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网络问政的现实性与可行性分析

合集下载

我国“网络问政”的现状与前景展望

我国“网络问政”的现状与前景展望
【 关键 词 】网络 问政 发展 现状 前景 展 望
随 着 网 络 技 术 的 发 展 和 民主 政 治 进
的 。 方 面 , 府 通 过 网络 发 布 信 息 , 泛 一 政 广
民 主本 质 上 是 民众 和 公 共 权 力 之 间 的 一 种互动 , 民主 是 一 种 利 益 均 衡 机 制 和对 权 利 的 制 约 机 制 。 u 一 点 与 网络 的互 动 ” 这 性 特 征不 谋 而合 。 络 与 民 主政 治 的对 接 网 极 大地 拉 近 了政 府 与 人 民 的距 离 , 而 更 从 好 地推 动 民 主政 治 的 良性 健康 发 展 。
从 民主 政 治层 面看 , 网络 问 政 是 网 络 与 民 主 政 治 实 现 对 接 之 后 为 民意 表 达 机 制 创 造 的 一个 新 鲜 、 便捷 、 廉 的平 台 。 低 通 过 这 一 平 台 ,公 众 可 以实 现 对 政 府 的 监 督 、 社 会 公 共 事 务 的 管理 , 而 有 效 地 对 从 保 障 自己 的 民 主政 治 权 利 ; 府 可 以 通 过 政 这 一 平 台 及 时 了解 民情 、 映 民 意 , 而 反 从 更好 地 为 人 民服 务 。
二 、 络 问政 的 发展 现 状 网
程的加快 , 网络 问 政 正以 其 独 特 的 影 响 力 成 为 公 众 参 与政 治 生 活 的一 种 新 形 式 。 在 今 年 的 两 会 中 , 不 少地 区将 网 络 问 政 写 有
汇集 民智 , 现科 学 民主决 策 , 实 同时保 障
与一般的传播过程不 同 , 在网络问政 过程 中 , 政府并 非绝对 的传播 者 , 而公 众 也非绝对 的接受者 ,二者 的角 色是互 换
“ 民主是 一种价值理念和公 民权 利 ,

网络问政年终总结

网络问政年终总结

网络问政年终总结网络问政是指政府利用互联网开展问政、听民声、解民忧的活动,通过网络平台收集民众意见、建议和诉求,实现政府与民众之间的互动沟通。

在过去的一年里,网络问政活动在我国不断发展壮大,取得了一系列显著成效。

下面就来对网络问政年终总结进行详细的分析和总结。

一、网络问政的发展趋势与成就在过去的一年里,网络问政的发展取得了一系列显著成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政府部门积极参与,问责透明,工作认真负责。

各级政府部门积极投入到网络问政工作中,认真对待民众的问题和意见,加强对问题的解决和反馈,推动政务公开和问责制度的建立完善,使网络问政成为政府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2. 网络问政平台不断拓展,多元化渠道,覆盖面广。

网络问政渠道不断丰富和多元化,除了传统的政府官网、微博、微信等平台外,还涌现出了一些专门的问政平台,如政府问政网站、民意征集平台等,覆盖面更广,便于群众随时随地表达意见和建议。

3. 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声音更加多元,诉求更为具体。

除政府部门外,社会各界也积极参与到网络问政中,包括企业、媒体、NGO等。

他们通过网络问政平台向政府反映问题,提出建议,促进了问题解决的多元化和综合化,也使政府工作更加符合社会多元化的需求。

4. 问题解决效率提升,民生工作见实效。

通过网络问政,政府及时了解了民众的问题和需求,提高了问题解决的效率和质量,使民众的诉求更快得到回应、更好得到解决,民生工作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5. 沟通交流互动更加频繁,形成良好政民关系。

网络问政促进了政府与民众之间的互动和沟通,加强了政府与群众之间的联系和信任,形成了良好的政民关系,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和发展。

二、网络问政中的问题与挑战1. 政府部门参与度不均衡,问政效果参差不齐。

一些地方和部门对网络问政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问政工作的推进速度和问政效果有所参差,影响了网络问政的整体效果。

2. 问政平台建设不够完善,功能服务有待提升。

一些问政平台的建设还不够完善,功能和服务水平有待提升,包括网站的技术水平、信息安全保障、在线服务能力等方面有待加强。

我国网络问政的现状与未来发展方向

我国网络问政的现状与未来发展方向
度 化 是 实 现 公 民 有 序 参 与 网 络 问政 的 重 要 保 障 , 常 见 的 有 网 络 问 政平 台 中的网络发言人对 网 民留言长期不 回复 , 但 发 言 人 所 属 单 位 没有 办法对其 进行 处罚 。 第三, 公 民参与 网络 问政的形式 受 限。 目前我 国大多 数 网民
我 国 网络 问政 的现 状 与未 来 发 展 方 向
◆颛 孙一仁
( 安徽大学管理学院 , 安徽 合肥 2 3 0 6 0 1 )
【 摘要 】 ‘ ‘ 网络 问政” 的兴起标 志着我 国政 府信 息化 已进入 到 网络 参与型 、 互助型 阶段 , 政 府开始 实行 电子治理模式。要 实现 网络 问
政 的稳 步前进 , 不仅 需要政府 的高度 重视和 支持 , 加强 问政理论 的 研 究和相关制度的建设 , 同时也 需要公 众的积极参 与理性 互动。
网络问政作为新兴的政府 对公共 事务 的管理形 式 , 在公 民参 与方面面临着很 多困境 。具体说来有 以下几个方 面 :
第一, 公 民对 网络 问政 的认 知方 面存 在一定 误 区。部分 网 民 参 与网络 问政的动机不 正确 , 部分 网民则未充分认 识到 自身参与 网络问政的重要 性等等。 第二, 网络问政 的环境 需要 实现制度 化。网络 统的信 息流动模式 , 即单 向的交流方式 , 是一种 由政 府 发 布再 由公 民反馈 , 最后 由政府 回复 的模 式 。在 向新 模式 过渡 的
过 程 中还 要 考 虑 到 网 民 可 能 由 于 技 术 因 素 而 影 响 参 与 度 等 问题 。 五、 我 国 网络 问政 的 发 展 路 径 ( 一) 标 准 化 1 、 构建标准化 的资源 整合平 台 建 设 标 准 化 的 资 源整 合 平 台 , 需 要 全 面 贯 彻 科 学 发 展 观 重 要 指导思想 , 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 的发展理念 , 破除传统观念 束

浅析网络问政的优势、问题及实现路径

浅析网络问政的优势、问题及实现路径
治建设
层 面看 , 只有全 国人大常委制 定 的《 关 于维护互联 网
这部 法律更多 的是 以关注互联 网安 全为主 , 其要点是
( 五) 网络 问政 的发展 和 完善有利 于推 进 民主政 安全 的规定 》 是直接针对 网络行为 的专 门立法 , 而且 在现实 的政治生活 中, 国 内公 民参与政治活动是 “ 监 管” , 只是去保 护一些互联 网行为 , 而缺乏 “ 惩 处” 依靠投票选举 、 参加听证会 、 上访等方式实现 的 , 而在 内容 , 这样 就很 容易放 任互联 网违法行 为 ; 从这 些法 直接针对 网络参 与即网络参政议 网络 问政 中 , 网民则是作 为 网络空 间的一 员 , 这使 网 律法 规的 内容来看 , 网络 问政要制度化 、 法制化 民主观上更愿意参加政治生活 、 更愿意 扩大 自己的政 政 的规定很 少甚至缺 乏 。 治 权利 。网民可 以更 简便 地实 现 自己的知情权 和监 就必须 有专 门的法律 法规对其 进行规 范和保 护 。因
2 0 1 4年第 1 2期
民主与法治
浅新 网 络问政的优势
问题 及实现 路径
0 刘昶 亮
互联网的 出现 , 深刻影 响 了现代社会生活 的方方 问政使政府信 息公开在 内容上 、 方式上 、 时间上都 比 面面。网络在发扬 民主 、 实施监督 方面有 着不可 比拟 传 统 的公布 方式更简单更 方便 。
的优势 , 但是 , 当前我 国网络 问政 中存 在着大量 问题 ,
现 阶段 需要关 注和解决 的问题 。

( 二) 网络 问政 的发展和 完善 有利 于建 立健 全行 随着社会生活 的全 面丰富 , 政府 的行政 活动已经
如何 解决这些 问题 , 进 一步发挥 网络问政 的优势 , 是 政 指 导 制 度 网络 问政的优 势

网络问政

网络问政

1.什么是网络问政?2.网络问政的意义和作用?3.网络问政面临的问题?4.如何建立网络问政机制一、什么是网络问政网络问政,就是政府通过互联网做宣传、做决策,了解民情、汇聚民智,以达到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从而实现科学决策、民主决策,真正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二、网络问政的意义和作用在网络问政显示出巨大能量时,也体现其现实意义和作用,有以下几方面:一、网络问政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

科学发展观核心是以人为本,网络问政就是一种典型的注重人民群众意愿、关心人民群众利益的科学的人本施政理念。

二、网络问政是一种新型的民主形式。

是广大群众参与政治的一个新型而有效的平台。

网络参政具两个优点,一是所涉人群众多。

;二是参与政治的主动性,而是随时就自己所关心的问题发表意见,提出咨询并要求答复结果。

三、网络问政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途径。

网络问政很好地在政府与群众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把重视民意、听取民意作为完善执政方式的重要途径,通过网络问政,因其既可以安抚民众,又能得到实际情况,便于采取有力措施及时应对。

四、网络问政是构建服务型政府的需要。

由管理向服务转型也是政府机构改革的重要目标,所谓“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而要能够保证为民服务的准确性和到位性,精确了解民意是一个重要的前提条件。

五、网络问政是推动政府科学决策、民主决策的一个非常好的载体。

政府做决策时,都会尽可能地去了解真实的情况,了解真实的民意,而通过网络问政的形式问政于民、问计于民、纳计于民则为政府科学决策提供了一个极大的民意资源和民间智囊资源。

六、网络问政是深入基层,搞好调研的重视之策。

领导干部利用网络平台,通过与网民交流互动,为科学决策,提供了一条创新思路,使调查研究更深入。

七、网络问政是与时俱进适应网络社会已经来临的需要,是新形势下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随着网络问政的发展,其所包含的社会功能也将会不断增加,除了参政和议政外,它还包含社会监督特别是监督腐败的作用,包含阳光政务的作用,包含引领社会舆论导向的作用。

我国网络问政及其完善研究

我国网络问政及其完善研究

我国网络问政及其完善研究一、本文概述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互联网已成为公众表达诉求、参与政治生活的重要平台。

网络问政,作为新兴的政治参与方式,不仅拓宽了公民参政议政的渠道,也对政府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提出了更高要求。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我国网络问政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其完善策略,以期为提升政府治理能力和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有益参考。

本文将对网络问政的基本概念进行界定,明确其内涵和特点。

在此基础上,通过梳理我国网络问政的发展历程,揭示其背后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动因。

本文将分析网络问政在促进公民参与、提升政府透明度以及推动社会治理创新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也将探讨当前网络问政面临的主要挑战,如信息真实性问题、网络舆论的复杂性以及政府回应机制的不完善等。

本文将提出完善我国网络问政的具体策略和建议。

这些建议包括加强网络问政平台建设、优化政府回应机制、提升公民网络素养以及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等。

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可以期待我国网络问政在推动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提升政府治理效能以及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二、我国网络问政的现状分析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网络问政在我国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应用。

网络问政作为一种新兴的民主参与方式,已经成为政府与公众沟通的重要桥梁。

我国网络问政的现状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网络问政平台多样化。

各级政府纷纷开设官方网站、政务微博、政务微信等多元化的网络问政平台,为公众提供了便捷的参与渠道。

这些平台不仅方便公众了解政府工作动态,还能让公众通过网络渠道提出意见和建议,实现了政府与公众的良性互动。

网络问政参与度高。

随着公民民主意识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公众通过网络问政平台参与公共事务的讨论和决策。

他们在网络上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对政府工作提出质疑和建议,推动政府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

网络问政效果显著。

网络问政作为一种新的问政方式,对提升政府形象和公信力、改进政府工作作风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

我国网络问政现象分析

我国网络问政现象分析
涉及话 题从 最初 的个 人 小 事 到社 会 民生 大 事 , 别 特
表现为一种不负责任 的情绪宣泄并在 网上散布时 , 它 就会 对正 常 的政 治 参 与 带 来 负 面影 响 ”3; 统 l 传 行政观念的惯性使部分官员倚仗公权 , 高高在上 , 不 触网, 即使触 网也 只是 政治 作 秀 , 问政 主体地 位并 不
行政管理专 业在读 硕士研究生。

l 一 8




)。 芒 传糟 i
然而, 尚处在 发 展 阶段 的 网络 问政 也 存 在 不少 的 问题 。如虚 拟 的 网络 空 间缺乏 必要 的监 督 、 监管 , “ 网上 的言 论 表 达 脱 离 了 理 性 思 考 , 来 越 多 地 当 越
到 一些 公 共舆论 事 件 、 共 突 发 事 件 的 网络 应 对及 公
局长 等政 府领 导 、 门互 动对 话 。网络 问政 在 中央 、 部
地方领导的重视下 , 在网络媒体和广大网民的推动 下使草根们的声音愈加铿锵有力 , 也使其 自身实现
制度 化 、 态 化 。 目前 , 国 1 省 市 区建立 起 回 常 全 5个
[ 关键词 】发展状况 问政形式 问政特点 作用 [ 中图 分类 号 ]D 3 3 [ 献标 识码 ]A [ 0 5— 9 文 文章 编 号 ]62— 43 2 1 )4— 0 8— 4 17 37 (0 10 0 1 0
网络 时代 改变 着 人们 的交往 方 式 , 变 着人 们 改 与政 治生 活 的方式 。 网络 问政应 运而 生 , 以其 民 主 、 自由的姿态 吸 引着 政府 部 门和广 大 网民 的眼球 。 网 络 问政 , 实质 是 网 民以 网络 为媒 介 、 其 以政 府为 诉求 对 象进 行 的 民众 意愿 的表 达 。从 一 般 的政 民互 动 ,

网络问政

网络问政

网络问政积极作用:①互联网为基层民众的民情和民意能如此通畅便捷的抵达执政上层创造了平台,加大了人民群众参政议政的积极性,同时也是对政府工作的监督。

②体现了政府从网上吸纳民意、汇聚民智的主动与自觉,对民意的尊重和重视,彰显了政府以人为本,关注民生的执政理念③饱含政府对其自身的恰当定位。

网络问政之举是法治政府、服务政府、阳关政府的具体体现,是中国民主政治日益开明和进步的标志,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思路:一、网络问政热的原因:外因:1,互联网发展迅速,网民数量众多。

当前,我国已成为一个网络大国,从城市到乡村均可以找到大量熟悉网络的网民以及连接互联网的终端,这为网络问政热提供了技术上的基础。

2,民众民主意识增强,参政议政诉求强烈。

随着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家的民主意识非常强烈,特别对于熟练掌握网络沟通的年轻一代,有着强烈的参议政愿望。

3,国家属于转型期,各种矛盾纷纷涌现。

当前,是国家转型期的关键时期,出现了一些矛盾和问题,很多矛盾和问题影响了人民的切身利益,这是网络问政热的兴起基础。

4,党中央的高度重视,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

从中央领导人的亲临人民网,到省部级高官设立网络问政平台,再到各基层党委政府设立公共信箱,充分说明了政府对于网络问政的支持和关注,这成为网络问政热的助推器。

内因:1,网络问政的实用性。

能够把民众所关心,所考虑的问题,快捷地传达给有关政府部门,对于政府行政有揭发检举、提出建议、强化监督等方面的有益作用。

有效推进了行政透明化,有利于服务型政府的建立。

2,网络问政成本较低。

一个账号,几分钟的时间,就可以把问题让全国乃至全世界知晓,而且,还可以使用匿名,免除了后顾之忧,相比传统参政手段,成本极低。

二、存在的问题:1,部分领导干部对于网络问政或者态度默然或者应对水平较低。

2,一些地方政府重视程度不够,缺乏有效沟通交流平台。

3,网民鱼龙混杂,素质参差不齐,发布无效虚假信息很多,对政府工作效率造成了一定影响。

2024年网络问政做法与体会

2024年网络问政做法与体会

2024年网络问政做法与体会2024年,网络问政在我国已经成为了一种常态化、便捷化的政府与民众沟通方式。

在这一年里,我也有幸参与其中,体会到了网络问政的种种优点和不足。

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对2024年网络问政做法进行分析和探讨。

首先,2024年网络问政在使用技术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通过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的应用,政府能够快速识别和分析民众的问题,高效解决问题。

政府网站的建设和维护也更加完善,提供了更加友好和便捷的用户界面,让人们更容易上网查询和提交问题。

政府工作人员也接受了专业培训,更加熟练地运用网络问政平台,提高了工作效率和解决问题的质量。

其次,网络问政的开放性和透明度进一步提升。

政府在问政平台上公开回复问题,回复内容可以被广大民众浏览和检索。

这种公开的回应方式,可以让更多人了解政府的工作思路和相关政策,并予以监督和评价。

同时,在网络问政平台上,政府也开设了实时在线直播,组织各类问答和在线讨论活动,更好地与群众沟通,增加了政府的亲和力和公信力。

再次,网络问政的民主化和参与性有所提高。

通过网络问政平台,民众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提交问题,不再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政府也建立了一套完整的问题反映和回应机制,及时回复民众的问题,解决民众的困难。

此外,政府还设立了评价和奖励机制,对问题被解决的及时性和解决效果给予认可,鼓励和激励民众参与网络问政。

然而,网络问政在2024年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是平台的安全性和可信度问题。

虽然政府投入了大量资源来确保网络问政平台的安全和保密性,但依然有一些不法分子利用技术手段进行网络攻击和破坏。

这些犯罪行为给网络问政带来了一定的风险和压力,需要政府采取更加强有力的措施来加强信息安全。

其次是网络问政平台的互动性和反馈机制的不足。

在2024年,政府主要通过文字回复的方式来解答民众的问题,缺乏面对面的沟通和交流。

这种单向的回应方式,难以满足民众对于问题解决的深入和详细的需求。

浅析我国政府的网络问政

浅析我国政府的网络问政

浅析我国政府的网络问政作者:崔蕾来源:《商业文化》2011年第07期摘要:网络问政近年来发展迅速,引起从中央到地方各级领导的重视。

网民的参政热情高涨,并呈现出网络问政常态化、制度化、规范化的发展趋势。

从2008年6月20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人民网与网友在线聊天,到各省官员以实名登录论坛或实名开设博客等各种方式上网和百姓交流。

“史上最牛钉子户”、“华南虎照”事件、南京“天价烟局长”周久耕案等许多社会热点事件中,都有网民积极参与其中。

关键词:网络;网络问政;网络问政机制中图分类号:D62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117(2011)07-0311-02一、我国公民网络问政的现状“网络问政”之所以能引起全国上下的重视,是因为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较传统媒介更为便捷的沟通渠道。

一方面,政府部门可能通过网络听取民意、汇集民智、了解民情;另一方面,网发可以通过网络反映问题、提供民间智慧。

网络问政已被各地政府部门所认同。

在人民网创建的“地方政府留方板”一栏,栏目自2006年开办以来,影响力随着中国互联网的飞速发展而持续保持增高态势。

至今全国共有157921条网友留言,回复总数达31570条,涉及到64位省委书记、省长。

政府部门网络平台构建情况。

目前,政府及各职能部门都非常重视门户网站的建设。

从各省人民政府到各地级市、县都建立了自己的门户网站。

各部门基本上能把当日的新闻及时更新到网站上去,不足之处在于,统计数据更新落后。

有些内容虽然设置了相关板块,但是却没有实质性的内容。

各县级政府网站,这种情况更多。

网民参政问政情况。

大多数网民看好网络问政。

在对网络问政问题调查中,“您是否看好网络问政”一项中,94%的网民选择看好。

在“您相信官员通过网络回复的问题能够得到解决吗?”一项的调查中,75%的网民相信问题会得到解决。

同时,64.4%的网民认为网络能够对党员干部直到监督作用。

但是网民对网络问政所反映的问题能否得到解决,网民选择“不知道”的占51%,选择“不相信”的占21%。

对“网络问政”的思考与实践

对“网络问政”的思考与实践

“网”事并不如烟——对“网络问政”的思考与实践来源:中国反腐倡廉网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网络问政”作为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做好群众工作和加强社会管理的一种新形式,正考验着党政干部的执政理念、执政能力和执政智慧。

作为党员领导干部,必须善待网络、善用网络、善管网络,真正做到“上网察民情,下网解民忧”。

一、一“网”情深。

互联网是人类历史发展中一个伟大里程碑,它带来了信息革命,深刻改变着我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思维思想观念。

一是文化信息的集散地。

互联网就像一张包住地球的“大网”。

在这张“网”上,各类信息随时随地互动传播。

截至2011年底,我国网民已达5.13亿,稳居世界第一网民大国的位臵。

规模庞大的网民已经成为信息的创造者和传播者,“人人都是通讯社、个个都有麦克风”的时代悄然到来。

二是社会舆论的放大器。

网络舆论具有虚拟性、开放性、互动性和突发性等特点,形成的速度和广泛性是传统舆论不可比拟的,普通网民随时随地可以成为“公民报道者”。

三是工作生活的必需品。

互联网已经成为我们工作学习、交流娱乐、休闲购物等方面多元的载体,人类以更加精细和动态的方式管理生产和生活。

四是经济发展的增长点。

网络是需求旺盛的商务市场,2010年,淘宝网平均每分钟售出4.8万件商品,一年的销售量已经超过了沃尔玛在中国店铺的销售总额。

同时,互联网与各个行业和领域的融合正不断深入,必将承载起更多的社会和经济责任。

二、继“网”开来。

通过网络问政于民、问计于民、问需于民,已逐渐成为各级党政领导了解民意、汇聚民智、排解民忧的一种新方式、新途径。

一是民意的直通车。

在相对虚拟、隐秘的互联网上,现实社会存在的矛盾和问题,往往能原汁原味地展现在大众面前,这些海量的网络原生态信息,使民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扩展。

二是沟通的连心桥。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

问“计”于民最方便、最快捷、最有效的途径之一就是网络问政,也就是从广大网民的意见和建议中获取灵感、启发思维、开阔思路。

网络问政

网络问政

网络问政一、当前开展网络问政的有利条件:1、政府态度积极;2、网民规模较大,参与热情高;3、网络技术较完善,反应快、平台成本低、参与方便。

二、网络问政的重要作用:1、加大沟通,以了解民情、完善管理、引导舆情;2、吸收民智,以优化决策、提高效率、加强监督。

三、“网络依赖症”指干群沟通渠道过分依赖网络,互动机制畸形发展。

一是干部有以网络民情取代下基层的倾向;二是网民过分倚重网上信息和诉求。

四、学者担忧网络问政的理由有:1、网络普及率和覆盖人群有限;2、网民结构在城乡、年龄、职业、学历等方面失衡;3、干群上网沟通习惯尚未形成,政务微博信息少、更新慢、影响力不高;4、平台共通难,有效信息整合分类难度大;5、存在网络水军操纵民意,影响政策的风险;6、存在网上泄密和外国干涉内政的风险。

五、就“官员A”所属部门的工作人员的遭遇拟写一份微博留言稿,作为他回复广大网友的参考。

(10分)要求:1.体现诚意,说明实情,赢得理解;2.简明、通俗,利于网民理解;3.不超过200字。

尊敬的网民朋友:感谢你们的关注,“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您的批评永远会警醒和促进我们的工作。

确实,身为公务员,仅仅对校车惨剧表示痛心是不足的。

尽管这次事故是由责任人违法超载和违规行驶造成,但我们也有监管不到位的问题。

我们会尽最大努力处理好善后事宜,给家长和孩子一个交代。

同时,给广大网友一个庄严承诺:我们一定会加强校车管理,从严防范此类事故。

【赋分说明】1、整体上按表达谢意、承认不足、说明实情、工作安排的逻辑顺序作答,语言得体给3分;作答环节不足或顺序混乱、语言不够得体酌情给分。

2、表示感谢给1分,承认不足1分,说明实情给3分,工作安排2分,共7分。

关键点分别为:警醒和促进、不足、违法超载、违规行驶、监管不到位、善后事宜、加强管理。

六、当前政务微博面临的一些问题有:1、主体不对等、功能单一。

政府大多“以我为主”发布信息,互动少,网民参与公共事务机会少;2、文风呆板、回应迟钝。

我国网络问政的现状

我国网络问政的现状

我国网络问政的现状【摘要】随着网络的日益普及,互联网在中国民众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成为中国公民行使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的重要渠道。

从2008年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开辟了国家领导人与网民在线交流以来,网络顿时成了反映民意、表达民情的窗口。

那么这一渠道的开辟在中国当今社会中发展的现状是如何呢?其存在着什么问题,又应该如何解决呢?本文试着分析我国网络问政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的措施。

【关键词】网络问政;现状;问题;措施一、我国网络问政的含义及发展现状网络问政就是政府通过互联网做宣传、做决策,了解民情、汇聚民智,以达到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从而实现科学决策、民主决策,真正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随着网络时代的来临,网络在信息传递舆论形成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各种利益群体开始利用互联网表达利益诉求,各种社会力量汇聚到网上,形成民间舆论的强大磁场。

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官员也开始以与网民在线交流,开设博客,开通省(市)长电子信箱等各种形式,主动借助网络征询民意。

特别是在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与网民在线交流之后,更是引发了广大官员和网民的参与热潮,一股网络问政新风在各地党政系统蔚然兴起,为中国政治生态环境添加了一抹绿。

可以说我国的网络问政现在正处在蓬勃发展时期,特别是通过今年的“两会”,可以发现公众“网络问政”的热情那是一年比一年高。

全国有网民接近4亿,占全国人数的25.5%。

二、网络问政的作用网络问政自诞生以来,就显示出了其巨大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网络问政有利于及时化解矛盾。

网络问政是一个很好的政务公开的模式,可以保证老百姓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政府动作也需要有一个透明度,随着互联网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市民上网。

政府利用互联网平台实行网上问政,了解民意、汇集民智,掌握民情,及时研究对策,处理问题,从而及时化解矛盾,促进社会和谐。

2、网络问政有利于政府改进工作,赢得民众的支持与信任。

网络问政的现状与发展

网络问政的现状与发展

网络问政的现状与发展摘要:随着网络的日益普及,互联网在中国民众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成为中国公民行使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的重要渠道。

网络问政,就是政府通过互联网做宣传、做决策,了解民情、汇聚民智,以达到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从而实现科学决策、民主决策,真正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关键词:网络问政;网民;网络;政府“网络问政”是指执政党和政府与网民借助网络这个平台,倾听网络民意、实现科学决策、民主决策,通过参政议政,推进民主政治建设的良性互动过程。

在相对虚拟、隐秘的互联网上,很多人平时在现实社会中不敢说、不方便说的话与事,往往都能原汁原味地展现在各级政府官员面前。

这些海量、及时、真实的网络原生态信息,不仅使中国民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得到前所未有的保障与扩展,同时也对各级政府的执政方式与智慧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

因为能不能获得真实、高效的社情民意,能不能积极参与、影响并引导网络民意,并与之形成一种良性互动,不仅直接关系到政府官员能不能打赢信息战,更是直接考验着一个党与政府的执政能力。

正因为如此,如今越来越多的国家机关开始日益重视互联网的作用。

1 网络问政的目前现状截止2009年1月,中国网民已经突破3亿人,而且还在以每月800万至900万人的速度增长。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数据显示,2008年中国的网民数量增加了42%。

从2008年起,中国民众在网络上发出的声音得到了高层前所未有的重视。

2008年6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通过人民网“强国论坛”首次与网民在线交流。

温家宝总理也在2008年3月坦承自己在“两会”期间通过互联网倾听网友的意见和建议,在2009年、2010年、2011年两会前,温家宝总理多次和网民直接对话,进一步推进了网络问政的发展。

河南洛阳3名网民,因其在互联网上一呼百应的影响力,成为市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这被视为素有议政传统的网民在中国首次走出虚拟空间并登上正式舞台的标志。

网络问政发展的困境及出路

网络问政发展的困境及出路

网络问政发展的困境及出路一、互联网的发展互联网在我国的发展是从1994年的科研教育上网开始的,到1996年开始大众上网,但是真正的政府上网是1999年开始的。

虽然我国网络发展起步较晚,但是发展非常迅速,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统计报告显示,截止2010年6月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了4.2亿,互联网普及率攀升至31.8%。

我国网民的互联网应用表现出商务化程度迅速提高、娱乐化倾向继续保持、沟通和信息工具价值加深的特点。

2008年6月20日,胡锦涛总书记通过人民网强国论坛问候网友并同网友在线交流,成为"中国第一网民",实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与网民的"第一次亲密接触",将网络问政推向一个新高潮。

2009年2月28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第一次与网民进行了零距离的"亲密接触",通过中国政府网、新华网与网民进行在线交流。

与网民两个小时的互动交流中,来自各省区市及台湾、香港、澳门,乃至欧洲、非洲、澳洲、美洲的全球网民纷纷向总理提问,相关帖文、留言多达数十万之多。

2010年1 月25 日,"网络问政"首次被写进政府工作报告,强调要"加快参事参政咨询工作,发挥院士专家等咨询研究机构和社会昕证、网络民意在决策中的作用"02010年2月27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再次接受中国政府网、新华网联合专访,与网友在线交流,回答了有关反腐、房价、大学生就业难等问题。

纵观网络民意,不论是反腐倡廉、寻求社会公正,还是渴求社会和谐,绝大多数网民所表达的恰恰是代表了底层百姓的意见和呼声。

二、网络问政的现实意义网络问政的重点在于询问和倾昕,主要功能是建立政府与公民之间快捷便利的信息交流渠道,应属于政府信息公开的重要环节。

网络问政作为我国公共管理实践中的一种创新形式,对于行政管理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网络问政有利于公民参与政治当前社会各阶层民众都可以通过互联网这个平台反映声音与表达意见,对国家的政策方针建言献策,甚至可以借助网络曝光社会问题。

网络问政调研报告

网络问政调研报告

网络问政调研报告网络问政调研报告一、调研目的本次调研的目的是了解网络问政的发展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分析其对政府决策的影响,并提出改进建议,以进一步提高问政效果和满足公众需求。

二、调研方法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采集了一定量的样本数据,并结合相关文献资料进行分析。

三、调研结果分析1. 网络问政的发展现状根据数据统计,网络问政平台的数量不断增加,问政问题的数量也在不断增长。

具体表现为政府部门建立了与群众互动的问政平台,不仅提高了政府对问题的了解度,也增加了政府和市民之间的沟通和互动机会。

同时,政府还通过网络问政平台对群众提出的问题给予了足够的关注和解答。

2. 网络问政存在的问题尽管网络问政在某些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一些政府部门的网络问政平台运行不够规范,回复速度慢,甚至有一些问题被忽略,导致群众的不满情绪增加。

其次,由于网络问政平台的开放性,一些投机者也纷纷加入其中,发布虚假信息,扰乱网络问政的秩序。

最后,由于部分政府官员对网络问政的价值认识不足,导致他们缺乏主动解答问题的动力,无法很好的满足公众需求。

四、对政府决策的影响网络问政平台提供了一个公开透明的互动平台,公众可以在此表达诉求,同时政府也可以通过网络问政获得一手的民意信息。

因此,网络问政对政府的决策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

政府可以通过对问题的解答和回应来了解民众对政策的意见和建议,从而调整政策方向和改进政策的执行。

五、改进建议针对网络问政存在的问题和对政府决策的影响,我们提出以下改进建议:1. 完善网络问政平台的建设,加强技术支持和管理,提高运行效率和回复速度,确保平台正常运行。

2. 加强网络问政的培训和宣传,提高政府官员对网络问政的认识和重视程度,增强其主动解答问题的能力和意识。

3. 强化网络问政平台的监管,加大对虚假信息和违规行为的惩治力度,维护网络问政的秩序与公信力。

4. 根据问政问题的特点和公众需求,制定相关政策和法规,进一步完善问政机制,提高问政的质量和效果。

网络问政及信息工作方案

网络问政及信息工作方案

网络问政及信息工作方案一、背景与意义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问政逐渐成为政府与民众之间链接的桥梁。

网络问政平台提供了一个开放、便捷、高效的沟通渠道,使政府能够更加及时了解民众的意见和诉求,同时也提供了民众对政府工作的监督和参与机制。

信息工作是网络问政实施的基础,通过有效的信息传播与宣传,能够增强民众对政府的信任感,提升政府形象,促进社会稳定与进步。

二、网络问政的特点与目标1. 互动性:网络问政平台为政府与民众之间的双向互动提供了便利,政府能够及时回应民众的问题和建议,民众也能够及时得到政府的反馈和解决方案。

2. 多元化:网络问政平台的使用形式多样,既可以是政府机构官方网站提供的在线咨询窗口,也可以是专门的问政平台或社交媒体上的互动讨论区。

3. 公开透明:政府回应民众问题和建议的过程在网络上实时公开透明,能够增加政务公开度,减少不实信息的传播,提高政府效能。

4. 问题解决:网络问政通过集思广益,能够更加高效地解决问题,提出合理的政策和管理方案,为民众提供满意的服务。

三、网络问政及信息工作方案的关键步骤与措施1. 平台建设与维护(1)选择适合的网络问政平台:根据实际情况和预算,选择适合的网络问政平台,可以自行搭建,也可以借助第三方平台。

(2)完善功能设计:平台应提供在线咨询、问题反馈、问题解答、在线办事等功能,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需求的用户。

(3)系统维护与优化:定期对平台进行维护和改进,修复漏洞,提升用户体验和平台安全性。

2. 信息发布与传播(1)制定信息发布计划:明确发布内容、发布渠道和发布频率,及时更新政府工作、政策解读、民生故事等相关信息。

(2)优化信息传播方式:结合移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特点,采用图文并茂、富有趣味和互动性的方式传播信息,引导受众参与互动。

(3)加强信息监测与分析:通过数据统计和舆情分析工具,及时了解民众关注的焦点问题,根据分析结果进行优化和调整。

3. 问题收集与处理(1)建立快速响应机制:设立专人负责网络问政平台的问题答复,确保在规定时间内对问题做出及时回复。

我国网络问政的问题与对策分析

我国网络问政的问题与对策分析

文献综述(1)国外研究现状美国学者马克•斯劳卡于1995年首先提出“网络民主”一词,可视为网络问政理论的开端。

总体来说,国外对中国的网络问政特别是广东惠州的网络问政报道和研究寥寥,网络问政在美国被认为是党派为了拉拢选民以改善执政处境的计策,这与中国的情况存在差异,由于国情这一土壤的差异,国外对中国网络问政的态度不一,然而大多外媒对中国民主政治这一新形式持赞扬的态度。

美国《外交政策》(2009)认为网络不会改变中国,但会影响中国政府政策。

这是基于中国互联网迅速发展、网名数量日益增多的事实。

韩国联合通讯社(2010)认为,通过中国媒体和主要门户网站向中国政府反映网名意见的做法加大了反映民生民情的努力。

(2)国内研究现状广东惠州市的网络问政开全国网络问政的先河,2008年政策一出引起全国关注,除了对广东惠州市网络问政的专门研究外,国内学者们在研究其他地区的网络问政时自然会研究惠州这一“始祖”。

综合各方面研究材料,可以说国内学者对广东惠州市的网络问政的研究内容主要分为对其成因、意义、存在问题和改进建议等等的研究。

广东省常委、宣传部长林雄在为《网络问政》(2010)写的序言中认为广东惠州的网络问政产生并达到良好效果是历史和现实双重因素合力的结果,是广东在新的历史时期推进三个文明建设的必然选择。

他提出有广东这一土壤的作用:广东在全国是多次思想解放的策源地,具有敢为天下先的传统;广东作为全国的信息网络重镇,无论是网络建设、网民数量、网络社会影响,在全国都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也有主政者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历届省委励精图治,使广东在经济社会建设的各个领域创造了许多可贵经验。

以汪洋书记为首的新一届省委深刻认识网络时代的新特征新变化,准确把握网络传播的规律,掌握网络舆论的主动权,从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高度,努力打造政务公开、表达民意、反映民情、集中民智的网络平台。

学者杨武春(2011)从行政生态学的角度分析成因,认为其本质上是行政管理主动顺应行政环境、追求行政生态平衡的过程,包括经济发展的需求、社会发展的需求、沟通网络、符号系统、政治架构和文化发展需求。

网络问政工作制度总结

网络问政工作制度总结

网络问政工作制度总结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交流思想、表达诉求的重要平台。

网络问政作为政府倾听民意、接受监督、服务人民的新途径,逐渐成为政府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年来,我国政府在网络问政工作方面不断探索创新,逐步建立健全了网络问政工作制度。

本文将对我国网络问政工作制度的现状进行总结,并对未来发展进行展望。

一、网络问政工作制度的发展现状1. 组织架构不断完善为了确保网络问政工作的顺利开展,各级政府纷纷成立了网络问政领导小组,明确了责任分工,设立了专门的网络问政办公室,负责网络问政信息的收集、分发、督办和落实等工作。

一些地方政府还配备了专职的网络问政工作人员,形成了上下合力、分工明确、责任到人的网络问政工作组织架构。

2. 工作流程日益规范在网络问政工作实践中,各级政府制定了相关工作流程和审批机制,明确了网络问政信息的办理时限和责任人。

例如,一些地方政府制定了《网络问政平台回复事项答复审批单》,明确了网络问政信息的办理流程和审批权限。

通过规范工作流程,提高了网络问政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3. 回应策略多样化在处理网络问政问题时,政府部门根据问题的性质和紧急程度,采取不同的回应策略。

对于网民署名并有联系方式的问题,政府部门会在调查核实的同時,积极加强与网民的沟通,及时反馈处理结果。

对于暂不能解决的问题,政府部门会讲明原因和办理限期,并加强跟踪督办。

通过回应策略的多样化,提高了网络问政工作的实效性。

4. 制度建设逐步加强近年来,我国政府加大了网络问政制度建设的力度。

一方面,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关于网络问政工作的政策文件,明确了网络问政的目标、任务和工作要求。

另一方面,政府加强对网络问政工作的考核和评价,将网络问政工作纳入政府绩效考核体系,确保网络问政工作的落实。

5. 舆论引导作用凸显网络问政工作的推进,使得政府能够更加主动地了解民意、回应关切、引导舆论。

通过网络问政平台,政府可以及时发布权威信息,澄清谣言,引导公众正确理解政策法规,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网络问政年终总结

网络问政年终总结

网络问政年终总结网络问政是指利用互联网平台来开展民众参与政治决策和提出意见建议的一种形式。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网络问政逐渐成为一种重要的政府与民众沟通的纽带,对于加强政府的公信力和民众的参与意识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本文将对网络问政的发展进行年终总结,以期能够更好地推动网络问政的健康发展。

一、网络问政的发展情况2019年,网络问政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成就。

据统计,全国各级政府共开展了130万次网络问政活动,同时接收了3000多万条民众留言,形成了丰富的政府与民众对话的内容。

网络问政平台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和扩展,实现了对视频、图片等多媒体形式的支持,丰富了参与民众的表达方式。

网络问政的参与人群也逐渐扩大,除了广大普通民众的参与外,还吸引了很多专家学者、媒体人士等各界人士的积极参与。

他们通过网络问政平台,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对政府的工作提出合理的要求,为政府决策提供了更加全面和多样化的参考意见。

二、网络问政的优势网络问政相对于传统的问政方式,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的优势:1. 覆盖面广:互联网普及率的提高,使得更多的人可以通过网络问政来表达自己的意见和诉求,实现了对参与者的广泛覆盖。

2. 交互性强:网络问政形成了政府与民众之间的双向互动,通过留言、回复等方式,实现了政府与民众的直接对话,民众可以及时了解政府的回应和处理情况。

3. 参与感增强:网络问政为民众提供了一个表达自己意见和参与政治决策的渠道,增强了民众的参与感和获得感,提高了对政府的满意度和支持度。

4. 信息公开透明:网络问政的内容会被公开发布,政府回应也会进行及时公示,形成了政府决策的公开透明,使得决策过程更加公正合理。

三、网络问政的问题和挑战虽然网络问政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但是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挑战需要解决。

1. 平台建设不够完善:目前的网络问政平台还存在一些功能不够完善和易用性不高的问题。

政府需要加大对平台的投入和维护,提高平台的可用性和用户体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体 ,由于受经济 条件 、 技术水平 、 心理动机等因素 的影 响 ,网络政 治参与者表现出鲜明的特殊性 。
二 、 网 络 问政 的 现 实 性
网络问政是伴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 、 公 民意
制 ”民主的形式 , 公民的直接参政议政是 网络政治 最 明显 的特征 。… 但是基 于网络这 一载体 ,网络 问 政过程 中的公 民参 与和现实生活中的听证会 、 选举 大会投票 、 政 策咨询等参与形式 比较 , 仍然是缺乏 “ 真实现场感” ,因而又表现 出间接参与的特点。 4 .网络 问政参 与者具有身份 上 的平 等性与实 际参 与的特殊性 。 网络 问政是公 民借用互联 网进行 参政 、 议政 、 表达观点与利益诉求 的政治参 与新 渠 道, 我国享有公 民政治权利的公 民都可 以采用 网络 问政 的方式参 与国家事务与政府工作事务 。 但是根 据 《 第 二十二次中国互联 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
结语城市化过程中的拆迁问题在当代社会成为常见的现象一方面加快了城市化建设改善市容面貌另一方面拆迁过程中由于立法对公共利益内涵界定主体规定不明导致政府滥用公共利益表现出来的暴力强制拆迁补偿不到位等给被拆迁人带来了很多的痛苦加剧了政府与被拆迁人之间的矛盾因此保护房屋拆迁中的土地产权有必要对公共利益进行界定及完善政府的职能
识 的觉醒而产生与发展的 ,有其现实性条件。 ( 。 一) 互联 网技术的发展,中国网民数量的增加 随着互 联网技 术的发展 , 我 国互联 网普及率逐 年提 高 、网 民数量逐年增加 ( 见图 1 ) 。根据 2 0 1 4 年7 月2 1日发布 的中国互联 网信息 中心 C N N I C发
健全代表联络机构 、 网络平 台等形式密切代表 同人 民群众联 系” 。网络 问政在 中国的发展既具有 现实 性基础 , 有具有切实可行的意义 , 成为推进我 国民
主政治发展的重要突破 口。

网络 问政 的基本概念 与特征 ( 一 )网络问政的概念

网络问政是一种 比较新的学术现象 , 在当今学 术界 尚未有统一 的定论 , 可谓众说纷纭。从网络问 政 主客体这个角度来说 ,主要有 以网 民作为主体 、
民, 公 民与政府实现直接互动交流 。 在网络社会里 , 公 民 自己直接表达 自己的意愿 , 他们可 以直接公开 的发表 自己的政治 言论 , 选择 自己喜欢 的政治人物
进行投票 , 甚 至对政府公开的议案进行最直接 的否 决 。以此 网络问政 直接改变 了传统政治学 的 “ 代议
调 查显示 :中国网 民主体是 3 O 岁 以下的年轻 群
具有现实性 。 网络问政 是在虚拟社 会 中基于互 联 网而 产生 的一种新 的政治参与方式 , 它所对应 的网络社会是
不 同于实体社会 的一种虚拟社会 , 在形式上来说具 有虚拟性 。 但是 它在现实生活 中所起 的作用与产生 的影n  ̄ l y . 是现实 的。 公 民通过互联 网表达 自己的利
以政府作为主体 和把网 民 、 政府 同时作为 网络问政 主体 、客体三种。笔者 比较认 同第 三种观点 。笔者 在总结其他学者观点基础上提 出 自己的看法 , 认为
网络 问政是指公 民利用互联 网参政议政 、 表达利益 诉求 、 监督政府行为 的一种新方式 ; 是政府利用 网
络 收集 民意 、了解ຫໍສະໝຸດ 民情 、 汇集 民智 ,问计于 民、问
率 ,提高了公 民参政议政的效率和政府的工作效
率。 3 . 网络 问政 具有交流上 的直接性与 形式上的
间接性 。 通过 网络 问政平 台 , 公 民直接参政议政 、 表达 利益诉求 , 政府直接问政于 民、问需 于民 、问计于
收 稿 日期 :2 0 1 4 . 1 2 0 7 作者简介 :徐丽娟 ( 1 9 9 O 一) ,女,安微安庆 人.安徽 师范大学法 学院硕 士研 究生 ,研究方 向: 公共 行 政 理 论 与实 践 。
展起来 的, 一个 由点与点连接而成 的虚幻 的、 虚拟 的社会 。 网络社会 的出现 为网络 问政 的出现与发展
提供 了阳光与土壤 。 在 网络社会这片土地成长起来 的网络 问政 已成为政府收集 民意 、了解 民情 、 凝聚 民心 、汇集 民智 的重要方式 ,成为公 民参政议政 、 践行人 民主权 、 表达利益诉求的一种新手段 、 新渠 道。 党 与政府也 日益认识到 网络问政的重要性 , 积 极推动其发展 。十八届 三中全会 指出 ,“ 通过建立
我 国网络 问政 的现 实 性 与可 行 性 分 析
徐 丽 娟
( 安徽 师范大学 法学 院 , 安徽 芜湖 2 4 1 0 0 0)
摘 要 :网络 问政是伴 随着互联 网的发展 、科 学技术的进步 、公众参政 意识 的提 高 出现的一个新的 概念 ,是政府 问计 于民、问需于民、问政 于民的新方式 ,是公 民行使公 民权 利、参政议 政的新渠道。 网 络 问政在 当今 中国具有极 大的现 实性 与可能性 ,对公 民政 治素质 的提 高 ,参政 能力的加强等都有极 大的 益处。为此 ,我 国政府应积极提供服务 ,推动 网络 问政的发展 。公 民也要提 高参政议 政的意识。
第2 4 卷
第5 期
牡 丹江 大 学学报
J o u r n a 1 o f M u d a n j i a n g
Y o1 . 2 4 N o .5 Ma y. 2O 1 5
2 0 1 5 年 5月
文章编号 :1 0 0 8 . 8 7 1 7( 2 0 1 5 )0 5 . 0 0 9 4 . 0 3
益诉求 , 参与政府工 作事务 , 为政府工作 出谋划策 、 献计献策 ,它所产生 的影响是实实在在的 。 2 .网络问政具有高效 、快捷 与便捷 的特性 。 公 民通过 因特 网掌握政府工作动态 、 表达观点 意见 , 与传统 的上访 、 听证等公 民参政议政方式相 比更加 高效 、 便捷 。 政府与 民众借助互联 网实现直 接互动交流 , 减少 了中间流通环节 , 降低信息失真
关键 词:网络 问政 ;现 实性 ;可 能性 中图分类号 : D F 4 文献标识码 :A 网络社会是基 于互 联 网技 术发展 而产生 与发
政 于民 、 问需于 民的新渠道。总而言之 ,网络问政 是 政府 与公 民利用互 联 网进 行 良性互 动交 流的新 方式 、新渠道 。
( 二 )网络 问政 的基本特征 1 . 网络 问政 在形式上具有 虚拟性 ,在影响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