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血不良反应应急预案流程
输血反应应急预案及处理程序
![输血反应应急预案及处理程序](https://img.taocdn.com/s3/m/19f9453eb5daa58da0116c175f0e7cd1842518ba.png)
输血【2 】反响应急预案及处理程序为进一步增强临床规范.科学.合理用血的治理,进步输血工作质量,确保临床输血安全,妥当实时处理输血反响,特制订天全县人平易近病院输血反响应急预案及处理程序.一旦产生输血反响应实时按以下应急预案与处理程序处置.
一.应急处置措施
1.立刻停滞输血,改换输液管,改换心理盐水.
2.报告大夫进行实时处置,并遵医嘱给药.
3.若为一般过敏反响,情形好转者可持续不雅察并做好记载.
4.填写输血反响报告卡,报告输血科.
5.疑惑溶血等轻微反响时,保留血袋并抽取患者血样一路送输血科.
6.患者家眷有贰言时,立刻按有关程序对输血器具进行封存.
7.如遇轻微的输血反响,输血科应实时查找原因,指点临床对输血反响的处理.如疑惑输血沾染,应向供血的中血汗站报告,并合营查询拜访处理.
二.应急处理流程
立刻停滞输血→改换输液管→改换心理盐水→报告大夫→遵医嘱给药→周密不雅察并做好记载→填写输血反响报告卡→上报输血科→疑惑轻微反响时→保留血袋→抽取患者血样→送输血科→必要时报告中血汗站.
第1页,-共1页。
病人发生输血反应时的应急预案与流程
![病人发生输血反应时的应急预案与流程](https://img.taocdn.com/s3/m/dc866780c281e53a5902ff70.png)
病人发生输血反应时的应急预案与流程
一、应急预案:
1、立即停止输血,更换输血器,改输生理盐水。
2、报告主管医生用护士长。
3、配合医生进行紧急救治。
4、若为一般性过敏反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并做好记录,安慰患者,减少焦虑。
5、必要时填写输血反应报告卡,上报输血科。
6、保留余血及输血袋,用塑料袋密封,以备送检。
怀疑有溶血等严重反应时,将保留的血袋及抽取的患者血样一起送输血科。
7、患者家属有异议时,立即按相关流程对输血器具进行封存。
8、加强巡视及病情观察,做好抢救记录,重点交接班。
9、填写护理不良事件报告表,上报护理部。
10、跟踪病情及化验结果,分析原因,制定改进措施,总结讲评,达到改进目标。
二、流程:。
发生输血错误的应急预案及流程
![发生输血错误的应急预案及流程](https://img.taocdn.com/s3/m/864440ad43323968001c924a.png)
患者发生输血错误的应急预案
一、出现输血错误立即停止输血,更换输液管,改换生理盐水。
二、报告医生及护士长并遵照医嘱采取补救措施。
三、对输血袋、余血及输血器具进行封存,取患者血样一起送输血科。
四、发生溶血等严重反应时,准备好抢救药品及物品,配合医生进行紧急救治。
五、若为一般过敏反应,情况好转可继续观察并做好记录。
六、加强巡视及病情观察,做好抢救记录。
七、填写《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报告表》逐级上报医务科、护理部及院领导。
八、做好家属的沟通工作,防范医疗纠纷。
患者发生输血错误应急流程。
患者发生输血反应的应急预案(各类预案)
![患者发生输血反应的应急预案(各类预案)](https://img.taocdn.com/s3/m/d9ae2c146c85ec3a87c2c5bc.png)
邳州市中医院医疗安全(不良)事件应急预案与处理流程一、患者发生输血反应的应急预案处理程序(一)应急预案1、立即停止输血,更换输液器,改输生理盐水。
2、报告医生并遵医嘱给药。
3、若为一般过敏反应,情况好转者可继续观察并做好记录。
4、填写输血反应报告卡,上报检验科。
5、怀疑溶血等严重反应时,保留血袋并抽取患者血样一起送检验科。
6、患者家属有异议时,立即按有关程序对输血器具进行封存。
(二)程序立即停止输血→更换输液器→改输生理盐水→报告医生→遵医嘱给药→严密观察并做好记录→填写输血反应报告卡→上报检验科→怀疑严重反应时→保留血袋→抽取患者血样→送输血科。
二、患者发生输液反应的应急预案处理程序(一)应急预案1、立即停止输液,保留静脉通路,改换其它液体和输液器。
2、报告医生并遵医嘱给药。
3、情况严重就地抢救,必要时进行心肺复苏。
4、记录患者生命体征、一般情况和抢救过程。
5、及时报告医院药剂科,必要时报告护理部。
6、保留输液器和药液。
7、患者家属有异议时,立即按有关程序对输液器具进行封存。
(二)程序立即停止输液→更换液体和输液器→报告医生→遵医嘱给药→就地抢救→观察生命体征→记录抢救过程→及时上报→保留输液器和药液→家属有异议时封存。
三、患者发生用错药时的应急预案处理程序(一)应急预案1、护士取药、摆药、发药严格执行查对制度。
2、对病人的疑问应重新核对,确认无误后给病人解释。
3、遵医嘱正确实施给药。
4、给药后注意观察药物疗效和病人的反应。
5、加强用药指导,护患沟通。
6、一旦发生患者用错药时,立即停止所给药。
7、报告主管医生,并遵医嘱给药,配合医生进行抢救,通知科主任、护士长,必要时报护理部、医务科或总值班。
8、作好护理记录,作好病人及家属的安抚工作。
9、患者家属有异议时,按有关程序对药物进行封存。
(二)程序做好安全防范→发现患者用错药时→立即停止所给药→报告主管医生→遵医嘱给药、配合医生进行抢救→必要时报告护理部、医务科或总值班→做好护理记录→作好病人及家属的安抚工作→必要时医患双方封存药物。
输血反应应急预案
![输血反应应急预案](https://img.taocdn.com/s3/m/1ffa05bccf84b9d529ea7adf.png)
输血反应应急预案
1.患者发生输血反应时,应立即停止输血,更换输血管,换生理盐水维持通路,必要时给予氧气吸入,并保留血袋,以备检查。
2.报告主管医生及护士长。
3.若为一般过敏反应,应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并做好记录,安慰患者,减少患者焦虑。
4.病情危重者要备好抢救物品及药品,配合医生进行紧急救治。
5.怀疑溶血等严重反应,需抽取患者血样与保留的血袋一同送输血科。
6.如患者家属有异议,应立即按有关程序对输血器具进行封存。
7.督促医生登录HIS系统,完成输血不良反应上报;登录不良事件系统,上报输血不良事件。
8.加强巡视及病情观察,做好抢救记录。
医院突发输血过敏反应应急预案及处理流程
![医院突发输血过敏反应应急预案及处理流程](https://img.taocdn.com/s3/m/29b41b7cfd0a79563d1e723a.png)
突发输血过敏反应应急预案及处理流程
一、发生输血过敏反应,立即汇报医生。
二、出现轻度过敏反应,立即予减慢输血速度,遵医嘱使用抗过敏药物,严密监测生命体征。
三、出现中度过敏反应,立即停止输血,保持静脉通畅,严密观察生命体征,遵医嘱予肾上腺素皮下注射。
四、出现重度过敏反应,保持呼吸道通畅,予高流量吸氧,必要时气管切开或气管插管,遵医嘱使用抗过敏药物,必要时心肺功能监测。
五、填写《输血不良反应回执单》,保留余血、输血器送输血科。
六、严格执行上报流程。
及时向护士长汇报,24小时内(重大事件2小时内)护士长以口头、电话、短信等形式上报护理部、输血科,72小时内填写《护理不良事件报告单》。
一月内科室组织讨论、分析原因,确定改进措施。
附:处理流程 轻度:局部或全身出
现荨麻疹 中度:眼
睑、口唇高度水肿、
喉头水肿、呼吸困
难 重度:过敏性休克 余血、输血器送输血科
病人发生输血过敏反应
轻度过敏反应 中度过敏反应 立即停止输血,
保持静脉通畅 重度过敏反应 减慢输血速度 保持呼吸道通畅,予高流量吸氧
必要时心肺功能监护
遵医嘱给予
抗过敏药物 遵医嘱予肾上
腺素皮下注射 严密监测生命体征 严格执行上报流程
严密观察生命体征 必要时气管切
开或气管插管
遵医嘱给予抗过敏药物。
输血不良反应应急预案流程
![输血不良反应应急预案流程](https://img.taocdn.com/s3/m/0abd34d1a26925c52cc5bfaa.png)
沙坪坝区某医院输血不良反应预案及流程通过输血不良反应监测方法的建立,加强医务人员对不良反应的识别及预防、处置,有效的预防及降低临床发生输血不良反应。
2 适用范围适用全院各科室。
3制度内容3.1输血过程中应先慢后快,再根据病情和年龄调整输注速度,严密观察受血者有无输血不良反应,如出现异常情况应及时处理;减慢或停止输血,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维持静脉通路;立即通知值班医师和血库值班人员,及时检查、治疗和抢救,并查找原因,做好记录。
3.2一旦出现可能为速发型输血反应症状时(不包括风疹和循环超负荷,如疑为溶血性或细菌污染性输血反应),应立即停止输血,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维护静脉通路,护理人员应及时向主管医师汇报,主管医师在积极治疗抢救的同时应及时上报上级医师、科主任、血库及质控办。
3.4血库处理流程血库工作人员接到通知后应立即上报科主任,并根据既定流程调查发生不良反应的原因,确定是否发生了溶血性或细菌污染输血反应。
查证流程如下:3.4.1患者和血袋标签确认输给患者的血是与患者进行过交叉配血的血。
3.4.2查看床旁和实验室所有记录,是否可能将患者或血源弄错。
3.4.3肉眼观察受血者发生输血反应后的血清或血浆是否溶血。
如果可能,该标本应和受血者输血前的标本进行比较。
3.4.4核对受血者及供血者ABO血型、RH(D)血型。
用保存于冰箱中的受血者与供血者血样、新采集的受血血样、血袋中血样,重测ABO血型、RH(D)血型、不规则抗体筛选及交叉配血试验。
3.4.5立即抽取受血者血液加肝素抗凝剂,分离血浆,观察血浆颜色,测定血浆游离血红蛋白含量;检测血清胆红素含量。
3.4.6用受血者发生输血反应后的标本做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
3.4.7如怀疑细菌污染性输血反应,抽取血袋中血液做细菌学检验。
3.4.8尽早检测血常规、尿常规(尿血红蛋白)。
3.4.9必要时,溶血反应发生后5~7小时测血清胆红素含量。
3.4.10血库根据既定流程查证完毕后一个工作日内完善相应记录,血库主任负责解释上述试验结果并永久记录到受血者的临床病历中,当输血反应调查结果显示存在血液成分管理不当等系统问题时,输血科主任应积极参与解决。
八患者发生输血反应时的应急预案
![八患者发生输血反应时的应急预案](https://img.taocdn.com/s3/m/b3d5ff9a81eb6294dd88d0d233d4b14e84243e40.png)
八患者发生输血反应时的应急预案输血反应是指在输血过程中,患者因不良反应出现一系列不适症状的现象。
输血反应的发生可能会带来严重的后果,因此,医疗机构应当在输血过程中提前制定好应急预案,以保证及时、有效的处理输血反应,减少患者的伤害。
以下是患者发生输血反应时的应急预案。
一、定义:1.输血前:指发生在输血开始之前,输血前反应明确为输血前10分钟内发生的反应。
2.输血中:指发生在输血进行过程中,输血中反应明确为输血中时间段的一切异常程度的异常病变。
3.输血后:指发生在输血结束之后,直至输血结束后72小时以内出现的异常病变。
二、应急预案内容:1.输血前应急预案:(1)团队准备:为应对可能发生的输血反应,输血团队由输血医生、输血技师和护士组成,每位成员都清楚各自的职责和任务。
相应的设备和药品需要提前准备好。
(2)患者评估:在输血前进行详细的患者评估,包括既往史、过敏史、药物史等。
特别是对于曾经有过输血反应的患者,需要严密观察和评估,采取更加慎重的措施。
(3)血型确认:在输血前进行血型和交叉配血的确认,避免血型不符导致的输血反应。
(5)事先告知:在输血前向患者或患者家属详细说明输血的目的、过程、风险以及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2.输血中应急预案:(1)监测:输血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血压、心率、呼吸、体温等,及时发现异常情况。
(2)护理措施:对于发生输血反应的患者,停止输血,但保持输血通路开放,开展护理措施,如调整体位,给予氧气吸入等。
(3)病情评估:根据不同的反应症状,对患者的病情进行评估,评估结果决定后续处理措施。
(4)通知医生:在发现输血反应时,及时通知输血医生或负责医生,并向其汇报患者的情况和症状表现。
(5)记录和报告:及时记录患者输血反应的症状、处理措施和后续随访情况,并向医疗机构上报。
3.输血后应急预案:(1)继续监护:在输血结束后继续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密切关注患者的症状和血象等变化。
输血反应的应急预案、输血不良反应报告、处理制度及流程
![输血反应的应急预案、输血不良反应报告、处理制度及流程](https://img.taocdn.com/s3/m/506d89a06529647d27285295.png)
输血反应的应急预案一、目的:积极处理输血反应,将输血反应造成的伤害控制在最小范围。
二、使用范围:过敏反应、发热反应、溶血反应、细菌污染及大剂量输血后的并发症。
三、处置原则:立即停止输血,维护输液通道,积极救治,保留血袋。
四、处置程序:1、患者发生输血反应时,应立即停止输血,换输生理盐水,并保留未输完的血袋,以备检查。
2、报告医师及护士长。
3、准备好抢救药品及物品,配合医生进行紧急救治,并给予氧气吸入。
4、若是一般过敏反应,应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安慰患者,减少患者的焦虑。
5、医护人员对有输血反应的患者应立即通知输血科,并逐项填写患者输血反应回执单,并返还输血科(血库)保存。
矚慫润厲钐瘗睞枥庑赖。
6、怀疑溶血反应或细菌污染时,将保留血袋及抽取患者血标本一同送输血科。
7、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做好记录。
五、常见输血反应与护理输血反应是指在输血过程中或输血后,受血者发生的不良反应。
在输血过程中和输血24 小时内发生的为即发反应,在输血后几天甚至几个月发生者为迟发反应。
聞創沟燴鐺險爱氇谴净。
(一)过敏反应:1、症状:症状轻者表现皮肤红斑、荨麻疹、发热、关节痛,重者可有血管神经性水肿、喉痉挛、哮喘,更严重者发生过敏性休克。
残骛楼諍锩瀨濟溆塹籟。
2、治疗:( 1)应立即停止输血,换输0.9%生理盐水。
( 2)吸氧:鼻管、面罩、必要时请麻醉师配合气管插管正压给氧。
( 3)抗过敏:地塞M松 10MG或氢化考地松100MG+5%GS静点,严重者使用0.1%肾上腺素 0.1-0.3ML静注。
.酽锕极額閉镇桧猪訣锥。
(4)异丙嗪 25MG肌注。
(5) 10%葡萄糖酸钙 10ML肌注。
(6)对多次输血有过敏反应者,可选用少白细胞的红细胞或洗涤红细胞输注。
(二)发热反应:1、症状:多在输血后立即或数小时内发生。
轻者畏寒,体温增高,个别可因高热、抽搐以至昏迷。
症状持续1-2 小时后逐渐缓解。
彈贸摄尔霁毙攬砖卤庑。
2、据症状轻重处理。
输血不良反应应急预案
![输血不良反应应急预案](https://img.taocdn.com/s3/m/3225744703768e9951e79b89680203d8ce2f6a0d.png)
输血不良反应应急预案应急预案及程序当发生输血反应时,应立即采取以下措施:1.停止输血,更换输液管,并更换生理盐水。
2.报告医生并遵医嘱给药。
3.对于一般性过敏反应,情况好转者可继续观察并记录。
4.填写输血反应报告卡,并上报医务科和血库。
5.对于怀疑溶血等严重反应的情况,应保留血袋并抽取患者血样一起送往血库。
6.如果患者家属有异议,应立即按照有关程序对输血器具进行封存。
临床紧急用血预案为了保障紧急抢救患者的情况下,能够快速、安全地输注临床血液,制定了紧急用血工作预案。
该预案编制依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艾滋病防治条例》和《临床输血技术规范》。
该预案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是统一领导,分工负责。
严格依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对临床紧急用血进行管理,确保输血安全。
为了确保紧急用血的顺利实施,成立了临床紧急用血协调小组,其中组长为医务科主任,副组长为检验科主任,成员为各临床科室主任。
该预案的职责如下:1.医务科主任负责紧急输血应急工作的统一领导、决策和现场指挥。
2.医务科负责各科室协调与信息上报,并监督执行预案。
3.输血科负责预案的具体实施。
4.其他各科主任具体负责各部门的应急工作。
在紧急情况下,应采取以下措施:1.经治医师应首先为患者建立通畅的静脉通路,最好进行静脉插管,通过该插管采集供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病毒筛查试验用的血标本,并同时通知输血科做好紧急用血准备。
2.输血科在确认库存血液不足时,应立即与采供血机构联系,说明哪种血液不能满足紧急输血的需要。
3.如果有多名医护人员处理多名伤员,此时应指定1名医师负责血液申请并与输血科联络。
每个患者的血标本和输血申请单上应清楚地标明患者姓名和住院号号。
若无法识别患者(如患者昏迷),可在病案号的基础上加紧急人院号(如01号、02号……),避免在确认受血者身份和粘贴血标本标签时出错。
4.如果在短时间内发出另外一份针对同一名患者的《临床输血申请单》,应使用与第一份《临床输血申请单》和血标本上相同的标识编号,以便输血科技术人员确认处理的是同一名患者。
输血应急预案及演练方案
![输血应急预案及演练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b8061109302b3169a45177232f60ddccdb38e677.png)
输血是临床治疗中常见的一项重要医疗技术,但在输血过程中可能会发生不良反应,严重时甚至危及患者生命。
为提高医护人员应对输血不良反应的能力,确保患者安全,特制定本输血应急预案及演练方案。
二、输血应急预案1. 输血不良反应的识别与报告(1)医护人员在输血过程中应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及时发现异常情况。
(2)如发现患者出现发热、寒战、皮疹、呼吸困难、血压下降等输血不良反应症状,应立即停止输血,并报告上级医师。
2. 输血不良反应的处理(1)迅速给予患者吸氧、保暖、建立静脉通道等对症处理。
(2)遵医嘱给予抗过敏药物、解热镇痛药物、升压药物等治疗。
(3)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如心率、血压、呼吸、体温等。
(4)如出现严重输血反应,如过敏性休克,应立即启动应急预案,进行抢救。
3. 输血不良反应的记录与报告(1)详细记录患者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时间、症状、处理措施及结果。
(2)按照医院相关规定,及时向相关部门报告输血不良反应。
三、输血应急预案演练方案1. 演练目的(1)提高医护人员对输血不良反应的识别和处理能力。
(2)检验输血应急预案的有效性和可操作性。
2. 演练时间与地点(1)时间: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原则上每年至少进行一次。
(2)地点:医院输血科、相关病区。
3. 演练内容(1)模拟输血过程中出现发热反应、过敏反应、溶血反应等常见输血不良反应。
(2)检验医护人员对输血不良反应的识别、报告、处理及记录能力。
(3)评估输血应急预案的有效性和可操作性。
4. 演练流程(1)准备阶段:成立演练小组,制定演练方案,明确角色分工。
(2)实施阶段:按照演练方案,模拟输血不良反应发生,检验医护人员应对能力。
(3)总结阶段:对演练过程进行总结,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
5. 演练评估(1)评估医护人员对输血不良反应的识别和处理能力。
(2)评估输血应急预案的有效性和可操作性。
(3)总结演练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
四、结语输血应急预案及演练方案的制定与实施,有助于提高医护人员应对输血不良反应的能力,确保患者安全。
(最新版)医院输血不良反应处理流程和应急预案(后附处理、流程图)
![(最新版)医院输血不良反应处理流程和应急预案(后附处理、流程图)](https://img.taocdn.com/s3/m/986c7fe2da38376baf1fae3e.png)
医院输血不良反应处理流程与应急预案一、输血不良反应识别标准:常见的输血反应和并发症包括非溶血性发热反应、变态反应和过敏反应、溶血反应、细菌污染、循环超负荷、出血倾向、酸碱平衡失调、输血相关性急性肺损伤和传播感染性疾病等。
常见输血不良反应1、非溶血性发热反应发热反应多发生在输血后1-2 小时内,往往先有发冷或寒战,继以高热,体温可高达39℃-40℃,伴有皮肤潮红、头痛,多数血压无变化。
症状持续少则十几分钟,多则1-2 小时后缓解。
2、变态反应和过敏反应变态反应主要表现为皮肤红斑、荨麻疹和瘙痒。
过敏反应并不常见,其特点是输入几毫升全血或血液制品后立刻发生,主要表现为咳嗽、呼吸困难、喘鸣、面色潮红、神志不清、休克等症状。
3、溶血反应绝大多数是输入异型血所致。
典型症状是输入几十毫升血后,出现休克、寒战、高热、呼吸困难、腰背酸痛、心前区压迫感、头痛、血红蛋白尿、异常出血等,可致死亡。
麻醉中的手术患者唯一的早期征象是伤口渗血和低血压。
4、细菌污染反应如果污染血液的是非致病菌,可能只引起一些类似发热反应的症状。
但因多数是毒性大的致病菌,即使输入10-20ml,也可立刻发生休克。
库存低温条件下生长的革兰染色阴性杆菌,其内毒素所致的休克,可出现血红蛋白尿和急性肾功能衰竭。
5、循环超负荷心脏代偿功能减退的患者,输血过量或速度太快,可因循环超负荷而造成心力衰竭和急性肺水肿。
表现为剧烈头部胀痛、呼吸困难、发绀、咳嗽、大量血性泡沫痰以及颈静脉怒张、肺部湿罗音、静脉压升高,胸部拍片显示肺水肿征象,严重者可致死。
二、输血不良反应处理流程:(一)临床医护人员发现输血患者出现输血速发型输血不良反应后(不包括风疹和循环超负荷),应立即停止输血,更换输血管,用生理盐水维持静脉通道。
立即报告值班医生或护士长。
在积极处理的同时,要及时向输血科通报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的情况,与输血科共同调查、分析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以确定进一步的处理、治疗方案。
输血不良反应应急预案及处理流程
![输血不良反应应急预案及处理流程](https://img.taocdn.com/s3/m/c621687966ec102de2bd960590c69ec3d5bbdb98.png)
输血不良反应应急预案及处理流程输血不良反应是指在输血过程中,受血者出现的不良反应。
不良反应的发生可能会对受血者的健康造成严重影响,因此,对于输血不良反应的应急预案及处理流程,我们需要充分重视并做好准备。
以下将对输血不良反应的应急预案及处理流程进行详细介绍。
一、应急预案。
1. 事前准备。
在进行输血前,医务人员需对受血者进行详细的询问和检查,了解其输血史、过敏史、疾病史等信息,以便及时发现高风险受血者。
同时,需要确保输血设备和血液制品的质量安全,避免输血过程中出现不良反应的可能。
2. 人员培训。
医务人员需要定期接受输血不良反应的应急处理培训,掌握不同类型不良反应的识别和处理方法,提高应对突发情况的能力。
3. 应急设施。
医疗机构需要建立完善的输血不良反应应急处理设施,包括应急药品、设备和人员配备等,以便在发生不良反应时能够及时有效地进行处理。
二、处理流程。
1. 发现不良反应。
在输血过程中,医务人员需要密切观察受血者的情况,一旦发现出现不适症状,如发热、寒战、皮疹、呼吸困难等,需要立即停止输血,并及时进行评估和诊断。
2. 评估和诊断。
对于出现不良反应的受血者,医务人员需要迅速进行评估和诊断,了解其症状和体征,排除其他可能的原因,并根据不同类型的不良反应进行相应的处理。
3. 应急处理。
根据不同类型的不良反应,医务人员需要采取相应的应急处理措施,包括停止输血、给予抗过敏药物、纠正液体和电解质紊乱等,以保障受血者的安全。
4. 报告和记录。
在处理不良反应后,医务人员需要及时向上级主管报告,并做好详细的记录,包括受血者的情况、不良反应的处理过程和效果等,以便进行事后的评估和总结。
三、总结。
输血不良反应的应急预案及处理流程对于医务人员而言至关重要,只有做好充分的准备和培训,才能在发生不良反应时做出及时有效的处理,保障受血者的安全。
因此,医疗机构需要加强对输血不良反应的管理和监控,确保输血过程的安全和有效性。
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能够对输血不良反应的应急预案及处理流程有更深入的了解,提高医务人员的应急处理能力,保障受血者的健康和安全。
输血不良反应应急预案及处理流程
![输血不良反应应急预案及处理流程](https://img.taocdn.com/s3/m/ad69207ac950ad02de80d4d8d15abe23482f03a9.png)
输血不良反应应急预案及处理流程一、应急预案1、概述:输血不良反应是指在输血过程中,受血者出现的不良反应,包括过敏反应、输血反应和输血并发症等。
应急预案旨在确保输血过程中出现不良反应时,能够迅速、有效地采取措施,保障受血者的安全和健康。
2、预案制定:应急预案应由医疗机构的输血科、血库、临床科室等相关部门共同制定,明确预案的制定人员、审批人员、执行人员及其职责,并定期进行审查和更新。
3、预案内容:应急预案应包括以下内容:(1) 应急响应流程:明确不同类型的输血不良反应的应急处理流程,包括紧急停输、检查输血设备、记录相关信息、联系输血科和临床医生等步骤。
(2) 应急处理措施:具体包括不同类型输血不良反应的处理措施,如过敏反应的抗过敏治疗、输血反应的停输、支持性治疗等。
(3) 报告和记录:明确输血不良反应的报告和记录要求,包括报告的时间、报告的对象、报告的内容等,同时应规定相关信息的保存和保密要求。
(4) 应急培训:规定医护人员定期参加输血不良反应应急处理培训的要求,确保医护人员熟悉应急预案和处理流程,掌握相应的处理技能。
(5) 通讯与联系:明确输血不良反应发生时的通讯与联系方式,包括联系输血科、血库、临床医生、药师等相关人员的电话、传真、邮件等信息。
二、处理流程1、不良反应的识别:在输血过程中,医护人员应密切观察受血者的生命体征和症状,如出现过敏反应、输血反应和输血并发症等症状,应立即怀疑并停止输血。
2、紧急停输:一旦发现不良反应,应立即停止输血,并将输血设备关闭,避免输血继续进行。
3、检查输血设备:停止输血后,医护人员应检查输血设备,包括输血管路、输液器、输血袋等,确保设备没有漏血、漏液或者其他异常情况,以排除可能导致不良反应的技术问题。
4、记录相关信息:医护人员应及时记录不良反应的发生时间、症状、处理措施等信息,包括受血者的基本信息、输血单位信息等,以备后续处理和报告使用。
5、联系输血科和临床医生:医护人员应立即联系输血科和临床医生,报告不良反应的情况,并按照预案中规定的通讯方式和联系人员进行沟通,以获取专业的指导和建议。
输血不良反应应急预案及处理流程
![输血不良反应应急预案及处理流程](https://img.taocdn.com/s3/m/5ff6e15653d380eb6294dd88d0d233d4b14e3fb0.png)
输血不良反应应急预案、报告及处理流程
(一)应急预案
1、立即停止输血,更换输液器,改输入生理盐水。
2、报告医生及护士长,并遵医嘱用药。
3、若为一般性过敏反应,应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并做好记录。
4、病情危重的患者准备好抢救药物和物品配合医生进行紧急抢救。
5、怀疑溶血等严重反应时,应立即停止输血,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维持静脉通路,及时报告上级医生,在积极做好抢救的同时,做好以下信息核对。
(1)核对用血申请单、血袋标签、交叉配血实验记录。
(2)核对供血者、受血者的ABO血型,Rh血型。
6、剩余血液制品及输血用具教检验科进一步检查。
7、积极配合医生或检验科进行输血不良反应的各项监测,并抽取患者血样一起送检验科。
8、患者家属有异议时,立即按有关程序对输血用具进行封存,并做记录。
9、按照要求填写输血反应报告卡,上报检验科、医务科、护理部。
(二)处理流程(见附图)
附:输血反应处理流程图。
输血不良反应应急预案及处理流程
![输血不良反应应急预案及处理流程](https://img.taocdn.com/s3/m/f8c19f925022aaea998f0fba.png)
夏邑县第二人民医院输血不良反应的应急预案及处理流程一、输血不良反应的定义和分类。
输血不良反应是指在输血过程中或输血后,受血者发生了原来疾病不能解释的、新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可发生在输血时、输血后24小时内甚至输后几天至几十天发生。
按发生时间可分为:即发型输血反应和迟发型输血反应;按免疫学可分为:免疫性输血反应和非免疫性输血反应;其中免疫性输血反应是输血不良反应中最常见的反应。
常见输血不良反应有:(1)发热反应;(2)过敏反应;(3)输血相关性移植物抗宿主病;(4)输血相关的急性肺损伤;(5)输血后紫癜;(6)血小板输注无效;(7)循环负荷过重;(8)肺微血管栓塞;(9)溶血性输血反应;(10)细菌污染性输血反应。
二、医务人员应密切监测输血过程,及时发现潜在的输血不良反应症状。
在输血过程中,临床医师、护士应随时观察病人的情况,尤其在输血开始的5-15分钟,护士应注意严格观察患者情况,是否有体温升高、过敏反应、荨麻疹。
输血后紫癜、休克、全身出血、血红蛋白尿、少尿或无尿等,输血结束后,认真检查静脉穿刺部位有无血肿或渗血现象。
一旦发生输血不良反应,应减慢或停止输血,更换输液管,改换生理盐水维持静脉通路;立即通知值班医师和输血科(血库)值班人员,及时检查、治疗和抢救,并查找原因,做好记录;填写《输血不良反应回报单》。
发生怀疑溶血性输血反应或细菌污染输血反应后,立即停止输血,及时报告上级医师,积极治疗抢救;同时抽取病人血样5ml(1ml用EDTA抗凝,4ml不抗凝)连同血袋一起送回输血科检测分析;留取反应后第一次尿送检(急性溶血性输血反应由血管内溶血引起,尿中含血红蛋白)。
三、医务人员应掌握识别输血不良反应的标准和应急处理措施。
1、输血中或输血后病人出现皮肤痘痒伴潮红或荨麻疹是过敏反应,多为对血浆蛋白过敏。
处理方法是:停止输血,口服或肌注抗组胺药物,必要时静注地塞米松,再次输血时应选用洗涤红细胞,避免输注血浆及其成分2、输血性发热反应一旦发生,立即停止输血并及时给予非那根或地塞米松可使临床症状迅速得到缓解。
输血反应的应急预案、输血不良反应报告、处理制度及流程
![输血反应的应急预案、输血不良反应报告、处理制度及流程](https://img.taocdn.com/s3/m/d4e796c06294dd88d0d26b5a.png)
输血反应的应急预案一、目的:积极处理输血反应,将输血反应造成的伤害控制在最小范围。
二、使用范围:过敏反应、发热反应、溶血反应、细菌污染及大剂量输血后的并发症。
三、处置原则:立即停止输血,维护输液通道,积极救治,保留血袋。
四、处置程序:1、患者发生输血反应时,应立即停止输血,换输生理盐水,并保留未输完的血袋,以备检查。
2、报告医师及护士长。
3、准备好抢救药品及物品,配合医生进行紧急救治,并给予氧气吸入。
4、若是一般过敏反应,应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安慰患者,减少患者的焦虑。
5、医护人员对有输血反应的患者应立即通知输血科,并逐项填写患者输血反应回执单,并返还输血科(血库)保存。
6、怀疑溶血反应或细菌污染时,将保留血袋及抽取患者血标本一同送输血科。
7、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做好记录。
五、常见输血反应与护理输血反应是指在输血过程中或输血后,受血者发生的不良反应。
在输血过程中和输血24小时内发生的为即发反应,在输血后几天甚至几个月发生者为迟发反应。
(一)过敏反应:1、症状:症状轻者表现皮肤红斑、荨麻疹、发热、关节痛,重者可有血管神经性水肿、喉痉挛、哮喘,更严重者发生过敏性休克。
2、治疗:(1)应立即停止输血,换输0.9%生理盐水。
(2)吸氧:鼻管、面罩、必要时请麻醉师配合气管插管正压给氧。
(3)抗过敏:地塞米松10MG或氢化考地松100MG+5%GS静点,严重者使用0.1%肾上腺素0.1-0.3ML静注。
.(4)异丙嗪25MG肌注。
(5)10%葡萄糖酸钙10ML肌注。
(6)对多次输血有过敏反应者,可选用少白细胞的红细胞或洗涤红细胞输注。
(二)发热反应:1、症状:多在输血后立即或数小时内发生。
轻者畏寒,体温增高,个别可因高热、抽搐以至昏迷。
症状持续1-2小时后逐渐缓解。
2、据症状轻重处理。
(1)轻症:口服阿司匹林或物理降温。
(2)重症:吸氧、药物降温、抗过敏等治疗。
(三)溶血反应:1、症状:轻者难与发热反应鉴别,头疼、头胀、心前区窘迫、腰疼、腹痛、恶心、呕吐、一过性轻度黄疸,或显示输血疗效不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沙坪坝区某医院输血不良反应预案及流程通过输血不良反应监测方法的建立,加强医务人员对不良反应的识别及预防、处置,有效的预防及降低临床发生输血不良反应。
2 适用范围适用全院各科室。
3制度内容输血过程中应先慢后快,再根据病情和年龄调整输注速度,严密观察受血者有无输血不良反应,如出现异常情况应及时处理;减慢或停止输血,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维持静脉通路;立即通知值班医师和血库值班人员,及时检查、治疗和抢救,并查找原因,做好记录。
一旦出现可能为速发型输血反应症状时(不包括风疹和循环超负荷,如疑为溶血性或细菌污染性输血反应),应立即停止输血,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维护静脉通路,护理人员应及时向主管医师汇报,主管医师在积极治疗抢救的同时应及时上报上级医师、科主任、血库及质控办。
血库处理流程血库工作人员接到通知后应立即上报科主任,并根据既定流程调查发生不良反应的原因,确定是否发生了溶血性或细菌污染输血反应。
查证流程如下:输血完毕,医护人员于24小时内对有输血不良反应的应逐项填写《患者输血不良反应回报单》,并返还血库保存。
血库应在收到《患者输血不良反应回报单》24小时内上报质控办。
质控办和血库对输血不良反应的回馈率应达100%,必要时质控办应召开临床用血管理委员会会议进行讨论并对相关人员进行确定识别输血不良反应的标准和应急措施的再培训与教育。
4相关文件《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卫生部《二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实施细则(2012年版)》沙坪坝区某医院临床输血不良反应识别及处理原则一、过敏反应包括单纯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和更严重的呼吸障碍.过敏性休克等临床表现。
(一)临床特点:一般发生在输血数分钟后。
1.症状和体征(1)轻度:全身皮肤瘙痒,红斑,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多见于面部)和关节痛。
(2)重度:支气管痉挛,喉头黏膜水肿,呼吸困难,哮喘,发绀,甚至过敏性休克。
2.常有过敏史。
3.外周血中白细胞轻度增高,嗜酸性粒细胞绝对值可增高。
(二)处理措施:1.单纯荨麻疹:一般严密观察,减慢输血速度,口服或肌注抗组胺药。
2.重度反应:立即停止输血,保持静脉通道通畅。
有支气管痉挛者,皮下注射肾上腺素,最大不超过1mg。
严重或持续者,静注或静滴氢化可的松或地塞米松,氨茶碱等,有喉头水肿时,应立即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以免窒息,有过敏性休克者,应积极进行抗休克治疗。
二、非溶血性发热反应:(一)临床诊断标准:1.常见于多次输血者,并有反复输血发热史。
2.输血中或输血后2小时内体温升高1℃以上,某些患者可伴有寒战、出汗、恶心呕吐、皮肤潮红、心悸、头痛。
3.外周血白细胞数可轻度升高,部分患者血清中可检出抗白细胞抗体。
(二)处理措施:1.立即停止输血,保持静脉输液通畅,反应较重者将剩余血送输血科和检验科进行检验。
2.注意保暖,解热镇静。
一般口服阿司匹林或地塞米松,伴有紧张或烦躁者可口服地西泮,苯巴比妥等。
3.医护人员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每15-30分钟测体温.血压1次。
4.高热严重者给予物理降温。
三、免疫性溶血反应:免疫性溶血反应可分为急性溶血性输血反应和迟发性溶血反应。
(一)急性溶血性输血反应;输血后24小时内发生,主要由于ABO血型不合。
多为血管内溶血。
1.诊断:(1)临床症状和体征:在输血过程中或输血后出现寒战,高热,腰背剧痛,面部发红,尿呈酱油色,或全麻状态下手术野过度渗血或出血不止,不明原因的血压下降等。
(2)实验室检查:当怀疑有溶血反应时立即进行以下检查:①核对供者配血试管的血标本,患者血标本和供者是否同型。
②用输血前后患者血液标本重复ABO血型和Rh(D)血型鉴定,并分别在低温(<10℃).室温(20-25℃).体温(37℃)的环境中,用所剩的血液重复交叉配血试验。
③立即取静脉血5 ml,离心后观察血浆颜色,并与输血前血浆颜色对比,血管内溶血时血浆呈红色。
④测定血浆游离血红蛋白,溶血后1~2小时游离血红蛋白升高。
⑤血浆结合珠蛋白测定,血管内溶血时血浆结合珠蛋白可立即降低。
⑥观察输血后第一次尿液颜色是否为酱油色或茶色的血红蛋白尿。
⑦测血清胆红素,溶血后胆红素升高。
⑧用输血后患者血液标本做直接抗球蛋白试验为阳性。
(3)排除非免疫性溶血反应。
(4)必要时做DIC的筛查试验。
2.治疗:主要是抗休克,预防DIC和治疗急性肾衰竭。
①发现溶血反应,立即停止输血,保持静脉输液通畅,密切观察血压、尿色、尿量,抽取发生输血反应后的患者血液和血袋内的血液一同送输血科复查。
②尽快尽早补充血容量,注意水电解质平衡及液体出入量平衡,碱化尿液。
③预防DIC及急性肾功能衰竭。
④静脉滴注大剂量肾上腺皮质激素或大剂量免疫球蛋白。
⑤如果错输血量较大,宜及早作换血治疗。
(二)迟发型溶血反应:通常在输血后2-21天内发生,多为Rh或其他血型系统血型不合,以血管外溶血为主。
1.诊断:(1)有输血史或器官移植病史,输血后出现不能用原发病解释的贫血或血红蛋白下降,黄疸或血浆游离胆红素升高,少数也可出现血红蛋白尿等急性溶血反应的症状。
(2)不规则抗体筛选试验可出现阳性。
(3)红细胞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阳性。
2.治疗:一旦明确诊断,症状轻者可对症处理,症状重者要按急性溶血反应的处理措施治疗。
贫血严重者可输入相应抗原阴性的血液。
四、细菌污染血库污染最常见的细菌为G-b,如大肠杆菌.绿脓杆菌等,也有少数G+b和球菌,特别是在4℃中生长的细菌最危险。
(一)诊断:1.输少量血后出现高热.休克和皮肤充血为最常见特征。
全麻手术的患者可能只有血压下降或创面渗血的表现,无寒战发热等症状。
2.血袋中血浆混浊,有膜状物、絮状物,出现气泡、溶血、红细胞变紫红色和有凝块时,提示可能有细菌污染。
3.取血袋剩血作涂片检查,镜检见细菌则证明污染。
4.对血袋剩血.患者输血后的血样及输血时所用补液作需氧及厌氧细菌培养。
5.外周血白细胞数和中性粒细胞可增多。
(二)处理:1.立即停止输血,保持静脉输液通路。
2.尽早联合使用大剂量强效广谱抗生素,病原菌一旦明确,根据药敏结果选择敏感抗生素。
3.加强支持疗法。
4.及时采取抗休克,防治DIC及急性肾衰竭的措施。
五、循环负荷过重:短时间内大量快速的输注血液制品极易造成循环负荷过重,重则死亡。
最常见于:伴有心肺功能不全、慢性严重贫血或低蛋白血症等患者。
(一)诊断:1.输血中或输血后1小时内突然心率加快、心音减弱、呼吸急促、胸闷、端坐呼吸、头胀痛、咳泡沫痰等。
2.肺部听诊先有哮鸣音,后有湿锣音,颈静脉怒张。
3. X线显示肺水肿影像。
(二)治疗:1.立即停止输血.输液或慢速输液。
按心衰的处理原则来治疗。
2.高压吸氧。
3.速效利尿剂。
4.强心药物。
5.镇静。
6.扩血管。
7.氨茶碱。
六、枸橼酸盐中毒;全血及血液成分制品均采用ACD作为抗凝剂,故大量输血或换血时血浆中枸橼酸盐可达到1克/升,输入速度过快(≥100ml/min)或2小时内输血量大于6000毫升时易引起拘橼酸盐中毒和低钙血症。
(一)诊断:1.短时间快速大量输血。
2.受血者发生不由自主的肌肉震颤.手足抽搐、低血压,婴儿换血时更易发生。
重者可出现严重心律失常。
3.血钙降低,严重者可有SGPT升高,白.球比例倒置,血钾升高。
(二)防治:1.出现中毒表现,立即减慢输血速度,另一侧静脉输注10%葡萄糖酸钙,观察血浆钙离子水平和心电图变化。
2.出现心律失常者可用抗心律失常药物。
七、输血后紫癜输血后紫癜较罕见,多见于有妊娠史或有输血史妇女。
(一)诊断:1.有输血史,多见于输血后5~10天发病,多为自限性疾病。
2.症状:突发的寒战、高热、荨麻疹、全身皮肤黏膜出血点、瘀斑、严重者头痛、呼吸困难、休克、女性可表现为月经过多。
3.血小板计数明显减少,骨髓巨核细胞数正常或增多,血小板生长良好。
4.血清中抗PIAI抗体阳性。
(二)治疗:1.血浆置换,24小时后血小板可上升。
2.大剂量短疗程肾上腺皮质激素可缩短病程,减轻症状。
3.静注大剂量免疫球蛋白。
4.必要时可输注PIAI抗原阴性的血小板。
八、大量输血后出血倾向:(一)诊断:大量输血后创面(切口)出血,皮肤出血点.瘀点.瘀斑。
在麻醉状态下发生原因不明的创面渗血.出血。
实验室检查血小板减少,出凝血功能检测出血时间延长,凝血酶原时间延长,凝血因子定量检测凝血因子水平降低。
(二)治疗:补充凝血因子及血小板,包括输注新鲜冰冻血浆、冷沉淀、血小板、纤维蛋白原。
(三)预防:1.若大量快速(>50ml/min)输血、换血,血液须事先加温,温度控制在32℃(切勿>38℃)。
2.对患者适当保暖,对输血肢体加温,以消除静脉痉挛。
九、输血相关性急性肺损伤:(一)诊断:1.输血后1-6小时出现与体位无关的突发性.进行性呼吸窘迫,且不能用输血前原发疾病解释,排除左心衰,最常见有呼吸短促、紫绀、咳嗽、非泡沫样、稀血水样痰、烦燥、出汗和低血压。
体征可无异常或仅闻及肺干罗音、哮鸣音或细湿罗音,后期可闻及管状呼吸音或水泡音。
2.献血者和受血者有多次输血史。
3.患者动脉氧分压降低,中心静脉压正常。
4.献血者或受血者抗HLA抗体或抗粒细胞抗体阳性。
5.早期可无异常或轻度间质改变,表现肺纹理增多。
继而出现斑片状阴影,逐渐融合成大片状浸润状阴影及支气管充气征。
(二)治疗:1.发生反应立即停止输血,吸氧或机械通气。
2.用肾上腺皮质激素,静滴氢化可的松或地塞米松。
3.利尿。
4.应用抗组胺药。
十、输血相关性移植物抗宿主病:(一)诊断:1.输血后1~2周出现皮疹发热,全血细胞减少,有时有肝功能和胃肠道症状,又不能用原发病解释。
2.皮肤黏膜活检。
3.检出患者血或组织中有供者淋巴细胞。
4.用DNA探针做限制性片段长多型解析或聚合酶连反应做HLAD分型检出供者细胞群。
(二)治疗:至今无有效治疗手段,应注重预防,避免输注亲属血,对异体血辐照。
如发生输血相关性移植物抗宿主病,治疗措施同骨髓移植产生的GVHD一样。
十一、非免疫性溶血反应是非免疫性因素造成红细胞破坏出现的溶血的症状和体征。
(一)诊断:患者可出现红色尿液和血红蛋白尿,排除细菌性污染和免疫溶血反应。
(二)防治:按照相关作业标准对红细胞成分进行储存.运送和输注。
(三)治疗:相关治疗首先要进行输血反应调查,找出非免疫性溶血原因。
监测尿液变化,肾功能变化,对症治疗。
症状严重者处理同急性溶血反应。
十二、大量输血氨血症与电解质.酸碱平衡失调(一)诊断:小时内输血量等于或超过患者的血容量或在3小时内输血量达到或超过患者血容量的一半。
2.有酸中毒,碱中毒,血钾改变,高血氨改变等。
3.临床出现相应的临床症状。
(二)治疗:相应对症处理。
十三、血小板无效性输注;(一)诊断:部分受血者在初次或几次血小板输注后疗效十分明显,但在反复输注后,血小板增加值明显低于预期值,疗效不断下降,最终导致无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