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石梁隧道初期支护沉降变形治理

合集下载

隧道浅埋段初期支护沉降分析和处理措施

隧道浅埋段初期支护沉降分析和处理措施

隧道浅埋段初期支护沉降分析和处理措施摘要:本文通过遵义县南白至楠木渡二级公路寒婆岭隧道浅埋暗挖隧道穿越污水方涵时产生涌水,淹没整个已完隧道工程的工程事故分析及处理情况介绍,使建设者从中得到一些教育。

关键词:暗挖隧道涌水事故处理Abstract: this paper ZunYiXian south white to nanmu with secondary roads were crossing the tunnel dug tunnels through the shallow tunnel FangHan generated when the sewage water gushing and flooded the whole has ended tunnel project engineering accident analysis and processing is introduced, make builders get some education.Keywords: underground tunnel gushing water accident treatment一、工程概况遵义县南白至楠木渡二级公路寒婆岭隧道(K8+750~K9+620)全长870米,布置方式为单洞双车道,建筑限界净宽、净高分别为10米和5米,半径5.3米,按公路-I级荷载进行设计,设计应用新奥法原理,采用复合式衬砌。

进口浅埋段长57米设计为V级围岩,顶板厚0~14米,于2009年12月20日进洞开挖,27日掘进尺9米后发现套拱与初期支护环向连接处有变形裂缝,且变形越来越大,项目业主和监理单位现场查看后,及时召开了现场工地会议,作出立即停工并加强监控量测的决定,到2010年1月7日,地表累计下沉量为0.13米、拱顶累计下沉量为0.23米、水平收敛0.08米。

二、成因分析裂缝出现后,项目业主在要求施工、监理单位加强监控量测的同时组织咨询、设计、地勘以及上级交通主管部门的专家到现场踏勘,并召开了技术论证会,认真分析了沉降的原因,认为隧道地表下沉及洞内收敛是由于地质情况发生变化,围岩为软弱粘性土,遇水软化,呈流塑状,承载能力差,采用台阶开挖后,基底承载力不能满足设计要求造成的。

隧道沉降变形处理方案(终稿)

隧道沉降变形处理方案(终稿)

隧道出口沉降变形处理方案一、设计情况1、 D65+100~ D65+450段原设计为Vc型复合衬砌,支护及衬砌参数:超前支护采用Ø89管棚,初期支护采用拱墙工22钢架,间距0.5m,拱部采用φ22组合中空注浆锚杆,边墙采用φ22砂浆锚杆,锚杆长3.0m,环纵向间距为1.2×1.2m,锁脚锚管长4.5m,每榀每侧2根,φ6钢筋网片间距20×20cm,C30喷射混凝土厚28cm,衬砌厚度为55cm,仰拱厚65cm。

2、设计地质情况:设计围岩为白垩纪下统磨石砬子组砂砾岩,拱顶为砂砾岩和弱风化砂砾土分界线,节理裂隙发育,岩体破碎,有裂隙水。

二、施工及沉降变形情况目前掌子面施工至 D65+348,按三台阶法开挖,中台阶开挖至D65+360,左侧下台阶施工至D65+376,右侧下台阶施工至D65+372,仰拱及填充施工至 D65+382,二衬施工至 D65+406。

10月6日早7:00测得 D65+348~ D65+382段34米发生变形,10月8日测得拱顶最大累积沉降量69.1cm,初支出现不同程度变形及侵入二衬限界。

地表观测相对高差发现地表下层,沉降范围D65+348~ D65+376,最大下沉量达1.1m。

三、施工计划安排1、2012年10月15日至2012年11月20日对洞内沉降变形段进行加固和洞顶地表的封闭覆盖。

2、2013年4月1日至2013年8月31日对洞内沉降变形段进行换拱并施做二衬。

3、出口掌子面不再掘进,采取隧道进口掘进贯通。

四、处理方案(一)方案目标:1、控制沉降,安全过冬,确保冻融期安全;2、保证隧道贯通时掌子面和现已开挖变形支护段的安全。

(二)控制沉降变形措施1、施做衬砌对目前已施作仰拱及初支还没变形地段,加快二衬施工推进至D65+382处,避免初支变形范围进一步扩大。

2、 D65+382~ D65+348沉降段加固(1)加固原则:先洞内后地表,洞内由外向里进行,先用套拱加固后径向注浆。

软弱围岩条件下隧道初期支护下沉开裂治理与预防

软弱围岩条件下隧道初期支护下沉开裂治理与预防

软弱围岩条件下隧道初期支护下沉开裂治理与预防摘要:本文以湖北省黄石市黄石至阳新一级公路筠山隧道初期支护开裂治理为背景,对在软弱围岩地质条件下,初支出现开裂、下沉进行原因分析和初步治理方案的逐步验证,最终总结出一套安全有效,切实可行的治理方案,确保了施工安全和施工进度,在积累总结初期支护开裂治理方案的同时,为后续相同地质条件下初期支护施工总结经验,通过采取预防措施避免再次发生初期支护下沉开裂事故,确保隧道施工在安全的条件下稳步推进施工。

关键词:软弱围岩;隧道初支;开裂下沉;治理与预防1治理背景湖北省黄石市黄石至阳新一级公路筠山隧道为一座分离式长隧道,左洞长2155m,右洞长2240m,位于黄石市开发区。

筠山隧道左洞ZK24+260~ZK24+280段原设计地质情况为中风化砂岩夹砂质页岩,属Ⅳ级围岩。

施工该段时开挖揭露围岩为全风化页岩、泥岩,自稳能力差。

根据围岩较差的实际情况,对ZK24+260~ZK24+280段变更为V级加强型衬砌类型,支护参数为:系统锚杆D25中空注浆锚杆,长度350cm,100cm*60cm梅花状布置;ø8钢筋网20*20cm;I20b型钢拱架,间距60cm;C25喷射混凝土厚度26cm。

2016年7月29日上午施工至ZK24+280里程,因围岩继续变差,整个掌子面已全部变为褐红色黏性土,且渗水较为严重,将ZK24+280~ZK24+285段变更为V 级加强型衬砌类型,已按变更方案施工完成一榀,当天下午由于掌子面土体软化,右侧土体失稳垮塌,靠近掌子面已支护好的5榀初期支护右侧拱腰严重变形,ZK24+260~ZK24+280段初期支护出现环向开裂,开裂位置位于拱架附近,裂逢长度3m~8m,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

2 原因分析筠山隧道ZK24+260~ZK24+280段埋深130.8-141米,开挖过程揭露围岩全风化,呈土状且含水量大,拱脚位置软弱,在该段采用的开挖方法为三台阶环向开挖预留核心土法。

隧道浅埋段初支沉降整改方案

隧道浅埋段初支沉降整改方案

隧道出口初期支护下沉变形开裂处理方案一、隧道出口变形沉降情况4月24日隧道架子队发现洞内拱顶出现环向裂纹,里程K126+22X,环向裂纹长15m,宽约0.5cm。

4月28日到4月29日大雨后发现洞内新增裂纹5条:里程K12X+21X处,环向裂纹长10m,宽约1cm;里程K126+21X.8处,环向裂纹长15m,宽约1cm;里程K12X+21X处,环向裂纹长8m,宽约1cm;里程K12X+21X.5处,环向裂纹长12m,宽约1cm;里程K12X+21X处,环向裂纹长10m,宽约1cm。

同时发现地表K12X+21X处出现横向沉降裂缝,长度约10m,裂缝宽最大处有5cm。

初支变形测量情况附表如下:里程拱顶日下沉速度(mm/d)累计收敛值(mm) 侵入二衬数量(mm)4月28日4月29日K126+23X 2.0 5.9 24.7 0K126+22X 0 142.6 162.1 119K126+22X 0 140.0 156.4 108K126+21X 0 143.6 161.8 122K126+21X 0.9 155.3 170.6 112DK126+209 0.5 156.9 165.1 124DK126+207 2.6 132.7 139.3 73二、现场处理措施发现问题后,工区架子队立即停止施工,回填掌子面后要求作业人员撤出洞外,在洞内和地表有裂纹处设置警告线对危险区域进行圈挡,并安排测量人员加强监控测量,同时向工区、项目部及监理分站汇报现场情况。

4月29日下午,设计单位、监理单位和施工单位三方在二工区第二架子队会议室,召开了关于隧道出口初期支护下沉变形开裂处理方案的会议,讨论处理方案。

三、处理方案1、防排水及观测工作。

用秸秆将洞顶中间部位较低处垫高,用彩条布将洞顶DK126+197至DK126+230段地表覆盖,横向覆盖宽度为20m,形成中间高周围低的散水坡以利于排水,在彩条布覆盖范围外设置截水沟,避免雨水再次侵入。

软弱、破碎围岩隧道初支沉降侵限处置措施

软弱、破碎围岩隧道初支沉降侵限处置措施

软弱、破碎围岩隧道初支沉降侵限处置措施[摘要]我国基础设施建设正在蓬勃发展,隧道作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施工过程中受地质影响巨大,隧道开挖至软弱破碎围岩段,不稳定的围岩受施工扰动发生应力突变,致使初期支护沉降侵限,沉降初步稳定后,形成新的“围岩-初支”平衡体系,但该体系本就处于软弱破碎围岩地带,且经历过大变形,平衡脆弱,对超限拱架进行处置时,必然会破坏该平衡,造成整体更大变形,故本文结合工程实例,针对软弱破碎围岩,从初支、围岩加固及拱架更换两大方面阐述沉降侵限处置措施及要点,可做其他隧道的他山之石以攻玉。

[关键词]沉降侵限稳定围岩侵限处置拱架更换0 引言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大量的基础设施工程开枝散叶般的延申向各个地区。

隧道是基础设施中一项重要工程,在施工过程中,隧道初期支护受围岩地质影响,极易发生初支沉降变形,甚至超出预留的变形量,造成初支侵限,二衬厚度不足,为保证隧道支护的综合受力性能及安全性,需对侵限拱架进行更换。

本文结合某隧道ZK51+318~ZK51+333里程段的实际情况,着重对隧道初支沉降侵限处置的安全、技术要点进行阐述。

1 工程概况某隧道ZK51+318~ZK51+333里程段围岩等级为V级,衬砌类型为AW5b,采用I20b型工字钢(0.6m/榀),每榀拱架使用8根3m长A42注浆小导管作锁脚锚杆,超前支护采用A42注浆小导管,每环35根,纵向间距3m,拱部采用A25中空注浆锚杆,长3.5m,共19根。

该段埋深32m,为偏压段,围岩为泥岩,中风化,岩体破碎,裂隙发育,岩块手掰即断,地下水呈点滴状。

2 初支侵限情况该隧道开挖至ZK51+333时,ZK51+328初支拱腰附近出现多处环向裂缝,ZK51+290~ZK51+340段地表(埋深27~33m)出现多处裂缝,裂缝长度2~4m,宽度2~3cm,裂缝延伸方向与岩层走向基本一致。

掌子面掉块严重,围岩为中风化泥岩,裂隙发育,岩体破碎,岩块手掰即断。

浅谈隧道小型塌方处理措施

浅谈隧道小型塌方处理措施

浅谈隧道小型塌方处理措施摘要:隧道施工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小型坍塌、变形状况,处理难度大,对病害处理影响施工周期较长。

小型坍塌变形主要通过反压回填、径向注浆加固、超前注浆小导管支护、架设横撑、临时仰拱等措施进行处理。

关键词:隧道;小型坍塌;注浆;初支;加固;处理大石岭隧道为分离式隧道,隧道净空为14.75m×5.0m,最大埋深为89米,长度约为546米,洞口均采用削竹式,隧道围岩主要以Ⅳ、Ⅴ级围岩为主,隧道范围主要以灰岩区和变质砂岩为主。

大石岭隧道围岩破碎,地下水较发育,洞口浅埋偏压,施工难度较大,施工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小型坍塌、变形状况,处理难度大,对病害处理影响施工周期较长。

小型坍塌变形主要通过反压回填、径向注浆加固、超前注浆小导管支护、架设横撑、临时仰拱等措施进行处理。

现以在隧道施工过程发生的一次小型塌方及变形处理过程为案例,对隧道塌方及换拱的处理措施进行简单介绍。

一、小型塌方简介大石岭隧道右线出口已完成初期支护段出现塌方,塌方段落为RK129+073-RK129+063,共10米。

岩体为强风化变质砂岩组成,呈颗粒状,松散破碎,遇水易泥化,较潮湿,局部有滴水,实际坍塌量约1100 m³。

塌方在晚上发生,并未有工人施工。

二、塌方处理措施1、总体思路塌方处理施工,本着“稳固当前,先上后下,加固两端”的原则。

技术方案以“逐段稳固、逐步揭露,各种支护结构协同作用”为主旨,在稳步处理处治坍塌的同时,确保后续施工及运营安全。

2、具体施工工序C20喷射砼封闭→径向钢花管注浆→超前双层小导管注浆→洞渣反压回填并作为施工平台→管棚施工→人工开挖支护→超前、径向、锁脚注浆加固。

(1)封闭塌体并注浆塌方险情出现后,采用C20喷射砼对塌渣体进行封闭,封闭厚度15厘米,并在渣体坡面上打设5米长φ42注浆小导管,间距为1.5米梅花形布置,进行注浆加固,注浆共水泥10.5吨,确保塌体稳定。

(2)径向小导管注浆RK129+082-RK129+074段为二衬至塌方段落,为保证后期施工安全,重新施作对该段落进行周壁加强注浆固结。

隧道工作总结

隧道工作总结

隧道工作总结隧道工作总结工作总结2022年7月,我告别了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带着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和希望,我荣幸的来到了一个欣欣向荣、朝气蓬勃的企业中铁十一局集团有限公司,经过短短几天的精彩培训,我被分到了某某客运专线CYSG-4标第三项目分部,转眼间,我已经在这里度过了一个月。

从培训期间老师对我们的指导,就让我深深的体会到,作为一名职工,首先最重要的是要有责任心,要有感恩之心。

在对待工作上,一定要认真负责,特别是像我们干工程的人,一个小的失误,有可能会给公司,给社会带来很大的麻烦,所以我们一定不能马虎。

此外,公司为我们提供了这样的一个好的工作环境,好的发展平台,我们一定要好好珍惜,报效公司。

来到项目部的第一天,我的心情就非常的激动,尽管没有了往日校园里的那种喧闹,没有了一起度过了几年的兄弟,但是,这里有我的未来,这里有我的人生。

我将在这里,翻开我人生新的一页。

那么,对于工作,我应该以怎样的精神面貌去对待呢?首先,学习是必不可少的,虚心向导师、同事及领导学习,将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和实践工作相结合;其次要有好的态度,俗话说,态度决定一切,所以要踏实肯干、任劳任怨、兢兢业业;再次,要服从工作安排,团结同事,积极主动的完成各项生产任务。

下面,我将这一个月的思想、工作、学习等方面的情况进行如下总结:第一、注重思想政治学习,提高思想认识水平作为一名中共党员,我始终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自觉加强理论学习,自觉地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以及上级组织的指示精神,认真学习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思想,努力提高自己的政治思想水平。

服从单位安排,配合导师及同事,积极主动地完成各项生产任务。

第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努力提高业务水平由于刚参加工作,虽然在学校学了不少的专业课,但是,我对专业知识还是知之甚少,而且,这次公司将我分在了隧道项目红石岩隧道,对于隧道,我以前从未接触过,也没有学习过隧道方面的课程,隧道中提到的那些名词我根本没有听说过,比如“衬砌”,就是指沿隧道洞身周边用钢筋混凝土等材料修建的永久性支护结构,一般分为初期支护和二次衬砌两道工序。

铁路隧道浅埋段初期支护严重变形的整治

铁路隧道浅埋段初期支护严重变形的整治
的工法很多 , 有 明挖 法 、 双侧壁导坑法 、 大拱 脚 台阶 法和 台阶 法 。
围属坍 落堆 积体 , 结构松散 ,自稳能力极差 , 基底承载力极低 ,
设 计 为 V类 围岩 , 其 初 期 支护 由喷 、 锚、 网 及钢 架 天登梁子隧道地处四川盆地低 山丘陵红层地带 , 地表覆盖第 且 埋深 较 浅 , 四系坡残积粉 质黏土 , 下伏紫红色红岩 、 泥岩; 紫红 色砂岩 、 泥 组 成 , 设计采用 I 2 0 b 工 字 钢 ,间 距 0 . 6 m, 纵 向 连 接 筋 采 用 2 0
建 材发 展导 向 2 0 1 3 年 1 月
交 通 建设
铁路隧道浅埋段初期支护严重变形的整治
王 文 杰① 宋 斌②
中交一公局第 五工程有限公司 邮编 : 0 6 5 2 0 1
摘 要: 文章 以 天 登 梁子 隧 道 浅埋 软 弱 围岩 段 初 期 支 护严 重 变 形的 处理过 程 为例 , 分析 隧道 洞 口软 弱 围岩 地层 段 施 工 时初 期 支护 下沉 变形严 重 的原 因, 介 绍 变形段 整 治方 案及 处 理要 点, 并提 出隧道 浅埋 软 弱 围岩段 预 防 下沉 的技 术措 施 , 供 同类项 目施 工参考 。
就位 一绑扎顶板钢筋 、 安放顶板预应 力管道和各种预埋件预埋孔

( 2 ) 电气作业人员必须持有效 的特 种作业操 作证 上岗; 非电 维修或拆除电气工程。 混凝土浇筑一养生及预应力钢束穿束一预应力钢束张拉 一前移 工不得安装 、 ( 3 ) 工地的变 、 配电设备应有完善 的屏蔽装置 。 安装在室外 挂篮 。 的变压器以及室 内的变 、配电装 置,均应设有遮栏 、 栅栏 。
4 . 挂 篮 悬 浇 施 工

隧道初期支护大变形、地表沉降段换拱处理

隧道初期支护大变形、地表沉降段换拱处理

隧道初期支护大变形、地表沉降段换拱处理【摘要:成渝客专某隧道进口段属于浅埋、大跨度、软弱围岩地段,在施工过程中由于地表水渗入造成初期支护发生严重沉降收敛变形侵限。

本文就该段初支变形过程、形成原因分析、治理方法、换拱施工工法、安全保障措施进行论述探讨。

1、工程概况某隧道全长7328m,设计高瓦斯隧道,被原铁道部评定为高风险隧道。

全隧位于直线上,隧道纵坡为4‰的下坡。

变形段处于隧道进口浅埋区断层带,为双线大跨度断面。

主要岩性为泥岩、砂岩,岩体整体稳定性差、岩体破碎、地下水丰富,埋深14~22m。

2、沉降收敛变形情况进口端已施作DK22+600—DK22+630段初期支护发生沉降收敛变形,当日最大沉降量达到12mm,收敛量达到8mm。

至沉降收敛变形基本稳定,期间最大累计沉降变形1169mm,最大日沉降118mm。

3、收敛变形原因分析(1)地质原因。

收敛沉降段为全-强风化带,风化不均。

洞顶埋深埋深14—23米,且处于龙泉驿断层破碎带,岩体破碎,围岩软弱,自稳性差。

(2)外部原因。

施工期间,正值雨季,加之当地春灌洞顶果园,大量地表水下渗,软化围岩,恶化围岩地质条件。

(3)施工原因。

施工单位没能对该段地质条件及大量地表水下渗引起高度重视。

在开始出现收敛变形后,虽然采取了一定措施,但没能有效控制收敛变形的发展。

4、变形控制(1)地表处理。

变形段地表采取土地紧急补征打围。

对所有的裂缝进行清理,采用粘土夯实所有的裂缝及侧沟杂物并采用薄膜覆盖封闭,防止地表水渗入覆盖层内。

(2)洞内处理。

为确保施工安全,对掌子面进行封闭,未施工仰拱段采用临时仰拱、临时竖撑及扇形支撑。

对整个沉降变形段进行注浆加固,并对变形段增设I20b套拱加强支护。

沉降变形趋于稳定后,在大里程端施作3m仰拱及二衬混凝土。

5、换拱处理5.1、施工工艺5.2、施工控制要点5.2.1径向注浆处理对变形体段初期支护进行全断面径向注浆固结处理,采用φ42无缝钢管,单根长4.5m,环向间距0.5m×纵向间距0.5m,采用双序孔交叉注浆,自下而上进行。

软岩隧道初期支护沉降变形分析及控制方法

软岩隧道初期支护沉降变形分析及控制方法

软岩隧道初期支护沉降变形分析及控制方法摘要:对于隧道工程本身来说,在前期施工的时候,支护工作十分重要。

如果未能予以重视,很容易造成沉降变形问题发生。

为此,相关人员便需要针对相关技术方面展开全面探索和研究。

本篇文章将阐述工程项目的基本概况,探讨隧道初期支护沉降变形分析及控制方法,并对于技术要点方面提出一些合理的见解。

关键词:软岩隧道;初期支护;沉降变形分析;控制方法1隧道初期支护的作用1.1减少围岩变形对于隧道工程来说,初期支护结构是其中最为重要的受力单元,也是施工工作开始之后的第一道支护结构。

由于工程会导致周围的围岩失去原有的天然平衡,从而造成变形问题产生。

一般来说,其破坏力的重要来源则是隧道原有的重力。

由于隧道结构本身以马蹄形为主,重力会顺着隧道产生一定的分力,导致没有破坏作用。

因此,其本身的破坏力往往更多是以径向分力为主。

为此,在实际施工的时候,工作人员需要将围岩周围的受力情况全部考虑进来,尽可能对原有的支护参数展开全面控制,确保其能够达到预期要求。

1.2减轻围岩风化在围岩开挖工作开始之后,围岩会完全暴露在外,内部的水分便会在短时间内迅速流失,从而造成风化问题产生。

如此一来,围岩本身的稳定性便会大幅度下降,经常会有片状脱落的情况产生,甚至一些区域还会出现塌方。

由此能够发现,支护时机的选择便十分重要,理应参照相关规定的要求采取初喷工作,以此能够起到封闭围岩表面的效果,降低风化产生的概率。

1.3减轻渗水危害在隧道工程施工开始之后,经常会有渗水和漏水的情况产生。

究其原因主要是施工所处区域的水文条件和气候因素带来了影响。

一些埋设较深的隧道,很容易贯穿全部水层。

为了对其展开处理,一般主要可以通过加强衬砌的方式,确保工程周围的围岩强度得到提升,以防此类情况继续出现。

然而,目前来说,我国隧道施工主要采用的则是C25混凝土,该土质的防渗漏效果不佳,很难起到保护效果。

1.4确保建筑限界对于隧道工程来说,通常设置限界,可以有效保证车辆有着能够正常通行的基本控制,以防外部因素进入其中,导致隧道受到影响。

隧道沉降处置方案编制规范

隧道沉降处置方案编制规范

隧道沉降处置方案编制规范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地下工程与城市生活越来越密不可分。

隧道作为地下交通运输的重要方式之一,其建设对于城市交通的发展、缓解城市交通拥堵、提升城市形象和城市道路安全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

但是,在隧道建设或者运营过程中,隧道的沉降问题也是一个比较热门的话题。

隧道沉降的出现,不仅会影响到隧道的正常运营,同时还会对周边环境和市民带来很大的安全隐患。

针对隧道沉降问题,本文将从隧道沉降处置方案的编制规范展开讨论。

隧道沉降处置方案确定沉降处置方案的重要性隧道沉降处置方案是指在隧道沉降问题出现时,针对不同的沉降程度,采取不同的治理措施,以及编制相关的计划、工艺和管理方法。

沉降处置方案的制定对于隧道沉降问题的解决至关重要。

一个完善、合理的沉降处置方案,不仅有助于尽早发现隧道沉降的问题、缓解沉降对周边环境和市民的影响,而且也有利于减少事故的发生,保障隧道的正常运营。

编制依据及程序隧道沉降处置方案的编制应该按照国家有关行业技术标准以及隧道工程设计、施工和运营管理的相关法规、规范和标准进行。

在编制隧道沉降处置方案之前,必须进行全面的调查研究,包括对隧道工程的技术史料、设计文档、施工数据和监测资料进行搜集调查和分析;同时还需要开展周边环境、地下水文、地质构造以及地下管线等方面的考察,综合分析机理和特点,判断隧道可能会出现沉降的原因和影响。

在获得必要的信息和技术分析的基础上,还需要进行沉降风险评估和沉降特性预测,以提供对后续治理方案的参考。

处置方案的内容及要求隧道沉降处置方案的制定必须要依据隧道沉降的现状和程度来确定针对性的方案,具体包括以下内容:1.沉降阈值的设定:根据隧道沉降的程度、沉降出现的高度以及周边环境的承载能力,确定不同的沉降阈值。

上报、评审等流程要有明确要求。

2.沉降的监测:对隧道进行有规律的沉降巡视和监测,定期对沉降数据进行记录和比对分析,及时发现隧道沉降的问题,以便制定更有效的沉降处置方案。

软弱围岩隧道初期支护变形处理及预防措施探讨

软弱围岩隧道初期支护变形处理及预防措施探讨

软弱围岩隧道初期支护变形处理及预防措施探讨作者:程李将来源:《科技创业月刊》 2015年第4期程李将(中铁六局集团太原铁建天和工程公司山西太原030000)摘要:在隧道施工中,不良地质会造成隧道初期支护出现开裂、剥落、掉块,型钢拱架出现严重扭曲、弯折、剪断等变形现象,导致初期支护断面侵入二衬甚至侵入净空。

文章结合工程实例,通过从地质条件、施工等方面综合分析,深入探讨隧道初期支护变形、侵限的原因,提出了一些处理措施,在施工过程中根据监控量测数据及时调整支护参数、施工方法有效预防初支变形侵限,对类似工程的施工具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初期支护;变形;换拱;监控量测中图分类号:U455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65-2272.2015.04.0411概述1.1工程概况某隧道为单线隧道,工点位于低山区,隧道地表地势总体南高北低,植被覆盖率低,沟谷发育。

隧道全长985m。

隧道进口地形平缓、出口处地形较陡,最大埋深约为58m。

洞内设计纵坡为1‰和-1‰的人字坡,隧道采用复合式衬砌,按新奥法原理设计和施工。

1.2工程地质特征隧道范围内地层主要由第四系上更新统风积层黄土和斜坡坡积体,下覆三叠系中统砂岩、泥岩构成,洞身岩性特征为:泥岩(T2)紫红色,节理裂隙发育,泥质结构,层状构造,岩层产状近水平,层理厚度0.2~0.8m,以厚层状为主,夹有中厚层及薄层,全风化至弱风化,有一定的含砂量,局部夹有砂岩和砂岩泥岩的过渡相;砂岩(T2)青灰色,夹紫红色,弱风化,节理裂隙发育,中粗粒结构,岩层产状近水平,层理厚度0.3~1.5m,以厚层状为主,夹有中厚层及薄层,局部夹泥岩条带或泥岩团块,Ⅳ级软石。

1.3水文地质特征测区冲沟发育,地下水主要为基岩裂隙水,接受大气降水及地表水的下漏补给,局部地段的土石界面处有上层滞水。

1.4施工中初期变形情况描述隧道采用台阶法掘进施工,当隧道掌子面上台阶掘进至DK24+870处,仰拱施工至DK24+820处,二衬施工至DK24+720处,准备下一模二衬施工时,发现DK24+725~DK24+775处钢架连接处初支混凝土有局部“张嘴”现象,同时监控量测数据显示,变形还在进一步发展。

软弱围岩隧道施工初期支护变形处理控制措施

软弱围岩隧道施工初期支护变形处理控制措施

软弱围岩隧道施工初期支护变形处理控制措施在隧道软弱围特殊地段施工中,往往受围岩压力及其他不利因素影响,造成隧道初期支护变形,本文结合工程实例,对软弱围岩隧道通过煤矿采空区施工中发生的拱顶下沉及两侧边墙变形后的处理控制措施等作了阐述。

标签:软弱围岩;采空区;拆换;量测;控制1 前言在软弱围岩及特殊地段隧道施工中,由于施工技术运用或处理不当,往往会引发隧道内坍方从而造成人员、机械损毁等极为严重的后果,对成本、工期均会造成严重的影响。

由我单位施工的黔桂铁路堂仗隧道地质变化频繁,围岩岩体松散破碎,且穿越废弃煤矿采空区和小构造,隧道在穿过地层地质对初期支护产生非常大压力,造成部分初期支护失效,最终造成需拆换上断面变形初期支护,本文就如何隧道拱顶下沉及两侧边墙变形以及发生变形后的处理控制措施进行阐述。

2 工程概况黔桂铁路(扩能改造)堂仗隧道位于贵州省独山县境内,全长990m,中心里程为DK401+535。

全隧道设计竣工衬砌由769mv级、181mIV级、40mIII级组成。

在施工DK401+180~+560段,由于地质频繁变化及下穿古小煤矿采空区和小构造,拱顶下沉及两侧变形均超过1.0m以上,导致初期支护开裂破坏并严重侵入衬砌净空,造成需拆除初期支护换拱重做,给施工带来极大困难。

全隧围设计岩呈V、IV、III、IV、V分布,分布在:DK401+040~+180、DK401+940~DK402+030(计230m)V级、DK401+180~+455、DK401+675~+940(计540m)IV级、DK401+455~+675(计220m)III级。

3 施工揭示地质情况3.1 地质情况(1)DK401+040~DK401+450段隧道穿越二叠系中统吴家坪组灰、页岩夹泥质粉砂岩及薄煤层,因岩质软硬不均,风化差异较大,岩体完整性较差。

地下水主要为基岩裂隙水,DK401+170~DK401+450段地下水具有中等硫酸型酸性侵蚀。

富水软弱地段大跨度隧道初支变形控制施工工法

富水软弱地段大跨度隧道初支变形控制施工工法

富水软弱地段大跨度隧道初支变形控制施工工法1前言大跨度隧道遇富水软弱地段,容易出现初支变形甚至开裂的情况,处理难度大、耗时费力,且往往导致掌子面停工,影响隧道内正常掘进流水作业,从而大大增加成本,如果处理不当,甚至可能产生较大安全隐患。

午塘头隧道长266m,隧道类型为连拱隧道。

隧道处于剥蚀丘陵区,地形坡度约20-30度,山体植被较发育,隧址区地面最高点高程约为175m,属越岭隧道,洞口段为V级围岩,洞身段穿越中风化岩,为IV级围岩,土层均匀完整,无地下水渗出,采用台阶法施工。

但施工完初期支护后,遭遇连续暴雨,致使此段初支出现较大下沉变形,局部甚至开裂掉块。

因该段初支背后及拱脚均为软弱土层,传统的架设锁脚锚杆和加大拱脚效果有限,为解决该问题,在吸取各方面专家的经验建议下,采用“套拱+临时仰拱+周边径向注浆”的方法,并坚持“弱爆破、短进尺、强支护、早封闭、勤量测、衬砌紧跟”的原则,施工取得了成功,在未影响后续掌子面开挖施工的前提下,简便快速地对初支变形进行了有效控制,安全、质量、工期均得到了有效保证。

经总结形成本工法,并已授权实用新型专利:一种隧道水压光面爆破施工安全防护装置(专利号:ZL202020032460.3)和一种软弱围岩偏压连拱隧道初期支护装置(专利号:202110517046.0)。

经查新,国内尚无此工艺和工法。

2工法特点2.0.1施工效率高。

在富水软弱地段,周边围岩软弱,在锁脚锚杆及大拱脚作用有限的情况下,采用在变形段初支内侧增设临时套拱的方式,可实现对初支下沉变形的快速有效控制,避免了因初支变形过大造成严重侵限需换拱或返工的情况,同时增加了一道施工人员安全防护保障,且钢拱架套拱拆除方便,降低施工难度,减少软弱围岩变形大对现场施工循环流水作业的影响,有效提高施工效率。

2.0.2安全性更高。

通过在台阶底部设置临时仰拱,大大加强套拱受力性能的同时可作为施工临时通道,满足后续掌子面开挖施工需要,改善洞内作业条件,保证施工更加安全可靠。

南山隧道地面开裂、初支变形侵蚀等地质病害的原因和处理方案

南山隧道地面开裂、初支变形侵蚀等地质病害的原因和处理方案

南山隧道地面开裂、初支变形侵蚀等地质病害的原因和处理方案嘿,大家好!今天我来和大家聊聊南山隧道遇到的那些头疼的地质病害问题,包括地面开裂、初支变形侵蚀等,咱们一起来探讨一下原因和处理方案。

得说说南山隧道的地理位置,这地方地质条件复杂,施工难度大,容易出现各种病害。

那么,地面开裂是个啥原因呢?其实,这主要是因为隧道施工过程中,地下水位变化导致的土壤应力失衡。

简单点说,就是地下水流失,土壤变得松散,从而导致地面开裂。

再来说说初支变形侵蚀。

这主要是因为隧道施工过程中,初期支护结构没有得到有效保护,长期受到地下水和土壤侵蚀,导致结构强度降低,进而引发变形。

这就像人体被细菌感染,抵抗力下降,病倒一样。

那么,针对这些地质病害,我们该采取哪些措施呢?1.地面开裂的处理方案:(1)注浆加固:在地面开裂区域进行注浆加固,将水泥浆或其他加固材料注入裂缝中,使土壤重新固结,提高地基承载力。

(2)设置排水设施:在隧道周边设置排水管道,将地下水引出,减少地下水位变化对地面稳定性的影响。

2.初支变形侵蚀的处理方案:(1)加强初期支护:对初期支护结构进行加强,提高其抗侵蚀能力。

比如,增加喷射混凝土厚度,提高混凝土强度,增设钢筋网等。

(2)防水隔离:在初期支护与二次支护之间设置防水隔离层,阻止地下水和土壤侵蚀初期支护。

(3)定期检查:加强对初期支护的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防止病害扩大。

3.预防措施:(1)合理设计施工方案:在施工前,对地质条件进行详细勘察,制定合理的施工方案,避免因施工不当引发地质病害。

(2)加强监测:在施工过程中,加强对地质病害的监测,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3)提高施工质量:提高施工质量,确保隧道结构安全,减少地质病害的发生。

说了这么多,其实就是为了让大家明白,地质病害的处理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我们需要从多方面入手,既要治疗现有的病害,也要预防未来可能出现的问题。

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南山隧道的正常运行,保障人民群众的安全出行。

软弱围岩隧道初期支护变形处理及预防措施探讨

软弱围岩隧道初期支护变形处理及预防措施探讨

软弱围岩隧道初期支护变形处理及预防措施探讨摘要:在隧道施工中,不良地质会造成隧道初期支护出现开裂、剥落、掉块,型钢拱架出现严重扭曲、弯折、剪断等变形现象,导致初期支护断面侵入二衬甚至侵入净空。

本文结合工程实例,对软弱围岩隧道通过施工中发生的拱顶下沉及两侧边墙变形后的处理控制措施等作了阐述。

关键词:软弱围岩隧道;初期支护;变形处理;预防措施1、工程概况小岭隧道出口位于小岭镇岭丰村小岭河与大仁家沟交汇处大仁家沟西侧,为一穿越小岭子山体的分离式特长隧道,起讫桩号为:左线ZK8+092~ZK9+775、右线YK8+070~YK9+743,左右线长度分别为1683米和1673米。

隧道左线出口设计高程933.901m,右线出口设计高程933.403m,隧道单洞建筑限界:宽为10.25m,高度5.00m,出口为端偏压式洞门。

洞身开挖V级围岩浅埋段及埋深段采用环形开挖预留核心土法进行开挖,Ⅳ级围岩深埋段采用上下台阶开挖方式,Ⅲ级围岩采用全断面开挖。

初期支护要及时施作,早封闭,快成环,控制围岩变形。

采用的支护方式有超前小导管、砂浆锚杆、挂设钢筋网、喷射混凝土等。

Ⅴ级浅埋围岩采用超前小导管采用Φ42×4×4500mm的注浆小导管,外插角为7~12°,搭接长度大于1m。

注浆材料采用水泥浆,水灰比1:1,注浆压力为0.5~1Mpa。

Ⅳ级深埋围岩超前支护为R22砂浆锚杆,长度4.5m,环向间距40cm。

锚杆施工采用Y-28型手风钻钻孔,钻孔位置、方向、角度要严格控制,眼钻完成后用气清孔,并将锚杆边旋转边送入眼孔,安装锚杆垫板时确保垫板与锚杆垂直,并与初喷砼面密贴紧压。

隧道拱部范围设小导管注浆超前预支护。

2、总体施工方案围岩薄弱地段先进行拱部开挖,在拱部开挖贯通后开挖边墙,边墙分两次完成,边墙施工按先拉中槽(长度控制在6m)后左右花马口(每个马口长度控制在1.0m)开挖方式进行,边墙开挖高度第一次控制在3.0m左右,第二次开挖剩余高度(见开挖步骤图)。

红石梁隧道初期支护沉降变形治理

红石梁隧道初期支护沉降变形治理

红石梁隧道初期支护沉降变形治理摘要:通过对国道210线西乡至镇巴境内红石梁隧道一次成功的初期支护沉降变形治理,分析了初期支护沉降变形的原因,介绍了隧道初期支护沉降变形治理的方法,注意事项,对隧道后续施工提出了防塌措施。

关键词:隧道;初期支护;沉降变形;治理210国道西乡至镇巴段,位于陕西省汉中市东南部,是汉中市一条纵贯南北、联系川陕两省的区域大通道,也是汉中“两橫一纵双曲线型”公路主骨架纵曲线中重要的一段。

该项目位于川陕之间大巴山区,灌木丛生,坡积层遍布,地质构造复杂,施工条件十分艰巨。

1隧道基本情况及初期支护沉降变形情况介绍红石梁隧道是210国道西乡至镇巴改建工程项目上众多隧道中地质条件最复杂的一个,是陕西省国道线上最长的隧道,是该项目的关键控制性工程。

1.1隧道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及地质情况红石梁隧道位于汉中市西乡县罗镇穿心店村至镇巴县杨家河镇口泉河村之间,设计为单洞双向交通式隧道。

隧道起讫里程为:K1294+800~K1297+653,长2863米。

项目地处凉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年均降雨量141天,7、8、9、10月多阴雨,夏、秋多暴雨。

红石梁隧道基岩地层主要由第四系松散层、震旦系碎屑岩、寒武系碳酸盐岩及碎屑岩构成。

基岩地层为复式背斜构造,多呈南北走向。

由于隧道主要穿越碎石屑岩类裂隙水、岩溶水水文地质区,地下水丰富,隧道水文地质条件复杂。

1.2隧道存在的不良地质现象隧道进口段地质较复杂,K1294+820~K1294+900为Ⅴ级浅埋,洞口地理位置于两大冲沟之间,围岩以震旦系炭质页岩、含炭粉砂质页岩为主且节理裂隙极为发育,因岩质软,风化强烈,坡体稳定性较差。

进口段属Ⅴ级浅埋软弱围岩,存在偏压,地下水丰富,施工时洞室内会产生滴水及小股流水,遇裂隙密集段会产生涌水或突水。

1.3隧道初期支护沉降变形的产生由上述该隧道进口所处的地质情况和不良地质现象可知,该隧道施工难度极大,随时可能发生事故。

该隧道设计使用新奥法进行施工。

隧道初支变形处理方案全解

隧道初支变形处理方案全解

中铁二十五局集团沪昆客专长昆湖南段项目经理部目录1.编制依据、编制范围及设计概况 (2)1.1编制依据 (2)1.2编制范围 (2)2.工程概况 .................................................................22.工程简 (2)2.2地质情况描 (3)2.设计基本参 (3).施工概 (4)3.现场施工情 (4)3.2山体开裂及初支变形情况 (4)4.处理方案 .................................................................5 (6) (6) (7) (8)1标官家山隧道进口初支变形处理方案1-CKTJ沪昆客专长昆湖南段中铁二十五局集团沪昆客专长昆湖南段项目经理部1.编制依据、编制范围及设计概况1.1编制依据国家的法律、法规和铁道部、湖南省的相关管理制度规定;本项目采用的标准、指南、验标、工法、定型图、通用图、标准图等;沪昆铁路客运专线湖南有限责任公司下发的指导性施工组织设计;沪昆铁路客运专线湖南有限责任公司关于项目建设管理的规章制度;新建长沙至昆明铁路客运专线湖南段站前CKTJ-1标段施工承包合同;客专用材料、机械设备、机具等相关规程、标准、质量文件;《新建铁路长沙至昆明铁路客运专线(长沙至玉屏段)施工图官家山隧道设计图》,图号:《长昆客专施(长玉段)隧004A-01~06》、《长昆客专施(长玉段)隧004A-07~08》、《长昆客专施(长玉段)隧变004-1-01~02》;2012年4月7日由娄底建设指挥部组织设计、监理及施工单位的“官家山隧道DK44+065~+150段初支变形及地表开裂处理方案会议纪要”;现场踏勘调查的相关资料。

1.2编制范围新建铁路长沙至昆明铁路客运专线官家山隧道(DK44+065~DK44+150)工程。

2.工程概况2.1工程简介沪昆客专长昆湖南段官家山隧道进口里程为DK44+065,出口里程为DK44+542,隧道全长477m,其中暗洞长为428m,明挖段长为49米(进口段DK44+065~+072为明挖段)。

软弱围岩初期支护下沉处置与预防措施

软弱围岩初期支护下沉处置与预防措施

软弱围岩初期支护下沉处置与预防措施韩兴文【摘要】长大隧道在软弱围岩地质条件下易出现初期支护下沉的工程病害,通过对初期支护出现下沉的原因分析,制定相应的处置方案及预防措施,提出“管棚过渡、锚杆加强、及时闭环、稳步推进”的治理方案,可为后续相同地质条件下隧道初期支护施工总结相关实践经验.【期刊名称】《山西建筑》【年(卷),期】2018(044)010【总页数】2页(P145-146)【关键词】软弱围岩;隧道;处置方案【作者】韩兴文【作者单位】山西路桥第二工程有限公司,山西临汾041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U457.21 工程背景1.1 工程概况长治市国道环线改扩建工程G207长治过境段比干岭隧道位于潞城市境内微子镇比干岭村,左右分离式隧道,全长1 020 m。

隧址区位于太行山脉南段的剥蚀堆积低山丘陵区,地形起伏较大,山脊被黄土覆盖,以中缓坡为主,两侧为黄土冲沟,次级冲沟发育。

1.2 现场地质条件及初支下沉状况隧道进口段洞顶埋深13 m~32 m,围岩由第四系中更新统粉质粘土、奥陶系上统灰岩组成,隧道洞口仰坡陡倾,粉质粘土易受雨水冲蚀浸泡,边坡易发生掉块或坍塌,围岩稳定性较差;洞身粉质粘土呈可塑~硬塑,自由膨胀率为30%~33%,洞体开挖有潮湿感或滴渗水,围岩级别为Ⅴ级。

在2017年7月26日~7月27日,受连续降雨及地表不明陷穴影响,导致右洞K1162+172~K1162+193段洞顶出现裂缝,裂缝长3 m~6 m不等,洞内初期支护下沉、变形侵入二衬断面范围,出现严重安全隐患被迫停工。

2 初期支护下沉原因比干岭隧道右洞K1162+172~K1162+193段埋深较浅,开挖过程中揭露围岩为土质,同时连日降雨造成洞顶湿陷,土质含水量大导致掌子面特别是拱脚位置围岩软弱不稳定。

根据开裂段落开挖围岩情况以及现场实际情况分析,该开裂下沉段初期支护设计类型已经属于较强支护类型,支护强度不能抵抗拱顶土体压力造成开裂下沉的可能性不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红石梁隧道初期支护沉降变形治理
摘要:通过对国道210线西乡至镇巴境内红石梁隧道一次成功的初期支护沉降变形治理,分析了初期支护沉降变形的原因,介绍了隧道初期支护沉降变形治理的方法,注意事项,对隧道后续施工提出了防塌措施。

关键词:隧道;初期支护;沉降变形;治理
210国道西乡至镇巴段,位于陕西省汉中市东南部,是汉中市一条纵贯南北、联系川陕两省的区域大通道,也是汉中“两橫一纵双曲线型”公路主骨架纵曲线中重要的一段。

该项目位于川陕之间大巴山区,灌木丛生,坡积层遍布,地质构造复杂,施工条件十分艰巨。

1隧道基本情况及初期支护沉降变形情况介绍
红石梁隧道是210国道西乡至镇巴改建工程项目上众多隧道中地质条件最复杂的一个,是陕西省国道线上最长的隧道,是该项目的关键控制性工程。

1.1隧道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及地质情况
红石梁隧道位于汉中市西乡县罗镇穿心店村至镇巴县杨家河镇口泉河村之间,设计为单洞双向交通式隧道。

隧道起讫里程为:K1294+800~K1297+653,长2863米。

项目地处凉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年均降雨量141天,7、8、9、10月多阴雨,夏、秋多暴雨。

红石梁隧道基岩地层主要由第四系松散层、震旦系碎屑岩、寒武系碳酸盐岩及碎屑岩构成。

基岩地层为复式背斜构造,多呈南北走向。

由于隧道主要穿越碎石屑岩类裂隙水、岩溶水水文地质区,地下水丰富,隧道水文地质条件复杂。

1.2隧道存在的不良地质现象
隧道进口段地质较复杂,K1294+820~K1294+900为Ⅴ级浅埋,洞口地理位置于两大冲沟之间,围岩以震旦系炭质页岩、含炭粉砂质页岩为主且节理裂隙极为发育,因岩质软,风化强烈,坡体稳定性较差。

进口段属Ⅴ级浅埋软弱围岩,存在偏压,地下水丰富,施工时洞室内会产生滴水及小股流水,遇裂隙密集段会产生涌水或突水。

1.3隧道初期支护沉降变形的产生
由上述该隧道进口所处的地质情况和不良地质现象可知,该隧道施工难度极大,随时可能发生事故。

该隧道设计使用新奥法进行施工。

当隧道进口仰拱施工
到K1294+880时,初期支护急剧下沉和收敛,初期支护K1294+830~K1294+870段拱顶下沉、拱腰左凸右凹,喷射砼沿凸凹线均裂开,最大裂缝宽度达到8cm,工字钢已严重变形,拱顶下沉量最大达到28cm,围岩极不稳定。

2初期支护沉降变形原因分析
隧道施工中造成初期支护沉降变形的原因有地质因素和人为因素,经现场勘查和分析,本隧道初期支护沉降变形主要为地质因素,其次也存在一定程度上的人为因素,也就是施工中存在施工方法不当和工序间距不合理的现象。

2.1地质因素
此段地质情况复杂,围岩主要为黑色炭质页岩,岩质较软,开挖后,迅速风化变碎粉状,岩体破碎,节理、裂隙极发育,呈散体结构。

进口左侧临近山沟,渗水严重,围岩稳定性极差,加之此段属Ⅴ级浅埋软弱围岩,洞口左侧偏压。

极差的地质条件,引起了开挖后初期支护的沉降变形。

2.2人为因素
(1)施工方法不当
发生初期支护沉降变形的K1294+830~K1294+870段地质情况差,属Ⅴ级浅埋软弱围岩地区,设计上采用环形开挖预留核心土法,下半断面开挖采用跳槽、挖错开马口的方式开挖,尽量减小对周边围岩的扰动,初期支护双侧交错落底,避免上半断面两侧拱脚同时悬空,单侧每次落底长度不大于3米。

而施工队伍在施工时没有完全按照设计施工,虽然采用上下台阶法施工,但下半段面开挖只分左右侧施工,没有进行跳槽、挖错开马口的方式开挖,因此引起围岩失稳,加快了初期支护急剧下沉和收敛。

(2)工序间距安排不合理
从2011年6月19日进洞后,由于二衬台车进场迟及长时间故障原因,导致该段不能及时跟近二衬,加之6月为雨季,降水较多,洞内渗水量增大,加剧了围岩的破碎,自稳能力变弱。

初支和二衬两工序间时间拉得太长,初支暴露时间过久,引起围岩松动、变形,也更进一步促进了初期支护沉降变形。

3处理方案的选择
处理初期支护沉降变形主要分两个部分:
(1)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应采取应急加固措施,尽量避免坍塌事故的发生。

(2)对初期支护急剧下沉和收敛严重、初支侵入二衬,导致二衬厚度不足
的地方,采用换拱处理。

4初期支护沉降变形处理施工要点及注意事项
为确保初期支护沉降变形能够得到很好处理,处理时分为加固处理和换拱处理。

4.1加固处理
(1) K1294+830~K1294+870段在原初期支护背后,增加护拱。

护拱采用I20b 型钢拱架,I20b型钢拱架间距60cm(纵向),拱架位置与原初期支护拱架位置一致,形成双层拱架。

型钢拱架间采用纵向钢筋连接成整体,间距1m,喷C20混凝土,厚度从工字钢中心向两工字钢中间由26cm~10cm渐变肋形。

并铺设钢筋网。

(2)型钢拱架按设计要求封闭成环。

(3)派专人负责观察围岩的变化及初支上半断面的收敛情况,发现异常及时撤离洞内作业人员。

(4)围岩收敛稳定后打设Φ42注浆导管,小导管长5m,间距60×70cm(纵×环),注浆加固围岩,使松散围岩形成整体,提高围岩稳定性。

4.2换拱处理
换拱时工字钢钢拱架由原设计的由I20b变为I22b,间距为60㎝/榀。

及时挂网喷锚,锚杆采用φ25中空注浆锚杆,初喷混凝土由26cm厚的C20喷射砼变为28cm厚的C20喷射砼。

对K1294+830~K1294+870段的边墙和拱部二衬进行加强,主筋由原设计的φ22钢筋改为φ25钢筋,混凝土标号由C25改为C30。

4.3换拱处理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为保证初期支护沉降变形段能够顺利通过,换拱处理过程应做好如下工作:
⑴因换拱过程中风险较大,稍有不慎就会引起围岩丧失承载力而发生坍塌,为确保安全,换拱时不得将每环置换范围内初期支护一次性全部拆除,应分边墙、拱腰、拱顶三步进行换拱处理,每步置换钢拱架、喷射混凝土施工完成后方可进行下一步换拱施工。

⑵环向临时支撑拆除后至施工二衬前的时间段为本次换拱方案的最薄弱环节,此时应力释放,初期支护承载能力偏弱而二衬又无法及时提供支撑,故此环节纵向长度不宜过长,施工时间尽可能缩短,每循环纵向长度不应大于3m,然后尽快完成该段落二衬施工,确保安全。

⑶在换拱的过程中,要做好洞内、洞外监控工作,必须进行24小时观测,出现问题时及时向有关单位进行汇报。

5结束语
此次初支沉降变形处置措施得当,处理及时,没有引起隧道塌方事故,在处理中严格各工序的施工,使得处理结果相当好;处理完成后,经过第三方检测部门使用地质雷达全面、详细的检测,表明此次处理很成功。

同时通过监控单位长时间的对拱顶沉降和周边位移收敛的观测,数据显示处理后的拱周达到了相当稳定的状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