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新唱--登鹳雀楼

合集下载

《登鹳雀楼》的古诗赏析

《登鹳雀楼》的古诗赏析

《登鹳雀楼》的古诗赏析【题解】鹳雀楼,据沈括《梦溪笔谈》:“河中府鹳雀楼,三层,前瞻中条,下瞰大河,唐人留诗者甚多。

”其楼在今山西永济西南黄河岸边,因时有鹳雀栖于其上,故名。

在这“留诗者甚多”的人中,只有李益、王之涣和畅当三人的诗最为有名,而尤以王之涣的诗歌为佳。

前两句气势雄阔。

一轮落日在眼前连绵不断的群山间渐渐西沉,黄河在远处猛然转折,向东朝着大海奔腾而去。

此处写白日与黄河的壮阔,同时也正是写鹳雀楼地势之险峻。

十个字气势浑成,如天然铸就的伟词,朴素而壮丽,自然而贴切。

白日、黄河、山、海都是不假修饰的自然界专有名词,用四个依、尽、入、流的动词将它们贯穿起来,简单而有力,具有强大的语言张力。

后两句则将理境引入情境之中。

前十字言景,已极为壮大,难以再续,即使勉强再续,那也将成为赘笔。

于是作者的诗笔一宕,由写景转入言理:想要极目看到千里之外更广阔的景色吗?再上一层楼去! 这既是实写,也是虚写。

实写者,登得越高,望得越远,这是生活常识,也是人们耳熟能详的经验。

而虚写者,鹳雀楼已经极为高峻,即使再上一层楼,也不可能看到千里之远。

它既有生活经验的合理性,也有抒情主体的超越性。

其中所传达的不断进取和高瞻远瞩的生活态度,正是这种超越性所在。

此诗虽然只是写登楼,但字里行间表现出的祖国大好河山之美与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却深深地打动了后世的读者,千古传诵不歇。

【全诗】《登鹳雀楼》.[唐].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注释】1.鹳雀一作“鹳鹊”。

《清一统治》载:“山西蒲州府(今永济县),鹳鹊楼在府城西城上。

旧志:旧楼在郡城西南。

黄河中高阜处,时有鹳鹊楼其上,遂名。

后为河流冲没,即城角楼为匾以存其迹。

另《国秀集》作朱斌诗,题为《登楼》。

【作者】王之涣(688—742),唐诗人。

字季陵,郡望晋阳(今山西太原),五世祖北魏时为绛州刺史,因为绛(今山西新绛)人。

以门荫补冀州衡水主簿,受人诬构,拂衣去官,优游南北山水,晚年补莫州文安尉。

古诗文《登鹳雀楼》赏析

古诗文《登鹳雀楼》赏析

古诗文《登鹳雀楼》赏析登鹳雀楼唐朝: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登鹳雀楼译文及注释【译文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

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注释1.鹳雀楼:旧址在山西永济县,楼高三层,前对中条山,下临黄河。

传说常有鹳雀在此停留,故有此名。

2.白日:太阳。

3.依:依傍。

4.尽:消失。

】登鹳雀楼赏析这首诗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其中,前两句写所见。

“白日依山尽”写远景,写山,写的是登楼望见的景色,“黄河入海流”写近景,写水写得景象壮观,气势磅礴。

这里,诗人运用极其朴素、极其浅显的语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进入广大视野的万里河山,收入短短十个字中;而后人在千载之下读到这十个字时,也如临其地,如见其景,感到胸襟为之一开。

首句写遥望一轮落日向着楼前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视野的尽头冉冉而没。

这是天空景、远方景、西望景。

次句写目送流经楼前下方的黄河奔腾咆哮、滚滚南来,又在远处折而东向,流归大海。

这是由地面望到天边,由近望到远,由西望到东。

这两句诗合起来,就把上下、远近、东西的景物,全都容纳进诗笔之下,使画面显得特别宽广,特别辽远。

就次句诗而言,诗人身在鹳雀楼上,不可能望见黄河入海,句中写的是诗人目送黄河远去天边而产生的意中景,是把当前景与意中景溶合为一的写法。

这样写,更增加了画面的广度和深度。

而称太阳为“白日”,这是写实的笔调。

落日衔山,云遮雾障,那本已减弱的太阳的光辉,此时显得更加暗淡,所以诗人直接观察到“白日”的奇景。

至于“黄河”。

当然也是写实。

它宛若一条金色的飘带,飞舞于层峦叠嶂之间。

诗人眼前所呈现的,是一幅溢光流彩、金碧交辉的壮丽图画。

这幅图画还处于瞬息多变的动态之中。

白日依山而尽,这仅仅是一个极短暂的过程;黄河向海而流,却是一种永恒的运动。

如果说.这种景色很美,那么,它便是一种动态的美,充满了无限生机的活泼的美。

《登鹳雀楼》原文及翻译赏析(3篇)

《登鹳雀楼》原文及翻译赏析(3篇)

《登鹳雀楼》原文及翻译赏析《登鹳雀楼》原文及翻译赏析1同崔邠登鹳雀楼鹳雀楼西百尺樯,汀洲云树共茫茫,汉家箫鼓空流水,魏国山河半夕阳。

事去千年犹恨速,愁来一日即为长。

风烟并起思归望,远目非春亦自伤。

翻译鹳雀楼西边有百尺桅樯,汀洲上高耸入云的树木一片茫茫。

汉家乐奏犹如逝去的流水,魏国山河也已经半入夕阳。

往事过千年尚遗憾时间过得快,忧愁到来一天也觉得太长。

战乱中更激起思念家乡的情感,远望楼前景色已非春天不免自我感伤。

注释鹳雀楼:唐代河中府的名胜。

北周宇文护所建,楼高三层,原在山西蒲州府西南(今永济县),前瞻中条山,下瞰大河。

因鹳雀常栖息其上而得名。

后为河水冲没。

西:一作“南”,一作“前”。

汀洲:水中小洲。

箫鼓:箫与鼓。

泛指乐奏。

魏国山河:指大好河山。

千年:极言时间久远。

为:一作“知”。

风烟:一作“风尘”。

起:一作“是”。

思归:一作“思乡”。

远目:远望。

赏析此诗开头四句由傍晚登临纵目所见,引起对历史及现实的感慨。

人们在登高临远的时候,面对寥廓江天,往往会勾起对时间长河的联想,从而产生古今茫茫之感。

这首诗写登楼对景,开篇便写河中百尺危樯,与“蜂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王昌龄)、“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柳宗元)等写法异曲同工。

以“高标出苍穹”(杜甫)的景物,形成一种居高临下、先声夺人之感,起得气势不凡。

此句写站得高,下句则写看得远:“汀洲云树共茫茫。

”苍茫大地遂引起登览者“谁主沉浮”之叹。

遥想汉武帝刘彻“行幸河东,祀后土”,曾作《秋风辞》,中有“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箫鼓鸣兮发棹歌”之句。

(《汉武故事》)所祭后土祠在汾阴县,唐代即属河中府。

上溯到更远的战国,河中府属魏国地界,靠近魏都安邑。

诗人面对汀洲云树,夕阳流水,怀古之幽情如洪波涌起。

“汉家箫鼓空流水,魏国山河半夕阳”一联,将黄昏落日景色和遐想沉思溶铸一体,精警含蓄。

李益生经战乱,时逢藩镇割据,唐王朝出现日薄西山的衰败景象,“今日山川对垂泪”(李益《上汝州郡楼》),不单因怀古而兴,其中亦应有几分伤时之情。

古诗《登鹳雀楼》

古诗《登鹳雀楼》
精于文章,善于写诗,多引为歌词。尤善五言诗,以描写边塞风光为胜,代 表作有《登鹳雀楼》《凉州词二首》等。
《登鹳雀楼》译文-直译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夕阳依傍着山峦慢慢沉落,滔滔黄河 朝着大海汹涌奔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想要看到千里之外的风光,那就要再 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登鹳雀楼》的创作背景
《登鹳雀楼》的评析
《登鹳雀楼》是盛唐诗人王之涣创作的一首 诗。此诗前两句写的是自然景色,但开笔就 有缩万里于咫尺,使咫尺有万里之势;后两 句写意,写的出人意料,把哲理与景物、情 势溶化得天衣无缝,成为鹳雀楼上一首不朽 的绝唱。
诗人受大自然震撼的心灵,悟出的是朴素而 深刻的哲理,能够催人抛弃固步自封的浅见 陋识,登高放眼,不断拓出愈益美好的崭新 境界。清代诗评家也认为:“王诗短短二十 字,前十字大意已尽,后十字有尺幅千里之 势。”这首诗是唐代五言诗的压卷之作,王 之涣因这首五言绝句而名垂千古,鹳雀楼也 因此诗而名扬中华。
dēng guàn què lóu 登 鹳 雀楼
táng wáng zhī huàn [唐] 王 之 涣
bái rì yī shān jǐn 白 日 依 山 尽, huáng hé rù hǎi liú。 黄 河 入 海 流。 yù qióng qiān lǐ mù 欲 穷 千 里 目, gèng shàng yī céng lóu 更 上 一 层 楼。
dēng guàn què lóu 登 鹳 雀楼
táng wáng zhī huàn [唐] 王 之 涣
bái rì yī shān jǐn 白 日 依 山 尽, huáng hé rù hǎi liú。 黄 河 入 海 流。 yù qióng qiān lǐ mù 欲 穷 千 里 目, gèng shàng yī céng lóu 更 上 一 层 楼。

古诗《登鹳雀楼》带拼音版

古诗《登鹳雀楼》带拼音版

古诗《登鹳雀楼》带拼音版古诗《登鹳雀楼》带拼音版《d e n g g u a n qu〉》l ou《登鹳雀楼》zu o zh e :w a n g zh i hu an作者: 王之涣b a i r 1 y i sh a n j in白日依山尽,hu a g h e r u h a i li u黄河入海流。

y u qi Og qi a n I 1 m u欲穷千里目,ge n g s h a n g y 1 c e n g I ou更上一层楼。

古诗登鹳雀楼译文意思和赏析注释1. 鹳雀楼:旧址在山西永济县,楼高三层,前对中条山,下临黄河。

传说常有鹳雀在此停留,故有此名。

2. 白日:太阳。

3. 依: 依傍。

4. 尽:消失。

这句话是说太阳依傍山峦沉落。

5. 穷:尽,使达到极点。

6. 千里目:眼界宽阔。

7. 更:替、换。

(不是通常理解的“再”的意思)■*A Z J,,trzt译文意思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

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赏析前两句写所见。

“白日依山尽”写山, “黄河入海流”写水。

诗人遥望一轮落日向着楼前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视野的尽头冉冉而没;目送流经楼前下方的黄河奔腾咆哮、滚滚南来,又在远处折而东向,流归大海。

诗人运用极其朴素、极其浅显的语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进入广大视野的万里河山收入短短十个字中,画面宽广辽远。

杜甫在《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中有“尤工远势古莫比咫尺应须论万里”两句,虽是论画,也可以用来论诗。

王之涣的这两句写景诗就做到了缩万里于咫尺,使咫尺有万里之势。

后两句写所想。

“欲穷千里目”写,诗人一种无止境探求的愿望,还想看得更远,看到目力所能达到的地方,唯一的办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 “更上一层楼”。

从这后半首诗,可推知前半首写的可能是在第二层楼(非最高层)所见,而诗人还想进一步穷目力所及看尽远方景物,更登上了楼的顶层。

古诗《登鹳雀楼》带拼音版

古诗《登鹳雀楼》带拼音版

古诗《登鹳雀楼》带拼音版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古诗《登鹳雀楼》带拼音版《dēnɡ ɡuàn què lóu》《登鹳雀楼》zuò zhě:wánɡ zhī huàn作者:王之涣bái rì yī shān jìn白日依山尽,huánɡ hé rù hǎi liú黄河入海流。

yù qiónɡ qiān lǐ mù欲穷千里目,ɡènɡs hànɡ yì cénɡ lóu更上一层楼。

古诗登鹳雀楼译文意思和赏析注释1.鹳雀楼:旧址在山西永济县,楼高三层,前对中条山,下临黄河。

传说常有鹳雀在此停留,故有此名。

2.白日:太阳。

3.依:依傍。

4.尽:消失。

这句话是说太阳依傍山峦沉落。

5.穷:尽,使达到极点。

6.千里目:眼界宽阔。

.更:替、换。

(不是通常理解的“再”的意思)译文意思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

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赏析前两句写所见。

“白日依山尽”写山,“黄河入海流”写水。

诗人遥望一轮落日向着楼前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视野的尽头冉冉而没;目送流经楼前下方的黄河奔腾咆哮、滚滚南来,又在远处折而东向,流归大海。

诗人运用极其朴素、极其浅显的语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进入广大视野的万里河山,收入短短十个字中,画面宽广辽远。

杜甫在《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中有“尤工远势古莫比,咫尺应须论万里”两句,虽是论画,也可以用来论诗。

王之涣的这两句写景诗就做到了缩万里于咫尺,使咫尺有万里之势。

后两句写所想。

“欲穷千里目”,写诗人一种无止境探求的愿望,还想看得更远,看到目力所能达到的地方,唯一的办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更上一层楼”。

古诗《登鹳雀楼》原文及赏析

古诗《登鹳雀楼》原文及赏析

古诗《登鹳雀楼》原文及赏析古诗《登鹳雀楼》原文及赏析无论在学习、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都收藏过自己喜欢的古诗吧,古诗作为一种诗歌体裁,指的是与近体诗相对的古体诗,又称古风、往体诗。

那些被广泛运用的古诗都是什么样子的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古诗《登鹳雀楼》原文及赏析,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古诗《登鹳雀楼》原文及赏析1《登鹳雀楼》唐: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登鹳雀楼》注释1.鹳雀楼:旧址在山西永济县,楼高三层,前对中条山,下临黄河。

传说常有鹳雀在此停留,故有此名。

2.白日:太阳。

3.依:依傍。

4.尽:消失。

这句话是说太阳依傍山峦沉落。

5。

欲:想要得到某种东西或达到某种目的的愿望,但也有希望、想要的意思。

6.穷:尽,使达到极点。

7.千里目:眼界宽阔。

8.更:替、换。

(不是通常理解的“再”的意思)《登鹳雀楼》翻译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

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登鹳雀楼》格律对照白日依山尽,仄仄平平仄(白为入声,故仄)黄河入海流。

平平仄仄平欲穷千里目,仄平平仄仄更上一层楼。

仄仄仄平平(一为入声,故仄)《登鹳雀楼》赏析《登鹳雀楼》写王之涣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前两句写所见。

“白日依山尽”写山,“黄河入海流”写水。

王之涣遥望一轮落日向着楼前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视野的尽头冉冉而没;目送流经楼前下方的黄河奔腾咆哮、滚滚南来,又在远处折而东向,流归大海。

王之涣运用极其朴素、极其浅显的语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进入广大视野的万里河山,收入短短十个字中,画面宽广辽远。

杜甫在《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中有“尤工远势古莫比,咫尺应须论万里”两句,虽是论画,也可以用来论诗。

王之涣的这两句写景诗就做到了缩万里于咫尺,使咫尺有万里之势。

后两句写所想。

“欲穷千里目”,写王之涣一种无止境探求的愿望,还想看得更远,看到目力所能达到的地方,唯一的办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更上一层楼”。

登鹳雀楼 登鹳雀楼古诗

登鹳雀楼 登鹳雀楼古诗

登鹳雀楼登鹳雀楼古诗登鹳雀楼唐代: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译文及注释译文夕阳依傍着山峦慢慢沉落,滔滔黄河朝着大海汹涌奔流。

想要看到千里之外的风光,那就要再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注释鹳(guàn)雀(què)楼:旧址在山西永济县,楼高三层,前对中条山,下临黄河。

传说常有鹳雀在此停留,故有此名。

白日:太阳。

依:依傍。

尽:消失。

这句话是说太阳依傍山峦沉落。

欲:想要得到某种东西或达到某种目的的愿望,但也有希望、想要的意思。

穷:尽,使达到极点。

千里目:眼界宽阔。

更:再。

赏析这首诗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诗的前两句写所见。

“白日依山尽”写远景,写山,写的是登楼望见的景色,“黄河入海流”写近景,写水写得景象壮观,气势磅礴。

这里,诗人运用极其朴素、极其浅显的语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进入广大视野的万里河山,收入短短十个字中;而后人在千载之下读到这十个字时,也如临其地,如见其景,感到胸襟为之一开。

首句写遥望一轮落日向着楼前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视野的尽头冉冉而没。

这是天空景、远方景、西望景。

次句写目送流经楼前下方的黄河奔腾咆哮、滚滚南来,又在远处折而东向,流归大海。

这是由地面望到天边,由近望到远,由西望到东。

这两句诗合起来,就把上下、远近、东西的景物,全都容纳进诗笔之下,使画面显得特别宽广,特别辽远。

就次句诗而言,诗人身在鹳雀楼上,不可能望见黄河入海,句中写的是诗人目送黄河远去天边而产生的意中景,是把当前景与意中景溶合为一的写法。

这样写,更增加了画面的广度和深度。

而称太阳为“白日”,这是写实的笔调。

落日衔山,云遮雾障,那本已减弱的太阳的光辉,此时显得更加暗淡,所以诗人直接观察到“白日”的奇景。

至于“黄河”。

当然也是写实。

它宛若一条金色的飘带,飞舞于层峦叠嶂之间。

后两句写所想。

“欲穷千里目”,写诗人一种无止境探求的愿望,还想看得更远,看到目力所能达到的地方,唯一的办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更上一层楼”。

中班登鹳雀楼新唱教案

中班登鹳雀楼新唱教案

中班登鹳雀楼新唱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认知目标:让幼儿了解《登鹳雀楼》这首古诗的内容和意义,知道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之涣所作。

2. 技能目标:培养幼儿的朗诵能力,让幼儿能够流利地朗诵《登鹳雀楼》。

3. 情感目标:培养幼儿对古诗的兴趣,激发幼儿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让幼儿掌握《登鹳雀楼》的诗句和意义。

难点:帮助幼儿理解诗句中的意境,培养幼儿的朗诵能力。

三、教学准备:1. 教具准备:课件、图片、诗词卡片、录音机、磁带。

2. 环境准备:安静、舒适的教室环境。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播放《登鹳雀楼》的朗诵录音,让幼儿聆听并猜测是哪首古诗。

2. 学习古诗:教师出示课件和图片,引导幼儿了解《登鹳雀楼》的诗意。

3. 朗诵练习:教师带领幼儿一起朗诵《登鹳雀楼》,注意指导幼儿的语音、语调和节奏。

4. 小组合作:将幼儿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首古诗进行合作朗诵。

5. 展示环节:每组幼儿轮流上台展示自己的朗诵能力。

五、作业布置:1. 让幼儿回家后,向家长介绍《登鹳雀楼》这首古诗,并尝试与家长一起朗诵。

2. 鼓励幼儿在日常生活中,观察自然景物,尝试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六、教学评价:1. 观察幼儿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包括听课、回答问题、朗诵等。

2. 评价幼儿对《登鹳雀楼》诗句的理解和记忆情况。

3. 收集家长反馈,了解幼儿在家中朗诵情况和古诗学习的兴趣。

七、教学反思:1.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否清晰地传达了《登鹳雀楼》的诗意。

2. 教学方法是否适合幼儿的年龄特点,是否激发了幼儿的学习兴趣。

3. 课堂活动是否充分考虑了幼儿的个体差异,是否给予了每个幼儿充分的参与机会。

八、教学拓展:1. 邀请家长参与古诗学习活动,如家庭古诗朗诵比赛。

2. 组织幼儿参观鹳雀楼,让幼儿亲身体验诗句中所描述的景象。

3. 开展古诗主题的艺术创作活动,如绘画、手工制作等。

九、教学资源:1. 古诗卡片:《登鹳雀楼》及相关古诗的卡片,用于幼儿的学习和复习。

新时代好少年古诗

新时代好少年古诗

新时代好少年古诗
《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

雨过之后,春风吹动万物,
花开满园,蝴蝶翩翩舞。

新时代好少年,心中有大志。

勤学苦练,向往未来的梦一起追逐。

扶危济困,乐善好施,助人为乐是我们的姿。

诗书画音,文明之花在我们心间绽放。

勇于创新,开拓未知的新世界,
拥抱科技,引领时代的潮流。

平等友爱,和谐共处是我们坚守的准则。

青春志动,万象更新,新时代好少年将无限蓬勃!。

中班登鹳雀楼新唱教案

中班登鹳雀楼新唱教案

一、教学目标:1. 认知目标:让幼儿了解《登鹳雀楼》这首古诗的内容和意义,知道诗人通过描绘景物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

2. 技能目标:培养幼儿的朗读、背诵能力,使其能够流畅地朗读和背诵《登鹳雀楼》。

3. 情感目标:培养幼儿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赞美之情,激发他们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让幼儿了解《登鹳雀楼》的内容和意义,培养其朗读、背诵能力。

难点:帮助幼儿理解古诗中的意境,使其能够体会到诗人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熟悉《登鹳雀楼》的内容和意义,了解幼儿的认知水平。

2. 材料准备: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图片、视频等资源。

四、教学过程:1. 导入:以图片或视频展示鹳雀楼的景色,引发幼儿的兴趣,引导幼儿观察和描述图片中的景物。

2. 基本部分:(1)教师带领幼儿朗读《登鹳雀楼》,注意停顿和韵律,让幼儿感受古诗的节奏和美感。

(2)教师逐句讲解古诗的意义,帮助幼儿理解诗句中的意境,引导幼儿想象和体会诗人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

(3)让幼儿自主朗读和背诵《登鹳雀楼》,教师巡回指导,对有困难的幼儿给予个别辅导。

3. 拓展部分:(1)让幼儿用自己的话描述鹳雀楼的景色,鼓励幼儿发挥想象力,用生动的语言描绘。

(2)组织幼儿进行绘画活动,让幼儿根据自己的想象,画出鹳雀楼的景色。

五、教学评价:1. 评价幼儿对《登鹳雀楼》的内容和意义的理解程度,通过问答、讨论等方式进行。

2. 评价幼儿的朗读和背诵能力,观察其在朗读和背诵过程中是否流畅、自然。

3. 关注幼儿在绘画活动中的表现,评价其想象力、创造力及绘画技巧的发展。

六、教学步骤:1. 复习《登鹳雀楼》:通过朗读或背诵的方式,复习上节课学习的内容,巩固幼儿的记忆。

2. 深入了解诗句:逐句解析诗句的意义,帮助幼儿理解诗句中的意境,引导幼儿想象和体会诗人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

3. 朗读与背诵:让幼儿自主朗读和背诵《登鹳雀楼》,教师巡回指导,对有困难的幼儿给予个别辅导。

登鹳雀楼古诗拼音版

登鹳雀楼古诗拼音版

登鹳雀楼古诗拼音版【登鹳雀楼古诗拼音版】登鹳雀楼王之涣bái rì yī shān jìn白日依山尽,huáng hé rù hǎi liú黄河入海流。

yù qióng qiān lǐ mù欲穷千里目,gèng shàng yī céng lóu更上一层楼。

【翻译】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

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赏析】鹳雀楼,也叫颧鹊楼,是唐代蒲州(今山西省永济县)的名胜,与滕王阁、黄鹤楼、岳阳楼并称江南四大名楼。

原楼高三层,东南是中条山,西面可以俯瞰黄河,因当时常有似鹤的飞禽鹳雀栖息在上面因此得名。

登楼可以“前瞻中条,下瞰大河”,晋南风光,尽收眼底。

唐代许多诗人都到这里登临眺望,留下了不少诗章。

其中王之涣这首《登鹳雀楼》仅四句二十个字,却是其中的压卷之作。

北宋沈括《梦溪笔谈》卷十五载:“河中府鹳雀楼,三层,前瞻中条,下瞰大河。

唐人留诗者甚多,唯李益、王之涣、畅诸三篇能状其景。

”李益、畅诸二人的诗已寂寞无闻,唯有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一诗名垂千古,独占鳌头。

后两句写诗人所想,由前面的描写景色转向抒发情感,阐发了朴素易懂而意义深刻的哲理。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既写了登临者的心理,同时也抒发了诗人对于生活和人生的深刻感悟。

这里既包含着诗人向上进取的精神和高瞻远瞩的胸襟,也道出了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

“欲穷千里目”,表现了诗人一种无止境探求的愿望,要想看得更远,看到目力所能达到的地方,唯一的办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更上一层楼”。

再上一层楼会有什么景象?诗人不说了,留给读者去想象。

看似平淡,实有言外之意,含蓄有味。

“欲穷”“更上”两个词语告诉读者只有“更上一层楼”,才能看到更加广远、更加雄壮的景象,将意境提到一个更加高远的层次,渗透着诗人昂扬向上的奋进精神与活力,体现了诗人对更加美好的事物的向往。

登鹳雀楼古诗带有深意的诗句

登鹳雀楼古诗带有深意的诗句

登鹳雀楼
唐·王焕之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译文:
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

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带有深意的诗句是:“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两句诗比喻想要取得更大的成功,就要付出更多的努力;要想在某一个问题上有所突破,可以在一个更高的角度审视它,也表达了只有积极向上才能高瞻远瞩。

诗句发表朴素哲理的议论,别出新意,与前两句写景诗承接得十分自然、紧密,从而把诗篇推引入更高的境界,向读者展示了更大的视野。

因此这两句成为了千古传诵的名句,也使得这首诗成为一首千古绝唱。

王之涣登鹳雀楼翻译及注释

王之涣登鹳雀楼翻译及注释

王之涣登鹳雀楼翻译及注释王之涣登鹳雀楼翻译及注释在日常学习、工作抑或是生活中,说到古诗,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古诗有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多种形式。

古诗的类型有很多,你都知道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王之涣登鹳雀楼翻译及注释,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登鹳雀楼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注释】1.鹳雀楼:旧址在山西永济县,楼高三层,前对中条山,下临黄河。

传说常有鹳雀在此停留,故有此名。

2.白日:太阳。

3.依:依傍。

4.尽:消失。

这句话是说太阳依傍山峦沉落。

5。

欲:想要得到某种东西或达到某种目的的愿望,但也有希望、想要的意思。

6.穷:尽,使达到极点。

7.千里目:眼界宽阔。

8.更:替、换。

(不是通常理解的“再”的意思)【译文】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

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赏析1诗的前两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写的是登楼望见的景色,写得景象壮阔,气势雄浑。

这里,诗人运用极其朴素、极其浅显的语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进入广大视野的万里河山,收入短短十个字中;而我们在千载之下读到这十个字时,也如临其地,如见其景,感到胸襟为之一开。

首句写遥望一轮落日向着楼前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视野的尽头冉冉而没。

这是天空景、远方景、西望景。

次句写目送流经楼前下方的黄河奔腾咆哮、滚滚南来,又在远处折而东向,流归大海。

这是由地面望到天边,由近望到远,由西望到东。

这两句诗合起来,就把上下、远近、东西的景物,全都容纳进诗笔之下,使画面显得特别宽广,特别辽远。

就次句诗而言,诗人身在鹳雀楼上,不可能望见黄河入海,句中写的是诗人目送黄河远去天边而产生的意中景,是把当前景与意中景溶合为一的写法。

这样写,更增加了画面的广度和深度。

杜甫在《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中有“尤工远势古莫比,咫尺应须论万里”两句,虽是论画,也可以用来论诗。

王之涣的这两句写景诗就做到了缩万里于咫尺,使咫尺有万里之势。

古诗登鹳雀楼的赏析

古诗登鹳雀楼的赏析

古诗登鹳雀楼的赏析古诗登鹳雀楼的赏析《登鹳雀楼》气势磅礴、意境深远,千百年来一直激励着中华民族昂扬向上。

特别是后二句,常常被引用,借以表达积极探索和无限进取的人生态度。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古诗登鹳雀楼的赏析,希望对您有所帮助!登鹳雀楼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古诗简介《登鹳雀楼》是盛唐诗人王之涣的一首五言绝句,前两句写的是自然景色,但开笔就有缩万里于咫尺,使咫尺有万里之势;后两句写意,写的'出人意料,把哲理与景物、情势溶化得天衣无缝,成为鹳雀楼上一首不朽的绝唱。

此诗虽然只有二十字,却以千均巨椽,绘下北国河山的磅礴气势和壮丽景象,令人襟怀豪放。

诗人受大自然震撼的心灵,悟出的是朴素而深刻的哲理,能够催人抛弃固步自封的浅见陋识,登高放眼,不断拓出愈益美好的崭新境界。

清代诗评家也认为:“王诗短短二十字,前十字大意已尽,后十字有尺幅千里之势。

”这首诗是唐代五言诗的压卷之作,王之涣因这首五言绝句而名垂千古,鹳雀楼也因此诗而名扬中华。

《登鹳雀楼》气势磅礴、意境深远,千百年来一直激励着中华民族昂扬向上。

特别是后二句,常常被引用,借以表达积极探索和无限进取的人生态度。

翻译/译文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

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注释①鹳雀楼:古名鹳鹊楼,因时有鹳鹊栖其上而得名,其故址在永济市境内古蒲州城外西南的黄河岸边。

《蒲州府志》记载:“(鹳雀楼)旧在郡城西南黄河中高阜处,时有鹳雀栖其上,遂名。

”②白日:太阳。

③依:依傍。

④尽:消失。

这句话是说太阳依傍山峦沉落。

⑤欲:想要得到某种东西或达到某种目的的愿望,但也有希望、想要的意思。

⑥穷:尽,使达到极点。

⑦千里目:眼界宽阔。

⑧更:再。

赏析/鉴赏这首诗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旳不凡旳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积极向上旳进取精神。

前两句写所见。

“白日依山尽”写山,“黄河入海流”写水。

古诗登鹳雀楼拼音版

古诗登鹳雀楼拼音版

古诗登鹳雀楼拼音版《dēnɡ ɡuàn què lóu》《登鹳雀楼》zuò zhě:wánɡ zhī huànbái rì yī shān jìn白日依山尽,huánɡ hé rù hǎi liú黄河入海流。

yù qiónɡ qiān lǐ mù欲穷千里目,ɡènɡs hànɡ yì cénɡ lóu更上一层楼。

注释1.鹳雀楼:旧址在山西永济县,楼高三层,前对中条山,下临黄河。

传说常有鹳雀在此停留,故有此名。

2.白日:太阳。

3.依:依傍。

4.尽:消失。

这句话是说太阳依傍山峦沉落。

5.穷:尽,使达到极点。

6.千里目:眼界宽阔。

7.更:替、换。

(不是通常理解的“再”的意思)译文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

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赏析前两句写所见。

“白日依山尽”写山,“黄河入海流”写水。

诗人遥望一轮落日向着楼前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视野的尽头冉冉而没;目送流经楼前下方的黄河奔腾咆哮、滚滚南来,又在远处折而东向,流归大海。

诗人运用极其朴素、极其浅显的语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进入广大视野的万里河山,收入短短十个字中,画面宽广辽远。

杜甫在《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中有“尤工远势古莫比,咫尺应须论万里”两句,虽是论画,也可以用来论诗。

王之涣的这两句写景诗就做到了缩万里于咫尺,使咫尺有万里之势。

后两句写所想。

“欲穷千里目”,写诗人一种无止境探求的愿望,还想看得更远,看到目力所能达到的地方,唯一的办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更上一层楼”。

从这后半首诗,可推知前半首写的可能是在第二层楼(非最高层)所见,而诗人还想进一步穷目力所及看尽远方景物,更登上了楼的顶层。

王之涣-诗词《登鹳雀楼》全诗赏析

王之涣-诗词《登鹳雀楼》全诗赏析

王之涣-诗词《登鹳雀楼》全诗赏析《》,名,为题咏山西省永济市鹳雀楼(又名鹳鹊楼)的篇章。

由于鹳雀楼楼体壮观,结构奇特,气势雄伟,加之区位优越,风景秀丽,历代文人雅士、骚人墨客,多来登楼观瞻、放歌抒怀,并留下许多居高临下,雄观大河的不朽篇章。

下面就来欣赏其中之一的登鹳雀楼。

登鹳雀楼唐/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注释】①鹳雀楼:古名鹳鹊楼,因时有鹳鹊栖其上而得名,其故址在永济市境内古蒲州城外西南的黄河岸边。

《蒲州府志》记载:“(鹳雀楼)旧在郡城西南黄河中高阜处,时有鹳雀栖其上,遂名。

”②白日:太阳。

③依:依傍。

百科④尽:消失。

这句话是说太阳依傍山峦沉落。

⑤欲:想要得到某种东西或达到某种目的的愿望,但也有希望、想要的意思。

⑥穷:尽,使达到极点。

⑦千里目:眼界宽阔。

⑧更:再。

【译文】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

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赏析一】这首诗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前两句写所见。

“白日依山尽”写山,“黄河入海流”写水。

诗人遥望一轮落日向着楼前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视野的尽头冉冉而没;目送流经楼前下方的黄河奔腾咆哮、滚滚南来,又在远处折而东向,流归大海。

诗人运用极其朴素、极其浅显的语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进入广大视野的万里河山,收入短短十个字中,画面宽广辽远。

在《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中有“尤工远势古莫比,咫尺应须论万里”两句,虽是论画,也可以用来论诗。

王之涣的这两句写景诗就做到了缩万里于咫尺,使咫尺有万里之势。

后两句写所想。

“欲穷千里目”,写诗人一种无止境探求的愿望,还想看得更远,看到目力所能达到的地方,唯一的办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更上一层楼”。

从这后半首诗,可推知前半首写的可能是在第二层楼(非最高层)所见,而诗人还想进一步穷目力所及看尽远方景物,更登上了楼的顶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