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CT诊断
脾脏常见疾病的CT诊断
肝脏体积缩小,形态不规则,边缘呈波浪状,肝 裂宽,肝内外胆管未见明显扩张;胆囊体积 稍大,壁厚;脾在约八个肋单元,于脾脏下极 可见多发片状稍高密度影,形态不规则,增强 后未见明显强化呈相对呈低密度,肝脾外缘 可见弧形液性暗区,腹膜后未见明显肿大淋 巴结. 诊断:符合脾破裂.脾脏可见大片积出血灶, 周边小的灶性坏死,伴炎细胞浸润,出血灶周 围脾脏组织大致正常.
[诊断要点]
1.症状: 1>发热:发热前常有寒战,多为弛张热. 2>腹痛:脾区持续性钝痛、胀痛. 3>其他:腹胀、恶心、呕吐、乏力和消瘦. 2.体征:脾大,脾区有压痛和叩击痛. 3.实验室检查:血白细胞计数增 高,>10×109/L,中性>0.7.
[CT表现]
1.CT平扫: 1>脾脓肿早期表现为脾弥漫性肿大,密度稍低且均 匀. 2>发生液化坏死后,见圆形或椭圆形低密度区,CT 值大多在20HU左右,边界不清. 3>少数脓肿内可见小气泡或气液平面为特征性表 现. 2.增强扫描:见脓肿壁明显强化,中心坏死区无强 化.当脓肿为多发而又较小时,则常表现为增强后脾 内斑点状或粟粒状低密度灶.
外伤后脾脏内高密度出血灶,一般可明确诊 断.脾脏有些类圆形低密度出血灶有时与脾 脏占位性病变不易区分,增强扫描有利于鉴 别. 脾血管瘤增强后有延迟强化,同肝血管瘤强 化特点;
脾淋巴瘤一般多发,且增强后有轻度不规则 强化可鉴别. 脾梗塞一般呈片状楔形低密度灶,无外伤病 史有利于鉴别.
脾血管瘤
脾血管瘤〔splenic hemangioma为脾脏 最常见的良性肿瘤.尸检发现率为0.3%~14%, 好发年龄为20~60岁,成人以海绵状血管瘤 多见,儿童多为毛细血管瘤.男女发病无明显 差别,肿瘤生长缓慢,病史长达数年以上.
脾损伤的CT诊断的注意事项
脾损伤的 CT诊断的注意事项脾损伤是常见的腹腔脏器损伤,其发生率在各种腹部创伤中占比为50%左右,其中,脾破裂在脾损伤中较为常见,且病情比较严重、凶险,加之一般情况下还会合并其他脏器损伤,临床表现比较复杂多变,因此,需要及时进行正确诊断,并采取有效处理办法,如若不然,很有可能危及病人的生命安全。
CT检查是临床诊断脾损伤的主要方法,在脾损伤诊断中具有显著优势,不仅可以明确脾损伤范围、程度,还能够同时发现其他损伤,应用价值较高,为进一步提高诊断准确率,下面就对脾损伤CT诊断表现及注意事项进行简单介绍。
CT检查能够清晰显示腹腔、及其脏器损伤情况,将其应用于脾损伤检查诊断中,CT可以直接显示脾脏实际情况,包括其形态、大小、以及密度等的变化,且增强扫描征象非常明显,能够为脾损伤诊断提供直接征象和依据,另外,CT检查还能够通过显示腹腔间隙中积血情况,判断和评估脾脏损伤的实际程度和出血情况,从而为脾损伤诊断提供间接征象和参考,因此,CT检查通过其直接、间接征象全面、客观的反应脾损伤的范围以及程度,为临床诊断与治疗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脾损伤CT表现:第一种情况:当出现脾挫伤情况时,这种情况CT一般无任何异常表现。
第二种情况:当发生脾包膜下血肿情况时,CT检查时脾外周会有半月状密度异常区域,血肿情况与受伤时间关系密切,在CT平扫过程中,新鲜血肿情况其密度与脾密度相差不是很大,或者密度稍微高于脾密度,伴随时间增加,血肿密度会越来越低,在CT增强扫描过程中,血肿情况不会出现增强,CT可以清晰显示血肿的形态、边缘,如果血肿现象较大,脾会因受压严重出现变形。
第三种情况:当出现脾实质内出血,但无脾破裂,在CT平扫过程中会显示出不规则高密度区,在CT增强扫描过程中,血肿部位显示为低密度区,且会与增强脾实质形成相对明显的对比。
第四种情况:当发生脾破裂,部分破裂时CT检查脾实质显示稍高密度区、或者低密度带状影,增强扫描时这种表现会更加清楚,血肿处于早期情况时境界不是非常清晰,伴随时间增加,血肿会越来越清晰,表现为椭圆形低密度区;完全破裂时,脾周、脾曲等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血肿,CT显示脾脏体积增大,轮廓为不规则形状,实质内发生撕裂裂隙,且贯穿于整个脾脏,为不规则的低密度带。
脾脏肿大ct诊断标准
脾脏肿大ct诊断标准
脾脏肿大的CT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 直接测量脾脏的大小。
正常脾脏的长度应为10-12cm,宽度应为5-6cm,厚度应为3-4cm。
如果测量的数值超过这些正常范围,则说明脾脏有肿大。
2. 在CT横断面上,脾脏的大小超过5个肋单元。
3. 在CT扫描过程中,如果肝脏已经扫描完毕而脾脏还没有完全扫描,这也表明脾脏有肿大。
根据脾脏肿大的程度不同,可以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肿大。
轻度肿大时,患者左上腹查体不可触及肿大的脾脏,CT检查提示脾脏的体积在6-9个肋
单元之间,可没有明显的不适症状。
中度肿大时,左上腹查体可在左肋下触摸到肿大的脾脏,CT检查可发现脾脏大小约在9-12个肋单元之间。
重度肿大时,巨大的脾脏可在患者的肚脐水平触及,CT可见脾脏将患者的胃肠管
明显挤压,可出现消化不良等症状。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具体诊断应由专业医生结合临床表现和其他检查结果综合判断。
如诊断为脾脏肿大,应尽早治疗以避免引发更严重的问题。
脾功能亢进ct诊断标准
脾功能亢进ct诊断标准-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脾功能亢进(splenic hyperfunction)是指脾脏在正常状况下增大并出现异常的功能活动。
脾脏作为人体重要的免疫器官和造血器官,起着滤波、贮存和清除血液中病原体、老化细胞和代谢产物的重要作用。
然而,在某些病理条件下,脾脏可能会发生亢进,导致其功能异常增强。
脾功能亢进可以由多种病因引起,如感染性疾病、炎症性疾病、免疫性疾病、恶性肿瘤和遗传性疾病等。
这些病因在不同程度上刺激了脾脏的免疫反应和造血功能,使其发生亢进现象。
临床上,脾功能亢进的症状和体征主要包括脾脏肿大、脾功能亢进引起的贫血、血小板减少和白细胞减少等。
此外,患者可能还会出现乏力、食欲差、消化不良等症状。
CT(computed tomography)扫描是一种常用的诊断手段,可通过获取多层次的断层图像,为医生提供详细的解剖和病变信息。
针对脾功能亢进,CT扫描可以用于评估脾脏的大小、形态和密度等指标,进而判断脾脏是否存在亢进现象。
本文将详细介绍脾功能亢进的定义、病因、临床表现,并重点关注脾功能亢进的CT诊断标准。
通过对已有的临床和科研成果进行综合分析,总结出CT诊断脾功能亢进的关键指标和标准。
这对于临床医生准确评估患者脾功能是否亢进、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具有重要意义。
总之,本文旨在全面概述脾功能亢进的CT诊断标准。
通过对脾功能亢进的深入研究和有效的诊断手段,有望为临床提供更加准确、及时的诊断和治疗方案,并为未来的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是在论文或文章中对内容进行组织和安排的方式和顺序。
合理的文章结构可以使读者更好地理解文章的主题和内容。
本文的结构如下:1. 引言1.1 概述:介绍脾功能亢进和其对人体的影响,引发读者的兴趣。
1.2 文章结构:说明本文的整体结构和各部分的内容安排,提供对整篇文章的预期。
1.3 目的:明确表达本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确保读者了解研究的动机和重要性。
脾破裂的ct诊断ppt课件
脾破裂的病因
外力损伤
车祸、跌落、撞击等外伤是脾破 裂的主要原因。
自发性破裂
少见,可由脾脏本身的疾病如血 管瘤、淋巴瘤等引起。
脾破裂的症状
腹痛
腹部剧烈疼痛,通常位 于左上腹或左腰部。
失血症状
由于腹腔内出血,可能出 现头晕、心慌、乏力、面
色苍白等失血症状。
腹膜刺激征
腹部压痛、反跳痛和腹 肌紧张等腹膜刺激征表
患者准备
要求患者去除金属饰品、皮带等可能 影响CT扫描的物品,并告知患者在扫 描过程中保持静止。
扫描技术选择
扫描参数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诊断需求, 选择适当的扫描参数,如层厚、 间隔、电压和电流等。
扫描方式
根据需要选择平扫或增强扫描,增 强扫描通常使用碘对比剂,以更好 地显示病变。
窗宽和窗位
选择适当的窗宽和窗位,以更好地 显示病变及其周围结构。
图像后处理
多平面重建(MPR)
通过多平面重建技术,可以从多个角 度观察病变,有助于更准确地诊断。
容积再现(VR)
容积再现技术可以显示病变及其周围 结构的立体形态,有助于更全面地了 解病变情况。
最大密度投影(MIP)
最大密度投影技术可以突出显示密度 较高的结构,有助于发现病变中的钙 化或结石等成分。
CT诊断脾破裂的准确率较高,能够清 晰地显示脾脏的形态和结构,以及是 否存在出血、血肿等异常表现。
脾破裂的CT诊断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 病史、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结果, 以做出准确的诊断。
展望
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发展,未 来可能会有更加先进的诊断技 术应用于脾破裂的诊断,提高
诊断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未来研究可以进一步探讨脾破 裂的发病机制和病理生理过程 ,为治疗和预防脾破裂提供更
ct下脾脏增大诊断标准
ct下脾脏增大诊断标准
CT下脾脏增大诊断标准。
脾脏是人体重要的免疫器官,其大小正常范围在体表面以下1-
2个横断面。
脾脏增大是指脾脏在CT扫描中显示出比正常情况下更
大的体积。
脾脏增大可能是由于多种疾病引起的,包括感染、肿瘤、炎症和其他系统性疾病。
在CT下,脾脏增大的诊断标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脾脏横断面直径,正常成年人的脾脏横断面直径在8-12厘
米之间。
当脾脏横断面直径超过正常范围时,可以考虑为脾脏增大。
2. 脾脏体积,通过CT扫描可以测量脾脏的体积。
正常成年人
的脾脏体积在150-200立方厘米之间。
当脾脏体积超过正常范围时,也可以考虑为脾脏增大。
3. 脾脏密度,脾脏密度的改变也可以反映脾脏疾病的情况。
在CT扫描中,脾脏密度的改变可以提示出血、坏死、肿瘤等病变。
4. 脾脏与其他器官的关系,在CT扫描中可以观察脾脏与其他器官的关系,如肝脏、胰腺、肾脏等。
脾脏增大时,可能会对周围器官产生压迫和位移。
总之,通过CT扫描可以准确地诊断脾脏增大,并且可以对脾脏增大的原因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和诊断。
当发现脾脏增大时,应及时就医,进行进一步的检查和治疗,以确定病因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脾脏疾病影像诊断鉴别ppt模板
脾脏疾病
❖ 1、脾先天发育异常; ❖ 2、脾外伤; ❖ 3、脾脓肿; ❖ 4、脾肿瘤; ❖ 5、脾弥漫性疾病; ❖ 6、脾梗死;
脾先天发育异常
1 游走脾:指脾位于正常位置以外的腹腔内其他部位, 多系脾蒂及脾有关的韧带松弛或过长所致,临床症 状多不典型,扭转时可出现疼痛。
2 副脾:为正常脾组织构成,多近脾门,结节状或球 状,一或多个,数毫米至数厘米,密度与增强特征 与脾脏相同。
临床特点: 脾脓肿病人常表现为败血症症状 寒战、高热、恶心、呕吐和腹痛 左上腹有触痛,白细胞计数升高
脾脓肿
CT表现: 早期为脾弥漫性增大,密度稍低尚均匀 组织液化坏死后,呈类圆形低密度病灶 增强后脓肿壁有强化,而液化区无强化 脓肿壁的周边有时可见低密度水肿带 少数病例脓肿内见小气泡或小液气平面 引起脾破裂者表现为包膜下出血和积液
肝脾多发转移瘤
脾弥漫性病变
表现为脾肿大,原因有: ❖ 炎症性:肠伤寒、败血症、结核、疟疾等 ❖ 淤血性:门脉高压、心脏病等 ❖ 增殖性:溶血性贫血、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 ❖ 肿瘤性:恶性淋巴瘤、白血病、转移瘤等 ❖ 寄生虫性:血吸虫病等 ❖ 胶原病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淀粉样变等
CT:上可直接显示脾增大的程度、形态、密度变化,及脾周围 的情况。横断面上脾外缘超过5个肋单元,脾下缘超过肝下 缘或厚度超过4cm可诊断为脾增大。
化脓性脾脓肿
脾囊肿
病理特点: 分寄生虫性和非寄生虫性两大类 非寄生虫性分为真性和假性两类 真性囊肿囊壁内含有上皮细胞层 而假性囊肿囊壁不含上皮细胞层 假性囊肿多与外伤、感染等有关 多为外伤性,次为胰腺炎并发症
临床特点: 小囊肿仅为影像学检查时偶尔发现 巨大囊肿可有压迫症状或触及肿块
脾囊肿
CT表现: 脾内圆形水样低密度,密度均匀 增强后边界更清楚,其内无强化 少数囊肿可见囊壁有弧状钙化影 外伤性囊肿囊内可见混杂性密度
脾脏占位性病变的CT诊断(新课件)
脾脏占位性病变的CT诊断
6
脾脓肿
2020-12-09
脾脏占位性病变的CT诊断
7
包虫病
2020-12-09
脾脏占位性病变的CT诊断
8
脾梗死
2020-12-09
脾脏占位性病变的CT诊断
9
脾脏良性肿瘤
• 脾良性肿瘤:
• 脾血管瘤 • 脾淋巴管瘤 • 脾错构瘤 • 炎性假瘤
2020-12-09
脾脏占位性病变的CT诊断
见边缘及分隔轻度强化,而淋巴管区不强化,使病变更清楚。
2020-12-09
脾脏占位性病变的CT诊断
13
淋巴管瘤
2020-12-09
脾脏占位性病变的CT诊断
14
脾脏良性肿瘤
• 脾错构瘤是正常脾组织异常混合排列组成,较罕见。CT表现可为团 块状低密度或等密度,等密度时仅表现为脾脏轮廓不规则,增强扫 描有中度强化,部分病灶内可有斑点状及弧形钙化及脂肪组织。
脾脏占位性病变的CT诊断
Dr.Feng
2020-12-09
脾脏占位性病变的CT诊断
1
• 脾脏占位性病变可分为非肿瘤性病变和肿瘤性病变。
• 非肿瘤性病变有结核、囊肿、脓肿、梗死等。 • 肿瘤性病变以恶性居多,约占2/3,良性仅占1/3,良性肿瘤以血管瘤最常见,
恶性肿瘤以转移瘤最常见。原发性恶性肿瘤虽然少见,但病种却很多,有来 源于脾髓淋巴组织的恶性淋巴瘤,来源于脾窦内皮细胞的血管肉瘤,来源于 脾包膜和脾小梁的纤维肉瘤等。
• 脾脏淋巴瘤: • 脾血管肉瘤; • 脾转移瘤;
2020-12-09
脾脏占位性病变的CT诊断
19
• 脾脏淋巴瘤:
• 全身淋巴瘤的晚期脾脏受累 • 脾脏原发恶性淋巴瘤,以前者多见。
脾大ct诊断标准
脾大ct诊断标准
脾大CT诊断标准是根据脾脏大小和形态特征来评估脾大的程度。
一般来说,脾大的诊断标准是根据脾脏的最长径进行评估的。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脾大CT诊断标准:
1. 脾脏的最长径超过正常范围:一般来说,成年人的脾脏最长径应该小于12厘米。
如果脾脏的最长径超过12厘米,可以被诊断为脾大。
2. 扩张脾静脉:扩张的脾静脉也可以被视为脾大的指标。
脾静脉的直径超过正常范围,通常是大于1厘米,可以被视为脾大。
3. 脾脏的形态特征:除了大小之外,脾脏的形态也可以用来评估脾大的程度。
例如,如果脾脏出现结节、囊肿等形态异常,也可以被视为脾大。
需要注意的是,脾大的程度不仅仅依赖于CT检查结果,还需
要结合临床症状和其他相关检查结果来综合判断。
因此,在进行脾大的诊断时,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并与临床医生进行讨论。
脾动脉瘤ct诊断标准
脾动脉瘤ct诊断标准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脾动脉瘤是指脾脏内的动脉发生局部扩张形成的血管病变。
这种疾病在临床上并不常见,但一旦发生,可能会给患者带来严重的健康影响。
及早发现和诊断脾动脉瘤非常重要。
CT检查是目前诊断脾动脉瘤最常用的方法之一,通过分析CT影像可以帮助医生准确诊断病情。
在进行脾动脉瘤CT诊断时,医生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标准:1. 影像表现:脾动脉瘤在CT影像上通常呈现为脾脏内的局部扩张病变,形状呈椭圆形或圆形。
扫描时要观察血管壁是否完整,有无出血或漏出血等异常情况。
2. 动态观察:在进行CT检查时,医生需要观察血管病变的动态变化,了解其大小、形态、位置以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
通过动态观察可以更准确地判断病变的性质和严重程度。
3. 血流动力学参数:除了观察脾动脉瘤的形态外,CT检查还可以测量血管的血流速度、血流量等动力学参数,帮助评估病变对脾脏血液循环的影响。
4. 非对称性脾脏扩张:脾动脉瘤常常导致脾脏非对称性扩张,即脾脏的一侧明显比另一侧大。
医生在CT影像上应注意观察脾脏的大小和形态是否存在明显的不对称性。
5. 伴随病变:有些脾动脉瘤还会伴有其他血管病变或脾脏疾病,如动脉瘤、动脉粥样硬化等。
医生在进行CT检查时需要注意观察是否有其他伴随病变,及早发现并进行综合治疗。
脾动脉瘤CT诊断标准主要包括影像表现、动态观察、血流动力学参数、非对称性脾脏扩张以及伴随病变等方面。
通过综合分析这些标准,可以更准确地诊断脾动脉瘤,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降低患者的风险,并提高治疗的成功率和预后。
希望通过不断的研究和探索,能够进一步完善脾动脉瘤CT诊断标准,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多的参考依据。
第二篇示例:脾动脉瘤是一种相对罕见但严重的血管疾病,常常导致严重的并发症,包括内出血和脾梗死。
CT扫描在脾动脉瘤的诊断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能够准确、快速地识别脾动脉瘤的大小、形态、位置等特征,为医生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提供必要的信息。
脾脏的正常与异常ct表现
CT在脾脏疾病治疗决策中的作用
评估病变范围
通过CT检查可以准确评估脾脏病 变的范围和程度,为治疗决策提
供依据。
指导手术治疗
对于需要手术治疗的脾脏疾病, CT可以帮助制定手术方案,评估 手术难度和风险。
监测治疗效果
CT检查可以动态监测脾脏疾病的治 疗效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PART 06
总结与展望
脾脏位置与形态
位置
脾脏位于左上腹部,胃的左侧, 膈肌之下,通常呈现为横椭圆形 的软组织影。
形态
脾脏形态规则,边缘光滑,无分 叶或不规则突起。
脾脏密度与CT值
密度均匀
正常脾脏在CT图像上密度均匀,无明显的低密度或高密度区 域。
CT值
脾脏的平均CT值通常略低于肝脏,但高于周围脂肪组织。具 体CT值可因个体差异和扫描参数而略有不同。
将CT与其他影像技术(如MRI、PET等)进 行融合成像,可以更全面地评估脾脏病变 的性质和范围。
智能化辅助诊断系统
个性化扫描方案
借助人工智能和深度学习技术,开发智能 化辅助诊断系统,提高脾脏病变的诊断准 确性和效率。
针对不同患者和病变特点,制定个性化的 扫描方案,优化扫描参数和对比剂使用, 提高检查效果和患者体验。
CT在脾脏疾病诊断中的优势与局限性
要点一
优势
要点二
局限性
CT能够清晰显示脾脏的形态、大小、密度和结构,对于脾 脏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同时,CT检查具 有快速、无创、可重复性好等优点。
CT对于某些等密度病变和早期病变的检出率相对较低,需 要结合临床和其他检查进行综合分析。此外,CT检查具有 一定的辐射性,对于孕妇和儿童等特殊人群需要谨慎使用 。
THANKS
脾大在ct上的诊断标准
脾大在ct上的诊断标准
一、脾脏大小
脾脏大小通常通过测量脾脏的厚度和宽度来进行评估。
在CT图像上,脾脏的厚度通常不超过4cm,宽度不超过10cm。
如果脾脏厚度超过4cm,宽度超过10cm,则可能存在脾大的情况。
二、形态变化
脾脏的形态变化也是诊断脾大的重要指标之一。
正常的脾脏应该呈锐利的三角形,边缘光滑,轮廓清晰。
如果脾脏出现圆润、边缘不整齐或模糊不清等情况,可能存在脾大的情况。
三、密度不均
密度不均是脾脏病变的常见表现之一。
在CT图像上,如果脾脏出现密度不均的情况,可能存在脾大的情况。
这种密度不均可能表现为局部密度增高或降低,或者是整个脾脏的密度不均匀。
四、周围组织关系
周围组织关系也是诊断脾大的重要指标之一。
正常的脾脏周围应该没有其他异常组织或器官的压迫或侵犯。
如果脾脏周围出现其他异常组织或器官的压迫或侵犯,可能存在脾大的情况。
五、淋巴结肿大
淋巴结肿大是脾脏病变的常见表现之一。
在CT图像上,如果脾脏周围的淋巴结出现肿大,可能存在脾大的情况。
这种淋巴结肿大可能出现在胰周、胃周、腹膜后等部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脾脏转移瘤
脾脏转移瘤
脾脏转移瘤
脾脏转移瘤
脾弥漫性疾病
• 脾弥漫性疾病表现为脾大 • 诊断标准:
– 横断面上脾外缘超过5个肋单位 – 脾厚度大于5厘米 – 脾下缘向下超过肝下缘 – 两线距超过8cm(脾前缘、主动脉前缘) – 体积测量
脾大病因
• 炎症性 • 淤血性 • 增殖性 • 肿瘤性
• 寄生虫性 • 胶原病性 • 浸润性病变
脾脓肿
• 平扫 – 早期脾弥漫性增大,密度稍低但均匀 – 液化坏死后,单个或多个圆形、椭圆形低密度灶, 境界清或不清;脓肿内小气泡或液气面
• 增强 – 脾实质和脓肿壁有强化,而液化区无强化 – 正常脾实质和脓肿壁之间可见低密度水肿带
多发脾脓肿
脾脓肿
脾脓肿,脓腔内气体
脾梗死
• 脾内动脉分支阻塞,造成局部组织的缺血坏死 • 多数发生在脾前缘 • 介入治疗行部分脾动脉栓塞,可作为脾亢治疗手段 • 引起脾梗死的疾病常为二尖瓣疾病,骨髓增生性疾病,
异位脾:影像学检查显示正常脾窝处无脾,其它部位见异位脾
• 副脾:胚胎发育异常造成的另外异位的脾组织,占正常人10%30% – 最常发生于脾门或脾门附近,其次位于胰尾附近;多为单发; 大小1-5cm – 由脾动脉分支供血
• 无脾综合征 • 多脾综合征,可单独发生,亦可合并心血管及内脏多种畸形
副脾CT表现
动脉炎,脾动脉瘤,动脉硬化等疾病。当有门静脉高压 所致的脾肿大时,更易出现脾梗死。现医源性多见。 • 可无临床症状,亦可引起左上腹痛,发热。
脾梗死CT表现
• 平扫: – 脾内三角形低密度影,基底位于脾外缘,尖端指向 脾门,边缘可清或略模糊 – 大的梗塞灶中央可以伴有囊性变 – 伴有出血可见到高密度不规则形影 – 少数伴包膜下积液 – 可伴胸腔积液,或左膈影抬高
3、脾内血肿
圆形或椭圆形略高密度、等密度或低密度影
对比增强血肿不强化
4、脾破裂: a.局部破裂:脾实质内局限性低密度带状影和/或稍高密度影,增强 扫描更清楚,早期血肿境界可不清晰,随时间延长血肿呈境界清 晰的椭圆形区。
b.完全破裂:脾脏轮廓不规则,体积增大,实质内可见撕裂裂隙贯 穿脾脏,呈不规则低密度带状,并见混杂高密度出血或血肿;脾 周、腹腔内均可见积血或不规则血肿存在。
脾多发囊肿
脾囊肿
脾囊肿
假性脾囊肿
假性脾囊肿
脾囊肿(寄生虫,内见子囊)
脾海绵状血管瘤
• CT表现与肝海绵状血管瘤类似 • 平扫:边缘清晰低密度区,较大病灶中
央可见更低密度的疤痕区 • 增强:对比剂快速注入,病灶周边明显
结节状增强,向中央充填。延迟扫描病 灶完全充填,与正常脾实质密度一致
脾海绵状血管瘤
脾血管瘤
脾脏错构瘤
• 脾脏错构瘤是少见的良性肿瘤,常为孤立性, 少数为多发性。病灶内成分多样化,如:扩大 的血管腔、淋巴网样细胞,纤维组织和脂肪组 织等。偶见含铁血黄素沉着和钙化。
• CT表现:低密度实性单发病灶,偶见多发; 平扫偶见星状或团块状粗糙钙化。病灶轮廓不 清,内含脂肪组织,CT值小于-25Hu,颇具特 征性。增强扫描强化较明显。延迟扫描可有部 分充填。
• USG是首选检查方法 • CT图像更清晰 • MRI与USG、CT相仿,更适合显示弥漫
病变如淋巴瘤等 • 血管造影并不单独用于影像诊断
脾CT正常表现
• 密度均匀,略低于肝,增强扫描动脉期 脾不均匀强化,静脉期和实质期脾的密 度逐渐变均匀
• 正常脾内侧缘常有小切迹,脾门处可见 大血管出入
• 外侧缘光滑
脾脏恶性淋巴瘤
脾脏恶性淋巴瘤
脾脏恶性淋巴瘤
脾脏恶性淋巴瘤
脾脏恶性淋巴瘤
脾淋巴瘤
脾 脏 恶 性 淋 巴 瘤
脾淋巴瘤
脾脏转移瘤
• 较少见,在恶性肿瘤尸检中,仅占 0.3~7.0%
• 脾脏转移以血行转移为主,少数可为淋 巴管转移和种植性转移,脾转移常为其 他恶性肿瘤广泛转移的晚期表现,原发 灶大多明确
脾创伤
• 脾撕裂伤 – 急性期:边缘不清,增强后脾内线样低密度 – 后期:形成边缘清楚的裂隙,类似脾切迹
• 脾周血肿、腹腔积血 – 脾损伤常和并脾周血肿、腹腔积血 – 发现脾周血肿、积血,须快速明确有无脾损伤
脾破裂并脾内血肿和包膜下血肿
脾穿通伤
脾破裂,脾周血肿
脾破裂
脾破裂
脾破裂
脾脏包膜下积血
脾脏增大
脾脏常见疾病的CT诊断
• 副脾 • 脾囊肿 • 脾淋巴管瘤 • 脾脓肿 • 脾梗塞
• 脾海绵状血管瘤 • 脾恶性淋巴瘤 • 脾转移瘤 • 脾弥漫性疾病 • 脾创伤
脾先天发育异常
• 游走脾或异位脾 游走脾:脾位于正常位置以外的腹腔内其他位 置,为脾蒂或脾有关韧带松弛或过长所致,一般无症状,脾扭转 时发生急腹症
脾脏常见病变 CT诊断
莆田市第一医院影像科 吴素莺 刘智
脾脏的解剖
• 位于左上腹,上为横膈,内侧为胃底, 外接胸壁
• 大小变异较大:平均长10.5cm,宽6.5cm, 厚2.5cm
• 脾脏外缘圆隆光滑,内缘呈分叶状,不 同层面形态不同,近似于新月形或内缘 凹陷的半圆形
检查技术
• 脾脏是USG、CT、MRI最容易显示的脏 器
脾脏错构瘤
脾淋巴管瘤
• 病理:脾淋巴管瘤又称为淋巴水瘤,非常少见,形成 原因为局部淋巴液引流受阻,使淋巴液聚集而形成囊 样扩张。病理上可表现为毛细血管状、海绵状和囊状。
• CT所见:脾轻至中度增大,内见单个或多个液性低密 度灶,轮廓清或不清,病灶内可见粗大间隔;
• CT值约15-30Hu,高于一般囊肿:因含有蛋白成分 • 增强:瘤壁及间隔轻度强化,中央无强化
脾淋巴管瘤
脾淋巴管瘤
脾淋巴管瘤
脾恶性淋巴瘤
• 分为何杰金瘤和非何杰金淋巴瘤;继发常见, 原发少见;
• 病理分型 – 均匀弥漫型,即弥漫脾肿大型 – 粟粒结节型 无数直径小于5mm的结节 – 多发结节型肿块,即多肿块型 – 孤立大肿块型,即巨块型 左上腹痛和脾肿大为主要临床症状
CT表现
• 平扫: • 1、脾弥漫性肿大,无特异性
• 增强:病灶无强化
脾梗塞
脾梗死
脾梗死
脾梗死
脾囊肿
• 1、寄生虫性:包虫囊肿 • 2、非寄生虫性:
• a、真性:先天性,内衬分泌性上皮细胞 • b、假性:外伤、感染、梗塞、胰腺炎 • 平扫:脾内圆形均匀水样低密度区,边缘光滑,
单发或多发,少数囊壁钙化。外伤囊肿可见混合 性密度(出血和机化) • 增强:病灶无强化,边界更清楚 • 影像学检查难以区分真性与假性囊肿
弥漫肿大型、粟粒型:脾肿大,但肿瘤太小CT不能 显示
2、多发结节型和孤立大肿块型:脾密度不均,单发 或多发类圆形或不规则形低密度肿块,大于1cm, 边缘模糊不清
• 增强:轻度强化但低于正常脾脏强化程度,肿块显示 清楚
• 全身恶性淋巴瘤脾浸润者淋巴结肿大,多见腹腔腹膜 后淋巴结肿大。
脾脏恶性淋巴瘤,弥漫肿大型
脾脏血肿
脾破裂腹腔积血
脾破裂腹腔积血
功夫猫猫,你信吗?反正我信 了!哈哈!
谢谢!
脾门区类圆形结节,密度均匀,平扫密 度与脾脏一致
增强后强化程度与脾脏实质相仿 有时可见供血血管 临床意义:不要将副脾误诊为其他占位
肿块
胰 腺 尾 部 副 脾
副脾
脾门副脾
副脾平扫+增强扫描
多脾综合症
脾脓肿
• 常为败血症脓栓的结果 • 最常见的原因是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 • 发热、寒战白细胞升高、左上腹痛 • 早期以急性炎症反应为主—脾脏弥漫增大 • 脓肿形成,可单房或多房;可孤立或多发
肝硬化脾大
脾大
白血病脾大
艾滋病脾大
艾滋病脾大
分四型
脾创伤
1、脾挫伤 2、脾包膜下血肿 3、脾实质内出血而无脾脏破裂 4、脾破裂
脾创伤CT表现
1、脾挫伤:CT可无异常表现,部分为小片状低密度灶 2、包膜下血肿
脾外周新月形或半月形异常密度区脾脏
正常脾脏CT增强扫描
正常脾脏强化
正常脾脏MRI表现
T1WI:脾脏信号低 于肝脏
T2WI:脾脏信号高 于肝脏
如何诊断脾脏增大
• 脾大小差异大,判断脾是否增大有下述标准 – 脾外侧缘不能超过5个肋单元 – 脾厚度小于5cm – 脾前极和腹主动脉前缘引水平线,其间距离 <8cm – 比较肝、脾下极的方法 – 体积测量法(前后径=10cm,宽径=6cm,上 下径=15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