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

合集下载

语文版高中语文必修三 7《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课件1

语文版高中语文必修三 7《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课件1

下者,荆、扬之君乎”的谣传,带了王室及后宫数千
人要去洛阳称帝,结果途遇大雪,士卒怨怒,只好返
回。此处说“黄旗入洛”其实是吴被晋灭的先兆,过
了九年,晋军伐吴,吴在长江险只好出城投降。
天险不足依赖。
精选教育课件
19
前三国,后六朝,草生宫阙何萧萧! 英雄乘时务割据,几度战血流寒潮。
暗示自己有幸遇明君,得以辅佐贤君统一天下,救百姓于
水火之中。
精选教育课件
21
从今四海永为家,不用长江限南北。
诗眼。 全国统一,不分南北人民不必流离失所。 作者没有在开篇直抒胸臆,而是由远及近层层铺 垫,最后水到渠成,卒章显志。
精选教育课件
6
解题
一、关于金陵
1.在“因山立号”说中,“金陵”原是山名,
“陵”作“山陵”解。金陵,就是现在的钟山,又称
蒋山、紫金山。
2.“金陵”之名来源还有另外一说,即“埋金”之
说。这种说法中,“陵”被解释为坟墓。相传金陵的
名称是因秦始皇在金陵岗埋金以镇王气而得,即“埋
金的陵墓”,故名金陵。
精选教育课件
17
石头城下涛声怒,武骑千群谁敢渡。
“荒烟落日”的远景使他引发“苍茫万古意”, 石头城下的涛声使他想起了三国、六朝的旧事。 当年南朝陈后主君臣曾以为“长江天堑,古来限隔, 虏军岂能飞渡?” 后来却成为北军的阶下囚。 长江天险
精选教育课件
18
黄旗入洛竟何祥,铁锁横江未为固。
三国吴主孙皓迷信“黄旗紫盖见于东南,终有天
11
我怀郁塞何由开,酒酣走上城南台。 坐觉苍茫万古意,远自荒烟落日之中来。
石头城下涛声怒,武骑千群谁敢渡。 黄旗入洛竟何祥,铁锁横江未为固。 前三国,后六朝,草生宫阙何萧萧! 英雄乘时务割据,几度战血流寒潮。

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语文版第三册教案

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语文版第三册教案

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语文版第三册教案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课文,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名胜“雨花台”的历史典故,和大江的形象。

2.通过师生互动,激发学生的语感和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3.通过讲解和练习,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教学重点1.掌握新词和生词,理解课文深层含义;2.能够用正确的语音、语调、语速朗读课文;3.能够根据自己的理解完成听、说、读、写的训练,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

教学难点1.听、说、读、写的有机结合;2.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3.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个性艺术审美能力。

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新知(1)课前请学生先阅读课文。

讲述和问答:“大家在看完这篇文章后,会对金陵、雨花台、大江有些什么感受呢?”引导学生阐述自己的看法,让他们感性地了解文章的主题。

(2)引导课前预习的学生,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在班内现场朗读,重视语音、语调、语速的准确性,使课文的语言能够亲切、生动、自然的表现出来。

第二步:学习新旧词汇(1)通过互动讨论的方式,让学生自然地理解并掌握生字和词汇。

辅导词汇的发音、字义及构造,引导学生在理解词汇后,将所学词汇用在句子的构建中,形成闭环的语言表达系统。

(2)将关键词作为教案名称,一并写在黑板上,引导学生用别的词语替换到这些词汇上,加深新词汇的记忆。

在巩固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第三步:理解课文用课文的篇章结构,辅导理解文章的主要意图,描绘写作手法,引导学生逐句理解,进行重心标记,形成自己的阅读理解。

第四步:语言分析通过语篇和句子的语法、用词、修辞的讲解,探究课文的语言特征,并进行实际应用练习,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第五步:写作训练(1)按照学生的不同层次,进行书写练习。

例如,通过跟读、背诵、模仿等形式,帮助学生理解并运用表达状、说理、恰当运用语言的方式,提高学生语言表达的水平、逻辑性和韵味。

(2)通过朗读、分析、复述等形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逻辑思维和口语表达技巧,增强学生的语感和表达能力。

登雨花台原文、翻译及赏析

登雨花台原文、翻译及赏析

登雨花台原文、翻译及赏析登雨花台原文、翻译及赏析登雨花台原文、翻译及赏析1登雨花台原文:生平四十老柴荆,此日麻鞋拜故京。

谁使山河全破碎?可堪翦伐到园陵!牛羊践履多新草,冠盖雍容半旧卿。

歌泣不成天已暮,悲风日夜起江生。

翻译:译文四十年来,甘守贫困度残生,脚穿麻鞋,此日登台望旧京。

满目破碎,大好河山谁摧毁?一腔悲愤,园陵松柏竟凋零!牛羊践踏,大片春草变狼籍,车马驰骋,半是旧官显骄横。

暮色苍茫,欲哭无泪残阳斜,悲风猎猎,吹起大江呜咽声。

注释①老柴荆:老于茅屋,表示甘守贫贱。

②园陵:指南京钟山的明太祖朱元璋墓。

③冠盖:官僚们的官服车盖。

雍容:华贵的样子。

赏析:魏禧是一位极富民族气节的文人。

他生于明末,明亡后,与兄际瑞、弟礼隐居翠微山,筑室号“易堂”,授徒著述,有“宁都三魏”之称,又与彭士望等称“易堂九子”,而以禧之文名为最著。

他深怀亡国之痛,在《许秀才传》中沉痛地说:“禧亦故诸生,方偷活浮沉于时,视二许能不愧死入地哉?”他的散文多表彰抗敌殉国和坚守志节之士,他的诗歌多抒写故国之寺和国破之悲。

这首《登雨花台》诗就表达了他对明清易代的伤感哀痛。

此诗作于1663年(康熙二年),据明亡已二十年。

作为长期隐居故乡的遗民诗人,魏禧四十岁时来到旧京南京,登上今中华门外的雨花台,仍感慨万千,写下这首七律。

登雨花台原文、翻译及赏析2登雨花台原文生平四十老柴荆,此日麻鞋拜故京。

谁使山河全破碎?可堪翦伐到园陵!牛羊践履多新草,冠盖雍容半旧卿。

歌泣不成天已暮,悲风日夜起江生。

翻译四十年来,甘守贫困度残生,脚穿麻鞋,此日登台望旧京。

满目破碎,大好河山谁摧毁?一腔悲愤,园陵松柏竟凋零!牛羊践踏,大片春草变狼籍,车马驰骋,半是旧官显骄横。

暮色苍茫,欲哭无泪残阳斜,悲风猎猎,吹起大江呜咽声。

注释老柴荆:老于茅屋,表示甘守贫贱。

园陵:指南京钟山的明太祖朱元璋墓。

冠盖:官僚们的官服车盖。

雍容:华贵的样子。

鉴赏雨花台是坐落在南京城南的一处名胜,登高远眺,诸景诸色,尽收眼底。

原文注音: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高启〔明代〕[拼音版]

原文注音: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高启〔明代〕[拼音版]

《登d ēn ɡ金j īn 陵l ín ɡ雨y ǔ花hu ā台t ái 望w àn ɡ大d à江ji ān ɡ》高ɡāo 启qǐ〔明mínɡ代dài 〕大dà江jiānɡ来lái 从cónɡ万wàn 山shān 中zhōnɡ,山shān 势shì尽jìn 与yǔ江jiānɡ流liú东dōnɡ。

钟zhōnɡ山shān 如rú龙lónɡ独dú西xī上shànɡ,欲yù破pò巨jù浪lànɡ乘chénɡ长chánɡ风fēnɡ。

江jiānɡ山shān 相xiānɡ雄xiónɡ不bù相xiānɡ让rànɡ,形xínɡ胜shènɡ争zhēnɡ夸kuā天tiān 下xià壮zhuànɡ。

秦qín 皇huánɡ空kònɡ此cǐ瘗yì黄huánɡ金jīn ,佳jiā气qì葱cōnɡ葱cōnɡ至zhì今jīn 王wànɡ。

我wǒ怀huái 郁yù塞sè何hé由yóu 开kāi ,酒jiǔ酣hān 走zǒu 上shànɡ城chénɡ南nán 台tái ; 坐zuò觉jué苍cānɡ茫mánɡ万wàn 古ɡǔ意yì,远yuǎn 自zì荒huānɡ烟yān 落luò日rì之zhī中zhōnɡ来lái ! 石shí头tóu 城chénɡ下xià涛tāo 声shēnɡ怒nù,武wǔ骑jì千qiān 群qún 谁shuí敢ɡǎn 渡dù? 黄huánɡ旗qí入rù洛luò竟jìnɡ何hé祥xiánɡ,铁tiě锁suǒ横hénɡ江jiānɡ未wèi 为wéi 固ɡù。

高启《登金陵雨花台观大江》

高启《登金陵雨花台观大江》

• • • • •
《梅花九首》其一: 琼枝只合在瑶台,谁向江南处处栽? 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 寒依疏影萧萧竹,春掩残香漠漠苔。 自去何郎无好咏,东风愁寂几回开。
• 古今点评 1、高太史诸集,格调体裁不甚逾胜国, 而才具澜翻,风骨颖利,则远过元人。 (胡应麟《诗薮》) 2、赵翼曰:“青丘适得诗境中恰好地步, 盖其用力全在使事典切,琢句浑成,而神 韵又极高秀。看是平易,实则洗练功深, 此正是细腻风光,固不必石破天惊以奇才 取胜也。” (汪端《明三十家诗选· 高启诗 选》)
请添加文字
高启《登金陵雨花台观大江》
• 此诗作于公元1369年(洪武二年), 明代开国未久之际。作者生当元末明初, 饱尝战乱之苦。当时诗人正应征参加《元 史》的修撰,怀抱理想,要为国家作一番 事业。当他登上金陵雨花台,眺望荒烟落 日笼罩下的长江之际,随着江水波涛的起 伏,思潮起伏,有感而作。
• 前八句以极其豪仕的笔调写出了金陵雄伟 险峻的形势。 • 中间十二句转入怀古。说明分裂割据不符 合天意民心,尽管有如此险峻的江山也是 不足以凭恃的。 • 最后从怀古转入直接抒情,抒发自己对国 家出现的统一安定的大好局面的喜悦之情, 并对明太祖朱元璋统一中国的业绩作了由 衷的歌颂。

这首诗以豪放、雄健的笔调描绘钟山、 大江的雄伟壮丽,抒发了对祖国统一的无 限喜悦之情。
• 1、全诗波澜壮阔,感情豪迈奔放,笔后令人振奋,令人鼓舞,能够激发人 们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之情。中间一段承转自 如、详略有致,几百年间的历史往事,数语道尽。 后面四句抒怀,脉格贯通,一气呵成,结构非常 谨严。 • 2、此诗间用长短句,每四句一转韵,平仄交错, 抑扬有致,造成流荡变幻的节奏,加强了诗歌的 感染力,读来情韵相生,音调铿锵。

古诗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翻译赏析

古诗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翻译赏析

古诗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翻译赏析《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作者为元代文学家高启。

其古诗全文如下:大江来从万山中,山势尽与江流东。

钟山如龙独西上,欲破巨浪乘长风。

江山相雄不相让,形胜争夸天下壮。

秦皇空此瘗黄金,佳气葱葱至今王。

我怀郁塞何由开,酒酣走上城南台。

坐觉苍茫万古意,远自荒烟落日之中来。

石头城下涛声怒,武骑千群谁敢渡。

黄旗入洛竟何祥,铁锁横江未为固。

前三国,后六朝,草生宫阙何萧萧!英雄乘时务割据,几度战血流寒潮。

我生幸逢圣人起南国,祸乱初平事休息。

从今四海永为家,不用长江限南北。

【前言】《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是明初诗人高启的作品。

这首诗是一支祖国统一的赞歌。

当作者登上金陵雨花台眺望长江滚滚东去的时候,不禁触景生情,吊古思今,写下此诗表达了对国泰民安的向往。

【注释】⑴金陵:今江苏南京市。

⑵雨花ORg台:在南京市南聚宝山上。

相传梁武帝时,云光法师在此讲经,落花如雨,故名,这里地势高,可俯瞰长江,远眺钟山。

⑶“山势”一句:这句说,山的走势和江的流向都是由西向东的。

⑷钟山:即紫金山。

⑸“欲破”一句:此句化用《南史·宗悫(què)传》“愿乘长风破万里”语。

这里形容只有钟山的走向是由东向西,好像欲与江流抗衡⑹“秦皇”二句:《丹阳记》:“秦始皇埋金玉杂宝以压天子气,故名金陵”。

瘗(yì),埋藏。

佳气,山川灵秀的美好气象。

葱葱,茂盛貌,此处指气象旺盛。

王,通“旺”。

⑺郁塞:忧郁窒塞。

⑻城南台:即雨花台。

⑼坐觉:自然而觉。

坐,自,自然。

⑽石头城:古城名,故址在今南京清凉山,以形势险要著称。

⑾黄旗入洛:三国时吴王孙皓听术士说自己有天子的气象,于是就率家人宫女西上入洛阳以顺天命。

途中遇大雪,士兵怨怒,才不得不返回。

此处说“黄旗入洛”其实是吴被晋灭的先兆,所以说“竟何祥”。

⑿铁锁横江:三国时吴军为阻止晋兵进攻,曾在长江上设置铁锥铁锁,均被晋兵所破。

⒀三国:魏、蜀、吴,这里仅指吴。

⒁六朝:吴、东晋、宋、齐、梁、陈均建都金陵,史称六朝。

明朝著名诗人高启诗集

明朝著名诗人高启诗集

明朝著名诗人高启诗集1、《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明·高启大江来从万山中,山势尽与江流东。

钟山如龙独西上,欲破巨浪乘长风。

江山相雄不相让,形胜争夸天下壮。

秦皇空此瘗黄金,佳气葱葱至今王。

我怀郁塞何由开,酒酣走上城南台;坐觉苍茫万古意,远自荒烟落日之中来!石头城下涛声怒,武骑千群谁敢渡?黄旗入洛竟何祥,铁锁横江未为固。

前三国,后六朝,草生宫阙何萧萧。

英雄乘时务割据,几度战血流寒潮。

我生幸逢圣人起南国,祸乱初平事休息。

从今四海永为家,不用长江限南北。

2、《咏梅九首》明·高启琼姿只合在瑶台,谁向江南处处栽。

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

寒依疏影萧萧竹,春掩残香漠漠苔。

自去何郎无好咏,东风愁寂几回开?3、《牧牛词》明·高启尔牛角弯环,我牛尾秃速,共拈短笛与长鞭,南陇东冈去相逐。

日斜草远牛行迟,牛劳牛饥唯我知;牛上唱歌牛下坐,夜归还向牛边卧。

长年牧牛百不忧,但恐输租卖我牛。

4、《青丘子歌》明·高启青丘子,泬而清,本是五云阁下之仙卿。

何年降谪在世间,向人不道姓与名。

蹑?厌远游,荷锄懒躬耕。

有剑任羞涩,有书任纵横。

不肯折腰为五斗米,不肯掉舌下七十城。

但好觅诗句,自吟自酬赓。

田间曳杖复带索,傍人不识笑且轻。

谓是鲁迂儒楚狂生,青丘子闻之不分意,吟声出吻不绝咿咿鸣。

朝吟忘其饥,暮吟散不平。

当其苦吟时,兀兀如被酲。

头发不暇栉,家事不及营。

儿啼不知怜,客至不果迎。

不忧回也空,不慕猗氏盈。

不惭被宽褐,不羡垂华缨。

不问龙虎苦战斗,不管乌兔忙奔倾。

向水际独坐,林中独行。

斫元气,搜元精,造化万物难隐情。

冥茫八极游心兵,坐令无象作有声。

微如破悬虱,壮若屠长鲸。

清同吸沆瀣,险比排峥嵘。

霭霭晴云披,轧轧冻草萌。

高攀天根探月窟,犀照牛渚万怪呈。

妙意俄同鬼神会,佳景每与江山争。

星虹助光气,烟露滋华英。

听音谐《韶》乐,咀味得大羹。

世间无物为我娱,自出金石相轰铿。

江边茅屋风雨晴,闭门睡足诗初成。

叩壶自高歌,不顾俗耳惊。

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

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

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引言金陵,古称,意为“金色的陵墓”。

位于中国江苏省南京市,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雨花台,位于南京市栖霞区,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景点,是纪念太平天国起义和辉煌战斗的一座纪念碑式建筑。

站在雨花台,远眺大江美景,宛如一幅美丽的画卷展现在眼前。

登临雨花台雨花台位于南京市郊区,与大江相邻,被称为“金陵一绝”。

登临雨花台可以一览江城秀美的风光。

我曾登临雨花台,以观望大江。

一到雨花台,就能感受到浓厚的历史氛围。

举目望大江站在雨花台的巅峰,仰望苍穹,放眼望去,大江如练,绵延千里。

江面波澜不惊,宛如一面镜子。

远处山峦环绕,与大江相映成趣。

大江,也称长江,是中国最长的河流,承载着中华民族丰厚的历史和文化。

大江蜿蜒曲折,水势湍急,是中国南方经济发展的重要动脉。

江面上,时而有渔船划过,时而有游船行驶,给这幅画卷增添了一抹生动的色彩。

历史沧桑感慨登临雨花台,远望大江,不禁使人感慨万千。

大江赋予了金陵丰厚的历史沉淀,也见证了金陵的发展和变迁。

在远古的时代,大江流经这片土地,孕育了古代文明的发展。

如今的金陵,建筑林立,繁华热闹,但曾经的往事仍然在这里回荡。

站在雨花台上,我仿佛穿越回历史的长河,感受到了先辈们的苦难和智慧。

自然风光动人心弦大江以其广阔壮美的自然风光而闻名。

站在雨花台上,不仅可以一览江城的风景,更能感受到大江带来的生机和活力。

每逢春季,江岸的樱花绽放,花海一片,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赏。

站在雨花台上,俯瞰樱花林,粉色的海洋将大江的岸边装点得如诗如画。

水天相接的景象给人一种宽广无垠的感觉,大江的声音笼罩着整个雨花台。

远处的山峦,依稀可见,宛如云雾缭绕。

这幅自然画卷让人心旷神怡,仿佛身临其境。

登金陵雨花台的意义金陵雨花台以其悠久的历史和优美的景观吸引着无数游客。

登临雨花台,望大江,对于人们而言有着重要的意义。

首先,登高望远,使人们眼界开阔,心胸豁达。

站在雨花台上,可以俯瞰整个南京城,更能欣赏到大江带来的壮丽景色,这种视野的开阔让人感到心旷神怡。

高中语文必修三《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优秀教案

高中语文必修三《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优秀教案

高中语文必修三《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优秀教案高中语文课本中的《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表现了诗人由王朝更迭现象而产生的历史兴亡之思、人世沧桑之叹和人生迷惘之情,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带来的高中语文必修三《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优秀教案,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中语文《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教案一、概述与介绍1、学习内容概述:《诗六首》为语文出版社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第八课,其中包括了六首宋、明、清时期的诗,《书愤》为本课第三首诗,《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为第四首诗,本节课将完成这两首诗的学习。

这两首诗都表现了作者对国家的挚爱和对理想的执着,诗意理解难度不大,重点在于诗歌鉴赏能力的培养。

2、学生分析:学生为东北育才学校高一年级英语特长班的学生,语文素养较好,能够理解诗歌中意象的概念,初步了解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对宋代及清末历史有简单的了解。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通过文本理解作者情感。

2、运用朗读的方法表达自己对作品的理解。

3、能够运用一定的方法品析诗句。

4、能够背诵《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

——过程与方法目标:诵读,想象,运用比较的方法品味语言。

——情感与价值观目标:感受先贤对国家的挚爱和对理想的执着。

三、教学过程设计1、导入2、初读《书愤》解决字面意义,质疑提问3、听读听配乐朗诵录音,体会朗诵者所传达的对诗歌情感的理解。

学生分组互相朗读,体会与所听朗诵是否一致?学生讨论,朗读,教师点拨。

4、品读选择你最欣赏的诗句来鉴赏分析,注意运用想象拓展、语句替换、相关比较等方法。

学生讨论,教师点拨。

5、齐读6、教师范读,指导朗诵。

7、背诵8、引入《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简介写作背景9、引导学生体会诗意10、比较这两首诗。

11、总结四、教学后记1、教学内容的选取与教学目标的确定这似乎是不是问题的问题,表面上看,教学内容就是这两首诗。

当然我们也都知道,实际上关于这两首诗可讲的内容非常丰富。

在过去教学资源匮乏的情况下,我们往往只能以来参考书和教师个人的学识。

中国古代文学诗词

中国古代文学诗词

《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高启大江来从万山中,山势尽与江流东。

钟山如龙独西上,欲破巨浪乘长风。

江山相雄不相让,形胜争夸天下壮。

秦皇空此瘗黄金,佳气葱葱至今王。

我怀郁塞何由开?酒酣走上城南台。

坐觉苍茫万古意,远自荒烟落日之中来。

石头城下涛声怒,武骑千群谁敢渡?黄旗入洛竟何祥,铁锁横江未为固。

前三国,后六朝,草生宫阙何萧萧!英雄乘时务割据,几度战血流寒潮。

我生幸逢圣人起南国,祸乱初平事休息。

从今四海永为家,不用长江限南北。

《白燕》袁凯故国飘零事已非,旧时王谢应见稀。

月明汉水初无影,雪满梁园尚未归。

柳絮池塘香入梦,梨花庭院冷侵衣。

赵家姊妹多相忌,莫向昭阳殿里飞。

《幽怀》其四李东阳懒携竹杖踏莓苔,寂寂残樽对雨开。

开口只应心独语,闭门休问客谁来。

幽居有道堪藏拙,巧宦逢时亦自才。

试问白头冠盖地,几人相见绝嫌猜?《津市打鱼歌》何景明大船峨峨系江岸,鲇(nián)鲂(fáng)鲅鲅(bà)收百万。

小船取速不取多,往来抛网如掷梭。

野人无船住水浒,织竹为梁数如罟。

夜来水长没沙背,津市家家有鱼卖。

江边酒楼燕估客,割鬐(qí)砍鲙(kuài)不论百。

楚姬玉手挥霜刀,雪花错落金盘高。

邻家思妇清晨起,买得兰江一双鲤。

簁簁红尾三尺长,操刀具案不忍伤。

呼童放鲤潎(pì)波去,寄我素书向郎处。

《登黄榆马陵诸山是太行绝顶处》李攀龙太行山色倚巑(cuán)岏(wán),绝顶清秋万里看。

地坼黄河趋碣石,天回紫塞抱长安。

悲风大壑飞流折,白日千厓(yá)落木寒。

向夕振衣来朔雨,关门萧瑟罢凭栏。

《牡丹亭·惊梦》汤显祖【商调】皂罗袍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便赏心乐事谁家院。

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

《叙小修诗》袁宏道大都独抒性灵,不拘格套,非从自己胸臆流出,不肯下笔。

有时情与境会,顷刻千言,如水东注,令人夺魄。

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教案[全文5篇]

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教案[全文5篇]

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教案[全文5篇]第一篇: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教案《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教案教学目标通过学习培养学生诗歌赏析的能力教学重点1、怀古诗多为怀古伤今,体味本诗积极的思想感情2、诗中的典故教学过程一、背景介绍此诗作于公元1369年(洪武二年),明代开国未久之际。

作者生当元末明初,饱尝战乱之苦。

当时诗人正应征参加《元史》的修撰,怀抱理想,要为国家作一番事业。

当他登上金陵雨花台,眺望荒烟落日笼罩下的长江之际,随着江水波涛的起伏,他的思潮也不禁翻滚。

历史上古都金陵几度废兴的往事如在眼前,于是写下了这首诗。

二、作者简介高启(1336—1374)明代文学家。

字季迪,号青丘子,长洲(今江苏苏州)人。

与杨基、张羽、徐贲并称“吴中四杰”。

高启作官只有三年,长期居于乡里,故其部分诗歌描写了农民劳动生活,如《牧牛词》、《捕鱼词》、《养蚕词》、《射鸭词》、《伐木词》、《打麦词》、《采茶词》、《田家行》、《看刈禾》等。

这些诗没有把田园生活理想化,而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阶级剥削和人民疾苦。

如《湖州歌送陈太守》写:“草茫茫,水汩汩。

上田芜,下田没,中田有麦牛尾稀,种成未足输官物。

侯来桑下摇玉珂,听侬试唱湖州歌。

湖州歌,悄终阕,几家愁苦荒村月。

”又如《练圻老人农隐》、《过奉口战场》、《闻长枪兵至出越城夜投龛山》、《大水》等诗,还描写了农民在天灾兵燹下的苦难。

这些作品,是高启诗歌中的精华部分。

高启诗中十之八九是个人述志感怀、游山玩景以及酬答友人之作。

这类诗歌,有时也对统治阶级微露讽刺。

如五古《寓感》其七云:“大道本夷直,末路生险巇(xi),杯酒出肺肝,须臾起相疑。

田蚡排窦婴,赵高诬李斯。

倾挤不少假,权宠实灾基。

"对统治阶级的内部矛盾进行了揭露。

又如他去官后的《太白三章》之三:“新丰主人莫相忽,人奴亦有封侯骨。

”实际上是讥讽明朝新贵的。

但高启思想比较复杂,他也写了不少感沐皇恩、遁世消极的诗,未能摆脱自身的阶级局限性。

高启《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主题辨析

高启《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主题辨析

高启《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主题辨析高启《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是一首古代诗歌,以其优美的文字,生动的比喻,富有寓意的情节,表达出诗人个人情感和思想,具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

这首诗歌的主要主题是游子思乡、感慨千里之外家乡变化、大无畏情怀。

诗人站在雨花台上远眺大江时,由于遥远而不能见到家乡,令他心中浮现出关于家乡的特别回忆和特别敬意。

他在感慨家乡的变化时,也流露出对异乡的无畏精神。

“金陵雨花台”是诗中显耀处之一。

高启的《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是一首古代诗歌,其主要主题是游子思乡、感慨千里之外家乡变化、大无畏情怀。

作为一名文人,高启带着无比的思乡之情,在这首诗中,他站在雨花台上远眺大江,由于遥远而不能见到家乡,令他心中浮现出关于家乡的特别回忆和特别敬意。

在这种追忆和想象中,他的家乡便有了生动的表现。

“杜甫之气、孟浩然之意”加上独特的寓意和优美的文字,使诗歌显得十分凄凉耐人寻味。

高启的《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是一首古代诗歌,以其优美的文字,生动的比喻,富有寓意的情节,表达出诗人个人情感和思想,具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

这首诗歌主要围绕游子思乡、感慨千里之外家乡变化、大无畏情怀这三个主题展开。

“杜甫之气、孟浩然之意”加上独特的寓意和优美的文字,使诗歌显得十分凄凉耐人寻味。

首先,游子思乡是这首诗歌最重要的主题。

高启的《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是一首古代诗歌,以其优美的文字、生动的比喻、富有寓意的情节,表达出诗人个人情感和思想,具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

这首诗歌的主要主题是游子思乡、感慨千里之外家乡变化、大无畏情怀。

作为一名文人,高启带着无比的思乡之情,站在雨花台上远眺大江时,由于遥远而不能见到家乡,令他心中浮现出关于家乡的特别回忆和特别敬意。

在这种追忆和想象中,他的家乡便有了生动的表现。

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观学后感

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观学后感

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观学后感雨花台是坐落在南京城南的一处名胜,登高远眺,诸景诸色,尽收眼底。

南京曾是明代建国之初的都城,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墓就在南京钟山之上;南明福王朝廷也曾建都于此。

诗人登上雨花台,举目四望,不禁感叹万分。

开头两句不禁点名了诗人的布衣身份,而且还隐含着一股豪气。

魏禧在明亡之后,绝意仕进。

清统治者为笼络文士,曾诏举博学鸿词,他拒绝应试,因此年至四十,仍甘心老于茅屋。

“麻鞋”乃乡间野老所穿,杜甫曾以“麻鞋见天子,衣袖露两肘”的诗句表示对唐王朝的耿耿忠心。

在山河破碎、江山易主的时刻,魏禧以“此日麻鞋拜故京”表达了更为深沉浓重的情感。

三、四两句诗人心头的怒火陡然升起,诗人发出了激愤的责问:究竟谁是国家灭亡的罪魁祸首?表现了诗人对祸国殃民者的仇恨和对历史的反思。

“全破碎”的“全”字含义深刻。

金瓯破碎,竟然无一可以幸免,而且是在极为短暂的时间内遭到了迅速覆灭的命运。

福王朱由崧即位南京之后,阉党余孽马士英等把持了朝政,不积极备战,以图恢复,反而倒行逆施,大兴土木,恣意荒淫,遂使山河全部为清所有。

战火遍地,四处疮痍,甚至明朝开国皇帝的陵墓也难逃厄运。

这实在是令人难以容忍的奇耻大辱,诗人用“可堪翦伐到园陵”表达了痛心疾首的义愤之情。

其中有对断送国家者的鞭挞,也有对异族入侵者的控诉。

五、六两句诗人内心的怒火转化为憎恶怨恨,从而使全诗的内蕴更加深邃和丰富。

“牛羊践履”既是实写眼前景,又是对异族侵略者的微妙讥讽。

作为刚从游牧部族进入关内的清人,牛羊的践踏锦绣江山,就如同他们的铁蹄在蹂躏著大江南北。

“多新草”三字含义深长,形象地描绘出了被牛羊践踏的田园一片荒芜,只有野草时时更新的景况,黎民百姓的悲惨处境也就可想而知了。

与此相对的却是雍容华贵的官府车盖,前呼后拥,招摇过市。

更令人触目惊心者还是“半旧卿”三字,那些曾在明朝为官为宦的权贵们,在异族入侵著面前卑躬屈膝,侧姿求媚,腰身又变成了当朝的新贵。

他们毫无民族气节,不顾国家生死危亡,只知追求个人安乐,不正是这些民族败类葬送了明代的江山吗?这就与上一联“谁使山河全破碎”紧紧呼应起来。

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人教版高二上册语文教案

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人教版高二上册语文教案

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人教版高二上册语文教案《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教案学习目标】1.认知目标了解诗人高启及其诗作,了解本诗的内容。

2.技能目标学习这首诗的艺术表达手法。

3.情感目标体会诗中歌颂祖国统一,对未来充满希望的感情。

一、知人论世,了解背景1.高启(1336——1374)明代诗人。

字季迪,长洲(今江苏苏州)人。

元末曾隐居吴淞江畔的青丘,因自号青丘子。

明初受诏入朝修《元史》,授翰林院编修。

洪武三年(1370)朱元璋拟委任他为户部右侍郎,他固辞不赴,返青丘授徒自给。

后被朱元璋借苏州知府魏观一案腰斩于南京。

高启为明初著名诗人,与杨基、张羽、徐贲合称“吴中四杰”。

其诗雄健有力,富有才情,开始改变元末以来缛丽的诗风。

学诗兼采众家之长,无偏执之病。

但从汉魏一直摹拟到宋人,又死于盛年,未能熔铸创造出独立的风格。

反映人民生活的诗质朴真切,富有生活气息。

吊古或抒写怀抱之作寄托了较深的感慨,风格雄劲奔放。

有诗集《高太史大全集》,文集《凫藻集》,词集《扣舷集》。

2.背景:此诗作于公元1396年(洪武二年),明代开国未久之际。

作者生当元末明初,饱尝战乱之苦。

当时诗人正应征参加《元史》的修撰,怀抱理想,要为国家作一番事业。

当他登上金陵雨花台,眺望荒烟落日笼罩下的长江之际,随着江水波涛的起伏,他的思潮也不禁翻滚。

历史上古都金陵几度废兴的往事如在眼前。

二、诵读品味,稳扎稳打1.重要字音瘗( )黄金郁塞( ) 酒酣( ) 葱( )葱武骑( ) 宫阙( ) 萧( )萧铁索横( )江2.解释词义(佳期葱葱至今王)葱葱:王:坐觉:3.重点领悟结合全诗,分析“我生幸逢圣人起南国,祸乱初平事休息。

从今四海永为家,不用长江限南北。

”这四句诗的思想内容。

三、披情入文,探究深化诵读全诗,划分这首诗的层次,说明每个层次的意思,并说说这种递进式写法的好处。

四、拓展提升,诵读分析反复诵读全诗,试析:本诗在写作上有哪些特色?五、开拓视野,学以致用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高启《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古诗词原文、译文及鉴赏

高启《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古诗词原文、译文及鉴赏

高启《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古诗词原文、译文及鉴赏《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是明代诗人高启创作的一首七言古诗。

这首诗是作者登上金陵雨花台眺望长江滚滚东去,不禁触景生情,吊古思今,写下此诗表达了对国家一统、天下太平的向往,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原文明代:高启大江来从万山中,山势尽与江流东。

钟山如龙独西上,欲破巨浪乘长风。

江山相雄不相让,形胜争夸天下壮。

秦皇空此瘗黄金,佳气葱葱至今王。

我怀郁塞何由开,酒酣走上城南台;坐觉苍茫万古意,远自荒烟落日之中来!石头城下涛声怒,武骑千群谁敢渡?黄旗入洛竟何祥,铁锁横江未为固。

前三国,后六朝,草生官阙何萧萧。

英雄乘时务割据,几度战血流寒潮。

我生幸逢圣人起南国,祸乱初平事休息。

从今四海永为家,不用长江限南北。

译文及注释译文滔滔长江从万山中奔腾而来,山的走势和江的流向都是由西向东的。

而只有钟山山势由东向西,蜿蜒如龙,似乎要与江河相抗衡。

长江与钟山相互争雄,两者之势堪称天下壮景。

相传秦始皇曾在钟山之下埋下黄金,以振“王气”,但这里山川灵秀之气象至今还是旺盛的。

我心中的忧思怎样才能解开?醉着酒走上雨花台看看。

雨花台上,面对荒烟落日,一种旷远迷茫的怀古之情,油然而生。

石头城下,江水震怒汹涌,北边的千万铁骑怎敢渡江?不过吴主孙皓,打着黄旗北去洛阳,竟成俘虏,这分明是凶兆,可见连铁索横江都不牢固!历经前代吴国,后代南朝,六朝故都宫阙荒芜,草木已繁茂!一方霸主忙于割据称雄,几度厮杀之,只能使血流入江河似寒潮一般。

我这一生,遇到圣人很是幸运,起江南发兵,平定争霸之乱,如今已得休养生息。

从此四海之内永远一家人,长江不再用以限阻南北。

注释金陵:今江苏南京市。

雨花台:在南京市南聚宝山上。

相传梁武帝时,云光法师在此讲经,落花如雨,故名,这里地势高,可俯瞰长江,远眺钟山。

“山势”一句:这句说,山的走势和江的流向都是由西向东的。

钟山:即紫金山。

“欲破”一句:此句化用《南史·宗悫(què)传》“愿乘长风破万里”语。

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ppt

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ppt

诗歌创作
诗风清新超拔,雄健豪迈, 尤擅长于七言歌行。 “天才高逸,实据明一代 诗人之上。” 转益多师,博采众家之长
“其于诗,拟汉魏似汉魏,拟 六朝似六朝,拟唐似唐,拟宋似 宋,凡古之所长无不兼之。”
——纪晓岚
《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
作于明开国之初,是高启的代 表作,七言歌行体的名篇,也是登 览怀古诗中的名篇。
SUCCESS
THANK YOU
2020/1/7
祖国统一的赞歌
第二段:怀古。紧承上两句,回顾自 秦朝以来群雄争霸金陵的历史(三国六 朝旧事)。心绪“郁塞”而不感伤。
祖国统一的赞歌
我生幸逢圣人起南国, 祸乱初平事休息。 从今四海永为家, 不用长江限南北。
我生幸逢圣人起南国, 祸乱初平事休息。
暗示自己幸逢明主,得以辅 佐贤君统一天下,救百姓于 水火之中
韵律自由,形式灵活,音调铿锵,情 韵相生
四句一转韵,平仄交错,抑扬有致,以七言为主, 间以杂言以流荡变幻的节奏,加强了诗歌的感染力。
艺术特点
本诗为古体诗,故押韵兼有平仄。语句 长短错落有致,摇曳多姿,完全随着情 感的起伏而变化。
思考与练习
登金陵雨花台的诗作格调自古多悼古伤今 的感伤情绪。本诗却一反传统,笔力豪迈, 气势雄健,色彩明快,为该诗的一大特色。 结合诗作谈谈原因。
主旨
以豪放的笔调描绘了钟山龙盘、大 江奔涌的山川壮景,并在感慨历代成败 兴亡、抒发怀古幽情的同时,表达了对 祖国重新获得统一的由衷喜悦,体现了诗 人面对新王朝看似歌颂实则有的期待的 微妙心态。
艺术特点
景情浑融,古今交织,风格豪迈,气 势跌宕
写景开阔雄浑,抒情豪放激宕,用典切合时 地,想象丰富,感慨深沉。
祖国统一的赞歌

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语文版第三册教案

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语文版第三册教案

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 - 语文版第三册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金陵历史文化背景及雨花台的意义;
2.通过学生图文并茂的展示,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3.通过朗读课文、分析课文、品析课文,使学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及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介绍金陵历史文化背景及雨花台的意义,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教学难点:通过学生展示、朗读等多种形式,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及鉴赏能力。

三、教学准备
•课文《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及配图;
•课件及投影仪;
•展示板;
•PPT等课堂展示工具;
•书法作品等学生展示作品。

四、教学过程
1. 教师引入课文
通过介绍金陵的历史文化背景,和雨花台所代表的意义,引导学生对本课文产生浓厚的兴趣。

2. 学生展示
为了增加本课程的趣味性和参与度,可以提前让学生准备一些课堂展示。

比如:
•学生可以展示一些金陵的热门旅游景点,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金陵的地理、人文等背景。

•学生可以在课堂上展示一些书法作品或者文学作品,来展示他们对金陵文化和课文内容的理解。

3. 朗读课文,分析课文
•首先,通过师生两人阅读课文,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感受课文的节奏和情感;
•其次,通过分析课文中的词语、句子和段落,让学生理解课文中的含义;
•最后,通过讲解重点词汇和语法,加深学生对掌握语言表达的理解。

4. 品析课文
根据学生的年龄和语文水平,老师可以适当展开相关的探讨,如:
•如何理解登高望远的精神,以及它对我们的意义;
•如何理解。

语文版高中语文第三册: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

语文版高中语文第三册: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
பைடு நூலகம்
文言句式
指出下列各句的句式特点: (1)我怀郁塞何由开
宾语前置句,即“我怀郁塞由何开”。 (2)铁锁横江未为固
省略句,即“铁锁横于江未为固”。 (3)草生宫阙何萧萧
省略句,即“草生于宫阙何萧萧”。
(4)我生幸逢圣人起南国 省略句,即“我生幸逢圣人起于南国”。
全诗大意
《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长江从万山丛中 呼啸而来,随着山势滚滚向东流去。钟山像蟠龙 一样乘风蜿蜒西上,想要乘长风破巨浪。江山互 相称雄,互不相让;山川壮美,争着向天下人夸 耀自己的壮丽。江山形胜,使人想起当初秦始皇 曾在此地埋下金玉杂宝,以镇压金陵的所谓的 “天子气”,但徒劳无功,金陵依然“王气”旺 盛,今天又成了新建立的朱明王朝的京城。我的 心情郁闷从哪里发泄,为了排遣胸中的郁塞而在 酒后登上了城南台。于是,荒烟落日的远景引发
词类活用
指出下列各句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⑴钟山如龙独西上
西:名词作状语,向西。
(2)铁锁横江未为固
横:形容词用作动词,横在。
熟语释义
解释下列熟语的意思:
(1)乘风破浪: 船只乘着风势破浪前进。比喻排除困难,奋勇前进。
(2)休养生息: 在战争或社会大动荡之后,减轻人民负担,安定生活, 恢复元气。
(3)四海一家: 四海之内,犹如一家。形容天下统一。
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
走近作者
高启(1336—1374),明代诗人。字季迪,长州 (今江苏苏州)人。元末曾隐居吴淞江畔的青丘,因 自号青丘子。明初受诏入朝修《元史》,授翰林院编 修。洪武三年(1370)朱元璋拟委任他为户部右侍郎, 他固辞不赴,返青丘授徒自给。后被朱元璋借苏州知 府魏观一案腰斩于南京。高启为明初著名诗人,与杨 基、张羽、徐贲合称“吴中四杰”。其诗豪放清逸, 雄健有力,诗中强烈的个性色彩,颇引人注目。是明 代成就最高的诗人之一。有诗集《高太史大全集》, 文集《凫藻集》,词集《扣舷集》。

高中语文语文版第三册第二单元8诗六首《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高中语文语文版第三册第二单元8诗六首《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高中语文语文版第三册第二单元8诗六首《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高中语文语文版第三册第二单元8 *诗六首《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1教学目标
让学生在诵读中学会体会诗歌情感
2学情分析
这首诗歌是明初诗人高启创作的一首七言古诗,当作者登上金陵雨花台眺望长江滚滚东去的时候,不禁触景生情,吊古思今,写下此诗表达了对国泰民安的向往。

总体来看,此诗大气磅礴,所以在诵读中更容易体会到作者内心的自豪。

3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有情感地朗诵诗词;
2.引导学生把握诗词的内在情感。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4.1.1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作者导入
有这样一位人物,他与刘基、宋濂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他被清人赵翼推崇为“明代开国诗人第一”,他被一代伟人毛泽东赞为“明朝最伟大的诗人”,他就是高启。

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他的《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

活动2【讲授】解题
1.登:登临之意,如杜甫《登高》、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2.金陵雨花台:在今江苏南京,这里地势高,可俯瞰长江,远眺钟山。

3.望大江:这是诗人的具体行为活动。

活动3【活动】讲课流程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
2.抽查一位学生朗诵,教师和其他同学做出点评。

四、再读课文,明确感情
思考:能直接表明诗人感情的词语有哪些?。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
高启
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


登:金陵雨花台(地点)题
望:大江(事件)
内容: 诗人登上金陵雨花台
望大江的所见所感。
看 高启,明代诗人。字季迪,号青丘
诗 子,长洲人。与杨基、张羽、徐贲并
称“吴中四杰”。

其文学思想,主张取法于汉魏晋唐
各代,所以诗歌风格多种多样。凡古
人之所长,无不兼之。他在学习前人
笔力雄健 感慨深沉

写景(开头八句) 现实 术
借景抒情
怀古(中间十二句)感慨
特 点
抒怀(最后四句) 现实
借古喻今
借怀古表达内心对国家 新生的喜悦及期望
句式参差
间用长短句,每四句一转 韵,平仄交错,节奏抑扬 有致,加强了诗歌的感染 力,读来音调铿锵。
小结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 情
样的思想感情?

诗人以豪放的笔调描绘了钟 山龙盘、大江奔涌的山川壮景, 并在感慨历代成败兴亡、发抒怀 古幽情的同时,表达了对祖国重 新获得统一的由衷喜悦。
秦始皇瘗黄金事
我怀郁塞何由开,酒酣走上城南台。
赏 坐觉苍茫万古意,远自荒烟落日之中来。 析 石头城下涛声怒,武骑千群谁敢渡。
黄旗入洛竟何祥,铁锁横江未为固。 前三国,后六朝,草生宫阙何萧萧! 英雄乘时务割据,几度战血流寒潮。
心绪、感慨
排遣胸中“郁塞”——酒后登台眺江
“荒烟落日”远景——“苍茫万古意”


结合注释翻译诗句

熟悉诗歌主要内容
赏 大江来从万山中,山势尽与江流东。
钟山如龙独西上,欲破巨浪乘长风。
析 江山相雄不相让,形胜争夸天下壮。
秦皇空此瘗黄金,佳气葱葱至今王。
写所见景色:长江从万山丛中呼啸
东下,钟山似盘龙乘风西上。江山 形胜,使诗人想起当初秦始皇曾在 此地埋下金玉杂宝,以镇压金陵的 “天子之气”,但徒劳无功,金陵 依然“王气”旺盛,此时又成了新 建立的朱明王朝的京城。
石头城下涛声——三国、六朝的旧事。
“黄旗入洛”事
我生幸逢圣人起南国,祸乱初平事休息。
赏析 从今四海永为家,不用长江限南北。
现实,诗人庆幸躬逢盛世,歌颂“圣
人”朱元璋平定天下,与民休息,从 此可以四海一家,不再因长江分割南 北而起干戈。
对现实的歌颂——对国家的期望。
声调欢快,欢快中带有一丝沉郁; 心境爽朗,爽朗中蒙上一层历史的阴影。 既豪放伟岸,又沉郁顿挫。 全诗气势豪放,音韵铿锵,舒卷自如, 纵横随意。
的同时,又能别出新意。高启的诗歌
豪放清逸,大部分创作于元末,其内
容或是表现自己的生活理想与精神境
界,或是表现自由精神被压制、摧残
及自我价值难以实现的痛苦。
看 此诗作于公元1369年(洪武二年), 背景 明代开国未久之际。作者生当元末明
初,饱尝战乱之苦。当时诗人正应征 参加《元史》的修撰,怀抱理想,要 为国家作一番事业。当他登上金陵雨 花台,眺望荒烟落日笼罩下的长江之 际,随着江水波涛的起伏,思潮起伏, 有感而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