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三创”人才 打造蓝领高地——江苏省宝应职教中心办学掠影
“三引一主”,项目引领,打造县域职教名校——专访溧阳中等专业学校校长王云清
江苏省溧阳中等专业学校(溧阳开放大学)创办于1985年,是一所由溧阳市人民政府兴办的公立学校,坐落在美丽的天目湖畔、燕山脚下。
2010年,按照溧阳市委、市政府整合优化全市职教资源的相关决策与要求,溧阳市教师进修学校等5家部门办学单位并入学校。
2017年,学校牵头组建“溧阳市职业教育集团”,与溧阳市天目湖中等专业学校实行资源整合,形成“一个集团、两所学校、三个校区”的办学格局。
学校是首批“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江苏省四星级中等职业学校”“江苏省高水平现代化职业学校”“江苏省现代化示范性职业学校”,先后获批江苏省职业学校智慧校园、江苏省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1+X证书制度试点院校、江苏省职业学校教学管理30强单位,2020年被确定为第一批“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领航计划建设单位”。
为了深入了解学校“打造县域职教名校”实践成果,推广中职名师培养之道,本刊编辑部秦涛专程采访了江苏省溧阳中等专业学校校长王云清。
秦涛:王校长您好!首先感谢您在百忙之中接受采访,也祝贺贵校在办学实践中获得“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领航计划建设单位”等一系列殊荣。
您作为江苏省职业教育领军人才、江苏省优秀教育工作者、江苏省特级教师,在县域职教名校打造方面一定积累了许多成功经验,您能和我们分享一下吗?王云清:好的。
办学30多年来,江苏省溧阳中等专业学校坚持“能为必可成、一切皆可期”的拼搏韧劲与发展自觉面向全国创影响,俯瞰江苏谋引领,放眼长远育品牌;坚持奉行“氛围管理是最有效的管理,价值引领是最高层次的管理”的管理理念,努力形成“包容向善,积极进取,务实求精”的核心文化;坚持用优秀的文化打造团队,用高效的德育造就学生,以积极的姿态谋求发展,走文化立校、管理强校之路。
学校主动引入企业管理中“经营”的概念和理念,按照项目管理的方式科学推进县域职教名校建设工作,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
思路决定出路,力争上游才能树立标杆。
宝应商贸学校职业教育
对宝应商贸学校职业教育现状分析及课程设置的探讨姓名:xxx(学院: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班级:09应化2Z 学号:09331215)【摘要】:要使乡镇走上发展之路,必须深化乡镇职业教育改革,为“三农”服务,是关系到我县社会发展全局合全县经济健康发展的一项紧迫任务,目前,我县是扬州市唯一的县,作为扬州市的“北大门”。
宝应县人民政府一直注重地方教育的发展,这些年宝应县教育方面取得的成果显著,职业教育办学还存在许多不足的地方,只有加快宝应商贸学校职业教育的改革,才能跟上整个社会的步伐。
关键词:中职学校;课程改革;现状分析;调查现在大多数职校的课程设置不尽合理,大多数是沿用普教的以学科为中心,以传授知识为主线的体系。
有的职校专业课程设置是套用普通高校或中等专业学校的教学计划,一般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基础和专业理论,而实习课教学偏少,有的甚至采用“放羊式”学习,白白浪费许多实习时间,再则在相当多的职校,没有根据自身特点和发展需要自行选修课程的余地,宝应商贸学校承担集团职升学班(对口单招班)教育教学管理工作,致力打造全县对口单招基地。
在职业教育的专业建设、办学规模和办学效益等发面形势喜人,我们虽然有点小成绩,也面对种种困境如招生难、经费紧和办学难等一系列问题不时困扰着我校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
面对如此现状,本人通过对我母校中等教育现状进行认真地分析和思考基础上,提出自己一些自己浅薄的看法,以期望对我校中等职业教育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帮助。
一、宝应商贸学校中等职业教育现状近几年,我校秉承“一高多特”的办学思想,对口高考事业取得了一些成绩。
09年,本科达线超全省本科平均达线率5个百分点;参加考试的9个专业,有6个专业的市第一名被我校学生获得;10年,本科达线人数41人,扬州市专业状元4个;在11年对口高考中,我校本科达线超全省本科平均达线率3个百分点;本、专科达线率列扬州市第二;参加考试的9个专业,有5个专业的市状元被我校学生获得。
宝应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宝应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财经商贸系张树美一、当前宝应职业教育的现状2014年一月份“江苏省宝应中等专业学校”这一称谓的正式使用,我们暂且不谈它意味着什么,单从自身从教近十五年的工作经历,由最初创办于1980年的扬州广播电视大学宝应分校,到2003年与宝应县教师进修学校合并为一家办学单位两块招牌,再到与成立于1985年的宝应职业教育中心校合并组建成宝应职教集团,然后又于2005年再由职教集团的宝应职业教育中心校与苏州光华集团旗下的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实施联合办学,共同投资建设宝应职业技术学校,最后又于2013年8月,职教集团再次与宝应职业技术学校合为一家,分分合合,合合分分,风风雨雨一路走来三十多年,有喜悦,也有失落。
再辉煌的成就都已成为过去,以现在作为一个新起点,我们宝应的职业教育今后该如何生存?怎样发展?本人觉得是我们每一位职业教育人必须共同面对、认真思考的问题。
本文从生源和培养出高质量学生方面谈一谈本人一些愚见。
二、宝应职业教育所面临的核心问题生源,对于一所学校而言,就是这所学校生存之源头。
那么,对于我们“江苏省宝应中等专业学校”来说,会不会因为我们名称的不断变换招生来源就会有所不同呢?即使招生范围变化了,又会给我们带来多大的希望呢?我们必须要立足于我们宝应的现实。
首先,宝应地处江苏中部,南据扬州一百多公里,向北离淮安也一百多里,距离南京那就更远了,所以宝应距离大城市比较远;其次,交通方面也不容乐观,尽管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开通了京沪高速,给我们宝应增添了不少生机和活力,但依然没有改变我们宝应交通闭塞的现状;再次,宝应天然的自然资源、自然风光很是有限,靠开发能源、发展旅游业几乎不太可能,可以这样说我们宝应没有地理上的优势。
加之我们的招生范围仅仅局限于宝应县境内,学生资源非常有限,即使在全省范围内招生,也许会缓和一下生源紧张的局面,但是,面对我们宝应的现状,也不见得有多理想,因为在以往的办学过程中,积累了不少这方面的经验和教训。
现代农业技术专业群建设方案[全]
现代农业技术专业群建设方案服务江苏优质粮油和现代园艺产业对复合型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和技术创新的需求,建成高水平现代农业技术专业群,形成中国特色的现代农业技术专业群建设范式,引领农业类专业发展。
以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为切入点,联合开发模块化课程及〃l+x〃认证课程,形成国际可借鉴的专业标准和方案,建成高水平结构化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打造现代农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新高地。
以技术技能实践创新平台为支撑点,与袁隆平农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共建国家级产教融合实训平台和国内一流的协同创新平台,引领江苏农业新发展。
以江苏现代农业重点产业升级和乡村振兴为落脚点,打造6个科技服务团队,推动区域农业企业技术升级,树立社会服务新标杆。
以国际合作为突破点建成BTEC国际认证培训中心和〃鲁班茶艺工坊〃,服务江苏农企〃走出去〃和一带一路国家,形成多元化国际交流新格局。
到2022年,专业群建设水平显著提升,现代农业技术专业群保持国内领军地位,形成国际可借鉴的专业标准和课程标准,引领全国职业院校农业类专业建设,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和江苏农业企业〃走出去〃。
到2035年,专业群建设达国际先进水平,形成现代农业类专业建设的中国范式,为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人才与技术支撑。
一、立德树人,德技并修,打造农业农村人才培养新高地1.坚持立德树人,实施〃铸魂〃育人工程,塑造爱国爱农爱岗之魂,培养学农爱农务农人才队伍。
2,引入BTEC职业标准,研制国际可借鉴的专业标准,开展园艺技术专业国际认证。
3.创新〃三自主四结合〃〃定制村官〃人才培养模式,重构〃1+1+1〃课程体系;实施多元化评价,推进学分制改革。
4.开展1+X证书试点,校企共同开发职业技能训练库,研制职业技能等级认定课程。
二、对接岗位,融入高端,开发现代农业技术专业群课程新资源1.对接职业岗位,校企共同开发模块化核心课程24门。
2,融入产业高端技术要素,升级园艺技术国家级教学资源库,开发虚拟农场等4个虚拟仿真实训项目及2门国家级、5门省级在线开放课程。
一主两特一新
打造科技研发平台,加快产业技术创新(开发区)“一主两特一新产业”的发展是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布局优化、产业升级、集约发展为总体要求,以产业规模跃升、产业链条延伸、竞争能力增强、载体功能完善、集聚明显提速为总体目标,通过科学规划、建设载体、培育龙头、加强创新、创建品牌等举措,打造知识技术密集、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竞争力强的宝应产业名片。
一、积极调研,查找发展瓶颈通过近期的调研结合长期以来开发区工业经济发展状况,总结得出制约“一主两特一新产业”发展的瓶颈主要有:1、缺乏抱团发展意识,不能形成产业联盟,很难主导产业链发展;2、忽视科技平台建设,不能打造产业品牌,很难推广产业整体形象;3、轻视优秀人才引进,不能组织创新团队,很难实现产业发展突破;4、缺少自主知识产权,不能掌握核心技术,很难占领市场制高点;二、围绕目标,筹谋发展举措针对“一主两特一新产业”发展瓶颈,围绕“赶超发展、争先进位”的整体要求,以科技创新为立足点,推动各项措施,保障“一主两特一新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1、以产业做同心圆,围绕龙头企业做集聚。
立足“一主两特一新产业”,树立各产业标杆,明确龙头企业,形成产业集群。
加强县内企业之间的经济联系,为企业发展创造更有利的外部条件。
充分发挥宝胜集团在输变电行业中的领袖地位,与迅达电磁线、宝杰隆电磁线等发展中企业达成合作共识,形成技术、资源、人才、市场等多方共享。
定期组织输变电企业技术、生产负责人交流研发难题,利用各企业与高校建立的长期合作关系,邀请行业领军学者,共同探讨输变电产业发展动向,研究产品转型升级的新领域,形成良好的横向经济联系。
同时,加快推进汉金富泰连铸连轧项目建设进程,全力配套县内铜线生产;加强产业招商,围绕输变电产业招引上下游项目入驻,引进高端产品生产技术,拉长技术链、完备产业链。
借助2010年,泵阀管件产业论坛召开的良好契机,进一步协调兴洋管业、润扬管业、远扬管业以及华宇管业等管件企业团结协作,巩固宝应管件行业同中石油、中石化等世界500强企业的联系,真正做到“靠大靠强、引大引强、做大做强”,打造全国管件行业的技术级。
最是烟花烂漫时
最是烟花烂漫时作者:王自立晨光来源:《江苏教育·职业教育》2010年第04期烟雨江南,瘦西湖畔,长堤春柳,琼花漫天。
三月的扬州,桃红柳绿时。
姹紫嫣红间,最是芬芳四溢,风情万千。
紧随着扬州地方经济蓬勃发展脉搏的律动,全市职业教育事业蒸蒸日上,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扬州职业教育正成为培养实用型、技能型人才的一片沃土。
扬州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正是这片沃土上一朵璀璨的奇葩,建校三年来,学校秉承“立足文化根本、狠抓师资源头、强化管理基础”的建校思路和办学思想,“一年一大步,三年大变样”.连续实现跨越式发展。
扬州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坐落在扬州城东、古运河畔。
学校现为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设有电子工程系、信息工程系、机电工程系、建筑与环境工程系、经济贸易与旅游管理系、服装艺术系和基础教育部、继续教育部等八个系(部),全日制在校学生8200人,教职工310人,专任教师251人。
学校占地面积328亩,建筑面积14万余平方米,设备总值2607万元,建有各类实验、实训室76个,拥有校内外实训基地40余个,并已建成国家级“电工电子与自动化技术”实验实训基地和江苏省技能型紧缺人才“计算机应用”培养培训基地,“电子信息工程”江苏省实训基地正在积极建设之中。
多年来,扬州高等职业技术学校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形成了以五年制高职教育为主体,中等职业教育、远程和成人高等教育、岗位技能培训并举的多形式、多层次办学格局,学校各项事业正健康、稳定、持续地发展。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人们惊喜地发现,这样一所只有短短三年合并办学历史的全新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之所以能够实现跨越式发展,得力于学校党委、校长室确立了“立足文化根本、狠抓师资源头、强化管理基础”的建校思路和办学思想。
立校之本——文化滋养,润泽生命学校文化是一所学校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
沉淀和创造出来的精华。
它是师生所认同和遵循的价值体系、行为准则和物化环境及人文风貌的结晶,学校文化是一所学校综合水平的反映。
宝应职教中心创建四星职校培训材料
宝应职教中心创建四星职校培训材料汇编一、学校发展历程1、学校发展历史江苏省宝应职业教育中心校位于县城开发区宝胜路,其前身为宝应县职业技术学校、宝应县工业学校(宝应县预备级学校)、宝应县职教集团(叶挺路校区)。
学校于1985年3月筹建,同年8月正式建校;1995年,跻身于省级重点职业学校的行列;1998年顺利通过了省级职教中心的评估验收;2000年,又被教育部确认为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
2、学校重大荣誉江苏省职业教育先进学校、江苏省职业高中教学管理先进学校、江苏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扬州市教育科学研究实验基地、扬州市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扬州市绿色学校江苏省文明单位、全国中职文明风采大赛“组织奖”、“优秀组织奖”、农民科技培训星火学校、全国社会满意学校。
3、学校基本情况(1)在校生:3925或近4000人。
(2)教职工:356人。
(3)专任教师:169人,兼职教师30人。
(4)占地面积:208亩,建筑面积8.5万平方米。
(5)学校管理机构--行政部门:校长办公室、督导室、教管部、学工部、招就办、行政部、信息办;专业部门:机电部、数控部、电子部、基础商贸部。
(6)实训基地建设资金1700多万元。
(7)省级示范专业: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电子技术应用专业。
(8)省级实训基地: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实训基地、数控技术应用专业实训基地。
二、学校办学理念1、校训:励志敦行释义:“励志”,意即砥砺、激励人树立远大志向,志存高远,注重知识的拓展、素质的培养与品格的塑造;“敦行”,见于《礼记.曲礼上》:“博闻强识而让,敦善行而不怠,谓之君子”,意即重视践履,勉力去做,身体力行。
确立这样的校训,就是要求我们的同学,做人不仅要有志向,更要有志气,切不可自怨自艾,妄自菲薄;既要有大的行为计划,更要有具体实在的行动。
同时要求我们每一位职教人要振奋精神,砥砺意志,凝聚才智,积极进取,扎实工作,一步一个脚印,为职教事业的发展贡献毕生的力量。
扬州市农民田间学校建设的实践与探索
扬州市农民田间学校建设的实践与探索作者:郑伟徐敏王淑贤来源:《农民科技培训》2024年第04期近年来,为培育一支用得上、干得好、留得住的高素质农民队伍,解决高素质农民培育过程中的实践难题,扬州市落实中央农广校《关于推进农民田间学校高质量发展的意见》要求,积极推进农民田间学校高质量建设管理,基本形成分布合理、行业齐全、建管有序的农民田间学校体系。
一、做法措施紧紧围绕提高农民综合素质、服务农业产业发展、提升农民实践技能的功能需求,扬州市在推进农民田间学校建设中做到“四个坚持”。
(一)坚持差异化定位。
根据不同层次的农民田间学校,实行差异化的功能定位。
县级农民田间学校按照方便农民就地就近学习的要求,突出“田间实训”,重实践重技能,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市级农民田间学校具备可供实践教学的实训场所和较好的食宿条件,重点面向返乡创业大学生、中高职毕业生、返乡农民工等农民新群体,提升其经营管理、市场开拓及创业兴业能力;省级以上农民田间学校则围绕农业科技、农业产业的发展趋势,着重培养农业产业发展带头人和农业企业家,引领带动农业现代化、绿色化和智能化发展。
(二)坚持标准化建设。
主要体现在两方面,首先是基础条件,即“七有”标准:有产业基础,有培训基地,有管理机构监管运营,有“行业专家、技术骨干、乡土人才”三级师资团队,有培训制度,有典型示范,有政策资金扶持。
另一方面是考评认定程序,严格执行“主体自愿申报—基层分级审核—专家现场考评—部门发文认定”的标准程序,市财政给予一定的专项补助。
(三)坚持规范化运行。
为提高各类农民田间学校的运行管理水平,扬州市制定印发了《扬州市高素质农民培育实训基地(田间学校)管理规范(试行)》,明确了农民田间学校的管理机构、教学设施、师资队伍等建设优化的规范要求,规范了农民田间学校自主办班和现场实践教学的工作流程。
同时,为及时掌握每所农民田间学校农民教育培训活动开展情况,要求市级以上农民田间学校做到年初有计划、年中有小结、年終有总结。
打造职教精品 助力人才腾飞
打造职教精品助力人才腾飞——江苏省邳州市中等专业学校掠影这里是江苏文明的发源地,这里是淮海战役的主战场,这里山清水秀,人杰地灵。
改革开放以后,这里更成了投资兴业的热土、经济腾飞的高地。
这里,板材、大蒜、银杏、石膏四个产业规模和加工出口量独占“全国第一”;这里,先后建成江苏省文明城市、江苏省园林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绿化先进市全国绿色小康县……;这里,正成为最适合人居和最富有发展潜力的新兴县级城市。
这里就是东陇海线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江苏省邳州市。
而坐落于这座活力城市新城区的邳州市中等专业学校正是这颗明珠上极其耀眼的一道光芒。
创办于1985年的邳州市中等专业学校是一所国家级重点职业中专,江苏省合格中等专业学校,也是邳州市区唯一一所公办中等专业学校。
近年来,学校整合教育资源,投资3.8亿元在新城区建起了占地258亩,建筑面积11万余平方米的新校区,新校区拥有现代化教学楼、学生宿舍楼、图书馆、多功能餐厅、运动场、各类活动室实验室,是一所集全日制中等职业教育、成人本专科学历教育为一体的综合型职业教育学校。
在这座洋溢着现代化气息的校园内,梦想的种子在这里扎根,万千栋梁在这里成长。
目前,全校86个教学班的5560名学生在孜孜不倦地吸取着科学文化的营养,504名“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这里无私地奉献着自己的青春岁月。
“创办人民满意的学校”是邳州市中等专业学校永不止步的追求。
学校秉承“诚信办学、质量立校”的办学宗旨,恪守“思想道德是灵魂,技能是根本,就业是硬道理”的办学理念,坚持“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办学方向,进一步打造邳州中专的品牌,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一大批“知识够用,技能过硬,素质一流”的技能型人才,努力实现学校的跨越式发展。
“以人为本,全面发展”是邳州市中等专业学校的教学特色。
为培养高素质的人才,邳州市中等专业学校以“培志铸魂,提升能力”为目标,以“重在教育,严在制度”为原则,以“安全第一,学习第一、素质第一”为重点,坚持开展素质拓展教育,对学生进行全程跟踪管理。
江苏省教育厅、江苏省财政厅关于公布江苏省职业教育高水平示范性实训基地立项名单的通知
江苏省教育厅、江苏省财政厅关于公布江苏省职业教育高水平示范性实训基地立项名单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江苏省教育厅,江苏省财政厅•【公布日期】2013.09.11•【字号】苏教职[2013]31号•【施行日期】2013.09.11•【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正文江苏省教育厅、江苏省财政厅关于公布江苏省职业教育高水平示范性实训基地立项名单的通知(苏教职〔2013〕31号)各市教育局、财政局,昆山市、泰兴市、沭阳县教育局、财政局:为贯彻国家、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精神,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十二五”期间,我省将实施“职业教育基础能力提升工程”,组织开展职业学校高水平示范性实训基地建设。
根据省教育厅、财政厅联合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职业学校高水平示范性实训基地建设的通知》(苏教职〔2012〕34号)要求,经学校申报,各市教育局、财政局推荐,省教育厅、省财政厅组织专家评审,确认对277个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项目进行立项,现将立项名单予以公布(名单见附件)。
高水平示范性实训基地采取“省级补助、地方配套、学校自筹、社会参与”的办法,调动多方力量共同建设。
省财政将安排专项资金分期分批支持立项项目建设,每个实训基地建设项目计划补助300万元(五年制高等职业学校、集中连片地区项目补助350万元)。
补助资金分两次拨付,第一年启动建设补助经费200万元(部分项目由中央财政资金支持);项目建设一年后,中期评估基本达到高水平示范性实训基地标准的,追加补助100万元(五年制高等职业学校、集中连片地区项目补助150万元)。
市、县(市、区)财政应按与省级资金不低于1:1的比例落实配套资金,支持高水平示范性实训基地建设。
项目学校应积极筹措资金,吸引行业企业资金共同支持实训基地建设。
各地、各职业学校要高度重视高水平示范性实训基地建设,加强组织领导,强化过程指导。
构建多元化培育模式助力乡村人才振兴
构建多元化培育模式助力乡村人才振兴作者:黄玉文张建文管香玲来源:《农民科技培训》2024年第03期自2014年承德市被农业农村部确定为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整市推进示范市以来,全市累计培育高素质农民36261人,其中,全市农广校体系承担培育任务31108人,占总人数的85.8%。
多年来,全市农广校开展多元化社会服务,形成多元化培训体系,构建多元化培训机制,创建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为乡村振兴提供了人才和智力支撑。
一、聚焦产业发展,开展多元化社会服务多年来,承德市农广校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聚焦主责主业,围绕农业农村重点工作、重点项目和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大力开展农民教育培训,开展多元化服务,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一是围绕政府中心工作,培育乡村人才。
对照“产品精致独特、产业集群高效、乡村和美繁荣”特色农业强市目标,围绕中国菌都建设、华北高端牧场打造、冀北山区和美乡村创建等“八大工程”,奶业、中央厨房、蔬菜、中药材、精品肉类五大千亿级产业工程和五条特色优势产业带遴选培育对象,统筹推进新型农业经营和服务主体能力提升、种养加能手技能培训、乡村振兴带头人培育、农村创新创业者培养、专业农机手五大类培训行动,将家庭农场主、农民合作社带头人、社会化服务专业人员、返乡创业创新人员、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负责人作为重点培育对象,开展多元化高素质农民培育,促进乡村人才培养。
多年来,培育蔬菜产业5200人,林果产业8265人,食用菌产业1899人,肉牛、肉羊、生猪等养殖产业5866人,马铃薯产业1595人,中药材产业840人,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204人。
二是聚焦重点任务项目,培育高素质农民。
围绕“两稳两扩两提”重点任务,粮食和油料作物生产能力提升项目、全市大豆玉米复合种植扩面提产项目和畜禽产业项目,大力培育高素质农民。
2022年至今,开设玉米大豆粮油产业专班57个,培训粮油作物高素质农民3035人;畜禽产业专班13个,培训高素质农民786人。
江苏省宝应中等专业学校数字化校园建设与管理办法(试行)
江苏省宝应中等专业学校数字化校园建设与管理办法(试行)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学校数字化校园的建设和管理,规范数字化校园建设各项工作,提高学校信息化应用水平,保证信息化建设的实效性与可持续发展,实现学校信息资源和软硬件资源的有机集成和共享,充分发挥信息化建设成果在人才培养、教育教学、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等方面的支撑作用,根据相关的法律法规、国家和教育部对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意见,以及《江苏省宝应中等专业学校“十二五”信息化建设规划》和校长办公会有关精神,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学校数字化校园建设,在学校信息化领导小组的领导下,由信息中心统一规划、统一审批、统一建设、统一管理,并按照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以应用为中心,以数字资源建设为重点,逐步达到为师生、领导和管理部门提供良好的服务和辅助决策的建设目标,提升学校的综合竞争力。
第三条本规定适用于全校范围内各单位所拥有或负责管理运行的与数字化校园相关的基础网络、信息化公共平台、数字教育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网站、固定电话网络、广播系统、录播教室、数字监控网络及其相关网络接入设备、服务器、大容量存储设备等的建设和管理。
第二章管理机构与工作职责第四条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是全面推进学校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最高管理与决策机构,负责审议学校数字化建设发展的中长期规划与经费预算;负责审议学校数字化校园建设、运维管理及校园网安全规章制度;明确学校数字化校园建设中各部门的责任分工、资源分配以及考核机制;对学校数字化校园建设中的重大问题和政策性问题进行决策。
第五条学校信息化建设专家组负责对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发展的中长期规划进行论证,对数字化校园提出意见和建议;对学校数字化校园建设发展战略、政策、规划和发展中的重大问题提出建议和咨询意见;对学校数字化校园建设进程中各子项目的建设与验收提供技术层面与应用层面的意见或建议;指导学校数字化校园建设和信息化教育新模式的探索和研究工作。
创新引领 服务筑基 让青春之花在奋斗中绽放
创新引领服务筑基让青春之花在奋斗中绽放作者:团宝应县委来源:《中国共青团》2020年第20期近年来,团宝应县委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和团市委的正确指导下,团结带领广大团员青年,积极投身宝应县经济社会发展的伟大实践,为谱写新时代宝应发展新篇章贡献青春力量。
宝应县各级团组织把对青年的思想政治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开拓思路、创新形式,突出理想信念教育,不断加强和改进青年思想政治引领和价值引领工作,着力实施“青帆领航”工程。
建强队伍。
面向全县各界甄选20名青年教师、青年干部、青年理论研究者、青年典型,组建宝应县“青年讲师团”队伍,进部门、进(村)社区、进学校、进企业开展理论宣讲。
同时,拓展“小小红领巾”宣讲员队伍,组织少先队员走进曹甸、西安丰、柳堡等革命老区,学习宣传新四军精神、苏中公学精神等,传承红色基因。
打造亮点。
依托运河文化打造“青年学习社”精品线路,选取运河主题公园、周恩来少年读书处、朱氏家祠、宝应学宫4个站点,青年讲师结对学习阵地,采取“现场教学+专题宣讲”的方式,开展红色故事讲述、学习心得交流、实景参观教学。
打造红领巾寻访宝应精神、寻访宝应变化、寻访红色文化等红领巾品牌活动,广大少先队员在访旧址、访人物、访作品中,领悟知识和精神。
创新载体。
注重新媒体文化产品供给,举办青年微电影大赛,制作推出《改革开放40年,宝应的变与不变》《荷叶上的时光》《创客指南》《我爱你中国》等文化产品,原创微电影引发1.4万人次关注。
建好办好微信、微博等网络阵地,推出“悦享”“青回顾”等品牌栏目,组建了一支新媒体小编、网络青年志愿者队伍,探索建立网上网下相互促进、有机融合的宣传方式,引领青年唱响主旋律,发出好声音。
团宝应县委紧紧围绕全县中心工作,找准共青团服务经济建设的立足点和切入点,助推“青春筑梦”工作落地生根,组织引领广大青年到经济社会建设第一线挥洒汗水、奉献青春、展现作为。
创新创业行动。
深化团银合作,搭建金融扶持和服务平台,成立青年创业支行,开发“青创贷”“新农菁英贷”等专属金融产品,累计发放帮扶贷款超2000万元;开展“青微助力行动”,成立团干部全链条式服务队,为小微企业、青创企业提供帮办服务累计1000余人次。
校企共育背景下高技能人才培育策略探析
|产教融合INTERGRATION 校企共育背景下高技能人才培育策略探析文 / 陈海锋■摘 要:高技能人才已经成为推动经济发展和实现创新驱动的重要力量。
作为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摇篮,技工院校虽然一直开展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但是对于企业来说,高技能人才的缺口依然很大。
本文从三个维度分析了目前校企共育高技能人才存在的问题,同时以海宁技师学院为例,提出了坚持立德树人、坚持专业设置契合产业发展、坚持工学一体化教学改革三大对策,以期提升高技能人才的培养质量。
■关键词:校企合作;高技能人才;培养策略《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指导高技能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提供了政策保障和指导,促进了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对高技能人才队伍的长远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意见》也为技工教育的发展进一步指明了方向,技工院校必须坚持深化教学改革,扎实地开展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持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升高技能人才的培养质量,不断增强技工教育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和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能力。
一、校企共育背景下高技能人才存在的问题(一)校企育人目标不明确培养高技能人才离不开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工学交替,但由于产业与教育分属不同的社会范畴,学校和企业有各自的目标追求,学校的根本使命是立德树人,这也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高技能人才是学校发展的目标;企业侧重投入产出与经济效益,逐利是企业的首要动力。
校企育人目标的差异造成部分技工院校人才培养与产业所需不匹配、不对接。
校企育人目标不明确是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推进过程中的“拦路虎”。
(二)校企育人行为的同频度不高由于校企育人目标不明确,所以会呈现出产教融合合而不深、校企合作校热企冷的现象,这也是一直以来制约技工教育发展的瓶颈。
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往往是学校释放出强烈的合作意愿,主动走出去,寻求与企业的深度融合;而企业只有在急需用人时,对2023年12月下 | 61OCCUPATION|职业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工作才积极主动,等用工处于饱和状态或生产淡季时就相对比较被动,勉强接受学生实习,甚至不愿意参加校企合作、产教融合。
“三全育人”背景下高职院校劳动教育新思路①
“三全育人”背景下高职院校劳动教育新思路①王青,顾建芳(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江苏无锡214206)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
高职院校作为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的摇篮,应该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劳动教育是培养学生劳动观念、劳动技能和劳动精神的重要途径,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未来就业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目前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存在一些问题,需院校从“三全育人”背景下思考及解决教育问题,重点培养复合型人才。
一、“三全育人”及劳动教育相关概述(一)“三全育人”理念概述“三全育人”理念是指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教育理念。
主要强调教育目标,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全员育人强调教育责任的共担。
除了教师的教育责任外,家庭、社会等各方面都应积极参与学生的教育过程。
全员育人要求形成家校合作、社会共育的全面育人体系,为学生的学习及发展发挥较强的职责。
全过程育人强调教育是一个渗透全过程的活动。
教育不仅仅发生在课堂上,还包括学生的日常生活、社会交往、参与实践活动等。
全过程育人要求教育者关注学生的发展需求,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机会和成长环境[1]。
全方位育人强调培养学生的身心健康。
除了传授学科知识外,还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健康的身体素质、创新的思维能力、实践动手能力等。
(二)新时代劳动教育概述1.目标新时代劳动教育的目标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劳动精神、劳动观念和劳动习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具体来说,劳动教育旨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和自我发展能力。
2.内容(1)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等,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认识到劳动的价值和意义。
(2)培养良好的劳动习惯:通过参与各种形式的劳动活动,如义务劳动、志愿服务等,培养学生的劳动习惯和劳动精神,提高学生的自我约束和管理能力。
校企合作互惠共赢
校企合作互惠共赢江苏省宝应中等专业学校当前社会经济飞速发展,改革不断深入,竞争愈加激烈,宝应中等专业学校以创建江苏省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实验区为契机,谋求自身发展。
近年来,在县政府领导下,校企合作委员会和专业建设委员会指导下,加强与企业合作,注重学校与企业资源共享、信息共享的“双赢”模式,有针对性的为企业培养人才,注重人才的实用性与实效性,做到了应社会所需,与市场接轨,和企业合作,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全新理念,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职业教育和行业发展带来了一片春天。
一、组织领导、把握方向校企合作既是教育规律的内在要求,又是市场规律的外在需要。
宝应县政府提出职业教育要发展成为企业的“技工摇篮、劳资保姆、发展参谋、文化伙伴”,并成立了以分管教育副县长杨洪国同志为组长,政府办、教育局、经信委、发展委负责人为副组长、县内各部委办局分管负责人为组员的校企合作工作指导委员会,加强校企合作工作组织领导。
宝应县教育局根据县政府《关于加强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办学的意见》,旨在提高职业学校服务产业发展能力、培养高素质技能型创业型人才,创新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提高职业教育办学水平,成立了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指导委员会。
宝应县教育局局长蔡祥云局长率领教育局相关领导、职校负责人深入骏升科技(扬州)有限公司等县内重要企业,进行企业调研,指导职业教育发展、实现与市场接轨、大力提高育人质量、有针对性地为企业培养一线实用型技术人才,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经校企合作委员会调研论证,确立了校企合作形式有:.“订单”合作模式、工学交替模式是、教学见习模式、顶岗实习模式、产学研模式、共建校外实习基地、合作经营实训基地、成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实行教师下企业锻炼、举办校企联谊和企业招聘会等。
为了发挥行业企业的作用,加强专业教学标准建设,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提高其办学水平和质量,争取社会各界专家、学者等参与职业技术教育,都根据专业设置,分别成立了各专业指导委员会,制定了相应的工作条例,在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和工学结合等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