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脏常见疾病CT诊断
脾脏及脾脏疾病影像学表现

脾梗死CT表现
①多发生于脾前缘处近脾门的方向,为低密度区。 ②梗死灶呈三角形或楔形,底近脾的外缘.尖端面 向脾门。 ③增强扫描显示更为清楚.脾密度增高而梗死灶不 增强,对比更好。 ④脾梗死灶在急性期(8天以前)呈低密度区,不 强化;在慢性期瘢痕收缩脾脏缩小、变形。 ⑤若整个脾脏梗死.增强脾脏不强化,只有脾包膜 有增强现象。
脾淋巴瘤(lymphoma of spleen)
分原发性和淋巴瘤脾浸润,大部分为后者。 可以为霍奇金或非霍奇金淋巴瘤。 病理分型:弥漫性脾肿大型(无肿块)、粟粒型(直径 小于5mm小结节)、多发结节型、孤立大肿块型。 弥漫性脾肿大型、粟粒型CT难显示结节,仅表现脾大。 多发结节型、孤立大肿块型表现为脾大+低密度结节灶; 边缘不清,增强后境界较清。 淋巴瘤脾浸润者可见脾门及腹膜后淋巴结肿大。 影像学表现无特征性,须与其他恶性肿瘤鉴别。
脾梗死。CT平扫(上图)示脾内多 发低密度区,边界模糊。增强扫描( 下图)示病灶边界变清,为多发的楔 形低密度灶,无强化表现。
游走脾
多脾综合征
为先天性变异。 游走脾或异位脾指脾位于正常位置以外的腹腔其 他部位。为脾蒂及脾有关的韧带松弛或过长所致。 多脾可以单独发生,亦可合并心血管及内脏多种 畸形。 一般无临床症状。脾扭转时可产生急腹症。 影像学检查显示脾异位的形态及位置,正常脾窝 处无脾。
脾囊肿
胆结石、脾多发囊肿
脾囊肿并钙化、
肝内胆管结石、
脂肪肝
脾血管瘤(splenic hemangioma
)
是脾脏常见的良性肿瘤。 通常无症状,大病灶压迫周围器官,破裂出现急 腹症,脾亢产生贫血、乏力、心慌等症状。 常为海绵状血管瘤,影像学表现类同肝血管瘤。 大血管瘤中央可有纤维瘢痕形成,偶尔可见钙化。 须与错构瘤、淋巴管瘤、单发转移瘤鉴别。 错构瘤常含脂肪及钙化; 淋巴管瘤呈囊状,含粗大间隔,无血管瘤强化特征; 转移瘤延迟扫描不能充填。
脾脏疾病影像学检查及诊断

• 血行感染多见, 死亡率较高
平片 左膈上升,肺 不张、胸膜炎脾内液 平面等为特异征相。
LOREM IPSUM DOLOR
• 增强扫描:可明 确区别脓肿与正 常界限
T1 圆形或椭圆形低密度区, 周围有稍高信号的脓肿壁,
脓肿可单房也可多房
• CT平扫呈限局 性低密度影,密 度不均,边缘欠 规则。脓腔内可 见气-液平面
病灶,对定性有一定帮助
• T1病灶内不均匀 GD-DTPA增强扫描强 低信号,信号低 化方式与血管瘤相似。 于正常脾组 织, 但边界多不清 边界部分清楚
脾转移瘤 (metastatic tumor of spleen)
•
可来源于肺癌、乳腺癌、卵巢癌、 胃肠道恶性肿瘤,少数也可来源 于生殖系统的恶性肿瘤、恶性黑 色素瘤、骨及软骨恶性肿瘤等
• 具有造血 • 破血
• 滤血
• 免疫等多种功能
脾的解剖及正常影像
• 脾的 X 线解剖:位于左 肋区深部,胃与膈之间, 长轴与第 10肋平行,凸 面为膈面,凹面为脏面。 • 脾的正常影像:平片: 位于左上腹,相当于 9—11 后 肋 部 位 , 其 长 轴与第 10后肋一致。边 缘完整、新月形,密度 均匀。
• 平片:脾大,有 时可见星芒状钙 化。
血管造影;属富血
增强显示不规则、
供肿瘤。
不均匀的增强效果。
MRI
• T2 不均匀高信 号且境界清,内 可见更高信号、 等信号、低信号
含脂肪、钙化为主者和囊
性表现为主者无强化 周边 或中间少许纤维分隔可轻 度强化
•
T1 低或低等混合信 号,由于病变内含脂 肪(对定性帮助较大) 或出血,T1内可出现 高信号,需做脂肪抑 制序列以区别
•
医学影像脾脏疾病影像学检查及诊断

病理学 贫血性梗死.在脾淤血时,贫血性梗死病灶周围有出血带 梗死的病灶常为多发 表现为尖端朝向脾门的楔状分布 有时脾梗死还可伴发脾内出血
CT
多发生于脾前缘处近脾门的方向 平扫时为低密度区 梗死灶呈三角形或楔形、底近脾的外缘.尖端面向脾门 增强扫描显示更为清楚
脾密度增高而梗死灶不增强,对比更好 若整个脾脏梗死.则在增强扫描时,整个脾脏呈不强化现象,只有脾包膜有增强现象
症状 不典型,多在体检中发现,扭转时出现疼痛。查体触及一活动包块 平片 脾窝处脾影消失 胃肠造影 腹腔内活动性肿块应 CT 可显示异位脾的形态位置 血管造影 可显示脾动脉位置,脾扭转时,可见脾动脉突然中断消失
额外脾(副脾accessory spleen)
常位于脾门处,单发占88%,双副脾占9%,两个以上占3% 症状 多无症状,查体时或无意中发现 胃肠造影 副脾位于胃壁或为周围者,可产生类似于胃粘膜下肿瘤征相 血管造影 可见脾动脉分支进入副脾,实质期副脾呈边缘光滑密度增高影,与主脾染色一致 CT 脾门处小结节影,类圆形,光滑。直径不超过2,5cm.其CT值与主脾相同
厚3—4cm。重量150g 长径:下极最低点到脾上极最高点的最大距离 宽径:垂直于长轴的最大径
脾的解剖及正常影像
血管造影 动脉期:脾动脉起源于腹腔A,有的起自腹主A,或肠
系膜上A分支 毛细血管期:脾的密度开始不均匀,以后逐渐变均匀,
密度增加 静脉期:脾静脉5-8mm
•良性肿瘤及肿瘤样病变 良性肿瘤及肿瘤样病变
脾的转移瘤以血行播散为主,少数也可为淋巴管转移。 可来源于肺癌、乳腺癌、卵巢癌、胃肠道恶性肿瘤,少数也可来源于生殖系统的恶性肿瘤、恶性黑色素瘤、
骨及软骨恶性肿瘤等 占全身转移瘤的2-4%。
临床表现
脾功能亢进ct诊断标准

脾功能亢进ct诊断标准-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脾功能亢进(splenic hyperfunction)是指脾脏在正常状况下增大并出现异常的功能活动。
脾脏作为人体重要的免疫器官和造血器官,起着滤波、贮存和清除血液中病原体、老化细胞和代谢产物的重要作用。
然而,在某些病理条件下,脾脏可能会发生亢进,导致其功能异常增强。
脾功能亢进可以由多种病因引起,如感染性疾病、炎症性疾病、免疫性疾病、恶性肿瘤和遗传性疾病等。
这些病因在不同程度上刺激了脾脏的免疫反应和造血功能,使其发生亢进现象。
临床上,脾功能亢进的症状和体征主要包括脾脏肿大、脾功能亢进引起的贫血、血小板减少和白细胞减少等。
此外,患者可能还会出现乏力、食欲差、消化不良等症状。
CT(computed tomography)扫描是一种常用的诊断手段,可通过获取多层次的断层图像,为医生提供详细的解剖和病变信息。
针对脾功能亢进,CT扫描可以用于评估脾脏的大小、形态和密度等指标,进而判断脾脏是否存在亢进现象。
本文将详细介绍脾功能亢进的定义、病因、临床表现,并重点关注脾功能亢进的CT诊断标准。
通过对已有的临床和科研成果进行综合分析,总结出CT诊断脾功能亢进的关键指标和标准。
这对于临床医生准确评估患者脾功能是否亢进、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具有重要意义。
总之,本文旨在全面概述脾功能亢进的CT诊断标准。
通过对脾功能亢进的深入研究和有效的诊断手段,有望为临床提供更加准确、及时的诊断和治疗方案,并为未来的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是在论文或文章中对内容进行组织和安排的方式和顺序。
合理的文章结构可以使读者更好地理解文章的主题和内容。
本文的结构如下:1. 引言1.1 概述:介绍脾功能亢进和其对人体的影响,引发读者的兴趣。
1.2 文章结构:说明本文的整体结构和各部分的内容安排,提供对整篇文章的预期。
1.3 目的:明确表达本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确保读者了解研究的动机和重要性。
脾脏CTMRI影像诊断

十七、脾先天发育异常-一、游走脾-二、副脾-三、无脾综合症-四、多脾综合征
一游走脾-冬脾位于正常位置以外的腹腔内的其他位置。-冬原因:脾蒂及脾有关韧带松弛或过长所致。-。多无症状, 生扭转时产生右上腹痛严重者-可致急腹症。-冬查体:腹部扪及一活动包块。
二副脾-胚胎发育异常造成的另外异位的脾组织。-多位于脾门或脾门附近,多为单发。-由脾动脉分支供血。
512-y2802-m36.5-FOV 35.llcr-圈-V120-k250-rtH德-a-0/1.01 arge-it市0-m第5-面42-m04候-3.5▣-+10-①-多发脾脓肿-图
二十、脾肿瘤和瘤样病变-良性肿瘤-一囊肿-二脾血管瘤-脾恶性肿瘤-一脾恶性淋巴瘤-(二脾转移瘤
一良性肿瘤-脾囊肿-【概述】-良性病变。-冬多见于40岁以下,男女发病比率为2:1。-冬多单发。
0-b-副牌-g-d-e-6
十九、脾脓肿-【概述】-冬常为败血症脓栓的结果。-最常见的病因: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冬亦可见于腹部脏器 严重感染。
【临床】-冬败血症症状:寒战、发热、恶心、呕吐、白细-胞升高。-水-典型症状:局限于左上腹痛或左肩胛区痛。 必-体征:左上腹触痛和摩擦音,左侧胸腔积液-脾大
四、脾脏异常影像学表现-一正常CT表现-脾脏大小的异常-冬正常脾外缘累计肋单位不超过5个,下缘消-失早于肝 缘。-脾囊肿-冬脾内局限性低密度,为脾内肿瘤;钙化则见-于错构瘤、血管瘤、结核、寄生虫感染后。
二正常MR表现-副脾-%信号始终与脾相同。-脾囊肿-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境界清楚。
【CT表现】-冬表现与肝海绵状血管瘤类似。-冬平扫:边缘清晰低密度区,较大病灶中央可-见更低密度的疤痕区。 冬增强:对比剂快速注入,病灶周边明显结节-状增强,向中央充填。延迟扫描病灶完全充-填,与正常脾实质密度一致
脾 疾病的CT影像wu xin huai

脾错构瘤 不含脂肪成分
脾脏淋巴管瘤
单发淋巴管瘤成人少见。 许多病变儿童期得到诊断。 典型者位于包膜下,囊性,无明显强化。 除非病变大到出现占位症状,一般不切除。 淋巴管瘤病侵及肝、骨等多个脏器。
脾囊性淋巴管瘤M, 44y, 体检发现脾占位
术后病理:囊性淋巴管瘤
淋巴管瘤病
46-F 子宫肌瘤手术, 术中发现脾大 CT检查 动脉期(A, B) 和静脉期(C, D) 显示脾大, 多发囊性病变, 无强化。 血液学发现脾功能较差。 脾切除证实淋巴管瘤病 lymphangiomatosis
肝脾多发异位甲状腺腺瘤
• 患者女,61岁,主因“上腹饱胀不适6个月 余,加重20余天”就诊。半年前患者无明 显诱因上腹部饱胀不适,伴有全身乏力, 无消瘦,20天来上述症状加重,上腹明显 膨隆。
• 图1 ct平扫见且肝左、右叶及脾脏内大片状 混杂低密度区,周边等低密度,中心区液 性更低密度 图2 增强扫描动脉期病变周边呈明显花瓣样 强化,中心区无强化,边界不清 图3 增强扫描静脉期病变周边组织强化程度 稍高,中心区未见明显强化 图4 光镜下可见充满胶质的大滤泡或巨大滤 泡.较正常细胞偏大.排列方式多样(he, ×100)
衬细胞血管瘤
• • • • 少见, littoral cell angioma 1991首次报告。 可有脾大、贫血、血小板减少。 CT表现为多发大小不等、低密度结节,大 者6cm。可强化,延迟等密度。 • 无特异表现
59 F CT曾发现脾病变5年,性质不定 CT 强化 脾多发低密度病变,大小不等、最 大者6.5 cm,腹部、盆腔未见其它异常。脾 切除后确诊littoral cell angioma.
AIDS 合并紫癜 CT 发现脾多发低密度病变,肝脏受累
脾大ct诊断标准

脾大ct诊断标准
脾大CT诊断标准是根据脾脏大小和形态特征来评估脾大的程度。
一般来说,脾大的诊断标准是根据脾脏的最长径进行评估的。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脾大CT诊断标准:
1. 脾脏的最长径超过正常范围:一般来说,成年人的脾脏最长径应该小于12厘米。
如果脾脏的最长径超过12厘米,可以被诊断为脾大。
2. 扩张脾静脉:扩张的脾静脉也可以被视为脾大的指标。
脾静脉的直径超过正常范围,通常是大于1厘米,可以被视为脾大。
3. 脾脏的形态特征:除了大小之外,脾脏的形态也可以用来评估脾大的程度。
例如,如果脾脏出现结节、囊肿等形态异常,也可以被视为脾大。
需要注意的是,脾大的程度不仅仅依赖于CT检查结果,还需
要结合临床症状和其他相关检查结果来综合判断。
因此,在进行脾大的诊断时,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并与临床医生进行讨论。
脾脏疾病的CT诊断

脾脏疾病的CT诊断作者:张艳雄综述何继勇审校来源:《健康必读·下旬刊》2010年第12期【中图分类号】R8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0)12-0084-02作者简介:张艳雄(1974.5-),男,本科,党员,主治医师,放射科主任。
脾脏属网状内皮系统器官,是人体最大的淋巴器官,尽管磁共振、核医学和超声成像对其检查都具有一定的优越性,但CT仍是脾脏检查的一种最重要的方法,因其具有高峰对比强化,特别是现代多排螺旋CT的应用,它具有连续数据采集和克服病人呼吸运动伪影的优点,从而使脾脏病理学的改变得以充分显示,对微小实质性病变和血管异常的检查更具有独到之处。
本文就应用螺旋CT进行脾脏病变检查作一介绍。
1 检查方法常规平扫后行双期增强扫描。
非离子型造影剂按2ml/kg计算注射量,以3ml/s速度注射,动脉期为注药后27-30s开始扫描,门脉期为注药后60-70s。
扫描范围自膈顶至耻骨联合,螺距为1.0,5mm准直,层厚为10mm连续重建。
延迟扫描(注射后3-5min)可对某些疾病的鉴别发挥更大作用。
2 正常脾脏的CT表现脾脏位于左上腹,由淋巴滤泡和网状内皮细胞以及散在分布的血窦组成。
脾脏的大小个体差异较大,在CT图像上其长轴不超过5个肋单元,厚不超过4.5cm,下缘不超过肝脏下缘,其前缘和后缘不超过中线[1]。
在CT平扫图上正常脾脏密度均匀一致。
它的增强早期是不均匀强化的,这是由于血液通过血窦时分成两路到达脾静脉,一部分血液经过脾索通过“开放循环”到达脾静脉,余下的血液经过“封闭循环”直接建到达脾静脉,它不影响脾索血流,后者为一更迅速过程,由于上述原因,这种不同的血流就产生了不规则的和迂回的增强表现,这种表现被命名为网格状图形强化。
约有50%的正常脾脏在动态CT上表现不均匀性增强,其中66%的病例可在血管造影中表现此种强化。
这种不均匀性增强由于团状对比增强的缘故而在螺旋CT上表现的特别明显,在大多数CT扫描中都可见。
脾脏疾病影像学诊断—刘斌

脾良性肿瘤 脾恶性肿瘤
• 脾脓肿 • 脾结核
(一)脾囊肿
1.概念:脾囊肿是脾组织的瘤样囊性变。 2.病因:
①寄生虫性—寄生虫感染,多有畜牧区接触史,为人畜共患疾病 ②非寄生虫性:真性囊肿—先天发育。
假性囊肿—多见,常和外伤,梗死,脓肿吸收有关 3.病理:
①寄生虫性—多为棘球蚴病囊肿,常与肝/肺棘球蚴病同时存在 ②非寄生虫性:真性囊肿—表皮样,皮样,血管和淋巴管。
脾脏正常解剖
1.脾分为内、外两面,上、下两缘,前、后两端。 2.内面凹陷与胃底、左肾、左肾上腺,胰尾和结肠左曲相邻,
称为脏面。 3.脏面近中央处有一条沟,是神经、血管出入之处,称脾门。 4.外面平滑而膨隆与膈相对,称为膈面。 5.上缘前部有2-3个切迹,称脾切迹。 6.正常情况下,左肋弓下缘不能触及。脾肿大时,脾切迹仍存
脾脏疾病影像诊断学
承医附院本部放射科 刘斌 2019-4
脾脏
名称:脾(Spleen) 位置:位于腹腔的左上方,胃底与膈之间,呈扁椭圆形,
呈暗红色、质软而脆。 功能:造血,滤血,清除衰老血细胞及参与免疫反应等。 特点:脾是重要的淋巴器官,在正常情况下,只产生淋
巴细胞及单核细胞,但在病态及大失血后可以制 造各种血细胞,当局部受暴力打击易破裂出血。
2.病理:淋巴瘤是一组起源于淋巴结或其他淋巴组织 的恶性肿瘤,可分为霍奇金病(HD)和非霍奇金淋巴 瘤(NHL)两大类,二者均可累及脾脏;根据病灶大小 分布,又可分为:
①均匀弥漫型(直径<1mm)脾均匀增大,无肉眼肿块, 需镜观
②粟粒结节型(1mm <直径<5mm)
③多发肿块型(1cm <直径<10cm)
④巨块型(直径>10cm)
脾脏的正常CT表现及常见疾病的CT表现

脾淋巴管瘤
• 脾淋巴管瘤(splenic lymphangioma)是一 种少见良性淋巴管畸形。多为中青年患者。 病理学分为三种类型:①毛细血管性淋巴 管瘤;②海绵性淋巴管瘤;③囊性淋巴管 瘤。以囊性淋巴管瘤多见,病变累及多个 脏器时称淋巴管瘤病。
• 【诊断要点】 1.左上腹轻微胀痛,也可无任何症状,常因 脾脏增大而进行检查发现。
• 【诊断要点】 1.多脾:多在2个以上,大小相近,位于双 侧腹部或右腹部,脾总重量等于正常脾重 量。 2.心血管畸形:如肝段下腔静脉缺如,奇静 脉或半奇静脉异常连接并扩张,肝静脉直 接汇入右心房,双上腔静脉,双主动脉弓, 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单心房及心脏 位置异常等。 3.两侧肺分叶异常。 4.内脏异位:可为部分性或完全性内脏转位。 5.其他表现:如胆囊缺如,胆管闭锁等。
• 【CT表现】 1.多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脾脏,呈结节状或 球状,其密度和增强扫描强化特征与正常 脾脏相同。
2.脾脏异位,可位于右侧腹部。 3.复杂的心血管畸形及心脏位置异常等。 4.肝左右叶反位或对称等大,胆囊缺如等畸 形表现。
脾外伤
• 脾外伤(trauma of the spleen)占腹部外 伤的1/4。因受力机制不同,可为单纯性脾 外伤,也可同时合并肝及其他器官和组织 损伤。脾外伤的分型:①脾挫伤。②脾包 膜下血肿。③脾实质内出血而无脾脏破裂。 ④脾破裂。
2)较大血管瘤时,脾脏体积可增大,瘤体中 央可有瘢痕形成,表现为更低密度,当内 部有新鲜出血时,可见高密度区。
3)病灶大小不等,多为单发,也可多发,可 见有斑点状、星芒状钙化灶。
• 2.增强扫描: 1)肿瘤边缘多呈斑片状强化,静脉期和平衡 期强化扩大并逐渐向中心充填,延迟后与
正常脾脏密度一致。与肝血管瘤呈类似改 变. 2)当肿瘤中心有血栓形成或瘢痕存在时,中 心可有始终不强化区域。
脾脏正常表现、常用测量径线、肿大临床诊断、X线平片测量、B超测量、 CT测量和影像图判断脾大症状指南

脾脏正常表现、常用测量径线、肿大临床诊断、X线平片测量、B超测量、 CT测量和影像图判断脾大症状指南脾脏的正常表现脾的大小、重量还因不同年龄、不同个体或同一个体的不同状态而异,在成年人、通常大约10cm长,6cm宽,3-4cm 厚。
在老年人则趋减小。
在成年人脾平均重量的为150g(正常范围为80-300g,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中血液的含量) 。
脾脏常用的测量径线1、脾厚径(t):脾门中心层面之脾内缘至脾外缘的最短径。
2、脾长径(b):脾门中心层面脾的最长径(前后直线)。
3、脾上、下径(I):脾的上缘至脾的下缘的垂直距离,即脾下极床位减去脾上极床位。
4、脾肋单元计数(ru):脾最大截面之层面脾外缘占据肋单元数。
脾脏肿大的临床诊断1、轻度肿大:深吸气时,脾缘不超过肋下2cm。
2、中度肿大:脾肿大超过肋下2cm至脐水平线以上为中度肿大。
3、高度肿大:脾缘超过脐水平线以下或超过前正中线,也称巨脾。
X线平片测量1、可依据临床诊断标准。
2、长径超过15cm,宽径超过8cm可诊断脾肿大。
明显增大时可引起左膈升高,胃泡右移,左肾轮廓影向内下方移位。
B超测量1、轻度肿大:脾形态饱满,长径>12.0cm,厚度>4.0cm,脾门静脉内径>0.8cm,右侧卧位左肋缘下长<4.0cm,仰卧位时可探及脾脏下缘,实质回声颗粒增粗。
2、中度肿大:脾形态饱满且边界不规则,脾门切迹变浅,长>13.0cm,厚>5.0cm,脾静脉内径>1.0cm,右侧卧位左肋缘下长>4.0cm或平脐,实质回声明显增粗。
3、重度肿大:大小形态失常,长>15.0cm,厚>5.0cm,脾静脉>1.2cm,右侧卧位脾下缘超过脐孔,实质回声颗粒明显增粗,脾门周围有低回声结节(副脾及肿大的淋巴结)。
4、巨大脾:脾脏大小形态明显失常,脾门切迹消失,右侧卧位脾下缘超过脐孔下甚至达盆腔,实质内有钙化斑及占位病变。
脾脏点状高密度影的意思

脾脏点状高密度影的意思
脾脏点状高密度影是指在脾脏的CT或MRI影像上发现的小而密集的异常区域。
这种病变在临床上可能具有不同的原因和意义。
脾脏点状高密度影的准确意义需要结合临床资料和其他影像学检查结果才能确定。
可能的原因包括:
1.血管病变:脾脏点状高密度影可以是脾梗死的表现。
脾梗死是指脾脏的血液供应中断,导致部分脾组织坏死。
常见的原因包括脾动脉栓塞、脾静脉血栓形成等。
2.脾脏结节:脾脏点状高密度影可能是由脾脏的良性或恶性肿瘤引起的结节。
常见的脾脏结节包括血管瘤、淋巴瘤、转移瘤等。
3.感染性疾病:脾脏点状高密度影也可能是感染性疾病的表现,如脾脏脓肿、结核等。
脾脏点状高密度影还可能与其他因素有关,例如纤维化、肉芽肿等。
因此,在临床上发现脾脏点状高密度影时,需要进一步的评估和诊断。
医生可能会建议进行其他影像学检查(如超声、活检等)来进一步确定病变的性质和原因,并根据具体情况制定治疗方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T表现
平扫: 1、脾弥漫性肿大,无特异性
弥漫浸润型、粟粒型:脾肿大,但肿瘤太小 CT 不能显示
2、结节型、肿块型:脾密度不均,单发或多发类 圆形或不规则形低密度肿块,大于1cm,边缘模 糊不清
增强:轻度强化但低于正常脾脏强化程度,肿块 显示清楚 全身恶性淋巴瘤脾浸润者淋巴结肿大,多见腹腔 腹膜后淋巴结肿大。
脾转移瘤
CT表现:较复杂,随原发瘤不同而表现不同;脾 脏可肿大,转移灶可单发或多发。
-平扫:为低密度或等密度,边缘清楚或不清 楚 -增强:转移瘤密度常低于脾脏实质,多数境 界清楚 有些转移瘤可相互融合,此时境界不清楚;偶尔 可见转移瘤表现为囊性水样密度。
结肠Ca肝、脾转移 CT增强动脉期及门脉期示 脾内低强化小结节; 门脉期肝内也见低强化转 移灶
如何诊断脾脏增大
脾大小差异大,判断脾是否增大有下述标准
-脾外侧缘不能超过5个肋单元 -脾厚度小于5cm -脾前极和腹主动脉前缘引水平线,其间距离<8cm -比较肝、脾下极的方法 -体积测量法(前后径=10cm,宽径=6cm,上下径 =15cm)
脾脏增大
脾脏常见疾病的CT诊断
副脾
脾囊肿 脾淋巴管瘤 脾脓肿 脾梗死
CT增强动脉期及门脉期示脾明显肿大,实质内 未见明确局灶性异常密度改变。肝胃韧带、脾 门区及腹膜后间隙可见大量肿大淋巴结
脾结节型淋巴瘤合并肝细胞Ca CT增强动脉期示肝内明显强化结节及脾内低强化结节; 门脉期示肝内结节密度减低,低于肝实质;脾内病变 仍呈低强化。 手术病理证实肝内病灶为肝细胞Ca,脾内病灶为淋巴 瘤
CT值约15-30Hu,高于一般囊肿:因含有蛋白成分
增强:瘤壁及间隔轻度强化,中央无强化
CT平扫脾内单发的明显分叶状低密度病变; 增强动脉期及门脉期病变主体不强化,其内间 隔轻度强化
CT增强动脉期及门脉期脾实质内低密度病变, CT值约19Hu,无强化,明显分叶;病灶周边脾 实质内可见多个小囊状卫星病灶
脾梗死
脾梗死
胰腺尾部Ca累及脾动脉 增强动脉期及门脉期示胰腺尾部肿块不均匀强 化 脾实质内可见尖端指向脾门,基底位于外周的 楔形无强化区
脾囊肿
寄生虫性:包虫囊肿 非寄生虫性: 真性:其内衬以内皮细胞,系先天性囊肿(囊
性淋巴管瘤) 假性:囊壁无内皮细胞被覆,外伤、感染、梗 塞、胰腺炎 平扫:脾内圆形均匀水样低密度区,边缘光滑, 单发或多发,少数囊壁钙化。外伤囊肿可见混合 性密度(出血和机化) 增强:病灶无强化,边界更清楚 影像学检查难以区分真性与假性囊肿
脾恶性淋巴瘤
分为霍奇金瘤和非霍奇金淋巴瘤;继发常见,原 发少见; 病理分型
-弥漫浸润型,在脾实质内弥漫浸润 -粟粒型,多发微小病灶在脾实质内弥漫分布 -结节型,单发或多发结节病灶,最大病灶的长
径小于5cm -肿块型,单发或多发病灶,最大病灶的长径达 5cm以上 左上腹痛和脾肿大为主要临床症状
肝血管瘤MRI 检查偶然发现 胰尾结节。 T2WI及DWI上 结节信号高于 胰腺实质, T1WI结节信号 低于胰腺实质, 增强扫描动脉 期结节呈花斑 状明显强化
胰 腺 尾 部 副 脾
多脾综合征
内脏反位,胃及多个结节的脾位于右上腹,胰腺短粗
脾脓肿
常为败血症脓栓的结果
最常见的原因为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
影像科
脾脏的解剖
位于左上腹,上位横膈,内侧为胃底,外接
胸壁 大小变异较大;平均长10.5cm,宽6.5cm, 厚2.5cm 脾脏外缘圆隆光滑,内缘呈分叶状,不同层 面形态不同,近似于新月形或内缘凹陷的半 圆形
检查技术
脾脏示USG、CT、MRI最容易显示的脏器 USG是首选检查方法 CT图像更清晰
脾实质血肿伴包膜下血肿 外伤后6hCT平扫脾实质内类圆形高密度血肿及低密度 包膜下积液 2个月后复查CT平扫示脾实质血肿基本吸收,局部残 留较小的略低密度病变
脾包膜下血肿 CT平扫示脾脏外侧缘半月状低密度区 增强扫描无强化,边缘显示更清晰
脾海绵状血管瘤
脾血管瘤
增强动脉期脾实质 内见一直径约 6.2cm类圆形低密 度肿块,周边结节 状强化; 门脉期及平衡期强 化的区域逐渐扩大
CT平扫示脾实质内见一直径约2.1cm类圆形略低密度 结节; 增强动脉期病灶显著强化; 门脉期病灶密度略高于脾实质
脾淋巴管瘤
病理:脾淋巴管瘤又称为淋巴水瘤,非常少见, 形成原因为局部淋巴液引流受阻,使淋巴液聚集 而形成囊样扩张。病理上可表现为毛细血管状、 海绵状和囊状,以囊性最常见。 CT表现:脾轻至中度增大,内见单个或多个液性 低密度灶,轮廓清或不清,病灶内可见粗大间隔;
CT平扫脾轮廓饱满,局部微凸,内见类圆形略低密 度区,边界不清 增强动脉期轻度不均匀强化,低于周围正常脾实质 门脉期肿块呈渐进性延迟强化,部分区域与脾实质 强化程度相似 手术病理证实为红髓型错构瘤
CT平扫示脾內缘 隆起,局部略低 密度类圆形占位; 增强动脉期病灶 周边斑片状强化, 中心呈相对低强 化; 平衡期病灶逐渐 延迟强化,有向 心“填充”趋势; MRIT2WI示肿块 信号低于周围脾 实质
发热、寒战白细胞升高、左上腹痛
早期以急性炎症为主—脾脏弥漫性增大
脓肿形成,可单房或多房;可孤立或多发
脾脓肿
平扫
-早期脾弥漫性增大,密度稍低但均匀 -液化坏死后,单个或多个圆形、椭圆形低密度灶, 脓液CT值约20Hu左右,境界清或不清; 脓肿内小 气泡或液气面(产气菌感染) 增强 -脾实质和脓肿壁有强化,而液化区无强化 -正常脾实质和脓肿壁之间可见低密度水肿带 典型的脾脓肿和肝脓肿的CT表现相似,只是动脉 期脾实质呈不均匀明显强化,肝脓肿周围肝实质 常见的充血反应(动脉期一过性强化)在脾脓肿 难以看到。
脾错构瘤
脾脏错构瘤是第三常见脉管源性的良性肿瘤,仅 此血管瘤和淋巴管瘤,常为孤立性,少数为多发 性。病灶内成分多样化,如:扩大的血管腔、淋 巴网样细胞,纤维组织和脂肪组织等。偶见含铁 血黄素沉着和钙化。 根瘤内成分不同分四型:红髓型、白髓型、混合 型及纤维型,其中红髓型最常见,约占70%~80%。 CT表现:低密度实性单发病灶,偶见多发;平扫 偶见星状或团块状粗糙钙化。病灶轮廓不清,内 含脂肪组织,CT值小于-25Hu,颇具特征性。增强 扫描强化较明显,与血管瘤相似。延迟扫描可有 部分充填。
肿块型脾淋巴瘤
CT平扫示脾脏明显肿大, 内见巨大肿块,呈不均 匀低密度; 增强动脉期及门脉期示 脾内肿块不均匀轻度强 化
脾转移瘤
较少见,在恶性肿瘤尸检中,仅占0.3~7.0%
发病率明显低于肝转移瘤,可能与肝脏存在门静 脉血供有关
脾脏转移以血行转移为主,少数可为淋巴管转移
和种植性转移,脾转移常为其他恶性肿瘤广泛转 移的晚期表现,原发灶大多明确 脾转移瘤常来源于肺Ca、乳腺Ca、前列腺Ca、胃 肠道恶性肿瘤,少数来源于生殖系统的恶性肿瘤、 恶性黑色素瘤、骨及软骨恶性肿瘤等
平扫,肝脾实质内多发小圆 形低密度灶; 增强扫描动静脉期,病灶环 状强化,其中脾内较大病灶 清楚显示脓肿壁两层结构。
多发脾脓肿
脾脓肿,脓腔内气体
脾梗死
脾内动脉分支阻塞,造成局部组织的缺血坏死 多数发生在脾前缘近脾门的方向 介入治疗行部分脾动脉栓塞,可作为脾亢治疗手 段
引起脾梗死的疾病常为二尖瓣疾病,骨髓增生性 疾病,动脉炎,脾动脉瘤,动脉硬化等疾病,胰 尾癌累计脾动脉时也可发生脾梗死。当有门静脉 高压所致的脾肿大时,更易出现脾梗死。现医源 性多见
MRI与USG、CT相仿,更适合显示弥漫性病
变如淋巴瘤等 血管造影并不单独用于影像诊断
脾脏CT正常表现
平扫时密度均匀,CT值略低于肝脏,约
40~55Hu,增强扫描动脉期呈不均匀强化, 门静脉期及平衡期脾呈均匀强化
正常脾内侧缘常有小切迹,脾门处可见大血
管出入 外侧缘光滑
正常脾脏的CT表现 1.平扫时实质密度均匀; 2.增强动脉期呈花斑状明 显强化; 3.门脉期密度均匀,强化 程度减低。
脾脏多发囊肿
脾囊肿
假性脾囊肿
脾脏巨大囊性占位,脱落的内囊膜悬浮于囊液中呈飘 带样,肝右叶可见蜕变的包虫囊肿 脾内巨大包虫囊肿,母囊密度略高,紧密排列的子囊 充满母囊,密度明显低于后者。
脾囊肿(寄生虫,内见子囊)
脾海绵状血管瘤
CT表现与肝海绵状血管瘤类似 平扫:边缘清晰低密度区,较大病灶中央可见更低密度的
病灶常为多发,表现为多个楔状病灶;梗死可伴
发脾内出血 可无临床症状,亦可引起左上腹痛,发热
脾梗死CT表现
平扫: -脾内三角形低密度影,基底位于脾外缘,尖端指 向脾门,边缘可清或略模糊 -大的梗塞灶中央可以伴有囊性变 -伴有出血可见到高密度不规则形影 -少数伴包膜下积液 -可伴胸腔积液,或左膈影抬高 增强:周围脾实质明显强化,而病灶无强化,对 比明显 若整个脾脏梗死,则在增强时,整个脾脏呈不强 化,只有脾包膜有增强
肝硬化脾大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白血病脾大
艾滋病脾大
脾 创 伤
分四型 1、脾挫伤 2 、包膜下血肿 :包膜下实质损伤而局部脾包膜仍完 整时发生 3、脾实质内出血而无脾脏破裂:此时多在脾髓内形 成大小不等,形状不规则的血肿 4、脾破裂:脾实质与包膜均有破裂,除脾内有出血 外,脾周围及腹腔内均有出血 CT检查目前已成为怀疑脾外伤首选的检查方法
副脾CT表现
脾门区类圆形结节状或球状组织,密度均匀,
平扫密度与脾脏移一致 增强后强化程度与脾脏实质相仿 有时可见供血血管 重要性:
1.勿将副脾误诊为肿大淋巴结其他占位肿块 2.脾摘除后副脾可增生 3.副脾也可发生脾脏的病变,如淋巴瘤
脾门处一小圆形结节,直径约1.5cm,边缘光滑整齐, CT增强扫描动脉期结节明显强化,静脉期密度减低; 强化方式与脾实质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