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第十二章教案
九年级物理全册第十二章第一节温度与温度计教案
第十二章温度与物态变化本章叙述温度与物态变化,是在小学科学课中学过的蒸发、沸腾、水的三态变化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物态变化的规律和特色,而物质在物态变化的过程中总要吸热和放热,即假如没有“吸热”或“放热”过程,就不会发生物态变化,所以本章知识又是此后学习“能及其转化”的基础,同时本章知识与化学课中的物质内容息息有关. 所以,学好本章知识关于此后学习和理解本学科和其余学科的知识有很大帮助.本章共分 5 节:1. 第 1 节“温度与温度计” ,从水之旅谈起,叙述了温度、温度计及其使用.2.第 2 节“融化与凝结” ,介绍了物态变化中的融化和凝结,晶体和非晶体,融化吸热和凝结放热 . (融化、熔点、凝结)3.第 3 节“汽化与液化” ,介绍了物态变化中的汽化和液化,汽化中的两种方式:蒸发和沸腾;学习了液化的两种方法:压缩体积和降温;以及汽化吸热、液化放热.4. 第 4 节“升华与凝华” ,介绍了升华与凝华,物态变化过程中的吸热、放热.5.第 5 节“全世界变暖与水资源危机” ,介绍了全世界变暖的原由与危害,水资源危机及珍惜每一滴水 .【教课目的】1. 在知识与技术方面:①知道云、雨、露、雾、霜、雪、雹的形成; ②认识物态变化,理解温度的观点;③认识生活环境中常有的温度值,会用温度计丈量温度; ④知道气态、固态和液态是物质存在的三种形态; ⑤知道物质的固态、液态随和态之间是能够互相转变的,理解融化、凝结的含义; ⑥知道晶体和非晶体的差别; 认识融化曲线和凝结曲线的物理含义;⑦知道什么是汽化、液化,理解液化是汽化的逆过程; ⑧认识沸腾现象,知道什么是沸点,知道蒸发能够制冷; ⑨知道升华和凝华的观点,知道升华要吸热、凝华要放热,知道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⑩知道物态变化过程中的吸热、放热; 认识全世界变暖的原由和危害,认识合理利用和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从小养成节俭用水、保护环境的好习惯.2.在过程与方法方面:经过人造“雨”的实验研究,从水的状态是能够循环变化的来认识理解物态变化; 经过察看和实验认识温度计的结构; 经过学习活动,使学生掌握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 经过研究固体融化时温度变化的规律,感知发生物态变化的条件; 知道有没有固定的融化温度是差别晶体和非晶体的一种方法; 经过研究活动,使学生知道图像是一种比较直观的表示物理量变化的方法; 经过察看水的沸腾实验,知道沸腾是液化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烈的汽化象; 通察认识升和凝象,培育学生的察能力; 通生活中常的物化象,培育学生运用物理知解决的能力; 通全世界暖原由和危害的认识,以及水源危机的与研究,培育学生的信息采集与理能力.3.在感情、度和价方面:通教课活,激学生的学趣和科学的求知欲,使学生于研究自然象中的物理律;通研究自然界中水循的程,学生领会到自然界的美好与和,使他遇到美的熏陶.【教课要点】氏温度的定与温度的正确使用;融化、凝结的象和律;晶体和非晶体的不一样温度特色;汽化、液化象;蒸和沸;升和凝象.【教课点】正确使用温度;蒸、沸的同样点和不一样点;影响蒸快慢的三个要素;碘的升和凝 .【建】本章共有5,建 8.第一温度与温度⋯⋯⋯⋯⋯⋯⋯⋯⋯⋯⋯⋯⋯⋯⋯⋯⋯⋯⋯ 1.5第二融化与凝结⋯⋯⋯⋯⋯⋯⋯⋯⋯⋯⋯⋯⋯⋯⋯⋯⋯⋯⋯⋯2第三汽化与液化⋯⋯⋯⋯⋯⋯⋯⋯⋯⋯⋯⋯⋯⋯⋯⋯⋯⋯⋯⋯2第1汽化第2液化第四升与凝⋯⋯⋯⋯⋯⋯⋯⋯⋯⋯⋯⋯⋯⋯⋯⋯⋯⋯⋯⋯ 1.5第五全世界暖与水源危机⋯⋯⋯⋯⋯⋯⋯⋯⋯⋯⋯⋯⋯⋯⋯1第一节温度与温度计【教课目的】一、知识与技术1. 认识云、雨、露、雾、霜、雪、雹的形成过程,知道物态变化的定义.2.理解温度的观点 .3.认识生活环境中常有的温度值 .4.会用温度计丈量温度 .二、过程与方法1.经过察看和实验认识水之旅,知道物态变化的定义.2.经过察看和实验认识温度计的结构及工作原理.3.经过学习活动,使学生掌握温度计的使用方法.三、感情、态度与价值观经过教课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使学生乐于研究自然现象中的物理规律 .【教课要点】摄氏温度的规定与温度计的结构及工作原理.【教课难点】正确使用温度计.【教具准备】多媒体、烧杯、冷水、热水、温度计、体温计、寒暑表.【教课课时】 1.5 课时【稳固复习】教师指引学生复习上一章内容,并解说学生所做的对应练习册中部分难题、错题,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稳固 .【新课引入】教师用多媒体播放一段有关春夏秋冬天节中水的状态循环变化的电影,指引学生察看思考:物质有几种状态?水的状态变化受什么要素影响?什么是温度?如何丈量温度?下边我们就来学习第一节:温度与温度计.【预习指导】阅读课本 P2-7 文字内容和插图,把基本观点、规律、规定,以及温度计的使用规则等用红色笔做上记号,并达成对应练习册中“课前预习”部分,而后,各小组内部沟通议论,提出预习疑问,组长做好记录,准备展现.【沟通展现】1. 各小组代表举手讲话,报告“课前预习”答案,教师评论校正.2.学生怀疑,教师指导释疑 .【拓展研究】认识水的三态及变化师用多媒体展现以下图片,指引学生达成以下问题:在自然界中水是变化无常的. 我们能够看到它能够变为雨、雾、雪、冰、霜、冰雹、露珠等多种形态 . 我们能够将上述形态分红两类:雪、冰、霜、冰雹是____态;雨、雾、露水是____ 态 . 此外,晾在太阳下的湿衣服被“晒干” ,本质水变为水蒸气,所以,水还有第三种形态—— ____态 .生:固液气师什么是物态变化?物态变化跟什么有关?生:物理学中,将物质由一种状态向另一种状态的变化称为物态变化,物态变化跟温度有关 .【师生互动概括总结】物质有固态、液态、气态三种状态,在必定条件下能够互相转变,物质由一种状态向另一种状态的变化称为物态变化.【讲堂训练】教师指引学生做对应练习册中的题目.温度师指导学生研究实验:同学们,桌面上 3 个杯子分别盛有冷水、温水、热水,请你先将左、右手分别放进冷、热水中,过一会儿,再将双手同时放进温水中,此时,你的双手对同一杯温水的冷热感觉能否同样?这表示了什么?如何才能正确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生:不同样,有时凭感觉判断物体的冷热是不行靠的,物理学中,用温度来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师摄氏温度用什么字母表示?它是如何规定的?生:摄氏温度用字母“ t ”表示,规定在标准大气压下,纯净的冰水混淆物的温度为0℃,开水的温度为100℃,把 0~100℃之间区分为100 等份,每一等份为1℃ .各是多少?读作什么?生:-218 ℃,读作零下218 摄氏度; 37℃,读作 37 摄氏度; 6000℃,读作 6000 摄氏度 .【讲堂训练】教师指引学生做对应练习册中的题目.温度计一、教师向学生展现三种常用温度计:实验室用温度计、体温计和寒暑表. 提出问题,指引学生思虑 .师温度计的结构如何?生:①温度计由玻璃外壳、玻璃泡、细玻璃管、刻度及符号构成;②玻璃泡和细玻璃管相通;③温度计上有个符号℃,它是温度的单位;④体温计的玻璃泡上有一段细而弯的缩口.师家庭和实验室里常用的温度计是依据什么原理制造的?其工作物质分别是什么?生:是依据液体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其工作物质有汞、酒精、煤油或甲苯等.二、教师指引学生察看实验室用温度计、体温计和寒暑表的丈量范围和分度值,并思虑以下问题(多媒体展现).思虑题:(1)假如所测的温度过高或过低,高出了温度计所能丈量的最高温度、最低温度,会出现什么结果?(2)察看寒暑表、体温计和实验室用的温度计,它们所能丈量的最高温度、最低温度和分度值各是多少?为何要这样设计它们的量程和分度值?【师生互动概括总结】(1)假如所测的物体温度过高,高出了温度计的量程,将测不出温度,且温度计里的液体可能将温度计胀破;假如所测的物体温度过低,低于温度计的最低温度,将测不出温度 .(2)①寒暑表所丈量的最高温度是50℃,最低温度是 -30 ℃,分度值是 1℃,主假如根据我国大部分地域的常年温度范围确立的;②体温计所丈量的最高温度是42℃,最低温度是 35℃,分度值是 0.1 ℃,是依据人体温度的变化范围确立的;③实验室用的温度计所丈量的最高温度为 110℃,最低温度为 -20 ℃,分度值是 1℃,是依据实验中需要丈量的范围确立的.( 3)使用温度计前要先察看温度计的零刻度、量程和分度值.三、教师用多媒体播放课件“判断温度计的使用对错”,概括温度计的使用规则,指引学生察看并依据自己的推断判断.1. 如图甲所示,温度计的示数为____℃ .2.如图乙所示分别表示几位同学在“练惯用温度计测液体的温度” 实验中的做法,正确的选项是 ____.生: 1.39 ℃ 2.D【师生互动概括总结】液体温度计的使用规则:(1)使用前要察看温度计的量程、分度值,预计被测物体的温度能否在量程内;(2)在丈量时温度计的玻璃泡应被包围在被测物体内,但不可以接触容器壁和容器的底部;( 3)待温度计内液柱的液面稳准时再读数;( 4)读数时玻璃泡要持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野要与液体相平.四、教师指引学生疏小组用实验室温度计丈量冷水、温水、热水的温度,先设计实验记录表格,再进行实验,而后,小组间进行沟通,比较丈量结果有什么不一样.生:要正确知道物体的温度,凭感觉是不行靠的,一定使用温度计进行丈量.五、学生疏组议论:(1)体温计与实验室用温度计的结构有什么不一样?体温计的结构有什么特色?(2)体温计能够走开人体读温度,实验室用温度计却不可以够,为何呢?为何使用体温计前要先甩一甩?【师生互动概括总结】(1)体温计里面的玻璃细管,比实验室用的温度计更细,并且在玻璃泡和直玻璃管之间有特别细的曲折缩口 . 玻璃管特别细,这样当玻璃泡内的水银有细小的膨胀,玻璃管内的水银柱都会有显然变化,因此更精准. 体温计的刻度范围为35℃ ~42℃,分度值为0.1 ℃.(2)①测体温时,玻璃泡内的水银跟着温度高升,发生膨胀,经过细管挤到直管,而体温计能够走开人体读数是由于当体温计走开人体时,水银变冷缩短,细管内的水银断开,直管内的水银不可以自动退回到玻璃管内,所以它表示的是人体的温度. ②使用体温计前要先甩一甩是由于水银柱在缩口处断开后不可以自动退回到玻璃泡中,从头使用体温计时,一定拿着体温计使劲往下甩,让水银再回到玻璃泡里,这样才能使用,不然丈量出的温度值不正确(注意:其余温度计不一样意甩,也不可以够走开被测物读数).六、教师用多媒体播放课件“实验室用温度计、体温计、寒暑表的差别”,并进行总结 .实验室用温度计、体温计、寒暑表的差别(多媒体课件)七、教师用多媒体展现数字式体温计和双金属片温度计,并简述其原理和使用方法(鼓舞学生课后网上查阅) .【讲堂训练】教师指引学生做对应练习册中的题目.【讲堂小结】教师指引学生概括本节课学到了什么?【课后作业】1.请同学们达成课本 P7-8 作业 12345.2.请同学们达成对应练习册中的题目.【课后作业答案】4.( 1)实验室用温度计、寒暑表、体温计热胀冷缩(2)液面淹没在液面(3)35℃~42℃38.5 ℃ 38.5 ℃ 39℃(提示:示数为38.5 ℃的温度计未甩,本来进入管内的汞没有回到玻璃泡内,测37℃的人的体温时,玻璃泡里的汞不会经过细弯管上涨,上边管里的汞不会从细弯管自动着落,故示数仍为38.5 ℃,而测39℃的人的体温时,泡里的汞会膨胀经过细弯管上涨,故示数为39℃. )5.结构上不一样点是:实验室用温度计上部是平均细管,体温计上部有一段细而弯的缩口;量程不一样,体温计是 35℃ ~42℃,实验室用温度计是 -20 ℃~100℃;分度值不一样,体温计是0.1 ℃,实验室用温度计是1℃ . 使用上不一样点是:体温计能够走开人体读数,使用前要甩几下,实验室用温度计不可以走开被测物体读数,不可以甩.1. 教课中,侧重让学生经过实验研究来感知、理解知识. 第一,让学生进行人造“雨”的实验,经过水的状态循环变化来感知、理解物态变化,以及物质存在的三种状态;其次,让学生先把两只手分别放入热水和冷水中,而后先把左手放入温水中,再把右手放入温水中,这个活动的设计,是要让学生知道,凭感觉判断物体的冷热是不行靠的,引出温度和温度计的教课;最后,指引学生疏组实验,用实验室温度计丈量冷水、温水、热水的温度,培育学生着手操作能力,以打破温度计的使用这个难点.2.零下温度对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这里能够讲得再仔细一点,能够在这里再多加训练,充足利用自制的教具—温度计模型 . 老师也能够说温度,让学生登台调整模型,还可借鉴数轴上负数的读法,供学生参照 .。
第十二章《机械能和内能》教学设计-精品教案
基本信息
省市区学校
姓名联系电话
学科物理电子邮箱
年级九年级教科书版本及章节苏科版物理九年级第十二章
单元(或主题)教学设计
单元(或主题)名称机械能和内能
1.单元(或主题)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课主要采用以情境设疑来调动学生的好奇心,然后以问题为切入点展开讨论,让学生在情境问题中来感悟物理知识,起到乐中求学,学中求乐,不知不觉中总结出动能和势能之间可以转化的知识点。
为了加深学生对动能、势能的相互转化的印象,再进一步举出生活事例进行分析。
由于现象皆从身边来,故讨论时都踊跃发言,经过一定的“争吵”讨论出的结果正确性更高而且深刻。
经过这样热烈的讨论,学到的知识一定印象深刻,从枯燥无味的课堂中感受到学习物理的乐趣。
2.单元(或主题)学习目标与重点难点
1.理解动能和势能的概念。
2.探究影响动能和势能的因素。
3. 能的概念的建立
3.单元(或主题)整体教学思路(教学结构图)
第1课时教学设计(其他课时同)。
九年级物理全册 第十二章 第一节 温度和温度计教案
使用
设
单位
计
9
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
教 后 反 思
10
合
不同状态相互转 察、总结。
作
化的结果。
教师提出问
共 问题2:什么称为物态变 题,学生回答。
建 化?
教师强调,学生
小结:物理学中,将物
勾画“物态变
质由一种状态向
化”的定义。
智
另一种状态的变
能
化称为物态变 教师展示图片,
应
化。水的物态变 让学生感知冷
用
化与温度密切相 热的不同,引出
关。
“温度”.
知识点二:温度
气压下冰水 “ 0 ℃ ” 和
混 合 物 的 温 “100℃”的规
度 规 定 为 定,并讨论、
0℃。
理解对“摄氏
(2)一个标准大气压 度"的规定,会
下,沸水的温 读 物 体 的 温
度 规 定 为 度。
100℃
让学生了解自
(3)温度的常用单 然界中的一些
位是摄氏度,符 物体温度,培
号是℃.
养学生对温度
教师到各小组 结构有:玻璃管、
了解讨论情况 玻璃泡和测温物
并给与必要帮 质.它们是根据液
助. 体热胀冷缩的原
教师演示,学生 理制成的.
观察,并说出 温度计的使用 问题 3:使用实验用温度 注意事项,教 计应注意哪 师补充、完善, 些事项? 总结得出温度 小结:(1)被测温度不能超 计的使用规 出温度计的 则, 量程;
度值,才能估测准确。 主动站起来说
答案为 A。
出其它温度计
的名字.了解 知识点二:温度计及其
温度计的分 使用
类。 问题 1:常用液体温度计
北师大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第十二章欧姆定律教案
北师大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第十二章欧姆定律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北师大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第十二章《欧姆定律》,主要包括第1节“欧姆定律的内容”和第2节“欧姆定律的应用”。
具体内容包括:欧姆定律的定义、表达式的推导、电路图的分析,以及应用欧姆定律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欧姆定律的概念,能推导出欧姆定律的表达式。
2. 培养学生分析电路图,运用欧姆定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学会使用电压表、电流表测量电路中的电压和电流。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欧姆定律的概念、表达式,以及应用。
难点:欧姆定律表达式的推导,电路图分析,实际问题的解决。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电压表、电流表、电阻箱、电源、导线、多媒体设备。
2. 学具:每组一套实验器材,包括电压表、电流表、电阻、导线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一个简单的电路,让学生观察并思考:电压和电流之间的关系。
2. 新课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电压、电流、电阻的概念。
(2)介绍欧姆定律的内容,推导出表达式I=U/R。
3. 例题讲解(1)分析一个电路图,求出电路中的电流。
(2)给出一个电阻值和电压,求出电流。
4. 随堂练习让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5. 实验演示演示如何使用电压表、电流表测量电路中的电压和电流。
6. 学生实验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测量不同电阻下的电流和电压,验证欧姆定律。
六、板书设计1. 欧姆定律的概念、表达式。
2. 电路图分析步骤。
3. 欧姆定律的应用实例。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根据欧姆定律,计算给定电阻、电压下的电流。
(2)分析电路图,求出电路中的电流和电压。
2. 答案(1)电流I=U/R。
(2)根据电路图,按照欧姆定律的步骤进行分析。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教师应关注学生对欧姆定律的理解程度,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1)探讨欧姆定律在生活中的应用,如家用电器、照明设备等。
苏科版初中物理九年级上册 12.3 物质的比热容 教案 (1)
苏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第十二章第三节《物质的比热容》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比热容”是九年级物理第十二章第三节的内容,是本章中的一个重点同时也是初中物理的一个难点。
比热容是反映物质特性的一个重要物理量,自然界中的许多现象和生产生活上的许多问题都跟物质的比热容有关。
学好比热容知识能使学生加深理解热量的概念,更好的理解和运用热量的计算公式。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生活中有一定的关于吸收热量的经验,当然也会有一定的困惑。
那么,充分利用学生熟知的生活经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会消除对新知的陌生感。
初中学生形象思维较强,抽象思维较弱,所以对比热容概念的引入要通过探究实验这个实际活动使其形象化,再通过分析,归纳,数据分析,图像分析,演绎引出,便于学生理解。
三、教法学法分析:教法:1、科学探究法:观察和实验是学生认识物理规律、获取物理知识的重要途径,对“探究不同物质的吸热本领”这部分知识的教学采用实验探究法进行,以实验探究的方式让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分析能力、总结问题的能力。
2、交流讨论法:对于实验数据的分析、图像分析、比热容的意义、定义。
则采用交流讨论法,让学生相互交流认识,形成共识,得出比热容概念的正确认识,从中培养学生从形象到抽象的思维能力转变,学生之间交流合作的能力。
3、信息技术的应用法:利用信息技术的数据处理功能及画图软件,完成对实验的图形化,有利于学生从图像来认识新物理量提出的必要性。
学法: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领会物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之一----“控制变量法”让学生从观察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入手了解如何进行实验设计、实验操作学会记录实验数据和信息进行合作与交流。
2、在教学过程中适时启发引导学生主动的根据实验数据信息学会分析、比较、归纳、总结得出实验结论。
进一步从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提出新知识完成从实践到理论的认识上的飞跃。
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要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比热容的单位、符合、意义等),学会交流、学会合作、使学生的学习处于一种积极、民主的氛围。
九年级物理全册第十二章第二节熔化与凝固教案沪科版(2021-2022学年)
第二节熔化与凝固【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
理解气态、固态和液态是物质存在的三种形态.2.知道物质的固态和液态之间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3.理解熔化的含义,了解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
4.理解凝固的含义.5.知道熔化曲线和凝固曲线的物理含义。
二、过程与方法1。
通过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变化的规律,感知发生物态变化的条件.2.了解有无固定的熔化温度是区别晶体和非晶体的一种方法。
3。
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了解图像是一种比较直观的表示物理量变化的方法.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关心,产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的情感。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探究熔化、凝固的规律。
【教学难点】1.对熔化的理解.2.对凝固的理解及晶体与非晶体概念和性质的理解。
3。
晶体、非晶体熔化与凝固图像的区别.【教具准备】学生实验,六人一组。
每组配备熔化实验仪器:酒精灯、铁架台、石棉网、温度计两支、试管两支、石蜡、冰、火柴、坐标纸、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课时】2课时【巩固复习】教师引导学生复习上一节所学内容,并讲解学生所做的课后作业(教师可针对性地挑选部分难题讲解),加强学生对知识的巩固。
【新课引入】师教师演示蜡烛“流泪"小实验,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这里发生的物态变化是什么。
生:熔化。
师教师播放炼钢厂炼钢的相关视频,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这里发生的物态变化是什么.生:熔化、凝固.师同学们真棒!下面,我们就来学习第二节“熔化与凝固”.【预习指导】阅读课本P9—14文字内容和插图,把基本概念、规定、规律,以及晶体、非晶体的不同点等用红色笔做上记号,并完成对应练习册中“课前预习”部分,然后,各小组内部交流讨论,提出预习疑问,组长做好记录,准备展示.【交流展示】1.各小组代表举手发言,报告“课前预习”答案,教师评价订正。
2。
学生质疑,教师指导释疑。
【拓展探究】熔化一、学生小组内部讨论交流,回答下列问题。
师举例说明什么是熔化?什么是凝固?生:冰冻的黄河解冻;固态的铁、锡等金属丝在高温下变成了液态等是熔化,我们把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称为熔化。
九年级物理全册 第12章 温度与物态变化 第2节 熔化与凝固教案 沪科版(2021-2022学年)
第2节熔化与凝固【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气态、液态和固态是物质存在的三种形态。
2、了解物质的固态和液态之间是可以转化的。
3、了解熔化、凝固的含义,了解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
4、了解熔化曲线和凝固曲线的物理意义.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固体熔化是温度变化的规律,感知发生状态变化的条件。
了解有没有固定的熔化温度是区别晶体和非晶体的一种方法.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了解图象是一种比较直观的表示物理量变化的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关心,产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通过观察晶体与非晶体的熔化、凝固过程培养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
教学难点:指导学生通过对实验的观察,分析概括,总结出固体熔化时温度变化的规律,并用图象表示出来.【导学过程】【创设情景,引入新课】同学们,请帮我解决一个问题上:黑龙江省北部一月份的平均气温在负30℃以下,漠河镇的最低气温达到过负52.3℃,在这样冷的地区测气温应该用水银温度计还是酒精温度计?根据什么来选择?有同学说对了,今天,就让我们一起研究物质的熔化和凝固的知识。
(引出课题)【自主预习案】1、水有三种状态,它们分别是:、、。
水的三种状态在一定条件下是相互转化的.(选填可以或不可以)。
像上面的物质在固态、液态、气态之间发生变化的过程叫做。
我们在把水放入冰箱的冷冻室后水结成冰,再把冰块放入饮料中后冰又变成水。
生日上的蜡烛受到高温变成蜡液,一部分蜡液落在桌上后变成固体。
路桥施工中工人们把块状沥青放在炉内加热成液体,液体的沥青洒在路面上以后变成变为固态.....上面的过程中可以分为两类:2、熔化的定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凝固的定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生活中常见的物质中哪些属于晶体?哪些属于非晶体?4熔化热,凝固热【课堂探究案】一、固体熔化时的温度变化规律1、提出问题(1)在熔化过程中温度是怎样变化的?(2)是不是每一种物体熔化时温度都相同?2、猜想和假设你的猜想是什么?请大胆写出你的猜想:实验中注意的事项:(1)温度计要完全浸入被测物体中. (2)验时让物体受热均匀要不断搅拌。
第五节全球变暖与水资源危机教学案
课题:第十二章温度与物态变化第四节全球变暖与水资源危机总第07课时主备:刘庆九年级理化组课型:新授班级:姓名:1.解决日益严重的水资源危机的重要措施是节约用水。
在我国这样的人口大国,节约用水意义重大。
下面的节水方法中不可行的是〔〕A.使用节水洁具B.洗菜、洗衣剩下的水洗拖把、冲厕所。
C.减少每个人每天的饮用水D.在农业消费中,推广喷灌技术2.在没有食物的情况下,人可以活30天;假设是没有水,时限便缩短为3~4天,因此水是人类生命的根本要素。
右图是一个应急净水器。
在大容器中倒入不能直接饮用的水(如泥水、海水等),将杯子放在容器中央,用塑料膜将容器口封好(容器边缘留一个小缝隙),上面压一块石头,使塑料膜形成一个凹面。
将制成的净水器放在阳光下,几小时后杯中就可搜集到从塑料膜上滴下的纯洁水。
这种净水器主要是利用了和现象来到达净水目的。
四、课堂小结——寻经历找缺乏今天我学会了当堂检测1.造成世界上一些地方严重缺水的主要原因之一是。
2.针对我国西北地区土地沙漠化及沙尘暴日趋严重,国家建议要进步植被覆盖率,减少裸地面积,这样做可以减少土壤中水分的。
3.天山上的冰雪是一个宏大的“水库〞,冰雪熔化时温度是,熔化过程中冰雪需要热量。
4.天山雪水灌溉农田时,为了使水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常用管道代替沟渠输水,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减少输水过程中水的和。
5.新疆是远离大海的内陆地区,遇到干旱时节,当天空中乌云密布时,人们利用飞机把干冰洒向天空,施行人工降雨,这是通过干冰为气体而热量来实现的。
6.污染水资源的罪魁是。
7.赤潮是怎样形成的?8.我国是一个缺水的国家,节约用水应从我做起,请你写出日常生活中的两项节水措施。
〔教〕学后反思。
九年级生命与健康常识教案
九年级生命与健康常识教案第一章:生命的奇迹教学目标:1. 了解生命的起源和生命的奇迹。
2. 认识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3. 培养对生命的尊重和珍惜。
教学内容:1. 生命的起源:介绍生命的起源和发展过程。
2. 生命的奇迹:讲述一些生命的奇迹,如生命的顽强、生命的转化等。
3. 生命的价值:探讨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珍惜生命。
教学活动:1. 观看生命的起源和发展过程的视频。
2. 分组讨论生命的奇迹,分享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3. 进行小组活动,制作生命的价值的手抄报。
第二章:健康的重要性教学目标:1. 了解健康的重要性。
2. 掌握保持健康的方法和技巧。
3. 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
教学内容:1. 健康的重要性:介绍健康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2. 保持健康的方法:讲解保持健康的方法和技巧,如合理饮食、适量运动等。
1. 进行健康知识的问卷调查,了解学生的健康知识水平。
2. 分组讨论如何保持健康,分享自己的健康习惯和方法。
3. 进行小组活动,制作健康的生活方式的宣传海报。
第三章:合理饮食与营养教学目标:1. 了解合理饮食与营养的重要性。
2. 掌握合理的饮食搭配和营养均衡的原则。
教学内容:1. 合理饮食与营养的重要性:介绍合理饮食与营养对健康的影响。
2. 饮食搭配:讲解合理的饮食搭配和营养均衡的原则。
教学活动:1. 观看合理饮食与营养的视频。
2. 分组讨论如何做到饮食搭配和营养均衡,分享自己的饮食习惯。
3. 进行小组活动,制作合理饮食与营养的宣传册。
第四章:运动与健康教学目标:1. 了解运动与健康的关系。
2. 掌握适量的运动方法和技巧。
教学内容:1. 运动与健康的关系:介绍运动对健康的影响。
2. 适量运动:讲解适量的运动方法和技巧。
1. 进行运动与健康的问卷调查,了解学生的运动习惯和健康状况。
2. 分组讨论如何做到适量运动,分享自己的运动方法和技巧。
3. 进行小组活动,制作适量运动的宣传海报。
第五章:心理健康与情绪管理教学目标:1. 了解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中考数学总复习 第十二章 一元二次方程 第9课时 根的判别式教案-人教版初中九年级全册数学教案
一元二次方程第9课时: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判别式(二)教学目标:1、熟练运用判别式判别一元二次方程根的情况.2、学会运用判别式求符合题意的字母的取值X围和进行有关的证明.3、通过例题教学,渗透分类的思想.教学重点:运用判别式求出符合题意的字母的取值X围.教学难点:教科书上的黑体字“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当△>0时,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当△=0时,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当△<0时,没有实数根”可看作一个定理,书上的“反过来也成立”,实际上是指它的逆命题也成立.对此的正确理解是本节课的难点.可以把这个逆命题作为逆定理.教学过程:上节课学习了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得出结论:“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当△>0时,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当△=0时,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当△<0时,没有实数根.”这个结论可以看作是一个定理.在这个判别方法中,包含了所有各种情况,所以反过来也成立,也就是说上述结论的逆命题是成立的,可作为定理用.本节课的目标就是利用其逆定理,求符合题意的字母的取值X围,以及进行有关的证明.本节课是上节课的延续和深化,主要是在“明确目标”中所提的逆定理的应用.通过本节课的内容的学习,更加深刻体会到“定理”与“逆定理”的灵活应用.不但不求根就可以知道根的情况,而且知道根的情况,还可以确定待定的未知数系数的取值,本节课内容对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及思维全面性进行恰如其分的训练.一、新课引入:(1)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说出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及常数项.(2)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判别式是什么?用它怎样判别根的情况?二、新课讲解:将复习提问中的问题(2)的正确答案板书,反之,即此命题的逆命题也成立,即“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如果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则△>0;如果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则△=0;如果方程没有实数根,则△<0.”即根据方程的根的情况,可以决定△值的符号,‘△’的符号,可以确定待定的字母的取值X围.请看下面的例题:例1 已知关于x的方程2x2-(4k+1)x+2k2-1=0,k取什么值时(1)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2)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1)方程无实数根.解:∵ a=2, b=-4k-1,c=2k2-1,∴ b2-4ac=(-4k-1)2-4×2×(2k2-1)=8k+9.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方程无实数根.本题应先算出“△”的值,再进行判别.注意书写步骤的简练清楚.练习1.已知关于x的方程x2+(2t+1)x+(t-2)2=0.t取什么值时,(1)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2)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3)方程没有实数根?学生模仿例题步骤板书、笔答、体会.教师评价,纠正不精练的步骤.假设二项系数不是2,也不是1,而是k,还需考虑什么呢?如何作答?练习2.已知: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kx2+2(k+1)x+k=0有两个实数根,求k的取值X围.和学生一起审题(1)“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应考虑到k≠0.(2)“方程有两个实数根”应是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或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可得到△≥0.由k≠0且△≥0确定k的取值X围.解:∵△=[2(k+1)]2-4k2=8k+4.原方程有两个实数根.学生板书、笔答,教师点拨、评价.例求证:方程(m2+1)x2-2mx+(m2+4)=0没有实数根.分析:将△算出,论证△<0即可得证.证明:△=(-2m)2-4(m2+1)(m2+4)=4m2-4m4-20m2-16=-4(m4+4m2+4)=-4(m2+2)2.∵不论m为任何实数,(m2+2)2>0.∴ -4(m2+2)2<0,即△<0.∴(m2+1)x2-2mx+(m2-4)=0,没有实根.本题结论论证的依据是“当△<0,方程无实数根”,在论证△<0时,先将△恒等变形,得到判断.一般情况都是配方后变形为:a2,a2+2,(a2+2)2,-a2,-(a2+2)2,-(a+2)2,……从而得到判断.本题是一道代数证明题,和几何类似,一定要做到步步有据,推理严谨.此种题型的步骤可归纳如下:(1)计算△;(2)用配方法将△恒等变形;(3)判断△的符号;(4)结论.练习:证明(x-1)(x-2)=k2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提示:将括号打开,整理成一般形式.学生板书、笔答、评价、教师点拨.三、课堂小结:1.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教科书上黑体字的应用,求符合题意的字母的取值X围以及进行有关的证明.须注意以下几点:(1)要用b2-4ac,要特别注意二次项系数不为零这一条件.(2)认真审题,严格区分条件和结论,譬如是已知△>0,还是要证明△>0.(3)要证明△≥0或△<0,需将△恒等变形为a2+2,-(a+2)2……从而得到判断.2.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推理严密性和思维全面性的能力.四、作业:1.教材P.29中B1,2,3.2.当方程x2+2(a+1)x+a2+4a-5=0有实数根时,求a的正整数解.参考题目:一、选择题(每题4分,共24分)将下列各题中唯一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后括号内。
沪科版九年级第十二章第二节熔化与凝固教案
教案:沪科版九年级第十二章第二节熔化与凝固一、教学内容1. 熔化与凝固的概念:让学生了解熔化和凝固的定义,以及它们在自然界和生活中的应用。
2. 熔化与凝固的过程:讲解熔化过程中温度变化的特点,以及凝固过程中温度变化的特点。
3. 熔点与凝固点:介绍熔点和凝固点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4. 晶体和非晶体:讲解晶体与非晶体的区别,以及它们在熔化和凝固过程中的表现。
5. 熔化与凝固的应用:让学生了解熔化和凝固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如冰雪融化、晶体生长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熔化与凝固的概念,了解它们在自然界和生活中的应用。
2. 使学生能够分析熔化与凝固过程中温度变化的特点,并能运用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对晶体与非晶体的认识,提高其科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熔点和凝固点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2.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熔化与凝固的过程,以及晶体与非晶体的区别。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如冰块、热水、温度计等)。
2. 学具:笔记本、笔、实验报告单。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生活中常见的熔化和凝固现象,如冰雪融化、水结冰等,并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背后的原理。
2. 知识讲解:通过多媒体课件,详细讲解熔化与凝固的概念、过程以及晶体与非晶体的特点。
3. 实验演示:进行熔化与凝固的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并观察实验现象,如冰块融化、水凝固等。
4.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如冰雪融化过程中温度的变化等。
5. 知识拓展:讲解熔化与凝固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如冰雪融化过程中的道路除冰等。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沪科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二章第二节熔化与凝固一、熔化与凝固的概念1. 熔化:固体变为液体的过程2. 凝固:液体变为固体的过程二、熔化与凝固的过程1. 熔化过程:吸热,温度升高2. 凝固过程:放热,温度降低三、熔点与凝固点1. 熔点:固体熔化时的温度2. 凝固点:液体凝固时的温度四、晶体与非晶体1. 晶体:有规则排列的分子结构2. 非晶体:无规则排列的分子结构五、熔化与凝固的应用1. 冰雪融化:道路除冰、冰雪利用2. 晶体生长:半导体材料、珠宝首饰七、作业设计1. 描述一下熔化和凝固的过程,并说明它们在生活中的应用。
九年级上第十二章教案 第一节 温度与温度计
第一节温度与温度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自然界的水循环现象。
2、体验水的三种状态,会描述水的三种状态的特征,认识物态变化现象。
3、知道温度的概念,能说出生活和自然环境常见的温度值。
4、了解液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会用常见温度计测量温度。
5、知道温度的常用单位和国际单位制单位。
过程与方法:了解热岛效应、温室效应,尝试对环境温度发表自己的见解。
情感态度价值观:1、了解环境温度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2、培养学生关注科学技术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影响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1、认识温度,了解温度的测量。
2、温度计的使用和对环境温度的认识(难点)教学方法:情景创设,交流讨论教具:温度计,盛有不同温度水的烧杯(两个),水银体温计、电子体温计,寒暑表,挂图。
教学过程:第1课时一、引入新课1、水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种物质,你知道它有哪些存在状态吗?生:雨、雾、露、云、冰、雹、雪、霜、水蒸气等等。
引导分析归结水的不同状态,引出自然界物质存在的三种状态。
板书——物质存在的三种状态:固态、液态、气态2、教师简述自然界的水循环。
3、思考:自然界的水的不同状态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答案:温度。
4、引入、板书课题。
二、认识温度温度的变化对人类的影响会如此之大,今天我们就一起探讨一下有关温度的知识。
1、观察思考将两手放入先放进一杯温水中,然后再将一手放进一杯冷水和一杯热水中,说出你的感觉。
结论:凭感觉判断温度不可靠。
引入温度。
2、什么是温度归结板书——温度:物体的冷热程度。
3、摄氏温度师:目前使用的温度有三种标准,我们先来学习摄氏温标。
摄氏温度的单位:摄氏度,写作0C。
4、摄氏温标的规定师:做决定前要先弄清楚这个温度的单位是什么,即温标。
中国天气预报中32度指32摄氏度,世界各国一般都使用摄氏温标,有同学知道摄氏温标是如何规定的吗?生:把水的冰点规定为0度,水的沸点规定为100度,0-100度之间等分100份,每份为1摄氏度。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物理物理第十二章简单机械复习集体备课教案
九年下册物理集体备课教案授课人:授课时间:202【知识梳理】(一)杠杆1、定义:在力的作用下能绕转动的硬棒称做杠杆。
杠杆不一定是一根直棒,它可以是各种不同的形状.2、杠杆的五要素是:、、、、。
动力臂:从______到________的距离叫做动力臂,也就是几何学中的点到线的距离,.而决不是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点的距离. 阻力臂:从______到_________的距离叫做阻力臂.3、杠杆的平衡条件:⑴杠杆的平衡是指杠杆处于状态。
⑵实验前应调节,使杠杆在位置平衡,这样做的目的是:。
⑶杠杆的平衡条件:。
用公式可写成:。
4、杠杆可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滑轮:1、定滑轮:①特点:。
②实质:。
③F移动的距离S和G移动的距离h的关系。
2、动滑轮:①特点:。
②实质:。
③F移动的距离S是G移动的距离h的。
3、滑轮组:①特点:即可以,又可以改变。
②省力情况:若不计摩擦和绳重,有几段绳子拉着动滑轮,则拉力就是物重的。
(三)机械效率(η)1、有用功:额外功:总功:三者关系:2、和的比值叫机械效率。
3、计算公式是:。
注意:任何机械的效率都 1。
4、影响机械效率大小的因素有:机械自重及。
5、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公式是:;斜面机械效率的公式是。
(四)功的原理使用机械时,人们所做的功都不会不用机械时所做的功,也就是使用任何机械都不。
【例题1】例4 如图所示是用道钉撬撬起道钉的示意图,请画出作用在道钉撬上动力F1的力臂.练习1:如图1所示,使用中属于费力杠杆的工具是()一、提问回顾二、师生互动、巩固新知F 图1F图3 图4【例题2】如图3所示,一根轻质木杆,A 端细线下所挂50N 的重物静止在水平地面上。
当在B 点加竖直向下的力F=30N 作用时,木杆恰能在水平位置处于平衡状态,此时细线竖直。
已知OA=15cm ,OB=5cm ,则重物对水平地面的压力为( ) A. 80N B. 60NC. 40ND. 20N练习2:如图1所示,用羊角锤拔钉子,动力作用在锤柄顶端的A 点处,且要求动力最小,画出这个力的方向和它的力臂.图1【例题3】如右图所示表示三种不同的滑轮组,用它们提起重为G 的相同重物,在A 端所用的拉力分别为,不计滑轮本身的重和摩擦.练习3:(同一物体沿相同水平地面被匀速移动,如图3所示,拉力分别为F 甲、F 乙、F 丙,不记滑轮与轻绳间的摩擦,比较它们的大小,则( )A.F 甲<F 乙<F 丙B.F 甲>F 乙>F 丙C.F 甲>F 乙=F 丙D.F 甲=F 乙>F 丙练习4: 如图所示,用滑轮组拉着重物在水平地面上匀速前进,在绳的端点A 的作用力N ,重物与地面间的摩擦力为多大?将重物移动的距离为米,绳端A 移动的距离为多少?不计滑轮本身的质量以及轴与轮间的摩擦?【例题4】杭州市政府投巨资于民生工程,对背街小巷实施景观改图3 A造。
沪粤版物理九年级全册第十二章《内能与热机》教学教案
第十二章内能与热机12.1 认识内能1.了解内能的概念,知道内能的单位是焦耳。
2.能简单描述内能与温度的关系。
3.知道对于同一个物体,温度越高,内能越多;温度越低,内能越少。
4. 知道做功和热传递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
教学重点:改变内能的方法。
教学难点:内能概念。
装有适量冷、热水的烧杯(400ml)各一只、铁丝一段、压缩空气引火仪、酒精灯、锤子、铁砧、砂纸等。
一、引入课题展示汽车、火车、拖拉机、轮船、喷气式飞机、火箭的图片,让学生看图比较,讨论交流,找出它们的相同点。
交流、归纳要点:⑴都需要燃烧燃料;⑵最后都产生动力,带动其他机器工作。
引导:它们都是利用燃料燃烧释放出的内能来产生动力的。
那么,什么是内能呢?二、新课教学探究点一什么是内能1.阅读课本p22,交流讨论:(1)什么叫做物体的内能?对于物体具有内能,你是怎样理解的?(2)同一物体的内能与其温度有什么关系?为什么?(3)为什么说“一切物体,不论温度高低,都具有内能”?每小组向全班汇报一个问题;教师及时点评总结。
探究点二怎样改变物体的内能1.内能是可以改变的。
物体的内能跟温度有关,物体的温度可以改变,内能也是可以改变的。
2.怎样才能改变物体的内能。
(1)活动:每个小组准备铁丝、酒精灯、热水、锤子、铁砧、砂纸等,让学生自己想办法并实际操作,改变铁丝的内能。
学生汇报操作方法,对各种不同方法梳理归类,明确改变物体的内能有两种不同的途径:做功和热传递。
(2)分析课本图12——3,12——4,判断改变物体内能的方式。
3.用做功的方式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1)演示:压缩空气引火(2)列举生活中的有关事例,并进行分析解释。
4.用热传递的方式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1)热传递的三种方式及各自的特点:通过多媒体投影展示传导、对流和辐射的定义:①传导——热沿着物体传递叫做传导;演示实验:热传导②对流——靠液体或者气体的流动来传递热的方式叫做对流;演示实验:热对流③辐射——热由物体向外发射出去叫做辐射。
2022年沪科版物理九年级《温度与温度计》教案
12.1 温度与温度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温度的概念,能说出生活和自然环境中常见得温度值。
能用温度术语描述生活中的“热”现象。
(2)了解体温计的工作原理,熟悉使用温度计的过程,掌握它的使用方法,并学会摄氏温度的读法和写法。
(3)知道温度的常用单位和国际单位制中的单位过程与方法2、过程与方法:养成使用仪器和探究其物理原理的好习惯,体验学会使用一种新仪器的愉悦心情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二、课时安排2课时三、教学重点温度计的使用四、教学难点温度计的使用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过渡】春天冰融化,夏天水长流,秋天云高远,冬天雪封河。
以四幅美丽的图片引入本章的物态变化内容。
四季交替变化的同时,也伴随着气温的变化,而物质状态之间的变化也都与温度有关。
我们这一章的探究就从大家所熟悉的温度开始。
(以学生熟知的自然现象引入新课,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这一理念。
)(二)讲授新课1.温度温度是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微观上来讲是物体分子热运动的剧烈程度.温度只能通过物体随温度变化的某些特性来间接测量,而用来量度物体温度数值的标尺叫温标.它规定了温度的读数起点(零点)和测量温度的基本单位.目前国际上用得较多的温标有华氏温标(°F)、摄氏温标(°C)、热力学温标(K)和国际实用温标.从分子运动论观点看,温度是物体分子运动平均动能的标志.温度是大量分子热运动的集体表现,含有统计意义.对于个别分子来说,温度是没有意义的.2.温度计(1)【想想做做】我们把一左手插入放热水(热水越热越好,以不烫手为宜)的烧杯里,右手插入放冷水(冷水足够冷,可加冰块)的烧杯里,然后同时抽出手,插入温水烧杯里。
这时,我们觉得在左手感到温水冷、右手感到温水热。
【过渡】同一杯水两只手的感觉是不一样的,这就说明人们的感觉只能大致区分温度,要准确地判断和测量温度,就要选择科学的测量工具——温度计。
人教版2020九年级物理全册 第十二章 第三节 汽化与液化(第1课时 汽化)教案 (新版)沪科版
第1课时汽化【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什么是汽化.2.了解沸腾现象,知道什么是沸点.3.知道蒸发可以制冷.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液体(水)的沸腾实验,知道沸腾是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2.通过探究活动了解液体沸腾时的温度特点.3.通过交流探讨知道生活中的汽化现象.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热现象中的物理规律.2.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教学重点】蒸发、沸腾的相同点与不同点.【教学难点】分析一些生活中常见的汽化现象.【教具准备】铁架台、酒精灯、烧杯、水、温度计、多媒体课件等.【教学课时】1课时【巩固复习】教师引导学生复习上一节所学内容,并讲解学生所做的课后作业(教师可针对性地挑选部分难题讲解).【新课引入】师请同学们思考:晒在太阳下的衣服一会儿就干了,衣服上的水跑到哪里去了?学生回答:水变成了水蒸气飘散到了空中.师不错,同学们回答得很好.教师总结,并引入课题:水变成水蒸气是汽化现象,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液态向气态的转化——汽化.【预习指导】阅读课本P16-19文字内容和插图,把基本概念、规律、规定,以及影响蒸发快慢因素等内容,用红笔做上记号,并完成对应练习册中“课前预习”部分,然后,各小组内部交流讨论,提出预习疑问,组长做好记录,准备展示.【交流展示】1.各小组代表举手发言,报告“课前预习”答案,教师评价订正.2.学生质疑,教师指导释疑.【拓展探究】汽化的方式一:沸腾一、学生小组内部讨论交流,回答下列问题.师举例说明什么是汽化?生:像水变水蒸气那样,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称为汽化.师汽化有哪几种方式,什么是沸腾?生:汽化的两种方式是沸腾和蒸发,沸腾是在一定温度下液体的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汽化现象.二、设计实验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师我们每天要喝开水,开水是指沸腾后的水,现在回忆一下烧水时的有关情况,然后思考下列思考题.(多媒体展示)思考题:(1)水烧开需要哪些条件?(2)水在沸腾时有什么特征?(3)水沸腾后如果继续加热,温度会不会越来越高?(4)水沸腾后冒出白气,这些白气是水蒸气吗?(5)最后水煮干了,水去哪里了?师上面的思考题,同学们先不着急回答,大家先制定探究水的沸腾现象的实验方案,通过实验观察,得出结论.1.学生分组设计实验方案.2.教师用多媒体展示课件“实验探究水的沸腾现象”,并讲解,帮助学生完善实验设计方案.实验探究水的沸腾现象(多媒体课件)(1)设计并进行实验.(2)实验过程中的“三观察”.a.仔细观察:沸腾发生的部位和剧烈程度:沸腾时水中发生剧烈的汽化现象,形成大量的气泡,上升、变大,到水面破裂开来,里面的水蒸气散发到空气中,就是说,沸腾是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进行的剧烈的汽化现象.b.对比观察:沸腾前后物理现象的区别:沸腾前液体内部形成气泡并在上升过程中逐渐变小,以至未到液面就消失了;沸腾后,气泡在上升过程中逐渐变大,到达液面后破裂.c.定量观察:实验中,当水温升到90℃左右时,每隔1min(或2min)记录一次水的温度,直到水沸腾后5min为止.(3)实验现象:随着对水加热,水的温度不断上升,达到某一温度时,水开始沸腾,此后,虽然继续对水加热,但水温不再升高.3、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分组完成实验,及时记录实验数据,描绘水沸腾图像,并分析数据和图像,得出结论.4、教师引导学生交流展示实验结论.师为什么水沸腾前内部形成的气泡在上升过程中会逐渐变小呢?学生分组讨论并表示疑惑.(估计学生暂时无法给出答案,但教师提问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加深沸腾前后气泡变化情况的印象)教师总结:开始给冷水加热时,由于水中溶有空气,在器壁上生成气泡,气泡中含有空气和水蒸气,继续加热后,气泡受热膨胀,当气泡大到一定程度,由于浮力,气泡脱离器壁开始上升,气泡上升后温度降低,气泡内的大部分水蒸气要液化成水,气泡外边压强大于气泡内气体压强,气泡变小.师请各小组代表积极举手发言,报告实验现象和结论.生1:根据水沸腾时温度不变,说明水沸腾是在一定温度下发生.生2:根据气泡上升,变大,上升到水面破裂,说明水沸腾是在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生3:根据撤掉酒精灯水不沸腾,说明液体在沸腾过程中需要吸热.生4:各种液体沸腾时都有确定的温度.【师生互动归纳总结】1.水在沸腾过程中,继续吸热,温度保持不变,这个温度叫沸点.2.不同液体沸点不同,同种液体液面上气压不同,沸点不同,物质的沸点在不同条件下也会发生变化(水中加盐或糖,沸点升高,加入酒精沸点降低).3.液体沸腾条件:(1)达到沸点;(2)继续吸热;二者缺一不可.【课堂训练】教师引导学生做对应练习册中的题目.汽化的方式二:蒸发小组内部讨论交流,回答下列问题:师什么是蒸发?蒸发快的晾衣方式是什么?这说明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是什么?生:只有液体表现发生的汽化现象叫做蒸发.蒸发快的晾衣方式是将衣服展开,放在通风向阳的地方,这说明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是液体的温度、液体的表面积、液体表面上空气的流动.师请同学们将酒精滴在手背上,擦在手背上,或用手扇,有什么感觉?生1:滴上、擦上酒精的地方有清凉的感觉,用手扇时会感到更凉.生2:这说明蒸发过程需要吸热,蒸发有制冷作用.生3:滴在手背上的酒精,比擦在手背上的酒精蒸发得慢,这说明液体蒸发快慢与液体表面积有关,液体表面积越大,蒸发越快.生4:用手扇酒精蒸发更快,说明蒸发快慢与空气流动快慢有关,空气流动越快,蒸发越快.【师生互动归纳总结】2.液体在蒸发过程中吸热,有制冷作用.师蒸发和沸腾有什么异同点?(用多媒体展示引导学生回答)生:液体表面发生液体表面和内部吸【课堂训练】教师引导学生做对应练习册中的题目.【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本节课学到了什么.【课后作业】1.请同学们完成课本P21作业2 3 4.2.请同学们完成对应练习册中的题目.【课后作业答案】2.C3.B1.本节课教学的重点在于突出“水的沸腾”的实验探究过程.虽然沸腾现象对于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但其发生的全过程学生未必很清楚,沸腾时有什么特征学生不一定了解,因此我在教学中重点呈现出探究活动较为详细的探究过程,如实验后要求学生记录数据,处理数据,画出图线,分析数据,概括总结,得出结论.在探究过程中,可提出“怎样使水尽快沸腾”的问题让学生展开讨论,突出实验的设计思想,提高学生的信息收集能力.2.教学中,突出了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加深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如从蒸发快的晾衣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归纳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利用课堂学生小实验——在手背上滴、擦酒精,让学生感知蒸发有制冷作用,可用酒精擦拭体表为高烧病人降温,以此培养学生有将科学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的意识.3.教学中,在得出沸腾的特征和温度变化规律后,我将沸腾和蒸发现象加以比较,找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加深学生对蒸发和沸腾的理解.。
苏科九年级版第十二章第一节动能、势能、机械能教案
教案:苏科九年级版第十二章第一节动能、势能、机械能一、教学内容1. 动能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2. 势能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3. 机械能的概念及其守恒定律;4. 动能、势能、机械能之间的相互转化。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动能、势能、机械能的概念,并掌握它们的影响因素;2. 能够分析实际情境中的动能、势能、机械能的转化问题;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动能、势能、机械能之间的相互转化及其计算;2. 教学重点:掌握动能、势能、机械能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2. 学具:课本、练习册、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一个简单的例子,如抛掷物体,让学生感受动能和势能的变化,引发学生对动能、势能、机械能的兴趣。
2. 讲解:介绍动能、势能、机械能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通过示例和图示帮助学生理解。
3. 互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实际情境中的动能、势能、机械能的转化问题,教师巡回指导。
4. 练习:学生独立完成课本上的练习题,教师及时批改并给予讲解。
六、板书设计1. 动能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2. 势能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3. 机械能的概念及其守恒定律;4. 动能、势能、机械能之间的相互转化。
七、作业设计1. 请用一句话解释动能、势能、机械能的概念;2. 列举一个实际情境,说明动能、势能、机械能的转化过程;3. 计算一个物体在不同高度和速度下的动能和势能。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看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动能、势能、机械能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2. 拓展延伸:让学生进一步研究机械能的守恒定律,探讨动能、势能、机械能在实际应用中的意义。
重点和难点解析:动能、势能、机械能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在上述教案中,提到了动能、势能、机械能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这是本节课的核心内容。
然而,这些概念和因素的理解和掌握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因此,我们需要对这些内容进行详细的补充和说明。
九年级生命生态安全教案
九年级生命生态安全教案第一章:认识生命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生命的起源和生命的多样性。
2. 培养学生尊重生命、珍惜生命的意识。
教学内容:1. 生命的起源:介绍生命的起源和发展过程,让学生了解生命来之不易。
2. 生命的多样性:介绍不同生物的特点和生命价值,让学生认识到生命的多样性。
教学活动:1. 观看生命起源的纪录片,引导学生思考生命的奇迹。
2. 小组讨论,分享对生命的理解和感悟。
第二章:生命安全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生命安全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遵守交通规则、预防火灾等安全意识。
教学内容:2. 火灾预防:介绍火灾的危害和预防方法,让学生掌握火灾逃生技巧。
教学活动:1. 角色扮演,模拟交通场景,引导学生遵守交通规则。
2. 火灾逃生演练,让学生掌握火灾逃生技巧。
第三章:生态环境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意识。
教学内容:1. 生态环境现状:介绍生态环境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2. 环保行动:介绍环保知识和实践方法,引导学生参与环保活动。
教学活动:1. 调查周边环境问题,让学生关注生态环境。
2. 小组讨论,策划环保活动,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第四章:网络安全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网络安全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安全上网、防范网络风险的意识。
教学内容:1. 网络安全知识:介绍网络安全的基本概念和风险。
2. 网络素养:介绍如何安全上网和正确使用网络资源。
教学活动:1. 观看网络安全宣传片,提高学生的网络安全意识。
2. 网络素养测试,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网络。
第五章:自我保护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自我保护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面对危险时能够进行自我保护的能力。
教学内容:1. 防范校园暴力:介绍如何识别和防范校园暴力。
2. 个人安全:介绍个人安全知识和自我保护技巧。
教学活动:1. 讨论案例,引导学生识别和防范校园暴力。
2. 自我保护技能培训,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把生活现象和自然现象与物质的熔点或凝固点联系起来。养成学科学,用科学的习惯和探索真理的科学态度。
【重点、难点】
重点:冰的熔化与凝固的科学探究
难点:冰的熔化与凝固过程中温度如何变化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固体
物质的三态:液体
气体
水的三态名称:、、
引导学生制定计划并设计实验步骤:
投影展示:
学生猜想:冰的凝固过程??
固体分为晶体和非晶体
晶体:内部原子按一定规律排列,有熔点。如:冰、水晶、钻石。
非晶体:内部原子的排列无规则,没有熔点。如:玻璃、塑料、沥青。
熔化:物质由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熔点:晶体开始熔化时的温度。
注意:晶体熔化过程中温度不变。
晶体熔化的条件:①达到熔点。②继续吸热。
小结:
另一种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汽化现象叫做蒸发。液体的蒸发随时都在发生。这是因为在任何温度下,总会有一些分子可以得到足够的能量而挣脱周围液体分子的引力,脱离液面飞向空中。
实验探究――蒸发快慢的影响因素
放两支温度计,其中一支的玻璃泡上包湿布,并将湿布的另一端放入水中。比较两支温度计的示数。
液体温度越高、液体表面越大、液体表面空气流动越快时,液体蒸发就越快。
第十二章温度与物态变化第一节温度与温度计
课时:1节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熟悉水的熔点和沸点,初步认识常见温度和使用温度计。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冰的熔化现象的科学探究,熟悉科学探究全过程的各个环节。从科学探究过程中,物态变化。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把生活现象和自然现象与物质的温度,用科学的习惯和探索真理的科学态度。
生活之中雾气水气的液化现象
小结:学生小结本节知识
作业:P21 1、2、3
第四节升华与凝华
课时:1节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了解冰、雾、霜等形成过程及放热现象。
过程和方法
1、能对实验现象和自然现象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出物态变化的一般规律。
2、理解物态变化过程温度-时间图象的特点和物理意义。
3、会用物态变化的规律解释自然界或日常生活中所涉及到一些简单的物态变化。
【重点、难点】
重点:温度计的工作原理
难点:温度如何变化
教具:
演示实验:酒精灯烧瓶橡皮塞铁架台石棉网钢勺水杯温度计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水是生命之源,水孕育了自然界的万物生灵,水是大自然对人类的恩赐。水可以在三种状态之间变化,这种变化叫物态变化。现在我们就研究水的三态变化规律。
演示:
水的加热
一、奇妙的水
影响汽化的三个因素!
学生思考:生活之中哪些是应用加快汽化的例子?
演示:
水的沸腾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书P17图28填写
认识日常生活之中,常见物质的沸点!
海拔和沸点关系!
汽化与液化
.液化
回顾第一节人造雨的过程,在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玻璃片后从新由气体变为
了液体。
液化:物质由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做液化。
液化是汽化的相反过程,所以液化过程是放热过程。
并知道保护臭氧层的意义,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小结:
到现在所学的六个物态变化
作业:P26 1、2、3
第五节全球变暖与水资源危机
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全球变暖的现象。
过程和方法
1、能对现在全球的气候变化有一定的认识。
2、理解气候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3、会用爱地球,用行动保护环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产生舞台效果缕缕青云或淡淡薄雾就是干冰(固态二氧化碳)升华造成的现象。防蛀的樟脑球过一段时间后会自动消失,冬季晾在室外冰冻的衣服也能变干等,这些都是升华现象。
升华也是吸热过程,人们常将升华过程中的吸热特点应用于生产、生活实践。例如,人们利用干冰升华的特点进行人工降雨。当干冰进入冷空气层,会很快升华,在升华过程中将吸收大量的热量,使冷空气层的气温急剧下降,这时高空中的水蒸气便会变成小冰晶。小冰晶逐渐变大后下落,在下落中遇到暖气流就会熔化而形成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电冰箱的基本原理及生产无氟冰箱的意义,有环境保护意识。
【重难点】
重点:晶体物态变化过程的吸热、放热规律
难点:物态变化过程中的物质放热现象的理解
【教学过程】
升华与吸热
如果固体分子从外界吸热,直接挣脱周围的分子引力而飞出,那么物质就可以直接从固态变为气态,这种现象称为升华(subllimation)。
(1)加热碎冰。
①将碎冰和温度计放入试管,按照课本11—9图组装实验器材,用水浴法给碎冰加热。
②记录整个过程中温度随时间的变化,每隔1分钟记录一次。
③将数据填入表中,并在坐标纸上描出各点。
分析甲乙两线有什么不同?
学生回答:
小结:如各种金属,海波,固体酒精等,它们的熔化曲线都和冰的熔化曲线形状相似,只是熔化时温度高低不同而已。这条熔化曲线反映了晶体熔化的一个重要特征——晶体的熔化是在一定的温度下完成的,即晶体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
2、测量温度的工具:温度计
3、温度计的工作原理:
4、如何使用温度计:
5、注意事项:
四、温度测量:
演示实验
板书设计:
温度与温度计
物质的三态
使用温度计
小结:
作业:P7 1 2 3 4
第二节熔化与凝固
课时:1节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熟悉冰的熔化与凝固,认识晶体的熔化与凝固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冰的熔化现象的科学探究,熟悉科学探究全过程的各个环节。从科学探究过程中,感知熔化,凝固现象及其产生的条件。
内表面还是外表面?
在寒冷的冬季,室内外温差较大,室内温
度较高的水蒸气在门窗玻璃内表面遇冷直接
凝华,形成冰花,而室外的水蒸气温度较低,
不易在玻璃外表面凝华。
(2)用久了的灯泡为什么会发黑?
钨丝高温升华为气态灯丝,遇到气温较
低的灯泡壁后又降温凝华,再次附着在灯泡
壁上,使灯泡壁变黑。
4、物态变化过程中的吸热与放热
凝华
重新做典升华的实验,引导学生观察紫色的碘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玻璃管的上
部又变回固态的典颗粒。
凝华:物质由气态直接变成液态的过程叫做凝华。
由于凝华是升华的相反过程,所以凝华是吸热过程。
PPT展示霜和雾凇的图片,加深学生对凝华过程的理解。
提出问题:(1)在北方冬天玻璃上会有
小冰晶,俗称“冰花”形成在玻璃窗的
(1)六种物态变化:
吸热过程有:熔化(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
汽化(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
升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过程);
放热过程有:凝固(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
液化(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
凝华(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过程)。
(2)在生活中的应用:
由PPT播放冰箱原理视频,让学生简单了解冰箱与空调的简单原理。
了解有一定有生命的责任感,保护我们的地球。
【重难点】
重点:水对地球的重要性
难点:生活之中如何做到节约用水,少污染水
【教学过程】
一、复习
物态变化的
吸热:、、
放热、、
二、新授
今年的全国发生的极端天气如:
学生描述:
城市暴雨生命安全
突发的极端天气如何保护自己的生命安全??
(安全教育)
中国的水资源危机
为什么南水北调
河水的污染
缺水的问题
珍惜每一滴水
(以上都是自由知识,由学生展开讨论自述等方式进行,老师只进行点评)
小结:爱环境,惜爱水就是爱自己
作业:P31 1到7
教学反思:
熔化吸热
凝固放热
作业:P15 1、2、3、4
第三节汽化与液化
课时:1节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了解雾、气等形成过程及、现象。
过程和方法
1、能对实验现象和自然现象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出物态变化的一般规律。
2、理解物态变化过程温度-时间图象的特点和物理意义。
3、会用物态变化的规律解释自然界或日常生活中所涉及到一些简单的物态变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自然界的水的物态变化。
【重难点】
重点:物态变化过程的吸热、放热规律
难点:物态变化过程中的物质放热现象的理解
【教学过程】
1.引入新课
我们知道物质存在的状态,通常有气体、液体和固体三种状态。
演示:水加热,发现玻璃片上的水在消失!
问学生:看到了什么?是什么现象?
汽化与吸热
当液体加热至沸点,大量分子会挣脱周围分子的引力而飞出,这种剧烈的汽化现象就是沸腾。若要沸腾过程继续,外界必须继续加热,以便更多分子飞出。在沸腾过程中,外界所加的热,为分子挣脱引力而提供能量,并不能使液体温度升高。
云、雪、雨本质是自然界的什么物质?这种物质在自然界中还有什么样的存在形态?
固:有一定体积和形状
物质的三态:液:有一定体积无形状,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气:无一定体积无形状,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二、水之旅
实验结论:水有固态、液态和气态,水的三种状态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自然界中的水循环:
三、温度
1、定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