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脏常见疾病CT诊断
脾脏常见疾病CT诊断
脾脏的解剖
位于左上腹,上位横膈,内侧为胃底,外接 胸壁
大小变异较大;平均长10.5cm,宽6.5cm, 厚2.5cm
脾脏外缘圆隆光滑,内缘呈分叶状,不同层 面形态不同,近似于新月形或内缘凹陷的半 圆形
检查技术
脾脏示USG、CT、MRI最容易显示的脏器 USG是首选检查方法 CT图像更清晰 MRI与USG、CT相仿,更适合显示弥漫性病
根瘤内成分不同分四型:红髓型、白髓型、混合 型及纤维型,其中红髓型最常见,约占70%~80%。
CT表现:低密度实性单发病灶,偶见多发;平扫 偶见星状或团块状粗糙钙化。病灶轮廓不清,内 含脂肪组织,CT值小于-25Hu,颇具特征性。增强 扫描强化较明显,与血管瘤相似。延迟扫描可有 部分充填。
CT平扫脾轮廓饱满,局部微凸,内见类圆形略低密 度区,边界不清 增强动脉期轻度不均匀强化,低于周围正常脾实质 门脉期肿块呈渐进性延迟强化,部分区域与脾实质 强化程度相似 手术病理证实为红髓型错构瘤
-最常发生余脾门或脾门附近,其次位于胰尾附近; 多为单发;
-由脾动脉分支供血
无脾综合征,少见,多合并其他先天异常,如先天性心 血管疾病
多脾综合征,可单独发生,亦可合并胆囊先天缺如、心 脏与大血管发育不全、畸形等
副脾CT表现
脾门区类圆形结节状或球状组织,密度均匀, 平扫密度与脾脏移一致
增强后强化程度与脾脏实质相仿 有时可见供血血管 重要性:
脾脏病变影像诊断(全面汇总版)
脾脏病变影像诊断(全面汇总版)
脾脏是人体最大的淋巴和免疫器官。
相比于肝脏,日常工作中,脾脏的病变相对少见得多。
接下来,我们一一总结一下,脾脏常见及少见的病变,包括肿瘤性和非肿瘤性病变,以备工作中不时之需。
1、脾囊肿
脾囊肿相对少见,可以分为真性囊肿和假性囊肿,也可以按病因分为寄生虫性与非寄生虫性脾囊肿。影像诊断较为容易,CT低密度,MR上T1WI低、T2WI高信号,信号接近水。少数合并出血、感染或囊内蛋白含量高时密度和信号可较复杂。
脾脏内类圆形液体密度,增强扫描无强化。诊断与其他部位的囊肿类似,不难。
脾包虫囊肿,囊内见子囊。
囊肿内密度或信号可由于囊内容物的不同而不同。
包虫囊肿与单纯囊肿表现可类似,但脾包虫不同点在于:包虫多见于流行病区,囊壁可有弧形钙化,未钙化的囊壁可有增强,囊内有时可见子囊,多合并肝包虫。
脾囊肿诊断多不困难,偶尔需要与脾淋巴管瘤、囊性转移瘤鉴别,脾淋巴管瘤多有分隔,增强后囊壁及分隔轻度强化,囊性转移瘤有原发病史,囊壁通常较厚,不规则,边界不清,增强后囊壁有强化。
小结:脾囊肿CT多为低密度,合并出血、感染、蛋白或钙类较多时密度可较高并不均匀;囊壁偶见钙化;增强后病灶无强化。MR上T1WI为低信号,T2WI为高信号,出血、感染、蛋白或钙类时信号可不均匀,弥散不受限。
2、脾血管瘤
脾脏血管瘤为脾脏最为常见的良性肿瘤,成人以海绵状血管瘤多见,儿童以毛细血管瘤多见。
CT多为边缘较清楚的单发或多发的低密度影,病灶较大时可见中心更低密度瘢痕,病灶内可见点状或星芒状的钙化,亦可见边缘线样
脾脏体积增大ct诊断标准
脾脏体积增大ct诊断标准
脾脏体积增大是一种常见的临床表现,通常通过CT扫描来进行诊断。CT扫描是一种非侵入性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可以提供高分辨率的
图像,帮助医生准确判断脾脏的大小和形态。
在进行CT扫描时,医生会根据一定的标准来评估脾脏的体积是否
增大。其中,常用的诊断标准包括脾脏的横断面积、体积指数和脾脏
与肝脏的比值等。
首先,脾脏的横断面积是评估脾脏体积的重要指标之一。一般来说,成年人的脾脏横断面积应该在40-60平方厘米之间。如果横断面积超过了正常范围,就可能提示脾脏体积增大。
其次,体积指数是另一个常用的评估指标。体积指数是通过计算脾
脏的三维体积来确定的。一般来说,成年人的脾脏体积指数应该在
150-250立方厘米之间。如果体积指数超过了正常范围,就可能表明脾
脏体积增大。
此外,脾脏与肝脏的比值也是一种常用的评估方法。正常情况下,
脾脏的大小应该与肝脏相当或稍微小一些。如果脾脏与肝脏的比值超
过了1,就可能提示脾脏体积增大。
脾脏体积增大可能是多种疾病的表现,包括感染、炎症、肿瘤等。
因此,在进行CT扫描时,医生还需要结合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和其他检查结果来综合判断。
总之,脾脏体积增大的CT诊断标准主要包括脾脏的横断面积、体积指数和脾脏与肝脏的比值等。通过这些标准,医生可以准确评估脾脏的大小和形态,帮助患者早日明确诊断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脾脏常见病变CT诊断 脾CT诊断[行业专业]
行业专业
12
副脾CT表现
脾门区类圆形结节,密度均匀,平扫密 度与脾脏一致
增强后强化程度与脾脏实质相仿 有时可见供血血管 临床意义:不要将副脾误诊为其他占位
肿块
行业专业
13
胰 腺 尾 部 副 脾
行业专业
副脾 14
脾门副脾
行业专业
• 增强:轻度强化但低于正常脾脏强化程度,肿块显示 清楚
• 全身恶性淋巴瘤脾浸润者淋巴结肿大,多见腹腔腹膜
后淋巴结肿大。
行业专业
46
脾脏恶性淋巴瘤,弥漫肿大型
行业专业
47
脾脏恶性淋巴瘤
行业专业
48
脾脏恶性淋巴瘤
行业专业
49
脾脏恶性淋巴瘤
行业专业
50
脾脏恶性淋巴瘤
行业专业
51
脾脏恶性淋巴瘤
• 病理分型 – 均匀弥漫型,即弥漫脾肿大型 – 粟粒结节型 无数直径小于5mm的结节 – 多发结节型肿块,即多肿块型 – 孤立大肿块型,即巨块型 左上腹痛和脾肿大为主要临床症状
行业专业
45
CT表现
• 平扫:
• 1、脾弥漫性肿大,无特异性
弥漫肿大型、粟粒型:脾肿大,但肿瘤太小CT不能 显示
2、多发结节型和孤立大肿块型:脾密度不均,单发 或多发类圆形或不规则形低密度肿块,大于1cm, 边缘模糊不清
脾功能亢进ct诊断标准
脾功能亢进ct诊断标准-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1.引言
1.1 概述
脾功能亢进(splenic hyperfunction)是指脾脏在正常状况下增大并出现异常的功能活动。脾脏作为人体重要的免疫器官和造血器官,起着滤波、贮存和清除血液中病原体、老化细胞和代谢产物的重要作用。然而,在某些病理条件下,脾脏可能会发生亢进,导致其功能异常增强。
脾功能亢进可以由多种病因引起,如感染性疾病、炎症性疾病、免疫性疾病、恶性肿瘤和遗传性疾病等。这些病因在不同程度上刺激了脾脏的免疫反应和造血功能,使其发生亢进现象。
临床上,脾功能亢进的症状和体征主要包括脾脏肿大、脾功能亢进引起的贫血、血小板减少和白细胞减少等。此外,患者可能还会出现乏力、食欲差、消化不良等症状。
CT(computed tomography)扫描是一种常用的诊断手段,可通过获取多层次的断层图像,为医生提供详细的解剖和病变信息。针对脾功能亢进,CT扫描可以用于评估脾脏的大小、形态和密度等指标,进而判断脾脏是否存在亢进现象。
本文将详细介绍脾功能亢进的定义、病因、临床表现,并重点关注脾功能亢进的CT诊断标准。通过对已有的临床和科研成果进行综合分析,总结出CT诊断脾功能亢进的关键指标和标准。这对于临床医生准确评估患者脾功能是否亢进、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具有重要意义。
总之,本文旨在全面概述脾功能亢进的CT诊断标准。通过对脾功能亢进的深入研究和有效的诊断手段,有望为临床提供更加准确、及时的诊断和治疗方案,并为未来的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1.2文章结构
文章结构是在论文或文章中对内容进行组织和安排的方式和顺序。合理的文章结构可以使读者更好地理解文章的主题和内容。本文的结构如下:
脾脏影像诊断学
影像学表现
1、腹部X线平片表现: 1)脾阴影外形不清,脾增大密度增高。 2)胃体右移左半结肠及脾曲间隙增宽,
这是由于血液沿胃大弯流向胃与结肠之 间所致。 3)腹腔内有游离液体征象,胃、小肠和 结肠有轻度扩张。
2、CT表现
CT检查能确认脾损伤的存在及损 伤类型和程度,具有很高的敏感性特异 性。
局限性包膜下积血
影象学表现
1、CT表现: 表现类似肝血管瘤。脾可以正常大
小或增大,平扫表现边缘清晰低密度, 增强扫描如对比剂能快速注入病灶周围 可见明显结节状增强,逐渐向中心充填, 延时可完全充填,与正常脾实质密度一 致。
2、MRI表现
血管瘤内纤细的血管和血管湖内学 流缓慢,固T2驰豫时间延长。T1WI的 信号略低与脾组织,T2WI则表现均匀 高信号“灯泡征”,颇具特征性,病灶 周围无水肿等其他异常信号。
3、淋巴管瘤 spbcnic lgmphangima
是淋巴系统先天性疾病,在发育异 常的基础上,由于阻塞的淋巴管不断扩 张而形成。单发结节位于脾被膜下,多 发结节分布全脾。
影像表现
1、CT:平扫圆形、类圆形低密度灶、边 清、密度均匀,CT值15-33Hu,不增 强无法与其它囊肿鉴别。
2、MRI:Hale Waihona Puke Baidu脾囊肿相近。
临床表现
大多数脾梗死无症状,但有时可出 现左上腹痛,左膈抬高和胸腔积液。
ct下脾脏增大诊断标准
ct下脾脏增大诊断标准
CT下脾脏增大诊断标准。
脾脏是人体重要的免疫器官,其大小正常范围在体表面以下1-
2个横断面。脾脏增大是指脾脏在CT扫描中显示出比正常情况下更
大的体积。脾脏增大可能是由于多种疾病引起的,包括感染、肿瘤、炎症和其他系统性疾病。
在CT下,脾脏增大的诊断标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脾脏横断面直径,正常成年人的脾脏横断面直径在8-12厘
米之间。当脾脏横断面直径超过正常范围时,可以考虑为脾脏增大。
2. 脾脏体积,通过CT扫描可以测量脾脏的体积。正常成年人
的脾脏体积在150-200立方厘米之间。当脾脏体积超过正常范围时,也可以考虑为脾脏增大。
3. 脾脏密度,脾脏密度的改变也可以反映脾脏疾病的情况。在CT扫描中,脾脏密度的改变可以提示出血、坏死、肿瘤等病变。
4. 脾脏与其他器官的关系,在CT扫描中可以观察脾脏与其他器官的关系,如肝脏、胰腺、肾脏等。脾脏增大时,可能会对周围器官产生压迫和位移。
总之,通过CT扫描可以准确地诊断脾脏增大,并且可以对脾脏增大的原因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和诊断。当发现脾脏增大时,应及时就医,进行进一步的检查和治疗,以确定病因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脾CT诊断
脾破裂并脾内血肿和包膜下血肿
脾穿通伤
脾破裂,脾周血肿
脾破裂
脾破裂
脾破裂
脾脏包膜下积血
脾脏血肿
脾破裂腹腔积血
脾破裂腹腔积血
功夫猫猫,你信吗?反正我信 了!哈哈!
谢谢!
脾脏恶性淋巴瘤
脾淋巴瘤
脾 脏 恶 性 淋 巴 瘤
脾淋巴瘤
脾脏转移瘤
较少见,在恶性肿瘤尸检中,仅占 0.3~7.0% 脾脏转移以血行转移为主,少数可为淋 巴管转移和种植性转移,脾转移常为其 他恶性肿瘤广泛转移的晚期表现,原发 灶大多明确
脾脏转移瘤
脾脏转移瘤
脾脏转移瘤
脾脏转移瘤
脾弥漫性疾病
;大小1-5cm 由脾动脉分支供血 无脾综合征 多脾综合征,可单独发生,亦可合并心血管及内脏多种畸形
副脾CT表现
脾门区类圆形结节,密度均匀,平扫密度与脾 脏一致
增强后强化程度与脾脏实质相仿 有时可见供血血管 临床意义:不要将副脾误诊为其他占位肿块
胰 腺 尾 部 副 脾
副脾
脾门副脾
副脾平扫+增强扫描
脾大小差异大,判断脾是否增大有下述标准 脾外侧缘不能超过5个肋单元 脾厚度小于5cm 脾前极和腹主动脉前缘引水平线,其间距离
<8cm 比较肝、脾下极的方法 体积测量法(前后径=10cm,宽径=6cm,上
脾脏的正常CT表现
脾血管瘤
• 脾血管瘤(splenic hemangioma)为脾脏 最常见的良性肿瘤。尸检发现率为 0.3%~14%,好发年龄为20~60岁,成人以 海绵状血管瘤多见,儿童多为毛细血管瘤。 男女发病无明显差别,肿瘤生长缓慢,病 史长达数年以上。
• 【诊断要点】 1.瘤体较小者,一般无临床症状,多为体检 时偶尔发现,瘤体较大者可有腹胀表现。
2.B型超声:超声表现多样,可为花斑状低、 等、高回声。
3.MRI检查:对血管瘤的显示较CT敏感, T1WI为低信号,T2WI为高信号,重T2WI 可显示“灯泡征”,为特征性表现。
4.X线平片:可见脾区内斑点状、星芒状钙 化。
• 【CT表现】 1.CT平扫: 1)脾内见圆形、类圆形低密度病灶,边界较 清楚。
2)增强扫描:血肿不增强,脾实质增强形成
密度差异,清晰显示血肿形态和边缘。当 血肿较大时,脾可受压、变形。
• 3.脾实质内出血而无脾破裂: 1)CT平扫:显示脾内不规则高密度区。 2)增强扫描:血肿呈相对低密度区, 与增强的脾脏实质形成对比。
脾包膜下血肿
• 4.脾破裂: 1)局部破裂:脾实质内局限性低密度带状影 和/或稍高密度区,增强扫描更为清楚,早
• 【诊断要点】 1.症状: 1)发热:发热前常有寒战,多为弛张热。 2)腹痛:脾区持续性钝痛、胀痛。 3)其他:腹胀、恶心、呕吐、乏力和消瘦。 2.体征:脾大,脾区有压痛和叩击痛。 3.实验室检查:血白细胞计数增高, >10×109/L,中性>0.7。 4.X线检查:腹部立位平片左横膈升高,盘 状肺不张和胸膜炎等,若在脾内出现气液 平面为特征性表现。 5.B型超声:脾内局限性低回声区,边界不 规则。
脾大ct诊断标准
脾大ct诊断标准
脾大CT诊断标准是根据脾脏大小和形态特征来评估脾大的程度。一般来说,脾大的诊断标准是根据脾脏的最长径进行评估的。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脾大CT诊断标准:
1. 脾脏的最长径超过正常范围:一般来说,成年人的脾脏最长径应该小于12厘米。如果脾脏的最长径超过12厘米,可以被诊断为脾大。
2. 扩张脾静脉:扩张的脾静脉也可以被视为脾大的指标。脾静脉的直径超过正常范围,通常是大于1厘米,可以被视为脾大。
3. 脾脏的形态特征:除了大小之外,脾脏的形态也可以用来评估脾大的程度。例如,如果脾脏出现结节、囊肿等形态异常,也可以被视为脾大。
需要注意的是,脾大的程度不仅仅依赖于CT检查结果,还需
要结合临床症状和其他相关检查结果来综合判断。因此,在进行脾大的诊断时,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并与临床医生进行讨论。
脾脏疾病的CT诊断--课件
ppt课件
10
据脾动脉分支先后关系可将脾实质由内而外划分为 脾门区、中间区、周围区。据此,把脾脓肿的发病 部位也分为三区即脾门区、中间区、周围区,脾的 中间区与周围或两者交界区为脓肿的好发部位。
ppt课件
11
CT表现
早期 :多数脾脓肿均有轻至中度脾肿大。但脾肿大 的原因多种多样,故脾肿大不能做为诊断依据。但 结合病史,应考虑到脾脓肿的可能;
上缘较锐,朝向前外方,下部有2--3个切迹,称为脾切迹, 脾肿大时可作为触诊脾的 标志。
下缘较钝,朝向后下方。
前端较宽,朝向前外方,达腋中线。
后端钝圆,朝向后内方,距离正中线4-5cm。
ppt课件
2
ppt课件
3
脾脏的正常CT解剖
横断面多呈弯月形。外缘呈圆滑弧形凸出, 内缘常呈分叶状内 凹,脾门部见大血管出入。成人平均长约为12cm,宽约 7cm,厚约4cm。脾实质密度低于肝实质约10Hu (40-50Hu
II、CT表现较为复杂:
① 多数脾脏增大;
② 脾脏多发或单发圆形低密度区,多境界清楚,增强后更明 显;
百度文库
③ 可相互融合,此时境界不清;
④ 个别表现为囊状水样密度;
⑤ 可见腹膜(腹水或结节状块影)、肝及其它脏器转移灶。
主要结合患者病史,是否有原发肿瘤病史
ppt课件
18
六、脾弥漫性病变
脾脏CT、MRI诊断
脾血管瘤
CT表现
平扫:境界清楚的低密度区,大的病灶中央 可见更低密度的疤痕区 增强扫描:早期病灶周围明显结节状强化, 然后逐渐向中央充填,延迟扫描大多能完全 充填,与脾脏呈等密度
T1WI呈低信号,T2WI呈明显高信号(亮灯 泡征) 增强扫描同CT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MR表现
脾血管瘤
脾血管瘤
脾脏恶性淋巴瘤
脾脏转移瘤
临床与病理
为其它脏器恶性肿瘤血行转移而来,也可为 邻近脏器恶性肿瘤直接侵犯 一般为多发,少数为单发
脾脏转移瘤
CT表现
平扫:多为低密度肿块,中央可见更低密度 坏死区 增强;不同程度强化 可见腹膜(腹水或结节块阴影)、肝及其他 脏器有转移灶
脾转移瘤
脾转移瘤
脾梗死
MRI表现:
正 常 脾 脏 CT 表 现
正常脾脏MRI T2WI表现
正常脾脏MRI T1WI表现
脾脏异常CT、MRI表现
异常CT表现:
大小的异常:
肿大:CT横断面上脾脏外侧缘超过5个肋单位或脾脏下缘超 过肝脏 低密度病变:肿瘤、梗死等 高密度病变:钙化(见于错构瘤、血管瘤、结核等);出血 (外伤)
临床与病理
脾脏的正常与异常ct表现
WENKU DESIGN
总结本次PPT内容
01
脾脏正常CT表现
脾脏在CT图像上呈现为均匀的低密度影,密度略低于肝脏,边界清晰,
形态规则。在增强扫描中,脾脏均匀强化,密度逐渐升高。
02 03
脾脏异常CT表现
脾脏异常时,CT图像上可能出现多种表现,如脾脏增大、密度不均、 边界模糊、形态不规则等。增强扫描中,异常脾脏可能出现不均匀强化 或延迟强化等。
PART 02
脾脏异常CT表现
REPORTING
WENKU DESIGN
脾脏肿大
弥漫性肿大
脾脏均匀性增大,密度均匀,边缘光 整,常见于感染、血液系统疾病等。
局限性肿大
脾脏局部增大,密度不均,边缘不规 则,可见于脾脏良性肿瘤、血管瘤等 。
脾脏萎缩
均匀性萎缩
脾脏体积缩小,密度均匀,边缘光整,常见于长期慢性疾病导致的脾脏功能减退 。
REPORTING
WENKU DESIGN
CT检查前准备与注意事项
01
02
03
检查前饮食
患者在检查前应保持空腹 状态,通常建议禁食4-6 小时,以避免食物残渣对 图像质量的影响。
去除金属物品
患者应去除身上的金属物 品,如钥匙、硬币、手机 等,以避免金属伪影干扰 图像。
碘过敏试验
对于需要使用造影剂的患 者,应进行碘过敏试验, 以排除过敏反应的风险。
脾脏CTMRI影像诊断PPT课件
病例1讨论
脾脏血管瘤的 CT/MRI影像特征及 诊断要点
病例3讨论
脾脏淋巴瘤的 CT/MRI影像表现及 鉴别诊断
病例5讨论
脾脏囊肿的CT/MRI 影像诊断及治疗方 案选择
现场互动与答疑解惑
01
02
03
04
观众提问
关于脾脏血管瘤的诊断和治疗 问题
专家解答
详细解答观众问题,并分享相 关临床经验和诊疗技巧
脾脏CT/MRI影像诊断与其他医学影像技术的结合
多模态成像
将脾脏CT/MRI影像与超声、核 医学等其他医学影像技术相结合 ,实现多模态成像,提供更全面
的疾病信息。
跨学科合作
加强医学影像领域与其他相关学 科的合作,共同开展脾脏疾病的 临床与基础研究,推动学科发展
。
综合诊疗
将多种医学影像技术整合应用于 脾脏疾病的诊疗过程中,提高诊
人工智能技术
利用深度学习、机器学习等技术 ,对脾脏CT/MRI影像进行自动分
析和诊断,提高诊断准确性和效 率。
自动化标注和分类
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对脾脏影像进 行自动标注和分类,帮助医生快速 定位病变部位,提高诊断速度。
个性化诊疗
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利用人工智 能技术为患者制定个性化的诊疗方 案,提高治疗效果。
分子影像学在脾脏疾病诊断中的前景
分子成像技术
脾大在ct上的诊断标准
脾大在ct上的诊断标准
一、脾脏大小
脾脏大小通常通过测量脾脏的厚度和宽度来进行评估。在CT图像上,脾脏的厚度通常不超过4cm,宽度不超过10cm。如果脾脏厚度超过4cm,宽度超过10cm,则可能存在脾大的情况。
二、形态变化
脾脏的形态变化也是诊断脾大的重要指标之一。正常的脾脏应该呈锐利的三角形,边缘光滑,轮廓清晰。如果脾脏出现圆润、边缘不整齐或模糊不清等情况,可能存在脾大的情况。
三、密度不均
密度不均是脾脏病变的常见表现之一。在CT图像上,如果脾脏出现密度不均的情况,可能存在脾大的情况。这种密度不均可能表现为局部密度增高或降低,或者是整个脾脏的密度不均匀。
四、周围组织关系
周围组织关系也是诊断脾大的重要指标之一。正常的脾脏周围应该没有其他异常组织或器官的压迫或侵犯。如果脾脏周围出现其他异常组织或器官的压迫或侵犯,可能存在脾大的情况。
五、淋巴结肿大
淋巴结肿大是脾脏病变的常见表现之一。在CT图像上,如果脾脏周围的淋巴结出现肿大,可能存在脾大的情况。这种淋巴结肿大可能出现在胰周、胃周、腹膜后等部位。
脾的CT诊断
(二)良性肿瘤--脾血管瘤
【临床】
常无症状。
较大时对周围器官产生压迫症状。
瘤破裂出现急腹症,突然腹痛、血压下降、
休克。
脾亢进产生贫血、乏力、心悸等。
【病理】
常为海绵状,与脾实质分界清楚。
镜下:血管内皮细胞层增生。
大小不一,圆形或椭圆形,偶有钙化。
瘤大中央可有纤维瘢痕,呈星状或不规则 形。
脾内局限性低密度,为脾内肿瘤;钙化则见
于错构瘤、血管瘤、结核、寄生虫感染后。
(二)正常MRI表现 副脾 信号始终与脾相同。 脾囊肿 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境界清楚。
十七、脾先天发育异常
(一)、游走脾
(二)、副脾 (三)、无脾综合症
(四)、多脾综合征
(一)游走脾
脾位于正常位置以外的腹腔内的其他位置。
及水肿。
【CT表现】
平扫
早期:脾弥漫性增大,密度稍低但均匀。 组织液化坏死后:单个或多个圆形、椭圆形低密 度灶,境界清或不清;脓肿内小气泡液气面 增强 。 脾实质和脓肿壁有强化,而液化区无变化。 正常脾实质和脓肿壁之间可见低密度水肿带。
多发脾脓肿(图)
二十、脾肿瘤和瘤样病变
良性肿瘤
2.脾脏形态
横膈及胸壁侧光滑、圆隆。
脏侧面凹凸不平形态不规则可呈波浪状
或分叶状,凹陷处为脾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脾错构瘤
脾脏错构瘤是第三常见脉管源性的良性肿瘤,仅 此血管瘤和淋巴管瘤,常为孤立性,少数为多发 性。病灶内成分多样化,如:扩大的血管腔、淋 巴网样细胞,纤维组织和脂肪组织等。偶见含铁 血黄素沉着和钙化。 根瘤内成分不同分四型:红髓型、白髓型、混合 型及纤维型,其中红髓型最常见,约占70%~80%。 CT表现:低密度实性单发病灶,偶见多发;平扫 偶见星状或团块状粗糙钙化。病灶轮廓不清,内 含脂肪组织,CT值小于-25Hu,颇具特征性。增强 扫描强化较明显,与血管瘤相似。延迟扫描可有 部分充填。
CT增强动脉期及门脉期示脾明显肿大,实质内 未见明确局灶性异常密度改变。肝胃韧带、脾 门区及腹膜后间隙可见大量肿大淋巴结
脾结节型淋巴瘤合并肝细胞Ca CT增强动脉期示肝内明显强化结节及脾内低强化结节; 门脉期示肝内结节密度减低,低于肝实质;脾内病变 仍呈低强化。 手术病理证实肝内病灶为肝细胞Ca,脾内病灶为淋巴 瘤
脾海绵状血管瘤
脾恶性淋巴瘤 脾转移瘤 脾弥漫性疾病 脾创伤
脾先天发育异常
游走脾:脾位于正常位置以外的腹腔内其他位置,为脾 蒂或脾有关韧带松弛或过长所致,如左肾切除则脾可移
至左肾窝内;一般无症状,脾扭转时可发生急腹症 异位脾:影像学检查显示正常脾窝无脾,其他部位见异 位脾 副脾:胚胎发育异常造成的另外异位的脾组织,占正常 人10%~30% -最常发生余脾门或脾门附近,其次位于胰尾附近; 多为单发; -由脾动脉分支供血 无脾综合征,少见,多合并其他先天异常,如先天性心 血管疾病 多脾综合征,可单独发生,亦可合并胆囊先天缺如、心 脏与大血管发育不全、畸形等
副脾CT表现
脾门区类圆形结节状或球状组织,密度均匀,
平扫密度与脾脏移一致 增强后强化程度与脾脏实质相仿 有时可见供血血管 重要性:
1.勿将副脾误诊为肿大淋巴结其他占位肿块 2.脾摘除后副脾可增生 3.副脾也可发生脾脏的病变,如淋巴瘤
Biblioteka Baidu
脾门处一小圆形结节,直径约1.5cm,边缘光滑整齐, CT增强扫描动脉期结节明显强化,静脉期密度减低; 强化方式与脾实质相似
脾转移瘤
CT表现:较复杂,随原发瘤不同而表现不同;脾 脏可肿大,转移灶可单发或多发。
-平扫:为低密度或等密度,边缘清楚或不清 楚 -增强:转移瘤密度常低于脾脏实质,多数境 界清楚 有些转移瘤可相互融合,此时境界不清楚;偶尔 可见转移瘤表现为囊性水样密度。
结肠Ca肝、脾转移 CT增强动脉期及门脉期示 脾内低强化小结节; 门脉期肝内也见低强化转 移灶
MRI与USG、CT相仿,更适合显示弥漫性病
变如淋巴瘤等 血管造影并不单独用于影像诊断
脾脏CT正常表现
平扫时密度均匀,CT值略低于肝脏,约
40~55Hu,增强扫描动脉期呈不均匀强化, 门静脉期及平衡期脾呈均匀强化
正常脾内侧缘常有小切迹,脾门处可见大血
管出入 外侧缘光滑
正常脾脏的CT表现 1.平扫时实质密度均匀; 2.增强动脉期呈花斑状明 显强化; 3.门脉期密度均匀,强化 程度减低。
平扫,肝脾实质内多发小圆 形低密度灶; 增强扫描动静脉期,病灶环 状强化,其中脾内较大病灶 清楚显示脓肿壁两层结构。
多发脾脓肿
脾脓肿,脓腔内气体
脾梗死
脾内动脉分支阻塞,造成局部组织的缺血坏死 多数发生在脾前缘近脾门的方向 介入治疗行部分脾动脉栓塞,可作为脾亢治疗手 段
引起脾梗死的疾病常为二尖瓣疾病,骨髓增生性 疾病,动脉炎,脾动脉瘤,动脉硬化等疾病,胰 尾癌累计脾动脉时也可发生脾梗死。当有门静脉 高压所致的脾肿大时,更易出现脾梗死。现医源 性多见
脾实质血肿伴包膜下血肿 外伤后6hCT平扫脾实质内类圆形高密度血肿及低密度 包膜下积液 2个月后复查CT平扫示脾实质血肿基本吸收,局部残 留较小的略低密度病变
脾包膜下血肿 CT平扫示脾脏外侧缘半月状低密度区 增强扫描无强化,边缘显示更清晰
脾创伤CT表现
1、脾挫伤:CT可无异常表现,部分为小片状低密度 灶 2、包膜下血肿:外周呈新月形或梭形 3、脾内血肿:圆形或椭圆形,略高密度、等密度或 低密度影 各期血肿CT增强均不强化 4、脾破裂:a.局部破裂:脾实质内局限性低密度带 状影或稍高密度影,增强扫描破裂去无强化, 并可能显示裂口 b.完全破裂:脾脏轮廓不规则,体积增大,实 质内可见撕裂裂隙贯穿脾脏,呈不规则低密度 带状,并见混杂高密度出血或血肿;脾周、腹 腔内均可见积血或不规则血肿存在。
CT表现
平扫: 1、脾弥漫性肿大,无特异性
弥漫浸润型、粟粒型:脾肿大,但肿瘤太小 CT 不能显示
2、结节型、肿块型:脾密度不均,单发或多发类 圆形或不规则形低密度肿块,大于1cm,边缘模 糊不清
增强:轻度强化但低于正常脾脏强化程度,肿块 显示清楚 全身恶性淋巴瘤脾浸润者淋巴结肿大,多见腹腔 腹膜后淋巴结肿大。
肿块型脾淋巴瘤
CT平扫示脾脏明显肿大, 内见巨大肿块,呈不均 匀低密度; 增强动脉期及门脉期示 脾内肿块不均匀轻度强 化
脾转移瘤
较少见,在恶性肿瘤尸检中,仅占0.3~7.0%
发病率明显低于肝转移瘤,可能与肝脏存在门静 脉血供有关
脾脏转移以血行转移为主,少数可为淋巴管转移
和种植性转移,脾转移常为其他恶性肿瘤广泛转 移的晚期表现,原发灶大多明确 脾转移瘤常来源于肺Ca、乳腺Ca、前列腺Ca、胃 肠道恶性肿瘤,少数来源于生殖系统的恶性肿瘤、 恶性黑色素瘤、骨及软骨恶性肿瘤等
肝血管瘤MRI 检查偶然发现 胰尾结节。 T2WI及DWI上 结节信号高于 胰腺实质, T1WI结节信号 低于胰腺实质, 增强扫描动脉 期结节呈花斑 状明显强化
胰 腺 尾 部 副 脾
多脾综合征
内脏反位,胃及多个结节的脾位于右上腹,胰腺短粗
脾脓肿
常为败血症脓栓的结果
最常见的原因为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
肝硬化脾大
白血病脾大
艾滋病脾大
脾 创 伤
分四型 1、脾挫伤 2 、包膜下血肿 :包膜下实质损伤而局部脾包膜仍完 整时发生 3、脾实质内出血而无脾脏破裂:此时多在脾髓内形 成大小不等,形状不规则的血肿 4、脾破裂:脾实质与包膜均有破裂,除脾内有出血 外,脾周围及腹腔内均有出血 CT检查目前已成为怀疑脾外伤首选的检查方法
乳腺Ca脾及肋骨转移 CT增强动脉期及门脉期检查脾实质低强化肿块 影,另见右侧肋骨转移
脾转移瘤
脾弥漫性疾病
脾弥漫性疾病表现为脾大 诊断标准:
-横断面上脾外缘超过5个肋单位 -脾厚度大于5厘米 -脾下缘向下超过肝下缘 -两线距超过8cm(脾前缘、主动脉前缘) -体积测量
脾大原因
炎症性 淤血性 增殖性 肿瘤性 寄生虫性 胶原病性 浸润性病变
发热、寒战白细胞升高、左上腹痛
早期以急性炎症为主—脾脏弥漫性增大
脓肿形成,可单房或多房;可孤立或多发
脾脓肿
平扫
-早期脾弥漫性增大,密度稍低但均匀 -液化坏死后,单个或多个圆形、椭圆形低密度灶, 脓液CT值约20Hu左右,境界清或不清; 脓肿内小 气泡或液气面(产气菌感染) 增强 -脾实质和脓肿壁有强化,而液化区无强化 -正常脾实质和脓肿壁之间可见低密度水肿带 典型的脾脓肿和肝脓肿的CT表现相似,只是动脉 期脾实质呈不均匀明显强化,肝脓肿周围肝实质 常见的充血反应(动脉期一过性强化)在脾脓肿 难以看到。
脾脏多发囊肿
脾囊肿
假性脾囊肿
脾脏巨大囊性占位,脱落的内囊膜悬浮于囊液中呈飘 带样,肝右叶可见蜕变的包虫囊肿 脾内巨大包虫囊肿,母囊密度略高,紧密排列的子囊 充满母囊,密度明显低于后者。
脾囊肿(寄生虫,内见子囊)
脾海绵状血管瘤
CT表现与肝海绵状血管瘤类似 平扫:边缘清晰低密度区,较大病灶中央可见更低密度的
病灶常为多发,表现为多个楔状病灶;梗死可伴
发脾内出血 可无临床症状,亦可引起左上腹痛,发热
脾梗死CT表现
平扫: -脾内三角形低密度影,基底位于脾外缘,尖端指 向脾门,边缘可清或略模糊 -大的梗塞灶中央可以伴有囊性变 -伴有出血可见到高密度不规则形影 -少数伴包膜下积液 -可伴胸腔积液,或左膈影抬高 增强:周围脾实质明显强化,而病灶无强化,对 比明显 若整个脾脏梗死,则在增强时,整个脾脏呈不强 化,只有脾包膜有增强
如何诊断脾脏增大
脾大小差异大,判断脾是否增大有下述标准
-脾外侧缘不能超过5个肋单元 -脾厚度小于5cm -脾前极和腹主动脉前缘引水平线,其间距离<8cm -比较肝、脾下极的方法 -体积测量法(前后径=10cm,宽径=6cm,上下径 =15cm)
脾脏增大
脾脏常见疾病的CT诊断
副脾
脾囊肿 脾淋巴管瘤 脾脓肿 脾梗死
影像科
脾脏的解剖
位于左上腹,上位横膈,内侧为胃底,外接
胸壁 大小变异较大;平均长10.5cm,宽6.5cm, 厚2.5cm 脾脏外缘圆隆光滑,内缘呈分叶状,不同层 面形态不同,近似于新月形或内缘凹陷的半 圆形
检查技术
脾脏示USG、CT、MRI最容易显示的脏器 USG是首选检查方法 CT图像更清晰
疤痕区,少数血管瘤可见钙化
增强:1. 病灶周边明显结节状增强,门脉期及平衡期向
中央充填,最后病变主体呈较均匀等密度或略高密度(由 于动脉期脾实质呈花斑状强化,如果动脉期血管瘤周边区 域强化结节太小,则与周围脾实质区域难以辨别) 2.动脉期整个病灶明显强化,以后各期密度略高与脾 实质或呈等密度;这种强化模式的血管瘤通常较小 3.缓慢强化,到平衡期仍呈相对低密度,需要延迟更 长时间方能填充整个病灶
CT值约15-30Hu,高于一般囊肿:因含有蛋白成分
增强:瘤壁及间隔轻度强化,中央无强化
CT平扫脾内单发的明显分叶状低密度病变; 增强动脉期及门脉期病变主体不强化,其内间 隔轻度强化
CT增强动脉期及门脉期脾实质内低密度病变, CT值约19Hu,无强化,明显分叶;病灶周边脾 实质内可见多个小囊状卫星病灶
脾梗死
脾梗死
胰腺尾部Ca累及脾动脉 增强动脉期及门脉期示胰腺尾部肿块不均匀强 化 脾实质内可见尖端指向脾门,基底位于外周的 楔形无强化区
脾囊肿
寄生虫性:包虫囊肿 非寄生虫性: 真性:其内衬以内皮细胞,系先天性囊肿(囊
性淋巴管瘤) 假性:囊壁无内皮细胞被覆,外伤、感染、梗 塞、胰腺炎 平扫:脾内圆形均匀水样低密度区,边缘光滑, 单发或多发,少数囊壁钙化。外伤囊肿可见混合 性密度(出血和机化) 增强:病灶无强化,边界更清楚 影像学检查难以区分真性与假性囊肿
脾恶性淋巴瘤
分为霍奇金瘤和非霍奇金淋巴瘤;继发常见,原 发少见; 病理分型
-弥漫浸润型,在脾实质内弥漫浸润 -粟粒型,多发微小病灶在脾实质内弥漫分布 -结节型,单发或多发结节病灶,最大病灶的长
径小于5cm -肿块型,单发或多发病灶,最大病灶的长径达 5cm以上 左上腹痛和脾肿大为主要临床症状
CT平扫脾轮廓饱满,局部微凸,内见类圆形略低密 度区,边界不清 增强动脉期轻度不均匀强化,低于周围正常脾实质 门脉期肿块呈渐进性延迟强化,部分区域与脾实质 强化程度相似 手术病理证实为红髓型错构瘤
CT平扫示脾內缘 隆起,局部略低 密度类圆形占位; 增强动脉期病灶 周边斑片状强化, 中心呈相对低强 化; 平衡期病灶逐渐 延迟强化,有向 心“填充”趋势; MRIT2WI示肿块 信号低于周围脾 实质
脾海绵状血管瘤
脾血管瘤
增强动脉期脾实质 内见一直径约 6.2cm类圆形低密 度肿块,周边结节 状强化; 门脉期及平衡期强 化的区域逐渐扩大
CT平扫示脾实质内见一直径约2.1cm类圆形略低密度 结节; 增强动脉期病灶显著强化; 门脉期病灶密度略高于脾实质
脾淋巴管瘤
病理:脾淋巴管瘤又称为淋巴水瘤,非常少见, 形成原因为局部淋巴液引流受阻,使淋巴液聚集 而形成囊样扩张。病理上可表现为毛细血管状、 海绵状和囊状,以囊性最常见。 CT表现:脾轻至中度增大,内见单个或多个液性 低密度灶,轮廓清或不清,病灶内可见粗大间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