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海上夫人》中的爱与死亡

合集下载

《海上夫人》中爱情与地理空间的关系

《海上夫人》中爱情与地理空间的关系
实 际 的海 市 蜃 楼 , 不 起 现 实 的 考 验 。海 上 的 恋 人 庄 士 经
而且在这种地理 空间中 , 会的 习俗 、 活 中的规约 使得 社 生 艾梨达必须按照 这些 既 定 的条 条框框 生 活 , 从而 造成 对
她内心的压抑 和压迫 , 因而她天 天都 非 去峡 湾不 可 , “ 这
你的精神 ” 3 ) ( 6 。所 以 , 山地对 于艾梨 达来说就 是束缚她
自由爱 情 的一 道 天 然 屏 障 , 唯 一 的 愿 望 就 是 逃 离 这 里 。 她
顿突然在几年后出现 , 艾梨 达此 时陷入 了痛 苦的选择 中 , 是跟庄士顿去“ 未可知” 的海 洋还 是与 丈夫一起 留在 山地
爱情婚姻 上面。艾梨达迫 于现实 的压力嫁 给 了死了妻 子 的男人房 格尔大夫 , 在她的想象 世界里 她依然 是昔 日的 “ 自我 , 坚守忠贞于她 的第 一次恋 情 , 并且压 根儿就 没有 同 汪格尔 医生结婚 ” 海 默 尔 38 。作 为续 弦 夫人 的她并 ( 4) 没有对这段婚 姻抱 有 多大 的幻 想 , 为这场 婚 姻里 面并 因
到丈夫身边 , 过着从 前 在 山地的 生活 。这种 选择 或 许也 是易 卜 自己对人 生与 爱情 的选 择 , 生 爱情 在 何种 空 间 中 才能 生存 , 是陆 地 的现 实空 问, 是海 洋 虚幻 的 自然 空 还 间?易 卜 生在《 海上夫人 》 中倾 向于真实 的现实而否定 了 虚幻 的 自然 , 也是作 者对 于人 生态 度的一 种转 变 , 这 以及 对 于爱情 问题的更为深刻的认识 与判 断。

点爱情 的温 暖。所 以 , 她很 少在 山地这 个 闭塞 的空 间 中生活 , 而大多数时 间都急 于脱 离这个 空间 , 图摆脱 这 试

陆地文明中的大海情怀 评越剧《海上夫人》

陆地文明中的大海情怀 评越剧《海上夫人》
是 一 出 女 性 的 悲 剧 。 荔 达 由 于心
间感 情 的不 同阶 段,同时也伴 随着 对大 海 的倾 诉 。唱段 中的大 海意象
与舞 台上 的红丝 带相 呼应,构 成了

首 梦幻般 的叙 事诗 。 宫宝荣 教授认 为,易 卜 的挪 生
上 人长 久没 有音 信 . 给 了 自 己并 嫁 有欧洲文化特色的商业因素和美人鱼 的意象, 使观众感觉故事就像发生在
惠 柱和 费春放 改编 、 州越剧 院搬 杭
演 的易 J 同名剧 目 海上 夫人》 、 生 , 引入了西 方文 明 中的大海 意象,丰 富了越剧 的表现 内容 。 首先 ,该剧把剧 情背景 从易 卜 生笔 下的十九 世纪挪威 北方一 个峡
的土地之 上,不似 希腊 等古代 文 明
的唱 段 “ 耕 田 来你 织 布, 挑水 我 我 来 你 浇 园” 。
越剧 海上夫 人》还有 一个极
写是易 卜 生原剧中的 “ 点晴之笔” 越 。
剧 改编者将其保留在越剧里 , 使剧情 带有一种神秘的色彩, 这也是超越生
具创 意 的舞 台设 计:一 条长长 的红
丝 带, 套 着两 只代 替戒 指 的手 镯 ,
手 Al e o n tn翻 译 成 “ 思 f dJ h so r 江
剧 目资料 中 尚未 找到 以妈 祖传说 的
传 统剧 目。 从这个 角度 来看 , ” 由孙
生” ;而 西方 文化是 商业 文化,“ 发
源 于 滨 海 地 带 以及 近 海 之 岛 屿 ” 。
由于 中国古 代文 明产 生于幅 员广大
搬 到戏 的开场 , 整 出戏悬念 使
迭起 ,情节推 进十 分迅速 ,如 行云 流水 , 比原剧更 具张 力和可 看 性。 其次, 越剧 《 海上夫人》中的大 海意象显然被完全中国化了。 戏一开 场, 观众所看到 的舞 台背景是银色的

a rose for Emily主要人物分析

a rose for Emily主要人物分析

主要人物分析艾米莉艾米莉是经典的局外人的角色,基本不与镇上的人接触。

居住在房子中的艾米莉给人们留下的大体印象就是:紧闭的大门,尘土,和黑暗。

艾米丽是一个沉默的神秘人物。

在一个层面上,她表现出的刻板南部“偏激”的特质:不平衡,惨烈,接受怪异行为。

艾米莉没有自己的法律意识和行为。

比如她拒绝支付她的税款或说出她的购买毒药的目的。

她也拒绝邮政给她的家编号。

当她放弃履行自己的义务时,她也最终尝到了苦果。

叙述者把艾米莉列为一种参观遗迹。

同时她可怜,经常受刺激,对生活条件有着极高的要求,没有结婚计划的事实,也成为了村民八卦的中心。

之后,她购买了毒药,乡民断定她会自杀。

艾米莉的不稳定性,导致故事汪另外一个方向发展。

后来人们发现了荷的尸体。

在一定的意义上,保存荷的尸体还描述了一个强大的愿望,控制另外一个人的愿望,也表示着对死去的人的依恋,这也是一种恋旧。

格里尔逊先生控制着艾米丽,在他死后,艾米丽控制着他拒绝放弃他的尸体。

她最终将这种控制转移到荷马身上---她心仪的对象。

而她除了这种方式她找不到其他的方式来控制他了。

荷马巴伦荷马,就像艾米莉是一个局外人,而这个陌生人也是乡民茶余饭后的讨论话题。

不过与艾米莉不同的是,荷马充满个人魅力,这也使他成为人们关注的中心和艾米莉的心仪对象。

刚开始,一些乡民不信任他,因为他既是一个北方工人。

他在周日经常与艾米莉外出,这让他引起很多人的反感。

艾米莉虽然古怪,但她处于一个更高的阶层中。

人们猜测他与艾米莉结婚的可能性,但他更像一个游戏人间的单身汉,他自己也说过不考虑结婚的话。

作为镇上铺设人行道公司的领班,荷马是北方和南方变化的一个标志,通过他也展现了南方上流社会的孤立状态。

荷马代表现代和产业化,进步就是颠覆传统的价值观,挑衅着传统主义并带去警告。

荷马给南方小镇带来了“创新”的概念,新的领导人追求用更“现代”理念的来改变这个世界。

荷马作为她的第一个真正的爱人,给她带来崭新的生活。

同样深刻的是,也是艾米莉疯狂行为的受害者,她的命运将在这里被永远地尘封。

试析《海上夫人》中的爱与死亡

试析《海上夫人》中的爱与死亡

54试析《海上夫人》中的爱与死亡张小敏 郑州工程技术学院外国语学院摘要:《海上夫人》是易卜生后期名剧之一,在这部剧作中易卜生由对现实的社会问题剧的思考转向更高层面的哲学的、人性的、宗教的层面进行思考。

的爱情与死亡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正是一个颇具哲学意义问题。

本文拟对《海上夫人》一剧中爱情与死亡这一问题进行探讨,为我们揭示出爱情与死亡之间的三重关系即死亡让爱情获得新生,死亡让爱情摆脱束缚,死亡带给爱情激动感,从更加深入的哲学层面为展示出死亡对于爱情的意义。

关键词:《海上夫人》;爱;死亡《海上夫人》是易卜生后期名剧之一,在这部剧作中易卜生由对现实的社会问题剧的思考转向更高层面的哲学的、人性的、宗教的层面进行思考,这“是易卜生极富诗意和哲理的一部剧作”(李兵202)。

爱情和死亡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在文学作品中也多有探讨。

在《海上夫人》一剧中,易卜生对爱情与死亡这一问题进行了探讨,为我们揭示出爱情与死亡之间的三重关系,从更加深入的哲学层面为展示出死亡对于爱情的意义。

一、死亡让爱情获得新生在《海上夫人》中,房格尔的前妻是作为一个已经死亡的形象而出现的,关于她的点点滴滴都是通过房格尔大夫和她的两个女儿博列得与希尔达展现出来的,正是她的死亡让房格尔大夫有机会获得他与艾梨达的爱情,让他的爱情获得了新生。

通过剧中的叙述我们可以发现,房格尔的前妻与艾梨达是一个完全不同的人。

相较于艾梨达而言,她是一个更为合格的妻子与母亲,她能够妥善的安置家人的生活,“从前妈妈很会安排的事情继母都不会安排”①,她能够为房格尔大夫和他们的女儿带来一种真正的家的温暖,“当年我跟前妻在此地,日子过得非常快活”(239)。

以至于在她去世之后,博列得与希尔达还要每年避过继母去装饰屋子为她们自己的母亲庆祝生日,而房格尔也同样无法忘怀,“一个人怀旧的情念是无法消灭的——至少在我心里没法消灭”(261)。

然而,正是她的死亡,让房格尔获得了爱情的新生,在艾梨达身上体会到了一种完全不同的爱情。

自由意志的追寻——《海上夫人》人物形象分析

自由意志的追寻——《海上夫人》人物形象分析

■ Yan Jiu Ping Lun•研究评论 H自由意志的追寻—《海上夫人》人物形象分析黄蓉中国戏曲学院摘要:易卜生是19世纪至今欧美剧坛最伟大的剧作家之一。

《海上夫人》作为易卜生后期创作的作品代表了象征主义的戏剧风格,本文将对《海上夫人》中的女主人公艾梨达进行简要分析,以揭示其在象征主义作品中的艺术价值。

关键词:易卜生《海上夫人》象征主义自由意志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359(2021)02-0001-04易卜生几乎所有的作品都探讨和渗透着自由意志 的光辉。

在易卜生漫长的创作生涯中,他慢慢前进,触 摸了很多与人相关的、无法回避的社会问题,而到写作 后期,他最终把注意力放在了一个最奇异、黑暗与不可 控的世界:人类的精神与价值、人类的自由与心灵。

到 了晚年,易卜生开始陷人到了自我的矛盾中,在后期的 象征主义剧作《野鸭》《海达•高布勒》《罗斯莫庄》《海上 夫人》中,易卜生关注的问题已经不限于社会矛盾、资 本斗争、贫富差距,而是更加直观的描述了每一个人物 的心路历程,鲜明的展露了人与人之间直接的精神纽 带,写作、出版于1888年的《海上夫人》就是一部从人 类“展现自我”到“超越自我”的过程的探讨,在易卜生 看来,“更高的象征性的生活再现,将会澄清人们思想 中的疑问”①。

他自己也说:“我不寻找象征,我描写人”。

对于易卜生来说,面对人类真实精神世界的探讨已经 渗透在他的创作中了。

因此,在本文中我们将对象征主 义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海上夫人》进行人物形象和心理 分析,一起进人易卜生的戏剧世界。

_、艾梨达的精神家园一一海洋好的戏剧情境设置能有效地反映剧作家的创作意 图。

②比如对自然环境的设置,在《海上夫人》中,自然环 境是与剧中人物密切相关的海洋,易卜生把神秘莫测 的海洋与人物命运结合起来,在易卜生眼中,海洋的变 幻莫测是人物命运无常的象征。

这种象征集中体现在 女主人公艾梨达身上。

海明威作品中女性形象剖析

海明威作品中女性形象剖析

海明威作品中女性形象剖析海明威是20世纪最杰出的作家之一,他的作品向读者展现了坚韧不拔的男性形象,同时也塑造了许多独特的女性形象。

虽然海明威的作品中女性形象的描绘方式受到了一些批评,但在他的小说中依然出现了一些极具魅力和复杂性的女性人物。

本文将通过对海明威几部经典作品中的女性形象进行剖析,探讨海明威作品中的女性形象所蕴含的深层内涵。

在海明威的作品中,女性形象往往被描绘为具有独立个性和强大内心的人物。

《老人与海》中的曼奇奥,是一个勇敢而坚韧的古巴妇女,她独自抚养孩子,并在极端的贫困中坚强生活。

她所展现的无畏和立志的品格,令人印象深刻。

而在《日已三盏灯》中,弗朗西丝是一个敢爱敢恨、追求自由和真实的女性形象,她与男主人公一起在法国的度假目的地展现出了她坚定的性格和对自己的生活追求。

海明威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并非都表现为坚韧和自立的人物。

在《雨季的早晨》中,海明威描绘了一系列在非洲的故事,故事中的女性形象往往是被动的、无力的,她们常常陷入到男性和环境的双重束缚之中。

尽管她们也有自己的内心和情感,但她们在作品中所扮演的角色却相对较为单一。

海明威作品中有一些女性形象则被塑造为神秘和复杂的,如《太阳照常升起》中的布雷特,她是一个充满矛盾的女性形象,既迷人又让人难以捉摸。

她的行为和情感常常让男主人公陷入痛苦的境地,她所具有的魅力与迷人之处也让读者为之着迷。

值得一提的是,海明威的作品中女性形象的描绘也受到了女性主义者的批评。

在他的作品中,女性往往是由男性的视角来刻画的,她们过于依附于男性角色,缺乏独立的思想和行动。

正是这样的描绘方式使得海明威的作品在女性主义者中间引起了争议。

海明威作品中的女性形象也往往具有一种特有的魅力和复杂性。

无论是坚韧自立的曼奇奥,还是神秘复杂的布雷特,她们都展现了一种真实而丰满的性格。

海明威对女性形象的描绘或许并不完美,但却富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论伍尔夫小说中的生死观

论伍尔夫小说中的生死观

论伍尔夫小说中的生死观《中国海滞大学》(社会科学版)J()LRNAI()FOCEANUNIVERSITY()FCHINA(SocialSciencesEdition)2006年第5期().5.2OO6论伍尔夫小说中的生死观杨华张德玉(巾围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山东青岛266071)摘要:英国小说家弗吉尼亚?伍尔夫关主社会与灵魂的碰撞,从精神的高变重释生与死的主题.根据伍尔夫的生死观,生命只不过是存在的瞬间,死亡也已不再是单纯的个人悲剧,而是拥有了更为广泛的历吏内涵和人性含义.作家想表现的是人的心灵电,其小说创作中对生死观的思考颇具特色,次人深省关键词:伍尔夫;存在瞬间;死亡;超越;悲剧中图分类号:I109.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35X(2006)05009202弗吉尼亚?伍尔夫是意识流小说创作的先驱,她的作品不仅呈现出精湛的写作技巧,而且其中诠释着她对人生的思考,特别是生与死的主题,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本文将从伍尔夫所注重的人的生命存在的瞬间,死亡情结及超越悲剧三方面论述其生死观.一,存在的瞬间伍尔夫认为生命是由点点滴滴的生活碎片构成的,只不过是"存在的瞬间",稍纵即逝.因而,在她的意识流小说里时间,人物,人生和人性总处于~种流动状态.生命发展的琐碎无序使之近乎于无目的,人物就像流动的物体,发展呈自然主义形式,按进化的规律从生命逐渐流向死亡.在伍尔夫笔下,人生过程也可以包含人性的一切情感,包括激情, 幻想乃至疯狂,但通过作者的印象投射,在一片片流体的平行的印象派式的呈现中,读者感到的不是人生的意义,人性的伟大或理想主义的光辉,而是对生命的茫然.在伍尔夫看来,作家的任务就是记录这种现存的状态,即时的影像,记录绝对的客观真实,特别是人的心理真实,把人物心理活动及生活碎片事无巨细地全面展现给读者.冈而伍尔夫总是"顺着意识的表层去捕捉构成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瞬间"(伍尔夫.2003).捕捉生活的本来面目是伍尔夫真正的创作意图."以时间为背景,来捕捉人的瞬间经验和表现人的心理状态,一直是她所苦苦追求的."(伍尔夫,2003)在这个纷纷扬扬的大干世界里,事物和人物的存在是随意的,它们之间的联系也是自然的,自由的.伍尔夫认为这种杂乱,非理性的存在给予我们的只有它的表象,小说家所能做的只是观察和记录:"把一个普普通通的人在普普通通的一天中的内心活动考察一下吧.心灵接纳了成千上万印象——琐屑的,奇异的,稍纵即逝的或者用锋利的钢刀深深地铭刻在心头的印象.它们来自四面八方,就像不计其数的原子在不停地簇射;当这些原子坠落下来,构成r星期一或星期二的生活,其侧重点就和以往有所不同;重要的瞬间不在于此而在于彼……让我们按照那些原子纷纷坠落到人们O灵上的顺序把它们记录下来;让我们来追踪这种模式,不论从表面上看它们是多么不连贯,多么不一致,按照这种模式每一个情景或细节都会在思想意识中留下痕迹."(伍尔大,l986).诚然,对内心活动的如实记录也就是一种揭示,它使我们更接近生活的本来面目.伍尔夫认为"心理真实"才是真实.为了体现这种真实,她努力地深入人的内心世界,尽量客观地表现真实的主观世界.小说《达洛维夫人》描写达洛维夫人一天中十多个小时的经历,从早晨去花店买花到午夜家庭晚会的结束.这十多个小时里达洛维夫人的感受,回忆,联想和思绪以意识流的形式断断续续地前后跳跃地展开了她3O多年的生活及感情史和与之交织在一起的其他几个人物的心理活动和情感历程.在伍尔夫看来.生活就是这般零碎,杂乱,这种按顺序记录下来的内心体验和同时涌出的种种联想正是生活的本质.而这种碎片似的真实,正是心灵的体验.伍尔夫的小说在时间的背景上,用意识流构成历史的连贯性,把事实的碎片联系起来,串成一部统观的心灵史, 这便是人生.伍尔夫也意识到,就生命的个体而言.人生的主观意义在于追求和感受,寻求一种外在与灵魂的合一."我们在不断地努力来给予我们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生命,给予我们的环境,我们所存在的世界的意义和秩序……在茫茫混沌中存在着具体与形式,这永恒漂流移动的一切(拉姆齐夫人望着飘过的流云和树叶)都被这种努力定于一种稳定状态":这种把过去,现在和未来具体化,固定化和人性的永恒化的主观愿望是很难实现的,即使实现了也是艰难和短暂的.这就形成了生与死的悲剧.瞬间和永恒之间有其必然联系.瞬间的是人生,永恒的是死亡.在小说《岁月》中,伍尔夫把这种理念发挥到了极致.在该部作品中,无数不断流动的生活碎片构成全景,故事情节随时准备开始,也随时准备结束她以时间为背景,让事件,人生,情感,思想都在这个背景上缓缓流过.出生,葬礼的画面会同时出现,在人物心中引起不同的凡响,又一个个分裂组合,随时准备构成新的画面.普通人支离破碎的日常生活构成了生命的延续,再由死亡打上一个个句号,结束一段段生命.所有的物质细节都不再重要,重要的是人物瞬间的体验和感受,这便是心理的真实.我们可以感受到,伍尔夫"生命意识和死亡意识共存,事由的开始和形成已包含着结束和毁灭,,727,t命只不过是存在的瞬间.二,死亡情结在伍尔夫的小说里,死亡一直足一个主要情结,死亡的阴影始终挥之不去.死亡意识贯穿生命情结,给生命行为打*收稿日期:20060512作者简介:杨华(1980),女.山东淄博人.中国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专业方向为英美文学.92上r历史性的句号.这样.死亡情结在小说中往往失去了文学作品里的悲剧含义.形成一种自然归宿.但与此同时,一种悲剧暗示却不由得在所有的行为中体现.这就是伍尔夫的死亡情结.伍尔夫在《奥兰多》一书中感慨道:"会不会是死的愤怒必须要时不时地遮蔽生的喧嚣.免得它被我们撕成碎片?我们天生是不足必须要每天一小口一小口地品尝死亡的滋味.否则我们就无法继续存活?".在她看来,生命的发展也就足一个死亡的过程.每一天的生活碎片包含着点点滴滴的生命.也包含着点点滴滴的死亡,形成生命的流程.外在的社会环境揉进了内在的心灵体验.生命也成了无数的碎片.通过意识流再现出来.呈现出一种似是而非的表现历史过程里的悲剧历史.历史瞬间的心灵闪现,支离破碎里有一种对统一的渴望,具体的形式最终融入茫茫混沌,大量的主观感受体现的却足终极客观.而这往往是人类所淡忘却又恐惧的.伍尔夫的作品中有很多死亡情节贯穿始终.《海浪》中有多处对死亡的描写,也是伍尔夫真实的生活写照.例如"我要把我的哀伤带去,将它放在山毛榉的树根上面.……我会变得头发凌乱,我会在树篱下面睡觉.和沟里的水,死在那里."这足一个不幸的女子,用她自己的生命书写她的孤独,忧郁,痛苦以及对死亡的困惑.在《达洛维夫人》一书中. 死亡意识的描述更是比比皆是,解读死亡是该作品的重要题材."在这本书里我要进行精神异常和自杀的研究."作品中.疯子赛普蒂默斯不断地说道:"现在咱们来自杀吧."在他眼里,他所生活的世界是一个黑暗,肮脏,疯狂,死亡的世界.他眼前的一切事物都逐渐向一个中心凝聚,这种景象让他感到恐惧万分,仿佛有什么可怕的事情就要发生,天地在摇晃,颤抖,眼看就要化成一团烈火.我们感到的是一个绝望,窒息的灵魂.而达洛维夫人却生活在一个看似充满阳光,幸福和生命的世界里,"一片喜气洋洋的气氛,叮当的铃声,头顶上飞机发出奇异的呼啸声~一这一切便是她热爱的:生活,伦敦,此时此刻的六月".一我们看出这两个世界形成鲜明对比的同时,也感受到疯人世界的阴影始终笼罩着常人的世界;死亡已经攫取了疯人的生命,也令常人感到悲观绝望.甚至连达洛维夫人这样的人物,也觉得人生好比黑暗的地牢.虽然她要点亮灯火,照明屋子,用她的宴会给人们带来一点友情和温暖,但却始终无法摆脱死亡的阴影.正如伍尔夫所说:"我要表现生和死,正常和疯狂;我要批判这个社会制度.要表现出它如何在起作用,把它最集中强烈起作用的地方表现出来."_2那么,死亡到底意味着什么呢?伍尔夫认为.死亡是人们生时无法达到的生命内核的保存,是生命的超越.在死亡面前,封闭的外壳被打开,人孤零零地面对着人生的真谛.在伍尔夫的悲剧意识中,死亡不是生命的终结.而是生命的升华.伍尔夫悲剧中的死亡好比一个多棱镜,从生活的各个角度反映着生存的潜在哲学.伍尔夫以她深刻的思想赋予死亡崭新的阴影,使我们通过死亡看人生.正如她在《奥兰多》里所说:"我们被真相所毁灭.生命是一场梦.正是梦醒使我们死.剥夺了我们的梦境的人剥夺了我们的生命."在她看来.只有选择死亡才是现代人的归宿.伍尔夫以独特的视角.选择疯人的眼光看tt}界,剥掉了现实的面纱.表现出社会与人生的残酷,这不能不说是伍尔夫的杰出贡献.三,超越悲剧通过前文对伍尔夫作品中的死亡情结的分析,可以看出其文学作品中的死亡意识要探究的终极意义,不是在现代西方社会中的颓废,沉沦,绝望,而是如何超越现实生活中的罪恶,通过死亡以实现生命在意义上的不朽.伍尔夫的作品中的任务常被情绪所支配,被幻觉所左右,被无法克制的情欲所操纵,最终被复杂的环境引向痛苦,疯狂和死亡.在生与死的选择上,伍尔夫和她的人物总是宁愿去死,也不愿意放弃她们生存的标准.然而,她们的死不是悲剧的消沉,而是悲剧精神的升华.伍尔夫在情感上注重心灵的感应.主张精神主义,她认为人的肉体死亡了.人的主观意识和灵魂却可以永恒存在. 可以突破时间和空间的界限任意往来.现实的时问性,生命意义的毁灭.物质性的肉体虽然消失得无影无踪.但可以用精神的超然来对抗,在心理上保持,延续精神遗产.她的作品回避了对死亡时刻的详细描写,更注重死亡对人的现实意义.当伍尔夫在现实世界中父权社会的压抑下感到郁闷,窒息时,在茫茫尘世感到孤独绝望时.她的灵魂选择了离开.在适当的时候逝去.因而,伍尔夫认为死亡本身并不可怕.也谈不上是灾难性的.正如她的人物达洛维夫人所说:"那么这要紧吗?生命必须不可避免地终止,这要紧吗?相信死亡绝对是个终结难道不令人感到欣慰吗?然而在这伦敦的大街上.在世事浮沉中.在这里.在那里,我竟然幸存下来,彼得也幸存下来.我们活在彼此心中."这是一种心灵与生死合一的状态,死已无所惧.她此刻的感受已和她的生活环境融合化一.她的生命及自我在里面飘散,展开,融化.这样的生命过程里,死亡是正常和自然的事情.事实上,在伍尔夫看来非常的死亡不是肉体的死亡.而是扭曲的心灵,它让生与死都丧失了意义. 形成了心灵史上最阴暗的一面.前面提列的赛蒂默斯患了战争恐惧狂想症.生命,爱情以及他所钟爱的文学在他扭曲的心灵里歪曲变形.灵魂的死亡使他生而无味.所以选择了死亡.死亡的主题更有定格升华.形成整体统一.达到超越悲剧境界的时候.如《到灯塔去》里最后的晚餐.拉姆齐夫人在这期间的形象达到了传统美的最高点.莉莉的童话也表现了同样的倾向和愿望.在她的画面上:"在此,过去与现在被融进了升华的一瞬.形成了一种广泛的理解和意识.莉莉记忆追溯的终极目的就是要像画家运用自己的调色板的色彩一样,把过去作为原料使之形成自身对现实世界的视角和表达方式.这样,过去被现在的审视角度照亮,因而形成了统一的视角焦点……因此,莉莉现有的视角观点就成了一座灯塔而光芒四射,超过经验的波澜,超越岁月的废墟,覆盖在波涛起伏的海洋上."透过死亡她领悟到了人生的意义,她本人也更因此超越了死亡的悲剧.在伍尔夫看来,死亡是对生命起点的追溯,是对生命家园的归返,更是对精神家园的回归.伍尔夫本人一生都在勤奋读书写作,通过作品表达自己情感上所提倡的精神主义.她对生命意义的大彻大悟是通过其创作中描写死亡,表现死亡,超越死亡而得到的.她已经看透生死的客观性.能够坦然面对.死亡不再可悲可叹,反而是一种心灵的解脱,灵魂的释放.所以,当她最后毫不犹豫地投入河水中时,死亡对于她"确实是一件幸福的事情"(伍尔夫语),她通过选择死亡实现了自己信奉的生命永恒,超越了悲剧.总之.伍尔夫的小说以不同的意识流方式表现了一个心灵旅程,展现了生命和死亡的发展与联系,记录了生命存在的瞬间.在漫长的解读人生,解读死亡的过程中,伍尔夫认识到人类面临着无法摆脱的死亡结局.参考文献:[1](英)弗吉尼亚?伍尔夫,伍厚恺译.存在的瞬:M.成都:四JIJ 人民出版社.1999.[2]瞿世镜.意识流小说家伍尔夫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 1989.E3](英)弗吉尼亚?伍尔夫.海浪[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3.[4](英)弗吉尼亚?伍尔夫,谷肩楠译.达洛维太太[M].北京:人民文艺出版社.2003.[j](英)弗吉尼亚?伍尔夫,林燕译.奥兰多[M-..北京:人民文艺出版社.2003.L6](英)Levy.EricP.Woolf'smetaphysicsoftragicvisioninTo A.Wntr.1996.责任编辑:高雪93。

此心安处是吾乡--对《海上钢琴师》浪漫主义生死观的分析

此心安处是吾乡--对《海上钢琴师》浪漫主义生死观的分析

此心安处是吾乡--对《海上钢琴师》浪漫主义生死观
的分析
大海、邮轮与钢琴,构筑起一个人的一生.在影片《海上钢琴师》中,主人公1900生于游轮、长于游轮,大海和钢琴便是他生命的全部.他一生至少拥有过三次下船的机会,但他选择了放弃,最后选择与因退役而要被引爆的弗吉尼亚号共亡.1900传奇而悲壮的一生,给我们带来了深刻的启迪和思考,在生与死之间,我们追求的究竟是什么,又可以拥有什么?本文以主人公1900的人生历程为线索,从社会学、心理学等角度对他的出生、成长、纠结以及平静地选择死亡进行分析,在探讨主人公浪漫主义生死观的同时探索生命的真谛.。

浅析海明威文学作品当中对死亡的思考

浅析海明威文学作品当中对死亡的思考

浅析海明威文学作品当中对死亡的思考作者:黄国英来源:《牡丹》2018年第08期海明威是20世纪美国最著名的作家之一,他的一生极富传奇色彩,善用运用简洁的语言创造悲剧的艺术审美。

海明威和他创造的硬汉文化对美国现代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已经融入美国文化,成为美国文化当中最具代表性的精神。

海明威对于死亡有着特殊的情结,生命与死亡经常出现在他的作品当中。

本文以海明威作品中的生存和死亡为切入点,重点剖析海明威对于死亡的独特认识。

一、死亡意识的觉醒海明威出生于一个良好的家庭,他的父亲是一名医生,爱好广泛,尤其喜爱户外运动,他的母亲出身良好,是一名虔诚的教徒。

这样的家庭环境造就了海明威热爱户外运动、热爱冒险的性格特征。

家庭环境对于海明威的文学创作形成了重要的影响,《在我们的时代里》花了大量的篇幅塑造了一个典型的美国青年形象——尼克·亚当斯。

尼克·亚当斯可以看成是海明威自己的缩影,同样出身于一个医生家庭,青年时期充满迷茫和颓废。

在这部小说集当中,海明威第一次表达了自己对于死亡的认识。

少年尼克跟随父亲到一个印第安部落行医,有一名印第安母女难产,这位孕妇经历了两天的折磨仍然没有将孩子生下,尼克的父亲只好在没有麻醉的情况下为孕妇做了剖腹产,在孩子出生的那一刻,孕妇的丈夫因为目睹了孕妇遭受的痛苦而无法承受,他选择了自杀。

该文可以看作是海明威对于生命和死亡进行探索的开端。

这个时候海明威对于死亡的认识还是十分模糊的,因为在作品中尼克无法理解死亡,而尼克的父亲认为死亡是很容易的事情。

《杀人者》是一部海明威进一步探讨死亡的作品。

这部小说当中没有血腥,也没有对死亡场面的直接描写,通过平淡和缓慢的叙事来展开。

尼克找到安德烈森,告诉他有人想要杀他,面对尼克的警告,安德烈森表现得十分平静,甚至没有说一句话。

尼克刚开始对安德烈森面对死亡的麻木感到困惑,直到离开这个城市的时候,尼克才想明白安德烈森之所以对死亡无动于衷,因为他已经无处可逃。

充满爱的生命战胜死亡

充满爱的生命战胜死亡

充满爱的生命战胜死亡作者:郭银玲来源:《电影评介》2008年第15期摘要20世纪初,经历着现代文化的人要面对种种的生命精神的困惑与生存的困顿。

《查泰莱夫人的情人》以极为严肃的写作态度,描写和剖析了性及其性心理情感,更为重要的是,它对20世纪初社会现实与人的精神状态、人类生存困境等,作了极为深刻的解析。

关键词《查泰莱夫人的情人》伦理生存困境电影《查泰莱夫人的情人》是根据劳伦斯最后一部长篇小说改编的。

该小说,最初于1928年在法国出版,之后反流到英国,并迅速在英语国度传播,并且不止一次,用不同的语言被搬上银幕。

影片和小说受到极大关注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影片中作者对于性、情感大胆而露骨的描述。

其实,这部作品所要表达的内涵意蕴,远远不止于此。

在笔者看来,首先,作品所要解释的是现代社会人们所面临的生存困境与生命情感的困顿,是对有碍于人类社会前行的现实建构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伦理道德,对于人类自身所造成的藩篱进行了无情的揭示与批判。

也许正是在这里,《查泰莱夫人的情人》便显出现代的文化品性。

该作品所蕴涵的文化意味,笔者以为是对现代主义文化建构过程中,对于腐朽的贵族文化伦理的撕裂与轰毁。

一、陈腐伦理道德的撕裂现代文化是与大工业生产并行产生的,而第一次世界大战,则既是现代主义文化物化体现,又从文化思想上加速了人们对于现代主义文化思考。

就现代主义文学而言,有西方学者认为,“开始于1857年,即波德莱尔的《恶之花》和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出版的那一年。

”但总的来说,应当是象征主义出现的1880年代。

而一般来说,我们则认为一次世界大战时期,卡夫卡及其《变形记》的出现,标志着现代主义文学真正的诞生。

《查泰莱夫人的情人》完成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作品的背景则是一次大战前后。

这是怎样的一种时代呢?作品开篇言道:“我们根本就生活在一个悲剧的时代,因此我们不愿惊惶自扰。

大灾难已经来临,我们处于废墟之中,我们开始建立一些新的小小的栖息地,怀抱一些新的微小的希望。

浪涛翻滚生死轮回——抒写伍尔夫死亡情结的《海浪》

浪涛翻滚生死轮回——抒写伍尔夫死亡情结的《海浪》

活的态度��从暂时的生到永恒的死.死亡不是生命的终结,而是对生命起点的回溯,是生命
的超越与升华.意识流名篇�海浪�是作家对生死作出深邃思考的佳作.本文旨在剖析其中伍尔
夫的死亡情结.
关键词:伍尔夫;海浪;死亡情结
中图分类号:I10 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 71- 42 88(2 0 0 9 )0 3- 0 10 3- 0 2
第 9 卷第 3 期
潍坊学院学报
2009 年 6 月
� V� � o� � l.9 N o.3 � Jo nalofW eifang Unie i J n.2 00 9
浪涛翻滚 生死轮回
��抒写伍尔夫死亡情结的�海浪� 孙方莉
(徐州工程学院,江苏 徐州 2 2 10 0 8 )
摘 要:英国女作家伍尔夫的许多作品都蕴涵着生与死的深层哲理,反映了她本人对待生
一,伍尔夫的死亡情结 英国现代 女作家弗吉尼 亚�伍尔 夫(Viginia
W oolf,188 2 �19 41),意识流小说的杰出代表,毕生 致力于小说创作与革新.她的作品不仅呈现出精 湛的写作技巧,而且其中诠释着作家本人对生命 的深邃思考.她在小说创作中对人类生存与死亡 的剖析独具特色,发人深醒.在伍尔夫的小说里, 死亡意识贯穿生命情结,死亡情结往往形成一种 自然归宿.在小说�奥兰多�(19 2 8)中,伍尔夫感慨
的人物在各自生命的不同阶段发出瞬间的内心独 白,死亡的阴影时刻笼罩着每个人的心灵.通过对 六个人物心路历程的探索,伍尔夫让读者通过�海 浪�去感悟生命面临终结时,潜伏在人们内心深处 摆脱孤独,超越死亡的强烈愿望.在无始无终的时
间之流中,生死轮回.小说中六个人物不断追问 "我是谁 ?""我 究竟是 个什么 ","我到 底是 什么

爱情的牺牲与回报《海的女儿》的思考

爱情的牺牲与回报《海的女儿》的思考

爱情的牺牲与回报《海的女儿》的思考在战火纷飞的年代里,爱情常常成为人们内心最柔软的港湾,但也因为这份柔软而变得更加脆弱。

电影《海的女儿》正是讲述了一段关于爱情的执着与牺牲的故事,让观众深刻思考爱情在生活中的价值与意义。

一、爱情的牺牲电影中的女主角艾丽丝是一个普通而又坚强的女孩,她与青梅竹马的男友马克相爱多年,但在战争爆发后,马克被征召入伍,而艾丽丝却发现自己怀了孕。

在这个举国战乱的年代里,艾丽丝必须面对艰难的选择:是选择留下来照顾即将出生的孩子,还是选择跟随心爱的男友去战场?最终,艾丽丝做出了牺牲,她选择了留下来照顾孩子。

这种牺牲并非简单的放弃爱情,而是为了更长久的幸福。

艾丽丝深知,爱情固然重要,但家庭和责任更是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她的牺牲,体现了对家庭的责任与对未来的执着。

二、爱情的回报然而,电影所展现的并非只有牺牲,还有爱情的回报。

尽管艾丽丝在爱情上做出了牺牲,但她在照顾孩子的过程中却获得了更深刻的爱情体验。

孩子的出生让她感受到了母爱的伟大和爱的力量,这种纯粹的爱情在她的人生中占据了更为重要的位置。

此外,爱情的回报还体现在马克对艾丽丝的理解和支持上。

虽然分隔两地,但马克始终关心和支持着艾丽丝,他的真诚与坚定让他们的爱情更加坚不可摧。

三、结语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或许无法像电影中的人物那样经历种种战乱、执着和牺牲,但爱情的牺牲与回报却是永恒的主题。

通过电影《海的女儿》的故事,我们可以思考爱情在生活中的价值和意义,深入体会到爱情的复杂与纯粹,以及牺牲与回报之间的微妙平衡。

愿每一份深情都能得到应有的回报,愿每一次牺牲都能换来更美好的明天。

爱情,终将是生命中最美丽的旋律,用自己的方式演奏,用自己的方式绽放。

让我们珍惜那份爱情,从中感受到牺牲与回报的真谛,让爱成为我们人生中最珍贵的财富。

愿每一个爱情故事都有美好的结局,愿每一个爱人都能感受到爱的温暖与力量。

让我们一起在这个爱情的海洋里畅游,用真挚的情感书写属于自己的爱情故事!以上是关于《海的女儿》的爱情主题思考,希望对阅读者有所启发。

a rose for emily解读与译赏

a rose for emily解读与译赏

a rose for emily解读与译赏《A Rose for Emily》是美国作家威廉·福克纳的短篇小说,被认为是福克纳最杰出的作品之一。

这个故事揭示了一位孤独的南方女性艾米丽·格里森的生活,以及她与社会的冲突和疏离感。

故事以艾米丽的葬礼开始,随后回溯到她生前的往事。

艾米丽是一个古怪而孤立的人物,她居住在一个受到时间遗忘的南方小镇,被当地人视为传奇。

她的父亲在她年轻的时候过世,使得她变得孤独和隐居。

她与一个北方建筑师霍默·巴伦的关系引起了镇上人的不满和猜疑,但他们之间的真实情况始终是个谜。

艾米丽的生活充满了秘密和谜团,她甚至杀害了她的恋人霍默并将他的尸体保存在一个密封的房间中。

这种行为揭示了她的精神崩溃和对时间的无法接受。

她试图保存过去的美好时光,但却无法逃脱时间的流逝。

作者通过描写艾米丽的故事,深入探讨了社会和传统观念对个体的压迫和破坏。

这个故事中的玫瑰象征着美好的过去和爱情。

艾米丽失去了父亲和她的恋人,她试图保留他们的存在并抵抗时间的消逝。

她在封闭的世界里过着与现实隔绝的生活,就像一个被遗忘的花朵。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玫瑰凋谢了,就像艾米丽最终被时间所击败。

《A Rose for Emily》是福克纳对南方社会的批判,揭示了社会对个人的限制和破坏力量。

艾米丽代表着被压迫和被孤立的个体,她的悲剧反映了整个社会体系的腐败和堕落。

通过描写艾米丽的故事,福克纳呈现了一个关于时间、孤独和爱的复杂而深刻的图景。

总之,《A Rose for Emily》是一部充满象征主义和深度的文学作品,通过描述一个女性的孤独和精神崩溃,揭示了社会对个体的压迫和摧毁。

福克纳通过这个故事,向读者展示了一个关于时间、爱和社会的不公的悲剧。

海上夫人观后感

海上夫人观后感

[海上夫人观后感]这是一段凄美的爱情故事,它讲述了二男一女间略带狗血的纠结曲折的故事,女主和男a在男a出逃之夜私定终生,海誓山盟,海上夫人观后感。

但在很多年之后,女主不堪忍受寂寞,见男a归来无望,终于找了一男b嫁了,二人在不久之后便喜得一子,男a在女主心中渐渐淡去,可好事多磨,孩子因疾病早早夭折,精神上再也受不起打击的女主变得失魂落魄。

男b于心不忍,亲制名药希望女主能有所好转,但终究未能成功。

一日,故人带来消息男a终于返航,男a欲将女主带离,二人共度余生,观后感《海上夫人观后感》。

◆分享好文◆可男b不允,他辛苦养活了一家三口几十年,怎能让一陌生人说带走就带走。

二人针锋相对,眼看便要大动干戈,此时官府来人搜查,双方暂时休战,但约定明日定要有个结果。

最终,辗转于二男之间的女主终是做出了决断,她身居大陆多年,再也无法适应海岛生活,男a男b也化干戈为玉帛,二人同为女儿的婚礼欢庆。

在我看来,男a既然知道自己要一走好多年,就不该和女主定下婚约。

这种行为太自私了,而在消失十几年后又重新出现,还要抢人,这不仅破坏了别人的家庭而且有些不讲道理。

当然,他若不出现女主的心结也无法解开。

以上,就是我对海上夫人的观后感。

自由与自控--从伦理学角度看《海上夫人》

自由与自控--从伦理学角度看《海上夫人》

作者: 张楠
作者机构: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湖北武汉430079
出版物刊名: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页码: 191-192页
年卷期: 2015年 第5期
主题词:�海上夫人》;自由;自控;伦理
摘要:�海上夫人》是易卜生转向新方向的一部重要剧作。

通过海上夫人艾莉达与自然界的大海、周围的社会人(爱情、婚姻、家庭等)、自身的伦理角度分析,从而看到人生中的复杂,以及此剧更多值得剖析的主题内涵。

自由与自控是海上夫人在她的人生中一直共存的两股力量。

更重要的是,在无形的伦理中自控范围内的自由才会是真正的自由。

海上花开读后感

海上花开读后感

海上花开读后感《海上花开》是一部由作家安妮宝贝创作的现代言情小说,以其深刻的情感描写和细腻的文字风格,深受读者的喜爱。

小说以青岛为背景,讲述了一段跨越时空的爱情故事,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情感真挚动人,引人入胜。

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位现代女孩,她在一次意外中穿越到了上世纪三十年代的青岛,与一位名叫陆涛的青年相遇并相爱。

两人之间的感情经历了时光的考验,最终化作一朵绚烂的海上花开。

小说情节丰富多彩,不仅有悬疑的情节发展,还有对爱情、友情、亲情的真挚描写,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读完《海上花开》,我深深被小说中的爱情所感动。

陆涛和女主角之间的爱情是跨越时空的,他们用坚定的信念和真挚的情感一次次克服困难,最终赢得了幸福。

小说中对爱情的描写非常真实,让人感受到了爱情的力量和魅力。

同时,小说也展现了友情和亲情的重要性,通过人物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展现了人性的美好和真诚。

除了情感的描写,小说中的青岛景色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作者通过对青岛的描写,展现了这座城市的美丽和魅力,让人仿佛置身其中。

青岛的海风、海浪、海滩,都成为了小说中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让人感受到了大自然的魅力和温柔。

通过阅读《海上花开》,我也更加深刻地理解了时间和爱情的关系。

时间可以改变一切,但真挚的爱情却可以超越时间的限制,让人们在时光的长河中找到归宿。

小说中的爱情故事给人以启示,让人明白了爱情的可贵和珍重。

总的来说,读完《海上花开》,我深深被小说中的情感所感动,对爱情、友情和亲情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小说中的情节和人物形象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不断回味。

这部小说不仅是一部言情小说,更是一部感人至深的作品,值得一读再读。

斯温本诗歌《海上的爱情》原文及赏析

斯温本诗歌《海上的爱情》原文及赏析

斯温本诗歌《海上的爱情》原文及赏析(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斯温本诗歌《海上的爱情》原文及赏析【导语】:〔英国〕斯温本我们今天正在爱情的陆上,我们将要去何方? 爱人,是逗留还是启航? 是扬帆还是划浆? 有许多路,有许多风欢荡,但只有五月才是五月的春光; 我们今天正在爱情的手上; 我们〔英国〕斯温本我们今天正在爱情的陆上,我们将要去何方?爱人,是逗留还是启航?是扬帆还是划浆?有许多路,有许多风欢荡,但只有五月才是五月的春光;我们今天正在爱情的手上;我们将要去何方?我们陆上的风是忧愁的呼吸,这忧愁被亲吻吻得奄奄一息,又是那过去的欣喜;我们用一株玫瑰压在舱底;我们的路伸展着,上帝和爱情知道它在哪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析《海上夫人》中的爱与死亡
作者:张小敏
来源:《北方文学》2017年第14期
摘要:《海上夫人》是易卜生后期名剧之一,在这部剧作中易卜生由对现实的社会问题剧的思考转向更高层面的哲学的、人性的、宗教的层面进行思考。

的爱情与死亡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正是一个颇具哲学意义问题。

本文拟对《海上夫人》一剧中爱情与死亡这一问题进行探讨,为我们揭示出爱情与死亡之间的三重关系即死亡让爱情获得新生,死亡让爱情摆脱束缚,死亡带给爱情激动感,从更加深入的哲学层面为展示出死亡对于爱情的意义。

关键词:《海上夫人》;爱;死亡
《海上夫人》是易卜生后期名剧之一,在这部剧作中易卜生由对现实的社会问题剧的思考转向更高层面的哲学的、人性的、宗教的层面进行思考,这“是易卜生极富诗意和哲理的一部剧作”(李兵202)。

爱情和死亡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在文学作品中也多有探讨。

在《海上夫人》一剧中,易卜生对爱情与死亡这一问题进行了探讨,为我们揭示出爱情与死亡之间的三重关系,从更加深入的哲学层面为展示出死亡对于爱情的意义。

一、死亡让爱情获得新生
在《海上夫人》中,房格尔的前妻是作为一个已经死亡的形象而出现的,关于她的点点滴滴都是通过房格尔大夫和她的两个女儿博列得与希尔达展现出来的,正是她的死亡让房格尔大夫有机会获得他与艾梨达的爱情,让他的爱情获得了新生。

通过剧中的叙述我们可以发现,房格尔的前妻与艾梨达是一个完全不同的人。

相较于艾梨达而言,她是一个更为合格的妻子与母亲,她能够妥善的安置家人的生活,“从前妈妈很会安排的事情继母都不会安排”①,她能够为房格尔大夫和他们的女儿带来一种真正的家的温暖,“当年我跟前妻在此地,日子过得非常快活”(239)。

以至于在她去世之后,博列得与希尔达还要每年避过继母去装饰屋子为她们自己的母亲庆祝生日,而房格尔也同样无法忘怀,“一个人怀旧的情念是无法消灭的——至少在我心里没法消灭”(261)。

然而,正是她的死亡,让房格尔获得了爱情的新生,在艾梨达身上体会到了一种完全不同的爱情。

艾梨达在房格尔的家庭中绝不是一个合格的妻子与母亲,她与这个家庭与自己的生活都存在一种精神上的隔离感。

作为一个妻子,她“心里老甩不掉怀念海洋的相思病”(261),让自己处于一种着魔迷乱的状态,并最终陷入这种迷乱之中而不能自拔,以至于她每天都要去海峡洗澡,而无心也不远去料理家务,履行作為一个妻子的职责。

作为一个母亲,她无心也不愿去改善自己与两个继女之间的关系,博列得被迫代替她处理琐碎的家务事,希尔达一直力图与她亲近却始终未被她意识到,她们之间的关系就像艾梨达常处的凉亭和博列得与希尔达常用来消磨时光的长廊,相互可见却又相互隔离。

但是,艾梨达的出现却为房格尔带来了爱情的新生。

相较于房格尔的前妻带给他的平实温暖的爱情生活,艾梨达更像是一股燃烧的火焰,带给他精神上的震颤。

在艾梨达的心中始终背负着一个沉重的十字架,她对于自己奇特的海婚和陌生人庄士顿始终不能释怀,陷入一种“狂热的诚实”(高中甫389)之中不可自拔。

在与艾梨达的爱情与婚姻中,房格尔感受到的再不是一种被照顾的无波澜的生活,而是一种患得患失,需要他去拯救的爱情生活。

作为一个丈夫,房格尔对艾梨达体贴备至,一直在努力的做一个称职的丈夫。

当他发现艾梨无法摆脱对海洋的思念,无法适应这个环绕着高山的陆地城市时,他决定放弃这个承载着自己终身事业的地方,“到靠近大海的地方找个住处”,以使艾梨达的精神安定下来,“把她的心拴住,彼此间不再隔离”(刘明厚87)。

他在家中为艾梨达建造了避暑凉亭,以满足她要求独处的需要,而他自己则在凉亭与女儿们所处的走廊之间来回跑,去陪伴自己的妻子和孩子。

在与艾梨达的爱情与婚姻中,他把自己置于父亲和导师的地位,“我应该又像父亲又像导师那么对待她”,“我应该尽我的力量启发、提炼她的智慧”(298),他为自己未能将艾梨达拯救出精神的怪圈而深深懊恼。

由此可见,正是房格尔前妻的死亡和他与艾梨达的结合,让他从一种爱情婚姻的模式中进入到另一种全新的爱情婚姻模式中,实现了他的爱情的新生。

二、死亡让爱情摆脱束缚
在《海上夫人》中,神秘莫测的陌生人庄士顿对女主人公艾梨达有着巨大的影响力。

他与艾梨达的海婚仪式成为他们之间的爱情束缚,他的离去让这种束缚得以渐渐解脱,他的归来又重新让艾梨达陷入一种惴惴不安之中,然而经过艾梨达的自由选择,他再次并永远的离开,这种类似与死亡的离开最终让艾梨达摆脱了来自陌生人庄士顿的爱情束缚。

庄士顿与艾梨达之间有一种类似婚约的海婚仪式,这对于艾梨达而言是一种爱情的束缚,他在艾梨达身上“有一股强大的控制力(268)”,这种控制力甚至让艾梨达失去自己的判断力,“他在我旁边的时候,我没有主见。

事后,我也觉得莫名其妙”(265)。

然而,当陌生人庄士顿离开之后,艾梨达渐渐从他的精神控制之中解脱出来,并接受了房格尔的求婚。

陌生人的乘船逃逸在这里可以看做是另一种形式的死亡,虽然他给艾梨达寄回了三封信,但是却在极长的一段时间内杳无音讯,与死亡无异,也正是这次等同于死亡的离开将他通过海婚仪式强加于艾梨达身上的爱情束缚暂时解开,让艾梨达获得爱情的自由,并最终嫁给了房格尔获得了新的爱情。

然而,正如艾梨达无法忘却海洋一样,“那个陌生人对艾梨达精神上的控制,始终像影子一样紧紧追随着她”(刘明厚88)。

她不时的看到陌生人庄士顿,并清楚的记得他领带别针上镶着的那颗淡青色的大珍珠,她可以在自己孩子的眼中看到与陌生人一模一样的潮汐的变换,这种种的似真似幻的情形充分的体现出艾梨达内心所背负的沉重的束缚,以致让她惴惴不安,紧张万分。

在陌生人出现之后,艾梨达又重新陷入一种束缚之中,这种束缚与之前的作为一种约束的海婚不同,这是一种力图抵抗陌生人带给她的巨大的吸引力而又徒劳无功的束缚,是一种追求自由选择的权力而又不得的束缚,这也正是艾梨达命运的一个转折点。

艾梨达所极力争取的“这种自由选择的勇气,来自她心灵深处对自由的渴望”(刘明厚92),也正是自由选择让艾梨达走向成熟,从而摆脱了陌生人对于自己的束缚。

在艾梨达最终实现了自己的自由选择之后,陌生人选择了永远的离开,“从今以后,想起你的事情,我只当是在生活里翻过一次船罢了。

”(328)陌生人的这样一次永远的离开,与艾梨达再不相见,对艾梨达而言是一种死亡的形式,也是这样的一种死亡的形式让艾梨达最终摆脱了陌生人的束缚,获得了全新的、自由的生活与爱情。

三、死亡带给爱情的激动感
《海上夫人》一剧中,希尔达还只是一个别扭的孩子,对她来说,爱情就是一种激动人心的感觉,而能带来这种激动人心的感觉的莫过于死亡了。

因此,凌格斯川这个将死未死的形象被希尔达视为恋爱的对象,事实上,她只是在即将死亡的凌格斯川的身上寻找被她视为爱情的激动人心的感觉。

希尔达作为《海上夫人》中的三个女性形象之一,是一个尚未成熟的,略带偏执的小女孩的形象。

她对自己的继母艾梨达似乎抱有极大的敌意。

她一直不愿意用母亲来称呼艾梨达,只是用“她”来代替;她将艾梨达的大度看做装腔作势,认为“她装那一套只是为了讨爸爸的欢喜”。

但同时,她在内心中极度渴望着艾梨达对她的关注。

希尔达是一个敏感而别扭的孩子,她不懂得爱但却渴望着爱,她渴望爱却又因为怕受伤害而不肯去主动寻求爱,所以,只好用种种看似叛逆的行动来引起他人的注意。

同样,对于希尔达而言,爱情也并非如艾梨达和博列得所经历的一样,希尔达所寻求的只是一种激动感,而死亡莫过于为爱情带来激动感的最好方式。

相较于艾梨达对凌格斯川的鼓励,以及博列得充满怜悯的态度,希尔达对凌格斯川的态度更为残忍也更为真实,她清楚的明白他活不长,但是却并未因此对他报以同情的态度,而是感到兴奋,这种来源于死亡的兴奋正是艾梨达所追求的爱情。

希尔达非但没有对凌格斯川的即将死亡感到同情,反而表现出一种期待。

她对穿黑色的衣服有着异常的渴望,把自己想象成一个“给未婚夫服丧的女孩子”的形象,“从脖子到腳都是黑颜色——衣服上镶着黑褶边,手上带着黑手套,后头拖着一幅长黑纱”(324)。

这正是她所认为的那种很激动人的形象,也是由凌格斯川的死亡所带来的激动感,是她所寻求的一种爱情的形式。

爱情与死亡是文学作品中两个永恒的话题。

在《海上夫人》中,易卜生一共为我们呈现了三种爱情与死亡之间的关系:死亡可以让爱情获得新生,如房格尔大夫前妻的死亡让他获得了与艾梨达的新的爱情;死亡也可以让爱情摆脱沉重的束缚,如陌生人庄士顿类似死亡的永远离开让艾梨达从沉重的爱情十字架中解脱了出来;死亡同样也可以满足爱情所需要的激动感,如将死未死之人凌格斯川即将到来的死亡让希尔达满足了自己所要求的带有激动感的爱情。

注解:
①以下引文均出自:易卜生:《易卜生文集第八卷》,潘家洵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年)277。

以下仅标注页码,不再一一作注。

参考文献:
[1]高中甫主编.易卜生评论集[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2.
[2]李兵.现代戏剧之父:易卜生心理现实主义剧作研究[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9.
[3]刘明厚.真实与虚幻的选择:易卜生后期象征主义戏剧[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