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凝集实验

合集下载

实验1.直接凝集实验

实验1.直接凝集实验

5分
2.实验器材(仪器、试剂) 10分
3.实验原理 10分
4.实验方法
20分
5.实验结果及计算
20分6.ຫໍສະໝຸດ 论(对结果的分析、自己的体会和收获、对教学的
建议)30分
7.卷面
5分
实验一 直接凝集实验
目的和原理
颗粒性抗原与相应抗体在适当条件下发生反 应,出现肉眼可见的凝集小块。常见的操作 方法有玻片(纸板)法和试管法
一 玻片法:梅毒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
(tolulized red unheated serum test TRUST)
原理: 梅毒患者血清中存在着能与VDRL(心磷脂、卵磷脂 和胆固醇)抗原发生凝集反应的反应素,本试剂采用 VDRL抗原重悬于特制的甲苯胺红溶液中,当待测血 清中存在反应素时,即与其发生凝集反应,出现肉眼 可见的粉红色凝块。
实验室规则
6.实验室所有实验器材,未经处理一律不得带出实验室。 7.尽量保持安静,注意安全。不要随意调动实验室仪器。 8.自己的实验器材(试管、平皿等)注明日期、姓名、组. 9.离开实验室前,必须洗手。怀疑污染,应及时用消毒液泡手。 10.每次实验后,用消毒液擦拭实验台,拖地等。
实验报告书写
1.实验名称及实验目的
实验数据记录表格式
检测结果 样本号
原倍血清 1:2稀释 1:4稀释 1:8稀释 1:16稀释
注意事项:
1.试验应在室温23—29℃条件下进行。 2.TRUST抗原在使用前必须充分摇匀。 3.做定量试验,可将待测血清用在生理盐水做倍比系
列稀释,然后按上述定性方法进行试验,以呈现明 显凝集反应的最高稀释度作为该血清的凝集效价。 4.本试验为梅毒非特异反应素试验,对阳性者应结合 临床及特异性密螺旋体试验再做判断。

凝集试验的原理

凝集试验的原理

凝集试验的原理
凝集试验是一种用于测定物质聚集程度的实验方法。

其原理基于聚集体在溶液中形成颗粒、胶体或凝胶的自发过程。

在凝集试验中,首先将待测物质溶解在适当溶液中,并在一定条件下进行搅拌或震荡。

随着时间的推移,聚集体会逐渐形成,使溶液浑浊或聚集成团。

实验者可以通过观察溶液的颜色、浓度、透明度或使用专用的仪器来测量聚集度的变化。

凝集试验的原理可以分为物理凝聚和化学凝聚两个方面。

物理凝聚是指在溶液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相互作用力,例如范德华力、静电作用力或受溶剂表面张力等。

当这些相互作用力超过分散力(例如热运动或溶剂分子撞击)时,聚集体开始形成。

物理凝聚常见于胶体系统中,例如悬浮液或胶体溶液。

化学凝聚是指通过特定的化学反应或某些添加剂,例如凝集剂或聚集剂,引发分子间的化学反应,从而促使聚集。

这种凝聚过程通常是不可逆的,且产生的聚集体通常比物理凝聚更稳定。

例如,在免疫凝集试验中,特定抗原和抗体以化学方式相互作用,从而导致可见的凝聚。

凝集试验可以用于分析物质的聚集性质、测定胶体溶液的稳定性、研究聚集剂的作用机制等。

在医学领域,凝集试验还常用于检测血清中的特定抗体和抗原之间的互相作用,用于诊断某些感染性疾病或自身免疫性疾病。

总之,凝集试验通过观察溶液聚集体的形成程度,可以提供参
考物质的聚集情况和相互作用的特性,从而帮助我们了解物质的性质和应用。

免疫学实验-凝集试验

免疫学实验-凝集试验

实验一凝集试验颗粒性抗原(细菌、螺旋体、红细胞等)与相应抗体结合后,在有适量电解质存在下,抗原颗粒可相互凝集成肉眼可见的凝集块,称为凝集反应(Agglutination reaction)或凝集试验。

参与凝集反应的抗原称为凝集原(Agglutinogen),抗体称为凝集素(Agglutinin)。

细菌或其它凝集原都带有相同的负电荷,在悬液中相互排斥而呈现均匀的分散状态。

抗原与相应抗体相遇后可以发生特异性结合,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降低了抗原分子间的静电排斥力,此时已有凝集的趋向,在电解质(如生理盐水)参与下,由于离子的作用,中和了抗原抗体复合物外面的大部分电荷,使之失去了彼此间的静电排斥力,分子间相互吸引,凝集成大的絮片或颗粒,出现了肉眼可见的凝集反应。

根据是否出现凝集反应及其程度,对待测抗原或待测抗体进行定性、定量测定。

凝集反应包括直接凝集反应和间接凝集反应两大类,本实验主要介绍直接凝集反应。

[目的要求]1. 掌握平板凝集试验和试管凝集试验的操作方法。

2. 掌握凝集试验的结果判定及判定标准。

3. 熟悉平板凝集试验和试管凝集试验所需材料和试剂。

[材料与试剂]1. 玻板,载玻片,试管(1cm x 8cm),试管架,刻度吸管,滴管,微量可调加样器,滴头(tip头),牙签或火柴棒,记号笔。

2. 灭菌的生理盐水,灭菌的0.5%石炭酸生理盐水。

3. 布氏杆菌病试管凝集抗原,布氏杆菌病平板凝集抗原,布氏杆菌病虎红平板凝集抗原,布氏杆菌病阳性血清,布氏杆菌病阴性血清,被检血清(牛、羊或猪)。

4. 鸡白痢平板凝集抗原,鸡白痢阳性血清,鸡白痢阴性血清,被检鸡血清。

[实验内容及操作方法](一)试管凝集试验以牛布氏杆菌病试管凝集试验为例。

1. 试管准备:每份血清用试管4支,另取3支试管作为对照,作好标记,置试管架上。

如被检血清有多份,对照只需做1份。

2. 被检血清稀释:第1管加入2.3ml 0.5% 石炭酸生理盐水,第2、3、4管加入0.5 ml 0.5% 石炭酸生理盐水;然后用加样器或刻度吸管吸取被检血清0.2 ml,加入第1管中,反复吹吸5次混匀,吸取1.5 ml弃之,再吸取0.5 ml加入第2管中,混匀后吸取0.5 ml加入第3管,依此类推至第4管,混匀后吸弃0.5 ml(见表1-1)。

1.凝集实验报告

1.凝集实验报告

姓名:邹雨星学号:2015222816 班级:15检验3班第四组
实验题目:凝集实验
一、实验内容:直接凝集实验(玻片法)——血型鉴定
1.实验原理:
(一)血清学反应:体外进行的Ag-Ab反应,由于机体绝大部分抗体存在于血清中,故又叫血清学反应。

特点:(1)高度特异性;
(2)分子表面的可逆性结合;
(3)Ag、Ab比例合适才会出现肉眼可见的反应。

(二)凝集反应:颗粒性抗原(细菌、细胞等)与相应抗体在适当的电解质条件下凝集成肉眼可见的小块,称为凝集反应(agglutination)。

颗粒性Ag——凝集原;相应Ab——凝集素。

2.主要材料及实验步骤:
(1)材料:已知Ab:标准血清:抗A和抗B血清
待测Ag:RBC血型抗原
(2)步骤:(1)取血(无名指尖或耳垂)——NS试管——2-5%RBC悬液;
(2)准备一张载波片;
(3)加血清各1滴;
(4)加RBC悬液各1滴;
(5)牙签搅和并摇晃混匀;
(6)结果判断(10-15min后)
3.实验结果:
4.实验结论:本人为A型血
5.实验讨论:
二:实验内容:间接凝集实验——类风湿因子检测
1.实验原理:
2.主要材料及实验步骤:
(1)材料:已知Ag:致敏乳胶(乳胶颗粒上有变性IgG)、待测Ab:待检血清中的类风湿因子(2)步骤:A、取一乳胶凝集实验反应板
B、加阳性和阴性对照血清、待测血清各一滴;
C、各加一滴致敏乳胶;
D、牙签搅拌;
E、5分钟后观察结果;乳胶凝集如细沙状。

以黑背景观察为佳
3.实验结果:
4.实验结论:
5.实验讨论。

凝集实验介绍

凝集实验介绍

凝集实验介绍凝集反应是指细菌、红细胞等颗粒性抗原或表面覆盖抗原的颗粒状物质(如红细胞、聚苯乙烯胶乳等),与相应抗体结合,在一定条件下,形成肉眼可见的凝集团块现象。

早在1896年,Widal就利用伤寒患者的血清与伤寒杆菌发生特异性凝集的现象,有效地诊断伤寒病。

至1900 年,Landsteriner在特异性血凝现象的基础上发现了人类血型,并于1 930年获得了诺贝尔奖。

在原虫等颗粒性抗原与相应抗体所产生的凝集反应中,参与反应的抗原称凝集原,抗体称为凝集素。

凝集实验灵敏度高,方法简便,迄今已成为通用的免疫学实验技术,广泛应用于临床检验。

凝集反应的发生分两个阶段:①抗原抗体的特异结合;②出现可见的颗粒凝集。

抗原与抗体相遇,很快就发生特异性结合,至于是否会出现可见反应,则受一定条件的影响。

一、常见问题通常,细菌和红细胞等颗粒抗原在悬液中带弱负电荷,周围吸引一层与之牢固结合的正离子,外面又排列一层松散的负离子层,构成一个双层离子云,稳定的双电层使得颗粒间相互排斥。

当特异性抗体与相应抗原颗粒互补结合后,抗体起桥联作用,克服排斥力,使得各颗粒聚集在一起。

但当抗体分子太少,不能克服各颗粒间排斥力时,则不能使颗粒聚集。

因此,在凝集反应中,IgM类抗体的作用比IgG类抗体要大数百倍,所以IgG类抗体常出现不完全反应,即不可见的抗原抗体反应。

这种抗体有时又称不完全抗体。

凝集实验的敏感性可随所用抗原而不同。

如细菌凝集实验中的敏感性受到制备抗原的细菌种类和数量影响。

嗜异性凝集实验中绵羊红细胞的胞龄可影响结果。

不同动物的细胞反应不同。

商品类风湿因子试剂的敏感性差异也很大。

影响凝集反应的特异性有交叉反应,抗原的自动凝集和干扰抗体等因素。

某些细菌有共同抗原,因此会出现交叉反应。

抗原悬液不稳定易使抗原自动凝集。

凝集反应有时出现前带现象,这是由于抗体的浓度过高所致。

凝集反应的前带现象也可由血清中的非特异性凝集抗体所引起。

二、分类根据抗原的性质与反应的方式不同,免疫凝集反应技术大体上可分为4类:①直接凝集反应技术;②间接凝集反应技术;③协同凝集反应技术;④抗球蛋白实验。

实验一凝集反应

实验一凝集反应

实验一凝集反应医学免疫学实验讲义实验一凝集反应在一定浓度的电解质溶液中,颗粒性抗原与相应抗体结合后,出现肉眼可见的凝集块,称为凝集反应(agglutination reaction)。

凝集反应是一种定性的检测方法,即根据凝集现象的出现与否判定结果阳性或阴性;也可以进行半定量检测,即将标本作一系列倍比稀释后进行反应,出现阳性反应的最高稀释度作为滴度(或效价)来判断结果的强弱。

凝集反应可分为直接凝集反应和间接凝集反应。

由于凝集反应方法简便,目前在临床检验中仍被广泛应用。

一、直接凝集反应细菌、细胞等颗粒性抗原,在适当电解质参与下可直接与相应抗体结合出现凝集,称为直接凝集反应(direct agglutination reaction)。

凝集反应中的抗原又称为凝集原(agglutinogen),抗体称为凝集素(agglutinin)。

常用的直接凝集试验有玻片法和试管法两种。

(一)玻片凝集试验——ABO 血型鉴定【原理】玻片凝集试验为定性试验,一般用已知抗体作为诊断血清,与受检颗粒性抗原如菌液或红细胞,各加一滴在玻片上,混匀,数分钟后即可用肉眼观察凝集结果,出现凝集颗粒的为阳性。

此法简便,快速,适用于从病人标本中分离得到的菌种的诊断或分型,也可用于红细胞ABO血型的鉴定。

【材料】1.标准血清(抗体):抗A分型试剂和抗B分型试剂各1支。

2.盛有1ml生理盐水的一次性试管1支。

3.一次性采血针1枚、白瓷板或玻片1块、一次性毛细吸管1支、75%酒精棉球和灭菌干棉球。

【方法】1.用酒精棉球消毒被检者的耳垂或手指尖端,以采血针刺破皮肤,稍加挤压,使血液流出,滴1~2滴血液于含有生理盐水的试管内,摇匀,使成为血球悬液。

用灭菌干棉球止血。

2.取白瓷板1块,将抗A、抗B分型试剂分别滴加1滴于白瓷板的两个圆孔内。

3.用毛细吸管吸取血球悬液,在白瓷板的两个圆孔内各加1滴。

4. 将白瓷板前后左右不停地摇动,使其充分混匀,5~10min后观察血球有无凝集发生。

凝集试验实验报告总结

凝集试验实验报告总结

凝集试验实验报告总结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凝集试验的方法,检测特定病原体或其抗体的存在,从而对病原体进行鉴定或评估免疫状态。

实验原理:凝集试验是一种常用的血清学检测方法,其原理是利用病原体或其抗体与相应的凝集素结合,形成肉眼可见的凝集块。

当待测样本中含有足够量的特定病原体或抗体时,会与加入的凝集素发生特异性反应,产生凝集现象,从而实现对病原体或抗体的检测。

实验材料:1. 待测样本:患者血清或病原体悬液。

2. 凝集素:针对特定病原体的特异性凝集素。

3. 标准对照血清。

4. 微量滴管、试管、显微镜等实验器材。

实验步骤:1. 准备待测样本和对照血清,按照实验要求进行稀释。

2. 向试管中加入一定量的待测样本或对照血清。

3. 向每个试管中加入等量的凝集素。

4. 充分混合试管内容物,静置一段时间以观察凝集现象。

5. 使用显微镜观察并记录凝集情况。

实验结果:在本次实验中,我们观察到以下结果:- 对照血清在加入凝集素后,出现了明显的凝集现象,证实了凝集素的有效性。

- 部分待测样本在加入凝集素后,也出现了凝集现象,表明这些样本中存在目标病原体或抗体。

- 未出现凝集现象的样本,可能表示样本中不含目标病原体或抗体,或含量低于检测阈值。

实验讨论:凝集试验作为一种快速、简便的检测方法,在病原体鉴定和免疫状态评估方面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然而,本实验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例如可能出现假阳性或假阴性结果,需要结合其他检测方法进行综合判断。

此外,实验操作的准确性、样本的采集和处理等也会影响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实验结论:通过本次凝集试验,我们成功地检测了部分样本中目标病原体或抗体的存在。

实验结果表明,凝集试验是一种有效的血清学检测方法,但需要注意实验操作的标准化和结果的准确解读。

在实际应用中,建议结合其他检测技术,以提高检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实验建议:为了提高凝集试验的准确性和重复性,建议:1. 严格控制实验条件,确保实验操作的标准化。

凝集实验实验报告

凝集实验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凝集实验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2. 掌握凝集实验在抗原抗体检测中的应用;3. 通过实验,提高实验操作技能和观察分析能力。

二、实验原理凝集实验是一种基于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的实验方法。

当抗原与相应抗体相遇时,二者结合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导致颗粒性抗原凝集。

凝集实验分为直接凝集反应和间接凝集反应。

直接凝集反应:颗粒性抗原(如细菌、红细胞等)与相应抗体在体外直接结合而出现的凝集反应,称为直接凝集反应。

如玻片凝集反应和试管凝集反应。

间接凝集反应:将可溶性抗原预先吸附于一种与免疫无关的颗粒性载体表面,然后与相应的抗体结合,出现凝集现象,称为间接凝集反应。

如RF因子检测。

三、实验材料1. 试剂:抗原、抗体、缓冲液、生理盐水、0.85%NaCl、洗涤剂等;2. 仪器:玻片、试管、移液器、显微镜、培养箱等;3. 实验动物:实验所需动物。

四、实验方法1. 玻片凝集实验:(1)将抗原和抗体分别滴加于玻片上,形成抗原抗体混合液;(2)观察抗原抗体混合液是否出现凝集现象。

2. 试管凝集实验:(1)将抗原和抗体分别加入试管中,加入缓冲液;(2)观察试管内液体是否出现凝集现象。

3. 间接凝集实验:(1)将抗原吸附于颗粒性载体上;(2)将抗体加入含有抗原载体的混合液中;(3)观察混合液是否出现凝集现象。

五、实验结果1. 玻片凝集实验:观察抗原抗体混合液是否出现凝集现象,记录实验结果。

2. 试管凝集实验:观察试管内液体是否出现凝集现象,记录实验结果。

3. 间接凝集实验:观察混合液是否出现凝集现象,记录实验结果。

六、实验结论通过实验,观察到抗原抗体混合液出现凝集现象,说明抗原与抗体发生了特异性结合,实验结果符合预期。

七、实验讨论1. 实验过程中,应注意抗原抗体比例的调节,以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2. 实验操作过程中,应严格控制实验条件,如温度、pH值等,以确保实验结果的可靠性。

3. 凝集实验在临床诊断、疾病监测等方面具有广泛应用,实验结果对疾病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凝集实验的实验报告

凝集实验的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掌握凝集实验的基本原理和方法;2. 熟悉凝集实验的操作步骤;3. 通过实验,了解凝集反应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

二、实验原理凝集实验是一种基于抗原与抗体特异性结合的免疫学检测方法。

当抗原与相应抗体在适当条件下结合时,可形成肉眼可见的凝集现象。

凝集反应分为直接凝集反应和间接凝集反应两种。

直接凝集反应是指颗粒性抗原(如细菌、红细胞等)与相应抗体在体外直接结合而出现的凝集反应。

间接凝集反应是指将可溶性抗原预先吸附于一种与免疫无关的颗粒性载体表面,然后与相应的抗体结合,出现凝集现象。

三、实验仪器与试剂1. 仪器:显微镜、玻片、试管、移液器、离心机、恒温水浴箱等;2. 试剂:抗原、抗体、生理盐水、0.85%NaCl溶液、抗凝剂、玻片洗涤液等。

四、实验步骤1. 直接凝集实验(1)取清洁玻片,用生理盐水滴加在玻片上;(2)用移液器取抗原,滴加在生理盐水滴中,混合均匀;(3)用移液器取抗体,滴加在抗原滴中,混合均匀;(4)观察凝集现象,记录结果。

2. 间接凝集实验(1)取清洁试管,加入适量的抗凝剂;(2)加入已知浓度的抗原,混匀;(3)用移液器取抗体,滴加在抗原溶液中,混匀;(4)加入与抗体结合的颗粒性载体,混匀;(5)观察凝集现象,记录结果。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直接凝集实验结果:观察到的凝集现象为红细胞或细菌在玻片上形成明显的团块。

2. 间接凝集实验结果:观察到的凝集现象为颗粒性载体在试管中形成明显的团块。

六、实验总结本次实验通过直接凝集和间接凝集实验,验证了凝集反应在免疫学检测中的应用。

实验结果表明,凝集反应可以有效地检测抗原与抗体之间的特异性结合。

在实际应用中,凝集实验可以用于病原微生物的鉴定、血型鉴定、血清学诊断等领域。

七、注意事项1. 实验过程中,注意操作规范,避免交叉污染;2. 实验试剂和仪器需保持清洁,避免污染;3. 观察凝集现象时,注意光线、角度等因素的影响;4. 实验结果记录准确,便于分析。

凝集实验_吞噬实验报告

凝集实验_吞噬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掌握凝集实验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了解其应用领域。

2. 学习吞噬实验的操作步骤,观察吞噬细胞的功能。

二、实验原理1. 凝集实验:凝集实验是利用抗原与抗体特异性结合,形成大分子复合物,从而引起颗粒性抗原聚集的现象。

凝集反应分为直接凝集反应和间接凝集反应。

直接凝集反应是指颗粒性抗原与相应抗体直接结合而出现的凝集现象;间接凝集反应是指将可溶性抗原预先吸附于一种与免疫无关的颗粒性载体表面,然后与相应的抗体结合,出现凝集现象。

2. 吞噬实验:吞噬实验是研究吞噬细胞吞噬作用的一种方法。

吞噬细胞受抗原刺激后活化,可使吞噬功能明显增强。

实验中,通过观察吞噬细胞吞噬鸡红细胞的现象,可以判断吞噬细胞的杀伤能力,间接测定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水平。

三、实验材料1. 实验仪器:显微镜、载玻片、滴管、离心机等。

2. 实验试剂:鸡红细胞、鸡血清、抗体、生理盐水、0.85%NaCl溶液、玻片凝集试剂等。

四、实验方法1. 凝集实验:(1)将鸡红细胞用生理盐水洗涤三次,去除杂质。

(2)将洗涤后的鸡红细胞加入抗体中,充分混合。

(3)观察鸡红细胞是否出现凝集现象。

2. 吞噬实验:(1)实验前3小时,小鼠腹腔注射6%无菌淀粉液1ml,诱导巨噬细胞渗出至腹腔中。

(2)实验时,每只小鼠注射鸡红细胞1ml,轻柔腹部,使其在腹腔中分布均匀,利于吞噬。

(3)30分钟后,将小鼠拉颈处死,固定,打开腹腔暴露肠管。

(4)用载玻片轻擦腹腔,使腹腔液均匀涂于载玻片上。

(5)滴一滴0.03%冷亚甲蓝溶液,盖上盖玻片。

(6)高倍镜下进行观察,计数吞噬红细胞的百分数,及观察吞噬细胞内鸡红细胞的数目。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凝集实验结果:鸡红细胞与抗体结合后,出现明显的凝集现象。

2. 吞噬实验结果:(1)在显微镜下观察到巨噬细胞吞噬鸡红细胞的现象。

(2)计算吞噬红细胞的百分数和吞噬指数。

(3)分析吞噬细胞的功能及其与机体非特异性免疫水平的关系。

六、实验结论1. 凝集实验结果表明,鸡红细胞与抗体结合后,出现明显的凝集现象,验证了凝集实验的基本原理。

1.凝集实验

1.凝集实验

间接凝集抑制试验 ——妊娠试验
反向间接凝集试验 ——某些传染病和原发性肝癌的早期诊断。
协同凝集试验
——用于检测传染病早 期血液及分泌液中的微 量Ag。
五、实验内容
(一)血型鉴定(每人做):
ABO血型
ABO A B AB O
RBC血型Ag 血清血型Ab
A 抗-B
B 抗-A
A、B 一
一 抗-A、B
1、验证所学理论知识;
2、训练基本操作技术,培养独立工作能力。
(做;
3、书写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书写格式
实验题目
一、实验内容,如血型检查; 1、主要材料; 2、实验步聚; 3、实验结果; 4、结论;
5、讨论。
二、…… 1、……
四、凝集反应相关知识
(一)血清学反应:
1、必须穿白大衣进实验室; 2、实验中注意实验室秩序; 3、如发生意外如损坏玻璃器材等,要及时报告; 4、要节约实验药品;
5、实验后要回收的玻璃器材如载玻片等,放于指 定陶瓷缸内;废纸及一次性用品弃于垃圾桶内。
6、实验完毕,清理完桌面,班长安排清洁,老师 检查后,做清洁同学方可离开。
(二)免疫实验课目的:
1、材料
已知Ab:标准血清:抗A和抗B血清
待测Ag:RBC血型抗原
2、方法
(1)取血(无名指尖或耳垂)——NS试管—— 2-5%RBC悬液;
(2)准备一张载波片; (3)加血清各1滴; (4)加RBC各1滴; (5)牙签搅和并摇晃混匀;
(6)结果判断(10-15min后)。
在白背景 上观察
A凝集、B不凝集——A型血 A不凝集、B凝集——B型血 A凝集、B凝集——AB型血 A不凝集、B不凝集——O型血

实验一--凝集试验

实验一--凝集试验
1、布氏杆菌试管凝集抗原
由兽医生物药品厂生产供应。该抗原为布 氏杆菌死菌混悬液,每1ml约含菌100亿。 是将牛型、羊型、猪型三型布氏杆菌的培 养物杀死,悬浮于0.5%的石炭酸生理盐水 中制成。静置时上层清亮无色或略呈灰白 色,瓶底有菌体沉淀。用时需充分摇匀, 并用0.5%的石炭酸生理盐水按规定倍数稀 释(1:20)。
凝集试验的类型: 直接凝集试验 间接凝集试验 协同凝集试验 桥梁凝集反应 病毒的血凝和血凝抑制试验
一、直接凝集试验 细菌、红细胞等颗粒性抗原与相应抗体 结合并出现凝集现象称直接凝集试验 (direct agglutination test)。
按操作方法分玻片法和试管法两种。
(一)试管凝集试验
实验材料:
② 按上表在各管中先加0.5%石炭酸生理盐水。 ③ 以1ml吸管吸取待检血清0.2ml,加入第1管
中,充分混匀,吸出1.5ml弃之,再吸出0.5ml 加入第2管,混匀后吸出0.5ml加入第3管,依 此类推至第4管,混匀后弃去0.5ml。 ④ 第6管中加1:25稀释的布氏杆菌阳性血清0.5ml ⑤ 第7管中加1:25稀释的布氏杆菌阴性血清0.5ml ⑥ 每管各加以0.5%石炭酸生理盐水稀释20倍的 布氏杆菌试管凝集抗原0.5ml。
作用: 在各试管加完抗原后,将7支试管同时充 分混匀,置37℃培养箱中4~l0h,取出后 置室温18~24h,然后观察并记录结果。
结果记录:
﹟: 液体完全透明,菌体完全被凝集呈伞状沉于 管底,振荡时,沉淀物呈片状、块状或颗粒 状(即100%的菌体被凝集)
+++ 液体略呈混浊,菌体大部分被凝集沉于管 底,振荡时情况如上(75%菌体被凝集)。
2、布氏杆菌病待检血清 从被检动物采取。被检血清必须新鲜、无 明显蛋白凝块、无溶血现象和腐败气味, 采血后不得迟于2~3d检验。否则需加防 腐剂或冰冻保存。

医学知识之凝集实验

医学知识之凝集实验

凝集实验凝集实验介绍:凝集实验是血清学试验方法中的一种,血清学试验是抗原抗体在体外出现可见反应的总称,故又称抗原抗体反应。

它可以用已知抗体(细菌抗血清)检测未知抗原(待检细菌);也可用已知抗原(已知病原菌)检测患者血清中的相应抗体及其效价,是临床诊断、实验室研究和细菌学鉴定的重要手段之一。

凝集实验正常值:体内菌群的种类和比例正常,人体处于动态平衡健康状态。

凝集实验临床意义:用于鉴定菌种及菌型,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沙门菌属、志贺菌属、致病性大肠埃希菌、霍乱弧菌、脑膜炎奈瑟菌等。

异常结果:肺炎链球菌:引起大叶性肺炎等疾病;脑膜炎奈瑟菌引起的脑膜炎;致病性大肠埃希菌引起的各种肠道疾病;葡萄球菌引起的;沙门菌属引起的;志贺菌属引起的;霍乱弧菌引起的。

需要检查的人群: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沙门菌属、志贺菌属、致病性大肠埃希菌、霍乱弧菌、脑膜炎奈瑟菌等细菌感染者凝集实验注意事项:不合宜人群:暂时不明检查前禁忌:注意正常的生活饮食习惯,注意个人卫生。

检查时要求:积极配合医生凝集实验检查过程:1.玻片法常用于鉴定菌种及菌型,如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沙门菌属、志贺菌属、致病性大肠埃希菌、霍乱弧菌、脑膜炎奈瑟菌等的鉴定。

(1)原理:用已知的诊断血清或血浆在玻片上与待检菌及生理盐水混合,若出现肉眼可见的特异性凝集块,表示该菌为相应的细菌。

(2)方法:取一洁净载玻片,用接种环取待检菌培养物,分别与诊断血清及生理盐水混匀,上下摇动玻片数次,l~3min后观察结果。

(3)结果判断:阳性一待检菌明显凝集,对照菌均匀混浊。

阴性一待检菌及对照菌均匀混浊。

自凝一测定菌、对照菌均凝集。

(4)注意事项:某些细菌菌体表面常有一层表面抗原,如伤寒沙门菌的vi抗原及志贺菌属的K抗原等。

它能阻抑菌体抗原与抗血清的凝集,从而导致假阴性结果。

此时应将菌悬液于100℃中煮沸1h,以破坏其表面抗原,然后再做试验。

2.试管法此法可排除玻片法凝集试验的非特异性凝集,是一种半定量凝集试验。

凝集实验报告实验讨论

凝集实验报告实验讨论

一、实验目的与原理本次实验旨在通过凝集实验了解抗原与抗体之间的特异性结合关系,验证抗原抗体反应的原理。

凝集实验是免疫学研究中常用的一种方法,主要用于检测血清中的抗体或抗原。

实验原理:抗原与抗体结合后,在一定条件下,可形成肉眼可见的凝集现象。

本实验采用直接凝集实验,即抗原与抗体直接结合形成凝集现象。

二、实验对象与材料实验对象:鸡红细胞。

实验材料:鸡红细胞悬液、鸡抗鸡红细胞抗体、生理盐水、试管、滴管等。

三、实验步骤与观察项目1. 将鸡红细胞悬液用生理盐水稀释至一定浓度。

2. 分别取3支试管,编号为1、2、3。

3. 向第1支试管中加入鸡红细胞悬液,第2支试管中加入鸡抗鸡红细胞抗体,第3支试管中加入生理盐水。

4. 混匀各试管中的溶液,观察凝集现象。

四、实验结果1. 第1支试管:鸡红细胞悬液,未出现凝集现象。

2. 第2支试管:鸡抗鸡红细胞抗体,出现明显的凝集现象。

3. 第3支试管:生理盐水,未出现凝集现象。

五、讨论1. 实验结果分析通过实验结果可以看出,鸡红细胞悬液在加入鸡抗鸡红细胞抗体后,出现了明显的凝集现象,而加入生理盐水或鸡红细胞悬液时,未出现凝集现象。

这表明抗原与抗体之间存在特异性结合关系,符合凝集实验的原理。

2. 影响凝集实验的因素(1)抗原与抗体的浓度:抗原与抗体浓度过高或过低均可能影响凝集实验的结果。

本实验中,鸡抗鸡红细胞抗体与鸡红细胞悬液的比例适中,有利于观察凝集现象。

(2)温度:温度对凝集实验有一定影响。

过高或过低的温度均可能影响抗原与抗体的结合。

本实验在室温下进行,有利于观察凝集现象。

(3)pH值:pH值对凝集实验有一定影响。

过酸或过碱的环境可能影响抗原与抗体的结合。

本实验在生理盐水中进行,有利于保持pH值的稳定。

3. 实验结论本次实验通过直接凝集实验验证了抗原与抗体之间的特异性结合关系。

实验结果表明,在一定条件下,抗原与抗体结合后,可形成肉眼可见的凝集现象。

本实验为后续免疫学研究和临床诊断提供了实验依据。

凝集试验资料

凝集试验资料

凝集试验凝集试验是一种在生物学和医学领域中常用的实验方法,用于检测特定物质在溶液中形成凝集的能力。

凝集试验的原理基于抗体和抗原之间的特异性相互作用,通过观察形成的沉淀或凝固来判断样品中是否存在特定的物质。

实验原理凝集试验的实验原理是基于抗体与抗原之间的反应。

当抗体与抗原结合时,会形成一个稳定的复合物,从而导致溶液中的物质凝集沉淀或凝固。

通过观察这种凝集现象的形成和程度,可以推断样品中相应的抗原或抗体的存在与浓度。

实验步骤1.制备试剂–准备所需的抗原和抗体溶液,根据实验要求进行稀释。

–开始实验前,确保准备充分,避免实验中断。

2.混合试剂–将不同浓度的抗原和抗体溶液混合,确保混合均匀。

–注意控制混合试剂的比例和浓度,以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3.观察凝集现象–把混合后的试剂滴加到凝集板或载玻片上,观察形成的凝集现象。

–根据凝集的程度和形态,判断样品中的抗原或抗体存在及浓度大小。

应用领域凝集试验在临床诊断、药物研究和生物学研究等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在临床诊断中,它常用于检测血清中的特定蛋白质、细胞因子或病原体抗体。

在药物研究中,凝集试验可用于评估药物的稳定性和相互作用。

在生物学研究中,凝集试验则可用于检测蛋白质相互作用等。

结论凝集试验作为一种简单而有效的实验方法,在生物学和医学领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通过观察抗体与抗原之间的凝集现象,可以快速、准确地检测样品中特定物质的存在与浓度,为科研和临床诊断提供重要帮助。

通过不断地改进实验方法和技术,相信凝集试验在未来将发展出更多的应用领域,促进科学研究的进步。

凝集实验报告

凝集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凝集实验实验日期:2022年X月X日实验地点:实验室实验人员:XXX、XXX、XXX一、实验目的1. 掌握凝集实验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

2. 了解凝集实验在免疫学检测中的应用。

3. 学习如何观察和分析实验结果。

二、实验原理凝集实验是一种利用抗原与抗体特异性结合的原理,通过观察颗粒性抗原(如细菌、红细胞等)与相应抗体结合后出现的凝集现象来检测抗原或抗体的方法。

凝集实验分为直接凝集反应和间接凝集反应两种。

三、实验材料1. 抗原:细菌、红细胞等。

2. 抗体:相应的抗体。

3. 电解质:0.85%NaCl溶液。

4. 玻片、试管、移液器、显微镜等。

四、实验步骤1. 将抗原和抗体分别稀释至适当浓度。

2. 将抗原和抗体混合,观察凝集现象。

3. 将混合后的溶液置于显微镜下观察,记录凝集现象。

4. 重复实验,验证实验结果。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实验结果显示,抗原与抗体混合后,出现明显的凝集现象。

在显微镜下观察,可见颗粒性抗原聚集在一起,形成团块状。

2. 实验分析:根据实验结果,可以判断抗原与抗体之间存在特异性结合。

凝集现象的出现说明抗原与抗体结合后,形成了具有稳定性的复合物,从而导致了颗粒性抗原的聚集。

六、实验结论1. 凝集实验是一种检测抗原和抗体的有效方法。

2. 实验结果表明,抗原与抗体之间存在特异性结合。

3. 通过观察凝集现象,可以初步判断抗原和抗体的存在。

七、实验反思1. 在实验过程中,应注意控制抗原和抗体的浓度,以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2. 实验操作应规范,避免人为误差。

3. 实验结果分析应客观,结合理论知识进行解释。

八、实验拓展1. 探讨凝集实验在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2. 研究凝集实验与其他免疫学检测方法的比较。

3. 探索凝集实验在生物技术领域的应用。

本实验通过对凝集实验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的学习,使我们对免疫学检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实验过程中,我们掌握了实验操作技巧,提高了实验能力。

凝集实验报告范文

凝集实验报告范文

凝集实验报告范文实验名称:凝集实验实验目的:1.通过观察和探究凝集现象,了解凝集现象的产生机制;2.探究影响凝集的因素,如溶液浓度、温度、pH等。

实验原理:凝集是指溶液中的微粒聚集形成较大的团簇或沉淀的过程。

凝集的产生与溶质的浓度、温度、溶液pH、溶质的电荷等因素有关。

实验材料:1.十二烷基硫酸钠(SDS)溶液;2.五个不同浓度的SDS溶液;3.盐酸(HCl)和氨水(NH3·H2O)溶液;4.剪刀;5.显微镜;6.盖玻片。

实验步骤:1.准备五个不同浓度的SDS溶液,浓度递增,分别为0.2%、0.4%、0.6%、0.8%和1.0%。

2.在五个试管中分别加入相应浓度的SDS溶液,每个试管加入相同体积的溶液。

3.使用剪刀将五张盖玻片剪成小片,每张盖玻片在一定高度处弯折,并将弯折处添加到五个试管中的溶液中。

4.在每个试管中观察和记录显微镜下的凝聚现象,包括聚集团簇的形状、大小等。

5.在一定时间间隔内观察记录凝聚现象的变化。

实验结果:使用不同浓度的SDS溶液进行凝集实验后,我们观察到如下结果:1.SDS溶液浓度越高,凝聚团簇的大小越大,聚集得越快;2.添加盖玻片后,溶液中的SDS微粒开始聚集形成团簇,并逐渐增大;3.高浓度SDS溶液下的凝聚团簇形状更为规则,而低浓度SDS溶液下的凝聚团簇形状较为不规则。

实验分析:凝聚现象的形成与溶液中SDS微粒之间相互作用有关。

SDS为带有负电荷的表面活性剂,其负电荷会导致微粒之间的静电斥力,维持微粒的分散态。

当浓度较高或pH等因素改变时,SDS微粒之间的静电斥力减弱,从而促使微粒聚集形成团簇。

根据实验结果,可以推测以下几点:1.浓度较高的SDS溶液中,微粒间的静电斥力减弱,微粒之间更容易聚集,形成较大的凝聚团簇;2.SDS溶液浓度越高,凝聚团簇的大小越大,聚集得越快;3.低浓度SDS溶液中,微粒间的静电斥力较强,微粒的分散态相对稳定,凝聚团簇形状较为不规则。

实验结论:凝集是溶液中微粒聚集形成团簇的过程,其形成受到溶液浓度、温度、pH等因素的影响。

凝集试验实验报告玻片凝集

凝集试验实验报告玻片凝集

凝集试验实验报告玻片凝集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玻片凝集试验(Slide Agglutination Test)来检测和识别特定病原体的抗原或抗体,以诊断相关疾病。

实验原理:玻片凝集试验是一种快速、简便的血清学检测方法。

当含有相应抗原的样本与特异性抗体混合时,如果存在相应的抗体,就会发生凝集反应,形成可见的凝集块。

这种凝集现象可以作为检测特定病原体感染的依据。

实验材料:1. 待测样本:疑似感染者的血清。

2. 标准抗血清:含有已知特异性抗体的血清。

3. 玻片:用于进行凝集试验的载玻片。

4. 滴管:用于精确取样。

5. 显微镜:用于观察凝集现象。

实验步骤:1. 清洁玻片表面,确保无尘埃或污迹。

2. 使用滴管取待测样本血清,滴一滴于玻片中央。

3. 同样使用滴管取标准抗血清,滴一滴于血清旁边。

4. 使用干净的玻璃棒轻轻将两滴液体混合,形成均匀的混合物。

5. 轻轻摇动或倾斜玻片,使混合物在玻片上形成薄膜。

6. 放置玻片于室温下,观察5-10分钟,注意是否有凝集现象发生。

7. 使用显微镜检查混合物,观察是否有凝集块形成。

实验结果:在显微镜下观察,如果混合物中出现明显的凝集块,说明待测样本中存在与标准抗血清相对应的抗体,表明可能存在特定的病原体感染。

如果混合物中没有凝集块,说明待测样本中未检测到相应的抗体,可能未感染或感染程度较低。

实验结论:根据实验结果,可以对疑似感染者的血清样本进行初步的病原体感染诊断。

需要注意的是,玻片凝集试验虽然操作简便,但存在一定的假阳性和假阴性可能,因此,对于阳性结果,建议进一步通过更为精确的检测方法进行确认。

注意事项:1. 实验过程中应避免样本和抗血清的污染。

2. 观察时应仔细,避免因光线、视野等因素造成的误判。

3. 实验操作应在专业人员指导下进行,确保实验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不仅学习了玻片凝集试验的操作流程,还加深了对血清学检测方法的理解,为今后相关疾病的诊断和研究打下了基础。

凝集实验的原理及应用是什么

凝集实验的原理及应用是什么

凝集实验的原理及应用是什么1. 原理凝集实验是一种常用的生物学实验方法,用于检测抗体与抗原之间的相互作用。

它基于凝集反应的原理,即当抗体与抗原相结合时,会形成可见的凝集物。

凝集实验的原理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抗体与抗原的特异性结合:抗体是免疫系统中产生的一种蛋白质,具有特异性,可以与特定的抗原结合。

当抗原与抗体结合时,会发生凝集反应。

•交联凝集:抗体与多个抗原结合时,会形成交联凝集。

交联凝集的形成最常见于溶液中的可溶性抗原,此时会形成可见的凝集物。

2. 应用凝集实验在生物学研究和临床诊断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下面列举了几种常见的应用:•血型鉴定:凝集实验可以用于血型鉴定。

不同的血型之间存在着特定的抗原和抗体反应关系。

凝集实验可以通过观察血液样本与不同类型的抗血清的反应来确定血型。

•免疫沉淀:凝集实验可以用于检测特定蛋白质与抗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通过将待测蛋白与抗体共同加入溶液中,如果它们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将会形成可见的凝集。

•病原体诊断:凝集实验可以用于检测病原体感染。

许多病原体在感染过程中会产生特定的抗原,通过将患者样本与特定抗体结合,可以观察到是否发生凝集反应,从而判断是否存在病原体感染。

•免疫沉淀:凝集实验可以用于研究蛋白质之间的相互作用。

通过将待测蛋白与特定抗体结合,观察是否发生凝集反应,可以判断蛋白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3. 实验步骤凝集实验的基本步骤如下:1.准备试样:根据需要,准备待测的抗原和抗体样本。

2.加入抗体:将待测抗原样本与特定抗体共同加入溶液中。

3.摇匀混合:轻轻摇晃试管,使抗体和抗原充分混合。

4.观察凝集反应:观察溶液中是否出现可见的凝集物。

5.结果分析:根据凝集的程度和形态,判断抗原和抗体之间的反应。

4. 结论凝集实验是一种常用的生物学实验方法,通过检测抗体与抗原之间的凝集反应,可以实现血型鉴定、病原体检测和蛋白质相互作用等应用。

凝集实验的原理基于抗体与抗原之间的特异性结合和交联凝集的原理。

凝集实验的原理以及应用

凝集实验的原理以及应用

凝集实验的原理以及应用1. 原理凝集实验是一种通过观察和测量溶液中颗粒的凝聚现象来研究溶液中颗粒间相互作用的实验方法。

其原理基于颗粒间的吸引力和斥力,通过加入适当的试剂或改变条件,使颗粒凝聚或分散,从而研究颗粒间相互作用的规律。

凝聚现象的原理可以归结为两种类型的相互作用力:吸引力和斥力。

吸引力包括静电吸引力和范德华力,它们使颗粒之间产生吸附和凝聚现象。

而斥力则主要由电荷的重叠导致,使颗粒之间发生排斥,阻碍颗粒的凝聚。

通过调节试剂、温度、离子强度等条件,可以改变颗粒间相互作用力的平衡,从而实现控制颗粒凝聚或分散的目的。

2. 应用凝集实验在生物学、化学、物理学等领域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以下是凝集实验在多个领域中的一些应用示例:a. 生物学领域1.血凝集实验:通过观察血液中红细胞或血小板的凝聚情况,可以判断血液的凝血能力,用于诊断血液疾病和监测患者的治疗效果。

2.细胞凝集实验:用于研究细胞间相互作用的强度和方式,探究细胞凝聚的机制和调控因素,以及细胞与其外界环境的相互作用。

b. 化学领域1.胶体凝聚实验:通过溶液中胶体颗粒的凝聚现象研究胶体稳定性、胶体物相行为的变化等,有助于开发新的胶体材料和改进现有的胶体体系。

2.蛋白质凝聚实验:用于研究蛋白质的折叠、聚集和凝聚等现象,以及蛋白质与其他分子的相互作用,从而揭示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

c. 物理学领域1.悬浮液凝聚实验:通过观察和测量悬浮液中颗粒的凝聚现象,可以研究晶体的生长、相变等动力学过程,揭示颗粒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和悬浮液的性质。

2.粒子凝聚实验:用于研究微米或纳米级粒子的聚集行为,发展新型的材料和器件,如纳米药物传输系统、纳米催化剂等。

总结:凝集实验是一种重要的实验方法,基于颗粒间相互作用的凝聚现象。

该实验方法在生物学、化学和物理学等领域中有广泛的应用,可以帮助研究人员揭示颗粒间相互作用规律、探究胶体、蛋白质、悬浮液等系统的性质,并研发新型材料和器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ompany Logo
布鲁氏菌病危害严重
分布广:全球17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人、畜布鲁氏菌病流行。
感染率高:约占世界人口1/5-1/6的人受布鲁氏菌病的威胁。 严重影响畜牧业的发展:一个多世纪以来,该病一直被列为世界性
五大兽疫之一。
首选的生物战剂之一
3
1990-2008年我国布鲁氏菌病新发病人数
Company Logo

LOGO
抗体的纯化
非特异性免疫实验
流式细胞测定技术
LOGO
现代免疫学技术
LOGO
三位科学家分享2011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瑞典卡罗琳医学院2011年10月3日宣布,将2拿大的三位科学家,以
表彰他们在人体免疫系统研究领域所作的贡献。

Company Logo



二、实验原理
二.间接凝集反应 将可溶性抗原吸附于一种与免疫无关的颗粒载体上, 然后与相应的抗体结合,也可出现颗粒载体的凝集现 象,称为间接凝集反应。间接凝集反应比直接凝集反 应敏感性为高,可用于微量抗体或抗原的检查。 1.间接血球凝集试验 间接血球凝集试验是根据红血球表面的吸附作用而 建立起来的。将细菌可溶性抗原提出使之吸附于红血 球表面,此时红血球即称为“致敏红血球”。这种致 敏的红血球具有细菌的抗原性,与相应的抗血清相遇 可产生凝集现象。 间接血凝抗原的制备可用加碱或加热的方法使菌体 中的多糖物质浸出,去除类脂以免干扰红血球的吸附 作用。但如系蛋白质时则用来吸附的红血球需先用鞣 酸予以处理。

Company Logo
虎红平板凝集试验检测布鲁氏菌抗体 -国标实验
LOGO
二、实验原理
当颗粒性抗原与其相应抗血清混合时,在有一定浓 度的电解质环境中,抗原凝集成大小不等的凝集块, 叫做凝集反应。 凝集反应广泛地应用于疾病的诊断和各种抗原性 质的分析。即可用已知免疫血清来检查未知抗原, 亦可用已知抗原检测特异性抗体。 一.直接凝集反应 颗粒抗原与抗体直接结合出现凝集现象叫直接凝 集反应。 1.玻片凝集反应: 为定性实验 2.试管凝集反应: 为一种定量试验,用已知抗原检查血清中有无特 异抗体,并测定其相对含量。

Company Logo

26岁硕士毕业时因论文水平高被提前授予博士学位,28岁成为当 时全国最年轻的医学教授,33岁担任全军免疫与基因治疗重点实验室 主任,39岁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在国内完成的工作以通讯作者在Nat Immunol、Immunology、 Cancer Cell 、 Blood、J Immunol、Cancer Res、JBC等SCI收录杂志 发表论文200余篇(影响因子>5分有80篇,其中10分以上30篇、 20分 以上10篇),12名博士成为全国优博,35岁作为国际免疫学术会议执 行主席主持大型国际学术会议;承担国家重大科研任务17项,获得国
年份
Company Logo
三、实验步骤
(一)材料与试剂 1.玻璃板、加样枪等。 2.布氏杆菌平板凝集抗原、布氏杆菌标准阳性 血清 ,阴性血清。

Company Logo
(二)操作方法
1.取洁净玻板一块,用记号笔作标记,分别为阳性血 清,阴性血清,待检血清。 2.用加样枪吸取0.02ml布氏杆菌平板凝集抗原三份放 在玻片的标记处。 3.每个标记处再分别加布氏杆菌阳性血清、阴性血清、 待检血清与抗原混匀,每一个样品需换一只枪头。 4.混合完毕,将玻板置凝集反应箱上均匀加温或采用 别的办法适当加温,使温度达到30℃左右。3min~ 5min内记录结果。

Company Logo
(三)结果判定
++++:出现大的凝集块,液体完全清亮透明,即100 %凝集。 +++ :有明显的凝集片,液体几乎完全透明,即75 %凝集。 ++ :有可见的凝集片,液体不甚透明,即50%凝 集。 + :液体混浊,有小的颗粒状物,即25%的凝集。 - :液体均匀混浊,即不凝集。
Company Logo


二、实验原理
三.凝集吸收 肠道杆菌中的许多细菌都有部分相同的抗 原结构。因之一种细菌可与另一种细菌相 应的抗血清发生交叉凝集反应。用一种过 量的细菌抗原与发生交叉凝集反应的抗血 清相结合。可将其共同抗体吸去,剩下抗 体只能与特异性抗原起反应,这种试验即 称凝集吸收试验。 利用凝集吸收试验可制备单价因子血清, 以进行细菌抗原结构的分析及鉴定菌型。
新发病人数( 万)
2.5 2 1.5 1 0.5 0
我国发病率逐年回升

19 90 19 91 19 92 19 93 19 94 19 95 19 96 19 97 19 98 19 99 20 00 20 01 20 02 20 03 20 04 20 05 20 06 20 07 20 08
项目等重大科研课题40余项。
Company Logo
首次在国际上研制成功单抗ELISA检测犊牛冠状病毒抗原,在国内 率先确定了猪伪狂犬病在我国的爆发流行,研制了伪狂犬病灭活疫 苗和伪狂犬病基因缺失疫苗及鉴别诊断试剂盒,提出了我国伪狂犬 病的根除计划。针对严重危害我国养殖业的新发传染病猪繁殖与呼 吸系统综合症、猪圆环病毒2型、猪传染性胸膜炎、副猪嗜血杆菌 和重大人畜共患传染病禽流感、SARS、奶牛结核、猪链球菌2型和 乙型脑炎等,从病原学、流行病学、病原分子生物学、新型疫苗与 诊断试剂和综合防制措施等方面开展了全面系统深入的研究。 克隆、测序了20余株病毒和2种细菌的全基因组序列。构建了伪狂 犬病毒、猪胸膜肺炎放线杆菌和猪沙门氏菌等3种通用型载体,研 制了10余种基因工程疫苗和10余种分子诊断试剂盒,获得了14个转 基因安全证书,11个新兽药注册证书和15个发明专利,获得国家科 技进步二等奖2项、国家教育成果二等奖1项,国家重点新产品证书 1项,制定了国家标准、农业部行业标准3项,在国内外期刊发表论 文500余篇,SCI收录100余篇。
Company Logo


二、实验原理
2.间接凝集抑制试验 若使可溶性抗原与相应抗体先混合,充分作用后再 加入有关的免疫微球,因抗体已被可溶性抗原结合, 不再出现免疫微球的被动凝集现象,叫间接凝集抑 制试验,临床化验检查中常用的免疫妊娠试验就是 一种间接凝集抑制试验。 3.协同凝集试验 金黄色葡萄球菌细胞壁成分中的A蛋白能与人及多 种哺乳动物(猪、兔、羊、鼠等)血清中IgG类抗体 的Fc段结合。IgG的Fc段与SpA结合后,两个Fab段暴 露在葡萄球体表面,仍保持其抗体活性和特异性当 其与特异性抗原相遇时,也出现特异凝集现象。在 以凝集反应中,金黄色葡萄球菌菌体成了IgG抗体的 载体,称为协同凝集反应.本反应也可用于检测微量 抗原.

Company Logo
(四)注意事项 1.每次试验必须以标准阳性血清和标准阴性血 清进行对照。 2.加抗原前必须摇匀。 3.反应温度最好保证在30℃左右,3min~ 5min内判定。如反应温度偏低,可适当延 长判读时间。

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申报国家发明专利56项。

Company Logo
陈焕春,男,1953年生,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国工程院院士,1988年2月毕业于德国慕尼 黑大学,获博士学位。现任华中农业大学农 业微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兼任武汉 大学病毒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 科技部禽流感攻关研究总体专家组组长、863 现代农业技术领域专家组副组长、国家自然 科学基金专家委员会委员、农业部新兽药审 评委员会委员、农业部咨询专家委员会委员、 国务院突发事件应急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 畜牧兽医学会理事长等职。主持国家973、 863、国家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
兽医免疫学实验
主讲教师: 杜 崇 涛 研究方向:分子免疫学 国家重点学科预防兽医学
LOGO
免疫学实验技术
凝集反应 沉淀反应 补体参与的免疫反应 免疫标记技术 细胞因子及其受体的检测 化学发光免疫分析 HLA分型技术 超敏反应 多克隆抗体的制备及纯化 单克隆抗体的制备
免疫印迹
免疫细胞的分离与纯化 细胞免疫功能测定
Company Logo

Company Logo
曹雪涛,免疫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 少将军衔,教授。1964年7月19日出生于 山东省济南市。现任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 免疫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国家免疫学重点学科带头人,国家杰出青 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973免疫学项目 首席科学家,“十五”863计划生物技术 与现代农业领域专家,任中国免疫学会肿 瘤免疫与生物治疗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中国青年科协副主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免疫学重大项目和创新团队项目负责人, 国务院学位评议委员会学科评议组委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