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兰克福学派的美学政治

合集下载

西方马克思主义之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

西方马克思主义之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

西方马克思主义之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摘要:在西方社会科学界,法兰克福学派被视为“新马克思主义”的典型,并从理论上和方法论上以反实证主义而著称。

它继承了青年黑格尔派M.施蒂纳等人的传统,受A.叔本华、F.W.尼采和W.狄尔泰的非理性思想影响,并受新康德主义、M.韦伯的“文化批判”和社会学的启迪,借用K.马克思早期著作中的异化概念和G.卢卡奇的“物化”思想,提出和建构了一套独特的批判理论,旨在对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进行“彻底批判”。

在法兰克福学派的理论家们看来,批判理论超越一切哲学之上,并与每一种哲学对立;这种批判否定一切事物,同时又把关于一切事物的真理包含在自身之中。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

目录一、法兰克福学派简介二、法兰克福学派主要思想(一)工具理性批判使理性恢复自我批判能力(二)“精神分析的”马克思主义(三)实证主义是异化了的科学的哲学表现(四)工业社会批判矛头直指资本主义制度三、法兰克福学派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发展(一)关于批判理论(二)关于“异化”与“物化”的理论(三)大众文化批判1.产生背景2.具体内容四、对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的评价(一)批判理论的现实意义1.深刻的人文情怀更易让人接受2.对当代社会的预判(二)批判理论的局限性1.坚持精英文化而导致了另一种形式的文化霸权主义。

2.片面否定了资本主义大众文化的存在价值。

3.过度强调受众的被动性,忽视了受众的主观能动性。

一、法兰克福学派简介西方马克思主义传统中历史最悠久、也最为著名的理论流派之一法兰克福学派,是批判研究领域中的一个重要的理论分支,它的理论一般被简称为批判理论。

这一派的理论主张是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的。

在过去50年间,它已经逐渐偏离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源泉,侧重点也向传播学靠近了许多。

法兰克福学派是由德国法兰克福大学社会研究所的知识分子构成的。

该研究所成立于1923年,1933年希特勒上台后,它迁往纽约,附属于哥伦比亚大学,1949年又迁回德国。

法兰克福学派名词解释

法兰克福学派名词解释

法兰克福学派名词解释法兰克福学派:指19世纪70年代产生于德国法兰克福学术团体的一个文艺理论学派。

其核心是黑格尔的美学,但同时也深受现代欧洲哲学尤其是柏格森的生命哲学的影响,以探讨文学本质为主题。

其创始人是海德格尔、韦伯和马尔库塞。

其中韦伯最具有代表性,对西方文艺理论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理论成果:在黑格尔美学的基础上,通过分析表现出来的各种问题,如本质论、认识论、知觉与意识的关系、感性和知性的区别等问题,形成了以知觉学、精神哲学为特征的独特的“新黑格尔主义”。

提出,要使文学成为真正的艺术,不能只满足于摹仿生活,而应该寻找到文学自身的内容和规律。

基本观点:韦伯(alfredweber):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著名的社会学家、哲学家。

他的思想虽然继承和发扬了叔本华的唯意志主义,并将它用在社会学、历史学研究之中,但其影响远远超出这些领域,尤其是在法国、英国和美国,因为他发明了著名的韦伯命题和理论,即“科学是一种研究方法”,从而改变了人们对科学的看法。

韦伯认为,任何事物都是一种理论模式,社会的结构、制度、运作、演化、发展、变迁,无一不是一种理论模式,而且是可以用一种理论模式来概括和解释的,这种理论模式就叫做理论。

实际上,这就是理论的客观性原则。

因此,他强调社会学研究要以客观理论为前提。

韦伯还将这种社会学理论,用于历史研究、政治学、宗教研究、法学研究等诸多领域,成为19世纪德国极其重要的一位哲学家和社会学家。

他对于理论的强调、他对理论的客观性,以及他所倡导的用客观理论分析社会现象的方法,使得19世纪后半期的社会学和社会理论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为理论的科学化开辟了道路,使社会学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期。

另外,韦伯还是一位“文化批评”的代表,他所谓的文化,不仅指一般意义上的文化,还指的是特定民族的传统文化,而不是像法兰克福学派那样狭隘的理解为某一特定民族或国家的传统文化。

韦伯指出,每一民族都有一种独特的文化传统,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丰富和完善,所以,民族的文化就像血液一样渗透到民族的骨髓之中。

《法兰克福学派内外》内外

《法兰克福学派内外》内外

《法兰克福学派内外》内外在20世纪的德国哲学中,最有影响的就是海德格尔和法兰克福学派了。

这二者有诸多的相似关切―――都涉及工具-理性问题,都对技术和艺术有大量的思考,都对启蒙现代性进行了拷问―――但是,二者在哲学气质方面有极大的不同。

海德格尔更像是一个纯粹的哲学家,他主要讨论的是各种哲学经典文本,而且也是以一个传统的(虽然极其神秘、玄妙和诗意)哲学家形象出现的。

但是,法兰克福学派更接近于一种社会理论,他们讨论的问题具体得多,并且总是针对着当下,尤其是针对着当下的诸种文化现象(当然他们也有非常纯粹的哲学文本)。

法兰克福学派前所未有地将文化和社会结合在一起,但同雷蒙德・威廉斯的文化与社会充满历史性的结合不一样的是,法兰克福学派有强烈的哲学和理论欲望,他们是在黑格尔、马克思和弗洛伊德的传统中来工作的。

因此,不仅仅是文化和社会的结合,还有哲学和具体性的结合―――这是法兰克福学派的特征,正是这两个结合特征,使得它们被接受和产生影响的范围同海德格尔不同。

海德格尔牢牢地占据了大学的哲学系。

相对而言,法兰克福学派在哲学系的影响不大。

这可能是全世界的现象。

在中国同样如此,对法兰克福学派的兴趣主要是在中文系而不是在哲学系。

就像美国一样,对法兰克福学派的接受主要在英文系而不是在哲学系法兰克福学派满足了中文系的诸多兴趣:对理论的兴趣,对文化尤其是大众文化的兴趣,对社会批判的兴趣,对美学的兴趣。

所以,中国的法兰克福学派专家出现在中文系毫不奇怪―――哲学系对大众文化,对大众文化所表现出来的社会症候从未认真地对待过。

(这也可能是哲学系远离法兰克福学派的一个原因。

或者,他们只对“启蒙辩证法”和“否定辩证法”感兴趣,哲学系对本雅明表现出惊人的冷漠。

)一直处在中文系的赵勇教授,其学术兴趣正好容纳了这几点,他体现出中文系从事理论研究的学者的出色趣味―――只有在文艺学这个学科,才会出现一些赋予各种各样的文化现象以理论思考的学者。

正是他们打破了传统上僵化而保守的文艺学体制。

西方马克思主义之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

西方马克思主义之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

西方马克思主义之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摘要:在西方社会科学界,法兰克福学派被视为“新马克思主义"的典型,并从理论上和方法论上以反实证主义而著称。

它继承了青年黑格尔派M。

施蒂纳等人的传统,受A。

叔本华、F.W。

尼采和W。

狄尔泰的非理性思想影响,并受新康德主义、M.韦伯的“文化批判"和社会学的启迪,借用K。

马克思早期著作中的异化概念和G。

卢卡奇的“物化”思想,提出和建构了一套独特的批判理论,旨在对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进行“彻底批判”。

在法兰克福学派的理论家们看来,批判理论超越一切哲学之上,并与每一种哲学对立;这种批判否定一切事物,同时又把关于一切事物的真理包含在自身之中。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

目录一、法兰克福学派简介二、法兰克福学派主要思想(一)工具理性批判使理性恢复自我批判能力(二)“精神分析的"马克思主义(三)实证主义是异化了的科学的哲学表现(四)工业社会批判矛头直指资本主义制度三、法兰克福学派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发展(一)关于批判理论(二)关于“异化”与“物化”的理论(三)大众文化批判1.产生背景2.具体内容四、对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的评价(一)批判理论的现实意义1.深刻的人文情怀更易让人接受2.对当代社会的预判(二)批判理论的局限性1。

坚持精英文化而导致了另一种形式的文化霸权主义。

2。

片面否定了资本主义大众文化的存在价值。

3。

过度强调受众的被动性,忽视了受众的主观能动性.一、法兰克福学派简介西方马克思主义传统中历史最悠久、也最为著名的理论流派之一法兰克福学派,是批判研究领域中的一个重要的理论分支,它的理论一般被简称为批判理论.这一派的理论主张是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的.在过去50年间,它已经逐渐偏离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源泉,侧重点也向传播学靠近了许多。

法兰克福学派是由德国法兰克福大学社会研究所的知识分子构成的。

该研究所成立于1923年,1933年希特勒上台后,它迁往纽约,附属于哥伦比亚大学,1949年又迁回德国.其主要成员包括麦克斯·霍克海默(Max Horkheimer)、西奥多·阿多诺(Theodor Adorno)、赫伯特·马尔库塞(Herbert Marcuse)等。

(完整版)西方美学

(完整版)西方美学

人本主义美学思潮现代西方人本主义美学思潮是从19世纪哲学家叔本华和尼采的唯意志论美学发源的,具有浓厚的情感和非理性色彩。

主要包括直觉主义、表现主义、形式主义、精神分析主义、存在主义、新托马斯主义和法兰克福学派、心理学、现象学美学等等。

(一)表现主义美学表现主义美学是现代西方美学思潮中出现最早,影响最大的美学流派之一,其创始人是现代西方著名美学家、意大利著名学者克罗齐,另一位重要理论代表是当代英国著名理论家科林伍德。

克罗齐(1866-1952)《美学原理(纲要)》。

直觉即表现。

语言就是艺术,艺术不是物理的事实,不是功利的活动,不是道德活动,不是概念的或逻辑的活动,艺术不能分类。

其中艺术内容等于个人的瞬间情感,艺术形式等于表现着情感的意象。

科林伍德:《艺术原理》。

艺术是种富于想象力的情感的直接表现。

人人都是艺术家。

艺术是借助于想象活动而实现的经验认识形式。

真正的艺术却在于表现情感。

艺术是社会的良药,它为社会治疗最麻烦的心病,即意识所受到的腐败堕落。

”阿诺·理德:《美学研究》。

“美是完美的表现”“当一定的客体对于想象而言完美地表现了意义(恰到好处地表现了意义)时,我们就说它的表现是完美的。

在这种情况下,形式就变成为整体和意义的一个部分,这种复杂的自我完成的表现,我们就称之为‘美’。

”表现主义美学的基本观点是:美是对主体情感的成功表现,是纯粹主观的、精神性的直觉;它存在于人的思维形成概念之前,并且以抒情为根本特征;艺术的根本目的在于表现主体的情感,它是主体纯粹的想象,既不是有用的、善的东西,也不是诗人愉悦的东西;任何一个人都可以通过发挥其想象力表现直觉而成为艺术家。

(二)直觉主义美学柏格森(1859-1941法国)《时间与自由意志》《物质与记忆:身心关系论》《笑的研究》《形而上学导论》《创造的进化》《生命与意识》《道德与宗教的两个起源》。

他提倡直觉,贬低理性,认为科学和理性只能把握相对的运动和实在的表皮,不能把握绝对的运动和实在本身,只有通过直觉才能体验和把握到生命存在的“绵廷”。

美学·反美学·美学的回归——审美政治的一种关系考察

美学·反美学·美学的回归——审美政治的一种关系考察

文学艺术美学•反美学•美学的回归—审美政治的一种关系考察谢卓婷[长沙理工大学,长沙410076]摘要:现代美学的诞生是一个在艺术、哲学、政治三者之间混杂的存在。

但长期以来,美 学的主要危机在于,它几乎一直被作为自律性的艺术理论而备受指责,而其与西方现代性筹划 之间的混杂关系也多被视作政治浪漫派的乌托邦梦想。

因此,现有的审美政治思考一般以“美 学”作为反向的起点,其中,以韦尔施为代表的认识论美学、以法兰克福学派为核心的否定美 学、以审美意识形态批判为基础的后现代文化研究和马克思主义美学,构成了“反美学”的主 要路径,同时也形成了审美政治的几种基本关系模式。

近年来的回归美学的思潮,再次将美学 推至浪漫主义和哲学美学的原生性场景,一种以平等为核心的审美共同体视域将成为审美政治 的新的理论生长点。

关键词:美学;反美学;美学回归;政治;审美共同体中图分类号:B83 -0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 -7511 (2017) 03 -0080 -14审美何以具有政治性?作为人类特定经验形式的审美艺术,如何以其自身独特的方式切人到现实社会的权力关系、文化机制以及曰常生活基础之中,从而发挥其作为文化中介乃至社会变革力量的能动性功能?长期以来,这是马克思主义美学、文化批判理论、文化研究,同时也可以说是一种广义的艺术社会学所关注的重要命题。

对此一问题的关注与探讨,已形成当今审美政治思考的几种基本理论模式,如:以“自由”为依托的审美救赎政治、标举“差 异性”的文化抵抗政治、以审美意识形态批判为核心的审美解放政治等等。

不过,这些议题,似乎都不同程度地与现代美学概念保持了某种否定性关系。

即,以“美学”为反思性的起点,一种最为常见的审美政治思考所指向的,通常是对“去政治化”的美学话语进行“再政治化”,或对艺术进行“去美学化”的过程。

这样一种“去美学”或“反美学”的立场,在当今的审美政治思考中基本已成共识。

然而,近年来,一种从审美或美学视角重新思考社会政治问题的跨学科热潮的兴起,甚至是有关当今政治思想领域已发生“审美转向”(aesthetic turn)[1]之类问题的提出,却促使我们去进一步思考:一种真正以“审美”或 “美学”之名来探讨的审美政治究竟意味着什么?在艺术、审美、政治三者之间,作为“原 初性结点”(〇riginaryknot)[2]_的美学,究竟扮演了什么角色,促成了哪些关系?尤其是,在现有的审美政治思考模式之外,尚有哪些重要的美学遗产或新的审美政治的可能性是有待我们去认真发掘的?为此,本文意欲在两个多世纪以来围绕“美学”概念所产生的观念流变的轮廓中,对这些问题做出一番系谱学式的考察。

马尔库塞的政治美学

马尔库塞的政治美学
背景影响
马尔库塞的学术背景深受德国哲学和 社会理论的影响,同时也受到美国实 用主义和欧洲马克思主义的影响。
政治美学的定义与内涵
定义描述
政治美学是研究政治现象中美与审美问题的学科,探究政治生活中的审美意识 、审美关系和审美价值。
美学与政治
政治美学将美学和政治学相结合,探讨美的观念如何影响政治理念、政治制度 以及政治行为。
• 批判的视角:马尔库塞的政治美学为政治学提供了一 个批判的视角,使得学者们更加关注权力、自由与压 迫等议题。
• 激活政治实践:他的理论也影响了政治实践,一些社 会运动和革命团体援引马尔库塞的理论,作为他们行 动的哲学基础。
THANKS
感谢观看
文学批评的政治立场与审美标准
文学批评的政治立场
马尔库塞主张文学批评应具备明确的政治立场,批评家应在作品中揭示出政治现实和政治斗争。这种 政治立场有助于引导读者对文学作品进行深入的政治思考。
审美标准与政治意识的融合
在马尔库塞看来,文学批评的审美标准应与政治意识相融合。批评家在评价作品时,既要关注作品的 艺术价值,也要挖掘作品内在的政治意义。
马尔库塞政治美学的研究意义
揭示统治逻辑:马尔库塞的政治美学揭示了现 代资本主义社会中,审美如何被纳入统治逻辑 ,进而成为维护现存制度的力量。
提供批判视角:他的研究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独 特的批判视角,让我们能够重新审视政治与美 学的关系,追求更加自由与公正的社会。
以上内容仅是对马尔库塞政治美学的简要概述 ,如需进一步了解,建议深入研究其相关著作 和学术文献。
02
马尔库塞政治美学的主要观点
艺术与政治的关系
独立性与关联性
马尔库塞认为,艺术应保持其独立性,同时与政治相关联,以艺术的形式揭示和 批判社会现实。

法兰克福学派第一代代表人物简析

法兰克福学派第一代代表人物简析
创始人,于1895年生于斯图加特。 早年在慕尼黑、弗莱堡、法兰
克福大学研究哲学。
1922年获哲学博士学位。 1925年起在法兰克福大学任教,后兼任哲 学系主任。 1930年出任法兰克福大学社会研究所第二 任所长,一直到1953年退休。 霍克海默在担任法兰克福研究所所长期间, 吸收了一批经济学家、哲学家、心理学家 和历史学家进所,旨在对现代资本主义社 会进行多学科的综合研究,并对研究工作 进行了重大改革。从此,社会研究所开创 了一个新时期,法兰克福学派诞生了。
第三期发展(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 今)以后期哈贝马斯等为代表,实现 了批判理论的“政治伦理●法兰克福社会研究所创建于1923年,希特勒上台后曾先 后迁往日内瓦、巴黎,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迁往纽约。
●1950年,部分成员返回联邦德国重建研究所,部分成员仍 留在美国继续从事社会政治理论研究。
一、社会批判理论的起点 二、社会批判理论的早期阐述 三、社会批判理论的历史观点 四、社会批判理论的落脚点 五、霍克海默社会批判理论的西方 马克思主义特色
一、社会批判理论的起点
1.霍克海默首次正式提出“批判理 论”的意识形态,是在《传统理论 和批判理论》一文中。
研究霍克海默的社会批判理论,必 须从这篇论文的剖析入手。
1932年6月,霍克海默在《社会研究杂志》创 刊号前言中,把“社会哲学”研究具体化, 指出社会哲学要综合研究历史和社会现实。 霍克海默以对“正统”马克思主义拥护者的 不满和批判为起点,倡导建立社会批判理论, 从而开创了著名的法兰克福学派。可见,不 能简单地把法兰克福学派等同于法兰克福社 会研究所,法兰克福社会研究所是一个学术 研究机构,而法兰克福学派是由霍克海默开 创的,始于20世纪30年代的一个学术派别和 理论思潮。

设计美学简答

设计美学简答

设计美学简答现代设计诞生的背景是什么?(1)在经历了19世纪下半叶英国的“工艺美术运动”(2)19世纪末欧洲大陆和美国的“新艺术运动”、“德意志制造联盟”后,20世纪上半叶(3)德国包豪斯设计学院的成立,标志着现代主义设计的诞生。

现代设计的诞生有其深层次的背景:1)随着科学的发展、人类文明的进步,现代科学观取代了自人类诞生以来的各类神学观,成为人类新的世界观和价值观;2)先进的生产力产生了新的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新的现代社会景观彻底改变了传统的社会总景观;3)新的世界观、价值观、新的现代社会总景观孕育了新的艺术观念和创作方式,为现代设计直接提供了设计理念和设计语言。

阿尔文·托夫勒归纳现代化社会的基本结构的特征:1.标准化特征2.专业化特征3.同步化特征4.最大化特征现代设计与传统工艺美术设计的异同(论述)1.设计表现形态的异同:(1)设计有两种表现形态,一种它只是生产过程的内部因素,没有从生产中脱离出来,产品原型保留在生产者头脑中,生产者就是设计者;(2)另一种,设计是独立的活动,生产者根据设计师预先设计的图纸进行加工。

(3)在工业社会以前,设计的形态主要是第一种。

工业时代的到来,使设计独立于生产,不是设计为生产服务,而是生产为设计服务。

2.现代设计的复杂性与易变性:(1)现代设计是艺术、技术和科学的交融结合,集成性和跨学科性是它的本质特征。

(2)现代设计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地发生变化,产生出形形色色的新风格、新流派。

3.传统工艺美术设计的稳定性和地域性:(1)传统社会以统一稳定的世界观为基础,传统的工艺美术设计及理念与传统民族文化存在的“根”和“脉”紧密相连,具有其特有的稳定性。

(2)又由于不同民族有不同的生活方式,传统工艺美术又相应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

4.对人类生存环境影响的异同:(1)工业革命以来创造的物质财富超过了工业革命之前所有时代创造的物质财富的总和,但同时也给人类自身及其生存的自然环境造成巨大的破坏;(2)传统器物通常都是通过手工形式、借助手工工具制作完成,这种人与自然同构的造物思想和方法,使人们在审视营造建筑、制造器物的实践中,会考虑与自然环境的效应关系。

法兰克福学派

法兰克福学派

第二节 霍克海默的社会批判理论
一,霍克海默的生平 霍克海默(MHorkheimer,1895-1971)是法兰克福学派的创始人 和社会批判理论的奠基者.他生于德国的一个富有的犹太工厂主家庭.主要著作有《传统理论与 批判理论》(1937),《极权国家》(1940,与人合著),《启蒙的辩证法》(1947,与阿多诺 合著),《理性之蚀》(1947),《工具理性批判》(1967)等. 二,社会批判理论的基本纲领 霍克海默在《传统理论与批判理论》一文中第一次使用 "批判理论"这一概念来表述自己的哲学世界观,为之制订了详尽的纲领.之所以称之为"批判 理论",首先他表明了自己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性.在他看来,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是"批 判".其次是为了表明他的理论体系对现存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性,努力使其成为一个更加正义, 人道的社会.霍克海默所说的"传统理论"指的主要是近代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中具有实证主 义倾向的那些哲学流派.该文被认为是社会批判理论的宣言,它清楚,全面,系统地说明了什么 是社会批判理论,确定了其对象,性质,特征,方法和批判主体,而这一切又是通过堪定"批判 理论"与"传统理论"的界限来完成的. 三,实证主义批判 法兰克福学派一直把实证主义作为哲学上的主要批判对象,而霍克 海默是这一批判的理论先驱.他认为只有彻底否定以唯科学主义与肯定主义为核心的实证主义, 才能建立以人本主义和否定主义为核心的批判的社会理论,颠覆传统理论的长期统治.归结起来, 他主要批判了实证主义的经验主义倾向,现象主义倾向,科学主义倾向,肯定主义倾向和反人道 主义倾向.霍克海默认为根本不存在完全独立于理论之外的,对一切人都直接和共同的"经验". 经验总受到包含了描述它的那些语句的整个知识体系的调节,同时也根本不存在脱离思想的感觉 经验.除了逻辑和经验的规律外,还有理性的作用,而支配理性的原则显然不能由经验和逻辑来 证明.他对实证主义的批判归结到一点,就是批判其反人道主义.在他看来,给人以规范性指导 的理论并不是基于人的经验事实,而是依赖于对人的主体性价值的充分信念,实证主义的要害就 是忽视人的主体性.他反复强调,经验事实不是纯粹被给予的,他实际上与人的活动紧密地联系 在一起,是人的全部感性活动的产物.

法兰克福学派的主要学术观点

法兰克福学派的主要学术观点

法兰克福学派的主要学术观点法兰克福学派是20世纪有影响力的西方哲学学派之一,影响了现代思想,经济,文化和政治。

其早期形成于法兰克福大学(1923年成立),由伯尔克、塞勒、哈贝马斯、汉诺威和威廉马克斯组成,这些人被称为“法兰克福学派”。

他们的影响延续到19世纪以来,被认为是现代文化的关键思想起源。

(一)简介法兰克福学派的主要学术观点代表着20世纪西方哲学思想的一种主流思潮。

它提倡一种以反思的方式为中心的思想,认为一切的知识都是可以反思,以至于超越其实质化的客观真理。

他们认为,要理解客观真理,必须从人类自身来反思,基于对人类行为,思维,生活方式和社会现实的反思,去构建解释客观真理的理论体系。

法兰克福学派的主要学术观点以反思的形式超越现有的传统哲学,为现代哲学提供了新的思想空间。

(二)理论构成1.史观:法兰克福学派认为,人类的社会和文化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不仅是对当前社会状况的反思,也有对历史的反思。

他们认为,要理解现实,必须反思历史,识别历史发展走向,推动新的历史变革。

2.社会观:法兰克福学派认为,社会是一个滋生变化的动态系统,具有多种不同的价值观,具有自主性的发展动力,并且受到历史的驱动。

他们认为,社会变革的动力来自人们改变自己和社会的行为,而他们的动力也受社会文化的影响。

3.文化观:法兰克福学派认为,文化是由不同的文化元素构成的,它们表现为社会活动的文化产物,它们可以被解释为文化的结果,从而反映出文化和社会结构之间的关系。

4.心理观:法兰克福学派认为,人类的心理是一种活动性,需要在历史,文化和社会环境中进行反思,以至于超越传统的心理学,去理解人类行为和心理发展之间的关系。

(三)价值观法兰克福学派价值观以反思的方式为核心,强调以人的知识进行反思去理解客观真理为指导原则,并强调以实践反思为基础,指出认识与实践是协调统一的。

法兰克福学派认为,知识结构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也是一个可以不断改变的过程,必须根据不同的状况和历史背景去动态调整。

设计美学简答

设计美学简答

现代设计诞生的背景是什么?(1)在经历了19世纪下半叶英国的“工艺美术运动”(2)19世纪末欧洲大陆和美国的“新艺术运动”、“德意志制造联盟”后,20世纪上半叶(3)德国包豪斯设计学院的成立,标志着现代主义设计的诞生。

现代设计的诞生有其深层次的背景:1)随着科学的发展、人类文明的进步,现代科学观取代了自人类诞生以来的各类神学观,成为人类新的世界观和价值观;2)先进的生产力产生了新的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新的现代社会景观彻底改变了传统的社会总景观;3)新的世界观、价值观、新的现代社会总景观孕育了新的艺术观念和创作方式,为现代设计直接提供了设计理念和设计语言。

阿尔文·托夫勒归纳现代化社会的基本结构的特征:1.标准化特征2.专业化特征3.同步化特征4.最大化特征现代设计与传统工艺美术设计的异同(论述)1.设计表现形态的异同:(1)设计有两种表现形态,一种它只是生产过程的内部因素,没有从生产中脱离出来,产品原型保留在生产者头脑中,生产者就是设计者;(2)另一种,设计是独立的活动,生产者根据设计师预先设计的图纸进行加工。

(3)在工业社会以前,设计的形态主要是第一种。

工业时代的到来,使设计独立于生产,不是设计为生产服务,而是生产为设计服务。

2.现代设计的复杂性与易变性:(1)现代设计是艺术、技术和科学的交融结合,集成性和跨学科性是它的本质特征。

(2)现代设计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地发生变化,产生出形形色色的新风格、新流派。

3.传统工艺美术设计的稳定性和地域性:(1)传统社会以统一稳定的世界观为基础,传统的工艺美术设计及理念与传统民族文化存在的“根”和“脉”紧密相连,具有其特有的稳定性。

(2)又由于不同民族有不同的生活方式,传统工艺美术又相应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

4.对人类生存环境影响的异同:(1)工业革命以来创造的物质财富超过了工业革命之前所有时代创造的物质财富的总和,但同时也给人类自身及其生存的自然环境造成巨大的破坏;(2)传统器物通常都是通过手工形式、借助手工工具制作完成,这种人与自然同构的造物思想和方法,使人们在审视营造建筑、制造器物的实践中,会考虑与自然环境的效应关系。

法兰克福学派工具理性批判的三大主题

法兰克福学派工具理性批判的三大主题

法兰克福学派工具理性批判的三大主题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深入剖析法兰克福学派工具理性批判的三大主题,揭示其对现代社会的重要影响。

法兰克福学派,作为20世纪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流派,对工具理性的批判构成了其理论体系的核心部分。

本文将首先概述工具理性的概念及其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然后详细介绍法兰克福学派工具理性批判的三大主题:技术统治论、大众文化批判和意识形态批判。

通过对这三大主题的探讨,我们将更好地理解法兰克福学派的理论观点及其对现代社会发展的深刻洞见。

在技术统治论方面,法兰克福学派批判了技术理性对人类社会生活的全面渗透和控制,认为这导致了人的主体性的丧失和自由的丧失。

大众文化批判则关注大众媒体和流行文化如何传播和消费工具理性,进一步削弱了人们的批判能力和独立思考。

意识形态批判则揭示了工具理性如何成为一种隐性的意识形态,维护着资本主义社会的统治秩序。

通过对这三大主题的深入剖析,本文旨在揭示法兰克福学派工具理性批判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为现代社会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启示和思考。

二、工具理性的概念及其背景工具理性,又称为功能性理性或技术理性,是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中的一个核心概念。

它源于启蒙时代的理性主义,特别是启蒙思想家对于科学的崇尚和对理性的无限信任。

工具理性强调理性的计算和功效功能,将一切事物都视为达到某种目的的手段。

在这种观念下,人的行为和决策主要基于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而非道德、审美或伦理的考量。

工具理性的背景可以追溯到工业革命和现代资本主义的崛起。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工业生产的规模化,人们越来越依赖技术和理性来计算和控制自然及社会现象。

这种趋势导致了对效率和利润的过度追求,而忽视了人的内在需求和社会的整体福祉。

法兰克福学派认为,这种以工具理性为主导的现代社会存在深刻的危机,因为它剥夺了人的主体性和自由,将人类降格为机器和技术的附庸。

在法兰克福学派的视角中,工具理性批判旨在揭示现代社会中工具理性泛滥的弊端,并寻求超越这种单一理性的途径。

法兰克福学派

法兰克福学派

传播批判学派
传播政治经济学
文化研究
伯明翰学派 法兰克福学派
媒介帝国主义
殊途同归:以马克思主义为思想背景,对资本主义的传播体制及其运行机 制进行冷静的解剖和反思。
回顾: 1923年2月,“社会研究所”,德国法兰克福市,格吕堡
研究重心转移 1931年1月,霍克海默任所长
“批判理论”为指导思想 1933年, 纳粹掌权,开始流亡生涯(霍、阿、洛、马)精分
1938年,阿多诺加入拉着斯菲尔德研究项目 40年代初,华盛顿地区(“战时新闻局”、“保密情报局”等联邦机构) 纽约、洛杉矶等
1950年,返回德国重建研究所(除洛文塔尔、马尔库塞)重返弗
法兰克福学派形成
马克思主义:愿景伟大而美好。(人道主义,支配、束缚下解放出来 人的自由和解放为思想宗旨) 现实是(历史唯物主义,阶级观念,社会冲突,资源分配,
启蒙与神话
《奥德赛》 俄底修斯——理性原则——从神妖世界解放出来

无产阶级(重新认识)

革命主体——共同利益分享者 ,制度的合作伙伴
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理论

人 本 主
兰 克
义福


政治经济学 艺术学 意识形态学 精神分析学
大众文化的商品性与拜物教性 大众文化的标准化与为个性化 大众文化的社会辩护性 大众文化的心理控制性
经济向度:物质过程(标准化生产——文本,人;虚假 承诺——过渡)
意识形态向度:观念作用过程(麻醉,认同,注意力转 移)
两套话语
马尔库塞
阿多诺 霍克海默 ( 整合 原子 审美 )
否定性话语
另类的本雅明 洛文塔尔
肯定性话语
( 颠覆
大众革命意识 批判态度)

法兰克福学派

法兰克福学派

霍克海默(1895-1973)
德国著名哲学家、社会学家 法兰克福学派的创始人 批判理论的奠基人 主要著作 1937年《传统理论和批判理论》 第一次提出“批判理论”概念,制定批判理论的 基本纲领,是法兰克福学派的成立宣言 1940年《论哲学的社会功能》 1940年《独裁主义国家》 1947年《启蒙辩证法》 1967年《工具理性批判》
a.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意识形态理论(《德意志意识形态》) 从历史起源上看,意识形态产生与精神生产和物质生产的 分工有关,是特定历史阶段的精神生产独立化的产物。 从阶级属性上看,意识形态是特定利益集团,特别是统治 阶级的观念形态。 从社会功能上看,意识形态是异化的和分裂的世界的虚假 意识或异化意识,其本质特征是体现状辩护。 b.法兰克福学的意识形态批判 意识形态是一种虚假意识,具有欺骗性,其主要功能是替 现状辩护 意识形态是一种统治力量、操纵力量和异化力量,通过大 众传媒播媒介和文化手段为现状辩护 弗洛姆《马克思关于人的概念》 马尔库塞《单面人》
二、启蒙精神批判
1947年《启蒙辩证法》
导言说明了写作的原因和本书的理论框架 第一部分《启蒙的概念》揭示了神话就已经是启 蒙,启蒙退化为神话的主题,包括《奥德修斯或 神话与启蒙》和《朱丽埃特或启蒙与道德》 第二部分《文化工业——作为大众欺骗的启蒙精 神》阐明了启蒙在意识形态方面的倒退 第三部分《反犹太主义问题——启蒙的界限》描 述了启蒙的文明向现实中野蛮的倒退 札记与草稿:辩证人类学
1933年,社会研 究所被关闭,流亡 瑞士,后迁往美国 1937年,写作 《传统理论和批判 理论》
1947年,与阿 多诺合写《启蒙 辩证法》 1950年,在法 兰克福重建社会 研究所 晚年的霍克海 默放弃马克思主 义,他转而倾向 于神学

法兰克福学派

法兰克福学派

问题是,批判理论家们意识到,“对现存秩序的
批判”之所以是从“意识的批判”开始,是因
为单纯的政治经济批判并不能改变现存秩序的 根本性质,或者,在一种经济基础的人为改变 之后继续着同样一种意识支配的秩序。于是, 批判理论就把矛头指向整个统治秩序及其意识
形态,也就是说,它要成为“对既存本身的统
括的批判”。
否定的美学》p.21)
1. 一种新的社会美学:形式自律中的社会力量 和传统马克思主义美学不同的是,法兰克福学派 的美学试图说明,艺术的社会性不是运用艺 术形式的媒介表达的东西,而恰恰就是艺术 形式本身所拥有的。阿多诺把这称为“形式 的内在性”,它取决于,同时又包含了“社 会的内在性”。阿多诺由此把形式与社会二 者在一种辩证的理解中联系起来。以此为基 点,法兰克福学派发展了一种关于形式的艺 术社会学,它既强调艺术的自律的形式,同 时又强调这种自律的形式所具有的社会意味。
马克思主义文论
法兰克福学派
第一节 法兰克福学派及其美学
一、成立
– 1922年夏,威尔(Felix Weil)组织了“第 一届马克思主义著作讨论周”,Georg
Lukacs等参加了讨论活动,会上筹建法兰
克福大学的社会研究所。
– 1923年2月3日,社会研究所正式成立,第
一任所长为来自维也纳大学的法学、政治
[阿多诺认为]一种有意识的由主体构想的艺术作 品的意义必然是主观理念对客观事实的伪造, 作者的“倾向性”同社会现实无关,它仅仅是 一个一厢情愿的意向…… 法兰克福学派不无悲哀地看到,在总体性意识形 态的侵蚀下,社会大众,或者无产阶级,已经 丧失了革命的意识,缺乏反抗的愿望。他们甚 至变得以来于整个社会,自愿接受社会体系的 操纵,一如法西斯时代处于集体盲从之中的狂 热希特勒信徒。马尔库塞因而指出,“如果 ‘人民’为流行的需要体系所支配,那么只有 对这个体系的决裂才能使‘人民’成为反抗野 蛮的同盟者。”……

2021法兰克福学派的审美形式观的思想渊源与价值范文2

2021法兰克福学派的审美形式观的思想渊源与价值范文2

2021法兰克福学派的审美形式观的思想渊源与价值范文 法兰克福学派以探索拯救现代社会真理性内容为己任,形成了独特的审美形式观。

这种审美形式观根植于西方文化传统与马克思早期哲学及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美学的传统。

在当今全球化与商品化社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美学建设及文艺实践的探索,它仍不失其应有的理论价值与反思的意义。

一、法兰克福学派审美形式观的独特内涵 该学派审美形式观的独特之处,首先是突出强调审美形式的社会中介性质。

该学派的第一代理论家:本雅明、阿多尔诺和马尔库塞,他们对审美形式作为社会理想与现实中介的观点是基本一致的。

例如,1930年代发生于西方马克思主义阵营的“表现主义的论争”中[1]137,本雅明、阿多尔诺和马尔库塞三位理论家对现代文艺本质的认识基本相同,并同以卢卡奇为代表的文艺的反映论,发生了激烈的碰撞。

他们都认为形式是文艺区别于科学等其他意识形态的审美性的东西,尤其是在社会被普遍物化的条件下,审美形式也是现代文艺得以生存的根本,经过现代审美形式的风格化,文艺作为抵抗经验的中介物而被赋予存在的价值。

据此,他们批判以卢卡奇为首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美学的形式观。

卢卡奇坚持文艺必须按照“伟大的现实主义”原则反映现实本质,强调文艺作品内容决定文艺作品的形式。

而阿多尔诺却一再强调指出,在发达资本主义社会,由于普遍的物化和文艺的商品化,资本主义价值观客观上“遮蔽”了现实解放的真理,文艺家和普通大众的社会经验已经被物化。

因此,毫无中介性地反映现实生活经验,不仅不能揭示现实真理,而且还被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所同化。

基于如此认识,阿多尔诺等学派理论家,都强调审美形式的中介性,把现代文艺审美形式中介性作为文艺的本质性规定。

在他们看来,中介性的审美形式蕴含了文艺真理,而文艺真理才是资本主义物化现实的真理之光。

阿多尔诺在批判卢卡奇的文艺上的反映论时指出:“(他)声称人们过高地估计了现代艺术中的风格、形式和表现手段,并将它们夸大到不适当的程度,似乎他不知道,正是这些因素使艺术作为一种认识区别于科学的认识,艺术作品倘若在其存在方式上没有差异,便取消了其自身。

异中有同的文化研究路径——法兰克福学派和伯明翰学派比较研究

异中有同的文化研究路径——法兰克福学派和伯明翰学派比较研究

异中有同的文化研究路径——法兰克福学派和伯明翰学派比较研究马驰从20世纪中期开始,西方马克思主义和左翼学者们的研究更加贴近社会实际,他们的研究已不仅仅局限在哲学、社会学、美学或文学艺术等领域,电影、电视、新闻、广告、互联网、流行音乐乃至语言、时尚、习俗、信仰等日常生活领域都成了他们关注的对象,他们抓住了20世纪人类精神生活的各个领域的核心问题,即文化问题。

从美学的革命、从审美乌托邦向更广阔的文化领域的转向,确实是20世纪后期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者们的一个共同点。

在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化研究的众多流派中,伯明翰学派和更早一些建立起来的法兰克福学派的研究路径给后人留下的启迪最为深刻。

不过长期以来,人们始终认为伯明翰学派和法兰克福学派是“两股道上跑的车”——走的不是一条路,但在已故哲学家德里达看来,从福柯的权力—话语理论到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分析,从賽义德的东方学到詹姆逊的文化政治诗学,从中我们可以确切地感受到各种被“改装”的马克思主义在其中的幽灵般的徘徊。

对这个幽灵,无论是无情驱赶还是热情拥抱,都是对这位幽灵般“父亲”的一种幽灵般的纠缠。

德里达认为:“马克思主义的经历,马克思在我们心目中的几乎慈父般的形象,以及我们用来和其他的理论分支、其他的阅读文本和阐释世界方式作斗争的方法,这一方法作为马克思主义的遗产曾经是——而且仍然是并因此永远是——绝对地和整个地确定的。

”其实,德里达的话大致也能反映近几十年西方文化研究的轨迹。

无论是法兰克福学派还是伯明翰学派,其文化研究的路径虽然有着明显的差异,但坚持某些马克思主义的立场、方法却是共同的。

我们知道,自20世纪四五十年代起,法兰克福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如霍克海默、阿多诺等人就站在文化精英主义立场上开始了大众文化研究,其批判理论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影响,他们的大众文化批判主要集中在麻痹、瓦解大众反抗意志的“文化工业”上。

“文化工业”的含义是指在晚期资本主义社会,资本主义像一般商品生产那样生产文化产品,并建立起一整套凭借现代科技手段大规模复制、传播文化商品的娱乐工业体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法兰克福学派的美学政治马克思主义“或”法兰克福学派?对法兰克福学派文化研究方法的评价使得其和马克思主义的关系成为了人们当今热议的问题。

至今为止,这个问题已经有了众多的讨论(马丁·杰1973年),相对于二者的美学理论而言,这些讨论更多集中于二者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全面批判。

在此,我特别想要提到的是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和法兰克福学派美学理论之间的共性和分歧。

我认为法兰克福学派的作品具有马克思主义特点,同时也要提出他们和卢卡奇时代文化社会学的不同之处。

要评价异同问题就必须明确一点:马克思和法兰克福理论家的政治目标有着显著的相似之处。

他们需要的都是对资本主义社会结构和日常生活彻底的价值重估。

尤其鉴于早期法兰克福社会研究所(Institute of Social Science)创立者的批评理论观点(霍克海默1972年),认为法兰克福思想家们在某种程度上背叛了马克思和原始马克思主义者的革命政治理论的论点(斯拉特〔Slater〕1977年;克里佛〔Cleaver〕1979年)是牵强附会的。

重读马尔库塞、阿多诺和霍克海默的原始论断(阿拉多[Arato] 和季哈黛[Gebhardt], 1978年)就会发现马克思和20世纪早期思想家的政治思想极其相似。

然而,可以理解,评论家们有可能忽略这个政治相同之处,因为法兰克福批评理论的语气和主旨与马克思政治经济批评很不相同;从某种意义上说,人们需要从字里行间去仔细解读才能领略他们的政治乌托邦色彩和社会主义革命的责任感。

法兰克福学派的话语和马克思斩钉截铁的宣言相差甚远,因为法西斯主义的延伸、二战后世界资本主义的巩固和文化工业的广泛流行都加深了他们政治上的悲观主义。

法兰克福学派对马克思主义的修正既不是对马克思辩证方法的抛弃,也不是对他政治乌托邦主义的抛弃,而是对资本主义结构矛盾和危机趋势的一种全新的实证分析。

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书写中,法兰克福批评家面临着自马克思创作《资本论》以来西方资本主义的巨大改变(曼德尔〔Mandel〕1975年)。

当然,马克思学说很大程度上在努力区分什么是原始马克思的本质思想,什么是历史偶然事件。

的确,今天要真正成为一名正统的马克思主义者意味着要原原本本地接受马克思。

因此,几乎没有几个正统的马克思主义者,也同样几乎没有几个人能够辩驳马克思隐约预测到的资本主义的大幅改变,这是不足为奇的。

然而,由于当今学术和政治生活中流行的新保守主义,同样很容易将新马克思主义修正主义(比喻,直至并包括哈贝马斯在内的德国批评理论体系)解读为对马克思辩证方法和政治乌托邦主义的放弃。

这些作品都被当作后马克思主义读物,因此被当作确凿的证据来证明马克思预言的失败。

如果不试图评判法兰克福的理论家在多大程度上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不管这意味着什么),而是来考虑马克思主义在多大程度上是广泛意义上的批评理论,那么这些争端就容易解决得多。

阿多诺、霍克海默和马尔库塞认为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批评不够激进,不够深远,掩盖了千年来资本主义前后时期的深层结构。

就像我在上节中所说,他们试图建立一个通用的批评理论,这种理论将划时代的主/客体二元作为西方文明的中心问题。

这个问题他们称为启蒙的辩证法(霍克海默和阿多诺,1972年)。

如果人们认为将马克思主义归入批评理论而不纳入别的理论是一个优点的话,就能更好地发展批评性的文化研究,这样就能超越上一章讨论过的马克思机械的文化理论。

特别要指出的是,法兰克福的理论家们相信马克思主义批评本身在某种程度上包括了社会和经济决定性,高于历史或超出历史。

理论的阿基米德假想就是为了阶级真理而解读文化艺术品和文化表述,在对这种假想去特权化的过程中,法兰克福理论家们承认理论本身就是一个文化和政治活动。

正因为如此,他们拒绝将他们自己的文化批评简单地措辞为“表述的表述”,即仅仅只是对文化艺术品的阶级真理内容的评判,以此,他们对后结构主义者们所声称的表述危机提出了质疑。

确实,特别是对于阿多诺(1945年,1954年,1974年b)来说,文化批评,即真正的批评理论一般来说是会主动干预文化政治的,而不是一个不相干的根植于左翼客观主义的评价。

法兰克福理论家们想要避免将文化批评置于文化生产者、传播者和消费者身上的卢卡奇时代的文化理论,文化分析不仅仅包括文化作品内容的政治真实评估,而且在不失去批评视角的基础上根据它们各自的情况来学习这些文化作品,这才有可能承认内外差异。

比方说,阿多诺关于音乐理论和音乐作品的长篇大论并没有因为音乐的高雅文化特点或者某种程度的资产阶级特点而简单地阻止现代音乐的多元发展。

相反,他努力在音乐的社会内容和音乐作品内部表达和阐明这种内容的张力和延续性之间保持平衡。

他相信理论家以此既能够大大了解我们所生活的社会,又能够了解文化创造所揭示和例证的先验可能性。

人们易于嘲笑阿多诺美学理论的官腔,及其明显的脱离政治(杰,1984年)。

但这并不意味着所谓的参与程度更高的,只以先验阶级批判的客观主义立场来解读文化作品的文化批评的失败。

60年代政治参与全面爆发,阿多诺却因为一度袖手旁观而受到指责,实际上阿多诺是以文化作品来寻求参与,对于这些文化作品,他拒绝只从阶级文化的机械理论角度或我以前称之的文化物理学角度来加以评价。

这不仅是因为阿多诺具有整体社会理论,使得他能够将所有的文化表述方式(从无音调的音乐到收音机和电视)情境化;还是因为阿多诺(本身作为一名音乐家)拥有与生俱来的,潜心于作曲的天赋。

因此,虽然阿多诺具有文化谦卑的流行形象,但他比众多的所谓更为政治化的批评家更为民粹主义。

法兰克福理论家经常会招致误解,因为他们本能地认为人们并不需要在马克思主义和批评理论之间做出选择;他们拒绝被标榜为放弃了原来信仰的人,背弃了过于单纯和虔诚的忠诚标准。

当然,就像我(1989年a)曾经指出的那样,任何人都能称为文化分析马克思主义者或女性主义者。

但是这些辞藻成为口号,被轻率地重复着。

随着时间的流逝,它们失去了原本应有的内容。

阿多诺真正地聆听过勋伯格(Schoenberg)和斯特拉文斯基的音乐,就像他真地解读过贝克特和卡夫卡的作品一样。

他不愿意被政治分类学的预设范畴所包围,而是选择发展一种非常谨慎的,具有文化和社会双重使命的美学理论。

对法兰克福理论家们而言,将文化和社会理论结合的趋势深深困扰着一些仍保持着还原的基础---上层建筑模式的正统的马克思主义者。

我们在前一章所讨论的马克思主义文化社会学拒绝给予文化相对自治,同时,又没有以一种辩证的方式整合文化和政治经济分析。

法兰克福美学理论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整合了文化和经济分析,使得这些分离的范畴界限模糊,甚至融合到了一起。

正统的马克思主义把文化分析从社会分析中分裂开来,将文化分析还原为对以某种方式存在于商品生产领域之外的阶级真理的寻求。

但是这忽视了马克思对商品形式下的物化的原始分析的辩证统一:就像后来的法兰克福思想家们一样,马克思相信物化的文化和人际关系是资本主义社会商品结构的重要部分。

在这个意义上,文化分析同时也就成了经济和政治分析,美学理论自然而然就变成了一种社会理论。

无论如何,20世纪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发展趋势是否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都无关紧要,因为资本主义在继续发展。

如果马克思当年料到了国家干预和物化的非凡程度的话,也许,修正主义问题,即放弃信仰的问题,还会有所关联。

可以肯定而且显而易见,哈贝马斯与阿多诺、霍克海默以及马尔库塞的主导分析分道扬镳了,他放弃了他们乌托邦式的对全新的社会和技术关系的寻求。

但是马克思并没有预见到国家干预的程度,也没有预计到作为资本主义晚期关键调节机制的文化工业的兴起。

马克思主义者到底是什么的问题很大程度上集中在一点:理论家们(像哈贝马斯)是否接受马克思政治议程的全部内容,特别是社会和技术非异化社会的创立。

但是这也许仅仅只是一个性格问题,不能归结为基本理论立场(但是也许不管怎样,会在他们身上反映出来)。

文化工业论点如果法兰克福思想家们是寻求非异化社会意义上的马克思主义者,或者他们是否是马克思主义者在今天是一个历史上并不相关的问题,极富先见之明的理论和文化工业分析是法兰克福思想家对文化研究的主要贡献,这最先在霍克海默和阿多诺(1972年)1947年的《启蒙辩证法》中就提了出来。

这本书开创了左翼“大众文化”理论,这在很多方面是第一次严肃系统地表述了我们后来所称的文化研究。

(虽然我即将提到他们的要点有一些关键的不同之处。

)文化工业的论点很大程度上是对马克思未能预见的晚期资本主义发展的回应,资本主义惊人的弹性带来了这些发展。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文化工业的争论有助于解释文化商品化,尤其是在所谓的休闲领域,是怎样通过迷惑人们进入一种催眠和恍惚状态来保持现有体制,而反对内部挑战,以此促进利润和社会控制。

这在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一书中阐述得很详尽,书中,他探讨了左右着人们意识形态的新势力。

60年代的论争来源于早期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关于文化的讨论,论争为未经欧洲社会哲学训练的广大受众更新了文化工业,并以赋予了文化工业更加系统化的形式。

早在30年代,霍克海默(1972年)就为这种分析播下了种子,那时他认为既然不可能区分资本主义经济层面和意识层面,因此就应给予批评理论它自身的辩证方法,使之能够同时分析社会生活的经济和意识层面。

所有这些作品都支持法兰克福理论家们对高雅文化和低俗文化经验主义的批评分析(阿多诺的美学理论,〔1973年c,1984年〕和他的大众传媒研究〔1945年,1954年,1974年b〕)。

他们关于资本主义的文化批评为后来伯明翰学派、后结构主义者,后现代主义者和女性主义者们阐述文化研究传统提供了很好的舞台。

文化工业的论点使文化研究在左翼大受推崇。

此外,文化工业论点还在政治化文化分析可能性方面提供了自己独特的观点,为后来的后结构主义和女性主义文化研究传统提供了相对照的论点。

捕捉住这种辩证的反讽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有助于我们根据后法兰克福文化研究与法兰克福文化奠基之作之间的关系,以便更好地来解读前者。

从这个意义上说,在测定众多文化研究的政治和学术变体方面,后来的文化分析者对法兰克福文化理论的接受就变得相当重要。

根据大众文化(凯尔纳,1989年a)经济和意识形态特点的这两个焦点,一些文化工业论点的读者们认识到了霍克海默和阿多诺文化商品化分析的辩证统一。

他们并不把法兰克福文化分析当作是对马克思政治经济的背离,而是作为资本主义新时期的延伸来解读。

读者们意识到法兰克福文化分析通过文化批评的方式,为晚期资本主义经济---意识形态分析的结合开创了一个全新的远景。

此前被正统马克思主义者认为是附带现象的经验和实践的区域研究因此有了合法性。

还有些人士解读文化工业论点是为了给大众文化提出一个相当机械和潜在的精英主义解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