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物理光的传播教案
光的传播教案
光的传播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 了解光的传播原理;- 掌握光的传播路径和方式;- 理解光的折射和反射现象。
2. 能力目标:- 能够解释光的传播过程;- 能够应用光的传播知识解决问题;- 能够观察并分析光的折射和反射现象。
3.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对光学科学的兴趣;- 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二、教学内容:1. 光的传播路径和方式- 直线传播- 弯曲传播- 散射传播2. 光的折射现象- 定义和特点- 折射定律- 折射的应用3. 光的反射现象- 定义和特点- 反射定律- 镜面反射和漫反射三、教学过程:1. 导入(10分钟)- 利用投影仪播放一段关于光的传播视频,引发学生对光的传播的好奇心。
2. 理论讲解(20分钟)- 向学生讲解光的传播路径和方式,包括直线传播、弯曲传播和散射传播,以及它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3. 实验演示(30分钟)- 准备一块玻璃板和一根针对光线的黑色箭头。
让学生观察玻璃板上光线的折射现象,并解释折射的原理。
4. 小组合作学习(20分钟)-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每个小组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验证光的反射定律,并记录实验结果和结论。
5. 实践应用(20分钟)- 指导学生观察周围环境中的光的传播现象,例如阳光照射到地面上的折射现象,镜子中的镜面反射等,并请学生尝试解释这些现象。
6. 总结和评价(10分钟)- 对光的传播、折射和反射知识进行总结,并进行简单的评价,激发学生对光学科学的兴趣。
四、教学资源与评估:教学资源:- 投影仪与相关视频- 玻璃板、光线黑色箭头等实验器材- 学生小组设计实验的材料评估方式:- 教学过程中观察学生的参与程度和互动情况;- 实验和观察记录的质量;- 学生对问题的回答和讨论的发言情况。
五、教学延伸:1. 邀请专家或科学家来学校进行关于光学科学的讲座,扩展学生的视野。
2. 带领学生参观科学博物馆,实地观察光的传播现象,并增加对光学原理的理解。
光的传播的教案
光的传播的教案教案标题:探索光的传播教案目标:1. 了解光的传播特性和基本原理。
2. 探索光的传播路径和速度。
3. 学习如何使用光传播的现象和技术。
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描述光的传播特性,解释光的传播路径和速度。
2. 技能目标:学生能够设计实验,观察和记录光的传播现象,并运用光传播的技术。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科学探索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合作与交流能力。
教学重点:1. 光的传播特性和基本原理。
2. 光的传播路径和速度。
3. 光传播的现象和技术应用。
教学难点:1. 理解光的传播路径和速度。
2. 运用光传播的现象和技术。
教学准备:1. 实验装置:光源、平面镜、凹透镜、凸透镜、光屏等。
2. 实验材料:白纸、尺子、铅笔、直尺等。
3. 多媒体教具:投影仪、电脑、PPT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多媒体教具播放一段关于光的传播现象的视频,引发学生对光的传播的兴趣。
2. 提问:你们在生活中观察到过哪些光的传播现象?二、概念讲解(10分钟)1. 通过PPT或板书,简要介绍光的传播特性和基本原理,包括光的直线传播、光的波动性和光的速度等。
2.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我们能够看到物体?光是如何传播到我们的眼睛的?三、实验探究(30分钟)1. 小组合作设计实验:利用光源、平面镜、凹透镜、凸透镜等实验装置,观察光的传播路径和速度。
2. 学生进行实验操作,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并进行讨论。
3.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实验结果,解释光的传播路径和速度。
四、知识拓展(10分钟)1. 列举光的传播现象和技术应用,如光的折射、反射、光纤通信等。
2.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光纤通信比传统的电信方式更快速和稳定?五、实践应用(15分钟)1. 学生小组合作,选择一个光传播的现象或技术应用,设计并演示一个小实验或项目。
2. 学生进行实践操作,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并进行展示。
六、总结与评价(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光的传播特性和应用。
光的传播教案
光的传播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光的传播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2. 掌握光的传播的路径和规律。
3. 能够利用光的传播规律解答与光相关的问题。
4.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技能。
二、教学内容:1. 光的传播的性质。
2. 光的传播路径。
3. 光的反射与折射。
4. 光的色散现象。
三、教学重点:1. 光的传播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2. 光的传播的路径和规律。
四、教学难点:1. 光的反射与折射的理解。
2. 光的色散现象的掌握。
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以讲授为主要教学手段,通过板书、讲解等方式,向学生阐述光的传播的基本知识。
2. 实验法: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亲自观察和体验光的传播现象,加深对光的传播规律的理解。
3. 探究法: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光的传播的规律和性质。
六、教学过程:一、引入老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入光的传播教学内容,例如:- 什么是光?光是什么样的物质?-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你们遇到过与光相关的现象吗?可以举例说明。
二、讲解光的传播的性质1. 光的传播速度:光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是多少?为什么光在真空中传播比较快?2. 光的传播直线性:光在真空中的传播是直线传播吗?在什么情况下会发生光的弯曲传播?3. 光的传播的可逆性:光的传播可以逆向进行吗?三、实验演示1. 光的反射实验:- 实验器材:光源、反射介质、光屏- 实验步骤:将光源的光照射到反射介质上,并观察反射光线的路径和规律。
- 实验目的:通过实验观察和记录,了解光的反射规律。
2. 光的折射实验:- 实验器材:光源、折射介质、光屏- 实验步骤:将光源的光照射到折射介质上,并观察折射光线的路径和规律。
- 实验目的:通过实验观察和记录,了解光的折射规律。
四、光的反射与折射的讲解1. 光的反射:- 什么是光的反射?为什么光会发生反射?- 光的反射规律:入射角等于反射角。
- 例题解析:根据光的反射规律解答与光的反射相关的问题。
《光的传播》教学设计7篇
《光的传播》教学设计7篇《光的传播》教学设计7篇作为一名教师,时常需要准备好教学设计,编写教学设计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我们应该怎么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光的传播》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光的传播》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能根据课本提供的标准对发光物体进行分类。
2、能说出光(在同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教学重点:能说出光(在同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教学难点:能够对问题的答案提出自己的猜想。
情感态度价值观:愿意与小组同学一起研究光是怎样传播的。
教学准备:手电筒、纸板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同学们,请你们设想一下,假如生活在中没有光会是什么样的?(学生回答)那么有了光又会是什么样的呢?(学生回答)同学们我们的生活不能没有光。
有了光,我们才能看到五彩缤纷的世界。
二、探索新知活动一:寻找光源1、出示图片提问:有哪些物体能发光?(学生回答)2、讲解光源:能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在宇宙天体中,生物中本身能自己发光的叫做天然光源,要借助能源发光的叫做人造光源。
3、试着给光源分类。
学生回答:阳、火、闪电等为天然光源;电灯、手电筒、蜡烛等为人造光源。
(板书)活动二:我看见了光出示图片哪幅图的做法能使手电筒的光通过硬纸板的孔照射到墙上?(学生猜想)教师演示试验,学生观察小组讨论,汇报教师总结:光沿着直线传播三、反思小结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光的传播》教学设计2本文题目:高三物理教案第一单元:光的传播教学目标:1、探究性目标:A、能根据本课本提供的标准对发光物体进行分类。
B、能够对问题和答案提出自己的猜想。
C、能设计实验证实自己的猜测是否正确。
D、能从多个方面证实最初实验结果的正确性2、STSE目标:A、能举例说明人们的日常生活离不开光。
B、能举例说明人们在生产、生活中如何利用光沿直线传播性质。
3、情感与价值观目标:愿意与小组同学一起研究光是怎样传播的。
4、科学知识目标:能说出光(在同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光的传播教案
光的传播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光的传播特性和传播方式。
2. 掌握光的直线传播和反射折射的规律。
3. 能够解释光的传播现象,并应用到日常生活中。
4. 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教学演示仪器(小反射镜、直尺、喷雾瓶等)、PPT课件。
2. 学生准备:笔记本、铅笔、实验报告纸。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引导学生回忆上一节课所学内容,复习光的基本性质和光的反射和折射现象。
2. 理论授课(10分钟)图片、板书等方式讲解光的传播方式,着重介绍光的直线传播和反射折射规律,引导学生理解光的传播路径和角度变化。
3. 实验活动(3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以下实验活动:a. 实验一:光的传播路径观察将一个点光源放在实验台上,用直尺测量光线在空气中传播的直线路径,并记录数据,观察光线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路径变化。
b. 实验二:光的反射角度测量用一条光线通过小反射镜,测量光线入射角和反射角,利用测量结果验证光的反射规律。
c. 实验三:光的折射角度测量用一束光线通过水或玻璃等透明介质,测量光线的入射角和折射角,并计算出折射率,验证光的折射规律。
4. 实验报告整理(15分钟)学生根据实验结果整理实验报告,包括实验目的、实验步骤、实验数据、实验结果和结论等内容。
5. 拓展与讨论(15分钟)提出一些拓展问题或问题讨论,例如:a. 光线与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如何发生的?b. 为什么光能够直线传播?c. 光经过不同介质时为什么会发生折射?引导学生根据实际情境和所学理论进行讨论,并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光的传播现象。
6. 小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光的传播特性和传播规律,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理论讲解和实验活动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深入理解光的传播特性和规律。
实验活动的设计能够锻炼学生观察、实验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并将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相结合。
在拓展与讨论环节,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光的传播教案
光的传播教案引言:光的传播是一个重要的物理现象,对于理解光的性质和应用具有关键性的意义。
本教案旨在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光的传播规律,并通过实验和讨论活动提升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实践能力。
教学目标:1. 了解光的传播的基本性质和特点;2. 熟悉光的传播的直线传播和反射传播;3. 掌握光的传播的规律和公式;4. 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与光的传播相关的问题。
教学步骤:一、导入1. 引入光的传播的概念,与学生一起观察光源和光的传播现象,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理论讲解1. 讲解光的直线传播原理,介绍光的传播速度和光的传播方向;2. 介绍光的反射传播原理,讲解反射光的入射角和反射角的关系。
三、实验探究1. 实验一:直线传播- 准备一束激光器,以及若干个不同的障碍物,如透明玻璃板、不透明板等;- 在实验室内设置实验装置,使激光光束经过障碍物,观察光的传播情况,并记录实验数据;- 根据实验数据,让学生发现光的直线传播规律。
2. 实验二:反射传播- 准备一块平整的镜面,以及一束光源,如手电筒;- 在实验室内设置实验装置,使光线照射到镜面上,观察光的反射情况,并记录实验数据;- 根据实验数据,让学生发现光的反射传播规律。
四、讨论和总结1. 分组让学生分享实验结果,并讨论光的传播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和规律;2. 引导学生总结光的传播规律和公式,帮助他们建立牢固的基础知识。
五、拓展活动1. 将教室内的环境转暗,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释光的传播及其在暗房中的应用;2. 分组设计有关光的传播的应用场景,如光的反射在镜子和眼睛中的作用等,鼓励学生亲自动手实践并展示。
六、作业布置1. 给学生布置与光的传播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2. 要求学生撰写一篇有关光的传播的文章,包括光的传播规律、实验结果和应用等。
结语:通过本教案的教学,相信学生们能够全面理解光的传播的规律和特性,并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与光的传播相关的问题。
同时,他们也将培养出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为未来的学习和科学探索打下坚实的基础。
光的传播教学教案
光的传播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光的传播的概念和特点。
2. 让学生掌握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直线传播的原理。
3.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动手操作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 光的传播概念及特点。
2. 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直线传播的原理。
三、教学难点:1. 光的传播过程中能量的传递。
2. 光的折射现象。
四、教学准备:1. 教具:激光笔、透明塑料尺、玻璃板、白纸、直尺。
2. 学具:每人一份实验器材,包括激光笔、透明塑料尺、玻璃板、白纸、直尺。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利用激光笔照射白纸,引导学生关注光的传播现象。
提问:你们知道光是如何传播的吗?光的传播有什么特点?2. 光的传播概念及特点:讲解光的传播是指光从光源发出,向四周传播的过程。
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是直线传播的,具有一定的速度。
3. 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直线传播的原理:通过实验(激光笔照射透明塑料尺、玻璃板),让学生观察光线的传播路径,探讨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直线传播的原理。
4. 光的折射现象:讲解光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的现象,即光的折射。
引导学生思考折射现象产生的原因。
5.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光的传播概念、特点以及直线传播原理。
7. 课后反思: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为后续课程做好准备。
六、教学拓展:1. 光的传播在其他介质中的表现:引导学生思考光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情况,如光在空气、水、玻璃等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和路径。
2. 光的传播在现代科技中的应用:介绍光纤通信、激光技术等领域的应用,让学生了解光的传播在现代科技发展中的重要性。
七、课堂互动:1.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光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如照明、摄影、太阳灶等,分享各自的学习心得。
2. 问答环节: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八、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光的传播教案8篇
光的传播教案8篇下面小编为您呈上“光的传播教案”相关主题内容。
教案课件是每个老师在开学前需要准备的东西,准备教案课件的时刻到来了。
只要提前准备好教案课件工作,这样才能避免实际教学中应对不足的情况。
敬请浏览以下网页内容!光的传播教案篇1一、教材分析省编自然科学第三册第三章第一节《声音的发生和传播》,在初中自然科学中具有相对的独立性,知识难度用教学要求并不是很高,但声音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重要信息、是组成美好生活的一个要素,声音与日常生活、生产有着密切的联系,自然科学教学的目标是关注、研究与人类密切相关的自然现象,更好地协调人与自然关系。
因此,它是自然科学中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且通过对声音发生和传播的学习,为下一节光的传播打好了基础。
因此,学习这部分知识有着重要的意义。
根据学生已有的逻辑思维及习惯,本人对教学流程作如下处理:声音是如何发生的→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声波的形成、反射及回声→声音能在液体固体中传播→声速。
教学实践表明,这样处理会使整堂课的结构更加自然流畅,学生也易接受。
二、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了解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了解声音的传播需要有媒介物质,在不同的物质中声音传播的速度不同。
了解回声现象。
2、技能目标:通过实验,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归纳的能力。
3、创新目标: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能力三、教学重点、难点的确定声音是如何发生及如何传播是认识声现象本质所必须掌握的知识,从教材的安排及教学目标的要求上看,它应是本节课的重点。
声音的传播需依赖一定的物质,这在现实生活中很难直接感受到,它需要借助于实验及推理分析才能得出。
由于实验本身的局限性,初中生理解、推理及想象能力又相对薄弱,我认为本节的难点,应是理解声音的传播必须依赖于一定的物质。
四、教学的创新点1、把课堂教学的模式由以教师讲授、实验演示为主转变为以学生自主探索,分组实验的研究性学习为主。
,把全班学生按3-4人一组,分成十几个学习小组,通过问题情景的设计,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协作学习的精神,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光的传播教案
光的传播教案教案标题:光的传播教案目标:1. 了解光的传播方式和特性。
2. 掌握光的传播规律。
3. 能够解释光的折射和反射现象。
教学重点:1. 光的传播方式和特性。
2. 光的折射和反射现象。
教学难点:1. 解释光的折射现象。
2. 运用光的传播规律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1. 一张黑板或白板。
2. 彩色粉笔或白板笔。
3. 光线传播实验装置(例如:光箱、玻璃板等)。
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和引入问题(5分钟)1. 教师可以通过一些引入性的问题,如:光是如何传播的?光是不是笔直传播的?请同学们思考并举出自己的观点。
2. 引导学生提出对光的传播方式的猜测,鼓励他们进行讨论。
步骤二:实验和观察(15分钟)1. 使用光线传播实验装置展示光的传播方式和特性。
2. 向学生解释实验装置的原理和观察到的现象。
3. 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思考并记录下来。
步骤三:光的传播规律(10分钟)1. 教师介绍光的传播规律,包括光的直线传播和光的射线模型。
2. 用板书方式向学生展示光线传播模型和相关公式。
步骤四:光的折射和反射(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光线在玻璃板上反射和折射的实验现象。
2. 教师解释光的反射和折射现象,并引导学生思考和提出问题。
3. 教师解释光的折射定律和反射定律,并用具体实例进行解释。
步骤五:小结和练习(10分钟)1. 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并强调重点概念和知识。
2. 教师布置相关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答问题。
3. 教师可以进行课堂讨论,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步骤六:课堂总结(5分钟)1. 教师和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和学到的知识。
2. 教师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意见,对本节课进行反馈。
教学扩展:1. 学生可以通过更多的实验和观察,进一步探索光的传播特性和规律。
2. 学生可以进行小组或个人研究项目,进一步深入了解光的传播现象和应用。
高三物理光的传播教案
高三物理光的传播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1理解光的传播特点,掌握光在均匀介质中的直线传播规律。
1.2掌握光的反射和折射现象,理解全反射和临界角的概念。
1.3学会使用光的传播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2.1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光的传播规律。
2.2通过问题驱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1培养学生热爱物理,对光的传播现象产生兴趣。
3.2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勇于探索未知领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1.1光的传播特点及直线传播规律。
1.2光的反射和折射现象。
1.3全反射和临界角的概念。
2.难点2.1光的折射现象的解释。
2.2全反射条件的理解。
三、教学过程1.引入讲述光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激发学生对光的传播现象的兴趣。
例如,太阳光是如何照亮地球,光在光纤通信中的应用等。
2.知识讲解2.1光的传播特点2.1.1光在均匀介质中的直线传播。
2.1.2光在介质界面处的反射和折射现象。
2.2光的反射2.2.1反射定律。
2.2.2平面镜成像原理。
2.3光的折射2.3.1折射定律。
2.3.2光的折射现象应用,如透镜成像。
2.4全反射和临界角2.4.1全反射现象。
2.4.2临界角的计算。
3.实验探究3.1光的直线传播实验3.1.1实验材料:激光笔、直尺、白纸。
3.1.2实验步骤:将激光笔对准白纸,观察光在白纸上的传播路径。
3.2光的反射实验3.2.1实验材料:平面镜、激光笔、白纸。
3.2.2实验步骤:将激光笔对准平面镜,观察光在平面镜上的反射现象。
3.3光的折射实验3.3.1实验材料:玻璃块、激光笔、白纸。
3.3.2实验步骤:将激光笔对准玻璃块,观察光在玻璃块中的折射现象。
4.应用拓展4.1光的传播规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如光纤通信、眼镜的制造等。
4.2光的反射和折射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如平面镜成像、透镜成像等。
5.课堂小结6.课后作业6.1复习光的传播规律,理解光的反射和折射现象。
光的传播教案物理高中
光的传播教案物理高中目标与要求- 掌握光的直线传播原理。
- 理解并应用光的折射和反射定律。
- 认识光速以及不同介质中光速的变化。
- 学会使用几何光学作图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1. 光的直线传播- 实验观察:使用激光笔在暗室中照射,观察光线的路径。
- 讨论为何在均匀透明介质中光沿直线传播。
- 引入光的波动说和粒子说,简述历史背景。
2. 光的反射- 探讨平面镜、曲面镜的反射规律。
- 实验验证:利用光源、镜子和屏幕进行反射角等于入射角的实验。
- 案例分析:如何利用光的反射定律设计防盗镜。
3. 光的折射- 解释光的折射现象及其条件。
- 实验演示:通过玻璃砖观察光线的偏折,并测量入射角和折射角。
- 数据分析:结合斯涅尔定律,计算不同介质的折射率。
4. 光速及其在不同介质中的变化- 介绍光速的定义及其测量方法。
- 讨论光速在不同介质(空气、水、玻璃)中的传播速度。
- 实验探究:使用微波传感器测量光在水中的速度。
5. 几何光学的应用- 学习利用光的直线传播制作简易的针孔照相机。
- 探讨放大镜和显微镜的工作原理。
- 实践活动:小组合作设计并制作一个简易的望远镜。
教学方法- 采用启发式教学,鼓励学生提问和思考。
- 结合实验和案例,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 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实践能力。
评价方式-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参与度、实验报告和小测验。
- 期末项目:设计一个涉及光的传播原理的小实验或小发明。
- 期末考试:理论题和实际应用题相结合,全面考察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教学小结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不仅能够掌握光的传播的基本规律,还能够将这些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的解决中。
通过对光的直线传播、反射、折射等现象的观察和实验,学生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光的性质和行为。
通过小组合作和实践活动,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也得到了锻炼和提升。
光的直线传播物理教案
光的直线传播物理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光的直线传播的概念和特点。
2. 使学生掌握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直线传播的原理。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光的直线传播的概念和特点2. 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直线传播的原理3. 光的传播现象实验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光的直线传播的概念、特点和原理。
2. 难点: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直线传播的原理。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导入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利用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光的传播现象。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4. 运用讲解法,详细解析光的直线传播的原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在日常生活中,你见到过光沿直线传播的现象吗?”引发学生对光的直线传播的思考。
2. 讲解光的直线传播的概念和特点:引导学生了解光在传播过程中,沿直线传播的现象,并解释其特点。
3. 演示实验一:让学生观察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的实验,加深对光的直线传播现象的理解。
4. 讲解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直线传播的原理:分析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传播的原因,让学生理解光的直线传播的原理。
5. 小组讨论:让学生探讨光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情况,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
7. 布置作业:设计有关光的直线传播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内容1. 光的传播现象实验二:观察光在透明介质中的传播情况,如水、玻璃等。
2. 光的传播现象实验三:探讨光在介质边界上的反射和折射现象。
七、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光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情况,以及介质边界上的反射和折射现象。
2. 难点:光的折射现象及其规律。
八、教学方法1. 采用实验演示法,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光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情况。
2. 运用讲解法,详细解析光的折射现象及其规律。
3. 采用问题解答法,引导学生分析光在介质边界上的反射和折射现象。
九、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光在不同介质中是如何传播的?”引发学生对光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思考。
高中物理实验光的传播教案
高中物理实验光的传播教案
实验目的:通过本实验,了解光是如何在空气中传播的。
实验材料:
1. 漏斗
2. 照明光源(如手电筒或灯泡)
3. 白底纸板
4. 黑底纸板
实验步骤:
1. 将漏斗口对准光源,让光线通过漏斗的小孔发射出来。
2. 将白底纸板放在光线的路径上,观察光线在白底纸板上的传播情况。
3. 将黑底纸板放在光线的路径上,观察光线在黑底纸板上的传播情况。
4. 分析观察结果,并回答以下问题:
a. 光线在白底纸板上的传播情况有何特点?
b. 光线在黑底纸板上的传播情况有何特点?
c. 你觉得什么因素影响光线在不同表面上的传播?
实验原理:
光是一种电磁波,在空气中传播时会遇到不同的表面,如白底纸板和黑底纸板。
光线在白底纸板上的传播会受到反射和折射的影响,使得光线能够被观察到。
而在黑底纸板上,光线会被吸收,使得光线无法在黑底纸板上传播。
注意事项:
1. 操作时要小心光线的照射,以免眼睛受伤。
2. 实验结束后要及时关闭照明光源,确保实验室的安全。
思考题:
1. 为什么光线在白底纸板上的传播情况与黑底纸板不同?
2. 除了白色和黑色,你还能想到其他颜色的纸板会对光线的传播产生影响吗?为什么?
实验总结:通过本实验,我们了解了光是如何在空气中传播的,并掌握了光线在不同表面上的传播特点。
这有助于我们进一步理解光的性质和行为。
物理实验教案:光的传播
物理实验教案:光的传播光的传播引言:物理实验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
而光的传播作为物理学中的基础知识,也是实验教学中重要的一部分。
本文将探讨光的传播实验教案,通过富有趣味性和互动性的教学活动,旨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光的传播原理。
一、实验目标1. 了解光是如何在介质中传播的。
2. 掌握反射、折射现象及其相关定律。
3. 培养观察、记录实验数据和分析实验结果的能力。
二、实验内容与步骤(一)材料准备1. 一个空心玻璃棒。
2. 一个玻璃容器。
3. 水4. 光源(激光笔或者手电筒)(二)实验过程1. 将玻璃容器中填满水,并放置在桌面上。
2. 将空心玻璃棒浸入水中,确保完全浸没,细心观察此时空心玻璃棒内壁与水表面之间的现象。
3. 使用激光笔或者手电筒照射空心玻璃棒,观察并记录玻璃棒内壁与水表面的现象。
4. 改变激射角度重复步骤3,并记录实验结果。
三、实验原理(一)光的传播光是电磁波的一种,其传播遵循直线传播原理。
在真空中,光速为常数,当光从真空中射入介质时,会发生折射现象。
折射定律描述了入射角、折射角和两种介质折射率之间的关系。
而当光从一种介质到达另一种介质界面时,会发生反射现象。
根据反射定律可知入射角等于反射角。
(二)实验解析1. 当空心玻璃棒完全浸没在水中时,在玻璃棒内壁与水面之间会形成一个明显的观察界面,这是由折射现象产生的。
2. 使用激光笔或者手电筒照亮空心玻璃棒时,在界面上可以看到同样的现象,这是由于光经过玻璃产生折射后进入水中发生反射作用形成的。
3. 改变激射角度时,观察到反射光束的方向发生了变化,这是由于入射角改变导致折射角也随之改变所引起的。
四、实验讨论与分析通过本实验可观察到光在介质中的传播以及反射、折射现象,进一步理解折射定律和反射定律。
从实验结果我们可以得知入射角度越大,折射和反射光束间的夹角越大。
这表明光在不同介质之间传播时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偏离。
本实验旨在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光在介质中的传播方式以及相关定律。
高中物理光的直线传播教案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光的直线传播的基本概念和特性。
2. 使学生掌握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直线传播的原理。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光的直线传播的概念和特性2. 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直线传播的原理3. 光的传播速度4. 光的传播方向5. 光的传播现象的解释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光的直线传播的概念和特性,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直线传播的原理。
2. 难点:光的传播速度,光的传播方向的计算。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光的直线传播的原理。
2. 利用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3. 通过实例分析和讨论,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如激光准直、手电筒照射等,引导学生思考光的传播方式。
2. 讲解:介绍光的直线传播的概念和特性,解释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直线传播的原理。
3. 实验:安排学生进行光的传播实验,观察光的传播路径和方向。
4. 分析: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理解光的传播速度和传播方向的计算方法。
5. 巩固:通过实例分析和讨论,帮助学生巩固光的直线传播的知识。
6.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光的直线传播的重要性和应用。
7. 作业:布置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光的直线传播的知识。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学生,了解学生对光的直线传播概念和特性的理解程度。
2.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中的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以及他们对实验结果的分析。
3.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对光的传播速度和传播方向的计算方法的掌握情况。
七、教学拓展1. 光的折射现象:介绍光在不同介质中传播时的折射现象,引导学生思考光的传播路径的改变。
2. 光的衍射现象:介绍光通过小孔或遇到障碍物时的衍射现象,引导学生了解光的传播特性的变化。
八、教学资源1. 实验器材:激光器、手电筒、透明介质(如水、玻璃等)、小孔等。
中学物理教案探索光的传播
中学物理教案探索光的传播一、引言在中学物理教学中,探索光的传播是重要的一环。
通过合理设计教案,可以帮助学生从实验和观察中深入了解光的传播规律。
本教案将围绕光的传播展开,通过实践性活动和知识点的引入,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科学思维,提高他们对光物理学的理解。
二、实验背景光的传播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特性以及光的各向同性特性。
光在真空中直线传播,向各个方向发射。
光传播的速度与介质的折射率有关。
三、教学目标1. 了解光的传播规律,包括光的直线传播特性和各向同性特性;2. 掌握光的传播速度与介质折射率的关系;3. 发展学生的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实验准备根据教学实验的需要,准备以下材料:- 光源:可以是激光笔或者手电筒等;- 光屏;- 不同介质的容器,如水杯、玻璃杯等;- 尺子;- 笔和纸。
2. 实验一:直线传播特性的探究步骤:- 在光源和光屏之间放置不透明物体,如书本;- 观察光屏上的光斑情况;- 移动书本,观察光斑的变化。
实验结果:当光源和光屏之间没有遮挡物时,光斑呈现圆形,表示光在直线上传播。
当遮挡物存在时,光斑消失或形状发生变化,说明光的传播受到了阻碍。
实验分析:通过这个实验,学生可以观察到光的直线传播特性。
在真空中,光的传播路径是直线的。
当有遮挡物时,光无法直线传播,从而产生了影响。
3. 实验二:折射率与光速的关系步骤:- 将玻璃杯中注满水;- 将光源放在玻璃杯一侧,使光线射入水中;- 观察光线从水中射出时的情况。
实验结果:学生可以观察到光线进入和离开水中时的折射现象。
光线在进入水中时发生折射,出射时再次折射。
实验分析:通过这个实验,学生可以了解光的传播速度与介质折射率的关系。
光从真空进入介质时会发生折射,折射角度与介质的折射率相关。
不同介质的折射率不同,导致光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也不同。
五、实践拓展1. 自主设计实验请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自主设计一个与光的传播有关的实验,并进行实施。
物理课程教案光的传播
物理课程教案光的传播课程教案:物理课程光的传播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1. 理解光是由光源发射出来,并沿直线传播的物理现象;2. 掌握光在真空和介质中传播的规律,并能运用光的传播规律解决相关问题;3. 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光的特性和传播规律;2. 光在真空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差异;3. 光的折射现象和折射率的定义;4. 理解光的反射现象和反射定律。
三、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和投影设备;2. 实验室用具:光源、平面镜、凹凸透镜等;3. 学生练习题和习题集。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引导学生回顾前几节课学过的内容,复习光的基本性质和反射定律,激发学生对光传播的兴趣。
2. 探究光的传播规律(20分钟)将光源放在黑暗的房间中,让学生依次用平面镜和凹凸透镜来观察光的传播。
引导学生发现光通过平面镜时的反射现象以及经凹透镜后的折射现象,并让他们总结光的传播规律。
3. 分析光在真空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差异(15分钟)通过示意图或动画演示,让学生了解光在真空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差异。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光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为什么光在真空中速度最大?4. 深入理解光的折射现象和折射定律(25分钟)讲解光的折射现象和折射定律的定义,引导学生通过实例讨论光的折射定律的应用,并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5. 总结光的反射现象和反射定律(15分钟)回顾光的反射定律,在黑板上进行示意图的绘制,并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反射角和入射角之间的关系。
6. 小结(5分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复述光的传播规律,光的折射和反射现象以及相应的定律。
五、课堂练习与作业布置1. 在课后习题集中,布置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巩固和扩展课堂所学知识;2. 小组活动: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光在不同介质中的折射现象,并记录实验数据和观察结果。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采用了导入、探究、分析、深化理解、总结和小结等多种教学方法,针对光的传播规律、折射现象和反射定律进行了全面的探讨和讲解。
物理实验教案:光的传播
物理实验教案:光的传播一、介绍光是一种电磁波,无需介质就可以传播。
在物理实验中,我们将学习光的传播特性和相关实验。
本教案将为教师提供一些指导,以便他们准备和开展一次成功的物理实验。
二、实验目的在这个实验中,我们将通过以下几个目标了解光的传播:1. 理解光的传播方向和速度;2. 掌握光线直线传播和折射的规律;3. 了解光线的反射和折射现象。
三、实验材料以下是本实验所需的材料:1. 光箱;2. 光屏;3. 三块平面镜;4. 一片透明平板;5. 不同色彩的彩色纸片。
四、实验步骤1. 使用光箱产生光源,并将光屏放在其前方。
我们将在光屏上观察到光源的影像,这将有助于理解光的传播。
2. 通过调整光源和光屏之间的距离,观察影像的变化。
当距离增加时,影像会变模糊,这与光传播的特性有关。
3. 放置一块平面镜在光源和光屏之间,并观察光线的反射现象。
通过调整镜子的角度,我们可以观察到光线的反射轨迹。
4. 将第二块平面镜放置在第一块平面镜的旁边,并注意光线的折射现象。
我们可以通过调整两块平面镜的角度来观察光的传播路径。
5. 使用透明平板代替其中一块平面镜,并观察光线的折射现象。
通过更改平板的角度,我们可以看到光线的折射程度与入射角有关。
6. 使用彩色纸片遮挡部分光线,观察光的颜色变化。
这将帮助我们理解不同颜色的光通过透明介质时会发生的现象。
五、实验结果和分析在进行实验过程中,根据我们的观察和记录,我们总结出以下结果和分析:1. 光屏上的影像随着距离的增加而变模糊,这是由于光传播速度的特性造成的。
2. 平面镜上的光线经反射会改变方向,我们观察到光线的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3. 平面镜的倾斜角度会影响光线的折射路径,符合折射定律。
4. 透明平板的倾斜角度也会影响光线的折射程度,折射角度与入射角度成正比。
5. 彩色纸片会吸收某些颜色的光,而不同颜色的光在透明介质中的折射程度不同。
六、实验总结通过完成这个实验,我们对光的传播特性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高中物理实验光的传播教案
高中物理实验光的传播教案一、实验目的1. 理解并掌握光线直线传播的基本概念。
2. 观察并验证光的反射定律和折射定律。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
二、实验原理光的传播遵循几何光学的基本原理,包括光的直线传播、反射和折射。
直线传播是指光在同一均匀介质中沿直线行进;反射则描述了光遇到不同介质界面时返回原介质的现象;而折射是光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速度的变化导致的方向改变。
三、实验器材- 激光笔- 平面镜- 半圆形透镜- 屏幕- 米尺- 支架- 角度测量器四、实验步骤1. 直线传播验证- 使用激光笔发射光线,确认在无障碍物的空间中光线直线传播的特性。
- 在光线路径中放置一个物体,观察阴影的形成,进一步证实光的直线传播。
2. 光的反射实验- 将平面镜固定在支架上,调整激光笔与镜子的角度,使光线射向镜子。
- 观察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的位置关系,记录入射角和反射角。
- 改变入射角,重复观察和记录,验证反射定律。
3. 光的折射实验- 将半圆形透镜置于光线路径中,注意激光笔与透镜的接触点。
- 观察光线经过透镜后的方向变化,记录入射角和折射角。
- 改变入射角,重复观察和记录,验证折射定律。
五、数据记录与分析学生需要准备数据记录表,准确记录每次实验的入射角和相应的反射角或折射角。
通过对比入射角和反射角的数值,学生可以验证反射定律中的等角原则;同理,折射实验中的数据可以用来验证斯涅尔定律,即折射定律。
六、实验结论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和讨论,学生应能够得出以下结论:- 光在同一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 光在遇到不同介质的界面时会发生反射,且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 光在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会发生折射,折射角的大小与两种介质的性质和入射角有关。
七、注意事项- 在进行实验时,应确保激光笔的安全使用,避免直视激光或照射到他人。
- 实验过程中要细心操作,准确测量角度,保证数据的真实性。
- 分析数据时要客观公正,不得随意篡改实验结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五章 光的传播考纲要求1.光的直线传播,本影和半影 Ⅰ2.光的反射,反射定律,平面镜成像作图法 Ⅱ3.光的折射,折射定律,折射率,全反射和临界角 Ⅱ4.光导纤维 Ⅰ5.棱镜,光的色散 Ⅰ知识网络:说明:最新考试大纲已经将透镜部分删掉,故本教案不再涉及透镜部分知识。
单元切块:本章以光的直线传播为基础,利用几何知识,研究光传播到两种介质的界面时发生的反射、折射、全反射、色散等现象和它们表现的规律,即光的反射和折射,难点是光的全反射及其应用,考试大纲已将透镜部分删掉,大大减小了本章在高考中的难度,复习过程中不再另外切块。
教学目标:1.了解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2.记住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c =3.0×105km /s=3.0×108m /s 。
3.能用光的直线传播原理解释影的形成、小孔成像和日食月食的形成。
教学重点:光的反射和折射教学难点:全反射教学方法:讲练结合,计算机辅助教学教学过程:一、光的直线传播1.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注意前提条件:在同一种介质中,而且是均匀介质。
否则,可能发生偏折。
如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不是同一种介质);“海市蜃楼”现象(介质不均匀)。
点评:光的直线传播是一个近似的规律。
当障碍物或孔的尺寸和波长可以比拟或者比波长小时,将发生明显的衍射现象,光线将可能偏离原来的传播方向。
解题方法指导:解光的直线传播方面的计算题(包括日食、月食、本影、半影问题)关键是画好示意图,利用数学中的相似形等几何知识计算。
【例1】如图所示,在A 点有一个小球,紧靠小球的左方有一个点光源S 。
现将小球从A 点正对着竖直墙平抛出去,打到竖直墙之前,小球在点光源照射下的影子在墙上的运动是A.匀速直线运动B.自由落体运动C.变加速直线运动D.匀减速直线运动解:小球抛出后做平抛运动,时间t 后水平位移是vt ,竖直位移是h =21gt 2,根据相似形知识可以由比例求得t t vgl x ∝=2,因此影子在墙上的运动是匀速运动。
一题多变:一束平行光垂直照射竖直的墙壁,今将一小球在墙前以垂直于墙的初速度水平抛出,则小球在墙上的影的运动情况是A .自由落体运动B .匀速直线运动C .平抛运动D .以上说法都不对解析:由于光平行垂直照射竖直的墙壁,小球在墙前以垂直于墙的初速度被水平抛出,所以小球在墙上的影与小球始终在一条水平线上,即小球的影和小球在竖直方向的运动性质相同。
小球在竖直方向做自由落体运动,所以小球的影的运动为自由落体运动。
答案:A点评:以上两题中球的运动情况相同,但由于光源的性质不同,从而导致影的运动情况截然不同。
所以我们平时解题要灵活,不要死搬硬套。
【例2】某人身高1.8 m ,沿一直线以2 m/s的速度前进,其正前方离地面5 m 高处有一盏路灯,试求人的影子在水平地面上的移动速度。
解析:如图所示,设人在时间t 内由开始位置运动到G 位置,人头部的影子由D 点运动到C点。
因为三角形ABC ∽FGC ,所以有 FGAB FG FA CF -= 因为三角形ACD ∽AFE ,所以有EFEF CD FA CF -= 由以上各式可以得到FGAB FG EF EF CD -=- 即t tS 22-影=8.158.1- 解得S 影=3.125t 。
可见影的速度为3.125m/s 。
点评:关于影的计算问题往往综合应用光学运动学知识,结合几何知识充分利用三角形知识处理问题。
2.光速光在真空中的转播速度为c =3.00×108m/s 。
⑴光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
根据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光速不可能超过c 。
⑵近年来(1999-2001年)科学家们在极低的压强(10-9Pa )和极低的温度(10-9K )下,得到一种物质的凝聚态,光在其中的速度降低到17m/s ,甚至停止运动。
⑶也有报道称在实验中测得的光速达到1011m/s ,引起物理学界的争论。
二、反射 平面镜成像1.点光源发光体可以认为是由无数个发光点所组成,每一个发光点均可视为一个点光源.从点光源发出的光是一同心光束(即由同一中心点发出的光束).点光源是一个理想化的物理模型.2.实像和虚像点光源发出的同心光束被反射镜反射或被透射镜折射后,若能会聚在一点,则该会聚点称为实像点;若被反射镜反射或被透射镜折射后光束仍是发散的,但这光束的反向延长线交于一点,则该点称为虚像点.实像点构成的集合称为实像,实像可以用光屏接收,也可以用肉眼直接观察;虚像不能用光屏接收,只能用肉眼观察.3.反射定律光射到两种介质的界面上后返回原介质时,其传播规律遵循反射定律.反射定律的基本内容包含如下三个要点:① 反射光线、法线、入射光线共面;② 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③ 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即21θθ=4.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平面镜成的像是正立等大的虚像,像与物关于镜面对称。
5.光路图作法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在作光路图时,可以先画像,后补画光路图。
6.充分利用光路可逆在平面镜的计算和作图中要充分利用光路可逆。
(眼睛在某点A通过平面镜所能看到的范围和在A点放一个点光源,该点光源发出的光经平面镜Array反射后照亮的范围是完全相同的。
)7.利用边缘光线作图确定范围【例3】如图所示,画出人眼在S处通过平面镜可看到障碍物后地面的范围。
解:先根据对称性作出人眼的像点S/,再根据光路可逆,设想S处有一个点光源,它能通过平面镜照亮的范围就是人眼能通过平面镜看到的范围。
图中画出了两条边缘光线。
【例4】如图所示,用作图法确定人在镜前通过平面镜可看到AB完整像的范围。
解:先根据对称性作出AB的像A/B/,分别作出A点、B点发出的光经平面镜反射后能射到的范围,再找到它们的公共区域(交集)。
就是能看到完整像的范围。
三、折射与全反射1.折射定律光射到两种介质的界面上后从第一种介质进入第二种介质时,其传播规律遵循折射定律.折射定律的基本内容包含如下三个要点:① 折射光线、法线、入射光线共面;② 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③ 入射角的正弦与折射角的正弦之比等于常数,即 n =21s i n s i n θθ 折射定律的各种表达形式:C v c n sin 1sin sin 21='===λλθθ (θ1为入、折射角中的较大者,C 为全反射时的临界角。
)注意:折射光路也是可逆的。
2.各种色光性质比较 可见光中,红光的折射率n 最小,频率ν最小,在同种介质中(除真空外)传播速度v 最大,波长λ最大,从同种介质射向真空时发生全反射的临界角C 最大,以相同入射角在介质间发生折射时的偏折角最小(注意区分偏折角和折射角)。
以上各种色光的性质比较在定性分析时非常重要,一定要牢记。
【例5】(2004年全国理综卷)发出白光的细线光源ab ,长度为l 0,竖直放置,上端a 恰好在水面以下,如图。
现考虑线光源ab 发出的靠近水面法线(图中的虚线)的细光束经水面折射后所成的像,由于水对光有色散作用,若以l 1表示红光成的像的长度,l 2表示蓝光成的像的长度,则A . l 1< l 2<l 0B .l 1> l 2>l 0C .l 2> l 1>l 0D .l 2< l 1<l 0答案:D解析:红光的折射率n 1小于蓝光的折射率n 1,b 点的像红光比蓝光靠下,所以l 2< l 1<l 03.全反射现象(1)现象:当光从光密介质射向光疏介质,且入射角达到临界角时,折射光线将消失,只剩下反射光线,这一现象叫做光的全反射现象.(2)条件:① 必要条件:光从光密介质射向光疏介质;② 充分条件:入射角达到临界角,即C ≥1θ(3)临界角若光从光密介质(折射率为n )射向真空或空气时,发生全反射的临界角C 可由如下公式求得 nC 1sin =4.边作图边计算 有关光的折射和全反射,在解题时要把计算和作图有机地结合起来,根据数据计算反射角、折射角,算一步画一步,画一步再根据需要算一步。
作图要依据计算结果,力求准确。
【例6】 直角三棱镜的顶角α=15°,棱镜材料的折射率n =1.5,一细束单色光如图所示垂直于左侧面射入,试用作图法求出该入射光第一次从棱镜中射出的光线。
解:由n =1.5知临界角大于30°小于45°,边画边算可知该光线在射到A 、B 、C 、D 各点时的入射角依次是75°、60°、45°、30°,因此在A 、B 、C 均发生全反射,到D 点入射角才第一次小于临界角,所以才第一次有光线从棱镜射出。
5.光导纤维全反射的一个重要应用就是用于光导纤维(简称光纤)。
光纤有内、外两层材料,其中内层是光密介质,外层是光疏介质。
光在光纤中传播时,每次射到内、外两层材料的界面,都要求入射角大于临界角,从而发生全反射。
这样使从一个端面入射的光,经过多次全反射能够没有损失地全部从另一个端面射出。
【例7】如图所示,一条长度为L =5.0m 的光导纤维用折射率为n =2的材料制成。
一细束激光由其左端的中心点以α= 45°的入射角射入光导纤维内,经过一系列全反射后从右端射出。
求:⑴该激光在光导纤维中的速度v 是多大?⑵该激光在光导纤维中传输所经历的时间是多少?解:⑴由n=c/v 可得v =2.1×108m/s⑵由n=sin α/sin r 可得光线从左端面射入后的折射角为30°,射到侧面时的入射角为60°,大于临界角45°,因此发生全反射,同理光线每次在侧面都将发生全反射,直到光线达到右端面。
由三角关系可以求出光线在光纤中通过的总路程为s =2L /3,因此该激光在光导纤维中传输所经历的时间是t =s /v =2.7×10-8s 。
四、棱镜和玻璃砖对光路的作用1.棱镜对光的偏折作用一般所说的棱镜都是用光密介质制作的。
入射光线经三棱镜两次折射后,射出方向与入射方向相比,向底边偏折。
(若棱镜的折射率比棱镜外介质小则结论相反。
)作图时尽量利用对称性(把棱镜中的光线画成与底边平行)。
由于各种色光的折射率不同,因此一束白光经三棱镜折射后发生色散现象(红光偏折最小,紫光偏折最大。
)【例8】 如图所示,一细束红光和一细束蓝光平行射到同一个三棱镜上,经折射后交于光屏上的同一个点M ,若用n 1和n 2分别表示三棱镜对红光和蓝光的折射率,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n 1<n 2,a 为红光,b 为蓝光B.n 1<n 2,a 为蓝光,b 为红光C.n 1>n 2,a 为红光,b 为蓝光D.n 1>n 2,a 为蓝光,b 为红光解:由图可知,b 光线经过三棱镜后的偏折角较小,因此折射率较小,是红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