初学书法是由唐入手,只不过是米芾在深入地临学唐人书法之后,对唐代的书法进行反思,发现颜真卿、 柳公权、褚遂良等唐人书法受楷书法度的过分约束,书法的“趣”的审美趣味无法体现出来,才开始产生批唐意 识。米芾书论《海岳名言》中对唐人书法评论中看出:“欧、虞、褚、柳、颜皆一笔书也。安排费工,......
米芾雅好奇石,留下过“米颠拜石”的典故。作为书画家,他还特别喜欢罗致名砚和各种文房佳器。历代名 家的书画精品当然更不肯放过。凡经他收藏、品题之物,无不身价倍增。
新华网:米芾一生官阶不高,这与他不善官场逢迎,又为人清高有关。米芾是一个有真才实学的人,不善官 场逢迎。使他赢得了很多的时间和精力来玩石赏砚钻研书画艺术,对书画艺术的追求到了如痴如醉的境地,他在 别人眼里与众不同,不入凡俗的个性和怪癖,也许正是他成功的基石。他曾自作诗一首:“柴几延毛子,明窗馆 墨卿,功名皆一戏,未觉负平生。”他就是这样一个把书画艺术看得高于一切的恃才傲物人。
南渡后,张孝祥、吴琚、范成大、张即之、赵孟坚等先后取法米书,颇有成就。南宋孝宗、宁宗时代的吴琚, 字居父,居云壑居士,高宗宪圣皇后的侄子,太守郡王吴益之子。官至镇安军节度使,判建康府兼留守。《书史 会要》评他:“字划类米芾,而峻峭过之。”《容台别集》也有记载 。其专学米芾书法,是公认的学米高手, 他的精品几乎可以与米芾书法乱真。其用笔侧锋居多,锋芒较露,强调轻重对比,行笔轻捷。由于皇帝的推崇, 米书在民间也大受欢迎。米芾的影响不仅限于南宋,与南宋对垒的金朝,也盛行米书,代表者为米芾之甥王庭筠。 其书法和枯木竹石学米芾,重视笔墨情趣,不为成法所囿,上逼古人。王庭筠是米芾书法的追随者,研习米字又 取法晋唐,为世人所称道。他的书法深得米芾风格,气度不凡,但锋芒稍微险敛,结构趋于端稳,气息平和舒 缓。

宋吴琚行书蔡襄七言绝句《访陈处士不遇而作》

宋吴琚行书蔡襄七言绝句《访陈处士不遇而作》

宋吴琚行书蔡襄七言绝句《访陈处士不遇而作》
该书作现存台北故宫,是少见的宋代挂轴书迹。

它是吴琚存世唯一一件大字行书挂轴之作,也是现在所见最早的一件挂轴条幅形式的书迹。

可能原为书法屏风的一部分,诗与书巧妙结合且意境幽远。

《石渠宝笈初编》著录。

上面没有署款,只鈐“云壑书印”一印,有学者认为可能是一组书屏之一。

大字书轴适於悬挂欣赏,重在行气连贯与左右上下字的呼应,吴琚此轴笔势较一般小字快速而强劲,结字紧密,以倾侧取势,上下字相映带,更为强调米芾行书的特色,同时代的陆游(1125-1209)与范成大(1126-1193)都有类似风格,可见一时风气,《宋元学案》提到范成大、陆游与吴琚“引为师友”,因此也可能在书法上互相影响。

叶绍翁《四朝闻见录》乙集《吴云壑》云“公无他嗜好,居近城,与东楼平……,楼下设维摩榻,尤爱古梅,日临钟王帖以为课。

非其所
心交者,迹不至此”。

贵戚悠哉优哉的生活使吴琚下意识地侧重于米芾书法中温润雅致的书风追求,这是非常自然的结果。

应该说,米芾书法用笔中的八面出锋、神出鬼没的优点后人多不能及,但吴琚却是把握的很好,就个性方面来讲吴是欠缺的,甚至可以说是可悲的,但实际情况是吴琚不仅忆史留名,并有佳作传世,做到这一步并不是容易的事。

喜欢米芾书法的人在欣赏吴琚书法时竟也体验到了米芾的风采,这其实就是吴琚书法成功的重要一面。

有书友表示,他的书法风格就是柔俊版的“米芾”。

也有书友表示,吴琚此作有种云雾迭起中看见山林小径的感觉。

宋人吴琚书写的北宋蔡襄七言绝句《访陈处士不遇而作》:桥畔垂杨下碧溪,君家元在北桥西。

来时不似人间世,日暖花香山鸟啼。

宋琚此帖虽宗于米芾,但运笔比米芾更强劲有力(单字大图)

宋琚此帖虽宗于米芾,但运笔比米芾更强劲有力(单字大图)

宋琚此帖虽宗于米芾,但运笔比米芾更强劲有力(单字大图)
宋-吴琚《七言绝句》虽结体和姿态都来自于米芾,但其运笔速度较米芾更强劲有力,用笔少了米芾的生性狂放,多了份吴琚的温和。

结合米芾字体来临摹和研习更有一番韵味。

此篇为“星墨阁书法”分享的第十五篇图
文,“星墨阁书法”会持续认认真真为各位喜
爱中国书法、绘画艺术的朋友分享好的书法、
书画内容,小编也非常爱好书法和绘画,每天
坚持临帖一到两个小时,小编的愿望是用中国
传统的书法和绘画艺术进一步提升国人的精气
神。

文章末尾有《七言绝句》全幅图
《七言绝句》全文:桥畔垂杨下碧溪,君家元在北桥西。

来时不似人间世,日暖花香山鸟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米第一人--南宋吴琚书法墨迹选辑学米第一人--南宋吴琚书法墨迹选辑吴琚(约公元1189年前后在世)南宋书法家,字居父,号云壑,汴(今河南开封)人。

生卒年均不详,约宋孝宗淳熙末前后在世。

主要活动于孝宗、光宗和宁宗三朝。

太宁郡王、卫王吴益之子,宋高宗吴皇后之侄。

性寡嗜,日临古帖以自娱。

习吏事。

乾道九年,(公元1173年)以恩荫授临安通判。

其后历尚书郎,镇安军节度使。

复知明州,兼沿海制置使。

宁宗时,知鄂州,再知庆元府。

尝使金,金人重其信义。

位至少师,判建康府兼保守。

世称“吴七郡王”。

卒,谥忠惠。

《宋史》卷四六五、《宋元学案》卷五三有传。

吴琚《寿父帖》纸本行草书22.5×48.7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此帖书法行笔自然流畅,结体用笔均习米芾,且颇得神似,正如安岐所言:“初视之以为米书,见款始知为云壑得意书”(《墨缘汇观》)。

帖中所称“阅古”,应是韩侂胄,侂胄有“阅古堂”。

吴琚在《焦山题名帖》中称其于绍熙三年(1192)辛亥“解组襄阳”,而此帖是官襄阳任上所作,故当书于淳熙末年。

鉴藏印记:“安仪周家珍藏”(朱文)、“仪周珍藏”(朱文)·“心赏”(朱文)、“朝鲜人”(白文)、“安岐之印”(白文)等。

历代著录:《平生壮观》、《大观录》、《墨缘汇观》,刻入《三希堂法帖》。

释文:比总总附书,谅只在下旬可到。

途中收十月三日手笔外诗,深以为慰。

示喻已悉,襄州之行,非所惮也,不谓以常式辞免,就降改命。

辞难避事,何以自文。

不知阅古之意如何。

今必柯定论矣。

十九日入京西界,文割安托司职事,廿日方得改差。

剳子已具辞免且在郢州境上伺候回降。

若省剳更迟数日,则已到襄阳。

郢去襄只二百余里,江陵亦然。

岁晚客里,进退不能,势须等候月十日方见次第。

地远往返动是许时,远宦非便,殆此类也。

旅中灯下作此,言不尽意。

余希加爱,不宣。

十月廿日琚上寿父判寺寺簿贤弟-吴琚《识语并焦山题名》纸本行书32.8×44.9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吴琚约生于南宋绍兴间,卒于庆元间。

父吴益为宋高宗吴皇后弟,母为秦桧长孙女。

吴皇后善书法,喜临《兰亭》,能仿高宗书法。

高宗尝书《六经》赐国子监刊石,有倦意时,即命吴皇后续书,“人莫能辨”如此看来吴琚书法能乱真也是有渊源的了。

吴益师其妹,有书名。

吴琚虽为皇室贵冑,然从不以此自骄,吴琚少年时从陈传良问学,乾道九年特授添差临安府通判,历尚书郎,以部使者总淮东军饷,淳熙十五年知襄阳府。

绍熙中至少傅。

孝宗崩,光宗以疾不能执丧事,吴琚劝太皇太后不要垂帘而立宁宗。

吴琚后历知鄂州、庆元府、镇安军,位至少师,判建康府兼留守,曾出使金国,以信见称。

卒谥忠惠,世称吴七郡王、汴王。

吴琚好书画工诗词,尤精翰墨,孝宗常召之论诗作字。

《江宁府志》云:“琚留守建康,近城与东楼平楼下,设维摩榻,酷爱古梅,日临钟(繇)、王(羲之)帖。

”擅正、行草体,大字极工。

京口(今江苏镇江)北固“天下第一江山”墨迹,乃为吴琚所书,今六大字额仍存,佳书为名山增辉。

其书法明显特点是酷似米芾,有“米南宫外一步不窥”之说。

吴琚毕生都用力于米书,然而米芾生性狂放怪诞,而吴琚性情较为温和。

据《宋史翼》本传云:陈傅良在太学,琚执弟子礼,惜名畏义,不此戚畹自骄。

”可见他极有道德修养,所以尽管吴氏学米书可以达到乱真的地步,但由于他们性格上的差异,运笔结体,吴书更为俊逸俏丽。

董其昌评吴琚云:“书似米元章,而俊俏过之。

”吴琚的运笔较米书内敛,落笔沉雄,稍运即止,结体八面呼应,看上去十分舒服,即所谓“俊俏”之意。

吴琚《急足帖》日本高岛氏藏按吴琚另有《寿父帖》,收信人为“寿父判寺寺簿贤弟”,当亦此人。

王文治跋此帖云:“董思翁云,学米书惟吴琚绝肖。

黄华、樗寮,一枝半节,虽虎儿亦不似也。

释文:急足回,收书,忻审岁晏冱寒,所履康胜。

示及告命已领,至认介注,多感多感!已专人为寿,有怀并载前幅矣,兹得以略。

琚上复。

寿甫观使太尉贤弟。

毡已附纳。

吴琚《伏自帖》纸本行书29.8×14.5cm×2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释文】:琚伏自廿二日具禀报之后,深虑旨挥未到,势不容留。

遂将牌印牒以次官权管,姑作急难给假起发。

方登舟间,忽领尊染,宠示省扎,如解倒悬。

感佩特达之意,无以云喻,即星夜前迈矣。

瞻望钩光在迩,兹得以略,切匃炳照。

琚皇恐拜复。

观使开府相公尊兄钧席。

吴琚《伏自帖》,又名《观使开府帖》,行书信札一则,分为前后两页。

观使开府相公疑是梁克家(1128-1187),《宋史》有传:淳熙八年(1181年),知福州,召除醴泉观使。

淳熙九年(1182年),拜右丞相,封仪国公。

淳熙十三年(1186年),拜罢右丞相,授观文殿大学士,进封郑国公。

帖云“开府”,则知自福州归来未久,故此帖可系于淳熙九年。

吴琚学书,在锺、王的基础上专攻米芾之书,以一点突破,这正是他的奇特之处。

董其昌《画禅室随笔》谓:『琚书自米南宫外,一步不窥。

』这种亦步亦趋的创作方法正蹈古人所忌,唐代亚栖《论书》曾谓:“凡书通即变,王变白云体,欧变右军体……若执法不变,纵能入木三分,亦被号为书奴,不足称也。

”而吴琚却化了毕生的精力,沉酣于米书之中,几可达到维也纳妙维肖、神形皆备的地步。

清安岐《墨缘汇观》中记载,有一次他看到了吴琚写的《寿父帖》后,'初视之以为米书,见款始知为云得意书。

’可见他学米芾的字字,但真能得米字真传的只有吴琚一人。

正如明代的吴宽学苏轼一样,尽管在形式和风格上并无什么突破,但只要能学得神形兼备,仍不失为一代名家。

何况吴琚学米芾亦能'稍益已意’,致使他的书法与米芾的字拉开一定的距离。

如果我们仔细分析吴琚的行书,似乎觉得他舍去了米芾挪用种'风醅阵马,沉着痛快’的刷笔和气焰烁人的之态,而将方笔运用得更温润、更峻峭、更圆熟。

董其昌《画禅室随笔》谓:“琚书似米无章,而峻峭过之”灾种不似之似,稍益已意的创作方法正是他的难能可贵这处。

然而在主体风格上他始终未能跳动出米字的窠白,致使他不能成为一个独领风骚的大家,并受到历代评论家的冷落。

今天我们研究吴琚的书法或许能开辟出一个新的天地。

吴琚《识语并焦山题名》纸本行书32.8×44.9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吴琚著述有《云壑集》。

《全宋词》存其词六首。

传世书迹有《观伎帖》、《与寿父帖》、《焦山题名》、《诗帖》、《碎锦帖》、《七言绝句》等。

《行书诗帖》现藏故宫博物院。

诗帖已缺页。

全篇用笔结体极似米体。

如果说他本意想做米芾第二,其实由于性格文化修养的不同,吴氏已自然而然地有了自已的特色。

如米氏露锋较钝,而吴氏起笔露锋而尖锐。

总之,在继承米氏书风的书家中,吴氏是最得其三昧的一位。

吴琚《行书五段卷》28.7×63.8cm 上海博物馆藏(刘靖基捐赠)释文:(一)票骑将军,历五王国,转战六日,过焉支山,千馀有里,合短兵,鏖皋兰下。

(二)毛伯成既负其才气,常称:“宁为兰摧玉折,不作萧敷艾荣。

”(三)孙兴公作庾公诔,袁羊曰:“见此张缓。

”于时以为名赏。

(四)(心)息相依,息调心静。

入三(摩)地,兹尤简径。

念起即觉,觉之即无,入三菩提,此最权舆。

(五)乃得玉为衔饰,而直突敢伺蹶以指吝八方之骏。

此卷行书杂录不同的五段文字,风格极为接近米芾,具有痛快流畅,峭拔顿挫的特点。

《杂诗帖》(选页) 纸本26.3×12.5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杂诗帖》,吴琚行书,书前人七言、五言,绝句、律诗不一,诗十四首,诗句多不连贯,该册九开半共十九纸。

此帖虽规规求书形模,但笔笔都不险峻凌厉,而是婉转柔润,刻意精致。

吴琚《行书蔡襄七言绝句一首》绢本98.6x55.3cm,台北故宫博物院藏释文:桥畔垂杨下碧溪,君家元在北桥西。

来时不似人间世,日暖花香山鸟啼。

这是吴琚少数墨迹之一,《七言绝句》诗文出自蔡襄《访陈处士》,它是吴琚存世唯一一件大字行书挂轴之作,也是现在所见最早的一件挂轴形式的书迹。

《石渠宝笈初编》著录。

上面没有署款,只鈐“云壑书印”一印,有学者认為可能是一组书屏之一。

大字书轴适於悬挂欣赏,重在行气连贯与左右上下字的呼应,吴琚此轴笔势较一般小字快速而强劲,结字紧密,以倾侧取势,上下字相映带,更为强调米芾行书的特色,同时代的陆游(1125-1209)与范成大(1126-1193)都有类似风格,可见一时风气,《宋元学案》提到范成大、陆游与吴琚“引為师友”,因此也可能在书法上互相影响。

这件作品笔画提顿之间但见纵恣自如的跃动感,一股瀟洒意气随著笔触的流动,畅然而生。

作品上虽无作者落款,但有“云壑居士”印,是以订為吴琚。

吴琚书法善学米芾,由於书风酷似,受歷代书家所讚称。

苏东坡曾赞誉米芾书法“沉著痛快”,这句话用来评价吴琚的书法也算贴切。

这幅作品不论线条与结构,都透露出彷彿米芾那般俊逸洒脱、痛快淋漓的神采,但是却没有一般米字裡所见那种肆意纵横的习气。

这件作品的外观形式称為“条幅”,它的出现与当时鉴赏的喜好、住屋的营造变化,有著极大的关联。

书法作品从手卷到立轴形态的变化,大约开始逐渐兴盛於南宋末期至元代初期之间。

这种条幅的形态原本是如宗教画或鑑戒画等,掛置在室内堂厅壁上作為励志养性的装饰效果。

《七言绝句》是目前所见最早一件掛轴形式的行书作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