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地方高校专业与课程设置的思考
地方应用型高校“新工科”专业建设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地方应用型高校“新工科”专业建设面临的问题与对策【摘要】地方应用型高校在“新工科”专业建设中面临着一系列问题,如师资队伍不足、课程设置不合理、实践教学环节不够完善、校企合作不够紧密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可以采取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优化课程设置、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加强校企合作等对策。
通过这些措施,可以提高“新工科”专业的质量和水平,促进人才培养和产学研结合,推动地方应用型高校的发展。
未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需求的增加,“新工科”专业建设将迎来更多的挑战和机遇,需要继续加强改革与创新,不断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为培养更多高素质专业人才做出贡献。
【关键词】地方应用型高校, 新工科, 专业建设, 问题, 对策, 师资队伍, 课程设置, 实践教学, 校企合作, 高校发展1. 引言1.1 概述地方应用型高校“新工科”专业建设面临的问题与对策是当前教育领域的热点问题之一。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技进步,新工科专业的需求日益增加,地方应用型高校也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加强新工科专业建设。
在建设过程中,地方应用型高校面临着一系列问题,如师资队伍不足、课程设置滞后、实践教学环节不完善、校企合作不深入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需要采取相应对策,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优化课程设置、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加强校企合作等,以推动地方应用型高校“新工科”专业建设持续发展。
本文将从以上几个方面展开分析,探讨地方应用型高校“新工科”专业建设面临的问题及对策,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旨在分析地方应用型高校中“新工科”专业建设面临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措施。
通过深入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当前“新工科”专业建设中存在的挑战和困境,为进一步推动该专业的发展提供可行性建议。
通过探讨解决问题的对策措施,我们也旨在促进“新工科”专业的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的提升,为地方应用型高校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通过本次研究,我们希望能够为地方应用型高校“新工科”专业的建设和改进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推动相关领域的发展和进步。
科学设置通识教育课程,有效推进地方高校新专业建设思考
科学设置通识教育课程,有效推进地方高校新专业建设的思考[摘要]课程是实施通识教育的主渠道,研究通识教育课程设置的科学、有效性,是地方高校实施通识教育的核心工作,也是地方高校推进新专业建设的重要途径。
本文分析了地方高校通识教育课程设置目前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为地方高校有效设置通识教育课程,从而提升新专业建设质量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地方高校通识教育课程设置新专业一、目前地方高校通识教育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一)课程设置缺乏科学理念的指导,课程的设置具有较大的随意性通识教育课程的设置应以确立科学的理念为先导。
然而,目前很多地方高校对通识教育内涵的把握不够准确,在课程设置时,往往只关心课程科目的设置、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手段的确定等问题,较少关注课程的理念,对将通识教育理念应用于通识课程体系的构建实践还很不够,致使通识课程的设置随意, “想开则开,说停就停”。
通识课程的随意设置,造成通识教育课程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课程稳定性、连贯性不够,高质量课程不多等问题,最终导致通识课程教育目标难以实现。
(二)课程设置缺乏整体规划,设置的课程结构失衡通识教育课程的设置应以科学的课程规划为主导。
然而,目前许多地方高校对通识教育课程的数量关注较多,而对通识教育课程的总体设计和整体规划重视不够。
结果导致开设的通识课程覆盖面窄、内容单一、结构失衡。
这种缺乏规划和设计的课程体系,课程之间的逻辑性、连贯性、相关性不强,难以形成合力,达成教育目标。
(三)课程设置模式僵化,设置的课程体系缺乏个性各地方、各高校均具有自身的优势和特色,因此在设置课程体系时应考虑其自身的实际、资源优势与特色以及地方特色。
然而,从目前国内地方高校通识教育课程体系中不难看出,许多地方高校通识课程名称虽然各异,其设置的学分及比例也不尽相同,但它们设置的课程模式几乎相同:都是将通识教育课程分为通识教育必修课和通识教育选修课,且设置的通识教育必修课几乎都是由“两课”、“外语”、“计算机”、“体育”等构成,设置的通识教育选修课也几乎都是按学科将之划分为‘自然科学、人文、艺术’等类课程。
对地方高校数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思考——以西部新升级本科师范院校为例
教职 工 对于学校 的发展 与学生的发展 两者的关 系深有体会 ,本文 注重从专业课程设置对学生未来发展 的影响这个 角度进行思考。
关键 词 :地方院校 ;数学专业 ; 课 程设置 ;学生发展
西部地 方 高校绝 大部 分都 有着 悠久 的 办学历 史 , 在历史 的发展长河 中,为国家做 出了不 可磨灭 的贡献 , 特别是师范 院校 , 为 地方 的人才 培养 , 经济发展 ,乃至整个西部 的开 发都源 源不断地默 默奉献着 ,在 2 0 0 3 年至 2 0 0 6年间 ,经教育 部专家组的联合评 估, 一个个 的专科层 次的院校升级为本 科院 校 。开始从原来 的纯师范教育向综合型的本 科院校转型 , 这是一个历史性 的突破 。无论 硬件设施还是软件结构 , 都 得到了不断的充 实和拓展 。然而 ,转型 、发展是个 漫长 的过 程 ,不是一蹴而就的 。对 于处在西部地区的 地方本科 院校 , 更是要 清楚地看 到这其 中的 机遇和挑战 。古人云 :“ 打铁还得本身硬 ” 。 有幸经历整个学 院的办学转型评估工作 , 更 增添 了几分荣誉感和责任感 , 对 西部地方 本 科院校 的发展信心满满 。 大部分学校都有从 外挂本科招生到 自主招生 的历程 , 都有从解 放前 的办 学到 解放后 再 到现在新 世 纪转 型 办学的经验 ,悠久 的办学历史 , 扎实 的人文 环境 , 牢 固的办学 理念 , 可 以充分借鉴多年 来 办专科积累的好经验 . 转 变教学观念 、更 新教育思想 , 突破单纯师范专科教育思想 的 束缚 , 正确树立办本科 教育的质 量观 、 人才 观、教 学观 和发展 观。本着 以人 为本 、质量 立校 的办学理念 。 从转型后学生的发展变化 来看 , 课程设置起着举足轻重 的作用 , 重视 并改革课程 的设置 , 在学生未来的发展 中不 容忽视 。
浅析我国地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析我国地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对策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
地方高校在培养人才方面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然而现实中却存在着一些问题,制约了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果。
本文将就我国地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进行浅析。
一、存在的问题1. 课程设置单一地方高校的课程设置相对单一,往往偏重理论知识的灌输,缺乏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学生们在校期间很难接触到实际的工作和社会环境,导致他们在毕业后面对实际问题时缺乏应对能力。
2. 师资力量薄弱一些地方高校的师资力量相对薄弱,教学水平参差不齐。
一些教师水平较低,教学内容滞后,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
这样的教学环境难以培养出优秀的人才。
3. 就业指导不足地方高校对学生的就业指导不足,很多学生在毕业后面临就业失业问题。
学校与企业之间的联系薄弱,导致学生在毕业后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岗位。
4. 创新创业氛围不浓地方高校缺乏创新创业的氛围,学校对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不足,学生缺乏自主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
5. 课程实用性不强一些地方高校的课程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节,实用性不强。
学生在校期间接触的知识不能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导致毕业后需要再进行一段时间的培训才能适应社会工作环境。
二、对策建议1. 丰富课程设置地方高校应该丰富课程设置,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增加与企业合作的实践课程,使学生能够在校期间接触到真实的专业环境和工作场景。
2. 提升师资水平地方高校应该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加强师资培训,吸引优秀的教师加入到学校中。
建立科学的教师考核制度,激励教师提高教学水平,提高教学质量。
3. 加强就业指导地方高校应该加强学生的就业指导,建立健全的就业指导体系。
学校与企业应积极合作,为学生提供实习就业机会,做好学生的就业就业指导工作。
4. 注重创新创业教育地方高校应该注重创新创业教育,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创新创业机会。
建立创新创业教育平台,引导学生树立创业意识,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
地方应用型高校“新工科”专业建设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地方应用型高校“新工科”专业建设面临的问题与对策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新工科专业的需求逐渐增长。
地方应用型高校作为培养实际工程技术人才的主要来源,需要加强对“新工科”专业建设的关注。
地方应用型高校“新工科”专业建设面临着一些问题,需要采取相应的对策来解决。
地方应用型高校“新工科”专业建设面临的问题之一是教师力量不足。
由于“新工科”专业的培养需求不断增加,但相关领域的高水平教师相对稀缺,导致教师队伍的配备不足。
我们需要采取以下对策来解决这一问题:一是加大对“新工科”专业培养背景和实践经验的教师的招聘力度;二是加强对现有教师的培训和进修,提高他们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
第二,地方应用型高校“新工科”专业建设面临的问题之二是实验设施不足。
由于“新工科”专业需要丰富的实验和实践环境,地方应用型高校面临着实验设施不足的问题。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对策:一是加大对实验设施的投入,提高实验设施的质量和数量;二是加强与企业和研究机构的合作,借助外部资源提供实验设施支持。
地方应用型高校“新工科”专业建设面临的问题之三是课程设置不合理。
随着社会的发展,新工科领域发展迅速,需要不断更新和改进课程设置。
地方应用型高校“新工科”专业的课程设置相对滞后,无法满足行业的需求。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对策:一是与企业和行业协会密切合作,了解行业需求,调整和更新课程设置;二是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和学术交流,提高他们对行业发展趋势的了解,从而更好地指导和改进课程设置。
第四,地方应用型高校“新工科”专业建设面临的问题之四是学生就业形势严峻。
由于“新工科”专业的就业形势相对较好,吸引了大量学生报考,导致就业竞争激烈。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对策:一是加强对学生的职业指导和就业指导,提高他们的就业竞争力;二是加强与企业和行业协会的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和就业机会;三是加强对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培养他们的创业精神和创新能力。
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建设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理性思考
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建设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理性思考【摘要】当前,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建设需要紧密结合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
本文从现状及问题、区域经济影响、专业设置策略、就业需求衔接、人才培养模式、重要性、深度融合、人才支撑等方面展开理性思考。
高职院校应根据区域需求,调整专业设置,培养符合地方产业发展的人才。
加强与区域经济的合作,促进双方共赢发展。
高职院校的发展与区域经济息息相关,为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是关键。
通过深度融合,实现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推动地方经济的长期繁荣。
【关键词】关键词: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区域经济发展、就业需求、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深度融合、可持续发展、人才支撑。
1. 引言1.1 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建设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理性思考在当前社会发展的背景下,高职院校作为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平台,其专业设置与建设必须与区域经济发展相适应,才能更好地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推动地方经济的持续发展。
对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建设进行理性思考,对于提升教育质量、推动产业升级具有重要意义。
在选择专业设置时,需要充分考虑当地的经济特点和产业结构,采取符合实际需要的专业方向。
还要关注就业市场的需求,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
在专业建设上,应结合地方产业需求和发展方向,注重专业课程的实用性和前沿性,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学生。
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建设应该与区域经济发展相互配合,形成良性互动的关系。
只有做好专业设置,精心打造专业课程,与地方产业需求相契合,才能真正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助力地方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
2. 正文2.1 当前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现状与问题1. 专业结构单一化:目前许多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仍存在着过分偏向某一领域或者传统专业的趋势,导致了高校专业结构单一化的问题。
这种问题不仅影响了学生的选择多样性,也制约了高校教学科研水平的提升。
2. 落后于市场需求:一些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没有及时跟随市场需求的变化,导致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难以找到符合自身专业背景的工作机会,造成了人才供需不平衡的现象。
对于广东工业大学工程管理专业大一课程安排的思考
本科课程论文论文题目:对于广东工业大学工程管理大一课程安排的思考课程名称:工程管理专业导论学院土木与交通工程学院专业工程管理年级XXX学号XXXXXXXXXXXXX学生姓名XXX教师XXX成绩XXXX年XX月对于广东工业大学工程管理大一课程安排的思考摘要:相比起欧美等工业发展程度高的国家来说,我国因为现实国情的问题,对于工程管理这一专业的教学体系仍然处于探索阶段,通过在广东工业大学一学期的学习后,本人现在仅对于广东工业大学关于工程管理的大一课程安排进行一定的讨论。
工程管理在大一的课程安排可谓非常轻松,每一周都会有非常多的空课时间。
每个学生对于自己课余时间的利用方式都不一样,但是仍然没有达到理想的状态。
从教学计划可以看出,相对于其他专业,工程管理在大二大三甚至大四仍有较多的理论课程需要学习,是个相对而言,前期轻松,后期辛苦的专业。
学校的办学性质决定了专业的偏向,课程体系的安排需要考虑专业的特点。
广东工业大学的理工科性质决定了它的工程管理专业更侧重于土木学方面的学习,学生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接受全新的知识体系,广东工业大学在大一期间的课程安排,是考虑到了学生的接受能力,并且保持了整个大学期间的知识体系的连贯性。
对于大一课程安排建议改进的地方,一是可以适当增加非专业课程,减轻大二大三的负担,二是应该更加重视实践操作,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关键词:广东工业大学、工程管理、大一课程安排、合理性、改进前言十二月份已经快要结束,这也意味着我作为一名广东工业大学土木学院工程管理专业的大一新生的第一个学期即将结束。
在6月份之前,我对工程管理这个专业一无所知,更不会预想到我会成为一名工科男,而在经历了一个学期的学习之后,对于大学的课程安排,经历了一开始的不适应、迷茫、极力融合,到现在的习惯和调整,我也渐渐地对于工程管理的这个专业的课程安排有了一些自己的认知。
相比起欧美等工业发展程度高的国家来说,我国因为现实国情的问题,对于工程管理这一专业的教学体系仍然处于探索阶段,通过在广东工业大学一学期的学习后,本人现在仅对于广东工业大学关于工程管理的大一课程安排进行一定的讨论。
课程建设与专业建设的关系
课程建设与专业建设的关系张群摘要:专业是课程的组织形式,课程建设是专业建设的基础和落脚点,充分认识课程和专业之间的辩证关系,指导课程建设和专业建设的实践,走专业建设可持续发展之路。
近年来,随着办学规模的快速扩张,在一些高等学校,尤其在地方一般院校,出现了重专业建设轻课程建设的专业“实体组织化”新趋势,教育教学资源的重复建设现象较为普遍,导致原本紧缺的人财物资源利用率的降低。
就这一问题,笔者谈几点自己的思考。
一、课程和课程建设课程有广义、狭义两种。
广义课程是指“学校按照一定的教育目的所建构的各学科和各种教育、教学活动的系统”,或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各种活动的总和;狭义课程是指一门具体的学科。
不管是从广义还是狭义看,课程规定着学校教育“教什么”,甚至决定“怎么教”,它是实现教育目标的手段,是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
《汉语大词典》将课程的概念概括为“有规定数量和内容的工作或学习进程。
”特指学校的教学科目和进程。
课程建设是一项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工程,也是一项系统工程,高校课程建设是“教学思想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教学的素质与水平,教学基本条件与教学管理”等各个方面的总体系统建设。
它既包括完成传授知识的载体和条件的建设(教学大纲、三基方案、教材、教学设备手段等),也包括完成传授知识的教学工作状态的建设(教学工作文件、课堂教学、教改措施、教学实践环节的安排、考试制度等)和传授知识的主导力量——师资队伍的建设。
因此,课程建设的任务就是根据现有条件和课程现状,按课程发展目标逐步完善课程的各相关要素,强化教书育人,知识传授及能力培养系统,形成推动课程不断发展的有效机制,以达到提高教学质量、实现培养目标的目的。
二、专业和专业建设专业是指专门从事某种学业或职业,也指专门的学问,或产业部门的各业务部门。
在高校,专业是指根据社会分工的需要分成的学业门类。
各专业都有独立的教学计划,以体现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要求。
专业设置取决于国民经济和文化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以及学校的办学条件和学校的性质。
对高校如何开展特色专业建设的认识和思考
内容摘要
为了克服这些难点,民族院校需要采取以下措施: 1、制定合适的教学计划和选择恰当的教学手段。在制定教学计划时,应充分 考虑不同民族学生的文化背景和特点,将民族团结教育融入日常教学活动中。同 时,应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如课堂讲解、文化展示、互动交流等,以激发学生的 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内容摘要
2、加强学生实践环节的指导。学生实践是民族团结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 过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形式的实践活动,如文化交流、社会调查等,让学生深入了 解不同民族的文化和风俗习惯,加强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二、高校品牌特色专业建设的重要性
3、增强社会影响力:通过品牌特色专业的建设,高校可以为社会培养出更多 具备专业技能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进而增强学校的社会影响力。
三、高校品牌特色专业建设的策 略
三、高校品牌特色专业建设的策略
1、凝练教育理念,明确专业定位:高校应当依据自身的历史使命、地域特点 和发展战略,明确自身的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目标,并将这些理念落实到具体的 特色专业建设中。
对高校如何开展特色专业建 设的认识和思考
目录
01 一、理解特色专业的 内涵
02
二、明确特色专业的 建设目标
03
三、制定特色专业的 建设策略
04
四、建立特色专业的 评估与调整机制
05 参考内容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内容摘要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知识经济的崛起,高等教育在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特色专业建设是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 于提升高校竞争力、培养优秀人才、推动社会进步具有深远影响。本次演示将从 以下几个方面对高校如何开展特色专业建设进行探讨。
1、提升学校的竞争力:品牌特色专业建设是高校提升自身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拥有优势和特色的专业能够吸引更多的优质生源,提高学校的整体教育质量。
对河南地方高校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发展的思考
“ 育技术学专 业是培养 德 、 、 全面发 展 的系统地 掌握 教 智 体
教育技术学专业 的基本理论 知识 和技能 。具有较 强实际动
上谈 兵”空 中楼 阁”失去了其应有的价值 。 “ ,
() 材 理 论 性 过 强 3教
教育 学专 业的学生 ,电视节 目的策划制作方 面的水平不如 影视 专业 和新闻专业的学生 。这些不足很容易使 教育技术 目
学专 业学 生在 日益严峻 的就业形势下失去竞争 能力 .造成
就业 难 。 2 程 方 面 I 课
些都是需要高校教育技术工 作者深入思考的 问题 。
不可否认 , 重点 院校 具有“ 排头 兵” “ 向标 ” 和 风 的作 用。
丘师范学院主要是 在教学 中把重复的 内容删去 , 采众长 。 博 4拓展学生素质 , . 以适应社会需要 应用型本科人 才的培养 目标不是 技术工匠 。 而是 能够 掌握 现代教育技术手段 的复合型人才 。 因此 , 在理论 与实践
目前 , 教育技术学专业教师大都存在职业倦怠现象 . 对
二 、 考 与 建 议 思
l 确学科方向 明
学科是专业 的基 础。 了学科知识体系 。 离开 专业也 就丧
失 了存在的合理依据 。 因此 , 专业培养 目标 的确立要建立在 了解学科发展前沿 、跟踪学科 发展 的新理论 和新技术 的基
础上 , 也就是以学科知识体系来规范专业建设 , 建设高质量 和高水平 的专业 。 作为教 育学 学科下 的二 级学科 , 教育技
伍建设 。
关键词 : 育技术 ; 教 本科 专业 ; 思考 据 统计 ,目前全国教育技 术学 本科专业 累计达到 2 0 2
对地方高校专业设置滞后现象的思考
业 。这种专业设置情况导致两 种后 果 : 一是大学 生结构性 式 。学生入大学 后直接进入专 业学 习 , 习期间一般不予 学
失业 ; 二是大学生对所学 专业 不满 或产生“ 放弃录取” 的现 调换专业 。学生所 在专业 的教学 活动是 执行既有 的教 学 象。据 2 0 年一项面 向全 国高校的调查 , 4 . %的学生 大纲与专业教 学计划 。我 国 的专 业不仅 是知识 的组织 形 01 “2 1 对所学专业不满 ,55 6 .%的学生愿意重新选择专业 ”2。 I 】
l2 1
重庆 交通大 学学报 ( 科版 ) 社
第 9卷
体资源与组织 : 同一专业学生所组成 的班 集体 、 由“ 教师组 史学 、 学 、 理 工学 、 农学 、 医学十个 门类 , 下设 7 个二级学科 1
织( 与专业相关 的教研室) 与 教师组 织相连 的经费 、 , 教室 、 门类 , 专业种数 由6 1 7 种减少到 5 4种” 。这次调整使专 0 J 实验室 、 器设备 、 仪 图书资料 以及实习场所 等” 。 J
真正 实现与经济社 会发展 的互 动 , 真分析专 认 须使 自身培养的人 才质 量、 量 、 数 规格 、 专业方 向与结 构 、 走到 中心 , 无 层次等各个方面与之相适应 ¨ 。特别是专业设置方 面 , 】 人 业设置滞后 现 象的 深层次 影 响因 素, 疑具 有重 要 的 意
才的专业方向和知识 结构 必须与 经济社会 发展趋 势相适 义 。
高校更贴近行业 和区域社会 , 其专业设置对 行业 和地方经 部课程 , 可 以形成 一定 的知 识与能力结 构 , 得该专业 就 获
济社会形势的变化可 以做 出灵 活的反应 , 校的专业设置 的毕业证书”4。强调专业作 为课程 的组织 形式 , 学 l J 同时 涉 情况应是学校专业满 足行业 和地 方建设对 人才需 求多样 及 了与专业相关的知识 、 就读 的学生及相应 的毕业文凭。
地方高校专业定位及课程
实践教学质量监控
该校对实践教学过程进行严格的质量监控, 通过学生评价、教师考核等方式,确保实践 教学质量。
案例三:某地方高校专业建设与发展案例
专业建设规划
该校制定了专业建设规划,明确各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体系、 师资队伍等方面的建设任务,确保专业建设的顺利进行。
师资队伍建设
该校注重师资队伍建设,通过引进高层次人才、培养现有教师等 方式,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增加实践课程的比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03
地方高校专业实践教学
地方高校专业实践教学的意义
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
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重要环节,通过实践学生可 以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
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
实践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和行业需求,提高自己的 就业竞争力。
师资力量不足
一些地方高校存在师资力量不足的现象,导致教学质量不高, 人才培养效果不佳。
地方高校专业建设与发展的策略
加强专业规划
地方高校应加强专业规划,避免专业设置重复,推动专 业设置与地方经济发展紧密结合,提高专业的适应性和 竞争力。
多元化课程设置
地方高校应多元化课程设置,增加选修课程和实践课程 ,注重课程内容的更新和拓展,以满足地方经济发展对 各类人才的需求。
专业评估与调整
该校定期进行专业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对专业进行调整和优化, 以适应社会需求的变化。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02
地方高校应结合当地的历史文化、自然资源等特色,设置具有
地方特色的专业,培养具有地域特点的人才。
加强实践教学
03
关于我国高校专业设置的思考与建议
关于我国高校专业设置的思考与建议一、本文概述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
高校专业设置作为高等教育体系的核心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和社会发展的需求。
因此,本文旨在深入分析当前我国高校专业设置的现状,探讨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针对性的思考与建议。
文章将首先回顾高校专业设置的发展历程,然后剖析当前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关系,接着讨论专业设置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专业结构不合理、缺乏创新性和实用性、与产业发展脱节等。
文章将提出一系列具体的建议,包括优化专业结构、加强学科交叉融合、提高专业设置的灵活性和适应性等,以期为我国高校的专业设置改革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二、高校专业设置的现状分析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高校专业设置也呈现出一些新的变化和特点。
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教育逐渐转向大众化教育,专业设置也随之变得更加多样化和灵活。
然而,在现有的专业设置体系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一方面,一些传统专业的设置已经无法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
这些专业往往因为历史悠久、师资力量雄厚等原因而得以保留,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却往往存在课程内容过时、教学方法陈旧等问题,导致毕业生难以适应市场需求。
另一方面,一些新兴领域和交叉学科的专业设置还不够完善。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一些新的领域和交叉学科逐渐崭露头角,如人工智能、生物信息学等。
然而,由于这些领域的发展速度较快,相关的教学资源和师资力量相对不足,导致这些专业的设置和发展受到一定的限制。
高校专业设置的同质化现象也比较严重。
很多高校在专业设置上缺乏特色和优势,导致专业之间的竞争加剧,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增大。
这不仅不利于高校自身的发展,也对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因此,针对高校专业设置的现状,我们需要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分析,找出存在的问题和原因,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和建议。
地方高校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之定位与思考
地方高校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之定位与思考
● TX / E T 冯丰收 孙海洋
跟 市场 发展 方 向 , 在课 程组 织 、 教学 实施 等方 掘学生潜力 , 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面应 更加 注 意 与职 业 要求 相 联 系 , 课程 的 使 () 3 以赛 促 学 : 每年 组 织 艺术 设 计竞 赛 , 教学 内容 更符合 实 际。 创 新科 技 大 赛 , 漫大 赛 , 画 大赛 , 过 形 动 书 通 所 以在课 程 体系设 置上 就 要注重 以专业 式 多 样 丰富 多彩 的学 生竞 赛 活 动 , 促进 学 生 实 践为 主 , 高学 生 的 自主应用 能力 , 要是 主 动学 习本 课程 有 关 知识 , 深 学 生对 知 识 提 主 加 还是遵循传统的教育模式 , 重理论轻实践, 重 采 取 “+ + ” 养模 式 , 2 的基础 学 习加 理解 和 掌握 , 高学生 的学 习兴趣 。 2 1 1培 即 年 提 多 能轻 一专 , 给“ 基础 、 应用 ” 复合 型 1 的专 业 学 习加 1 的专 业 实 习 。通 过 学 这 宽 强 的 年 年 ( ) 教学 环 节 上 , 4在 将课 堂理 论 教 学 、 企 应 用人 才带 来很 大 的障碍 。究 其原 因还 是 原 习 , 学 生 牢 固掌 握 三大 构 成 、 让 工艺 设 计 史 、 业 现场 教学 、 基地 实 际操作 、 生科技 创 实训 学 有 的课 程体 系模 式制 约 了学生 的实 际动 手能 p ooh p、oeda 3 ma 、l srtr、 页 新 活动 、 大赛 、 服务 全部 贯穿 于教 学 h tso crlrw、 d x iut o 网 l a 设计 技术 力、 创新 能 力 。另 外 , 校所 处 的 地理 位 置 、 三 剑 客 软 件等 基 础 知 识 , 第 3 时根 据 设 之 中 , 成一 个校 企合 作 、 高 在 年 构 产学 研结合 的 现代 人 文 环境 、 资 的配 备等 方 面 也对 艺 术设 计 计 公 司设 计 流 程 , 建 3 6 课 题 小组 进 行 教 学链 , 师 组 -人 形成 培 养 学 生创 新性 和应 用性 的课 学 科 的课 程设 置产 生一定 的影 响 。 模 拟 训练 , 让学 生 适 应公 司 模式 并 熟 悉设 计 程 教学体 系 。 现状 与分析 流 程 。 同时 学 习一 些 关 于 广 告 上 的法 律 法 ( ) 教 案设计 上 , 老 师全部 采用 电 5在 要求 ( ) 年制的学课体系贯穿3 - 、 4 年制的内容 规 、 告 经济 学 、 调研 等 。第 4 指 导每 子 教 案 , 出本 课 堂 内容 的 重 点及 难 点给 学 广 市场 年 列 地 方本 科 院校 大都 从 3 制 高等 专科 学 个 小组 或者 每个 人确 立毕业 设计 及毕 业 论文 生 参 考 , 置 相 应 的作 业 、 考 题 及 实 践 项 年 布 思 校升 本 而 来 , 然 艺 术设 计 专 业 大 都 是 4 虽 年 方 向 , 学 生带 着 毕业 设 计 和毕 业 论 文 进入 目。提 供 主体 网络 资 源 库 让 学 生 能 在 线 学 让 制本 科 , 讲 授 的内 容几 乎是 3 制 专科 的 设 计 公 司进 行 实 习 , 根 据 需要 不 断 修 改毕 习 , 讨 与答疑 。 但 年 并 研 内容 , 只是 在 时 间上 拉长 了 。大 一时 学 习结 业设 计 和毕业论 文 。 () 6 按艺 术设计 工 作要 求配 套设 备设 施 。 构素描 、 彩等; 色 大二 时 学 习字 体 设计 、 面 平 这样 就 可 以使学 生在 实践 中总 结理 论知 教 做合 一。 构 成 、 彩构 成 、 装设 计 、 色 包 手绘 pp ; 三 识 , o等 大 然后 通过 理论 知识 来指 导 实践行 动 , 既具 3 基 础课 教学 强调适 应性 、 艺术 设计 专 业课 程 体 系改 革 中我们 纠 时学 习立体 构成 、 影 、 创 意 、htso 、 有 扎 实 的专 业 基础 又 具 有 一定 的 理论 知 识 , 摄 广告 p o hp o iu t t 网页 三剑 客 : 四时 外 出实 习 、 l s a r、 l ro 大 撰 避 免在 就业 过程 中 因缺乏 工作 经验 而错 失先 正 过去 基础课 与 专业课 “ 自为政 ” 各 的脱 节现 写论 文 、 业设 计 等 。这 些课 程 和 3 制 专 机 。 毕 年 象 , 基础课 名 副其 实地 成为专 业 的“ 使 基 科 课 程 没有 大 的 区分 , 只是 加 入 了一 些 软 件 ( )硬 件 、 件 定位 : 三 、 软 根据 高 校 所 处地 础 ” 。打破 原有 狭隘 的基础 课教 学格 局 , 超越 的练 习 , 于一 些广 告上 的法 律法 规 、 关 广告 经 理位 置 、 文环境 、 人 师资 的配备 不 同定位 艺术 单 纯技 巧 和经验 的传 授 。为 纠正基 础课 教学 济学、 市场调 研等 都没有 出现 。 设 计本 科专 业 的课程 体 系设 置。安 康学 院地 与 专 业课 脱 节 的现 象 , 调 子 素描 为 设计 素 改 ( )专 业课 程设 置与社 会需 求不适 应 处 陕 南 安康 市 , 安 康 市唯 一 的一 所 省 属 高 描 ; 画 色彩 为装饰 色 彩 , 加 大室外 写生 二 、 是 改绘 并 ‘ 实践 、 轻理论、 理论不能指导实践’ 直以 校 。 整个 学 院在 硬 件 上 仅 配备 了几 十 台 电 训 练 。从宏 观上 考虑 基础课 所 从属 的专 业课 一 来都是很多地方高校艺术类专业存在 的客观事 脑 、 像机 和一个 摄 影棚 , 足不 了大 负荷艺 和社会 上 的需 要 , 摄 满 注意培 养 以下 能 力 : () 1培养视觉反映力 , 增强视觉接受信 实。理论 课程比重偏少 , 当今前沿的观念和思维 术设计 需要 。这 就决 定 了艺术 设计 专业 课程 三 即感悟 能力 ; 几乎 为零 。技法类课程偏多 , 但这些技法类课程 体 系必 须 以平 面设 计 课 程 为 主体 , 维 艺 术 息 的能 力 , 直在重复过去的东西 , 无论从形式 E 还是结构 设计参 考实 施 。 ( ) 发想 象 能动性 和对 未 知领域 自觉 2开 匕 没有创新, 都 没有进步。 三 、 强艺 术 设计 课 程 体 系设 置 的 方 法 探 索 即创新 能力 ; 加 和手段 ( ) 养分 析 、 3培 思维 能力 , 对 事物的 锻炼 ( )教 学方 法与社 会需 要脱 节 三 、 艺 术设 计 是一 门很 重视 创新 和实 践 的专 1拓 宽 硬件 使 用 的 空 间和 程 度 , 立 开 把 握 能 力 , 力使 基 础 课 教学 适 应专 业 课 的 、 建 努 业 , 要新 鲜 的 东西 来 不 断补 充 。 在 教学 方 放性 实践环 境 需 需要。 4 实践 教学 强调连 续性 和渐进 性 、 面 , 以教 师 单 纯 的讲 授 、 范 、 生做 作 业 仍 示 学 ( ) 践时 间开 放 : 天 候开 放实 验实 训 1实 全 为 主 , 生 只在 学校 的教 室 内进 行 简 单而 又 室 工作 室 , 生 可 随时 参 与 实践 活 动 。2 实 学 学 () 在 “+ + ” 2 1 1培养 模式 , 生从 专业 思 想 学 重 复 的实 践 , 正进 入 设 计公 司和 装饰 公 司 践场 地 开 放 : 内实 践 , 外参 观 或 实 习 、 真 校 校 见 教育 和认 知实 习 中 , 初步 了解 专业 ; 基础 理 在 学 专 通过 制 实 践的 时间不 多 。教 师对 当今社 会 上的前 沿 习 , 生 可 随时 到 校 内外 实 践场 地 进行 设 计 论课 、 业基 础课 和专业 课 的教 学 中 , 理 念 和设 计 思维 也 不 能 同步 , 因而 在 教学 方 和制 作 ; 学生 可在 节假 日、 暑假 到设 计公 司 作课 、 寒 习题 课 、 程 、 计 和 现场 教 学 , 用 课 设 采 法 和方式 上还 是保持 原有 的状 态 。 进行 实践 活动 。 讲 、 操作) 做( 结合 , 在做 ( 操作) 中强化对理论 二、 准确定 位艺 术设计 专 业课程体 系 () 3 实践 内容 的开放 :简单 的基 础造 型 知识 的理 解 , 现理 论 教 学 和实 践 教学 的交 从 实 根 ( ) 目标定 位 : 一 、 地方 高校 艺术 设计 专业 到 综 合 的成 品设 计 , 据 学 生 的能 力 自主选 替渗 透 。 综 上所 述 , 决 地 方 高校 艺 术设 计 课 程 解 人 才课 程体 系从 培养 目标 和综 合性 方面 与 以 择 , “ 进行 个性 化 ” 指导 。4 学 习方式 的开 放 : () 学 术 为 主 的高 校不 同 , 和 职 业技 术 学 院不 除 课 堂上 指 导 与学 习 外 , 生组 织 课 题小 组 体 系的关 键 是准确 定位 本地 艺术 设计 专 业的 也 学 研究学习、 互助学习等学 习 方向和价值 , 使本地的环境资源 、 师资合理的 同 。位 于 广 东 、 京 、 北 上海 等发 达 地 区 的 高 进行讨论式学习、 校 , 设 计 理念 和 设计 思 路 是 和 国际 社会 相 方 式 也是 本 课程 采 用 的 多种 学 习途 径 , 其 融合到课程设置体系中。采用课程内容实用 其 尤 接 轨 , 程 设置 体 系 沿用 的 大都 是 国外某 些 是师生共同完成项 目, 分体现 了开放性 。 化与教学方法多样化, 课 充 合理 、 高效利用硬件软 著 名高校 正 在使用 的课 程 体系 的思 路 。培养 () 学资 源 的 开放 : 生 除 教 材外 , 可 以 件 。还 需 要 任课 教 师认 真 ��
地方应用型高校“新工科”专业建设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地方应用型高校“新工科”专业建设面临的问题与对策1. 引言1.1 地方应用型高校“新工科”专业建设的背景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技创新的日益频繁,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
地方应用型高校作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主要渠道,其“新工科”专业建设也逐渐备受重视。
在当前国家提出“中国制造2025”、“一带一路”等战略背景下,地方应用型高校需要更加紧密地与产业需求对接,加快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不断提高“新工科”专业建设水平。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传统工科专业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需要更加注重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地方应用型高校在“新工科”专业建设中面临着一系列问题和挑战,需要不断探索有效的对策,促进“新工科”专业建设的持续发展和进步。
1.2 面临的问题地方应用型高校“新工科”专业建设面临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问题一:师资力量不足。
地方应用型高校在“新工科”专业建设中缺乏高水平的教师队伍,这直接影响了专业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问题二:教学设备和实验室条件落后。
由于投入不足和更新速度慢,部分地方应用型高校的“新工科”专业在教学设备和实验室条件上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问题三:实践教学环境不足。
一些地方应用型高校“新工科”专业缺乏与企业合作的机会,导致学生在实践环节的机会较少,影响了他们的实际能力培养。
问题四:课程设置和教学质量不高。
部分地方应用型高校的“新工科”专业课程设置较为滞后,教学质量不高,无法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地方应用型高校“新工科”专业建设面临着挑战,需要采取相应的对策来解决。
2. 正文2.1 地方应用型高校“新工科”专业建设的重要性地方应用型高校“新工科”专业的建设,是应对当前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重要举措。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产业结构的升级,对高素质技术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
而地方应用型高校则是为地方经济服务的重要力量,其“新工科”专业建设不仅可以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还能促进地方产业发展,推动区域经济提升。
地方高等院校跨学科本科专业课程设置研究
地方高等院校跨学科本科专业课程设置研究【摘要】本文围绕地方高等院校跨学科本科专业课程设置展开研究,通过分析现状、探讨理论基础和设计原则,以及案例分析和存在问题的探讨,揭示了这一领域的现状与挑战。
在结论部分提出建议,并展望未来研究方向。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为地方高等院校优化跨学科专业课程设置提供参考和借鉴,推动高等教育的跨学科发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
【关键词】地方高等院校、跨学科、本科专业、课程设置、研究、现状分析、理论基础、课程设计原则、实施案例分析、问题、建议、未来研究展望、结论总结1. 引言1.1 研究背景地方高等院校跨学科本科专业课程设置是当前教育领域的一个热门话题,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化,人才培养的需求也在不断演变。
传统的学科分隔模式已经不能满足人才培养的需求,跨学科教育逐渐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
目前地方高等院校在跨学科本科专业课程设置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例如课程设置不够系统和完善、教师跨学科教学能力不足等。
有必要对地方高等院校跨学科本科专业课程设置进行深入研究,以更好地促进地方高等教育的发展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1.2 研究意义地方高等院校跨学科本科专业课程设置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跨学科教育可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跨学科思维和综合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竞争力。
跨学科本科专业课程设置的研究可以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促进课程建设和教学模式创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通过对地方高等院校跨学科本科专业课程设置的研究,可以促进学科交叉与融合,加强学科间的交流与合作,促进知识体系的整合与创新。
地方高等院校跨学科本科专业课程设置的研究还能够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培养具有跨学科能力和全球视野的复合型人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服务国家建设。
开展地方高等院校跨学科本科专业课程设置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3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探讨地方高等院校跨学科本科专业课程设置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分析跨学科教育的理论基础,总结跨学科课程设计原则,并通过案例分析研究跨学科课程设置的实施情况。
地方高校专业与课程设置现状的实证研究——以贵州省为例
平衡 ; 二是高等 教育的发展没有 与西部 地 区经 济社会 很 好地结合起 来 ; 三是 高等 教育 经 费投 入严 重 不 足 ; 四是高校办学基 础较差 , 响了高等教 育 的发 展规模 影
和速度 。西部地 区又 以贵 州地 方 高校 在 速度 、 量 、 质
范 院校 为 主 , 1 占 2所 ; 学 类 3所 , 济 类 1所 , 医 经
本研 究 主要采 用 了问卷 调 查 法 , 全 省 发 放并 在
回收 了问卷调查 表 。为使 调查 结果 更具 广泛 性和 针 对性 , 问卷设计 为 三 种 , 分别 面 向 9所 高 校 学生 、 教
育行 政 人 员 和 社 会 人 士 。共 计 发 放 9 0份 调 查 问 0 卷, 回收 7 7份 , 5 累计 回收率 为 8 . % , 地 区及各 41 各
“ 1 ” 合大 学 1 ; 21综 所 专科 院校 中 医学 卫 生类 4所 , 文理类 9所 ,电子 类 2所 , 商科 类 、 交通 类 、 安 司 公 法类 、 电力 类 、 理类 、 管 轻工 类 、 师范类 各 1所 。与其 他经 济发 达省份 相 比 , 州省 高等教 育结 构 、 业设 贵 专 置 、 程 内容等 存在 着脱 离生 产和 生活 实际 的问题 , 课
业 。“ 社会 经济 的发 展 和 高等 教 育 的发 展 是 相 互促
进 的 , 会经 济 的发展 是 教 育发 展 的 物质 基 础 ,而 社
高等 教 育 反 过 来 推 进 社 会 经 济 的发 展 ”1。 因此 , _ ] 必须 “ 改革 高 校专 业 与课 程 设 置 , 一 步 调 整 学 科 进 结构 , 化专业 和 资源配 置 , 断增 设 与社会 经济 发 优 不 展联 系 紧密 、 色优 势 明显 、 特 生命力 较强 的专 业与课
地方应用型高校“新工科”专业建设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地方应用型高校“新工科”专业建设面临的问题与对策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工程技术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工科专业的发展也变得日益重要。
为了适应社会对新型工程技术人才的需求,地方应用型高校纷纷开设了“新工科”专业,旨在培养面向产业和市场的应用技术人才。
在新工科专业建设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一些问题,本文将对地方应用型高校“新工科”专业建设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教师队伍及科研力量不足地方应用型高校在理工科教学和科研方面的队伍力量相对较弱,新工科专业从事教学和科研的优秀教师相对不足。
受地方应用型高校在人才引进、科研经费等方面的限制,一些高校只能依靠已有的教师队伍来开展新工科专业的教学和科研工作,难以招聘到高水平的外部专家和优秀青年教师。
由于科研力量不足,一些地方应用型高校的新工科专业缺乏前沿科研成果的支撑,难以与国内外一流高校和科研机构进行有效合作。
对策:地方应用型高校应该加大引进高水平教师和科研人才的力度,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
加大科研经费的投入,培养和支持学校内部和外部科研团队,并与国内外高水平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共享科研资源,提高新工科专业教学和科研的水平。
二、课程设置不合理,缺乏实践性一些地方应用型高校在开设新工科专业时,课程设置存在不合理的情况,部分课程没有紧贴实际工程应用和市场需求,理论与实践脱节。
实践性课程较少,学生缺乏实际操作的机会,学以致用的能力得不到充分的锻炼,缺乏专业技能和实际工作能力。
对策:地方应用型高校应该注重课程的实践性和应用性,课程设置应根据市场需求和产业发展进行调整和优化,增加实践性课程和项目实践环节,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
与企业合作开设特色实习实训基地,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为学生的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创新创业氛围不浓地方应用型高校普遍存在创新创业氛围不浓的问题,学生创新创业意识淡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比较薄弱。
新工科背景下地方高校传统专业建设的思考与实践
新工科背景下地方高校传统专业建设的思考与实践1. 引言1.1 背景介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新工科教育理念逐渐兴起并受到广泛关注。
在当前信息化和智能化浪潮的背景下,传统专业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地方高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着新工科背景下传统专业建设的调整和改革。
如何更好地适应新工科教育的需求,加强传统专业建设,提高教学质量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成为当前地方高校亟待解决的问题。
地方高校在传统专业建设中面临着一系列困境,如教学内容滞后、师资队伍不足、实践教学不足等。
传统专业与新工科的融合发展模式成为一种解决之道。
通过结合新工科的理念和方法,地方高校可以重新审视传统专业的发展方向,优化课程设置,更新教学内容,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新工科背景下地方高校传统专业建设的思考与实践,将对地方高校的发展和学生的成长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1.2 问题提出在新工科背景下,地方高校传统专业建设面临着一系列挑challenges。
过去,高校传统专业主要注重传统理论教学,强调基础知识的传授,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传统专业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已经不能完全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在这样的背景下,地方高校需要思考如何对传统专业进行创新和改革,使之与新工科理念相结合,更好地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问题的提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传统专业教学模式单一,缺乏与产业需求紧密结合的实践环节,导致学生缺乏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意识。
传统专业课程设置滞后,无法及时跟进新兴科技的发展,无法培养学生应对未来挑战的能力。
传统专业教师队伍结构老化,缺乏新工科理念下的教学思维和方法,使得教学水平和质量无法得到提升。
如何在新工科背景下进行传统专业建设的思考与实践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通过与新工科理念相结合,探索传统专业与新兴科技的融合发展模式,能够为地方高校传统专业的改革和创新提供新的方向和路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方高校 的新生 录取人 数 和在 校生人 数已经 翻了几番 , 但 我校 的情 况 基本 也是 这 样 。重 庆 交 通 大 学 建 校 于 在 专业 结构 、 培养 目标与规 格等 方面仍然延 续着精英 教育
衡, 一些学校开 始出现毕业生结 构性 失业 。
15 9 1年 , 原属交通部管 理 ,0 0年学校 实行 中央 与地方共 的发展 路径 而没 有多少 变化 , 20 导致 千校 一面 , 专业结 构失
其专 业价值取 向始终 是扬学抑 成为我国西部 地 区公 路 和水运 交通 建设 人 才培养 与科 技 能——人才培养的 问题上 , 术、 尊学贬术 。于是我们看到诸 多地方 高校无不 效仿 着重 创新的重要基 地。特别是 19 9 9年高等学校扩招后 , 本科专
收 稿 日期 :0 7—1 20 2—1 2: 修 订 日期 :07— 2— 7 2 0 1 1 作者简介 : 岚 ( 9 2一) 女 , 兰 16 , 重庆市人 , 重庆 交通大学管理 学院馆 员, 主要从事 高校教学管理研 究。
维普资讯
第8 第2 卷 期 重庆 交通大学学报( 社科版) 20 年 4月 08 V 18 N . J U N L O HO G I G J O O G U I E ST S c l cec s dt n A r2 0 o. o 2 O R A F C N Q N I T N N V R IY( oi i e io ) p.0 8 A aS n E i
化特点。
关键词 : 地方 高等 学校 ; 专业设置 ; 课 程设置 ; 特 色
中圈 分 类 号 : 6 8 4 G 4 . 文献标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64一 2r(0 8 0 0 3 o 17 o 9 20 )2- 15一 3 7
目前我 国高 等教 育 已从 精 英 阶段 步人 大众 化 阶段 。 业数与在校学生数量急剧扩 张 , 国家教 育投 资增 加不 多 在 在 高等教 育大众化 条件下 , 方高校 的专业 与课 程设置 。 的情况下 。 地 规模 几乎扩大 了 4倍 。
。
维普资讯
16 3
重 庆 交通 大学 学报 ( 科版 ) 社
第 8卷
点 大学 , 研究 型、 综合 化成 为众 多地方 高校追 逐 的发展 目 管 理 、 物流管 理人 才 的需求 , 中力量发 挥我 院在工 程管 集 标。内在价值取 向导 致 了诸 多 地方 高校 人才 培养 目标 与 理 、 物流管理方 面的特 长 , 出 了 自己有专 长的专业方 向。 办 行业、 地方建 设对技 术人 才专 门化 、 职业化 要求 的严重 差 近 四年 来 , 毕业 生供不 应求 , 院的规模 也有 了更 大的发 学
建、 以重庆市管理为主的管理体制 。18 9 5年学校 成为硕 士
学位授予单位 ,0 1年经过教育部本科教学 工作 随机 性评 20
估。 获得 良好成绩 ;0 6年学 校 正式成 为博 士学位 授予 单 20
Hale Waihona Puke 位, 并更名为重庆 交通大 学 ;0 7年学 校经 过教 育部 本科 20
教学水平评估 。 获得优秀 。在 5 6年 的办学历程 中 , 校历 学
一
、
地方 高等学 校为 我 国高等教 育 的发展做 出
了巨大贡献
综观近年我 国高等教育的发展 ,99年后 的高等学校 19
战 。绝大多数地方高校进 入 了一个急 剧扩张 的时代 。 国 在 家教育投资基本 没有增 加 的情 况下 , 地方高校 的规模几 乎
扩 大了 3~ 4倍 。 资源紧张 、 质量压力 几乎成为 大多数高校
面 临 的 普遍 问题 。
扩招 , 中国的高等教育迅速实现 了大众 化。2 0 使 06年全 国 共有普通高等学校 和成人 高等学 校 22 3所 , 7 普通 高等学
校 17 2所 , 中本科院校 7 1所 , 9 其 0 全国各类高等教育在校
“ 十一 ・ 五” 间到 2 2 期 00年前 后 。 我 国经 济 和社会 是
对 地 方 高 校 专 业 与课 程 设 置 的思 考
兰 岚
( 重庆交通大学 , 重庆 4 07 ) 0 0 4
摘 要: 地方 高等学校在发展 的 同时 , 面临着 巨大的挑 战。地方 高等 学校 的专 业与课 程设置应 面向行业与 也
地方建设 , 为行业与地方建设服 务 ; 地方 高等 学校 的办学特 色一定要有 其所服务行 业与地方 的空间和地域 文
三、 地方 高 等学校 应面 向行 业与地 方 建设
( ) 一 地方高校 的专 业设置 应满 足地方 建设 对技 术人
职 经数次更名 、 搬迁 和隶 属关 系变 更 , 克服重重 困难 , 不断开 才专 门 化 、 业 化 的要 求 长期 以来 , 国地方高等 院校 在践行高等 教育首要职 我 拓创新 。 在改变 我 国西部交 通落后 面貌 中稳步 发展 , 已 现
应结合行业与 区域社会及经济形 势 , 不断调整 专业设 置和
课 程组合 , 以有 利于培养 学生 的社会 适应 能力 。 出学 生 办 满意、 家长满意、 社会满意的学 校。
二 、 方 高等 学 校在 发 展 的 同 时 。 面 临 着 巨 地 也
大 的挑 战
在取得 成绩 的同时 , 方高等学校 也遇到 了巨大的挑 地
地方 高等 院校 肩负 着重要 的 历史使 命 , 生超过 250万人 。 0 学生校均规模超过 了 1 0 00 0人 , 毛入学 发展的重要 时期 , 率达到 了 2 % 。0 7年达 到 了 2 %。在 高等 教育 走 向大 地方高等院校如何进 一步发展 是至关 重要 的问题 。但是 , 2 20 3 众化 的过程 中, 地方高等学 校扮 演了重要 角色。普通 高等 国家有关部 门对 于地 方 高校 的建设 与发 展缺 乏完 善 的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