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基于胜任力的绩效管理体系
构建基于胜任力的卫生人力资源绩效管理体系
维普资讯
3 构 建组 织核心胜 任力——整 合胜 步骤 :第 一步 ,确 定绩效标准 ;第二 步 , 为基础 的 ,而任 何卫 生机构 的员工 个体 .
任 力
选择效标样 本 第三步 , 获取 效标样本 有 完成 岗位 绩效 目标都 必须 具有相 应的胜
括 :知识 、技 能、社 会角色、 自我形象 、 标 的设 定、 绩效 监控 、 评估和 反馈等一 系 任 力 人格特质 、动机 ( 需要 ) 。根据胜任 力 列相互 交叉 、相 互联系 的环节。 等 特征的显现程度 不同 , 可将胜任 力分为两
确定 了与成 功绩 效相 关的胜任 力模
分 , 易被发 现 , 不 并且难 以培养 , 区分 长、 是 疾病预 防控制 中心主任 、 区卫生服 员工职业 生涯规 划等 内容 ,主要强调 胜 社 绩 效优 异者和绩效平平者 的关键 因素。
务 中心 主任和 乡镇卫 生院 院长 四类卫生 任 力与岗位 的匹配。
中国卫生人才 20 . 1 0 75 9
维普资讯
构建基于胜任 力的卫生人力资源 绩效管理体 系
◆ 文 / 葛利 荣 刘 叔 才
随着卫生机构所 处内外环 境的变化 , 目前 的人力 资源管理体 系固有 的局 限 日 益显现 ,需要 开发 新的人 力资源 管理体 系。 美国著名 心理学 家麦 克利兰提 出的 胜 任力理 论 为构建 新的人 力资源 管理体 系提供 了全新 的 方法和 视 角 ,对 克服 当 前 人力 资源管理 领域 的局 限具有重 大意 义。 我国对胜 任力 的研究 始于 2 世纪 9 0 0 年 代 ,主要研 究对 象为企业 的 中高 层管 理 者。 本文则将 目光 聚焦在 基于胜任 力 的卫生 人力资源绩效管理体 系的构 建上 。
基于胜任力模型绩效考核体系的设计
基于胜任力模型绩效考核体系的设计1. 背景介绍绩效考核是企业管理中十分重要的一环,它直接关系到员工的发展、企业的发展和组织的效率。
传统的绩效考核往往以工作目标完成情况作为评估依据,但这种方式忽略了员工的能力和潜力。
基于胜任力模型的绩效考核体系被越来越多的企业采用,这种体系可以更全面地评估员工的能力和潜力,从而更好地促进员工的发展和提高组织的绩效。
2. 胜任力模型绩效考核体系的优势胜任力模型绩效考核体系与传统的绩效考核体系相比具有如下优势:•能力导向:胜任力模型强调评估员工的能力,而不仅仅是目标达成情况。
这样可以更准确地判断员工在工作中的表现和潜力。
•目标一致:胜任力模型将员工的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相结合,使员工在追求个人发展的同时也能为组织的目标贡献力量。
•绩效激励:基于胜任力模型的绩效考核体系开启了一种全新的绩效激励方式,员工将根据其胜任力的发展情况得到相应的奖励和晋升机会,更能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 胜任力模型绩效考核体系的设计步骤步骤一:确定核心胜任力核心胜任力是指组织中必须具备的关键能力,根据不同岗位的要求,确定对应的胜任力。
例如,销售岗位的核心胜任力可能包括沟通能力、销售技巧和客户关系管理能力。
步骤二:设定胜任力指标针对每个核心胜任力,设定相应的指标,量化员工在该能力上的表现。
指标可以通过考核评价、业绩数据和360度评估等方式确定。
步骤三:制定胜任力培训计划根据胜任力指标的评估结果,为员工制定个性化的培训计划,帮助他们弥补不足并提升能力。
培训可以包括内部培训、外部培训和导师指导等形式。
步骤四:评估胜任力发展情况定期对员工的胜任力进行评估,了解其在各个能力上的发展情况。
评估结果可以用于晋升、奖励和绩效考核等方面。
4. 实施注意事项•全员参与:胜任力模型绩效考核体系应该覆盖组织中的所有员工,不论其岗位和职级。
•公平公正:制定胜任力指标和评估标准时应公平公正,避免主观评价和人为偏见。
•透明度:员工应清楚了解胜任力模型绩效考核体系的设计和运作方式,促进员工对体系的认同感和积极性。
如何建立基于胜任素质的绩效管理
如何建立基于胜任素质的绩效管理摘要:烟草行业自2002年就开始逐步引入绩效管理,2004年各级烟草部门开始自发运用绩效管理,而且逐步形成了tpm(烟草企业绩效管理)。
关键词:胜任素质绩效管理一、问题的提出在“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我们要怎样科学认识绩效管理呢?绩效管理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在这个系统中,整个行业组织(高层、中层、基层)、管理层(经理)、执行层(职工)全体参与进来,通过沟通的方式,将烟草企业的战略、企业的职责、管理的方式和手段以及员工的绩效目标等管理的基本内容确定下来,在持续不断沟通的前提下,管理层帮助执行层清除工作过程中的障碍,提供必要的支持、指导和帮助,与执行层一起共同完成绩效目标,从而实现组织的远景规划和战略目标。
二、绩效管理推行失败的原因1、基础管理水平低有接触过绩效管理的人都知道,绩效管理非常强调管理层次与职能分工的清晰,这样才能准确提取并界定业务链上部门间以及同一个业务领域不同岗位的关键kpi,并对kpi量化指标进行提取与跟踪,这要求烟草企业的基础管理水平与员工素质必须达到一定的成熟程度、企业高管与各级管理人员达成共同推进管理提升的共识。
然而国内大多数烟草企业由于体制的问题仍停留在计划经济时代的管理模式,并且处处体现着“趋中效应”,致使企业的基础管理若有若无,在这种管理状况下匆忙地导入绩效管理缺乏其应有的坚实管理基础,基本的条件还没有具备就匆忙上马,注定难以避免失败或认认真真走形式的命运。
2、以工作结果为重点考核存在缺陷以工作结果为重点,主要通过对工作结果的要求和监督,在以后的工作中激发出色的工作行为,规避消极影响,此为事后诸葛亮式的管理。
实施这一方法考核的企业推动绩效管理感到越来越吃力,绩效反馈与面谈越来越走过场、许多达不成目标的员工除了感受到被扣钱之外仍找不到能达成目标的希望,企业未能让绩效业绩不佳的员工找到改善的金钥匙,使许多企业想通过绩效管理改善管理双方关系的初衷变成管理双方更为敌对情绪的失败结果。
构建基于胜任力的绩效管理体系
个 组织 一般 可以精选 三至五个文化
胜 任 力 , 如 专 业 主 义 、质 量 意 识 、正 直
表 1基于胜任力的绩效评价表
说 明:就 以下 各项 能力 ,用 五分 制对 员工 进行 评价 ( 价应 基于 日常 评 绩效 表现 。而 非偶 然事件 ) : 1 .不 满意 :总是 不能达 到期望值 一 2 =满意 :有时不能 达到 期望值 3 :好 :总是 能达到 期望值 4 =很好 :总是能 达到 或超 出期望值 5 =出色 :总是超 出期望值
估 绩 效管 理
基 于 胜 任 力 的绩 效 管 理 体 系 的 运 作 流 程
确认并建立胜任力模 型
胜任 力模 型 是 由特 定 职位 要 求 的优 异表 现 组合 起来 的 、包 含 多种胜 任 力的 结 构 ,它描 述 了有效 地 完成 特定 的工作 所 需要 的知 识 、技 能和 性格 特 点 的独特 结合 以及取得 优秀绩效 所需 的关键行 为。 建构 恰 当的胜 任力 模型 不仅 包 括 与工作 绩 效 紧密 相关 的行 为表 现 ,而 且还 包括 支持组 织 文化 和战 略 方针所 需 的 行为模 式 。 者即特定 岗位 任职者 胜任 力 , 前 是个 人 为 胜任 某一 具体 职 位而 必须 具备 的知
标准 为:确保开发 出能保证质量 的有效方 法 ;对持续性改进的承诺 ;为确保客户满 意而愿意付出额外 的努力 ;自始至终地提
供高质量的服务。
培训 与开发胜任 力 确定 了与成 功 绩效 相 关 的胜任 力模
的 胜 任 力 现 状 进 行 评 估 , 以 确 定 其 既 有
▲ 基金项 目:本研 究受教育部 高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 基金 ( ( 45 ‘( 型 以后 ,就 需要 据此 对 每一 岗位 任职 者 2) { j() ( ) 9) ) ) )
胜任力模型视角下人力资源绩效管理体系的构建
胜 任力模 型 视
力 资源 绩 效 管理 体 系的构 建
秦磊 宁 夏电 力公司 吴忠 供 电局
摘要: 基于胜 任 力的人 力资 源管理体 系是 一种新 的管理体
பைடு நூலகம்2 . 构建 组织核 心胜任力
根 据 哈默 的研 究 成 果 , 个人 的胜 任 力 影 响 与制 约 着 组 织 胜 任 力 的发 挥 , 受 其 影 响 的 因素 有 技 术 、 动机、 知识等。 它的 形 成 与 组 织 目的 、 文 化 与 结 构 相 互 联 系的 实 践 中 。 组 织 胜 任 力 从 更 深 层 的 意 义 上 阐 述 了员 工个 体 的 知识 能 力 水平 、 专 长 特 长 以及 他 们 共 有 的学识 。 构建组织核心胜任力 , 需 要 将 员 工个 体 的 知 识 技 能 、 工
进 而 对员 工 进行 激 励 , 并促 使 其 能 力的 开 发与 提 高 ; 第二 , 胜 任 力
的可 区分 性 , 可 以按 照 不 同的 工作绩 效 划把 员 工分为 优 秀或 合格 的 不 同等 级 ; 第三 , 动 态性 强 , 会 根 据 企业 的不 同发 展 阶段 和 外 界 的 影 响 因素 进行 调 整 。 总之, 胜 任 力一方 面 可 以预 测 员工 未来 的 工作 绩效 , 另— 方面 它还 是 测评 员工 业 绩 的主 要依 据 之一 。
征。 从 其 概 念 就 可 以看 出, 胜任 力与工 作 绩效 关 系密 切 。 具体 表 现 如下 : 第一 , 通过被设定的标准测量, 可 以预 测 员 工 的工 作 绩效 ,
要、 员 工个 体 的 绩 效 行 为 、 知 识 技 能 和 个人 态 度 等 各 个 方 面 。 重
浅谈基于胜任力的绩效管理体系的应用
… …
鑫 3 键 年月 6 月 _
C h 中 i n a 国 C 化 h e m 工 i c a 贸 l T 易 r a d e
浅谈基 于胜 任力的绩效 管理体 系的应用
朱 晓 刚
( 山东金城 医药化 工股份 有 限公 司 ,山东淄 博 2 5 5 0 0 0 )
、
能 够区 分高低 绩效 ;三是 多层 次可 测量性 。
由此 可 见 ,胜任 力 最初 被 提 出的 目的 ,就 是为 了通 过 对 个体 的 潜 在 或深 层次 行 为特 征 的研 究 ,来 区分 某 一工 作 中的绩 效 优异 者和 一 般 绩效 者 ,从 而 发掘 出 一套 能够 成 功预 测人 员 未来 业绩 的 方法 。现 在 对 于胜 任 力 的研 究 已不仅 局 限于 绩效 这 一个 模 块 ,在人 力 资源 管理 的 其 他模 块 ,胜任 力理论 都有 着广泛 的应 用 。
要 具备 以下特 点 :
二 、基 于胜 任力 的绩效 管理体 系流 程设计
基 于胜任 力 的绩 效 管理体 系是 一个 注重 过程 控制 的动 态 管理体 系 。 从胜 任 力模 型 的构 建 、员工 胜 任力 的评 估 ,到 绩效 目标 的设定 、绩 效 过 程 监督 和 辅导 、绩 效 考核 ,以及 后期 的 沟通 和反 馈 ,任 何一 个 工作 环 节实 施 的好坏 都会对 整个绩 效 管理体 系 的运作 结果 产生 重要 的影 响 , 这 需要 外 部 专 家 和 企 业 内 部 人 员 的 广 泛 和 深 入合 作 。具体 流 程 设计
三 、基于胜 任力 的绩效 管理体 系特点
传 统 的绩效 管理 体 系往往 只 关注 任 务 目标 的 达成 ,而 基 于胜 任 力 的绩 效管 理体 系则 在 关注 绩效 目标 的 同时 ,更 着眼 于 员工胜 任 力的培 养 和 提升 。相 比传 统 的绩 效管 理体 系 ,基 于胜任 力 的绩 效管 理体 系 主
基于胜任力模型的绩效管理
基于胜任力模型的绩效管理大家好,本期为你分享的主题是——“基于胜任力模型的绩效管理”。
基于胜任力模型的绩效管理体系是指通过将员工个人目标和组织目标相结合,不断获取、使用、激励和开发员工的胜任力,以提高员工个人的绩效,进而实现组织发展目标的循环往复的过程。
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你将了解基于胜任力模型的绩效管理的优势以及如何有效构建基于胜任力模型的绩效管理体系。
基于胜任力模型的绩效管理与基于岗位的绩效管理的最大区别在于评价内容的基础与来源不同:基于胜任力模型的评价内容的基础与来源是岗位胜任力,基于岗位的绩效管理评价内容的基础与来源是岗位职责。
基于胜任力模型的绩效管理更侧重于过程评价、长期评价、定性评价,而基于岗位的绩效管理更侧重于管理评价、短期评价和定量评价。
这两种绩效管理方式是相辅相成的,基于胜任力的绩效管理为传统的基于岗位的绩效目标的实现提供了依据,而传统的基于岗位的绩效目标的实现为胜任力的测评提供了实证和补充。
如何有效构建基于胜任力模型的绩效管理体系呢?构建基于胜任力模型的绩效管理体系的关键在于明确公司的绩效目标,构建关键岗位的胜任力模型,根据胜任力模型对员工进行能力评估,并以此为依据制定绩效考核体系。
绩效考核体系包括绩效计划、绩效执行、绩效评估和结果应用四个环节。
本节将依次就如何有效开展这四个环节工作进行详细介绍。
先来看绩效计划方面。
在新的绩效周期开始时,依据组织的战略和核心能力,直线管理者与下属员工进行沟通,针对员工在考核周期内应该达成的绩效进行协商并达成一致。
沟通的内容主要包括:在考核周期内,员工要做什么、为什么做、需要做到什么程度、应何时做完、做的好坏程度对员工的影响、员工的决策权限等内容。
待直线管理者与下属员工就以上沟通内容达成一致后,应形成书面契约,即绩效计划的成果文件——“绩效考核表”,也叫“绩效任务书”。
在基于胜任力模型的绩效管理体系中,绩效考核表中的各因素与胜任力模型是一一对应的:绩效指标就是胜任力;指标定义就是胜任力的定义。
基于胜任力的绩效管理体系的应用研究
基于胜任力的绩效管理体系的应用研究倪娜(辽宁成大集团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大连,116011)摘要:本文归纳了建立基于胜任力模型的绩效管理体系的特点及其基本运作流程,介绍了该种模式在绩效管理过程中得以体现,使原有的绩效管理流程有了更为丰富的内涵。
将胜任力模型应用到绩效管理中来,为企业评价和培训开发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具有重大的实践和理论意义。
关键字:胜任力绩效考核绩效管理中图分类号:F27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7355(2012)10—0068—01胜任力是工作绩效的有效预测指标,是绩效考核的基础,基于胜任力的绩效管理体系,着眼于胜任力的发展和工作业绩的提高,同时使管理者能够在整个绩效管理的过程中,针对下属胜任能力的特点,给予相应的指导和支持。
在进行年终绩效考核之前,运用胜任力测量量表对员工的能力进行预测,预测的目的在于使上级领导了解其下属的能力状况,从而有的放矢地对其进行培训与发展,使整个绩效管理过程更具有针对性。
1胜任力的概念及研究意义胜任力的概念是由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McClelland在1973年的《测试胜任力而非智力》一文中提出的,它是指在一个组织中绩效优异的员工所具备的能够胜任工作岗位要求的知识、技能、能力和特质。
胜任力如一座浮在水中的冰山,包括显性和隐性两个部分。
显性胜任力是水上部分,它是个人在工作过程中及工作结果中所表现出来的别人看得见的知识的广度和深度等。
隐性胜任力是水下部分,是指个人的态度、自我形象、品质、价值观、个性等,它隐藏在水下,但它又是决定人们的行为及表现的关键因素。
胜任力是有针对性的、动态的能力新概念,在一个组织中不同工作岗位的职务所要求员工具备的胜任力的内容和水平是不同的;在不同组织和不同行业中,相同或类似工作岗位上,员工的胜任力特征也不尽相同。
组织可以将胜任力指标作为员工的招聘、考评以及提升的主要依据之一。
2基于胜任力的绩效管理体系2.1基于胜任力的绩效管理体系的目标和意义(1)通过运用胜任力量表对员工的能力状况进行测评,使各级管理者了解其下属的能力状况,不断引导其改进,促进员工能力的不断提高。
胜任力绩效考核
胜任力绩效考核篇一:绩效考核-以胜任力为导向基于胜任力的绩效考核应用实践——以H人才中心为例胜任力这一概念于1973年由哈佛大学教授戴维。
麦克利兰(davidmcclelland)正式提出,它是指将某一工作中表现优异者与表现平平者区分开来的个人潜在的、深层次特征,它可以是动机、特质、自我、态度或者价值观、领域知识、认知或行为技能,任何可以被可靠测量到的能够显著区分绩优和绩平的个体特征。
由于胜任力与工作绩效密切相关,并能够预测未来的绩效,而且能够区分绩效优秀者和一般者,具有评价层次深入及可操作的特点。
因此,近年来被广泛运用于人力资源管理领域。
一、项目背景H人才中心是一家部属事业单位,主要承担政府和卫生单位有关卫生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工作,属于人才中介机构。
一直以来,H人才中心主要参照采用的是公务员“德能勤绩廉”的考核内容和评价标准来对员工进行素质和业绩考评,由于工作性质和工作内容与公务员并不相同,考核指标的适用性不强,评价标准也制定的比较模糊,易出现靠感觉打分、靠人情打分的情况。
20XX年,H人才中心率先将胜任力这一概念引入卫生领域,之后又开展了多个卫生管理岗位人员的胜任力研究,在将研究成果投入实践应用的过程中,H人才中心决定对单位内部人员的绩效考核模式进行改革,在岗位分析的基础上,引入胜任力,构建基于业绩和胜任力的人员绩效管理体系。
基于业绩和胜任力的人员绩效管理体系是在岗位分析的基础上,对员工的工作业绩和岗位胜任力两方面进行评估,最后,根据岗位的工作特征,对两方面进行加权求和,得到员工最终的绩效考核结果。
二、胜任力在人员绩效考核中的具体运用1.整体绩效考核方案首次将胜任力引入人员绩效管理,H人才中心选取了档案代理管理处作为试点部门。
档案代理管理处是H人才中心内负责人事代理事项的办理和人事档案的日常管理与服务工作的部门。
该部门多数工作是可以通过客观指标进行评估的,例如接收的档案数量等,还有一些工作由于没有客观的工作标准,是难以评估绩效的。
胜任力模型在绩效管理中的应用
个体 的具体行 为表 现。事实 上 , 在具体 实 践 中一般 就是 通过 观察 一 些行 为来
推 断一 个 人 是 否具 有 某 种 胜 任 力 的 ; 胜
胜任力弥 补的先后顺 序 , 在此基 础上有
针 对 性 地 制 定 和 实 施 相 应 的 培 训 和 开
以绩 效 管理 为 目的而 建 立 的胜 任 力模型 , 不仅要 清晰地界 定每一具 体胜 任力 , 而且要具 体描述员 工为胜 任某一 职位 或实 现特 定绩 效 目标 而 必须 做 H { 的具体绩 效行 为。 比如 , 以把 质量意 可 识 定 义为努 力使 服 务或 产 品的质 量 达
所需 的行 为模式 。 前者 即特 定岗位任职 者胜任 力 , 是个 人为胜任 某一具体 职位
而 必须具 备 的知识 、 能 、 技 性格 特 质及 其他个性 化能力要 素 , 其建立 和评 价 的 主要途径是行 为事件访谈法 ; 者是组 后 织 内所有职位 的任职者都 必须具 备的 、 由组织 的 文化 和战 略决 定并 与之 契 合 的行 为特 征 ,是组织 为实 现其 全部 愿 景 、 略和 目标 所需 的胜 任力 , 称 为 战 可 文化胜任力 。 一个组织一 般可 以精选三 至五 个文 化胜 任力 , 如专 业 主义 、 质量 意识 、 正直 等 , 其建 立需要 由许多人 ( 包 括组 织各级管 理者及 内外 部专家等 ) 组 成专 门的工作 小组进行操 作 , 一般需 要 耗 费数 周乃 至数 月 的 时间来 分 析所 有
得 ,但 对绩效 却起 着 关键 性 的决 定作
用, 能够将 表现优异 者与表 现一般者 区 分 开来 ; 知识 、 技能 则属 于 可 以直接 观 察 到的外显性特 征 , 它们 只是对个 人基 本 素质 的要求 ,对于特 定的职业 而言 , 是必不 可少的 , 不足 以将 表现优 异者 但 与表现一般 者区分开来 。 上述这些 内隐
基于胜任力模型的绩效评估体系构建
Management经管空间 2012年6月087基于胜任力模型的绩效评估体系构建①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管理学院 柯银清 王驰 王锴硕摘 要:人力资源的配置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人才的培训与开发就企业实现战略目标而言尤为重要。
文章首先介绍了基于胜任力模型的上海职业经理人绩效评估体系对人力资源开发方面的意义,其次评价了目前上海地区企业对其职业经理人绩效评估的现状。
在模型的构建过程中,作者引入了胜任力模型,通过实地的调研确定分级标准,运用层次分析法来设置绩效评价体系的权重并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法进行定量分析,随后作者对职业经理人的行为表现进行了综合的评价。
文章的最后主要对模型的应用与评价进行了描述,介绍了模型在人才招聘与甄选、员工培训与开发和人员激励等方面中的作用。
关键词:绩效评估 胜任力模型 人力资源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00(2012)06(b)-087-021 模型建立背景及意义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人力资源的配置问题引起了广泛的重视。
其中,中高层管理者的知识技能、管理能力的培养与评估变得至关重要。
为解决当前企业面临的职业经理人的绩效评估问题,建立一套科学的、满足企业发展形势的职业经理人绩效评估体系至关重要。
根据上海地区的发展状况,结合经典的分析方法,本文将对绩效评估体系的构建进行分析与介绍。
绩效评估以一种明确、正式的管理程序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出现。
1918年美国通用汽车公司的员工接受了企业对其工作表现的标准化评估,随着外界因素的变化,绩效评估逐渐演变为人力资源管理活动中无法替代的重要环节。
Landy和Farr在1980年撰写的《绩效评估》一文中分阶段对绩效评估进行研究,此研究被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持续到1980年,本阶段的绩效评估研究的核心包括训练评估者增强观察技能、发展有效可信的评定量表及减少评定误差;第二阶段为1980年以后,本阶段的绩效评估研究的核心逐渐转向了评估者,其中评估者的评估精度及认知加工过程极为重要。
基于胜任力模型的人力资源绩效管理体系研究
一
、
理 中, 从而诞生 了组织胜任力这一概念 。 因此 , 现在胜任力有个体胜任力 和组织胜任力之分。 一般来说 , 狭义的胜任力是指个体胜任 力。 文前面 本 所界定 的胜任力实际上是个体胜任力 。 虽然对个体胜任力的内涵众说纷 纭, 但是 目前 比较一 致的观点是 : 体胜任力是指在工作 情景 中员工个 个 体 的知识 、 技能 、 价值 观 、 态度或者个性 、 动机等关键 特征。 它具有 三个重 要 特征 : 1 与工作绩效 有密切的关 系 , 以预测员工 个体的工作绩效 ; () 可 () 2 与任务情景相联系 , 动态性 ;3 可区分性 , 具有 () 能够将绩效优异者与 绩效平平者 区分 开来 。只有 符合以上三个重要特 征的才被认 为是胜任 力。 而组织胜任力 , 目前 比较流行的将其 内涵界定为 : 指群体或 团队中根 深蒂固 、 互相弥补的一系列知识和技能的组合 , 借助该胜任力 , 组织能 以 最 佳 水 平 实 施 一 项 到多 项 核 心 流 程 。 那么 , 胜任力 与绩效有何关 系?首先 , 胜任力 与工 作的绩效密切相 关 , 以用一些被 广泛接 受的标 准来测量 , 可 从而可 以预测 员工未来的工 作绩效 , 并能通过激励与开发加 以改善和提高。 其次 , 胜任力具有 可区分 性 。 显性胜任力只是个体基本 素质的要求 , 外 对于特定的职业 必不可少 , 但不足以将绩 效优秀者 和绩效一般者区分开来; 内隐性胜任力难 以用一 般方法测得 , 但对绩效却起着关键性 的决定作用 , 能够将绩效 优秀者和 绩效一般者区分开来 。总之 , 外显性胜任力和内隐性胜 任力一起共 同决 定着个体的具体行为表现。 二、 基于胜任力的人力资源绩效管理体系的构建
基于胜任力的企业中层管理者绩效管理
Management经管空间1102012年5月 基于胜任力的企业中层管理者绩效管理研究中国石化股份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 江轶摘 要:中层管理者在企业经营和组织实践过程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桥梁”作用,其是否具有足够的胜任力,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经济绩效和战略绩效。
本文以胜任力为切入点,以企业中层管理者为研究对象,通过梳理胜任力研究方面的相关文献,构建基于胜任力的绩效管理模型,探析企业中层管理者绩效管理体系构建基本流程,以期为企业实践提供一定的科学指导。
关键词:胜任力 中层管理者 绩效管理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00(2012)05(a)-110-02企业的中层管理者在企业经营和组织实践过程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桥梁”作用,企业的中间管理阶层是否具有足够的胜任力,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经济绩效和战略绩效,由于人的因素导致许多企业发展陷入困境的例子比比皆是[1]。
胜任力并不是单指某种能力,而是组织实现其目标对成员所要求的一些相关知识、技能、态度、价值观等个人特征的组合。
国外诸多学者已经从不同的视角对胜任力进行了研究,主要集中于培训者胜任力、技术胜任力及项目管理胜任力等方面的研究[2][3][4]。
国内学者对于胜任力理论的研究虽有涉猎,但并不多见。
而如可口可乐公司这些著名的跨国公司因受其国外母公司的影响,已构建了胜任力模型,应用于实践工作中的人力资源招聘、培训、开发以及绩效考核等方面。
Katz 研究认为,由于工作性质的差异,位于不同层级的管理者具备的管理才能亦有所差异,因此,不同的管理阶层需要不同管理才能[5]。
Yeung 研究指出,管理者的胜任力随着年龄、职业生涯层级以及环境等的变化而有不同的转变。
故而,本研究以胜任力为切入点,以企业中层管理者为研究对象,通过梳理胜任力研究方面的相关文献,构建基于胜任力的绩效管理模型,以建立企业中层管理者胜任力模型为基础,探析企业中层管理者绩效管理体系构建基本流程。
基于胜任力模型的绩效管理
基于胜任力模型的绩效管理作者:赵媛来源:《合作经济与科技》2014年第06期[提要] 胜任力是现在研究最广泛的话题,它体现了一个人是否具备有适应其选定职业的能力。
胜任力也往往与绩效相联系,来评判员工的工作成果。
胜任力的研究已经经历了半个世纪,国内外诸多学者也纷纷发表意见。
以胜任力为基础的绩效管理体系可以用来区分员工的优劣,不失为一个现代化的考核方法。
关键词:胜任力;胜任力模型;绩效管理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收录日期:2013年12月20日一、引言以胜任力模型为基础的绩效管理将员工的胜任力表现作为绩效而纳入评估体系中,对员工过去的表现和在现任或新岗位的将来表现并重,鼓励员工以提升自己的胜任力来使组织获取持续性竞争优势。
自McClelland(1973)最先提出胜任力概念以来,国外的人力资源管理界专家学者将焦点集中于管理者胜任力结构维度的研究。
国内从2000年以来也展开了研究,尽管这些文献成果因研究对象不同而得出胜任力具有不同维度结构的结论,但是对管理者胜任力的多维性的观点基本一致。
本文从胜任力的特征结构以及胜任力模型入手,讨论基于胜任力模型的绩效管理体系的特点及意义。
二、文献综述(一)构建核心胜任力,提高人力资源绩效管理。
张兰霞、闵琳琳、方永瑞(2006)在对胜任力理论进行简要综述的基础上,构建了一个基于胜任力的人力资源管理新模式,并对其主要构成要素进行了较为详细的阐述,指出了其应用范围和应用基础。
刘叔才、葛利荣(2008)研究了胜任力和绩效的关系,构建了一个基于胜任力的人力资源绩效管理体系,并指出了其特点和应用范围。
徐峰(2012)认为,人力资源绩效管理体系的构建内容,包括承诺对绩效目标的设定;构建体系组织核心胜任力;对资源绩效管理体系的监控与评估等。
胜任力的主导思想是加强模型构建和体系构建,以提高人力资源绩效管理。
(二)胜任力与绩效管理。
李锐(2006)分析了胜任力与绩效的关系,并初步探讨了基于胜任力的绩效管理体系的构建方法。
胜任力模型与绩效管理的关系
胜任力模型与绩效管理的关系绩效管理是组织中的重要一环,用于评估员工的工作表现并提供反馈和激励。
而胜任力模型则是用于衡量员工在特定工作岗位上的能力和技能。
本文将探讨胜任力模型与绩效管理之间的关系,并阐述如何利用胜任力模型来提升绩效管理的有效性。
胜任力模型为绩效管理提供了一个科学的基础。
胜任力模型是通过分析特定工作岗位所需的技能、知识和行为,以及员工在这些方面的能力和表现来建立的。
通过胜任力模型,组织可以明确员工在不同层级和岗位上所需的胜任力要求,从而更准确地评估员工的绩效。
这种基于胜任力的绩效评估方法可以避免主观因素的干扰,使绩效评估更加公正和客观。
胜任力模型为绩效管理提供了一个明确的参考框架。
胜任力模型将岗位的胜任力要求划分为不同的维度和能力要素,如专业知识、沟通能力、团队合作等。
这种划分可以帮助组织更好地理解员工在不同维度上的表现,并为绩效评估提供具体的参考指标。
通过与胜任力模型对比,组织可以确定员工在哪些方面表现出色,哪些方面需要改进,从而制定合理的培训和发展计划,提高员工的绩效水平。
胜任力模型还可以为绩效管理提供有效的反馈工具。
胜任力模型中的每个能力要素都可以被量化和评估,这为组织提供了一个具体的反馈框架。
通过胜任力模型,组织可以向员工清晰地展示他们在不同能力要素上的评估结果,指出他们的优势和不足之处。
这种具体而明确的反馈可以帮助员工更好地了解自己的表现,并针对性地改进和发展,从而提升绩效水平。
胜任力模型还可以为绩效管理提供有效的激励手段。
绩效管理旨在通过评估员工的工作表现来激励他们提高绩效。
而胜任力模型可以帮助组织识别出员工的优势和潜力,并为他们提供相应的激励和发展机会。
通过针对性的培训和发展计划,组织可以帮助员工提高在特定能力要素上的表现,从而提升整体绩效水平。
胜任力模型与绩效管理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
胜任力模型为绩效管理提供了科学的基础和明确的参考框架,帮助组织更准确地评估员工的绩效,并为其提供有效的反馈和激励手段。
基于胜任力模型的高校辅导员绩效管理模式研究
谢谢观看
四、高校辅导员胜任力模型的实施与应用
4、职业规划:高校可以为辅导员提供个性化的职业规划,根据其个人特点和 职业发展需求,制定长期和短期的职业发展计划。
五、结论与展望
五、结论与展望
高校辅导员胜任力模型的研究对于提高辅导员队伍的整体素质具有重要的意 义。通过建立和应用胜任力模型,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评估辅导员的工作表现, 进而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未来,我们可以进一步深入研究高校辅导员的胜任力 模型,探索更多有效的应用方法和途径,以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持续发 展。
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
本次演示采用文献综述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高校辅导员绩效管理模 式的现状和问题进行了分析。首先,通过文献综述梳理出绩效管理模式的定义和 影响因素;其次,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收集高校辅导员对当前绩效管理模式的看 法和建议;最后,运用统计分析方法对问卷调查结果进行整理和分析。
结果与讨论
3、个人品质:高校辅导员应具备诚信、责任心、耐心、关心他人等品质,同 时还需要有良好的自我调节能力。
三、高校辅导员胜任力模型的构建
4、职业态度:高校辅导员应具备敬业精神、服务意识、职业认同感等职业态 度,同时还需要有积极的学习态度和团队合作精神。
四、高校辅导员胜任力模型的实 施与应用
四、高校辅导员胜任力模型的实施与应用
基于胜任力模型的高校辅导 员绩效管理模式研究
01 摘要
03 文献综述 05 结果与讨论
目录
02 引言 04 研究方法 06 参考内容
摘要
摘要
本次演示以基于胜任力模型的高校辅导员绩效管理模式为研究主题,采用文 献综述和实证研究方法,探讨了高校辅导员绩效管理模式的现状、问题和构建方 法。研究发现,基于胜任力模型的绩效管理模式能够有效地提高辅导员的工作效 率和质量,进而提升高校学生工作水平。文章最后提出了研究的限制和未来研究 方向。
基于胜任力模型的国企下属单位纪委书记绩效管理应用
(作者单位: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点的现象并能准确的答题描述。
课程与考证融合让学生不仅学习课程时目的性明确,更能在有限的练习中快速地通过考证,提高技术水平。
“维修(高级)电工”考证是设计对三台及三台以上的电机进行控制,并包括了照明、整流稳压等电路的连接。
根据功能原理进行选定元器件,并按要求合理的安装及接线工艺。
看似复杂的要求其实都是由基本控制组合,在“电工基础”课程学习中把分部学好,考证时把每一块分部进行整合,模块化学习使学生更快地通过考证,得到相关专业的技能证明。
结合课程与考证融合的实例可清晰地发现学生技能的提高就是在动手中学习理论,在考证中提高水平。
课程与考证融合是迎合社会的发展的必然趋势。
不仅需要相对应的操作设备,还需要配套的多媒体设备,让学生真正的了解理论知识的使用及实践中理论的支撑。
实训教学数字资源库是包含实训教学录像、实训指导书、课件、技术规程等内容的数字资源库。
一方面丰富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另一方面提高学生深入学习专业知识的积极性。
课程与考证融合的教育模式的探索与研究,充实和完善了教育教学等方面的改进;为后期教学提供相应的理论依据和实践经验;结合该模式的积极影响找到更为适合教学方法;同时,积极响应国家提出的“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可持续发展观以及终身教育观;形成以学生为中心、促进学生全面可持续发展的新型教育观。
该模式宗旨在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强调培养学生将学科知识与实践操作有机结合并转化为综合职业能力的过程,提高学生的全面发展、终身学习的意识。
三、课证融合的反思针对中、高级考证项目进行课程改革,不仅上课形式的修改,而且对课程的内容也进行了改革。
从原先的电工基础64学时;电子技术64学时,到现在的电工电子基础48学时;电机拖动控制40学时;电子电路安装与调试40学时。
学时数没变,但学生的动手实践内容更完善更加饱满,技能水平得到显著的提升,考证通过率也显著提升。
为什么课时没变,学生的水平有了飞跃发展呢?结合高职院校的特点发现,学生对纯理论的知识验算和分析有很大的排斥心理,但对动手有很大的积极性,在动手中涵盖理论讲解及分析能快速的吸收和理解,这样,对理论知识也不排斥反而能举一反三。
胜任力模型如何产生企业核心竞争力
胜任力模型如何产生企业核心竞争力胜任力模型如何产生企业核心竞争力派克基于胜任力模型视角,构建了与组织战略紧密联系的绩效管理体系,从长远的角度,提升员工的能力与素质。
下面是yjbys店铺为大家带来的胜任力模型如何产生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知识,欢迎阅读。
模型在绩效管理流程中的运用派克基于胜任力模型视角,构建了与组织战略紧密联系的绩效管理体系,从长远的角度,提升员工的能力与素质。
在制定的考核标准中,能力测评结果作为关键因素影响着员工最终的绩效。
因此,无论是业务管理者还是员工本人,都十分关注能力标准,会主动去了解每个能力项以及相关的行为标准。
为了使业务经理能够了解胜任力模型并通过模型客观准确地对员工的能力进行评估,派克开发了一系列培训课程,并通过建立跨业务单元的机制以及相关测评机制保证结果的客观性与准确性。
将准确的测评结果作为员工发展计划的可靠依据,促使能力模型“落地”。
测评标准在绩效管理流程(类似PDCA 的管理循环)中,派克希望能够实现绩效过程与绩效结果的全面管理。
因此,员工的总体绩效由“硬” 业绩指标(Performance Result = KPI)和“软”指标(Business Skills = Competency)两部分组成。
无论评估员工的KPI 还是评估能力,都分为五个层级,为明显杰出、超标、达标、进步中、不合格。
而当员工“硬”业绩指标的评估情况与“软”指标的评估结果不一致时,基于能力素质的考评结果更被HR 和直线经理所关注,因为派克需要了解该员工的业绩指标是由他个人能力产生的结果,还是其他外在环境因素所致。
因此,综合评估员工绩效结果时,派克采用The 1 Up or 1 Down Approach 的机制,并通过流程进行管控。
保证各业务单元“口径”一致派克是decentralized 的组织结构,包含七大产品组。
由于各产品组之间相对独立,难以保证各业务单元的直线经理对模型有一致的认识。
容易出现各业务单元对于人才胜任力的判定存在差异,缺乏统一“口径”的现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国贸易经济类核心期刊57构建基于胜任力的绩效管理体系■侯奕斌 博士生 凌文辁 教授(暨南大学 广州 510632)▲基金项目:本研究受教育部高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20040559009)和广东省社会科学基金(03-04B11)资助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胜任力(competency)是指影响一个人大部分工作(角色或职责)的一些相关知识、技能、态度、价值观、人格特质及动机等个人特征。
胜任力与工作的绩效紧密相连,可以用一些被广泛接受的标准进行测量,并能通过培训与开发加以改善和提高。
在这些个人特征中,态度、价值观、人格特质和动机等属于深层的内隐性特征,难以用一般方法测得,但对绩效却起着关键性的决定作用,能够将表现优异者与表现一般者区分开来;知识、技能则属于可以直接观察到的外显性特征,它们只是对个人基本素质的要求,对于特定的职业而言必不可少,但不足以将表现优异者与表现一般者区分开来。
综上所述,以上这些内隐性特征和外显性特征一起共同决定了个体的具体行为表现。
事实上,在具体实践中一般就是通过观察一些行为来推断一个人是否具有某种胜任力;胜任力对绩效的影响或决定作用也正是通过行为而发生,所以在实践中一般就是用行为术语来具体阐释胜任力。
基于胜任力的绩效管理体系的运作流程确认并建立胜任力模型胜任力模型是由特定职位要求的优异表现组合起来的、包含多种胜任力的结构,它描述了有效地完成特定的工作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性格特点的独特结合以及取得优秀绩效所需的关键行为。
建构恰当的胜任力模型不仅包括与工作绩效紧密相关的行为表现,而且还包括支持组织文化和战略方针所需的行为模式。
前者即特定岗位任职者胜任力,是个人为胜任某一具体职位而必须具备的知识、技能、性格特质及其他个性化能力要素,其建立和评价的主要途径是行为事件访谈法;后者是组织内所有职位的任职者都必须具备的、由组织的文化和战略决定并与之契合的行为特征,是组织为实现其全部愿景、战略和目标所需的胜任力,可称为文化胜任力。
一个组织一般可以精选三至五个文化胜任力,如专业主义、质量意识、正直等,其建立需要由许多人(包括组织各级管理者及内外部专家等)组成专门的工作小组进行操作,一般需要耗费数周乃至数月的时间来分析所有的细节。
以绩效管理为目的而建立的胜任力模在内容摘要:胜任力及其应用是当前人力资源管理领域的热点问题。
本文分析了胜任力与绩效的关系,并初步探讨了基于胜任力的绩效管理体系的构建方法。
最后,对基于胜任力的绩效管理体系的特点进行了总结。
关键词:胜任力 文化胜任力 绩效评估 绩效管理型,不仅要清晰地界定每一具体胜任力,而且要具体描述员工为胜任某一职位或实现特定绩效目标而必须做出的具体绩效行为。
比如,可以把质量意识定义为努力使服务或产品的质量达到最高标准,相应的行为标准为:确保开发出能保证质量的有效方法;对持续性改进的承诺;为确保客户满意而愿意付出额外的努力;自始至终地提供高质量的服务。
培训与开发胜任力确定了与成功绩效相关的胜任力模型以后,就需要据此对每一岗位任职者的胜任力现状进行评估,以确定其既有的优势以及与其所任职岗位要求的胜任力之间尚存的差距。
收集这类信息的一个非常有效的方法是360度反馈(即全面收集来自被评估者、被评估者的上级、下级以及外部客户的反馈信息),这是因为胜任力模型展示了那些与绩效最为相关的行为,而360度反馈则阐明了工作中所需的行为,二者结合在一起,有助于找出那些最需要弥补和发展的地方,也易于使人们意识到改变的需要。
另外,与单一来源的反馈信息相比,360度反馈给受评者的信息来自与其工作相关的多层面评估者的评估结果,所以更容易受到受评者的认可和重视。
根据评估的结果,找出个人在胜任力方面尚存的缺陷,分析它们对绩效带来的影响,然后根据组织业务发展的需要确定胜任力弥补的先后顺序,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制定和实施相应的培训和开发的行动计划,以有效弥补胜任力差距。
由于胜任力大多属于“内隐知识”,而“内隐知识”主要是通过“自然学习”的过程、依靠经验的积累而获得的,所以在正商业时代 (原名 《商业经济研究》) 2006年25期58式进行培训时,应尽量采用师徒制、现场学习等仿真程度较高的方法进行培训,比如指导人计划和情境模拟等。
当然究竟采用何种培训形式,还要取决于目标胜任力的具体性质和特点。
如表达能力和冲突管理技能可以很好地从课堂中学习;而领导和激励他人技能等胜任力则最好是从实际工作中学习,比如参加一项攻关小组项目。
设定绩效目标和期望胜任力模型中的每一项胜任力描述都将被转化为可测量的绩效目标。
绩效目标的设定开始于组织的最高层,它提出组织的使命和战略目标,制定组织绩效计划;接下来依据组织整体绩效目标,管理者与下属共同协商制定各个层级必须完成的目标;最后再确定每一具体岗位任职者的绩效目标并明确它们的重要性程度。
个人绩效目标数量一般在二至五个,在个人的职责范围内,并且与组织目标紧密结合起来。
一个好的绩效目标设定过程有助于提高实际的绩效水平。
在员工绩效目标的设定过程中,管理者主要发挥着参与者的角色,即绩效目标主要由任职者自己设定。
另外,根据目标设置理论,人们对于具体的、富有挑战性的目标完成得最好,前者即要求对应当完成的工作及期望的产出结果做出明确的描述;后者表明员工只有付出一定的努力才能实现目标。
而且在管理者与员工对个人绩效目标以及如何测量它们达成共识的基础上,最好将它们写成书面材料,并且由员工与至少一位高层领导分别签字确认,以使员工形成对绩效目标的承诺。
这样做尽管略显费时、烦琐,却是非常关键的一步,便于任职者进行自我监控,也便于未来的绩效面谈顺利展开,还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避免出现组织目标最终无法实现的状况。
此外,在设定目标时可以采用“平衡记分卡”方法,即确保目标从上至下、从下至上保持协调一致,以便使部门内所有个人目标结果的总和能够达到或超过部门目标;所有部门的目标结果总和能够达到或超过组织总体目标。
绩效的监控、评估与反馈传统的绩效评估和反馈一般按固定的周期(一个季度、半年或一年)以正式的方式进行。
基于胜任力的绩效管理体系对各级管理者的管理风格提出了新的要求,它强调将正式、定期的评估与上下级之间非正式的经常性沟通、对话结合起来。
后者可以是每月、每星期甚至每天一次。
这种对话可以使管理者随时掌握员工是否沿着正确的方向和途径去完成既定目标,在完成目标过程中已取得的进展、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以及包括知识、技能在内的胜任力方面仍存在不足,并及时为其提供反馈、指导、帮助以及弥补其自身素质缺陷的外部资源和条件,使员工能够在达成目标的过程中提高和完善自己,而不是把所有问题留至某一固定周期末才去关注。
传统的绩效评估方法总是把员工本人看作是影响工作产出的唯一因素,但事实上除了工作的具体执行者外,许多工作环境因素都可能促进或制约绩效水平的提高。
因此基于胜任力的绩效评估既重视绩效结果,也重视胜任力表现,员工在履行职责过程中所使用的胜任力也被视作绩效。
绩效结果是量化的,着眼于过去的短期目标,其结果是补偿决定的考量要件;胜任力评估则比较重质,范围较广,着眼于未来,主要考察员工现有优势、表现最优秀的地方、劣势以及现有胜任力与目前及未来工作的胜任力要求之间的差距,其结果被用作员工开发和职业生涯规划的指标。
对于胜任力的评估,评估人员可以以胜任力模型提供的一系列行为列表为依据,在进行评估时有针对性地观察和监控这些行为,收集相关的评估数据(如表1所示)。
至于如何在绩效结果和胜任力二者之间取得平衡,则取决于企业所属行业的具体性质。
在一些行业中,绩效结果可能占80%—90%;而在某些工作环境高度不确定的行业(即员工无法掌控结果)和工作结果难以具体量化的行业中,胜任力可能占85%—95%。
两方面评估的综合结果将作为薪酬、奖金分配、岗位轮换、升降职及是否继续留用、继任者培训和职业生涯规划与开发的依据。
评估过程中建设性的绩效面谈是必不可少的,它有助于任职者更好地理解为了促进绩效水平提升应该做些什么。
而经常性的非正式沟通则为这种面谈提供了基础。
另外,员工参与会使他们更加关注自己的绩效状况,能够更好地接受评估的结果,从而有助于增强他们的组织忠诚度。
基于胜任力的绩效管理体系正式建立之后,其实施并不是一个简单重复的过程,而是一个不断循环和提高的过程。
通过这一过程,组织及其员工在逐步优化自我的同时,将根据自身成长的实际调整组织战略和个人目标,并不断超越既定目标,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
基于胜任力的绩效管理体系特点与传统的绩效管理体系相比,基于胜任力的绩效管理体系主要具有以下三方面的特点:胜任力模型提供了客观的优秀绩效的行为标准,建立了对优秀绩效的期望,为任务的具体范围和要求提供了共同的理解,为对目标进行沟通提供了一种共同的语言;而其中的文化胜任力强化了共同的战略、文化和愿景,并帮助员工将自己的行为与组织战略协调一致,使员工个人的成长、进步与组织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
把胜任力模型作为培训与开发需求评估及培训内容、形式设计的依据,有助于避免将眼光局限于当前或盲目跟风,而且也可以把对绩效最有影响的培训项目同那些与员工工作重心无多大关系的项目区分开来,确保把培训与开发的重点放在影响工作绩效的技能、知识和人格特质等方面,而不是最流行的事情上。
以胜任力为基础的绩效评估方法一改传统绩效评估只注重组织目标达成的做法,将员工的胜任力表现作为绩效而纳入评估体系中,确保了在完成任务和怎样完成之间的平衡,同时对员工过去的表现和在现任或新岗位的将来表现并重,鼓励员工不断提升自己的胜任力,从而可以最终使组织获取持续性竞争优势。
1.大卫·杜柏伊斯. 绩效跃进:才能评鉴法的极致运用[M]. 汕头大学出版社,20032.露西亚, 莱普辛格. 胜任:员工胜任能力模型应用手册[M].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3.大卫·D·迪布瓦. 胜任力[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4.乔恩·沃纳. 双面神绩效管理系统[M]. 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