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安徽省高考文科综合试题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8年安徽省高考文科综合试题分析
一、试题评价
2008年安徽省高考文科综合试题采用了全国Ⅰ卷。这份试卷中的政治试题与往年比较,总体要求比较平稳,体现高考改革的总体方向,而且在一些方面力争有所改进与创新,初步反映了课程改革的思想。但在一些传统问题的解决上,仍然没有明显进步。具体分析如下:
1.各模块知识赋分比例
试题中各模块知识的赋分比例比较合理,各部分约占1/3左右。具体知识的抽样主要是根据问题情景的需要来确定,坚持了问题立意的考查要求。但试题在考试大纲要求的165个知识点中,只考查了不到30个知识点,试题的覆盖面相对偏窄。
2.选择题评价
在试题考核目标上:试题重视学生基本能力的考核,其中考查分析判断能力的有第24、25、27、33题,考查原因分析的有第35题,考查对事物意义作用认识的有第26、31题,考查对材料内涵理解的有第28、29、30、32、34题。试题重视现实问题的分析判断,联系了中日关系、自然灾害、进出口贸易、“东糖西移”、超级稻培育等问题,富有时代性和生活气息。试题改变以往长期存在的单一的从形象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的思维方式,出现了从原理到具体事件判断的新思路,如24题运用中考中普遍使用的从知识到现实的命题方式,使知识与时事、现实生活更紧密地联系起来,值得肯定。但在各道选择题的选项设计中,中涉及的知识点都比较集中,学科内的综合体现不足,发散性不够,致使知识跨度缩小,影响了全卷的覆盖率和信度。同时,第25题重点考核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似乎与学科的知识与能力关系不大,而且难度偏大。
在试题设计形式上:试题延用去年的做法,减少“一材多用”的题型,全卷只用了一组(第29-31题),使选择题素材选用的空间拓宽,考核的内容更加广泛。卷中出现了反向选择题,并加黑点提示,避免了学生思维惯性造成的失误。试题设计从总体上看比较严密,但也存在一些有争议的问题,如31题题干与题肢的衔接不太流畅,35题C选项的“两国的外交政策决定中日关系的变化”争议较大。另外,在12道选择题中,使用了8题的组合选择,比例太大。选择题题肢的文字量有所增加,不够简洁,学生对之阅读理解的难度加大了。近几年高考中的“一材多用”型题目,各题都是同一知识模块内容的考查,如今年的29题至31题都是考查哲学知识,不能有效考查不同模块知识的综合运用,引导学生跨模块思维的发展。
3.非选择题评价
今年高考政治学科的非选择题涉及两大题5个小题,共52分。试题围绕粮食问题和民族问题设计,紧扣近年来的时政热点,重点考核考试大纲提出的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题型简约,设问方向明确。但历年来高考命题中存在的“超纲”问题、答案组织中对学生认知水平把握不准问题,在今年仍然得不到解决。各小题分别评析如下:
1)第38题:
本题以当前国际粮食危机和粮价高企为背景,综合考查经济、政治和哲学知识。试题一改前两年以图表形式设计题目的做法,而用文字直接导入问题,降低了审题难度。题目不回避热点,文字量不大,但中心突出,贴近生活,并且大胆进行开放性试题的尝试,反映了高考改革与课程改革的衔接。
第(1)小题的设计非常成功,要求从供与求两个方面分析我国为防止粮食价格大幅度上升、维护粮食安全的政策措施,考核了学生综合运用课本的供求关系、农业发展道路等知识和时事中的国家相关政策措施,要求学生对已有知识和经验进行概括。试题改变了过去一贯使用的从材料到观点的试题设计思路,重视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和时事知识,培养从理论到现实的扩散性思维,实现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在考试运用中的突破与创新,符合高中课程改革的方向。
第(2)小题要求从政治常识角度分析我国政府在粮食增产中上发挥的作用,并要求举例说明。此题突出政治常识的运用,在命题思想与上题相近,在对政府作用的表述、相关事实的例举上,具有较大的开放性,考生答题时具有相对较大的自主性。特别是几乎被高考遗忘掉的举例题重新被采用,符合课程改革的要求,有利于测试学生实际运用知识和多方式地联系实际的能力。但在本题参考答案组织中,其知识运用要求过于狭窄,只提出从政府履行经济职能方面作答。实际上,政府在促进粮食增产上发挥的作用,与政府性质、国家机构活动原则等知识也是紧密相关的。
第(3)小题要求解读材料,提练材料中政府抓好粮食生产体现的历史唯物主义道理,突出社会生产方面的基础知识和材料分析、信息提取、知识运用能力。从设问与答案组织的关系上看,题目指向与答案设计都是严紧的。但由于学生对历史唯物主义的概念不熟悉,而且答案要求中的政治与经济的关系问题超出学生的学习范围,致使本题的考核目标无法顺利实现。
2)第39题:
本题以维护民族团结为主旨,延用以往的从历史素材入手设计问题的方式,富有人文性和教育性。而且所选取的材料符合考试要求,设问之间衔接自然,做到政史地三科一气呵成,与去年的第40题的“迁都”问题一样,不失为文科综合的典型题例。本题文字阅读量偏大,特别是“土尔扈特回归祖国大事年表”的内容太多,学生阅读中占用了大量时间。政治学科在本大题中有第(5)(6)两小题,具体评析如下:
第(5)小题从我国国情、民族区域自治的优越性和依法治国三个角度考查学生对党和政府长期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原因的分析,重点考查考生提取信息、分析事物、论证问题的能力。本题要求学生具备较高的综合能力,需要从多角度地、全面地考察事物,特别是要善于抓住材料提到的“载入宪法”中抽象出依法治国的内容,是政治学科考试的好形式。但参考答案中将“符合国情”与“具有很大的优越性”放在一起给分,赋分不太明确,给评卷给分带来一定的难度。
第(6)小题指向明确,问题清晳,要求用整体与部分关系的原理说明国家与民族自治地方的关系,涉及到哲学中整体与部分关系原理、政治常识中民主集中制知识,考核了考生综合运用知识、阐释事物的能力。
总之,今年的试题再次突出了基础知识的掌握,特别强调了对知识的灵活和综合运用;坚持问题立意的命题趋向,紧密地联系了社会热点问题;突出考试的选拔功能,注重能力考核;尝试反映高中新课程的要求,对试题设计方式进行有益的创新。但试题中长期存在的一些问题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如主观性试题难度偏大,不适合当前高中发展的形势;个别题目答案要求过高,超过学生学习范围;个别试题设计中存在着有争议的问题,等等。
二、考生答题分析
1.试题得分情况
根据安徽省评卷初步统计的结果看,第Ⅱ卷和得分情况与2007年相关不大,学生的平均得分大约为22.2分左右。其中第38(3)题得分最低,零分率达到31%,为历史所罕见。具体见下表:
2008年安徽省高考文综政治科各题得分表
卷别题号总分小题均分得分率% 及格率% 标准差零分率% 小计得分
Ⅰ24-35 48 / / / / / /
Ⅱ38(1) 14 5.24 37.4 10 1.93 2.09 13.03
40.72% 38(2) 8 4.37 54.6 52.3 1.99 5.7
38(3) 10 3.42 34.2 24.9
2.75
31
39(5) 10 3.71 37.1 11.28 1.54 3.5 9.17
45.85% 39(6) 10 5.46 54.6 61.67
1.82
4.3
小计52 22.2 42.7
注:1.政治科第Ⅰ卷成绩尚未统计,预计与去年得分率相当,约为70%—75%;表中第Ⅱ卷政治科成绩是根据高考评卷总卷数111378统计,最终以招办统计为准;文综第Ⅱ卷总得分约为66分。2.2007年高考政治科第Ⅰ卷得分36.46分,得分率75.96%;第39题(政治科3小题)得分14.61分,得分率36.42%;第40题(政治科2小题)得分7.5分,得分率37.5%;第Ⅱ卷合计得分22.11分,得分率42.52%;全卷政治科得分58.57分,得分率58.57%。