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第七章 课程

合集下载

教育学课件第七章(课程)

教育学课件第七章(课程)

学科中心课程论
课程构成 课程目标
人文主义课程论
社会重建主义课 程论
社会本位,培养 学生改造社会现 实的技能 广泛的社会问题 综合课程、活动 课程 社会生活是课程 的中心 按专题形式编排 教材
知识本位,向学 儿童本位,教育要 生传授系统的知 促进儿童发展 识技能 实践与经验,适合 真理与知识,学 学生的生活、要求 科的基本结构 和兴趣 分科课程 综合课程、活动课 程
对社会的作用。
二、课程理论的主要学派
(五)存在主义课程论
承认学生本人要为他人的存在负责,课程最终由学生的需要来决定。
代表人物: Kneler
把教材看作是用来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的手段,学生是
其主宰。反对固定的课程。
二、课程理论的主要学派
(五)存在主义课程论
理论评价: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我责任意识,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但指导下的课程 缺乏系统性,且没有有效的衡量指标。
教学计划
教学大纲 教科书
是课程的总体规划,分为指导性教学计划和执行性教学
根据不同层次的教学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写的有关各 计划。
是教学大纲的具体化,是教师进行教学的基本资料,是 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
学生获得知识的主要来源,是师生双方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的基本要素。
二、课程理论的主要学派
(一)拉尔夫·泰勒: 现代课程理论家、评价专家、 教育学家
பைடு நூலகம்
2
经验自然主义课程理论流派主要观点
(一)课程教学的三维统一取向
(二)学生和教师是平等的经验主体 (三)主张教学反思、附带学习和连续性
首先,杜威认为教学需要反思这一理性因素的介入。
其次,杜威认为在具体内容学习的同时,附带学习也是很重要的。

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学:8.第七章课程

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学:8.第七章课程

第七章课程本章重点1、什么是课程?2、什么是课程论?3、决定课程进步和发展的内部基本关系或者矛盾是什么?4、什么是教学计划?5、什么是教学大纲?6、什么是课程设计?7、泰勒课程设计模式的基本观点是什么?第一节课程概述一、什么是课程1、国内外对课程定义的三种主要理解。

〔p216-218〕(多选)(1)课程即知识:课程是外在于学习者的知识体系。

典型表现为学科课程及其理论(单选),特点(多选)(2)课程即经验:只有真正被学生经历、理解和接受的东西才是课程。

有利于解决“教育中无儿童”或“重物轻人”的倾向(单选),特点(多选)(3)课程即活动:活动才是外在知识和主体形成经验的结合点(单选)2、课程的概念〔p218〕(名解2003.4、2004.10、2008.4)*3、课程论的含义〔P.218-219〕(名解2007.4)*课程论就是研究课程的理论,从内容上看包括关于课程基本理念方面的探讨和关于课程设计或编制方面的探讨这两个层面。

第一节课程概述二、课程的理论基础1、亚里士多德是将心理学引入教育并进行各阶段课程设置的第一人,他按照儿童的年龄特征划分教育阶段,并且为每个阶段设置相应的课程。

〔p220〕(单选)2、赫尔巴特是真正为课程论建立心理学基础的人,〔p220〕(单选)三、决定课程的几个内部基本关系(或矛盾)〔p222-118〕(论述2002.4,也可单、多选)*1、间接经验-直接经验。

(应该学什么?)2、知识-能力(学了之后应该获得什么?)3、分科-综合(怎样安排学习内容?)4、科学主义-人文主义(最终应该形成什么样的价值取向?)〔(2002.4)试述决定课程的进步和发展的内部基本矛盾(基本关系);(2005.4)课程实施中的基本问题有哪些?〕第二节课程的一般范畴一、课程目标1、课程目标的垂直分类〔p229-231〕(多选)2、布卢姆对课程目标的水平分类〔p231〕(多选)二、课程结构1、一般结构(单、多选)(1)教学计划(课程计划)〔p223-224〕(名解,2002.10)*是对不同类型学校应该开设哪些学科、开设的顺序、课时的分配、学年的编制等的总体规划(2)教学大纲(课程标准)〔p234〕(名解)*是对具体到某一门学科在一定教育阶段里的教和学的工作的具体规定(3)教科书:大纲确定的教学内容和设计思路的具体化。

教育学自测资料之第七章 课程(含答案)

教育学自测资料之第七章 课程(含答案)

第七章课程一、填空:1、课程的基本范畴包括课程的目标、内容、结构等各个方面内容.2、研究课程目标可以从垂直和水平两个维度入手.3、从课程目标的水平分类上看,完整的课程目标应当包括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动作技能领域三个部分.4、课程的内容包括课程的设计、课程的目的、课程的评价以及课程的实施_等.5、我国小学阶段的课程类型主要包括学科课、活动课、综合课.6、课程的基本结构有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7、活动课程的结构上至少应包括主题、任务、评价标准三部分.8、课程设计的理论,经常会全面地涉及课程目的、课程内容、课程结构、课程评价等各个范畴.9、根据可承担的任务和产生的结果,可以将课程设计大致分为宏观课程设计、中观课程设计、微观课程设计三个层次.10、一般认为,课程设计的模式大致可以分为主观法、经验法、客观法、活动分析法、实验法五种11、教学大纲是根据教学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定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教学指导性文件.12、历史上三种不同的课程观分别是课程是知识、课程是经验、课程是活动.其中课程是经验更加符合我国小学课程改革和发展的需要.13、课程论从内容上可以分为课程基本理念和课程设计和编制两个方面,其理论基础主要包括_哲学和心理学两个方面.14、从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全部课程问题就是内容问题,课程设计是关于内容的组织安排,课程目的是决定内容的依据,课程评价是判断内容产生的结果,课程实施是内容的逐步实现.15、课程的基本结构包括课程计划、教学计划、教科书三个部分.16、课程设计的方法大致可以分为五种,即主观法、经验法、客观法、活动分析法、实验法.17、杜威是最自觉、清醒地论证了直接经验在个人成长中的意义,以极大的魄力将儿童个体的直接经验加以规范和具体化为课程,并付诸于实践的教育家.二、名词解释:课程:就是受教育者在教育者的引导下所获得的经验,这些经验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的需求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水平,有计划、有目的的地组织安排的.课程设计:就是对于课程的各个方面作出规划和安排课程论:就是研究课程的专门理论.教学计划:是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类型学校的教育任务,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所制定的有关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教学大纲:也称课程标准,是根据教学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定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教学指导文件.三、判断(正确的打√,错误的打×)1、课程的总体目标是以具体课程领域的目标为中介作用于课程的.(√)2、在不同的教育制度和教育传统中,课程基本结构经常表现出相同的存在方式(×)3、完整的课程论应当能够兼顾理论性和应用性(√)4、课程目标必须与教育目标一致(√)5、在实践中,教学与课程是两回事(×)6、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是不同课程的具体结构赖以建立的依据(√)7、目前小学开设的活动课是与学生自主性探索学习方式相适应的课程(√)8宏观的课程设计应当解决课程的基本理念问题(√)9、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地方和学校将会在课程设计中担任主要角色(×)10、课程总是以特定的教学为基础(×)11、教学是指教什么的问题(×)12、小学课程中,语文、数学是主科,其余是副科,学习过程中应该区别对待(×)13、课程论中关于课程的设计,是人们对课程的最根本的认识(×)14实质教育学派强调课程以传授科学知识为主(√)15、一定的能力是知识形成和提高的基础(×)四、单项选择题(把正确的番号填在括号里)1、从目前而言,(B)的观点更符合我国小学课程改革和发展的需要.A、课程的知识B、课程的经验C、课程是活动2、我国课程的现代化是从引进西方课程开始的,(C)以知识为主导的思想理论对我国的课程实践影响最大.A、形式教育派B、科学主义学派C、实质教育派3、从培养兴趣出发论证分科课程的合理性的代表人是(A).A、赫尔巴特B、斯宾塞C、泰勒4、将学生尤其是学生的学习活动极其体验纳入课程内容之中,并且作为课程的必要条件是(B)观点.A、知识本位B、经验本位和经验法C、结构本位5、(B)是人们进行课程设计最常用的模式.A、实验法B、主观法和经验法C、活动分析法6、在众多的课程模式中,(C)是最为著名的模式.A、发现模式B、杜威模式C、泰勒模式D、接受模式7、我国的教学大纲最根本的任务是(D)A、教学时间、顺序的安排B、规划课程的不同内容、教学方法C、明确教学的目标、方向D、说明课程所包括的知识体系8、决定课程不同结构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根本最基础的是(C).A、课程的内容B、教师教的方法C、学生学的学习方式D、教学目标9、长期以来,我国的基础教育是以(A)课程为主.A、学科课程B、活动课程C、综合课程D、以上都不是10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于(A)正式成立A、1986B、1987C、1989D、199011、以纲要的形式编定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教学指导性文件是(C).A、课程计划B、课程标准C、教学大纲D、教科书12、关于课程内容的不同主张,最集中地决定于对(C)的认识.A、课程目标B、课程计划C、课程本质D、课程结构13、适用于一定阶段具体课程的目标属于(B)目标.A、第一层次B、第二层次C、第三层次14、影响相当深远,最为传统的课程观是(A)A、课程是知识B、课程是经验C、课程是活动五、多项选择题(把序号填在括号里)1、人文主义课程的基本特点有(ABD)A、崇尚个性B、提倡广泛的课程C、重视科学知识在学校教育课程中的地位D、重视受教育者的需要2、完整的课程目标应当包括(ABC).A、认知领域B、情感领域C、动作技能领域D、意志领域3、我国小学阶段课程的主要类型包括(BCD)A、经验课程B、学科课程C、活动课程D、综合课程4、课程的结构包括(BCD).A、课程内容B、课程计划C、课程标准D、教科书5、下列哪些国家的课程结构是以统一要求为特点的存在方式(CD).A、美国B、英国C、日本D、法国六、简答题1、历史上有哪几种重要的课程观?历史上有三种重要的课程观;①课程是知识;②课程是经验;③课程是活动.2、课程计划的重要作用是什么?①课程计划对学校教学、生产劳动、课外活动等方面作全面安排,具体规定学校应设置的学科、各门学科开设的顺序、课时分配和学年编制等.②它在课程结构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它既是纵向结构中最宏观的安排,又是展现课程的横向结构.3、试述决定课程的几个基本关系?决定课程有四个方面的关系:①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②知识与能力的关系;③分科与综合的关系;④人文主义与科学主义的关系.4、从人文与科学这一基本关系上谈谈我国课程改革应注意的问题.①课程改革应有自己的特点,既要提倡科学精神和科学知识,又要提倡重学生和重视个性发展的人文精神.②当前课程改革应进行两个方面的“基本建设”,在课程中同时加强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这两个方面的任务,都是中国现代化建设对于教育和课程提出的要求,是课程必须完成的使命.5、课程实施应注意哪几个问题?①认真落实课程计划,保证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②面向全体学生,为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打好基础;③保证不同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6、科学主义课程的基本特点是什么?七、问答题1、长期以来,我国基础教育的课程结构存在什么弊端?如何改革?2、联系教育实际,谈谈怎样理解知识与能力的关系.①知识和能力之间始终存在内在联系,不能截然分开.没有任何知识能够完全凭借“灌输”而为学生所掌握,知识都是个体通过一定能力的活动所得到的结果.因此,一定的能力是获取知识的必要条件.反之,也不存在完全不依赖与任何知识的能力,无知就无从谈起能力的发展.因此,一定的知识是能力形成的基础.②知识与能力又各自具有独立性,二者在存在方式上分属于不同范畴.在发展上,彼此的独立性就更加明显,知识在量上的积累并不必然导致能力的提高;能力的形成除了与知识相关外,还有自己的规律和特征.③教学中应处理好这一关系,使课程能将传授知识和发展能力结合起来.为达到此任务,必须建立不同的学习方式,课程应给予学生各种积极开放的机会,特别是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八、实例分析()一些地方和部门在经济利益驱动下,对教材的发行和选用搞地方保护主义,用行政干预甚至不正当的手段强行推销,不进行严格的编、审分开,自编自审现象严重.①请联系实际谈谈这些做法的危害性?②解决这些问题你觉得应采取哪些方法?⑴危害性:①只顾经济利益,必定会严重降低教材的质量.②把教材等同于一般商品,有利就干,无利就不干,编写、审查、出版、发行抱成一团,会偏离国家中小学教材编定的初衷,离开了统一性的基础.③国家教育经费极为紧缺,中小学教材建设、改革和发展急需财力支持,真正进行教材编写的机构在这种地方保护主义下就会没有收益.⑵措施:①加强统一性的基础,在此基础上逐步实现多样化.②对教材编写者进行必要的资格审查与认定.③对中小学教材实行专卖,在中央与地方之间和教育部门与教材研究、编写、审查部门与出版、印刷、发行部门之间进行合理的利益分割.④加强教材改革的机制、队伍建设,沿法制化轨道前进.。

2008年中级财管课程笔记第七章

2008年中级财管课程笔记第七章

第七章筹资⽅式 第⼀节企业筹资概述 ⼀、企业筹资的含义与分类 企业筹资,是指企业根据其⽣产经营、对外投资以及调整资本结构等需要,通过⼀定的渠道,采取适当的⽅式,获取所需资⾦的⼀种⾏为。

企业筹集的资⾦可按不同的标准进⾏分类: (⼀)按照资⾦的来源渠道不同,可将企业筹资分为权益性筹资和负债性筹资 权益性筹资或称为⾃有资⾦,是指企业通过发⾏股票、吸收直接投资、内部积累等⽅式筹集资⾦。

企业采⽤吸收⾃有资⾦的⽅式筹集资⾦,⼀般不⽤还本,财务风险⼩,但付出的资⾦成本相对较⾼。

负债性筹资或称借⼊资⾦,是指企业通过发⾏债券、向银⾏借款、融资租赁等⽅式筹集资⾦。

企业采⽤借⼊资⾦的⽅式筹集资⾦,到期要归还本⾦和⽀付利息,⼀般承担较⼤风险,但相对⽽⾔,付出的资⾦成本较低。

(⼆)按照所筹资⾦使⽤期限的长短,可将企业筹资分为短期资⾦筹集与长期资⾦筹集 短期资⾦,是指使⽤期限在⼀年以内或超过⼀年的⼀个营业周期以内的资⾦。

短期资⾦通常采⽤商业信⽤、短期银⾏借款、短期融资券、应收账款转让等⽅式来筹集。

长期资⾦,是指使⽤期限在⼀年以上或超过⼀年的⼀个营业周期以上的资⾦。

长期资⾦通常采⽤吸收直接投资、发⾏股票、发⾏债券、长期借款、融资租赁和利⽤留存收益等⽅式来筹集。

⼆、筹资渠道与⽅式 (⼀)筹资渠道 筹资渠道,是指筹措资⾦来源的⽅向与通道,体现资⾦的来源与流量。

⽬前我国企业筹资渠道主要包括:银⾏信贷资⾦、其他⾦融机构资⾦、其他企业资⾦、居民个⼈资⾦、国家资⾦和企业⾃留资⾦。

(⼆)筹资⽅式 筹资⽅式,是指企业筹集资⾦所采⽤的具体形式。

⽬前我国企业的筹资⽅式主要有吸收直接投资、发⾏股票、利⽤留存收益、向银⾏借款、利⽤商业信⽤、发⾏公司债券和融资租赁。

(三)筹资渠道与筹资⽅式的对应关系 筹资渠道解决的是资⾦来源问题,筹资⽅式则解决通过何种⽅式取得资⾦的问题,它们之间存在⼀定的对应关系。

⼀定的筹资⽅式可能只适⽤于某⼀特定的筹资渠道(如向银⾏借款),但是同⼀渠道的资⾦往往可采⽤不同的⽅式取得,同⼀筹资⽅式⼜往往适⽤于不同的筹资渠道。

第七章《课程》.ppt11

第七章《课程》.ppt11
生的主体性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 缺点:活动课程不是预先的规定,带有偶发性质,教科书
只是学生学习的参考资料,很难保证知识系统的完整性。
• 6.综合课程
• 定义:指打破传统学科课程的知识领域,组合两门以上学科领 域构成一门学科。1912年怀特海提出
• 分类:
• ①融合课程:把有内在联系的学科的内容融合在一起而形成一 门学科
三、形式教育论和实质教育论
• 1.形式教育论认为学校教育的任务和作用在于发展学生的 智力,官能心理学是它的依据。
• 倡导者“形式教育之父”瑞士裴斯泰洛齐。
• 2.实质教育论认为学校教育的任务在于向学生传授实用知 识,联想主义心理学是它的依据。
• 代表人物英国斯宾塞。
第三节 课程目标(填空、选择)
• 与显性课程的对比:
• 1.在学生的学习结果上,隐形——非学术;显性——学术 • 2.在计划上,隐形——无计划;显性——有计划有组织 • 3.在学习环境上,隐形——学校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显 • 性——课堂教学知识
三、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
• 1.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 • 2.一定时代人类文化及科学技术发展水平 • 3.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能力 • 4.课程理论
• 5.活动课程(经验课程)
• 最早提出活动课程思想的是法国教育工作者卢梭。杜威建 立了完整的活动课程论。
• 定义:指一系列儿童自己组织的活动,儿童通过活动学习、 获得经验、解决问题、锻炼能力。
• 特点:①从儿童的需要、兴趣和个性出发设计课程—儿童 本位、经验本位
• ②以儿童心理发展顺序为中心编制课程 • ③主张儿童在活动中探索,尝试错误、学到方法 • 优点:①活动中积极地探索——不再被动②有利于培养学
• 一、课程目标的分类 • (一)课程目标的垂直分类 • 1.教育目的——一定社会培养人的总要求 • 2.培养目标——某级或某类学校的具体要求 • 3.课程目标——特定阶段的学校课程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 • 4.教学目标——课程目标的进一步具体化,是指导、实施

第七章 课程论

第七章 课程论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社会再造主义课程论
基本观点:把重点放在当代社会的问题、社会的主要 功能、学生关心的社会现象,以及社会改造和社会活 动计划等方面。这种理论不关注学科的知识体系,而 是认为应该围绕当代重大社会问题来组织课程,帮助 学生在社会方面得到发展,即学会如何参与制定社会 规划并把它们作付诸社会行动。同时也强调社会对教 育的制约作用,主张根据社会的需要确定教育目的的 课程活动,重视道德教育和社会权威的作用。 代表人物及观点: 英国思想家洛克 、功能主义代表迪尔凯姆 (E.Durkheim)、美国社会学者帕森斯(T.Parsons)
3、课程理论
(1)现代课程理论的重要代表 --------泰勒 第一,学校应该达到哪些教育目标? (确定目标) 第二,提供哪些教育经验才能实现这些目标? (选择经验) 第三,怎样才能有效地组织这些教育经验? (组织经验) 第四,我们怎样才能确定这些目标是否达到? (评价结果)
(2)课程理论流派
学科中心课程论
• 西方国家课程概念的表述
(1)研制进行学习所需的产品、书籍和材 料的一系列指南。 (2)活动的教学大纲、学程设置、单元、课 程和内容的编目。 (3)由学校指导的所有活动。 (4)决定教什么的过程。 (5)对课程编制中使用的过程的研究。 (6)学习者在学校里实际学习的东西。 (7)为学习者制定的学习计划。 [美]约翰.D.麦克尼尔
第七章 课 程
第七章
课程
一、课程与课程理论 二、课程的组织 三、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一、课程与课程理论
1、学习课程理论的意义 2、课程的定义 3、课程理论
1、学习课程理论的意义
课程改革是当代教育改革的核心 课程研究与教学研究同样重要
2、课程的定义

教育学_第七章_课程

教育学_第七章_课程

第七章课程人们一致认为,课程是教育活动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核心。

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互动关系的形成、教育目的、教学目标的实现都必须以课程为主要媒介。

课程理论研究的是为学校教育提供哪些最有价值的教学内容和怎样有效地组织这些内容,以使受教育者形成合理的素质结构。

第一节课程概述一、课程的概念唐代孔颍达在《五经正义》里为《诗经•小雅》中“奕奕寝宙,君子作之”一句注疏时说到:“教护课程,必君子监之,乃得依法制”。

据考,这是我国“课程”一词最早的出处。

宋代朱熹在他的有关著述中多次用到“课程”一词,如他说:“宽着期限,紧着课程”,又说“小立课程,大做功夫。

”从我国古籍记载看,“课程”一词的含义,既包括教学科目(学科),又包括这些科目的教学顺序和时间。

课程的这一含义影响深远,直到现今在人们的日常理解和一些教育学教科书中也还认为,课程即学科或指学生学习的全部学科——广义的课程,或者指某一学科——狭义的课程。

在英语国家,“课程”一词对应的英文是“curriculum”,它的词根源自拉丁语的动词“currere”,意为“奔走,跑步”,其名词意为“跑道”(racecourse),隐喻“一段教育过程”①。

最早采用英文课程一词的英国教育家斯宾塞(H.Spencer)所指的课程是教学科目之义。

1918年,美国学者博比特(F.Bobbit)的《课程》一书出版,标志着课程作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的诞生。

课程理论研究由此迅速发展,人们对课程含义的认识逐步摆脱课程即为教学科目的狭隘范畴,开始将课程看作是以一定的教育目的为指导的涉及学生学习活动的整体框架的极为广泛的概念,即课程与学科和教学内容有密切联系,但又有区别。

课程不仅包括学科,还包括其他方面;它也不只是教学内容,还有对教学内容(具体体现为教材)的安排、进程、时限等,课程不应只局限于学科知识体系,还应包括情感、意志、技能体系。

据此,我们将课程的含义表述为各级各类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学习活动的总体,在这个总体中除了学校课程表中所规定的课程外,还有配合课内教学所组织的全部课外活动,以及在整个学校生活中教师和学生集体的价值观、态度、行为方式等校园文化因素对学生的影响。

教育基础知识《第七章 课程》

教育基础知识《第七章  课程》

第七章课程⏹课程的英文名是curriculum,其最早出现在英国教育家斯宾塞1859年发表的《什么指示最有价值》一文中。

⏹在中国,“课程”一词最早出现在唐朝,唐朝孔颖达在《五经正义》中为《诗经·小雅·巧言》中“奕奕寝庙,君子作之”一句注疏:“维护课程,必君子监之,乃依法制。

”⏹宋朝朱熹在《朱子全书·论学》中多次提及课程,如“宽着期限,紧着课程”,“小立课程,大作工夫”。

其中“课程”主要是指“功课及其进程”。

⏹在我国,广义的课程:是指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内容的总和及进程安排。

⏹狭义的课程:特指某一门学科。

⏹广义的课程包括以下三层意思:⏹A、课程是某级某类学校所要进行的全部教育内容的总和。

⏹B、课程不仅包括各门学科的课内教学,也包括课外活动、家庭作业和社会实践活动。

⏹C、课程不仅规定各门学科的目的、内容及要求,而且规定各门学科的安排顺序和课时分配、学年编制和学周的安排。

在我国,课程具体表现为三种形态: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科书。

⏹教学活动的基本要素有:教师、学生和教学媒介(主要是指课程)。

⏹二、制约课程发展的主要因素⏹社会、学科及学生是影响课程发展的主要因素⏹1、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及提供的可能,制约课程发展。

⏹2、一定时代人类文化及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制约课程发展。

⏹3、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能力基础及其可接受性,制约课程发展。

⏹4、课程本身的发展历史,以及建立在不同教育哲学理论基础上的课程理论也对课程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三、几种有影响的课程理论⏹(一)形式教育理论与实质教育论⏹1、形式教育论:相信在认识中理智的可靠。

主张教育的任务在于使学生的官能或能力得到发展,强调心智的练习及其迁移是发展官能的唯一途径。

⏹2、实质教育论:认为在认识中只有感觉经验才是实在的东西,因而强调经验的积累和联系,教育学的任务在于使学生获得知识而非能力。

⏹两者的分歧:⏹A、形式(偏重能力);实质(偏重知识)⏹B、形式(哲学认识上是唯理论);实质(经验论)⏹C、形式(心理学理论上是官能心理学);实质(联想心理学)⏹D、形式(课程问题上强调古典语言、文学和古代历史、数学、逻辑学等学科);实质(重视自然科学知识的教学)⏹(二)学科中心论、儿童中心论与社会中心论⏹1、学科中心论:出发点和中心是学科本身,主张学校课程应以各科知识的分类为基础,以学科教学为核心,以掌握各科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为目标。

第七章 课程的理论与实践

第七章 课程的理论与实践

二、影响课程内容选择的因素
• 社会政治因素对课程内容选择的影响; • 社会经济因素对课程内容选择的影响; • 社会的文化价值观念对课程内容选择的影 响 • 学生个体的因素对课程内容选择的影响 • 课程传统和国外的课程改革对课程内容选 择的影响
三、几种有代表性的课程理论
1、泰勒(R.W.Tyler)提出的四大课程基本问题: (1)学校应努力达成什么目标? (2)提供哪些的教育经验才能实现这一目标? (3)如何有效地组织这些教育经验? (4)如何确定这些教育目标是否达到? 2、学科中心主义课程理论 (1)代表人物:布鲁纳(B.S.Bruner)和施瓦布 (J.J.Schwab) (2)基本观点:知识是课程的核心;学校课程应以 学科分类为基础;学校教学以分科教学为心;以 学科基本结构(组织结构、实质结构、句法结构) 的掌握为目标;学科专家在课程开发中起重要作 用。
二、当前我国课程中存在的问题
1、课程内容的问题:科学理性至上与本本主 义 • 抽象性 • 单调性 • 片面性 2、课程价值:偏向于精英主义与城市中心 3、课程观念:学科课程观 4、课程目标 过于重双基
三、新课程改革的阶段及内容
(一)阶段 • 1999年6月1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关于深化教育改 革全面发展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 2001年6月8日,教育部印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 行)》 • 2002年秋,省级实验区开始;2003年秋,达到35%;2004 年秋,65-70%;2005年秋,全面推进。 (二)内容 • 课程目标 • 课程结构 • 课程内容 • 课程实施 • 课程管理
朱熹
孔颖达
• 在英文中,“课程”(Curriculum)一词来源于拉丁 文词根,原意是“跑道”(Racecourse)。根据这个 词源,西方最常见的课程定义是“学习的进程” (course of study),简称“学程”。

教育学原理课件第七章 课程

教育学原理课件第七章 课程

(四)改革的内容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表现在八个方面:
①在课程改革指导思想上,强调大众教育。 ②在课程设置上,强调学生的发展。 ③在课程目标上,强调培养学生对事物的情感、态度、 价值观。 ④在课程编制上,强调以社会实际为依据。 ⑤在知识内容上,强调知识的综合性、整合性和学科 间的联系。 ⑥在教学过程上,强调学生的自主性。 ⑦在课程管理体制上,实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 校课程的三级管理体制。 ⑧在课程评价体制上,强调走向弹性多元的评价模式。
(三)改革的目标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总目标是 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以邓小平“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 面向未来”和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 想为指导; 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 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强调课程要促进每个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培 养良好道德; 强调基础教育要满足每个学生终身发展的 需要,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第七章 课程
第三节
课程编制
(一) 泰勒原理 “泰勒原理” 提出四个问题: 1.学校应该达到哪些教育目标? 2.提供哪些学习经验才能实现这些目标? 3.怎样才能有效地组织这些学习经验? 4.怎样才能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到实现?
(二)对泰勒原理的反思
积极价值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
(1)提供了一个课程研究的范式。 (2)将评价引入了课程编制过程。 (3)建立了课程编制的目标模式。
(二) 活动课程
活动课程也被称为“经验课程”,是从儿 童的兴趣和需要出发,以儿童活动为中心,通 过亲身体验获得直接经验的课程。 活动课程具有四个特点: (1)主体性;(2)乡土性; (3)综合性;(4)经验性。
二、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
(一)分科课程:也叫“科目课程”,“是根据 各级各类学校培养目标和科学发展水平,从 各门科学中选择出适合一定年龄阶段学生 发展水平的知识,组成各种不同的教学科目。 (二)综合课程:是“综合有关联的几门学科, 成为跨越更广泛的共同领域的课程”

第七章 课程类型

第七章 课程类型

第七章课程类型(一)学科课程VS活动课程(课程内容所固有的属性不同)1.学科课程(1)学科课程的含义学科课程又称“分科课程”是依据教育目标和受教育者的发展水平,从各门学科中选择内容组成学科,以学科的逻辑体系组织学科内容的课程,它是学校课程的基本体系。

(2)学科课程的优点①按照学科门类组织教材,系统传授文化遗产,知识涵盖量大,科学性强;(分科门类)②教学内容逻辑性强,由浅入深,符合儿童认知发展阶段特点;(教学内容)③以传统知识为基础,便于教师教学和发挥教师在教的过程中的主导作用;(教师)④能保证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接受更多的间接经验;(间接经验)⑤以系统传授知识为基础,易于学校进行评价。

(学校)(3)学科课程的缺点:①偏重逻辑和系统,容易导致重智力,轻能力,技能的培养;②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导致学生兴趣的丧失;③不利于因材施教。

2.活动课程(1)活动课程的含义活动课程是以生活中儿童主体性活动的经验为中心,围绕儿童从事某种活动的动机组织的课程,它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

(2)活动课程的优点①突破学科界限,重视直接经验,把科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综合性较强,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②以学生的兴趣与动机为中心组织课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和独立个性;③以学生生活社区的课题为题材,通过解决面临的各种问题,重构经验。

(3)学科课程的缺点①学生获得的知识不系统、不完整,不利于高效率地获得人类文明遗产;②以学生的需要和兴趣为基础编排课程,难以保证为生活作充分的准备;③活动课程内部缺乏确定的水平结构和连续性。

(二)综合课程VS分科课程(课程内容组织方式不同)1.综合课程(1)综合课程的含义综合课程又称“广域课程”、“统合课程”是指把相关或相邻领域的几门学科的教育内容组织在一门综合的学科之中的课程。

(2)综合课程的优点①克服了学科课程分科过细的缺点,比较容易贴近社会现实和实际生活;②强化了学生的学习动机,丰富和拓宽了学习内容的内涵和外延;③培养了学生的迁移能力,提高了学习效率。

第七章 课程(教育学)

第七章  课程(教育学)

最常见、最一般的课程结构包括:课程计划、 7、最常见、最一般的课程结构包括:课程计划、课程 标准、教科书。 标准、教科书。 8、符合学生自主探索学习方式的课程结构以单元形式最 适宜。一个单元包括3部分:主题、任务、评价标准。 适宜。一个单元包括3部分:主题、任务、评价标准。P239 目前我国中小学阶段的课程类型主要包括:学科课程、 9、目前我国中小学阶段的课程类型主要包括:学科课程、 活动课程、综合课程3 活动课程、综合课程3类。p242 10、课程设计的层次:宏观的课程设计工作、 10、课程设计的层次:宏观的课程设计工作、中观的课 程设计工作、微观的课程设计工作。 242程设计工作、微观的课程设计工作。P242-243 11、国内课程设计的一般方法:主观法、经验法、 11、国内课程设计的一般方法:主观法、经验法、客观 法、活动分析法、实验法。P244 活动分析法、实验法。 12、泰勒提出了课程评价的程序:确立评价目标、 12、泰勒提出了课程评价的程序:确立评价目标、确立 评价情境、设计评价手段、利用评价结果。 249评价情境、设计评价手段、利用评价结果。P249-250
四、简答题 1、简述课程一般结构的变化发展。P237-238 、简述课程一般结构的变化发展。P237一般结构的变化发展 课程结构的变化基本情况: 课程结构的变化基本情况:一方面保持原有的 主要特点, 主要特点,另一方面出现了与原有特点相反的迹 象,强调统一性的开始有所松动,注重多样化的 强调统一性的开始有所松动, 开始进行适度控制。 开始进行适度控制。 (1)在统一基础上增加灵活 (2)在多样性基础上增加调控
3、教学大纲(课程标准)p234 教学大纲(课程标准) 教学大纲是根据教学计划, 教学大纲是根据教学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定有关学科 教学内容的教学指导文件,它规定学科的教材范围、 教学内容的教学指导文件,它规定学科的教材范围、教材体 系、教学进度和教法上的基本要求。 教学进度和教法上的基本要求。 4、教科书p234 教科书p 教科书,简称课本, 教科书,简称课本,它是根据教学大纲系统阐述学科的 教学用书。教科书是教学大纲的具体化。 教学用书。教科书是教学大纲的具体化。 5、课程设计p242 课程设计p 课程设计就是对于课程的各个方面作出规划和安排。 课程设计就是对于课程的各个方面作出规划和安排。涉 及课程课程目的、课程内容、课程结构、课程评价等范畴。 及课程课程目的、课程内容、课程结构、课程评价等范畴。

教育学-第七章-课程PPT课件

教育学-第七章-课程PPT课件

意义的活动
(4)课程的学习活动方式以理解、体验、反思、探 究和创造为根本
2021/6/4
11
3、新的知识观
(1)知识的内涵发生了变化 (2)知识的性质发生了变化
4、新的学习观
(1)学习者以自己的方式学习 (2)新的学习离不开原有的经验 (3)社会性的互动能促进学生学习 (4)学习离不开真实的情境
2021/6/4
(3)便于教师教学和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局限性: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脱离;易忽视学生的
学习兴趣和能动作用;不利于学生的动手能力
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2021/6/4
4
2活动课程
是从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出发,以儿童的经验为 基础,以各种不同形式的、系列活动组成的课 程.
特点:强调学生自主性和主动性,强调通过学生
(2)课程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主要依据 (3)合理课程设置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02(1/6/44)课程是评估教学质量的主要依据和标准 2
二、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
1.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及提供 的可能
2.一定时代人类文化及科学技术发展水平
3.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能力、基础及 其可接受性
4.建立在不同的教育哲学基础上的课程理 论的历史传统的影响
2021/6/4
6
4.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
显性课程:是指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标列入学校 教学计划的各门学科以及有目的、有组织的课外活动。 又称“正式课程”、“公开课程”、“官方课程”
隐性课程:不在教学计划中反映,不通过正式的教 学进行,对学生的知识、情感、信念、意志、行为和 价值观等方面起潜移默化的作用,促进和干扰教育目 标的实现。又称“非正式课程”、“潜在课程”、 “隐蔽课程”,与显性课程相对

小学教育学第七章 课程

小学教育学第七章 课程



第二节 课程的基本范畴
一、课程的目标 (一)课程目标的垂直分类 1.第一层次 反映特定社会对于合格成员的基本 要求,明显地带有课程总体目标的性质。
2.第二层次 这一层次的目标适用于一定阶段的 具体课程,比总体目标更为具体,是总 体目标在特定课程领域里的表现。 3.第三层次 这是更为具体的、与课程关系最为 直接和密切的目标。这一层次的目标在 具体的课程领域内部展开。

4.课程结构的改革 学习者的不同学习方式是课程具体结 构的基础。决定课程不同结构的因素是多 方面的,其中最根本最基础的是学生的学 习方式。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是不同课程 的具体结构赖以建立的依据。 一般说来,以自主性探索学习方式为 基础的课程,采用单元的形式最为适宜。 在结构上至少包括主题、任务、评价标准 三个部分。

2.课程基本结构的不同存在方式 (1)以统一要求为特点的存在方式 中国、苏联、日本、法国 (2)以多样化为特点的存在方式 英国、德国、美国 3.课程基本结构的发展变化 (1)在统一性基础上增加灵活性 地方课时的安排,是我国课程结构的 根本性变化。 (2)在多样性基础上增加调控性

(二)课程目标的水平分类 完整的课程目标应当包括认知领域、 情感领域、动作技能领域三个部分,每 一个领域又可进行更为详细的区分。 在课程目标的水平分类研究中,有 德、智、体或德、智、体、美、劳的提 法,实际上就是在教育总体目标的层次 上所作的水平分类。

二、课程的内容和结构 (一)课程的内容 从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全部课程问 题就是内容问题:课程设计是关于内容 的组织安排,课程目的是决定内容的依 据,课程评价是判断内容产生的结果, 课程实施是内容的逐步实现,等等。 我国小学阶段的课程类型主要包括 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综合课程。

第七章 课程目标

第七章 课程目标

第三节 确定课程目标的依据
波特:教材专家的观点;实践工作者的观点; 波特:教材专家的观点;实践工作者的观点; 学生的兴趣。 学生的兴趣。 塔巴:对社会的研究;对学生的研究; 塔巴:对社会的研究;对学生的研究;对教 材内容的研究。 材内容的研究。 泰勒:对学生的研究; 泰勒:对学生的研究;对当代社会生活的研 学科专家的建议。 究;学科专家的建议。 学习者的需要; 当代社会生活的需求; ①学习者的需要;②当代社会生活的需求; 学科的发展。 ③学科的发展。
一、学习者的需要
课程的根本价值在于促进学习者的身心发展, 课程的根本价值在于促进学习者的身心发展, 因此, 因此,学习者的需要是确定课程目标的最基 本的依据。 本的依据。 了解其兴趣与需要, 了解其兴趣与需要,研究其认知发展与情感 形成,研究其社会化的过程与个性的形成, 形成,研究其社会化的过程与个性的形成, 调查其健康状况、直接社会关系, 调查其健康状况、直接社会关系,了解其生 活状况、娱乐活动等。 活状况、娱乐活动等。
三、学科的发展
应考虑的问题: 应考虑的问题:
学科知识传递与发展的需要。 学科知识传递与发展的需要。 学科专家的建议。 学科专家的建议。 关注学科的双重功能: 学科自身的特殊功能, 关注学科的双重功能:①学科自身的特殊功能, 即学科自身固有的独特价值; 即学科自身固有的独特价值;②学科的一般教 育功能,即某学科对一般公民的功用。 育功能,即某学科对一般公民的功用。
1. 系统阐述实验性目标。 系统阐述实验性目标。 2. 确定优先的课程目标。 确定优先的课程目标。 3. 判断学生达到每一种课程目标的可能性。 判断学生达到每一种课程目标的可能性。 4. 根据目标优先程度的顺序编制课程计划。 根据目标优先程度的顺序编制课程计划。

第七章课程ppt课件

第七章课程ppt课件

实质教育论
从功利主义出发,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传 授实用性知识,智力的发展并不重要。
主张学校开设现代语、历史、地理、数 学、物理、化学、天文、商业和法律等实质 学科。代表人物是斯宾塞,他竭力反对当时 英国教育中的古典主义和经院主义,主张实 科教育。
形式教育论与实质教育论观点都是片面 的,割裂了传授知识与发展智力的统一关系。
课程资源开发的特点
1.从资源层面拓展了课程范围 2.教材是核心课程资源 3.促进课程资源的共享和整合 4.重视学生参与课程资源开发 5.促进与信息技术整合的课程资源开发 6.加强校内课程资源设施建设
课程评价
(一)评价改革的总体方向和原则
1.理解性评价:致力于尊重和理解学生。 2.综合性评价:综合评价学生的发展。 3.发展性评价:评价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发展 和提高。 4.多元化评价:评价内容、标准和方法要多元 化。 5.过程性评价:评价要注重发展和变化过程。 6.自我评价: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和互相评价。
以校为本的课程资源开发
(一)课程资源开发的意义和方向 1.资源整合:在资源层面适当整合综合实 践活动、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 2.资源更新:利用和寻找新的素材; 3.资源共享:确保优质课程资源的共享和 交流; 4.校本开发:学校作为课程资源开发的中 心,要逐步建立校本课程资源库; 5.理论架构:在实践开发基础上形成校本 课程资源开发的理论。
人本主义课程论
代表人物:罗杰斯 人本主义课程论尊重人的尊严与价 值;主张发挥人的潜能,促进人的自我 实现。在教育和教学过程中强调学生的 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力主为学生提供 良好学习环境,促进学生主动性与创造 性的发挥。
人本主义课程理论特点
1.提出了意义学习的学习观。 2.人类生来就有学习的潜能,教育应以学习 者为中心,充分发挥他们的潜在能力。 3.提供学习资源,创造良好学习氛围。 4.构建真实的问题情境,提倡从做中学,鼓 励学生自由探索。 5.强调学习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是 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6.强调学习过程不仅是学习者获得知识的过 程,而且是学习方法和健全人格的培养过程。

第七章 课程与课程理论

第七章 课程与课程理论

第七章课程一、课程与课程理论(一)课程的概念1.课程的定义①课程即教学活动。

把课程等同于所教的科目;②课程即有计划的教学活动。

把教学的范围、序列和进程甚至教学方法和教学设计等作为课程;③课程即预期的学习结果。

强调课程不是指向活动,而是直接关注预期的学习结果或目标;④课程是社会文化的再生产。

强调课程应该是反映社会需要,使学生顺应现实的社会;⑤课程即社会改造。

强调课程不是使学生适应社会文化,而是摆脱现存社会制度的束缚;⑥课程即学习经验。

强调课程应关注学生实际学到了什么而不是教师做了什么。

2.美国古德莱德归纳整理出五种不同的课程,主要如下:①理想的课程。

教育机构、学术团体和课程专家提出的应该开设的课程;②正式的课程。

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材,平时在课程表中看到的课程即属此类;③领悟的课程。

任课教师所领悟的课程,这种课程可能与正式课程之间会产生一定的距离;④实行的课程。

在课堂上实际实施的课程。

⑤经验的课程。

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实实在在体验到的东西。

总的来说,课程是为了实现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而规定的所有学科及其目的、内容、范围、活动进程等的总和,其主要体现在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材中。

(二)课程与教学的关系课程与教学的关系主要有两种,具体如下:①大课程小教学。

这种观点认为课程是上位概念,课程包含教学,教学实际上就是课程的设计与实施;②大教学小课程。

这种观点认为,教学是上位概念,教学包含课程,课程实际上就是“教学内容”。

③总的来说,课程与教学是目的与手段,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三)课程理论及主要流派课程理论的研究对象是课程问题,主要是教什么的问题或者说学什么的问题,实际上就是围绕知识、儿童和社会三者展开。

1.知识中心理论(1)知识中心理论又称学科中心理论,它以要素主义,结构主义等为代表以夸美纽斯、赫尔巴特、斯宾塞、布鲁纳,其基本观点如下:①知识中心理论认为知识是课程的核心,学校课程应以学科分类为基础,按照知识的逻辑编排课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课程设计——对课程各个方面作 出的规划和安排
1、课程设计的三个层次
A、宏观课程设计。解决基本理念问题,包括课
程的价值、课程的根本目的、课程的主要任务、 课程的基本结构等问题。 B、中观课程设计。将课程理念具体化为各门课 程的教学大纲或标准以及教科书等。 C、微观教学设计。
七、课程设计的主要模式
二、课程论
课程理论即研究课程的理论,分为两个层面: 1、关于课程基本理念方面的探讨(理论方面) 2、关于课程设计或编制方面的探讨(实践方面)
三、课程的理论基础
1、哲学(本体论、方法论)
2、心理学 亚里士多德是心理学引入教育的第一人,
而真正为课程论建立起心理学基础的人是赫 尔巴特。 3、教学论
五、课程的一般范畴
1、课程目标 垂直分类:课程的总体目标——教育目的;学

科的(领域的)课程目标;课程目标 水平研究:布鲁姆;我国的德、智、体、美、 劳五育的提法等。 2、课程内容 在政治、经济、文化、科学等外部影响因素之 外,在课程内部的影响因素有: (1)课程本质观(知识本位、经验本位、活动 本位)决定对课程内容的理解、选择和组织安 排 (2)在课程内部基本关系上的倾向
第七章 课程 一、课程概述
1、课程是知识——学科课程,强调课程计划(教学计
划)、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教科书等有形的可见物。 重物轻人。 2、课程是经验——经验课程,强调学习者获得的某种 性质或形态的经验以及学习者个性的全面参与,发挥学 习者的主动性、积极性、选择性、感情、兴趣、态度等。 3、课程是活动——活动课程,强调学习者是课程的主 体,在重视课程的综合性和整体性的基础上,通过组织 各种活动促进学习者掌握知识和形成能力。 课程是受教育者在教育者的引导下,在教学活动中所获 得的经验(包括人类世代积累的历史经验和个体通过实 践所获得的个体经验),并且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的需 求和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水平对这些经验进行了有计划、 有目的地组织和安排。
主要有:主观法、经验法、客观法、活动分析





法、实验法五种模式 泰勒的课程设计模式 1、学校应该达到哪些教育目标?(三个来源: 对学生的研究、对社会生活的研究、学科专家 的建议)、筛选原则、表述方式 2、提供哪些教育经验才能实现这些目标? 3、怎样才能有效地组织这些教育经验? 4、我们怎样才能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到实现?
四、决定课程的几个基本关系

1、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 直接经验——活动课程;间接经验——学科课程 2、知识与能力 两次冲突:(1)18世纪的形式教育和实质教育之争; (2)20世纪中叶以来的课程改革 基本结论:能力是获取知识的必要条件,知识是能力形 成和提高的基础。 3、分科与综合 古代——整体、综合,近代——分科。支撑着世界范围 内义务教育发展的,正是分科课程体系。 综合课程的研究和尝试是二战之后课程实践和理论的重 要课题。 基本结论: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并存。


4、人文主义和科学主义 人文主义: (1)在课程目的上,重视人,崇尚个性; (2)在课程内容上,提倡广泛的课程范围; (3)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充分地尊重儿童,热爱儿 童。 科学主义: (1)在课程目的上,强调科学本身的价值和力量; (2)在课程内容上,提倡和推崇科学; (3)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采用科学的方法和形式, 讲究效率。 两次冲突: (1)19世纪中叶,科学主义课程对人文主义课程的 抨击; (2)20世纪中叶,人文主义课程对科学主义课程的 批判和否定。
3、课程结构 (1)最常见、最一般的结构形态 教学计划(课程计划)、教学大纲(课程标准)、教科书。
(2)一般结构的不同存在方式
A、教学计划(课程计划)和教学大纲(课程标准):有统一要


求和多样化两种 B、教科书:国定制、审定制、自由和多样制 (3)一般结构的发展变化 A、在统一要求的基础上增加灵活性 B、在多样性基础上增加调控 (4)课程的其他结构 学习者的学习方式是课程具体结构的基础,所以应当建立与学 习者自主探索学习相适应的课程具体结构。 学习者自主探索学习的环节:主题、任务、评价标准 4、课程的不同类别 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综合课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