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皖南八校”2017届高三第三次联考文综历史试题(扫描版,含解析)

合集下载

2017届高三第三次联考文综历史试卷及参考答案

2017届高三第三次联考文综历史试卷及参考答案

2017届高三第三次联考试卷文科综合历史试题第Ⅰ卷(共35小题,140分)本卷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

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4. 有人认为中国古代政治从宗周时代的“礼仪政治”到大秦帝国时代的郡县制、官僚制和法律控制手段,无疑体现了政治形态的一种“现代化”趋势。

这里“现代化”的内涵是A.国家管理制度化 B.从人治到法治C.礼仪与政治分离 D.为民主政治奠基25.在中国,“县”作为一种行政区划,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市”作为行政区划,发轫于广州,不到100年。

1921年2月15日,《广州市暂行条例》公布实施,广州市政厅成立,这是中国历史上首次将“市”作为行政区划。

上述材料表明:A. 县代表着农业社会的管理方式已不适应新的形势B. 广州的政治经济地位优势明显C.中国地方行政区划出现了新的变化D.标志着中国城市化进程加快26.据史料记载:来自萨拉米的外邦人赫拉克利德斯,因其在公元前330-329年雅典粮食危机中的善举,成为雅典人的“恩人”而被授予“特权外邦人”身份;银行家帕西昂和佛尔米昂因对雅典城邦的杰出贡献而被授予雅典公民权。

这表明:A.这段史料不真实,因为外邦人不可能获得雅典公民权B.外邦人通过一定的方式可以获得雅典城邦的认同C. 外邦人可以通过参与雅典人的政治生活而融入雅典城邦D. 雅典外邦人必须与公民共同履行城邦的某些义务27.被称为“茶圣”的唐朝人陆羽在他写的《茶经》中说:“若邢瓷类银,越瓷类玉,邢不如越,一也。

若邢瓷类雪,则越瓷类冰,邢不如越,二也。

邢瓷白而茶色丹,越瓷青而茶色绿,邢不如越,三也。

”据此,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A.唐朝时瓷器已经形成青、白两大系列B.陆羽推崇越州青瓷做茶具C.瓷制茶具成为茶道的重要组成部分D.唐朝时期白瓷开始出现28.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早在《周礼》一书中,已有“中秋”一词的记载。

《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这个节日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

安徽省“江南十校”2017届高三3月联考文综历史试题

安徽省“江南十校”2017届高三3月联考文综历史试题

答案解析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1个正确选府的财政收入,不会导致土地兼并现象的加剧。

故答案为C。

26.本题考察范围为古代中国经济。

题干强调宋朝对农具销售政策的支持,体现了政府对农业生产的重视,反映出古代中国的重农思想,故答案为B。

草市开始出现于唐朝,A项题干有误;题干未涉及北宋的经济发展状况,C项无法体现;题干无法体现商业环境的宽松,D项错误。

27.本题以木兰秋狝为切入点考察清代政治制度。

从康熙和乾隆的言论中可见木兰秋狝有其特定的政治军事目的。

该做法是乾隆之后逐渐废止,故A错误;B、D 项与实际不符。

故答案为C。

28.本题考察的是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题干突出强调近代上海迅速发展的原因主要在于社会的相对稳定,这种相对稳定得益于其特殊环境。

社会动荡是近代中国经济滞后的原因之一,并非根本原因;近代上海生活环境的不理想并非题干传递的主要信息,故答案为D。

29.本题考察近代中国维新派思想主张及学生阅读和理解史料的能力。

“国者,斯民之公产也。

王侯将相者,通国之公仆隶也”反映了严复提倡民权,反对专制的主张;“自吾观之,则今日中国须有秦政、魏武、管仲、商君,及类乎此之政治家,庶几有济“是严复对民众程度、共和时机等现实问题的考虑,严复是资产阶级维新派的重要代表,“强人政治”本质上仍属于君主立宪制范畴。

故答案为D。

30.本题考察近代中国政治。

题干信息涉及“洪宪元年”,即1916年,“民国四年”,即1915年。

说明文书在使用时,其“洪宪元年”的纪年法并未得到社会认可,反映了当时复辟帝制和民主共和之间的斗争激烈,故答案为B;题干反映的现象超出了县政府行政管理的范畴;未体现民主共和观念深入城乡各地;D项与题干主旨不符。

故答案为B。

31.本题考察的是新中国的经济建设。

外援活动对新中国的经济发展有重要推动作用,一个国家的对外援助政策受世界格局和国家发展需要的影响, 20世纪60年代随着中苏关系的恶化,苏联的经济技术援助终止。

安徽省高三第三次联考文综历史试卷

安徽省高三第三次联考文综历史试卷

安徽省高三第三次联考文综历史试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单选 (共12题;共24分)1. (2分) (2015高二上·平山期中) 从孔子、孟子到荀子,始终贯穿的一条思想主线是()A . 从个人的道德修养入手建设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B . 人不分贫富贵贱都有受教育的资格C . 人皆有“恻隐之心”“善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D . 通过学习和实施法治,可以使小人变为君子,普通人成为圣人2. (2分) (2018高二上·浙江月考) 唐朝时期,周边国家中,大量吸收汉族文化推动本民族封建化进程的是()A . 高丽B . 百济C . 新罗D . 日本3. (2分)“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是古代中国许多知识分子的追求,隋唐以后他们实现这一理想的主要途径是A . 参加科举考试B . 等待朝廷察举C . 投笔从戎戍边D . 投做官吏幕僚4. (2分) (2020高一下·易县月考) 中国古代文人重义轻利,但到了明清以后却发生了变化,如:郑板桥本人曾明确制定了自己的润格“大幅六两,中幅四两,小幅二两,条幅对联一两,扇子斗方五钱”。

他的《板桥润格》说得很干脆:“凡送礼物食物,总不如白银为妙。

”这一现象最能反映()A . 清代文人重商意识增强B . 清代社会逐利风气盛行C . 经济发展冲击传统观念D . 明清时期文化产业兴盛5. (2分) (2017高一上·哈尔滨期中) 17世纪的英国历史上,发生了一场“家庭纷争”也被称作“光荣革命”,该事件的主导者是()A . 内阁B . 国王6. (2分) (2017高一上·宁夏期中) 在1844年中美《望厦条约》和中法《黄埔条约》中,针对货物进出口税率,分别规定为“中国日后欲将税例更变,须与合众国领事等官议允”和“应与佛兰西会同议允后,方可酌改”。

这些条款规定表明()A . 适应了西方列强资本输出的要求B . 中国闭关锁国政策宣告破产C . 列强获得与中国同等的关税制定权D . 中国由此丧失了关税自主权7. (2分) (2015高二上·临沂期中) 史学家陈旭麓认为:“民族的反思,是在遭遇极大的困难中产生的。

安徽省“皖南八校”2017届高三第三次联考文综政治(解析版)

安徽省“皖南八校”2017届高三第三次联考文综政治(解析版)

本卷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如图是某商品的供给曲线(S)和需求曲线(D)的变化图:两条曲线相交于E点(价格均衡点),随着曲线S向曲线S1平行移动,E点移至E1点。

不考虑其他因素,下列可能导致该商品供需曲线如图变化的条件是①国家提高该商品的出口退税率②该商品的替代商品价格持续上涨③生产该商品的某企业劳动者熟练程度增强④国家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健全和完善A. ①③B. ②④C. ②③D. ①④【答案】A2. 近年来,随着画展、音乐剧、话剧等高雅艺术的普及,“小众”艺术大众化,正在走进寻常百姓家,掀起一股清新脱俗的消费升级之风。

辞旧迎新之际,去看一场画展、听一场音乐剧、欣赏一台话剧,已成为多数人的跨年选择。

这一现象表明①多样化的文化需求引导文化生产调整和升级②艺术生产能够为居民文化消费创造动力③收入增加是居民文化消费升级的物质前提④供给侧的质量和水平决定消费的质量和水平A. ①③B. ②④C. ②③D. ①④【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生产和消费的关系的知识。

材料体现了生产对消费的影响,没有体现消费的反作用,①不选;高雅艺术的普及掀起了消费升级之风,说明生产能够为消费创造动力,生产决定消费的质量和水平,②④可选;材料没有反映收入增加对居民文化消费的影响,③不选。

故本题答案选B。

学科&网3. 《“十三五”促进就业规划》指出,实现比较充分和高质量的就业,是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内在要求。

下列传导顺序能够阐释这一要求的是①激发小微企业活力,提高小微企业吸纳就业的能力②实现创业带动创新、就业带动增收,增强经济新动能③优化创业环境,破除制约劳动者创业的体制性障碍④拓宽创业投融资渠道,加大小微企业信贷投放力度A. ③一②一④一①B. ②一④一①一③C. ②一③一④一①D. ③一④一①一②【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劳动和就业的知识。

“皖南八校”2017届高三第三次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皖南八校”2017届高三第三次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皖南八校”2017届高三第三次联考语文试题2017.4考生注意:1.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所有试题均为必考题。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必须在题号所指示的答题区域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答题无效。

3.本卷命题范围:高考范围。

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我国古代历史上生活着一类特殊群体,他们不以官职论高低,不以财富成败,进可拜将封相,退则遨游山野,功成倨,恃才傲,平生致力于修身养性,治国安邦,这就是“士”。

士文化是传统文化的升华和瑰宝,其立身之道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粮食,其结晶则是具有高度凝聚力的民族精神。

古代的“士”是指介于大夫与庶民之间的阶层。

这个阶层非常广袤,用今天的话来讲,就是处于“官”与农工商“小百姓”之间的“各界人士”,尤指古代的读书人。

士的社会特征就是不当官,不掌权。

一旦当官就叫“步入仕途”或“入仕”。

按这个特征来界定,如今仍然存在着“士”这个阶层。

教授、专家、学者、作家、记者、卫生界、教育界、科技界、文艺界、商界及其它各型的知识分子,凡“学而不仕者”,皆属士的范畴。

传统的士讲风骨,重操守。

尽管他们经济上处于附庸地位,却极自尊,重义轻利。

士尊崇的是“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他们向往立功、立德、立言而作不朽之人;他们以国为家,倡导“天下为公”;他们能“杀身成仁,舍身取义”。

“腰无半文,心忧天下”是他们的写照。

指点江山、著书立说、“志在天下”是他们的社会属性。

士的社会特征及属性,决定了他们创造及发展的文化内容,由人及家,由家而国,由“小术”至“大道”,无一不与国家民族有关。

当道者对士的态度大多优礼有加,故“礼贤下士”之古风只作为美谈。

这种文化土壤栽培出的中国读书人,历来将读书与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

2017届高三第三次教学质量检测文综历史试卷(附答案与解析)

2017届高三第三次教学质量检测文综历史试卷(附答案与解析)

《安徽省合肥市 2017 届高三第三次教学质量检测文综历史试卷24.据《乐记·乐论》载: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

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别。

乐由天作,礼以地制。

过制则乱,过作则暴。

明于天地,然后能兴礼乐也。

该材料( )A .明确了社会的等级关系C .强调了统治秩序与和谐B .规范了宗庙社稷的祭祀活动D .制定了贵族政治生活的总则25.历史学家许倬云认为,我国古代某一制度使地方精英不断进入行政系统,担任郡县政府的操吏。

其中 尤为隽异的少数人士,又由地方政府举荐,先在郎署学习,然后出任中央政府官吏,再外放为别处的地方 首长执行中央政令,统治地方。

该制度是( )A .军功爵制B .察举制C .九品中正制D .科举制26.宋代苏颂受皇命研制新浑天仪,召集翰林院天文院、太史局等各研究部门的专业技术人员,并调用在 政府内任职的数学、军械,机械等方面的专门人才,组建元祐浑天仪象所,历时三年研制成功,铸铜水运 仪象台。

这反映了宋朝()A .国家力量推动科研项目实施C .发展科技服务于农牧业生产B .科研机构设置日渐完备D .注重培养专业技术人才27.明清时期永佃制盛行,佃农在不拖欠地租的条件下,有权“不限年月“水远耕种”,地租率相对稳定。

农民获得相对独立的、长期的土地使用权,地主则失去了和土地的直接联系。

这一现象( )A .减少了政府的财政收入C .瓦解了地主土地所有制B .加速了上地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D .说明农民摆脱了封建人身依附关系28.“与近代经济思想家不同,洋务派官员可能尚未意识到工业化的重要,但是他们的实际行动却促使中国 逐步走上工业化的道路。

”材料旨在强调( )A .洋务官员思思的落后性C .洋务运动的客观进步性B .洋务官员的主观随意性D .近代工业化道路偶然性29.有学者认为:辛亥革命不仅完成了从王朝到共和国的政治变革,它也完成了种种社会变革.例如出现 了新的社会集团和改变了旧的杜会集团。

2017届安徽省高三阶段联考能力测试历史试题(解析版)

2017届安徽省高三阶段联考能力测试历史试题(解析版)

本卷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董仲舒依据《王制》所谓“七教”(父子、兄弟、夫妇、君臣、长幼、朋友、宾客),并将其与阴阳五行相配,提出配合阴阳的“三纲”与比拟五行的“五常”,这叫“仁义制度之数,尽取之天”,这一主张的主要目的是A.强化君权神授的思想B.宣扬天人感应的思想C.依靠外在制度管理国家D.强调社会秩序的合理性2、清初思想家顾炎武在《日知录》中写道:“春秋时犹宗周王,而七国则绝不言王矣;春秋时犹严祭祀、重聘享,而七国则绝无其事矣;春秋时犹论宗姓氏族,而七国则无一言及之矣;春秋时犹宴会赋诗,而七国则不闻矣;春秋时犹有赴告、策书,而七国则无有矣。

邦无定交,士无定……不待始皇之并天下,而文、武之道尽矣”。

该材料说明A.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 B.春秋时七霸仍不敢称王C.战国时期宗法制、分封制、礼乐制遭破坏 D.周末社会风俗发生了巨大变化3、钱穆在其书中写到:“唐中宗,不经两省而径自封拜官职,但中宗自己觉得难为情,故他装置诏赦的风带,不敢照常式封发,而改用斜封,所书‘赦’字,也不敢用朱笔,而改用墨笔,当时称为‘改封墨赦’。

此即表示此项命令未经中书门下两省,而要请下行机关马虎承认之意。

”材料主要说明A.唐朝皇权受到中书门下两省的制约,已经不具备专制的特征B.民主的意识深入到唐朝各层级政府C.唐朝的皇帝专制是一种比较合理的开明专制D.中国的皇权专制直到清朝才真正实现4、唐人写淮北多有“稻袭泻泉声”之类的诗句,北宋仍有“水阔人间熟稻天”的描写,但1678年,河道总督的奏疏已是“田地皆成沙土,止产粟米”,两年后就有人感叹是“沟洫之制,水陆失宜”。

淮北农耕变化表明古代农业A.注重作物品种选择B.需要政府合理作为C.重视农田生态保护D.全凭兴修水利工程5、宋代军需物资的运输改变了过去或靠徭役、或靠军队自己解决的方式。

交给商人转运。

商人只要将粮草送到军队指定的地点,得到的报酬是官卖商品茶、盐、铁、香等的经营许可证。

皖南八校高三第三次联考文综历史试题

皖南八校高三第三次联考文综历史试题

17. 任新民(1915~),安徽宁国人,中国“两弹一星”元勋之一,1949年7月决定从美国回国。

此时他可能遇到的情景是A.受到南京国民政府的热情邀请B.苏联给中国提供研究核武器的技术资料C.敌视中国的美方从中极力阻挠D.看电视闻到美苏“冷战”浓重的火药味18.“我但愿你们天天注视着宏伟的雅典,这会使你们心中逐渐充满对她的热爱。

当你们为她那壮丽的景象倾倒时……你们要明白自己的职责并有履行职责的勇敢精神,直至为她慷慨地献出生命。

”伯利克里这段演讲强调A. 权力制约B. 公民意识C. 平民政治D. 法律至上19. “以英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推崇政党轮替,视之为民主政治成熟发展的体现,能增加执政者的监督压力,防止执政党腐败及提高竞争力。

”材料表明,英国制度创新主要表现在A.议会制度出现B.立宪制度确立C.政党政治兴起D.内阁制度形成20. 下图是美国在20世纪各个时期经济发展状况示意图,其中标号③阶段发展的原因是A.罗斯福新政实施B.第二次科技革命推动C.信息技术的发展D.战后经济体系的建立21. 近代化包括政治的民主化、法制化,经济的市场化、工业化,社会生活的文明化、西方化,思想文化的科学化、民主化。

世界各国在走向近代化过程中呈现出多样性的特点,俄国走上近代化的途径是A.单一改革B.战争统一C.社会革命D.民族独立22. 下图中文学作品按流派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A.①②③④ B.③②①④ C.③②④① D.③①②④二、非选择题35.(30分)阅读摘自当代经济学家何正斌《300年经济学与30年中国经济发展》中的三段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西方的经济发展总的来说是“渐进”的,而中国的发展有自己的逻辑。

……中国很长的历史都是中央集中行政管理与小农自主生产相结合。

这种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集中的行政管理阻止任何除农业以外的新尝试……,并迅速滋长贪官污吏,导致农民起义……。

新中国的发展则不同,它根据自己的历史和经验,依据马克思主义理论,借鉴“苏联模式”,设计了计划经济体制。

安徽省2017届高三下学期3月联考历史试卷

安徽省2017届高三下学期3月联考历史试卷

【关键字】建议、意见、道路、动力、空间、会议、增长、行动、计划、传统、地方、认识、问题、体制、有效、大力、主动、充分、现代、合理、民主、合作、执行、统一、发展、建设、建立、提出、发现、研究、规律、位置、局面、安全、稳定、思想、力量、成果、地位、精神、基础、需要、利益、素质、环境、政策、体系、负担、能力、制度、主导、方式、作用、规模、积极因素、形势、反映、关系、增强、分析、吸引、主张、取缔、形成、制约、丰富安徽省2017届高三下学期3月联考历史试卷命题人:黄明聚李俏玲李蓉萍黎芝根熊乐安陈亮本试题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

时量150分钟,满分300分。

24.《周礼》记载:两人见面,如果推手位置偏下,表示没有亲属关系;推手位置偏高,一定是同族本家人;推手位置适中,是有婚姻关系的异姓人。

这种见面的礼节反映了()A、血缘关系的亲疏远近B、礼乐制与宗法制相辅相成C、礼乐制度的复杂繁琐D、见面的礼节决定血缘亲疏25.元朝马致远的杂剧《破幽梦孤雁汉宫秋》取材自昭君出塞,其笔下的汉室奸佞当权、外族凭陵,官员都是一批“干请了皇家俸”却不能“安社稷、定戈矛”的废物;汉元帝本来宠爱昭君,却因异族索要而只能恨恨地唱:“我呵,空掌着文武三千队,中原四百州,只待要割鸿沟。

”材料反映出()A. 和亲政策误国的历史教训B.士人仕途无望借古讽今C. 元朝统治集团的腐朽无能D.汉族文人家国衰败之痛26.中国古代农民的实际负担,并不等同于政府的赋税征课额,历史上赋役历来就有“明税轻、暗税重,横征杂派无底洞”的弊病。

这一弊病根源于A.专制王权之下法治精神的匮乏B.农耕经济时代小农经济的脆弱C.农业社会以农为本的经济理念D.传统文化重义轻利的价值追求27.山西省因历史上有韩、赵、魏三国而被称为“三晋之地”,但山西省的简称是晋,而不是韩、赵或魏。

下列解释合理的是A.晋国的历史更为悠久 B. 晋国代表统一的潮流C.由分封制等级体系决定 D. 受宗法制正统观念影响28.近代有人写道:“中国之人震[惊]于格致(自然科学)之难,共推为泰西(欧美)绝学,而政事之书,则似吾中国所固有,无待于外求者。

安徽省“皖南八校”高三第三次联考语文试题 纯含答案

安徽省“皖南八校”高三第三次联考语文试题 纯含答案

“皖南八校”2017届高三第三次联考试语文试题本试题卷共10页,22题。

全卷满分15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祝考试顺利★【注意事项】1.答卷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合乎要求的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选考题的作答:先把所选题目的题号在答题卡上指定的位置用2B铅笔涂黑。

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5.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Ⅰ卷阅读题(7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我国古代历史上生活着一类特殊群体,他们不以官职论高低,不以财富论成败,进可拜将封相,退则遨游山野,功成不倨,恃才不傲,平生致力于修身养性,治国安邦,这就是“士”。

士文化是传统文化的升华和瑰宝,其立身之道是中华民族的精神食粮,其结晶则是具有高度凝聚力的民族精神。

古代的“士”是指介于大夫与庶民之间的阶层。

用今天的话来讲,就是处于“官”与农工商“小百姓”之间的“各界人士”,尤指古代的读书人。

士的社会特征就是不当官,不掌权。

一旦当官就叫“步入仕途”或“入仕”。

按这个特征来界定,如今仍然存在着“士”这个阶层。

教授、专家、学者、作家、记者;卫生界、教育界、科技界、文艺界、商界及其他各型的知识分子,凡“学而不仕者”,皆属士的范畴。

传统的士讲风骨,重操守。

尽管他们经济上处于附庸地位,却极自尊,重义轻利。

士尊崇的是“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他们向往立功、立德、立言而作不朽之人;他们以国为家,倡导“天下为公”;他们能“杀身成仁,舍生取义”。

安徽省“皖南八校”2017届高三第三次联考文综历史试题含解析

安徽省“皖南八校”2017届高三第三次联考文综历史试题含解析

“皖南八校”2017届高三第三次联考文科综合试题2017.4第I卷本卷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24.荀子不仅彻底否定了天有意志的传统天命论,还把“天”还原给自然,把人还原给社会。

这说明荀子A.清除了儒学中的迷信思想B.具有朴素的人文主义思想C.接受了法家“人治”主张D.完善了儒家“德政”思想25。

北宋前期规定:中书令“不与朝政",中书侍郎“不领省职”,“但掌册文、覆奏、考帐"。

这反映出当时A.官僚机构进一步膨胀B.中书省的权力被削弱C.三省体制得到了发展D.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26。

宋、元时期,黄金一两约合白银十两钱,明时约合六两四钱七分;同时宋元时白银一两五钱七分可买一匹绢,而明时仅六钱就能买一匹.这说明A.工商业经济发展迅速B.黄金的货币职能下降C.货币经济走向了混乱D.白银购买力得到提高27。

太平天国的文官考试在定都南京后即行开始,在整个统治期间未曾中断.考试形式在许多方面与清制相同,内容包括基督教的主旨和对太平军领袖的颂词;此外,考试的社会基础比较广泛.这表明太平天国A.放宽了参与政治的限制B.得到了正统人才的支持C.个人崇拜氛围十分浓厚D.制度创新力度存在不足28.甲午战前,湖南“风气未开,向来最恶洋务",而战后,“贤士大夫渐谙外情,竞讲新政”。

这一变化表明A.洋务运动难以拓展B.西学影响日益加深C.维新政策得以实践D.民族危机空前加重29.图7是1 927年3月北京《晨报》上一幅题为“孔雀东南飞”的漫画。

这一情形A。

预示着中国政治格局正在发生重组B.表明日本占据了我国北方大片国土C.说明北伐战争改变了中国文化格局D.加速了知识分子同工人相结合进程30.印尼开国总统苏加诺谈到某次国际会议时说:“当中国龙、印度神牛、埃及斯芬克斯(即狮面人身像)、缅甸孔雀、泰国白象、越南九头蛇、菲律宾虎和印尼牛一起共舞时,殖民主义将被彻底粉碎。

安徽省部分高中(皖南八校)高三文综(历史部分)第三次联考试题

安徽省部分高中(皖南八校)高三文综(历史部分)第三次联考试题

安徽省部分高中(皖南八校)2 015届高三第三次联考文科综合第I卷(选择题共1 32分)本卷共33小题,每小题4分,共132分。

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2.韩国学者郑道传在评论中国古代某项政治制度时说:“私门塞而公道开,浮华斥而真儒出。

”该政治制度是A.郡县制B.世官制C.察举制D.科举制13.宋代《都城纪胜·诸行》记:“市肆谓之行者,因官府科索而得此名。

不易以其物大小,但合充用者,皆置为行。

……内亦有不当行而借名之者,如酒行、食饭行是也。

……其他工使之人,或名为作,如篦刃作、腰带作、金银镀作、锻作是也。

”对材料中“行”“作”理解正确的是①应官府需要而设②打破了坊市的界限③有利于城市工商业发展④形成了地域性的商人群体A.①③B.①②③C.①③④D.①②③④14.“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

仁,人心也,人者,政之本也,身者,人之本也,心者,身之本也,不造其本而从事其末,末不可得而治矣。

”对此材料理解准确的是A.为政根本在于得民心B.修身正心方能国治C.事功为本,修身为末D.内心反省可明天理15.蒋廷黻说,道光年间的中国人,完全不懂国际公法和国际形势,所以他们争所不当争,放弃所不应当放弃……。

文中“放弃所不应当放弃”是指①五口通商②协定关税③治外法权④公使驻京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D.②③16.近代薛福成认为:“夫事之艰于谋始者理也,而人之笃于私计者情也。

今夫市廛之内,商旅非无折阅,而挟赀而往者踵相接,何也?以人人欲济其私也。

惟人人欲济其私,而无损公家之帑项,而终为公家之大利。

”材料反映他的意图是A.强调自私谋利是合理的现象B.认为人济其私最终有利国家C.批判束缚思想的传统义利观D.肯定和鼓励私人发展T商业17.某生在整理归纳中国近现代外交关系史时,粗略地绘制了中美关系发展趋势图,下列对a、b、c、d四段关系出现起伏的原因分析正确的是A.a段是由于美国长期坚持独立的侵华政策B.b段是由于中美战时同盟关系和“铁幕”演说C.c段是由于美国对新中国的敌视和孤立政策D.d段是由于世界局势的变化和中日关系的推动18.亚里士多德说:“大多数人的观点而不是少数贤良的观点是最重要的……可能是真实的。

“皖南八校”2017届高三第三次联考语文

“皖南八校”2017届高三第三次联考语文

“皖南八校”2017高三第三次联考语文考生注意:1.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所有试题均为必考题。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必须在题号所指示的答题区域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答题无效。

3.本卷命题范围:高考范围。

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我国古代历史上生活着一类特殊群体,他们不以官职论高低,不以财富成败,进可拜将封相,退则遨游山野,功成倨,恃才傲,平生致力于修身养性,治国安邦,这就是“士”。

士文化是传统文化的升华和瑰宝,其立身之道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粮食,其结晶则是具有高度凝聚力的民族精神。

古代的“士”是指介于大夫与庶民之间的阶层。

这个阶层非常广袤,用今天的话来讲,就是处于“官”与农工商“小百姓”之间的“各界人士”,尤指古代的读书人。

士的社会特征就是不当官,不掌权。

一旦当官就叫“步入仕途”或“入仕”。

按这个特征来界定,如今仍然存在着“士”这个阶层。

教授、专家、学者、作家、记者、卫生界、教育界、科技界、文艺界、商界及其它各型的知识分子,凡“学而不仕者”,皆属士的范畴。

传统的士讲风骨,重操守。

尽管他们经济上处于附庸地位,却极自尊,重义轻利。

士尊崇的是“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他们向往立功、立德、立言而作不朽之人;他们以国为家,倡导“天下为公”;他们能“杀身成仁,舍身取义”。

“腰无半文,心忧天下”是他们的写照。

指点江山、著书立说、“志在天下”是他们的社会属性。

士的社会特征及属性,决定了他们创造及发展的文化内容,由人及家,由家而国,由“小术”至“大道”,无一不与国家民族有关。

当道者对士的态度大多优礼有加,故“礼贤下士”之古风只作为美谈。

这种文化土壤栽培出的中国读书人,历来将读书与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

安徽省2017届高三阶段联考能力测试历史试题 含答案

安徽省2017届高三阶段联考能力测试历史试题 含答案

本卷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董仲舒依据《王制》所谓“七教”(父子、兄弟、夫妇、君臣、长幼、朋友、宾客),并将其与阴阳五行相配,提出配合阴阳的“三纲”与比拟五行的“五常",这叫“仁义制度之数,尽取之天”,这一主张的主要目的是A.强化君权神授的思想B.宣扬天人感应的思想C。

依靠外在制度管理国家 D.强调社会秩序的合理性2、清初思想家顾炎武在《日知录》中写道:“春秋时犹宗周王,而七国则绝不言王矣;春秋时犹严祭祀、重聘享,而七国则绝无其事矣;春秋时犹论宗姓氏族,而七国则无一言及之矣;春秋时犹宴会赋诗,而七国则不闻矣;春秋时犹有赴告、策书,而七国则无有矣.邦无定交,士无定……不待始皇之并天下,而文、武之道尽矣"。

该材料说明A.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B.春秋时七霸仍不敢称王C.战国时期宗法制、分封制、礼乐制遭破坏D.周末社会风俗发生了巨大变化3、钱穆在其书中写到:“唐中宗,不经两省而径自封拜官职,但中宗自己觉得难为情,故他装置诏赦的风带,不敢照常式封发,而改用斜封,所书‘赦’字,也不敢用朱笔,而改用墨笔,当时称为‘改封墨赦'. 此即表示此项命令未经中书门下两省,而要请下行机关马虎承认之意.”材料主要说明A.唐朝皇权受到中书门下两省的制约,已经不具备专制的特征B.民主的意识深入到唐朝各层级政府C.唐朝的皇帝专制是一种比较合理的开明专制D.中国的皇权专制直到清朝才真正实现4、唐人写淮北多有“稻袭泻泉声"之类的诗句,北宋仍有“水阔人间熟稻天"的描写,但1678年,河道总督的奏疏已是“田地皆成沙土,止产粟米”,两年后就有人感叹是“沟洫之制,水陆失宜"。

淮北农耕变化表明古代农业A.注重作物品种选择B.需要政府合理作为C.重视农田生态保护D.全凭兴修水利工程5、宋代军需物资的运输改变了过去或靠徭役、或靠军队自己解决的方式.交给商人转运。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