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党宣言》背景、主要观点和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人类解放的伟大旗帜——《共产党宣言》背景、主要观点和意义
2007年05月23日星期三 18:52
作者:赵汇
1848年2月马克思恩格斯合著的《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问世。
《宣言》第一次系统而完整地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客观规律,阐明了无产阶级推翻资本主义建立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伟大历史使命。
列宁认为,《宣言》“这部著作以天才的透彻而鲜明的语言描述了新的世界观,即把社会生活领域也包括在内的彻底的唯物主义、作为最全面最深刻的发展学说的辩证法,以及关于阶级斗争和共产主义新社会创造者无产阶级肩负的世界历史性的革命使命的理论。
”[1](p416)这段论述精辟地概括了《宣言》的精神实质,也为我们研究《宣言》所阐述的基本原理提供了指导思想。
《宣言》的发表,标志着无产阶级革命者从此可以用新的世界观来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它是指导无产阶级解放运动永远高扬的旗帜,也是全人类最终解放的伟大旗帜。
—、《共产党宣言》的写作背景
《宣言》既是马克思恩格斯对19世纪40年代西欧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斗争的经验总结,以及同资产阶级、同各种冒牌社会主义思潮进行斗争所取得的理论成果,也是马克思恩格斯将科学理论运用于工人革命运动、创立无产阶级政党的实践的产物。
《宣言》的问世有深刻的社会经济背景和阶级根源。
19世纪40年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欧洲主要国家已占居统治地位。
产业革命在英国已经完成,在法国正在进行,在德国也已开始。
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发展和工厂制度的普遍建立,使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日益暴露出来,导致经济危机频频发生。
经济危机使社会生产力遭到极大破坏,给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带来深重灾难。
资产阶级为了摆脱经济危机的困境,不断加紧对无产阶级的剥削和压迫。
随着各种社会矛盾不断暴露,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也日益激化,斗争的规模越来越大。
1831年和1834年法国里昂工人举行两次起义,提出了“工作不能生活,毋宁战斗而死”的口号。
英国工人发起了以实现普选权为中心内容的宪章运动,自1836年开始,持续了12年之久,吸引了成百万工人和劳动群众参加,充分显示了工人阶级的力量。
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1844年发动了大规模的武装起义,宣布反对私有制社会。
这些斗争虽然都被镇压下去,却显示出无产阶级已经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
工人阶级斗争的经验,为马克思恩格斯进行理论研究提供了宝贵的材料,也使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成为可能;三大工人运动的失败,从反面提出了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迫切要求。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首先要从组织上把各国分散的工人运动统一起来,其次要批判各种错误思潮,为统一的工人运动提供行动纲领。
1846年,马克思和恩格斯一起创立了共产主义通讯委员会和德意志工人协会,他们批判了当时误导工人运动的多种错误思想理论,如魏特林的空想共产主义、格律恩为代表的真正社会主义、蒲鲁东的改良主义等等,引导工人运动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1847年他们加人正义者同盟并将其改组为共产主义者同盟。
正义者同盟主要是由德国进步青年组成的半秘密性组织,受魏特林主义的影响,奉行“人人皆兄弟”的口号。
1847年6月,恩格斯出席了正义者同盟在伦敦举行的第一次代表大会,大会将“正义者同盟”改名为“共产主义同
盟”,用“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战斗口号,取代了“人人皆兄弟”的旧口号。
恩格斯还为同盟起草了第一个纲领草案——《共产主义信条草案》。
草案以问答形式写成,这是在当时易被接受的形式。
同年10月底到11月初,恩格斯在征求同盟盟员意见的基础上,对信条草案做了修改和补充,写成了《共产主义原理》。
《原理》仍采用问答形式,基本上保持了草案原来的结构,但内容上有很大丰富。
1847年11月29日至12月8日,共产主义者同盟在伦敦举行第二次代表大会,马克思恩格斯出席了大会。
参加这次大会的除德国代表外,还有瑞士、波兰、英国的代表。
大会经过深入的讨论,采纳了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决定公布一个“宣言”形式的“同盟”纲领,并把起草工作委托给马克思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主义信条草案》和《共产主义原理》这两稿的基础上,根据大会通过的纲领原则,认为应当把党的纲领写成一篇充满战斗性的宣言,他们用整整一个月的时间,以“叙述历史”的方式共同撰写了《共产党宣言》,1848年2月在伦敦付印,以单行本的形式用六种文字正式发表。
《宣言》迄今已用200多种语言出版了1100多个版本,是全球公认的“传播最广的社会政治文献”,是世界各国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指南。
二、《共产党宣言》的结构与特点
《宣言》最初的版本,由一个简短的引言和四章组成。
《宣言》公开发表后,马克思恩格斯没有对这一历史文件作过修改,而是随着实践的发展,通过写序言的形式或写其他文章来发展《宣言》的思想。
在1872年至1893年二十多年时间里,他们为不同版本的《宣言》先后写了七篇序言,即1872年德文版序言、1882年俄文版序言、1883年德文版序言、1888年英文版序言、1890年德文版序言、1892年波兰文版序言和1893年意大利文版序言。
前两篇序言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合写,后五篇序言由恩格斯一人创作。
在每一篇序言中,作者都结合当时社会经济、革命斗争形势和政治状况等方面的新变化,对原来的思想作了新的补充和新的发展。
因此,这七篇序言成为《宣言》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学习《宣言》不可缺少的重要文献。
《宣言》现在的结构包括七篇序言、引言和四章正文。
四章的标题依序是:“资产者和无产者”,“无产者和共产党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文献”,“共产党人对各种反对党派的态度”。
《宣言》是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影响最大、传播最广的作品。
《宣言》的基本特点是文字不多,篇幅短小精悍,但思想博大精深,观点简明扼要且透彻精辟,气势恢弘,语言生动,激情洋溢。
《宣言》结构严谨,包含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内容。
马克思恩格斯在这部伟大著作中,运用他们创立的唯物史观,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特别是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历史和特征进行了科学研究。
他们总结了当时工人运动的实践经验,全面地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
他们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规律及其向全球扩张的趋势,揭示了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必然性;揭示了无产阶级的革命性及其伟大的历史使命,论证了阶级斗争、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重要作用,揭示了共产党的性质和特点,阐明了共产党的领导是无产阶级解放事业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全面驳斥了当时诽谤与攻击共产主义的种种资产阶级谬论,深刻地批判了当时形形色色的假社会主义思潮,彻底划清了科学社会主义与各种冒牌社会主义之间的界限,从此为各国无产阶级的解放运动树立起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旗帜,也为全人类的最终解放树立起伟大的旗帜。
三、七篇序言的主要内容
七篇序言本着尊重《宣言》作为历史文献不宜随意改动的精神,回顾了《宣言》同国际工人运动相结合的历史,总结了《宣言》问世以来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新经验,丰富和发展了《宣言》所阐明的基本原理:
1.对待《宣言》的科学态度。
在1872年德文版序言中,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不管最近25年来的情况发生了多大的变化,这个《宣言》中所阐述的一般原理整个说来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
[2](p3)但是,“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正如《宣言》中所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
[2](p248)马克思恩格斯这里所强凋的思想是理论应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随着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发展,关于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也必然随着无产阶级革命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地丰富、发展。
它的实际运用并不是千篇一律的,而是要求与各国具体的实际相结合,不断丰富和发展理论。
2.阐明了《宣言》的性质和任务。
1872年德文版序言和1888年英文版序言指出,《宣言》是共产党的一个“详细的理论和实践的党纲”,是世界各国“千百万工人公认的共同纲领”。
1882年俄文版序言中明确指出:“《共产党宣言》的任务,是宣告现代资产阶级所有制必然灭亡。
”[2](p251)共产党人要彻底消灭资产阶级的生产资料私有制,只有消灭了生产资料私有制,才能杜绝产生剥削和压迫的根源。
3.阐明了《宣言》的基本思想。
恩格斯在1883年德文版序言中指出:“贯穿《宣言》的基本思想:每一历史时代的经济生产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的基础;因此(从原始土地公有制解体以来)全部历史都是阶级斗争妁历史,即社会发展的各个阶段上被剥削阶级和剥削阶级之间、被统治阶级和统治阶级之间斗争的历史;而这个斗争现在已经达到这样一个阶段,即被剥削被压迫的阶级(无产阶级〉,如果不同时使整个社会永远摆脱剥削、压迫和阶级斗争,就不再能使自己从剥削它压迫它的那个阶级(资产阶级)下解放出来。
”[2](p252)1888年英文版序言中,恩格斯重申了这一思想,科学地概括了新的历史观与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线索。
4.根据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最新经验,对《宣言》作重要修改和补充。
1872年德文版序言中,马克思恩格斯根据1848年欧洲革命,特别是1871年巴黎公社革命的最新经验,指出:“工人阶级不能简单地掌握现成的国家机器,并运用它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2](p249)这就是说,1848年革命和1871年巴黎公社的实践经验证明,无产阶级要想夺取革命的彻底胜利,就必须通过暴力革命,打碎旧的国家机器,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这个修改和补充,是对《宣言》中基本原理的重大发展,具有深远的历史影响。
5.关于俄国革命与西方无产阶级革命的关系。
在1882年俄文版序言中,马克思恩格斯在通过对欧美革命和俄国革命客观情形的对比分析之后指出:“假如俄国革命将成为西方无产阶级革命的信号而双方互相补充的话,那么现今的俄国土地公共所有制便能成为共产主义发展的起点”。
[2](p251)这里,马克思恩格斯发展了以往认为社会主义革命只能在发达国家取得胜利的观点,预示了在一定历史条件下落后国家也可以取得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并寄希望于东方相对落后的国家。
这一思想后来为列宁所发展,并在俄国十月革命、中国革命中得到了验证。
四、正文的主要理论观点
正文的“引言”指出了《宣言》的目的。
早期共产主义思想运动,在形形色色敌人的咒骂声中产生、成长。
而现在是共产党人“向全世界公开说明自己的观点、自己的目的、自己的意图并且拿党自己的宣言来反驳关于共产主义幽灵的神话的时候了”[2](p271)
《宣言》最主要的理论观点如下:
1.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宣言》第一章一开头就指出,自从原始社会解体以来,至今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
人类社会分裂为阶级之后,经历了三个剥削阶级相继统治的社会形态,即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
在这三个社会形态中,各自存在着两个相互对抗的基本阶级,即奴隶主和奴隶、地主和农民、资本家和工人(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
在阶级社会中,对立阶级之间的矛盾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的集中表现。
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中,奴隶主和奴隶、地主和农民之间的对立往往为等级制度所掩盖。
工业革命后,伴随着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发展,阶级关系日益简单化,社会分裂为两大对立的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
马克思恩格斯简明地阐述了阶级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指出被压迫阶级反抗压迫阶级的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动力。
“压迫者和被压迫者,始终处于相互对立的地位,进行不断的、有时隐蔽有时公开的斗争,而每一次斗争的结局都是整个社会受到革命改造或者斗争的各阶级同归于尽。
”[2](p272)
《宣言》除了揭示对抗性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外,还特别着重地叙述了资本主义社会产生和发展的过程,简要地表述了它的发展规律。
《宣言》指出,封建社会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对抗性矛盾引起了封建社会的瓦解。
原有的生产方式已不能适应随着新市场的出现和贸易扩大所增加的需求,“于是,蒸汽和机器引起了工业生产的革命。
现代大工业代替了工场手工业;工业中的百万富翁,一支一支产业大军的首领,现代资产者,代替了工业的中间等级”。
[2](p273)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就此确立。
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阶级利益是根本对立的。
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发展,资本同劳动对立的尖锐化,表现为周期性的经济危机。
经济危机的频频爆发表明,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已在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在人类社会的阶级斗争中,只有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才能从根本上消灭亠切剥削阶级,消灭一切剥削制度,为最终实现共产主义创造条件。
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是“现代社会变革的巨大杠杆”。
应当承认,对于阶级和阶级斗争的分析,马克思恩格斯并不是首创,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最早分析了阶级及阶级斗争现象,空想社会主义者对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对立也进行了激烈的抨击91852年马克恩在致约?魏德迈的信申说,无论是发现现代社会中有阶级存在或发现各阶级间的斗争,都不是他的功劳。
他对阶级斗争理论的新贡献主要有以下三点:“(1)阶级的存在仅仅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2)阶级斗争必然导致无产阶级专政;(3)这个专政不过是达到消灭一切阶级和进人无阶级社会的过渡……”[3](p547)
2.无产阶级的产生、发展及其历史使命
无产阶级是和资产阶级同时产生的。
无产阶级是出卖劳动力的雇佣劳动者,处子社会最下层。
但它又是先进生产方式的代表,是最有力量、最有前途的革命阶级,是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掘墓人。
随着资产阶级的发展,无产阶级也得到发展。
无产阶级是在同资产阶级的斗争中发展的。
它经历了从自在阶级到自为阶级的发展过程,从最初的个别性的、地方性的反对个别工厂资本家的自发斗争,发展到整个无产阶级进行全国性的反对整个资产阶级及其政府的斗争,进而发展到以夺取政权为目的,认识到自己的历史使命,认识到必须组织自己的政党领导经济斗争和政治斗争。
《宣言》指出:无产阶级的伟大历史使命是埋葬资本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
这是由它在资本主义社会所处的阶级地位和它的阶级特性决定的。
无产阶级是最先进、最有前途的阶级。
它是大工业本身的产物,是先进生产方式的代表。
随着大工业的不断发展,无产阶级的队伍将不断壮大,战斗力将不断增强。
大工业生产需要有明确的分工和严密的组织,这一特点决定无产阶级是一个最富有组织纪律性和团结精神的阶级。
无产阶级是最革命的阶级。
它处于资本主义社会的最底层,没有生产资料,在政治上受压迫,在经济上受剥削,是一个受苦最深的阶级,因而最痛恨资本主义社会和一切剥削制度。
此外,正因为它一无所有,所以它对私有制毫不留恋,对共产主义革命充满热情,在这个革命中它失去的只是锁链,而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
3.资本建立世界市场并在全球扩张
《宣言》揭示了资本全球扩张的本性及其造成的后果:资本追逐利润的贪欲“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
它必须到处落户,到处开发,到处建立联系。
”资产阶级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
……资产阶级挖掉了工业脚下的民族基础。
古老的民族工业被消灭了……它们被新的工业排挤掉了,新的工业的建立已经成为一切文明民族的生命攸关的问题;这些工业所加工的,已经不是本地的原料,而是来自极其遥远的地区的原料;它们的产品不仅供本国消费,而且同时供世界各地消费。
旧的、靠本国产品来满足的需要,被新的、要靠极其遥远的国家和地带的产品来满足的需要所代替了。
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
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2](p276)。
从这个意义上说,“工人没有祖国”,无产者失去了任何民族性。
然而,从历史发展的眼光来看,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阶级斗争逻辑是,资产阶级在全世界的胜利,是无产阶级战胜资产阶级的前阶。
4.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同样不可避免
《宣言》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考察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生、发展的过程,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客观规律。
首先,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必然性,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规律的作用导致的。
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是一个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自然历史过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
人类历史上的社会形态变革都是这一规律发生作用的产物,资本主义社会也是如此。
资本主义制度代替封建制度是历史上的一个进步,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但是,资本主义制度仍然是一种剥削制度,它从一开始就是建立在少数资产者对广大无产阶级和全体劳动群众进行剥削的基础上。
资本主义社会本身包含着不可克服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社会化和私人占有生产资料之间的矛盾。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资本主义社会的这一基本矛盾日益尖锐化,并突出地表现为周期性的经济危机,这种社会瘟疫表明,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已经成为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桎桔。
生产力的发展必然要求变革旧的生产关系,建立新的生产关系。
其次,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必然性,是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
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在阶级关系上表现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对立和斗争。
这两个对抗阶级之间的矛盾斗争是不可调和的,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你死我活的阶级斗争,最终结局只能是推翻资本主义,建立社会主义。
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对立必然导致经济危机。
资本主义制度本身无法解决它固有的矛盾,无法消除经济危机;要从根本土解决资本主义的社会弊端,彻底消灭经济危机,就必须扬弃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废除私有制,建立一个与社会化大生产相适应的全新的共产主义制度。
社会主义新世界是资本主义旧世界的产物。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物质财富不是为劳动者的需要而存在,而是劳动者作为资本价值的增殖手段而存在,这是一种野蛮的生产方式,是为了物质财富的增长而牺牲大多数人利益的颠倒了的世界。
无产阶级是一切被剥削阶级的代表,最善于团结和领导其他劳动阶级为伟大的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而奋斗。
因此,《宣言》庄严宣布:资本主义“首先生产的是它自身的掘墓人。
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
[2](p284)
5.消灭私有制是共产党人的长期任务
《宣言》指出,共产党人可以把自己的理论概括为一句话:消灭私有制。
因为,共产主义革命在本质上不同于以往任何一次剥削阶级的革命,它不是用一种剥削制度去代替另一种剥削制度,而是要从根本土消灭人剥削人的制度,建立一个没有阶级剥削和阶级压迫的共产主义社会。
这就要求彻底铲除阶级剥削和阶级压迫的经济根源土亠私有制。
只有废除生产资料私有制,建立、巩固和发展生产资料公有制,才能挖掉剥削制度存在的经济基础。
对于消灭什么样的私有制,《宣言》明确指出:“共产主义的特征并不是要废除一般的所有制,而是要废除资产阶级的所有制”。
[2](p286)在“现存社会里,私有财产对十分之九的成员来说已经被消灭了;这种私有制之所以存在,正是因为私有财产对十分之九的成员来说已经不存在”。
[2](P288)显然,共产党人要消灭的是少数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的私有制。
《宣言》指出,共产主义革命就是同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和传统的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
实行两个“最彻底的决裂”,就是要彻底消灭私有制,彻底消灭私有观念。
共产主义革命不仅要彻底消灭私有制,而且还要彻底消灭私有观念。
这是因为,私有制是私有观念产生和存
在的经济基础,而私有观念则是维护私有制的思想武器。
资产阶级为了维护自己的阶级利益,必然要利用一切腐朽没落的意识形态维护其私有制。
所以,只有彻底消灭私有制,彻底消灭私有观念和一切剥削阶级的意识形态,才能彻底消灭剥削制度,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的共产主义社会。
“两个彻底决裂”是以生产力高度发展为前提的;“两个彻底决裂”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这是共产党人彻底革命精神的深刻体现,是共产主义革命的战斗任务。
6.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是无产阶级实现历史使命的道路
《宣言》总结了人类全部阶级斗争的历史经验,特别是总结了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斗争的经验,论述了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政治统治是无产阶级获得彻底解放的根本道路。
在资本主义社会里,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利益是根本对立的,它们之间一直进行着激烈的斗争。
资产阶级为了维护自己的阶级利益,必然要运用一切武器,特别是运用国家机器来镇压无产阶级和全体劳动群众,以巩固其统治。
无产阶级要获得彻底解放,就必须用革命的暴力反对反革命的暴力。
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统治之后,必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作为向共产主义过渡的必要条件。
《宣言》指出,无产阶级用暴力推翻资产阶级而建立自己的统治。
“工人革命的第一步就是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争得民主。
”[2](p293)无产阶级建立了政治统治之后,将利用自己的政权一步一步地剥夺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资料集中在无产阶级国家手中,迅速发展社会生产力。
上述论断已经包含了无产阶级专政的思想,但还没有明确提出无产阶级专政的科学概念。
后来马克思在《法兰西阶级斗争》一书中总结法国工人六月起义失败的教训时,第一次提出:“推翻资产阶级!工人阶级专政!”他说的工人阶级专政就是“无产阶级的阶级专政”。
马克思认为,“社会主义就是宣布不间断革命,就是实现无产阶级的阶级专政,把这种专政作为必经的过渡阶段,以求达到根本消灭阶级差别,消灭一切产生这些差别的生产关系,消灭一切和这些生产关系相适应的社会关系,改变一切由这些社会关系产生出来的观念。
″[4](P104)1875年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对无产阶级专政问题作出了科学概括:“在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之间,有一个从前者变为后者的革命转变时期。
同这个时期相适应的也有一个政治上的过渡时期,这个时期的国家只能是无产阶级的革命专政。
”[5](p31)
作为党的纲领,《宣言》提出:共产党人的最近目的,是“使无产阶级形成为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由无产阶级夺取政权”。
在无产阶级专政时期要为逐步过渡到无阶级的共产主义社会创造条件。
7,共产党是实现无产阶级历史使命的领导力量
无产阶级要实现伟大的历史使命,必须建立无产阶级的独立的革命政党。
《宣言》系统地论述了无产阶级政党的性质、特点、任务和策略。
共产党是无产阶级政党,是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领导力量。
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是实现无产阶级历史使命的根本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