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式英语的产生和未来韩红胜5月7号笔记
浅析中式英语产生的原因及其在英语教学中的对策
口 孙 霄
江 苏 无锡 商业 职 业技 术 学 院
【 摘 要 】英 语 和 汉 语 这 两种 语 言 分 别 属 于 印欧 和 汉藏 两 大 不 同语 系 ,两 种 语 系 存 在 巨大 差 异 。 因此 , 中 国 学 生在 学 习 英语 时会 面 临 诸 多 困 惑 ,如 ,基 于母 语 负 迁 移 而产 生 的 英语 变体 — — 中式 英 语 便 是 其 中之 一 。 因此 ,本 文针 对 “ 中式 英语 ” , 首 先 由其 概 念 入 手 ,分 析 中式 英 语 产 生 的原 因及 其 表 现 形 武 , 并 总 结 出在 英 语 教 学 中应 采 用 的相 应 对策 , 力 求使 学 生最 大 限度 地 避 免 中 式英 语 ,掌 握 规 范 、标 准 、地 道 的 英语 。
“h v o dtm e a eag o i ”。
往 容 易 忽 略 , 产生 不地 道 的英 语 。 ( )语 篇 方面 4 从 语 篇 的 角 度 来 看 中 国 学 生 的 中式 英 语 , 主 要 表 现 在衔接和连贯方面的误用。英语讲 “ 形合 ” , 紧 密 ,上 下 文 有 严 谨 的 逻 辑 关 系 。而 汉 语 讲 “ 合 ” 意 ,段 落 间 、句 子 间 结 构 松 散 , 重 意 不 重 形 , 语 篇 的连 接 主 要 通 过 语 义 手 段 来 实 现 。正 是 这 种 差 异 造 成 了很 多 语 篇 不 连 贯 的 中式 英语 ,如 替代 失 误 、 指称失误、连接失误和 省略失误等 。
【 键 词 】 式英 语 ; 负迁 移 ; 思维 方 式 ;文 化 背 景 ; 对 策 关 中
【 图 分 类 号 】 39 【 献 标 识 码 】 【 章 编 号 l 096 6(0 21-040 中 H 1 文 A 文 0 —172 1)104.2 1
试论中式英语的成因
试论中式英语的成因1.汉英思维方式的差异是导致中式英语产生的根本原因语言与思维是人类社会进行交流的两大重要元素, 两者之间是相辅相成, 密切联系的, 语言是思维的载体, 它反映人类的思维方式、心理特征和民族文化; 思维是语言的灵魂, 引导与支配语言的运用, 构成不同的语言风格与修辞模式。
语言学习不仅是对语言文字运用的了解与掌握的过程, 又是思维方式的培养形成过程, 尤其是外语学习。
刘必庆先生在谈到思维与语言的关系时说: “语言差异不仅仅是一个表层结构问题, 它牵涉到我们文化所衍生的喜闻乐见的表现法,更牵涉到一个民族的历史、哲学观所衍生的思维方式和思想。
”而思维方式就是人们的思维习惯或思维模式, 供它又与一个国家, 一个民族的文化背景、价值观等因素息息相关的。
因此, 中国学生经过十多年的英语学习, 虽然积累了大量的词汇, 掌握了语法, 可绝大部分学生仍处于“聋哑英语”状态, 并不能用英语自由地交流。
这其根本原因是由于没有学会用英语思维。
在交际中, 如果用汉语思维习惯进行英语交流, 必然会影响交际速度和准确度。
而这样说出的英语也自然带有中文语音、语法、词汇的特色, 是一种洋泾浜语言, 也叫中式英语, 在英语被称为“Chinglish”, 是一个把汉语及英语的英文混合而成的合体字。
基于此, 为了从宏观上把握两种语言的特点, 微观上增强处理语言的能力,从而提高交际能力, 首先有必要了解一下中西思维差异是如何导致中式英语的产生:1.1 汉语是整体思维, 英语是个体思维中国人自古以来的“天人合一”和西方人的“天人相分”思想导致了这两种思维模式的差异: 即中国思维方式体现出群体性的文化特征, 而西方( 英语) 思维方式体现出个体性文化特征。
这种差异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 汉语较笼统、模糊, 英语较精确、明晰; 例如, 在汉语里面, 无论在什么时候, 我们都可以问别人“你吃饭了吗? ”。
简单的一个“饭”字在汉语里面是相当笼统的, 它包括早饭, 午饭, 晚饭。
中式英语的特点与演变10页word
中式英语的特点与演变中式英语的出现由来已久,但中式英语的研究仅有70年左右的历史,国内学者一般认为始于英语语言史专家Serjeantson的论著《英语中的外来词历史》(1935)。
随着中国国力日益强大,中外交流日趋频繁,大众传媒飞速发展,汉语对英语渗透的步伐不断加快,大量中式英语逐步为英语国家所理解和接受。
以英语原版图书为例,20世纪30年代Serjeantson 的《英语中的外来词历史》仅收录27个汉语借词,但时至80年代,英语正规词典及其他出版物中实际上涵盖厂1189个中式英语条目(Cannon 1988:4)。
有媒体最新透露,根据“全球语言监督”(Global Language Monitor)的统计,自1994年以来,中式英语对国际英语词汇的贡献为5%到20%,中文成为英语新词最大来源。
20世纪英语新词中外语借词约占5%(Ayto 2002:XIII),可见中式英语的发展态势迅猛。
由于近年来中国政府汉语文化向世界推广的力度加大,孔子学院在世界各国纷纷建立,中式英语必然对英语发展产生更大的影响。
本文结合有关英语中汉语借词的两篇重要论文“Chinese Borrowings in English”和“英语词汇中汉语借词的来源”,探讨中式英语的特点及演变,希望有助于英语中外来词语的教学与研究。
一、定义由于英语已成为国际性的通用语言,世界各地都在使用,而且各有各的特点,不再是铁板一块,不少语言学家谈到英语,不再用English一词,而是用Englishes。
中式英语就是国际英语家族中的一个成员或变体,与印度英语、新加坡英语等处于同等地位。
“中式英语”在英语中一般叫Sinicized English或Chinglish。
本文所说的中式英语,不包括所有母语为汉语的人所用的英语,例如作为笑料的“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英语译文good good study,day day up,而主要指已不同程度地进入普通英语的汉语词汇,见于英语国家媒体或正式出版物的具有汉语特色的英语,或称英语中的汉语借词。
浅谈中式英语的成因及其在教学中的启示
浅谈中式英语的成因及其在教学中的启示一、中式英语的定义改革开放初期,随着中国对外贸易的飞速发展,英语成为中国越来越流行的英语。
随着英语的推广,中国大陆出现了“中式英语”这一流行词。
上世纪80年代,葛传椝在其《漫谈由汉译英的问题》中首次提出了Chinglish的概念。
而在稍后的1989年邓炎昌认为中式英语,是中国的英语学习者由于受到母语的影响和干扰而生成的口语和书面语,是一种符合语法规范的,却不符合标准和地道英语的英语表达方式的表达方式,尽管有时被理解但却不被本族语者接受。
而后李文忠等几位学者提出了几乎相同的定义。
由于在学习过程中,常常会有接触到“中国英语”和“中式英语”这两个相似的词语,为了便于理解,在本文中有必要对中式英语做一次明确的定义。
中式英语( Chinese English or Chinglish)的定义,中式英语是指中国英语学习者与使用者由于受母语的干扰和影响,硬套汉语规则和习惯,在英语交际中出现的不合规范或不合英语文化习惯的畸形英语[1]。
简单地说,中式英语就是中国英语学习者和使用者由于受母语、及其文化和交际习惯的干扰,加之英语水平有限,只好凭自己主观想象组合英语语句,因而出现不符合规范英语表达方式或是交际方式的英语。
其错误程度也因英语学习者的水平和交际内容的难度而定。
它是以汉语为母语的英语学习者在习得英语过程中难以避免的一种中介语现象。
中介语又称过渡语,是指由某个正在学习第二语言的人按照自己发展起来的规则系统创造出来的既含有母语特征,又有目的语特征的语言系统[2]。
作为中介语的中式英语具有如下特点:一、系统性。
中式英语体现了英语习得者在一定学习阶段所具有的语言能力,因此在某一阶段,未正确掌握或完全掌握的语言点必然以同一类型的语言错误形式不断重复出现,形成一个暂时稳定的语言系统。
二、过渡性。
英国语言学家Pit Corder认为语言学习是一个以不断建立“假设”又不断推翻或更正、完善“假设”的过程。
浅谈中式英语的成因及对策
浅 谈 中式 英 语 的成 因及 对 策
广西 南宁 市第一 职 业技 术 学校 ( 5 3 0 0 2 1 ) 陆瑜桂
[ 摘 要] 学生英语 学习过程 中存在 中式英语的现象 。汉英思维方式差异 、 文化渊源 以及文化前景 差异是 其成 因, 多方面培 养 概念 成因 教 学对策
学生语感 , 了解西方 国家的文化与历 史背景 、 社会 风情 , 培 养学生英语 的思维 习惯 , 使 学生学会地道纯正的英语 。
两个方面 。 ( 一) 汉英 思维 方式 的差异 是 导致 中式英 语 产生 的
根本原 因
“ 语言是一 个 国家 文 化 传播 最 重 要 的 载体 。 ” 语 言 是一个 国家 、 一 个 民族 在思 维方 式 、 生活 方式 、 价值 观 、 道德 评价 标准 、 社会 风俗 、 艺术 等方 面 的具 体折 射 。如
的英语学 习者 由于受汉语 、 中国的文化渊源 和 中国传统 社会风 俗 的影 响 , 从 小缺 乏学 习英语 的语境 , 英语 知识 积 累少 , 只好 凭 自己主观 想 当然 造英语 句 子 , 因而 出现
的语句 , 不符合 以英语为母 语的西方人士 的表达 。
二、 中式 英 语 形 成 的 原 因
我 国著名学者 、 翻译家刘宓庆 先生在谈 到思 维与语 言的关系时说 : “ 语言差异不仅仅 是一个 表层结 构问题 ,
它牵涉到我们文化所衍生的喜 闻乐见 的表现法 , 更 牵涉 到一个 民族的历史 、 哲学观所衍 生 的思 维方式 和思想 。 ”
语言与思维是人类社会进步 的两 大重要 元素 , 两 者之 间 是相辅相成 , 密不可分的 。语言把 人们思 维活动 的成果
来, 而要用英语 来 翻译 则会 发生 “ 思 维 断层” , 不知 如何 用英语表达 出来 。这 时很 多学生 就会 立刻 去 翻汉英 词 典, 懒 一 点的学 生 干脆 就 根据汉 语思 维 , 字 对字地 直译 了。换 言之 , 由于学 生的思 维能力 与思维 习惯 同他们 的 英语语 言能力 之间存 在着较大 的差距 , 因此 当英 语表 达 遇 到困难 时 , 常 借助汉 语思 维 , 并 把汉语 的表达方 式 和 句法 、 语法规则迁移 到英语表 达 中, 这样 久而 久之 , 中式
中国英语的历史及其发展趋势
中国英语的历史及其发展趋势前言随着国际社会间交流的融合与发展,语言也越来越趋于全球化。
英语作为世界广泛接受与使用的一种语言,其全球化趋势及区域特征表现也愈加明显。
英语在过去的50年里逐渐成为了一种全球性的语言,在国际会议,跨国公司和互联网上都得到了广泛地发展和应用。
作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的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国际参与力度逐渐加强,国际地位也得到巨大的提高,中国人逐步在世界的舞台出现并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为适应全球化的世界发展趋势,也为更好的在世界的舞台上发挥作用,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参与到英语的学习中去,这就为中国英语的发展提供了条件和可能,并推动了英语的发展及其区域化。
本文将就中国英语的发展历史展开分析,寻找中国英语的产生及发展原因,预测中国英语的发展趋势。
从历史及文化、社会的角度对中国英语的发展进行分析,寻找中国英语的发展之路,进而促进世界英语的发展。
1 什么是中国英语?英语的全球化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它是以牺牲英国英语或美国英语的标准为代价的。
同时,英语在加速全球化的过程中也带来了广泛的本土化,虽然英国英语和美国英语仍是全球英语的主流,但人们发现一批带有地域特征的英语,如澳大利亚英语、南非英语、尼日利亚英语、新加坡英语等也纷纷崛起,使作为全球英语标准的英美英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半个世纪以来,具有地域色彩的英语已成了语言学家讨论的话题,而具有地域色彩的英语在各自国家的对外交往中也正在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在中国,改革开放和政治经济的发展,使得学习和使用英语的人越来越多,国际交流也越来越频繁。
因此,具有中国地域色彩的英语——“中国英语”的研究也就日显重要。
1.1中国英语的定义德国语言学家洪堡特认为,语言是“一个民族进行思维和感知的工具”,每一种语言都包含了一种独特的世界观。
语言习得的完成,是某种思维方式形成的标志。
一个人一旦首先习得了汉语,形成了中国式的思维方式,他将不可避免地在其英语使用中夹带中国特点。
浅谈中国英语的产生及发展前景
浅谈中国英语的产生及发展前景作者:王晓君来源:《职业时空》2012年第10期摘要:中式英语作为国人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的一种语言现象,不再是简单的用英语机械地进行翻译所出现的过渡语,而越来越倾向于与中国社会和文化相融合,成为体现本民族特色的语言表达——中国英语。
我们应当充分利用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言,使中国英语成为传播本民族文化的工具,使世界更多地了解中国。
关键词:中式英语;中国英语;民族文化传播现代社会日新月异,描述新事物、新现象的词语也随之井喷,相应的英语表达也应运而生。
如最近几年我们经常提到的蜗居snail dwelling、火车实名制real name ticket booking system、阶梯计价tiered pricing、胶囊公寓capsule apartment、地沟油hogwash oil、打酱油none of my business等。
这些新词有些描述了社会现象、社会问题,有些是网络新词,都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但这些英语表达是否地道,能否被人们所认同呢?关于中式英语和中国英语的讨论再次进入人们的视野。
一、中式英语与中国英语英语学习者经常听到中式英语与中国英语,那么这两个概念有区别吗?不同学者持有不同的观点。
李文中对中国英语和中国式英语的定义进行了严格界定[1]:“中国英语是以规范英语为核心,表达中国社会文化诸领域特有事物,不受母语干扰,用过音译、译借及语义再生诸手段进入英语交际,具有中国特点的词汇﹑句式和语篇。
中式英语则是中国的英语学习和使用者受母语干扰和影响,硬套汉语规则和习惯,在英语交际中出现的不规范英语或不合英语文化习惯的畸形英语。
”杜瑞清、姜亚君、韩玲等则对中式英语与中国英语不加区分,统称为[2]“中国英语”。
在本文中,笔者更倾向于李文中教授的观点,我们要将中国英语与中式英语的概念区分开来。
但我们不能否认,有时中式英语和中国英语并没有严格的界限,因为语言是一个处在不断运动变化发展之中的体系,受到社会、文化等等很多因素的影响,中式英语有时也会转变成中国英语。
英语学习中的“中式英语”成因探析
关键词 : 中式英语 ; 思维模式 ; 文化 因素 ; 原因
中式英语 , 是一种 畸形的混合语言 , 它既不是 英文 , 也不是 中文 。它 不符 合标准英语 的表达习惯 , 也不能被英语 为母语 的 人理解 或接受, 它在与英美 各 国人 的交流 中并 没有发挥 积极 的 作用 。在笔者 这么 多年的英语 教学 中 , 笔者发 现, 大量 的学生, 包括 英 语专 业 的学 生, 仍然 不 能用适 当 的英 语 进行 翻译 和交 流 。由于 受到母语一汉语 的影响 , 中式 英语极为普遍 地存在于 我们 的英语 交流 活动 中。针对这一 现象 , 本 文力图从 语言 、 文 化、 思维 方式 以及 负迁 移等 几个 方面 分析 中式 英语 形成 的原 因, 以供学 习者 们借鉴并尽量避免 在今后实 际应 用中出现 中式 英语 。
作 文教 学研 究
2 0 1 7 年第 2
英语学 习中的“ 中式英语” 成 因探析
李 晓 红
( 川外重庆 南方翻译 学院 , 国际商学院 , 重庆
摘 要: 作 者在 长期 的英语 教 学 中发现 , 英 语 专业的 学生 进行 英语 交际活动 时 , 往往会 用到 中式 英语 或者受到 中式英语 的影响 。 因此 , 作者 从 四方面介 绍 了中式 英语 的形成原 因 , 分 别是语 言 、 文化 、 思维方式 和 负迁移 。为 了避 免 中式英语 的产 生, 作者认 为 学习者应该 充分理 解语 言的文化 背景 , 接 受不 同 场景 中的 正确 的语 言 , 尽 量使 用可接 受性 的语言形 式以及 培养
3 . 思 维 模 式 英语 国家的人们 和 中国人 的思维方 式差 异也 是 中式 英语 产 生 的一 个 原 因 。语 言 和思 想 是 社会 交 往 中的 两个 重 要 因
浅析中式英语产生的原因
浅析中式英语产生的原因作者:康夕彦李宝芹来源:《管理观察》2010年第08期摘要:依据中介语原理对汉英进行对比分析,会得出中式英语存在于语言的几个层面:词汇,句法,修辞及语篇。
产生中式英语的主要原因是由于英汉语言差异,文化差异,思维方式差异,理解因素差异而引起的,根据其产生的不同特点有相应的纠正措施。
英语作为一门国际性语言已成为中国人对外交流的一个有用的工具。
但是,由于汉英语言之间存在着根本性的差异,所以当汉语的句法以及各种表达方式被不正确地翻译成英语时,就会产生中式英语。
中式英语的出现阻碍了中国的对外经济和文化交流,削弱了对外的宣传效果。
因此,本文试图在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中式英语进行尝试性的系统研究,希望此举有助于减少或避免汉英翻译中的中式英语。
从中介语的定义及其特点,不难看出中介语是介于两种语言之间,它不是对原文的准确翻译,也不同于目标语。
中式英语正是如此,它是介于汉英之间的中介语,它在交际功能上的作用极为有限。
中国的学习者是基于自己的现有的汉语规则系统来使用英语,所以错误也是系统性的。
同时,介于两种语言之间,学习者更容易把自己母语及文化的形式和意义直接转换到外语上。
由于汉语结构的这种负迁移,就会干扰学习者译出正确的英语句子而产生中式英语这种别扭的混合物,也就是说用汉语思维出的句子语法正确但不是地道的英语表达一、中式英语产生的原因分析(一)文化差异首先,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没有语言就不可能有文化。
其次,语言受文化的影响和支配。
广义上讲,语言是一个民族的象征,它包含了这个民族的历史,文化背景以及他们的生活方式和对生活的思考。
不同的语言来自不同的文化。
另外,由于汉英民俗及文化背景不同,类比中的同一具体形象会产生不同的概念及联想,有时还会产生意义缺省。
(二)思维方式上的差异思维方式是一个社会群体的思维特点。
由于语言代表着思维,并受着思维方式的影响与支配。
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与西方人的思维方式是不同的,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是螺旋型的,而西方人的思维方式是线型的。
浅谈中式英语的发展与前景
浅谈中式英语的发展与前景作者:周斌来源:《读与写·下旬刊》2015年第09期摘要:中式英语存在由来已久,长期以来,许多教育工作者把中式英语视为一种语言错误,因为它受到母语的干扰和影响,硬套汉语规则和习惯,在英语交际中出现了不合英语规范或不合英语文化的习惯,不符合纯正的英语表达方式。
但是中式英语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本文选取了中式英语发展的三个主要时期,详细介绍了这些时期中式英语的特征及与当时中国国情的关系,以及未来发展的前景。
关键词:中式英语;国情;发展中图分类号:G64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9-0319-011.概述英语是当今世界的国际通用语言,在全球各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的相互交流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当前,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及跨文化的交际中,英语不断的与当地的语言和特色文化进行接触和融合,从而不断发展成各种带有低于色彩的"英语"或特殊的表达方式,形成了富有当地语言特色的英语变体,比如除了英式和美式等内圈英语外,现在又有澳大利亚英语,新加坡英语,马来西亚英语等,当然还有中式英语(Chinglish),它是通过中西方文化互通互融,英语与中国特有的文化进行交流接触而成,并被规范英语所接受的英语变体。
长期以来,许多教育工作者把中式英语视为一种语言错误,因为它受到母语的干扰和影响,硬套汉语规则和习惯,在英语交际中出现了不合英语规范或不合英语文化的习惯,不符合纯正的英语表达方式(涂传娥,2004)[1],这种英语对英语国家的人来说往往不可理解或不可接受,比如把"汉字"译成"Chinese words","跑江湖"译成"run across rivers and lakes","白条"译成"white note"等,中式英语的主体是中国的英语学习群体,当英语水平不够时,在一定程度上,进行了改编,具有很强的随意性,主观性和创造性,是汉语文化的不如意的介入,是英语学习中的典型的负迁徙,它具有极大的不稳定性,通常处于不断自我修正之中。
中式英语论文:中式英语的成因与对策分析
中式英语论文:中式英语的成因与对策分析中式英语论文:中式英语的成因与对策分析中式英语是指中国的英语学习者,因受母语的干扰和影响,生搬硬套汉语的规则和习惯,在英语的交际中使用不合英语规范和文化习惯的畸型英语。
由于英汉两种语言分属不同的语系,二者在语法、表达方式、文化背景、思维习惯方面有着明显的差异,因此中式英语对于中国的英语学习者来说是不可避免的。
中式英语也被看作中介语,即指二语学习者按照自己的规则系统,创造出来的既含有母语特征,又有目标诏特征的语言系统。
一、中式英语的成因分析如前所述,中式英语是不符合英语表达方式的一种中介语,是需要不断修正和完善的。
中国学生的中式英语错误主要归结于他们对英语词汇、语法以及语篇的误解和误用。
1词汇层面词汇层面的中式英语事实上就是中国英语学习者对英语词汇的错误使用,主要有词汇冗余、搭配不当、词性误用、生搬硬套、褒贬误用,现分别举例如下:(1)词汇冗余比如,把书桌说成“writing desk”;书房写成“study room”;把“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译成“find asolution to solve the problem”。
类似的冗长中式英语非常普遍,而且不易被觉察,甚至屡见于某些官方的英文报刊杂志上。
(2)搭配不当词汇搭配是中国英语学习者比较难以掌握的地方,受汉语的影响,中式英语中便出现大量的搭配错误。
例如“expensive price(昂贵的价格)”。
另外,有一些完全根据汉语习惯、逐字套用的中式英语,其结果更为可笑。
如把“吃药”说成“eat medicine”等等,这些情况需要极力避免。
(3)词性误用英语的抽象思维决定了英语中大量使用抽象名词和介词而少用动词,汉语的具体思维则使其多用动词。
比如,要表达“由于他没有注意安全规章,所以导致了一场机械事故”时,地道的英文是“His failure toobserve the safety regulations resulted in an accidentto the machinery,”,但我们中国学生经常写成“As hedidn’t observe the safety regulations,he caused anaccident to the machinery,”(4)褒贬误用某些词在英语和汉语中所表达的概念和意义相同或相近,但其内涵却相去甚远。
【科普月】中式英语是怎么形成的?
【科普月】中式英语是怎么形成的?有多少的中国爸妈,把孩子学外语当作一件难于上青天的事儿。
事实上,每一个婴儿,都是语言的天才,只要善加利用,宝宝们学会三五门外语非常简单。
接下来的一段时间,我们将以科普的形式,让大家真正了解一下自己孩子的天赋何在,为大家通过自主学习培养多语超人增加信心。
这些内容刊载于徐老师的著作《英语学习的革命——论中国人学英语》一书中,感兴趣的朋友可以阅读全本进行了解。
脑磁图研究——心理语言学研究技术运用一瞥科学研究有两个关键的方面,第一是问题,即困惑与惊讶,第二是研究方法和技术。
没有问题就没有智慧的源泉。
没有研究方法和研究技术的进步,智慧的探索就不免止步于玄想或思辨。
心理语言学研究中科学家绞尽脑汁,发明了许多方法,采用各种适用或先进技术。
前文提及的脑磁图magnetoencephalography是心理语言学研究中借用的一项新技术。
有趣的镜像神经元也是依靠脑磁图仪而发现的。
当人完成一项智力活动的时候,无论该活动是易是难,例如,画一个圆圈或做一道多步四则运算题,大脑中相应区域的脑细胞会被激活。
脑磁图仪可以在空间与时间两个维度精准地记录大脑细胞的活动。
这是将心理语言学研究推进到神经语言学层面的强大的技术进步。
我们看一个实验之例。
根据语音知觉的磁效应理论,初学者聆听外语时会用母语语音表征模式去扭曲去同化输入的语音流。
(编者按:这也是为什么听的不够就盲目的开口读会有形成中式的英语)这肯定是一个不成功的加工策略,结果是听不清听不懂,但聆听者的大脑“挣扎”着想听清听懂。
由此可推论,若用脑磁图探测记录聆听语言的活动,有两类典型的表现。
第一类是聆听母语,脑磁图记录到的大脑活跃区域非常典型而局限,这些区域激活的时间也非常短暂,表明大脑能够高效率地轻而易举地应对母语的聆听加工。
第二类是初学者听外语,脑磁图记录到的大脑活跃区域会相当广泛,激活的时间也明显延长。
这表明大脑无法高效率地加工接受到的语音流,大脑“挣扎”着工作,调动起更多的大脑区域并延长脑细胞工作时间,设法进行处理;对应在行为层面就是怎么“挣扎”仍旧听不清听不懂。
浅析中式英语产生的原因及其对英语教学的启示
浅析中式英语产生的原因及其对英语教学的启示方慧英【摘要】中式英语指的是一种拼写无误,外国读者感到奇怪、困惑甚至不懂的英文.中式英语大量存在于我国的英语学习者和使用者当中,究其原因,有我们通常熟知的语法、词汇原因,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文化背景知识的缺失.研究中式英语产生的原因有利于我们从源头,也就是英语的教学环节来解决这一问题,从而更加有利于跨文化交流.【期刊名称】《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年(卷),期】2010(030)005【总页数】2页(P143-144)【关键词】中式英语;词汇;语法;文化背景;英语教学【作者】方慧英【作者单位】惠州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广东,惠州,51605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42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全球经济一体化,我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交流与沟通越来越频繁。
英语已发展为一门世界性语言,并成为我国对外交流的主要工具。
而广大英语学习者及使用者当中普遍存在的“中式英语”现象,严重影响了我国的对外交流,甚至由于“中式英语”成为外国人取笑的对象而影响到我国的国际地位与身份。
因此我们有必要深入探讨一下“中式英语”产生的原因,从而可以对症下药,从源头解决中式英语的问题。
Chinglish(中式英语)是Chinese English这一词组的合成词。
姜雅云(1995:51)在《中式英语和中国英语》一文中,给出了以下定义:中式英语是外来的,形式不规范的甚至是错误的英语,大部分的中式英语都不能让人很好地理解。
它是在将英语作为第二语言或外语学习过程中不可避免但又是必须的一个阶段,是每个学习者都可能经历的一个阶段(如果学习者停止学习则也有可能不经历这一阶段)。
Ford(1988:5)则将中式英语定义为:英语的一种方言——通常由将中文直接译成英文而形成,而且这种译法通常不合适。
从以上定义我们可以看出,中式英语指的是一种拼写无误,外国读者感到奇怪、困惑甚至不懂的英文,它带有明显的中国本土文化的烙印,受汉语思维方式和语句结构的影响,不符合英语民族的语言习惯和心理期待,常常妨碍我们正常有效地与英语国家人事沟通。
汉英翻译中的中式英语现象分析及对策
汉英翻译中的中式英语现象分析及对策海口经济学院外国语学院【摘要】作为推动国际交流的重要方式,翻译有效地推进了国际间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交流。
但由于中西方思维模式的不同和语言环境的差异,在实际汉英翻译过程中,若没有成功地进行思维模式的转换,就会出现中式英语现象。
本文分析了中式英语产生的原因,并通过大量例子指出中式英语的特点并提出了相关解决策略。
【关键词】中式英语产生原因对策一、中式英语及其成因分析1.中式英语的定义。
美国职业翻译琼?平卡姆女士(Joan Pinkham)在其著作《中式英语之鉴》对中式英语下了一个比较全面的定义,认为中式英语就是一种畸形的、混合的、既非英语又非中文的语言文字,也可称其为“具有中文特色的英语”。
一些国内的学者也对中式英语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李文中教授(1993)认为中式英语是一种畸形语言现象,将随着英语的普及和中国英语使用者的自我审视而逐步减少或消亡。
汪榕培教授(1991)认为中式英语是中国人使用的英语,以标准英语为核心,具有中国特色的英语。
总的来说,中式英语是中国人在学习英语过程中,由于受到思维模式、文化背景的影响,将中文的语法规则和表达习惯应用到英语中而产生的畸形英语,是不可避免的语言现象。
2.中式英语形成的原因。
(1)母语的负迁移。
语言的迁移现象,是指语言的使用者将其母语的语言规则应用在第二语言当中。
如果母语的语法规则和表达方式符合目的语的表达习惯,就会产生正迁移。
但是如果学习者盲目地将母语的语法规范应用在目的语中,就会出现语言错误,我们将其称为负迁移。
语言之间的差别越大,负迁移发生的概率就越高。
在中英翻译过程中,如果译者缺乏较好的英语水平,就会将中文的语法规范应用到英语当中,就会导致中式英语。
(2)不同的文化背景。
由于各个国家历史、宗教和地理环境的差异,造就了不同的文化背景。
而翻译就是为了传播文化,这也必然在另一种文化中引起文化差异和思想的碰撞。
因此,这也是翻译的难点所在。
也谈中国英语和中式英语:产生与异同-文档资料
也谈中国英语和中式英语:产生与异同一、引言随着二语习得的持续升温,母语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也受到关注。
中国拥有全世界最大的二语习得群体,同时众多的中国英语和中式英语也随之产生。
这两种英语都是二语和母语即英语和中文相结合的产物,因而容易被普通的英语学习者认为是一回事,事实上二者却大不相同。
中国英语是基于标准英语之上,发音接近,不影响交流;中式英语通常很难令人理解,它的词语句子组织不合语法规则或英语文化习惯,发音偏离标准英语。
中国英语广为人接受,作为世界英语的一种而具有独特的中国特色;而中式英语却是对英语的一种误用,常常影响交流,并妨碍英语的习得。
中式英语产生的原因很多,但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学习者没有用英语思维的习惯,自身的英语语言材料不够,在离开了英语使用的真实环境下用英语表达时,只能求助于母语与英语字面意义相同的语言材料,生搬硬套中文中相似的词组,句法规则或表达方式。
换言之,语言迁移,尤其是中文对英语学习的负迁移产生了重要影响。
二、母语对二语习得的影响。
正如广大研究者所认同的,学习者的母语在二语的习得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学习第二语言同母语的习得有着共通之处,如都必须充分创造语言环境,大量的有目的的听说练习,有机会使用这门语言并得到反馈等等, 但反过来,学习者现有的母语语言知识对二语习得的熟练和成功与否也有重要的影响。
对比分析法(CAH)更认为母语对二语习得起着决定性的而且是负面的作用。
他们把来自于母语的影响定义为一种“干扰”,二语习得的难度取决于二语与母语的相似程度:如果二者相似程度高,就会产生正迁移,二语习得相对就轻松些;反之,二语与母语之间的差距越大,负迁移作用越大,学起来越难。
CAH单纯从对比两种语言出发来预测学习者学习语言的难易,难免存在缺陷。
但学习者的母语对二语习得能产生或正面或负面的影响这一事实却是毋庸置疑的。
语言学上一般用“迁移”来描述由于学习者二语和母语之间的相似或差异而带来的影响。
对语言迁移的传统研究包括对正迁移,负迁移,回避现象,过度使用等的研究。
“中式英语”的主要表现及原因
摘要:“中式英语”是中国人英语学习中最容易出现的具有普遍性的问题,其形成有着深层的文化背景。
文章拟从思维方式、用词差异和习惯表达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探究,旨在帮助英语学习者找到一条学习纯正英语的捷径。
关键词:中式英语;思维;主体;客体The Cause s and Expression of Chinglish Abstract:"Chinglish" is the most popular phenomenon among Chinese English learners. This article examines the basic reasons from its culture background such as the way of thinking, views on value, expressing habits, etc, to help find a short cut in English studying.Key words: Chinglish; thought; subject; object人学习英语过程中因偏差而形成的特殊语言现象,旧称“洋泾帮”英语。
英语在被“本土化”时,由于脱离了其形成使用的特定语言环境,当地语言主体自然会根据自身特点按自己主观意愿对其加以改造。
其代表性的特征构成了现在的“中式英语”的框架,而中西思维方式差异是造成汉译英时“中式英语”存在的主要原因。
一、思维方式的差异1. 个性与共性偏重的不同西方文化强调尊重人的个性,而中国传统文化更看重的是共性。
英语里“先个体,后集体”的特征十分明显。
以人名和地名的顺序排列为例,其规则为“先名后姓,先小后大”:如在人名“Tom Smith”和“Adam Henry”中,“Tom”和“Adam”是代表个性的“名”,“Smith”和“Henry”是代表共性的“姓”(英语是“Family name”,即家族名) 。
中式英语的来源
China English&Chinglish
chinglish是一种不规范、畸形的英语,带汉语 语法的特色,注意不是文化特色啊= =两者区 别很大邓炎昌说过chinglish is unacceptable,跟China English不能混为一 谈啊在各个英语学习论坛上,经常可以看到有 关Chinglish(中式英语)的文章,但一般都是 中国人写的.不过我看到一篇长文,也是有关 Chinglish的,但却是美国人写的
写作中中式英语的特点
7.语义不明Ambiguous Reference
EXAMPLE:
A: The doctor handed the child to the father with a smile on his face.(ambiguous) B: With a smile on his face, the doctor handed the child to the father.( clear)
Chinglish 2 English(从中式英语到标准英语)
《Chinglish 2 English》这篇论文的作者是浙 江大学的美国外教Chuck Allanson,内容则是 Chuck在中国五年任教期间所听到、所看到的各 种Chinglish说法.
比如Chuck第一次来中国,下飞机后,负责接待 他的东北某大学英语系陈老师说:您刚到,我们 吃点饭吧.我们要点Chinese dumpling(饺子) 和Chinese beancurd(豆腐),您看可以吗?
写作中中式英语的特点
5.修辞不当
EXAMPLE:
A: With the reform and opening to the outside world, TV advertising is developing rapidly like bamboo shoots after spring rain. 事实是外国人比较钟情蘑菇而不是竹子 spring up like mushrooms B:With the reform and opening to the outside world, TV advertising is developing rapidly like mushrooms after spring rain.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牛作文”两个半小时出炉这届全国中小学生创新作文大赛共吸引了全国80万中小学生参加。
作为全国5名特等奖得主之一,涂婕因此获得了1万元奖金和北大自主招生考试资格。
戴着一副眼镜,说起话来滔滔不绝。
16岁的涂婕看上去稚气未脱。
但在题为《武汉夏天的自画像》的作文中,她用娴熟的笔法描绘了“火炉”武汉的夏天景象,既夹杂着市井的味道,又不失冷静的思考。
涂婕在文中写道:“城市里的人总是想尽一切办法躲避我。
他们喂我吃我早已有免疫力的防晒霜,用冷气笼把我囚禁起来……于是,他们逃离了阳光,也背离了健康,宁愿在健身房里笑,也不愿意在太阳下哭。
这样的人类突然让我觉得好陌生……”“拿到《××自画像》这个题目的时候,我避开了那些深沉的话题,想到了写武汉,因为这是我最熟悉的生活。
”涂婕说,她在高一时曾写过一篇800字的散文《武汉的夏天》,于是她在此基础上进行再创作,花了2个半小时一气呵成。
著名作家、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徐坤点评了涂婕的文章:该同学作文为家乡作画,视野开阔,文脉清晰,同时又饱含深情。
应试作文曾经只得一半分“其实我以前最怕写作文,特别是议论文,因为这些考试作文对写作内容、体裁有一定的约束,我很担心写跑题。
”涂婕透露,初中三年她的作文一直拖后腿,“50分的作文经常只得30多分”。
上初中的第一次大型考试,语文作文题目是“那次___”。
身为小小体育迷的涂婕,放弃了“身边的好人好事”等常规写法,在考场上大胆取题为《那次我愤怒了》,写的是中国男足输掉一场比赛的事。
没想到,试卷发了下来,50分满分的作文只得了25分。
涂婕分析,很可能是自己的文章脱离了考试作文的写作模式,因此得了很低的分数。
爸爸宽慰她:“也许阅卷的是个女老师,不喜欢足球这个话题呢?”这次打击让涂婕记忆犹新,此后她胆子变小了,考试作文再也不敢随意发挥写真性情了。
为了学习应试作文的套路,中考前夕,涂婕还专门找了两名老师培优,审题、背素材、揣摩结构……渐渐她的应试作文勉强有所提高,但直到如今,她对应试作文还是很有压力。
要为高考暂停散文写作读高一时,涂婕开始大量接触莫泊桑的《漂亮朋友》、大仲马的《基督山伯爵》等外国小说。
看完名著就练笔,涂婕渐渐培养出了散文写作的浓厚兴趣。
语文老师张灿军说,涂婕不喜欢模式化的写作,比较崇尚抒发自我情感,关注世象百态,武汉街头巷尾的寻常生活经常成为她写作的对象。
“当我写散文时,我就忘掉了那些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但是写议论文时就必须时时注意,哪一段应该怎么写。
”尽管获得了北大自主招生资格,但涂婕考北大还是有点底气不足,因为考试作文和竞赛作文评判标准差异很大。
涂婕的妈妈甘克慧曾多次告诫女儿,考试的时候不要写随感,免得吃亏。
“我不主张她冒险,就算她觉得考试作文禁锢了自己的思想,也必须按那些套路写,毕竟考试看的是分数。
”甘克慧说。
为了应对高考,就必须学写应试作文,这是在读高二的涂婕面临的现实。
“也许,这篇获特等奖的作文是我高考前写的最后一篇散文。
”说到这里,这个才思飞扬的女孩只剩一脸的无奈。
中式英语的产生和未来韩红胜中式中式英语再次成为了热点。
这次不再是地铁和景区指示牌上的英文错误,或者餐馆菜单上的“4 Glad Meetballs”(四喜丸子)、“Chicken Without Sexual Life”(童子鸡),而是中国人自创出来的新词汇:“Smilence”(笑而不语)、“Emotionormal”(情绪稳定),还有更富时代特色的“Chinsumer”(指到国外旅行疯狂购物的中国人)、“Vegeteal”(指开心网上的“摘菜”)。
人们在网络上传播和把玩着这些中式英语单词,新词还在不断被发明出来。
从最早我们自己讽刺初学者英文水平低,到后来好多外国人搜集散布在公共场合里不经意间的“巧妙”错用,再到如今中国人开始故意错用甚至自创英语单词,中式英语(Chinglish)的内涵在不断地被拓展,人们对中式英语的态度也由开始的拒绝、嘲笑转变为欣赏、把玩甚至鼓励。
语言是时代变迁最敏感的反应器,中式英语繁盛的背后是中外交往更加密切、中国国际影响力的增强———在“Long time no see”、“Good good study,day day up”之后,也许会有更多中式英语成为外国人的日常用语。
中式英语成员不断扩展更早的中式英语得数旧上海的“洋泾浜”,至今在中国语文课本选摘的民国时期散文里还留存着从英语音译的“水门汀”(Cement水泥)和“梵阿铃”(Violin小提琴)的字眼。
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人的第一外语变成了俄语,直到改革开放后,国人普遍开始学习英语。
学校里的英语教师和新东方的老师开始要学生警惕“Chinese English”。
大学里请来的外教发现,中国人讲英语很容易照着汉语原来的习惯。
学生请假,说自己不舒服会讲“I am uncomfortable”而不是“I don‟t feel well”,外教得好久才能反应过来;中国人把厕所叫“WC”而不是“Restroom”,而“WC”在英语国家只是“茅坑”的意思。
浙江大学的一位美国外教去中国朋友家里做客时发现,中国人讲“饺子”和“豆腐”的单词都“名不副实”,“Dumpling”和“Chinese Bean curd”他们并不用,“Ravioli”和“Tofu”则被老外广泛接受———这两个词对英语来说也是外来语,分别来自意大利和日本。
有人给中国式英语下了定义:带有中文语音、语法、词汇特色的英语。
不过,中式英语进一步被提上议事日程,还是跟大量外国人到中国工作、生活和旅游有关。
而影响最大的中式英语还是公共场所指示牌和餐馆菜单上的英语,在网络上,它们多数由外国人拍摄,以图片配文的形式出现,数量可谓成千上万。
比如“请携带好随身物品”被写成“Please take good personal luggage”,“先下后上,文明乘车”则是“First under after on, take riding with civility”。
有当事者表示,许多地铁站、旅游景点、餐馆和其他公共场所的中英文双语标志,英文翻译最初只为形式齐全,有些只是随便拿字典或者用谷歌翻译之类的软件翻出来完事,并没有太多人注意,可当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出现在这里,他们首先注意的是英文,于是其中的错误一一浮出水面。
老外收集“错得韵味十足”的中式英语让人意外的是,大多数外国人并不讨厌中式英语,还有不少人真心喜欢。
也许跟外国朋友的鼓励有关系,最近一段时间,许多中国人开始按自己的方式自创英语词汇和句子,如Smilence这样类似Brangelina(布拉德·皮特和安吉丽娜·朱莉夫妻的合称)的“自创合成词”。
也有些词把汉语里的俏皮话直译过来,造成错位和有趣的效果,比如“We two who and who?”(咱俩谁跟谁?),“No wind, no waves。
”(无风不起浪),“If you want money, I have no. If you want life, I have one。
”(要钱没有,要命一条),“American Chinese not enough”(美中不足)。
新华社报道称这是“中国式俏皮话丰富了英语”———而这是一种创新的中式英语。
老外对中式英语的喜欢看似意外,其实也容易理解。
就好像我们看到外国人学中文,即使错误频出,也不会瞧不起对方一样。
而就在学英语的中国人努力改正中国式的语病时,许多外国人却在热心地收集和整理散落在各个角落的中国式英语。
当然也有老外充当“语言警察”努力帮中国城市纠正错误的英文,像北京第二外国语大学的杜大卫。
不过,就像英国《卫报》的报道所言,更多老外觉得中国式英语“错得韵味十足”,为字母语言添加了调味剂。
对来过中国的老外来说,拍下中式英语的招牌然后上传到网上,已经变成一种时尚。
在照片分享网站Flickr上,中式英语的照片已达4千多张,甚至老外们开始交流起哪个风景区和城市的中式英语最多,比如广州的莲花山就是几个老外公认的中式英语的繁盛地。
中式英语,奇妙的混合德国人纪绍融的中式英语“网络博物馆”———www.chinglish.de网站在中国已经小有名气。
来华不久,他就在厕所见识了“Wash after relief”的标语,他感叹到原来在中国,方便完后不光要冲厕所(Flush),还要洗厕所(Wash),他出于记者本能拿相机拍下来那个标语。
从此竟成了一个业余爱好。
他遇到过“Rolling Donkey”(驴打滚)的惊喜,也碰见过“Man And Wife Lung Slice”(夫妻肺片)的骇人,还有“Little grass has life,please watch your step。
”(小草有生命,足下请留情。
)的可爱与感动,都把它们一一收录在自己的博客里。
他声称:“对于中式英语,绝无嘲讽之意,而是热爱。
中式英语是英语词典和中国语法的完美碰撞。
”他甚至为此专门著书《日常生活里的中式英语》,对中式英语的成因加以分析。
而总部位于美国德克萨斯州的“全球语言监测机构”(GLM)则从全球视野和英语语言发展的角度给予了中式英语热情洋溢的高度评价。
从2005年开始起,Chinglish就被其评为影响全球的十大词汇之一。
GLM认为,中式英语正在促使英语产生深刻的变革,大量的中文词汇进入英语,成为英语新词汇最主要的来源,比率可达20%。
他们每年都会评选出年度最受关注的中式英语,比如2006年的“No Noising”(别吵,地道英语为“Quiet, please”)、“Question Authority”(问讯台,地道英语为“Information Booth”),2008年的Deformed Man Toilet (残疾人厕所,地道英语为“Handicapped Restroom”)、Airline Pulp(航空餐,地道英语为“Food Served Aboard Airlines”)。
GLM认为:中文具有令人惊讶的复杂性和丰富性,其产生新词和接受外来新词的能力非常强,而中式英语是一种“可喜的混合体”。
中式英语的前途:消失还是繁荣?有趣的是,中式英语的被发现和被消灭几乎是前脚和后脚的事。
有外国人说,他曾经在机场发现有趣的中式英语,可是没过几天再去的时候,已经被更换成正确的表达方式。
也许正是外国人对中式英语的发现让国人开始注重对中式英语的清理,特别是奥运会和世博会在中国城市举行的这几年,北京、上海和其他城市都展开了对中式英语标识的全面纠正工作。
而同时传来的却是外国人遗憾的声音“取缔中式英语的消息令人沮丧”,“如果来到中国只看到…Welcome‟,而不是看到…Welcome your presence‟,将是多么索然无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