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

作者:张文军

来源:《新课程·中学》2013年第05期

摘要:新课程教学中强调要让学生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样学生的主动性就能得到很好的发挥。物理学科是一门注重探究的学科,更需要培养学生自我探索的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关键就是善于提问。如果学生的问题自己不能解决,可以寻求教师、同学的帮助,合作交流的能力也就慢慢的培养了,而且解决问题后的成功感也能激发学生更大的学习兴趣。同时,通过学生提问所接收到的语言反馈信息,比其他形式的反馈信息更具有准确性和具体性。它可以使教师了解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从而及时地调控教学程序,改变教学策略,使学生能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

关键词:让学生提问;创造性思维;共同成长

现在的课堂上普遍存在的现象是:学生越来越没有提问的冲动,不愿提问题,也提不出问题。杨振宁教授也曾指出:“中国学生普遍学习成绩出色,特别在运算和推理方面比国外学生有明显优势,但中国学生最大的缺憾,就是不善于提出问题,缺乏创新精神。”而这种现象的产生大概有两个原因:一是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忽略了对思维的基本功训练,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学生自由思考和自由发挥的空间。学生更多地关注考试分数,对于考试以外的东西不愿多思考,导致不会提问题,不知从何问起,不知该问些什么问题;另一个原因是我们教师有时候也在阻碍学生的个性发展,扼杀学生的创造力。教学过程中大多是教师唱独角戏,或由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再猜想探究,最后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解决问题,可以说学生薄弱的提出问题的能力,已大大影响学生探究能力的发展。面对这样的状况,教师应该怎样来引导和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呢?

一、运用教学艺术,创造机会让学生提问

注重培养学生爱提问的习惯,就是让学生自主学习,思维往往是从提出问题开始的。物理学科互动性强,在生活中运用广泛,容易让学生感兴趣,学习的动力来源于兴趣,下课后多和学生交流生活中的物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从“要我问”到“我要问”,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才会得到内在推动。而对于学生的所有问题,教师都应该认真回答,若遇到不清楚的问题,就记录下来,课后思考后再给学生答复,这样学生才会一次次地来提问题。特别是对学困生,对他们提出的哪怕是幼稚或错误的问题都要认真对待。

如,曾经有个成绩较差的学生,在学习了凸透镜成像规律后,拿着一个放大镜问我:“老师,你说把这个放大镜放在水里看东西,还能起放大作用吗?”能问出这样的问题说明他有思考过,说不定在课后他试过发现新问题才来寻求教师的帮助。我带着他一起去实验室做实验。实验中我们发现放大镜在水中的放大作用会减小,原来放大镜的放大作用取决于玻璃的曲率和

光在空气中和玻璃中传播的速度差,水和玻璃中的光速差没有空气和玻璃中的大,所以放大镜的放大效果就变小了。虽然和他交流的过程中他显得比较吃力,但看得出他兴趣盎然。这之后他在物理方面的学习兴趣渐渐浓厚,经常会来问些问题,成绩也逐渐提高。

由此可见,任何一个学生都有求知的渴望,我们应该抓住一切机会,和他们一起讨论、一起探究,因为一个人只要体验到一次成功的欢乐,就会激起无数次追求成功的努力,每个学生都有一股强烈的胜利欲望,都希望得别人的肯定或认可。有时一个嘉许的目光,一个鼓励的微笑,往往能激励其奋发向上,甚至改变他的一生。

二、对学生的奇思妙想给予肯定,鼓励学生多进行创造性思维

物理学科可以给学生更多想象的空间,也就会有更多的异想天开的问题,而异想天开正是创造性思维的一个特点,面对这些我们应该鼓励他们通过独立思考进行判断,保护他们敢于质疑、大胆想象的可贵品质,培养发散思维,激发创造能力。他们的提问,往往会给我们带来新的教学灵感。

有这么一个物理知识:在常温下是绝缘体的玻璃,在高温下导电能力会增强成为导体,用实验来证明现象也相当明显。可是在讲电阻的大小与什么有关时,我们强调导体的电阻除了与导体的长度、横截面积、材料有关以外,还跟温度有关,且温度越高,导体的电阻越大。讲到这里班上有位物理高手马上举手提问:“为什么同样是温度升高,对绝缘体(玻璃)来说提高了导体能力,可是对导体(铜)却是降低了导电能力,那么温度到底对导电性起到了怎样的作用?当时我被这么一问也愣住了。我没有直接回答这位学生,但肯定了他学习的仔细,同时也承认老师对这个新问题缺乏了解,我答应这位学生等到查询一些相关资料后再给予正确答复。同时希望其他学生也能通过上网等方式去研究这个问题。在教研活动上我把这个问题提了出来,征求同事们对此的看法。经过讨论,大家一致认为导电能力的强弱在于自由电荷的多少,绝缘体中的电荷多数以束缚电荷的形式存在,加热后获得了一定的能量,束缚电荷活跃度增大成了自由电荷而参与导电,相反本身导体内存有大量的自由电荷,且活跃度较高,当加热后获得了更多能量导致活跃度太高,不利于电荷的定向移动,故导电能力反而下降。正所谓物极必反,自然规律中许多地方都存在这种现象。之后与这位学生进行了交流并再次鼓励他敢于质疑、大胆思考的可贵品质。

类似的例子很多,当学生提出的各类问题一一得到解决,给其他学生也注入了兴奋剂,他们也会去思考,产生提问的欲望。只要学生能问,就说明他们在思考,学生提问越多,教师越高兴,因为这是对我们讲课水平的肯定和基本的尊重。同时对这些问题,教师如果能随机应变,很好地运用教学艺术和扎实的功底解决这些问题,既活跃课堂气氛,拉近了师生关系,又可以引导学生自主思考,提高学习物理的兴趣。

三、丰富教学智慧,激发更多学生大胆发问,与学生共同成长

对于学生的问题,教师应舍得花时间,陪伴学生一起思考、探索,根据已有的经验、知识的积累等提出问题,对有分歧的问题进行辨析,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感悟,懂得知识是无穷的,让学生的思维在无拘无束的讨论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从而给课堂教学注入生机。有时候教学中的“失败”过程往往蕴藏着丰富的教学契机,可以和学生一起探讨失败的原因,从而使学生有更深的感悟、更强烈的探索愿望,在“春风化雨般滋润”中接受新知识。

如,在一次物理课上,我指导学生用磁铁、缝衣针、泡沫塑料、烧杯和水这些器材做一个指南针:用磁铁摩擦缝衣针多次,使其磁化,将缝衣针插在泡沫塑料中,烧杯里装好水,把缝衣针放进烧杯里浮在水面上,按照我的设想,缝衣针针头会转动,最后停下时针头和针尾会指向南北极,从而形成一个指南针。可是实验过程中问题出现了:很多学生做的“指南针”一个个都被吸附到烧杯的侧壁上,使得无法指向南北。有学生就希望我能解释一下这个现象。我当时不假思索地说可能是泡沫塑料和玻璃相吸的缘故,可学生说泡沫塑料和玻璃是不可能相吸的。我又说可能是磁针和玻璃相吸的缘故,这个解释在学生中又炸开了锅:磁性物体怎么可能吸引玻璃呢?这下我被问得无话可说了,是呀,这不是犯了一个科学性错误吗?面对着一帮穷追不舍的学生,本来精心准备的实验设计课只好草草收场。尽管在课前有各种预案却在实验过程中出现了意想不到的问题,课后我和学生一起针对实验失误作了分析:是什么原因造成相吸?是杯子的形状、口径还是材料等等……我们重新做实验,一次次的尝试,终于找到了真相:其实原因很简单,如果烧杯中的水没有装满,水面呈现凹形,即四周高而中间低,泡沫塑料自然要停在水面最高处,即造成了被吸到杯壁的假象。如果往杯子里注水,直到水面高出杯子边缘一点点,形成一个凸面,然后再把泡沫塑料放在水面上,它就会停在水面中央了,这就是表面张力。一个失败的实验,却让大家感受到了寻根究底的乐趣。

总之,我们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正确的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的能力,任何时候都应该鼓励学生提问,这也是一门艺术。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问题要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在平时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教育学生对各种权威不盲从,大胆质疑,敢于提出自己的问题和看法,养成爱问“为什么”的习惯,用疑问的眼光看待各种现象,探究我们不知道的自然规律。让我们共同努力,培养学生敢想、敢说、敢问、敢争论的精神,和学生一起探索,共同进步,从而树立一生追求真理的精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