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雨巷》教学看课堂提问的艺术

合集下载

《雨巷》课堂教案设计

《雨巷》课堂教案设计

《雨巷》课堂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雨巷》,使学生了解并掌握现代诗歌的基本知识,提高文学素养。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雨巷》的艺术特色,培养学生欣赏诗歌、创作诗歌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戴望舒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情感,激发学生对诗歌的热情。

二、教学重点:1. 《雨巷》诗歌内容的理解。

2. 《雨巷》诗歌艺术特色的分析。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意象的把握。

2. 诗歌情感的体会。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诗歌背景、内容、艺术特色等。

2. 讨论法:分组讨论诗歌中的意象、情感等。

3. 创作实践:学生创作诗歌,分享并评价。

五、教学准备:1. 教材:《雨巷》诗歌文本。

2. 参考资料:关于《雨巷》的背景资料、评论文章等。

3. 投影仪、音响等教学设备。

教案内容:一、导入(5分钟)1. 教师简要介绍诗人戴望舒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题目《雨巷》,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二、诗歌内容讲解(10分钟)1. 分析诗歌的结构、意象、情感等。

2. 解释诗歌中的一些难点词汇和表达。

三、诗歌艺术特色分析(10分钟)1. 分析诗歌的语言美、形式美等。

2. 引导学生体会诗歌的音乐性和节奏感。

四、分组讨论(10分钟)1. 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角度分析诗歌。

2. 讨论诗歌的意象、情感、艺术特色等。

五、创作实践(10分钟)1. 学生根据所学内容,创作一首以“雨巷”为主题的诗歌。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创作,互相评价、交流。

六、总结与拓展(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收获。

2. 推荐学生阅读戴望舒的其他诗歌,拓展文学视野。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雨巷》这首诗歌的理解和欣赏能力得到了提高。

在创作实践环节,学生积极参与,展现了自己的创作才华。

但在讨论环节,部分学生表现出较强的依赖性,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引导和培养。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六、教学过程:1. 导入: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雨巷》教案

《雨巷》教案

雨巷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戴望舒的生平及其诗歌风格。

2. 分析《雨巷》中所运用的象征、意象等诗歌技巧。

3. 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情感,理解诗歌的主题。

4. 培养学生的诗歌欣赏能力和文学素养。

教学重难点:
1. 重点:理解诗歌中“雨巷”、“丁香姑娘”等意象的象征意义。

2. 难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迷惘、感伤、孤独等复杂情感。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1. 导入部分:通过展示一些雨巷的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提问学生是否知道这首诗歌的作者。

2. 新课呈现:
- 讲解戴望舒的生平及其诗歌风格。

- 分析《雨巷》的写作背景和主题。

- 解读诗歌中的意象,如“雨巷”、“丁香姑娘”等,引导学生理解其象征意义。

- 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如象征手法、音乐性等。

-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3. 课堂总结:学生分享讨论成果,教师对本节课进行总结。

4. 课后作业:布置学生写一篇关于《雨巷》的读后感。

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和讨论,培养学生的诗歌欣赏能力和文学素养。

同时,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在欣赏诗歌的过程中,感受到诗歌的魅力和力量。

《雨巷》教案以及教学反思

《雨巷》教案以及教学反思

一、教案编辑《雨巷》教案以及教学反思1. 教学目标:了解作者戴望舒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分析并欣赏《雨巷》的诗歌形式和艺术特色。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引导学生体验诗歌中的情感和意境。

2. 教学内容:诗歌内容分析:通过阅读和讨论,理解诗歌的主题、情感和意境。

诗歌形式分析:研究诗歌的结构、韵律、象征等艺术特色。

创作背景介绍:介绍作者戴望舒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诗歌的历史背景。

3. 教学过程:导入:通过展示图片或播放音乐,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情感氛围。

阅读和理解:分段阅读诗歌,引导学生讨论诗歌的意义和情感。

分析和欣赏:分析诗歌的形式和艺术特色,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美。

创作背景介绍:介绍作者戴望舒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历史背景。

总结和反思:引导学生总结诗歌的主题和情感,反思自己的阅读体验。

4. 教学方法:互动式教学:通过提问和讨论,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启发式教学:通过问题和任务,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创造力。

情感体验:通过展示图片或播放音乐,引导学生体验诗歌的情感氛围。

5. 教学评估:课堂参与: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提问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

阅读理解:通过提问和作业,评估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程度。

创作能力:通过写作或口头表达,评估学生的创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反思在教学《雨巷》这首诗歌时,我注重了学生的参与和理解,也注重了对诗歌形式和艺术特色的分析。

通过展示图片和播放音乐,学生能够更好地进入诗歌的情感氛围,体验其中的情感和意境。

在教学过程中,我引导学生分段阅读和讨论,帮助他们理解诗歌的意义和情感。

通过分析和欣赏,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形式和艺术特色,培养他们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在教学反思中,我认为可以进一步拓展对作者戴望舒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的介绍,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历史背景。

可以增加一些写作或口头表达的活动,让学生通过创作来体验和表达诗歌中的情感和意境。

教学《雨巷》的过程让我更加重视学生的参与和理解,也让我意识到诗歌的形式和艺术特色对学生阅读体验的重要性。

雨巷教案和教学反思

雨巷教案和教学反思

一、教案设计1.1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并掌握《雨巷》的基本内容,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象征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分析等方法,培养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诗歌所传达的优美情感,培养对文学的热爱。

1.2 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

(2)教学难点:诗歌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1.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讨论法和分析法进行教学。

1.4 教学过程(1)导入:简要介绍戴望舒及其作品《雨巷》。

(2)阅读:学生自读诗歌,感受诗歌的基本情感和意境。

(3)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

(4)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诗歌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5)总结:教师总结诗歌的主要内容和教学要点。

二、教学反思2.1 教学效果通过课堂观察和学生反馈,评估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是否有所提高。

2.2 教学改进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2.3 教学拓展推荐学生阅读戴望舒的其他作品,以及其他表现雨巷题材的文学作品,拓宽视野。

三、教学评价3.1 学生评价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课堂讨论,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3.2 教师评价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

四、课后作业请学生写一篇关于《雨巷》的短文,内容包括诗歌的意象、象征意义和自己的感受。

五、教学计划第五章:诗歌创作与实践5.1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并掌握诗歌创作的基本技巧。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践、讨论、分析等方法,培养学生的诗歌创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诗歌创作的兴趣,培养对文学的热爱。

5.2 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诗歌创作的基本技巧。

(2)教学难点:如何将情感和意境融入诗歌创作中。

5.3 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法、讨论法和创作实践法进行教学。

雨巷教案评析

雨巷教案评析

雨巷教案评析教案标题:雨巷教案评析教案概述:本教案旨在通过对诗歌《雨巷》的学习,培养学生对于诗歌的理解能力和感受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活动,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激发学生对于生活的热爱和对于艺术的欣赏。

教案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诗歌《雨巷》中的意象和情感。

2. 学生能够通过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

3. 学生能够通过创作活动,展示自己对于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教案步骤:引入活动:1. 引导学生观察雨巷的图片,并提问:“你们对于雨巷有什么感触?”2. 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并引导他们思考雨巷可能带给人们的情感和意象。

诗歌欣赏:1. 向学生介绍诗歌《雨巷》,并播放朗读录音。

2. 学生跟读诗歌,注意语调和节奏。

3.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表达意图。

情感表达:1. 让学生选择一幅图片,用自己的话描述其中的情感。

2. 学生互相交流自己的描述,分享彼此的感受。

创作活动:1. 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取一段诗歌中的意象或情感进行创作。

2. 学生可以选择绘画、写作、舞蹈等形式表达自己的创作。

3. 小组展示创作成果,并互相评价。

总结活动:1. 学生回顾整个教学过程,总结自己的学习收获和感受。

2. 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和鼓励。

教案评析:本教案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活动,旨在培养学生对于诗歌的理解能力和感受力。

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欣赏、表达和创作,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欲望。

教案中的引入活动和情感表达环节能够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促进学生对于诗歌的深入理解。

创作活动则能够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总结活动能够让学生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和总结,提高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学习能力。

整体而言,本教案设计合理,能够有效地引导学生学习和理解诗歌《雨巷》。

《雨巷》教案(教师用)

《雨巷》教案(教师用)

《雨巷》优秀教案(教师用)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雨巷》的基本情节和主题思想。

(2)能够分析诗中的意象、象征手法和语言特色。

(3)能够欣赏和评价戴望舒的诗歌风格。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雨巷》。

(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诗歌,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戴望舒诗歌中的美好情感,培养对文学的热爱。

(2)学会在生活中发现美好,传递正能量。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雨巷》的诗意和主题思想。

(2)分析诗中的意象、象征手法和语言特色。

(3)欣赏戴望舒的诗歌风格。

2. 教学难点:(1)诗中象征手法的运用。

(2)如何理解诗人的情感。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播放戴望舒的诗歌朗诵,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简要介绍戴望舒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雨巷》,理解诗歌大意。

(2)结合诗中的意象,分析诗人的情感。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象征手法。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解析:(1)解析诗中的意象,如“雨巷”、“丁香一样的女孩”等。

(2)分析象征手法,如“雨巷”象征人生困境,“丁香一样的女孩”象征希望等。

5. 欣赏与评价:(1)让学生欣赏戴望舒的其他诗歌,感受其风格特点。

(2)评价《雨巷》在戴望舒诗歌创作中的地位和影响。

四、课后作业1. 结合《雨巷》的学习,写一篇关于戴望舒诗歌特色的小论文。

2. 选取一首戴望舒的其他诗歌,进行深入分析和鉴赏。

五、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如教学方法、课堂组织等。

2. 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3. 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兴趣,不断优化教学内容。

六、教学策略1. 互动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提高他们的参与度。

2. 情境教学:利用多媒体手段,如音乐、图片等,为学生营造一个富有感染力的学习氛围。

探讨《雨巷》的教学策略:从学生角度出发

探讨《雨巷》的教学策略:从学生角度出发

作文随着教育的发展和改革,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在不断地改变。

而教学策略的选择对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文学名篇的教学永远是备受重视的内容。

《雨巷》作为现代诗歌中的代表作品,常常被作为中学语文教材中的重要篇目,这篇文章将从学生角度出发,探讨如何使用多种教学策略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雨巷》。

一、以情感教学为出发点《雨巷》是一首表达了作者内心真情实感的现代诗篇。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从情感方面去理解和把握诗歌意境。

比如教师可以在讲解诗词的同时,播放相应的音乐,这样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诗歌的情感内涵,同时也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语感联想活动,如中文里的“雨”这个字,能够让学生通过音、形、义的联想与拓展,更好地理解并感受到整首诗歌所表达的雨中的情感。

二、以阅读理解为核心内容在《雨巷》的教学中,阅读理解是一个重要的环节。

学生在阅读前,可以听一次朗读,让学生对整首诗歌有一个初步的印象;在阅读中,可以帮助学生分析每个字的意义和情感所在,以此来增强学生的理解或对某些情感内容的感悟;在阅读后,可以组织学生对诗歌的主旨、情感、形式进行深入分析,从而对整首诗歌有更为准确和深刻的认识。

三、以积极体验为主要目标《雨巷》是一首充满浪漫、抒情、思乡情感的诗歌。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去体验其中所表达的情感,并将学生的这种体验反映到自己的创作中。

如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写一篇叙述文,描述一个与《雨巷》类似的记忆或经历,在撰写的过程中,让学生深入感受自己身处内心深处的情感,将人生阅历的情感、意境与诗歌由触手可及的距离。

四、以多媒体教育为实现手段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进步,多媒体教育成为新时代教学中的重要手段。

学生在学习中可以看到图片、听到声音、观看视频,使得学习过程变得更为生动、形象和直观。

在《雨巷》的教学中,可以利用PPT、音乐和视频来辅助教学。

比如,教师可以选择一段有关雨的音乐,搭配首演讲获奖的诵读,让学生在欣赏音乐和诵读的同时,深入感受到雨中所包含的情感和意境。

《雨巷》“对话式”教学例谈

《雨巷》“对话式”教学例谈

《雨巷》“对话式”教学例谈本文将以《雨巷》为例,浅谈在这篇文章中所体现的“对话”。

一、朗读感知,让学生与文本对话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多读几遍文学作品,自然对领悟作品的主旨、体会作者的感情大有裨益。

每部作品都有它的感情基调,有的热烈如火,有的清淡像河,有的昂扬似歌,也有的始终笼罩着浓浓的哀怨惆怅。

正确把握作品的感情基调,在朗读时注意情感的发展、节奏的停顿,就可以很好地与作品对话,体会作品了。

《雨巷》恰是一篇结着愁怨、忧郁的诗歌,因此,学生在朗读作品时应放慢语速,在重点突出的地方,应稍有停顿或重读,才能让本诗余韵悠长,耐人回味。

此外,边朗读边放飞想象,与作者、与作品、与“那个结着愁怨的姑娘”进行对话,为接下来的分析综合作好铺垫。

二、品味诗歌,教师与学生的对话在阅读教学中,文本是主体,学生是主导,教师起到引导作用。

所以,教师与学生处于一种民主的平等的位置,师生的对话应该贯穿于整个阅读过程中。

教师起到激发学生兴趣、启发思维、点拨总结等作用。

如果说整个教学过程是一片浩瀚的海洋,那么我将拾取一朵小小的浪花,看师生如何对话。

师:这首诗歌给你的情感体验是什么?生:它有种忧愁哀伤的基调。

师:的确,这首诗歌从头到尾都笼罩着一层淡淡的忧怨,所以你们应该用怎样的感情基调去朗读呢?生:忧怨、哀婉、沉闷……师:那么速度又是怎样的呢?生:缓慢。

师:对的,诗言志,歌咏言,声音是情感的外在体现。

如果要表达这种忧郁的感情,应该用缓慢的语速来读比较适宜……总之,师生对话应该贯穿在阅读教学的始终。

三、细细领悟,与文本意象对话《周易·系辞》已有“观物取象”“立象以尽意”的论述;而西方现代文论认为意象是客观物象在经过创作者加工处理之后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

如果学生能细细品味这些意象,与文本中的意象进行“深入对话”,去解读它们背后的“潜台词”,有助于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主旨。

1.雨巷雨,本就给人迷茫、潮湿、朦胧之感;巷:也是一种狭窄、冷暗、悠长的意象。

从_雨巷_教学看课堂提问的艺术 - 副本

从_雨巷_教学看课堂提问的艺术 - 副本

语文周报高中教研版/2013年/5月/29日/第007版从《雨巷》教学看课堂提问的艺术山东淄博七中董艳艳课堂是一片人生的战场,“问”与“答”在这里不停地演绎。

“问”是“帅”的战旗,这一挥一舞中,透出的是敏锐、睿智、有序和俯瞰全局的气势;而“卒”勇往直前、浴血奋战的厮杀拼搏,使教学在正确的调度下,步步为营,循序渐进,意气昂扬地取得最后的胜利。

老师不应该辜负一堂课上学生生命的投入,提问是一门艺术。

以《雨巷》的教学为例,谈一些体会。

一、由浅入深的原则在浅读——整体感知这层中,最初设问:请大家诵读全诗,并自选一种事物把你对《雨巷》这首诗的感觉仿照这个句子写出来。

(仿句:《雨巷》是一支在冷风中摇曳的清荷,凄美动人。

)反思:初来的远望毕竟只是陌生的初观,而不是回身的再读。

经过上课实践,发现此设计过难,学生仿写时要么找不到合适的事物,要么意思跟诗歌脱离,问题设计没有遵从学生认识由浅入深的规律。

修改后再设问:大家初读此诗有什么感觉?用一两个词来形容一下。

请大家用一句话概括本诗的内容,初步感知诗歌流露出了诗人怎样的心情?(用诗歌中的词语来概括,同时引导学生朗诵。

)二、细致入微的原则在品读——品味意象、语言中,最初设问:诗人戴望舒心中的愁怨哀伤主要是通过哪些意象表达出来的呢?营造了怎样的意境?反思:语文教学离不开对“语言细节”的品咂,语言是语文的精魂,是美的凝聚。

修改后再设问:在学生对最初设问回答的基础上,自然而然地提出如下问题:问题1,篱墙:“篱墙”这个意象在全诗中起到什么作用?问题2,雨巷:“巷”用“雨”来修饰会有什么效果呢?“悠长悠长”有什么特点?有什么效果?“寂寥”一词写出小巷什么特点?问题3,姑娘:为什么作者用丁香来形容姑娘?可不可以用玫瑰、牡丹、菊花等意象?“太息一般的眼光”为什么用“太息”来写姑娘的“眼光”呢?(学生诵读。

)“她飘过,像梦一般的凄婉迷茫”,为什么说姑娘“像梦一般的”呢?(学生诵读。

)“她静默地远了,远了”为什么要重复?(复沓,学生诵读。

《雨巷》诗中重点问题解读——教学实用

《雨巷》诗中重点问题解读——教学实用

《雨巷》诗中重点问题解读——教学实用《雨巷》是现代诗人戴望舒的代表作之一,通过描绘一个雨夜的街巷景象,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苦闷和对现实的不满。

本文将对《雨巷》中的重点问题进行解读,并分析其在教学中的实用性。

首先,《雨巷》中的一个重点问题是生活的苦闷和压抑。

诗中描绘了一条狭窄的街巷,雨夜的寂静让人感到沉闷,人们的脚步声和窗户的灯光映衬出生活的单调和压抑。

诗人通过这样的描写,表达了自己的心情和对现实生活的感受。

这一问题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生活的真实和复杂性,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现实的困境和挑战。

其次,《雨巷》中的另一个重点问题是对现实的不满和追求自由的渴望。

诗中提到了“远处的铁塔,像是隔离人间和天堂的一道彩虹”,表达了诗人对自由和美好生活的向往。

诗人在狭窄的雨巷中感到压抑和束缚,渴望能够摆脱现实的桎梏,追求更自由、更美好的生活。

这一问题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自由的意义和价值,激发他们对追求理想和改变现实的热情。

此外,《雨巷》中还涉及到一个重点问题是对人性的思考。

诗中描述了一个雨夜中的街巷景象,人们匆匆赶路,疲惫不堪。

这样的描写暗示了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的匆忙和疲惫。

诗人通过对人性的思考,表达了对人们追求物质和功利的批判。

这一问题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帮助他们认识到物质追求和精神追求的差异,培养他们的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

最后,《雨巷》中还涉及到一个重点问题是对艺术的追求和创作的反思。

诗中提到了“有一些人,在黑暗中奋力地奔跑”,这是对艺术家的描写。

诗人通过对艺术家的描写,表达了对艺术追求和创作过程的反思。

这一问题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艺术的意义和价值,培养他们对艺术的欣赏和创作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

综上所述,《雨巷》中的重点问题涉及到生活的苦闷和压抑、对现实的不满和追求自由的渴望、对人性的思考以及对艺术的追求和创作的反思。

这些问题在教学中具有实用性,可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生活的真实和复杂性,激发他们对追求理想和改变现实的热情,培养他们的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

《雨巷》教案以及教学反思

《雨巷》教案以及教学反思

一、教案设计1.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并掌握《雨巷》这首诗的基本内容,了解其背景,提高学生对现代诗歌的鉴赏能力。

1.2 教学重点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

1.3 教学难点理解诗人所表达的情感以及如何去鉴赏诗歌。

1.4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情景教学法和小组合作探究法。

1.5 教学准备PPT、诗歌全文、相关资料。

二、教学过程2.1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一首轻松愉快的音乐,让学生想象自己在雨巷中漫步,引发学生对《雨巷》诗歌的兴趣。

2.2 介绍诗人及背景戴望舒,现代派象征主义诗人,《雨巷》写于1927年夏天。

当时全国正处于白色恐怖之中,戴望舒因曾参加进步活动而不得不躲避,在孤寂中咀嚼着失恋的痛苦。

2.3 朗读诗歌让学生齐声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4 解析诗歌2.4.1 词句解析(1)解析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如“雨巷”、“丁香一样的姑娘”等。

(2)分析诗歌中的象征意义,如雨巷象征黑暗的社会,丁香姑娘象征革命火种等。

2.4.2 情感分析讨论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如孤独、希望、失望等。

2.5 应用拓展让学生分组讨论,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歌中的情景,并对诗歌进行鉴赏。

三、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学生对《雨巷》诗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四、作业布置请学生课后背诵《雨巷》,并写一篇关于诗歌鉴赏的小短文。

五、教学反思在课后对教学效果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是否有提高,教学方法是否得当,为下一步的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拓展6.1 比较学习让学生选取其他表现孤独、迷茫、希望等主题的现代诗歌,与《雨巷》进行比较,分析其异同。

6.2 创作练习鼓励学生尝试自己创作诗歌,以小组为单位,相互交流、点评,提高学生的创作能力和鉴赏能力。

七、课堂评价7.1 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讨论等互动情况,了解学生的参与度。

7.2 作业质量对学生的课后作业进行评价,了解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雨巷》课堂教案探究

《雨巷》课堂教案探究

由于《雨巷》课文是初中语文教学中比较重要的篇目之一,对于其教案的探究也是非常有必要的。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究《雨巷》的教案,分别是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方法和教学流程。

一、教学目标1.了解课文内容,并理解其中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2.掌握本课的生词和重点句型。

3.培养学生对于诗歌的欣赏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4.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和写作能力,能够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和观点。

二、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的情感和意境。

2.掌握本课的生词和重点句型。

3.培养学生对于诗歌的欣赏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1.理解本课的意象和抒情。

2.掌握本课的韵律和修辞手法。

四、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法。

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各种形式的启发,自己发现和理解课文中的象征和抒情。

2.合作式学习法。

注重课堂互动和交流,让学生能够在对话中互相学习和帮助,从而提高自己的口语表达和写作能力。

3.多媒体教学法。

利用多种多样的教学资源,如音频、视频、图片等,以形象直观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和感受课文,从而提高阅读理解和文学鉴赏能力。

五、教学流程第一步:导入通过一个短小精悍的小故事,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并引出本课的主题和情感。

第二步:自主阅读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己阅读《雨巷》这篇诗歌,注重学生自主思考和体验。

第三步:课文解读通过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合作探讨,理解课文中的意象和抒情,培养学生对于诗歌的欣赏和鉴赏能力。

第四步:文学分析通过分析本课中的韵律和修辞手法,培养学生的文学知识和语言表达能力。

第五步:课堂互动通过课堂问答和学生的小组交流,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和写作能力。

第六步:作业布置布置相应的课后作业,让学生能够在课外继续深入思考和重温课堂所学知识。

六、总结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在教学《雨巷》这篇诗歌时,我们需要注重引导学生去理解和体验这篇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同时注重培养学生对于诗歌的欣赏和鉴赏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和写作能力。

诗歌意象解读教学反思——以《雨巷》教学为例

诗歌意象解读教学反思——以《雨巷》教学为例

诗歌意象解读教学反思——以《雨巷》教学为例《雨巷》是中国现代诗人戴望舒的一首脍炙人口的诗作,以其独特的意象和深刻的内涵深受读者喜爱。

本文将以《雨巷》的教学为例,对诗歌意象解读教学进行反思,探讨如何有效引导学生解读诗歌意象,提高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

一、前期准备在教学之前,教师应对《雨巷》的内容、作者及创作背景进行充分了解。

同时,准备一定数量的图片、视频或音频素材,以便在教学过程中充实课堂氛围。

二、诗歌朗读与解读诗歌是口头文学,朗读是理解诗歌的第一步。

教师可以先带领学生共同朗读诗歌,《雨巷》节奏明快,押韵和谐,可以引导学生感受韵律的美妙。

接下来,教师可以提出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诗歌中的意象,如:“你读完全诗后,印象最深刻的是哪个意象?”、“这个意象对你有什么感触?”等。

通过学生的认识分享,可以拓展对意象的理解,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情感体验。

三、意象解读在学生对诗歌意象有了初步理解之后,教师可以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展开意象解读活动。

每个小组选取一个意象,通过集思广益,共同展开意象解读。

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分析意象,包括对意象的形象描绘、象征意义、情感表达等进行解读。

例如,《雨巷》中的“歌声玉露滴泥金”一句,学生可以联想到歌声的清脆悦耳、滴泥金的金色光芒等形象,同时也可以思考歌声和滴泥金之间的具体联系,如歌声象征着希望,滴泥金象征着生活的磨难。

四、扩展阅读与比较分析在意象解读的基础上,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扩展阅读和比较分析。

教师可以选取其他具有类似意象的诗歌作品进行对比,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意象的多样性。

例如,与《雨巷》中的“车如流水马如龙”意象类似的是北宋诗人柳永的《雨霖铃》,都描写了雨天车马奔涌的景象。

通过对比分析,学生可以发现不同诗人对同一意象的表达方式不同,进一步领悟意象的多样性和诗人的个性化表达。

五、写作探究在诗歌意象解读的基础上,可以引导学生开展写作探究活动。

教师可以提出一些写作命题,让学生通过借用诗歌意象进行写作,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雨巷》教案通用

《雨巷》教案通用

《雨巷》教案通用教案:《雨巷》一、教学内容本课教材为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7课《雨巷》。

本课是一首现代诗,作者戴望舒。

诗中描绘了诗人在雨巷中偶遇一位丁香般的女子,表达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失落的哀伤。

二、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

2. 理解诗歌的意境和象征意义。

3. 学会欣赏现代诗歌,培养文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诗歌中象征手法的理解。

2. 诗歌意境的感悟。

3. 诗歌语言的鉴赏。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PPT课件2. 诗集或相关阅读材料3. 黑板、粉笔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雨声的音频,让学生想象自己走在雨巷中,引发学生对诗歌情境的好奇心。

2. 朗读诗歌:学生跟读,体会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3. 解析诗歌:分析诗歌的结构,讲解象征手法,如“雨巷”象征人生困境,“丁香般的女子”象征美好理想等。

4. 感悟意境:引导学生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感受诗人的情感。

5. 诗歌鉴赏:讨论诗歌的美在哪里,如何欣赏现代诗歌。

6. 仿写练习:让学生尝试仿写一首类似的现代诗。

六、板书设计1. 雨巷2. 丁香般的女子3. 象征手法七、作业设计1. 熟读并背诵《雨巷》。

2. 写一篇关于《雨巷》的读后感。

3. 尝试创作一首现代诗,可用象征手法。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学生对诗歌的朗读和背诵情况。

2. 学生对诗歌意境的理解和感悟。

3. 学生对现代诗歌的鉴赏能力的提升。

4. 学生对仿写练习的参与度和创作水平。

5.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其他现代诗歌,举办诗歌朗诵会等活动。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与重点主要集中在诗歌中象征手法的理解、诗歌意境的感悟以及诗歌语言的鉴赏。

1. 象征手法的理解:诗歌中运用了大量的象征手法,如“雨巷”象征人生困境,“丁香般的女子”象征美好理想等。

对于小学生来说,理解这些象征意义需要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

2. 诗歌意境的感悟:诗歌的意境是诗人通过诗歌表达的一种情感和氛围。

雨巷教案和教学反思

雨巷教案和教学反思

一、教案名称:《雨巷》诗歌解析二、教学对象:高中一年级三、教学目标:1. 理解并感悟戴望舒的《雨巷》诗歌内容,体会诗中的意境美。

2. 分析诗中的象征手法,理解诗人的情感表达。

3. 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四、教学重点:1. 诗歌的形象解析。

2. 诗歌的象征手法的理解。

五、教学难点:1. 诗歌深层意境的感悟。

2. 诗歌情感的体验。

教案内容:一、导入(5分钟)1. 教师播放戴望舒的《雨巷》诗歌朗诵,让学生初步感受诗歌的情感氛围。

2. 学生分享对诗歌的第一印象,教师引导学生进入诗歌学习。

二、诗歌解析(15分钟)1. 教师带领学生逐句解析诗歌内容,让学生理解诗歌的基本情节。

2.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中的象征手法,如“雨巷”、“丁香”等。

三、意境感悟(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感悟诗中的意境美。

2. 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教师点评并引导深入理解。

四、情感体验(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从情感的角度理解诗歌,感受诗人的孤独、期待等情感。

2. 学生分享自己的情感体验,教师点评并引导深入理解。

五、总结与拓展(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鉴赏方法。

2. 学生课后尝试其他诗歌的鉴赏,提高自己的诗歌鉴赏能力。

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参与度、理解程度等,以便更好地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教师也应对学生的作业和课后练习进行认真批改,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策略与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诗中的象征意义和情感表达。

2. 运用情境教学法,通过音乐、图片等辅段,帮助学生深入感悟诗歌意境。

3.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鼓励学生互相交流、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七、课堂活动设计1. 诗歌朗诵: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2.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诗中的象征意义,提高学生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问题教学法教学设计《雨巷》

问题教学法教学设计《雨巷》

高中语文问题教学法应用研究教学问题设计《雨巷》一、教学目标问题设计1、知识与技能(1)、学会在问题的引导下有效预习现代新诗,培养自主学习习惯。

(2)、明确什么是意象,什么是意境。

(3)、学会通过分析意象,体会诗歌的意境美。

2、过程与方法(1)、通过编写预习学案和实践体验法培养学生课前自主学习的能力。

(2)、引领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寻找意象,分析意象的特征,进而体会诗歌的意境美。

(3)、通过合作探究的方法解决问题,探索诗歌的内涵,培养学生多角度鉴赏诗歌艺术特色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1)、体会作者情感与价值体验,感受诗歌带给人的美,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2)知人论世,与诗歌中鲜活的灵魂对话,丰富心灵;观照灵魂,到历史长河中寻找精神出路,陶冶情操。

二、教学内容问题设计(一)、教学重点1、引领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寻找意象,分析意象的特征,进而体会诗歌的意境美。

2、体会作者情感与价值体验,感受诗歌带给人的美,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二)、教学难点知人论世,与诗歌中鲜活的灵魂对话,丰富心灵;观照灵魂,到历史长河中寻找精神出路,陶冶情操。

三、教学方法问题设计1、教法:问题教学法引导点拨法定点探索法2、学法:朗读体验法合作探究独立钻研四、教学时间一课时五、教学过程问题设计课前段(一)、问题预设编写预习学案(可用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前预习时完成,梳理出自己无法明白的问题。

)(二)、问题检查与展示1、创设情景(1)用多媒体播放视频:江南雨巷。

(2)师生共同配乐朗诵《雨巷》。

2、分小组展示预习时未解决的问题。

学生展示的问题可能有:(1)、这首诗歌写了一个怎样的哀怨故事?(2)、作者为了能营造成这种朦胧的意境采用了哪些意象?(3)、丁香姑娘美在何处?(4)、“我”是个怎样的形象?(5)、本诗的主旨是什么?为什么戴望舒这么忧伤?(6)、本诗有何鲜明地艺术特色?课中段(三)、问题探究1、互动解疑问题比较零碎时,教师可同全班同学一起作选择,把学生能够分组解决的问题通过互动解疑的方式解决后交流;把有一定难度的问题留作全班合作探究,并辅以教师的科学指导。

高中语文_《雨巷》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语文_《雨巷》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教学课时:1课时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通过诵读,培养学生对诗的感悟力和理解力,培养审美情趣。

2.了解诗歌意象的象征意义及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3.培养学生从意象入手鉴赏诗歌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1.本诗教学按“整体感知,把握感情——互动交流,品味意象——合作探究、分析主题”的过程进行。

2.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从意象入手分析意境,抓住情感基调,探究诗歌的内涵及艺术特色(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

2.引导学生向屈原、戴望舒这些传统知识分子学习,将个人理想与国家命运相关联,增强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了解意象和意境的含义,学习并初步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三、教学难点:培养诗歌鉴赏能力四、教学过程(一)提问诗人简介导入同学们,初中的时候,我们曾经学习过现代诗人戴望舒的作品《我用残损的手掌》,请问大家对戴望舒了解多少呢?请同学说一下。

明确作者简介:戴望舒(1905——1950年),原名戴梦鸥,戴望舒是他的笔名。

其笔名出自屈原的《离骚》“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

意思是说屈原上天入地漫游求索,坐着龙马拉来的车子,前面由月神望舒开路,后面由风神飞廉作跟班。

望舒就是神话传说中替月亮驾车的天神,美丽温柔,纯洁幽雅。

笔名源自《离骚》,也反映了戴望舒内心深处对于屈原的敬仰。

《我用残损的手掌》是抗战爆发后诗人后期创作的代表作,实际上,戴望舒最有名的最有代表性的,同时为他带来莫大荣誉的是他创作于1927的诗歌《雨巷》。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烟雨迷蒙的江南,走进《雨巷》,体会诗歌的美。

(二)整体感知诗歌,把握感情基调师:首先同学们自读诗歌,体会诗歌表达的感情。

生:忧伤哀愁师:要想表达出这种情感,我们应该怎样朗读这首诗歌呢?(引导学生回答:语速缓慢,语调低沉,还要注意重音、节奏:停顿)师:根据这些朗诵方法,请同学们朗读,试着表达出这种情感请三位同学朗读《雨巷》,师生点评,明确这首诗歌应该怎么读才能更好的表达诗人想要表达的情感。

《雨巷》教案

《雨巷》教案

《雨巷》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通过反复诵读,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理解诗歌中意象的象征意义,把握诗歌的主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1)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

(2)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水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体会诗人在低沉而优美的旋律中抒发的含蓄而哀怨的情感。

(2)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魅力,培养学生对诗歌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诗歌中“雨巷”“丁香姑娘”等意象的象征意义。

(2)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如韵律、节奏、结构等。

2、教学难点(1)领悟诗歌所表达的复杂情感,体会诗人的内心世界。

(2)引导学生对诗歌进行个性化的解读和审美体验。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体会诗歌的情感。

2、讲授法讲解诗歌的创作背景、意象象征意义、艺术特色等知识,帮助学生理解诗歌。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诗歌的主题、情感、艺术特色等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4、点拨法在学生思考和讨论的过程中,教师适时进行点拨和引导,帮助学生突破难点。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播放一段江南雨巷的视频或图片,营造出一种朦胧、幽静的氛围。

(2)提问学生:看到这样的雨巷,你们会想到什么?2、作者及写作背景介绍(1)简要介绍戴望舒的生平及创作风格。

(2)讲述《雨巷》的写作背景,让学生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和诗人的心境。

3、初读诗歌,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诗歌,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教师范读诗歌,学生边听边思考:诗歌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表达了怎样的情感?4、再读诗歌,分析意象(1)学生分组讨论:诗歌中出现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有什么特点?(2)教师引导学生重点分析“雨巷”“丁香姑娘”等意象的象征意义。

“雨巷”象征着阴沉压抑的社会现实和诗人迷茫的心境。

“丁香姑娘”象征着诗人理想中的美好事物,但又飘忽不定,难以追寻。

现代诗歌雨巷优秀教案及反思

现代诗歌雨巷优秀教案及反思

现代诗歌雨巷优秀教案及反思标题:现代诗歌《雨巷》优秀教案及反思教案目标:1. 通过学习现代诗歌《雨巷》,学生能够理解并欣赏现代诗歌的特点和美感。

2. 培养学生的诗歌欣赏能力和文学素养,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

3. 培养学生对于城市生活和人情世故的思考和感悟。

教学重点:1. 理解现代诗歌的特点和美感。

2. 掌握《雨巷》的基本内容和意境。

3. 运用适当的语言表达和写作技巧。

教学难点:1. 理解并欣赏现代诗歌的抒情性和意境。

2. 运用适当的语言表达和写作技巧。

教学准备:1. 课文:现代诗歌《雨巷》2. 多媒体设备3. 学生诗歌鉴赏笔记本教学过程:导入活动:1. 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相关图片和音频,引导学生感受雨巷的氛围和情感。

教学活动:1. 阅读诗歌《雨巷》。

2. 学生自主朗读,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3. 分析诗歌的结构和意境,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抒情性和意象。

4. 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如比喻、拟人、排比等。

5. 学生小组合作,讨论诗歌中的情感和主题,并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6. 引导学生运用适当的语言表达和写作技巧,写一篇与《雨巷》相关的短文或诗歌。

巩固活动:1. 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互相欣赏和评价。

2. 教师给予学生反馈和指导,鼓励他们继续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拓展活动:1. 邀请一位诗人或文学专家来校进行讲座,与学生分享现代诗歌的创作和欣赏经验。

2. 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文学馆或艺术展览,进一步拓宽他们的文学视野。

教案反思:1. 教学目标是否明确,是否能够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2. 教学过程是否合理,能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3. 学生的学习效果如何,是否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4. 学生的反馈和评价如何,是否对教学进行了适当的调整和改进?通过以上教案的设计和实施,希望能够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现代诗歌《雨巷》的美感和意境,培养他们的诗歌欣赏能力和文学素养,同时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

雨巷教案分析

雨巷教案分析

雨巷教案分析教案标题:雨巷教案分析教案目标:1. 通过学习《雨巷》这首诗歌,学生将能够理解和欣赏现代诗歌的表达方式。

2. 学生将能够分析和解释诗歌中的意象、语言和情感,培养对文学作品的审美能力。

3. 学生将能够运用所学的诗歌分析技巧,撰写自己的诗歌作品。

教案步骤:引入:1. 引导学生回忆并分享自己对诗歌的了解和喜好。

2. 提问学生是否听说过《雨巷》这首诗歌,鼓励他们谈论自己对这首诗的第一印象。

阅读和分析:1. 分发《雨巷》的诗歌原文给学生,让他们自己阅读一遍。

2. 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语言,帮助他们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情感和主题。

3. 引导学生讨论诗歌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以及它们对诗歌的效果和意义的影响。

欣赏和理解:1. 放映一段与《雨巷》相关的图片或视频,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中的场景和情感。

2. 引导学生讨论他们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3. 分组让学生互相分享他们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促进合作和交流。

创作:1. 介绍一些基本的诗歌写作技巧,如押韵、节奏等。

2. 鼓励学生根据自己对《雨巷》的理解和感受,创作自己的诗歌作品。

3. 分组让学生互相分享和反馈他们的诗歌作品,帮助他们改进和提高。

总结:1. 回顾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和目标,让学生自己总结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

2. 提问学生对本节课的反思和建议,以便改进教学方法和内容。

教案评估: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表现,包括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能力,以及创作的质量。

2. 收集学生的诗歌作品,评估他们对《雨巷》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教案扩展:1. 鼓励学生研究其他现代诗歌作品,比较它们与《雨巷》的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

2. 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诵或创作比赛,以展示他们的才华和创造力。

教案资源:1. 《雨巷》的诗歌原文2. 与《雨巷》相关的图片或视频素材3. 诗歌写作技巧的简要介绍4. 分组分享和反馈的工具或活动指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雨巷》教学看课堂提问的艺术
作者:董艳艳
来源:《语文周报·高中教研版》2013年第22期
课堂是一片人生的战场,“问”与“答”在这里不停地演绎。

“问”是“帅”的战旗,这一挥一舞中,透出的是敏锐、睿智、有序和俯瞰全局的气势;而“卒”勇往直前、浴血奋战的厮杀拼搏,使教学在正确的调度下,步步为营,循序渐进,意气昂扬地取得最后的胜利。

老师不应该辜负一堂课上学生生命的投入,提问是一门艺术。

以《雨巷》的教学为例,谈一些体会。

一、由浅入深的原则
在浅读——整体感知这层中,最初设问:请大家诵读全诗,并自选一种事物把你对《雨巷》这首诗的感觉仿照这个句子写出来。

(仿句:《雨巷》是一支在冷风中摇曳的清荷,凄美动人。


反思:初来的远望毕竟只是陌生的初观,而不是回身的再读。

经过上课实践,发现此设计过难,学生仿写时要么找不到合适的事物,要么意思跟诗歌脱离,问题设计没有遵从学生认识由浅入深的规律。

修改后再设问:大家初读此诗有什么感觉?用一两个词来形容一下。

请大家用一句话概括本诗的内容,初步感知诗歌流露出了诗人怎样的心情?(用诗歌中的词语来概括,同时引导学生朗诵。


二、细致入微的原则
在品读——品味意象、语言中,最初设问:诗人戴望舒心中的愁怨哀伤主要是通过哪些意象表达出来的呢?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反思:语文教学离不开对“语言细节”的品咂,语言是语文的精魂,是美的凝聚。

修改后再设问:在学生对最初设问回答的基础上,自然而然地提出如下问题:问题1,篱墙:“篱墙”这个意象在全诗中起到什么作用?问题2,雨巷:“巷”用“雨”来修饰会有什么效果呢?“悠长悠长”有什么特点?有什么效果?“寂寥”一词写出小巷什么特点?问题3,姑娘:为什么作者用丁香来形容姑娘?可不可以用玫瑰、牡丹、菊花等意象?“太息一般的眼光”为什么用“太息”来写姑娘的“眼光”呢?(学生诵读。

)“她飘过,像梦一般的凄婉迷茫”,为什么说姑娘“像梦一般的”呢?(学生诵读。

)“她静默地远了,远了”为什么要重复?(复沓,学生诵读。

)“消了她的颜色,散了她的芬芳,消散了太息般的眼光,丁香般的惆怅”,“消、散、消散”的使用有什么区别?(学生诵读。


三、找到恰当的提问角度
课堂上老师的提问要有探究性,提问的角度要恰当。

老师问:“诗中如果是撑着‘现代伞’为什么不行?”此问题研究价值不大,改为“‘油纸伞’这一意象有什么特点?有什么作用?”这样的问题,才是帮助学生分析意象,理解情感,体会意境的切入口,才有“咬嚼”的必要。

比如,有教师提问:“诗人眼里的姑娘为什么是哀怨的呢?”学生从全文中看不出任何的端倪,只好胡猜一通,这就使问题失去了意义。

不是来自文本的分析,都是无谓的劳作。

若将之改为:“诗人为什么希望逢着一个忧伤的姑娘呢?”要想回答这个问题,学生就要从诗歌里找原因,找依据,就要了解诗人的追求和处境等,这才是教学中研究的目的。

四、注意问题之间的衔接性
在深读——品主题的时候,最初设问:《油纸伞下的羞涩》中这样吟唱:“你为什么愁苦,寂寞,又凄凉?|是失恋了吗?|是朋友的妹妹无奈的勉强吗?|是失望了吗?|是孤寂中咀嚼着大革命失败后的迷茫?是寂寞了吗?|是为赋新词强说愁,丁香空结雨中愁的感伤吗?”经过对诗歌的品味,你同意哪种看法?
反思:忽然蹦出一首诗,让学生谈论自己同意作者哪个观点,而不是经过学生的思考品味,从诗歌的意象和背景感悟品析出来,打断了学生整堂课的思路。

修改后再设问:(课前提供个人经历和时代背景和代表作)承接意象的研读,问:氤氲着烟雨的江南,悠长寂寥的雨巷中,那位结着丁香一样愁怨彷徨着最终飘过的姑娘到底是谁?诗人到底是为何想遇到一位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呢?(各抒己见。


教师的“问”是引领,是导向,是胜败的关键。

问得巧妙,问得清晰,问得自然亲切,问得不事雕琢,问得深浅合适,问得角度恰当,问得顺畅不破碎,问得幽默,问得厚实,学生才能答得有兴致,答得积极投入,答得有灵性,答得有深度。

才能使学生的表达和思维能力,都有很大的提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