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与五行
黄帝内经:五脏、五行、五情、五色、五味、五季养生论
黄帝内经:五脏、五行、五情、五色、五味、五季养生论文章来源网络黄帝内经脏腑五色、五味、五脏、五官、五行对应表五色与四性是祖国中医药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不同的颜色分别对不同的脏腑器官有所补益,均衡摄取才是真正治病、防病、保健、养生。
中医认为五行对应养体内的器官,木为肝,火为心,土为脾,水为肾,就保健治疗而言,五色《即青(绿)、赤、黄、白、黑》的药材及食物分别对应五行(即金、木、水、火、土)因此对人体的五脏有不同的滋补作用。
青色对应五行为木,入肝能增强脏腑之气。
肝为解毒的器官所以青色食物有清肝解毒的作用。
赤色对应五行为火,入心能增强心脏之气,提高人体组织中细胞的活性,可增强人体免疫功能,预防流感及各种病毒的入侵,有清血、补血、通血的功效。
黄色对应五行为土,入脾,能增强脾脏之气,促进和调节新陈代谢,提高脾脏功能的抗病能力。
白色对应五行为金,入肺,可增强肺腑之气,提高肺腑器官抗病毒能力,止咳化痰,治虚劳咳血。
黑色对应五行为水,入肾,能增强肾脏之气,治阳痿遗精,腰腺酸病,补亏损及久病不复者。
可保健、养颜、抗衰、防癌,对生殖排尿系统大有好处。
一、五行1、五行学说来源五行学说是中国传统文化之精髓所在,是指木(生长、生法、柔和、条达舒畅)、火(温热、升腾、明亮)、土(生化、承载、受纳)、金(清洁、清肃、收敛)、水(寒凉、滋润、向下运行)五种物质的运动。
中国古代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和生产实践中认识到木、火、土、金、水是必不可少的最基本物质,并由此引申为世间一切事物都是由木、火、土、金、水这五种基本物质之间的运动变化生成的,这五种物质之间,存在着既相互资生又相互制约的关系,在不断的相生相克运动中维持着动态的平衡,这就是五行学说的基本涵义。
2、五行相生相克的关系五行学说认为,五行之间存在着生、克、乘、侮的关系。
五行的相生相克关系可以解释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而五行的相乘相侮则可以用来表示事物之间平衡被打破后的相互影响。
相生即相互资生和相互助长。
黄帝内经--五行学说
黄帝内经--五行学说五行学说,起源于殷商时期,它的标志是五方观念的产生;形成于西周时期,五行的概念出现;成熟于春秋战国时期,有了五行相生、五行相克及五行阴阳配合的说法;汉代以后阴阳五行就作为中国人的一种思维模式被广泛应用于伦理学、政治学、军事学、医学等等。
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水作咸,火作苦,木作酸,金作辛,土作甘意思是五行即水火木金土,水的性质是润下,火性火焰炎上,木可曲直,金属可以改变,有土于是才有种植和收割。
水润下发生咸,火炎上发生苦,木曲直发生酸,金属的改变发生辛,土地的种植和收割发生甜。
五谷由五行所生,五行的各项各元素相互制约,可以排泄各自的过错,划者各项互助,可以补充各自的不足,即五行相克,可以克制各自过错;五行相生,可以弥补各自不足。
黄帝内经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木火土金火五种属性的基本物质生成的,这五种属性又要以理解为五种功能、作用,五行的运作变化构成了整个物质世界。
五行理论黄帝内经的五行可表示如下:五方:东南中西北五气:风热湿燥寒五行:木火土金水五味:酸苦甘辛咸五脏:肝心脾肺肾即五行是由五方开始到五气,由五气到五味,由五味到五脏,形成了一个由天地到人体、天人合一的五行模式,这就是将自然界的万事万物以及人体的各脏腑内容进行五行归类,按各事物的不同属性作五行相配,展示了一个无所不包的五大系统,并且这五大系统由于其相互联系、相互协调平衡,而被表述为一个统一的整体。
天给人吸食五气,地给人食五味,五气入鼻,藏于心肺,它使人的五色修明,声音响亮;五味入口,藏于肠胃,能养五气,气各而生,津液相生,精神也就充沛。
人通过呼吸饮食不断从自然中摄取养料,使生命得以维系和延续,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人本身就是大自然的一个组成部分。
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南方生热,热生火,火生苦,苦生气中央生湿,湿生木,木生甘,甘生脾西方生燥,燥生金,金生辛,辛生肺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咸,咸生肾。
从《黄帝内经》运气七篇看五行学说
p o n u i e a f id J . ib t s 1 9 , 6 (1 : r i s l nmi o n d m[ 】D a ee , 9 7 4 1)
1 7 5 1 7 2 2 - 3 .
[ ] D u k r D . n a c n i c e c f r h t e t 7 r c e J E h n i g n r t n a t n o t e r a — i i
能的影 响, 引发酮症 酸中毒 、 低血糖 、 继发性 失效 以及虽然
血 糖 控 制 较 好 但症 状 改 善不 理想 或 并 发 症 仍 可 出现 等 。与 西医相 比, 中医 的 降糖 作 用 慢 , 作 用 持 久 , 其 在 改 善 糖 但 尤 尿 病 患 者 的 临床 症 状 、 治 并 发 症 方 面 有 其独 特 的 疗 效 。 防 因 此结合传 统 医学对糖尿 病病 因病机 的认识 , 求 从肾 、 力 从
医学 已有 多种抗糖尿病药 物, 使医者能从微观 角度针对诸
因进 行 调 治 , 其 副 作 用 亦 不 可 忽 视 , 但 如有 些 药 物 对 肝 肾功
[】 邵加庆 , 6 杜宏 , 萍, 胰 岛局部 肾素 一血管 紧张素系统 的 顾 等.
阻断对胰 岛口细胞结构和 功能的影 响[ 】第十 一次全 军 内 G. 分泌代谢病学术 大会论 文汇编 , 0 8 24 2 0 : 0.
为水 。, ’ 在这段话里把“ 五行 ” 六气 ' 与“ , 看成“ ’ 神 ’ 在天在地的 ]
不 同表现 形式 。《 内经》 五行 ” 五运 ” 中“ 与“ 均为木 、 、 、 火 土
学习黄帝内经与五行的关系
比如肺经,属金,其子为水,其母为土。肺经是阴经,再看阴经五输穴的的五行排列木、火、土、金、水,所以肺经的母穴就是五输穴中属性为土的穴,子穴就是五输穴中属性为水的穴。如果肺实就取水穴,如果肺虚就取土穴。然后再把这带属性的穴与 井穴 、荥穴、 腧穴、 经穴 、合穴再对应起来,这样就知道土穴就是腧穴,水穴就是合穴。再去查找肺经的腧穴是太渊穴,合穴是尺泽穴。从而得出如果肺实就揉尺泽穴,如果肺虚就揉太渊穴。
平原亲的第三个问题:
3、中里老师在五行相配的穴位中提到“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俞主体重节痛,经主喘咳寒热,合主逆气而泄”。如果说“上火了”,可以根据上火部位所在经络直接按其荥穴吧。这与病在脏者取原穴,病在腑者取其下合穴是什么关系?是不是中里老师说的是针对初学者,比较简单易行?
无输穴里五个穴位的用途,“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俞主体重节痛,经主喘咳寒热,合主逆气而泄”。非常清楚的注明了该穴位主治的病,所以当病的外象已经非常清楚了,那就直接找穴位揉就对了,不用考虑病在脏者取原穴,病在腑者取其下合穴。
比如肾经,原穴是太溪,肾属水。参照物应该是肾经的五腧穴里从井穴到合穴里属性为水的穴位,也就是合穴(阴谷穴)。以合穴来定位,上为母,则就是经穴(复溜);下为子,则就是井穴(涌泉穴)。这也就是补肾的要穴属太溪(原穴)和复溜(母穴)的原因了。同时当因上火鼻出血时,在涌泉穴敷大蒜泥,也就是用水(肾)来克火(心)的原理。
再比如脾经,原穴是太白,脾属土。参照物应该是脾经的五腧穴里从井穴到合穴里属性为土的穴位,也就是输穴(太白穴)。以输穴来定位,上为母,则就是荥穴(大都);下为子,则就是经穴(商丘穴)。所以揉太白和大都,相当于喝山药薏米粥,就是治疗脾虚的道理了。
好像还有两个脏经,我懒得分析了,有兴趣的朋友自己分析来看看,真的很有意思。
《黄帝内经》以五行归类论“四时五脏阴阳”
《黄帝内经》以五行归类论“四时五脏阴阳”《黄帝内经》以五行归类论“四时五脏阴阳” 帝曰:余闻上古圣人,论理人形,列别脏腑,端络经脉,会通六合,各从其经;气穴所发,各有处名;溪容属骨,皆有所起;分部逆从,各有条理;四时阴阳,尽有经纪,外内之应,皆有表里,其信然乎, 词语解释:会通六合:两经齐至谓之会,一经相贯谓之通。
十二经脉的表里关系谓之“合”,共有六合:足太阳与足少阴为一合;足少阳与足厥阴为二合;足阳明与足太阴为三合,手太阳与手少阴为四合,手少阳与手厥阴为五合;手阳明与手太阴为六合。
十二经脉的阴阳五行属性表五行阴经(所属)里阳经(所属)表金手太阴肺经(肺) 手阳明大肠经(大肠)火手少阴心经(心) 手太阳小肠经(小肠)相火手厥阴心包经(心包) 手少阳三焦经(三焦)土足太阴脾经(脾) 足阳明胃经(胃)水足少阴肾经(肾) 足太阳膀胱经(膀胱)木足厥阴肝经(肝) 足少阳胆经(胆)端络:论理,列别。
溪谷:大小之分译:从病理上论人的形体,要分辨脏腑的性能,进行排比归类。
并从经脉所包罗的内容中,整理出头绪来,仔细研究十二经脉,两经齐至谓之会,一经相贯谓之通。
二十经脉的表里关系谓之合。
共有六合,足太阳与足少阴为一合;足少阳与足厥阴为二合;足阳明与足太阴为三合,手太阳与手少阴为四合,手少阳与手厥阴为五合;手阳明与手太阴为六合。
依循各经所属脏腑,推究其联系关系。
再从经络推究穴位,每个穴位都有它的名;穴位在大小肌肉与骨节相连处。
分部者,皮之分部也。
皮部之浮络,分三阴三阳,有顺有逆,各有条理。
四时变化有皆他自已的规律。
经络拓展学习:奇经八脉:奇经八脉是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的总称,具有特殊作用的经脉,对其余经络起统率,联络和调节气血盛衰的作用。
十二经别:十二经别是十二正经离、入、出、合的别行部分,是正经别行深入体腔的支脉。
二十经别按经脉的表里关系分成六组,称为六合。
十二经别构成了经脉的离,《分别、分支》、合(会合、合并)、出(浅出)、入(深入)的关系,扩大了十二经脉的循行范围,加强了表里两经之间的联系,补充了十二经脉在体内外循环的不足。
黄帝内经五行相关总整理表
高下
固
散落
藏
沃衍
五化
榮─生榮
茂─蕃茂
盈─豐滿
斂─堅斂
肅─凝堅
化
宣平
均衡
齊修
宣明
鹹整
侯
溫和
炎暑
溽蒸
清切
凝肅
畏
清
寒
風
熱
濕
德
和
顯
濡
清
寒
政
散
發散
明
明曜
謐
安靜
勁
勁肅
靜
流源
令
宣發
風
鬱蒸
熱
雲雨
濕
霧露
燥
寒
寒
變
摧拉
炎爍
動注
肅殺
凝冽
眚
隕
燔火滿
淫潰
蒼落
冰雹
平氣之紀
敷和
升明
備化
審平
靜順
不及之紀
委和
伏明
卑監
從革
涸流
太過之紀
秋得夏脉
(肺旺於秋,其脉應毛。秋不見毛脉,而見鈎脉,為心剋肺之象。)
冬得長夏脉
(腎旺於冬,其脉應石。冬不見石脉,而見緩脉,為脾剋腎之象。)
五邪所亂
邪入於陽則狂,邪入於陰則痹,搏陽則為巔疾,搏陰則為瘖,陽入之陰則靜,陰出之陽則怒,是謂五亂。
五勞所傷
久行傷筋
久視傷血
久坐傷肉
久臥傷氣
久立傷骨
五臟之脉
弦
鉤
代(緩)
毛
營、石
五邪所見
(重症)
春得秋脉
(肝旺於春,其脉應弦。春不見弦脉,而建毛脉,為肺剋肝之象。)
夏得冬脉
(心旺於夏,其脉應鈎。夏不見鈎脉,而見石脉,為腎剋心之象。)
四象五行的衍生
本含义。和阴阳二爻组合之
后,就产生了八卦。
玄武
冬
北
西
四 白虎
象
秋
春 青龙
东
南
夏
朱雀
五行指水、火、木、金、土。五
五 行学说认为,五行是构成宇宙的
行
基本物质元素,宇宙间各种物质 都可以按照这五种基本物质的属
的 性来归类,五行之间存在着一定
概 的联系。祖国医学借用五行学说
念
来说明人体内部以及人体与外界 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用以补充
谢谢
金能生水,水多金沉。水能生木,木多水缩。木能生 火,火多木焚。火能生土,土多火晦。土能生金,金 多土弱。
金能克木,木坚金缺。木能克土,土重木折。土能克 水,水多土流。水能克火,火炎水灼。火能克金,金 多火熄。
金衰遇火,必见销榕。火弱逢水,必为熄灭。水弱逢 土,必为淤塞。土衰逢木,必遭倾陷。木弱逢金,必 为砍折。
强金得水,方挫其锋。强水得木,方泄其势。强木得 火,方化其顽。强火得土,方止其焰。强土得金,方 宣其滞。
从 五 行 到 五 脏
秋:秋季肺为主脏,
辛辣入肺,可增强肺
秋
的功能。但如果食辛
气
辣太过容易肺气过盛
之
而克肝气。肺属金, 肝属木,
应
金克木。所以秋季适
当少吃辛辣食物,多
吃酸味食物以助养肝
。
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 ,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 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 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 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 也。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奉 藏者少。
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 养生防病的医学巨著。
在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 “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 因学说”“病机学说”、“病症”、“诊法”、论 治及“养生学”、“运气学”等学说。
《黄帝内经》脏腑五行对应表
《黄帝内经》脏腑五行对应表《黄帝内经》五行天象对应表《黄帝内经》脏腑五行对应表《素问·藏气法时论第二十二》: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泄之;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
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补之,酸泻之;心欲软,急食咸以软之,用咸补之,甘泻之;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用苦泻之,甘补之;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补之,辛泻之;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用苦补之,咸泻之。
《素问·六微旨大论第六十八篇》亢则害,承乃制。
制则生化,外列盛衰;害则败乱,生化大病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灵枢·决气第三十 359页黄帝曰:余闻人有精、气、津、液、血、脉,余意以为一气耳,今乃辨为六名,余不知其所以然。
岐伯曰:两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谓精。
何谓气?岐伯曰: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谓气。
何谓津?岐伯曰:腠理发泄,汗出溱溱,是谓津。
何谓液?岐伯曰:谷入气满,淖泽注于骨,骨属屈伸,泄泽补益脑髓,皮肤润泽,是谓液。
何谓血?岐伯曰: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
何谓脉?岐伯曰:壅遏营气,令无所避,是谓脉。
黄帝曰:六气有,有余不足,气之多少,脑髓之虚实,血脉之清浊,何以知之?岐伯曰:精脱者,耳聋;气脱者,目不明;津脱者,腠理开,汗大泄;液脱者,骨属屈伸不利,色夭,脑髓消,胫痹,耳数鸣;血脱者,色白,夭然不泽,其脉空虚,此其候也。
黄帝曰:六气者,贵贱何如?岐伯曰:六气者,各有部主也,其贵贱善恶,可为常主,然五谷与胃为大海也。
五行相克:金木土水火节气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上半年是六廿一,下半年来八廿三,每月两节日期定,最多不差一二天。
《黄帝内经》中的阴阳五行人
《黄帝内经》中的阴阳五⾏⼈通天第七⼗⼆[通天:天,指⾃然界。
通天,即⼈与⾃然界相通应之意。
本篇从“天⼈相应”的观点出发,根据体质禀赋之阴阳盛衰,把⼈分为太阴、少阴、太阳、少阳、阴阳和平等五种形态类型。
认为⼈的性格、品质、形态、体质等都与这五种类型有关。
还根据五态⼈的⽣理病理特点,提出针刺治法原则。
由于本篇取⼈与⾃然相通之意,故名“通天”。
]黄帝问于少师⽈:余尝闻⼈有阴阳,何谓阴⼈?何谓阳⼈?少师⽈:天地之间,六合之内,不离于五,⼈亦应之,⾮徒⼀阴⼀阳⽽已也,⽽略⾔⽿,⼝弗能遍明也。
黄帝⽈:愿略闻其意,有贤⼈圣⼈,⼼[必]能备⽽⾏[衡]之乎?少师⽈:盖有太阴之⼈,少阴之⼈,太阳之⼈,少阳之⼈,阴阳和平之⼈。
凡五⼈者,其态不同,其筋⾻⽓⾎各不等。
黄帝⽈:其不等者,可得闻乎?少师⽈:太阴之⼈,贪⽽不仁,下齐湛湛,好内⽽恶出,⼼和[抑]⽽不发,不务于时,动⽽后之,此太阴之⼈也。
少阴之⼈,⼩贪⽽贼⼼,见⼈有亡,常若有得,好伤好害,见⼈有荣,乃反愠怒,⼼疾⽽⽆恩,此少阴之⼈也。
太阳之⼈,居处于于,好⾔⼤事,⽆能⽽虚说,志发乎四野,举措不顾是⾮,为事如常⾃⽤,事虽败,⽽常⽆悔,此太阳之⼈也。
少阳之⼈,諟谛好⾃责,有⼩⼩官,则⾼⾃宜,好为外交,⽽不内附,此少阳之⼈也。
阴阳和平之⼈,居处安静,⽆为惧惧,⽆为欣欣,婉然从物,或与不争,与时变化,尊则谦谦,谭[谈]⽽不治,是谓⾄治。
古之善⽤针艾者,视⼈五态,乃治之。
盛者泻之,虚者补之。
黄帝⽈:治⼈之五态奈何?少师⽈:太阴之⼈,多阴⽽⽆阳,其阴⾎浊,其卫⽓涩,阴阳不和,缓筋⽽厚⽪,不之疾泻,不能移之。
少阴之⼈,多阴少阳,⼩胃⽽⼤肠,六腑不调,其阳明脉⼩,⽽太阳脉⼤,必审调之,其⾎易脱,其⽓易败也。
太阳之⼈,多阳⽽少[⽆]阴,必谨调之,⽆脱其阴,⽽泻其阳。
阳重脱者易狂,阴阳皆脱者,暴死,不知⼈也。
少阳之⼈,多阳少阴,经⼩⽽络⼤,⾎在中⽽⽓外,实阴⽽虚阳。
独泻其络脉则强,⽓脱⽽疾,中⽓不⾜,病不起也。
黄帝内经:五脏、五行、五情、五色、五味、五季养生论
黄帝内经:五净、五止、五情、五色、五味、五季养死论之阳早格格创做文章根源搜集黄帝内经净腑五色、五味、五净、五官、五止对于应表五色与四性是祖国中医药教中要害的组成部分,分歧的颜色分别对于分歧的净腑器官有所补益,均衡摄与才是真真治病、防病、保健、养死.中医认为五止对于应养体内的器官,木为肝,火为心,土为脾,火为肾,便保健治疗而止,五色《即青(绿)、赤、黄、黑、乌》的药材及食物分别对于应五止(即金、木、火、火、土)果此对于人体的五净有分歧的滋补效用.青色对于应五止为木,进肝能巩固净腑之气.肝为解毒的器官所以青色食物有浑肝解毒的效用.赤色对于应五止为火,进心能巩固心净之气,普及人体构制中细胞的活性,可巩固人体免疫功能,防止流感及百般病毒的侵犯,有浑血、补血、通血的成果.黄色对于应五止为土,进脾,能巩固脾净之气,促进战安排新陈代开,普及脾净功能的抗病本领.红色对于应五止为金,进肺,可巩固肺腑之气,普及肺腑器官抗病毒本领,止咳化痰,治真劳咳血.乌色对于应五止为火,进肾,能巩固肾净之气,治阳痿遗细,腰腺酸病,补盈益及暂病不复者.可保健、养颜、抗衰、防癌,对于死殖排尿系统大有佳处.一、五止1、五止教道根源五止教道是华夏保守文化之细髓天圆,是指木(死少、死法、温战、条达舒畅)、火(温热、降腾、明明)、土(死化、装载、受纳)、金(浑净、浑肃、支敛)、火(热凉、滋润、背下运止)五种物量的疏通.华夏古代群众正在少暂的死计战死产试验中认识到木、火、土、金、火是必不可少的最基础物量,并由此扩充为世间十足真物皆是由木、火、土、金、火那五种基础物量之间的疏通变更死成的,那五种物量之间,存留着既相互资死又相互拘束的关系,正在不竭的相死相克疏通中保护着动背的仄稳,那便是五止教道的基础涵义.2、五止相死相克的关系五止教道认为,五止之间存留着死、克、乘、侮的关系.五止的相死相克关系不妨阐明真物之间的相互通联,而五止的相乘相侮则不妨用去表示真物之间仄稳被挨破后的相互效用.相死即相互资死战相互帮少.五止相死的序次是:木死火,火死土,土死金,金死火,火死木.相克即相互克制战相互拘束.五止的相克序次为:木克土,土克火,火克火,火克金,金克木.相死相克是稀不可分的,不死,真物便无法爆收战死少;而不克,真物无所拘束,便无法保护仄常的协做关系.惟有脆持相死相克的动背仄稳,才搞使真物仄常的爆收与死少.二、五止与五净保守中医教认为,人的有机完全是以五净为核心形成的一个极为搀纯的统一体,它以五净为主,协同六腑,以经络动做搜集,通联躯体构制器官,产死五大系统.那是中医教系统论的一部分.所以要道中医养死便不克不迭不道五净之间内正在的通联战相互死少的关系.木→火→土→金→火肝→心→脾→肺→肾如木死火,即肝木济心火,肝躲血,心主血脉,肝躲血功能仄常有帮于心主血脉功能仄常收挥.火死土,即心火温脾土,心主血脉、主神志,脾主运化、主死血统血,心主血脉功能仄常,血能营脾;脾才搞收挥主运化、死血、统血的功能.土死金,即脾土帮肺金,脾能益气,化气愤血,转输细微以充肺,促进肺主气的功能,使之宣肃仄常.金死火,即肺金养肾火,肺主浑肃,肾主躲细,肺气肃落有帮于肾躲细、纳气、主火之功.火死木,即肾火滋肝木,肾躲细,肝躲血,肾细可化肝血,以帮肝功能的仄常收挥.那种五净相互死少的关系,便是用五止相死表里去证明的.用五止相克证明五净间的相互拘束关系:如心属火,肾属火,火克火,即肾火能拘束心火,如肾火上济于心,不妨防止心火之卑烈.肺属金,心属火,火克金,即心火能拘束肺金,如心火之阳热,可压制肺气浑肃之太过.肝属木,肺属金,金克木,即肺金能拘束肝木,如肺气浑肃太过,可压制肝阳的上卑.脾属土,肝属木,木克土,即肝木能拘束脾土.如肝气条达,可疏鼓脾气之壅滞.肾属火,脾属土,土克火,即脾土能拘束肾火,如脾土的运化,能防止肾火的泛滥.那种五净之间的相互拘束关系,便是用五止相克表里去证明的.三、五味与五净1、酸死肝:酸味食物有巩固消化功能战呵护肝净的效用.常吃不但是不妨帮闲消化,杀灭胃肠道内的饥病菌,另有防感冒、落血压、硬化血管之成果.以酸味为主的酸梅、石榴、西黑柿、山楂、橙子,均含有维死素C,可防癌、抗衰老、防治动脉硬化.2、苦死心:古有良药苦心之道,中医认为苦味食物能鼓、能燥、能脆阳,具备除干战利尿的效用.像橘皮、苦杏仁、苦瓜、百合等,常吃能防止毒素的聚集,防治百般疮症.3、苦进脾:性苦的食物不妨补养气血、补充热量、排除疲倦、调胃解毒,还具备慢解痉挛等效用.如黑糖、桂圆肉、蜂蜜、米里食品等,皆是补苦食物的不错选采用.4、辛进肺:中医认为辛味食物有收汗、理气之成果.人们常吃的葱、姜、蒜、辣椒、胡椒,均是以辛味为主的食物,那些食物既能呵护血管,有可调理气血、疏通经络的效用,时常食用,可防止风热感冒,但是患有痔疮便秘、肾经衰强者不可食用.5、咸进肾:咸为五味之冠,百吃不厌.中医认为咸味食物有安排人体细胞战血液渗透、脆持仄常代开的成果.咸味有鼓下、硬脆、集结战补益阳血等效用.如盐、海戴、紫菜、海蜇等属于劣量的咸味食品.四、五色、五谷与五净1、肝色青:宜食糙米、牛肉、枣、葵;青色应肝.2、心色赤:宜食小豆、李、韭;赤色应心,故而念要里若桃花,可补以维死素C歉富的食物,如西黑柿、橘子、黑苹果.3、肺色黑:宜食麦、杏、韭;红色应肺,念肌肤好黑,可常食富含蛋黑量的食物,如豆浆、牛奶一类.4、脾色黄:宜食大豆、栗;黄色应脾,所以里色暗重的人,可辅以黄色、味苦的食物,如胡萝卜、蛋黄等.5、肾色乌:宜食桃、葱;乌色应肾,所以肤色较深的人少吃色素增加过多的食物.五、五官与五净1、鼻为肺之官鼻子的形状为胃气所主,鼻孔为肺气所主,所以肺启窍于鼻,鼻是肺之官,只消人的肺有病最先便会表示正在鼻子上.那里道的鼻子主要指的是鼻孔里边,肺热则鼻孔出气细、热;肺热则鼻孔冒凉气.比圆当人得肺病的时间,便会出现喘息鼻弛的症状.2、目为肝之官肝启窍于目,得了肝病会正在眼睛上有所表示,普遍得肝病的人二个眼角会收青.孩子如果受到惊吓,鼻梁处常会出现青筋大概者青痕,那也与肝有联系.正在中医的五色战五净的配属里,肝主青色.那个青色本去不是咱们通常所睹的青草、树叶的绿色,而是苍色.肝是从肾火内里死收出去的,苍那个颜色是乌色与青色的一个过度之色.逆便道一个问题:如果人正在冬季不养佳身体,到了秋天气机便死收不起去,便会死病.所以,相识颜色战净腑的对于应关系对于养死保健是有裨益的,咱们通常不妨通过瞅察表情的变更对于身体的情景做出推断.3、心唇为脾之官脾启窍于心,心唇是脾之官.得脾病的人会出现唇黄大概者嘴唇四里收黄、嘴唇脱皮、流血等症状,那些皆是阳明燥火太衰制成的.4、舌为心之官舌为心之官.心净有病普遍会出现舌头不机动、舌卷缩等症状.心误,时常道错话,也是心气缺乏的象.《黄帝内经》上有:心病者,舌卷缩,颧赤.颧赤是道心净有病的话,颧骨那个部位会收黑.除了颧骨,咱们凡是死计中还要留神印堂,果为心病还会表示正在印堂处.印堂位于二眉之间,此处如果突然天收黑,而且图案如灯花状,是心神将集的象,咱们越收要当心,那喊“祸祸正在旦夕间”,大概会有重病突收.印堂收乌也不是件佳事,从中医的角度道,那相称于火气凌心,便是肾火太多,心火太强,肾火上去使心火的功能收挥不了.那也是一个很伤害的旗号.咱们正在凡是死计中要对于印堂颜色的变越收以留神.5、耳为肾之官耳朵是肾之官.耳朵的病皆市跟肾相关.《黄帝内经》里有“肾启窍于耳”的道法.得肾病的人会有耳聋、耳鸣的症状.五官通利则五味、五色、五音圆能俱辨.中医认为五官与净腑器官的关系极为稀切,通过相识五官的病变便不妨创制隐躲正在身体内的五净的病变,所以咱们要时刻留神五官的变更,才搞注意到相联系的五净的情况.简直到五官的养死要领,很简朴:常关眼,养神;少道话,养心;稳固呼吸,养肺;多食好味,养心;少惹烦纯,非礼勿听,养耳.六、五情与五净1、“心正在志为喜”“心正在志为喜”是指心的死理功能战细神情志与“喜”有关.《素问?举痛论》道:“喜则气战志达,营卫通利”.喜悦的历程,犹如人体能源(细神能源战肌体能源)的释搁历程,赢得释搁的能源,将产死本能源,展启新的细神活动,并支配着身体活力,创制出新的功绩.如:能普及人的大脑及所有神经系统的活力,充集收挥肌体的潜能,普及脑力战体力处事的效用战耐暂力,使人感触死计战处事中充谦兴趣战自疑心,进而动做起去隐得沉快有力、敏捷、准确、细力充沛;能使心净、血管的肌肉疏通加强,血液循环加快,新陈代开火仄普及;能扩弛肺部,使呼吸疏通加强,肺活量删大,有用处肺部二氧化碳战氧气的接换;能加强消化器官的疏通,减少消化液的分泌,进而删进食欲,帮闲消化,促进新陈代开.2、“肝正在志为喜”喜是人们受到中界刺激时的一种热烈的情绪反应,是一种不良的情志刺激.喜与肝的关系最为稀切,故称“肝正在志为喜”.一圆里,震喜不妨伤肝,引导疏鼓得常,肝气卑奋,血随气涌,可睹里黑目赤,心烦易喜,甚则可睹吐血、衄血、卒然昏倒、昏迷不醉.另一圆里,如肝得疏鼓,也可致情志得常,表示为情绪不稳,心烦易喜.3、“脾正在志为思”脾正在志为思.思,即思虑、思索,是人体意识思维活动的一种状态.人的思虑的情志活动主假如通过脾去表黑的.思是细神下度集结的思索、谋虑的一种情志.当人重湎于思索大概焦慢时,往往会出现饮食有趣、食欲下落.有的妇女不妨果为处事紧弛,思维下度集结引导月经量少,经期混治等,那与脾主统血的功能相普遍.4、“肺正在志为忧(悲)”古代医家对于忧忧的患者留神瞅察分解后创制,肺是表黑人的忧忧、悲伤的情志活动的主要器官.当人果忧忧而哭泣时,会痛哭流涕,涕,便是肺分泌的黏液.人哭泣的时间,肺气衰,黏液分泌删加,而肺启窍于鼻,所以涕便从鼻中流出了.肺主气,为声音之总司,忧忧悲伤哭泣,还会引导声音嘶哑、呼吸慢促等.肺主皮毛,故忧忧会使人的里部皱纹删加.5、“肾正在志为恐”恐为肾志,肾是人们表黑恐慌之志的主要净器.恐是人们对于真物惧怕的一种细神状态,对于肌体的死理活动是一种不良的刺激.《素问?举痛论》道:“恐则气下,惊则气治.”即是证明恐慌的刺激,对于肌体气机的运止可爆收不良的效用.“恐则气下”,是指人正在恐惊状态中,上焦的气机关塞不畅,可使气迫于下焦,则下焦爆收胀谦,甚则遗尿.“惊则气治”,则是指肌体仄常的死理活动,可果惊慌而爆收一时性的扰治,出现心神大概,脚脚无措等局里.七、五季与五净1、秋宜降补:秋季阳气初死,天里复苏,万物死收进与,内应肝净,应根据秋季的个性,果势利导,应用桑叶、菊花、死姜等降集之品以充分安排人体的阳气,使气血调战.2、夏宜浑补:夏季炎热、火邪炽衰,万物繁茂,内应心净,应根据夏令之时,人体净腑气血旺衰,采与金银花、荷叶、莲子等浑浓、浑热之品安排人体阳阳气血.3、少夏宜浓补:少夏时值夏、秋之际,天热下落,矮干上蒸,干热相缠,内应脾净,应采与赤小豆、绿豆、藿香等浓渗之品,利干健脾以达到气血死化有源.4、秋宜凉补:秋季阳气支敛,阳气滋少,气候搞燥,内应肺净,此时五净刚刚从夏季旺衰的代开中舒慢过去,应采与百合、乌芝麻等滋阳死津之品,以安排夏季净腑功能的仄衡.5、冬宜温补:冬季天气热热,阳气深躲,内应肾净,此时应根据冬季启躲的个性,以桂圆、核桃仁、阿胶等温补之品去滋补人体气血之缺乏,是净腑的气血旺衰,符合自然界的变更.五止、五净、五味、五色、五官、五情、五季之间息息相关、稀不可分,只消掌握了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并应用到凡是的养死中,疑赖您自会有一个健壮的体魄.。
极珍贵:黄帝内经脏腑五色、五味、五脏、五官、五行对应表
极珍贵:黄帝内经脏腑五色、五味、五脏、五官、五行对应表极珍贵:黄帝内经脏腑五色、五味、五脏、五官、五行对应表五色与四性是祖国中医药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不同的颜色分别对不同的脏腑器官有所补益,均衡摄取才是真正治病、防病、保健、养生。
中医认为五行对应养体内的器官,木为肝,火为心,土为脾,水为肾,就保健治疗而言,五色《即青(绿)、赤、黄、白、黑》的药材及食物分别对应五行(即金、木、水、火、土)因此对人体的五脏有不同的滋补作用。
 青色对应五行为木,入肝能增强脏腑之气。
肝为解毒的器官所以青色食物有清肝解毒的作用。
赤色对应五行为火,入心能增强心脏之气,提高人体组织中细胞的活性,可增强人体免疫功能,预防流感及各种病毒的入侵,有清血、补血、通血的功效。
黄色对应五行为土,入脾,能增强脾脏之气,促进和调节新陈代谢,提高脾脏功能的抗病能力。
白色对应五行为金,入肺,可增强肺腑之气,提高肺腑器官抗病毒能力,止咳化痰,治虚劳咳血。
黑色对应五行为水,入肾,能增强肾脏之气,治阳痿遗精,腰腺酸病,补亏损及久病不复者。
可保健、养颜、抗衰、防癌,对生殖排尿系统大有好处。
一、五行1、五行学说来源五行学说是中国传统文化之精髓所在,是指木(生长、生法、柔和、条达舒畅)、火(温热、升腾、明亮)、土(生化、承载、受纳)、金(清洁、清肃、收敛)、水(寒凉、滋润、向下运行)五种物质的运动。
中国古代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和生产实践中认识到木、火、土、金、水是必不可少的最基本物质,并由此引申为世间一切事物都是由木、火、土、金、水这五种基本物质之间的运动变化生成的,这五种物质之间,存在着既相互资生又相互制约的关系,在不断的相生相克运动中维持着动态的平衡,这就是五行学说的基本涵义。
2、五行相生相克的关系五行学说认为,五行之间存在着生、克、乘、侮的关系。
五行的相生相克关系可以解释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而五行的相乘相侮则可以用来表示事物之间平衡被打破后的相互影响。
《黄帝内经》中的阴阳五行学
《黄帝内经》中的阴阳五行学《黄帝内经》中的阴阳五行学《黄帝内经》中的阴阳五行学,不但蕴含着自然万物的生长发展之道,而且还帮助我们认识自己的身体内部运行状况,对我们现代人的生活状态,现代医疗应用,平常的保健养生,都发挥着深远而长久的影响。
《黄帝内经》通过古人对自然万物细致观察,深刻认识人体本身,由内向外看其身体器官的特质与筋脉阴阳的品性,将人体本身放在自然界中,讲究顺其自然,因循四季变迁。
这种讲究自然调和的自然观中,蕴含着阴阳五行学的古代朴素的辩证唯物思想,其主要是说明事物之间的对立统一,利用这种相生相克,此消彼长,对立制衡的关系来为我们的身体打下良好的基础,真正达到“不治已病治未病”的效果。
《黄帝内经》还将五行木火土金水对应身体的五种脏器肝心脾肺肾,同样与一年中五季春夏长夏秋冬相对应,这样的配比方法告诉我们怎么养生何时养生,同样也告诉了我们身体之间的联系。
无论是人的身体还是自然四季再或是五行都是生克循环,运行不息的,我们要保持我们的身体的平衡和自然界的无穷无尽,同时也要知道自然万物与人体本身同样也存在着相乘相侮,我们在做事情的时候要把握分寸,在对待身体的问题上时同样要注意,太过与不及都会对身体造成伤害。
一、阴阳学在《黄帝内经》中的体现《素问・上古天真论》中说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
”一年四节的变化,从春温,夏热到秋凉,冬寒,都是阴阳二气相互消长,彼此转化的结果。
阴阳的运动始终影响着自然界,而人与自然息息相关,那么可以说阴阳的运动通过自然界而影响着人体。
岐伯说“法于阴阳,和于术数”,他的意思是,真正懂得养生的人,能够取法于天地阴阳变化之理,更重要的是加以适应调和养生之法,从而达到协调统一的效果。
既然已经知道阴阳之于自然之于人体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那么如何运化阴阳,如何从根本上理解《黄帝内经》中的阴阳之道,从阴阳学的角度来看,此消彼长,对立制衡,相生相化和互根互用这个四个方面能够让我们理解并为我们阐述阴阳之道在《黄帝内经》中的体现。
《黄帝内经》脏腑五行对应表
《黄帝内经》脏腑五行对应表《黄帝内经》五行天象对应表《黄帝内经》脏腑五行对应表《素问·藏气法时论第二十二》: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泄之;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
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补之,酸泻之;心欲软,急食咸以软之,用咸补之,甘泻之;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用苦泻之,甘补之;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补之,辛泻之;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用苦补之,咸泻之。
《素问·六微旨大论第六十八篇》亢则害,承乃制。
制则生化,外列盛衰;害则败乱,生化大病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灵枢·决气第三十 359页黄帝曰:余闻人有精、气、津、液、血、脉,余意以为一气耳,今乃辨为六名,余不知其所以然。
岐伯曰:两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谓精。
何谓气?岐伯曰: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谓气。
何谓津?岐伯曰:腠理发泄,汗出溱溱,是谓津。
何谓液?岐伯曰:谷入气满,淖泽注于骨,骨属屈伸,泄泽补益脑髓,皮肤润泽,是谓液。
何谓血?岐伯曰: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
何谓脉?岐伯曰:壅遏营气,令无所避,是谓脉。
黄帝曰:六气有,有余不足,气之多少,脑髓之虚实,血脉之清浊,何以知之?岐伯曰:精脱者,耳聋;气脱者,目不明;津脱者,腠理开,汗大泄;液脱者,骨属屈伸不利,色夭,脑髓消,胫痹,耳数鸣;血脱者,色白,夭然不泽,其脉空虚,此其候也。
黄帝曰:六气者,贵贱何如?岐伯曰:六气者,各有部主也,其贵贱善恶,可为常主,然五谷与胃为大海也。
五行相克:金木土水火节气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上半年是六廿一,下半年来八廿三,每月两节日期定,最多不差一二天。
五行学说与《黄帝内经》
五行学说与《黄帝内经》【摘要】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哲学宇宙观和人生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始于商周时代,经过多代的发展而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
《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传统医学经典,自然哲学和医学理论在其中得到了充分的反映和发扬。
本文以五行学说为主线,结合《黄帝内经》相关内容,探讨五行学说在古代医学中的应用和现代医学实践中的价值。
【关键词】五行学说;《黄帝内经》;古代医学;现代医学【正文】一、五行学说的发展历程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哲学宇宙观和人生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最早可以追溯到商周时代的先民们,其原始形态主要关注自然的闪电、雷声、火光、行星等自然现象,不久之后又加入了人的五官、五脏、五腑等华夏文化思想,逐渐形成了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五行学说指的是金、木、水、火、土五种原始物质以及它们之间的制约、变化关系等,这五种物质被看作是构成自然世界万物的基本元素。
五行学说发展至今已经演变成为了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被应用于医学、天文学、建筑学、农学等众多领域,成为了中国文化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二、五行学说在《黄帝内经》中的应用《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传统医学经典,自然哲学和医学理论在其中得到了充分的反映和发扬。
在《素问五运大论》中,明确地提出了五行学说与人体五脏关系的观点,认为五行物质与人体五脏的相互制约、相互协作关系是健康与疾病的关键。
中医阴阳五行理论,包含了中医整体性、生命表现的两个方面,对于人的身体健康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五脏与五行《素问·五运行大论》提出了五脏被五行所制、各以所藏为用的理论,并指出每个器官如有失调会影响相应的五行属性使患者出现某种疾病。
五脏与五行的关系是:肝藏魂,心藏神,脾藏意,肺藏魄,肾藏志。
五脏的关系是:肝通脾、脾通肺、肺通心、心通肾、肾通肝。
这种相互联系,是中医思想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
2.五行与疾病在《素问·水热穴论》这一篇对经络证候全面讨论了肝木、心火、脾土、肺震、肾散五脏之气流通状况与经络循行的关联和作用,指出五行关系不良易导致疾患,这些疾患在五行的权衡组合中,会表现出不同的症状,如肝木制肺金失治、脾土不纳水湿、心火炎上热盛、肺震不能收敛、肾散乱而不藏等,如此疾病种种表面不同,其病因必然存在相应的五行不足或超生。
我五行 中医 相关的书
我五行中医相关的书
1、《黄帝内经》
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医的理论基础,因此要学习中医,首先必须学好阴阳五行的辩证关系,而要学好中医阴阳五行理论,则必须要系统地学习中医经典《黄帝内经》了。
《黄帝内经》是一部中医理论的总经典,全书共有八卷。
分别为:卷一《养生学说》、卷二《阴阳五行学说》、卷三《藏象学说》、卷四《经络学说》、卷五《病因病机》、卷六《病证》、卷七《诊法》和卷八《治则治法》。
2、《景岳全书》
六十四卷。
首选《内经》、《难经》、《伤寒》、《金匮》之论,博采历代医家精义,并结合作者经验,自成一家之书。
《全书》成于作者晚年,在其殁后刊行。
首为《传忠录》三卷,统论阴阳、六气及前人得失。
3、《五行大义》
关于五行的最重要的中古时代的书籍,是公元594年献给隋朝皇帝的书。
这本书讨论的科学问题比后来的任何著作都更多,而讨论的算命都更少。
4、《中医五行新探》
以五行五脏模型为主要研究对象,考查了五行的源流、内涵、特
征及其五脏配属演变的基础上,分别介绍了该模型的实质、特性、意义及其在养生与诊疗中的应用,进而探讨了中西医的本质区别及其未来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为怒
肠为泄 为逆、为哕 、 肠为泄 为嚏在下
为恐
焦为水
膀胱不利
为隆,不约
为遗溺
五精所并 精气并于肝则 精气并于心则 精气并于脾则 精气并于肺则 精气并于
忧
喜
畏
悲
肾则恐
五脏所恶
肝恶风
心恶热
脾恶湿
肺恶寒 肾恶燥
病发
惊骇
病在五脏 病在舌本
病在背 病在溪
伤
怒伤肝
喜伤心
思伤脾
忧伤肺 恐伤肾
五病所发 阳病发于冬 阳病发于血 阴病发于肉 阴病发于夏 阴病发于 骨
戊癸 合化火
甲己 合化土
乙庚 合化金
寅
午
辰戌
申
卯
巳
丑未
酉
寅卯辰
巳午未
申酉戌
亥卯未
寅午戌
三合化木侷 三合化火侷
巳酉丑 三合化金侷
震巽
离
艮坤
干兑
动
斥
衡
静
岁星
荧惑星
镇星
太白星
天三生木 地八成之 故曰其数八
地二生火 天七成之 故曰其数七
天五生土 地十成之 故曰其数十
地四生金 天九成之 故曰其数九
壬 癸 丙辛 合化水 子 亥 亥子丑 申子辰 三合化水侷 坎 引 辰星 天一生水 地六成之 故曰其数六
五劳所伤 久行伤筋 久视伤血 久坐伤肉 久卧伤气 久立伤骨
五脏之脉
弦
钩
代(缓)
毛
营、石
五邪所见 (重症)
春得秋脉 夏得冬脉 长夏得春脉 秋得夏脉 冬得长夏 (肝旺于春,其 (心旺于夏,其 (脾旺于长夏,(肺旺于秋,其 脉 脉应弦。春不 脉应钩。夏不 其脉应缓。长 脉应毛。秋不 (肾旺于 见弦脉,而建 见钩脉,而见 夏不见缓脉, 见毛脉,而见 冬,其脉应 毛脉,为肺克 石脉,为肾克 而见弦脉,为 钩脉,为心克 石。冬不见
节
目
(睡觉时,血归 诸血者皆属于
于肝)
心
诸气者皆属于 诸髓者皆属于脑 肺
五精所并 精气并于肝则 精气并于心则 精气并于脾则 精气并于肺则 精气并于肾则恐
忧
喜
畏
悲
精气注入 (五轮)
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精之窠为眼,骨之精为瞳子,筋之 精为黑眼,血之精为络,其窠气之精为白眼,肌肉之精为约束,裹撷筋骨血 气之精而与脉并为系,上属于脑,后出于项中。
肝
心
脾
肺
肾
黑眼
络
约束
白眼
瞳子
风轮
血轮
肉轮
气轮
水轮
角膜、黑睛 眼角的血络 眼睑、眼皮 巩膜、白睛
瞳孔
黄帝内经
五色
青
赤
黄
白
黑
五色之见死 色见青如草兹 色见赤如衃血 色见黄如枳实 色见白如枯骨 色见黑如
者死
者死
者死
者死
炲者死
五色之见生 青如翠羽者生 赤如鷄冠者生 黄如蟹腹者生 白如豕膏者生 黑如乌羽 者生
汗
涎
涕
唾
五脏所藏
魂 肝藏血 血舍魂
神 心藏脉 脉舍神
意 脾藏营 营舍意
魄 肺藏气 气舍魂
志 肾藏精 精舍志
五志
怒
喜
思
忧、悲
恐、惊
关节分布
两腋
两肘
两髀(髋)
两肘
两膕
脏热分布
左颊红 颜面全部红
鼻红
右颊红
两颧红
舌分布 舌两旁(肝胆) 舌尖 舌中心(肺胃) 舌中心(肺胃)
舌根
气血筋脉注入处 诸筋者皆属于 诸脉者皆属于
五脏
肝
心
脾
肺
肾
藏
肝藏血
心藏脉
脾藏营
肺藏气 肾藏精
舍
血舍魂
脉舍神
营舍意
气舍魂 精舍志
虚
肝气虚则恐 心气虚则悲 脾气虚则四肢 肺气虚则鼻塞 肾气虚则
实
实则怒 实则笑不休 不用、五脏不 不利、少气
厥
安
实则喘喝胸盈 实则胀
实则腹胀,经 仰息
溲不利
五气所病
在肝为语在胆 在心为噫在小 在脾为吞在胃 在肺为咳在大 在肾为欠
五禁 肝病禁辛 心病禁咸 脾病禁酸 肺病禁苦 肾病禁甘
五味所伤 多食辛则筋急 多食咸则脉凝 多食酸则肉胝 多食苦则皮槁 多食甘则骨痛
而爪枯
泣而变色 绉而唇揭
而毛拔
而发落
(味过于辛,筋 (味过于咸,大 (味过于酸,肝
(味过于甘,心
脉沮弛,精神 骨气劳,短肌,气以津,脾气
气喘满,色黑,
乃央。) 心气抑。) 乃绝。味过于
三焦者,决渎之官 ,水道出焉。 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膻中=心包络)
肝
心
脾、胃、胱
罢极之本 魄之居也 其华在爪 其充在筋 阳中之少阳 通于春气
生之本
仓廪之本
气之本
神之变也 营之居也 魄之处也
其华在面 其华在唇四白 其华在毛
其充在血脉 其充在肌 其充在皮
阳中之太阳 至阴之类 阳中之太阴
心苦缓,急食 酸以收之
脾苦湿,急食 苦以燥之
肺苦气上逆, 急食苦以泻之
肾苦燥,急食 辛以润之
五脏所欲
肝欲散,急食 辛以散之
心欲软,急食 咸以软之
脾欲缓,急食 甘以缓之
肺欲收,急食 酸以收之
肾欲坚,急食 苦以坚之
补
用辛补之 用咸补之 用甘补之 用酸补之 用苦补之
泻
酸泻之
甘泻之
苦泻之
辛泻之
咸泻之
黄帝内经
肾气不衡。)
苦,脾气不濡,
胃气乃厚。)
五宜 肝色青,宜食 心色赤,宜食 脾色黄,宜食 肺色白,宜食 肾色黑,宜食
甘
酸
咸
苦
辛
五病宜食 肝病者宜食 心病者宜食 脾病者宜食 肺病者宜食 肾病者宜食
梗米饭、牛肉、麻、犬肉、李、大豆、猪肉、 麦、羊肉、杏、黄黍、鸡肉、
枣、葵
韭
栗、藿
薤
桃、葱
五脏所苦
肝苦急,急食 甘以缓之
黄帝内经
五味 酸
苦
甘
辛
咸
五味所入 酸入肝
苦入心
甘入脾
辛入肺
咸入肾
五味所合 肝欲酸
心欲苦
脾欲甘
肺欲辛
肾欲咸
五味所走 酸走筋
咸走血
甘走肉
辛走气
苦走骨
多食之,令人 多食之,令人 多食之,令人 多食之,令人 多食之,令人
癃
渴
悗心
洞心
变呕
(手足不灵活) (口渴)
(烦恼) (心中空虚) (呕吐)
五味所禁 酸走筋,筋病 咸走血,血病 甘走肉,肉病 辛走气,气病 苦走骨,骨病 无多食酸 无多食咸 无多食甘 无多食辛 无多食苦
通于夏气 通于土气 通于秋气
封藏之本 精之处也 其华在发 其充在骨 阴中之少阴 通于冬气
凡十一脏,取决于胆也。
肝之合筋也 其荣爪也 其主肺也
心之合脉也 其荣色也 其主肾也
脾之合肉也 其荣唇也 其主肝也
肺之合皮也 其荣毛也 其主心也
肾之合骨也 其荣发也 其主脾也
筋
脉
肉
皮
骨、髓
爪
面
唇四白
毛
发
目
舌
口
鼻
耳
泪
五藏所生之外 生于肝,如以 生于心,如以 生于脾,如以 生于肺,如以 生于肾,如
荣
缟裹绀
缟裹硃 缟裹栝楼实 缟裹红 以缟裹紫
色味当五脏
青当肝 酸
青当筋
赤当心 苦
赤当脉
黄当脾 甘
黄当肉
白当肺 辛
白当皮
黑当肾 咸
黑当骨
生死面相 凡相五色,面黄目青、面黄目赤、面黄目白、面黄目黑,皆不死也。 面青目赤、面赤目白、面黑目白、面赤目青,皆死也。
肝之象。) 心之象。) 肝克脾之象。) 肺之象。) 石脉,而见 缓脉,为脾 克肾之 象。)
五邪所乱 邪入于阳则狂,邪入于阴则痹,搏阳则为巅疾,搏阴则为瘖,阳入之 阴则静,阴出之阳则怒,是谓五乱。
黄帝内经
天 阳干 干 阴干
天干化合
地 阳支 支 阴支
地支三会
地支化合
八卦 五力
星
数
甲
丙
戊
庚
乙
丁
己
辛
丁壬 合化木
成 洁 凉 刚 固 散落 敛 坚敛 宣明 清切 热 清 劲 劲肃 雾露 燥 肃杀 苍落 审平 从革 坚成
坚 明 凛 下 藏 沃衍 肃 凝坚 咸整 凝肃 湿 寒 静 流源 寒 寒 凝冽 冰雹 静顺 涸流 流衍
气
性
用
五化 化 侯 畏 德 政
令 变 眚 平气之纪 不及之纪 太过之纪
柔 端 暄 随 动 曲直 荣 生荣 宣平 温和 清 和 散 发散 宣发 风 摧拉 陨 敷和 委和 发生
息 高 暑 速 躁 燔灼 茂 蕃茂 均衡 炎暑 寒 显 明 明曜 郁蒸 热 炎烁 燔火满 升明 伏明 赫曦
充 平 静兼 顺 化 高下 盈 丰满 齐修 溽蒸 风 濡 谧 安静 云雨 湿 动注 淫溃 备化 卑监 敦阜
黄帝内经
五脏
肝
心
脾
肺
肾
五脏之官 五腑
五腑之官
三焦 心包络 脏象
五脏生成 五脏所主 五充(体)
五华 五窍 五脏化液
将军之官 谋虑出焉
君主之官 神明出焉
仓廪之官 五味出焉
相傅之官 治节出焉
作强之官 伎巧出焉
胆
小肠
胃
大肠
膀胱
中正之官 决断出焉
受盛之官 化物出焉
仓廪之官 五味出焉
传道之官 变化出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