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爬天都峰》第二课时教学实录
人教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17课《爬天都峰》第二课时教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17课《爬天都峰》第二课时教案一. 教材分析《爬天都峰》是人教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17课的第二课时,本节课主要通过学习课文中作者及其父母、老爷爷相互鼓励、相互促进,一起攀登天都峰的过程,让学生感受到在困难面前要有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在与人相处时要有善于鼓励、相互促进的精神。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独立阅读能力,对于课文的理解和感悟也有了一定的基础。
但是,对于一些较为深刻的道理和情感,还需要教师的引导和点拨。
同时,学生对于课文中的生字词和新句型,还需要教师的讲解和操练。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够理解课文的大意,体会作者及其父母、老爷爷在攀登过程中的情感变化;能够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和新句型。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方法,提高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面对困难有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在与人相处时有善于鼓励、相互促进的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够理解课文的大意,体会作者及其父母、老爷爷在攀登过程中的情感变化;能够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和新句型。
2.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及其父母、老爷爷在攀登过程中的情感变化,理解并实践在与人相处时要有善于鼓励、相互促进的精神。
五. 教学方法1.阅读理解法:通过引导学生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感悟作者及其父母、老爷爷在攀登过程中的情感变化。
2.讨论法:通过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3.写作实践法:通过让学生模仿课文的写作手法,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朗读录音带2.与课文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3.生字词卡片4.写作纸张和文具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文朗读录音带,让学生听课文朗读,感受课文中的情感。
2.呈现(10分钟)通过展示与课文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引导学生回顾课文内容,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爬天都峰》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爬天都峰》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爬天都峰》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篇一」设计意图课文主要讲了天都峰的高和险以及我和老爷爷相互激励解决困难爬上天都峰的事。
通过对课文的朗读体会善于从别人身上相互学习、相互激励、共同进步解决困难的道理。
第一课时的侧重点为学习要认读、书写的生字,以及了解课文大意。
第二课时,在教学过程中,我把课文分成三大板块,并由爬山的情形引出两次“我”和老爷爷的对话,并把朗读和体会感悟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起到了以读促想,以想促说,以说促读的目的。
学习目标1、认识“陡、链”等6个生字。
会写“爬、峰”等11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读好对话,读出不同人物的语气和心情。
3、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我”和老爷爷如何在相互鼓舞下,坚定信心战胜困难的过程。
4、懂得善于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培养学生从小不怕困难、奋发向上的品格。
教学重点本篇课文的教学重点是理解“我”爬天都峰的过程。
教学难点读懂课文最后一段中爸爸的话:“你们这一老一小真有意思,都会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课前准备1、生字卡片。
2、收集有关黄山天都峰的vcd、图片、文字介绍等。
教学流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激趣生情1、播放课件:舒缓优美的音乐伴着清脆动听的鸟鸣回荡在教室中,看天都峰的风光片,由学生展示自己找到的天都峰的资料并作介绍。
2、师生交流有关天都峰的所查找资料。
(天都峰在黄山东南部,西对莲花峰,东联钵盂峰,海拔1,810米,为三大主峰(莲花、天都、光明顶)中最险峻者,古称群仙所都,意为天上都会。
峰顶平如掌,有“登峰造极”石刻,中有天然石室,可容百人,室外有石,象醉汉斜卧,名“仙人把洞门”。
以往顶极难登,明地理学家罗洪先嘉靖年间来黄山也望峰兴叹:“何年白日骑鸾鹤,踏碎天都峰上云”。
明万历二十四年(1614年)普门和尚历经千险,始至峰顶。
后人凿石开路,装置石柱、铁链扶栏,今游人可安全登顶。
峰头远眺,云山相接,俯瞰群山,千峰竞秀,古有诗赞曰:“任他五岳归来客,一见天都也叫奇”。
《爬天都峰》第二课时课堂实录与评析
《爬天都峰》第二课时课堂实录与评析【学习目标】1、懂得要善于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的道理,培养学生从小不怕困难、奋发向上的品格。
2、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我”和老爷爷是如何在相互鼓舞下,坚定信心战胜困难的。
3、认识“陡、链”等6个生字。
会写“爬、峰”等11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峰顶、似乎”等12个词语。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读好对话,能读出不同人物的语气和心情。
【教学重点】指导理解“我”爬天都峰的过程。
【教学难点】读懂课文最后一段中爸爸的话:“爸爸所说:“你们这一老一小真有意思,都有会从别人身临其境上汲取力量。
【教学设计】一、师生交流,创设问题情境这节课让我们继续走进黄山去爬天都峰(板书课题)。
这是一个怎样的故事呢?(文章写的是:暑假里,爸爸带我去爬天都峰,我和一位不认识的老爷爷相互鼓励共同爬上天都峰的故事。
)师:(皱眉说)是啊,我和老爷爷,爬呀爬,靠着自己顽强的毅力,终于都爬上了天都峰顶,可我不明白为什么他们之间要互相道谢呢?评析:教师的神态和语言都流露出自己的疑惑,这充分激发了学生要为老师解决疑难的热情,个个跃跃欲试。
读与划相结合使学生手脑并用充分思考。
二、抓住中心问题深入探究1、自学释疑:师:自读课文寻找道谢的原因,并将感受写在句子旁边。
2、小组交流:老爷爷和“我”为什么要相互道谢?3、集体交流汇报:师:是什么原因使他们要互相道谢呢?请同学们交流一下自己的感受。
生:他们互相道谢是因为“我”是看老爷爷也要爬天都峰才有勇气向上爬的,而老爷爷是看我小小年纪还要爬天都峰,他才敢爬的。
生:如果没有我,老爷爷很可能爬不上天都峰,或者根本就不敢爬;如果没有老爷爷我也不会爬上来。
师:为什么他们都没有足够的勇气爬上来?生:因为天都峰特别高、特别陡。
师: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来?生:从“峰顶这么高,在云彩上面哩。
看出天都峰的高。
生:从“再看看笔陡的石级,石级边上的铁链,似乎是从天上挂下来的”看出天都有峰的陡。
《爬天都峰》课堂教学实录
汇报人:
2024-01-04
目录
• 课程导入 • 课文内容讲解 • 课堂互动环节 • 课文拓展与延伸 • 课程总结与评价
01
课程导入
教学目标介绍
01
02
03
教学目标一
理解课文内容,能根据上 下文理解“犹豫、奋力、 攀登”等重点词语的含义 。
教学目标二
体会作者由犹豫、畏惧到 坚定地爬上天都峰的心理 变化过程。
如何克服困难,实现目标?
讨论主题
从《爬天都峰》中学到了什么人生哲理?
讨论主题
如何将爬山的精神运用到学习和生活中?
04
课文拓展与延伸
相关主题的拓展阅读
01
推荐阅读《黄山奇石》、《挑山 工》等与黄山风景区相关的文章 ,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黄山的壮 丽景色和人文风情。
02
引导学生阅读与攀登、挑战主题 相关的励志故事,如《登上珠穆 朗玛峰的勇士》等,培养学生的 意志种教学方法,如小 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激发了学
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教师能够及时回答学生的问题, 并给予有效的指导和建议。
下节课的预习要求
要求学生提前预习下一课内容,了解 文章背景和主题。
要求学生思考一些问题,以便在课堂 上提出并与同学分享自己的见解。
要求学生准备相关资料和工具,以便 在课堂上更好地参与讨论和互动。
教学目标三
学习在困难面前要有勇气 和信心,明白只要努力坚 持,克服困难,就能获得 成功。
背景知识介绍
天都峰是黄山“七十二峰”中最险峻的三大奇峰之一,海拔1810米。攀登天都峰 有两条路可走,一是前山,道路陡峭,需要翻越几个高峰,二是后山,比较平缓 ,但路程较长。
作者在爬山过程中遇到了一个老人,两人互相鼓励,一起克服困难,最终成功登 顶。
最新部编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爬天都峰》课堂实录
《爬天都峰》课堂实录教学目标:1.认识“陡、链”等6个生字,会写“爬、峰”等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内容,了解天都峰的高和险。
4.学习多读多想的读书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
教学过程:一、突显导入趣味点,乐学新知。
师:同学们,下午好!生:老师好!师:咱们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其中中国的汉字就是重要的一部分,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个古老的文字,大家想不想认识?生:想。
师:请你仔细地看一看。
(老师板书篆书:峰)上面是一个山,下面是一个高山的尖,猜猜这个哪个字?生:我猜这个字是峰。
师:很好,这就是峰,大家看,像刀尖一样的山这就是峰,峰的本义就是这样。
现在同学们手拿起来,跟老师一起来写这个字。
生书空。
师:峰左右结构,写它的时候,山要窄一点小一点,写这个横撇的时候,撇稍微短小一点,捺长一点。
大家看这个字,我们谦让一点,让它过来,我穿插的时候注意避让,我们写字的时候要讲究这个,咱们平时做人的时候也要讲究一个谦让,如果我谦让你,你也谦让我,那我们之间的关系就和美了,那人美了,字也就美了。
这是峰字,课文里面出现的是哪座峰啊?这座峰叫什么名字?生:这座峰叫天都峰。
教师补充课题。
师:“都”这个字在这里念dū还是dōu?用dōu组一个词语。
生:dū,首都。
师:dū组了一个词。
生:dōu,全都。
师:天都峰位于黄山,黄山最有名的有72峰,天都峰是其中最险的一座。
谁来把题目读完整。
师:来跟我一起写这个字。
大家看,这个捺写得比较长,因为要给旁边的巴字留点位子,所以这个字半包围。
你看,相互一谦让,这个字就匀称了。
好,一起来读题目。
生:爬天都峰。
师:看到课文的题目,你可以提一些有价值的问题吗?生:天都峰这么险,能爬上去吗?师:这是你的疑问。
生:谁去爬天都峰?师:你问的是人物。
生:天都峰是什么样子的呢?师:问到了天都峰的样子。
生:小作者是什么时候去爬天都峰的呢?师:你问到了时间。
生:天都峰多险呢?师:你说到了它的特点了。
《爬天都峰》教学实录
《爬天都峰》教学实录《爬天都峰》课堂实录篇一1、课前可布置学生搜集有关黄山的文字、图片的资料,准备课上交流。
教师可准备有关天都峰的录像片。
2、在识字和写字教学中。
要鼓励学生利用查字典和已有的知识自学生字,培养独立识字的能力。
可指导学生根据汉字的特点,运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识记。
有的可以在语境中识记。
如,“陡、链、颤、攀、鲫、呵”。
要求会写的字,有的可以和形近字比较,如,“辫”与“辩、辨”的区别。
“苍”的下面不要写成“仑”,“仰”的右半部的左边不要多写一横或一撇。
3、在学生初读课文,了解大意之后,教师可以帮助学生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爬天都峰之前──爬上了天都峰──爬上天都峰之后;还可以概括为:面对天都峰天险──树立信心、鼓起勇气──勇于攀登,战胜天险。
要重点指导学生理解天都峰的“险” 以及“我”和老爷爷的两次对话。
课文的第二自然段重点描写天都峰的险要。
要指导学生通过默读和朗读,边读边想,把课文中的描写变成自己头脑中的画面。
再通过朗读,读出天都峰的险峻峭拔,难以攀登,令人望而生畏;读出“我”缺乏自信,畏惧退缩的心理。
天都峰的险一是高,二是陡;高,高得如上青天,陡,陡得似直上直下,一个“挂”字,准确、形象、巧妙地将陡体现了出来。
这样的天险,不要说攀登了,看了都会使人心里发颤。
在学生充分理解了这段话的内容后,还可再问一问作者为什么在这里要突出描写天都峰的险呢?目的是使学生体会课文的内在联系,是为下文写爬天都峰作准备。
学生如能回答就回答,不能回答就留作后面的教学再解决。
“我”和老爷爷的两次对话要引导学生充分地读,也可分角色朗读。
一老一少的对话,虽然只有三句,却体现了他们的复杂心情。
两句问话和最后的决定,发生在两个特定年龄人的身上,这其中必有思想起伏和斗争。
教学时,可提问:联系上下文,两个人为什么会互相询问,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决定。
第二次对话可先引导学生揣摩“奋力”“一会儿……一会儿”“爬呀爬”“终于”等词语,体会他们登山的艰难和奋力攀登、勇往直前的精神。
《爬天都峰》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简)
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爬天都峰》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材分析】《爬天都峰》是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二篇精读课文。
课文描写了在暑假里,“我”和爸爸去爬天都峰,路遇一位素不相识的老大爷。
我们互相鼓励,克服困难,终于爬上了天都峰。
在本节课学习中,我将引导学生学习理解作者是怎样抓住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的,从而使他们体会到在困难面前,要有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要善于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的道理。
【学情分析】《语文课程标准》中对四年级学生提出了“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积累,大多数学生已经做到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但要有感情地朗读,理解课文内容、人物的心理活动,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需要老师指导学生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来完成。
【教学目标】1.知道作者是怎样抓住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把“我”爬山的过程写清楚的。
2.能抓住人物的心理、语言、动作描写写一个场景。
3.懂得在困难面前,要有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要善于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的道理。
【教学重点】1.知道作者是怎样抓住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把“我”爬山的过程写清楚的。
2.懂得在困难面前,要有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要善于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的道理。
【教学难点】能抓住人物的心理、语言、动作描写写一个场景。
【教学过程】一、设置情境,复习旧知。
(运用“八桂通”的“课堂活动”)任务一:回顾课文按什么顺序写了一件什么事?(设计意图:温故知新,为后面的学习做准备。
)二、品读课文,探究写法。
任务二:品读2-10自然段,学习把事情的过程写清楚的方法。
(一)默读课文2-7自然段,思考:作者如何把“我”爬山的过程写清楚的?把“我”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的在文中画出来,并小组交流。
(所想:──;所说:~~~~;所做:====)(运用“八桂通”的“计时器”)(二)汇报交流,感悟写法。
《爬天都峰》第二课时课堂实录
《爬天都峰》第二课时课堂实录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爬天都峰》。
你是否思索过,课题《爬天都峰》中为什么要用“爬”而不用“登”字?请你默读课文找找理由。
生默读课文,并作点划。
生1:由于天都峰很高。
师板书:高师:能说说你是从哪些词句中读懂“天都峰”很高的吗?生1:我从课文的第二小节“我站在天都峰脚下抬头望:啊,峰顶这么高,在云彩上面哩!”这一句看出天都峰很高。
师:这一句怎么能看出天都峰的高呢?生1:由于云彩一般都在天上,很高很高的,而天都峰的峰顶都在云彩上面了,这说明天都峰很高很高。
师:谁也能像他这样,既能找到词句,又能说出理由。
(同学发言踊跃)生2:老师,我从课文的插图也能看出天都峰很高。
师:你很会读书,不仅读文字,还能读课文里的插图。
引导同学观赏插图。
生3:老师,我觉得天都峰不仅很高,而且还很险。
我是从“笔陡的石级”看出来的。
由于山越陡的话,爬上去就越危急,有可能要掉下来。
师:你很不简约!并板画“笔陡的山峰”,板书:险。
再次让同学感受天都峰的险。
生4:我从“石级边上的铁链,好像是从天上挂下来的。
”也读懂了天都峰的险。
由于“挂”都是指一样东西从上往下,很直的,没有斜度。
说明山很陡也很高。
师演示“挂图”的动作,让同学感受到挂是从上而下垂直地落,没有倾斜,深刻体会天都峰的“又高又陡”和“危急”。
师:刚才大家都说得特别好。
正是由于天都峰又高又险,所以能随随意便、轻轻松松地走上去吗?生:不能。
师:所以课题不是用“登”而是……生:“爬”天都峰。
同学试着读出天都峰的高与险。
指名读,齐读。
(由于有了自读感悟,同学的朗读很投入。
)二、深入读议,感悟“从别人身上吸取能量”的含义师:天都峰是如此的高,如此的险,登山的小路像天梯似的挂在陡峭的山岩上,使很多游客望而生畏,能够登上山顶的人,真可称得上是“勇士”了!1、师:在爬山之前,望着又高又陡的天都峰,“我”心里是怎么想的?默读课文,圈点勾画,想想从哪些词语、句子中看出“我”有可怕畏惧的心理。
爬天都峰优秀课堂实录(通用7篇)
爬天都峰优秀课堂实录(通用7篇)爬天都峰优秀课堂实录1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爬天都峰》(人教版第五册),通过上节课的学习,谁能说说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生:这篇课文主要讲:暑假里,爸爸带“我”去爬天都峰,“我”和一位不相识的老爷爷相互鼓励,一起爬上了天都峰。
老师出示课文结尾爸爸说的一句话(学习的重点与难点):“你们这一老一小真有意思,都会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师:经过自学,你们理解了爸爸为什么这么说了吗?汇报一下你们学习的收获。
生:最后一自然段说“爸爸听了,笑着说:……”,就是说,是因为爸爸听了我和老爷爷的对话,才这么说的。
师:你能结合语言环境,联系上下文来思考,真会学习?选大家都来读一读老爷爷和“我”的话,看看你读懂了什么?教师出示:“谢谢你啦,小朋友。
要不是你的勇气鼓舞我,我还下不了决心哩?选现在居然爬上来了!”“不,老爷爷,我是看您也要爬天都峰,才有勇气向上爬的?选我应该谢谢您!”生:老爷爷说“我”爬天都峰的勇气鼓舞了他,他才下决心爬上了天都峰;“我”说我有勇气向上爬,是因为看到了老爷爷也要爬天都峰。
生:我读明白了:老爷爷没有想到自己能够爬上天都峰。
师:(追问)你是怎么知道的?生:因为老爷爷说“现在居然爬上来了”,“居然”就说明没想到。
生:老师,我给他补充。
老爷爷说“要不是你的勇气鼓舞我,我还下不了决心”,这也说明老爷爷只是来爬天都峰,并没有爬上去的决心,当他看“我”这么小,也来爬山,才下了决心。
(不少学生点头同意)师:你们真了不起?选能通过朗读表现出你们的理解吗?(自由读——指名读)师:还读懂了什么?生:我觉得这个小朋友原先是没有勇气向上爬的,因为他说:“我是看到您也要爬天都峰,才有勇气向上爬的。
”师:老爷爷是没想到自己能爬上来,小朋友是没有勇气向上爬。
你们的意见呢?生:我不同意?选老爷爷就是来爬天都峰的,怎么会没有决心呢?生:我也不同意,他开始时是有决心的,黄山多美,他一定想爬上黄山的最高峰!生:老师,我觉得他们说得有道理。
《爬天都峰》第二课时教学设计(通用11篇)
《爬天都峰》第二课时教学设计(通用11篇)《爬天都峰》第二课时教学设计(通用11篇)作为一名教职工,可能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让教学工作更加有效地进行。
那么优秀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爬天都峰》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爬天都峰》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篇1一、教材分析这是一篇精读课文。
课文描写了在暑假里,“我”和爸爸去爬天都峰,路遇一位素不相识的老大爷,我们互相鼓励,克服困难,终于爬上了天都峰。
在学习了生字新词的基础上,本课转入深究课文内容,以梳理课文条理,在品词析句的基础上解决教学重点。
二、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读好对话,读出不同人物的语气和心情。
2、把握课文内容,体会“我”和老爷爷如何在相互鼓舞下,坚定信心爬上天都峰的过程。
3、培养学生汲取他人长处和从小不怕困难,奋发向上的品格。
三、教学重点。
理解天都峰高、陡的特点及“我”和老爷爷爬上天都峰的艰难。
四、教学资料准备。
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揭题,设疑激趣。
上课时我们学习了第3课的生字新词,知道了天都峰的高和险,那么文中的“我们”是怎样爬上去的呢?我们一起来走进课文。
1、(师故意将课题误写成“登天都峰”)让学生指正题目中的错误。
2、释疑:课题中为什么用“爬”而不用“登”?3、老师搜集了些有关天都峰的图片,下面我们先一起欣赏一下。
(多媒体播放天都峰图片)请大家仔细观察一下,天都峰有什么特点?那么,课文又是如何来描写天都峰的呢?(通过辨析“爬天都峰”与“登天都峰”的优劣,引出天都峰“高与陡”的特点;再通过图片展示,使学生对天都峰的险峻峭拔有了更为直观的印象。
)(二)、细读课文,深入理解。
1、学习第2自然段。
(1)看屏幕上的图和文字,指名读,读出“又高又陡,令人望而生畏”的感觉。
(2)说说课文是怎样把天都峰的“高”与“陡”写具体的?在文中找出相关语句。
a、高:“抬头望”、“这么高”、“云彩上”“我爬得上去吗?”――――(犹豫、怀疑)有什么好处?b、陡:“笔陡”、“天上挂下来”、“发颤”(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以读促思,以读促情。
三年级上册语文《爬天都峰》第二课时教案整理【DOC范文整理】
三年级上册语文《爬天都峰》第二课时教案整理第二课时课时目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我”和老爷爷如何在相互鼓舞下,坚定信心战胜困难的过程。
分角色朗读课文。
在理解、讨论的基础上懂得:在人与人相处中,要相互学习,相互鼓励,共同进步,不管多大的困难也能克服。
教学流程一、复习引入生朗读课文。
师引导:作者写爬天都峰,为什么要用“爬”而不用“登”字?讨论后使学生明白:因为天都峰高而陡,用“爬”更能准确反映出登山的费力、艰难。
读第2自然段,边读边想象,把文中的话变成自己脑中的“画”。
学生练读后指名交流、教师评议,引导学生感受天都峰的险峻挺拔、高不可攀、令人生畏。
二、深入议读,领悟默读课文,圈点思考。
在爬山之前,望着又高又陡的天都峰,“我”心里是怎么想的?默读课文,圈点勾画,想想从哪些词语、句子中看出“我”有害怕畏惧的心理。
指名交流,指导朗读。
出示并指导读好问句“我爬得上去吗?”、感叹句“真叫人发颤!”以及语气词“啊”“哩”等,读中体会“我”缺乏自信、畏惧退缩的心理。
自由读文。
结果“我”爬上峰顶了吗?生根据课文内容质疑。
师筛选出问题:作者看到了什么从而下定决心爬上峰顶呢?他们是怎样爬的?他们爬上去了吗?他们为什么能爬上去呢?读读议议,释疑。
“我”和老爷爷的次对话。
A、讨论句意:他们所说的话中都带有一个“也”字,经过讨论,让学生体会到:天都峰这么高,又这么陡,你年纪这么小怎么也来爬呀,表面上是双方都有怀疑,其实是对双方表示敬慕,说明这一老一小都有不怕困难,勇于攀登的精神。
B、指导朗读:讨论句意后,教师可再让学生讨论这两句对话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读出来,并指名做朗读练习。
c、出示第4段重点句,引导学生深入讨论交流,从中感受到“我”受老爷爷鼓励从而下定决心爬上峰顶的内心活动。
我们是怎样爬天都峰的?A、读句子找出重点词语加以体会。
自由读6.7自然段,画出描写爬山动作的词语。
学生读书圈划。
B、课文中用“奋力”“一会儿……一会儿”“手脚并用”“爬呀爬”“终于”等词语,既突出了爬天都峰的艰难,又表现了他们不怕困难的勇气。
爬天都峰教学实录三(第二课时)
爬天都峰教学实录三(第二课时)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爬天都峰》(人教版第五册),通过上节课的学习,谁能说说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生:这篇课文主要讲:暑假里,爸爸带“我”去爬天都峰,“我”和一位不相识的老爷爷相互鼓励,一起爬上了天都峰。
老师出示课文结尾爸爸说的一句话(学习的重点与难点):“你们这一老一小真有意思,都会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师:经过自学,你们理解了爸爸为什么这么说了吗?汇报一下你们学习的收获。
生:最后一自然段说“爸爸听了,笑着说:……”,就是说,是因为爸爸听了我和老爷爷的对话,才这么说的。
师:你能结合语言环境,联系上下文来思考,真会学习?选大家都来读一读老爷爷和“我”的话,看看你读懂了什么?教师出示:“谢谢你啦,小朋友。
要不是你的勇气鼓舞我,我还下不了决心哩?选现在居然爬上来了!”“不,老爷爷,我是看您也要爬天都峰,才有勇气向上爬的?选我应该谢谢您!”生:老爷爷说“我”爬天都峰的勇气鼓舞了他,他才下决心爬上了天都峰;“我”说我有勇气向上爬,是因为看到了老爷爷也要爬天都峰。
生:我读明白了:老爷爷没有想到自己能够爬上天都峰。
师:(追问)你是怎么知道的?生:因为老爷爷说“现在居然爬上来了”,“居然”就说明没想到。
生:老师,我给他补充。
老爷爷说“要不是你的勇气鼓舞我,我还下不了决心”,这也说明老爷爷只是来爬天都峰,并没有爬上去的决心,当他看“我”这么小,也来爬山,才下了决心。
(不少学生点头同意)师:你们真了不起?选能通过朗读表现出你们的理解吗?(自由读--指名读)师:还读懂了什么?生:我觉得这个小朋友原先是没有勇气向上爬的,因为他说:“我是看到您也要爬天都峰,才有勇气向上爬的。
”师:老爷爷是没想到自己能爬上来,小朋友是没有勇气向上爬。
你们的意见呢?生:我不同意?选老爷爷就是来爬天都峰的,怎么会没有决心呢?生:我也不同意,他开始时是有决心的,黄山多美,他一定想爬上黄山的最高峰!生:老师,我觉得他们说得有道理。
《爬天都峰》第二课时教学实录二
爬天都峰第二课时教学实录二课程安排•课程主题:爬天都峰第二课时•教学内容:爬云梯技巧及安全须知•授课教师:张老师•时间安排:2小时课程目标•熟悉爬云梯的技巧和要领。
•掌握安全须知,提高登山安全系数。
•加强探险精神,增强团队合作精神。
教学内容爬云梯技巧爬天都峰必须经过悬崖上的云梯,因此需要掌握正确的爬云梯技巧。
在这里,我们主要介绍以下几点:步伐平稳爬云梯的时候,一定不要急于求成,一步步地爬上去,保持平稳的步伐和身体的重心,一定要注意垂直爬升。
紧握栏杆处在高空之上,如果没有扶稳物,身体自然会不稳,因此,要紧握前方的栏杆,用双手稳定自己的身体。
防止晕眩在爬云梯之前,一定要保证自己充分休息,避免身体出现过度疲劳。
如果有晕眩感,可以暂时停顿一下,让身体恢复平衡。
安全须知登山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运动,因此,我们必须掌握正确的安全须知。
在此,我们介绍以下几点:了解气候山顶气温较低,氧气稀薄,必须提前了解气候情况,准备足够的保暖衣物和口罩,以及氧气罐等应急设备。
注意水源登山的身体消耗较大,因此要及时补充水分。
但是蓝天白云的背后,却有许多水源被污染,因此要注意选择符合标准的水源。
团队合作在爬天都峰的过程中,我们必须要保持团队合作精神。
在困难时刻,团队成员之间要相互帮助,共同攀登到山顶。
教学总结在这次课程中,我们主要介绍了爬云梯技巧以及登山安全须知。
在掌握这些基本要领的同时,我们也加强了探险精神和团队合作精神。
我们希望,这些知识和精神可以对大家有所启发,为登上天都峰做好充分准备。
17《爬天都峰》 第二课时 教学实录(2024年)
《爬天都峰》第二课时教学实录一、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我”和老爷爷如何相互鼓舞、坚定信心,战胜困难。
2.理解课文内容,懂得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培养不怕困难、奋发向上的精神。
3.学习作者运用动作、语言、心理描写来表现人物的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体会“我”和老爷爷相互鼓舞的过程,感悟他们不怕困难、勇于攀登的精神。
2.学习作者的描写方法,提高写作能力。
教学难点3.理解“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的深刻含义。
三、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爬天都峰》这篇课文,谁能来说一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生:课文讲了“我”和爸爸去爬天都峰,在山脚下遇到一位老爷爷,“我”和老爷爷互相鼓励,一起爬上了天都峰的故事。
师:非常准确!那谁还记得“我”在爬天都峰的过程中有哪些感受呢?生:“我”一开始觉得爬天都峰很困难,有点害怕。
但是后来和老爷爷互相鼓励,就有了信心,最后爬上了天都峰。
师:很好!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对课文有了初步的了解。
这节课,我们将深入学习课文,体会“我”和老爷爷之间的相互鼓舞,以及他们不怕困难的精神。
(二)精读课文1.体会“我”爬天都峰前的感受师: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的第一、二自然段,想一想“我”在爬天都峰之前有什么感受?你是从哪些语句中体会到的?(学生默读课文)师:谁来说一说?生:“我站在天都峰脚下抬头望:啊,峰顶这么高,在云彩上面哩!我爬得上去吗?”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我”觉得天都峰很高,对自己能不能爬上去没有信心。
师:非常好!还有吗?生:“再看看笔陡的石级,石级边上的铁链,似乎是从天上挂下来的,真叫人发颤!”这句话说明“我”看到天都峰的石级很陡,心里很害怕。
师:你的理解很到位。
那“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呢?生:因为天都峰很高很陡,所以“我”觉得爬上去很困难。
师:没错。
天都峰的高和陡让“我”感到害怕和没有信心。
那面对这样的困难,“我”是怎么做的呢?生:“我”有点犹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新课程标准教材语文教案( 2019 — 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 )学校:年级:任课教师:语文教案 / 语文教学宝典 / 教学实录编订:XX文讯教育机构3《爬天都峰》第二课时教学实录教材简介:本教材主要用途为通过学习语文的内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交流能力,学习语文是为了更好的学习和工作,为了满足人类发展和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本教学设计资料适用于语文科目, 学习后学生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
本内容是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的编写,可以放心修改调整或直接进行教学使用。
一、教学设计说明这篇课文通过“我”和一位不相识的老爷爷相互鼓励登上了天都峰的事,告诉我们要善于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克服生活中的困难。
根据教材的特点和课后思考练习的要求,应当把教学重点确立为:弄清“我”登天都峰前后的思想变化,读懂爸爸的话。
基于上述认识,我在第一课时主要让学生初步感知全文内容,了解行文顺序和认识天都峰的又高又陡,并启发学生质疑问难,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第二课时转入深究课文内容,以梳理出的学生的疑点为线索,解决教学重点;第三课时安排了各种不同形式的练习,有单项的、综合的,口头的、书面的,必做的、选做的……以达到对所学知识巩固、加深的目的,并让全体学生都有所得。
下面对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做进一步说明。
这课时有四个大的教学步骤:1.复习回忆,再现天都峰的高和陡;2.深入读议,理解小妹妹受老爷爷鼓舞登山的过程;(这是扶,实际上是学生体会小妹妹会从老爷爷身上汲取力量,解决教学的第一个重点。
)3.启发想象,理解老爷爷受小妹妹鼓舞登山的过程;(这是放,实际上是让学生体会老爷爷会从小妹妹身上汲取力量。
)4.总结全文,体会爸爸说的话。
(在前两步基础上,学生理解爸爸说的“都会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就不困难了,教学的第二个重点也顺势解决了。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特别注意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1.把读的训练放在首位,在读书中教给学习的方法。
在本课设计中,读书贯穿了教学活动的始终,并根据不同的训练目的,设计了包括自读、默读、试读、指名读、齐读、分角色读等不同形式的读,使学生在读中感受,读中理解,最终达到感情朗读,以培养学生的语感。
在弄清“我”是怎样爬上天都峰时,设计了几个相关问题:(1)小妹妹来到天都峰脚下,心里怎么想(2)她看见了老爷爷,心里又怎么想呢(3)后来,她是怎样爬上天都峰的让学生静下心来一边读一边想。
课文第六自然段讲的是“我”受老爷爷精神鼓舞,不怕困难,奋力向峰顶攀登。
为使学生在语言环境中理解“奋力”一词,首先,指名读本节,其余学生感受“我”是怎样不怕困难爬天都峰的;再让学生自读,找出体现我“奋力”爬的词句,并理解这些词句;最后,让学生结合生活感受,带着自身体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这样以指导学生读书为主线组织阅读教学活动。
2.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激发学生主体潜能,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
教师不再用自己对课文的分析讲解去取代学生自身的主体感受,而是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都尽可能地让学生自我活动,去读书、去思考,参与议论,参与交流,使他们能更充分、更直接、更自如地接触课文,从而更好地去感知课文、理解课文。
在学生活动方式上,不再局限于单一的全班学习这一形式,而是以个体的独立学习为主,加强同桌及小组的合作学习,有机地把各种方式恰当地安排、组合,从而使课堂上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信息和情感交流呈现出双向和多向并存的局面,使学生们始终有一种自觉、主动、热情的学习状态。
3.挖掘教材的创造性教育因素,启发学生合理想象,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课文没有直接、明显地写出老爷爷爬天都峰的思想变化及攀登天都峰的具体过程,但学生们可以凭借前面理解到的小妹妹在老爷爷鼓舞之下爬上天都峰的那些认识,在自己头脑中对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创造出新的形象来。
而且如前所述,老爷爷在小妹妹的鼓舞下终于爬上了天都峰,又正是体会爸爸说的“都会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的一个方面,因此这里可以作为一个启发想象的训练点。
设计了一组想象思考题:(1)老爷爷来到天都峰脚下,心里怎么想(2)他看见了小妹妹,心里又怎么想呢(3)后来,他是怎样爬上天都峰的让学生在想象的空间里去塑造老爷爷奋力登山的生动形象,从而对他们进行创造性思维的训练,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
二、教学实录与评析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生:爬天都峰。
师: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同学们提出了很多问题。
其中一个是:天都峰有多高,它是什么样子的呢通过第一节课的学习,这个问题已经解答了。
让我们来回忆一下,请翻开书,一起读课文的第2自然段。
(生齐读第2自然段。
)师:读得好。
(多媒体出示天都峰画面)天都峰真高啊!峰顶在云彩上面哩!天都峰真陡啊!登山的石级和石级边上的铁链,似乎是从天上挂下来的。
[通过引读课文、观察课件画面和教师语言描述相结合,使天都峰的形象在学生头脑中生动地再现。
这样的开讲紧扣课题,承前启后,显得较为干净利落。
]师:但是,小妹妹、老爷爷,还有爸爸终于都爬上了天都峰。
同学们,上节课你们还提出了他们为什么能爬上天都峰呢,是什么力量使他们爬上天都峰的呢这些问题提得很好,这也是这堂课我们共同学习要解答的主要问题。
让我们先来看看小妹妹为什么能爬上天都峰。
请你们自由读课文的第8至10自然段,听一听小妹妹是怎么说的。
(生自由读,师巡视检查。
)[简洁的过渡性谈话自然而巧妙地引出学生质疑中提出的关键问题,顺势揭示本课时的学习重点,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
又从问题自然引入具体语言文字,切入简捷,起点恰当,内容具体。
]师:小妹妹说了什么(指名读小妹妹的话)师:好,请坐。
小妹妹说她为什么能爬上天都峰的呢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
(生自由读小妹妹的话)师:她说她为什么能爬上天都峰请你说。
生:是因为她爬上的时候,她……师:她怎么样啊[再提示学生联系写天都峰“陡”的语句去深入体会小妹妹的感受,切实、具体、全面,使学生的体会自然、贴切。
]师:来到天都峰脚下,小妹妹犹豫了。
那当她看到老爷爷时,心里又怎么想呢请你来说。
生:她看到老爷爷的时候,她应该想,我这么小的年纪,来爬天都峰,会害怕。
老爷爷这么大的年纪,还要来爬天都峰,他都不害怕,我应该鼓起勇气来爬上天都峰。
师:你是说老爷爷的勇气鼓舞了小妹妹。
她还会怎么想呢生:小妹妹看见老爷爷,是这样想的,她想老爷爷那么大年纪了,还来爬天都峰啊!师:她感到怎么样啊生:她感到心里就不怎么害怕了。
老爷爷那么大年纪,还来爬,自己那么活跃,怎么没有胆量爬呢师:说得真好!对,老爷爷不怕,小妹妹也不怕!你们是从哪儿看出这是一位年纪很大的老爷爷呢你读。
生:我从“比我爷爷还大哩”这里看出来这个老爷爷比她爷爷还大。
师:还从哪儿看出老爷爷年纪很大生:我从“白发苍苍”看出来老爷爷的年纪很大。
[组织交流讨论时,教师既能及时肯定学生正确的答案,又不断要求找出“是从哪儿看出”的,把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落实到了语言文字上。
]师:同学们真会读书。
我们一起来读一读,通过读表现出老爷爷年纪很大。
(生齐读相关句子)[通过读表现理解,增强体会,不失为较低年级学生阅读理解的好办法。
]师:你们从哪儿看出这位年纪这么大的老爷爷,也要爬天都峰呢生:我是从“老爷爷,您也来爬天都峰”和“老爷爷也点点头:‘对,咱们一起爬吧!’”看出老爷爷也要爬天都峰。
师:你真会读书。
这是她发现的,你又从哪儿看出老爷爷也要爬天都峰请你读。
生:我还从“小妹妹,你也来爬天都峰”这里看出老爷爷也要爬天都峰。
师:同学们会学习。
你们又从哪儿看出小妹妹这时下定决心,自己也要爬天都峰了呢生:我是从“我不再犹豫”这里看出小妹妹要爬天都峰。
师:请你把这个句子读完整,好吗(生读句子,师相机板书:不再犹豫)师:请你们通过读让老师感受到小妹妹不再犹豫了。
(生齐读相关句子)师:小妹妹下定了决心,应该读得再坚决一点儿,再读一次。
(生再读相关句子)[这段教学始终引导学生抓住对话体会思想变化,突现出语言内涵,达到深入理解,训练了学生深究语言的能力。
]师:小妹妹看到老爷爷要爬天都峰,不再犹豫,下定了决心爬天都峰。
她怎样爬天都峰的呢在书中去找答案。
你来说。
生:她是奋力向峰顶爬去。
(板书:奋力)师:“奋力”是什么意思你说。
生:“奋力”的意思是拿定主意。
师:拿定主意是不再犹豫的意思。
联系上下文想想“奋力”是什么意思。
你说。
生:奋力就是充分鼓起劲来。
师:对,使出了全身的力气。
想一想,怎样读才能表现出体出了全身的力气呢自己试一试。
(生试读)师:请同学们读。
(生齐读)师:我怎样奋力向峰顶爬去的呢往下读。
(生齐读相关句子)师:“攀着铁链上”。
“攀着”是什么意思生:“攀着”就是紧紧抓住东西使劲爬上去。
师:那“攀着铁链上”是什么意思生:就是用力抓住铁链往上爬。
师:理解得好!那“攀着铁链上”怎么读。
一起读一读。
(生齐读“攀着铁链上”)师:是使劲儿抓住铁链往上爬。
再用点儿力,读。
(生再读)师:读得好。
再读一次。
(生再读)师:她为什么要紧紧抓住铁链往上爬请你说。
生:因为天都峰很陡,如果不紧紧抓住铁链上,就会掉下来。
师:说得好!她联系了天都峰的陡来考虑。
你是怎么想的生:我想要是小妹妹不抓紧铁链,她会摔下来的。
师:那“攀着铁链上”该怎么读,一起读。
(生齐读)师:多险啊!再读“攀着铁链上”。
(生再读)师:读得好!再读一次。
(生再读)师:真有力气!那“手脚并用向上爬”又是什么意思呢你说。
生:“手脚并用向上爬”的意思是手和脚一起用力向上爬。
师:说得对!小妹妹为什么要手和脚一起用力向上爬生:因为她不手和脚一起用,她就会摔下来。
这样比较安全。
师:这是你的理解。
还有吗生:因为如果她用两只脚走的话,有时候脚会走累了,她用手一起爬的话就比较省力。
师:有感受。
你还怎么想联系天都峰又高又陡来想想。
生:因为天都峰那儿铁链是直下来的,不“手脚并用向上爬”,只用脚爬,是爬不成的。
师:噢,有道理。
那我们来读“手脚并用向上爬”。
(生齐读)师:读得好。
小妹妹就是这样奋力向峰顶爬去的。
(板书:奋力攀登)请同学们自由练读这个自然段。
(生自由练读第6自然段)师:同学们读得多好啊!我们再一起读。
(生齐读第6自然段)师:小妹妹就这样奋力向峰顶爬去。
下面,老师接着念,同学们看到第7自然段,请注意听:“爬呀爬,我和老爷爷,还有爸爸,都爬上了天都峰顶。
”你发现老师念的和书上有什么不同生:老师少念了个“终于”。
师:那句子中有了“终于”这个词,让你感觉到什么呢请你们自己试着读一读,体会一下。
(生试读体会)[教师有意读掉“终于”,让学生去发现,进而体会句子中“终于”这个词的作用,感知作者遣词造句的准确性与分寸感,把听力的训练与语感的训练有机地结合了起来。
]师:你体会到什么生:我体会到了他们爬得很累,很不容易。
师:理解得好!还有吗生:我体会到他们爬呀爬,最后终于爬上了峰顶,他们感到无比的喜悦!师:这个词用得好!那你能把你的体会通过读表现出来吗(生有感情朗读句子)师:读得多好啊!同学们,拿起书,一起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